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0:56:50

电力产业

电力产业范文篇1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电源技术;电力电子产业

电力电子技术,就是运用电力半导体器件以及电子技术对电气设备的电功率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它把电力半导体器件、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电力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相结合,是一门交叉学科。经过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我国的电力电子产业发展的比较快速。自从第一个可控硅的出现,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已经持续了将近50年。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经了不控器件和半控器件,电流、电压全控器件和功率集成电路等几个时期,器件的体积在不断地减小,而且,功率损耗较大的开关时间也大大降低,工作频率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在电力电子技术上的新突破变为实际应用的时间也缩短。它涉足领域广泛,在电力、机械、通讯、交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如今高新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

由于电力电子器件不断发展,电力电子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60年,在这一阶段,半导体器件中重要的技术得到了完善;第二个阶段从1970到1980年底,关键的电力电子器件包括场效应晶体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可关断晶闸管的发展,使功率变换的要求得以实现;第三个阶段是从1990年始一直到现在,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电压全控型的电力电子器件与智能型集成功率模块技术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电力电子器件的水平基本上稳定在109~1010W/Hz的水平。为了超越器件的极限,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更换更新的器件构造,二是应用宽能带间隙的半导体器件,如SiC器件和GaN器件。

2对电力电子产业现状的分析

毋庸置疑的是,电力电子的应用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大力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政府将电力电子技术列入国家“九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关键新技术发展计划。尽管电力电子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研究与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电力电子产业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2.1有利因素。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在如下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由于Si材料的发展与运用,技术的不断成熟等,大功率相控晶闸管与大功率快速晶闸管在部分地区已经有较大地发展,市场份额在逐步加大;功耗很低的中功率可控硅在国外市场所占份额较大;电力电子的集成化与数字化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在东南部地区,成本较低的中低功率模块,价格相对低廉的普通二极管与晶闸管芯片在国内市场比重较大,因此可以不用进口,节约了成本。2.2不利因素。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处于一个不发达阶段,在工业化进程中依然要面对一系列问题。在电力电子领域内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科技发展的基础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较为薄弱,再加上这个领域发展速度太快,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滞后于国际步伐;我国生产的大部分电力电子器件仍然局限于可控硅,很多研发出来的高科技产品依然依赖于国外产品的组装集成;产品研发的效率还不是太高,新能源技术还不成熟。

3电力电子产业发展的目标以及建议

为了应对国内外市场紧迫的竞争形势,尽快改变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落后现状,应尽快采取有力的措施。我国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的发展战略:(1)朝着大容量、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电力电子器件,尤其注重发展中小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高功率化、模块化、数字化、快速化,发展创新型科技。(2)着力提高电子产品的效率与电能,尽量消除或者降低电力公害,减少电磁干扰。因此研究的重点内容就是更好地提高电能变换效率,让待机损耗降到最低。(3)运用新型半导体材料制造新型功率器件,加强对新一代碳化硅、砷化镓功率器件的开发。(4)大力发展智能化的电路集成系统产品,把这个复杂系统模块化,从而可以达到标准化、生产自动化、批量化生产,降低成本。

4结论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为逐渐改造传统产业和开拓新的产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科技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关键,在如今的高新技术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总而言之,电力电子产业在未来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必然会成为21世纪电子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姜雪菲 任宝森 单位:青岛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兆安,杨旭.王晓宝.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电力电子技术,2003,37(5):90-94.

电力产业范文篇2

关键词:合理化;高级化;电力消费;区域异质性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廉价的要素投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长期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导致结构失衡问题凸显。因此,党的报告在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行研判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电力消费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能源支撑,反言之,高质量发展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也势必会影响电力消费需求,那么,产业结构优化是否会降低经济运行的电力消耗呢?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呢?有鉴于此,文章研究了产业结构优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等问题,以期就产业结构和电力消费优化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1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和能源消耗的与日俱增,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并逐渐将研究领域由石油、天然气扩展至电力消费,当然,早期文献还是主要集中于考察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的关系。Rong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在长期内,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而从短期来看,二者间因果关系则不明确[1]。Cheng的研究也表明电力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着稳定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反向因果关系并不成立[2]。刘生龙、高宇宁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在长期内,电力消费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对电力消费的需求显著[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部分学者逐渐开始关注电力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张梦飞、文成业利用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电力消费与中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电力消费增长对产业结构升级起着抑制作用[4]。陈理、虎陈霞等以浙江省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考察了电力消费与产业结构的空间关联度,结果表明二者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但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市的电力消费量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度有明显的空间差异[5]。李佳、周荣荣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方法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过高的第二产业占比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力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即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充分发挥电力消费的经济增长作用[6]。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已经针对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或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联进行过研究,但更加关注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的双向关系,对产业结构优化所导致的电力消费需求变动关注不足。当然,虽然也有部分文献开始关注产业结构优化与电力消费的关系,但是并未有效区分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形式,可能会使得研究结论出现偏差。因此,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式,实证考察产业结构优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

2研究设计

2.1模型设定。文中采用面板回归分析考察产业结构优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效应,回归模型基础形式设定如下,方程式(1)、(2)分别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lncit=βlLit+βl∑kl=1xitl+αi+vt+μit(1)lncit=c+βlSit+βl∑kl=1xitl+αi+vt+μit(2)式中,i与t分别代表地区与时间,被解释变量cit为第i个地区第t年的电力消费指标,解释变量Lit为第i个地区第t年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解释变量Sit为第i个地区第t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βl为相关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xitl表示第i地区第t年的相关控制变量,αi表示不同地区差异化的个体效应,vt表示时间效应,μit为随机扰动项。同时,出于数据平稳性和计量回归线性拟合的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2.2变量选择与处理。(1)被解释变量:鉴于数据可得性和有效性,文中主要采用电力消费总量来衡量各地区的电力消费情况。(2)解释变量: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维度的内容,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反映不同产业间的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重点强调要素资源在不同部门的重新调整配置;产业结构高级化则主要强调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的演进,涵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本文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用泰尔指数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泰尔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Lit=∑nj=1YjYlnYjEj()YE(3)式中,Lit代表泰尔指数(表征产业结构合理化),j表示具体产业部门,n表示产业部门数量,Y表示地区生产总值,Yj表示不同产业的产值,E表示地区就业人数,Ej表示不同产业的就业人数。泰尔指数越小,则表明经济结构越接近均衡状态,产业间协调与关联能力越强;泰尔指数越大,表示经济发展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3)控制变量:①经济增长状况(g),经济增长依赖能源要素投入,是影响电力消费的重要因素,采用各地区人均实际GDP衡量经济增长指标。②人口规模(p),电力消费与各地区人口总量存在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人口越密集的地区,电力消费量越高,因此采用各地区年末常住人口总量来衡量人口规模。③城镇化水平(b),城镇化水平提高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相较于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分散,城镇人口集聚显然有助于提高用电效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力消费需求,且现阶段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电力需求不逊色于城镇,城市化水平的增加并未导致电力消费的大规模增加,故城镇化对电力消费需求的影响呈现负相关关系,采用各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水平。④物质资本投入(h),各地区电力消费总量与行业固定资产投入密切相关,尤其是我国现阶段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相比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入更为充分,这无疑会增大对电力消费的需求,因此采用各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表征物质资本投入。考察范围为中国大陆除西藏地区外30个省级单位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涉及到价格因素的指标均采用以2003年为基期的CPI进行平价处理;另外,除泰尔指数、产业高级化指数以及城市化水平外,其余变量均取对数处理,以满足线性拟合的需要。

