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8:35:26

电子政务论文

电子政务论文范文篇1

信息系统的应用是一种再设计

人类发明了许多工具,只要学会了就能使用,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唯有电脑不同,必须要再设计才能使用。电脑是消极的。也正因如此,电子政务的负责人一定要担负起设计的责任,要把如何工作、如何处理问题的机理想清楚。什么情况该如何处理的机理,被计算机专家称之为算法,是系统的灵魂。要将这种事务处理的原则规范化、形式化,才好交程序设计人负责做进一步的处理。因此没有精通业务的人员来主导设计,系统是设计不好的。计算机只会重复、放大你的思想,如果我们想法有漏洞,系统就会失控。

计算机的消极性,使我们在应用中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不能期望它会实现任何一件我们未想好的功能,也不要期望它能帮助我们弥补任何一项失误。小失误未必不引起大恶果。我们反复强调计算机应用对设计质量的依赖主要是提醒电子政务项目的负责人,一定要深入到设计之中。系统最终还是在放大主导人的思想,你想清楚了,系统就成功,你若没有想清楚,系统就会放大你的糊涂。

"想的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

想得大,起步小,扩展快是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成功率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为什么"想的要大"?想的大主要是指信息应用项目的设计要有前瞻性,要充分留下扩充的机会。如前所述,电子政务开辟的是一项长久性业务,我们必须要想得远,要构想出未来的蓝图才能搞清楚今天这第一步的作用与地位。在十字路口上不同的一小步将意味着我们会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比如,我们会被锁定在即将淘汰的技术上。"想的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定位,能使我们今天的努力发挥长远的作用。不善构画未来发展的蓝图,必然会导致今天的短期行为,而这正是导致电子政务系统失败的经常性原因。

为什么"起步要小"?信息系统建设不是一项可大规模推进的静态工程,而是培植一项可持久运作的业务,是在培植一棵生命之树。在这个过程中,拔苗助长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要让新业务能见到效益,并能从用户效益中吸取营养。要让新业务扎根成活,要讲成活率,而不能四面开花。对于电子政务这样探索性的任务,集中力量先突破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标准化事务处理业务,如航空订票、旅店管理,由于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可以在购进系统上调整,而在电子政务这样探索性的领域中,全面开花是危险的。

在信息系统应用中,做成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如果一件事情有了效益,站住了脚就很容易扩大、发展,而且会带动很多的效益。就拿政府门户网站为例,做深,做透,做大会带动很多方面。复杂的系统不是拼凑而来,而是由成功的主干业务扩展而来。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去找来树枝、树叶、树干、树根来组装出一棵树,我们要做的是找一个成功的种子,培植它,让它长成一棵树。种子是简单的,是小的,所谓起步要小就是要找到这样一颗种子业务,它能有发展潜力,并能较快见效。

一旦我们的种子业务扎根了,成活了,我们就应当在此基础上迅速地扩大与完善,进而创造出更完善更有效的业务系统,这就是"扩展要快"。让一件扎了根的业务尽快地完善、发展、壮大,要比另开新的业务有效得多。

树立"机会"意识

一件事情,如果没有需求,我们是不会做的,但如果有需求我们是不是就一定要做呢?这就要看条件,看成本,看做这件事情是否合算,是否有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是一种兼顾了需求与成本的综合性考虑,企业家总是在找那些可以事半功倍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投入产出比会最有利。这些地方我们称之为机会。寻找最有利的机会来投资,来行动,这就是企业家的机会意识。谁找的机会更好,谁就有可能发展得更快。电子政务虽然不是一个市场项目,但也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经常会很大,这就要求我们也要以经济的眼光看待政务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在全世界的风起云涌,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技术提供了低成本的网络环境,使得通过网络实现公众的政务服务在经济上是合算的,这是新技术提供的机会,没有这种机会就没有电子政务。

在我们审视电子政务项目的切入点时,机会的观念就非常重要,我们要找那些有可能事半功倍的地方,条件完备、容易成功的地方。要记住,我们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只有抓住机会项目才可能成功。不久前,中国信息协会在法国考察电子政务项目,并未见到大规模的工程,展示给我们的都是一些很具体的项目,这些项目目标明确,效益好,投入又不大,我想这是企业家

机会意识在发挥作用,是机会导向,从那些能够事半功倍的好项目入手,尽快地取得效益。在我们考察南海的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更能清楚地看到机会意识的作用。抓住机会需要有创意,这种创造力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所需要的。电子政务项目的领导人的作用就是要找出那些机会项目并将它们做成功。

学会绕过困难

我们总是在宣传要有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但是从辩证法来讲,克服困难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时绕过困难常常是解决问题更有效的渠道。毕竟,我们要达到的是目标,克服困难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之一。在这里我们强调绕过困难是指设计思想的灵活性,如果没有这种灵活性就会导致电子政务建设成本的节节上升,这对于实力不够强的地方政府项目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如何绕过困难呢?首先我们用不着把未来五年、十年的需求中碰到的难题都放到今天一下子解决,今天有今天的重点目标,要尽快创造用户效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难题可放在今后考虑,否则我们将无法取得第一步成绩。在电子政务初期应用还暂时用不到的事情,如联机网上认证、电子签名等问题可以由国家专门的机构去实验,去设计,没有这些技术并不影响很多初级的业务正常开展。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初级的电子业务往往是更有广泛效益的业务,高技术、高难度的业务未必就是最有效的应用,或者只是在若干年后才会有重要效果出现。我们将这些问题放在一边,等别人做好了我们再用就会容易得多。

绕过困难的另一重要的办法就是要用概率的观念来选择重点,不要求十全十美,而要追求经济合理。经常是不到5%的特殊情况会耗去我们80%的开发精力,我们暂时不做那5%不就完了吗?我们就会尽早地取得那95%的成效。比方说登记与申报服务,用户感到麻烦的首先是信息不明,不知如何填写和方便地取得有关报表,然后是发送。此外,还有联机报送问题,因为涉及到电子签字的有效性。但是不是非要到这一步不可呢?其实用户邮寄也麻烦不到哪里去,而这会使我们的系统大大地简化,将会使我们提早很久实现服务。

电子政务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一、背景

近两年来,有关电子政务或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这个概念用得非常频繁;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此却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与说法。其实,简单地说,所谓顶层设计即是就某个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从起源上看,顶层设计这个概念最初来自自然科学或大型技术工程领域,如人类基因组工程研究、航天工程研究等。例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王礼恒院士在谈到我国载人航天与绕月探测工程时,就先后多次提到要进行顶层设计,“加强航天发展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和全局的高度来统筹安排航天发展”(王礼恒:“载人航天绕月探测同步推进时机成熟”,/home/news/Inland/200403/08/214153.html。)。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曾在2003年6月11日表示,中国航天需要政府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调整结构、整合资源(“专家认为:中国航天需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news.xinh/st/2003-06/12/content_917436.htm。)。再比如,《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航天》白皮书,/GB/channel1/10/20001122/322455.html。)提到“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化系列”,其中的“型谱”即是产品设计方面的顶层设计。从这些自然科学与大型技术工程领域的案例来看,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指,为完成某一大型科技项目,必须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

但是,就电子政务来说,要“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却不是件那么容易和简单的事情,因为科技项目与工程的顶层设计与作为政策体系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基本内容来看,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就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不仅应该包括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政府绩效管理及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

时至今日,尚没有哪个国家以顶层设计来命名自己的电子政务政策或文件。不过,就基本内容来看,美国联邦政府的“联邦政府组织架构(FEA)”和英国政府的“电子政务互操作模型(e-GIF)”可以看作是他们本国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例如,就FEA来说,美国政府将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都纳入其五个参考模型,即绩效参考模型(PRM)、业务参考模型(BRM)、服务构件参考模型(SRM)、数据参考模型(DRM)、技术参考模型(TRM),从而使其对电子政务的管理由原先的注重具体项目、业务细节与资金配给的特别管理转向基于绩效评估、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制度化的例行管理。可见,顶层设计正在成为一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方向。

