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0:17:21

大学德育教育

大学德育教育范文篇1

1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实状况

从整体上看.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在改革开放3O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造就了近千万的职业技术人才。他们在品德方面能够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心理脆弱、品行不端、思想政治倾向令人担忧等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原因,既有学校教育原因也有学生个人认知原因。此处.我们仅从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方面做一下简要分析。

1.1高职院校自身对德育教育认识不到位

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重技轻德”的倾向.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等.把高职教育的功能也仅仅理解为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树人”。在这种偏激的理念影响下,高职院校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就过多地强调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忽视德育教育的基础性.从而影响了对人才的全方位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2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队伍建设滞后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我国德育教育师资队伍和现有的学生规模严重脱节。一方面由于历史因素影响.部分中专学校升为高职院校后,招收学生由中专变为大专.但教师大部分仍未变.管理上仍采用原来的中专生管理模式.导致所开展的德育教育不适应现有的群体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高职院校以一切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标,所以聘请专业技能教师时门槛较高、待遇较好.也愿意花较高的代价。而相反.聘请德育教育教师时则门槛较低、待遇不高,导致好的德育教师留不住,而留下的很多想改行。因此.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德育教育教师.相应的工作也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临时负责。

1.3学生思想更新快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难度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进入了快速转轨时期.这期间各种思潮相互碰撞.融汇交织。而现在的高职学生,自其懂事以来.所成长的环境就是在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之中特别是互联网日益普及以后。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通过网络广大青少年可以拓展视野、加强人际交流、学习新知识.但同时网络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特别是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内容.容易误导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这无疑给高职院校加强德育教育增加了不少难度

2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具体对策

2.1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认识是行动成功的前提。高职院校只有充分认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开展好德育教育工作。明确确立德育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将德育教育同技能考核相结合,指导好高职院校制定德育教育的目标、措施和方案等。院校领导要加强领导.督促学工部门、团委以及各院系学生工作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以及各班班主任(辅导员)要具体贯彻落实好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工作提升到直接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

2.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工作者整体素质

德育教育队伍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为此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队伍的建设。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班主3l6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班主任(辅导员)是学生课外生活的直接指导者,他们和学生直接打交道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应在第一时间有所了解.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作为班主任(辅导员)必须重视业务学习和科学研究.尤其是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现阶段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加强德育教育队伍建设.还要提高一线课堂德育教师的素质。教师是高校的主体.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与德育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有很大的关系为此,德育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科研方法和理论.不仅要把课上好.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德育教育工作能日见成效

2.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德育教育是对人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是~教就会、一学就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活动德育教育需要课堂主渠道,但更需要不问断的环境熏陶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f哄包含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环境.这当中学校又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纯洁学生心灵.不良的校园文化会使人情绪消沉.精神不振.影响德育效果。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积极、自信、乐观的个性。

2.4拓宽德育教育渠道.开辟德育教育新阵地

德育教育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教育,同时也是一项不间断的随机性教育除课堂主渠道这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外,我们还要根据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爱好需求、生活娱乐圈等,做好针对性教育,拓宽德育教育渠道,占领新的德育教育阵地。首先,要想搞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就必须抢抓德育教育的网络阵地现阶段网络在我国得到普及.特别是在大中专院校学生群体中,网络可谓无处不在。但网络有利有弊。利用得好.网络可以丰富校园思想文化,开辟高校德育教育的途径反之,如果只沉湎于网络.轻则荒废学业,贻误工作,重则成为社会的害虫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抓好网络这块德育教育的新阵地。其次.大学生社团、高校同学录、高校老乡会、同学会等也都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这些社团和组织是学生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情趣培养的重要阵地。第三。在学生的日常生活方面.寝室文化的培养、熏陶也是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地方。

大学德育教育范文篇2

1、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其次,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的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了丰富资料的来源。

2、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以往,德育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长谈,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和少数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也只能采用作报告、印材料、印报纸等形式,但这些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所和时间等因素,所以覆盖面也有限,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传统中"深入"、"细致"的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正面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德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波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4、网络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大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四是网络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二、网络浪潮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了新的挑战。

由于网络文化来的太迅猛,农耕时代和工业文明滋养至今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对它的"应对"、"衔接"和"包容"发生了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了当今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精神富矿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整体充分地展示,也没有很好地统摄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反,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致使传统文化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首先,过度商业化了的文化,金钱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对言论以及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流派多渠道的渗入,还?quot;网络文化"带来的浓厚的文化趋同,"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次,就网络文化而言,它的多元性尚处于"网络人办文化"的初级阶段,有待于发生"文化人办网络"的质变,"网络人"即使小有文采仍处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而少量活跃在网上、"IT"业的"小网络文化人"亦不能改变网络缺乏文化的基本面貌。

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本、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貌出现并诱导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传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之一。

2.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给现有德育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带来新的冲击。

互联网是开放的,聊天室里,你可以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公告板下,你可以从容不迫,甚至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挥斥方酋。其次,所有的网络成员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个上网者可以与大学教授交流也可能与罪犯沟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也相互感染;既可以张扬个性也可以纵扬激情;既不担心无人喝彩,也不担心骂声如潮。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传统德育教育的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针对这种情况,尽管部分高校已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普遍性的高技术少文化、重宣传轻知识、多简介少深入的缺陷。导致了高校网站只成为高校自我宣传的窗口,没能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所以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二。