3模型结果分析与检验

3.1模型结果分析。在上述基础上,利用中国大陆除西藏地区外30个省级单位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模型均为固定效应模型。具体结果见表1。其中,模型1、模型2分别考察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结果,模型3同时纳入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标,作为回归结果稳健性的进一步检验。由上表模型1可知,泰尔指数影响电力消费总量的回归系数为1.0926,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这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泰尔指数每增长一个单位,电力消费总量约增长1.09%。泰尔指数与产业结构合理化负相关,泰尔指数越大,表示经济发展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即上述分析显示,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电力消费总量越高。显然,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资源配置的行业失衡,不利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会提高对电力消费的压力,加大电力消费总量。由上表模型2可知,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影响电力消费总量的回归系数为-0.2439,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产业高级化指数每增长一个单位,电力消费总量约降低0.24%。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工业部门向服务业部门的转变,随着服务业比重的不断提升,工业比重随之降低,这无疑会大幅度降低工业用电量,尤其是工业生产也在向“集约化”转型,会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助于降低电力消费总量。模型3同时纳入产业合理化指数和产业高级化指数,结果基本保持不变,不再赘述。除此之外,在控制变量方面,经济增长影响电力消费总量的系数为1.275,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对电力消费依赖性较强,经济增长离不开能源支持,经济总量的提高会加大对电力消费的需求。人口规模对电力消费的影响系数约为0.6333,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即人口数量与电力消费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口规模的扩大会加大电力需求。城市化水平对电力消费的影响系数为-1.6699,且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现阶段,城镇化水平与电力消费存在负相关关系。3.2稳健性检验。为增强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接下采用替换解释变量的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其中利用非农产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S1)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采用结构偏离度(L1)代替泰尔指数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为:L1=∑nj=1YjEjYE-()1(4)式中,Y表示产值,E表示就业水平,j表示具体产业部门,n表示产业部门数量。与泰尔指数类似,结构偏离度越接近0,表明产业结构越合理,与0偏离越大,表明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表2模型1可知,结构偏离度影响电力消费的回归系数为0.0165,且至少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产业越不合理,电力消费总量越高。由模型2可知,非农产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影响电力消费的回归系数为-0.0009,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会降低电力消费总量。总体来看,模型具备良好的稳健性。3.3区域异质性分析。考虑到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促使沿海地区成为国际产业承接的前沿阵地,并借此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产业发展结构,因此,沿海和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产业结构优化对电力消费影响的差异性,有鉴于此,接下来本文对沿海和内陆地区分别进行回归,考察其区域异质性。表3汇报了沿海和内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电力消费总量的回归结果,模型1、模型2分别考察了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电力消费影响,模型3、模型4则分别考察了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电力消费影响。由模型1可知,沿海地区泰尔指数影响电力消费的系数为-3.2411,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与预期存在差异,我们推测原因在于沿海地区产业发展阶段较为成熟,现阶段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较高,泰尔指数偏低,即使泰尔指数增长短期内也并不会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变化,也无法引致电力消费的明显增长。模型3表明内陆地区泰尔指数影响电力消费的系数显著为正,即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电力消费的总量的增长,与全国范围内的实证结果保持一致。模型2和模型4则分别汇报了沿海和内陆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电力消费总量的影响,结果与全国范围内的实证结果保持一致,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有助于降低电力消费总量。

4结论与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与电力消费存在着密切关联,考察产业结构优化对电力消费总量的影响对现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区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式,利用2003~2018年除西藏外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产业结构优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全国范围来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可实现电力消费总量的削减,但是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源于沿海地区产业发展阶段的优势,泰尔指数的微弱变动并未引发电力消费的增长,整体呈现负相关关系。基于此,文中认为现阶段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需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并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电力消费总量的削减,最终实现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此外,就区域发展来看,需要根据沿海、内陆地区的发展差异性动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电力消费总量,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节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Rong,L.,Xiaoqing,M.,Lo,K.L.Electricitycon-sumption-economicgrowthnexusinChina:Evidencefromprovincialpaneldata[J].PowerandEnergySo-cietyGeneralMeeting,2011IEEE:1-8.

[2]Cheng,Y.S.,Wong,W.K.,Woo,C.K.HowmuchhaveelectricityshortageshamperedChina'sGDPgrowth?[J]EnergyPolicy,2013,55:369-373.

[3]刘生龙,高宇宁,胡鞍钢.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14(3):71-80.

[4]张梦飞,文成业.电力消费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关系实证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38(11):34-39.

[5]陈理,虎陈霞,陈芳,等.浙江省电力消费量与产业结构关联度的时空变化研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8,20(4):11-15.

电力产业范文篇3

关键词:电力产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加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以及农村城市经济水平不均衡等众多特殊因素的存在,导致我国现阶段存在较为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为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循环经济,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的同时,应努力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型经济的发展模式。电力工业上大力实行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科学、和谐、率先发展的客观要求。

1、循环经济解析

1.1何为循环经济

一般认为,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行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的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1.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2.1循环经济注重考察物质流动的全过程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类无法脱离物质世界而生存;经济发展也要以物质为基础。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物质流动、能量流动和信息流动的基本功能,其中物质流动是基础,能量流动和信息流动都需要以物质为载体。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概念,应遵循经济规律;同时还应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这一基础规律。长期以来,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功能匹配,物质在流动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物质代谢的产物大都能够被生态系统降解。回顾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其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大多源于人类没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规律给予科学的认识,导致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流动出现了问题。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类科学技术水平有限,物质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局部物质流动的规模超出了生态阈限,引发人类区域性文明的衰落甚至消亡,例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玛雅文明和我国的楼兰古国;而在这一时期,物质的种类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性质相对稳定,在生态阈限的范围内是大多能够被生态系统降解的,因此总体上并未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造成破坏。进入工业社会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得空前强大,这一时期物质流动问题出现了新的特点:①物质流动的规模迅速扩大。表现为人类大量开发资源(其中更多的是不可再生资源),大量生产产品,将产品消费后大量废弃。并且,在整个物质流动的全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是粗放的,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和污染物的大量产生。这样,一方面加剧了资源的存量不足,引发资源匮乏和能源短缺;另一方面,对生态阈限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②物质种类迅速增加。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化学的进步,物质的种类迅速增加。虽然新的物质满足了人类的各种需要,但同时许多新的污染物也在不断出现,并具有污染速度快、隐蔽性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等新的特点,有毒有害成分难以被自然生态系统降解,长期累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难以估量。这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③物质流动对人类及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在扩大。人类在影响物质流动的同时,物质流动也反作用着人类。如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会通过食物链富集进入人体以更强的毒性作用于人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又如化肥的使用虽然可以增加土壤肥效,提高作物产量,但如果盲目使用,将使得只有少部分被作物吸收,其余大部分则进入水体、土壤、大气及农产品中,威胁人类健康并破坏生态系统。在这种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注重对物质流动全过程的考察,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规律,进行物质流动全过程的防治污染和充分利用资源。这一全过程,并不仅仅限于传统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而是“从摇篮到摇篮”的整个物质流动的全过程。

1.2.2防治污染和充分利用资源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在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形势下展开的,这决定了防治污染和充分利用资源是当前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的主要任务。防治污染,要求改变以往单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方式;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注重在物质流动的全过程控制污染的产生,并辅以末端治理措施。充分利用资源,要求在资源利用过程中系统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同时,还要注重时代性,即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科学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的不同决定了资源充分利用的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充分利用资源是指在技术可行和符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

