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9:37:52

第三方范文篇1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同城配送;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第三方物流模式就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把原本属于自己的物流活动,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由专业的物流企业进行运作和管理的方式。同城配送是指为客户提供指定城市范围内的单一或者多种货物定时定量的专车配送服务,可以为上、下游客户提供仓储、分拣、包装加工、分销、运输、信息跟踪监控等综合物流服务,以实现将上游供应商的货物配送给下游零售商或消费者的增值过程。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积极推动物流配送的发展,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不断应用。同城配送业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同城配送业在实际运营、物流资源整合以及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现阶段急需解决的。

1第三方物流模式下同城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①同城配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被普遍的应用于各个领域,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对于同城配送企业而言,我国现阶段同城配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这成为了影响同城配送企业发展的瓶颈。同城配送企业现在虽然配有计算机网络,但是,信息化程度较低,很多企业目前还不能提供随时随地全过程的跟踪查询货物的运送状况,而且对信息的共享性的利用极低,对于专业的物流应用系统的应用更少甚少。我国现在的同城配送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现代物流信息化还相差甚远,信息化、专业化的物流业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方向。

②社会化、专业化的同城配送发展程度不高,同城配送成本居高不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同城配送企业发展迅速,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同城配送的效率和效益并不高,同城配送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很多的物流企业在物流功能、服务功能等方面并不健全,而且增值服务很少。这使得我国同城配送企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层面上。距离现代化的同城配送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同城配送企业的总体上效益低下,竞争地较低,很多时候同城配送企业使用自有的载重汽车,这些载重汽车大部分是单程运行,空车浪费现象严重。使得我国同城配送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和发展。

提高第三方物流模式下同城物流配送效率措施

①加大同城配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促进同城配送企业的发展。信息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在同城配送企业中也不例外,现在物流主要是指信息化、专业化程度高的,功能齐全的物流公司。以信息化来支持物流业的发展是现代物流公司发展的必须。物流信息化系统是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实现集约管理,管理货物运输的运行等等。凭借信息化系统可以实时、全程的了解、管理货物的运输情况,及时的了解、解决出现的问题,达到对物流过程的合理有效控制。对于同城配送企业而言,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不断的增设服务范围,增加客户的满意度,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方法,同时,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②在信息化系统的支持下对配送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延伸。在今天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个性化需求要求同城配送物流企业必须准时交货、信息及时、服务满意等。同城配送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效率就必须不断的与上下游的企业建立新的合作模式,不断的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的效益。在新的合作模式中必须不断的通过合作企业的信息共享,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等,不断的与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合作性,从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逐渐的发展成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共赢的效果,并且不断的扩大同城配送企业的业务深度和广度,促进同城配送企业的发展。

第三方范文篇2

论文对第三方物流的主要执行者--运输业、仓储业及信息业的组织、协作模式作了一些探讨。分析目前的我国物流业现状归纳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传统外包模式,二是联盟模式,三是综合模式。分析了各模式的优缺点,并对组织方式、职责分担等问题作了一些讨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在继降低资源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之后,被称为“第三种利润源泉”。据统计,美国等发达国家供应链成在5%左右,而我国在30%左右,可见物流市场有巨大利润空间值得我们去努力。

物流市场的兴起使得第三方物流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所重视,第三方物流国外常称之为契约物流、物流联盟或物流外部化,是80年代中期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概念,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个公认的划分是把独立与产、销之外的其他物流活动的承担者统称为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已越来越成为物流市场的主体,在美国有57%的物流量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业完成的,在社会化配送发展得最好的日本,第三方物流业占整个物流市场更是高达80%。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实践经验更是欠缺,近几年物流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大,物流运作的规范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对目前我国的物流市场作了一些研究与分析,并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织与运作归纳为三种形式。

一、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已快速兴起了一些从事物流的企业公司,但总体来说,第三方物流市场很不完善,没有形成规模,总结物流市场的制约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第三方物流需求严重不足。据介绍,目前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或合资企业,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企缺乏物流理念,恪守计划经济时“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思路,自建物流体系,致使我国整体物流水平徘徊不前;其次目前大多物流企业设施简单、功能单一,难以提供完备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而且服务水平不高,客户满意度低。

我国目前出现的物流公司,大都由原有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改建而来,例如中外运、中远集团都组建了自己的物流公司,但是这些物流公司在服务功能上非常有限,离综合物流的要求还有距离。此外,还有一些民营的物流企业,例如广“宝供”,东莞的“腾骏”、珠海的“九川”等,但其规模较小,只在一个固定的地区提供有限的物流服务,对整体的物流市场带动作用有限。从地域上来看,成功的物流企业大都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以广东、上海和北京为中心,内地第三方物流市场还远没有开发。

二、物流运作的三种模式

(一)、传统外包型物流运作模式

简单普通的物流运作模式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包一家或多家生产商或经销商的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

企业外包物流业务,降低了库存,甚至达到“零库存”,节约物流成本,同时可精简部门,集中资金、设备于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以契约形式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自己稳定的业务量,避免了设备闲置。这种模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不需专门添置设备和业务训练,管理过程简单。定单由产销双方完成,第三方物流只完成承包服务,不介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业务就是这种模式,实际上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并没有走多远。这种方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之间缺少协作,没有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是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缺少沟通的信息平台,会造成生产的盲目和运力的浪费或不足,以及库存结构的不合理。而且就统计,目前物流市场以分包为主,总比例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战略联盟型物流运作模式

第二种就是第三方物流包括运输、仓储、信息经营者等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内部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相互间协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联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运输企业、场站、仓储经营者,理论上联盟规模越大,可获得的总体效益越大。信息处理这一块,可以共同租用某信息经营商的信息平台,由信息经营商负责收集处理信息,也可连接联盟内部各成员的共享数据库(技术上已可实现)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沟通。目前我国的一些电子商务网站普遍采用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比起第一种有两方面改善:首先系统中加入了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各单项实体以信息为指导制定运营计划,在联盟内部优化资源。同时信息平台可作为交易系统,完成产销双方的定单和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预定购买。其次,联盟内部各实体实行协作,某些票据联盟内部通用,可减少中间手续,提高效率,使得供应链衔接更顺畅。例如,联盟内部经营各种方式的运输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多式联运,一票到底,大大节约运输成本。

这种方式联盟成员是合作伙伴关系,实行独立核算,彼此间服务租用,因此有时很难协调彼此的利益,在彼此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要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就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a地某运输企业运送一批货物到b地,而b地恰有一批货物运往a地,为减少空驶率,b地承包这项业务的某运输企业应转包这次运输,但a、b两家在利益协调上也许很难达成共识。