二、我国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建立“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外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方法显然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但是,尽管如此,它们却为我们提供了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而且其中的一些具体的过程、工具和手段,更是可以直接地应用到我们的顶层设计当中。所以,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具体构建过程当中,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现实;另一方面,也必须借鉴其他国家在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所采用的科学合理的思路与方法,以使我国电子政务更能发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的目的。

根据对国外有关国家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分析,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特点及电子政务发展实际,笔者就作为一级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构造一套结构模型,并将其称为“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模型。

该模型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模型,主要包括模型的骨干架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流程主体、三项业务要求(如图1、图2所示)。四个流程主体为各政府部门(以及由其业务网络所构成的内部网)、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门户网站、公众(及其服务界面);三种基本业务要求为集中、整合以及互动。第二部分是扩展模型,是在基本模型基础之上的业务扩展。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模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流程,电子政务建设的几乎全部内容均能涵盖其中。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与目前我国政府管理特点相契合。电子政务通常要求对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因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让某些部门产生抵触情绪,协调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上述模型中,内网(局域网)及其网上办公业务是在统一规划下由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分别建设的,一些相应的后台业务仍然需要本部门去解决,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各政府部门开展电子政务的积极性。

2.体现了信息技术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与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行政业务、信息资源与政府财务管理的大集中;二是行政服务中心在整个一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枢纽地位,为信息时代的政府机构调整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三是突出强调了政府门户网站在整个系统流程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要求。

3.明确了电子政务所存在的三层“前台-后台”关系。第一层是公众(企业和公民)与政府门户网站之间的“前台-后台”关系,第二层是政府门户网站与行政服务中心之间的“前台-后台”关系,第三层是行政服务中心与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其实,在不同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下,“前台-后台”层级关系数量及其密切程度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层级数量较少,其密切程度也较低;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层级数量应逐渐增加,其密切程度也会相应地增加。

4.模型具有较大的伸缩性能。该模型只是从逻辑上表示一级政府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结构,因而能够包容很多实际操作过程与建设方式。如就行政服务中心而言,本身可以是地域分布性的,能够满足管辖范围较大的一级政府对分片管理的要求;另外,行政服务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机构的总称,可以表示行政审批中心、办证中心、市民服务中心等机构。不过,尽管其名称可以不一致,但是与政府门户网站的唯一的“前台-后台”关系却是必须坚持的,政府不应该就每一种所谓的中心单建一套信息化系统,这样是与信息化的大集中特性相违背的,也是没有效益的。

5.能够容纳顶层设计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诸多技术与方法。这里可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例子一,就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而言,由于各政府部门是单独地向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自己的网上对外办公事务,政府信息公开以及行政业务网上办理情况都能分别地加以考察。

例子二,行政服务中心在整合相关的行政业务时,可以采用美国政府在FEA中所采用的业务系统规划法(BSP)遴选一些共性的业务内容。

例子三,由于行政服务中心承接来自各政府部门的业务并要求对其进行整合,因此知识管理技术与客户关系管理技术等技术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政府服务于公民和企业的能力与效益。与此同时,由于行政服务中心直接管理政府门户网站,与政府各部门密切联系,因此它也能处理很多通过手机、电话等非互联网业务,仍然继续发挥传统手段下的政府服务管理内容与形式,以适应当前信息化过渡期内群众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

三、地方政府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政策建议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特别是地级市政府)已经或正在进行自己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不过,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其内容仍然显得不够全面,对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没能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作者认为,图2的“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可以作为构建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础,即围绕该模型并从政府绩效管理、网络、业务、信息资源、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各地的电子政务总体设计。因此,作者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绩效管理与评估模型

绩效参考模型是美国FEA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其他四个参考模型的基础,而且美国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战略的24个总统优先项目时,同样也是以此为考核依据的。实际上,我国一些地方也在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并提出了建立责任型政府的要求,但是从具体内容来看,电子政务尚未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制度范畴。为此,今后各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明确电子政务的绩效考核单位及其各自的电子政务发展的具体目标。通过图2的“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我们能够实现这样一种双重的目标:既能单独地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又能实现跨部门的业务整合。为便于对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开展情况进行分别地考核,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流程,即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之前,各部门是独立完成自己的电子政务业务设计与管理的。为此,地方政府首先必须针对各政府部门的业务情况制定详细的信息化发展计划,明确地为各部门订立电子政务发展的具体的阶段目标。

确立发展目标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出发点。但是在确立发展目标时,必须充分地考虑本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从与自身发展实际相符的条件出发来制定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发展目标。在确立具体方法

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如目标管理法、记分平衡卡法等。由于记分平衡卡法相对复杂,因而建议采用目标管理法来确立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发展目标。

2.根据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实际,构建自己的“绩效参考模型”。具体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可以具体考核的业务内容及其考核指标。“绩效参考模型”所包括的内容和指标其实非常广泛,就地方电子政务来说,难以完全地按照该模型来进行绩效考核,为此必须就实际情况选择业务流程及其绩效考核指标。在这方面,可以考虑挑选经济综合部门以及社会综合服务部门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并获得经验后再逐步地全面推广。二是绩效评估方法与方式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绩效评估方法可以有内评估、外评估、事前评估、事后评估等多种。建议采取两种评估方式,一是由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和信息化办公室一道进行内评估,就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绩效进行考核;二是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对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成效进行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进行全面评估有难度、或者为配合专项工作的需要,也可就具体某项业务进行单独评估。

(二)根据政府职能设计电子政务业务参考模型

在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过程当中,我们明确地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此后,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我国关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讨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首先必须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设计电子政务的业务参考模型,遵循目前“三定方案”的基本原则来规划政府机构的电子政务业务。但是,从FEA的业务参考模型来看,我们是看不到政府职能的思路的,美国政府在设计该模型时采取的是业务例举法。

根据行政管理理论,政府职能是分层次的,如图3所示。考虑到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将电子政务的业务划分为图4的四级结构比较适合我国这些年来对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要求(李广乾,“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青年课题,2005年。)。为此,图4就基本职能的“政治职能”的“政府管理”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划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无权威的资料对政府职能层次及其明细结构进行全面的界定。因此,就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业务参考模型来说,其余的具体内容还必须在针对整个政府的业务情况、根据图4的基本结构进行充分的业务调研之后才能具体地确定。

根据图2,必须由行政服务中心对上述业务内容进行流程整合,在整合后通过门户网站向公众统一提供跨部门的服务。为此,地方政府必须对行政服务中心加以授权,赋予其相应的职能、机构与编制,使之能协调各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

(三)根据业务需要构造电子政务管理模块体系

为使业务模型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必须建立一些能够重复利用政府行政业务流程并提高跨部门的业务协调能力的服务构件和模块。这既是FEA模型的初衷,也是开展电子政务的必需。从SRM来看,其中包含了很多服务构件,其中的一些构件对我们目前的电子政务来说,往往是超前的或不合适的。因此,我们在参考使用这些服务构件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借鉴切合地方电子政务业务发展需要的那些构件。

在采用服务构件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必须考虑服务构件的应用范围。不同的服务构件,其适用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可以适用于整个一级政府及各政府部门(如财政管理系统等),而有的则只能在专业性政府部门使用。

二是整合已有的业务应用系统。由于很多政府部门开展信息化应用已经很久了,且各部门是分别进行的,因此就存在着重复使用或不兼容的问题。因此,在建立电子政务管理模块体系时,必须充分地考虑这个现实问题。

三是加紧在行政服务中心推广使用CRM、知识管理等构件。这些内容将有力地促进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和老百姓的能力,例如,就CRM的服务类型来说,就包括呼叫中心管理、客户分析、产品销售与市场营销、产品管理、品牌管理、客户账户管理、日常往来管理、合作关系管理、客户反馈、信息统计等构件。

(四)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构建数据与信息参考模型

在构建数据与信息参考模型方面,一方面可以参考国外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也必须结合前面所介绍的对政府职能层次划分的理论方法,通过政府职能四级明细划分来建立相应的数据分类、数据交换机制及数据结构。

电子政务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运行信用具体策略

Abstract:Basedonthee-governmentsystemisrunningontheimportanceofcreditonthebasisof,respectively,fromatechnicalandmanagementaspectsofstartingtodevelop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fore-governmentsystemisrunningtoprovideacertainamountofcreditproposalsandviews.

