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3:25:42

电力大学

电力大学范文篇1

查新项目的学科分布表4显示了查新项目的学科分布情况。可以看出,5年来查新项目均以电气电子自动化学科为主,占到查新总量的67%,这是和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部级重点学科的专业特色分不开的;机械类查新排名第2,占查新总量的6.7%;农林牧渔类在5年中稳步增长,这与国家近年来逐渐加大农业类课题的科研投入有很大关系;计算机技术类查新在5年中有增有减。2006年和2007年有部分学科领域科技查新尚未涉及,2008年开始查新学科已覆盖至生物医药、石油化工、建筑科学和轻工纺织等各个领域。说明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各学科的研究项目在逐渐增加,相关课题在不断发展,这为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数量表5显示了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数量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委托单位数量从2006年的28个增加到2010年的85个,5年中翻了2番;2007年委托单位数量增幅最大,较2006年相比增加了75%。从忠诚单位数量及其所查新量来看,2007年忠诚用户数是5个,2010年较2007年相比增加了14个,对应的查新量增长了115件。委托单位数量、忠诚单位数量及对应查新量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了查新站的知名度在提高,影响范围在扩大;另一方面说明查新站已经培养起了一批忠诚用户。华北电力大学的科技查新工作赢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信任和支持,这为查新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6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性质表6显示了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性质统计情况。可以看出,5年来查新项目主体以高校为主,其委托查新数量达到773件,占查新总量的58.6%,表明高校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成为查新项目的主要来源;企业委托查新项目逐年增加,5年累计完成416件,企业和高校成为查新源的依靠力量;科研院所在5年中委托查新项目变化不大;2009年中学委托查新项目数量是2006-2008年总和的2倍,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在激发中学生发明或技术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为查新机构带来了利好。

查新服务存在的问题

宣传力度不够,查新项目数量相对较少根据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年检情况通报上显示,2008年和2009年连续2年指出存在的问题中都包括未能对校内科研人员和社会进行很好的宣传。发生在我站的一个真实情况就是如此:有一位河北农业大学的教师直到2010年才知道我校具有查新站资质。这说明我站在宣传力度上亟需加强。再看查新课题数量,从纵向上看,该站接受查新项目逐年增加,尤其校外查新数量增加很大;但从横向上看,与其它院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江南大学为例,2008年其查新课题达到824件,高于我校2009-2010年查新课题的总和。由此可见,如何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宣传来改善查新数量不足的状况是我站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查新人员管理体制不健全我站查新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69.2%,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61.5%。知识性员工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查新人员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特殊性,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倾向于拥有宽松、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因此,当前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显然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寻求如何从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培训教育、休息制度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着手建立一整套适合查新人员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方法势在必行。查新员与查新用户关系管理亟需建立在当今“客户是上帝”的市场经济社会,查新用户即是我们的上帝,查新员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如同商家与客户的关系[2]。在我站查新数量不理想的情况下,需从建立和完善用户档案信息,分析识别查新用户、开展个性化查新用户服务,对查新用户反馈信息进行管理并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等4个方面着手进行查新员查新用户关系管理,有利于识别不同查新用户特征、了解客户研究方向和信息需求、改进查新服务方式、判断查新服务水平、提高查新项目数量。查新质量缺乏标准控制查新质量是指从用户委托查新开始到报告完成的整个工作过程的质量。包括查新流程是否顺畅、查新员与用户沟通交流是否得当、查新报告整体水平和查新档案归档的完成程度和自动化程度。目前我站对查新质量尚无明确的评价标准,查新人员工作随机性大,产生失误的可能性也大,审核员对查新报告的审核也只是凭主观经验。因此,如何减少查新工作的随意性,使查新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成为提高查新质量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电力大学范文篇2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能耗;节能优化分析;校园建筑

根据近年来国家能源网的数据来看,建筑总能耗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已经超过27%。校园建筑能耗大范围超出各建筑类型的能耗均值,高校能源消耗量增长迅速,加大了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教育部大力推广绿色校园建筑,因此在高校实行对能源消耗的控制相当有意义。并且BIM技术应用越来越成熟,能够普遍应用在工程建设行业中,本文将采用BIM技术来对上海电力大学的教学楼建筑进行能耗分析。因为我国现有的建筑中大多数为高能耗建筑,存在新建的房屋建筑仍是高能耗建筑的情况,其中教学楼建筑能耗占比较大且节能潜力巨大。以临港新校区为例,选择经外楼为主要建筑体进行能耗分析,结合REVIT软件与BIM的环境模拟的分析工具软件———ECOTECT得到能耗初步数据。

1项目概况

浦东临港中心城区位于浦东东南,气候潮湿多风,很少出现极端天气。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新校区位于浦东临港中心城区,距校本部(平凉路校区)65km,距滴水湖约3km。新校区占地面积约960亩,规划建筑面积58万m2,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上海电力学院(临港校区)是以人为本、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以及风光储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系统的特色能源化的综合性学校。

2BIM技术概述

BIM一词,乃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缩写,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设计方法,BIM被誉为继CAD之后的第二次设计革命。与传统的二维图纸不同,BIM可以说是三维、四维(空间+时间)甚至更多维度的设计。可以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同时还加入了时间的维度[1~2]。这就带来了四大好处:全生命周期、所见即所得、协调性更好、模拟与优化BIM的经典案例有Skidmore,Owings&MerrillLLP(SOM)设计的美国世贸中心原址上兴建的自由塔[3]。国内的经典案例有上海世博会的多个场馆如中国馆、芬兰馆等,在设计过程中也都使用了BIM技术[4]。目前,国家大力推广BIM技术在建设行业中的应用,其中建筑节能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山东建筑大学绿色学生公寓的平面、立面及造型都与其他普通公寓尽量保持协调一致,在保证原有建筑风格及使用功能不受影响的基础上,将多项绿色节能技术与建筑有机结合。山东建筑大学绿色学生公寓作为一个示范性的低能耗绿色建筑,在太阳能利用、节约能源、改进学生公寓空气质量、改善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5]。从国际建设工程领域来看,BIM技术的应用也如火如荼。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活跃的使用BIM技术的咨询公司。国内各个机构推出的BIM方面的证书也开始多了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BIM将成为主流。其中东英吉利大学在创新和卓越两方面享有国际认可的荣誉。ThomasPaineStudyCenterⅡ为UEA最新的绿色校园建筑。东京大学为建设低碳校园,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建设绿色低碳校园力求达到的最优原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减少校园生命周期的维护成本[6]。

3基于BIM技术的节能分析软件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模拟体系是在以BIM模型和相关模拟分析软件的基础之上,将气候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考虑进去,创建一个环境模拟分析的平台,在该平台上利用模拟分析的结果调整建筑节能设计阶段的成果,优化建筑的空间布局。本文选择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经外楼为实例,运用REVIT软件与BIM的环境模拟的分析工具软件—ECOTECT得到设计初期基本数据。通过Revit软件建立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经外楼的BIM模型并且在Revit软件中生成建筑物能量模型,对建筑主题能量模型进行设置。导出GBXML文件,随后导入GBXML文件到Ecotect软件,修改模型设置,设置气象数据、时间以及坐标位置,以此依据来对建筑进行数据分析。Revit是专门针对BIM建筑信息模型设计的,是最先引入建筑社群并提供建筑设计和文件管理支持的软件。但其基础技术,建筑信息化模型以及参数化变更引擎在经过设计和优化后,可以支持整个建筑企业的信息建立和管理。建筑信息化模型是一种先进的数据库基础结构,可以满足建筑设计和制作团队的信息需求。参见图1。

