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因素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3:38:58

发病因素

发病因素范文篇1

【关键词】情志病证发病因素;病历资料

情绪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尤其是负性情绪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报道显示:全世界约5%的人罹患情感障碍性疾患,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情绪异常刺激(情志内伤)是导致该类疾患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转型过程中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对人们身心健康及社会和谐产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显得格外重大。为进一步研究负性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我们从三级甲等中、西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省中医院)住院病历资料入手进行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山东省中医、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3家三级甲等医院2004年7月-2007年7月近3年14~65岁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患者住院病历。

1.2住院病历纳入排除标准病历纳入标准:现病史中明确记载发病与情绪〔包括模糊情绪(情志/绪相关、情绪激动等)和具体情绪(喜、怒、悲伤等)或情绪相关的事件(如争吵、亲人去世等)〕相关的记述;疾病诊断明确;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齐备;发病年龄在16岁以上,65岁以下,上述四项标准均具备者方可纳入。排除标准:现病史中没有因情绪致病的记述(包括模糊情绪、具体情绪),也无任何与情绪相关的事件(如争吵、亲人去世)引起发病的记述;病、证诊断不完备;发病年龄小于16岁或大于65岁。共抽取54703份病历,符合纳入标准者506例。

1.3调查内容及方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婚况等);既往情志病史及过敏史;情志病诊断;脏腑定位;致病情志及伴随情志及相应的生活事件等。

调查方法:对阳性病历由调查员填写自编的《有关情志病证住院病历调查表》。

1.4病历筛选及质量控制对抽样的病历进行筛选,病历一旦被排除将不再录用,因此,如果病历提供的信息不全面而不能确定,或者有疑问、有分歧者应先纳入。浏览全文,主要阅读现病史及病程记录,根据病历选择标准,筛选出因情绪致病的住院病历,对多次住院患者,根据住院号,取首诊病历为纳入病例。根据以上评价标准,由两人分别独立对纳入的所有病历进行质量评价,各自完成后交叉核对,遇有分歧,协商判定。

调查员根据病历所提供的的信息逐项、如实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致病情志种类、所致何种疾病。

2结果

共调查住院病历54703份,阳性病历506份占总病历数的0.92%。具体结果如下。

致病情绪共出现情绪激动、情绪不畅、情绪波动、情绪因素、情绪相关、情绪不稳、怒、忧等描述,出现较多的为情绪激动、情绪不畅、情绪波动、怒等。

结果表明:阳性病历占总病历数0.92%,在阳性病历中,情绪激动与疾病关系密切,明确的单一致病情绪“怒”阳性率最高,说明怒是对疾病影响较大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

3讨论

祖国医学已认识到情志因素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使人体气机逆乱,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是造成内伤杂病的致病因素之一[1]。

3.1情志病历中疾病分布情况我们在3家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山东省中医院、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同时展开调查,共调查近3年住院病历54703份,筛选出情志病历(阳性病历)506份,占总病历数的0.92%。我们的调查发现心内科、神经内科疾病与负性情绪因素关系较大,心内科疾病占总阳性病历的62.05%,神经内科疾病占到总阳性病历的12.06%,其次是消化科为7.11%,妇科为3.56%。提示负性情绪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关系密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最为密切。中医文献和现代研究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疼痛、癌症、反应性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及等与负性情绪关系密切,与我们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长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加速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内在损伤的进程,过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可导致血小板反复被激活,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及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形成血栓或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促使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2,3];严重的抑郁反应可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4]。提示负性情绪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的紊乱而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

3.2情志病历中致病情绪分布情况调查发现在506例情志病历中致病情绪共出现情绪激动、情绪不畅、情绪波动、情绪因素、情绪相关、情绪不稳、怒、忧等描述,出现较多的为情绪激动、情绪不畅、情绪波动、怒等。其中情绪激动与疾病关系最为密切。在明确的致病情绪中,怒与疾病的相关性较大,目前国内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尚未见到怒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专门研究,某地在食道癌普查工作中发现,患者中55.6%的人素有忧虑、急躁的情绪状态,另一统计提示性情急躁者占69%,还有资料表明72%的癌症患者发病前有过情绪危机[5]。一项对年轻男性长达36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愤怒情绪使早期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3倍[6]。WoodsNF等将40岁以上PMS患者和低压力症状模式女性在压力觉察和反应的生理指标、压力觉察激素、紧张的生活环境、生气、自我和社会的控制力等方面进行对照研究,发现40岁以上PMS患者经历了更多的社会负性事件,更容易愤怒、更关心自我和社会的控制等。她们在皮肤电和肌肉紧张度等生理指标和升高去甲肾上腺素方面高于对照组。我们调研结果显示情志病证患者中,怒是比较重要的负性情绪,与相关文献结果一致。

3.3情志病历中年龄、性别分布情况调查发现在506例情志病历中,显示女性情志病患者发生率高于男性,笔者观察显示女性情绪障碍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周围环境敏感性高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35岁以下情志病历占总情志病历的13.64%,36~45岁情志病历数占19.92%,46~55岁情志病历占34.06%,56~65岁情志病历占34.78%,年龄与情志病证发生率呈正相关,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9]。考虑与调查的情志病历多为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多发有关。

3.4进行临床情志致病研究意义重大负性情绪与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有关。Kwachi等[10]发现,伴有明显焦虑情绪的患者发生致命性冠心病事件和猝死的危险增高,其危险度随焦虑程度的增高而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宣称,每个人的健康长寿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因素,60%取决于自己。而在这60%当中有35%是取决于个人的情绪因素。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化,21世纪疾病的重点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由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性疾病。研究表明[11],在心理障碍患者中,约60%~70%是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主诉而就诊于内科各种专科或普通内科门诊。据统计,在我国内科各种疾病中1/4至1/3为心身疾病;在冠心病、糖尿病、风湿和类风湿病、关节炎和恶性肿瘤中分别有40%、33%和42%的病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对于上述患者,单纯针对躯体症状治疗无效,而抗焦虑治疗皆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心理及中药干预不仅能有效地缓解负性情绪,而且通过认知的改变,减轻负性情绪对躯体状态的影响,抑制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恢复内环境的稳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住院病历中只有0.92%的病历与情志因素有关,与以上结果差距较大,提示当今临床医师对情志因素致病重视程度及识别率低,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4个国家15所综合医院各种心理障碍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上海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仅15.9%,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48.9%。我们的结果与以上较为一致。因此,研究负性情绪怒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意义重大,揭示情志病证的发病机制,找到有效干预途径和方法,促进病人全面康复,以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8

〔2〕张作记,王长谦,崔立谦,等.负性情绪干预对冠心病绞痛疗效及冠脉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1999,8(3):189

〔3〕张丽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关系的配对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38-2539

〔4〕陈建平,顾卫平,卢尔滨,等.冠心病患者情绪障碍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43

〔5〕王宗柱.浅议情志与癌的关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1,14(2):11-12

〔6〕ChangPP,FordDE,MeoniLA,etal.Angerinyoungmenandsubse2quentprematurecardiovasculardisease:theprecursorsstudy〔J〕.ArchInternMed,2002,162(8):901-906

〔7〕PollakSD,CicchettiD,HornungK,etal.Recognizingemo2tioninfaces:developmentaleffectsofchildabuseandneg2lect1DevPsychol,2000,36:679-6881

发病因素范文篇2

关键词:云杉落针病;原因;防治方法

影响云杉落针病(发病程度的因素有很多,有生态因子、生物因子、气象因子,以及人们的经营活动,均可对该病的发生起作用,如果对每个因子都加以限制,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实施起来就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做到,所以了解每个生态因子和生产经营环节对该病的影响程度,找出影响该病的主要因子,对于指导营林生产、森林经营是很有应用价值的。

1调查方法

在普遍发病的林分,依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林分因子、不同的发病等级(分级标准见表1)设立标准地,同一条件下设多次重复,共设标准地45块。每块标准地里标准树均在150株以上.在此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地形确定标准地面积,大小不等。在样地内分别调查记载树木的发病等级、林龄、密度、郁闭度、坡向、海拔、坡度等因子,其中林龄通过造林档案查定,密度以标准地株数推算每公顷株数,郁闭度用压线法,海拔高度用海拔仪测定,坡度用罗盘仪测定。

