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2:57:20

多功能

多功能范文篇1

【关键词】TRIZ理论;多功能眼镜;创新设计

一、传统眼镜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人们佩戴的眼镜主要是近视眼镜或者老花镜、太阳镜,功能单一,近视眼镜主要用于矫正视力和解决看不清的问题,对于现在大都市的上班族们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而老花镜也仅仅能满足一些老年人由于视力弱而看不清的情况,他们的记忆力减退、很健忘,难免会有走迷路的时候;太阳镜则起到遮阳或是美观的作用,没有其他的娱乐功能,对于追求新奇趣味的年轻人来说,多年来缺少创新性。总起来说,市面上的常见眼镜可以说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要。

二、在多功能眼镜创新设计中应用

TRIZ理论的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国民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好。我国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迈进。到了21世纪,世界形势不断变化,大国间的竞争风起云涌,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创新水平如何成为了检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我国的各行各业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开发具有创造性的产品。TRIZ作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性意义。TRIZ这个词来源于俄文,是俄文的简称,前苏联G.S.Ahshuller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充分结合了各个学科的原理,在调取了高达250万件发明专利之后,从中提取并挖掘了发明相关规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为发明问题提供解决思路的理论。这种理论可以说是一种体系,在推出之后,再经过国际学界不断完善和扩充,逐步成为了一种方法论,一种最佳的指导性工具。具体来说,这套理论包含的内容有系统进化法则,有发明原理;有通用参数和阿奇舒勒矛盾矩阵,还有发明问题中的标准解决方法等。总之,这套理论推出之后,成功地应用到了各个行业当中,并发挥出了应有的价值。在眼镜设计当中,应用了TRIZ理论,进行了多功能眼镜创新设计,从不同方面对学生提供实验创新方案的指导,深度开发了眼镜的多功能性,结合社会的需求,力图全方位地满足各个行业地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三、TRIZ理论在多功能眼镜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TRIZ理论在理论创建与理论体系的有机整合后,正处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中。TRIZ理论在世界创新研究领域占有独特的地位,有着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这种理论的益处显而易见。一是这种理论可以提高发明成效,有助于推动人们发明创造的进程,从而提高发明速度。二是TRIZ理论内容十分完善,可以系统地帮助发明者迅速找到问题所在,从而帮助发明者打破思维瓶颈,突破思维障碍的效果,间接提高了创新产物的质量。三是TRIZ理论应用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生物科学,甚至管理科学等都可运用,在指导食品、教育、卫生、建筑、计算机等各个领域中均有不俗的成效。在多功能眼镜创新设计中,应用TRIZ理论中的进化法则、发明创造原理、技术特性、矛盾矩阵、物—场分析、发明问题标准解决方法和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以及工程效应知识库等解决问题的工具对多功能眼镜进行创新设计,分析总结问题解决过程和方案,加以改进和完善,使设计更科学,结构更严密更合理,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应用TRIZ理论设计的多功能眼镜,整体就是一个技术系统。整个技术系统将其分为矫正视力、防紫外线、防辐射、按摩、清洁、提醒、语音播报和自动导航等子系统分别进行创新设计,使眼镜不仅具有矫正视力功能、防紫外线功能、防辐射功能和按摩功能,保护视力,缓解视力疲劳,还可以起到管家的功能,在镜架安装GPS导航系统和含有播报器芯片的微型音箱,GPS导航系统可以设置日程安排,让生活更方便,GPS导航系统可以解决老年人容易走丢的烦恼,借助多功能眼镜老年人可以很容易找到回家的路,青年人也可以解决异地迷路和出门旅行的烦恼,顺利到达目的地,微型音箱具有语音播报提醒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时刻提醒日常安排,能为现在大都市的青年人解决很多由于事物繁琐而引起的忘事情况,同时利用含有活性剂物质、酵素和二氧化钛的高科技吸附纳米薄膜贴在镜片表面,污染物就会被轻而易举地清除掉,实现镜片自我清洁功能,实现自服务化。相对于普通眼镜来说,多功能眼镜实现了一个眼镜具有多功能应用的效果,应用性强,实用性强,功能全面,达到最终理想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TRIZ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完成的多功能眼镜,不仅具有常规的矫正视力的作用,还具有按摩、试听、清洁、导航等多方面的功能。应用范围非常广,不仅适合老年人、残障人士和青少年,还适用于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和长年开车的司机。这种眼镜很人性化,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功能。经过反复实践和应用,发现TRIZ理论不是单纯的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可以真真实实具有指导意义的实用性理论。这种实用性理论对思维定势的打破,和思维瓶颈的突破具有十分有效的积极意义,希望这种理论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我国的各行业各中,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份助力。

【参考文献】

[1]张志远,何川,张荀.TRIZ理论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21

[2]侯圣智,牛占文.TRIZ理论与创新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4,10

多功能范文篇2

1农田水利规划的多功能设计原则

1.1长期性原则。周期性长是农田水利规划工程的特色,在进行长时间水利工程的规划时,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农田规划体系,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因地制宜,根据该地的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性的策划工程,并与此同时及时发现农田水利中存在的问题,合理改善该地的水利工程设施。此外,为了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必须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策划方案,用来统筹该地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给予其发挥作用的空间。1.2动态性原则。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在没有相对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它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的特点,这些都是导致该地农田水利工程无法发挥特色和效果的诱因,给其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造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该地水利设施规划工程保持一个动态性和灵活性的调整,用农田水利工程真实的情况结合当地可规划的因素协调农田与水利工程的规划,用来保障农田水利规划在建成之后可以正常实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3整体性原则。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农田水利工程及建设所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尤其应该注意农田水利规划过程中具有的广泛性。因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的原因,想要实现农田水利规划的合理利用,确保农田的稳定发展,首先要考虑到农田水利规划过程中涉及的具体内容并加以全面的规划。这样不仅有利于农田水利规划的正常实施,还能够保障其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和生态三者的协调统一,促进当地农业的稳定发展。

