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4:53:08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范文篇1

关键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含义

1.1地质环境问题的含义。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由地质作用导致的环境问题,这一类问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较大的危害,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地质问题是由地壳和地层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和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其中地质作用的驱动力则来自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两者综合的作用。正是由于地质作用的存在,从而引发地质现象及其持续的时间过程,这些地质现象的产生又将影响自然环境中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或者个体,对其生产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出现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现象,即为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分类较为多样性,按照地质作用类型可以分为原生地质问题和次生地质问题。顾名思义,原生地质问题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引起的,受到强烈的地质作用,如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包括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次生地质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导致或诱发的地质现象及其他地质作用产生不利于人的地质现象和过程,如矿山开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按照地质作用的动力学形式可以分为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即是地质灾害,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地质环境系统以渐进方式失稳而伴生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海平面升高等。1.2地质灾害的含义。在地球生物和生态的逐渐演化和变化中,由于受到各种环境因素或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引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有诸多特点:比如具有偶然性、经常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地质灾害比渐进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更大,往往会造成较为惨痛的人员伤亡事件,给社会带来财产损害。所以在地质环境影响中,地质灾害的影响较大。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质动力灾害和地质灾害结果,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力的作用分不开,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进行着生产活动,于是在生态环境和地球表面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破坏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不断地进行着生产活动,在生态环境和地球表面形态及物质组成产生巨大影响,改变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即在引发地质灾害的过程中,人为活动在引发地质灾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关系

2.1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同时发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除地震之外,一般的地质灾害呈现出单独个体的形态发育,其不具备面状的特点,如崩塌、滑坡、不稳定边坡等,可以用“灾害点”的形式来表述。但也存在地质灾害的影响超出了以“点”形式的规模,形成一个范围较广,影响面积较大的地质环境系统,就会使得环境系统打破其平衡,经过逐步累积,就会改变地质环境内部的结构特性,从而产生地质灾害,也会产生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2.2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相互影响。了解了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存在形式及相互作用,亦可知地质灾害的发生可以加剧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这种相互影响在四川汶川地震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当发生地震时,除了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还会造成地表植被遭到毁坏,动物失去栖息地,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都是在地震中相伴而生的。以上可以表明地质灾害的发生可以加剧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恶化程度。同样,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持续发展可以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创造条件,如过度开采地下水,在城镇中心或附近形成较大的降深漏斗,地下水位大幅度的波动,导致土层结构疏松,荷载力下降,从而引发地表建筑的变形及损坏,或造成局部的边坡失稳,从而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2.3地质灾害的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特别是在一些大的灾害发生过程前,都会有一些以渐进性变化为特征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滑坡、地面塌陷发生前会出现墙体开裂移位、坡脚冒水、地下水位异常等现象。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对地质灾害研究工作中,要重视灾害发生的地质背景和成因分析。

3.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地势条件复杂,存在较多的低山丘陵地区、高山峡谷地形,这样的地形地势特征几乎占据了我国土地资源面积的70%,而且我国位于地震带,地质活动频繁,再加上气候的影响,使得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较大,范围较广,灾害种类繁多,比如,我国一些山区经常发生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受灾地区多达上百个,一些铁路干线被毁,山区线路受到损坏。据一些数据统计,2019年因为地质问题引发的灾害多达6000多起,经济损失28亿元,由此可见,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非同一般。根据一些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多数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是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引起的。地质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结合地质灾害特点,应建立完整的预警体系,制定相应防治措施,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给我们造成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

4.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及对策

我国于2003年11月24日公布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这项条例的颁布是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以减少和降低生命财产损失为目的,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4.1建立监测预警设施。对预警设施进行监测,这可以加大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这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要求应急措施要从技术上入手,在技术上和预警管理上加大资金投入,当监测地区中发生异常变化,人员就可以利用技术完成灾害信息的收集,并及时做出灾害的预警和防范措施,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地质灾害,并及时应对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能够在地质条件产生变化时,捕捉灾害前兆信息,通过应急系统相应的警示,提供避险决策、应急处置依据。根据环境地质灾害监测结果,采取搬迁、治理等有效措施应对高风险、重危害区域的隐患问题,并能有效结合治理工程和灾后重建工作成效,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利用双重目标。4.2建设调查区域。调查区域的建设主要是帮助工作人员能够更快对划分出的区域进行调查,进行判断和分析,随之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对周围的环境状况做出预估,通过调查和分析,人员要准确地判断出地质周围的环境情况,并推断出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进行分级,根据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的措施,尤其要注意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和位置,提出合理的防范和预警措施,并配合相关部门启动应急响应。4.3做好搬迁治理建设。当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监测系统发出警报提示,就需要人员尽快对灾害状况进行分析,分析其危害范围,必要时要及时做出搬迁防治对策,这可以帮助人们逃离险情,保障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对于所有的环境建设,需要人员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尤其要考虑灾后防治和环境恢复工作,将环境恢复和搬迁工作结合起来。4.4应急系统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同样可以应用应急处理系统,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建立起相应的地质灾害处理系统,并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系统,人员要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到达灾害现场,并对人员进行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到最小。4.5完善科学技术研究系统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完善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加强和完善科学技术研究,尤其注意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并对灾后重建工作和环境恢复工作重点关注,将科学技术当作重要支持和保障。对于现阶段来说,使用较多的是卫星、遥感技术等,为了保证这些技术都能发挥作用,需要工作人员注意利用高新技术对其进行观测,由于传统技术的影响,许多自然环境得不到监测,工作人员利用了高新技术,就可以对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监测,在深入分析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利用高新技术,如互联网技术可以开展救援工作,当地质灾害发生时,地质灾害部门需要迅速响应,因为该项技术关乎着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对于此点来说,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可以提高灾后救援工作成效,方便救援人员掌握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灾害大小以及影响范围等,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准确提出解决方案。

5.结束语

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呈多样性,但主要由地质作用及人为活动引起。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问题比较复杂,二者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需要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修旺.我国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浅析[J].四川建材,2018,44(04):79-80.

[2]陈围.试论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J].智能城市,2018,4(03):44-45.

[3]刘毅鹏.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5):131.

地质环境范文篇2

1.1矿区地质环境概述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地表塌陷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固体堆积物

1.3.1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

1.4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对大气的影响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对煤矿企业的影响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4结论

大部分采掘后遗留下来的废弃地(如废石场、尾矿坝等)通过治理与复垦,可再用于农业、林业或作其他护环境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土地整理和复垦。一方面使被破坏了的土地不要再增加。另一方面,对已经被破坏了的土地尽快地进行复垦造田、绿化植被、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使已废弃的土地重新恢复利用,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各个矿山由于矿石类型、赋存条件、开采方式、地质环境容量的不同,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同,因而治理方法、治理措施、治理思路应结合矿山实际情况确定。

地质环境范文篇3

关键词:达州市;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分区;地质环境监管

通过开展达州市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工作,全面摸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系统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规模和危害程度等;分析矿产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以此为基础,划分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防治区域,为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1达州市矿产资源概况

1.1自然环境概况。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渠江水系上游。东邻重庆、南接广安,西靠巴中,北连陕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6°40′~108°32′,北纬30°20′~32°20′之间,幅员面积1.66×104km2,是川陕革命老区,四川省人口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有“川东明珠”之称。1.2矿产开发利用情况。达州市矿产资源以能源、非金属矿产为主。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资源38种,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天然气、煤、水泥用灰岩等23种。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达州市全面整顿矿山开采秩序,整合和关停部分小矿山;在采矿权总数、开采总量、综合利用资源和配套勘查开发方面进行调控,结构与布局进行调整,矿业开发秩序有较大好转,开采规模不断增大。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