2分析

发病程度与因子调查结果见表2。根据数量化I和多元线性回归的要求,因变量选择为云杉落针病感指数Y,自变量选择坡向、林龄、密度、郁闭度、海拔、坡度。

1)数量化I分析。把坡向划分为三个类目,经计算机处理各项目的得分值、偏相关系数,以及模型的方差。剩余方差、复相关系数:

C0=-87.898,C11=6.194,C12=1.474,C13=0,C2=2.664,C3=0.008,C4=42.024,C5=0.010,C6=0.167。

由此得数学模型:

Yi=6.914X11+1.474X12+2.664X2+0.008X3+42.024X4+0.01X5+0.167X6-87.898(1)

R=0.8186(>R0.01=0.254),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模型有一定可靠性。

各项目的偏相关系数为:r(X1)=0.1367,r(X2)=0.3858,r(X3)=0.2659,r(X4)=0.3153,r(X5)=0.1240,r(X6)=0.0696。

由此表明,影响该病发病程度的因子依次为林龄、郁闭度、密度、坡向、海拔、坡度;林龄、郁闭度、密度影响大,坡度的影响微小。

2)多元性回归分析。为了进一行分析和验证用数量化I分析的正确性,同时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由此建立数学模型

Yi=3.180X1+2.664X2+0.008X3+41.875X4+0.010X5+0.186X6-78.941(2)

R=0.81816(>R0.01=0.254),回规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模型有一定可靠性。

各项目的偏相关系数为:r(X1)=0.1278,r(X2)=0.383,r(X3)=0.2665,r(X4)=0.3123,r(X5)=0.1213,r(X6)=0.0765。

由以上看出,分析的结果与数量化I分析的基本一致,仅是偏相关系数略小问题,影响该病程度的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林龄、郁闭度、密度、坡向、海拔、坡度。林龄、郁闭度、密度三者贡献大,且差异不大,坡向、海拔贡献一般,坡度贡献微小。

3选择防治方法、药剂使用浓度及防治次数

防治方法、药剂种类、使用浓度的不同,防治效果也就不同,在防治中,选择防治方法、药剂种类、使用浓度、防治次数等,是达到理想防治效果的关键。

1)防治方法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在树高超过2m,郁闭度0.7以上,林龄达到两年以上时,宜采用林木间伐加烟剂防治的方法或单一用烟剂防治;在树高超过2m、郁闭度0.7以上,但林龄又未达到间伐条件时,宜采用抚育卫生伐,加烟剂防治或单一烟剂防治;在树苗低于2m、郁闭度小于0.7的小幼林时,宜采用幼林综合防治法或单一用药剂喷雾和喷粉的方法。

2)药剂种类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烟剂防治时,安林I、II。杀菌烟剂的两次防治效果均达到84%以上,从目前看,选择安林II烟剂为好;在采用喷雾方法防治时,百菌清防治效果在95.7%以上,多菌灵防治效果在94.8%以上,甲基托布津防治效果仅在90%,代森锌防治效果在86.4%以上,因此,首先应采用百菌清,而后依次选用用多茵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锌,生产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使用;在采用喷粉方法防治时,百菌清、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9.4%、84.2%、80.2%、75.8%,因此应首选多苗灵,而后依次选甲基托布津、百茵消、代森锌,生产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使用。

3)农药使用浓度和施药次数的选择。根据研究结果看,采用烟剂防治,以每公顷15kg为宜,防治次数必须2-3次,否则效果不理想。

总之,搞好云杉落针病的防治工作,要做到计划周密,紧张有序,按要求做好本地区的林木生长调查及气象资料的收集,做好发病强度、村积损失、经济损失、防治效益预测,根据防治指标,衡量是否防治,当预测下年感病指数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制定防治计划,购置药械、药品,做好准备工作。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期,及时进行防治。

4结论

1)应用数量化理论I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发病程度与主要因子的关系,它们依次是林龄、郁闭度、密度、坡向、海拔、坡度。

2)研究建立了两个感病指数预测模型,均获得满意的结果。

3)通过分析研究,建立数学模型,知道了发病与林分因子、立地因子的关系,为我局及其他云杉栽植分布区的云杉落针病发生发展趋势的预测、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为更新造林、规划设计、适地适树造林提供了依据。

4)从以上两种方法的分析验证,林龄、郁闭度、密度三者对病害贡献大,且差异不大,坡向、海拔对病害贡献一般,坡度贡献对病害微小。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如上的结果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林龄、郁闭度、密度三个因子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不能单一论述综合因子,它们是综合影响林内光照、相对湿度、气温、营养空间、水分等的变化,这些又都是综合作用于林木生长,综合作用于病害,从而影响其发生发展过程;坡向、海拔主要是关系到云杉树种的适生性问题,从而影响林木的生长势,进一步导致林木抗性的差异,为间接影响;坡度是从林地营养角度来影响林木生长,进一步影响到病害,属次要地位,加之林区的林地肥力较好,坡度起作用小,所以坡度对云杉落针病影响微小。

参考文献

发病因素范文篇3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名;中医病因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进展迅速,疗效较差,生存期短,流行面广,是世界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人约为14万,年死亡率为20.4/10万,约占全世界肝癌发病数及死亡数的50%[1]。近20年来,病死率又有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第2位恶性肿瘤致死原因[2,3]。目前,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此法多适合于亚临床肝癌和小肝癌,其治愈率亦仅为15%~30%,5年复发率达40%~80%。而且,由于肝癌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症状,发现时多数已是中晚期,故相当一部分患者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4]。姑息性介入手术或化疗等法又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许多病人难以耐受。因此,中医药及其他新技术、新药物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已得到肿瘤治疗界广泛认可。中医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肝癌发生、减少复发转移、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环境的变化,肝癌发病率逐步提高,肝癌的中医药研究亦若雨后春笋。然而,对肝癌病因、发病、病机、病理因素、治则治法,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形成系统和规范的认识。因此,如何更加深刻地认识肝癌,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如何使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潜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防治肝癌整体水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大课题。导师周仲瑛教授业医近六十载,学验俱丰,以治疗疑难杂病见长,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颇有心得。导师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遵循“实践出真知”的准则,勤于实践,不断探索。在临证时,强调“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重要性,重视肝癌致病“癌毒”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不断探寻肝癌的病因、病理及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在导师数十年研究本病的基础上,总结继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分析归纳肝癌病名及病因,为临床治疗的合理性有效性奠定基础,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1肝之生理病理

肝居中焦,具有主疏泄、主藏血之功。其为刚脏,体阴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郁则气滞或化火、生风、动阳,故而肝病病理因素复杂、兼夹;肝之性易动而难静,因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肝病多延及他脏,诸如肝病及脾,肝病及肾等。临床可多见湿热毒瘀蕴结肝胆脾胃、肝肾阴亏、肝血不足之证。

2癌毒特性概述

根据对肝癌临床症状和特点的观察[5,6],我们认为癌毒是导致肝癌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病因。癌毒既不同于单纯的六淫邪气,亦不同于一般的内生五邪,且不完全等同于脏腑功能失常所致的病理产物气滞、血瘀、痰凝、湿聚、邪毒,它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长期刺激,综合作用,相互胶结而产生的一类特殊毒邪。因此,癌毒既具有其基本组成的病理因素之致病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致病特征。由于形成癌毒的病理因素多样、错综、复杂,癌毒形成过程潜伏隐匿,因此癌毒具有复杂性、隐匿性。癌毒未成或未发病,混然难察;而癌毒一旦发病,则致病暴戾,易于扩散,预后极差。因此,肝癌初期临床症状不著,难以察觉;一经发现则多数已病达中晚期。癌毒既成,可沿经脉、络脉流注,随气血而至全身,在适宜的环境下新发肿瘤,形成原发病灶再发或转移至相邻部位,侵袭扩散形成转移病灶。

因此癌毒具有复发性、扩散性。肝癌症情复杂,病情危重,治疗棘手;一旦发病,即便大力医治,仍难控制复发,转移;其预后不良,死亡率高,生存率低。故癌毒具有猛烈性、凶险性。癌毒内生源于各种致病因素,阻于肝胆局部。而癌毒形成之后,又可进一步阻滞气血津液的运行,加重气滞、血瘀、痰凝、湿浊、湿热、邪毒等病理因素及证候,形成恶性循环,进而癌毒更甚。因此,癌毒不仅具有循环往复性,而且逾演逾烈。癌毒袭人,易耗正气。在肝癌的病程中,自始至终表现一系列正气被癌毒耗伤的表现,如气血亏虚、气阴两虚,肝肾亏虚等证,症见神疲、倦怠、乏力、懒言、自汗盗汗、头晕耳鸣、脉细弱等。而且通常在没有干预治疗的情况下,虚弱症情加重,体质每况愈下。因此,癌毒具有耗损性。综上所述,癌毒除具有各组成病理因素的特点以外,尚具有复杂性、隐匿性、猛烈性、凶险性、循环往复性、耗损性等特性。