4日照分析

日照方面,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经外楼位于学校大门的西侧,周边无遮挡。本文通过改变建筑的坐标位置,通过软件模拟日照时间。由于上海电力大学经外楼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市在Ⅲ气候区,在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为9点至15点,气象数据采用中国气象局。以冬至日12点为例,对比建筑物东、南、西、北四个朝向的日照分析,以判断其能耗情况。蓝色为0.00至0.80h,紫色为1.60至2.40h,红色为3.20至4.00h,橘色为4.80~6.40h,黄色为7.20至8.00+h。图2~5所示分别为西、东、北、南朝向时,建筑物的南侧立面,通过对比观察可知,当建筑物朝向为南边时,是最优方案。通过对比和观察建筑物东、南、西、北四个朝向在冬至日的日照分析图可知,当建筑物以东西向排列时,日照时间基本≥0.8h,绝大部分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冬至日有效日照时数≥1h,其中建筑物北侧立面日照时长基本为0,所以应该在靠北的方向尽量在拐角处设置一扇窗可以达到日照要求。这时,建筑内部环境不能获得充足的日照,因而不能保证建筑物内部卫生、改善室内小气候、提高舒适度等环境质量,因此会增大空调、空气净化器等一系列电器的使用频率,增大能耗,不能响应国家一直倡导的降低能耗节约资源的理念。当建筑物朝向南边时,建筑物总体颜色鲜艳,说明日照时间比较充足。日照时长基本≥1.6h,有充足的日照时长,可以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降低全年采暖空调能耗和照明能耗,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保持环境温暖和干燥[7~8]。综上所述,建筑物朝向南边时,不仅日照充足,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能耗,是最优方案。

5结论

电力大学范文篇3

关键词:绿色能源;产业需求;应用化学

1建设电力特色能源应用化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要性

伴随我国能源电力工业的技术进步,燃煤发电过程污染物控制已全面迈入超低排放时代,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发电系统,我国电力工业也由此成为环境污染控制的行业典范。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于能源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指示,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并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代表的能源电力类高校的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2]。因此,对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绿色电力”理念的复合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使其不仅能解决电力环保的实际问题,还能针对行业前沿开展系统科学研究,这既是践行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我国电力工业绿色发展、完成“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3,4]。

2新形势下应用化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和目标

2.1培养思路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秉持着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服务我国能源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结合发展形势和趋势,从深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多元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构建“绿色理念”的应用-研究型的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模式(图1),使学生既具有电力环保技术的应用背景和工程实践技能,又兼具研究和解决“双碳”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具有新时代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2培养目标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正确的人生观、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掌握扎实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知识,具有自主学习和国际视野、较强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良好科学素养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复合型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绿色电力”理念培养下的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在毕业时应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工程与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工程长远规划意识,团队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3具有电力特色的应用化学人才培养实践

3.1创新课程体系设计

我校多年来不断凝练应用化学专业特色,紧紧围绕“绿色电力”的专业特色,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双碳”意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设计(图2)。

(1)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应用化学专业全面对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优化专业知识构架,精减学时[5]。在修订2021版培养方案中,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自主学习及创新训练,重点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个人特长、拓展潜力。制订“菜单式”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相应课程,极大增强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

(2)建立能源电力行业特色课。在课堂教学方面,以解决能源电力工业中的现实性及预测性环境问题为导向,通过课程大纲的修订,突出知识构架的专业化,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结合;将“绿色电力”理念融入应用化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全过程,建立了能源电力行业特色课。表1列举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支撑的实现方法,这些课程包括: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热力发电厂水质工程、核电站水化学、燃料化学、化工基础,这些课程也是体现本专业传统优势的课程。

(3)“全局规划、循序渐进”的分阶段教学布局。课程体系设置中支持毕业要求的核心课程都将“解决复杂电厂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背景目标,由此设计了分阶段教学体系。此体系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中的具体内容为基础,讲授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第二阶段以基础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内容为载体,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解释、描述与应用化学相关的工程知识,讲授系统建模与仿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复杂电厂化学工程问题;第三阶段以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中的内容为载体,以第一、二阶段的知识为支撑,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设计、研究的能力;第四阶段运用前面所学内容在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类课程中进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解决复杂电厂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

3.2创新专业能力培养

为保障人才培养适用性,建成电力污染物控制的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内外、理论实践、教师与学生、能源与环境等多个角度的教学探索,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知识的运用;建成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尤其是建立了中试规模的电力环境污染物排放控制研究实践平台,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整体认知水平以及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行短期多行业生产见习和较长期的企业跟班运行实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校内多元化实践教学(图3),在保证基础性教学实验的同时,强化提升创新性实践教学效果。以教育部、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导师科研项目为基础,以科研产出现身说法,为学生展示由概念到实践的历程。

(1)建设了独具特色的电力环境污染物控制研究中试平台。建设包括燃煤烟气污染控制平台、水污染控制平台,以及大型仪器表征分析测试平台等,使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到电/袋除尘器及水膜除尘器、干/湿法脱硫系统、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工艺、重金属脱除工艺、CO2捕集工艺、废水处理系统、煤制油/气系统等专业设备的运行,提升了学生对行业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培养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燃煤污染控制的学科特色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开展“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复合污染协同控制”“生态修复”等为主要方向的模块化、交叉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交叉融合课内、外的实践创新,构建“体验+意识+基本实验能力+专业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教学的应用性、技能性、创新性以及专业自豪感。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研究分析及解决能源电力应用化学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3)改革校外实践平台,将走马观花式校外实践及单一电力行业实践改变为以电力行业为主、相关环保企业为辅的实践教学,推行短期多行业生产见习和中长期的企业跟班运行实习制度。通过多元化的校外实践深化改革,使学生加深了对电力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的深刻理解,明确了污染物产生的全过程及去除技术原理,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推动了能源电力人才培养模式由应用型向应用-研究复合型的转变。

3.3创新思政建设模式

以校级思政示范课为牵引,设立具有能源环境特色的院级课程思政项目,深挖应用化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讨论小组,开展不定期的讨论与总结;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激励体系,并内部出版了《课程思政案例汇编》一部。

(1)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学校、院系组织的培训、讲座,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水平与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2)深挖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有经验教师与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依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堂特色,根据不同课程内在联系,形成专业讨论小组,开展不定期的讨论总结,充分挖掘蕴含在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努力研究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内容的结合点,并体现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当中。

(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激励体系。在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考量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同步实现度;在课程建设、组织实施、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等过程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在年终考核、评优评选、选拔评聘等方面,将课程的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4应用化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电力行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摇篮,针对我国能源电力可持续发展需求,于2014年率先提出并构建了基于“绿色电力”理念的应用化学专业“应用-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成功应用于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提升课内-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发挥基于“绿色电力”理念的课程思政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具有能源环境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教研成果,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尤其是学生对口就业率、深造率以及企业满意率等关键教学质量指标不断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及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

(1)打造“能源电力行业污染控制”人才培养的国家特色专业名片,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通过大创项目、导师制及本科生进实验室等项目,80%以上本科生参与了创新实践课题,近60%的学生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校本科生获省级以上学术竞赛奖励120余项,包括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随着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就业和深造方面均取得了好成绩。据统计,近三年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6%,主要服务于国电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电力集团旗下的发电企业、研究所及其他电力环境领域,为能源电力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学生深造率达65%,其中近30%的学生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

(2)富有能源电力环境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天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在内的多家兄弟院校曾来我院调研和交流;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曾来我院参观学习电力环境污染物排放控制研究实践平台。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指委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教授等环境领域的知名专家前来我院参观后,对学校的创新实践成果和平台建设给予了高度赞赏。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来我校参观后,认为“华北电力大学的应用化学学科具有鲜明的能源电力环境特色”。

5结语

培养绿色能源领域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服务国家战略,成为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华北电力大学面向国家能源强国战略重大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通过不断深化能源环境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多元化实践教学助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应用-研究复合型”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服务国家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天祥,王淑勤,汪黎东.山东化工,2018,47(14),184.

[2]霍冀川,张树永,朱亚先,李攻科,杨屹,李梦龙,王玉枝,郑兰荪.大学化学,2020,35(10),11.

[3]张树永,丁玉强,杜凤沛,苑世领,郭今心,朱亚先,霍冀川,龚良玉,陈春霞,王芬,等.大学化学,2023,inpress.doi:10.3866/PKU.DXHX202208003

[4]刘娅莉,张小华,周海晖,何德良,陈金华,邓剑如,李永军.大学化学,2018,33(9),38.