Keywords:e-governmentruncreditspecificstrategies

前言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以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拉开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序幕。目前,电子政务运行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迎接信息时代潮流的现实选择,并且日益彰显出勃勃生机。面对各国日趋高涨的电子政务建设浪潮,面对大量社会资源的投入,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都不约而同地对本国政府提出了信用要求,各国政府也都主动地将电子政务运行作为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信用关系的有效途径。虽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也纷纷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信用要求,即要求电子政务提供优质的服务,又要求其实现政府的在线信用管理,从而带动整个政府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1]。为此,我国电子政务运行务必积极回应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所提出的要求,切实做好我国政府的在线信用管理,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竭尽全力。

在近20个发达国家所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的公民,对党派、政府、议会、高层行政机构、院军队、警察、工会等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和组织机构“完全不信任”或“不太信任”[2][3]。这一点也被其他民意测验所证实。由此可见,满足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所提出的要求,是电子政务提供优质服务的必要条件。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子政务运行的实际状况,利用我国电子政务运行的后发优势,吸收保证电子商务运行信用的成功经验,应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制定应对策略,以保证我国电子政务运行信用。

㈠技术方面

⒈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塑造电子政务的信用形象

要把各级政府网站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目前不同政府在电子政务运行重点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建内部网,有的搞办公自动化,有的搞互联互通,还有的建信息中心。因为网站既是政府网上的形象,也是对外服务的平台,如果各级政府忽视对网站建设,将会影响电子政务的总体运行。

要把政府网站建设作为推进电子政务的重中之重,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整合政府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应该是政府网站的目标,而使用才是政府网站建设的价值所在。那些只注重网站建设,而忽视网站使用的错误倾向,必然会影响电子政务运行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要亲自带头、身体力行,在技术与业务指导方面为政府网站提供发展机遇,并给予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当面对网站建设“意识不够、重视不够、知识不够”等问题时,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强对政府网站的宣传和培训,如关于政府网站知识的普及讲座,使公民、企业和公务员清楚认识到历届政府网站的结构、功能,以及对自身的好处;当面对网站“管理和机制不顺,服务意识不强,效果不彰”等问题时,电子政务运行应着重加强政府网站的评估和检查指导,如建立政府网站的信息采集、编辑和机制,保证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能够及时、通畅地;面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用户不够影响力差”等诸多问题时,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政府网站的存储空间、带宽和安全设施等,做好对公民、企业及公务员的宣传也是发挥网络效应,提高网站价值的重要措施,如可以通过当地媒体和政府的宣传材料、文件等多种宣传方式宣传网站,甚至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吸引公众访问政府网站[4]。

⒉确立多重审核机制,构建安全合理的系统结构

电子政务作为未来信息化社会中政府工作的主要形态,其管理者、服务者以及服务对象都必须明确其自身定位和责任,并采用统一的信用服务机制,以便确保不同业务类别的政府部门之间也能够正常运行电子政务。由于电子政务信用服务系统中的用户角色是与用户的权限相关的[5],因此在用户角色的分配过程中,一般需要建立多重的审核程序。对应到电子政务信用服务系统,则要求其证书申请流程应提供对多重审核机制的支持。这种增强型的审核流程是电子政务信任服务系统所特有的,也是与电子政务服务系统自身所具备的较高保密级别或安全等级相对应的。具体而言,确立多重审核机制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⑴电子政务信用服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包括证书申请、证书更新证书撤销等基本的操作流程)都必须支持分布式的操作审核功能,允许不同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其职责分工,分别对服务请求进行审核,待各步骤的审核全部通过之后,常规的信用服务业务流程才能继续。

⑵必须对多重审核过程的所有操作提供痕迹保留和验证支持,以便将审核管理职能同相应的管理责任相联系,提供对责任的追查能力。

较之电子商务的信用服务系统,电子政务信用服务系统的信任域结构则要复杂的多,其服务与授权之间的关联性更为紧密。在电子政务运行中,电子政务信用服务系统的多元角色决定了其网络必须采用以具体的管理职能划分相对应的多信任域结构。只有这种结构的电子政务信用服务系统才能有效地降低电子政务信用系统的复杂程度,并可以实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信用服务系统的业务关联。

㈡管理方面

⒈构筑诚实守信理念,促成电子政务的信用环境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诚实守信思想历史悠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诚实守信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我们必须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来看待具备了道德、社会、法律和经济意义的诚实守信[6]。

我国应凭借深厚的诚信底蕴,将信用文化教育当作全民的一项基础性教育,进而构筑政府信用理念,促成良好的电子政务信用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信用的资源观,将诚实守信作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树立信用的经济观,以此降低交易成本和带来最大的经济价值;营造全民的诚实守信风尚,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此基础之上,还应该强化公务员队伍的诚实守信意识。这不仅对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起到表率作用,还对构筑全社会的诚信理念具有关键意义[7]。对公务员队伍来说,守信践诺是其基本素质。如果政策制定朝令夕改、说变就变、领导干部以言代法,必将造成整个政府失信于民的恶果,政府决策的信用度也会大大降低;如果公务员违法办事、赖账毁约、暗箱操作,必将增加公民对整个政府的不信任,进而影响到电子政务的顺利运行。

此外,政府还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如果连政府都缺乏诚信,就无法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企业和个人也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诚信。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地组织力量,编写现代信用知识的普及性教材,会同党校、行政学院(校)搞好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负责人和试点单位的人员培训。在全社会构筑诚信守信的理念,重视社会对自身的信用评价,增强对各类失信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形成“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的良好社会局面。

⒉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实现电子政务的信用管理

我国加入WTO后,强化电子政务的服务职能成为了公众的心理预期和要求,更是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总方向。其目标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治理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强化电子政务的服务职能[5][11]:

(1)为电子商务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在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强化对电子商务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和公众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大力培养电子商务专门人才,在公众中开展电子商务教育,使公众基本掌握电子商务的应用技能和相关知识;建立由国家授权的权威机构担任的安全认证机制及系统;积极推动电子资料交换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电子商务立法等。

(2)组建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电子政务运行通过建立各种资料库,收集政府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可以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如政府信息、政务期刊、政策法规、信息公告、通讯录、新闻、大事记、政府机构简介、反腐倡廉信息、热点追踪、市场动态、网上论坛、在线调查等。整合信息资源创建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就是为了解决政府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问题,它不仅是电子政务运行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法律赋予公众知情权的有力体现。

完善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电子身份认证不仅可以保证电子政务运行的可*性和安全性,而且它也可以通过一张智能卡或其他形式集合个人的医疗资料、个人身份证、工作状况、个人信用、个人经历,收入及缴税情况、公积金、养老保险、房产资料、指纹等身份

识别信息,通过网络实现政府部门的各项便民服务程序。

(3)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技术平台。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应运用电子资料交换、磁卡、职能卡等技术处理各种社会保障业务,直接将政府的各种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交付受益人。电子政务运行要完善电子支付功能,必须加强“网络银行”的建设。按照目前较为公认的评价标准,网络银行至少要提供五种业务中的一种,即网上支票帐户、电子异地结算、网上货币数据传输、网上互动服务和网上个人信贷。此外,社会保障电子系统还应努力拓展更为广泛的功能[12]。

强化电子政务处理政府事务的能力。首先,电子政务通过建立整体性电子邮递系统,并提供电子目录服务,以提高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效率;其次,通过运行电子公文系统,保证公文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无纸化;再次,电子档案管理也实现了电子文件案卷管理、目录管理、档案借阅、档案统计、档案销毁等整个程序;最后,政府数据处理系统服务为政府处理各种业务提供了便利。如海关保单、单位和个人报税、政府批文、政府文告的等,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向政府进行业务申办,并在网上直接获得有关批文。

