防护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0:18:59

防护林范文篇1

1.1林木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我省苏北地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为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栽植速生意杨。目前意杨在苏北水利防护林中已占到了九成以上,林木结构极不合理。大面积栽种单一树种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缺乏生物多样性,致使很多生物物种发生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二是树木抗御病虫害能力差,一但发生大规模无法抗拒的病虫害,容易造成所在区域树木毁灭性的破环。

1.2经费投入不足

水利防护林造林与收益周期较长,从幼树成长为成林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各地水利防护林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水利防护林建设和管理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一是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经费。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对周边的绿化工程进行配套,但通常是一次性投入,之后就不再落实相应的绿化工程管护经费,甚至有的水利工程建设预算中根本就不考虑绿化配套工程的费用。二是林业系统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根据国家公益林管理有关规定,水利防护林大部分被林业部门划定为公益林,并给予一定数额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贴,这一部分补贴资金极其有限,不足以满足林木管理所需经费。三是树木正常更新采伐收益。工程管理单位出售部分成材树木和枯死树木获得收益,用于维持树木的日常管护与林木更新,资金回收进程缓慢,难以形成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

1.3树木日常抚育管护水平不高

水利林木的抚育管理,是巩固造林成果,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达到郁闭、成林,发挥防护作用的重要措施,造林后期通常需要进行包括幼林补植、除草松土、间作施肥、整形修枝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目前,管理单位水利绿化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从事防护林管理的人员对林木抚育管理的知识掌握不多,抚育管论文理技术达不到有关要求。同时,基层管理单位的管理范围广,战线长,单位人员编制有限,单个管理人员的管理任务重,抚育管理难以保证质量,甚至部分管理单位对栽种成活的防护林根本不进行抚育管理,任其自由生长。林木抚育管护水平跟不上,一定程度制约了防护林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林木效益的发挥。

1.4林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活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由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但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确权划界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部分水利工程用地土地权属不清晰,区域内的水利防护林的权属纠纷时有发生,给林木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再则,大多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编制有限,无防护林专门管理机构或人员,单位职工经常在从事水利设施管护的同时兼职从事林木的抚育管理,管理范围内水利防护林仍处于粗放管理状态。同时,由于无固定造林经费来源,普遍存在防护林更新不及时、大面积的空白林地无力改造的现象,造成水土资源浪费。

1.5林木更新管理不规范

水利防护林不同于其他的经济林和用材林,水利防护林的更新采伐应统筹兼顾防护、经济和生态三大方面,因此,更新管理应科学合理。但目前全省水利防护林管理普遍不规范:有的管理单位只站在单一经济利益的角度,不考虑防护的功能,对防护林进行大面积的集中采伐,对水利工程安全造成影响;有的在达到用材标准且生长缓慢时,不能及时砍伐并栽植新的树苗,达不到最佳的防护效果;或者只考虑绿化效果长期不采伐,无法创造出经济效益,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由于对面上的林木分布情况没有掌握,对防护林的更新采伐缺乏全局性控制管理,极易造成防护林分布不合理。

2加强水利防护林管理对策和建议

2.1合理选择防护林树种树种选择是造林成败的关键。树种选择不当,不仅造林不易成活,即使成活,生长也不良,经济价值不高,极有可能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有条件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可委托相关林业科研院校整合所辖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对管理范围内的宜林绿化面积进行规划,科学明确林木分布区域,选择适宜的树木。堤防防护林的树种选择应遵循水利工程安全优先,防护、生态与经济兼顾等原则,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抗逆性树种。迎水侧防护林宜选择具有耐水湿、抗冲刷、耐盐碱等性质的树种,如:柳树、意杨、水杉等;背水林带以用材林为主,结合发展经济林,可选择如:落叶松、柳树、杨树等。沿海海堤及滩地土壤盐分含量高,潜水位高,树种宜选择黑松、刺槐、重阳木、水杉、意扬等较耐盐的人工乔灌木树。宽阔的堤防堤顶堆土区由于地势高,无渍涝之害,宜选择刺槐、紫穗槐等防风固沙树种。新开挖的截弯取直改道的人工河,由于土壤缺乏肥力,宜以耐瘠薄树种为主,以发展刺槐、紫穗槐等有固氮作用的树种。

2.2拓宽水利林木经费渠道

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多方筹集资金,有效解决林木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各个行业的绿化经费,解决前期的苗木种植费用;可以通过实行林权制度改革、股份制经营、管理责任承包制、林权扭转等形式,来解决土地平整、林木后期管理与维护经费;另一方面可吸引民间资金进行防护林建设,在保持土地所有权不变并服从管理单位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将林地经营权向社会公开招标,将林地经营权的拍卖资金再用于其他水利工程管护或者绿化工程建设,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

2.3引进和培养水利绿化科技人才管理单位应设置林业科、林业专管员等机构和编制,有计划地面向社会引进相关林业人才,不断充实技术力量,提高林木管护水平。加强与林业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组织开展水利防护林相关研究课题,为林木的营造和抚育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定期邀请林业专家对林木管护人员进行林业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鼓励管理人员进修或钻研林业技术知识,逐步实现水利防护林的专业研究和管理。

2.4理顺管理体制,探索防护林管理新模式各地要借助加固达标、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做好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土地的确权划界工作,明晰土地权属,实现林地、林权相一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土地争议较大的区段,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逐步转变周边群众的观念,逐年提高管理单位与地方分成比例,逐步回收林权。各级管理单位要根据自身管理条件以及资源利用状况,灵活采取不同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统一林权,统一收益。单位内部要制定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管理职工的积极性;对于管理基础差、难度大的单位,要探索合作造林,股份造林、承包造林,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妥善解决好地方矛盾,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模式,有效解决林权纠纷。

2.5加强水利防护林的更新管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辖区内堤防防护林的林木种类、分布面积、分布区域等分布情况,通过现场调查、遥感卫片比对、数据统计等方式进行全面普查,建立起水利林木资源动态统计系统。在摸清林木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水利林木更新采伐管理系统,指导各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依据防护林、经济林和用材林等不同林种的特点,结合树木成熟期,确定最佳轮伐期,更好地发挥水利防护林防护、生态及经济三大效益并举的作用。

防护林范文篇2

关键词:规划苗木处理管理

为了按地形地貌和不同立地类型合理配置林种,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使之形成有机联系的绿色综合体的防护林体系,这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林业部“三北”局和陕西省林业厅于2002年决定由陕西省林科所主持,在靖边县建立试验基点,开展黄土高原防护林体系示范林营造技术的研究。在总体规划设计通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经过两年多的造林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果。两年多来,共营造塬面防护林17300亩,沟壑防护林(梁顶防护林、沟坡防护林、梁峁坡防护林、塬边沟头防护林、沟底防冲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8513亩,成活率达89.50%。采用的树种达47个,其中针叶树种5个,灌木树种7个,经济树种17个,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总结推广了干旱造林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初步结果表明:试验区内各种防护林镶嵌配置;各林种、各树种布局合理;经济林比重增大;针阔叶造林面积之比为4.70:5.30,针叶树种面积增大,增强了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普遍实行了乔、灌结合,复层结构的立体林业有了新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合理的黄土高原与沙地的防护林体系新格局。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中,造林成活率是评价造林质量的最基本的指标,因而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就成了当前林业生产中首先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实验站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搞好总体规划

1.1总体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黄土高原防护体系的营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体现科学性、综合性、示范性和实效性。从恢复和发展生态平衡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区的自然优势,建立最佳经济效益的农、林、牧的合理结构,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逐步走向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林业内部要以立地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为依据,科学地配置林种,相应地选择适生树种,加强植被建设,建立一个由带片网、乔灌草、防经用,长中短及林工商、土水林、名特优相结合的新型的立体林业格局,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和社会效益大的目的,尽快为黄土高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起到示范指导作用。

1.2总体规划的方法

1.2.1收集资料收集试验区的地形图(1/10000)和行政图,了解自然状况(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状况(乡、村、人口、劳力、土地、耕地、农机具、牲畜、农作物品种及其产量、人均口粮,收入等)。

1.2.2踏查勾绘利用1/10000地形图进行现场勾绘,凡不同类型植被的、面积大于15亩的区域划为另一小班。

1.2.3小班登记对于所勾绘小班的土壤、植被、坡向、坡度、地形部位进行现场登记,对难利用地估出其所占百分数。

1.2.4土地利用现状的评价对于每个小班,分别进行各地类统计,统计出各地类(农、林、牧)的面积用比例,根据当地情况估评其合理性。

1.2.5小班设计按适地适树原则设计各林种、树种及其面积,根据土壤、坡度、坡面完整与否设计整地方式、整地规格及造林方式,造林规格、苗木规格等,并计算出各小班用苗(种)量,用工量等。

整地方式有反坡梯田、水平阶、鱼鳞坑、水平沟、大中小坑穴等形式,由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坡度较大,坡面较小,一般都采用水平阶整地,在有些坡度很大,坡面太小(破碎坡)情况下采用鱼鳞坑“品”字形整地,在塬面及沟边中一般采用坑穴整地方式。对于阔叶树种一般采用中坑穴,针叶树种一般为小坑穴,经济林树种采用大坑穴。

1.2.6规划的汇总根据各小班设计,分林种、树种统计其面积,分别统计乔、灌、草的面积,统计农、林、牧的面积,针叶树与阔叶树的面积,总用工量。各树种的用苗(种)量,总用苗(种)量,拟定各年度造林任务。