电力大学范文篇4

关键词:“一带一路”;大学生海外实习;人才培养工作;教育质量

与一般的海外实习不同,上海电力大学赴菲律宾的实习生主要在专业技能、企业实训和思想政治三方面接受了全方位教育。实习生团队由学校的专业导师和思政导师带队,他们除自身挂职外,还全程负责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联盟的合作方上海电建公司则为每位实习生配备了企业导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给予不同的实践指导。本文通过上海电力大学学生赴菲律宾实习的案例,探索在“一带一路”跨国工程项目上[1],以“三全育人”的理念完善并创新人才培养环节,促使学生在实践、互动和反思中内化思想道德修养、工程实践素养、科技创新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进而培养出复合型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

一、人才培养实践

在校内招募完实习生以后,学校需针对实习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个体化指导预案。针对不断发生变化的企业环境下,导师们不断调整个性化指导方案,引导实习生拓展自我,逐步养成国际工程项目所需的各项能力素质。就校企双方派出的不同导师(以下简称“三类导师”)的分工而言,思政导师需对实习生的性格与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并在连续的实践中分析学生行为背后隐含的心理与思想嬗变状况,从而根据个体化差异适时帮助,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工作动力。专业导师根据其所学专业对岗位实习的重点提供优化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项目中最鲜活的工程实例,给予产学高度融合的理论指导。企业导师与实习生在同一部门,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各项实务工作和学习工作。同时,三类导师职能的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继而在多维度的思政教育内容、多阶段的思政教育过程和多形式的思政教育载体中互动协同发挥育人合力,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多维度的思政教育内容。三类导师虽有具体的分工,但他们在开展教育指导时难免会涉及多维度的思政教育内容,而不同维度的教育内容可能需要两类以上的导师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主要将思政教育内容分为自我价值维度、职业素养维度和社会认知维度。自我价值维度主要包含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内容。上海电力大学赴菲律宾的实习生身处“一带一路”建设现场时,他们和思政导师、专业导师一起认真学习了在庆祝一百周年上的实况讲话和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让实习生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祖国发展的内在联系,更加坚定了维护国格的信念。职业素养维度分为硬素质和软素质两方面,硬素质包括了科技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素养,科技创新意识的培育得益于三类导师的共同协力,而工程实践素养涵盖了设备识别、工程制图、土木测量、工程造价、商务谈判、软件使用等一系列能力,实习生按所学专业和企业导师的指导进行知识学习和实务操练,专业导师在晨会当面点评和在周报告中用评语提点实习生的不足。软素质分为纪律规则意识、项目团队合作意识、岗位责任感、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实习生在三类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岗位实践、专题课堂、素质拓展、文化活动等途径强化软素质。社会认知维度分为生涯规划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习生通过该项目能够进一步认清企业的用人需求,部分学生会根据此迅速调整自我定位,从而更好地在企业实训中进行自我教育。社会适应能力因项目的特殊性分为在新环境中的快速适应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实习生不仅在部门与中国同事打成一片,还通过和菲籍员工交流合作,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能够对于不同文化间的思维差异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二)多阶段的思政教育过程。三类导师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实习准备阶段、安全培训阶段、部门实习阶段、实结阶段。实习准备阶段,上海电力大学召开了行前教育,对实习生在思想上充分动员并进行了外事纪律培训,实习生提前了解了上海电建公司GNPD项目部制定的带教实习计划。带教实习分为综合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实习,先集中学习安全知识、火电机组基础知识和工地现场布局,再跟随企业导师实习。安全培训阶段,带队老师和实习生在4天内接受了系统的安全培训,包括高空作业理论学习与实操、电气安全培训、废弃物管理、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等9个专题培训。授课教师是工程师或技术员,介绍了大量现场经验和国际工程的最新案例,他们的语言平实,不乏国际化视野。形象的视频动画使得事故现场呈现在人眼前时不那么血腥,更揭示了敬畏生命的道理。部门实习阶段,13名实习生被分入了8个部门,实习生由部门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有的实习生侧重于去现场勘察,有的实习生更多地计算最优工程量,有的利用运行软件推演工程进度,有的编制商务合同和参与商务谈判等。学生在实习中,能够充分实现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岗位锻炼的有机融合,不断强化了综合技能的培养。实结阶段,实习生做好书面总结并在最后一次晨会上分享实习感受,带队老师代表实习团队向学校反馈情况以及分享交流经验。(三)多形式的思政教育载体。三类导师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载体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聚焦式”专题讲堂、“滴灌式”企业课堂和“覆盖式”生活学堂。导师们从每一个细节出发对实习生进行引导,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一是“聚焦式”专题讲堂。专业导师把课堂搬到了国际工程项目上,围绕在建电厂的相关知识搭建网络课堂,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思政导师带领学生围绕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探究,如组织学生对于中外工程技术标准和中外商务合同标准体系间的差异性进行头脑风暴,引发他们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对接了具有国际标准内涵的专业教育。企业导师带着实习生爬上200多米的烟囱,钻进刚刚封顶的厂房,调试设备、对标图纸、计算数据,一对对师徒始终聚焦工程实践问题,他们的实训不再是仿真模拟而是真景呈现,他们的知识库不仅是资料库也是经验集。二是“滴灌式”企业课堂。“滴灌式”思政教育强调循序渐进、持续滋润[2],将教育方案通过互动式过程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教育对象。“滴灌式”第二课堂具有选择个性化、活动任务化、人员国际化、场景弹性化四个特征。三位学生自主参加了土建部门举办的青年方案联合交底竞赛活动。由于专职翻译人手紧张,有1名实习生在菲籍实习生的引荐下承担了一些重要谈判会议的翻译工作。实习生团队配合项目部的党群组织,筹划承办了“上海电建GNPD项目庆祝一百周年”主题团日活动、上海电建公司GNPD项目欢迎晚会,并以该项目中国员工的工作生活为背景制作了一段MV并获奖。实习生在项目实践上,以菲律宾大学生为伴,一同在办公室的还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同事,业主方则是南美裔的西方人士,实习生通过文本、会议、谈判等各种渠道感受到了中外企业及人员在管理理念及方式上的差异,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讨论。实习生的日计划和周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下现场的实习生可能一周内去的厂房和工地具有差异性,大多数承担翻译任务的实习生会在医务室进行体检、吸毒检查、HSE安全培训会等不同场景中工作。三是“覆盖式”生活学堂。鉴于该项目对全体工作人员实行封闭式管理,实习生与导师的寝室相距30米以内,由此,“覆盖式”生活学堂得以成立。“覆盖式”生活学堂分为生活“微窗口”和交流“微平台”。生活“微窗口”主要包含以球会友、以歌传情、今夜狼人杀等板块,尽可能拓展了独具创意的文体娱乐活动,中菲学生和其他员工在篮球场和绿茵场上切磋球技;利用卡拉OK室完成了庆“五一”歌唱比赛和欢迎晚会等等;这些活动带给他们欢乐的同时,更启迪实习生思考如何去改变固有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学习效率。交流“微平台”涵盖了寝室会谈、散步漫谈、网络树洞等板块,其重要职能是三类导师与实习生的信息交互平台,各导师见证了实习生历经“新奇——沉闷——压力——释放——荣归”的心路历程,他们通过线上线下交流,在寝室畅谈人生、在户外散步时话家常,多对师生因脾气相投、兴趣相符等原因成为好友。