3、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三。

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因为网络是创新的产物,是创新的形势,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识过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时间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识方式不知不觉的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quot;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再者,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甚至人在网络上也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成为一个符号。在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阶层、职业等通常倍受关注的特征都被掩盖了,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正如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所说:网络虚拟性的危险在于,它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排斥掉你其它的生命感受、情怀、痛苦和乐趣,它利用所有人类交流的欲望和行为,构筑起她扑朔迷离,常开不败的青春。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的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其次,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如何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如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以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关注网络,弘扬东方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1)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学校网络中心要明确管理规范,建章立制。要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研制能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构?quot;网上防线",保护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载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及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提供事实,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

(2)针对网络文化中的"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我们要大力弘扬东方文化,重建东方文化的优越感,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维护自己民族一己利益,而是要在摈弃狭隘民族主义的同时,用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去匡扶正义,用深层次、稳定的文明,支撑浅层次、脆弱的文明。在大学德育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和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融。

(3)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一、特别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两课"教育是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内容上要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电化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到文、史、哲、体、美等方面。三、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四、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三观三德教育活动、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种社团活动。

(4)加强学生自律教育。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就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主题进行讲座。另外,在德育教学中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网上与大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2、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我们除了需要有一批像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这样的网络宣传主阵地以外,高校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即要有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又要有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一批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站。办好高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在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上,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当然这种正面的声音应该是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切忌生硬地说教和简单的贴政治标签。

(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求快求新的特点又使网络新闻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高校办思想类网站,就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经营好五?quot;拳头产品"即:新闻快递、时事消息、时代焦点、专家评论、时代论坛。以体现网络的特色和水平。另外,高校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这也是高校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最为明显的优势。,我们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需从传统媒体?quot;我办你看"到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转变,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3)高校要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生工作信息的,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学生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其次,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开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的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库的超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此,一是要尽快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4、高校德育教育要在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1)要确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扩展,知识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教育已经过时,与终生教育理念相适应,高校德育应树立终生德育理念。高校德育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由这一主题所决定的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德育目标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需要教育对象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升华、实践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素质,在时空上它不仅需要小学、中学、大学道德教育的相互衔接,而且还会贯穿德育主体的人生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新的德育问题会不断的出现。所以,高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2)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其次,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同社会的接触增多。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必须进行创新,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将德育教育向社会延伸,可以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可以与工厂、企业和街道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道德交往和实践中学会道德交往与实践,在责任承担中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

大学德育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大学生;德育教育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强调了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重视道德的作用。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加以继承创新,并把这些核心思想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融合贯通,古为今用,以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当代青年,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国家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精神面貌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体现。因此,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德育教育,古有孔孟之道,尊卑礼仪、修身养性等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大学生也应迈向求学生涯的新时代。但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中却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可借鉴儒家德育的思想与方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融入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之中,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一、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状况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政治教育等的总称。大学生德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根据历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总体表现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的现象。

1新时代大学生有志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德状况总体态势积极健康向上作为新时代祖国栋梁的大学生肩负着服务社会,振兴国家的重任,他们关心国事民生、关心家庭自然、关爱自身发展。近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整体呈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他们衷心拥护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党治国理政能力充分肯定和信赖;他们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党和国家在应对国际复杂局势和处理国内复杂问题时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有志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有95.4%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表示乐观[1]。总的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的大学生是积极乐观朝气蓬勃有远大理想的年轻一代,他们有抱负有梦想有追求,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容易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道德观念模糊和易变、道德行为多面和叛逆的误区。

2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偏差,高校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首先,在道德认知方面,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尚未建立自身的道德体系,不能遵循道德行为规范,对道德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道德教育教学是一种纯粹的理论说教,不能转化为内在的自律意识,从而导致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着不一致性,在不良思想的侵袭下缺乏道德判断力,导致道德失范,行为失体,缺乏诚信,缺乏纪律,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想盛行。其次,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重利性目的使得人们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导致大学生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尤其是西方腐朽的意识形态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道德体系的构建带来了不利影响;互联网的兴起,负能量的网络文化,动摇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人格形成、心理适应等方面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种种难题的出现也使得高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再次,高校在道德教育上不够重视。教育内容老套,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陈旧,学生不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奖学金的评定,人才的培养、考核与提拔,唯成绩,重能力,忽视道德的标准,缺少道德的要求;学生在寒暑假进行的道德实践和调研活动缺乏实质内容,流于形式,浅尝辄止,不能真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大学生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导致道德上知行脱节。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2]针对大学生中德育缺失这一现状,我们可以审视历史,借鉴经典,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研习儒家德育思想,从儒家德育思想和方法中寻求破解之法。

二、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与方法

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具体是指“儒家学者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主张,以及方法、原则的总称”[3]。

1借鉴儒家“仁”“义”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仁”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思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孔子认为,仁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仁者爱人”,每个人要从内心出发具备由衷的爱人之心,仁是爱人的道德规范,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通过克己复礼达到仁的境界,“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义”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是君子、圣贤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义者,宜也”,作为一个君子,无论是对自己的亲人还是对待陌生人,都要遵循仁义,做到孝敬父母,忠君爱国,诚信待人等,这些是“义”的基本道德表现。“仁”“义”思想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根基,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紧密相连,与西方传统文化有根本的不同,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对高校德育教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仁”“义”思想对于高校德育教育有着现实意义。首先,儒家德育思想的精髓内容利于丰富高校德育教育内容,在教育中融入儒家德育的核心思想,可以培养学生普爱众生的情怀,推己及人,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积极性;利于大学生借鉴“见利思义”的原则,正确处理物质利益和仁义道德的关系,解决好金钱与道德的矛盾,自觉防腐拒变,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袭。其次,儒家德育思想利于高校发挥积极的教育功用,以“仁”“义”思想为引领,对大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激励“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而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建立正确的道德体系。