3肝癌病名溯源

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简称肝癌),为西医学病名概念,是指原发于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据其发病时常见的临床表现,诸如上腹症块、胁痛、黄疸、腹水等,可与中医病名的“肝积”“症积”“肥气”“黄疸”“癖黄”“臌胀”“癌”等互参。中医文献对此有较多记载,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微缓为水瘕痹”。《济生方·总论》描述“肥气之状,在左胁下,覆大如杯,肥大而似有头足,是为肝积”等。

4肝癌病因探讨

《内经》曾言“喜怒不适……寒温不时,邪气胜之,积聚已留”,肝癌的发生,并非单因所致、朝夕使然,而是与饮食内伤、情志失调、外邪侵袭、肝病迁延、先天禀赋不足和脏腑虚弱等内外因素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各种内外病因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引起多种病理因素,诸如气滞、血瘀、痰凝、湿浊、湿热、火郁热毒等各种邪毒胶结难解,内生“癌毒”,暗结“恶肉”,变生“症积”,邪气炽盛,多脏受累,正气大伤。

4.1饮食不节《素问·平人气象大论》曰:“人以水谷为本。”饮食规律、饥饱适宜、卫生清洁、营养均衡,脾胃健运,气血生化充足,是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反之,嗜食肥腻、酗酒无度、饮食不节、霉腐不净,都可使脾胃受损。脾失健运,不能化生、输布水谷精微,从而酿生湿浊、内生痰浊,困阻中焦;或湿浊日久郁而化热、食滞酿生湿热,故有湿热蕴毒结于胁部,熏蒸肝胆。湿浊、痰浊、湿热困遏肝脾,阻气碍血,气滞血瘀。各种因素胶结难解,癌毒内生,变生症积,结于胁肋,发于肝胆,本病乃生。正如《济生续方》中在论述积聚病因时所言:“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度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现代研究已证明,摄入高含量黄曲霉素、亚硝胺类物质饮食物的人群,其肝癌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7],说明饮食物中的确含有致癌物质,不洁饮食与不当的饮食习惯可诱发肝癌的发生。

4.2情志所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思伤脾……”。情志不遂,七情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易于致病。就肝癌而言,抑郁恼怒伤肝,忧思气结伤脾,长期情志失调,一方面导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血运行涩滞,津聚痰阻水停,致使气滞、血瘀、痰凝、湿浊内生;另一方面导致肝脾不调,脾虚不健,水谷精微失于输布,酿生湿浊,湿蕴化热,热蕴成毒。上述多种病理因素胶结难解,内生“癌毒”,蕴结“恶肉”,发为本病。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曾言“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则积皆成矣。”有研究显示,社会心理因素在肝癌的发病中不可忽视。如对普通人群组与肝癌组患者进行的艾森克个性问卷表明,肝癌组的N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于焦急、紧张易怒,且抑郁多愁善感,情绪过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强烈[8]。从而说明不良情绪与肝癌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4.3外邪侵袭《灵枢·百病始生篇》曰:“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入则抵深……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不去,息而成积。”指外感六淫之邪入侵,由表入里,停留于经络之中,使气血凝滞,痰凝毒聚,经络及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疾病产生。就肝癌而言,若外感湿浊、湿热疫毒之邪侵袭人体,郁遏不达;正气本虚不能逐邪外出,湿浊、湿热蕴于脾胃,熏蒸肝胆,致脾运不健,肝失疏泄,胁痛、黄疸乃成。或因湿毒迁延留滞,气血津液运行受阻,而有湿浊、湿热、湿毒、气滞、痰浊、血瘀互相胶结,化为“癌毒”,侵袭肝胆,日久积渐,遂成本病。

4.4肝病久延肝病错综,累及多脏,传变迅速,易于变生他疾。如胁痛、黄疸日久,正气渐伤,而湿热、邪毒内蕴,迁延难消。肝之疏泄失职,气血失和,津停水聚,瘀血、痰浊内生,或与迁延之湿热、邪毒相合,致生癌毒,症积乃成。肝体阴用阳,肝病日久,肝旺脾虚,或木郁犯脾;乙癸同源,子病及母;故临床又极易出现肝脾不调、肝肾阴亏之证。邪实难除,留恋不已;正虚渐显,元气大伤。因此,肝癌患者常常出现邪盛正虚的证候特征。我国肝癌患者中约80%左右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约30%~40%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背景,HBV与HCV感染对肝癌的发生有相加作用[9,10]。许多肝炎患者已合并有肝硬化,继而发生肝癌。总结肝癌发病相关病史,常有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之说。

4.5素体禀赋《医宗必读·积聚》中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体质状况的好坏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素体禀赋不足、年老体弱,或他病迁延、劳倦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气血不足,五脏虚弱,阴阳失调。张元素曾言:“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受之于父母的先天易感体质、机体不健或脏腑虚弱,特别是脾失健运、后天不足、气血两虚是肝癌发病的基础;而情志不遂、饮食内伤、外邪侵袭等病因,致使内外合邪、酿生癌毒、留滞体内、恶肉凝结于肝胆,是肝癌发病的条件。有学者对家族性肝癌作调查研究,发现由遗传因素所致者在肝癌发生中约占50%左右[11]。充分说明先天禀赋不足、基因遗传对肝癌发生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汤钊猷,余业勤.原发性肝癌,第2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1.

[2]ParkinDM,PisaniP,FerlayJ.Estimatesofworldidenceofeighteenmajorcancerin1985[J].IntJCancer,1954,4:59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中国卫生统计提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3.

[4]凌昌全.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的研究及其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7):603.

[5]叶丽红,章永红,吴勉华,等.中医药治疗26例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2003,10:49.

[6]叶丽红,章永红,吴勉华,等.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研究(附52例报告)[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6):531.

[7]张丽生,刘宗河,黄珍杨,等.黄曲霉毒素B1与扶绥肝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广西医学院学报,1990,7(3):18.

[8]姜乾善,刘小青,吴振富,等.癌症病人发病史中社会心理因素的临床对照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1987,1(1):38.

[9]黄志碧,邬质彬,徐国诚.广西肝癌高发区人群多种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1):79.

发病因素范文篇4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病因;相关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而高血压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迅速升高,全世界平均发病率10%,而我国平均发病率7.73%[1]。而认识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1中医病因病机

1.1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高血压病应属于中医学疾病中的眩晕、中风、肝阳上亢之类。但此三者并不完全等于高血压病,而是互相包括的。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应以内因为主,外因只是某些兼证的发生原因,高血压病的形成主要是肝肾两经的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所致,而除了七情、六欲、饮食、起居等因素直接作用于肝肾二经外,心经、冲任二脉失调亦能促使肝、肾二经阴阳失调,而使本病发生和加剧[2]。李氏[3]认为正气不足是高血压发病的根本内在因素,七情郁结、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是引发该病的直接诱因,“精血亏耗,机体失养”是高血压病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质因素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陈建鸿,杜建[4]等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有4种:(1)体质偏盛偏衰;(2)七情内伤,心肝火盛;(3)劳逸失度,气血失调;(4)饮食失节,痰浊内蕴。钱氏[5]认为风、火、痰、瘀是其因,阴阳动态平衡失调是病机,病位主要在肝、心、肾,证候表现为本虚标实。龚一萍[6]认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肝肾阴阳调节失衡。其病理机转有虚实两端:实证肝气郁结为始,而后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或肝郁气滞,肝气不疏,心气不展,气滞血瘀,气滞痰凝。虚证肝郁化火伤阴而致肝肾阴虚;或肝气虚,木不生火,子病及母,而致心气肾气也虚,气虚血瘀,气虚水停,病久心肾阳虚。眩晕病证,中医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严用和第一次提出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出了详尽论述;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理论[7]。