(三)、综合物流运作模式

第三种模式就是组建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综合物流公司集成物流的多种功能--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辅助功能,例如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组建完成各相应功能的部门,综合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家生产商可提供产品、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家经销商可全权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综合物流项目必须进行整体网络设计,即确定每以一种设施的数量、地理位置、各自承担的工作。其中信息中心的系统设计和功能设计以及配送中心的选址流程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物流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应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调控和管理,物流系统的信息交换目前主要利用edi、无线电和internet,internet因为其成本较低(相对于edi技术)信息量大,已成为物流信息平台发展趋势。配送中心是综合物流的体现,地位非常重要,它衔接物流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综合物流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趋势,组建方式有多种渠道,目前我国正处在探索阶段,但一定要注意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作者提出了以下三种方案:方案一是由某一项目发展商,投资新建或改建自己原有设备,完善综合物流设施,组织执行综合物流各功能的业务部门,这种方案非常适合迫切需要转型的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可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凭借原有专项实力,有较强的竞争力。方案二是项目发展商收购一些小的仓储、运输企业以及一部分生产、销售企业原有的自备车辆和仓库,对其进行整编改造。据统计,企业自备车辆和仓库占到总体物流设施的一半左右,如果能够对这一部分设施收编改造,就可直接推动商家租用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激活第三方物流市场。方案三就是原有的专项物流运营商以入股方式进行联合,这种方式初期投入资金少,组建周期短,联合后各单项物流运营商还是致力于自己的专项,业务熟悉利于发挥核心竞争力,参股方式可避免联盟模式中存在的利益矛盾,更利于协作。

物流活动是一个社会化的活动,涉及行业面广,涉及地域范围更广,所以它必须形成一个网络才可能更好的发挥其效用。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网络组织结构。现在主要有两种网络结构,一种是大物流中心加小配送网点的模式,另一种是连锁经营的模式。前者适合商家、用户比较集中的小地域,选取一合适地点建立综合物流中心,在各用户集中区建立若干小配送点或营业部,采取统一集货,逐层配送的方式。后者是在业务涉及的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公司,负责对该城市和周围地区的物流业务,地区间各连锁店实行协作,该模式适合地域间或全国性物流,连锁模式还可以兼容前一模式。

三、关于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几点建议

发展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当务之急必须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状况落后是制约物流发展的一大因素,各地必须加大对道路、港口、场站等的建设改造,形成合理的综合运输体系;二是增加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的科技含量:现代物流是一项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特别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gps、its等已逐渐成为现代物流必要的技术手段,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对以前老旧的物流设施必须进行改造,发展新型高科技物流设备,以提高物流效率,适应现代物流的需求;三是加强对物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物流人才极度欠缺,必须通过培训及考察等手段,培育一批具有专业物流知识的人才。四是转化经营观念、提高服务水平:现代物流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已不仅仅是客户物流业务的承包人,而是要求其服务延伸到客户的经营活动中,与客户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伙伴关系,第三方物流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扩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第三方范文篇3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现状问题创新发展对策

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中是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润源”。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的一个

重要环节,是物流专业化集中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对第三方物流的前景看好。研究黑龙江省第三方物流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关系到黑龙江,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其产品的销路问题。因此,关于黑龙江省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三方物流(theThirdpartyLogistics,简称TPL)又称之为物流联盟,物流伙伴,合同物流,物流社会化或物流市场化。其含义是: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下简称物流企业),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它企业提供所有或部分物流业务服务的物流专业化运作方式。在功能上,第三方物流不仅要提供货物购、运、调、存、管、加工和配送全过程服务,而且要提供网络设计和商品整个物流过程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黑龙江第三方物流形式多种多样,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的运作模式。很多是由传统的运输公司或仓储公司演变为的区域性物流企业,还有的是由某一传统领域的国有企业演变成为的物流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实现第三方物流需求主体的运输及其延伸服务的需求以及仓储及延伸增值服务的要求等。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物流企业规模偏小

目前黑龙江省从事物流的企业有上万家,但大部分规模偏小,营业额上亿的企业很少。

从黑龙江目前的情况来看,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是不争的事实。据调查,2005年黑龙江物流企业平均员工为259人(而美国这一数字为432人,其中500人以上的占36%),从事公路运输企业平均运营车辆为1.43辆,超过百辆的只有极少数。从市场集中度看,目前还没有一家物流企业独自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在一定限度内,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单位经营成但大部分企业规模仍在500人以下,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可见,企业规模越小,运营成本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及长远发展。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设备落后

黑龙江省的物流技术设备也比较落后,大部分物流公司都拥有普通平房库、普通楼房库、简易仓库和货场,但高层货架、冷藏库、冷冻库、保温库等仓储设施保有量却较低,只有部分大型物流企业拥有全自动立体仓库,例如,大多数仓库设计水平低,主要采用手工操作。较低的天花板导致自动化机械不能使用,并常常毁坏商品。利用现代化物流设备,降低物流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是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所在。

3.物流信息及信息系统不健全

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黑龙江排名第521位。尽管媒体对信息化报道得很多,但黑龙江省物流信息化总体水平还很低。物流信息在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并未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尚未达到整体优化的目标。另外在物流信息帮助提高物流企业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系统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黑龙江的物流信息系统离智能化信息整合阶段尚由很大距离。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制约了黑龙江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二、黑龙江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对策

1.政府提供有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环境

黑龙江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缓慢,尤其需要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营造良好稳定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从物流政策法规来讲,是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法律基础,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进一步完善物流法律体系,尽快建立健全物流的法规及制度,从而确保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地发展,以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需求。政府作为一名管理者,主要是抓紧制订物流发展整体规划,从规划制定、政策导向、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发挥作用,提供有利的宏微观环境,从而确保黑龙江第三方物流企业能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

2.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需求主体将精力放在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迫切需要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提供便利、和有效的服务。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在成本、价格、速度、效率及安全性等方面取得满意解。

3.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使用先进的运载工具,根据运输需要为需求主体选择最合适的运输方式以方便、快捷、优质、经济的运输服务满足第三方物流的需要。加快仓储设施改造,采用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分拣装置、托盘、集装箱等现代物流技术,提高仓储效益,实现装卸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提高装卸效率。另外还需加大对物流信息的管理,确保信息的流畅。在物流管理系统方面学习国外先进的模式。同时要注意物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以及各种运输服务方式对物流基础设的支持能力。这样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自身发展,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蒋长兵.现代物流学导论.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罗珉.管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中国物流年鉴(2(X)5).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第三方范文篇4

1、传统决策方法

传统的决策依据是企业是否有能力自营物流,如果企业有设施、有技术就自营,方便控制;如果某项物流功能自营有一定困难就外购。企业在进行这种外购与自营决策时,物流总成本与顾客服务水平的考虑是放在其次的,而且通常的物流外购是企业向运输公司购买运输服务或向仓储企业购买仓储服务,这些服务都只限于一次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需求是临时性的,物流公司没有按照企业独特的业务流程提供独特的物流服务,即物流服务与企业价值链是松散的联系。

为什么会采用这种决策标准呢?原因在于:

(1)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本位作风。库存管理部门为避免缺货希望拥有仓库;采购运输部门为方便提货、配送倾向于拥有运输设备;财务部门认为频繁的财务手续令人讨厌而偏向于企业自营物流;人事部门从员工稳定与和谐关系出发,更愿意企业不要把物流业务外部化。各部门都从局部利益出发,从本位出发,不希望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出于对机会主义的担心。签订物流服务外购合同后,物流业务交由物流公司打理,双方的力量对比因此发生了变化。就物流公司来说,他们对非物流企业有依赖,但不强烈,充其量这笔交易是其众多交易中的一单;但对非物流企业而言,服务质量与效率将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物流公司往往利用这种有利的地位欺诈对方,在必要时会提高价格,并转向那些能满足他们利益的客户,产生种种机会主义行为,如不按合同规定的时间配送,装卸搬运过程中故意要挟等等。由于求人不自由,企业总是尽量采用自营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却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自营使企业把有限的资源浪费在与核心业务关系不大的物流上,制约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巩固。