2借鉴儒家德育方法,加强道德修养儒家德育的基本方法孔子称之为“修己”,“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内省修己是指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调动内心深处的自觉意识,查找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有过则改,积善成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并且要坚持“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儒家思想认为通过内省而修身是实现“君子人格”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与方式,首先把内省的修身之道融于大学生德育教育之中,促使大学生及时反思总结自己的言行,以增强自律意识,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其次通过道德行为训练养成一种习惯,以提高文明素养,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再次把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行列之中,坚持立德、立功、立言,从而领悟道德的真谛,获得人生的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儒家德育的基本方法还主张“践行”,“知行合一”。“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认为“行”是道德品质的载体,是精神之气的外化,“行”是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升华的手段[4]。荀子也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知”从广义层面来说是指人的心知,而从狭义的层面来说则强调道德知觉,“行”在广义上是指人的行为,在狭义的层面则是指道德实践[5]。在儒家的教育实践中,都注重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可见,倡导躬身践行,进行道德实践是德育教育的关键环节。道德实践活动是锻炼在校大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精神的途径,也是磨炼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砥砺品格的重要方式。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教育,具体可以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底蕴,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资源整合,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把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实践环节,知行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切身体悟道德的内涵,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修养,提高道德水准,进而追求慎独的道德境界。通过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砥砺德行的道德情操,做一个奋发向上、有益于社会的道德高尚的人。

三、儒家德育思想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

1儒家德育思想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6]一个不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文化没有认同感的人,是不能担任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造就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高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儒家德育思想的内涵,借鉴儒家德育思想基本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加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建设专门性的网络课堂,嵌入丰富的德育故事,传承德育理念,润物细无声,在教育学习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在“与他国、他民族异质文化的比较中树立和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7]。使得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2儒家德育思想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有利于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持续深入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价值遵循和人生追求。91.2%的学生赞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92.8%的学生赞同“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承载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本质超越”[8]。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先进思想的引领者和践行者,肩负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任,应通过他们更好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和践行,唱响在全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代,立足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深刻领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做一个慎独、理性之人,心存一种责任,肩负一份担当;立足新时代,大学生应该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努力培养道德品性,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学业、德业得到不断提高;迈入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时刻牢记对青年大学生的寄语,深谙新思想,承担新使命,提升道德境界,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丁雅诵.二○一六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公布[N].人民日报,20160718.

[2]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78.

[3]黄钊.儒家德育学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

[4]杨小艳.浅谈道德价值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7(1):82—83.

[5]商润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8(2):88—90.

[6].把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7]曹正勇.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与方法[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4):84—88.

大学德育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职学生;德育

道德、智慧、身体、审美、劳动各方面均衡、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对当今社会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其中,德育占据着首要地位。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当今青年学子的立身之本。反之,抛弃道德底线、缺乏基本社会责任心的学生哪怕他“才高八斗”、“鹤立鸡群”也不可能在当今世界立足。因此,当今青年学子在校期间都应该重视德育培养的机会,完成德育培养目标。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大学生德育状况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仍旧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各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拿出具体有效的措施加强在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大学生德育状况

(一)德育教育发展缓慢,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利益吸引力的增大,很多高职院校开始一味地扩大学校规模、增加招生量,忽视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在有些高职院校管理者的思想中,德育教育并不能短期内让学生有所收获,也就无法体现他们的教学成果,因此,他们认为德育教育可有可无,并不需要格外重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即使高职大学生有学习进步思想、提升道德水平的意愿,也很难找到适当的途径。毕竟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获取各方面知识最有效的方式仍旧是课堂学习。

(二)德育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负责德育教育工作的是党委副书记,校长并不直接参与德育教育工作的管理,这样的领导体制导致德育教育体制的构建不够完善,毕竟党委副书记建立德育班子的能力和权利不够,进行德育管理的时间不够。德育教育变成了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空话,这种体制的形成直接导致了德育教育停滞不前。

(三)经费投入不足,德育教育开展困难

“没钱”,这句话虽然会被认为是一些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推托之词,但其实恰恰反映了高职大学生德育教育确实存在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的经济来源仍旧是学生上缴的学费,这些资金要承担着整个学校的各方面支出,总体来说并不是特别充裕。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德育教育财政倾斜程度上都远远不够,甚至在不断减少。由于没有资金的注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设施无法及时更新、德育教育活动无法得到实施,对德育教育的效果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四)德育工作者梯队建设不够

环视高职德育教育的整体状况,师资队伍薄弱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编制、待遇问题的影响,大部分优秀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会选择重点大学等高校去任职,最终进入高职院校任职的德育教师通常是本科院校没有录用的。这些教师有的资历较浅、经验不足,有的学历偏低、水平有限,有的责任意识不强、素质偏低。由这些教师组成的高职德育教师队伍教学力量必然不够,无法实施强有力的德育教育。在他们的课堂上,教师应付的教、学生应付的学,最终导致高职大学生的德育状况一塌糊涂。

(五)德育教育方法落后,学生厌学严重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德育教学管理者还是德育教学实施者,都没有进行专门的深入的德育教学理论研究,没有进行具体的实际的德育教学实践探索。因此,他们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大多选择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完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单纯完成教学任务,却不顾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如此的德育教育方法,很难适应当今的德育教育要求,更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六)高职大学生德育学习配合度较低,德育教育难度增加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高职大学生整体的精神风貌并不差,只是由于他们并不是完全出于自愿,而是由于成绩不够好才被迫来到高职院校,所以在学校里他们很难对正常的学习产生兴趣,更不要说是德育教育的学习。他们抵制德育理论的灌输,他们并不认为德育教育会对他们的人生和生活产生作用和价值。高职学生对待德育教育的消极态度使德育教育的难度不断增加。