二、人才培养环境

上海电力大学依靠电力行业优势,依托中方高校、海外投资企业及投资所在国高校的三方合作,主导建立了“一带一路产学研联盟海外实习基地”。作为一种在复杂治理情境中的教育实践,以人才培养为主要核心,其价值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利益相关的中外高校和相关企业的充分理解、接受和参与,也需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走向和变动态势与实习基地的内涵和外延高度趋同。(一)多元主体协同。学生走进企业后,需要中外高校、相关企业等主体共同发挥指导、协助、监督、考核等作用,促使学生在实习中逐步具备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化素养。一方面,学校与企业总部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培养学生在重要事件和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务、研究生和学院等二级单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的中期审查、实习学分等方面取得弹性空间,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学院教师和辅导员与学生进行定期的联系,关心他们的学业进展和身心状况。外方高校则需要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联系,在人才招聘、法律咨询、财务咨询、签证事务等方面为中方高校和企业提供一定的协助。相关企业需要将人才的实习信息及时反馈给高校,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并提出订单式培养的具体需求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补助,保障学生能将精力集中投入到实习中。(二)多重角色交织。此次海外实习对于联盟的三方来说,都是首次尝试。上海电力大学赴菲律宾的实习生已经成为高校国际化办学进程中孕育而生的新兴群体。这些处于人校分离状态的“外漂族”在多重角色交织的境况中成长与发展。在学校方面既是外出实习的在读生也是实习团队中的一员,在企业员工关系方面既是初出茅庐的新人也是师徒关系中的徒弟,在社区生活方面既是公共交往的陌生人同时也是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在国别层面则是异乡人,而在家庭角色方面是远赴海外的游子。实习生首先作为个体参与到该项目之中,他们有价值最大化的理性需要,如岗位留用机会、履历增色、开拓国际视野、获取在建电产的第一手讯息等。作为学校派出的首批海外实习生,他们既要完成毕业论文或中期开题等教学任务或研究生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也要根据团队的定位和职能,在遵守团队制度的前提下,将三方合作中商定的举措、实施方案等具体落地。作为来到项目实习的新人,实习生要遵守企业制度,完成安全培训以及部门交办的任务等,而且他们根据专业和部门的特点跟着企业导师学习岗位知识和操练岗位技能,做好徒弟和称职员工的任务。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陌生人,实习生因为其充满激情的性格特质在社区的绿茵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室,和其他员工一起挥汗如雨,建立了跨国友谊,他们也是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积极参与党组织生活和主题团日活动,与项目上的党员或团员一起合作,共同交流。作为一名在菲律宾的中国公民,实习生牢守外事纪律,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他国公民友好往来,互相尊重。(三)人际网络耦合。实习生人际网络的形成会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的冲击、学校和企业制度的共同规制、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外国文化的外部影响。“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3]。实习生的人际网络耦合是指受不同结构性力量驱动的人际网络关系之间的互相作用,能够对实习生的人格发展和思想变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以实习团队中关系较为深厚的崔俊杰和沈路遥师徒为例,沈路遥是上海电力大学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被分入热控部门实习,他的企业导师崔俊杰是热控部门的主任。沈路遥凭借其积极的工作热情、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过硬的英语口语水平逐步获得了崔师傅的赏识。在现场,崔师傅一边带着沈路遥接触各种机械设备、仪表和系统,一边讲解原理结构和安装事项,从而加深了沈路遥对于发电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认识。更为可贵的是,沈路遥还通过观摩崔师傅在现场处理技术问题的过程,学到了工程实务技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据崔师傅自述,沈路遥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对于时事的把握和灵活的动手能力,使得他重新认识了中国新生代的大学生。这对师徒的事迹在上海电建公司、上海电力大学以及联盟其他单位广为流传,某种程度上更加坚定了校企推行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信心。项目中的一名菲律宾实习生深受这个事迹影响,他的工作态度逐步向中国的劳动观趋同,他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而且更加积极的完成导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这名菲籍学生也与沈路遥成为好友。同时菲律宾同学的幸福观也对中国实习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工同住的中菲学生从一开始站在己方文化立场上的观察员,转变成进入中外文化友好交流中的主角。

三、人才培养机制

“一带一路产学研联盟海外实习基地”植根于“务实致用”的办学理念,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主要解决的是“决定如何做”的问题,培养的是“为职业而学术”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个海外实习基地中,对于学生更加侧重创新潜力和科技运用与转换能力的培养。由此,本节探讨追求“务实致用”价值观的人才培养机制。(一)建立与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的目标管理实习基地为了解决理论知识与实务能力脱节、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国际化视野欠缺的人才培养短板,使得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发展同向同行,故根据上海电建公司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人才需求,建立了目标管理体系。1.管理重标准。纪律方面,在《GNPD项目部员工工作时间制度》的基础上,拟定《上海电力大学菲律宾GNPD项目实习制度》(英文版<InternshipmanagementregulationsofGNPDproject>),明确早会、周会制度,上下班及加班签到制度,及其他相关纪律要求。绩效方面,拟定《上海电力大学菲律宾实习项目优秀学生评选细则》,建立活动台账,将所有队员活跃情况纳入考核,实现一张面孔、一套体系、一个标准,从而实现对学生在项目中的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表现、综合素质表现进行过程性管理和全方位评价。2.过程有主题。根据育人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项目部重点工作任务安排,带队老师精准选题、精准策划、精准实施,以微信平台为舆论主阵地,把握整个实习团队的大方向,以榜样故事、成长感悟、文化差异、专题活动、热点事件、国家大事等专题,打造了环绕式和沉浸式的意识形态阵地,也搭建了实习生学习共享的媒介。3.总结出成效。一是企业实习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实习生能够通过接触实际文本或者近距离观察工程组件来深化之前所学的知识,如经营部的某实习生通过研读项目相关的商务合同,深化了对于《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这门课程专业知识的认识;分入汽机部门的某同学,通过实地考察低压加热器、辅助蒸汽联箱,对于电厂热力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洞察能力显著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实习生们不仅能够识图、画图,更能够和师傅探讨工程实际技术问题。学生立足岗位,并尽量触“电”,与电厂直接相关的主干专业学生赴现场10次以上,非主干专业学生赴现场也有5次左右。二是跨文化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学生通过翻译工作,与菲律宾的在校学生同工同住,项目部实习生及员工的交流合作,在同一舞台上展现风采,不仅提高了英语口语水平,而且对于文化间的思维差异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于跨文化交际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某位实习生总结:“中国团队的部分工作人员没有足够重视业主方一直所强调的规则和理念,依旧用着在国内的那套做事方式和风格,不愿意去改变,因为改变和适应过程是痛苦的。”(二)聚焦技术难题的育人思路在海外实习基地,实习团队有机会学习了许多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和国际教育管理者对于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思考,进一步助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革新和路径创新。在该项目进行过程中有一个例子广为流传,某位解决共性技术难题的专家在该领域获得了突破固化壁垒的话语权,凡是有他参加的会议,国外工程师们就不会因国际标准问题刻意为难中国的乙方单位。在青年方案联合交底竞赛活动中,一位资深工程师更是直接指出,青年技术员忽略的一个实施方案正是突破国际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他能够在更高平台参赛获奖的重要砝码。海外实习基地挂牌会议上,八打雁大学提出了“实验室挑战项目”的设想,两所大学共同组建跨学科团队服务上海电力建设公司,针对于能源电力工程建设的实际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整合清洁能源、新能源、智能电网、自动化控制等学科资源,从而创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焰新.“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5-26.

[2]李维意,赵英杰.高校“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核心理念和实现方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28-35.

电力大学范文篇5

开展全英文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各企业对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了解现代工商管理理论和方法,熟悉跨国公司管理、投资管理,还要了解相关的国际法律、协定、惯例等国际规则和制度。工商管理专业是以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和专业,工商管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囊括了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全英文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管理人才,进而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专业建设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专业教学的基本载体是课程教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不仅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更是引领高校专业建设走向国际化的载体。通过战略性规划全英文课程教学目标,有助于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新思路。以开放的视野布局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体现与落实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国际化特色,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以达到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道路上对高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新需求。全英文教学作为一项教学改革的全新尝试,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增进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纵深化发展,留学生教育亦成为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留学生整体规模日益增长,工商管理专业的留学生人数也在持续增多,通过对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地系统规划,以全英文课程教学作为一个重要平台,不仅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资源,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提升接纳外国留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在校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开展全英文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目标清晰定位困难工商管理专业全英文课程教学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以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为教学内容。因此,提高学生学科专业能力、加强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传授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等都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是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加强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则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授课教师的数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全英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清晰定位显然比较困难。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上海电力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生源优秀,外语基础普遍都能达到优良水平,并且入学后的英语学习热情高涨。但学生之间英语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特别是英语听力水平较低,这将限制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收。此外,大部分学生习惯用中文来学习和思考,也会影响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师资相对紧缺全英文授课对教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全英文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用英语口语能力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根据《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课程负责人要有一年以上(含一年)海外教学工作经历,申报课程应有人员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应具备较好的外语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高校符合要求的教师数量还非常有限,全英文授课的师资力量不足阻碍了全英文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全英文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循序渐进地推进全英文课程教学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全英文课程教学,可以选择《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进行英文课程教学试点;对于《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可以逐步开展双语教学,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全英文课程教学;而对于《财务管理》《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则仍使用汉语教学。就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更多是准备出国深造和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需求。实行分班授课、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可参考新生入学后英语水平分级考试的成绩,并结合学生自己的选择,实行分班授课、因材施教。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双语课,对于英语水平较好,但习惯于中文思考和表达的学生,可以通过创造全英文的思考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采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和讨论。上海电力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通过分班授课,一班实行全英文授课,另一班实行双语授课,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开展差别化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大教师的国外进修和培训力度全英文授课的师资相对紧缺是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需加大专业教师国外进修和培训的力度,另外还包括邀请外教加入教学团队、引进海外留学教师等。上海电力大学长期鼓励并资助教师海外学习和交流,截至目前为止,工商管理专业已派4位老师到海外进修培训,这些老师现已成为全英文教学的骨干力量。同时,为提高全英文课程授课教师积极性,学校应在现行课时津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系数提高全英文课程的津贴。