1.2.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类将自然置于与自身对立的地位,将其视为征服、改造和统治的对象,并逐渐加速了对自然的征服、控制和支配;这种对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类在快速征服自然的同时也正在更快速地受到自然的反抗和报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循环经济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应当认识到:①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人类应从根本上摒弃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②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意味着人类屈服于自然。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以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必须按规律办事。发展循环经济,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2.4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经济概念,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引发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更多意义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经济增长的概念。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继续沿用这种模式,将无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会导致人类文明走向灭亡。循环经济源于对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认识和遵循,不是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追求经济的发展,注重物质流动的全过程防治污染,充分利用资源,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考虑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为后代人留存生存发展空间,满足后代人的需要,因此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2、为什么电力产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2.1电力产业的特点决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电力产业综合利用资源的有效方式。电力产业是优质、清洁能源的转换与生产行业,其电力产品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产品,主要特点是生产、输送、消费同时完成,无污染、无法大量存储。电力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合理地转换一次能源,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减少自身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及废物的产生,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废物资源化等。二是在输送过程中,如何提高输送效率,减少输送成本及占地,减轻电场、磁场及电磁场的影响等。由于电力发、输、用瞬时完成的特点,电能的合理使用对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2能源资源严重消耗,环境承载压力非常大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能源与环境问题。到2010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8亿千瓦,火电装机约为5.7亿千瓦,仅电煤需求量就有大约16亿吨左右;2020年电力装机将达到9.5亿千瓦左右,电煤需要大约18亿吨,全社会用煤近40亿吨。从我国煤炭的资源和产能来讲,40亿吨是一个天文数字,不可能实现。同时,即使我们能开采出足够多的煤炭,也只是透支有限资源,严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装机容量的增长,我国的火电生产中有害气体大量排放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灾难。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排放到大气的二氧化碳将达到46亿吨,同时,我国二氧化硫环境承载上限是1520万吨,而到2020年排放量将达到3000多万吨,将导致更大范围的酸雨和生态灾难。全球气候变化还会破坏森林、农田、自然湿地等生态系统,进一步加重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而这些损失,最终都将使社会付出沉重的代

价。因此控制排放的任务十分艰巨。

3、我国建设循环型经济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发展循环型社会已经势在必行,发展电力产业循环经济更是首当其冲,但因具有特殊国情,发展循环型经济仍存在着较大的难度,目前我国开展环境保护事业建设循环社会面临的问题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3.1发展循环经济面临四大障碍因素

当前我国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障碍因素主要是:

一是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部门、地方和企业多数还是片面地把GDP作为主要的指标,缺乏资源环境忧患意识,还没有接受从源头抓起、在全过程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思想。

二是政策引导力度不够。目前的价格结构和激励机制,还不足以使循环经济在市场条件下有效推行。如监测手段和监管力度不足,污染排放很难控制;由于再生资源成本往往高于使用现成的资源,使物资回收再生利用领域步履艰难。

三是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工业装备水平低,管理和技术较落后。

四是有关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尚未完整配套,一些法律可操作性差。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不健全;政府机构职责分工有待完善;相应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也需要大力加强。

3.2人多资源紧张的国情

我国“人多资源紧张”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没有条件照搬西方的“高消耗高浪费”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一是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重要矿产、能源、水、土地等基本经济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我国资源禀赋总量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由于资源供需缺口增大,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

二是资源利用低效浪费,影响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资源总体产出率低,在主要工业行业,单位产量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三是资源的不经济使用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如果未来15年我们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方式和利用效率上没有大的进步,中国将成为对全球环境造成最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四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发达国家设置了各种类型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研制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我国已成为非关税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跨越绿色壁垒的当务之急。

3.3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

在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节能减排工作通过政府的强力推进和企业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脱硫设施建设质量及运行效果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国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呈“爆炸式”发展,2006年和2007年平均每年增加约1亿千瓦,脱硫设施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由于部分脱硫设施的设计、建设质量不高,一些电力企业环保意识、法规意识不强,运行经验不足等原因,脱硫设施运行不正常、脱硫效果达不到要求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是电煤质量下降影响发电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由于电煤发热量下降、煤的灰份和硫份急剧上升,一方面对机组正常出力影响较大,同时给设备带来严重磨损,使锅炉爆管增加,而且也增加厂用电耗,降低了发电效率;另一方面造成脱硫装置严重超负荷运转,效率达不到要求,甚至造成设备损坏,极大影响企业脱硫效果。

三是小火电、自备电厂节能减排力度有待强化。部分地区高耗能产业的自备电厂发展势头未得到有效控制。

四是企业节能减排统计工作薄弱。目前,节能减排的主要数据依靠企业自行申报,有关部门汇总分析,对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进而影响到节能减排工作的正确决策和科学管理。五是通过市场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力度不够。脱硫电价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还存在法规政策、交易平台、排放权分配、部门及地方政府间协调等一些障碍,需要配套明确可操作的规定才能实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未得到应有的体现,环境治理成本尚未合理反映在电价体系上,也影响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动。

上述问题,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带来严重危机,对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对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也造成极大隐患。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缓解资源制约,保证2020年翻两番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提高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增长的转型。同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我国电力经济的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4、我国应该如何发展电力产业循环经济

4.1强化政策引导,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进一步完善有关能源价格政策、环保与资源节约激励政策,以引导和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政策引导是发展循环经济成败的关键。国内外经验表明,以节能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工作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政策发挥引导作用,行业、企业制定相应规则,推动工作

开展。

4.2合理规划,促进产业升级

应按照“加强电网建设,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发展核电,适当发展天然气发电,加快新能源发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针,合理规划,加大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产业升级。

4.3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

在污染控制方面要“新帐不欠”、“老帐快还”。重点是要积极推进电厂清洁生产活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加强火电厂污染物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要以重点环境问题为突破口,优先解决关注的重点区域、重点市区的电力环境问题,特别是二氧化硫达标排放问题和总量控制问题。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因地、因厂制宜,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效益,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最经济的代价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4.4加强电厂废物的综合利用

加强废水的综合利用。电厂用水、耗水最大量的部分是湿式循环冷却系统,通过处理回收电厂各种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一般经处理后作为冷却循环水补充水源,返回到下一级循环水系统再利用,水质较差的用于调湿灰用水,冲灰、煤场喷淋用水等。对于采用循环冷却电厂,经全厂性水系统整改后,水的重复利用率可达到95%以上,有的电厂可以实现“零排放”。在进行火电厂“零排放”治理时,应当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资源的综合效益,避免片面地追求“零排放”指标。加强粉煤灰综合利用。电厂灰渣是一种很好的资源。灰渣综合利用内容包括:粉煤灰用于生产建材、建筑工程、筑路、充填矿井、煤矿塌陷区、改良土壤、生产复合肥料、灰场复土造地等;对于一些特殊粉煤灰,还可以冶炼铝硅合金或回收有用金属进行高附加值的利用等。

4.5利用劣质煤、矸石、城市垃圾来发展电厂

将劣质燃料用于发电是综合利用能源资源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以煤矸石、城市垃圾等废弃物为原材料的电力生产。煤矸石作为固体废物,堆积自燃,排放有害气体物质,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和地下水质,且占用大量土地。同时,煤矸石又是可利用的资源,煤矸石发电、供热是重要的综合利用途径。城市垃圾也是可利用的资源,而发电是“资源化”的重要处理方式。在对一定规模的垃圾进行必要分类,保证其热值、水分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垃圾发电、供热是具有综合性效果。

4.6着眼社会利益,加强电力社会普遍服务工作

电力社会普遍服务是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引入的全新理念,它不同于通常理解的供电优质服务。社会普遍服务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电力行业,目前有关单位开展的“彩虹工程”、“电力扶贫项目”,甚至几年前国家为实现同网同价对电力行业大规模的投资,开展农网、城网改造等,都是政府和电力行业履行电力社会普遍服务的具体体现。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各电网公司、发电公司对履行电力社会普遍服务的积极性将会受到影响,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政策,明确电力行业履行普遍服务的责任,并将其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虽然电网企业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实施主体,但发、输、配、供的所有电力经营企业都有承担这项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4.7发挥行业协会优势,推进节能减排

中电联具有熟悉行业宏观走势和专业发展、密切联系政府与企业、聚集大量专家的优势,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能够发挥得天独厚的作用。中电联的协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电力法规、政策方面,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连续出台法规、政策和标准,其中电力方面的大部分是政府委托中电联做前期调研、数据分析等基础性工作,为节能减排相关法规、政策、规划、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发挥重要作用。如《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法》、《能源法》、《电力法》等。中电联还研究并起草了《电力工业发展产业政策》、《全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电力部分)》、《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规划》、《火电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电力行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等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为国家逐步建立完备的节能减排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发挥了指导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由中电联历经三年时间,研究并编制的《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规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颁布;《火电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