(3)害怕丧失控制物流的能力。企业总是愿意把物流业务内部化,深层的原因就是担心把物流业务外包后,丧失了控制物流的能力。这种担忧是毫无道理的,因为最佳的物流设计方案是寻求自营与外购的平衡点。没有人会建议企业必须外购一切物流业务,外购策略对外是购买价格相对较低、顾客服务水平更高的物流功能,对内则是着眼于那些能支撑本企业核心能力的物流功能。然而,这种担忧本身却令人担忧,因为管理人员在对外购物流的理解上,缺乏对物流战略意义的认识,他们不清楚哪些物流功能的自营会对本企业的发展有战略影响,哪些则没有。

总之,管理人员面对的是未知的技术、不可控的经济环境、服务提供方的易变性等一系列未能确定的因素,对决策的偏见主要来自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管理人员不清楚哪些是核心物流功能,缺乏对物流作战略分析的打算和信心。

2、Ballow开发的决策标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物流企业与物流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物流公司从提供传统的公共物流服务转向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非物流企业则强调供应链管理、各职能部门的高度集成,非物流企业与物流公司更倾向于结成联盟关系,企业间的欺诈背叛行为将会受到制约,因此与这种服务关系转变相适应的决策标准也要随之改变。

Ballow注意到了传统决策标准的局限性,提出了二维决策标准。他认为自营还是外购服务决策主要基于两个因素——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物流对企业成功的重要度较高,企业处理物流的能力相对较低则采用第三方物流;物流对企业成功的重要度较低,同时企业处理物流的能力也低,则外购公共物流服务;物流对企业成功的重要度很高,且企业处理物流的能力也高,则用自营的方式r1,。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寻求物流子系统自身的战略平衡是他建立的决策标准的最大特点。尽管这样,他建立的决策标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考虑成本的影响。一般来说,每一个特定的物流系统都包括仓库数目、区位、规模、运输政策、存货政策及顾客服务水平等构成的一组决策。因此每一个可能的物流方案都隐含着一套总成本,可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D=T+S+L+Fw+Vw+P+C

式中,D为物流系统总成本,T为该系统的总运输成本,S为库存维持费用,包括库存管理费用、包装费用以及返工费,L为批量成本,包括物料加工费和采购费,Fw为该系统的总固定仓储费用,Vw为该系统的总变动仓储费用,P为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指订单处理和物流活动中广泛交流等问题所发生的费用,C为顾客服务费用,包括缺货损失费用、降价损失费用和丧失潜在顾客的机会成本,这些成本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的现象。例如,在考虑减少仓库数量时,虽然是为了降低保管费用,但是在减少仓库数量的同时,就会带来运输距离变长、运输次数增加等后果,从而导致运输费用增大;如果运输费用的增加部分超过了保管费用的减少部分,总的物流成本反而增大了,这样减少仓库数量的措施就没有了意义。在选择和设计物流系统时,要对系统的总成本加以检验,最后选择成本最小的物流系统。因此,不考虑成本的决策标准是不完全的标准。

3、第三方物流决策标准

考虑到Ballow决策标准的缺陷,本文认为在进行第三方物流决策时,应从物流在企业的战略地位出发,在考虑企业物流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成本评价。具体实施时,可遵循以下决策程序。

对第三方物流进行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物流子系统的战略重要性。要决定物流子系统是否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判明:

(1)它们是否高度影响企业业务流程?

(2)它们是否需要相对先进的技术,采用此种技术能使公司在行业中领先?

(3)它们在短期内是否不能为其它企业所模仿?

如能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么就可以断定物流子系统在战略上处于重要地位。由于物流系统是多功能的集合,各功能的重要性和相对能力水平在系统中是不平衡的,因此,还要对各功能进行分析。

第三方范文篇5

【关键词】政府采购;第三方监督;集体代表诉讼;第三方代位诉讼

政府作为政府采购的买方市场,拥有巨大的权利,容易形成腐败。有些供应商为了争取采购合同,对政府官员进行贿赂,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损害了第三方①的利益。虽然在我国现有的监督模式下,能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的部门很多,既有人大、法院、检察院,也有审计、纪检监察及财政、媒体和社会各界等,但由于第三方与采购活动有着某种利益关系,对政府采购监督可能更直接。可是,现实中第三方的监督动力并没有那么大。第三方是理性的,在选择是否监督时,要考虑一些因素。本文先从制约第三方监督的因素谈起,并结合我国第三方监督现状,试着探索第三方监督新途径。

一、第三方的“经济人”分析

政府采购第三方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其监督行为需要经过成本—收益核算,只有当监督的收益超过成本时,第三方才会监督。第三方的监督成本主要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指监督的质疑费用、诉讼费用、律师费用、取证费用等;间接成本主要指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时间和金钱等用于监督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价值。风险成本是指第三方进行监督(如诉讼)时可能面临着败诉的风险以及诉讼后“得罪”政府采购相关部门,从而影响其以后的评标资格及印象。第三方的监督收益也包括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其中,直接收益是指第三方监督后,比如胜诉后得到的赔偿费用;间接收益主要指社会收益,包括其他为参与监督的供应商获得的重新参与投标的机会等。政府采购的产品主要用于公共消费以及公共投资,政府采购具有公共性。政府采购中的监督也是一种公共品。第三方监督具有正外部性(社会效益),即如果有一个或几个供应商采取诉讼措施进行监督,若胜诉,原来的合同作废,新的投标开始,其他的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在没花诉讼成本的情况下,也可以重新参与投标。同时,国家也可以得到追回的腐败资金,使公共资金能够用于其他方面,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但社会收益并不是进行监督的第三方能直接得到的收益。

政府采购第三方内部各方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满足“经济人”的假设。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内部各方必然产生冲突。在政府采购监督中各方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搭便车”②。政府采购监督中的“搭便车”是指一方对政府采购中的腐败进行了监督,如提起诉讼等,承担了所有的监督成本,而胜诉后的商业机会、资源的重新分配等却和其他的供应商和潜在供应商共同分享。可见,政府采购监督是一种公共品,这是部分第三方“搭便车”的首要原因。当一方耗费成本获得收益(如商业机会)时,其他方也自动地获得相应收益,所以第三方本身也缺乏激励去监督。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受理质疑和投诉的机构有采购人、采购机构、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主要是财政部门),但是采购机构与采购人作为采购活动的主体,利益是一致的。第三方力量小,监督的却是力量强大的利益共同体,所以,第三方监督面临的风险大、取证难度大、预期收益小。

受市场无形之手影响的第三方,必须权衡监督的成本与收益,只有监督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才会监督。作为“有形之手”的政府部门必须对第三方监督进行调控,尽量减少第三方的后顾之忧。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降低第三方监督的直接成本,如降低诉讼成本,也可以提高第三方的监督收益,如增加监督奖励所得等。