⒊健全法律制度体系,保证电子政务的廉洁公正

加快电子政务的法律体系建设,以维护电子政务的信用形象。电子政务运行不仅关乎我国政府的前途,还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途。为了确保电子政务不辜负公众的期望,就必须加速推进电子政务的法律体系建设。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加强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建设就应该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4]:

第一,修改一些现有的法律法规,为健全电子政务法律体系铺平道路。

第二,实施电子政务的基础性法律法规。这主要是建立与政府一般信息行为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其中包括规范电子政务运行主体及其程序的组织法和程序法,主要是与实施电子政务的行政主体以及实施行政行为的程序有关的法律法规。第三,实施电子政务活动的核心性法律法规。这主要是有关政府信息网络、政府信息网站、政府无纸化办公等直接规范电子政务活动的法律法规。第四,制定具体的电子政务运作性法律法规。这方面的法律主要涉及电子签名、网上采购、网上申报、网上解答等活动。

电子政务应制定详细的方针政策,鼓励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积极地投入监督电子政务运行的活动中来,促成强有力的电子政务监督机制。以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电子政务乃至整个政府都像鱼缸中的金鱼一样,无时无刻不受到公众的审视和评判。政府所制定的规范电子政务运行的各项方针政策事无巨细地“暴露”在公众面前,电子政务的运行程度、合法性、责任性都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监督。这些都避免了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和权钱交易等政府失信行为的出现。电子政务运行所带来的政务公开将增加公共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有效地抑制了各种腐败、徇私现象的滋生,使公民、企业、各级政府及部门更容易对电子政务及整个政府进行有效监督,从而确立完备的政府监督机制,保证公共

行政行为的廉洁公正。

参考文献:

[1]王惠岩.行政管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2]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张锐昕.政府上网与行政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5]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

[6]吴爱明.中国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吴爱明.中国电子政务——法规与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吴爱明.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美]蓝志勇.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10]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1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2]李文良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3]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电子政务论文范文篇4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办公自动化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

中国电子政务的提出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建设目标为: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逐步实现决策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网络化。

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1999年1月,由我国40多家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

从1993年开始的“三金”工程建设,到2002年的“中办发17号”文件中提出的“十二金”工程,我国进入了重点以提高行政监管能力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建设阶段,特别在“十五”期间有了较大发展。

就整体而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成熟度不够。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是政府的信息化在很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域网的基本雏形。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通过网络化沟通和信息共享,办公效率大为提高。虽然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1.政府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发展策略。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认识。

2.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

“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就算建成电子政务。事实上,电子政务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否则,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系统无法一体化,资源(包括信息)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因而,把电子政务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在“政务”上,电子只是为政务提供支撑和服务。提高电子政务水平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政府行为、公共管理行为的研究和改进。

3.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制定或修改了相关法律。然而,我国在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的电子政务立法一直是滞后的。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如缺少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法。原有的一些法律已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的欠缺势必阻碍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

4.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领导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国家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各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机构还很不健全,作用也很有限。主要表现在:一是体制不顺。如,国家信息办公室归国务院领导。但地方政府的信息办公室(或称信息中心)则有的地方归政府办公室领导,有的地方归科技部门领导,有的地方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有的地方则成了事业单位。二是职能不清。本来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应统一领导、管理电子政务工作。但是,现在普遍担负不起这个任务。即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和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服务等,尚无职能部门管理。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近期内应该采取的策略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策略:

1.加强宣传,突破误区。

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2.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3.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4.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

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

1.制定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国家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现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存在电子政务系统设置不规范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会带来很多不方便之处。为了统一作业流程,提高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清理、确认和制定与电子政务系统工程项目相关的国家标准,实现统一作业,才能确保电子政务的有效施行。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已在2003年完成,电子政务的各种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律与法律环境。

我国的电子政务法律规范建设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所以与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过程有必要适当加快,如电子文件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交易法、数字签名法、法律上认可的数字签名技术标准、认证授权管理等都需要加快立法或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明确法律地位和效力,保护公民的隐私,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立法。可以预计,未来几年的信息安全市场将进一步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更加完善。

3.开发电子政务标准化应用系统模块。

大大小小的政府机构数以万计,如此巨大的电子政务建设规模,如果由各部门开发自己的系统,不仅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搞重复建设,更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势必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所以电子政务横向业务模型中具有共性的应用模块,需要由获得国家授权的政府部门规范研究与应用模块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而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开发出标准的系统软件。

4.构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处理是动态的、双向的,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要求很高,既要能够防范和化解黑客攻击、病毒爆发、非法用户入侵、机密信息泄露、重要数据丢失等造成的危机和隐患,还要做好服务公众的工作,为此需要推行强有力的安全管理规范,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网络安全应急事件响应预案。

5.网络设施建设速度将趋缓。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远远领先于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造成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甚至在有些地方谈起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就是要建网、购置设备,低水平重复建设非常严重。电子政务建设原则上不鼓励建设专网,而是要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因此,网路建设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趋缓,同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利用将有明显提高。

6.国内厂商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抓手,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的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覃证,陈俊英,王昱.电子政务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3]王辉,朱慧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障碍与对策.安徽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4.

[4]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宋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理论探索,2003.3.

电子政务论文范文篇5

对电子政务的安全威胁,包括网上黑客入侵和犯罪、网上病毒泛滥和蔓延、信息间谍的潜入和窃密、网络恐怖集团的攻击和破坏、内部人员的违规和违法操作、网络系统的脆弱和瘫痪、信息产品的失控等,应引起足够警惕,采取安全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电子政务的安全目标和安全策略

电子政务的安全目标是,保护政务信息资源价值不受侵犯,保证信息资产的拥有者面临最小的风险和获取最大的安全利益,使政务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服务和信息内容为抵御上述威胁而具有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采取积极的安全策略:

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电子政务安全关系到政府的办公决策、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和可信实施的大事,必须由国家统筹规划、社会积极参与,才能有效保障电子政务安全。

全局治理、积极防御。电子政务安全必须采用法律威慑、管理制约、技术保障和安全基础设施支撑的全局治理措施,并且实施防护、检测、恢复和反制的积极防御手段,才能更为有效。

等级保护、保障发展。要根据信息的价值等级及所面临的威胁等级,选择适度的安全机制强度等级和安全技术保障强壮性等级,寻求一个投入和风险可承受能力间的平衡点,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健康和积极的发展。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电子政务安全采取“国家推动、社会参与、全局治理、积极防御、等级保护、保障发展”的策略,鉴于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面临的是一场高技术的对抗,是一场综合性斗争,涉及法律、管理、标准、技术、产品、服务和基础设施诸多领域,所以电子政务安全,还要从全局来构建其安全保障的体系框架,以保障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由六要素组成,即安全法规、安全管理、安全标准、安全服务、安全技术产品和安全基础设施等安全要素。

要素一安全法律与政策

电子政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涉及到国家秘密与核心政务,它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和公众利益,所以电子政务的安全实施和保障,必须以国家法规形式将其固化,形成全国共同遵守的规约,成为电子政务实施和运行的行为准则,成为电子政务国际交往的重要依据,保护守法者和依法者的合法权益,为司法和执法者提供法律依据,对违法、犯法者形成强大的威慑。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国家秘密法》已实施十多年,已不完全适应我国当前保密工作的现状,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发展,亟待修订。

政务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原则,为了拉近政府和公众的距离,使公众具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享用政府服务的权利,为公众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充分挖掘政务信息的最大效益,开放政务信息资源(非国家涉密和适宜公开部分)服务于民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特征。尽快制订政务信息公开法,适度的解密和规范开放的规则,保护政府部门间信息的正常交流,保护社会公众对信息的合法享用,打破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锁,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和民主进程是非常有利的和必需的。