其次,在行业服务自律管理上,中电联从规范技术标准入手,编制了重点节水支撑技术、电力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等材料,修订了《火电厂环境统计指标及其解释》,初步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基层电力企业和集团公司的环境统计系统。受国家发展改革委、电监会委托,承办了“全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电视大奖赛”、“全国节约型电力企业建设成就展及技术论坛”,在行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最后,在为企业服务上,中电联以新技术服务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产业化发展。如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开展烟气脱硫项目的调查、统计及烟气脱硫产业登记、公布工作;开展烟气脱硫后评估工作;研究制定了火电厂烟气脱硫标准体系并组织实施相关技术规范;组建了全国电力行业脱硫脱硝技术协作网。中电联还承担了五大电力集团环保联系会秘书处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中电联在烟气脱硫方面的工作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服务。

关键要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服务对象的需求,既能协助政府推动这项工作,又要为电力企业做好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反映遇到的问题。中电联将坚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发挥电力协会自律、协调、服务的工作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政府确定的电力节能减排重点工作为依据,以促进电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的,以电力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中电联的基本职能和已有工作成果为基础,分清层面、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取得相应成果。

5、结论

目前我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各种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很大。可以想象,我国正处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中倒“U”形曲线的左半部的上升阶段,即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遭受破坏程度随之上升。事实证明,日、德等发达国家已基本达到甚至度过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波峰,即发达国家正试图用更加先进的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生产形式来发展自身经济,并且逐步修复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其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建设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体系需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在完善基本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于2008年5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草案,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一部“框架”性的法律,其中规定的大多是理念和原则,具体运作和实施还需其他法律法规加以配合。在其基础上还应具体制定如“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律,再根据各种产品性质规定“促进容器与包装回收”、“家用电器回收”、“建筑及材料回收”、“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等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从而为发展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建立一套完备的法律保障。

在资源日益紧张、污染日益加重的今天,放弃原始的高开采、低产出、高排放的“线”型经济模式,建设闭合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是必然趋势和重要任务。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经历,结合我国特有国情,总结出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有效地利用现有能源,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废旧物和无公害产品和生产技术的开发等有效途径可以实现我国发展电力产业循环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江苏沿海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王亮,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田海军,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3]《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及建议》,屈建龙,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电力产业范文篇4

工业用电有三大特点:a.用电量大。目前工业用电量的比重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5%左右;b.比较稳定;c.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用电量不平衡,如冶炼厂等高能耗企业用电量大、负荷稳定、负荷率高,而机械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用电量相对较少,负荷率较低。工业用户的用电量价格弹性小于1,即当电价降低1%时,用电量的增加不足1%。兴义供电局服务范围内的重点工业用户包括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农村用电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从负荷特性看。农业用电在日内的变化相对较小,但在月、季度和年度内负荷非常不均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三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用电总体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家用电器数量的迅猛增长将成为农村电力市场新的消费热点,但传统消费意识局限和滞后的农村电网建设制约将影响农业用电市场的开拓。

电力市场营销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常用于分析和研究企业经营状况。可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找出企业优劣势和核心竞争力。电力市场SWOT分析结果如下。a.供电市场增长率高,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较明朗。b.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员工工作热情高、执行力强。自上而下营造了积极创先的良好氛围,电力营销体系初步建立,供需关系进一步改善;城乡电网供电的基础设备进一步增强,一些制约电力需求增长的瓶颈基本被消除。a.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供电负荷的持续增长,部分电网结构不合理性逐步显现,负荷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城两网问题,供电可靠性降低、供电质量差。b.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企业营销管理、营销体制无法完全适应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电力在体制和机制上仍未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框架,机构设置尤其是营销体系建设仍无法适应市场快速变化。

构建基于需求侧管理、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电力营销目标

第一产业。目前我国农村的用电水平较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较大。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居民消费升级及新农村建设、农网改造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等因素的拉动下,农村电气化水平将面临空前的发展时机,这将直接带动全国能源和电力消费的强劲增长。第二产业。通过实行峰谷分时电价等手段刺激第二产业的电力消费,移峰填谷,并广泛宣传需求侧管理凹],对不同的用户实行个性化服务,实现高效用电、清洁用电、安全用电。根据“十二五”规划,基于需求侧管理的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目标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加强PDSM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PDSM知识的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参与PDSM的意识,促进终端用户采用先进、高效的节能技术和其他PDSM措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切实加强有序用电管理工作,提高社会整体效益。编制有序用电简报.定期向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有序用电情况,推动政府在有序用电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实现把电力企业建设成为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现代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基地,使电力企业成为现代化的制造业名城、生态化的绿城,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和谐的区域性开放式、创新型主中心城市的目标,就必须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推进工业生态化。

电力产业范文篇5

关键词:电力产业;监管需求;演变

一、电力价格监管需求

(一)输、配电价格监管的刚性需求。尽管电力产业经历了市场化改革,但输、配电领域显著的自然垄断特性仍决定了其价格监管需求的刚性。在包括电力产业在内的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从资源有效配置和服务的公平供给观点出发,以限制垄断企业确定垄断价格为目的,对价格(在规制产业中称为收费)水平和价格体制进行规制”。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且拥有业务专营权和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的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强市场垄断力,很容易使其滥用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使消费者承担较高的价格,从而产生一种扭曲分配效率的潜在可能性,这也是价格监管的最根本原因。具体来看,若按照电力企业定价的利益取向,即以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定价,将形成保证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但电量偏低的垄断电价,很明显,这是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所不能允许的。但政府进行的电价监管也并非一味地关注消费者利益而置企业的生存于不顾,公平地说,政府对电价的监管是试图兼顾到双方的利益。因为如果按照公众所期望的理想电力价格,应该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将避免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引起的效率损失,从而形成帕累托最优。但由于自然垄断企业的成本是递减的,因此,这种定价必将导致电力企业亏损,除非政府给予长期特别补贴。而事实上,政府不可能长期为某个行业提供补贴,所以这种令消费者满意的定价又不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利益。因此,政府的电价监管必须围绕如何解决电力产品的企业最优价格与社会最优价格之间的矛盾展开。总之,政府对输、配电垄断环节的电价监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力求既能抑制垄断企业获取超额利润,保证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又能在保证企业正当利益的同时,有效刺激电力企业提高效率,且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逐步放开的发、售电价格监管。随着技术变迁等因素所导致发、售电领域自然垄断特征逐渐弱化,其电力价格应由市场竞争形成,从而使其价格监管需求降低。按照规制经济学原理,在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竞争的业务领域内,政府应放松规制,力求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政府对售电价格监管政策的放弃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由于电力产业的发、输、配、供四个环节之间需要高度的协调性,电力产品的生产价格及输、配电价格会通过转移价格影响最终的零售电价。因此,在售电领域还没有被完全放开的阶段,政府对电力零售供应小的环节仍实行价格监管显然是必要的。其二,电力产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作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使其无法摆脱政府监管的需求。电力产品的终端用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价格变动的涉及面广、对社会经济影响大,公众的敏感性强,政府对电价的监管关系着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及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电价监管是电力产业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出于这种考虑,即使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提出在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情况下,电力准公共品的特性也会使售电的价格受到较多限制,不可能也不应很快放开。

二、电力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

(一)确保规模经济的发电市场准入监管。在电力产业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之前,电力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如网络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资本沉淀性),决定了它一直以自然垄断产业而存在,并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因此,发电市场的准入有政府监管的需求,并一度受到政府严格的进入限制,目的是确保规模经济,避免过度竞争。我国实行电力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大中型电力建设项目由当时的国家计委审批,小型电力建设项目由省级计委审批。而且,由于电力生产具有的规模经济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倘若政府对电力生产领域的准入不加限制和监管,很容易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及效率低下的小水电厂、小火电厂的大量出现,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和环境污染。