二、高职德育教育的反思

(一)加强学生德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高职院校发展至今,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发展迅猛,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是单独存在的,也是唯一的利益获取者。因此,学生主动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去接受的教学效果好上无数倍。所以,高职院校想要真正增强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从学生这一主体入手,在学生群体中大力宣传德育学习的重要性,强化校园德育教育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明白德育学习虽然不会立即生效,但它会成为每个人一辈子的财富,会让每个人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无穷,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德育学习中去。

(二)完善德育教育体制,搭建科学合理德育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搭建科学、合理、实用的德育教育体系。首先遵循实效性、整体性、主体性、发展性等原则创建德育教育基本框架,再根据现代德育课程设置具体的教学课程,并明确开设德育活动课,给德育教师实践教学的平台,给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享受德育教育给其带来的乐趣与成果。

(三)加强德育工作者能力培养,增加资金投入

在招聘德育教师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提高准入门槛,保证加入德育教学团队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提高德育教师的福利待遇,使优秀德育教师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使得更多优秀的一线教师自发加入到德育工作者这个大家庭中。德育教师入职之后,各类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地为他们规划职业未来,建立充满吸引力的平台,让他们充满干劲地去工作。更重要的是,学院要不断增加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机会,提升德育教育培训的工作效果,完善德育教育的师资队伍。

(四)改革创新,建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新途径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世界带入了科技和信息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开始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改革和新的探索,力求在新时代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社会新鲜血液,高职院校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不断寻找充分的教学材料,进行德育教学方法的探索,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高职德育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上开展心理活动、与学生进行民主对话等,弱化学生对德育学习的抵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尝试校企合作,借助企业的资金和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机会。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状况存在很多隐忧,首先,高职大学生本身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对纪律的抵抗性过强,缺乏接收德育的意识。其次,目前高职院校在德育资金、梯队培养、体制完善,重视程度上还明显不足。面对种种问题,我们必须要深刻地反思高职德育教育,树立正确德育观念,探索科学德育方法,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观念,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改革夯实基础,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作者:王万众 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涌.加入WTO与新世纪的中国教育〔J〕.教育研究,2001(06).

〔2〕李雄舟.经济全球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鄂州大学学报,2002(04).

大学德育教育范文篇5

1、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其次,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的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了丰富资料的来源。

2、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以往,德育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长谈,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和少数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也只能采用作报告、印材料、印报纸等形式,但这些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所和时间等因素,所以覆盖面也有限,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传统中"深入"、"细致"的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正面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德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波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4、网络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大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四是网络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

二、网络浪潮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了新的挑战。

由于网络文化来的太迅猛,农耕时代和工业文明滋养至今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对它的"应对"、"衔接"和"包容"发生了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了当今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精神富矿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整体充分地展示,也没有很好地统摄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反,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致使传统文化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首先,过度商业化了的文化,金钱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对言论以及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流派多渠道的渗入,还?quot;网络文化"带来的浓厚的文化趋同,"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次,就网络文化而言,它的多元性尚处于"网络人办文化"的初级阶段,有待于发生"文化人办网络"的质变,"网络人"即使小有文采仍处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而少量活跃在网上、"IT"业的"小网络文化人"亦不能改变网络缺乏文化的基本面貌。

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本、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貌出现并诱导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传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之一。

2.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给现有德育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带来新的冲击。

互联网是开放的,聊天室里,你可以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公告板下,你可以从容不迫,甚至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挥斥方酋。其次,所有的网络成员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个上网者可以与大学教授交流也可能与罪犯沟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也相互感染;既可以张扬个性也可以纵扬激情;既不担心无人喝彩,也不担心骂声如潮。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传统德育教育的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针对这种情况,尽管部分高校已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普遍性的高技术少文化、重宣传轻知识、多简介少深入的缺陷。导致了高校网站只成为高校自我宣传的窗口,没能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所以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二。

3、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三。

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因为网络是创新的产物,是创新的形势,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识过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时间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识方式不知不觉的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quot;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再者,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甚至人在网络上也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成为一个符号。在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阶层、职业等通常倍受关注的特征都被掩盖了,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正如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所说:网络虚拟性的危险在于,它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排斥掉你其它的生命感受、情怀、痛苦和乐趣,它利用所有人类交流的欲望和行为,构筑起她扑朔迷离,常开不败的青春。

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的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其次,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如何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如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以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关注网络,弘扬东方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1)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学校网络中心要明确管理规范,建章立制。要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研制能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构?quot;网上防线",保护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载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及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提供事实,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

(2)针对网络文化中的"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我们要大力弘扬东方文化,重建东方文化的优越感,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维护自己民族一己利益,而是要在摈弃狭隘民族主义的同时,用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去匡扶正义,用深层次、稳定的文明,支撑浅层次、脆弱的文明。在大学德育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和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融。

(3)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一、特别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两课"教育是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内容上要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电化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到文、史、哲、体、美等方面。三、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四、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三观三德教育活动、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种社团活动。

(4)加强学生自律教育。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就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主题进行讲座。另外,在德育教学中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网上与大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2、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我们除了需要有一批像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这样的网络宣传主阵地以外,高校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即要有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又要有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一批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站。

办好高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在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上,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当然这种正面的声音应该是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切忌生硬地说教和简单的贴政治标签。