二、我国政府采购第三方监督现状

我国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中规定,任何人均有权举报、监督政府采购活动的违规行为,这实质上赋予了政府采购第三方监督的权利,但是这些法规对第三方的保护救济、激励措施不够。

(一)第三方监督的主体受限制

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规定,当采购过程中或者成交结果使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供应商可以向采购人提出质疑。这就给投诉质疑机制设置了门槛:一是缩小了投诉范围,因为其仅规定供应商若对成交结果等不满意可以投诉,可是现实中还存在很多暗箱操作现象,有时不仅发生在结果中,甚至在采购之前也有可能出现不平等。二是关于投诉主体必须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供应商中的“合法权益”的定义模糊、不明确。应该在法规中明确供应商合法权益的范围。这样的质疑投诉体制限制了第三方维护社会利益的机会,同时导致监督成本由单个供应商承担,而监督成功后其他的供应商乃至整个社会都可以受益。

(二)第三方监督的风险成本大

我国供应商虽然有质疑和询问的权利,但是实际中其维护自己利益的效果不甚理想,因为采购机构、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主要是财政部门),同时也是受理质疑程序的机关,他们不会主动承担责任去矫正自己所犯错误的。而在供应商监督程序中,第一步就是质疑,这就给那些监督部门的舞弊赢取了时间,也就增加了供应商的监督成本。因此供应商的监督权利就很难落实,监督风险成本增大,成功概率小。现实中,供应商虽然利益受到了侵害,但一般不会进行投诉,因为投诉有可能影响自己的预期利益,并且,供应商监督体系中没有确保供应商商业机会的规定,加大了监督风险。

(三)第三方监督管理部门效率低下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七章“监督责任”中规定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管理机构,审计机关、监察机关也有监督责任。该规定的多头监察,是政府机构内部权力制衡的表现,但也有可能形成谁都不管的局面。立法机构只能制定法律,最后救济也能通过司法途径;行政机构只能制裁违法单位,但无法补偿受害人;社会机构既不能制裁违法单位也不能补偿受害人;法院既可以补偿受害人,也可以制裁违法单位,因此法院的作用很大,而我国法院对第三方的保护不够。第三方发现腐败时,往往因为程序复杂耗时长而放弃诉讼,放弃监督。因此,第三方监督管理效率低下。

三、第三方监督的新途径探索

我国现行政府采购第三方监督体制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体制的调控作用,可从以下方面激励第三方对政府采购进行监督。

(一)集体代表诉讼制度,增强激励措施,注重第三方“经济人”地位

集体代表诉讼制度是指集体代表代表集体成员向法院起诉的制度,渐渐演变成一种律师诉讼制度。律师主动寻找潜在的诉讼机会、确认集体代表人选,再提起集体诉讼。在胜诉时律师与集体成员分享赔偿金,在败诉时律师也不用集体成员负担律师费用。通过集体诉讼,众多集体成员能凝聚力量与被告对抗,遏制腐败利益共同体的违法行为。当政府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权利不充分,工作量太大或者其他任何理由而懈怠行使职权时,集体诉讼提供了一种让人满意的救济方式。集体诉讼制度解决了费用壁垒问题,一方面,通过集体诉讼避免每个人单独起诉所重复支出的费用;另一方面,集体诉讼旨在解决请求金额与费用不相称的问题。集体诉讼保障小额索赔人的法律权利,使他们在法律上得到救济途径。

第三方在监督时,往往考虑成本—收益问题。由于大多数集体成员可能因为损失的金额太小,根本没意识到或忽略了自己所受的损害,一般由集体代表提起诉讼,但被代表的其他集体成员不知道诉讼。集体代表自己的诉讼请求很小,与需要支出的律师费相比,集体代表会发觉不值得诉讼,而且一旦败诉,集体代表需要承担双方的律师费,还有其他的风险。第三方集体诉讼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费用壁垒问题。律师主动寻找潜在的诉讼机会,寻找第三方集体代表,在胜诉时律师与集体成员分享赔偿金,在败诉时不需要集体代表支付律师费。在这种制度中,供应商等参与由律师或其他集体代表发起的诉讼中,无需承担败诉风险和“得罪”政府部门的风险,只需作为证明人,而且这种形式的诉讼,不仅使社会收益分配更加公平、合理,还可以减少第三方内部“搭便车”的机会。同时,第三方可以得到胜诉的收益。

(二)代位诉讼制度,增加第三方监督收益

这是美国《联邦防制不实请求法》用于防治承办政府采购或委办计划的厂商以不实手法获取不当利益的独特机制。主要是指第三方发现政府采购中的暗箱操作行为或其他不公平现象时,代位政府提起诉讼,事后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偿的机制。第三方代位诉讼制度在政府采购中的应用,可以起到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效用。从国外的实践来看,第三方代位诉讼制度对于政府采购领域中腐败抑制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政府采购第三方发现腐败时可以代位政府提起诉讼,在胜诉后取得政府一定比例的赔偿金,增加了收益。

(三)第三方监督信息公布机制,树立第三方监督的信誉

中央可以构建奖励监督腐败体系:建立和完善监督商业贿赂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把那些是否积极监督政府采购腐败的第三方作为政府采购市场供应商准入和退出的重要依据。可以把那些成功监督行贿的供应商在网上公布,并以此作为奖励,优先考虑给予他们竞争政府采购机会的因素。这样就可以鼓励第三方积极监督。

解决政府采购领域监督缺位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颁布实施条例,这是弥补法律空缺的一个根本举措。在实施条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监督机制。政府采购领域里的腐败问题,不仅关系到公共资源合理高效的配置,更是国家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健全政府采购监督体制、完善政府采购,不仅是构建公共财政的当务之急,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保证。相关政府部门要出于对民族国家长远利益负责的态度,推进政府采购的改革和完善,提高公共支出效率,加速增长方式转型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建军.论确立第三人政府采购法主体地位的必要性[J].经济与法,2010(3).

[2]郑利平.腐败的经济学分析[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于晓利.浅析供应商对政府采购的监督——从供应商权利救济角度谈起[J].商业营销,2010(1).

第三方范文篇6

一、第三方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

1)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第三方物流(thethird—partylogistics)的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Out-souring。Out-souring意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它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将Out一souring引人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Contractlogistics)。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其前身一般是运输业、仓储业等从事物流活动及相关的行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在委托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为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其中包括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设计建议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已广泛地被西方流通行业所接受,亚太物流协会副主席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哈蒙德到我国参观考察时曾在多种演讲场合宣传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及其应用。

北方交通大学的丁晓琳等在《物流技术》1999年第三期《不可忽视的“第三方物流”一文中对美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了如下介绍:“1997年,在美国主要市场(汽车、化学、计算机。日用品、医药品、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达到73%,还有16%的企业研究未来使用第三方物流……”对于第三方物流的评价,该文也给出了一个抽样调查结果:“29%认为成功,54%回答基本上成功……”

(二)第三方物流产生的原因

1、第三方物流产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在Out-souring等新型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各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而将企业的资金、人力、物力投人到其核心业务上去,寻求社会化分工协作带来的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导致许多非核心业务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其中包括物流业。将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负责,可降低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活动的服务功能。