(二)可竞争市场与电力准入监管的放松。随着电力产业发、售电环节自然垄断特征的淡化,其可竞争市场潜质日益显露,政府对发电领域的准入监管理由也开始变得不充分。同时,许多国家已认识到电力产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传统的政府对发电领域严格的一74一进入控制经常导致电力建设投资短缺、电源建设不足及出现寻租、腐败现象。由此,各国开始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逐步重视并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电力产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发电和售电领域与原来纵向一体化垄断的电力产业分离开来,成为竞争性电力市场。由此,各国政府进一步解除对发、售电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维护有效竞争与发、售电准入监管的重建。电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并非意味着发、售电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完全消失。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电力行业放松规制的同时,对电力市场的发、售电环节的准入进行了监管制度的重建。即在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售电环节的市场准入体现了再规制的需求。对于引入竞争的电力产业而言,尽管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宽松的市场准入,有利于各类发电公司进行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效率,可保证和推动电力工业持续发展。但有效的竞争必须依赖于结构完善且有组织的市场,而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完美的竞争性市场,竞争者总是会利用市场中的每一个弱点和漏洞。如,电力产业的在位发电厂商往往可以利用其在位优势,设置限制竞争障碍,对电力市场开放后的新进入者进行排挤,或卖方价格联合,以及恶性竞争或兼并,最终形成另一种垄断状态,损害公众利益。这意味着,政府为电力市场确立一套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行为规则,创造一种公平的比赛环境成为必要。

因此,在可竞争的发、售电市场,政府放松原来对市场准入严格控制的同时,以公平、透明的准入条款限定企业进入市场的资格,并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来规范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行为,可以促进竞争性领域的电力企业公平进入市场,且维护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确保竞争的活力和效率,这也正是电力准入再规制的理由和目的。三、正外部性与电力安全、普遍服务的监管需求

(一)电力系统安全监管。电力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它的安全、稳定运行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增长。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动力支持和保障供给,带动相关产业(如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此外,电作为一种准公共品,是企业和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其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得到保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安全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进行电力改革的国家而言,电力体制处于调整转换的过程中,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使既定的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如中央与地方、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电力企业内部的主业和辅业之间。而且,由于不同地区间能源丰缺的差异及国家范围内电力供应的不均衡,必然存在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这些因素都将对国家的电力安全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政府有义务和理由全力保护、维持和增进电力产业的这种正外部效应,即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政府对电力进行社会性监管的首要内容。

(二)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电力产业的经济社会特征决定了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的必然性。电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基础、普遍的服务需要。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也决定了政府应通过贯彻执行电力普遍服务方面的标准,确保消费者享受平等服务以及社会福利不受损害。从本质上看,电力普遍服务的监管,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属于政府的责任。电力普遍服务是政府社会性监管的一个内容,如何设计普遍服务机制,更好地监督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也是政府监管政策中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四、负外部性与电力产业环境监管需求

电力产业范文篇6

发展循环经济是电力产业综合利用资源的有效方式。电力产业是优质、清洁能源的转换与生产行业,其电力产品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产品,主要特点是生产、输送、消费同时完成,无污染、无法大量存储。电力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合理地转换一次能源,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减少自身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及废物的产生,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废物资源化等。二是在输送过程中,如何提高输送效率,减少输送成本及占地,减轻电场、磁场及电磁场的影响等。由于电力发、输、用瞬时完成的特点,电能的合理使用对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电力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1电力需求十分强劲,电力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近几年,电力需求十分强劲。2000-2004年,全国GDP分别增长8.0%、7.5%、8.0%、9.1%、9.5%,同期电力增长分别达到10.1%、8.4%、11.5%、15.3%、14.9%。电力不足问题日益突出,除东北地区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偏紧,局部地区季节性、时段性严重缺电。

今后20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电力需求将有大幅度的增长。据预测,到2020年人均装机预计0.6千瓦左右,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全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9.5亿千瓦左右,发电量将达到4.2万亿千瓦时左右。

2能源资源严重匮乏,环境承载压力极大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能源与环境问题。到2010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8亿千瓦,火电装机约为5.7亿千瓦,仅电煤需求量就有大约16亿吨左右;2020年电力装机将达到9.5亿千瓦左右,电煤需要大约18亿吨,全社会用煤近40亿吨。从我国煤炭的资源和产能来讲,40亿吨是一个天文数字,不可能实现。同时,即使我们能开采出足够多的煤炭,也只是透支有限资源,严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随着装机容量的增长,我国的火电生产中有害气体大量排放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灾难。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排放到大气的二氧化碳将达到46亿吨,同时,我国二氧化硫环境承载上限是1520万吨,而到2020年排放量将达到3000多万吨,将导致更大范围的酸雨和生态灾难。全球气候变化还会破坏森林、农田、自然湿地等生态系统,进一步加重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而这些损失,最终都将使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控制排放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我国电力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1强化政策引导,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进一步完善有关能源价格政策、环保与资源节约激励政策,以引导和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政策引导是发展循环经济成败的关键。国内外经验表明,以节能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工作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政策发挥引导作用,行业、企业制定相应规则,推动工作开展。

2合理规划,促进产业升级

应按照“加强电网建设,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发展核电,适当发展天然气发电,加快新能源发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针,合理规划,加大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产业升级。

转贴于热点论文网

3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

在污染控制方面要“新帐不欠”、“老帐快还”。重点是要积极推进电厂清洁生产活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加强火电厂污染物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要以重点环境问题为突破口,优先解决关注的重点区域、重点市区的电力环境问题,特别是二氧化硫达标排放问题和总量控制问题。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因地、因厂制宜,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效益,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最经济的代价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4加强电厂废物的综合利用

加强废水的综合利用。电厂用水、耗水最大量的部分是湿式循环冷却系统,通过处理回收电厂各种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一般经处理后作为冷却循环水补充水源,返回到下一级循环水系统再利用,水质较差的用于调湿灰用水,冲灰、煤场喷淋用水等。对于采用循环冷却电厂,经全厂性水系统整改后,水的重复利用率可达到95%以上,有的电厂可以实现“零排放”。在进行火电厂“零排放”治理时,应当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资源的综合效益,避免片面地追求“零排放”指标。

加强粉煤灰综合利用。电厂灰渣是一种很好的资源。灰渣综合利用内容包括:粉煤灰用于生产建材、建筑工程、筑路、充填矿井、煤矿塌陷区、改良土壤、生产复合肥料、灰场复土造地等;对于一些特殊粉煤灰,还可以冶炼铝硅合金或回收有用金属进行高附加值的利用等。

5利用劣质煤、矸石、城市垃圾来发展电厂

将劣质燃料用于发电是综合利用能源资源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以煤矸石、城市垃圾等废弃物为原材料的电力生产。煤矸石作为固体废物,堆积自燃,排放有害气体物质,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和地下水质,且占用大量土地。同时,煤矸石又是可利用的资源,煤矸石发电、供热是重要的综合利用途径。城市垃圾也是可利用的资源,而发电是“资源化”的重要处理方式。在对一定规模的垃圾进行必要分类,保证其热值、水分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垃圾发电、供热是具有综合性效果。

6着眼社会利益,加强电力社会普遍服务工作

电力社会普遍服务是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引入的全新理念,它不同于通常理解的供电优质服务。社会普遍服务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电力行业,目前有关单位开展的“彩虹工程”、“电力扶贫项目”,甚至几年前国家为实现同网同价对电力行业大规模的投资,开展农网、城网改造等,都是政府和电力行业履行电力社会普遍服务的具体体现。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各电网公司、发电公司对履行电力社会普遍服务的积极性将会受到影响,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政策,明确电力行业履行普遍服务的责任,并将其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虽然电网企业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实施主体,但发、输、配、供的所有电力经营企业都有承担这项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王宁红,吴国荣.试说循环经济[J]机电信息,2005(5)