结语

电力大学范文篇6

关键字:区域经济,高校,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作为知识产生、传授、传播和创新的基地,功能不断扩展,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当代社会,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辐射等功能正在不断地完善,已经与社会密不可分,尤其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融为一体,互为补充,逐渐在良性的互动中实现双赢。

大学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和辐射源。许多重大科学理论的提出,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大都产生于高校。统计表明,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有70%源于高校。高校以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科技成果优势和信息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些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校在这些领域拥有的巨大优势是区域实现快速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动力。

而地方区域拥有物质、服务等领域强大的资源,为大学提供科技创新的环境,必备的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和能够激发大学创新能力的各种机制,这些对大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高水平的大学无不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着良性的互动,没有哪所优秀的大学是脱离于区域发展的。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也会面临许多挑战,这些挑战和困难需要高校帮助解决,因此两者需要合作。地方企业在发展中为大学提供了科研课题和资金支持,大学的科研成果借助于企业进行产业化,从而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同时,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平台和就业的基地。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地方社会智力的开发与地方社会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是提升地方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地方高等教育。高校不仅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而目自身积蓄了大量人才。高校一般都活跃在学术领域前沿,校际、省际之及国际之间的交流活动相对较多,这就决定了它们拥有广泛的信息源,以信息作导向,就能更好地指导教学、科研并由此辐射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本文以驻保高校和保定经济发展为例,分析大学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保定市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1千多万,辖3区、18县、4个县级市,是冀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保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名胜古迹众多,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世界冠军的摇篮”、“戏剧之乡”、“中国民间音乐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雕刻之乡”之称。这里曾是燕文化、三国文化、明清文化、抗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慷慨悲歌、正道直行的荆轲精神和桃园结义的忠义文化,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蠡暴动、二师学潮、雁翎队、地道战的英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保定市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学院等6所本科院校,4所专科院校,9所民办高等院校,其中招收本科以上的驻保高校就有5所,2006年在校大学生增加到15万人,学士学位以上毕业生每年达3万余人。每年毕业的各类专业人员涉及电力、机械、工程、农业、医疗、教育等多个学科门类,是保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全市有科研机构160余所,分属于各大高校与社会科研院所,各类科技人才45万余人,是高科技发展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立足保定市情,深入分析驻保高校服务保定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提出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建议

一、驻保高校服务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河北大学服务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河北大学是河北省惟一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旅游等学科具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现代化的科研优势。2000年,河北大学提出“融入保定,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学方针,努力将高校科技、教育、文化全方位融合到当地经济建设中,在实践中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与保定市政府共同推进保定市文化产业建设。

根据这一办学方针及社会需求,2006年12月21日,河北大学积极与保定市共同签署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努力整合学校的人文、艺术、工艺美术、影视艺术、新闻传播、计算机技术等人才和设施资源,打造跨学科型支撑平台,创新体制和机制,以适应推动产学研发展的要求;利用在国内外高等院校中的影响力,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入驻动漫产业园区。2008年,河北大学与保定市在文化产业领域进行全面合作,以产业演绎文化,以文化提升产业,推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进程,实现政府“保定制造、保定文化”双轮驱动文化发展方略。保定市市委曾建议要和河北大学建立合作机制,把莲池书院研究会成立起来,对这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研究、论证、包装、推广,力争打出品牌效应,使之成为保定的文化亮点。目前,河北大学亿万泰动漫游戏产学研实训基地、“新一代动漫产业孵化中心”、河北大学亿万泰韩国福乐影像株式会社“亚洲影像IT文化观光都市”合作项目等已如期启动,校地合作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2)为保定市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2007年5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与保定市迎宾西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转诊协议详细规定了附属医院在若干条件下必须提供的各类便捷服务,最大限度的照顾了小区居民的健康要求,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大医院优质医疗技术资源主动下移体现了河北大学为民服务、为地方服务的开放理念,是对救死扶伤的最好诠释,意味着河北大学将承担起为保定市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专家服务的重大责任,也意味着保定市面对普通百姓的医疗措施向质量方向倾斜,救助措施更加科学、优质。

2.华北电力大学服务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部企共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6年10月16日,华北电力大学与保定市政府达成共同建设“中国电谷”的战略合作协议。华北电力大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力支持保定市政府打造国家能源基地的建设大局:在人才支撑方向上,设置市场需求专业,培养市场需要人才,建立电谷人才培训基地,筹建亚洲风能培训中心;在技术支撑方向上,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发展电子与电力自动化设备和高效节能设备产业,研发电力产品、试验检测平台;在市场支撑方向上,利用国内外资源,积极合理地引进投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科技企业孵化效率。

3.河北农业大学服务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河北农业大学是我国建校较早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是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建校以来,为当地和国家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1)开创“太行山道路”,服务保定市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河北农业大学紧紧抓住省科委“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这一历史机遇,建设性的提出“太行山道路”服务口号,由此拉开了服务保定市经济社会的序幕。为响应新农村建设号召,河北农业大学专门成立了农村发展学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力图通过此种方式把教育资源利用到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管理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上。

(2)与保定市政府共建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河北农业大学与保定市政府共同建立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全力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一方面,与北京、天津的发展定位相比,保定市的基础优势在农业,最具发展潜力的也是农业;另一方面,保定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伊利、汇源、康师傅等一批产业化龙头项目先后落户或开工建设,所以必须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依托,发挥其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地方在管理、组织上的优势,为地方发展服务。

二、驻保高校对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驻保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保定地方经济增长

基础建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基建过程中原材料的就便采购和建筑工人的就近聘用,而这些无疑都会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院校相继建设了新校区。根据层级效应理论,相应地将对保定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产生投入倍数的经济增长。随着大学新区的建成,与之相关的文化、餐饮、娱乐设施也陆续投资兴建,华北电力大学新校区、河北大学新校区、河北农业大学新校区的周边开设了许多配套商铺,促进了就业,拉动了经济。

2.驻保高校学生消费成为保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调查显示,2002年国内在校大学生年消费支出最高的达到18500元人民币,而年消费最低的也有2100元。国内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8383.96元。我们可以粗略地估算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年均消费额至少在5000元以上。仅以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等三所驻保高校为例,其在校生规模达到十万人,对保定地区经济产值达到5亿元人民币,若再考虑各个不同部门的产出系数,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更大。驻保高校举办、承办各类学术会议、考试等活动也给保定带来直接的社会影响。以上述三所学校为代表的驻保高校所举办、承办的各类学术会议、考试等活动每年都会为保定带来了可观的政治、经济、社会效益,考量会议与考试的成本、效益时,一个基本思路就是需求规模越大、规格越高的会议和考试的规模经济效应也最明显。对会议和考试成本、效益的计算,最重要的是不能忽略会议和考试本身所具备的重大社会价值。而且参会人员、考生、学生的直接、间接消费也是极为可观的,这些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因素。

3.驻保高校是保定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近几年来,驻保3所高校每年都有数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落户保定的不乏其人,2006年仅河北大学一校在保定市正式签约就业就有500余人;而驻保高校的优秀师资队伍不但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可靠保证,还是保定当地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开发、技术转化等“四技”服务活动的智囊团。据保定市政府统计,以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为代表的驻保高等院校与众多市属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研发体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保定市拥有这几所高校,有力提升了保定市的知名度,提升了招商引资的层次,可以引导保定地区产业的投资方向,为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三、高校服务于保定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驻保高校大学群在保定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国内大部分大学群的情况类似,在他们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中并不协调,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1:高校相对封闭,企业自身改造力度不足。