达州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区地下水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尾矿及矿渣压占及毀损大量土地,矿山地质灾害等。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开采条件日趋复杂,诱发地质环境问题危害程度将进一步加剧。2.1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毁损情况。矿山厂房建设、矿石开采、矿石和废渣大量堆积,大量占用和毁损土地资源。因矿业开发引起的土地毁损点多面广,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情况十分复杂,全市各矿山企业压占与毁损土地面积1176.22hm²。其中达川区压占与毁损土地面积216.29hm²、通川区61.39hm²、大竹县311.69hm²、渠县为173.49hm²、开江县164.82hm²、万源市111.08hm²、宣汉县138.45hm²。2.1.1露天开采对土地资源的影响。露天矿山在基建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损毁和压占。1)建设期:矿山生产、办公区,及生产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建设将占用土地,对矿区土地、水系、植被等造成一定影响。2)生产期:露天采矿需大规模开挖,开挖范围内土地和生态景观被损毁和改变。对周围土地、水文、植被等造成不利影响,水土流失、地下水位降低、大量剥离物压占土地和生态景观改变。2.1.2井下开采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井工开采煤矿和石膏矿对土地的压占损毁方面:矿区地表塌陷、沉降;废渣及采矿场压占。采矿沉陷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以下方面:1)采空区塌陷可使沉陷范围内的地表发生沉降。2)采空区塌陷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农作物因塌陷影响减产,地面建构筑物、水利、交通、电力等设施因采矿塌陷遭受不同程度破坏。)采空区塌陷引起沉降和地表裂缝,改变地表径流方向和汇水条件,使部分地表水沿裂缝渗入地下,矿区地表水减少,潜水干涸,井、泉断流。地表污水渗入地下含水层,污染地下水源,导致矿区生态环境恶化。2.2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的影响根据调查,露天矿山开采对地下水补给系统影响不大,井工开采矿山对地下水产生影响较大。全市矿坑水年抽排量7884.61万吨,年排放量7734.65万吨。大部排出地表。全市地下水下降面积80032hm²。2.2.1矿业开发对地下水资源的疏排。煤矿开采影响的含煤储水构造地层中储存的裂隙水、岩溶水等地下水类型。煤层与含水层组合特点,采煤过程中排水量变化规律是影响矿坑排水量的因素等条件。顶板冒落、导水裂隙带形成,使采空区上覆含水层遭到影响,储存于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疏干排泄。开采深部煤层时,影响下伏三叠系须家河组含水层,矿井涌水量迅速增大,随着时间延长,排水量逐渐趋于稳定。上山矿疏干区是永久性的。除直接损失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2.3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与土地的压占损毁固体废弃物包括尾矿、废石(土)、煤矸石等。年产出量144.0486万吨,年利用量130.7076万吨,累计积存量979.793万吨。全市现有煤矸石堆134个,累计堆积存量649.66万吨,废石(土)堆242个,累计积存量330.14万吨。矿山固体废弃物造成环境的影响是可分为以下方面:①占用损毁土地;②影响土壤质量;③含重金属废石、煤矸石及粉尘的长期堆放,部分矿山造成水局部土的重金属污染;④诱发地质灾害。堆土(渣、石)场设计不合理,措施不到位,遇山洪暴雨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如,开江县甘棠镇白杨山响水槽碎石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大量废石、废渣随意堆于斜坡,压占林地,损害植被;废石堆未采取任何挡护措施,因暴雨引起废石堆滑坡,危害下方林地和农田。2.4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与破坏。达州市主要矿山地质灾害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2.4.1滑坡。调查渠县农乐石膏矿、开江县甘棠镇白杨山响水槽碎石厂、达县大田坝煤矿滑坡3处,为小型土质滑坡,分布在沟谷,滑体向沟谷滑移,前缘被流水冲刷,滑坡稳定性下降,隐患增大;威胁道路和行人。2.4.2地面塌陷。调查矿山开采引起地面塌陷地3处:渠县农乐石膏矿、四川省渠县三汇石膏矿和达川区友谊煤矿,塌陷规模均为小型。塌陷方式为冒落式塌陷,采空区顶板为坚硬岩石,当采空区顶板岩层厚度小于安全顶板厚度时,顶板丄覆岩层产生塌陷。损坏居民住宅,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4.3泥石流。调查矿碴泥石流4处,分别为渠县三汇宝山采矿场、万源市沙滩镇老渡口煤厂、万源市石塘乡雷家湾煤厂和万源市白果乡洞湾煤厂,均为小型。主要威胁矿山、当地居民。受地理条件限制,矿山厂房设施以及民房等都建在沟谷两侧较平坦的凹地,处于泥石流的形成区和流通区内,发生泥石流是危害对象。2.4.4地面裂缝。共调查出现地面裂缝矿山2处:达川区金刚煤矿和达川区高益煤矿。两处地面裂缝均与煤矿的开采密切相关。地面裂缝宽5~20cm,最深可达10~80cm。形态为直线形、弧形、折线形、不规则形等。地裂缝损坏居民住宅,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4.5崩塌。调查崩塌1处,位于万源市顺帆煤矿,崩塌损坏厂区办公室,矿山已经关闭,未造成人员伤亡,崩塌为危岩掉落形成。

3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结合达州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料,参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综合要素评分法赋值表,将采矿活动影响程度分为:影响严重、影响较严重、影响较轻、已恢复四级。模糊综合评判对达州市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划分影响严重区8个、较严重区5个、较轻区3个。分述如下:3.1影响严重区:Ⅰ-01:位于皮窝乡-大竹镇,矿山总数6个:均为煤矿。区域面积109.68km2,矿山总面积11.72km2,影响面积3.18hm²,危害方式为煤矸石堆压占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疏干。Ⅰ-02:位于永宁乡-长石乡-沙滩镇,矿山总数30个:18个煤矿、7个建筑石料用灰岩、2个硅灰石、2个石膏矿。区域面积438.44km2,矿山总面积67.71km2,影响面积35.87hm²,主要危害为煤矸石堆压占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疏干和破坏、露天采场挖损土地。Ⅰ-03:位于八台乡,矿山总数5个:2个煤矿、3个建筑石料用灰岩。区域面积96.28km2,矿山总面积2.66km2,影响面积4.69hm²,主要危害为煤矸石堆压占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疏干和破坏、露天采场挖损土地。Ⅰ-04:位于樊哙镇-漆树乡,矿山总数9个:8个煤矿和1个页岩矿。区域面积171.37km2,矿山总面积26.46km2,影响面积10.46hm²,主要危害为煤矸石堆压占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疏干、露天采场挖损土地。Ⅰ-05:位于新太乡-上峡乡,矿山总数36个:27个煤矿,9个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区域面积160.74km2,矿山总面积41.53km2,影响面积113.3689hm²,主要危害为煤矸石堆压占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疏干、露天采场挖损土地。Ⅰ-06:位于芭蕉乡-七里镇-长田乡,矿山总数26个:15个煤矿,10处建筑石料用灰岩和1个砂岩矿。区域面积186.72km2,矿山总面积36.51km2,影响面积41.1121hm²,主要危害为煤矸石堆压占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疏干和破坏、露天采场挖损土地。Ⅰ-07:位于双龙乡-罐子乡-龙潭乡-庙坝镇,矿山总数102个:60个煤矿,32个建筑石料用灰岩,4个砂岩,2个水泥用石灰岩,3个砖瓦用页岩矿及1个水泥配料用砂岩。区域面积835.82km2,矿山总面积147.30km2,影响面积263.65hm²,主要危害为煤矸石堆压占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疏干和破坏、露天采场挖损土地。Ⅰ-08:位于北外镇-亭子镇-景市镇-中和乡,矿山总数93个:56个煤矿,30个建筑石料用灰岩,6个建筑用砂岩,1个地热。区域面积994.14km2,矿山总面积145.98km2,影响面积172.784hm²,主要危害为煤矸石堆压占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疏干、露天采场挖损土地。3.2影响较严重区Ⅱ-01:位于官渡镇-花萼山,矿山总数9个:2个煤矿,7个建筑石料用灰岩。区域面积121km2,矿山总面积4.518km2,影响面积18.85hm²,主要危害为煤矸石堆压占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疏干和破坏、露天采场挖损土地。Ⅱ-02:位于魏兴乡-宣汉县,矿山总数34个:14个砂岩,2个灰岩,18个砖瓦用页岩。区域面积467.47km2,矿山总面积0.29km2,影响面积24.62hm²,主要危害为露天采场挖损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Ⅱ-03:位于河市镇-复兴镇,矿山总数18个:10个砂岩,3个煤矿,5个砖瓦用页岩。区域面积56.38km2,矿山总面积8.88km2,影响面积54.456hm²,主要危害为煤矸石堆压占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疏干和破坏、露天采场挖损土地。Ⅱ-04:位于黄庭乡-葫芦乡-严家乡,矿山总数28个:5个煤矿,22个建筑石料用灰岩,1个砖瓦用页岩。区域面积220.94km2,矿山总面积11.43km2,影响面积76.32hm²,主要危害为煤矸石堆压占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疏干和破坏、露天采场挖损土地。Ⅱ-05:位于吉星乡-童家乡,矿山总数10个:6个煤矿3个建筑石料用灰岩,1个砂岩矿。区域面积372.24km2,矿山总面积27.56km2,影响面积107.14hm²,主要危害为煤矸石堆压占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疏干和破坏、露天采场挖损土地。3.3影响较轻区:Ⅲ-01:位于铁矿乡-石铁乡区,矿山总数10个:均为建筑石料用灰岩。区域面积66.09km2,矿山总面积2.87km2,影响面积25.75hm²,主要危害为露天采场挖损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Ⅲ-02:位于下八乡-南坝镇,矿山总数15个:12个砖瓦用页岩、3个砂岩。区域面积115.73km2,矿山总面积0.12km2,影响面积9hm²,主要危害为露天采场挖损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Ⅲ-03:位于竹阳镇-城南乡,矿山总数5个:3个砖瓦用页岩、2个砂岩。区域面积73.83km2,矿山总面积0.024km2,影响面积5.07hm²,主要危害为露天采场挖损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3.4已恢复截止2016年,全市各类矿山企业累计恢复治理土地面积167hm2。恢复治理对象主要为矿山企业闭坑露天采场、停用的废渣石堆场、煤矸石堆、尾矿库,以及采矿引起的部分地面塌陷区、地裂缝区、滑坡、崩塌点等。据调查,在达州市的铁山-华蓥山背斜矿区、明月峡背斜矿区、中山背斜矿区等主要矿区,陆续投入资金5543.46万元,其资金来源主要包含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矿山自筹等,主要用于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其中环境污染防治以工业废水治理为主;生态环境恢复主要以植树造林、矿区绿化、矸石山绿化、矸石综合利用、采场土地复垦、塌陷区治理等为主,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达州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取,执行情况较好。