1.2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辨证要点主要在辨脏腑、虚实、标本,治疗原则主要是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等。但临床常见肝阳上亢及痰浊上蒙证型。《丹溪金匮钩玄·六郁》强调:“气血冲和,诸疾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也。”长期忧郁恼怒,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多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甚至猝然昏倒。故张景岳说:“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有学者调查了1239例高血压患者,头部症状为1082例,占87.133%。症状的临床意义显示了以人体上部为主的规律,说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以上部病状为主,与高血压的常见临床表现一致[6]。龚氏[8]认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临床有很多患者服降压药后,虽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但头晕、头瘾等症状不减轻,使患者很苦恼,中医辨证施治可解决此问题[9]。临证之时应该综合地灵活地把握高血压辨证治疗的规律,实证以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为法,拟方宜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虎杖、黄连、地骨皮等;虚实夹杂者治以补益肝肾、熄风清热、活血化痰,在上述方药的基础上加用桑寄生、淫羊藿、杜仲、黄芪、川芎、瓜蒌、前胡等[10]。

2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较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等。

2.1病因和发病机制

2.1.1遗传因素家族史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发病年龄早,血压水平较高,更肥胖[11]。原发性高血压有家族聚集的倾向,高血压患者亲属患病率明显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多,提示有其遗传学基础或伴有遗传主化异常。据《健康报》报道,我国通过对上海地区946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1500多名成员的基因样本进行分型和连锁分析,发现在人类二号染色体2q14-q23区域存在高血压的易感基因[12]。流行病学调查和对同胞的研究均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很可能与多遗传因素有关,因为高血压有家族聚集现象,近亲比远亲更明显;单卵孪生子比双卵孪生子间的血压水平更相近;养子之间与养父母之间血压无明显关系;人群中20%~40%的血压变异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13]。

2.1.2环境因素

2.1.2.1饮食过量摄入钙和钠,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而镁、锌、铜、钾等元素若摄入不足,也易引起血压升高。中国营养学会1991年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高钙、高钠饮食可能升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路易斯·托拜恩教授研究发现,钙和钠是通过使血管硬化和收缩血管作用加强而升压的。如钙大量摄入,血钙含量增加时,可刺激血管收缩;钙还可增加肾素、儿茶酚胺的释放,并与交感神经及神经介质的代谢有关。许多资料表明,镁、钾、铜、锌等元素之所以具有降压的作用,是因为:血镁含量增加时,可对血管平滑肌起扩张作用和对神经节起阻断作用,从而引起外周血管的舒张,使血压下降,同时镁还能拮抗钙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锌的降压作用,则表现在锌参与多种酶的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的活性来达到降压作用;铜的降压作用主要是因为铜是机体里氧化-还原体系中极为有效的催化剂;缺铜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和结缔组织代谢酶活性的改变,从而引起动脉硬化;钾的降压作用主要是因为钾盐有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增加血管弹力,改善心肌收缩能力等作用[14]。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可降压,高钠是中国人群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改变钠盐摄入并不能影响所有病人的血压水平;低钾、低钙、低镁、吸烟、过量饮酒可能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15]。

2.1.2.2精神因素紧张、愤怒、惊恐、心理冲突等社会、心理因素的不良刺激可引起强烈、反复、长时间的紧张及情绪激动和精神创伤,A型性格所有的进取心、竞争意识及时间紧迫感的特点等等上述不良的情绪因素使大脑的控制功能失调,导致下丘脑、脑垂体等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功能紊乱,造成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促使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分泌增多,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全身小动脉痉挛,周围血管阻力增强,引起血压升高[16]。不良情绪导致大脑皮质功能障碍,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从而不能对皮层下中枢进行正常控制,当皮层下缩血管中枢形成优势灶时,就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细小动脉长时间痉挛导致肾脏缺血,肾素分泌增多,肾脏可作用于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经肺循环,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使周围小动脉更进一步痉挛,使血压升高。同时,血管紧张素Ⅱ又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加重了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使血压升高更巩固。此外,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还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前者增加心输出量,后者促进小动脉痉挛,二者均能促进血压增高[17]。

2.1.2.3体重因素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60%的肥胖者合并患有原发性高血压,肥胖使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2~6倍。体重每增加10kg,收缩压升高2~3mmHg,舒张压升高1~3mmHg。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2g/m2)BMI每增加一个单位,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约10%,BMI≥24者,其发病率为BMI<24者的2~3倍[18]。

2.1.2.4避孕药服避孕药妇女血压升高发生率及程度与服药时间长短有关。35岁以上妇女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口服避孕药引起的高血压一般为轻度,并且可以逆转,在终止服药后3~6个月血压可恢复正常。

2.1.2.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睡眠呼吸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睡眠中上气道阻塞、频繁出现呼吸不畅和呼吸中断为特征。慢性间歇低氧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某些基因的转录来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交感活性,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在OSAS患者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化学反射是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一个重要调节器,OSAS患者外周化学反射敏感性异常增强,是OSAS患者高血压形成的潜在机制。OSAS患者对压力反射调节能力减低,压力反射异常参与了高血压的形成[19]。研究证明,OSAS是一种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它可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长期可导致持续性高血压,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20]。

2.2相关因素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有关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报道为数不少,笔者试做如下简述。

2.2.1吸烟吸烟可导致高血压,并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当高血压与吸烟并存时,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使其患病急剧升高[21]。吸烟引起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是因为正常肺泡巨噬细胞在烟的刺激下可释放中性白细胞趋化因子。将噬中性白细胞吸引到肺部,肺功能下降,进而损伤右心,右心供血的右冠状动脉亦受吸烟影响则可能导致高血压[22]。

2.2.2行为及血型有研究表明A型行为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并对病人的预后可能产生不利作用,这可能是由于A型行为者竞争意识强、好胜心强及时间紧迫感(匆忙症),引起体内交感神经兴奋,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并且,A型行为患者易发生恼火、激动和不耐烦等不良情绪,可促进血管壁的损伤,使高血压进一步恶化[23]。黄氏[24]认为A型行为极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皮质醇、肾上腺素的浓度增高,从而易患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等。艾氏[25]研究认为高血压病患者较正常人内向、情绪易波动,并且高血压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罗氏[26]认为AB血型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3型,其原因认为高血压病与遗传有关系,人类血型是遵循孟德基定律遗传的,ABO血型遗传基因定位于9号染色体上,AB血型者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并且AB血型者性格较其他三型更易紧张,其次,AB血型易发生高血压可能与血液流变学有关。但是王氏[27]经研究认为男女高血压者以A型血多,男性O型血者发病率低。周氏[28]经研究发现A血型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三型,提示有血型易感性。

2.2.3血清C反应蛋白有学者认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EH的发生发展。高浓度CRP可上调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表达,增强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生成,激活血管平滑肌释放炎症因子,使血管对内皮依赖性舒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导致血管阻力增加,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29]。

2.2.4E-选择素基因A561C(SI28R)多态性有研究结果说明了E-选择素A561c(s128R)基因多态性与EH易患性有密切的关系,并且c等位基因患EH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的2.51倍,提示c等位基因可能是EH的危险因素之一[30]。

2.2.5血清中性激素水平有研究提示男性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不能足够拮抗孕激素的不良影响,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压增高,在绝经后的女性患者孕激素致高血压病的作用在体内占优势。因此,性激素比例的测定比单一指标的测定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更具有价值。其比例失衡是性激素影响高血压病发病的关键所在[31]。

2.2.6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同型半胱氨酸有试验表明高血压的收缩压不仅与ADMA而且还与Hcy水平呈正相关,从临床上证实了ADMA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提示了Hcy也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32]。高Hcy血症时,Hcy不仅可通过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或H2O2;增加NO降解,而且抑制NOS的活性,直接致NO生成减少,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失调,扩血管物质减少,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Hcy增高可致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一方面使血管内皮胶原积蓄增加;另一方面使正常血管的微纤维缺失或聚集紊乱,血管壁增厚,血管结构破坏,血管重构,从而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增加;Hcy增高可致血小板功能的紊乱;Hcy增高可致脂质代谢紊乱:动脉内皮损伤,Hey可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泡沫细胞增加,还可改变动脉壁糖蛋白分子纤维化结构,促进斑块钙化,而且,动脉硬化可导致肾动脉硬化和肾功能受损,从而血压升高,又可使Hcy增加,形成恶性循环[33]。

2.2.7血清游离脂肪酸有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空腹血游离脂肪酸组成改变,表现为PUFA(血清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降低和P/S(饱和脂肪酸)比值降低;这种改变提示α-亚麻酸向DHA的(22:6n3)生物转化缺陷与n-3△6去饱和酶活性降低有关;这种改变与舒张压水平的升高独立相关[34]。

2.2.8血清瘦素浓度瘦素是ob基因产生并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脂肪的沉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关系密切,而瘦素与肥胖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血清瘦素浓度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这提示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间有一定的联系[35]。

2.2.9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体内最强的缩血管剂,它可使全身微动脉和静脉收缩,可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对肾小管重吸收Na+起促进作用,AngⅡ能直接收缩血管,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而促进Na+和H2O的重吸收,引起肾小管潴留,且能直接作用于肾小球而抑制肾素的分泌,从而使血压升高[36]。

2.3治疗高血压患者首先应该改善生活行为,如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限制饮酒、减少脂肪摄入等,若血压无改善,可以考虑药物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五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ARB)。

3结语

高血压病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它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就目前研究水平而言,其病因病机尚无很明确的定论,只是从各个因素来干预。人们对EH的认识已不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也发现高血压病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都提示我们,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不可拘泥于肝风、肝阳之说,更不能仅把降压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好地发挥中医学整体治疗,综合调节的特点,准确辨证,在维持合理血压水平的基础上,注意对病人兼见证的治疗,防止和改善该病对心、脑、肾和血管的损害,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荣华.高血压病综述.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112-113.