(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求快求新的特点又使网络新闻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高校办思想类网站,就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经营好五?quot;拳头产品"即:新闻快递、时事消息、时代焦点、专家评论、时代论坛。以体现网络的特色和水平。另外,高校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这也是高校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最为明显的优势。,我们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需从传统媒体?quot;我办你看"到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转变,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3)高校要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生工作信息的,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学生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其次,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开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的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库的超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此,一是要尽快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4、高校德育教育要在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1)要确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扩展,知识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教育已经过时,与终生教育理念相适应,高校德育应树立终生德育理念。高校德育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由这一主题所决定的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德育目标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需要教育对象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升华、实践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素质,在时空上它不仅需要小学、中学、大学道德教育的相互衔接,而且还会贯穿德育主体的人生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新的德育问题会不断的出现。所以,高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

(2)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其次,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同社会的接触增多。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必须进行创新,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将德育教育向社会延伸,可以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可以与工厂、企业和街道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道德交往和实践中学会道德交往与实践,在责任承担中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

大学德育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儒家;道家;道德修养论;大学生;德育教育

1先秦儒道两家的道德修养论

1.1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因材施教等许多教育理念,并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提出了儒家道德修养论。儒家既强调社会的道德教育,又强调自我的道德教育和修养[1],其核心是以仁爱、孝悌、忠信作为道德修养的基础。正是基于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孔子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弟子,成为后世德育教育的楷模。《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德育教育的论述,如三省吾身,是自我反省的修身教育;道之以德,是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君子不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见贤思齐,是向道德高尚的贤人看齐;中庸至德,说明遵循中道才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志于道,据于德,说明人的行为价值要以道德为依据。此外,孔子还论述了道德与言行的关系,认为有道德的人必有志同道合之人相伴,不进行道德修养是君子所担忧的,有德之人也必会有善言,反之那些伪装道德、道听途说的人,则是道德的败坏者。孔子将仁作为人的根本道德属性,将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将礼作为行为规范,将忠恕孝悌作为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以文教化,以诚信保证,以实践检验,来教书育人;时常反观自身的道德修养,君子求诸己[2],择善而从,迁善改过,突出道德教育。孔门十哲也以德行为首,凡此种种,表明了孔子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之后的曾子和子思,则提出了明明德、修齐治平的三纲八目,以及五达道、三达德和至诚尽性等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成为实现内圣外王的理论依据。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德育方面也有独到的论述。如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实现道德修养提升和自我和谐完善的基础;四端说,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四种基本德行,要好好地维护保持和扩充扩展;善德乐道,指出人们要致力于实现道德的良善;以德服人,指出道德对人心的凝聚统领作用;良知良能,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和能力;仁者爱人、仁民爱物,体现了对他人与他物的尊重和敬畏;尽心知性,认为这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安身立命;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指出人在逆境时要修养好自己的道德,在顺境时要广施德行;善教得民心,指出良好教育可以得到民心所向;正己而物正,认为个人道德修养要端正,才能影响他人等。此外孟子的浩然之气、大丈夫人格、君子有三乐等,都强调自我道德修养和良善的重要性。1.2先秦道家的道德修养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首先提出了哲学意义上的道和德,认为道德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不言之教”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概念[3],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家道德修养论。《道德经》里多有关于道德和德育的论述,如上善若水,认为人应该学习水的包容品德;德者同于德,指出有德之人会向美好的品德看齐;救人救物,指出高尚品德的人善于教育挽救人和物,上德不德,指出高尚的道德无须自居有德;广德若不足,认为做人应谦虚好德;德善德信,认为做人应该宽广厚德;尊道贵德,认为万物都应当尊崇道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表明修养自身是培养品德的基础;重积德,认为人应该节俭积德;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要求人们乐善好施。老子认为道是德的基础,德是道的表现,德要遵从道、符合道,人们要保有淳厚的道德,要慈爱、节俭、礼让,经常反省自己的道德品行,要多给予和奉献,修身之道,惟善为宝[4]333,表明了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之后的关尹和列子,则提出了贵清、贵虚的修身养性论,保持身心的清净和道德的纯一。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德思想,并有所发展。如先存诸己,后存诸人,指出人先要修养完善自身品德,再去帮助他人树立品德;全真保德,认为人应该追求真善美,精神不为外物所累,保持自身道德;德有所长、形有所忘,认为只要有高尚的德行,外在的形体不足是可以遗忘的;立德明道、性修反德,指出人要树立德行、光明大道、修身养性、回归道德;外化内不化,认为人们面对外在可以随事物变化但应坚守内心。庄子倡导虚净、恬淡的修身养性之道,强调顺应自然常德的重要性。1.3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的异同。由上可知,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不尽相同,但根本都在于提升个人的修为。从道德修养的主旨来看,儒家和道家都认为道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居于首要位置;从道德修养的主体来看,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主体独立性与个人能动性[5],道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要符合自然之道;从道德修养的对象来看,儒家以修身为主,而道家则偏重于修心;从道德修养的方法来看,儒家重视至诚尽性、反求诸己,道家重视为道日损、虚己无为;从道德修养的目的来看,儒家是为了修齐治平,道家是为了返朴归真;从道德修养的结果来看,儒家培养的是贤人君子,道家培养的是全德之士。虽然两家的路径方法有所差异,但其中蕴含的道德价值理念对于人们修身立德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启示意义。