1.2.7育苗规划根据各年度任务及总体规划要求,进行育苗规划。确定各年度育苗的树种、面积、用种量、用工量等。

1.2.8各年度造林作业设计根据当年任务及苗木准备状况安排生产,拟定实施细则,分别小班,确定小班面积、树种、整地方式、整地规格、造林方式、造林规格、用苗(种)量、用工量等内容。

2提高造林质量的具体方法

2.1保持苗根完整和湿润

苗根是苗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掘苗时保持苗根完整和湿润,是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基础,一般树种须根较多,失水较快,特别是针叶树失水更快。据我们测定,侧柏苗在日晒3h后,根系含水率降低21.70%,茎杆降低14.10%,叶子降低5.20%。因此,保护根系是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2.1.1认真假植对于所有苗木在造林前都应进行开沟假植,埋好土,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并经常浇水,保持苗根湿润,2002年春从榆林外调的河北杨苗假植了一个月,由于每隔2~3d浇1次水,使成活率仍达92.70%。

2.1.2外调苗木的包扎运输对于外调苗木,为防止路途远失水过多,采取包扎运输,阔叶树要用篷布盖严运输,针叶树要沾浆,包扎。

2.1.3浸泡处理就是将苗木成捆置于水中或其它溶液中,使其充分吸水,既可补充水分,又可保持本身水分平衡,增加造林成活率。2002年春,我们将陕林1号杨用水浸根后栽植,成活率提高4%;园柏提高21%;油松裸根苗浸水、浸N、P(10%磷肥),K(0.50KH2PO4),1%盐水中,造林成活率达88%~95.80%,臭柏浸泥浆造林成活率达92%,比未浸泥浆的提高52%,侧柏沾泥浆后成活率达82.80%,比不沾浆提高11%。

2.1.4随起随栽随起随栽,可以缩短造林时间,减少阳光直晒,散失水分。

2.2掌握适宜的造林时期春季是多数树种造林的最好季节。但由于气温差异,各树种生物特性的差异,各树种本身所需最适温、湿度的差异,因而各树种在造林时间的早晚程度上也有差异,对于发芽早的树种如落叶松、油松、沙棘、侧柏等树种宜早栽,一般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据调查,3月下旬栽植的油松、侧柏、沙棘等比4月中旬后栽植的成活率分别高出12.80%、21.00%和50.70%,泡桐、河北杨、新疆杨等树种适4月上旬栽植,此时成活率分别为90.40%、92.70%、96.10%。发芽迟的树种如柿树、揪树应迟栽,一般在4月下旬。

2.3把好栽植技术关

造林要提高质量,栽植是最重要的环节。栽植时要使苗根舒展,栽端踩实,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防止上紧下松。泡桐栽植要“深坑深栽”。松类栽植时还要注意不能损坏顶芽。

2.3.1掌握好苗龄一般常规造林,大多数树种以2a生苗木为佳。1a生苗木质化不好,抗逆性差,成活低。3a生以上苗损苗多,风化,老化严重,树冠大,苗木摆动多,失水多,易引起生理干旱而死,据我们2002年秋在延安调查,2a生侧柏成活率为87%,比4a生侧柏高40%。

2.3.2深栽实砸主要使苗木根系能充分的与土壤接触,利用吸收深层土壤水分。油松、侧柏、刺槐等栽植时穴深25cm左右,杨柳类大苗一般深栽50cm左右。据调查,沙棘造林砸实的成活率为46.80%,比未砸实的提高19.10%。据统计,经过现场专门培训的村民由于技术熟练,栽植的油松、侧柏比一般村民栽植的成活率高20%~32%。

2.3.3成丛栽植对于难成活的、幼年怕晒的树种如油松、侧柏、紫穗槐等每穴2~3个成丛栽植,可以相互遮荫,形成适于成活的小气候,增强抗抵力和竞争力,提高成活率。

2.4作好苗木的处理

2.4.1截杆造林对于失水快、萌芽力强的树种如杜梨、刺槐、垂树等进行截杆造林,可以减少蒸腾失水,提高成活率。2003年春,杜梨截杆造林成活率60%,而未截杆的仅40%,刺槐秋季截杆栽植效果好,

2.4.2修剪枝叶对于枝叶茂密,大树冠,已展叶的树种,进行疏枝打梢,可以提高成活率。2003年春,从西安运回的垂柳已发出豆粒大的新叶,为减少蒸腾,栽时剪去已发的枝叶,使成活率达96.90%。

2.5插杆(扦插)造林

对于一些易发芽的树种如旱柳,垂柳等在水湿地、河边中进行插杆造林,即将高1.50~2m、地径2~5cm的柳杆直接)插入土中,插入深度约50cm。2003年春在马坊沟插的柳杆成活率达95%,对于柽柳、乌柳等可以进行扦插造林。既将2a生的柽柳枝条剪成20cm的插穗(使用切条机,成效比手工提高30倍),用水浸泡3h,然后直接打入山梁坡阳向黄土型(上中下部)造林地中,深度以顶部留1~2个芽为宜,成活率可达83.80%,当年高生长可达55.80cm,地径达0.355cm。

2.6加强抚育管理

加强抚育管理,不仅可以巩固造林成果,而且可以提高林木保存率促进林木生长发育,据省林科所(2003年)调查,经过松土锄草的3a生刺槐幼树生长量比未经锄草,松土的幼树高生长提高58.50%,胸径提高105.10%。

总之,影响造林成活率的环节很多,无论从苗木培育,栽植前苗木准备,还是苗木栽植,栽植后苗木管理等各环节,看似独立,实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环节上的任何疏忽都会影响造林成活率及造林质量,因此,我们必须从“苗”做起,在适地适树搞好规划的基础上,抓好每个环节,提高造林质量,这样才可建设好防护林体系工程。

参考文献

[1]《干旱区造林学》(中国林业出版,1988年6月)

防护林范文篇3

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两年了。认真总结两年试点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对指导今后农田防护林和枯死树更新改造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全省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和枯死树皆伐更新现场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两年来的试点经验,分析问题,查找不足,通过现场交流,相互学习,采取积极措施,确保高标准一季完成今年农防林和枯死树的造林任务。上午,与会同志参观了榆树市农防林造林现场,刚才,榆树市又全面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大家普遍感到,榆树的农防林更新改造标准高,机制活,效果好,受益匪浅。榆树市的做法,也是省里的一贯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他们的经验与本地的实际结合,使本地的更新改造工作效果更好,效益更高,管理更加规范。下面,针对农防林更新和枯死树造林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两年来更新改造的工作成果

20*年,厅党组针对中西部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集中过熟、残次林防护效益下降、更新改造缓慢等难题,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坚持生态功能与经济产出并重的林业发展指导思想,决定实施农防林更新改造建设工程,先期在7个县(市、区)进行试点,在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基础上,20*年7月由7个试点县(市、区)扩大到18个县(市、区),基本覆盖了全省中西部4个地区。通过2年的试点,可以说中西部农防林更新改造工程思路正确、机制完善、措施可行、成效显著,试点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困扰多年的中西部农防林更新改造难题得到了破解,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建设模式。其主要标志是:

(一)按期完成更新改造建设任务。从数量上看,实现历史性突破。两年来,共采伐成过熟林2199.66公顷、残次林2452.07公顷,完成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5320.54公顷,新建农防林495.2公顷,造林面积是采伐更新改造面积的114%,不仅达到了更新造林面积不低于采伐面积和1:1配比的要求,而且超额完成了造林任务。枯死树采伐面积2321.34公顷,完成更新造林面积2325.79公顷,实现了省厅制定的改造目标。2年中西部共完成农防林和枯死树更新改造面积7646.33公顷,是以往10多年更新改造的总量,这在全省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从质量上看,全部实施大苗造林,实现新的突破。根据省级核查结果,20*年全省农田防护林平均成活率达到了87.2%;2006年在气候异常杨树病害大发生的条件下,全省农防林和枯死树的成活率也分别达到了71.4%和72%,榆树市、梨树县、德惠市和朝阳区的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大大高于以往更新造林质量。