2任俊卿,郑秀英.运用祖国医学探讨高血压.实践医学杂志,1998,11(4):19.

3李青鸟.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因之我见.光明中医,2000,15(86):9-12.

4陈建鸿,杜建.缓进型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探讨.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6):54-55.

发病因素范文篇5

【关键词】复发性口疮治疗分析

本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细菌感染、消化功能紊乱、微量元素缺乏等有关。关于感染因素,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本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即疱疹病毒和I型腺病毒,但这些病毒是否为本病的致病菌,至今尚有争议,因有人用多种细胞进行病毒培养,及采用细胞病理学观察均未能测定出病毒。又有人认为L型链球菌是本病的病原菌,因报道从复发性口疮中分离出L型链球菌,并发现口疮患者对L型仪一溶血性链球菌疫苗的皮肤敏感性增加,且用L型链球菌感染动物可产生类似口疮的表现,但有人认为L型链球菌仅仅是继发性感染。关于遗传因素,不少研究报告,明显地反映出复发性口疮具有遗传倾向。例如,据调查,父母双方均有口疮史者,其子女的口疮患病率明显高于双亲中不患口疮或仅一方患口疮的子女的患病率,说明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家族史。

关于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与本病的关系,有人发现有些口疮患者有维生素B12、叶酸、血清铁蛋白、血浆锌含量偏低现象,故认为口疮的发病与维生素B12、叶酸、铁、锌等缺乏有关。

还有研究表明,口疮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故认为口疮可能是机体内、外因素引起的免疫应答或免疫功能下降而造成口腔粘膜组织的损害。

对于植物神经和免疫系统尚不稳定的儿童,其神经营养障碍或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儿童患复发性口疮的重要因素。此外,儿童胃肠功能紊乱,或从食物中摄入的量不足,容易影响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往往也与复发性口疮的发病有关。

复发性口疮亦不是单一病因的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认为本病是不同病因或不同病理状态引起的相同临床表现。

一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7~2009年共收治复发性口疮病人,32人,其中儿童有16人,男性患者21人,女性患者11人,经治疗痊愈者为24人。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唇、颊、舌、腭、龈等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儿童的复发性口疮似多见于牙龈和唇、颊粘膜。

发病初期,局部粘膜出现充血或红斑,此时患儿有烧灼样疼痛,不久便发展成为浅表溃疡,此时疼痛加剧,影响说话和进食,所属淋巴结肿大,患儿家长往往误认为是“牙痛”而就诊。

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2~4μm,边缘整齐清晰,周围有1~2mm的粘膜充血红晕区,溃疡表面凹陷呈碟状,其上覆有薄层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假膜,基底部较软。而后,溃疡面积缩小,上皮长入而愈合。一般持续7~10天,可不治而愈,为自限性,愈合后不留瘢痕。

有些患者间隔一段时间后又会复发,复发间隔时间个人不一,儿童多为偶发性,也有经常复发者。

成人的口疮具有长期反复发生的特点,是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每次可以发生一个或数个大小不同的溃疡,每隔一段时间即可发生,有的甚至无间歇期,此起彼伏,不断发生,可延续十余年或更长时间。而且,开始发病时,往往病程短,间歇期长,反复发作后,则间歇期缩短,病程延长,同时溃疡数目、大小亦可随之增多、增大,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三临床诊断

可根据口腔溃疡的大小、深浅、数目以及有无复发史等做出诊断。但儿童的复发性口疮需与疱疹性口炎进行鉴别。疱疹性口炎的溃疡数目多,面积小,约1mm左右,当融合成较大溃疡时则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溃疡周围粘膜充血、发红。发病前或发病中,患儿多有发烧等全身不适症状。

四治疗

本病应针对可能的致病因素进行治疗。对于儿童主要在于改善消化功能,调整饮食结构,适量的补充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例如维生素C、B2、E、B12、B6和叶酸等,如有缺铁或缺锌者,亦可补充铁或锌。

局部治疗有涂布剂、贴敷药膜、含漱剂和中药粉剂等。儿童不宜选用腐蚀剂。

(1)涂布剂

(2)贴敷药膜金霉素药膜、洗必泰药膜局部贴敷1日3~4次。药膜是由各种主药、麻醉剂和羟甲基纤维素等制成,用时剪取一块比溃疡面稍大些药膜贴敷于溃疡面上。

(3)含漱剂2%~5%碳酸氢钠溶液、0.25%金霉素溶液含漱,1日3~4次。

五讨论

临床医师应对复发性口疮病给予足够重视,提高诊断确诊率,如能及早发现,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张震康,樊明文,傅民魁.现代口腔医学2003.

[2]李佩洲,常新华.口疮宁颗粒治疗阴虚火旺型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2(7).

[3]苗建英.运脾化湿法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体会[期刊论文]-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3).

发病因素范文篇6

【关键词】复发性口疮治疗分析

本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细菌感染、消化功能紊乱、微量元素缺乏等有关。关于感染因素,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本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即疱疹病毒和I型腺病毒,但这些病毒是否为本病的致病菌,至今尚有争议,因有人用多种细胞进行病毒培养,及采用细胞病理学观察均未能测定出病毒。又有人认为L型链球菌是本病的病原菌,因报道从复发性口疮中分离出L型链球菌,并发现口疮患者对L型仪一溶血性链球菌疫苗的皮肤敏感性增加,且用L型链球菌感染动物可产生类似口疮的表现,但有人认为L型链球菌仅仅是继发性感染。关于遗传因素,不少研究报告,明显地反映出复发性口疮具有遗传倾向。例如,据调查,父母双方均有口疮史者,其子女的口疮患病率明显高于双亲中不患口疮或仅一方患口疮的子女的患病率,说明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家族史。

关于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与本病的关系,有人发现有些口疮患者有维生素B12、叶酸、血清铁蛋白、血浆锌含量偏低现象,故认为口疮的发病与维生素B12、叶酸、铁、锌等缺乏有关。

还有研究表明,口疮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故认为口疮可能是机体内、外因素引起的免疫应答或免疫功能下降而造成口腔粘膜组织的损害。

对于植物神经和免疫系统尚不稳定的儿童,其神经营养障碍或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儿童患复发性口疮的重要因素。此外,儿童胃肠功能紊乱,或从食物中摄入的量不足,容易影响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往往也与复发性口疮的发病有关。

复发性口疮亦不是单一病因的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认为本病是不同病因或不同病理状态引起的相同临床表现。

一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7~2009年共收治复发性口疮病人,32人,其中儿童有16人,男性患者21人,女性患者11人,经治疗痊愈者为24人。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唇、颊、舌、腭、龈等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儿童的复发性口疮似多见于牙龈和唇、颊粘膜。

发病初期,局部粘膜出现充血或红斑,此时患儿有烧灼样疼痛,不久便发展成为浅表溃疡,此时疼痛加剧,影响说话和进食,所属淋巴结肿大,患儿家长往往误认为是“牙痛”而就诊。

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2~4μm,边缘整齐清晰,周围有1~2mm的粘膜充血红晕区,溃疡表面凹陷呈碟状,其上覆有薄层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假膜,基底部较软。而后,溃疡面积缩小,上皮长入而愈合。一般持续7~10天,可不治而愈,为自限性,愈合后不留瘢痕。