4达州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区、预防区、治理区。治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3]。依据达州市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布,参照综合评价结果,结合全市矿产资源规划和经济发展长远规划,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及区分“轻、重、缓、急”原则,划重点治理区(Z)8个、次重点治理区(C)5个和一般治理区(Y)3个、重点保护区19个。5结论1)通过调查,查明了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地面沉陷、泥石流、滑坡、崩塌、矿业开发对土地资源的压占与毀损、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与破坏、含水层疏干等。2)经统计,达州市矿山开采压占与毀损土地1176.2238hm²;可恢复土地面积:1043.563hm²,矿山开采固体废弃物积存总量979.8万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坑水等废水年排放总量7930.8万吨。3)通过对资料的综合分析,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划分为三类大区:影响严重区(Ⅰ区)8个,影响较严重区(Ⅱ区)5个,影响轻微区(Ⅲ区)3个。4)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分区:重点保护区19个、重点治理区8个、次重点治理区5个、一般治理区3处。5)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成果,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参考文献:

[1]何芳,徐友宁,乔冈,等.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区域分布特征[J].中国地质,2010,37(5):1520-1529.

[2]姜建军,刘建伟,张进德,等.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及对策探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5,(8):22-26.

[3]李飞,吴翌硕,等.四川省达州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成果报告[R].成都: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2017:1-228.

[4]喻文亮,刘楚晴,李阳,范如海.广西资源花岗岩矿山环境评估及恢复治理方案[J].四川地质学报,2017,37(1):112-116.

地质环境范文篇4

第一条为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保护地质环境,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市地质环境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环境监测,是指地质环境监测责任人对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地质体变化所进行的监测。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质遗迹监测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等。

第三条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府领导、属地管理、分类处置;

(二)谁影响谁监测、谁受益谁参与监测;

(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

第五条全县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根据地质环境监测需要安排资金,用于地质环境监测。

第六条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建设、移民、交通、铁路、市政、水利、人防、经济、安监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本行业各种人为活动的监督管理,督促本行业人为活动责任单位对影响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

发展改革、财政、环保、气象、水文等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第七条因自然条件变化影响,需进行地质环境监测的,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管理,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建筑、采矿、爆破、切坡、破坏植被、堆载渣石、排水渗透、抽取地下水等可能影响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为活动,从事该项活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负责对该活动可能影响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八条全县地质环境监测实行政府领导、行业监管、责任单位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地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分为县、街镇乡两级。

第九条县政府负责建立本行政区域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编制灾害性地质环境变化的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落实。

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地质环境监测各项工作落实和地质环境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地质环境的巡回检查、排查,组织灾害性地质环境变化的应急处置预案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报告。

村组、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应当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具体实施各项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及应急处置工作,协助落实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对监测点实施监测。

第十条县国土房管局主管全县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全县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全县地质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库和预测预报系统的建设。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监测的管理工作,接受市国土房管局的指导和监督。

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对可能破坏地质环境的各类人为活动的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组织责任单位实施地质环境监测。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资料;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保守被检查单位和个人的技术秘密与商业秘密。

第十一条规划、建设、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建设项目审批时,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与地质环境保护有关的技术文件提出的建议,负责督促工程项目业主落实地质环境监测等保护措施。

第十二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督促移民迁建项目业主,对移民迁建涉及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和保护,对移民迁建区内的高切坡、深基础等严重影响地质环境的建设活动和建筑设施应责成项目业主加强监测,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排除安全隐患。

第十三条交通、铁路、人防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加强行业内各类在建、已建项目的监管和后期维护管理,对可能或已经影响地质环境的建设项目,应责成建设项目业主或维护管养单位落实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第十四条水利部门负责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后期维护的监管,重点加强病险水库、水利工程弃渣场的管理和地下水开采利用的监督,保护地质环境。

第十五条市政部门负责加强各类受地质环境影响的市政设施监测,对各类垃圾处理场地进行监测,防止地质环境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第十六条经济、安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加强对矿山生产活动的监管,责成矿山企业将地质环境监测纳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范围,对矿石采掘、渣石堆砌、矿石运输等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全过程监测,重点排查堆砌场所、采空区、坑口等地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因采矿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第十七条气象、水文部门应当与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加强合作,及时提供气象、水文信息,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预报。

第十八条设立两级地质环境监测专业技术管理机构。其中,县人民政府设立县地质环境监测站。

在街、镇、乡设置和落实群测群防管理人员。其人员在基层国土房管所内落实专人管理。

第十九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责:

(一)建立、维护和使用地质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库、预测预报系统;

(二)负责组织因自然条件改变地质环境的监测、评价;

(三)对人为活动影响的地质环境监测进行技术管理;

(四)定期提供地质环境监测公报与预报技术资料;

(五)组织编制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规程、规范;

(六)参与地质环境应急调查处置;

(七)承担地质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培训工作。

第二十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加强监测队伍的建设。监测站的人员构成应以技术人员为主,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

(二)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3人;

(三)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环境地质、测量等相关专业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第三章监测网络和监测信息系统

第二十一条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会同环保、建设、交通、铁路、市政、水利、人防、安监、经济、气象、水文等行业主管部门,组建地质环境监测网。监测网的建立,要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各有侧重、分部门实施的原则。

监测信息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实现信息和成果共享。

第二十二条全县地质环境监测网主要分为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地下水三类。

第二十三条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一级地质灾害监测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二级地质灾害监测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三级地质灾害监测点。

第二十四条地下水水源地根据供水能力划分为重要水源地和一般水源地。满足大型工矿企业生产用水或10万人以上生活用水水源地为重要水源地,满足中型工矿企业生产用水或1万—10万人生活用水水源地为一般水源地。

地下水重要水源地设立一级地下水监测点,一般水源地设立二级地下水监测点,其余水源地设立三级地下水监测点。

第二十五条矿山开采企业设立二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已合法关闭的矿山企业设立三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

第二十六条一级和二级地质环境监测点应当采用专业监测为主,辅以适当的群测群防手段进行监测,三级地质环境监测点可以采用群测群防手段进行监测。

第二十七条地质环境监测网在整合各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和地下水水源地监测点(下简称地质环境监测点)的基础上构建。分为街镇乡级监测网、县级监测网。

街镇乡级监测网以三级地质环境监测点为主构建;县级监测网在乡镇级监测网的基础上,整合一为二级地质环境监测点资料构建;市级监测网在整合各区县监测网的基础上,重点汇总一级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并通过数据库建设管理、信息自动化传输等方式建立。

第二十八条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市级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并对区县监测网建设进行指导;县监测站负责县级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和街镇乡级监测网的建设;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群测群防管理人员负责街镇乡级监测网的管理,并对三级监测点的建设进行指导。

第二十九条人为活动影响的地质环境监测点,属于一、二级监测点的,责任单位应当定期将监测结果报国土资源部门,并接受县级监测网管理,同时抄报本行业主管部门;属于三级监测点的,责任人应当将监测数据报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并接受街镇乡级监测网管理。

第三十条全县建立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是市级和县级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十一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制定统一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建库结构模式、标准化代码、录入格式和应用程序,并向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提供技术指导与咨询。

第三十二条各级监测信息系统应具备质量监控、检索、查询、统计、打印、绘图、制表和计算多种功能,以满足评价与预测的需要。

第三十三条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资料,按市监测信息系统要求汇总上报。

第四章专业监测和评价预报

第三十四条专业监测主要指委托具有测量和地质灾害防治勘查资质的专业单位,利用专门的地质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地质环境监测,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形成预测预报或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论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第三十五条地质环境恶化严重或造成影响巨大的地区应当实行专业监测。

可能或已经影响地质环境的人为活动,项目业主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实行地质环境专业监测。