(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建设模式。在技术方面,采用适宜中西部立地条件、抗逆性强、速生的杨树大苗造林,保证了农防林速生丰产,达到快速发挥防护效能的需要,提高了经济产出。造林前机械整地、挖防护沟,栽植前采用生根粉高效吸水剂和药物浸根,栽植时采用坐水打浆、重剪侧枝不截头、地膜覆盖等造林办法,造林后又积极采用树干涂白、药物喷冠等有效手段,从多种途径控制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发生,造林成活率有了较大提高,保证一季造林一次成林,这在西部地区造林史上是个创举,破解了西部干旱区更新造林不成活、成活不成林的难题。在运行机制方面,探索出了具有吉林特色、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成功模式。一是竞价销售。对采伐的木材由乡镇政府组织竞价拍卖会,林业、纪检、公证等部门、林木所有者、木材购买者参加,统一公开竞价出售,大大提高了木材销售收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避免了木材销售中的徇私舞弊行为,缓解了林农、集体、个人间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二是抵押保证。建立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保证金制,将木材竞价销售的收入按造林整地成本核定金额部分存入财政更新保证专户,根据工程进展,经检查验收合格后逐项返还资金,确保采后能造上林。三是承包到户。对新植林带竞价一次出售或承包给个人一个轮伐期,按约定自主经营,使新建的林带,林有其主,责任到户,充分发挥承包户和经营者的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四是优质大苗。统一采用省级规定通过鉴定的优良品种和二年或三年生杨树大苗造林,一季造林一季完成更新改造一次成林。五是采一造二。采伐更新一条过熟林带,相应配套改造一条以上残次林带或者新建一条林带,对田间林实行隔带采伐更新,防止出现跑漏风现象。六是采造挂钩。实行严格的工程管理,强化检查监督,按检查结果兑现奖惩,建立调控制度,对不按规划设计采伐、更新造林质量差的单位,用采伐指标和林业建设项目进行调控。在组织领导方面,强化政府推动。各地都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政府负责制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研究、部署林业工作,落实了包保责任制,领导包片,干部包点,把工程建设质量与包保人的政绩和工资奖金挂钩,并按质量兑现奖惩,有效地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三)提升了林业部门在全社会的感召力。几十年来,对农田防护林大面积更新改造在我省还是第一次,采完了能不能造起来,防护效益能否受到影响,巨大的林木资源能否实现经济价值,这些问题不仅国家领导和各级林业部门关注,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也非常关注。两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切实看到了林业工作实效。一方面由于制定了较好的更新采伐政策和经营管理机制,防护林建设标准不仅未降低,而且实现了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广大农民、集体和林业部门收入增加,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两年共采伐林木72.1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农民人均增加收入近100元,使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切实从中得到了实惠,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积极参与和关注林业建设。林业部门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因此日益提升,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林业是一个干事谋事的部门,各级干部和人才愿意到林业部门来,各级党委政府也把林业作为重要部门,摆到重要位置,不仅配备了较强领导和人员,而且在安排使用干部上,有一大批林业干部得到重用和提拔。

二、查找不足,深入剖析存在的主要原因

知史才能明志,总结过去,在于面向未来。2年来,农防林更新改造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这项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难度大,过去又没有搞过,没有现成经验可学可借鉴,是在不断探索、不断试验、不断完善摸索中推进的,难免出现问题。但我们必须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建设好。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更新改造政策需进一步落实。一是生态优先政策尚未得到有效落实,有些单位该采的林带没有及时采,应改造的残次林没有得到及时改造,不按规划进行采伐,无论在过熟林带还是在残次林带中采好留次的现象在部分地方还普遍存在;二是“采一造二”政策尚未完全兑现,有的单位用好林带顶替配比,有的单位出现了用片林顶替配比,甚至用好林带、超标准的残次林带进行配比,弄虚作假;三是采伐指标分配不尽合理,很多县指标分配不公开、半公开,不透明、假透明,领导干预分配、平均分配、个人或几个人垄断采伐指标,不能做到应采尽采、应改尽改,损害了农民和集体的利益,严重影响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形象。

(二)技术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在技术环节我们探索出了很多经验,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有些技术和要求还需落实到造林各环节。一是苗木准备滞后。大苗培育满足不了当前更新造林的需要,大量苗木需从外地、外省引入,由于购苗半径逐年增加,苗木长途运输,不仅增加了成本,苗木因失水也降低造林成活率,而且易把病源、虫源引入本地,造成病虫害大发生。二是人情苗仍然存在。人情苗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势必导致在苗木质量上把关不严,病、虫、弱、次苗混入,苗木价格提高,增加造林户经济负担,损害经营者利益,影响林业形象。三是病虫害较为严重。第一对苗木检疫把关不严,大量病虫苗引入造林地,导致病虫害的大发生,去年的烂皮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第二对土壤中的病源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没有及时进行土壤消毒,更新改造的林带都是老林带或残次林带,土壤带有大量的病源菌,各地只做到了抠根整地,而未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客观上为病虫害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基层森防部门病情虫情调查不及时、不全面,预测预报滞后,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预防不够,病虫害发生后没有及时进行防治,个别单位病虫害发生后束手无策。

(三)组织领导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个别地方党委政府领导重视不够,对此项工作认识不高,技术人员不足、不强,工作不力,只注重采伐,没有把更新造林摆上首要位置,县、乡党委政府领导没有真正负起责任,只限于一般性工作部署,全靠业务部门推动,工作力度达不到省里要求。二是标准定位低。有的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到更新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对造林、管护的难度估计不足,等同于一般性的造林绿化工作,基调不高,造成造林标准低,质量差。三是林业部门工作不到位。林业部门参谋作用发挥得不好,对农防林更新改造工作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情况不清,机制不健全,责任没落实。既不能预见问题和不利条件,又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对出现的新问题也提不出有价值的工作意见,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四是管理工作不严。有的地方责任意识不强,仅满足于产权到户,将林地承包给个人后就撒手不管,既不指导也不检查,自检自查流于形式,有的虽然进行管理但不严格,不坚持原则,迁就承包户。

(四)今春造林的准备工作不充分。从林业厅下去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去年遗留的问题还很多,工作难度还很大。一是整地欠帐较多。由于去年采伐时间拖后,时间较紧,尽管各地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封冻前仍然有部分地方没有按标准完成整地、挖防护沟。特别是残次林带和枯死树整地欠帐较多,有的树根还没有抠完,仅抠出一部分,有的抠完根后没有平整翻耙,甚至有的就想直接挖坑造林。二是水源不够充足。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再加上主观上的因素,在林地打井的数量不足,打井的进度也比较慢。有的地方没有规划打井,准备借用附近的农田井,进行远距离运水植树,这在大规模造林时根本满足不了需求。三是苗木没落实。有的地方苗木还没有着落,有的想用省里规定以外的品种,还有的在等靠,准备用小苗对付造林。

应该说,上述存在的问题,各地都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从整体情况看,各地准备工作是好的,省厅是比较满意的。但是,这两项工作毕竟还处于全面启动的初级阶段,尤其是枯死树改造,都处于西部干旱区,地力条件差,在不同地类、不同条件下,大面积一季大苗造林积累的经验还不多。因此,我们必须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安排得更到位一些,才能打好打胜今春造林这场硬仗。

三、千方百计,做好今年春季农防林和枯死树更新造林工作

(一)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各地要把农防林和枯死树更新造林做为今年春季中西部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务必抓好抓实。今年是农防林更新改造工作的第三年,是枯死树改造的第二年,虽然经过2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今年更新造林任务量和前两年需补植的面积来看,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今年农防林和枯死树总面积为7245公顷,前两年需补植面积为3767公顷,是前两年任务总量的1.4倍,而且此项工程建设标准高,涉及面广,社会关注程度高,影响大,也是各级领导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认识到,农防林更新改造不仅是一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一项产业,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如果搞好了,成功了,它就是德政工程、富民工程,在座的各位都是功臣;如果更新造林质量不高、面积不实,更新失败了,我们就成为历史的罪人,主要领导还要承担政治责任。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区,农防林具有更加特殊的重要作用,不仅关系到粮食稳产增产问题,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谐社会建设等问题,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必须做到三个“确保”:

一要确保苗木足额到位。苗木问题是个大问题,我之所以反复强调,就是因为当前苗木问题很突出,缺口很大。今年造林更新任务重,除正常的农防林和枯死树更新改造使用大苗造林外,省厅已经决定除退耕还林工程外要全部实施大苗造林,杨树大苗需求量剧增。同时今年的补植任务也很重,需补植面积达到了3767公顷,增加了大苗的使用量。另外,周边省份也开始在搞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试点,很多地方也在使用大苗造林,杨树大苗供求关系非常紧张,据说黑龙江省已经禁止向外省调运苗木,因此必须引起各地的足够重视。苗木已经落实的,要重新敲定敲死,专人盯守,确保万无一失;苗木还未落实或不足的,要抓紧一切时间,千方百计把苗木购足,因苗木问题导致工程未完成或工程建设失败的,省厅将停止工程项目,调减采伐指标,坚决予以制裁。今后,各县要立足本地,根据本县现有资源量、采伐量和更新改造规划,以国营场圃为主,全面启动育苗建设工程,建立育苗基地,保证品种、保证质量,保证造林用苗。

二要确保今春一季完成今年造林和历年补植补建任务。试点已经两年,今年是步入常规工程建设的第一年,如果今年更新改造成效好,工作搞上去了,标志着我省的农防林和枯死树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如果搞得不够好,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就会严重制约农防林和枯死树改造工程的健康发展。所以,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今年的农防林和枯死树更新改造工作,下大决心,花大气力,确保高标准完成今年更新改造任务。同时,要全面做好前两年更新造林不合格地块的补植工作,要同今春造林一样对待、同步进行。对去年遭受严重病害的地块要认真调查,做好补植补建。农田防护林中死亡的或因去年烂皮病平茬的苗木,今春一律选用同龄大苗一季补植补造,枯死树改造中死亡的或平茬后仍有病害及长势弱、生长不良的苗木,也要选用同龄大苗在今春一季补齐,这两项都是硬指标,今春必须完成。特别是对因病虫害平茬的农田防护林带,补植补建的标准不能降低,部分大苗平茬的,可以补植同龄大苗;对去年平茬较多的地块,尽量返工重造,这样,不仅保证了质量,也便于林地管理。

三要确保不发生大面积病虫害。今年是暖冬,专家预测今年是病虫害大发生之年,各级森防检疫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应急预案,备足防治药品,抽调精干人员,把好苗木检疫关和土壤消毒关,杜绝病源侵入。苗木在栽植前要在大池里用药物进行浸泡或对苗干喷洒药剂,消除病源菌,病虫害严重的林带的土壤必须用生石灰或其它杀菌剂进行消毒。造林后要对树干进行涂白,防止病菌侵入。各级森防检疫人员要落实责任,分片包点,监督、检查、指导苗木检疫、灭菌和土壤消毒工作。造林后,要定期调查、做好预测预报,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及时除治,防止蔓延传播,保证不发生大面积病虫害。