2实现农业水利规划中多功能设计的具体内容

2.1多功能设计背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稳定进步,人们需要一种更好的农田水利规划来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水平,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间的农田水利规划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的农田水利规划的多功能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将地域性的特点应用在设计和规划当中,通过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的知识技巧进行完美的结合,在保证不破坏当地生态的环境,促进当地农田水利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多功能设计的实现,给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2.2多功能设计内容。2.2.1根据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对基本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和评价,并对隔离功能基本农田水利工程的评价进行专业的评价和分析。2.2.2合理规划农业用田。在实际的农田水利规划过程中,有些时候会出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用地蔓延的情况,这种情况既浪费土地资源,又不能对土地的规划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对待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用地蔓延相对比较严重的地区应该将其规划为农用的基本用田,使其重新被使用在农业种植上。同时,运用合理的归纳法等方式明确建设用地的隔离要求,尽量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并且,当建设用地的隔离要求确定后,就可以根据确定的隔离要求制定出一个标准的隔离农业用田的基本标准,通过生态环保的角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农田规划方案,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田水利规划建设的进展过程,还能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确保农业生态的平衡,在不破坏农业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促进当地农田水利规划工程的实际应用,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与城镇规划的具体落实,实现农田水利规划给农田带来的实际利益。2.2.3生态功能视域下的基本农田水利规划。根据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统计,许多的农田水利工程最初都不是标准的农田用地,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现象,这种形势给农田水利规划的多功能设计的实现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和隐患。因此,在真正实施农田水利规划中的多功能设计实现时,应该注重考查和做好准备工作。应该在实现多功能设计的初期,让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进行工作的地域做好实际考查工作的准备,落实当地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状态,并将这些地点的分布状态用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使用。同时,也要运用因地制宜的思想,切实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应有的判断,而后对当地的用地情况做出评定,并通过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主要的评定等级可以分为甲、乙、丙,具体评定等级的依仗可以为数据的70%以上,70%至50%,50%以下。对生态用地的重要性特征进行评价和处理有利于实现考察应用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对农田用地的程度划分能够区分和明确专业人员的专业方向,并且,进行分配等级划分还有利于实现对建设用地的重要程度等级评价,能够有效的获得当地区域的安全状态和生态水平,给专业人员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中多功能设计实现的参考,提高工作的效率。此外,设计人员因地制宜的思想和具体实施也能够最大化的优化当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出更适合当地农田水利规划特色的计划设定,构建出一个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农田水利功能能够正常发挥的完美设计。2.3多功能设计的具体实施。2.3.1合理规划的多功能设计方案。农田水利功能所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主要包括应急生产功能、隔离功能和生态服务等,这些都是农田水利功能的优势,需要设计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明确这一点。因此,在设计人员进行制定方案的时候,应该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对地域的数据性分析,科学合理的分析该地的特色,制定出完美符合该地域的农田水利规划方案。由于农田水利规划自身具有非常明显的整体性,在实施农田水利规划的过程中很容易影响设计人员的工作进程。因此,在设计人员进行农田水利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它的主要特性,并且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设定出符合当地真正需求且综合性高的规划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农田水利规划中的多功能设计实现,给当地农田水利工程带来显著地收益影响。2.3.2准确地评价对象。在农田水利规划中,有许多的用地都能成为其规划的评价对象,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中,应该对用地的评价对象具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使用数据分析对比的方式,对评价对象进行基本的考核,并将其使用在农田水利规划的应用中。其主要的评价内容为:直接评价对象和间接评价对象。直接评价对象主要是生态功能用地,它所囊括的范围不仅包括当地既有的农用地,还包括农用地的生态保护方面,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进程。间接评价对象主要指的是基本农田水利农用地,它的具体用地方法并不特殊,没有鲜明的特性和鲜明的实际优势,在与传统的方法对比下具有明显的相同性质。2.3.3统筹管理。在对农田水利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中,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非常的重要。因此,对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思想观念培训必不可少。由于地域性间的差异和地区间的关联十分的重要,它需要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地域具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在进行设计的同时也要统筹建筑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平衡处理,尽量在不破坏两者间的平衡前提下,实现多功能设计的体现,同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也应该尽量避免二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生冲突,从而造成损失,给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麻烦。

尽管我国正在全面发展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更适合当代社会的农业体系。但由于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空间还不够完善,农田水利的规划还有待提高,需要解决当下面对的难题。因此,农业领域在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也要统筹规划农田水利的发展,要保证多功能设计应用在农田水利规划的实现过程中,完善我国的农业发展规划,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景山.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优化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12).

多功能范文篇3

1建设立体化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的必要性

1.1整合资源,优化实验条件。辽宁科技科技学院测绘工程实验室包括GPS室、空间信息技术室、测绘学基础室、工程测量室、数字绘图室、测绘仪器检修室六个实验分室。主要设备有trimblenetR9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单基站),南方GPS接收机,topconGPS接收机;Leica、Topcon、Pentax、Nikon、南方、科维、中海达等全站仪;LeicaDNA03数字水准仪;S1、S3级光学水准仪,J1、J2、J6光学经纬仪,60″级陀螺仪,电子经纬仪等仪器设备542台套,实验设备固定资产原值达880万元。这些仪器设备除了满足测绘工程相关学科的课程实践教学任务之外,更需要依托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所以进行资源整合,不断优化实验条件,为培养高素质的测绘技术应用型人才建设立体化实训平台非常必要。1.2以学生为本,促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建设辽宁科技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于2019年6月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而“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为工程教育认证的内涵,建设测绘工程立体化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完全契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即通过构建一个具有多层次开放共享的实训平台,培养学生基于实践训练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传承,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能力。学生通过在学校接近实际工程环境的训练,不断强化学生外业操作能力和数据采集、图像处理等内业处理能力。依据测绘科学技术生产一线发展和应用的特点,不断更新改进实训项目内容和考核标准,即以成果输出为导向进行持续改进,以此促进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的持续建设。1.3科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的重要内涵〔2〕,而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无论是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工程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都非常必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进行实践教学管理的创新,只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实践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根本保障。通过搭建多功能立体化综合实训平台,可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制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采取分享实训项目,线上预约,线下监督,结果验收的闭环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多功能实训平台的开发及应用