有些患者间隔一段时间后又会复发,复发间隔时间个人不一,儿童多为偶发性,也有经常复发者。

成人的口疮具有长期反复发生的特点,是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每次可以发生一个或数个大小不同的溃疡,每隔一段时间即可发生,有的甚至无间歇期,此起彼伏,不断发生,可延续十余年或更长时间。而且,开始发病时,往往病程短,间歇期长,反复发作后,则间歇期缩短,病程延长,同时溃疡数目、大小亦可随之增多、增大,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三临床诊断

可根据口腔溃疡的大小、深浅、数目以及有无复发史等做出诊断。但儿童的复发性口疮需与疱疹性口炎进行鉴别。疱疹性口炎的溃疡数目多,面积小,约1mm左右,当融合成较大溃疡时则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溃疡周围粘膜充血、发红。发病前或发病中,患儿多有发烧等全身不适症状。

四治疗

本病应针对可能的致病因素进行治疗。对于儿童主要在于改善消化功能,调整饮食结构,适量的补充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例如维生素C、B2、E、B12、B6和叶酸等,如有缺铁或缺锌者,亦可补充铁或锌。

局部治疗有涂布剂、贴敷药膜、含漱剂和中药粉剂等。儿童不宜选用腐蚀剂。

(1)涂布剂

(2)贴敷药膜金霉素药膜、洗必泰药膜局部贴敷1日3~4次。药膜是由各种主药、麻醉剂和羟甲基纤维素等制成,用时剪取一块比溃疡面稍大些药膜贴敷于溃疡面上。

(3)含漱剂2%~5%碳酸氢钠溶液、0.25%金霉素溶液含漱,1日3~4次。

五讨论

临床医师应对复发性口疮病给予足够重视,提高诊断确诊率,如能及早发现,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张震康,樊明文,傅民魁.现代口腔医学2003.

[2]李佩洲,常新华.口疮宁颗粒治疗阴虚火旺型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2(7).

[3]苗建英.运脾化湿法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体会[期刊论文]-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3).

发病因素范文篇7

1.细胞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的更新和老化。

2.血液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定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及其机能及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血液凝固与止血;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3.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血管生理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4.呼吸

肺通气和呼吸气体的交换的概念;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

5.消化与吸收

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道激素;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和大肠内消化。

6.能量代谢与体温

食物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的概念,体温的正常变动及体温调节;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

7.肾脏的排泄

肾脏结构和功能特点;肾小球的滤过机能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机能;尿液的浓缩与稀释过程及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排尿反射的概念。

8.感觉器官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视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9.神经系统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突触与突触传递的概念及反射的概念;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和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脑的高级机能。

10.内分泌与生殖

激素的化学本质、分类和作用机制;脑垂体的微细结构和生理功能;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和生物学作用及甲状腺功能的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生殖内分泌的概念及调节。

二.生物化学

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核酸结构与功能;酶原的激活原理和作用机制;酶促反应动力学;维生素的作用。

2.物质代谢

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生物氧化的特点和类型;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糖尿病、饥饿时三大物质代谢的特点;代谢调节。

3.信息的传递

DNA的复制、损伤及修复;RNA的不对称转录和转录后的加工修饰;逆转录及逆转录酶的概念;核酶;翻译过程;遗传密码的概念;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及基因转录调控;基因重组的概念。

4.器官和组织生物化学

血浆蛋白的分类、性质及功能;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素的合成;肝脏在全身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胆汁酸盐的合成原料和代谢产物;胆色素的代谢,黄疽产生的生化基础。

三.病理学

1.细胞与组织损伤

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发病机制;变性的概念、常见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坏死。

2.修复、代偿与适应

肥大、增生、萎缩和化生的概念及分类;再生。

3.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血栓;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炎症

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炎症的临床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和炎症的结局;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炎性肉芽肿、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肿瘤

肿瘤肉眼形态、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转移的概念、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生长的生物学、侵袭和转移的机制;肿瘤的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常见的癌前病变;常见肿瘤的特点。

6.免疫病理

变态反应的类型和发病机制;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分型及病理变化;自身免疫病。

7.心血管系统疾病

风湿病,心内膜炎,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心肌病、心肌炎的基本病理变化;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8.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各种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疾病的病理变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各种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9.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溃疡病、阑尾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变化;慢性胃炎、溃疡病、阑尾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10.造血系统疾病

霍奇金氏病的病理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白血病的病因分类及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11.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血管间质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理变化;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血管间质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12.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肺外器官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血吸虫病、梅毒、艾滋病的病理变化;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肺外器官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血吸虫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13.其他

乳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甲状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四.内科学

1.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结核性腹膜炎、炎症性肠病、胰腺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急性中毒的抢救原则;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循环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心律失常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心脏骤停和心脏性淬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心脏骤停的急救处理;心脏瓣膜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呼吸衰竭的分型、诊断,治疗;肺炎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军团菌肺炎、革兰阳性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肺脓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肺结核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胸腔积液、气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4.泌尿系统疾病

肾脏疾病的症状、检查、诊断及防治原则;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6.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疾病

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

7.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类风关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五.外科学

1.外科总论

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类型;输血的适应性、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预防;外科休克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变化、类型,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疼痛的分类、病理生理变化和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外科感染;创伤;烧伤;良性及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移植的基本原则和步骤;麻醉方法分类,常用麻醉药物,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2.普通外科

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表现、手术适应证;乳房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腹外疝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腹部损伤、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胃十二指肠疾病、肠疾病、阑尾炎、直肠肛管疾病、肝疾病、门静脉高压症、胆道疾病、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腹症、胰腺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脾切除的适应证;腹主动脉瘤和肢体动脉瘤、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发病因素范文篇8

关键词:动物疾病;病因;防控措施;畜牧养殖

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控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养殖工作者应根据不同动物经常感染的疾病及疾病发病时间、发病特征和传播途径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比较完善的防控预案,保证养殖场安全养殖,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

1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类型分析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所患的疾病大致可以分为3类:普通型、传染性,还有寄生型。这3种类型的疾病通常会表现出以下几种特点。1.1普通型动物疾病。所谓普通型疾病,顾名思义就是常见的疾病种类。这些疾病本身对于动物生长影响可能比较小,但如果养殖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控治理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如动物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外伤、眼部一些疾病等[1]。1.2寄生功能型动物疾病。这种疾病通常是出现在一些散户养殖中,主要是动物消化道内存在一些寄生虫,这也是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疾病。很多疾病实际上都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如原虫寄生虫、蠕虫寄生虫等。1.3传染性动物疾病这种疾病对于整个养殖场来讲威胁最大,一旦有个别动物患病而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可能会传染给更多动物,从而形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而,对于常见的传染病,养殖户应足够重视。

2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分析

动物疾病的产生实际上是多发的,也就是说病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人为、环境、动物本身3种因素。首先,所谓人为因素指的就是养殖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无意间对动物造成身体伤害。比如说在进行饲喂饲料和饮水时,由于养殖人员没有对饲料和水进行清洁,可能诱发动物产生疾病。同时有些养殖户为了节约成本,对动物生长的场所没有做好日常打扫和消毒,可能也会导致一些动物发生疾病。其次,环境因素指的就是动物生存的环境可能会造成污染,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当动物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可能会引起一些疾病。最后,受动物个体差异影响,有些动物本身身体素质比较差,免疫能力不足,无法抵御病菌侵害。如有些动物由于生了一场大病后并没有完全痊愈,一旦遇到新病菌后很可能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从而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2]。

3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防控措施

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注意加强动物疾病防护工作,利用先进的防控措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疾病做防控,尽早防护远比动物患病后进行治疗要容易。3.1制定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养殖户必须养成科学的习惯,对每天的养殖工作都要进行严格的记录。首先从动物饮用水开始,保证水源清洁,记录发病期间的饮用水来源,便于日后追根溯源。其次就是对于喂养饲料来讲,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应对饲料有不同配比,同时记录相应配方。最后就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如果发现有动物患有疾病,应及时将其隔离,同时还要登记患病情况和治疗情况。3.2制定动物检疫制度。在畜牧养殖中,不仅养殖户应做好疾病防御工作,相关部门也应做好动物检疫工作。首先,检疫部门应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在容易患病的季节应抽调专门的工作人员进入各养殖基地,对养殖动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基本了解,同时告诫养殖户应注意的防控问题。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疾病预防疫苗推广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动物患病问题,切实提升养殖经济效益。其次,要注意检查动物成长场所的通风和卫生情况,对于存在通风不良和环境污染情况的要及时通报,并且监督整改。同时养殖户在引入新品种动物时必须报备相关部门审批,不可擅自引入易感动物[3]。3.3制定完善的环境改进制度。首先,依照动物自身身体条件,将不同身体素质的动物分别喂养在不同环境中。同时应整体改善养殖环境,发现有污染源的养殖场要责令尽快整改。同时,对于经常患病的养殖场要加强定期消毒工作,尽可能消除病菌。

4结语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有分析动物发病病因,及时治疗的能力。同时还要做好疾病防护工作,提升整个养殖的科学性,尽量降低疾病对养殖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东生.探讨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其控防措施[J].中兽医学杂志,2014(12):51-52.