(二)坚持标准,强化工程建设质量。今年春脖子短,种地和栽树争时,各地要早安排早动手。目前清明已过,全省已经进入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各地一定要集中力量,高标准地完成农防林更新改造和枯死树更新造林任务。在具体工作中,要严把“四关”:

一把苗木关。高标准造林,首先要选用符合标准的良种壮苗。今年省里的总体要求是:造林品种不扩大,苗木标准不降低。农防林和枯死树造林的苗木标准一样,一律采用2年根2年干或3年根2年干的大苗,强度修剪侧枝不截头。林业部门一定要把好苗木质量关、检疫关、复检关,坚决做到弱苗、病苗、不合格的苗木不出圃,非规定品种的苗木不使用,避免再出现小老树、残次林,造林不成林的现象。近几年苗木问题在社会上反响很大,由于苗木短缺,有人就靠贩运苗木发财,也有人为发财来拉拢腐蚀我们林业干部,为避免犯错误,保证造林质量,在苗木的购买和使用上一定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坚决杜绝人情苗、关系苗。要做好苗木保墒工作,做到边起边运、运输时遮苫布、到地及时假植,在栽植前使用生根粉、吸水剂浸根,保证造林成活率。

二把浇水关。总的要求是,造林地块必须有水源保证,墒情再好的地块,也必须坐水造林。现在还没有水源的要马上打井;水源相对较远的,如果条件允许,也要打一部分林地井,今年造林地一律先浇坑,再坐水打浆造林。对农防林带较窄、防护沟内侧培土较高的地块,一定要先夯实镇压,之后再浇水造林。要做好配套工作,提运水设施要马上到位,特别是租借用农田井地块的地方,更要提前做好准备,统筹安排,与大田用水错开时间,保证造林用水。在水源紧张、与农田用水争嘴的地方,头一遍的浇坑水可以早一点动手。

三把整地关。整地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工程建设形象,而且关系到到以后的抚育、管护,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高低。因此,整地标准不能降低。植树台面在栽植前必须抠完所有伐根,捡净根茬,并进行翻耙,确保耕层蔬松。地面不平整的,在翻耙后适当进行平整,为今后抚育打好基础。没有挖完防护沟的,可以在植树后再进行。农防林必须要有防护沟,枯死林木靠近村屯、公路两侧和牲畜经常活动的地方也要有防护沟。要抓住回暖快、化冻早的有利时机,提早动手,及时完成整地工作,解决造林与大田播种争时争工问题。

四把面积关。保证农防林和枯死树采伐更新后林地面积不减少,这是省厅开展这项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尤其是残次林带改造,由于林地内树木不多,部分林地内农民已开荒种地,这次要一并收回造林。农防林更新改造一定要按省厅的要求,进行1:1配套,保证更新面积不能低于采伐面积,配比面积不能低于更新面积。配比地块决不能用片林来顶替,更不能用过去的造林地块顶替。

对纳入三北工程的改造的残次林,各地要坚持原则,按标准执行,并尽量做到在雨季前采伐完,抠完根,做到雨季休闲,沉实保墒,为明春造林做好准备。

防护林范文篇4

文章以两个乡镇为例,其中包含四个行政村,这个示范区域内没有完整的防护林带网,只有四条主防护林带和三条副防护林带,林带面积和林带数量严重不足,林带还有不同的残缺现象,除此之外,林带都是人工种植,树种单一,只有杨树和椿树两种,群落结构简单,受到病虫害严重,部分林带已经出现枯死现象,致使防护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生态景观方面,因为林带树种单一化,林带网络稀疏,造成防护林没有景观效益产生。针对这一实际问题的存在,我们就必须提出整改建议,在合理化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对示范区域内的林带数据进行收集,使用SPOT-5卫星遥感影像图获取示范区域的矢量图,在进行修正后,获得项目区域的初步矢量图,再通过实地调查,对初步获得的矢量图进行修正,然后对林带行数、配置、树种、株数、冠幅等进行细致记录,并对林带进行拍照,还要记录与林带相关的数据信息,最后,在获得项目区域与林带相关的信息后,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保存。

2设计方法

通过对区域内已经存在的林带,进行空间上的合理化配置,增添视觉美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并具有观赏效益。所以可以从生态和景观两个方面,对农田防护林进行设计。

2.1生态化设计

首先,要确定防护林带的透光度,根据防护林带的最合理透光度以及最佳范围,进一步确定林带乔灌木的合理配置。其次,根据数据研究以后,获得的防护林最佳防护距离和透光度,再结合实际区域内防护林的透光度和有效防护距离,判断出最合理的林带之间距离分布,然后确定是要增加林带还是要减少林带数量。再次,用已知防护林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防护林所占整体农田区域的百分比,按照相应规定标准,计算出林带标准宽度,从而确定防护林的最佳带宽。最后,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到最合理的防护林架构设计方案。

2.2景观化过程

确定项目区域内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景观,视野较好并具观赏性的景观,最终,确定具有优势的景观区域和重要节点,划分出景观的轴线。按照景观的优势以及轴线,对具体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准确定位区域功能,然后对各功能区域的实际需求进行划分。

3生态景观设计结果

3.1生态化过程

透光度评价是确定防护林带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通过透光度的纵断面和总面积计算得出,并给出最为合理的防护林透光度以及最佳设计方案。由防护林的宽度和长度,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目前已有的防护林站农田总面积的百分比。为了进一步保障农田防护林尽可能的少占用耕地,想要满足林带占用耕地标准,就要做到保持防护林宽度不变。而对于需要增加或者是补充修建的防护林,其宽度也要在适合范围的最低宽度值。结合最佳防护距离、透光度、占用农田百分比,空间布局,防护林宽度等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项目区域土地整治防护林带的最佳方案。

3.2景观化过程

农田防护林景观设计一定要突出景观优势空间,景观的重要节点。在植物种植上使用规则方式,对景观区域内的植物进行栽植,突出序列、强调序列,并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形成整齐的景观走廊,同时还应该选择一些暖色系的植物,突出景观热闹的氛围。为了使景观区域内的每个功能区,都能突出自身的特点,防护林带乔灌木的植物色系应该相近,使景观整体具有一致的色彩基调,形成非常良好的视觉效果。为了使景观空间更具活跃性,就要选取色彩比较鲜明的植物,穿过灌木之间的空隙,对景观空间进行有效的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观风格。通过上文分析得出,防护林的生态结构布局要结合各小区域的不同功能,以及景观轴线的实际需求,对防护林带增加的植物品种进行选择,最终确定景观植物的最佳配置,形成别具一格的农田防护林带生态景观。通过对防护林带的景观设计,有效解决了树木品种的单一现象,不仅增加了林带的面积和数量,还有效改善了原来林带残缺的现象,不仅防治了水土流失,还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

4结论

防护林范文篇5

一、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国是海岸线很长的国家,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8340公里。同时,我国沿海又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区域,一直面临着海啸的威胁和风暴潮的危害。据记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啸,1934年农历六月十八日夜发生在广西钦州的台风海啸,浪高6米多,康熙岭镇团和村房屋全部倒塌,死亡450多人。我国的风暴潮更是频繁发生,从1949年—20*年的历史资料看,平均每年有6.9次台风登陆,每隔3年—4年就发生一次特大风暴潮,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据统计,1990年—1999年的10年期间,沿海地区因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34亿元,近几年每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超过100亿元,呈现出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的趋势。尽快构建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在这个方面,林业大有作为,承担着重要使命,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理解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功能和作用,是正确认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前提。那么,什么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它的功能和作用又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是,那些简单地把沿海防护林体系看做一条绿化带、一条防护林带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我认为,正确认识和理解沿海防护林体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从它的主体组成上看,沿海防护林体系是由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防护林等五类防护林组成的“防护林综合体”。从它的建设内容上看,沿海防护林体系是包括海岸基干林带、红树林、农田林网、城乡绿化和荒山绿化等,加上滨海湿地的“绿色系统工程”。从它的功能和作用上看,沿海防护林体系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而且具有抵御海啸和风暴潮危害、护卫滨海国土、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印度洋海啸灾难的教训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防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迫切需要。去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灾难,举世震惊,短短数小时内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发人深省。这场灾难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关于防御海洋自然灾害的广泛讨论。起初,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地震预报、海啸预警、海防设施建设等工程措施上,但随着对这次海啸教训的深入探寻,人们发现沿海森林植被以及它们的好坏,对降低海啸的破坏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泰国拉廊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广袤的红树林保护之下,岸边房屋完好无损,居民生活未受大的影响,而与它相距仅70公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地区,村庄、民宅被夷为平地,70%的居民遇难。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是海啸的重灾区,而其中的瑟纳尔索普等4个村子,由于海边有茂密的红树林,400多个家庭安然无恙。灾区中8块国际重要湿地反馈的信息表明,海啸的能量经过湿地中红树林、珊瑚礁等的消耗后,进入村庄的海水只是缓缓上涨,随后徐徐退却,这与瞬间席卷无数村庄的凶猛海啸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例子,在我国过去发生的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也很多。这些实例告诉我们,虽然人类对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难以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有效的控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办法,来减轻甚至抵消这些灾害的破坏力。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工厂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20*年沿海11个省区市的GDP总量高达9.45万亿元,占全国的69.3%,在这里还分布有100多个中心城市和630多个港口。但是,我国沿海地区处在陆海交替、气候多变地带,海陆之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形成了显著的季风气候,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风沙海雾、低温干热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很高,一直是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1994年8月,在浙江瑞安市登陆的9417号台风,造成1216人死亡,倒塌房屋10万多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20多亿元。海南省在过去15年中,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2700多万人受灾,71万多间民房被损毁,农作物受灾面积220多万公顷。广东在过去5年中,由于榴莲、尤特、玉兔等台风登陆,对141个县1769个乡镇造成很大破坏,受灾人口超过3000万。另外,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吃穿住用等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对优美环境的向往也越来越迫切。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从加快区域林业发展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我国林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建立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这也是中央林业决定所确定的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具有较好的林业基础,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还要有民众的生态意识为基础。就全国而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科教文化进步、人才资源丰富,并且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些都是其它地区难以相比的,为沿海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新时期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骨干工程,更是带动沿海地区林业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针对沿海不同地区的实际和特点,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发展林业产业,这是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课题,也是沿海地区加快林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从扩大改革开放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可以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状况、美化人居条件、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展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促进对外交流和扩大开放。特别是通过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把广东的红树林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红树林连接成带,对维护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和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沿海地区的绿色屏障,是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中坚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维护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局出发,对照构建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的要求,切实看到沿海防护林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总结成绩,分析问题,准确把握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形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不断发展壮大。1991年,国家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了沿海地区林业建设的力度,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更加明显的成效。