2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德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2.1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德育教育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国家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并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在视察孔子故里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则提出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先秦儒家和道家建立了各自的道德修养论,奠定了后世道德修养论的基础。无论是以儒家社会伦理道德作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还是以道家自然伦理道德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都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敦厚的品德,树立坚定的意志及责任担当精神;所倡导的内省内求和见贤思齐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反观自我来提高自身品德。道家所倡导的上善若水和虚怀若谷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宽容谦逊的品德;所倡导的修身以德和广施德善等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沉稳宽厚的德行和平等博爱的胸怀。吸取其中的思想精华,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2.2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德育教育的意义。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来源于对理想人格培养的要求,它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奠定了后世道德修养论的根基,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将会对大学德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中的道德伦理和道德实践,为个人道德的修养和提升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儒家的启发互动式教育,如举一反三、循循善诱等,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为主;道家的自我反观式教育,如“复众人之所过”[4]277“夫唯病病,是以不病”[4]30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4]83等,以认识和分析的提高为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品行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以人的三观和道德的养成为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自信、遵守道德、全面发展等,以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提升为主。以上几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对大学德育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3小结

十八大以来,我国正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强调,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而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因此既要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才干和聪明智慧,也需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价值理念、思想智慧和思维方法,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和道家道德修养论中吸取宝贵的德育教育资源,教育引导大学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对大学德育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是当前大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实践,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瑞莉.儒道两家德育思想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2014(9):33-35.

[2]陈晓芬,徐宗儒.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5:190.

[3]吴丽芬.老子德育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0):16-17.

[4]黄元吉,蒋门马.道德经注释[M].中华书局,2015.

大学德育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

德育是伴随我们一声的素质体现。但是,近些年来大学生道德缺失以及德育素质低下的问题屡见不鲜。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素质的高低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因此,我们就应加大德育教育在大学中开展的重视度,不断的提升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以此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本文就针对大学生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途径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1.1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当其走出大学校门时其就会成为未来社会财富的缔造者。因此,大学生的德育水平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德育水平。倘若没有对大学德育教育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就会影响大学校园中的不良社会之风,这样就给大学生的德育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影响。因此,就应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以此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1.2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可以帮助他们能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的了解自身的价值。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中坚力量。因此,不断的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各国文化的接受能力也逐渐的增强。而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可以促进大学相关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此就能提高其的德育水平。

2在大学生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

2.1开展多样化主题实践活动。在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活动时,如果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对于活动有效价值的发挥是十分微小的。因此,要想提高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就应从实践环节入手,这样才能确保德育教育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其中,多样化主题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促进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这样学生就能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到自身道德意识和行为举止的不足,这对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就应不断的在大学中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实践活动。首先,高校可以利用假期开展以历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些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革命老区或者红色根据地,体会革命先烈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高校还可定期的开展关于道德风尚的主题实践活动,并且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形式来进行实践教育,这样就能促进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2.2立足网络文化大环境有效落实德育教育。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就增加了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而网络文化作为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活动时,就应有效的结合网络这个大环境,发挥出网络这一交流工具的正面价值,以此才能确保学生的道德价值在复杂网络环境中不受影响。其中,相关部门应首先过滤掉网络文化中与社会主流思想相矛盾的观点,这样就能保证大学生能够接受正确的价值思想。此外,学校还应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活动,从而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

3总结

不断的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对于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进而从开展多样化主题实践活动以及立足网络文化大环境有效落实德育教育两个方面来有效的在大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以此来促进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作者简介:湛坤,本科,初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党务和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郭霞.论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德育教育[J].芒种,2015(22):33.

[2]凃麟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下大学生德育教育[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34(10):78.

大学德育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大思政”;涉农高校;德育教育

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习[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只有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才能让他们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1“大思政”格局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大思政”格局理论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主要是从全局考虑,从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教学时效上进行全面的整顿和修改,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地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德育为先的理念融入其中,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思政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教育更有亲和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教学管理上,确保教书与育人协同发展。任何思政教育都必须遵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心理认知规律,做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全育人,加强素质教育,用更具有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更多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确保高校大学生能够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下全方面发展。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需要注重德育教育效率,开展教育后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新的“大思政”教育在遵守了德育教育的三个基本要求的同时也注重了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人的主观和客观能动性,以及思维创新的能力,由内而外的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了解客观事物规律,并以此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二是以德为先,德育的目标应为“成人”,其支撑为“成才”,综合素质提高,首先需要强化学生在处理面对各种事务时的道德自觉性,以思想道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达到提高德育效率的目标;三是所有人员全程参与,全方位的开展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高等学府应以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出发点,针对不同情况,选择更为合理合适的德育方法,注重其效率的提高,达到德育对学生的实际效果,同时对德育资源的挖掘也是重中之重,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统一、自上而下的领导和规划德育系统。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开始,直到其毕业走向社会工作,这期间都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注意到每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实现一种“处处有德育,人人谈德育”的理想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校德育资源的作用和优势。

2“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是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对社会的认识渐渐成熟。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思想保持着持续向上,健康发展的阶段。例如,在社会交际方面,72.01%大学生表现应该有奉献精神,索取得当,21.88%强调奉献与索取同等重要。在判断人生目标时,68.19%学生选择投身于社会更重要,11.53%选择知识阅历更重要。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积极向上,对于人际关系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享受社会带来的权利同时也自愿承担起社会义务;其次是大学生有明确的政治力场。目前,超过80%的大学生希望入党,认同当下中国的发展路线,关注时事政治,为国家的建设而贡献力量。大学生们能保持清醒的认识,坚定党的领导,随时准备着为国家而奋斗。同时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正不断提高。在表现出乐于助人,敢于奉献的优良品质时,也更加严于律己,对不良现象和不健康的信息有正确的判断,并能做到抵制。当然,获得良好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德育模式与学生期望的不统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期望的德育教育已经不仅是满足于传统教师的课堂式教育,书本上的陈旧内容,以至于学生无法解决其在道德情感上的困境;二是德育效果与社会诉求的不统一。大学生在德育教育的影响下收获的经验与在接触事务时的感受和认识有很大的区别,存在着个人利益与社会道德的冲突,从而进入茫然状态,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三是德育要求与实施力度的不统一。处于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往往会产生道德与利益的碰撞,而高校的德育教育又缺乏统一的制度,使得德育实效性大大降低。