[2]刘安全.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281.

发病因素范文篇9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滑疝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从我院收治290例腹股沟斜疝中选取确诊滑疝13例住院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着重分析其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鉴别诊断。结果发现女婴腹股沟滑疝发病率比男婴高得多,且女婴均属卵巢、输卵管伞端滑出,男婴滑出器官均为盲肠、阑尾和/或乙状结肠。其原因除患者腹股沟内环腹膜壁层先天发育不良外,与卵巢、输卵管伞接近腹股沟内环、卵巢悬韧带和盲肠、乙状结肠系膜较活动有关。小儿腹股沟滑疝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腹股沟斜疝相似,易发生误诊。结论小儿腹股沟滑疝是由于腹股沟内环先天性发育不良和腹腔内较活动的器官滑出所致。临床表现与一般常见的腹股沟斜疝相似,必须仔细鉴别。从其病因发病方面加以考虑,有助于明确诊断。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滑疝;病因;发病机理;诊断;鉴别诊断

Theetio-pathogenesis,diagno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ininfants

GAOWei-hua,HEShu-mei,BAIJian,etal.NanhaiObstetricsandChildren’sHospitalAffiliatedtoGuangzhouChineseTraditionalMedicalUniversity,Nanhai528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tiopathogenisis,diagno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ininfants.Methods13cases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outof290casesofinguinalherniainourhospitalwereinvestigatedwithreferatingtheleterture,andfocusedtheattentiononitsetidogy,pathogenisisanddiagnosis,differentialdiagnosis.ResultsTorevealthattheincidence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uiainfemalinfantswasmuchmorethanthatinmaleinfants,andtheslidingsubstanceofextrasaccularherniawereovaryandfallopiantubeinfemalinfantsandcecum,appendixandsigmoidinmaleinfants.andtheligmentasuspersoriumorariiandmesenteryofcecumandsigmoidmovedmoreeasily.Itsetiopathogenesishadrelationtothattheovaryandfallopiantubeapproachedtheinguinalinnercircleandthemesenteryofcecumandsigmoidmovedmoreeasily.Theclinicalfeatures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weresimilartootheringuinalobliquehernia,sothatmisdiagnosiswaseasilymade.Conclusion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sininfantswereduetocongenitaldysplasiaofinguinalinnercireleandmovableorgansinabdominalcavityslidedfromabdominalcavity.Itsclinicalfeaturesweresimilartogeneralinguinalobliqueherniaandthatmustcarefulbedistinguished.Considerationforitsetiopathogenesiscanhelptomakecorrectdiagnosis.

【Keywords】infants;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etio-pathogenesis;diagnosis;differentialdiagnosis

腹股沟滑疝是腹股沟疝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相当低,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术前不易诊断,手术处理与其他腹股沟斜疝有所不同。鉴于此,我们收集这方面的病例病因和文献资料,对其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研究。

1对象与方法

从我院2002年1月~2005年2月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290例中选取腹股沟滑疝13例的临床病历资料,并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着重对小儿腹股沟滑疝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研究。

2结果

2.1临床主要表现

同期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290例中腹股沟滑疝13例,占4.5%。男3例,女10例,男女比为1:3.3。年龄18天~2岁4个月,平均1岁。病史1天~2年,平均9个月。13例除1例双侧疝(左侧斜疝,右侧滑疝)外,其余12例均为单侧滑疝(左侧7例,右侧5例)。体格检查:男孩疝块较大,约3cm×3cm×5cm~4cm×4cm×5cm;女孩疝块较小,约2cm×2cm×3cm~3cm×3cm×4cm。3例为嵌顿疝,手法复位失败,6例复位困难或难以完全复位,复位后内环及其下方有组织增厚感,疝内容物易再次脱出。B超检查:10例在疝内容物突出的情况下进行了B超检查,其中6例探及混合性回声团,内有气体回声团或肠蠕动;4例仅探及混合性回声团。滑出脏器:女孩均为输卵管和/或卵巢,其中1例右侧卵巢、输卵管及子宫角均滑出。男孩均为盲肠及阑尾。13例均采用Bevan术式,其中1例因滑出阑尾水肿,加阑尾切除术。3例嵌顿疝及8例内环扩大者,缝合缩小内环至1指尖。术中未误伤滑出脏器,切口甲级愈合,未出现伤口血肿、积液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个月~4年,未见复发。

2.2病理检查结果

其中5例疝囊组织送病理科检查。4例显示疝囊壁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血管扩张充血和轻度水肿,1例除上述改变外,尚发生粘液变性。

3讨论

3.1病因、发病机理

腹股沟滑疝为腹股沟疝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内脏器官脏层腹膜和器官一起经疝环向外滑出,疝囊壁的一部分由腹腔内脏构成为其特征。常表现为腹股沟斜疝,少数为腹股沟直疝。本病发生率很低,仅占腹股沟疝的7%~7.6%,女婴滑疝比男婴多见[1],本组病例中女性占极大部分(13例中10例)。发生原因和机理尚不很清楚,一般认为婴幼儿腹股沟斜疝为先天性,是由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同时与毗邻腹股沟区的脏器先天性发育有关[2,3]。有认为婴儿腹股沟疝发病率主要取决于胎龄,在易发因素中,慢性肺病严重性比获取营养物起主要作用[4]。女婴发生比男婴多,可能与卵巢、输卵管伞端在解剖学位置上非常接近腹股沟内环,在解剖结构上有一卵巢悬韧带有关。卵巢、输卵管伞端接近内环,悬韧带比较活动,致卵巢、输卵管伞易于滑出,形成滑疝;男婴盲肠、阑尾及乙状结肠位置较高,系膜往往较短,可能就是其滑疝发生较少的原因。

3.2诊断和鉴别诊断

小儿腹股沟滑疝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腹股沟斜疝无明显差别,多缺乏特异体征,易发生误诊。特别是滑出脏器体积较小者,术前更难以确诊。对滑出组织体积较大者,认真细致的体检,辅以B超检查,多可作出明确诊断。一般通过仔细体查和病史询问,对有以下情况者应考虑有滑疝可能[5]:(1)病史长,很少发生嵌顿的难复性疝;(2)巨大阴囊疝;(3)伴有膀胱刺激症状和排尿困难;(4)平卧还纳时疝囊柔韧感较明显;(5)手压完全或不完全复位后移开手,疝内容很快膨出。本组6例术前确诊或高度疑诊滑疝,主要根据下列临床特点:(1)疝内容物还纳较困难或不能完全还纳,还纳后内环及其下有组织增厚感,耐心按摩推挤后,组织增厚感可消失;(2)完全或大部分复位疝内容后,按压内环的手移开,疝内容很快突出。6例均行B超检查,其中4例显示混合光团,未见疝内容物蠕动及气体回声。术中见滑出器官均为卵巢及输卵管。小肠疝和肠滑疝B超图像无法鉴别。因腹股沟滑疝的术前确诊率较低,术中易误伤滑出的脏器,有学者建议行X线造影等检查以区别疝的类型[6]。但影像学必须结合其病因发病机理加以考虑。

3.3治疗

腹股沟滑疝一经确诊,应采取手术治疗。对婴幼儿一般在出生6个月以后行择期手术[2],对不成熟早产儿滑疝应考虑早期手术修补[7~10]。手术基本原则是将滑出的器官与疝囊分离,还纳器官于正常部位,修补去除滑出器官后的腹膜裂口,使形成完全由壁层腹膜组成的疝囊,然后按腹股沟疝的要求高位结扎疝囊。一般较小而易于还纳的滑疝,采用腹腔外修补术即Bevan术式;疝块大而难以还纳的滑疝则用腹腔内修补术。本文13例滑疝均较小,均采用Bevan术式,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童鹤翔.女孩腹股沟斜疝诊断及治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0,11(3):174.