一是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据统计,过去10多年来,沿海地区累计造林38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由24.9%提高到35.5%,增加了10.6个百分点。新造或更新海岸基干林带7884公里,使海岸基干林带总长达到17000公里,初步实现了合拢。基本形成了以村屯和城镇绿化为“点”,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面”,这样点线面相结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框架。

二是加强了湿地和红树林保护,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近年来,沿海各地认真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条例和办法,滨海湿地保护力度明显加强。截至20*年底,沿海地区共有国际重要湿地7块,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9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43万公顷,同时建立了多处湿地公园,黄河三角洲、双台河口等部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显著,一大批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回升,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三是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增强了沿海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10多年来,沿海地区不断加强生态治理力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08万公顷,土壤侵蚀模数下降25%。沿海地区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一些地区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已经得到基本控制。营造农田防护林2.2万公顷,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50万公顷,控制率达80%以上,有效地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产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改善了沿海地区人居环境。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结合区域绿化美化,加快了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极大地改善了沿海地区的人居环境。不少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城市园林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基本建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生活环境。特别是很多滨海城市已经成为林带纵横、绿树成荫、人居适宜、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城市,提升了我国城市的建设水平。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归结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沿海防护林的定位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沿海防护林工程启动之初,由于受到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把目标主要定位在绿化海疆、防风固沙之上。在编制工程规划时,主要突出了海岸基干林带、农田林网建设和荒山绿化,而忽视了滨海湿地的保护管理、红树林的保护发展和城乡绿化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在工程规划执行中,一些地方更是把沿海防护林简化为基干林带的建设。没有真正形成从滩涂红树林、滨海湿地到海岸基干林带、城乡防护林网、荒山绿化,这样一个多个层次、相互衔接的复合型防护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沿海防护林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作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沿海防护林的总量不足,难以承担抵御海啸和特大风暴潮的重任。从森林资源情况看,沿海防护林工程范围内221个县的森林覆盖率为35%,虽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多百分点,但与沿海地区发展林业的优越条件相比,与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要求相比,应该说算不上高水平。特别是在11个沿海省区市中,有6个省份的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于本省平均水平,应该说沿海防护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海岸基干林带建设看,还没有实现完全合拢,特别是在一些泥质海岸的盐碱涝洼地和沙质海岸的风沙频发地,基干林带还是空白。全国约有3800公里的海岸线需要营造基干林带,约有5200公里基干林带需要更新改造。

(三)沿海防护林的质量不好,难以很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一方面,我国沿海防护林普遍存在着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问题,很多海岸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网,都是单一树种的纯林,没有形成多树种、多林种的林分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致使防护功能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沿海防护林大多营造时间较早,很多都已经退化老化,病虫害危害严重,加之经过多年的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林木受损严重,疏林残林较多,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缺口断带,致使防护功能后天受损。另外,海岸基干林带普遍宽度不够,大多数不到100米;农田林网不够完善,整体控制率只有80%;城乡绿化,特别是护村片林零碎不齐。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沿海防护林的功能和作用。

(四)沿海防护林的人为破坏较严重。沿海防护林处在经济活动频繁的海岸地带,极容易遭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一些地方为了眼前利益,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内毁林采沙挖矿,围滩养鱼养虾,砍伐红树林搞经济开发,甚至出现了毁掉基干林带来修建堤防工程的情况,造成湿地、林地的大量流失,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较突出。据统计,我国原有红树林6万多公顷,经过上世纪60年代的围海造田、80年代的围海养殖、90年代的开发建设,目前仅剩下2万多公顷。另外,随着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国家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后,很多地方把建设用地转向了林地和湿地,这对沿海防护林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五)沿海防护林建设的投入严重不够。沿海防护林属于生态公益林,各级政府是建设和投入的主体,但实际投入严重不够。在1991—2000年沿海防护林一期工程的10年中,中央共投入资金2.7亿元,平均每亩补助5.58元;在2001—20*年二期工程的4年中,共完成中央投资5.1亿元,平均每亩投入59.18元。从目前情况来看,沿海防护林经过10多年的建设,剩下的都是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地方,特别是盐碱地区、石质山区和红树林发展,需要的投入更高,一般每亩造林费用都在五六百元,目前的投入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另外,沿海防护林的管理和保护资金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影响了沿海防护林建设成果的巩固。

(六)沿海防护林的法律保障和科技支撑滞后。一方面,沿海防护林建设缺乏可操作性的专项法律法规。原林业部颁布的《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对保护和建设基干林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涉及的内容较窄,权威性不够。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沿海防护林建设用地、规范滩涂种植养殖、制止毁林采沙挖矿、遏制无序开发等,都缺乏法律支持,严重影响了沿海防护林的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沿海防护林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如低效防护林改造、红树林引种驯化、困难立地造林、重大病虫害防治、高效防护林体系配置、滨海湿地恢复技术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防护林质量的提高和效益的发挥。

沿海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的是林业基本矛盾的逐步显露,有的是多年未突破的老问题,有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一定要本着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全面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为构建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三、理清思路,研究对策,努力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在今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我们通过对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全国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调查、全国荒漠化监测、全国水土流失监测等四大调查监测结果的深入分析,并经过专家学者的科学论证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做出了我国生态建设已经从“治理小于破坏阶段”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判断。这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最大现实,是我们做好下一步林业工作的基本依据。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要紧紧围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充分把握相持阶段林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决定精神,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形成以生态建设为主线、重点工程和社会造林为载体、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林业建设新态势,努力推进我国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总的想法,要按照统筹区域林业发展的要求,针对不同地区林业的现状和影响发展的因素,对林业生产力布局做进一步的优化配置,具体地讲,就是要在全国形成“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林业发展基本格局。“东扩”,就是在沿海地区和东部、中部平原,大力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防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对沿海地区的危害。不断提高平原绿化的水平,建立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适度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积极促进林业向农区、城区和下游产业延伸,扩展林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西治”,就是在三北、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大力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切实加大对风沙源区、大江大河源区和高寒地区的生态治理,尽快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面貌。“南用”,就是在南方集体林区,在积极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域和机制的优势,加速推进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等商品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纸林板一体化、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林业产业,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北休”,就是在东北林区,充分利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契机,加强天然林保育,改革国有重点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纵深发展,让林区继续得到休养生息,尽快恢复森林资源。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东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东扩”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东部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的进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一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总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增强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能力为核心,以基干林带建设、红树林发展、滨海湿地保护、城乡绿化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规模,拓展内涵,提高质量,完善功能,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我国海疆绿色屏障。为此,当前和今后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要切实从以下六个方面求突破、见实效。

(一)调整目标定位,确保体系建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建设目标上,要向“高度”拓展。把沿海防护林定位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上,实现从一般性生态防护功能,向以应对海啸和风暴潮等突发性生态灾难为重点的综合防护功能的扩展。在建设内容上,要向“广度”拓展。将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沿海区域造林绿化统筹到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之中,实现从结构相对单一的防护林体系,向以基干林带为主导,滨海湿地、滩涂红树林、城镇乡村防护林网、荒山绿化等有机配合的多层次结构防护林体系的扩展。在建设档次上,要向“美度”拓展。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农田、道路、矿区、居民区绿化美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沿海防护林建设成为我国万里海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实现从营造防护林向绿化美化城乡、改善人居环境的扩展。今年是规划年,要抓住国家制定“十一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良好机遇,对已经编制的《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把上述理念体现在沿海防护林发展规划中,切实增强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沿海各省区市也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抓紧编制或修订本地区的沿海防护林建设规划。

(二)突出建设重点,促进体系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一要突出基干林带的建设。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主体。一方面,要加快断带缺口地方的造林步伐,尽快实现基干林带的真正合拢;另一方面,要通过增加宽度、增加树种、优化结构,以及对残次林的更新改造,全面提升基干林带的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二要突出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红树林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生态性质,有“海上森林”的美誉,在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突发性生态灾难、保护海岸堤坝、保持沿海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把红树林作为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在规划中占据位置,在工作中切实加强。三要突出滨海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滨海湿地不仅是沿海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之地,而且对减弱风暴潮等危害有重要作用。要抢救性地将滨海重要湿地划为自然保护区,加大投入,加强保护。四要突出城乡绿化美化。城乡绿化美化是沿海防护林体系提高档次、增添人文内涵的重要载体,要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的要求,把森林引进城市,把农村建成花园,大力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促进东部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