2.1资源共享,提高仪器利用率。测绘工程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可以依据仪器设备台套数和完好率确定实训项目类型和开出组数,厘清除了满足教学计划范围内实践教学时数外,还可以开出的相关实训项目数。建设测绘工程多功能实训平台操作系统,按照仪器设备,实训项目,课内实践,开放实验,成果反馈等方面设立相应模块,最大限度地提高仪器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首先,做好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的统筹安排,课内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若存在课内实训完成不理想的情况可以利用课外实训补充;课外实训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室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相关实训;其次,创造条件拓展实训空间。测绘工程专业性质决定了对于仪器操作部分的实践,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均需要在室外完成,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天气和时间的影响,比如雨雪天和晚上都不能做实训。根据测绘工程实验室六个实验分室分布相对集中的现状,可以充分利用长走廊和公共空间,安置可以满足两个平行班进行常规仪器操作实验的对中标志和瞄准反光板,创造出可进行不受天气和日照影响的全天候实训条件;再次,开发新的实训项目。目前测绘工程实验室开出的实训项目是根据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计划确定的,由于受学时和空间的限制,开出的实训项目多为验证性的常规实验,综合性应用型的实训项目较少,在拓展实训空间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出如全站仪对边测量、偏心测量、悬高测量等综合应用型实训项目,还可以利用仪器检修室在双休日对全站仪、水准仪进行定期的检验校正,通过以上的三个方面的工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仪器利用率。2.2传帮接带,强化实训效果。测绘工程实验室除了承担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技术专业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实训任务之外,还要承担土木工程、采矿工程等非专业学生测绘学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按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每名学生都要熟练掌握测绘仪器的使用,所以近年来测绘工程实验室每学期要平均完成20个班次,2000人次以上的实训任务。要想保证实训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目的,除了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操作练习,更多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仅靠每班2-3名指导老师很难实现。通过建立测绘工程多功能实训平台,依托大学生测绘与导航定位技术协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测绘与导航定位技术协会是依托测绘工程实验室成立的专业社团,测绘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就自愿入会,参与社团活动。社团的日程活动均在实验室开展,社团骨干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仪器操作,很多学生早于测绘相关课程开课即已掌握仪器操作技能。专业社团学生发挥积极作用,配合教师在课内实训和课外的开放实验中,通过自我传承,传帮接带能够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2.3产学合作,促进专业发展。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的学生以服务工程建设一线为主,建设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可以和企业联合,产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双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首先聘请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给学生做讲座,专业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应用为案例,利用测绘工程多功能实训平台资源,用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做实操示范,有针对性地讲解技术要点,并让学生充分练习,由此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训效果;其次,由于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依托实训平台进行了充分的课内课外多种形式的实训,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实习。由学校和生产单位各自指派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在生产一线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体会真实的作业环境,并在工程一线了解测绘学科在工程实践中的发展和应用,学习和掌握测绘工程新技术。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返校后,其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都能达到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测绘工程技术逐步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实时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3〕,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先进的测绘工程技术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测绘科学研究水平并反哺教学,从而促进专业发展。

3建立综合实训平台的成

测绘工程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已经成为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实训环节的主要阵地。实现了由原来的“教-学-做”实践教学模式到现在“做-教-学-做”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专业的个性化实践教学需要。随着测绘工程多功能实训平台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利用实训平台提升专业水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此外,依托测绘工程综合实训平台,训练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近年来有6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大赛奖项,240人次获得校级奖项;测绘工程学生的考研率达到20%,就业率达到97.5%。建立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为培养测绘工程合格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和专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唐桂彬.测绘实践技能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职业教育2019(09):127-128.

〔2〕花向红,许才军,邹进贵,汪志明,向东.信息化测绘创新实验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7):153-156.

多功能范文篇4

多功能农业与科技创新存在同步发展的关系。逻辑上,“隐性农业革命”的发生与多功能农业的产生是需求层面上的对应,因此,服务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亦是需求层面的对应。前文分析指出,“诱致性”引发了农业科技创新,作用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则可进一步定义为“市场需求诱致的科技创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20年,中国经济将逐渐从现在的中等收人发展中国家经济向发达国家经济的行列迈进,在此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将逐渐提高,如继续发挥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承担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景观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进一步担负起为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再生能源的功能。在该语境下,可以勾勒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向:

(1)社会对农业发挥民生保障功能的需求,促使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在动植物种质资源培育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三方面同步推进;

(2)社会对农业辅助新兴经济发展功能的需求,促使农业科技创新更加注重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拓展;

(3)社会对农业配合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需求,促使农业科技创新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能减排低碳技术领域不断深化。

2突出多功能性的农业科技创新架构

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耕地资源严重稀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的经济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的充分发挥,必然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在科技创新中突出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是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升华,这应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这种集成创新与社会需求相对应,表现为需求方愿意且有能力应用技术的数量总和。需要说明,这些技术应用后的获利能力取决于技术应用的制度安排,如土地的规模与经营管理制度、相应投入要素的供给能力、应用技术成果的鼓励措施、成果应用后有关产出的分配等。

根据上文提出农业功能的三个层次,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三个方向,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架构、。这种架构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即不单单在于创新产出本身的功用,更在于通过创新产出来实现必要的社会效果。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方向应以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组学及其技术、基因功能等研究手段,开发植物光能转化和利用效率高、饲料转化和抗病能力强的动植物新品种。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方向,应研发耕地保育与替代技术、流域水资源保障技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建立耕地和水分养分资源节约型农业,并推进以低值和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示范。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方面,应重视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贮运保鲜、食品加工及营养开发等领域的攻关。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科技方面,应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精准化和农业装备智能化的“四化”目标。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与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并试图勾勒出基于推进农业多功能发挥的科技创新框架。对此,本研究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推进方式:

第一,强化功能性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当前,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以行业划分为主要方式,或根据近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技攻关计划,这样的立项导向一般只偏重经济功能,对农业其他功能的涵盖面较少或缺失。建议各层面在制定项目指南时能加强关注农业发展的功能导向作用,优化科研立项的顶层设计。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指导协调机构,使该机构根据全球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确定和调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制定以功能实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目标,协调各方面的科研资源配置,避免分散研究和重复研究。由该机构制定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把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纳人衡量标准。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的工作机制。目前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评价和审核仅由项目发出单位组织实施,使得评审的参与度较窄。建议可以探索新型科研项目评、验机制,把主管经济、生态、社会等领域的部门和专业人士纳人其中,使具体的研究工作得到多元的指导和广泛认同。

多功能范文篇5

关键词:多功能;课桌椅;创新设计

1多功能课桌椅研究背景

“机构分析与零件设计课程案例教学法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协作精神,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的实践工作能力。根据教改目标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课题“教室用设备和教具的设计与制作”作为学生的课后任务。教学改革课题组选定“新型多功能课桌椅的创新设计”作为课堂案例教学法创新实践的课题,以引导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能举一反三完成自己的课题任务,从而实现机构分析与零件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的目标。课桌椅是学校的主要设施,是学生上课和学习的主要用具。目前大学教室最普通的一种课桌椅是双人或多人桌椅连体式的,无法根据学生身高来调节,其舒适性不够,而且这种桌椅还特别不适用于一些边讲边练的设计课程以及自由分组需求。此外,利用计算机和手持终端进行学习并通过互联网完成作业成为未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趋势。基于这种情况,现有的课桌椅已经不能满足个性化的生活和学习的需求,迫切需要设计舒适、简洁、个性、有型且能满足现在和未来大学教学所需的课桌椅[1]。

2多功能课桌椅设计目标和实现方案

2.1设计目标

教室课桌椅的基本功能包括坐、书写、阅读、收纳、绘图、手工、实验等。考虑到便携式计算机会被引入课堂,因此课桌椅要兼具电脑桌功能。另外,大学宿舍离教学楼较远,因此课桌椅既要能满足上课学习的需要,又要能满足空闲时休息和做课后作业的需要。课桌椅还要能充分运用人体工程学,舒适、简洁、个性、有型,适合不同身高的人使用。有些课堂还需要课桌椅能进行自由组合。课桌椅的设计目标就是尽量满足这些功能要求。

2.2实现方案

基于以上目标,将课桌椅的主要功能概括为以下几点:①桌子作为普通课桌使用,桌面水平;②作为电脑桌和制图桌使用,桌面可调节成水平或倾斜,提高计算机操作和绘图时的舒适性;③桌子可轻松地自由移动,方便教学需要时自由组合,不移动时桌腿放置稳固;④课桌椅要能作为具有书写功能的沙发休闲椅,满足空闲时休息和做课后作业的需要。与方案二、三比较,方案一在桌腿与高度调节装置使用齿轮齿条高度调节机构,其零件制作与装配要求较高,工艺性与经济性较差。方案二由于桌面分成两块且支架安装在桌体侧面,相比整体美观性比其他两种方案差,加之没有增加高度调节机构,创新性也较差。3种方案的评分见表2,选取得分最高的方案三为本次设计的实施方案。

3多功能课桌椅的各项设计及材料选择

3.1总体尺寸设计

根据《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标准(GB/T3976—2002)中高校非固定式课桌和课椅的主要尺寸,结合设计目标确定课桌椅的关键尺寸,详见表3。桌面宽度与桌面深度比国家标准尺寸大是考虑到这张课桌要作为制图桌和电脑桌使用,靠背上缘距座面的高度和座面的有效深度也在标准尺寸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可提高使用者休息时的舒适性。