2、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新型管理理念的要求

进人九十年代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推动着管理技术和思想的迅速更新,由此产生了供应链、虚拟企业等一系列强调外部协调和合作的新型管理理念,既增加了物流活动的复杂性,又对物流活动提出了零库存、准时制、快速反应。有效的顾客反应等更高的要求,使一般企业很难承担此类业务,由此产生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第三方物流的思想正是为满足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它的出现一方面迎合了个性需求时代企业间专业合作(资源配置)不断变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实现了进出物流的整合,提高了物流服务质量,加强了对供应链的全面控制和协调,促进供应链达到整体最佳性。

3、改善物流与强化竞争力相结合意识的萌芽

物流研究与物流实践经历了成本导向、利润导向、竞争力导向等几个阶段。将物流改善与竞争力提高的目标相结合是物流理论与技术成熟的标志。这是第三方物流概念出现的逻辑基础。

4、物流领域的竞争激化导致综合物流业务的发展

随着经济自由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物流领域的政策不断放宽,同时也导致物流企业自身竞争的激化,物流企业不断地拓展服务内涵和外延,从而导致第三方物流的出现。这是第三方物流概念出现的历史基础。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影响

第三方物流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内逐步完善,得到西方的认可,是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不开的。信息技术所起的关键作用,可综合为以下几点:

(一)支持其独立

信息技术的参与,使物流行业的专业性增强,最终促使其从企业其它业务中成功地分离出来。一方面,在各类信息技术尤其是目前新兴的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各企业间的商务合作可以通过网络磋商。协调、交易和结算,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地、生产地和消费地三者分离已很普遍,多方参与同一项生产的同时又要求尽量减少库存,使物流活动难度增加,专业性增强。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物流领域中,专业信息处理系统。条码技术。自动分拣/存取巧跟踪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的产生推动了物流活动向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加速了物流行业成为高新科技产业的一份子,从而降低了企业自己管理物流业务的必要性。

(二)促进沟通和合作

信息技术的介人支持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中其它环节的沟通与信息共享,并根据物流需求方的工作进展.及意向调整物流计划,提供最优的物流方案。许多原来不可能实现的管理思想如零库存。准时制、快速反应等,在信息技术条件成熟后,其实现成为可能,保证了作为服务方的第三方物流的高质量工作,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的高度集成,使物流网络真正实现增值网的功能。

(三)加强管理和控制

第三方物流通过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用户等建立EDI联系、应用条形码、实行货物实时跟踪,来获得需求可见性和资产可见性,据此提出简洁、高效、符合各方需求的物流方案,进而控制第三方物流的活动进程,对整个供应链条的补给和供应加以调整,从而达到从原材料的供应到商品消费前整个物流过程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目的。

第三方物流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小批量生产。精益生产、柔性加工、敏捷制造等现代生产方式,第三方物流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也无法满足这类现代生产方式的要求。

三、第三方物流为物流中心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的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发展物流业已成当务之急。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出现,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了开放的。良好的物流服务体系,也为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即通过物流活动的管理和组织,将物流服务作为一种资源提供给需要的企业。

(一)第三方物流概念为物流中心带来新的机遇

其一,物流需求的产生为物流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是物流中心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Out—souring等管理理念的应用,会使更多企业接收和应用第三方物流。过去,流通企业常直接进行贸易活动,与生产经营企业共同分享商品利润,容易同生产经营企业产生利益矛盾。一旦条件允许,生产经营企业就跳过流通企业直接进行交易。表面上看生产经营企业可从中收回一部分利润,实际上这些企业付出的物流成本之高难以计数。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出现,使企业从大而全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寻求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其物流活动,由此产生了物流服务需求,物流中心以其专业化的管理、优良的设施设备、高效的服务成为提供需求的首选企业。

其二,高品质的物流服务为物流中心带来更多机遇。当生产经营企业产生物流服务需求时,物流中心应迅速准确地提供物流的设计。管理、组织、协调。实施、沟通等第三方物流服务。此时物流中心与生产经营企业共同分享的乃是第三方物流服务所带来的物流成本节约的一部分,易与生产企业达成共识和合作,而良好的共识和合作则是形成供应链并保证供应链高效工作的首要条件。满意的物流服务供给,会促进更多物流需求的产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其三,信息技术及供应链理论的应用,将为第三方物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第三方,需与委托方和相关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共享需求和物流信息,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供应链理论的推广,使接受物流服务的各方都认识到第三方物流带来的好处,同时认识到协调和合作的重要性,支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二)物流中心面临的挑战

作为物流服务的提供者,物流中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一,在思想认识上,与第三方物流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往的物流,主要强调通过内部信息的利用和共享,达成高效的物流,赚取利润。而第三方物流,则更强调提供最有利于用户的服务,强调与供应链中其它成员的联系和合作,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来自于委托物流成本节约的一部分,两者间的利益是一致的。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管理策略,在认识上还没有意识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应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同时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没有充分认识到Out—sourcing管理策略对于改善其物流系统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其二,人员素质上,物流业将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第三方物流也是高新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策略。它要求物流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自动化技术,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但是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难以达到第三方物流概念要求的提供综合物流业务的要求。同时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也还缺乏有关实施Out—sourcing策略的业务素质。

其三,硬件设施设备方面,我国物流中心的设施设备普遍比较落后,未达到第三方物流的条件,智能化、自动化仓库还比较少,仓储运输系统的整合效能比较低,尤其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还不能保证随时随地的资产可见,也不能形成对物流服务需求全面及时的了解,更难以达到对物流过程的合理、有效的控制,难以满足货主企业的要求。

其四,管理水平上,第三方物流不但对物流企业管理自身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还要求企业有在复杂情况下(兼顾多方需求)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而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粗放管理阶段,未能解决好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设备等条件的落后,致使管理水平难以上台阶。

其五,信息技术上,第三方物流要求能及时获取各成员的信息,适时和适量地安排供应和存货。我国的网络普及情况较差,EDI技术还很落后,难以实现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数据的传递和交换,将影响物流中心与用户各方的沟通和协作,阻碍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应用第三方物流概念发展我国物流中心的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我国物流中心向第三方物流基地转化,拓展物流服务市场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应对策略:

1、加强物流中心是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物流基地的认识,要求物流中心以建立供应链为目的,并以供应链其它成员的利益为出发点,站在供应链的角度理解和管理物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了解用户的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加强同用户的合作,协同供应链各方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费用,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益。同时积极加大物流意识特别是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宣传普及工作,让更多的生产经营者理解“第三方物流”、“合同制物流”,理解Out—sourcing的管理策略,刺激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

2、加强对专业物流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为将来的物流现代化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有关第三方物流概念以及物流管理理论方法的学习。同时可以资助有关院校对于MIM学员。在职进修干部进行物流知识、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知识培训,这些人对于未来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将起到重要作用。这是一种远期投资,从物流中心的长远发展考虑值得投资。

3、作为连接供应和消费各方的枢纽,要求物流中心必须具备先进自动化设施设备。这些设备应该从物流中心延伸到供应链的末端。除了传统的物流自动化技术以外,要加强对于物流过程资产可见性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4、在物流管理活动中,要破除旧的管理思想的束缚,加强高科技技术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增强物流活动的可控性,切实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第三方范文篇7