(三)完善政策机制,增强体系建设的内在发展动力。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不断增加投入力度,保证有一个稳定的投资渠道。将基干林带划定为国家公益林后,要尽快争取将其纳入国家和地方生态补偿范围。同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机制较为发达,各地要从这一特点出发,积极探索由沿海防护林受益主体直接进行补偿的新机制,使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管护有可靠的资金保证。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引进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让各种资金、各种所有制主体共同投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要针对当前基干林带的经营权既有国有、也有集体和个体所有的情况,积极探索土地置换、赎买和合作补偿及资本化运作等新机制,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四)强化科教支撑,提高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科教是根本。要努力将沿海防护林科技项目列入国家攻关课题或一些科技课题,充分发挥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力量,在重点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要切实组装现有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管理模式,尽快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的贡献率。要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科技试点示范工作,选择不同的类型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出适宜的新模式,在整个体系建设中推广应用。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基层技术骨干。要切实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尽快形成规范、完善的调查监测网络,为沿海防护林的科学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五)加强法制建设,巩固体系建设的现有成果。建立健全法律规范,是依法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基础。要抓紧修改完善《湿地保护条例》,尽快启动《沿海防护林建设管理条例》的立法,争取早日提交国务院审议通过。各地要积极争取本级政府和人大的支持,抓紧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加强执法是依法治林的必要手段,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健康发展的保证。要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和湿地等违法活动,迅速扭转沿海防护林人为破坏严重的局面。要建立健全重大林业行政案件逐级上报制度,对大案要案进行重点督查督办,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防护林范文篇6

论文摘要综述了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土壤微生物分布、土壤酶的活性、保土效应等方面的改良效益,提出了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措施,以期引起人们对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被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1]。关于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近年来,如何维护、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农田林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环境有着明显的良性影响[2]。防护林的生态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等[3]。这里,笔者仅就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益与胁地现象的克服等问题阐述如下。

1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益

1.1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

农田防护林带建成后对降低土壤表层及耕作层的全盐量效果极为明显,可防止次生盐渍化。一般,杨树林带下土壤中碳酸钠盐下移,多滞留在30cm上下;灌木林带下土壤中的硫酸盐及碳酸盐则向47cm以下的土层移动。杨树林带下0~20cm土层全盐量较旷野减少66%,1~11H(H表示防护林带树高)之间减少86%~90%;灌木林带下0~30cm土层防护林带比旷野减少65%,林带背风面5~20m处减少58%~75%[4]。前苏联V.M.Kretinin的研究证实了农田防护林带有使土壤脱盐的作用。A.M.Egrouy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农田防护林带对农田土壤有明显的脱盐作用。李德毅在江苏大丰县上海农场的研究认为:农田防护林带保护区和空旷区相比有明显延缓反盐作用[5]。

农田防护林带还有减少土壤中CO32-和HCO3-的效果,从而使土壤碱性减弱,pH值降低。杨树林带内0~10cm土层中CO32-和HCO3-的浓度含量较旷野减少66%,并降低1.4个pH值。林带背风面1~11H之间减少78%~89%,降低1.0~1.5个pH值。灌木林带至带后20cm处范围内、在0~30cm的土层减少63%~82%左右,下降约0.5~1.5个pH值。

此外,农田防护林带还有改善盐碱土水溶性组成成分的作用。受林带庇护的土壤,Ca2+比例增大,Na+减少,从而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和可耕性。农田防护林带所庇护的上层土壤中水溶性Na+大幅度降低,在杨树林带可降低90%,灌木林带降低19%~82%左右[4]。

1.2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的增肥效应

农田防护林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7~8年林地土壤(0~40cm)有机质含量比农地土壤增加近1倍,土壤氮、磷养分含量显著提高,电导率平均值比对照点降低42.9%,土壤容重降低,非毛管孔隙度增加,通气透水性能提高。林木大量的枯枝落叶促进了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据测定,五年生的杨树、水杉、刺槐等林分每年凋落物分别可达2500kg/hm2、2800kg/hm2和2000kg/hm2,杨树凋落物中氮、磷、钾、钙的含量分别为2.35%、0.45%、1.24%和4.11%,每公顷杨树林每年凋落物归还土壤的养分含量为氮58.75kg、磷11.25kg、钾31.00kg和钙106.00kg[6]。华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林带背风面20H范围内腐殖质含量为对照的182.2%,氮为178.4%、磷为145.4%,休乔列夫观测到林带保护区肥效增加25%。克列京宁观测到二十二至二十七年生的林带,促使草原土壤形成0~2cm的有机层,A+B1层增加4~12cm[7]。据郑亮等测定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2.9%,含氮量增加了8%,速效磷增加了31.4%,速效钾增加了6%,土壤的pH值由8.3下降到8.1[8]。

1.3农田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农田防护林还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提高酶的活性,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南京林业大学(1995)在江苏徐州农田防护林区对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林带根系活动能明显提高土壤酶活性,在林带附近土壤酶活性较高,随着林带距离的增加酶活性变小,根际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5]。

1.4农田防护林的保土效应

农田防护林带具有降低风速、提高土壤含水率的作用,因而起到防止或减轻土壤风蚀的作用[9,10]。Gal观测到Ferstod地区农田防护林带营造前,土壤损失量达1002t/km2,造林后12年仅为50t/km2,每年3月份空气含尘量仅为原来的1/10[7]。据测算,淮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每年可防止水土流失3000多万立方米,使3670km的主要河渠每年可减少泥土淤积12.1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减少河床抬高2~3cm[8]。

2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产生与克服

2.1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成因

在农田防护林建设过程中,由于林木根系和冠幅巨大,对作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林木与根系附近作物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树冠冠幅较大,遮阴面积大,时间长,造成附近区域的光照少,地温高,迎风面近树区的空气湿度小;虽林带缩小昼夜温差,有减免高、低温致害的正影响,但也有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影响作物发育,甚至降低种实品质的负影响。农田防护林的负影响随着许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对秋季作物影响大于夏季作物,林带阴面大于阳面,在瘠薄的土壤上大于肥沃的土壤上,在干旱年份和无灌溉条件下大于湿润年份和有灌溉条件的[11]。

2.2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的克服

要消除或减轻林带胁地负面影响,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措施:①农田防护林要合理布局,主、付林带严格按要求设计,实行水、田、林、路、电统一规划,少占耕地。②选择窄冠、根深、枝叶稀少、发芽晚的树种。③栽树前要深耕整地,多施有机肥,促进根系向深层发展。④在林带与农作物之间,距林带约1.5m处,挖一条深50~60cm的断根沟,以避免树冠扩展到农地浅层土壤中。⑤在林带威胁地明显的范围内,种植绿肥作物、瓜菜、草药等比较耐阴的植物。农田防护林本身也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能对社会输出多种多样的林产品,包括木材、条材、薪材、干鲜果品、茶叶、绿肥、饲料、燃料、木本粮油、药材和木本蔬菜等,其作用之大,是不可低估的。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作物、绿肥、牧草等混种,不仅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而且更能充分利用地力,将生态潜能转化为最大的生物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再大力发展畜牧业,获得更多的畜产品,从而解决农、林、牧三者争地的矛盾。可见,建设农田防护林是调控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生产、满足人们对农林牧产品日益增长需要的必由之路。

3结语

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不仅可提供生产原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系列的相关功能和服务,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土壤、农业生产等都具有重大的防护与调节作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高效能生物工程。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日益关注,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4):130-133.

[2]曾德慧,姜凤岐,范志平.农田防护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J].应用生态学报,2002(6):747-749.

[3]洪涛,刘发明.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J].甘肃林业科技,1999(2):59-61.

[4]代力民,王宪礼,王金锡.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6,13(2):47-51.

[5]张金池,胡海波.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6]徐德炎.和田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护效益的调查报告[J].新疆环境保护,1998,16(4):108-116.

[7]朱廷曜,关德新,周广胜.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0.

[8]郑亮,李滨,汪德玉,等.安徽省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1999(4):7-9.

[9]武建林,张良谱,刘随存.晋中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其效益评述[J].山西林业科技,2001(3):40-44.