3.2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总原则是结构简单,工艺性好。尽量采用学校现有的废料,尽量运用型材以减少机加工,从而降低设计和制造成本。1)桌椅框架设计。桌体考虑装箱体积最小和运输方便的需要,采用分块设计制作组装成体的方法。试制时为了减少加工量可做成一体。先根据总体尺寸确定桌面板的尺寸为800mm×600mm×20mm,考虑到美观性和安全性在其四角上要倒圆角。后板宽度和厚度要与桌面相同,组装后才能贴合,外观也更合理;因为桌体在转换后作为座椅使用,所以后板的高度尺寸要与靠背上缘距座面高度一致,尺寸确定为800mm×400mm×20mm,考虑美观性和安全性,后板上面两角要设计R100的圆角。底板的尺寸由后板和桌面确定为750mm×495mm×20mm,但考虑人体工程学,底板前侧切去一R500弧形,使人腿放置得更舒适。侧板的三侧面分别与后板、底板和桌面连接,考虑人体工程学的需要,桌面组装后要与水平面倾斜8°,侧板的上侧面应为8°斜面,其余尺寸由与之连接的板料尺寸决定。所有板料的厚度可根据所选材料强度的不同进行调整。为连接可靠和装拆方便,各块板的连接构件可采用长螺栓与特制异型螺母连接。2)三角架与桌面角度调节装置设计。三角架上面与桌底板连接,下面与竖杆连接,在装配体中起支撑桌体的作用。因为三角形的稳固性故采用这种形式,又因为桌面的角度需要调节,因此支架的前支撑需要能调节长度。因为桌子高度较高,只有左右两个三角架与桌体连接,其上下和前后的强度足够,但左右方向会发生弯曲,特别是作为椅子使用时,要承受人体的重量,需在两侧三角架中间增加一个横档连接,增加左右方向的稳固性和承重能力。三角架与横档采用螺钉连接。桌面角度的调节装置机构原理如图2所示[2],机构运动处于粗实线位置时,桌面与水平面成8°倾角,当机构运动到虚线位置时,桌面成水平。3)脚架与高度调节装置设计。脚架下面要安装小脚和轮子。由于桌子高度需要调节,所以脚架上还要安装高度调节装置,为了保证其强度,将脚架设计成工字型结构,工字的四角上安装小脚,中间横档上安装高度调节装置。在横档的两端安装两根竖杆,使三角架能在竖杆上自由上下滑动。桌子高度调节装置用丝杆螺母传动机构来完成,丝杆的长度由桌子高度调节行程决定,采用上下两头加上行程限位销。为减少加工面,将螺母设计成分体式,螺母装在套筒内,套筒既起到保护丝杆的作用,又起固定螺母的作用,套筒的长度由丝杆的调节长度确定,为防止螺母在套筒内转动,径向加一沉头螺钉。套筒与脚架用螺栓连接。丝杆的顶头设计一个手柄安装孔,丝杆穿过上横杆中间孔,在横杆上下都用销来限位,以保证丝杆带动横杆一起上下移动。在丝杆螺母机构中,螺母不动,丝杆旋转带动上横杆、三角架和桌椅框架上下移动,从而调节桌子的高度。脚架与丝杆螺母调节机构图见图3。4)桌脚设计。桌脚是桌子的重要部件,它直接与地面接触且承受桌子自重及桌上物体与人体的重量。本桌子要轻松地自由移动,方便教学需要时自由组合,每个桌脚要装一个万向轮。万向轮的尺寸根据桌腿的宽度确定,直接从配件市场找到合适的规格买回。每个万向轮与桌腿用4个M4的螺钉连接。桌子不移动时,桌脚要能固定且保护万向轮,因此其尺寸要比万向轮的外轮廓大。因此采用U型的结构,桌脚与腿的连接采用铰接,这样将桌脚转动后抬起,使轮子着地,桌子就可轻松移动。此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桌脚的两种工作状态如图4所示。5)桌面支撑装置设计。桌面有两个位置,一个是与桌体连接,还有一个是在桌体作为椅子座位使用时,桌面放置在人的前面。因此,要设计一个装置,使桌面与桌体分离后能支撑桌面,且该装置不影响桌子的外观。经用三维软件多次仿真模拟,决定采用图5所示的转动导杆机构作为桌面支撑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且不影响外观的特点。收起时放置在桌肚内,放开后,导杆处于前面位置,使桌面放置其上,实物效果如图6所示。

3.3材料选择

课桌椅按使用材料分为4类:木制课桌椅、钢木课桌椅、塑钢课桌椅、混合材料课桌椅。考虑到桌子的多功能性,桌体和桌面采用实木制作,考虑到试制时间和成本,用木工板代替。支架和桌腿材料要具有一定强度和良好的焊接性能,因此选用碳素结构钢Q235-A。采用管材,从而在保证同样强度和刚度条件下能减轻桌子的重量。桌面倾斜角度调节装置及桌子高度调节装置采用铝合金,重量轻,易加工,便于操作。

3.4外观设计

运用三维设计软件对课桌装配体和零件进行外观色彩设计和渲染。考虑到学习环境需要宁静和自然,桌体选择灰白色作为底色,蓝色为点缀。桌腿用黑色体现其支撑稳固有力。桌脚的色彩为蓝色,好比桌子穿上了水晶鞋,从而使整个桌子灵动起来,有较强的艺术性,如图7所示。多张桌子布置的教室一改沉闷的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4新型多功能课桌椅的创新特色与预期应用前景

该新型多功能课桌椅是在分析研究现阶段和未来大学教学过程与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的。设计时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其创新点在于能经简单调节实现多功能课桌和舒适型单人学习桌椅两种不同使用模式。作为多功能课桌使用时桌面可调节成倾斜,能提高使用便携式计算机和看书时的舒适性;桌子脚可调节成固定式和自由移动式两种形式,自由移动式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分组学习时课桌的自由组合;桌子带有挂钩,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电源插座可根据需要添加在后板上。作品色彩经过精心设计,搭配和谐美观。该多功能课桌椅适用于制图教室、计算机教室、普通教室以及实验实训室等场合,特别适用于工程类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训课程教学,具有学习和休息双重功能,有利于制造师生互动的友好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该桌椅也可作为车间技术人员的工作桌,以便车间技术人员的现场工作和休息之用。它还适用于现代家庭作为孩子的学习桌,孩子上大学后还可作为电脑桌或书房沙发椅使用,也是一件理想的现代多功能家具。

作者:鞠昌娟  茅志玉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文生,吴珊,韩巧云.大学生身高调查及合理课桌椅设计[J].装配前沿,2012,273(15):3-6.

多功能范文篇6

关键词:林业;多功能发展;可持续经营;存在问题;方法途径

多功能林业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对其初步的定义是林业发展规划、培育恢复、经营等过程中,从全局性的角度,依据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选择一个与相关社会系统、生态系统融洽的林业发展功能,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行业部门,承担着较大的责任和使命。我国应该从不同角度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林业发展进行干预,最大程度的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在生态系统中获取更好的资源和服务。文章就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如何高效的创新和发展多功能林业。

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林业的发展模式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林业的发展要始终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所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众多林业发展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并且对我国林业的继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林业产品生产的单一性,单一性的林业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单一的林业产品生产会造成我国生态系统的退化,严重影响环境的质量;第二,我国生态林业发展模式和林产品生产发展模式之间处在较大的矛盾,例如,将生态林业发展模式作为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林产品生产发展模式就会处在尴尬的位置,反之亦然。所以这两种模式也不能引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林业发展的主体资源是森林资源,所以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也要将森林资源作为主体。同时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平衡森林管理之间的利益冲突,最大程度的发挥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其次,现在我国可持续森林管理逐渐演变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充分体现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之间的优势,实现生态产业、林业经营等多方面因素的和谐发展。

