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23:29:03

低下范文篇1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2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低下范文篇2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2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2.4建立健全统一可比的价格指数统计体系。

要尽快完善和协调投入类、产出类和支出类等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健全进出口和第三产业中非市场的货物与服务部分的价格指数体系,适当增加和细划统计样本,合理确定样本价值权数,尽量统一权数基期,并适时进行调整,为全面推行价格指数缩减法创造条件。

低下范文篇3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2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2.4建立健全统一可比的价格指数统计体系。

要尽快完善和协调投入类、产出类和支出类等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健全进出口和第三产业中非市场的货物与服务部分的价格指数体系,适当增加和细划统计样本,合理确定样本价值权数,尽量统一权数基期,并适时进行调整,为全面推行价格指数缩减法创造条件。

低下范文篇4

论文摘要:统计效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统计管理模式下,采用相应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与统计指标获得统计信息的能力、质量、成本和对统计信息需求主体的满足程度。我国已建立了与国际规范基本接轨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大体满足了政府、企业、居民、研究机构等方面的统计信息需求。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统计效能低下仍是我国目前统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统计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2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低下范文篇5

我国统计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

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2.统计部门受各级地方政府的干预较多。目前,除负责城镇、农村和服务业的地方调查总队直属国家统计局管理外,各级统计部门仍是各级政府的组成单位,其人事和预算归口地方政府管理。在缺乏科学政绩观和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的情况下,如果相关指标达不到考核目标时地方往往不顾违反《统计法》弄虚作假,虚报瞒报人为调整统计数据,以达到获得奖赏和晋升的目的。因此有人说“领导出数据数据出领导”。可见,基础统计数据本来就不真实,加上地方政府的人为调整,其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

3.核算体系的渐进转轨,两套核算体系的长期并存,使得相关概念、指标需要进行转换和比较说明。这给国际比较和统计分析增加了难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研究逐步采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制定的国民账户体系(SNA,1968年版),即西方体系,但仍以前经互会统计合作常设委员会制定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为主。该体系又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即东方体系。由于推行SNA需先试点,再推广,很多统计制度、统计方法需重新拟定,统计数据需推算衔接,再加之囿于经济理论上的禁锢,所以直到1992年我国才拟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但该方案仍保留了一部分MPS的内容,“中国特色”较浓。经过7年的试行,1999年国家统计局决定以1993年版SNA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对试行方案进行全面修订。2003年5月7日,国家统计局公告要求,从该年开始实行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即《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与试行方案相比,新体系取消了其中的MPS核算内容,澄清了某些基本概念,修订了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分类,调整了基本框架,增加了核算内容,修改和细划了有关表式的指标设置,基本与1993年版SNA相衔接。可见,我国核算体系转轨的时间过长,也影响了统计的效率。

4.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5.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6.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低下范文篇6

论文摘要:统计效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统计管理模式下,采用相应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与统计指标获得统计信息的能力、质量、成本和对统计信息需求主体的满足程度。我国已建立了与国际规范基本接轨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大体满足了政府、企业、居民、研究机构等方面的统计信息需求。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统计效能低下仍是我国目前统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统计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2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低下范文篇7

一、师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外部原因

(一)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

1.社会教化的程度以及对教师职业道德期待

值的高低都影响着师德教育的效果[1]359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它的提升过程无不深刻地受到社会存在和其他意识形态的教化和影响。首先,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决定师德教育的总体水平和成效,包括师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方式等,同时,社会教化的状况也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参照标准,以良好的社会道德影响和教化师德,实践证明是很有效果的。其次,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期望值和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度,关系着尊师重教的风气,对师德教育有导向、环境熏染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带来了负面冲击

市场经济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个人利益被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一方面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了社会发展,同时也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价值观的盛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逐利性与竞争性等特征对师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教师队伍中出现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轻精神,重个体轻合作的不良倾向。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化增加了师德教育的难度。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资本的全球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实力和垄断传媒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手段,通过文化交流方式,向我国灌输西方的道德观和生活方式,造成我们公民主权意识的淡化,个人享乐、追逐私利的价值观也弱化了教师的理性关怀和师德意识,从而消解了师德教育的效果。