防护林范文篇7

论文摘要综述了农田防护林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认为农田防护林对农业生态环境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降低风速、调节气温和湿度、改良土壤、净化空气及水文等方面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近年来,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已成为与人类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对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20个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防护林建设,50年代前苏联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以及70年代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无不是为维护生态和粮食安全而采取的应变措施。综观农田防护林领域的研究史,前苏联、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1]。防护林的生态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等。本文重点综述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包括风速、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象指标,涵养水源、改善水质等水文指标及改良作用、保护作用等土壤指标[2]。

1防风效应

防护林体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是通过防风作用体现出来的。由于林带改变了气流结构,削弱了风的动能,从而使通过农田林网的风速降低。在林带背风面有效防护范围内,可使旷野风速降低30%左右[3]。如张掖市年均风速1991~1995年与1971~1975年相比降低了38%[4];三江平原垦区7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风速降低2.96%,80年代比60年代降低14.93%[5];“三北”防护林体系由于明显地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因而产生了明显的防风效应,造林后风速平均降低20%左右[6];新疆和田绿洲内实现农田林网后,1981~1985年的平均风速较绿洲以外和田机场降低了1.15m/s,较1980年以前本地年平均风速降低了0.42m/s。绿洲内林网防护下的小麦田风速较绿洲以外的砾石戈壁降低了58.1%~71.0%[7];海涂农田防护林林网内的棉花生长环境多年实测与对照点相比平均降低风速38%[8]。据中国林科院、山西省林科院调查:晋中农田防护林带能降低风速30%~40%[9];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内风速比对照点低32.9%~47.7%[10],可见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益还是十分明显的。

2温度效应

林带防风效应的直接后果是削弱了林带背风面的能量交换,改变林带附近热量收支各分量,从而引起空气温度的变化。林带对大范围的空气温度的影响表现出季节性变化,春秋季有增温作用,平均增温0.5~2.0℃左右;夏季具有降温作用,平均降低6~10℃左右;冬季有升温作用,幅度为1~3℃[11]。瑞士的N?覿geli指出,林带间夏季平均温度比空旷草原低,而冬季平均温度较高。瓦西里耶夫的研究资料表明,在炎热的夏季,有林带保护下的农田能降低温度2~6℃。B.B列捷夫的材料表明,林带一般能降低温度0.6~1.8℃[12]。晋中农田防护林夏季能降低气温1~4℃[9]。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内冬季气温比无林网区提高0.5~1.0℃,夏季气温降低0.6~1.4℃[10]。据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气温上升42.2%,平均增加0.9℃[5]。

3湿度效应

由于林带降低风速,使林网内气流交换减弱,蒸发量减少。因此,产生明显的增湿效应,一般可提高相对湿度5%~10%。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林网内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0%左右,蒸发量减少10%左右[5]。在三北地区由于湍流交换减弱、风速降低等原因使得被防护地区的蒸发量平均降低14%左右,林网内相对湿度较空旷地高6%~10%[13]。晋中受林网保护的农田,近地面相对湿度高于旷野3%~5%,有的高达10%~20%[9]。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立后相对湿度比无林网区提高7.1%~20.5%[10]。在江汉平原垦区,4~11月的平均相对湿度,林带内比林带外高5%[14]。

4水文效应

由于树冠对雨雪水有截留作用,因而能延缓地表水径流速度,增加降水的渗透性,从而使地表径流减少,也减少了泥土的流失和河渠泥沙的淤积,产生很好的水文效应[14]。农田防护林的水文效应主要表现为减少径流、减少蒸发量。经对林网内的棉花生长环境多年实测与对照点相比,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26.9%,20~40cm土层平均提高30.42%,水分蒸发量减少37%,日平均提高空气相对湿度28%,减少地表径流90%左右,50%~80%的雨水得以渗入地下,不易形成水土流失[8]。前苏联的Levin的观测结果是,有林带保护的休闲地蒸发量比空旷草原减少1/3,有林带保护的冬小麦地土壤蒸发量比空旷草原低2倍[12]。华认为,林网减少蒸发21%,马国骅观测到5~10月林带可减少蒸发12.2%~27.8%[12]。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年平均降水量增加6.1%[5]。林网化后的绿洲水分蒸发减少58.3%[7]。在干热风危害的5~6月,丰县林网内的蒸发量比空旷区降低12%~25%;在棉花生长的6~8月,沿海林网内的蒸发量比空旷区降低4.5%~10.3%[4]。晋中农田防护林林网内的土壤蒸发比旷野减少21%左右[9]。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的建立使土壤蒸发量平均减少27.4%,作物蒸腾平均减少34.1%[10]。5净化空气

林带具有吸收二硫化碳、释放氧气、杀菌等益处。据科学测定,1hm2阔叶林每天大约吸收1t二氧化碳,相当于1000多人的呼出量,同时生产氧气730kg,相当于970多人的氧气吸收量。树木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据测定,农村无林区每立方米细菌数目为3~4万个,而在林区只有55~400个,相差100多倍。防护林中许多树种还有吸收有毒气体及滞留、吸附、过滤烟尘污染的作用,如臭椿、旱柳能吸收二氧化硫,刺槐、银杏等有较强的吸氯气能力,其他如桑树能吸收铅尘,紫杉能吸收氟化氢等。空气中的尘埃除含有土壤微粒外尚含有细菌和其他金属性粉尘、矿物粉尘等它们会影响人体健康,树木的枝叶可以阻滞空气中的尘埃。据实测资料,在主干道路附近绿化林带中比无树空旷地带的降尘量减少23%~52%,飘尘量减少37%~60%[8]。欧洲一些树林的尘埃阻拦率在5%~13%[12]。另外,农田林网还有减少辐射、改善湿度、降低噪音等功能。

总之,防护林的营造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不仅可提供生产原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系列的相关功能和服务,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土壤、农业生产等都具有重大的防护与调节作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高效能生物工程。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日益关注,农田防护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将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环境问题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农田防护林的生态研究应结合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新趋势,着力探索农田防护林对农田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以及农田生态系统中植被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

6参考文献

[1]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130-133.

[2]洪涛,刘发明.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J].甘肃林业科技,1999(2):59-61.

[3]代力民,王宪礼,王金锡.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6,13(2):47-51.

[4]黄宝龙.江苏森林[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

[5]鲍玉海,贺秀斌,杨吉华,等.三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防止土壤风蚀的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2):5-8.

[6]刘涛,刘尊民,李兴华.三江平原垦区防护林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J].林业科技通讯,1996(5):12-14.

[7]朱廷耀.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209-216.

[8]李荣锦,仇才楼.江苏林业科技沿海防护林体系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功能及效益[J].2000,27(6)44-47.

[9]赵银军.浅述海涂农田防护林的功能和效益[J].浙江林业科技,2001,21(4):66-67.

[10]武建林,张良谱,刘随存.晋中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其效益评述[J].山西林业科技,2001(9):40-44.

[11]郑亮,李滨,汪德玉,等.安徽省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1999(4):7-9.

[12]张金池.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防护林范文篇8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沿海防护林,是指沿海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基干林带。

本省行政区域内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等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为林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划定沿海防护林带:

(一)在沙岸地段,从平均大潮高潮线起向陆地延伸200米;

(二)在泥岸地段,从平均大潮高潮线起向陆地延伸100米;

(三)在岩岸地段,为临海第一座山山脊的临海坡面。

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公布的沿海防护林带设置保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移动沿海防护林带保护标志。

第四条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保护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科学管理、严格保护的原则。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省人民政府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沿海防护林建设、管理和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资金投入。

沿海防护林的建设和保护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对沿海防护林的建设和保护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施情况作为对其政绩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省人民政府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执行情况。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沿海防护林的义务,对破坏沿海防护林的违法行为,有权制止和检举。

第九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投资、捐资、认种、认养等方式参与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保护。

鼓励开展沿海防护林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活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沿海防护林的综合效能。

第十条对建设和保护沿海防护林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一条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沿海防护林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沿海防护林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并与旅游、交通等规划及相邻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相协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沿海防护林总体规划;确需变更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各类规划中已经确定的土地用途,按照规划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沿海防护林总体规划组织制定实施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沿海防护林林地用途管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改变沿海防护林林地用途。

因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或者征用沿海防护林林地的,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依照《海南省林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交纳相关费用。用地单位应当根据工程建设项目占用或者征用沿海防护林林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海岸防护和绿化措施。

第十四条沿海防护林应当以营造防风混交林和防护性景观林为主,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效益的防护林。对沿海防护林中不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林分,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逐步进行改造或者更新。

第十五条沿海防护林带内的荒山、荒地和沙滩,应当按照沿海防护林总体规划要求植树造林,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提供技术指导并组织验收。

第十六条沿海防护林带内集体所有的林地,由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集体林地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植树造林。

省人民政府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以多种方式对沿海防护林带内集体所有林地的造林投资者给予合理补偿,逐步完善沿海防护林造林投入和管理方式,可以直接收购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主体营造的非国有沿海防护林。

第十七条省人民政府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沿海防护林的产权管理。

沿海防护林带内,依法属于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林木、林地,个人依法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登记造册,核发权属证书,确认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第十八条省人民政府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沿海防护林的护林组织,督促沿海基层单位订立护林公约,组织群众护林。沿海防护林的管护实行护林专管员制度,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九条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做好沿海防护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工作,落实森林防火责任。

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沿海防护林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和防治工作。

第二十条在沿海防护林带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毁林开垦、采矿、采石、采砂、采土、建坟、修建建(构)筑物;

(二)砍柴、放牧;

(三)设置固体废弃物倾倒、堆放场所;

(四)在未成林地和幼林地进行非抚育性质的修枝;

(五)其他破坏沿海防护林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在沿海防护林带内禁止新建、改建或者扩建挖塘养殖项目。

本规定实施前经批准建设的挖塘养殖项目应当逐步退塘还林;未经批准建设的挖塘养殖项目,由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责令改正,依法实施退塘还林。

第二十二条在沿海防护林带内从事各种活动不得妨害林木的生长,不得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破坏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能。

第二十三条在不改变沿海防护林林地性质、不破坏沿海防护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前提下,沿海防护林产权人可以发展林下种养业和林带观光游览业。

第二十四条对沿海防护林只能进行抚育或者更新性质的采伐。

抚育或者更新采伐沿海防护林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经许可采伐的,应当在当年或者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任务,新造林的面积和株数不得少于采伐的面积和株数。