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多功能林业发展始终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始终将资源、环境、经济、人文、社会等统一起来,充分考虑这些基本要素,使得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能够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人文的健康发展。在多功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和价值,还要考虑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关心子孙后代的利益。其次,要保证多功能林业的发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良好的条件,有目的性的将多功能林业发展与区域性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合理开发林业资源的同时,做好林业资源的保护,实现保育与开发并举,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发挥积极的作用。体现出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文明性特征体现出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文明性特征需要树立文明发展的理念,在理念支持的基础上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生产实践方式,形成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林业发展格局,选择符合文明标准的林业发展道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科技文明。其次,林业发展的文明行特征的凸显需要构建林业行业的保障制度,创造制度的文明,积极促进林业产业文明的形成,最终实现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生态文明目标。最后,抓住林业资源优势,加快新林业项目的开发,创立经济技术合作型产业结构,积极吸引资金注入,拓宽文明产业发展的领域,与国内外同行业中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加强技术合作,构建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处理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社会经济法发展的规律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始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直接关系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所以人类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建立在良好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如果在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客观存在,会导致林业产业经营出现严重的隐患。所以,政府要针对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构建综合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功能林业发展监测评价指数,对生态、经济、社会,以及当地的人文等进行综合考量,构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是依据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选择一个与相关社会系统、生态系统融洽的林业发展功能,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国林业发展模式必须向多功能的方向转变,实现保育与开发并举,体现出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文明性特征,处理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从多重角度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林业发展进行干预,最大程度的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在生态系统中获取更好的资源和服务,满足社会的动态发展和需求,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者:许丽玉 单位:荣成大天鹅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陈云芳.多功能林业的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多功能范文篇7

关键词:林业;多功能;发展模式

0引言

新时期下,多功能林业虽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在林业的经营、培育恢复以及发展规划中,已经形成了与我国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相统一的社会生态系统,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起到关键作用。在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前提下,林业部门承担着更多的使命和责任,而如何发挥林业的生态优势和服务功能,实现多功能林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发展多功能林业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森林资源是我国林业的主体资源,因此,构建多功能林业模式,也需要以森林资源为建设主体。在实施多功能林业模式中,要有效处理好森林管理的利益冲突,充分发挥其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体现林业发展的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优势,进而推动林业经营与生态产业的和谐发展。

2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林业行业的蓬勃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各种问题也逐渐凸显,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

2.1生产单一性

我国林业生产呈现严重的单一性,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不仅对林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出现退化,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十分不利。

2.2发展矛盾性

我国林业生产与发展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而这种发展矛盾性,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例如,如果将生态林业作为主要发展模式,会对林业生产带来影响,而将林业生产作为主要发展模式,则会对生态林业带来影响,二者之间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处理。

3构建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3.1开发与保育并举

首先,发展多功能林业模式,需要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基础和前提,综合考虑社会、人文、经济、环境、资源以及生态等多方面因素,保证各项生态资源的科学开发以及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人文与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其次,在构建多功能林业模式中,不能仅仅只关注眼前价值和利益,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为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和和谐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将区域发展和多功能林业有机融合。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实现开发和保育并举,发挥多功能林业的生态优势。

3.2突出文明性特征

文明性是多功能林业的最显著特点,在构建多功能林业模式过程中,需要突出其文明性特征,树立和谐稳发展、文明建设的原则,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符合的实践生产方式,进而形成具有文明特征的发展新格局。首先,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构建林业保障制度,以制度文明为基础,推动林业生产文明发展,进而促进多功能林业模式实现生态目标。其次,结合林业资源的产业优势,积极开发林业新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建设技术型林业产业结构,并且与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和公司开展技术合作,构建具有我国社会主义文明特征的多功能林业模式。最后,林业资源不仅可以产生单一的经济效益,其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加强相关产业的联系,因此,我国政府需要提倡林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突出林业的文明性特征。

3.3处理好社会、经济与生态的三者关系

生态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具有密切关联,而三者也是实现生态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构建多功能林业模式中,需要处理好社会、经济与生态的三者关系,在遵循各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三者的均衡发展。同时,我国政府和林业部门需要结合多功能林业模式的特点,构建科学的评价和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发展评价监测指数,综合考量当地人文、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等因素,构建符合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多功能林业新模式。

3.4加大宣传力度

当前,随着世界文明的快速发展,资源枯竭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林业资源作为世界重要资源,其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都起到关键作用。而随着人类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的不断强化,林业发展也必将实现科学化以及全球化。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国民的林业资源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不能将林业作为一个笼统的生态系统进行建设,需要结合因地制宜原则发展生态林和经济林。

4结语

在构建多功能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构建与生态体系和社会体系相统一的发展模式,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当前,我国林业部门需要针对多功能林业模式构建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干预,维护林业资源的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环境的合理保护以及资源的科学利用。

参考文献

[1]王玉光.多功能森林经营理念在辽宁林业发展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情报,2017,49(1):49-50,53.

多功能范文篇8

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主要针对国内市场三相用电的工业用户。随着电力行业改革深入,工业三相用电对多功能电能表的需求大量增加。目前国内多功能表种类少、价格较高、功能不完善,往往仅是针对某些地区的特定要求开发,缺乏通用性,某些产品未能完全达到国标的要求。本文介绍的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市场需求而设计的。

这是一款智能型高科技电能计量产品,该表可以同时计量正/反向有功电能、正/反向无功电能、四象限无功电能,还具有多费率控制,负荷曲线记录,各相失压、过压、频率超限记录,数据LCD显示等多种功能。主站可以通过RS-485总线或手持红外抄表器对该电表进行查表、设表、抄表等操作。

软件代码全部采用C/C++语言编写,编码效率高,可维护性好,便于实现模块化设计,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方便地对功能模块进行裁剪。而且代码经过优化,其生成的目标代码大小和执行效率已与汇编代码相差无几。该产品的技术指标全面符合GB/T17215-1998《1级和2级静止式交流有功电度表》、DL/T614-1997《多功能电能表》和DL/T645—1997《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的要求。