[2]张晓春,张立辉.我国电力基本建设投资的特点、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企业经济,2005(2)

[3]欧阳昌裕.从当前缺电看我国电力工业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1)

[4]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安排及建议[J]节能与环保,2005(2)

电力产业范文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多种经营

1电力企业多经产业的现状问题

电力企业多种经营是基于电力企业的长期封闭经营和长期单一经营方向而提出的,有其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近年的发展和经验告诉我们,电力企业走多业并举,多元并重之路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目前的电力企业多种经营产业,主要形成了依靠或依赖主业生存和发展的称之为“眼睛向内式”的专业化产业结构模式。有电力安装、电力修试、简单的电力制造、金具加工、电力物资、物业后勤管理、宾馆(招待所)、旅游、高耗能产品生产等产业支柱。总体上,不乏有山东鲁能电力多经的成功典范,但大多数还仅局限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状况。既无可参与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和品牌产品,又无具体实体可言,基本上是人们常常称之为以辅助生产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模式。

电力企业多种经营产业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认真思考、探索、研究,并加以解决。

2电力企业多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的产权问题决定着企业的属性问题。电力多经企业大多为原电力企业的辅助生产、后勤服务部分,多经改组和改造大多是整建制划转模式,包括劳动场所、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等,本来作为电力主业和电力多种经营产业是一种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应当建立相应的资本纽带关系,按《公司法》规定运作。而从实际财务账面情况看,电力主业对多经企业并没有任何投资,主业实际划出的国有资产部分并未转作对多经的投资和持股。

2.2电力企业多经产业的管理模式的不足

电力多经企业多年来经营思路沉陷于服务型、安置型、福利型的模式,没有真正受到市场挑战,其管理仍然是传统的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没有面向市场建立符合市场规则要求的多经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电力多经人员身份依然是电力职工,保持稳定而较高的收人与福利,使多经职工有一种优越感,工作没有实效。即使部分有识之士对电力多种经营产业发展有宏伟构想,由于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只能是意见保留,有想法,没办法,严重制约了电力多种经营产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2.3电力企业多经产业的规划不足

电力企业多种经营产业普遍存在背靠主业有余,面向市场不足的问题。电力企业计划经济思想的惯性作用,使得电力多经企业经常处于接受指令和行政命令的状况。电力多经的划分和改制,从很大程度上是原有电力企业的化整为零行为,致使多经企业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天不足之说。没有准确完整的企业发展规划和市场开拓计划,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极易迷失航向,走简单经营型、凑合型、围绕主业型、甚至为主业倒账、变通型公司的路子。

3电力企业多种经营产业发展的措施

3.1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的产权关系

针对目前电力企业与多种经营企业投借不清,产权关系模糊,行政干预严重的现状,电力企业可委托社会中间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对现在多经的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重新评估,进行资产重组,严格按公司法的规定规范运作。除此之外,多经企业已形成的资本积累应进行产权鉴定,也可吸纳职工人股,让职工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财产所有者,既是职工又是股东,以此来广泛调动多经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和加强多经企业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把职工、集体、企业利益三者融为一体,

股份制的改造和建立给多经企业的发展注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多种经营的身份将更加具体和明确,操作更加灵活和多样,易改过去主业行政管理一言堂的官僚作风,以企业章程为核心,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三会的形式,各行其是,生产经营决策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一切管理工作将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有序进行,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促使多种经营走上公司制改造、商业化运营的轨道上。

3.2建立管理新体制

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建立规范、有序、开放、竞争的多种经营管理新体制。电力企业与多种经营企业之间应当以资本纽带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按照《公司法》运作,杜绝长期以来主辅不分,责权不明,造成管理难、乱、差的现象,确立完整的企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可持续的企业经营战略。

要改变对电力企业兴办多种经营产业的认识。兴办多种经营不再是单纯的为主业安置富余人员、解决电力职工子女就业、为主业提供生产及生活服务,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逐步切断多种产业对主业的依赖性,将企业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地融人社会化大生产和广泛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之中,最终实现多种产业与主业之间企业分立,资产分离,管理分开,形成产权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的多种产业格局。

3.3科学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

科学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是事关企业发展方向和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是有关整个企业长远发展道路的重大决策。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经营宗旨、经营方针与基本原则、企业发展目标和实施发展目标的战略行动等。

科学制定经营战略,为企业各单位、各部门和全体职工提供了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共同纲领。在制定经营战略过程中,多经企业领导主要应在大的方面提问题、想思路、定原则、把好关,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并坚定不移,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推动实施。

3.4解决好多经企业的用人机制问题

多经企业干部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经营理念等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多经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为此,首先应尽快建立健全选拔任用优秀多经企业干部的科学标准和实施办法,使多经企业干部的聘任工作规范化,克服用人上的随意性、不公正性,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其次,引人竞争机制,公开、公平、公正地选聘多经企业干部,第三,建立经营者压力与动力并存的风险抵压金制度,年薪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科学的经营指标考核体系等等,进行量化目标,严格考核。在规定期限完成者予以奖励,不达者,扣罚,直至解聘。第四,要深刻领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哲学寓意。制定严密有序的多经企业人才规划和职工教育计划,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按照企业实际需要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厂长经理、财务会计、劳动工资、市场营销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业务技术学习。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充分调动起多经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设立合理化建议奖、金点子奖,鼓励职工向企业献计献策,建立起职工能在勤奋工作中获得应有奖励和报酬、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管理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思想,全心全意依靠广大职工办企业,群策群力,不遗余力,积极倡导职工爱岗敬业,团结奋进,加快多经企业集体领导和民主化决策的进程。

电力产业范文篇8

长期以来,电力产业被认为是自然垄断产业,各国政府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制,不仅是对经营权进行垄断,而且按照电力本身的技术特点,包括了从发电、输电、配电到售电的电力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甚至还垄断了发电企业的规模及电网的建设。这种垂直一体化的结构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长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电力产业结构。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在逐渐弱化,人们意识到电力产业垂直一体化的结构是缺乏效率的,会促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产品价格偏高、服务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经济学家在对具有相似结构的电信、供水、铁路等以网络为特征的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了不断深入地研究,提出传统的规制给电力产业带来的是竞争缺乏和激励不足,造成产业效率的低下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即产生了所谓的规制失灵。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电力产业进行放松规制,引入竞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目前,我国也对电力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撤销了电力工业部,经营权完全交给国家电力公司,实现政企分开。2003年,全国主要发电资产与电网分离,成立了五大发电公司和国电公司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力产业已经大致形成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格局。表面上,国家对电力产业的改革决心可见一斑,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对电力产业的规制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仅可以说完成了改革的第一步,即发电环节的拆分,而对于构建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仍然处于最初的尝试阶段,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目前,政府依然对电力市场准入干预过多,对现行电价的规制缺乏科学的依据,没有确立适当的电力规制价格模型等,这样的问题在电力产业中依然存在,并且成为阻碍电力产业改革的绊脚石。

二、电力市场结构双向拆分过程

从2002年至今,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电力市场结构改革过程,此阶段是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建立电力市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阶段。电力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但并不是发电、输电、配电、售电所有环节都属于自然垄断。为了减少重复投资,降低输配电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将电网企业定位于自然垄断企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发电环节是电力行业的非垄断部分,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条件成熟时,电力销售环节也将成为电力行业的非垄断部分,同样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为了解决国家电力公司垂直一体化经营带来的发电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2002年,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对电力工业实现了横、纵双向分拆的改革模式,实行厂网分开,重组了发电和电网企业,成立国家电监会,按照国务院授权,行使电力监管行政执法职能,并统一履行全国电力市场监管职责,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电力投资审批权和定价权。2002年12月,由国家电网公司拆分出来的五家发电公司、两家电网公司和四家辅助公司挂牌成立。至此,我国在体制层面上实现了发电侧的公平竞争。图1详细地解释了厂网分开的模式。