第二十五条抚育或者更新采伐沿海防护林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采取单株择伐方式;

(二)采伐强度不超过林木蓄积量的20%,采伐后保留的林分郁闭度不低于0.5。

因低效防护林改造、自然灾害等原因不能依照前款规定采伐的,由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规定第三条第二款,破坏或者移动沿海防护林保护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非法改变沿海防护林林地用途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以非法改变用途林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致使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林木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被毁坏的林地上没有林木的,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可以处毁坏林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第三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防护林范文篇9

1.1制定规划要把握的原则三北防护体系的营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体现科学性、综合性、示范性和实效性。从恢复和发展生态平衡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区的自然优势,建立最佳经济效益的农、林、牧的合理结构,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逐步走向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林业内部要以立地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为依据,科学地配置林种,相应地选择适生树种,加强植被建设,建立一个由带片网、乔灌草、防经用,长中短及林工商、土水林、名特优相结合的新型的立体林业格局,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和社会效益大的目的,尽快为黄土高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起到示范指导作用。

1.2如何制定造林规划

1.2.1收集资料收集试验区的地形图(1/10000)和行政图,了解自然状况(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状况(乡、村、人口、劳力、土地、耕地、农机具、牲畜、农作物品种及其产量、人均口粮,收入等)。

1.2.2踏查勾绘利用1/10000地形图进行现场勾绘,凡不同类型植被的、面积大于15亩的区域划为另一小班。

1.2.3小班登记对于所勾绘小班的土壤、植被、坡向、坡度、地形部位进行现场登记,对难利用地估出其所占百分数。

1.2.4土地利用现状的评价对于每个小班,分别进行各地类统计,统计出各地类(农、林、牧)的面积用比例,根据当地情况估评其合理性。

1.2.5小班设计按适地适树原则设计各林种、树种及其面积,根据土壤、坡度、坡面完整与否设计整地方式、整地规格及造林方式,造林规格、苗木规格等,并计算出各小班用苗(种)量,用工量等。

整地方式有反坡梯田、水平阶、鱼鳞坑、水平沟、大中小坑穴等形式,由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坡度较大,坡面较小,一般都采用水平阶整地,在有些坡度很大,坡面太小(破碎坡)情况下采用鱼鳞坑“品”字形整地,在塬面及沟边中一般采用坑穴整地方式。对于阔叶树种一般采用中坑穴,针叶树种一般为小坑穴,经济林树种采用大坑穴。

1.2.6规划的汇总根据各小班设计,分林种、树种统计其面积,分别统计乔、灌、草的面积,统计农、林、牧的面积,针叶树与阔叶树的面积,总用工量。各树种的用苗(种)量,总用苗(种)量,拟定各年度造林任务。

2造林技术分析

2.1保持苗根完整和湿润苗根是苗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掘苗时保持苗根完整和湿润,是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基础,一般树种须根较多,失水较快,特别是针叶树失水更快。据测定,侧柏苗在日晒3h后,根系含水率降低21.70%,茎杆降低14.10%,叶子降低5.20%。因此,保护根系是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2.1.1认真假植对于所有苗木在造林前都应进行开沟假植,埋好土,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并经常浇水,保持苗根湿润。

2.1.2外调苗木的包扎运输对于外调苗木,为防止路途远失水过多,采取包扎运输,阔叶树要用篷布盖严运输,针叶树要沾浆,包扎。

2.1.3浸泡处理就是将苗木成捆置于水中或其它溶液中,使其充分吸水,既可补充水分,又可保持本身水分平衡,增加造林成活率。2.1.4随起随栽随起随栽,可以缩短造林时间,减少阳光直晒,散失水分。

2.2掌握适宜的造林时期春季是多数树种造林的最好季节。但由于气温差异,各树种生物特性的差异,各树种本身所需最适温、湿度的差异,因而各树种在造林时间的早晚程度上也有差异,对于发芽早的树种如落叶松、油松、沙棘、侧柏等树种宜早栽,一般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据调查,3月下旬栽植的油松、侧柏、沙棘等比4月中旬后栽植的成活率分别高出12.80%、21.00%和50.70%,泡桐、河北杨、新疆杨等树种适4月上旬栽植,此时成活率分别为90.40%、92.70%、96.10%。发芽迟的树种如柿树、揪树应迟栽,一般在4月下旬。

2.3把好栽植技术关造林要提高质量,栽植是最重要的环节。栽植时要使苗根舒展,栽端踩实,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防止上紧下松。泡桐栽植要“深坑深栽”。松类栽植时还要注意不能损坏顶芽。

2.3.1掌握好苗龄一般常规造林,大多数树种以2a生苗木为佳。1a生苗木质化不好,抗逆性差,成活低。3a生以上苗损苗多,风化,老化严重,树冠大,苗木摆动多,失水多,易引起生理干旱而死。

2.3.2深栽实砸主要使苗木根系能充分的与土壤接触,利用吸收深层土壤水分。油松、侧柏、刺槐等栽植时穴深25cm左右,杨柳类大苗一般深栽50cm左右。据调查,沙棘造林砸实的成活率为46.80%,比未砸实的提高19.10%。据统计,经过现场专门培训的村民由于技术熟练,栽植的油松、侧柏比一般村民栽植的成活率高20%~32%。

2.3.3成丛栽植对于难成活的、幼年怕晒的树种如油松、侧柏、紫穗槐等每穴2~3个成丛栽植,可以相互遮荫,形成适于成活的小气候,增强抗抵力和竞争力,提高成活率。

2.4作好苗木的处理

2.4.1截杆造林对于失水快、萌芽力强的树种如杜梨、刺槐、垂树等进行截杆造林,可以减少蒸腾失水,提高成活率。

2.4.2修剪枝叶对于枝叶茂密,大树冠,已展叶的树种,进行疏枝打梢,可以提高成活率。

2.5插杆(扦插)造林对于一些易发芽的树种如旱柳,垂柳等在水湿地、河边中进行插杆造林,即将高1.50~2m、地径2~5cm的柳杆直接)插入土中,插入深度约50cm。

2.6加强抚育管理加强抚育管理,不仅可以巩固造林成果,而且可以提高林木保存率促进林木生长发育,据调查,经过松土锄草的3a生刺槐幼树生长量比未经锄草,松土的幼树高生长提高58.50%,胸径提高105.10%。

3小结

总之,影响造林成活率的环节很多,无论从苗木培育,栽植前苗木准备,还是苗木栽植,栽植后苗木管理等各环节,看似独立,实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环节上的任何疏忽都会影响造林成活率及造林质量,因此,我们必须从“苗”做起,在适地适树搞好规划的基础上,抓好每个环节,提高造林质量,这样才可建设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防护林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建设农田防护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阐述了农田防护林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设计要求及技术措施。

农田防护林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按照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要求,以建设高产稳产田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农、林、牧三者关系。其次,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对沟、河、渠、田、林、路统一规划,对风、沙、旱、涝综合治理。第三,在设计上要保证林带具有最大的防护效能,并尽量做到林带少占耕地。第四,农田防护林要紧密结合其他林种和“四旁”绿化,形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

1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规划设计

1.1林带结构

它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横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状况等综合情况。平原地区应选通风结构林带。因为通风结构林带防护距离最大,通常由2行以上乔木组成,没有下木,有效防护距离在28h(28h表示林带高度的28倍)的范围内。

1.2林带走向

它是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防止主要害风的林带是主林带,主林带要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防止主要害风以外风力的林带是副林带,副林带一定要垂直于主林带。主、副林带形成的网格,呈长方形或方形。林带走向以主林带垂直于主风来确定。在大面积的农田上,只有营造许多纵横交织的林带,形成很多林网,才能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

1.3林带间距

它是指主林带与主林带或副林带与副林带之间的距离。平原地区主林带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副林带之间的距离为500~600m,网格面积要大于10hm2,而小于20hm2。

1.4林带宽度

它是指林带两侧边行树木之间的距离,再加上两侧各1~1.5m的林缘宽度。一般选择两侧各2行以上的行道树。2行的林带宽度应不小于4m。这种窄林带的优点是占地少,消耗水分少,生长稳定而防护效果好。“窄林带、小网格”在平原地区已起到良好的保田增产作用。

1.5林带与地形地物的结合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设计应尽量与护路林、护岸林、环村林以及成片造林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节省耕地,另一方面又能构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扩大防护作用。林带与道路结合时,可配置在道路两侧。与渠道结合时,可配置在渠道的南侧;与护岸林结合时,可配置在河流两岸。尽量做到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2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技术

2.1整地挖穴

春节前大穴整地,穴的规格为长、宽、深各80cm,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由于所挖树穴标准高,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得到改善,春节后造林,苗木易于成活,而且根系和材积生长十分明显。

2.2树种选择

主要以乡土树种中的速生、抗性强的乔木树种为最好。平原地区适宜的乔木树种有:优良的杨树品种(如中涡1号杨、中林46杨等)、泡桐、刺槐等。

2.3树种苗木的选择

一是苗木要健壮,树干要挺直,要求分枝细小,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二是苗龄要求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4m以上,胸径杨树的2cm以上,泡桐5cm以上,有发达的根系;三是无病虫害。杨树要重点检查树干上有无溃疡病和天牛危害。

2.4栽植密度

因农田防护林建成后,主要起防护作用,所以栽植密度应比用材林的密度适当大些。这不仅能早见成效,并适应窄林带的造林特点。林带行株距,乔木应采用1.5m×2m或2m×3m,要求三角形配置。

2.5栽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