驻保高校的情况与国内大部分高等学校一样,长期封闭造成以下弊端:一是不熟悉企业的生产技术状况及市场需求,不能灵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工程技术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和企业在协作的实施阶段方法与目标不同。选题上高校追求学术意义,企业则希望拿出具体东西;落实课题计划时,高校希望能和教学计划结合起来,时间安排上循序渐进,有一定的连续性,而企业则希望完成课题计划,有突击性。三是高校由于本身研制条件和实验装置限制,提供的技术往往是不完善的,缺乏生产工艺试验和必要的工程设计,不能将技术直接应用于企业。

2:大学群服务于区域技术经济建设的深度不足。

驻保高校在服务于区域技术经济建设过程中,战略意识有待加强。这突出地表现在与对保定技术经济建设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大中型企业的协作、联系的广度远不如与中小企业;开发、生产、咨询、顾问等低层次的协作所占的比例较大;初级、单项、松散的协作要多于高级、紧密、综合多学科的工程技术联合攻关,高等教育未能发挥主力军或制导性的作用。

3:保定企业技术素质差、技术人员老化、技术结构不合理的局面还有待解决。

经过几年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虽然保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素质有所增强,但从总体来看,保定企业技术素质差的局面尚未完全改变。特别是近几年,科学技术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知识老化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保定企业的科技人员相对稳定,在工作中往往注重对现有技术与产品的理解与服务,面对知识经济社会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往往应接不暇,这也从一个重要方面制约了保定高等教育与地方技术经济建设的融合。

四、对大学群与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建议

通过研究驻保高校服务于保定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许多成功的做法,对大学群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发展模式和建议:

1:大学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其含义并不仅仅指通常所说的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的“摇篮”而培养人才。此外还有着三种意思:一是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某种特殊人才的需要,而专门开设一些专业和学科,为其培养这种所需人才,这正如专业性大学所做的;二是为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快速就业,充分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对学生进行上岗前的支持培训,使其充分掌握运用现代科研、生产工具,使其可直接进入各类工作岗位,三是广泛开展满足所在区域人口知识更新需要的中长期培训,为政府官员、律师、工程师、会计、教师、医生、商人、技术员等各种职业的人开设学习班、专题讲座,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当地劳动者的技能和文化素质十分重要。

2大学与企业合作科研。大学里科研人员多,人才济济,但是也往往面临科研经费不足、课题重复、课题主管不切实际等一些问题,造成人才不能尽其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如果能从企业界拿来一些课题,既可以弥补课题、科研经费的不足,也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点实事。而企业,在科研力量、以及科研设备等方面不如高等院校,也需要高等院校为其解决一些实际应用的课题,并为其培养一些科研力量。因此,大学与企业的合作科研,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需要的,可以说是“天作之和”。

3大学开办校办产业。开办校办产业是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不少高等院校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创办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科技产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等。

4大学的成果和技术转让。在没有资金和开拓市场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这是促进科研成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关键是高等院校能紧跟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开创出一些科技含量高、有投资价值的项目。

5企业应重视高校科技力量,采取紧密合作措施。区域管理部门及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把高校作为振兴企业的一支重要的科技力量,采取切实有效的紧密合作办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通过科技振兴企业。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师资及科研力量强,还有一支由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力量,以及拥有颇具规模的实验设备和图书情报系统。因此,企业界的各级领导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推动企业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强化企业的技术发展能力。区域大中型企业在进行重大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决策时,要主动邀请高校有关专家参加咨询和论证,以使高校明确企业的科技难题关键所在,及时修正自己的研究方向。企业振兴靠科学技术,而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关键是高水平的人才。企业一方面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讲学或当顾问,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水平,使各种在职人员有继续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支持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跨上高校讲台,参加高校学术活动,合作研究、共同培养研究生。还要积极支持协助高校在企业建立教学、科研基地,以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吸引优秀人才到企业工作。

五、结语

地方高校注意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学科建设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协调好基础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关系,运用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惟此才能充分显示其在地方存在的价值。地方高校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没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其成长是很难有十足的动力的;一个城市没有几所著名的大学,城市的底蕴必然是缺失的。大学因一个城市的发展而发展,随城市的崛起而崛起;城市也因大学的存在而荣耀,也因大学的存在而更具品味。对一个区域来说,是同样的道理。大学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共存共荣共兴的,只有良性的互动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才可能使彼此获得更好地发展,这也是与我们大学完善自己、服务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的。

参考文献:

电力大学范文篇7

1问题现状

传统电能表配送业务包括11个业务流程,主要由配送申请、申请审核、上报审批、制定配送计划、计划审核、计划审批、制定配送任务、设备出库、设备入库、计量周转柜入库以及归档等组成。其中配送申请由供电所员工进行制定,并由县公司业务人员进行审核审批。审批通过后,县公司业务人员开始制定配送计划并征得负责人审批审核后制定配送任务[2]。配送任务制定完毕后,电能表由县公司三级库房出库。供电所业务人员领用配送电能表后,在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中完成入库流程操作。系统内已实现电能表入库,同时触发计量周转柜入库待办工单,将电能表实物扫码入库至计量周转柜相应储位,以上工作结束后进行归档操作[3]。上述业务流程存在以下问题:1)基层供电所电能表配送中存在配送流程复杂、配送效率低下的问题,仅系统流程就达到11项,在人为无差错的前提下,熟练操作仍需要10min;2)配送流程标准不统一,部分供电所提交配送申请,上级单位(县供电公司)制定配送计划、配送任务以及配送执行,部分供电所单独完成配送申请、配送计划、配送任务以及配送执行等所有流程,还有部分单位全部流程都由县供电公司完成,造成配送步骤繁多,系统流程操作量较大。3)电能表资产管控存在盲区(“灰色地带”),部分供电所因电能表需求量较大,提交配送申请时未选择周转柜,导致电能表未经周转柜即安装至现场,给电能表管控带来了一定隐患,违背了每块表必须入周转柜的资产管理原则[4]。上述问题已成为影响公司提质增效、计量资产精益化管控、客户优质服务的重难点问题,严重影响营销工作的有序开展,无法满足公司资产精益化、规范化管理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优化基层供电所电能表配送流程,提高电能表配送效率[5]。

2总体方案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并优化了电能表配送方法。针对传统配送流程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侧流程繁杂、效率低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电能表配送方法:一是以供电所电能表快速入库为目标,优化电能表配送入库流程,供电所业务人员提交配送申请后,领用电能表直接入周转柜,入柜时同步扫描电能表条形码信息,上传至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由系统自动完成后续相应工作步骤[4];二是以供电所便捷使用电能表为目标,简化电能表出库流程,通过一键出库操作,计量周转柜柜门打开后,取出电能表,随即柜门关闭,周转柜自动记录领用电能表相·73·关信息并上传;三是以解决基层单位批量电能表管控为目标,开发电能表批量出入库功能,入库时,只需扫描电能表条形码信息,电能表储位采用虚拟储位,不占用原周转柜储位;出库时,批量出库,该批次所有电能表即实现出库(见图1、图2)。

2.1配送入库方法优化

对营销业务应用系统配送入库流程进行优化[6],如图3所示。步骤如下:1)配送需求单位根据库存情况、设备使用需求等提出配送申请;2)业务人员接收电能表后进行扫描,将扫描完成的电能表放至计量周转柜的指定储位;3)计量周转柜自动将表计入库类型、设备条形码、储位等信息同步至营销业务应用系统;4)营销业务应用系统通过配送申请工单,自动生成配送计划、配送任务单、完成电能表出库任务。

2.2配送出库方法优化

优化计量周转柜配送出库流程[7],点击出库按钮并开门,选择任意数量的单相、三相电能表并取出,关闭柜门即可(关闭后,取出的表计由计量周转柜自动上传信息至系统完成记录)。

2.3批量电能表管控

供电所提交批量申请至上级单位,审批通过并接收表计后,在计量周转柜的批量表计功能中进行入库,扫描所有表计信息,并上传至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未占用计量周转柜储位,而是占用虚拟储位信息(表计实际仍放置于周转箱),既实现了批量表计的配送[8],又实现了批量表计的管控。

3特点及效益分析

1)简洁。配送流程简化,且关键步骤由系统自动同步完成,减少了人为差错率、领用操作量等,系统配送流程由10min降至3min,提高了配送效率。2)标准。统一了配送标准,流程均由系统完成,不存在不一致的情况。3)高效。减少了人与系统的频繁交互,人对周转柜的多重操作,降低了设备故障率。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所设计的电能计量设备配送方法能够达到简洁、标准、高效的目的[9]。该方法已累计在190个供电所推广应用了271台计量周转柜,节约经济投入296.4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方法的实施提高了基层供电所电能表配送出入库的效率,降低了人员的工作量,夯实了营销业务,为公司提质增效、区域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0]。

4结论

针对宁夏地区基层供电所电能表配送中存在的配送流程复杂,配送流程标准不统一,配送效率低下,配送带来的电能表管控失控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电能表配送与出入库方法,优化了电能表配送入库流程,电能表配送出库流程。该方法简化了系统配送流程,减少了人员与系统之间的频繁交互,减轻了人员工作量,资产出入库操作智能化和自动化明显提升,配送效率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逸涵.基于电能表需求预测的配送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2]罗志坤,王伟能.智能电能表的检定和配送[J].大众用电,2013,29(5):20-21.