多功能电能表的总体结构和硬件设计

多功能表总体结构

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硬件的核心MCU主控制器,它负责按键输入扫描、工作状态检测,计量数据的读入、计算和存储、电表参数的现场配置以及与外界的通信控制等。其主要功能单元包括MCU主控制器单元、电量计量模块、红外和RS—485通信模块、校表模块、EEPROM存储阵列等;其他辅助模块主要有:时钟日历电路、工作异常报警电路、按键输入电路、复位和看门狗电路、开关电源模块和后备电池电路、大屏幕液晶显示模块和LED显示模块。多功能表总体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高性能主控制器单元

主控制器采用NEC公司8位单片机中的高档产品uPD78P0338。该款单片机为120脚QFP封装,单片集成有60KBFlash、一个异步通信串行口、40x4段LCD驱动器、高达10MHz的总线时钟和10路10位精度的ADC,并可通过简单的接口进行在系统编程,极大地方便在线调试和软件升级。并且支持高级语言,较好地满足了多功能表任务繁多、数据量庞大、算法较复杂的功能要求。

串口复用通信单元

通信电路模块主要包括TSOPl838红外接收头、红外发射二极管、载波电路、MAX487专用485收发电路、驱动/开关二极管和其他元件。

本电能表为便于用户抄表,设计有红外本地抄表和RS-485集中抄表两种串行抄表方式,因为uPD78F0338仅有一个串口,故通信电路设计时采用串口复用技术。由9012、9014和若干电阻等器件组成互补开关,由MCU的一个I/O口来控制红外和RS-485通信方式的切换,如图2所示。

高精度电量计量模块

计量模块由高精度专用电能计量芯片SA9904,电流互感器和其他电路元件组成。SA9904是Sames公司生产的一款三相双向功率/电能计量芯片,可以计量有功/无功功率、电压、频率、相序异常等,可以单独计量每一相的用电信息,符合IEC521/1036标准,可达到1级交流电能表的精度要求,各数据寄存器具有24位精度,可通过三线SPI接口与CPU交换数据。从而可以较好地适应多功能表需要计量多种电量数据的要求。SA9904引脚及其电路图如图3所示。

其中,CLK、DO、DI构成与MCU控制器的接口,用于传输控制命令和测得的电量数据,IIps、IIPt、IIPr用来对电流取样,IVPl、IVP2、IVP3用来对电压取样。

时钟日历模块

时钟电路采用EPSON生产的RTC-4553实时时钟芯片。内部集成了32.768kHz的石英晶体振荡器,简化电路,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设置以得到较高的频率;同时集成有时钟和日历计数器,可选择24或12小时显示模式,时钟可通过软件方式进行间隔30秒的调整,并提供0.1Hz或1024Hz的定时脉冲输出,以便于在电能表的外部对时钟精度进行定期检查。RTC-4553引脚及其电路图如图4所示。其中,SCK、Sin、Sout与主处理器接口,用于发送控制指令或者传输日期时间数据,本系统日历时钟模块采用电池作后备电源,以确保在停电状态下,日期时间的准确无误。

多功能电能表的软件设计

数据结构设计

多功能电能表涉及的数据类型种类繁多。按字节分包括单字节、双字节、三字节、四字节和六字节等,按表征的意义分有时间、时刻、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有功电能、无功电能、次数、功率因数、门限、状态字、系数、表号等。复杂的数据类型对数据结构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实现方案通过采用多种数据寻址方式和多种类型存储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数据结构设计要点

系统的数据存放方式有:内部ROM、RAM和外挂EEPROM。

内部ROM用来存放大量的常数表格,RAM用于存放临时变量和堆栈,本方案需要2.5KB左右的RAM,串行EEPROM则存储各种用户电量数据和设表参数,通过12C总线与CPU交换数据,电能表按设计需求的最大要求大约需要250KB的EEPROM,本方案采用8片256位EEPROM通过级联来实现。

数据寻址方式

EEPROM数据访问采用两种方式;直接地址访问,通过数据的EEPROM地址直接读写数据;数据ID寻址,通过数据的编码读写数据。

通信口复用功能设计

红外通信和RS-485共用一个串行口(RxD/TxD)通信,由于串行口通信开始都有一低电平位(0),因此将红外接收端(与485接收端用一三极管隔开)引到一中断引脚INTP1,通过其引发的中断可判断串行口数据是否来自红外。发送时按时应方式发送,使其不互相干扰。由于红外通信和遥控接收用同一接收管,因此在判断红外来源的中断中启动定时器INTTM4检测红外接收端,如果检测到脉冲宽度为9ms或0.56ms,则判断为红外遥控,并根据定时检测遥控编码;否则判断为红外产生的串行口接收中断,并将定时检测关闭。

红外38.4kHz调制信号由CPU内部分频输出(P05/PCL)。f=fx/27=4.9152/128=38.4kHz。

因红外发送字节之间可选有15~20ms的延时,而485通信则不需要延时。数据发送在发送中断中进行,红外通信在发送操作后立即关闭发送中断允许,待延时时间到后再允许发送中断。

多功能表程序流程图

多功能范文篇9

关键词: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也得到了快速进步,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但是,现阶段林业发展模式受到了极大影响,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且容易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提出新的林业发展模式,比如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大岭山森林公园位于我国东莞市南部,珠江口的东北部,是珠江三角洲比较发展的地带,公园内森林资源丰富,园内具有很好的原始生态园区,并评为市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突出了景观学、生态学等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而大岭山森林公园的前身是大岭山林场,完成了从森林商品经营,到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经营的转变,这充分体现了东莞林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1我国林业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由于比较单一,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林业产品短缺和实际落实情况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而,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十分必要。

1.1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

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已经存在很大的弊端,因而要想将林业发展模式转变为现在的多功能发展模式,不仅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并要完善发展计划,还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这种发展模式。但是由于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和人员构成差别较大,如果出现沟通不到位等情况,就会严重影响林业规划,并对未来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阻碍。