第三十六条因自然因素破坏地质环境的,专业监测工作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因人为因素破坏地质环境的,专业监测工作由责任单位负责,并接受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管理。

第三十七条专业监测应当符合国家规范和有关规程、规定的要求,提供较为精确的地质环境预测预报。

地质环境预测预报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环境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灾害性地质环境变化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及影响程度等;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内容主要指地质环境现状及发展势态的评价。

第三十八条地质环境监测预测预报分为地质灾害、地下水水质水情、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地质遗迹变化趋势预测预报。

地质灾害趋势预测预报按其时效性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灾预报。

第三十九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组织编制地质环境预测预报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汇总全县监测区地质环境预测预报和质量评价成果,向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和市地环监测总站提交地质环境预测预报和质量评价成果。

各街镇乡国土房管所负责汇总本地地质环境监测资料,评价本监测区地质环境质量,向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和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成果。

第四十条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提出地质环境预测预报报告,经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情况特别紧急的地质灾害的短期预报和临灾预报可以先组织群众预防,再进行上报。

第五章群测群防

第四十一条发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地质环境群测群防监测工作是地质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

村组、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应当向当地人民群众宣传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协助组织因地质环境破坏所影响的群众开展简易监测,落实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做好灾害性地质环境变化的临灾预报,并协助组织灾害发生前的救助、避险工作。

第四十二条地质环境存在恶化趋势,需要进行地质环境监测的,应当实施群测群防监测。

实施专业监测的同时,应当辅以群测群防监测工作。

第四十三条地质环境群测群防主要工作内容:

(一)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三查”制度;

(二)以巡查、宏观观测和简易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定性分析地质环境发展趋势;

(三)建立健全监测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和资料汇总和报送工作。

第四十四条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应当定期对负责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做好监测记录,简易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地质环境变化加剧及时上报,情况特别危急时可险情信息并组织自救工作,并做好地质环境监测标志、设施的保护。

第四十五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和乡镇监测员应当做好地质环境群测群防监测的技术指导,帮助群测群防监测人员掌握地质环境监测基本知识,指导基层组织设立群测群防简易监测点。

第四十六条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地质环境监测的巡查、检查,对于检查中新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第四十七条各地质环境监测的受益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监测人员工作,参与到群测群防监测工作中。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地质环境监测、评价、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地质环境范文篇5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

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范围越来越广,而随之而来的矿山地质环境的问题也就日渐凸显出来。而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的进步。所以,笔者主要针对于此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以此有助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存在的问题

1.1矿山基层管理部门与企业业主的环保意识较薄弱

一些地方政府对资源开发比较注重,而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对于基层各级矿山管理部门来说,仅仅对业务管理比较重视,而对地质环境的管理与监督有所忽略,这就造成业主重视生产与利润,对矿山地质环境的资金投入不够重视等。

1.2环境保护的工作监管机制不完善

由于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如环保、安监以及国土等行政部门。缺乏完整的职责划分,分工不够明确,无法形成合力等,因此应该做好执法机制的联合工作,才能积极保护矿山地质的环境[1]。

1.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存在着不健全的法规体系,执法能力较低

当前我国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另外,对于基层矿山地质环境的执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首先,存在着不健全的地方矿山地质环境执法机构,很多省市缺少单独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执法机构;其次,执法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与素质水平。如在评测矿山环境过程中,不能积极突出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等。另外,在环保执法检查过程中,对工业污染过多重视,而对矿山地质环境有所忽略等,不会运用生态环境的要求实施执法检查等。

1.4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资金的短缺

作为矿山地质环境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违反了生态环境规律,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利用等。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资源与环境破坏以及矿山地质灾害等[2]。其中环境污染主要有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污染等。而资源与环境破坏主要有地形地貌破坏、植被破坏、矿产资源破坏以及土地占用与水土流失等;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以及煤层自燃等。当前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煤矿矿山的开采造成沉陷问题,以及建材矿山对地形地貌造成破坏等,已经属于首先治理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在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方面的资金比较短缺,特别是关于老矿山、闭坑矿山等。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已经面临枯竭,但是企业方面的负担也比较重,这就造成企业无力恢复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2保护与治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合理对策

2.1综合治理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环境

首先,应该开展综合勘查工作,对矿区环境的地质问题进行积极查明,对开发过程可能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预测;其次,在矿山建设阶段应该遵循“三同时”制度,对矿山建设用地的审批应该严格把控,积极开展评估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与评价环境影响的工作;再有,在矿山生产阶段,应该对采选活动加以规范,将环境破坏问题进一步减少,如果出现问题应该及时治理;最后,在闭坑阶段,应该对矿坑废水的污染与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进行根治与处理,加强“复垦还绿”的力度,做好矿山土地的复垦综合治理工作,对耕地进行恢复与增加,以此达成复垦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平衡[3]。

2.2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做好政策方面的引导

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分析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下来,还要积极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协调,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具有法律的保证。与此同时,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还要积极遵循法律法规,积极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完善“谁复垦、谁使用、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在业主复垦国家征用被破坏的土地后,得到使用权,政府需要进行登记,对复垦者的合法权益给予一定的保护。

2.3增加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

首先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基金,一方面,对征收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矿山占用费与排污费等税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费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的建立;其次,矿山的生产也可以从矿产品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以此用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资金的建立;再有,作为国有财政来说,应该抽取公共财政资金中的部分资金,用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转向资金,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财产等;最后,在一些地区与矿业行业中,借助矿产品价格的调整,将其用作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的资金,并提取一定比例的矿产品的收益,将其作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设资金[4]。除此以外,支持与鼓励企业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投资,以此有助于资金不足问题的解决。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建立起来。作为国家政府来说,应该积极保护废弃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发挥示范作用,进行相关优惠政策与资金的建设。针对乱采乱挖导致的环境破坏,应该主要凭借地方政府为主体,对地方积极性进行激发与调动;而作为新建矿山,应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保证金制度,对土地复垦规定进行强制执行,主要让企业承担相应的治理资金。借助政府的示范引导作用,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制定与推行,以此营造良好的多渠道投资的环境与氛围。

2.4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

首先,建设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借助覆盖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与保护等方式,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的修订工作,使之能够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标准相符合。最后,可以将三部门标准化机构的协作机制建立起来,主要是环境保护、安全监察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从而能够在征求意见阶段使矿山地质环境标准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相符合,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的协调性与配套性[5]。与此同时,通过运用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优势,对社会公众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广泛搜集,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实效性,能够满足当前我国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现实要求。

3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矿产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日益严重起来。作为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重要资源之一,矿产地质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作为国家与相关部门来说,应该加强对矿产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重视,积极采取科学的措施,改善我国的矿产地质环境。主要从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综合治理、完善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以及建设矿产地质环境的标准化体系等方面入手,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广泛听取公众的呼声与建议,能够进一步地促进矿产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的实施,以此为我国的资源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与保障。

作者:贾升安 李春阳 单位:青海省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申健,李巧刚,杨少华,王惠芬,刘晓晓.华蓥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评估及治理建议[J].城市地质,2015,(S2):88-89.

[2]刘祥.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研究[J].电子世界,2016,(01):106-107.

[3]葛正斌.益阳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低碳世界,2015,(01):44-46.

地质环境范文篇6

第一条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的预防和治理恢复,适用本规定。

开采矿产资源涉及土地复垦的,依照国家有关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普及相关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和方法,制定有关技术标准,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或者个人投资,对已关闭或者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恢复。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违法行为都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规划

第八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评价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

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本行政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

第九条国土资源部依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结果,编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结果,编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经国土资源部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市、县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工程;

(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十一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相协调。

第三章治理恢复

第十二条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基本情况;

(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三)矿山开采可能造成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估(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

(五)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

(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经费概算;

(七)缴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承诺书。

依照前款规定已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不再单独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十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相关工作业绩;

(二)具有经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业务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四条采矿权申请人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或者编制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不符合要求的,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告知申请人补正;逾期不补正的,不予受理其采矿权申请。

第十五条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六条采矿权人应当严格执行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当与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同步进行。

第十七条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由采矿权人负责治理恢复,治理恢复费用列入生产成本。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责任人灭失的,由矿山所在地的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政府专项资金进行治理恢复。

国土资源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资金补助。

第十八条采矿权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数额,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十九条采矿权人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要求履行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经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合格的,按义务履行情况返还相应额度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及利息。

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或者未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要求,经验收不合格的,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采矿权人限期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

第二十条因矿区范围、矿种或者开采方式发生变更的,采矿权人应当按照变更后的标准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第二十一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后,对具有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矿业遗迹,国家鼓励开发为矿山公园。

国家矿山公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申报,由国土资源部审定并公布。

第二十二条国家矿山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国内独具特色的矿床成因类型且具有典型、稀有及科学价值的矿业遗迹;