电子政务亟待电子签章和电子文档的立法保护,国际已有近20多个国家对数字签名和电子文档进行了立法,使数字签名和电子文档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运行中具有法律效力。这将大大促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使电子政务原来的双轨制走向单轨制,这有利于简化程序、降低成本,充分显示电子政务效益是非常有利的。

个人数据保护(隐私法)的需求伴随电子政务的发展日显突出。电子政务在实施行政监管和公众服务中有大量的个人信息(自然人和法人),如户籍、纳税、社保、信用等信息大量进入了政府网络信息数据库,它对完成电子政务职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这些个人信息如果保护不力或无意被泄漏,而被非法滥用,就可能成为报复、盗窃、推销、讨债、盯梢的工具。在国外已经出现将盗用的个人隐私信息作为非法商品出售,以牟取暴利的情况,这样直接损害个人的利益,甚至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加快个人数据保护法的制订,是必要的。

还有很多法规的制订都直接关系到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加快制订这些法规,势在必行。

要素二安全组织与管理

我国信息安全管理职能的格局已经形成,如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信息产业部、总参……分别执行各自的安全职能,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电子政务安全管理涉及到上述众多的国家安全职能部门,其安全管理职能的协调需要由国家信息化领导机构,如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国家电子政务协调小组、国家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等来进行。各地区和部委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以完成和强化信息安全的管理,形成自顶向下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是电子政务安全实施的必要条件。

制订颁发电子政务安全相关的各项管理条例,及时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行为,从立项、承包、采购、设计、实施、运行、操作、监理、服务等各阶段入手,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全程的安全和安全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和制度化。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域的划分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电子政务有办公决策、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等三种类型业务,其业务信息内容涉及国家机密、部门工作秘密、内部敏感信息和开放服务信息。既要保护国家秘密又要便于公开服务,因此对信息安全域的科学划分和管理,将有益于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安全设计,有益于电子政务的健康和有效的实现。

制订电子政务工程集成商的资质认证管理办法、工程建设监理机构的管理办法、工程外包商的管理机制和办法,以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特别是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外包制更要有严格的制约和管理手段。对于电子政务中涉密系统工程的承建,还必须有国家保密局颁发的涉密系统集成资质证书,其他部分应具有国家或省市相应的系统集成商的资质证书。对于电子政务涉密部分,不允许托管和外包运行,电子政务其他部分将按相关管理条例执行。

电子政务工程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国家将制订相应的采购管理政策,涉及密码的信息安全产品需有国家密码主管部门的批准证书,信息安全产品应有通过国家测评主管机构的安全测评的证书,维护信息安全产品的可信性。

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内容根据管理需求,可以实施对信息内容的安全监控管理,以保护政务信息安全,防止由于内部违规或外部入侵可能造成的网络泄密,同时也阻止有害信息内容在政务网上传播。

制订电子政务系统的人员管理、机构管理、文档管理、操作管理、资产与配置管理、介质管理、服务管理、应急事件管理、保密管理、故障管理、开发与维护管理、作业连续性保障管理、标准与规范遵从性管理、物理环境管理等各种条例,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

要素三安全标准与规范

信息安全标准有利于安全产品的规范化,有利于保证产品安全可信性、实现产品的互联和互操作性,以支持电子政务系统的互联、更新和可扩展性,支持系统安全的测评与评估,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

国家已正式成立“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近期成立了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与协调工作组(WG1)、内容安全分级及标识工作组(WG2)、密码算法与密码模块/KMI/VPN工作组(WG3)、PKI/PMI工作组(WG4)、信息安全评估工作组(WG5)、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安全工作组(WG6)、身份标识与鉴别协议工作组(WG9)、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安全工作组(WG10),以开展电子政务安全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支撑电子政务安全对标准制订的需求。

还将制订下列标准:涉密电子文档密级划分和标记格式、内容健康性等级划分与标记、内容敏感性等级划分与标记、密码算法标准、密码模块标准、密钥管理标准、PKI/CA标准、PMI标准、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和信息安全产品测评标准、应急响应等级、保护目标等级、应急响应指标、电子证据恢复与提取、电子证据有效性界定、电子证据保护、身份标识与鉴别、数据库安全等级、操作系统安全等级、中间件安全等级、信息安全产品接口规范、数字签名……。

要素四安全保障与服务

1.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要构建其技术安全保障架构,对大型电子政务系统要建立纵深防御体系。

·设置政务内网的安全与控制策略;

·设置政务外网的安全与控制策略;

·设置进入互联网的安全服务与控制策略;

·设置租用公网干线的安全服务与控制策略,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的安全服务与控制策略;

·设置政务计算环境的安全服务与机制。

采用纵深防御和多级设防,是电子政务安全保障的重要原则,通过全局性的安全防护、安全检测、快速响应、集成的安全管理与安全设施的联动控制,以达到系统具有防护、检测、反应与恢复能力。

2.推广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安全工程(ISSE)的控制方法,全面实现安全服务要求。

电子政务安全系统的设计,首先要做好系统资产价值的分析,如物理资产的价值(系统环境、硬件、系统软件)、信息资产的价值、其数据与国家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关联度;其业务系统(模型、流程、应用软件)正常运行后果所产生的效益,从而确定系统安全应保护的目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整个安全系统的安全需求,进一步定义达到这些安全需求所应具有的安全功能,然后探索系统可能面临的威胁类型,并找出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这些威胁和脆弱性有:

·网上黑客与计算机犯罪;

·网络病毒的蔓延与破坏;

·机要信息流失与信息间谍潜入;

·网上恐怖活动与信息战;

·内部人员违规与违法;

·网上安全产品的失控;

·网络与系统自身的漏洞与脆弱性。

在这些威胁面前,要分析哪些威胁是本系统主要面临的威胁,哪些是次要的,对系统和任务造成的影响程度如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提出系统安全对策,确定承受风险的能力,寻找投入和风险承受能力间的平衡点,然后确定系统所需要的安全服务及对应的安全机制(见表一),从而配置系统的安全要素。在工程的生命周期中要进行风险管理、风险决策流程(见图2),这种风险管理是要对电子政务全程进行的。

系统投入运行要对其安全性进行有效评估,即评估者给出的评估证据和建设者采用的技术保障设施,的确能使系统拥有者确信已选用技术对策,确实减少了系统的安全风险,满足必要的风险策略(风险策略可以是“零”风险策略、最小风险策略、最大可承受风险策略或不计风险策略),使其达到保护系统资产价值所必需的能力(见图3)。上述有效评估过程可用安全技术保障强壮性级别(IATRn)来描述:

IATRn=f(Vn,Tn,SMLn,EALn)

Tn:威胁等级

Vn:资产价值等级

SMLn:安全机制强度等级

EALn:评估保障等级

要素五安全技术与产品

1.加强安全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研制和创新。

由于电子政务的国家涉密性,电子政务系统工程的安全保障需要各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全面推动自主研发和创新这些技术和产品是电子政务安全的需要。这些产品和技术可以分为六大类:

·基础类:风险控制、体系结构、协议工程、有效评估、工程方法;

·关键类:密码、安全基、内容安全、抗病毒、IDS、VPN、RBAC、强审计、边界安全隔

离;

·系统类:PKI、PMI、DRI、网络预警、集成管理、KMI;

·应用类:EC、EG、NB、NS、NM、WF、XML、CSCW;

·物理与环境类:TEMPEX、物理识别;

·前瞻性:免疫技术、量子密码、漂移技术、语义理解识别。

2.电子政务安全产品的选择。

整个电子政务的安全,涉及信息安全产品的全局配套和科学布置,产品选择应充分考虑产品的自主权和自控权。

产品可涉及安全操作系统、安全硬件平台、安全数据库、PKI/CA、PMI、VPN、安全网关、防火墙、数据加密机、入侵检测(IDS)、漏洞扫描、计算机病毒防治工具、强审计工具、安全Web、安全邮件、安全设施集成管理平台、内容识别和过滤产品、安全备份、电磁泄漏防护、安全隔离客户机、安全网闸。