(二)对师德教育的管理不够完善

1.师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以往师德教育的承担主体多是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党政干部、学生工作者等,他们虽然也进行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但是针对性不强,没有突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不利于师范生对师德的理性把握。加之,这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对师德规范、师德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缺少系统、规范的学习,教育工作者大都依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来进行教育,尤其是党政干部往往以政治上的要求来代替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师德教育泛政治化,脱离了教师主体。那些专门从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也并非都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上的间断学习带来观念上的落后。教育工作者低水平的专业理论素质不能满足广大教师的需要,造成了受教教师的广泛需求与授教教师的理论素质不高这一矛盾。最后,我们的师德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创新精神。师德教育多年都是老一套,无论开展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还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与时俱进。

2.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首先,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一些学校为争取在各项评估中提高名次、争取资金、获取生源,强调教师发表的论文数、升学率等量化指标,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评模选优的主要依据。学校在教师提薪、升职中重智轻德,不把师德纳入业务考核中,致使师德教育有名无实,教师踏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对职业道德的要求相对放松。其次,奖惩制度不健全。我们现在实施的奖励大多是提高工资、奖金、晋职等,认为只要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他们就会努力提高教学成绩,而忽略对教师的精神与成就激励。对教师的惩罚也视教学成绩而定,教学成绩不好的教师没有提薪升职的机会,也没有进修培训的机会,导致了教师队伍中的“马太效应”。再次,导向制度不健全。这主要是指政策、舆论导向有偏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国家政策的感召下制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划,可在最终选拔人才时,依据的却是学生的分数,学校的工作大都围绕升学率,教师学生息息相关,教师的利益得失在于学生的成绩高低。所以,教师只重升学而忽视了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认为自己只要教学有成绩,就会“一好百好”,导致师德教育形式化,走马灯似的集中学习,实效性很难保证。

3.师德教育缺乏有效的外部支持

这里提到的外部支持,主要指教育行政部门为实施师德教育而营造的外部环境,包括教育机制的影响、资源配置的影响和政策法规的限制三个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机制在实施过程中究竟应以应试教育为主还是应以素质教育为主,存在很大争议。受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应试教育色彩有增无减,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虽然近几年受教育形式多样化、就业渠道广泛化的影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有所缓解,但是从全局看,以大学为跳板寻求发展的学生仍占大多数。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被边缘化了,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顶着升学、就业两座大山而专心钻研业务,对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重视不够。师德教育要确保持续有效,需要通过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当前师德教育实效性低,一方面是与外在环境不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了很大冲击。加之,我们又疏于对环境渗透力的有效抵制,教师职业责任意识教育不够,导致部分教师行为出现偏差。另一方面,我们对师德教育的投入不够,专项资金很少,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其他必需的资源也不能及时到位。资源配置只注重短期内收效明显的工作,对师德教育这项迟效性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我国虽然在1997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长期以来,很少进行修正补充,高等教育领域内,教育部尚未有师德规范出台,各高校也只是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了教师守则,可操作性不强。正是由于师德教育缺乏即时性、强制性、规范性才使它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陪衬。

4.师德教育组织缺乏独立性、持久性

尽管多年来,倡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抓好环境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工作,制定了“建立和完善在党委统一部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但在实践中,大多数的高师院校仍然是以党委系统为主来承担和实施德育工作[1]235。师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机构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一般是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应对当下的教育问题或社会舆论问题而非阶段性的下发相应的文件,地方各级教师教育机构则根据文件精神,组织相应的人财物开展师德教育,这种师德教育活动大多以短期的理论学习为主,组织缺乏持久性、独立性,一般是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抽调德育管理工作或教师教育工作系统中的相关负责人,外加高师院校的相应负责人和部分思想品德教师组成师德教育小组,监督教育活动的开展。管理人员来源的多渠道,组合的临时性,以及师德教育组织对教育行政组织的依附性,决定了师德教育组织的无序、管理的低效。