(二)经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废弃矿山或者部分矿段;

(三)自然环境优美、矿业文化历史悠久;

(四)区位优越,科普基础设施完善,具备旅游潜在能力;

(五)土地权属清楚,矿山公园总体规划科学合理。

第二十三条矿山关闭前,采矿权人应当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采矿权人在申请办理闭坑手续时,应当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提交验收合格文件,经审定后,返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逾期不履行治理恢复义务或者治理恢复仍达不到要求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使用该采矿权人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组织治理,治理资金不足部分由采矿权人承担。

第二十四条采矿权转让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义务同时转让。采矿权受让人应当依照本规定,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义务。

第二十五条以槽探、坑探方式勘查矿产资源,探矿权人在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结束后未申请采矿权的,应当采取相应的治理恢复措施,对其勘查矿产资源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进行回填、封闭,对形成的危岩、危坡等进行治理恢复,消除安全隐患。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相关责任人应当配合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提供必要的资料,如实反映情况。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体系,健全监测网络,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指导、监督采矿权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采矿权人应当定期向矿山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矿山地质环境情况,如实提交监测资料。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汇总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资料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确立的治理恢复措施落实情况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制止并依法查处。

第二十九条开采矿产资源等活动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突发事件的,有关责任人应当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规定,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而未编制的,或者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未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经原审批机关批准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颁发采矿许可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其采矿许可证年检。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十三条规定,未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治理的,或者在矿山被批准关闭、闭坑前未完成治理恢复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5年内不受理其新的采矿权申请。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规定,未按期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存;逾期不缴存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颁发采矿许可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其采矿活动年度报告,不受理其采矿权延续变更申请。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探矿权人未采取治理恢复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5年内不受理其新的探矿权、采矿权申请。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规定,扰乱、阻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侵占、损坏、损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设施或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监督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相关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地质环境范文篇7

关键词: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建议

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同的地质环境及不同的开采方式对原生地质环境破坏影响不同。本文就矿山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影响程度、环境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保证矿山环境能够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环境评价及环境恢复治理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上高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为研究案例,以此展开一系列的研究。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成效

为全面查清上高县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江西省地勘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承担了上高县持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项目[1]。根据本次实地野外调查、资料收集以及室内资料的整理分析,上高县内持证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有。(1)土地资源破坏。矿山露采场挖损土地、废渣压占破坏土地及植被、工业广场占用破坏土地、采空塌陷及地面变形破坏土地等,导致土地功能弱化或丧失。全县97座持证矿山共破坏土地资源701.246hm2,其中建材和砖瓦用粘土矿山破坏土地资源最为严重,占全县持证矿山破坏土地资源总面积的82.48%,其次为金属矿山,占破坏总面积的15.37%。全县97座持证矿山中,江西铜业集团七宝山铅锌矿破坏土地资源面积最大,达96.31hm2,占全县持证矿山土地破坏总面积的13.73%。根据调查成果统计,上高县积极开展矿山土地修复治理工作,共有5家矿山企业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土地复垦工作,累计投入资金85万元,全为企业自筹资金,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积22.698hm2,其中土地复垦面积2.758hm2,恢复治理率3.24%,土地复垦率0.40%。(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矿山开采破坏原始地貌形态、破坏植被及自然景观,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如:江西铜业集团七宝山铅锌矿因采矿造成地形地貌景观破坏96.31hm2。采场内岩石裸露,植被破坏殆尽,自然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严重。根据调查统计,上高县共有9座持证矿山进行了矿山恢复治理,地形地貌景观修复及矿山复绿面积总计约为24.486hm2,修复治理率3.54%。(3)矿山地质灾害。地下采矿造成采空区及地表采空变形区,废渣不合理堆放及露天开采形成崩塌隐患、滑坡隐患、泥石流隐患等。上高县持证矿山中共有10座矿山已发生矿山地质灾害,其中崩塌6处,滑坡4处。同时共有53座矿山存在93处地质灾害隐患,其中崩塌(隐患)60处、滑坡(隐患)8处、泥石流隐患25处。“十二五”期间,上高县在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下,未发生危害程度高的地质灾害,除矿山自行投入资金进行的边坡防护,如修建挡土墙、截水沟及削放坡等措施外,无其他重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随着矿山业主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意识的不断提高,保障了矿山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4)含水层破坏。以地下开采方式为主的矿山,在生产过程中挖损及抽排地下水破坏含水层结构;部分露采矿山形成负地形,抽排矿坑水,破坏含水层结构,周边地下水位下降。据本次调查,因大部分矿山对含水层的保护意识较差,在长期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基本未采取地下含水层保护措施。根据相关资料,破坏方式主要为巷道采矿破坏含水层结构,矿坑、矿井抽排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等。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因抽排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最大降深1m~115m,排水量10m3/d~2174m3/d,降落漏斗面积5.81hm2~17.48hm2,含水层破坏面积共计33.3hm2。其中以月光山硅灰石矿抽排地下水对含水层破坏较严重,破坏面积达17.48hm2,占含水层总破坏面积52.49%。(5)水土环境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主要为矿山开发利用过程所排放的废水、废渣引发的水土污染,导致矿区周边水土环境酸化、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严重危害人居健康。金属矿山通过对废渣回收利用,提取其中副金属以及将废石用于废弃采坑回填、平整矿山、修建矿山公路等措施可提高废渣利用率,减轻对矿区周边环境的污染。其它非金属矿山废石(土、渣)可用于矿坑回填及后期矿山覆土复绿工作。地水土环境污染总面积179.18hm2,其中以江西铜业集团七宝山铅锌矿水土污染面积最大,约146.26hm2,占污染总面积81.63%。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区及建议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还能够推动环境恢复措施的进一步实施。(1)分区方法及评述。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区原则和方法对上高县持证矿山地质环境进行防治分区,共划分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防治区23个,一般防治区21个。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防治区共划分23个。区内地质环境问题影响较严重,主要为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水土污染等,破坏总面积793.926hm2,已完成恢复治理面积24.606hm2。矿山地质环境一般防治区共划分21个,主要为土地挖损、废石压占破坏土地、工业广场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地形地貌景观及潜在地面塌陷,矿山地质环境较易治理。(2)政策方面的建议。第一,提高认识,增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紧迫感和责任感。第二,建立和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体系。第三,严把矿山开采准入关,防止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第四,通过各种渠道,解决矿山环境治理及土地复垦资金问题。第五,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第六,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和采矿权人的治理责任。(3)技术方面的建议。第一,依靠科技,提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水平,加强矿山三废的处理和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第二,利用最新技术,想方设法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降低开采贫化率、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是从源头减少矿业“三废”污染的有效途径。第三,充分利用基于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建立起来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对全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监测,并定期更新系统数据,有效、实时地对全市矿山的地质环境现状进行监督管理。

3结语

地质环境范文篇8

浏阳市永和镇七宝山矿区开采历史悠久,清朝嘉庆年间的《浏阳县志》记载,其开采始于明代。已探明Cu、S、Pb、Zn、Au、Ag、Fe等多种矿产[5]。矿床浅部老窿遍布,深度达80m。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组建采矿工区,逐步提高开采能力。近十几年来,经历多次的矿山关闭与整合,目前主要为七宝山硫铁矿,其由原七宝山硫铁矿、七宝山乡磺矿、铁锰黑土型金银矿、铁帽型金银矿四个矿山整合而成,采用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方式。

2矿区地质

2.1地形地貌。七宝山矿区为剥蚀丘陵与溶蚀堆积谷地地貌,地势为一向西开阔的狭长谷地。矿山中部(铁山地段)为大面积壶天灰岩分布的溶蚀堆积谷地地貌,因风化、溶蚀强烈,形成一向西撒开的狭长谷地,南北宽为1000~2200m,为第四系冲积层覆盖。区内最高点为七宝山顶峰,标高为476m,最低处是七宝山河床,标高为116m,最大高差达360m,相对高差一般为50~150m。丘陵地区地形坡度一般为15°~30°。区内地形为浅切割的小起伏山地,植被覆盖率高,地形条件中等。2.2地层与构造。七宝山矿区位于扬子准台地南缘江南地轴中部的连云山断隆带,属浏阳~衡东新华厦系断褶带与安化~浏阳东西向构造带复合部位,位于次级构造永和向斜东端。断裂构造发育,出露地层由新到老主要有:第四系、石炭系、震旦系和冷家溪群。七宝山矿区区域地质略图如图1所示。2.3矿体顶底板。矿体直接顶板为石英斑岩、灰岩。石英斑岩多被风化,部分呈黏土状,灰岩岩溶发育,溶洞内充填黏土和碎石充填物等,矿体顶板岩石稳定性较差。矿体底板为千枚岩、板岩及石英斑岩。千枚岩、板岩岩石完整,稳定性较好,除裂隙相对发育地段外,一般不需要支护,无垮塌现象。石英斑岩,风化强烈,岩体完整性差,稳定性差,坑道中常见冒顶、底鼓、片帮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坑道需要加强支护。