2.1网络安全风险

第三方网上支付的业务及风险控制工作均是由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完成,故网上支付系统的安全是第三方网上支付面临的重要风险。虽然目前网上银行和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都设计有多层安全系统,并不断开发和应用具有更高安全性的技术及方案,以保护支付平台的平稳运行,但是从总体来说,其安全系统仍然是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这种风险可来自计算机内部,比如系统停机、磁盘损坏等不确定因素,也会来自网络外部的黑客攻击,以及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传输过程中遭到攻击,威胁用户资金安全;二是网上支付应用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设计上的缺陷可能被黑客利用,危害整个系统的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三是计算机病毒可能突破网络防范,入侵网上支付的主机系统,造成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

2.2金融风险

资金滥用。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中,除支付宝等少数几个并不直接经手和管理来往资金,而是将其存在专用账户外,其它公司大多代行银行职能,可直接支配交易款项,这就可能出现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管,而越权调用交易资金的风险。

诈骗犯罪。由于网上交易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第三方支付可能成为通过制造虚假交易来实现诈骗的手段,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购买者对第三方支付流程以及后果的不熟悉,利用安全漏洞来骗取钱财,比如说,支付平台的网上操作中有取消支付的选项,在取消支付后,如果直接撤销刚才的取消操作来再次确认支付,顾客的钱就在未收到购买物品之前就打到了销售者的账户中,造成诈骗。

盗卡恶意支付。虽然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不再默认银行卡可直接上网,而是用户通过申请并认证的方式,才可开通网上银行,但多数情况下,用户只需要使用自己的银行卡卡号和密码,在网上提交一个申请,即可开通网上银行。如何防范盗卡者在网上恶意支付,对于第三方支付厂商来说,在缺少必要信息支持的环境下,建立这样的风险控制系统就更为艰难。

资金沉淀。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通过对交易资金的暂时保管,在交易过程中监督和约束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当买方把资金转到第三方的账户,此时第三方起到了一个对资金的保管作用,买方仍然是资金的所有权人。当买方收到商品,确认付款时,所有权转到卖家。所以,第三方作为资金的保管人,始终不具备对资金的所有权,只是保管的义务。根据目前的交易规则,支付金额可以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上停留3至7天,这样,支付平台中随时都有数以千万计的资金沉淀。随着将来用户数量的增长,这个资金沉淀量将非常巨大。而对于这笔资金,第三方将可取得一笔定期存款或短期存款的利息,且利息的分配会引发新的问题。如缺乏有效资金管理,就有可能引发支付风险和道德风险。

2.3法律风险

对于第三方的法律地位问题,及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目前在法律上还未做出明确的规定。虽然从业务上来看,这些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只是提供支付服务,但是它同时又聚集了大量的资金,从某种程度来说已经具备了银行的性质,但是却不受银行相关法律的控制,尽管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都以中介人的名义对外宣传,但实际上,其业务明显存在“吸纳储蓄”的嫌疑,用户资金的时间价值(利息)可能成为其主要的利润来源,这显然涉及到金融的范畴。所以,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法律地位需要进一步以明确的立法加以规范。

在法律责任方面,国家并无专门法律调整网上支付法律关系,实践中往往依据合同法和侵权法。但如果将第三方网上支付各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完全交由合同法和侵权法调整,消费者因其弱势地位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障,因为在网上支付的合同中,消费者根本没有决定合同内容的权利,只能选择接受与否。第三方网上支付较之于传统支付方式其技术性更强,同时存在一些安全漏洞,如果客户在交易后财产被盗取或系统故障,使得客户遭受损失,应如何界定各方责任,也缺乏规范,这些最终将制约着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发展。

3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风险控制

3.1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约束

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法律地位,进一步规范其业务范围。通过尽快出台一些办法进一步明确第三方网上支付清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制定相关法律保护客户的利益和隐私权,明确客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对洗钱、信用卡套现、欺诈等网络犯罪法律对交易进行法律约束。

3.2改进网上交易税收监控手段

网上交易所具备的交易隐蔽性、快速性以及交易主体的跨地域、全球性等特点,使网上交易税收问题对传统方式税收提出了挑战。在我国现有的税收体制中,税收都是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来进行的,而网络交易的跨地域性将加大确定税收主体的难度。因此对新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网上交易,要研究用新的监控手段进行征税。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网上交易现金流的出入口,是买家和卖家进行交易的一个凭证,因此可考虑将第三方支付作为网上交易征税的突破口。另外还需制定第三方支付中的税收监管法律,严惩逃税行为。

3.3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

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首先明确市场准入门槛。由于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从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商注册资金规模、资质参差不齐,容易引发风险。其次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的监管。应规定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自有账户与用户沉淀资金的账户相分离。禁止将用户沉淀资金进行放贷、投资或挪作他用,由银行对用户资金账户进行托管。目前工商银行便为“支付宝”托管账户,并且每月出具账户资金的使用报告。最后建立第三方支付保证金制度。要求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在其开户银行存有一定金额或交易比例的保证金,一旦第三方出现问题,银行可以立即冻结这部分资金用以抵御风险,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广大用户的资金安全,不致因第三方机构的风险而蒙受过大的损失。

3.4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组织内部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一些不成规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急于赢利或“抢地盘”,放松了对公司内部的制约与管理,容易造成员工道德风险,如延迟信息传递或泄密等类似现象的出现,使清算组织的信誉受损。而且,除了内部少数人之外,外界很难知道公司的经营状况,信息披露非常不充分。因此,要按照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和政企业分开的要求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并规范内部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建立内部责任分工制度、权利制约制度、激励和惩罚制度,独立的财务制度等来提高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绩效。

4结束语

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尽管在法律、资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但第三方交易的便利性、低成本性、高效性,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因此,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问题应受到政府部分的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为这种新型支付模式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法律和政策环境,促进整个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满,陶牡丹,吴波.电子商务参与下的交易信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3-35.

[2]陈力行.关于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08):94-95.

[3]吴剑东.基于第三方的网上支付风险性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6).

[4]李二亮,刘云强.浅议第三方支付平台[J].电子商务,2005,(9):92-94.