要素六安全基础设施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是一种为信息系统应用主体和信息安全执法主体提供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和支撑的社会基础设施,方便信息应用主体安全防护机制的快速配置,有利于促进信息应用业务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化和促进其可信度的提高,有利于信息安全职能部门的监督和执法,有利于增强全社会信息安全移师和防护技能,有利于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因此,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应重视相关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有两大类。

1.社会公共服务类

·基于PKI/PMI数字证书的信任和授权体系;

·基于CC/TCSEC的信息安全产品和系统的测评与评估体系;

·计算机病毒防治与服务体系;

·网络应急响应与支援体系;

·灾难恢复基础设施;

·基于KMI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

2.行政监管执法类

·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监控体系;

·网络犯罪监察与防范体系;

·电子信息保密监管体系;

电子政务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形式、职能结构以及职能履行能力都有重要影响。电子政务丰富了政府职能的实现形式,使政府职能由管理转向服务,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政府职能,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政府职能,电子政务通过提高政府能力增强了政府职能履行能力。

1电子政务丰富了政府职能形式

电子政务对政府最显而易见的影响莫过于丰富了政府职能的实现形式,电子政务为实现由传统政府的管理职能向现代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转变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使政府能以各种现代手段实现政府职能。

1.1政府职能上网政府职能上网几乎成为政府上网的唯一重要的指标,政府上网主要是指政府职能上网,政府职能上网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单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政府职能都可以在网上实现,而从政务公开的原则来看,不是所有的政府职能都能在网上实现。

1.2呼叫中心的建立电子政务的主要实现手段是计算机和网络,但是电话的作用也不可小视,热线电话与呼叫中心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政府面向公众服务的各类应用系统都是基于互联网进行的,而我国的电话普及率相对是很高的,电话无疑具有最大的受众面。所以建设公共服务管理系统(PSM),既利用网络,又利用电话,并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成为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2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结构的影响

2.1政府职能由管理转向管理和服务并重

2.1.1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电子政务的本质属性就是为公众服务,所以,建设电子政务就是要求政府给公众提供比以前更多更好的服务。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满足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期望,但是这也会从反面刺激政府重视电子政务的使用价值,从而改善公共服务。

2.1.2电子政务为政府职能转向服务提供了条件首先,电子政务的推行提高了政府领导和一般公务人员的素质,先进的决策手段使领导者决策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促进公共服务方向的正确性和结构的合理性,同时一般公务人员素质的提高会增强其执行政策的能力,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2.2政府职能在中央与地方之间重新分配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得信息资源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进一步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职能,使原来属于中央政府的职能下放给地方政府成为可能。电子政务使得地方政府更容易获得中央政府提供的信息,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原来必须由中央政府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由地方政府独自解决。在独自政务建设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中国地方政府也从中央政府获得了不少的自主权,地方政府职能有扩大的趋势。

2.3增加了新的政府职能

2.3.1信息化社会的公平治理职能电子政务条件下,对政府公共服务信息的占有和使用是否平等,直接关系到公众是否能够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社会的公平与平等问题。电子政务带来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数字鸿沟”,即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能力的不平等,就使一部分不具备使用条件、能力和意愿的人排除在电子政务之外。所以政府应该缩小乃至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不公正现象,使得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网络公共服务的权利。

2.3.2信息资源管理职能电子政务条件下的政府职能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过程的有序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因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可以大大削减,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的职能趋于弱化,但是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经济发展对信息与知识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这就对网络经济下的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导致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职能的出现,如公共信息设施的供给、公共信息资源的配置、公共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公共信息安全的保障等。

2.3.3引导信息产业发展的职能一方面,要建设好电子政务就必须大力加强信息产业的发展,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环境。

3电子政务通过提高政府能力增强政府职能履行能力

3.1电子政务可以增强政府生命力一方面,电子政务能够促进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提高,从而增强政府生命力。政府生命力是指政府以尽可能低的成本高效地对机关内部的人、财、物等资源的组织动员和合理配置能力。实施电子政务之后,客观上要求管理人员具有综合业务处理能力,管理人员向多能综合型方向发展。政府公务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政府的生命力自然就会增强。

3.2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首先,电子政务可以利用网络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其次,电子政务的推行,可以大大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从而也能够大大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电子政务还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提供过程进行监控。

3.3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公信力首先,多种形式、全方位的网上政务公开,可以树立一个以人为本、由亲和力的政府形象,同时电子政务为加速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次,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了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政策执行能力以及依法行政能力,在公众当中树立了高效、规范的良好形象。第三,电子政务在推动政府缩小贫富差距和反腐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公众当中树立了公正、廉洁的光辉形象。

4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电子政务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电子政务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在我国蓬勃发展。在电子政府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梳理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探讨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策略,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从1999年开始,连续两年都把通过信息化改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其工作重点。在世界各国积极提倡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e-government)也一直被发展中国家列为第一位。《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了“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主张。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办公自动化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

中国电子政务的提出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建设目标为: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逐步实现决策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网络化。

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1999年1月,由我国40多家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

从1993年开始的“三金”工程建设,到2002年的“中办发17号”文件中提出的“十二金”工程,我国进入了重点以提高行政监管能力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建设阶段,特别在“十五”期间有了较大发展。

就整体而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成熟度不够。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是政府的信息化在很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域网的基本雏形。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通过网络化沟通和信息共享,办公效率大为提高。虽然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1.政府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发展策略。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认识。

2.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

“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就算建成电子政务。事实上,电子政务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否则,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系统无法一体化,资源(包括信息)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因而,把电子政务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在“政务”上,电子只是为政务提供支撑和服务。提高电子政务水平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政府行为、公共管理行为的研究和改进。

3.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制定或修改了相关法律。然而,我国在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的电子政务立法一直是滞后的。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如缺少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法。原有的一些法律已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的欠缺势必阻碍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

4.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领导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国家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各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机构还很不健全,作用也很有限。主要表现在:一是体制不顺。如,国家信息办公室归国务院领导。但地方政府的信息办公室(或称信息中心)则有的地方归政府办公室领导,有的地方归科技部门领导,有的地方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有的地方则成了事业单位。二是职能不清。本来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应统一领导、管理电子政务工作。但是,现在普遍担负不起这个任务。即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和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服务等,尚无职能部门管理。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近期内应该采取的策略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策略:

1.加强宣传,突破误区。

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2.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3.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4.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

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

1.制定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国家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现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存在电子政务系统设置不规范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会带来很多不方便之处。为了统一作业流程,提高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清理、确认和制定与电子政务系统工程项目相关的国家标准,实现统一作业,才能确保电子政务的有效施行。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已在2003年完成,电子政务的各种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律与法律环境。

我国的电子政务法律规范建设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所以与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过程有必要适当加快,如电子文件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交易法、数字签名法、法律上认可的数字签名技术标准、认证授权管理等都需要加快立法或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明确法律地位和效力,保护公民的隐私,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立法。可以预计,未来几年的信息安全市场将进一步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更加完善。

3.开发电子政务标准化应用系统模块。

大大小小的政府机构数以万计,如此巨大的电子政务建设规模,如果由各部门开发自己的系统,不仅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搞重复建设,更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势必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所以电子政务横向业务模型中具有共性的应用模块,需要由获得国家授权的政府部门规范研究与应用模块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而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开发出标准的系统软件。

4.构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处理是动态的、双向的,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要求很高,既要能够防范和化解黑客攻击、病毒爆发、非法用户入侵、机密信息泄露、重要数据丢失等造成的危机和隐患,还要做好服务公众的工作,为此需要推行强有力的安全管理规范,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网络安全应急事件响应预案。

5.网络设施建设速度将趋缓。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远远领先于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造成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甚至在有些地方谈起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就是要建网、购置设备,低水平重复建设非常严重。电子政务建设原则上不鼓励建设专网,而是要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因此,网路建设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趋缓,同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利用将有明显提高。

6.国内厂商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抓手,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的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覃证,陈俊英,王昱.电子政务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

[3]王辉,朱慧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障碍与对策.安徽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4.