[3]刘亚楠.电能计量装置生产配送协同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4]贾朝晖.智能电能表的库存控制与配送整合优化问题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4.

[5]刘慧美.智能电能表配送的优化调度问题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

[6]田广,罗蓬,刘朋辉,等.基于遗传算法的智能电能表配送路径优化研究与应用[J].河北电力技术,2017,36(3):7-9.

[7]汪金荣,邵竑湄,李舜,等.基于人工蚁群算法的电能表供应链路径最优化方法[J].电子设计工程,2020,28(20):62-65.

[8]余苏珍.电网计量配送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5.

[9]张健搏.智能电能表配送优化及平台系统设计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9.

电力大学范文篇8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尝试将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理工科高校学生普遍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近年来,北京地区在市教委的组织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五十余所高校学子都取得十足的进步和荣誉,而尤为突出的是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的实践过程中,艺术能力获奖与艺术教育成果不可混为一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促进作用,从而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领域的反馈机制,提出可实施可借鉴可推广的方案。

一、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现状

(1)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及管理部门建设。校内建设有艺术教育中心、艺术团等作为校园文化磅礴发展的中流砥柱,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统计数据发现,学生对公共艺术专业内容的兴趣与是否为艺术团成员存在较强的相关度,经过卡方检验计算出X²值为70.58,所以学生对公共艺术专业内容的兴趣与是否为艺术团成员显著相关。其中艺术团成员对公共艺术专业内容有较高兴趣的占比为74.57%,明显高于非艺术团成员的34.48%。调查显示,通过公共专业学习及演出实践参与艺术教育的比例要高于讲座,可见一方面是校内外艺术类讲座场次较少,不如演出实践及公共专业教育的频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同学们喜欢通过实践来亲身体验艺术教育。同时,通过互联网音视频参与艺术教育学习的占到48%左右,通过其他类参与的也有10%—20%的占比,可见创新艺术教育的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2)艺术教育及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对公共艺术专业学习兴趣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其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只有少部分学生是为了学分。学生通过学习艺术语言、欣赏艺术作品,能够更加体会到艺术的功能,培养艺术审美,使学生全面发展,对整体校园文化的氛围有着明显提升作用,学生对公共艺术专业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参加大学生艺术团参与了更多的艺术相关活动激发了同学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对公共艺术专业学习的兴趣,这些都为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了条件。(3)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尽管艺术教育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但由于理工科高校自身学科特点、教育定位、学科划分等原因,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一是在认识方面,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方面,高校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依然不够,同时相应的研究也不够充足。其二是工作方面,学校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还有待提高,大部分高校由于学科划分界限严格,导致跨专业参与学习的可能性较小,学生参与面小,则导致积极性与主动性都不是很强。其三是管理方面,大多处在管理困境中,面对学科专业教育艺术教育仍然缺乏动力,需要制定针对性更强、激烈约束性更高的机制。其四是师资方面,大多数高校在专职艺术教育师资数量方面难以达到要求。其五是教育方面,艺术教育平台大多还是以教师单方面讲解为主,方法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以至于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有关艺术教育类学习内容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其六是体系方面,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开展评价,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符合公共艺术教育规律特点的评价评估体系。其七是指导方面,艺术教育相关主管部门指导工作有待完善,目前还缺少针对性的专项评估。

二、华北电力大学实践活动与案例

华北电力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成立于2003年,始终坚持以文化育人引领高校艺术教育“文化自觉”;以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认同;以艺术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鉴于我校艺术教育中心在校团委下的架构,多年来共青团工作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思政体系活动。(1)实践活动总结归纳。2017年,“三下乡”艺术实践团走进吉林长白边防检查站,与边防官兵同吃同住同练,感受人民军队的建设成果,以文艺节目向当地官兵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文艺志愿者的精神风貌;走进河北保定阜平县黑崖沟村,送上艺术培养与文艺演出。与此同时,组织参加共青团中央开展的百所高校共唱中国梦活动、“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放飞梦想”青春歌会。2019年3月,大学生艺术团参加北京市教育系统“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演出,同年9月学校开展“青春告白祖国”系列活动:上千余名新生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将合唱、演讲朗诵等艺术形式加入社会实践报告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之中。72名师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场合唱活动,师生代表参加首都教育系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宣讲团赴海南省宣讲。此类实践活动都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一是思想导向性强,主题明显,特点鲜明;二是参与人员广泛,覆盖各级各类学生;三是宣传效果良好,对实践活动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2)非特长生合唱团首次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案例。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华北电力大学蓝色动力合唱团作为北京地区非艺术特长生合唱团,首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在艺术特长生招生数量逐年递减的情况下,此次案例的推广可以为首都理工科高校的高水平艺术团建设提供新思路。蓝色动力合唱团成立于2005年,十余年间与所有高校的学生艺术团同样面临新老更替、人员流失的问题,在不断地思考与探索中,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一些做法。从制度和激励机制上,将原有的在综合测评中按学生干部身份给予的附加分改为按在团团龄给予附加分,团队参与的大型演出活动、比赛活动按不同等级标准给予附加分奖励;团队管理方面,新生入学后以在团人数120%的比例招收新成员成立新生团,第一学期经过层层考核加入合唱团;每周排练三次,包含一次声乐和一次指挥合排;培养“准特长生”,由声乐指导教师从新生团各个声部挑选优秀成员强化训练,以点带面。多种因素共同长时间良性循环,合唱团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氛围。

三、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点

(1)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区别。艺术教育是以音乐舞蹈等艺术作为媒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对学生的作用更偏向于升华,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属于社会实践类活动,产生塑造性的影响。对于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哪一种更偏向于“实践出真知”,通过表格五可以看出,有20%—30%的同学认为艺术教育,有10%左右同学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二者都需要通过实践达到能动目的占到了50%,而实践类的形式是学生们较为喜欢的艺术教育方式。(2)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联系。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浸透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使他们理解艺术、拥有艺术表达能力,还可以更加自然、生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传达给学生,增强其影响力和持续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现实中引领学生,可以为艺术教育提升更深层次的内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更好的进行艺术方面的学习。从表格3中可以发现同学们最希望学到的分别是,丰富自身业余生活,同时寓教于乐,占到了85%左右,其次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修养,占到了70%—80%,除此以外还有60%左右的同学希望学习到一些基本的艺术及思想政治常识,只有10%左右的同学认为学不到什么新东西,可见同学们认为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可以学到新东西,并可以对个人有所提升。调查显示,有九成左右的学生认为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可以融会贯通,其中有30%—40%的同学认为很容易找到二者之间的共通点,50%左右的同学认为可以融会贯通,但需要对二者进行深入研究后才能在细枝末节中发现共通点,只有10%左右的同学表示不可以或者不清楚,可见学生认为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共通点。

四、完善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的普适性应对策略

(1)现阶段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困难点。当前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融入到整个大学四年的生涯中,大部分还安排在入学教育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且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以至于很多学生没有正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故而并没有发挥出启迪思想、引导树立价值观念、感化心灵的教育作用和效果。同时,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时间上是分离状态,甚至可以说是处于断层状态,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深层次的目标,最终导致艺术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导致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存在着重重困难与不足,进而阻碍了进一步提高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效果。(2)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的普适性应对策略。一是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上,依托首都地区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推进开展文化艺术实践活动,打造精品项目,逐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加强在学生中的宣传,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二是加强艺术教育教师队伍、高水平学生艺术团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艺术教育教师是艺术教育的先导者,学生艺术团在艺术实践上更先其他人一步,要在提高两者业务能力的同时,提高思想站位,扩大他们的视野。具体如将党团支部建设在艺术类社团上,开设由学生主讲的艺术体验等等,根据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三是建立理工科特色的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制度,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自2017年开始,开展“一位学生观看一场艺术演出”活动,要求每一位在校本科生在读期间至少观看一场经艺术教育中心认证的高水平艺术演出,观演者将通过电子票入场检验的方式获得相应的素质能力认证学分。这样的制度一方面保证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也对引进高水平艺术团体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先进文化艺术源源不断走进校园,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艺体{2019}2号.