第三方范文篇8

由于第三方医药物流行业的法律监管严格,药品物流离不开信息平台的共享。药品物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信息系统,第三方医药物流核心企业拥有独特的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通过与Internet连接,实现医药电子商务、信息、物流作业和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构建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平台网络结构。以上软件平台需要达到学生学习、教师授课之目的。

2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平台构建

2.1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平台构建逻辑模型

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平台构建按照医药物流管理专业面向职业标准所对应的医药物流管理岗位群,确定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明确医药物流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并依据职业能力需求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通过订单处理、出入库作业、仓储管理、运输配送等项目得以完成;借助项目构建学习情境,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涵盖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而且培养学生的未来岗位升迁、职业迁移的能力。

2.2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参照的职业标准

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医药物流行业从事医药物流基本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和服务工作,具有可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按照第三方医药物流通常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分工,需要对接的职业类别包括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客服人员、理货人员、搬运工、保管员、养护员、分拣员、验收员、复核员、流通加工员、包装员、运输调度人员共十一种岗位。2.3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岗位素能第三方医药物流岗位素能是从事特定岗位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熟练掌握各种药品保管、养护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根据仓储与保管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要求熟练掌握药品运输与配送的作业流程,能运用物流信息技术进行物流线路运输及优化;要求掌握医药物流基础管理知识,树立供应链管理的理念。

2.4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平台工作任务

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从药品订单的接收开始,以药品实物流程为主线,兼顾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处理,核心是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通过对药品订单处理、入库验收、仓储保管、在库养护、运输配送等,帮助医药物流企业实现货物跟踪、库存优化、在线交易等功能,通过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的在线学习与操作,帮助学生掌握GSP等药品专属性功能的学习;掌握供应链管理等物流通识性功能的学习。

2.5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平台的项目设计

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项目设计包含人、财、物和质量文件系统等4个方面。药品GSP相关法律对人员要求重点是人员的职业资格和培训,牵涉到药品企业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质量管理员、检验员、药品检验员、验收员、养护员、保管员、营业员等。药品物流硬件包括药品冷库、常温库、阴凉库、特殊药品的分区管理。不合格药品、待验药品、合格药品、发货药品等以红、黄、绿三种颜色标识的“色标”管理。药品与墙、顶、灯、散热器或供暖管道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需对药品的温湿度进行日常记录,对空调、加湿器等设备进行管理。医药物流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则、标准和程序,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对药品物流进行全过程监控和记录,做到有证可查。上述管理类的项目与药品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银行等进行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双向沟通,并通过药品物流操作类项目完成基础资源管理。如首营药品的审核,牵涉到营销人员的职业资格、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的凭证保持,药品入库验收后的分区管理、色标管理、药品的养护等。

3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数据分析构架

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数据构架可以根据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管理,使分析得来的数据成为决策支持对象,并最终满足平台用户数据分析需求。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数据包括第三方医药物流历年数据库、师生共享信息数据库、行业融合数据库,通过平台的数据库存储,可以准确真实需求,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制定科学政策提供依据;数据库的支持除了能够满足正常教学之外,还可以实现深入的数据挖掘功能。

4结束语

第三方范文篇9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发展;创新

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第三方物流概念应运而生。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泉”。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企业和用户间的接口,起着联系和协调的作用,更好更快地发展好第三方物流,必会为我国物流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一、第三方物流概念及我国第三方物流现状

(1)第三方物流概念

第三方物流(thethird—partylogistics)的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Out-souring。Out-souring意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又叫合同制物流(Contractlogistics)。

(2)我国第三方物流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多、小、少、弱、散、慢”。“多”:表面上看,中国的运力、仓储能力都过剩,供大于求,但这种供给能力是相对过剩,停滞在低端单纯供给的层面上。“小”:企业大多孤军作战,经营规模小,规模程度较低,营业额上亿的企业很少。“少”:物流企业占市场份额少、所能提供服务项目及功能少、企业缺少运作经验、具有高物流知识的人才相对较少、为企业提供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少。“弱”:管理能力弱、获得信息能力弱、融资能力及竞争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慢”:响应速度慢。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状况及供应方的要求

通过对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状况及对第三方物流供应方的要求大致如下:

1.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物流需求量随之也将大大增加,企业的即时性及个性化服务化需求也会增多;另一方面,目前第三方物流的有效需求还不足,由于企业自身拥有物流设施,自营物流的比例很大,扩大市场,则需要物流企业去主动开发,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客户需求,帮助企业组织并为其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2.目前,第三方物流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和行业分布特点。现需求主要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来自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几大行业,而且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物流企业要做好市场调查,做到定位准确,合理确定自身业务重点及积极配置资源,为进入新市场做好准备工作。

3.企业目前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层次还不高、局限性明显,物流的主要业务仍以外包为主、集中在销售物流业务,对企业的服务需求仍集中在传统仓储、运输等传统性基本服务上,还未真正参与组织物流及提供个性服务。物流企业应做好顾客目前及潜在需求的调查,从最基本的服务入手,贴近顾客需求,塑造自身的核心能力。

4.企业正逐渐向按需生产和零库存过渡,对成本和服务越来越重视,国际化经营的增多,需要快速响应的物流系统和全球化的物流系统来支持,而物流企业真正要做到这两点,实现信息化是运作关键。

三、第三方物流发展规则

随着市场进一步国际化,这必将对我国物流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针对广阔的第三方物流市场,我国物流企业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为此应积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政府及管理部门应努力提供有利于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一,充分利用各相关部门的调控手段,建立一系列有利的金融、土地、税收、工商等法律和政策,以降低第三方物流成本;第二,国家应大力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区域限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物流市场,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第三,设立一个专门的第三方物流的管理机构,以便从整体上负责制定第三方物流的整体发展规划,并规范第三方物流市场,使之有序、健康的发展。

2.吸收资本,加速发展

资金短缺是企业规模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如何尽快解决国内企业“规模”发展与融资“瓶颈”的矛盾,是推动企业迅速发展的首要问题。物流企业可采取多种方式吸引资金,如直接贷款、协调贷款、担保贷款等形式以取得金融企业的大力支持,同时应积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利用企业改制上市等方式,积极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以达到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的目的。

3.强加联盟,资源共享

首先,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按照自身资源状况和运作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在明确的目标行业内,应通过与目标行业内的重要企业深入合作,不仅可获得稳定的业务来源,还可以不断将业务做精做细,形成精细化的服务能力,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客户联盟关系,确保行业地位和提升网络布局能力。

其次,第三方物流企业对有代表性企业的精细化服务,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同行业客户,建立合作与联盟关系,为扩大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第三方面物流企业应实行集约化经营。只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只有兼并联合发挥集团优势,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加强自身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创新服务,谋求个性

针对一些企业的特殊需要,物流企业应采用思想上要开拓创新,差异化战略,通过不断创新的服务,积极谋求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有前瞻性的物流企业通常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客户需求特点,将针对某个客户的优化解决方案进行提炼成针对行业的服务产品,在特定的市场上发挥特定的品牌效应提高营销效率。

5.继续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

信息化程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为此,物流企业应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合理配置异地货源,取得可观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6.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第三方范文篇10