电子政务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电子政务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在我国蓬勃发展。在电子政府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梳理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探讨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策略,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从1999年开始,连续两年都把通过信息化改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其工作重点。在世界各国积极提倡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e-government)也一直被发展中国家列为第一位。《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了“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主张。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办公自动化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

中国电子政务的提出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建设目标为: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逐步实现决策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网络化。

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1999年1月,由我国40多家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

从1993年开始的“三金”工程建设,到2002年的“中办发17号”文件中提出的“十二金”工程,我国进入了重点以提高行政监管能力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建设阶段,特别在“十五”期间有了较大发展。

就整体而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成熟度不够。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是政府的信息化在很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域网的基本雏形。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通过网络化沟通和信息共享,办公效率大为提高。虽然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1.政府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发展策略。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认识。

2.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

“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就算建成电子政务。事实上,电子政务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否则,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系统无法一体化,资源(包括信息)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因而,把电子政务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在“政务”上,电子只是为政务提供支撑和服务。提高电子政务水平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政府行为、公共管理行为的研究和改进。

3.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制定或修改了相关法律。然而,我国在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的电子政务立法一直是滞后的。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如缺少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法。原有的一些法律已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的欠缺势必阻碍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

4.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领导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国家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各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机构还很不健全,作用也很有限。主要表现在:一是体制不顺。如,国家信息办公室归国务院领导。但地方政府的信息办公室(或称信息中心)则有的地方归政府办公室领导,有的地方归科技部门领导,有的地方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有的地方则成了事业单位。二是职能不清。本来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应统一领导、管理电子政务工作。但是,现在普遍担负不起这个任务。即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和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服务等,尚无职能部门管理。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近期内应该采取的策略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策略:

1.加强宣传,突破误区。

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2.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4.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

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

1.制定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国家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现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存在电子政务系统设置不规范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会带来很多不方便之处。为了统一作业流程,提高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清理、确认和制定与电子政务系统工程项目相关的国家标准,实现统一作业,才能确保电子政务的有效施行。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已在2003年完成,电子政务的各种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律与法律环境。

我国的电子政务法律规范建设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所以与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过程有必要适当加快,如电子文件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交易法、数字签名法、法律上认可的数字签名技术标准、认证授权管理等都需要加快立法或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明确法律地位和效力,保护公民的隐私,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立法。可以预计,未来几年的信息安全市场将进一步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更加完善。

3.开发电子政务标准化应用系统模块。

大大小小的政府机构数以万计,如此巨大的电子政务建设规模,如果由各部门开发自己的系统,不仅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搞重复建设,更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势必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所以电子政务横向业务模型中具有共性的应用模块,需要由获得国家授权的政府部门规范研究与应用模块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而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开发出标准的系统软件。

4.构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处理是动态的、双向的,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要求很高,既要能够防范和化解黑客攻击、病毒爆发、非法用户入侵、机密信息泄露、重要数据丢失等造成的危机和隐患,还要做好服务公众的工作,为此需要推行强有力的安全管理规范,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网络安全应急事件响应预案。

5.网络设施建设速度将趋缓。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远远领先于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造成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甚至在有些地方谈起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就是要建网、购置设备,低水平重复建设非常严重。电子政务建设原则上不鼓励建设专网,而是要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因此,网路建设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趋缓,同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利用将有明显提高。

6.国内厂商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抓手,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的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覃证,陈俊英,王昱.电子政务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3]王辉,朱慧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障碍与对策.安徽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4.

电子政务论文范文篇9

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高效安全的进行电子政务,迫切需要搞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电子政务系统采取的网络安全措施[2][3]不仅要保证业务与办公系统和网络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要保护运行在内部网上的敏感数据与信息的安全,因此应充分保证以下几点:

1.1基础设施的可用性:运行于内部专网的各主机、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系统的安全运行十分关键,网络安全体系必须保证这些系统不会遭受来自网络的非法访问、恶意入侵和破坏。

1.2数据机密性:对于内部网络,保密数据的泄密将直接带来政府机构以及国家利益的损失。网络安全系统应保证内网机密信息在存储与传输时的保密性。

1.3网络域的可控性:电子政务的网络应该处于严格的控制之下,只有经过认证的设备可以访问网络,并且能明确地限定其访问范围,这对于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十分重要。

1.4数据备份与容灾:任何的安全措施都无法保证数据万无一失,硬件故障、自然灾害以及未知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导致政府重要数据的丢失。因此,在电子政务安全体系中必须包括数据的容灾与备份,并且最好是异地备份。

2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模型设计

完整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必须建立在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之上,同时具有完备的安全管理机制,并针对物理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传输安全和应用安全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

在技术支撑平台方面,核心是要解决好权限控制问题。为了解决授权访问的问题,通常是将基于公钥证书(PKC)的PKI(PublicKeyInfrastructure)与基于属性证书(AC)的PMI(PrivilegeManagementInfrastructure)结合起来进行安全性设计,然而由于一个终端用户可以有许多权限,许多用户也可能有相同的权限集,这些权限都必须写入属性证书的属性中,这样就增加了属性证书的复杂性和存储空间,从而也增加了属性证书的颁发和验证的复杂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建议根据X.509标准建立基于角色PMI的电子政务安全模型。该模型由客户端、验证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资源数据库和LDAP目录服务器等实体组成,在该模型中:

2.1终端用户:向验证服务器发送请求和证书,并与服务器双向验证。

2.2验证服务器:由身份认证模块和授权验证模块组成提供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是安全模型的关键部分。

2.3应用服务器:与资源数据库连接,根据验证通过的用户请求,对资源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把处理结果通过验证服务器返回给用户以响应用户请求。

2.4LDAP目录服务器:该模型中采用两个LDAP目录服务器,一个存放公钥证书(PKC)和公钥证书吊销列表(CRL),另一个LDAP目录服务器存放角色指派和角色规范属性证书以及属性吊销列表ACRL。

安全管理策略也是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的核心实际上是管理,安全技术实际上只是实现管理的一种手段,再好的技术手段都必须配合合理的制度才能发挥作用。需要制订的制度包括安全行政管理和安全技术管理。安全行政管理应包括组织机构和责任制度等的制定和落实;安全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硬件实体和软件系统、密钥的管理。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www

3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风险评估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根据电子政务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保护公共利益等方面的重要程度。等级保护工作的要点是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风险分析,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风险因素集。

3.1信息系统的安全定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从低到高依次包括自主保护级、指导保护级、监督保护级、强制保护级、专控保护级五个安全等级。对电子政务的五个安全等级定义,结合系统面临的风险、系统特定安全保护要求和成本开销等因素,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以保障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

3.2采用全面的风险评估办法风险评估具有不同的方法。在ISO/IECTR13335-3《信息技术IT安全管理指南:IT安全管理技术》中描述了风险评估方法的例子,其他文献,例如NISTSP800-30、AS/NZS4360等也介绍了风险评估的步骤及方法,另外,一些组织还提出了自己的风险评估工具,例如OCTAVE、CRAMM等。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中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参考ISO17799、OCTAVE、CSE、《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等标准和指南,从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估四个方面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其中,资产的评估主要是对资产进行相对估价,其估价准则依赖于对其影响的分析,主要从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方面进行影响分析;威胁评估是对资产所受威胁发生可能性的评估,主要从威胁的能力和动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脆弱性评估是对资产脆弱程度的评估,主要从脆弱性被利用的难易程度、被成功利用后的严重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估是对保障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活动,主要对安全措施防范威胁、减少脆弱性的有效状况进行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就是通过综合分析评估后的资产信息、威胁信息、脆弱性信息、安全措施信息,最终生成风险信息。

在确定风险评估方法后,还应确定接受风险的准则,识别可接受的风险级别。

4结语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有显著区别,包括:办公手段不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交换的网络化是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最显著区别;行政业务流程不同,实现行政业务流程的集约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与公众沟通方式不同,直接与公众沟通是实施电子政务的目的之一,也是与传统政务的重要区别。在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管理中,要抓住其特点,从技术、管理、策略角度设计完整的信息安全模型并通过科学量化的风险评估方法识别风险和制定风险应急预案,这样才能达到全方位实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红,冯国登,吴亚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波杰,张绪国,张世永.一种多层取证的电子商务安全审计系统微型电脑应用.2007年05期.