1.2林业产品单一

我国很多地区存在着森林面积较大,林业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是还存在着林业产品单一的情况,一些地方主要以某一种单一的品种为主,这就会导致和民众的期望差别大,难以满足人们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进而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这种林业产品单一的模式,还会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甚至影响当地的环境质量。因而需要完善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

1.3模式落实难度大

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因为实施的难度较大,不仅需要前期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还需要一个详细的实际落实计划,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的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实际落实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也缺乏专门的林业看护观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林业的快速发展。1.4生态方面的问题对于林业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同时,通过林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样不仅符合国家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探究

目前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已经存在很大的弊端,不仅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而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不仅符合现在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1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概述

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现阶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述,但是,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多功能林业在设计过程中的考虑因素比较多,主要是指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从而可以不断提升和维持林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快速发展。第二,多功能林业的发展角度较为广阔,不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

2.2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目的

多功能林业的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推动林业的发展深度,将林业融入到市场、融入到社会中,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多功能化,进一步突显出林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推动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3-4]。

3林业多功能模式的发展策略

3.1要以生态功能为主线

在进行林业整体规划过程中,林业多功能模式的发展要以生态功能为主线,不仅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进步,大岭山森林公园在进行多功能森林模式发展过程中,要按照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为基本要求,同时根据东莞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进行重点的规划,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森林资源的结构,避免出现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并且还要依靠这些植物的自然景观来建立景区,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尽可能多地丰富植物品种,鼓励企业进行林业资源的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2构建“生态林业”,增强林业科学发展动力

依靠大岭山森林公园的独特生态优势,优先保护原始生态,完好保留市级自然保护区,使珍贵森林资源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更有效地保护。同时注重推进科普教育,规划建成市级科研基地,让科技攻关和科普宣传得到更有力地开展。不断对公园园区进行改造和升级,提高公园的基础建设。而林业科学的发展根本就是生态林业,为了提高生态林业的发展速度,首先应该提高林区的水涵养建设和森林防火预警机制的建设,不断完善林区的消防设施,提高林区的日常巡视检查力度,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征占林地的现象,不断提高林区的森林资源,从而促进生态林业的快速发展。

3.3构建文化林业,营造良好的科学发展观多功

能林业的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这种发展模式和其他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应该以遵循自然法则为基础,在进行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规划过程中,应该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不断完善人文景观。在林业的发展上,要做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重视自然景观,应该和人文景观和谐共存,只有当二者自然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也在不断进步,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我国社会的需求,而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可以实现经济社会与林业发展的和谐共存,在政府层面上,要做好经济发展和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重视经济发展,应该和林业发展和谐共存,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发展的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李志明 邓平原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

参考文献:

[1]付玉杰.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探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08:93+69.

[2]朱秀玲,叶宇进.探究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J].中国林业产业,2016,06:39-40.

多功能范文篇10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设计;实现方式

1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设计背景

由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要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农田水利规划水平。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农田水利规划过程具备差异性。在多功能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要考虑此方面因素,把地域特征融入其中。将当地具体情况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在不损坏自然环境基础上,实现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设计,为当地获得更多效益[1]。

2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设计内容

2.1合理规划农业用田。在规划农田水利时,经常发生建设用地不断蔓延的现象,一方面浪费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无法对土地规划产生好的作用。因此,对建设用地蔓延较为严重的区域,要把农田水利规划在基础农业用田方面,让其可以被运用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2]。使用科学有效的归纳方法,确定规划用地隔离方面要求,尽可能在不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展开农田水利建设。在农田水利实现隔离要求以后,应制定完善标准,制定生态环保健全的农田规划方案,有效提高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经过合理有效规划,保证农业用田的生态平衡性。在不会对平衡状态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推动农田水利规划具体运用,保障城市规划与农田水利规划的全面落实。2.2生态功能视域下基本农田水利规划。依照现阶段农田水利规划作业,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并不是农田用地,存有许多不合理现象。这些情况为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设计增添了很多不足与隐患。在实际规划设计过程当中,要重视准备与考查作业。要在功能设计之初,让相关技术人员做好当地考查准备工作,保证其空间分布情况,并将实际分布情况使用数据信息进行记录[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评估具体用地情况,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展开研究与分析。其评估等级应包含甲、乙、丙3个等级,依据主要是70%以上的数据信息、70%到50%、50%以下。在评价生态用地具体特点时,要切实保证考察的合理性。在划分农田用地过程中,应确定相关人员分工,加强登记划分。保证建设用地等级评估,提高当地生态水平,为相关规划设计提供更多参考,保证其工作质量与成效。

3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设计的具体实施

3.1合理规划方案。农田水利包含功能比较多,包括隔离、应急生产及生态服务等多个方面。设计人员在具体操作时,要明确此方面内容。在制定具体方案的过程中,要掌握当地具体情况,分析各个地域有关数据信息与特色,制定更加理想的农田水利规划方案。规划工作具备十分显著的整体性特点,在实际规划时非常容易对设计人员工作产生影响,因此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时,要全面考虑其特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及要求制定合理有效的农田水利规划方案。这样可以保证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设计的有效实现,为当地带来更多经济效益。3.2准确评价对象。在规划农田水利时,大部分用地可以变成规划对象。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要重视评价对象,利用更多数据信息分析手段考核评价对象,并把其运用在规划农田水利当中。具体评价内容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直接评价对象,主要是生态功能用地,涉及农用地及其生态保护;二是间接评价对象,主要是基础农田水利设施农用地,此用地方法并不明显且没有优势。3.3统筹管理。规划农田水利时,设计人员应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基于此,要增强设计人员的定期培训。由于地域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时要对具体位置有所了解。这样在实际设计时才能加强生态与建筑用地之间的平衡处理,尽可能在不损坏两者之间平衡状态的基础上,实现农田水利规划的多功能设计。在具体建设时,相应人员要尽可能防止在具体运用时出现冲突问题而导致损失,为农田水利建设带来不必要的问题。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