1.管办评分离为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创造了有利条件。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国家政策文件对教育管办评分离的表述经历了一个由片段到系统、由宏观到具体、由倡导到要求的过程。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得益于管办评分离改革为第三方评价创造的优越制度环境,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从无到有,社会性第三方评价机构亦纷纷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职业教育各办学主体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逐步形成,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初具雏形。具体来看,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为开展第三方评价创造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管办评分离改革为第三方评价奠定了制度基础。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行政色彩浓厚,职业学校无论是重大校务的管理决策还是办学成效检查评估的相关权力都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手中,职业教育的众多利益相关主体如教师、学生、企业、教育研究机构等都无法有效地参与职业学校的办学评估工作。正是由于国家连续多年积极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并要求地方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才取得了制度合法性。第二,管办评分离改革为第三方评价的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办学评估监测既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专业要求极高的工作。开展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不仅需要一支精通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熟悉职业教育办学实务的专业人才队伍,也需要职业学校管理者、师生等群体的积极配合,还需要一系列实施评估、监测工作的工具和手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地方职业教育管理和评估部门,拥有整套成熟的教育评估监督资源,而社会性第三方评价机构则在专业化方面有较强的积累,建立了成熟完善的评估体系、方法和流程。在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背景下实施第三方评价,能够充分整合教育行政部门的资源优势和社会性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专业优势,从而为第三方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2.第三方评价有利于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是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育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一方面,实施第三方评价是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的突破口。教育管办评分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依法明晰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权责边界和关系,而在教育评价中,只有让职业教育多元利益相关主体都参与教育评价和监测过程,才能更全面、准确、公正地反映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果,才不会让评价结果失于偏颇。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社会性、专业性等特征,既不隶属于政府部门,也跟学校没有利益牵连,同时又拥有专业优势和社会主体身份。因此,实施第三方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相关评价结果的公信力,也有助于构建合理的教育治理格局。另一方面,实施第三方评价有利于进一步纾解政府的行政管理压力。教育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流程长、事务繁杂、牵涉面广。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着职业教育办学、管理、评价等众多责任和事务,在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下,教育管理工作往往粗而不细、杂而不精,难免出现种种疏漏和错讹。通过实施教育第三方评价,不仅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由全能型管理者角色向监督型服务者角色过渡,推动教育管办评改革走向深入发展,还有利于减轻政府行政管理负担,推动政府全面评估区域教育质量、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3.管办评分离与第三方评价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与第三方评价既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又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一,管办评分离改革内在要求实施第三方评价。教育评价是促进教育管理效能提升、办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从根本上要求积极实施第三方评价。实施第三方评价能够通过构建多元评价机制,打破传统的一元化教育评价方式,更加系统、全面、立体地评估一所学校的办学成效。依据第三方评价机构收集的数据、评估的结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管理,学校则可以制定出更有效的办学与教学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进一步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开创良好局面。第二,第三方评价必须以管办评分离为逻辑前提。从实践层面来讲,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为第三方评价奠定了制度基础,而从逻辑层面来讲,第三方评价同样必须以管办评分离为基本前提。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核心在于一个“分”字,即细分职业教育办学工作内容,实现职业教育部门、资源、人才与办学、教学事务的精准匹配。就教育评价工作而言,只有职业教育办学实现了管办评分离,专业的社会性教育机构、研究机构才有可能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来。第三,管办评分离与第三方评价之间不可分割。首先,管办评分离离不开第三方评价。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在职业教育领域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管办评各项工作的平稳落实,还有利于及时总结和评估管办评分离各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可以说,第三方评价是管办评分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次,第三方评估离不开管办评分离改革。管办评分离不仅是第三方评价赖以发展的基石,也是建立教育多元评价长效机制的推动力。只有坚持不懈地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第三方评价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管办评分离改革激活了职业教育评价行业,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则为第三方评价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管办评分离下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机制构建

1.政府主导参与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参与机制成为建设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前置性条件。构建政府主导参与机制,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构建和运行作为一项专业性、系统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章立制是政府决策部门的基本职能。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在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研究,立足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另一方面,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狠抓贯彻落实,确保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制度落地生根,取得实效。第二,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制定政策。实施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不仅需要调动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各界的资源,还直接牵涉职业教育办学的众多利益相关主体,这些特点凸显了政府统筹规划在第三方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现阶段作为第三方评价主体的社会性教育研究机构,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只有借助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才能顺利完成评价监测任务。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合理调动资源,提高各部门协同度,为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同时,各级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要科学制定政策,提高相关措施、办法的精准度,给予第三方评价机构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第三,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引导实施。在当前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育第三方评价尽管发展迅速,但因起步较晚,在评价机制、评价方法、评价流程、评价工具、评价指标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如果缺乏政府的介入和引导,很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适得其反。各级政府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以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介入第三方评价过程,监督和指导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实施,把握正确方向,确保取得预期成效。2.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参与机制。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是有资质独立自主执行教育质量检测、学校质量评估、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认知诊断等评价监督任务的社会性组织机构的总称,包括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公益性组织等各种性质不同的主体。总体来讲,不同类型的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资源禀赋不同、专业特长各异,因此,在构建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机制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灵活度,以满足差异化评价需求,适应不同类型评价机构的工作方式,从而更加全面、立体、准确地评价区域教育发展和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效。第一,对科研院所类研究型评价机构而言,相应评价机制的建立应注重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考察。在具体评价项目上根据地方教育法规、制度、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以区域教育质量状况调研分析、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专业学科建设水平评估等宏观性、研究性内容为主,充分发挥研究型评价机构的专业特长。第二,对公司企业等市场型评价机构而言,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应注重对地方教育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综合考察。市场型教育评价机构有两类:一是社会性教育咨询机构,二是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尽管这两类机构参与职业教育评价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但都关心地方教育发展对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因此,针对该类机构的教育评价项目应当侧重在学生认知诊断、师生综合素质评估、就业质量监测等方面,在充分发挥公司企业市场信息优势的同时,为职业学校办学提供更多的市场反馈。第三,对公益性社会组织而言,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应当注重沟通协商渠道的健全和完善。公益性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性、热心公共事务的特征,是沟通政府、学校、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既能帮助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宣传普及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又能收集舆情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从其社会作用和运行特点出发,教育评价项目应当以区域教育投入及经费使用效益状况、教育热点及舆情分析反馈为主。通过构建差异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全程参与机制,可以涵盖区域教育、职业学校办学的所有主要工作面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建立起全面、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3.施教机构的事中参与机制。施教机构主要指各类职业学校。职业学校作为地方教育的核心主体,承担着向全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能,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执行者,对区域教育的发展最具“发言权”。在当前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大环境下,实施教育第三方评价尽管要保证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工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并非意味着可以忽视学校的主体地位,更不能让学校主体“边缘化”,而要注重与学校的良好互动,依托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管理系统来做好评价监测工作,尤其要尊重学校主体参与评价过程的意愿,建立健全施教机构的事中参与机制,多倾听来自教育工作直接参与者的想法和意见。第一,要建立职业学校参与第三方评价全过程的制度。无论是针对区域教育发展状况的宏观性评价、针对具体施教机构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中观评价,还是针对学校师生综合素质层次的微观性评价,都绕不开学校这一主体。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要顺利实施,必然依赖职业学校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建立职业学校参与第三方评价全过程的制度就显得异常重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引导职业学校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在充分沟通、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起共同实施第三方评价的协同配合责任清单,明确规定好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时明确职业学校参与第三方评价的形式、途径、范围,在保障第三方评价机构独立性、自主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尊重学校的主体地位。第二,要建立学校师生的信息反馈机制。实施教育第三方评价避免不了与施教机构的师生群体打交道,第三方评价要保证专业性、公正性,就要依托科学工具进行自主评价;而第三方评价要保证客观性、务实性,则必须注重收集施教机构师生群体的相关信息,因此有必要建立学校师生的信息反馈机制。一方面,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当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充分收集职业学校师生的意见和信息,细致了解施教机构的实际办学状况、客观条件、发展动态等,丰富评价工作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当多听取职业学校师生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评价监测的工作形式和方法,及时纠正不当作为,确保第三方评价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三、管办评分离背景下实施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