3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与防治

20世纪70年代中期始,数百家大小矿山采取掠夺式粗放型经营,将环境成本外部化,积累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3.1土地资源。矿山企业的矿部、工业广场、公路等地面建设及4个废石堆、3个露采场、3座尾矿库占用土地总面积约117hm2,主要占用采矿用地、林地及住宅用地。矿区生产主要固体废物为采矿剥离废石和尾矿[6]。整个矿山区域以砷污染最为突出,污染严重地带土壤砷(As)含量超过三级标准,平均量达到57.9mg/kg,为三级标准的4倍。土壤铜(Cu)含量平均值为122.9mg/kg,己达到三级污染标准。土壤镉(Cd)、汞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9mg/kg和0.51mg/kg,土壤锌(Zn)、铅(Pb)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47.6mg/kg和287.4mg/kg。3.2水资源。1997年以来,石桥冲小溪流经的浮田段因岩溶地面塌陷曾出现溪水漏失、断流,溪水倒灌井下,造成淹井。2001年4月,因停电停止抽排水造成淹井后,水位曾恢复到+136m标高,已干涸的井泉恢复,塌陷区大面积积水。2005年9月矿井恢复生产后,鸡公湾矿段开采到+75m标高,矿井排水量为130m3/h,井泉再次出现干涸,塌陷区积水消失,局部水田变旱地。目前,七宝山硫铁矿开拓至-40m中段,矿井排水量一般为175~204m3/h,最大为294m3/h[7]。矿井排水使地下水位超常降低,最大降深达176m,形成以矿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影响半径约为1500m。在靠近降落漏斗西侧的石桥冲谷地、浮田塅一带,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与壶天灰岩岩溶裂隙水直接接触,组成统一含水层。矿井排水使岩溶水渗入开采巷道,致使浮田塅一带南北长约700m、东西宽约600m范围地表井泉干涸,而且地表形成大面积岩溶地面塌陷,造成当地人民群众饮水困难。3.3水环境。该矿区废水包括矿坑水、选厂废水、废石淋滤水、尾矿水及生活废水等。矿坑水及选厂废水呈酸性,pH为3.5~4.0,含重金属离子及其他污染物。几十年来,各矿山废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宝山河,夹带的硫精砂和淤泥使河床抬高,河道内已淤积达1.5m厚的污染沉泥。河底中Cu、Zn、Pb、As等重金属大量超标,入大溪河后迅速降低。在河流底泥峰值地段,Cd在水体中含量超过饮用水和灌溉水标准,Zn超过饮用水标准;宝山河下游已符合饮用水标准[5]。3.4采空区地面。沉陷(变形)经调查,老虎口矿段4~11线间已采空区上方及鸡公湾矿段地面局部地段曾发生过采空区地面塌陷变形。变形塌陷区内无居民点和耕地,也无重要基础设施,危害对象为灌木林地和荒草地。矿山及时组织机械设备充填恢复,消除了安全隐患。3.5岩溶地面塌陷。因抽排地下水,矿区自20世纪70年代相继发生过小规模的点状岩溶地面塌陷,井巷相对稳定。1996年以来,采矿井巷多次遇灰岩溶(裂)隙、溶洞突水。1997年后,产生地面塌陷、沉降的频率及规模日趋加大[8]。在浮田塅~大坡坳一带,岩溶地面塌陷区面积为37hm2,塌坑直径范围为1~8m,可见深度为2~5m。塌坑多分布于农田、旱土中,还有的在宝升公路上及居民房屋旁。这曾造成72栋居民房屋受损,但未造成人员伤亡;石桥冲小溪断流,300多亩农田漏失、地面沉裂,多处公路、桥梁受损。

4以往防治工作与成效

针对开采地质环境问题,当地政府和矿山积极采取了防治措施。特别是2010年以来,投入了大量防治资金。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和矿山共同建设了浏阳河上游的小溪河红庄段至矿区的水渠+管道输送饮水工程,同时给周边分散的村民接山泉水,解决村民用水问题及部分灌溉用水,投资190万元。2000年前后,对部分地段河道进行清淤,并采用钢筋砼结构累计改建渠道约1200m,新修灌溉山塘,新修水渠2.2km,整治农田整治100多亩,并按400kg/亩的标准,根据国家粮食保护价补偿农业生产。对地面塌陷坑及时回填和复垦,租赁受损耕地,复垦为油茶种植示范基地,已开始产生经济效益。2010年前后,矿山累计投资约1500万元,建设废水处理系统。主要流程为“酸性废水→中和反应池→五级沉淀→重金属离子爆气氧化→泥浆压缩过滤→泥饼回填采区→实时监测系统→合格排放”。同时,矿山启动井下废水和硫化钠活化选硫工艺,直接循环利用井下废水选矿,减少对外排放。废水处理后,75%以上循环利用于选矿,每年减少井下酸性水排放90万t,减少地面生产用水120万t,节约生产成本220万元。总排出口配有自动检测仪,处理效果明显,宝山河水质明显好转,入口处及下游水质较清,经监测,水质达到排放标准。2002年,投资330万元对受地面岩溶塌陷和成灾地区进行治理。农田覆土176.91亩,覆土厚为0.3~0.5m;修建排污沟297m;塌陷坑填方6800m3,对238亩土地进行治理,填平塌陷坑154处,修建石桥冲小溪标准输水渠道579m等。2009-2014年,对29户土砖房屋一律进行了拆除补偿,地基注浆加固15户,维修补偿36户,重建安置27户,修建桩基础6户,设置观测点56户。同时,对受影响的公路4km、桥梁1座进行加固处理,累计投资约1200万元。目前,加固的地基已基本稳定,裂缝没有明显变化,2016年对稳定的地面裂缝进行修补。2014年开展废石堆治理、废石淋滤水收集泵站建设,修建挡墙、水泥硬化600m2,覆盖覆土绿化7310m2,播种草籽,栽种杉树苗1200多株,并新修排水沟285m。对铁锰黑土型金银矿露天采场69678m3废渣堆、铁帽型金银矿露采场98672m3废渣堆进行了复垦恢复,对七宝山河道650m进行了清淤、修建护墙等,累计投资达3000万元。2013-2014年,对已闭库的庙冲尾矿库和塘窝里尾矿库进行覆土,修建截排水沟,加固坝体,种植树木,开展草皮绿化复垦,投资约500万元。2016年在新建的新山冲尾矿库坝下方设废水沉淀池,选厂尾矿浆与尾矿废水泵入尾矿库,经沉淀净化处理,废水循环利用。此外,矿山积极参与周边村组路面硬化,设置路灯、新建桥梁、新建配电排、新建农田灌溉水塘等,资助费用180万元。

5存在问题与建议

本矿区的地质环境问题,既有开采历史遗留原因,也有矿山企业防治意识不强等因素,长期积累形成。虽然已经采取引水措施,但矿山继续开采,仍会抽排地下水,对水资源枯竭局部影响依然严重。土壤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建议加强矿井水防治工作,并对宝山河道进行全面疏浚清淤。实施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可增强土壤入渗能力,改善土质,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减小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影响[9]。

6结论

在采取大量防治措施后,七宝山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资源枯竭、土壤污染等,今后防治工作依然严峻。本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可归纳为2大类,一是抽排水引发的地下水资源枯竭和地面塌陷,二是废水废物排放造成的水土污染问题。对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投入,不仅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也可为企业间接创造经济效益,如本矿区的废水治理。今后,矿山企业应按照“早重视、早投入、早处置”的原则,开采与防治同步开展,确保资源开发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参考文献

1李玉倩.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35(5):69-71.

2何坏峰,安静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不能无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J].中国矿业,2012,21(10):49-52.

3胡存智,董祚继,鞠建华,等.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4周爱国,周建伟,梁合诚,等.矿山地质环境评价[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5戴塔根,刘星辉,童潜明.湖南浏阳七宝山矿区宝山河不同时期环境污染对比研究[J].矿冶工程,2005,25(6):9-13.

6凌志敏.大宝山矿环境地质问题评价及成因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9,164(9):134-136.

7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湖南省七宝山硫铁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R].长沙: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2017.

8林中湘,曹文华.七宝山矿区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2004,101(6):96-97.