二、加强师德教育的管理

(一)更新师德教育理念,优化师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理念先行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该转变以往师德教育价值取向中的功利性、工具性倾向,确立以人为本的师德教育理念。师德教育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要尊重教师个体的价值,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让教师对师德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以人为本的师德教育还体现在坚持师德教育的个性化。没有个性的职业生活培养不出富有个性的教师个体,没有个性的教师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只能是空谈。以往的师德教育更多关注了共性要求,没有为师德个性的弘扬提供足够的空间。坚持师德教育的个性化就是要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尊重教师个体的差异性、自主性,依据教师不同的志趣、爱好挖掘教师个性的潜能和优势,寻找每个教师的最强点,加以引导促进教师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师德教育目标的管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目标化管理改变过去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的灌输式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的人性化,突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在师德教育目标的制定中,要区别对待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师范生的师德教育目标是要通过教育提升他们对教职的认同感,培养他们对教职的向往之情。对他们的师德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制定相应的目标。按年级划分为“三向”师德教育[2]:一年级角色转换的定向教育———引导学生确立做合格人民教师的成才方向;二、三年级培养过程的导向教育———鉴定学生的从教信念;四年级时的择业去向教育———激励学生选择为教育事业而奋斗。在制定目标时,要尽量具体化,注意衔接性、可行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对在职教师的师德教育也要按照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状态区别进行,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到教师的思想实际,多听取教师的意见,使目标制定的具体、可操作、人性化。

2.目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到几点:一是实施手段的多样化,结合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与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形式。针对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三向”,在不同时期,要利用多种途径,有计划、多角度、多侧面的进行教育,寓情于理,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对在职教师的师德教育要根据教师的成长需要和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对在职教师的师德教育以实践、社会调查为主,辅之以理论学习,并结合新形势作出理论的创新。二是目标实施中,要责任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分工细致,时刻注意对目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反馈,切勿造成目标失控。对目标的管理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原理进行责任细化,培养管理部门的全面质量意识和责任感,对师德教育的质量全程把关、全面把关、全员把关,切实把师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相关负责人和组织进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并进行处理。

3.对目标实施情况的反馈评价,要做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并注意最后将评价结果与一定的奖惩制度挂钩,保证师德教育的实效性。评价主体要多样,按照主体在评价中的重要性,对他们所做出的评价赋予一定的权重,结合他们的评价意见,得出总的评价结果,以此来衡量师德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同时也要把个人参加师德教育的情况以“档案袋”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择优推荐、职称评定等工作做参考。

(三)对师德教育组织机构的管理

要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应注意几点:一是师德教育组织的独立性,即师德教育组织要成为教师教育机构中一个独立存在的、可自运行的部分。它主要由学校或教师教育机构中分管德育的负责人、资深教师和专门负责师德理论教学的工作者组成,不附属于哪个职能部门。二是组织的持久性,即这个组织的存在不能因为一段时间内师德教育工作的需要而存在,因工作的结束而消失。三是组织的系统性,即师德教育组织也要包括决策领导部门、执行决策部门和监督检查部门。在设立独立的组织部门时,并不是排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管理部门的领导,而是在学校党委或校长领导下,设立职能独立的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开展教育工作。领导部门负责制定工作的相关管理条例或规章秩序,保证教育活动人财物的到位,协调部门的关系,整合资源,监督检查教育工作的进度和效果,提出意见。执行决策的部门负责具体的工作安排与执行工作,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了解教师的需要并给予合理的满足。检查评估部门主要根据师德教育活动的结果来评价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关注教师的理论学习是否应用于实践中,对参加师德教育活动的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以求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

(四)完善师德教育的保障制度

1.完善激励制度

首先,要把握教师的需要,考虑教师的利益,改变只讲奉献不讲利益的观念,既反对忘记集体利益的倾向,也反对忽视个人合理需要的倾向,要把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教师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其次,根据教师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要奖人所需,使激励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再次,对教师的激励要及时、适时适度。在教师取得进步时及时地激励,会巩固正激励的效果,而如果把每一次激励都放在学期末、学年末,就会降低激励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激励的适度,根据个人所作贡献对组织的重要性来决定激励的程度,以免其他教师产生不公平感。对于团体的激励,要注意对团体中的“领袖人物”的优先激励,以突出其特殊才能。

2.完善评价制度

在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中,首先,我们要重视对师德的考核,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将师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其次,转变教师评价的功能观,不能只重视教师评价的鉴别、选拔功能,更要发挥教师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坚持发展性评价,使师德评价与教师的发展结合起来。再次,要改革评价方法,坚持评价的主体性与开放性,重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对师德评价的主动态度。最后,把评价的结果与任职的基本条件挂钩,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择优推荐结合,调动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热情。