3“大思政”格局下强化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是高校领导的重视和参与。重视德育工作,形成科学统一,高效有序的工作模式。把学生放在工作的前提,与学生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良好关系。在教育设施上加大资金支持,能有效地为新问题提供解决对策。使教育内容基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又能回归生活,这能使德育教育更完整,用于实践,适应社会。只有基于现实,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使德育教育更有效率。除此之外,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情绪变化,从学生需求出发,投入更多关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快的融入社会。3.1奉行德育为先。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高校领导和全体老师都要积极配合,高度重视,高效合理的工作安排才能让德育工作形成一个整体。奉行德育为先的理念就是要把学生放在首位,让学生们通过德育教育形成相互尊重的融洽氛围,这是德育教育的关键,同时在教育的其他方面也要重注资金的投入,这对于解决问题来讲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其次要明确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的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而又贴近于生活,只有接地气的教育才是完美的德育教育体系,科学合理的应用于社会生活和实践才是教育的实质。科学合理的教育实质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从德育教育的本身出发,多关爱学生的成长和实际生活。3.2调整德育机制。高效的教育模式需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进行教育团队、教育过程、教育场所的变革。一是提升高校内德育教育质量,通过组建一支稳定高效,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教育团队,重视德育教育,以此来提高育率效率;二是大学生思想不断受新事物的影响,在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的今天,大学生思想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反应,也正因如此,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着明显的层次性及阶段性。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只有关注大学生思想动向,把握人格层次性变化,把握实际,才能形成适当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三是注重全方位德育,充分利用校园内外、课上课下的德育资源。这种将教育融入生活的教育模式也正是“大思政”教育视野带来高效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教育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开展教育。使学生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使德育教育更具说服力与效率。3.3改善德育环境。改善德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德育教育效果的发挥。一是改善校园环境,营造校内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高自身修养。校内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也更加积极主动接受德育教育,在校园内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逐渐频繁地与社会接触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特征,社会风气以及舆论导向对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引导社会合理接纳,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社会环境,提升精神内涵,在社会的引导及不断的教育下渐渐形成品格端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结语

“大思政”教育视野影响下,各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不难发现在成果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更多的研究改进。如今面对日渐复杂的国际环境,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不能培育出顺应时代、品格优良、综合发展的高校人才了。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的进步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5-9.

大学德育教育范文篇9

1.网络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正效应

(1)知识的扩充和丰富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的教育。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老师,获得知识的渠道是单一的。当网络逐渐进入中国的高校和家庭之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渠道扩大了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上网,了解最新的国际形式,最新的科学技术。这样,同学们的视野得到了扩展,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使得大学生更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需要。

(2)朋友广泛的结识

有一句歌词写的好,“朋友多了,路好走”。无论在哪里,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我们都离不开朋友的帮助,离不开朋友之间的相互协作,通过网络,使得我们可以广结天下朋友。现在在大学生中通过网络结识学习伙伴、考研盟友等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大学生利用网络结交海外友人更是让大学生们真实的了解了国外的一切。网络使得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友情。

(3)相互交流、通信的快捷

80年以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写信的方式与家人、朋友进行感情交流;80年代到90年代末开始有一部分采用电话和写信向结合的方式;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普遍采用网络视频聊天、网络邮件的方式与朋友、家人进行交流。利用网络进行通信,缩短了信件来往的时间,使得彼此迅速的了解目前的生活、学习情况。

(4)缓解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以前的大学生的生活是非常单调的,被称为“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唯一的娱乐可能就是到了周末去看看电影,去跳跳交谊舞。随着网络进入校园,学生的业余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如上网看电影、听歌、游戏等。学生不需要出校园,就可以听到最流行的歌曲、看到最新的电影,这样不仅省了不少的开支,也得到了消遣。通过网络,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得到了丰富,充分缓解了学习的压力。

2.网络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负效应

(1)上网成为校园的疯狂

随着网络进入校园的各个学生宿舍和学校计算机中心,一部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就开始完全在网上度过,有些学生更是疯狂,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并且将自己的学习时间也用在了上网上,他们沉迷于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刺激,以达到自我的解脱。

(2)上网聊天成为每天的必修课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上网聊天已成为一种普遍。网上聊天方式所采用的昵称方式使得欺骗、玩弄等不道德行为盛行。同时,网上聊天可以不受现实各种观念的影响,可以毫无顾及的谈论,使得聊天内容当中渗透着一些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东西。

(3)上网痴迷于黄色网站

网络是一个包括新闻、电影、求学、英语、美食、婚姻等各种内容均有的五彩的世界,它是也最大满足人们需求为出发点的。因此黄色网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中。黄色网站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色情场面,对于已经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们,这就使得他们在以后的上网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就去找黄色网站以满足需要。并会产生想到现实生活中领略的想法,这就出现了大学生同居的现象的普及,这给当代的大学管理带来了严重的管理困难,并对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解决对策

1.高校德育教育应采取课堂教育与网上教育,利用“网上社会”和“现实社会”相互结合的方式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于当代的大学德育教育而言即是机会又是挑战。网络的发展为大学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同时又为大学德育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网络世界”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对大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强有力的吸引力,高校应主动采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和媒介,通过开设“网络课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大学德育教育,为道德教育注入新的载体。通过“网上课堂”的主动响应机制,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素质。