电子政务论文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国家税务总局电子政务税收管理

1国家税务总局电子政务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1、1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历程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的应用起步较早,国家税务总局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O世纪8O年代初开始,模拟手工操作的税收电子化阶段(如GCRS,CRI:''''G软件等);

第二阶段从1994年开始,是步入面向管理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如增值税稽核、协查系统等);

第三阶段从2004年开始,是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实现并创造税收价值的全方位税收服务系统阶段,即电子税务建设阶段。

1.2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就

国家税务总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降低征纳税成本,改善税收环境,为纳税人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的税收服务。主要表现在:一是进一步规范税务机关执法行为,加快了依法治税过程;二是有效地遏止了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偷骗税活动,保障税收收入及时入库;三是进一步规范了税收秩序,保护了广大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四是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保护企业的合法经济利益;五是进一步增强了税务机关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税收管理的意识,实现了税收管理手段的根本转变;六是显著提高了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税收征管质量;七是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2国家税务总局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建设资金来源问题

由于税务总局电子政务建设主要由政府提出并组织实施。用户主要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受用户使用数限制,网络的建设很难以用户驱动来发展,网络建成后也很难实行企业化经营,因此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大,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来解决,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由于当前税收信息化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资金的需求量也进一步扩大,庞大的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需要在硬件购置、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建设以及各项运行保障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2、2信息安全问题

影响税务信息安全的因素相当广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滞后,原始信息的可利用性存在安全隐患;手工录入导致的信息失真,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由纳税人提供的涉税信息的安全保障缺乏法律性的规范;电子政务建设的理念有所偏差,多注重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的投资,而轻视对应用系统的经常性维护;计算机病毒对涉税信息安全的冲击;税收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信息安全隐患等。

2.3信息孤岛问题

多年来税务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因素大多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业务的应急需求,缺少统一的规划,因此,各地信息应用系统建设自成体系、重复开发、功能交叉,而且普遍存在“信息孤岛”。

2.4信息共享问题

数据集中度明显低,信息共享困难,数据很难进行综合利用。到目前为止,国家税务总局征管数据2,3在征管的区县,l,3数据库建在地市一级。软件功能也是功能交叉,带来数据重复采集,一个税种一套表,很多共享表格要填多次。系统软件不统一,造成运行环境不兼容。操作系统、数据库,包括中间件,各种公司的产品都有。CTAIS与金税工程二期各自独立,不能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

3国家税务总局电子政务建设对策

3.1优化税收征管流程以形成高效电子税务格局

若要优化税收征管流程以形成高效电子税务格局,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适合电子税务、科学规范的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征管机构调整后,必须对税收业务和工作规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建立既符合专业化管理要求,又适合计算机管理、便于操作的税收业务流程。要以简化的业务流程为基础,将内部管理所用表、证、单、书简化、合并或部分取消。按照税收管理的认定、申报、管理、评估、稽查、执行等环节,确定最小化的指标体系。

二是优化纳税服务,实行人性化管理。优化纳税人服务管理,应体现在征收管理流程各个方面,包括渠道管理、内容管理、纳税分析、税务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税务机关应在建立税收管理信息传递机制后,对纳税人进行有效的、富有针对性的服务与管理,并加强对纳税人的状态监控。纳税服务人性化应包含:简化税款征收程序;税收管理环节准确、高效;建立良好的纳税环境。并建立上述各环节状态的信息库,以纳税人客户关系管理和状态管理为原则,整合税收管理业务流程,建立以纳税服务为核心的管理新体系。

三是改革审批制度,提升电子税务效率。重点是将现有征管分类.对不存在审批实质、流于形式的部分征管业务,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例如税务登记,税收登记人员只需查验资料齐全、证件合法,即可当场核准税务登记,发放税务登记证,免于审批。

3、2充分挖掘信息资源以强化税收数据的开发利用

科学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仅要搞好技术平台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在于搞好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首先,要加强对数据的采集,按应用需求对数据采集内容进行整合,加强数据审核,尽可能从源头保证数据的质量,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其次,应定期进行数据的清理和校验,进一步把垃圾数据清理出系统之外,确保在此基础之上加工的数据产品真实有效且能对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其三,应在数据加工和分析上下工夫,把各种历史数据、各类财务信息、申报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通过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抽取,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和决策分析,并且把数据转化为信息,进而使信息转化为知识,最终将其输送到决策者和用户手中,发挥出信息化的应有效用。

为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在省一级建立数据处理中心,通过安全畅通的网络,保障各级税务部门实现资源共享;在内网平台基础上实现包括工商、海关、银行、财政、统计等部门的网络互联,实现信息交换、建立共享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层体系结构的数据库技术,对所有涉税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的联合分析处理,通过数据抽取、加工、比对、合并、分析等功能,整合异源、异构数据资源,形成统一的有效信息,利用科学的分析预测模型进行目标、过程和行为的管理决策支持,利用纳税人电子档案、报表、征管质量分析等数据产品,提供信息服务,使数据真正向管理信息转化,充分发挥出信息化综合、快捷、高效的功能。

3-3建设一个系统及三大体系以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服务

3.3.1税务决策支持系统

这是最高层次的电子政务,是全面提升我国税务预测和决策水平的现实需要,是我国税务工作从操作型管理走向数量型、分析型、智能型管理的标志。在指导思想上,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应着眼于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立足于税务行业跨越式发展需要,构建一个集先进性、可靠性、稳定性、开放性、安全性于一体的高效、智能化的决策系统。在功能上以面向决策层服务为主导,兼顾管理层的需要。同时,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应遵循先进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共享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按所使用的技术不同。可以将决策支持系统分为四类:一是基于模型库和数据库的“传统决策支持系统”;二是基于模型库、知识库、数据库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三是基于数据仓库、OLAP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的“新决策支持系统”;四是将上述三种类型决策支持系统所使用的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新决策支持系统”是目前税务系统发展决策支持的重要方向,而“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框架设计是决策支持系统开发设计的核心所在,它决定了决策者进行决策的范围和最终的信息来源。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4个子系统:

一是税收业务子系统。二是行政管理子系统,三是组织文化子系统,四是技术监督子系统。从功能上看,应该包括报表浏览、即席查询、多维分析、模型分析等四大功能。

3.3.2税收经济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税收经济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目标是构建网络环境下经济与税收信息共享的管理模式,建设以总局为核心,有效地减少信息冗余的、垂直的税务门户网站。这可能需要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和及税务服务企业联合运作,采取有生命力的管理机制和市场机制。

不论是政府部门、企业、个人。还是学术机构、教育单位,均可在该网站或映射网站上得到相应服务。在强调客户群体。即纳税人的广泛性的同时,注重对高端客户的细分,根据最重要的客户群设置栏目和内容;网站内容要突出时效性和实用性。一个具有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有特色的税收经济公共信息服务网站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一是法律法规检索指引功能;二是综合财经新闻、财政金融信息动态服务功能;三是财政金融专家在线咨询功能、疑难自动解答功能;四是税收征纳业务网上电子处理功能;五是财政金融基本知识、前沿理论的介绍与讨论功能;六是网上财政金融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功能;七是网上出版物及相关资料的发行功能。

3、3、3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电子政务的首要保障就是需要制定极其严格的标准体系。它的重要意义是,在无数形态各异、标准不一的硬件、软件、网络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的“语言”,从而能够把现实中的一个个税务应用系统连成整体。为此,需要进一步修订、补充、完善税务信息化的业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