电力大学范文篇9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系统;数据;漏洞

一、当前电力企业计算机数据保护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电力行业的计算机技术的运行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应用,但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为了提高电力企业员工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范围程度。就必须要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机制,在慢慢实现人工智能化的同时,要对于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以及计算过及的健康发展着想,当前我国的计算机安全数据保护问题经常见,在常见的木马和病毒之下,使电脑数据被搬,计算机因此陷入瘫痪的事件多不胜数,而且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的数据保护也仅仅是配置了安全保护较低的防火墙系统。遭受黑客和恶意攻击的时候极容易造成数据泄露。加上系统老化、软件版本太低,盗版软件的安装使我国电力企业的计算机数据保护现状十分危险。

二、我国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

(一)物理层面的安全问题

根据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很容易遭到攻击和恶意篡改现象,还有根据雷雨天气的变化导致影响短路。这都说明计算机的物理层面形成的安全问题造成了一定的隐患,不仅仅是雷电,还有电磁场的改变等问题都会对内部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造成隐患。所以应该加强对外界信息系统的维护,禁止发生短路现象和通讯设备的爆炸,降低外界因素影响的物理层面额安全问题。

(二)管理层面的安全问题

根据电力公司的决策管理人员对于电力系统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各地区电力系统的问题不能上传下达造成的沟通问题,以及内部安全管理现象存在严重不足,根据员工们的安全意识不足,导致员工们的工作不积极,在密码和口令设置方面并不严密,容易被黑客进攻,造成系统管理的瘫痪。第二就是电力信息保密制度不够严密,内部系统的保密措施应该加大力度处置,不能够置若罔闻,需要员工和管理层门的一起努力,根据执行力度来设置保密制度。

(三)系统层面的安全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系统的层面的安全问题,根据系统内部存在的漏洞就非常容易遭到攻击,这应该是当前电力部门对于员工们的懈怠问题而没有做出相应的措施,在整个系统中,如果一台电脑中的漏洞没有被修复,那么就可能导致所有的数据安全都有问题。不仅仅是病毒和木马的危害,更重要的是人为的黑客在攻击系统的安全问题,恶意删除数据和篡改数据,都有可能为以后的电力系统留下安全隐患。还有根据链接外部网络能够相应在内部系统和内部网络当中种下病毒,偷偷搬运数据。

三、实现电力企业计算机数据安全的基本方案

(一)定期对数据安全的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以上的问题,一定要定期对数据的安全问题进行风险评估,让店里企业自身提高管理水准,员工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对数据进行检测,遇到风险提前上报,在企业的内部网络和计算机的管理检测上,要对计算机的安全力度按等级认知,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和策略,让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范围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建立评估的机构,健全评估水准。根据企业的计算机安全数据的情况,公司的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二)对电力企业的计算机形成保密系统

第二就是要对电力企业的计算机形成保密系统和电力企业的数据加密的应用方案提出相关建议,要强化安全管理的长期目标,针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把长期目标写入公司章程,让电力企业发生严重失误的工作人员按照公司章程进行处理,在泄露企业数据和保密措施的情况下严惩不贷,加大数据管理,加强密匙体系,让传输接入的介质和网络的稳定程度严加检查,慎重处理。面对突发情况,及时在软硬件中备份,对于数据的还原要有专业的人员。要对电力企业的计算机保密系统进行升级,如果已经遭到过攻击,应该及时更换密匙,请专业团队设计保密系统。

(三)根据电力企业的相关数据的传输恢复

第三,根据电力系统的相关数据,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检修和恢复,应用新的方法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时造成的巨大破坏。对于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要及时对计算机的安全问题进行调查,将相关的数据在恢复过程中检查漏洞的情况和木马病毒是否有残留现象。面丢计算机黑客攻击入侵事件要有提前方案,要求电力公司在了解自身数据安全的漏洞方面,及时聘请专业数据公司进行安全测试和弥补漏洞进行安全处理。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在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的技术在电网的运行和营销中被广泛应用,在提高电力企业在营运活动中的办事效率的同时,更能够提高管理层人员下达任务和章程的速度。经过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增强人工智能化也成了发展趋势,然而当今对于加强计算机的管理应用水平,对于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的问题成了当今社会的舆论。所以根据目前电力企业的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安全形成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供相关的方案能够有所改进。根据发生的重大数据安全隐患,应该对计算机的安全问题进行防范和防治。要及时测试计算机的安全程度、加强保密系统、对相关传输数据恢复技术的学习。这是我国目前电力企业计算机数据安全保护的基础方案,未来对电力公司的数据安全还需要电力企业自身去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信息技术的创新功能。

作者:尹君 单位:国家电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参考文献:

[1]白雪峰.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安全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

[2]崔文超.信息安全运维审计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4.

电力大学范文篇10

关键词:供电企业;营销管理;营销稽查;电量审核

营销管理不仅是保证供电企业快速发展、永葆生机的重要手段,也是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营销稽查作为供电企业营销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供电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其发展的重要性。

1电力营销管理中营销稽查的应用

笔者对所在城市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中营销稽查的现阶段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并结合国内其他供电企业营销稽查管理的相关数据,总结出了以4点。

1.1电费电价稽查

电费和电价稽查是整个供电企业营销稽查中最基础的部分,其主要是监督和调查抄表人员、电量审核人员、记录人员的工作情况。营销稽查能很好地帮助供电企业分析用户电量的使用情况和分析未来电量的使用趋势,从而为用户的用电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1.2计量管理稽查

所谓“计量管理稽查”,是指供电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定期检查电量的计量方式,确保其符合电量计量标准。此外,还包括核查用户电表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换出现故障或存在问题的电表。

1.3营销系统稽查

营销系统稽查是指对供电企业的整体营销管理情况进行的核查,主要是对营销管理从业人员的工作情况、用户基本资料的保管情况等进行检查,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比调查资料与实际情况,制订服务计划,为广大用户提供电力支持,进一步确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电力的需要得到稳定供应。

1.4用电情况稽查

用电情况稽查主要是审查用户的用电异常情况、用户身份、供电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合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监督用户的电力使用情况和供电企业自身,确保整个供电工作的顺利进行。

2电力营销管理中营销稽查的实践意义

电力设施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长期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日常生活、生产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无形中加大了供电企业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营销稽查对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本文将其实践意义总结为以下4点。

2.1提高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综合水平

在整体上提高了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综合水平,是现阶段营销稽查工作最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一系列的稽查工作,可从各方面检查供电企业的营销工作。比如,营销稽查从业人员通过对日常工作数据的检查和核实,能及时发现日常工作中的异常情况,并通过联系相关负责人,可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供电企业日常工作的效率。

2.2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

营销稽查工作能保护供电单位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营销稽查主要对供电企业的日常营销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由于供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业务种类较多、手续复杂,必要的稽查工作能有效、及时地纠正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整个电力市场的经营秩序,从而更好地保证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健康、平稳发展。

2.3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

供电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开展稽查工作可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有助于帮助从业人员及时地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可以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培训。此外,对于稽查人员自身而言,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能有效地避免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犯类似的错误。因此,营销稽查工作对供电企业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4有助于供电企业建立科学的运转体系

开展营销稽查工作可以帮助供电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转体系,促进供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以顾客的需要为导向,及时听取来自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助于供电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建立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策略,也有利于领导层及时了解整个企业一线人员的工作情况,为其制订良好的工作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供电企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地完善整个企业的经营模式是我国供电企业及其相关领导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营销稽查系统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将整个营销活动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不仅对企业营销政策的制订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也对整个供电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邢利刚.内蒙古电网营销监控系统功能设计与运营效果评价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4.

[2]安文波.大同供电公司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