在发电侧,拆分形成的五家发电公司与原有独立发电企业一起,形成发电市场的竞争局面;在输配电网方面,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双寡头垄断经营。这一“厂网分开、引入竞争”的市场结构调整,改变了由国家电力公司纵向一体化独家垄断的市场结构。发电独立结构下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模式如图2所示。

然而,厂网分开以后,电网公司作为电厂唯一的购买者和用户唯一的供应者而处于双重垄断地位。一方面,“竞价”双方是竞争性的发电公司和垄断性的电网公司,存在垄断电网对竞争电厂利益的剥夺;另一方面,由于电网对用户的垄断,导致电力用户并不能获得上网竞价的效益。因此,“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在输配垄断的情况下无法实现降低电价的目的。为此,《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于是这种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模式出台,具体情况见图3。

如图3所示,实线箭头表示的是“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过程,虚线箭头表示大用户直接与发电企业签订购电合同,直接购电的过程。当然,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方案是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垄断的输配售环节通过大用户从电厂直接购电,双方直接签订购电合同(包括购买电力的数量和价格)来打破输配售一体化垄断、引入竞争,使“竞价上网”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通过大用户与电厂之间的合同价反映出来,从而实现对垄断的输配售环节的牵制作用,达到示范竞争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大用户从电网直接购电依然要通过输配售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的电网传输,要求电网必须对所有使用者公平开放。2005年3月8日,吉林炭素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吉林省电力公司电网向吉林龙华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直接购电,标志着中国大用户向电厂直接购电正式启动。大用户直接购电有利于完善电力市场建设,在售电方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电网公平开放;有助于探索输配电环节的分开,加快形成输配电企业成本规则,在输配电环节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电价管理制度。

三、电力市场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

市场结构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竞争程度和价格形成的市场组织特征。影响市场结构的组成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市场需求的增长率等等。

电力产业范文篇9

摘要:通过对目前电力企业多经产业现状的分析,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电力企业;多种经营

1电力企业多经产业的现状问题

电力企业多种经营是基于电力企业的长期封闭经营和长期单一经营方向而提出的,有其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近年的发展和经验告诉我们,电力企业走多业并举,多元并重之路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目前的电力企业多种经营产业,主要形成了依靠或依赖主业生存和发展的称之为“眼睛向内式”的专业化产业结构模式。有电力安装、电力修试、简单的电力制造、金具加工、电力物资、物业后勤管理、宾馆(招待所)、旅游、高耗能产品生产等产业支柱。总体上,不乏有山东鲁能电力多经的成功典范,但大多数还仅局限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状况。既无可参与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和品牌产品,又无具体实体可言,基本上是人们常常称之为以辅助生产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模式。

电力企业多种经营产业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认真思考、探索、研究,并加以解决。

2电力企业多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的产权问题决定着企业的属性问题。电力多经企业大多为原电力企业的辅助生产、后勤服务部分,多经改组和改造大多是整建制划转模式,包括劳动场所、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等,本来作为电力主业和电力多种经营产业是一种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应当建立相应的资本纽带关系,按《公司法》规定运作。而从实际财务账面情况看,电力主业对多经企业并没有任何投资,主业实际划出的国有资产部分并未转作对多经的投资和持股。

2.2电力企业多经产业的管理模式的不足

电力多经企业多年来经营思路沉陷于服务型、安置型、福利型的模式,没有真正受到市场挑战,其管理仍然是传统的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没有面向市场建立符合市场规则要求的多经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电力多经人员身份依然是电力职工,保持稳定而较高的收人与福利,使多经职工有一种优越感,工作没有实效。即使部分有识之士对电力多种经营产业发展有宏伟构想,由于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只能是意见保留,有想法,没办法,严重制约了电力多种经营产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2.3电力企业多经产业的规划不足

电力企业多种经营产业普遍存在背靠主业有余,面向市场不足的问题。电力企业计划经济思想的惯性作用,使得电力多经企业经常处于接受指令和行政命令的状况。电力多经的划分和改制,从很大程度上是原有电力企业的化整为零行为,致使多经企业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天不足之说。没有准确完整的企业发展规划和市场开拓计划,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极易迷失航向,走简单经营型、凑合型、围绕主业型、甚至为主业倒账、变通型公司的路子。

3电力企业多种经营产业发展的措施

3.1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的产权关系

针对目前电力企业与多种经营企业投借不清,产权关系模糊,行政干预严重的现状,电力企业可委托社会中间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对现在多经的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重新评估,进行资产重组,严格按公司法的规定规范运作。除此之外,多经企业已形成的资本积累应进行产权鉴定,也可吸纳职工人股,让职工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财产所有者,既是职工又是股东,以此来广泛调动多经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和加强多经企业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把职工、集体、企业利益三者融为一体,

股份制的改造和建立给多经企业的发展注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多种经营的身份将更加具体和明确,操作更加灵活和多样,易改过去主业行政管理一言堂的官僚作风,以企业章程为核心,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三会的形式,各行其是,生产经营决策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一切管理工作将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有序进行,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促使多种经营走上公司制改造、商业化运营的轨道上。

3.2建立管理新体制

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建立规范、有序、开放、竞争的多种经营管理新体制。电力企业与多种经营企业之间应当以资本纽带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按照《公司法》运作,杜绝长期以来主辅不分,责权不明,造成管理难、乱、差的现象,确立完整的企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可持续的企业经营战略。

要改变对电力企业兴办多种经营产业的认识。兴办多种经营不再是单纯的为主业安置富余人员、解决电力职工子女就业、为主业提供生产及生活服务,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逐步切断多种产业对主业的依赖性,将企业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地融人社会化大生产和广泛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之中,最终实现多种产业与主业之间企业分立,资产分离,管理分开,形成产权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的多种产业格局。

3.3科学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

科学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是事关企业发展方向和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是有关整个企业长远发展道路的重大决策。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经营宗旨、经营方针与基本原则、企业发展目标和实施发展目标的战略行动等。

科学制定经营战略,为企业各单位、各部门和全体职工提供了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共同纲领。在制定经营战略过程中,多经企业领导主要应在大的方面提问题、想思路、定原则、把好关,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并坚定不移,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推动实施。

3.4解决好多经企业的用人机制问题

多经企业干部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经营理念等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多经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为此,首先应尽快建立健全选拔任用优秀多经企业干部的科学标准和实施办法,使多经企业干部的聘任工作规范化,克服用人上的随意性、不公正性,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其次,引人竞争机制,公开、公平、公正地选聘多经企业干部,第三,建立经营者压力与动力并存的风险抵压金制度,年薪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科学的经营指标考核体系等等,进行量化目标,严格考核。在规定期限完成者予以奖励,不达者,扣罚,直至解聘。第四,要深刻领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哲学寓意。制定严密有序的多经企业人才规划和职工教育计划,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按照企业实际需要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厂长经理、财务会计、劳动工资、市场营销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业务技术学习。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充分调动起多经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设立合理化建议奖、金点子奖,鼓励职工向企业献计献策,建立起职工能在勤奋工作中获得应有奖励和报酬、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管理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思想,全心全意依靠广大职工办企业,群策群力,不遗余力,积极倡导职工爱岗敬业,团结奋进,加快多经企业集体领导和民主化决策的进程。

电力产业范文篇10

关键词电力监管基本特征

1西方电力监管制度的基本特点

1.1电力监管机构的设置和属性

国外电力监管主要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是独立的电力监管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以及受英美法系影响较深的澳大利亚和南美国家大多数采取的是单独设立监管机构模式,集中监管职能于一体,监管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中立性。二是非独立监管模式。日本以及1998年以前欧洲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德国等)总体上采取监合一的监管模式。