地质环境范文篇9

长期以来,由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立法缺乏、监管手段乏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专项资金不足等问题,使我国矿山开采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其背后的原因,是我国各级政府和矿业权人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设计及开采过程中,只重视矿产资源开采工艺、技术以及产量的提高等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工作而对矿山地质环境及矿区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恢复被破坏的地质环境这类从短期看具有“负经济效益”的工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国因采矿活动造成了采空区地面塌陷、地下水疏干、地质地貌景观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危害矿区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解决。目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国家的重视,例如国土资源部已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列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现有法律制度

(一)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的概念

由于土地资源匮乏,长期以来,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一直是以土地利用为主要目的。20世纪50年代末,称为“复田”、“造地复田”、“垦复”等,2011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条例》对“土地复垦”进行了界定:“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显然这个概念主要还是以土地利用为目的生态恢复。随着人们对土地复垦的认识不断加深,从近年研究和实施工程来看,其目标趋向于更综合性的生态问题,我国矿山恢复的内涵也由单纯强调将毁损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上升到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恢复。因此,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是对因采矿活动所破坏的生态系统,采用整治措施,因地制宜地使其恢复到一个符合代际间需求和价值的可持续生态系统的过程。其目标既要求恢复土地价值,又要求恢复生态环境。

(二)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的法律规定

我国现有的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规定分散在各个层次的法律文件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法》、《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等。例如《环境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防止污染环境。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十二条规定“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十八条规定“采矿权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明确指出“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应尽快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土地复垦条例》也规定了政府、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对治理被毁损土地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资金来源。除此以外,近年来各地也纷纷出台地方性的法规、规章,对矿山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治理以及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等进行了规定。从上述文件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的主要法律制度包括:补偿制度、方案编制审批制度、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等。

二、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在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方面已制定了各层次的法律文件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并初步形成了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的主要法律制度,但是这些法律制度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缺乏系统的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的法律法规

《矿产资源法》等法律对矿山环境问题仅有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差,虽然我国在2009年3月份出台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弥补了《矿产资源法》在矿产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足,但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恢复仍没有专门立法的保护,而且我国也没有一部专门针对生态恢复的法律,尽管在2011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土地复垦条例》相比1989年的《土地复垦规定》有了较大改进,但立法思想仍停留在以土地利用为目的的层面,缺乏全局性、系统性,未遵从生态系统规律,忽视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自维持生态系统的复原。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仅有分散的法律法规,缺乏系统的法律规定,导致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

(二)未建立完善的环境准入制度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是矿山环保对策中的一项技术较强的措施之一,它既有防治水土流失的功能,又有污染控制的功能,所以要有科学依据而非盲目地进行生态恢复,因此在矿山开采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就要对生态恢复这一措施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恢复模式。但在我国以往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评价的内容重点放在废水治理措施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部分,没有进一步深入地提出生态恢复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同时,作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矿产资源环境保护的专项规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也仅对环境影响评价一笔带过,没有具体规定环境听证制度,没有体现公众参与的原则,未通过论证、辩论等形式保障环境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有待完善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保证金制度是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的一项核心制度。我国大多数省市区都设立了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保证金,例如2005年《大同市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保证金制度实施办法》出台;2010年10月,太原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二审审议通过《太原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2011年1月经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批准施行)。但目前我国的保证金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各省出台的保证金管理办法的具体名称表述不一,例如安徽省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山西省表述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吉林省表述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其次,保证金的征收标准各省不一致。有些省份是按照采矿许可证登记的面积收取,有的省份是依据建设规模收取,也有的省份只是象征性的收取少量保证金。再次,《土地复垦条例》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关于保证金的缴纳时间等规定不一致,在《条例》中是在土地复垦义务人不复垦或者复垦验收中经整改仍不合格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但是在《规定》中规定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及缴存办法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执行,纵观各省市的规定,是在采矿权人领取采矿许可证时,将保证金存入保证金账户。尽管《规定》第二条第二款说明“开采矿产资源涉及土地复垦的,依照国家有关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执行”,但涉及到保证金在实际操作中,会造成费用的叠加。

(四)生态效益评估制度不健全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要求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人类的作用,根据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够接受的原则,使退化生态系统重新获得健康,并有益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生态系统重构或再生过程。但是恢复后的生态环境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人们对这个标准的研究还很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目标基本局限于农业或林业的土地利用,任何类型的废弃地,第一考虑就是将其复垦为农林用地,并以获得经济利益为主要出发点。这些做法对推动我国的复垦工作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引起了一些问题,比如矿山改土造田,尤其是大量挖掘周边地区的表土,用以覆盖矿业废弃地的造田方式,导致了更大面积的土地破坏和生态系统退化。另一方面,重金属等有毒元素向表土迁移和在农作物中的积累情况也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因地,在我国的矿山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生态恢复状况的指标体系不完善,生态效益评估制度不健全。

(五)缺乏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后的维护制度

生态恢复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是一抓就灵的短期行为。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往往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等等涉及经济、社会的重大事项。因此,如何维持与巩固生态恢复的成果,使人们在进行生态恢复的同时不降低自身的生活质量,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发展下去,就需要有相关的经济、社会配套措施来支持生态重建,同时也要有相关的生态新技术运用于生态恢复区。

三、完善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恢复立法

我国有关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的法律规定过于零散,笔者认为应在整合各项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确定环境治理的生态理念,结合我国部分地区的地方法规,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条例(或办法)》或将“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作为专章写入《矿产资源法》,进行具体合理的规范,辅之以详细的的实施程序、科学的技术标准,明确规定生态恢复所需的资金来源及管理制度等。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提供实用性强的法律依据。

(二)完善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听证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生态恢复评价。生态恢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如没有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文件作指导,自发、盲目地进行这项开发活动,其潜在的后果是严重的。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制定了严格的矿山开发管理规定,规定矿山在开发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中,必须有生态恢复内容,项目实施的同时,须设立专门的生态恢复研究机构,以保证矿山边开采边恢复被破坏了的自然生态,使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况。我国在开展矿山环评中,应对生态恢复治理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环评报告中有专门论述生态恢复的可行性评价及影响分析的内容,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指导矿山正确的生态恢复方法。2.确立并完善环境听证制度。在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澳大利亚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通常都包含了必要时召开公开听证会的条款,吸收公众参与制度,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比如在澳大利亚,矿业权申请人向州矿业能源部提交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矿业能源部将该项目在报纸上公告,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召开听证会,有关部门参与审查批准,最后矿业能源部慎重地做出矿业授权的决定。我国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应当采纳公众参与措施,参与的形式可以尽可能的丰富多彩,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之前,通过举行论证会、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有关专家和公众对矿山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三)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

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是一项专门针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而设计的制度,许多矿业大国都在其矿业法中对此项制度进行了规定,比如,美国的《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建立了矿山恢复保证金制度,保证金数额规定上采取了灵活的立法方式,根据不同地方矿区的情况上下浮动。这些情况包括了矿区的水文、地理、生物、地质和植被,同时规定了最小数额保证金数量为不低于10000美元。保证金返还分为全程保证金的返还和阶段性保证金的返还。此外,美国在1980年颁布了《超级基金法》,主要用于治理闲置不用或被抛弃的危险废物处理场,依据该法,当责任主体不能确定或无力或不愿承担治理费用时,超级基金可被用来支付治理费用,之后超级基金将提起诉讼,向其能找到的责任主体追索支付的治理费用。针对我国目前的保证金收取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明确以下四点:第一,确定保证金的收缴标准。黄德林教授等认为,我国的保证金收缴标准可按以下方式确定:保证金收缴总额=采矿许可证登记面积×单位面积缴纳标准×影响系数。其中,影响系数根据矿种、矿产资源开采方式和矿山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情况来确定。我们赞同依此办法来确定收缴标准。第二,确定保证金的收缴返还时间及方式。采矿权人在领取采矿许可证时,将保证金存入保证金账户。目前不少省市的保证金收缴方式分为对采矿许可证有效期短的矿山,采用一次性收取方式和对于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长的矿山可采用分期缴纳两种方式。用保证金开展的生态恢复工程完成后,保证金是否返还或者返还多少,应当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照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效益评估制度的规定组织验收后决定。国家在出台有关保证金制度时可借鉴地方立法的成功经验。第三,加强保证金的管理。目前我国已确立了保证金管理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按照我国目前的政府机构设置和职权分配模式,保证金缴存的监督管理主体应为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矿区范围跨县(区)行政区域的,由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保证金缴存的监督工作。财政和审计部门对保证金的收缴、返还和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四,借鉴美国的超级基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基金制度。对于历史上废弃的矿山以及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小矿山来说,这样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压力,提高了生态治理的积极性。

(四)健全生态效益评估制度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及动态性,使得恢复成功的标准也复杂化了,因此在制定恢复标准时,要严格遵循生态规律,不能一味要求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生态恢复的标准要取决于自身理化性质、自然条件以及社会需求。国际恢复生态学会(2004)建议用9个反映生态系统属性的指标如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干扰体系以及非生物的生态服务功能等通过与对照系统的比较来进行评价。在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鉴于生态科学的专业性特点,在进行立法时,要邀请生态学专家参与立法,并建立一个科学的、可行的验收标准。