3.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师德教育制度化

要使师德教育工作制度化,就要把它纳入到学校管理的制度和教师教育的不同阶段中去,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保证师德教育开展的时间、对象的丰富性以及必需的资源到位、管理到位,并规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建立严格的解聘制度,使师德不合格的教师离开教师队伍,保障教师的正当权益,把师德列为教师聘任、晋升、奖励的主要依据,由专门领导分管,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成立师德教育工作小组,负责师德的调查研究、检查师德教育活动规划、同有关部门一起做好师德教育工作。成立师德督导小组,随时了解情况,将师德问题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提高师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1.转变领导者的观念

领导者必须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分析和把握教师的思想动态,定期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工作;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学校管理与师德教育两项工作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积极关系,将师德教育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教师教育工作的首位,并协助制定完善的师德教育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共同为开展这项工作而努力;领导者要注意自身形象的树立,以保证师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注意结合本校、本岗位的实际,积极宣传优秀师德,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优化师德教育管理者的结构

要优化对师德教育的管理就要形成一个由主要领导机构负责、多方参与的管理组织,在广泛听取教师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各级管理者要各司其职,制定计划,保证实施,督促落实,奖优罚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做决策、定规划;各级学校管理者承担具体的实施工作,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学习活动,听取教师心声,充实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制定必要的激励措施,完善运作机制,优化教育环境,做到社会、教师、学校三方共同进步。同时还要吸引资深学者、师德标兵到管理队伍中去,作为上级管理者的智囊团存在。优化管理者人才构成的同时,也要优化管理者的能力结构,促进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知识化。优化这个群体的能力结构就要相互学习。教育行政人员要向学校管理者、学者专家学习,学习他们在师德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对问题的独到认识,不断专业化;基层也要从全局着眼,多向上级主管学习先进的师德理论,召开座谈会,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3.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培训制度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实施以来,在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稳定教师队伍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显得不够严肃。教师资格认定没有严格的程序和规章,对如何保证师德方面的素质,是一个没有硬性指标的问题。

低下范文篇8

论文摘要:统计效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统计管理模式下,采用相应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与统计指标获得统计信息的能力、质量、成本和对统计信息需求主体的满足程度。我国已建立了与国际规范基本接轨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大体满足了政府、企业、居民、研究机构等方面的统计信息需求。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统计效能低下仍是我国目前统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统计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2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低下范文篇9

论文摘要:统计效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统计管理模式下,采用相应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与统计指标获得统计信息的能力、质量、成本和对统计信息需求主体的满足程度。我国已建立了与国际规范基本接轨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大体满足了政府、企业、居民、研究机构等方面的统计信息需求。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统计效能低下仍是我国目前统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统计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二、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公务员之家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低下范文篇10

【关键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新生儿疾病筛查;吉林地区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是常见先天性内分泌性疾病,是由于先天性甲状腺发育障碍或甲状腺素合成障碍导致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使患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生长发育迟滞、智能落后。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儿童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1],吉林市妇产医院于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对吉林地区出生的新生儿进行了CH的筛查,结果报告如下职称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筛查对象

2006年9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吉林地区出生的新生儿,根据自愿原则,对16776名活产儿进行筛查。

1.2标本采集采集新生儿出生72h后足跟血3滴,滴于美国生产的SS903专用滤纸上,直径为8mm,自然晾干后待检。

1.3方法使用广州丰华生物公司提供的泰莱Ⅱ型半自动时间分辨仪荧光免疫分析法的新生儿筛查系统,测定血片中的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浓度。操作严格按照说明由专人完成。凡TSH>9.5mU/L者即为可疑阳性患者,立即召回复查。初召回的患者复查后TSH仍>9.5mU/L,即抽取静脉血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FT3、FT4、TSH。

1.4诊断标准甲低患者按顾学范《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筛查》甲低诊断标准[2],并进行全面体格检查,行甲状腺超声或99MTe扫描、骨骼X线检查等。

1.5治疗方法一经确诊即根据年龄和体重立即口服甲状腺素片治疗,治疗年龄最好小于1个月,最迟不能超过3个月[3],之后每3个月复查甲功以调整甲状腺素片用量,直至2岁时。若为永久性CH病儿者,则3~11岁每半年复查1次,12~18岁每年复查1次,依据检验结果、临床表现、体格发育情况增减药量,之后为一稳定用量持续终生服药。