2.高校应制定有效的网络道德准则和网络道德管理和监控方式

网络由于是一个自由的空间社会,使得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充分摆脱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约束力,从而使得大学生彻底的超越了现实的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束缚。因此,高校应尽快的建立一种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部门,招集一批专业人士从事网络管理和监控。研发一些软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过滤,并建立网上大学生信息反馈系统,并建立一个强大的BBS来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同时,还制定一些惩罚措施,当发现严重违规者,进行严厉的惩处。

3.高校主动建立校园网络环境

当网络在社会得到迅速普及时,学校应主动的建立一个优良的校园网络环境。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德育教育者的工作,应该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如开支知识问答,网络文化节等形式来宣传和教育大学生。同时校园中的美好氛围也是建立良好网络道德的重要方式。

4.建立一支网络技术和专业知识均具备的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

信息时代的教师面临者严峻的挑战。高校德育教师不仅要认真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的著作,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并对网络的运用有一定的熟练,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机的将思想工作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将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总之,在新的时期,高校必须利用网络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进行高校德育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昭喜.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效应及对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2]杨丽萍.高校网络德育创新及路径选择.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林王荣.高校网络德育教育探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5.

[4]余军.网络与高校德育.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大学德育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德育;培养目标;大学精神

“理念”可以指明了某个方向,是一种怀揣着的内心,我们内心秉持着某种信仰去做某些相符的事情,最终朝着指引的方向奔行。大学的理念是偏于理想和追求,或是信念,但无论偏于什么,大学的理念主要阐释大学是什么,追求什么,以及大学做了些什么的问题。这些主要理念充分体现在教育当中,那么教育理念到底追求什么?培养了怎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是我们一直穷追不解的困惑。大学历史发展的轨迹经历了从培养“知识人”向塑造“完整人”的转变,这一嬗变意识着“大学精神”地位的提高。大学精神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对人的生存价值、自由以及发展的眷注和珍惜的思想。大学精神立足于大学的灵魂中,也是大学精神的“源泉”,更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与本体体现。作为大学的发展其理念无容置疑的是一种主义、态度或是一种意识。当健康和崇高的大学精神渗透于大学之中,便会对教育活动中的“人”起到规范行为和励志奋蹄的效果,对人文精神起到自觉的精神。大学对培养人的德行方面的教化和形成需要借助大学精神而深化,大学精神的塑造反而又依靠德育而产生和发展。目前,大学的德育教育缺少,德育精神缺失严重,有知识无品德成为危害大学的风景线,成为“媒体眼中的罪恶”。德育教育已成为我国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大学之为大学”这个问题是一个悠久而深远的话题,未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且常常争执不下。

大学作为大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不同背景和需求下,大学理念进行变迁,但无论怎样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活动来塑造学生人格的整全,从而增进学生之道德福祉。但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知识人”?作为知识人来说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知识,一方面是德行。

1.教育培养目标——知识之人

作为知识人首先就是“知识”的具备,而承载“知识人”场所的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性汇集的地方,这个从中古时“Universitas”的词义便可得知,所以作为“知识人”最基础的就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些通过大学专门化的课程学习来掌握,使其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其次,了解广博的知识。作为“知识人”应是一个完整的人,当今施诺“二个文化”分裂的问题仍然严重,专业知识掌握的局限性,影响到知识的发展,人们无法拥有一个整体的文化观去发展知识。要想改变此情况应当站在耶士培“大学整全性理念”的视角上,在大学中可以通过艾略特“选修制”、康纳德“通识教育”的“科际整合”方法来进行扩展课程的学习。最后,最为重要的是拥有发展知识的能力,当掌握知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时,最重要的就是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的需求,把社会所需要而需要应该是大学的目标。发展知识的能力是要靠大学的培养来完成的,这应是大学在所谓“知识”培养中最为重要的目标。

2.教育培养目标——德行之人

作为“知识人”拥有上述能力是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完整人”,其内在德行的拥有更为重要。纽曼之书中大学“博雅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是培育绅士的地方,也就是通达而有修养与识见之文化人。人之所以为人的首要前提是有一定道德品行,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的自我约束,肆意的做自己的事情,那社会将杂乱无章,这个世界也将离灭亡不远了。作为大学来培养“知识人”来讲,如果“知识”是基础,是一个人能否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那后者德行就是指南针,这涉及到当“知识人”掌握知识和具备技能之后能否为社会服务的问题。近些年众多例子都警告我们“知识人”德行问题的首要位置,如2013年“复旦投毒案”的事,因为琐事医学院林森浩运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运用N-二甲基亚硝胺毒害自己室友黄洋;美大学生因不满分数,枪杀自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老师;西安音乐学院学院学生药家鑫撞人杀人等,这些事件都暴露出我们在德育方面的严重缺失,正如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说法,“我们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

自己的目的。”这段话虽然是在批评贪官,但社会的这些现象的出现也体现出现代大学对“德育”教育的缺失,他很好的告诫了我们大学,作为大学我们真正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作为独立的主体,其理念核心具有自由精神。当大学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依附于其他地方时,德育教育也会迎合它之外的林林总总而为知识性的量化和指标马首是瞻。从苏格拉底对于“美德即知识”这一古老命题的叙述,就说明了知识融于一切美德当中,而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它们具有共同的性质。大学培养目标的知识性取向造成德育培养不足的关键原因。作为大学应该摆正德育的地位,不但要重视知识性教育还要重视德育的地位,使得大学教育培养目标整合,培养具备知识和道德的完整的“知识人”。

参考文献:

[1]尹强.大学德育:重返本质的教育——对大学德育暨教育理念之反思[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2]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