2胡月光.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应注意问题.中国临床医生,2003,31(8):9.

3程晓明.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的要点.中国临床医生,2003,31(8):8-9.

4KumarVH,CliveJ,RosenkrantzTS,etal.Inguinalherniainpreterminfants.PediatrSurgInt,2002,18(2-3):147-52.

5薛左良,贾宝全,朱有权.腹股沟滑疝12例治疗体会.兰州医学院学报,2002,28(3):75-77.

6宋晓星.疝造影的临床应用.实用外科杂志,1989,3:135.

7UemuraS,WoodwardAA,AmeranaR,etal.Earlyrepairofinguinalherniainprematurebabies.PediatrSurgInt,1999,15(1):36-39.

8CorenME,MaddenNP,HaddadM,etal.Incarceratedinguinalherniainprematurebabies.ActaPaediatr,2001,90(4):453-454.

发病因素范文篇10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中医体质;风湿病;研究进展;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主要累及周围关节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畸形,治疗原则主要是通过延缓疾病进展和降低疾病活动度以预防关节损伤和残疾[1]。体质是机体在先天禀赋、后天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使体质具有对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对某些疾病的倾向性。中医体质学说将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研究个体不同体质特性、体质类型的生理与病理特征,系统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机制。近几年关于中医体质与疾病的研究成为学者聚焦的热点之一,中医体质与RA之间的研究亦日益增多。

1中医学对RA的认识

中医学对RA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随着历代中医医家的深入钻研,本病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RA属中医学“痹证”“尪痹”范畴,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其有诸多论述。《素问•痹论篇》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指出引起痹证的主要因素是风、寒、湿三邪。《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以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类证治裁•痹症》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论述了痹证关键病机是气血凝滞。路志正[2]提出,RA发病关键在于正气亏虚与风寒湿侵袭,正气亏虚主要责之于营卫不和、气血不足、肝脾肾亏虚三个方面。焦树德[3]认为,RA的根本病机是肾气亏虚,复受寒湿之邪侵袭所致。周仲瑛[4]提出RA的病因主要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其认为风寒湿热既是发病因素,也可以是病理因素,指出RA中晚期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痰瘀互结、风湿痹阻为标。金明秀[5]强调肾精亏虚应作为RA发病的基础条件,而痰瘀痹阻则是引起RA病情活动的重要因素,肾虚、痰瘀两因相合而致病。吴生元[6-7]立足于扶阳学术思想及长期临床经验,指出“阳虚邪凑”是RA发病的重要环节,多因阳虚寒生,或风寒湿邪外侵,从阴化寒,凝滞筋脉,痹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等临床表现。总之,RA的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要点,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阳气虚衰是发病之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痹阻是发病之标。

2中医体质学之古今所见

体质的起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最早对其进行描述,由此古人开创中医体质学的先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个体的形体、肤色、性格、认知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综合对季节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人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明确划分为25种体质[8]。《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灵枢•五音五味》中阐述了不同性别存在体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导致其发病的倾向性出现差别[9]。《灵枢•行针》中将体质划分为重阳型、重阳有阴型、多阳少型、阴阳和调型[10]。“是人者,素肾气胜”“此人者质壮”等条文亦从不同方面对体质进行描述[11]。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的中医体质思想,并将其与临床实践结合,提出强人、羸人、盛人、瘦人、尊荣人、湿家、淋家、喘家、失精家等概念[12-13],虽未明确提及体质,却体现出体质差异指导辨证论治的思想,为后世探索中医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景岳全书•杂证谟》记载:“翔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分黎藿壮夫,及新曝之病,自宜消伐。”说明张景岳亦较早认识到了个体体质的差异性。近代医家以经典为据,综合地域差异、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提出了更加细化的中医体质分类方法。姚晓天等[14]认为,体质是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虚实变化进行划分的。匡调元[15-16]不仅对体质类型进行划分,即正常质、腻滞质、晦涩质、燥热质、倦㿠质、迟冷质,而且详细阐述不同体质的病因病机、用药配伍禁忌、饮食指导。王琦[17]提出九分法进行体质分型,其认为体质可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以王琦的九分法为框架,制定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18],使中医体质学的发展逐步迈向科学化、合理化,也推动临床和基础各项研究的展开。

3中医体质与风湿病

邵明伟等[19]提出痰湿质应作为痛风发病的前提条件,痛风的发病存在家族遗传性,而痰湿质本就是由先天禀赋而产生,痰湿质与痛风的家族性关系紧密。亦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者的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为主,痛风患者集中表现为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血瘀质,研究还发现对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腹型肥胖有显著影响的是湿热质[20-23]。刘云达[24]对痛风患者常见的3种体质类型与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着重提出痛风的易感性及病邪的从化受到体质的影响,如痰湿体质的痛风患者感邪后易从湿化、寒化,前期以痰湿阻滞证为主,若日久湿郁化热则易发展成湿热蕴结证;湿热质患者主要表现为湿热蕴结证,病程后期因热邪灼伤血络集中表现为痰湿瘀阻证;瘀血质患者多体现为瘀热阻滞证;同时各种体质的痛风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多会累及肝肾而兼有肝肾阴虚证。何栩等[25]研究显示,97例中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患者中阳虚质31例、平和质23例、血瘀质12例、气虚质10例、阴虚质7例、气郁质5例、痰湿质4例、特禀质3例、湿热质2例;研究结果亦表明,气郁质与病程呈正相关(r=0.150,P=0.041),气郁质患者的体质积分与其病程呈正相关(r=0.714,P=0.042),其认为临床治疗中应注意偏颇体质和情志的调理。周明旺等[26-29]通过对甘肃地区的KOA患者展开研究调查,结果显示,KOA患者的偏颇体质以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居多,研究还发现,阳虚质KOA的发生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关节软骨内蛋白激酶C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相关性,气虚质KOA的发生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水平降低有关。黄明辉等[30]通过对1591例KOA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及临床证型的研究,结果表明,肝肾亏虚证KOA患者体质类型主要表现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风寒湿痹证患者体质类型多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痰瘀互阻证患者体质类型以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血瘀质最为集中,研究认为,KOA的临床证型与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相关性。钱佳丽等[31]研究结果表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偏颇体质以阳虚质、痰湿质为主。鲁士友等[32]对3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以特禀质为基础,合并阳虚质者多属肾虚督空证,合并痰湿质与湿热质者多属痰浊痹阻证,合并气郁质与瘀血质者多属气滞血瘀证,其认为辨证论治或可与体质分类在强直性脊柱炎未成期、已成期、康复期结合应用。有学者研究表明,阳虚、阴虚体质是干燥综合征的好发人群,从阴虚、阳虚体质论治干燥综合征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33-34]。张明英等[35]以1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质调查,结果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为主,其中年龄差异对阳虚质、湿热质的患者有显著影响(P<0.05),病程长短对阳虚质的患者有显著影响(P<0.05)。

4中医体质与RA

彭海聪[36]将300例RA患者纳入临床调查,研究其与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①RA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是痰湿质、瘀血质,两者占比66.67%;②参与研究的RA患者中男性多表现为痰湿质,而女性以瘀血质为主,RA患者的体质类型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③不同体质类型在各级关节功能分期的构成比具有显著差异。凌志兰[37]通过采集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在香港、深圳两地医院就诊的595例RA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体质类型分析及研究,结果发现,RA体质类型主要为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且2种和3种体质类型混合存在者共有432例,约占73.5%;RA患者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在RA患者的辨证及遣方用药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尹友鑫[38]通过对200例北京地区RA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学分型分析,结果表明,200例患者体质类型以阳虚质、阴虚质为主,分别占32.0%、27.0%;并提出RA患者病程长短与体质类型分布存在一定相关性。韩盛昊[39]选取182例RA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虚性体质是RA的易感体质,研究还发现,病程、年龄、关节受累、骨密度在不同体质类型的RA患者中具有差异,同时指出中医体质与RA有明显相关性,在未来的防病治病中应更多地应用中医体质分型,以期更好地治疗疾病。李博等[40]对186例RA患者进行体质判定,发现阳虚质为RA的好发体质,其认为中医体质可能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146a的表达、病情活动度及特定临床表现相关。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