地质环境范文篇10

关键词:煤矿;地质环境;治理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制度体系要求不断完善,国家对于煤炭的开采也逐步重视起来,因此煤矿产业的发展开始在市场经济中逐渐站稳脚跟。但是煤矿产业的发展是以几个牺牲作为基础而发展的。因为煤炭的开采对地质环境条件不够重视,导致风险因素增加,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这是第一个环境牺牲。当煤炭资源开采过度、矿山开采风险较大,就会造成资源匮乏、危险系数较高,这是第二个牺牲。但是这样的牺牲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在今后的煤矿产业发展中,一定要杜绝这种牺牲,必须对煤矿开采后的地质环境进行修复,把被破坏的环境尽可能复原,但是这项工程由于早期的保护环境意识淡薄、资金耗费巨大、修复技术不够成熟等因素,在如今的环境治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1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煤矿开采严重破坏地质环境

由于目前的大部分煤矿矿山大多在地表浅部,而煤炭的重复开采对地面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通常表现为地表的建筑物出现裂缝、农耕土地出现塌陷、地表水流沿着裂缝向下渗漏等等。另外一些废煤渣的堆积、矿井水的排放同等的造成了一定的环境危害,影响煤矿周围地质。比如会污染地表水,由于煤矿废渣的胡乱堆放、不及时处理,煤矿矿井中废水缺乏有效管理,就会使地表上的干净水遭到污染,影响周围河流的干净程度,出现“水华”现象,破坏水平衡(图1)。作者简介:熊国锦(1970-),男,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煤矿行业安全生产管。

1.2对社会影响较大

一些老旧的煤矿矿区周围是人流量较多的密集地区,煤矿开采后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群众的工农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煤矿开采后造成了耕地的塌陷、对交通道路(如桥梁)产生了影响,不利于重卡车的通行;村民生活建筑物出现裂缝、倒塌等情况,这些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态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问题。所以,煤矿产业在进行开采时一定要做好地质环境的修复工作,保证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不能够影响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样煤矿产业的各大企业形象才能够收获好的口碑,实现“安全优先、以人为本”的宏伟发展目标。

1.3修复管理不到位

由于前期的煤矿开采工作对环境保护问题不重视,导致进行地质环境修复时资金不足;一些规模较大的煤矿产业都是年代久远,是在发展我国经济的基础下建立的,因此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并且普遍存在“重建设、轻治理、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缺乏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意识,对破坏环境的危害认知浅薄。一些地方型的煤矿、个体煤矿种类数量繁多,对由于开采工作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根本没有进行恢复工作;一些已经关闭的煤矿之前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并没有得到完全恢复。如今煤矿开采工作由于技术不成熟,采用传统的采挖方式,造成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而由于煤矿工作造成了地质危害修复是较大的工程,需要长期坚持,若制度不够完善,很多煤矿企业就会忽视,另外为了避免增加企业的经济压力,国家虽然加大了后续的恢复治理资金投入,但是仍然无法面面俱到,使小型矿上的危害得不到治理,积小成多进一步恶化整体的自然环境。

1.4恢复治理资金不足

煤矿开采后造成的地质环境的修复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大部分煤矿矿山由于利益驱使,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益,不考虑后展、忽略可持续发展,对修复工作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行动的支持,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环境修复;而我国土地资源部门的资金主要用于大型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上,地方的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上存在盲区,环境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

2出现煤矿周围地质环境危害的原因

(1)煤矿开采造成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煤矿行业建立于改革开放时期,那时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煤矿开采时技术不够成熟,保护环境的理念薄弱,主要以发展经济为目标,长此以往对环境破坏相当严重,使得日后的修复工作非常困难,而现在的部分煤矿开采时受到经济效益的驱使,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不能进行对环境破坏非常严重的采挖,但是这类煤矿产业即使环境影响较小,但日积月累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环境危害,另外煤炭资源大多存在地表浅层,开采时因为作业强度大、时间长,长此以往对周边的建筑物安全等级造成了影响,而部分煤矿企业也不重视这个危害,只是一味的用钱安抚居民,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地质灾害频发。煤矿开采不管技术有多成熟,都会或多或少造成地质灾害,矿上一般在山腰、山谷,这些地方由于地形影响、自然气候会使部分岩石风化,使土壤松动,若遇上较大的降水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煤矿开采时造成的地质影响、废煤渣的大量堆积,加重了自然灾害的频发。而煤矿所处的特殊位置为自然灾害的破坏提供了便捷,增加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对地质环境的危害远大于煤矿开采造成的影响,甚至对周围居民的安全产生了威胁,造成无法挽回和修复的伤害,使水土流失现象加重。如图2,地下水流被破坏造成开裂,该现象就是煤矿的高强度作业使地下水的走势发生改变,偏离原来的轨道。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部分区域的生态平衡受到影响,而其他部分的地质由于水的大量蓄积,出现塌陷的情况(图2)。

3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措施

通过以上煤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问题原因的分析,依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强煤矿企业对地质环境保护的意识

大部分大型企业更多的能够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企业也贯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对后续的环境修复工作不抛弃、不放弃,坚持执行,基本能够大致修复主要的环境问题。但是仍有一些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目光短浅,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修复工作不重视;因此若要保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控制,需要对这类企业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保证企业在煤矿采挖之前能够做到对地下开采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确保矿山开采达到国家要求的条件,可以实施正常的开采步骤。比如,企业在进行地质情况勘察时,首先要考虑地下开采的空间面积,保障开采空间能够适合作业运转,一般而言,矿山矿体较薄并且矿体的连续性比较差的情况下,所形成的采空区面积就比平缓的开采空间要大一些。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不同地质情况制定合适的开采方案,避免出现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匮乏而造成环境无法承受的破坏。

3.2建立预防灾害制度

由于矿山的开采而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破坏力非常大,因此,树立一定的预防灾害意识,能够有效的防止自然灾害产生时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害,就目前矿山开采情况而言,想要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就需要根据前期的地质勘察与工程设计相结合,制定出一套合适的防灾制度,尽可能的能够做到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工程项目的开展同时进行。这种预防制度能够使后期的责任体系得到明确,防止出现经济利益的纠纷,减少企业的后期恢复资金投入,也能够避免后期的恢复制度出现工作不到位的情况。

3.3落实保护责任

地质环境保护本身是一个较大的概念,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和企业也非常多,考虑到这个原因就非常容易产生责任体系不明确,出现相互推脱的情况。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可续发展战略,对煤矿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就必须明确各部门完善责任体系制度、分清楚企业与政府涉及到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责任和义务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只有明确相互的责任跟任务才能够保证各部门,各企业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范畴,做好工作处理,互不冲突。

3.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现在煤矿的开采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矿山的开采条件也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要求,是为了保证能够做到开展受益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保障后期开采工作顺利进行和修复工作顺利完成。而这几年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也逐渐增大,国家对矿山的开采也应持积极态度,增加后期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资金覆盖面,保障一些中小型开采作业得到资金支持,鼓励各煤矿企业自行恢复后期的环境问题,做好煤矿开采行业的规划。

3.5加大对于施工项目的研究力度

在开展一项煤矿产业建设项目时,应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局部气候等各种因素,制定出一套由于实施项目带来的一系列不便和污染的解决方案,并且要不定时的根据考察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争取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到整个工程当中,在建设期间,应该提高建设技术,有效降低工程对于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大化的提高煤矿带来的经济效益。

3.6加大监督力度,构造环保体制

开采过程中应该加大管理人员对于开采项目作业的监督,对于一些严重破坏环境的违法开采行为,做出严厉的处罚,对直接堆放的重金属或废煤渣进行随机排查,一经发现堆放过度,强制要求煤矿企业进行自主处理,并做出处罚。另一方面,需要对煤矿项目中的作业人员进行环保理念的教育培训,大力宣传环保知识,从道德方面约束工人行为,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环境污染。

4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产业开采作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相应的因为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灾害也逐渐增加。因此,基于出现问题的原因和现有问题进行剖析,从而制定出一些适合煤矿开采的制度,并深入了解分析,加大对建设开采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加强采挖后的地质环境修复工作,国家加大对修复工作的资金投入,丰富治理方案,明确各部门、企业责任体系,做好分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发展的美好局面;加大宣传环境保护工作,让社会中的每个企业、公民都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让人类文明发展延续。

参考文献:

[1]赵德深,范学理,刘文生.采煤区覆岩与地表沉陷控制技术研究及展望[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8,8(3):51-54.

[2]王运福.枣庄市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J].中国地质,1998,25(1):37-39

[3]黄铭洪,骆永明.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J].土壤学报,2003,40(2):16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