2结果

2.1吉林市新生儿甲低发生情况全市16776名新生儿参加筛查,发现CH患者5例,其中男性2人,女性3人,男∶女为1∶1.5。CH发病率1/3355。

2.2阳性患者基本情况5例阳性患者中甲状腺正常1例,无甲状腺2例,甲状腺肿大1例,甲状腺发育不良1例;5例摄膝关节X片检查,其中1例骨龄延迟,脑干诱发电位检查1例异常;患儿母亲患有甲状腺疾病2例,其中1例为甲低孕期4个月后停药,1例为甲亢停药半年后怀孕。

2.3阳性患者甲状腺功能测定情况5例甲低患者初筛TSH值波动在10.83~276mU/L,复筛值TSH波动在9.6~310mU/L,血液免疫检查FT3、FT4值均低于正常,除1例TSH值为55.6mU/L外,其余TSH值均>76mU/L。

2.4治疗一旦确诊,立即治疗。应用人工合成的左旋甲状腺素钠(LT4)来进行替代治疗。婴儿的初始剂量为25~50μg/d[10~15μg/(kg·d)][4]。

5例CH患儿平均开始治疗时间为36d(32~39d),经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3个月后复查甲功均在正常范围,随访观察无异常。

3讨论

1999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对全国各筛查中心的资料统计,在1946334名新生儿中筛出CH患者537例,发病率1/3624[5]。虽吉林地区甲低发生率(1/3355)接均发病率,但我地区新生儿筛查数尽管逐年增高,仍未达100%,新生儿筛查数量和覆盖面是影响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病率准确性的两个重要因素。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病因包括[6]:甲状腺生长发育不良约占85%;甲状腺素合成异常;下视丘、脑下垂体发育不全,以至于造成甲促素分泌障碍,进而使得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另外母亲因素亦会造成先天性甲状腺低能症,其中包括了母亲怀孕时碘缺乏,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有自体免疫性甲状腺炎及某些不明的原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7]新生儿甲状腺素水平与胎龄密切相关,胎龄越小甲状腺素水平越低,早产儿暂时性甲低(TH)远远高于足月儿。本研究中无甲状腺2例,甲状腺肿大1例,甲状腺发育不良1例;母亲自身患有甲状腺疾病2例,其中1例为甲低孕期4个月后停药,1例为甲亢停药半年后怀孕。

甲状腺激素几乎参与人体每个器官系统的生物过程,不足时可引起代谢障碍、生理功能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等。甲低患者是否影响智力发育取决于治疗开始的时间,年龄越小,智力改善越明显,甲低患者最终智力发育与甲状腺素缺乏的长短成反函数关系。甲低患者一经确诊,尽快补充甲状腺素使新生儿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国内外对初始剂量推荐不一,目前多用左旋甲状腺素钠口服来进行替代治疗。婴儿初始剂量25~50μg/d[10~15μg/(kg·d)]或选用甲状腺素片,但甲状腺素片不应与大豆蛋白制品或铁混合使用,因为会干扰甲状腺素的吸收。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血清TSH、FT3、FT4,并根据所测值相应调整药量。一般说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定期长期追踪,预后将十分好。本研究规范治疗,5例甲低患者平均开始治疗时间为36d(32~39d),且均得到规范治疗,患儿身高体重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定期随访智力无异常。

由于先天性甲低的新生儿生后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只有通过实验室筛查才能早发现。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在患儿出生后立即做出疾病诊断且及时治疗,这些患儿的智能发育和体格发育基本可达到或接近正常同龄儿童水平。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程序包括采血、检测、追访、确诊、治疗等几个环节,筛查属社会性、群众性工作,每个环节需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结合安全有效的治疗和规范的随访,对预防智残疾病发生和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军,杨青,张德英,等.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可行性评估概述[J].中华医院管理,2004,20(12):712715.

[2]顾学范.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筛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黄德民,官希吉.新生儿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73274.

[4]叶文虎,赵寿元,李璞.现代临床遗传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64565.

[5]朱俊真,张宁,彭彦辉.产前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