在独立监管模式中,由于中央和地方监管机构的关系不同,又存在着两种类型:其一是垂直监管模式,即成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监管机构并设立若干分支机构进行监管,如英国、阿根廷、新西兰等国家只设立国家电力管制机构,根据电力管制的实际需要,在各地设立若干办事机构。其二是分级监管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的国家一般如美国、澳大利亚等联邦制国家。

从发展趋势上看,电力监管机构普遍由政府行政部门的直接监管向独立、专业化的监管机构方向发展。很多原来采取政监合一或由政府部门直接监管的国家,纷纷分离政监职能,建立独立的专业性监管机构。

1.2监管职能

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市场功能的发挥,各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总趋势是区分竞争环节(发电和售电)和垄断环节(输配电),放松竞争环节的经济性监管,加强自然垄断环节的网络接入监管、价格监管以及安全、环保和普遍服务等非经济性内容的监管(社会监管)。监管改革的理念是在竞争环节充分发挥市场功能,监管主要集中在垄断环节,使得监管的对象和内容均集中,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效率。对竞争环节的经济性监管,不再实行以往严格的准入和价格管制;监管的目标是鼓励公平竞争、防止市场的垄断、保证公平、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监管的具体内容和手段是行业准入(此处对准入的监管主要是审查企业的资质、是否符合环境要求和技术要求等,而不是限制进入的准入管理)、股权结构、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对垄断环节——输配电的经济监管,主要是网络开放、输配电价、服务质量等,其中输配电价格和网络的公平接入是监管的核心。社会性监管则主要是对涉及技术(如系统规划、运行)、安全、消费者利益、清洁能源发展、污染物排放、环境保护、普遍服务等方面进行监管。

另外,监管职能由保护性监管向激励性监管转变,此特征更多地体现在监管的核心内容——输配电价格监管上。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不同,电力改革的目标选择和改革重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在电力市场成熟、电力供给大于需求的前提条件下,改革的重点是价格的激励性监管,以改进企业的经营绩效、提高行业运行效率、降低电价和提供多种服务;发展中国家却面临发展电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等任务,电力改革的重点是要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吸引新投资以支持电力行业发展。

1.3监管的监督制衡机制

许多国家监管的监督制衡机制由如下四方面组成:

一是实行政监分离。政府各部门负责政策和规划的制定;监管机构执行政府政策,对电力市场进行日常的、专业化的监管。政策制定职能和监管职能的分离,避免了监管机构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执行者的弊端,有助于约束监管机构的权利和减少决策失误。

二是法律授权。监管机构的设置及其监管职能得到法律和监管规则的框架下,依法监管,从而避免了监管机构滥用权利。

三是透明度。透明度的实现主要表现在:清晰地描绘监管机构的作用范围;公开其决策机制;明确的制定监管规则和仲裁争议的程序;公布其决定以及作出决定的理由;将监管机构的行为和被监管者的履行行为定期向公众报告;规定有效的上述机制;将监管机构的行为和工作效率报告提交给外部检查人员进行详细地审查。

四是争端解决机制。一般采取仲裁和司法两类,如澳大利亚的电力法庭。

综上所述,现代电力监管机制具有如下特征:独立性;政监分离;放松经济监管,加强垄断环节及社会监管;法律授权,依法监管;有效监督和制衡机制。

2国际经验与现代电力监管体制构建

2.1立法先行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综观世界各国电力改革首先得出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要以法制建设为先导,在科学的法律框架内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管制度改革。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十分庞大,且立法过程较长,而传统监管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紧迫性的要求,使电力监管体制不可能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再进行改革。因此“行政法规先行而后立法”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方式,统筹规划、分部实施,最终形成电力监管的法律体系。但法规必须尽快公开化、透明化,这既是监管机构所需,也是被监管的市场主体所需,没有竞赛规则的比赛无法进行,而参赛者不熟悉竞赛规则的比赛,亦是不可能公平进行的,也就是说,“立法先行”的原则必须遵守。修改和完善《电力法》,既要高层建构,又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一级立法,新修订的《电力法》应该在政府综合部门主导下,制定电力监管的具体规则,其内容应该包括电力监管机构的地位、性质、行为准则、职能、权限、监管产生的责任和后果等以及电价监管的原则、价格控制的方式、上网条件、服务的质量标准、企业准入许可的条件和审查程序、仲裁机制等。

2.2独立的监管机构与职能定位

能否建立独立、专门的电力监管机构是解决目前政府管制中存在的政监不分、政企不分、监管职能不清的根本途径,也是决定现代电力监管体系能否公正、透明、专业化运行的关键因素。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体现在即要独立于政策制定部门,以减少政府为达到短期政治目的而行使自由裁决权所造成的风险;又要独立于受监管主体,避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利益高度趋同,以保证规制的公正性。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建立电力市场、引入竞争的同时,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监管机构。从发展趋势上看,电力监管机构普遍由政府行政部门的直接监管向独立、专业化的监管机构方向发展,很多原来采取政监合一或由政府部门直接监管的国家,纷纷分离政监职能,建立独立的专业性监管机构。

2003年2月24日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出台,明确了“电监会”有效履行职能所必需的职权和应承担的职责,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监管的重大转变,也标志着电力行业深层次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迈出实质性步伐。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2.3激励性价格监管制度的建立

目前对于垄断环节的价格监管,国际上最常用的措施是由保护性监管向激励性监管转变,所谓价格的保护性监管即过去广泛采用的投资回报率的价格监管工具。由于被规划企业只是简单地将自己的绩效成本和投入要素费用转嫁出去,其所产生的“A-J”效应,导致受规制企业过度资本化以及激励机制被削弱,使企业效率普遍低下。根据新管制经济学的理论,由于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涉及到规制者与被规制企业之间的委托——博弈问题。与之相对应,最高限价的价格监管是一种新的规制工具,也是最典型的剩余索取合同。它是在考虑了物价指数的前提下,对输配电价格实行最高限价,此最高限价并非长期固定不变,而是定期进行调整,通常是逐步下调的。监管机构提前制定下一阶段的最高限价,要求输、配电公司在所要求的时间内,其输配电价格必须低于最高限价。这样就对被监管者创造了一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故而称其为激励性监管。其意义在于,当监管机构与被监管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时,通过赋予垄断企业更多利润支配权的方式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信息租金,以取得提高生产效率的激励;同时赋予被监管企业在不超过价格上限的情况下自由调整个别价格的灵活定价权,以提高社会配置效率。这一激励性的价格监管方式,最早于1984年由英国运用于电信业,然后逐渐推广到其他国家,在电力、天然气、供水、等产业中都得到应用,目前已成为西方最有影响的规制方案,除此之外,除了价格上限规制这种方式外,西方理论界还提出了其他的激励性规制方案,主要是特许权竞争和标尺竞争。实践表明,这些激励性规制的实行使企业受到了利润刺激或竞争性刺激,对于促进削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在构建电力监管体制时予以参考。

3结论

构建区别于传统政府管电体制的现代电力监管体系是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及提高电力产业效率的重要制度保证。对于我国当前的电力监管制度的改革来说,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电力监管制度改革的经验,逐步改进和完善政府监管制度,是我国现代电力监管体系建立的方法,也是监管制度变迁的路径之一。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计划经济的惯性和原有制度基础的缺陷成为现代电力监管体系建立的制度性障碍,因此,监管制度的变迁需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制度模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美)戴维·M.纽百里.网络产业的重组与规

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垄断产业改革与重

组的理论与规制研究”课题组.构建现代电

力监管制度的建议,2001

3冉永平.“探索全新管电模式——访国家电

力监管委员会主席柴松岳”〔N〕.人民日报,

2003-3-26

4世界银行.中国电力部门管制框架研究报

告.中国电力行业监管国际研讨会,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