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学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8:01:55

党校学报

党校学报范文篇1

由于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淮海论坛》稿件来源范围狭窄,每期可供筛选的文章数量不足、总体质量欠佳。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们尝试改变过去被动等待作者投稿的工作方法,主动出击,利用各种机会积极联系作者并多方约稿。这一举措有力地丰富了刊物的内容,提升了刊物的质量。

在编辑《淮海论坛》副刊资料《观点与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的劳动。虽然每一期《观点与数据》仅4个版面两万多字,但一、二版的编辑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的特殊需要,三、四版的编辑则需要协调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本着“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领导决策”的原则,在办刊过程中,我们不断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做到信息前沿、有益有趣。为此我们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所浏览的信息量是每期《观点与数据》所包含内容的几十倍之多。

报刊的编辑工作除了需要训练有素的学科修养之外,资料的前期搜集整理工作以及校对工作等冗杂而繁琐的日常事务也需要认真、负责和细致的精神。在资料搜集方面,我们披沙拣金,力求优中选优;在文字校对方面,我们克服人手不足的困难,严格遵守“三校制度”,对每一期刊物都校对三遍以上,从而成功地将误差率缩小在万分之三以内,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党校学报范文篇2

1.为进一步调动全体教学人员搞好科研的积极性,我处根据校党委要求,对原有科研文件进行了认真梳理,制定出台了新的科研管理文件。

2.组织全体教学人员积极参与全省党校系统纪念建国6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活动,我校共申报8篇论文,入选一篇,其中一篇大会交流发言。

3.组织参与省市二级编办课题申报工作,我校共有9项课题入选。

4.组织申报市社科评奖工作,我校共申报6项成果。

5、学报工作。全年共完成学报四期,观点与数据20期。

6.组织参加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理论研讨会,四项成果入选。

7.参与全市党校工作会议材料准备工作,对相关材料进行修改整理。

8.组织参与市委宣传部委托的《科学发展观在徐州的实践》政治、经济和社会篇三本书的编撰工作。我处杜宇教授主持编著《科学发展观在徐州的实践(政治篇)》和《区域协调发展新论》两书,方竹正教授参加了《分享经济学》一书编写工作。

9.我处杜宇教授参与主持完成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课题成果,得到副省长徐鸣同志的批示肯定。

10.我处杜宇教授参与完成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课题成果,入选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共和国辉煌60年文库。

11.组织参加省委党校系统09年度调研课题申报工作,我校共申报7项,5项被立项。

12.参与组织与市工商联共同举办的“从港澳企业发展看徐州企业的成长与未来”理论研讨会。

党校学报范文篇3

关键词:党校;传统教学;案例教学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校要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加大案例教学力度,推动案例库建设。《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进一步对教学方法提出了量化要求,即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辩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比重不低于30%。因此,各级党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互动式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形式多样化

案例教学(CaseStudy)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案例教学课,学员通过大量收集证据,分析过去发生的人和事,采用类推法,就能把今天发生的情况与过去曾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清晰地找出今天做出这样选择的缘由。1910年,这种教学方式很快被人们认同并迅速在美国一流法学院传开并使用,直到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在商业教育、公共管理领域逐渐普及。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党校率先在党建师资班运用案例教学法,随后不久,党校各个系统各主体班次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教学者借助案例手段,以学员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教师引导,学员主动准备、共同讨论和观点碰撞思考折射出案例反应的问题,从而达到分析问题、应用理论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其主要特点是把学员置于事件亲历者的立场,使学员通过对事件的研讨,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得当,案例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解决”为“我要解决”,达到经验共享、高效学习的目的。案例教学形式多样化,在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能够适用于党校教学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讨论式案例教学、讲授式案例教学、模拟式案例教学、体验式案例教学等。

二、党校开展案例教学的优势

传统教学法在传授理论知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党校开展案例教学优势就在于搭起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桥梁,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是一种典型的双赢教学法。(一)案例教学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教学路径和方式上,案例教学是从实践到理论,通过前期学员的思考与材料准备加深了对案例的理解,在对特定案例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思想碰撞擦出火花,迸发出更合理的开放性答案,在此基础上再讲授相关理论知识,能加深对案例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侧重上,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为依托,教学过程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案例教学则以学员为主体,以发散思维为依托,侧重于学员的“学”,引导学员学与思、不断开拓学员的知识面,激发学员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效果评价上,正如“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案例教学则传达的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员主动收集资料,将自身置身于决策者的位置,主动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党校不是一般学校,党校教育培训对象不是一般学生,随着党政领导干部学历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加上近几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采取各种线上方式加强对各级党员干部的培训,如“学习强国APP”“好干部在线”等,进一步丰富了对党员领导干部理论知识的培训渠道,领导干部的理论知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除了理论知识水平日益提升外,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甚至有的学员已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经验体系和知识体系,这样的“不一般”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时不会简单的将所学知识装进大脑。相反,会有很强的参与和表现愿望,这就要求党校师资也“不一般”。当前,党校师资队伍部分教师从“学校门”到“学校门”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面临实践锻炼少的“先天不足”问题;二是经历、阅历等方面都不如学员,面临没经验却给有经验的领导干部上课的“倒挂”问题。案例教学将他们的身份从“主讲”变为“主导”,并没有降低教师能力素质标准,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前期准备案例、筛选案例、深化理论、发散思维找角度等方面都比传统教学更为严格,能极大地开发教师潜能。另外,通过挖掘学员的潜能、实践经验也有利于教师摆脱纯理论的束缚,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和教学质量。(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学员共享经验。党校主体班学员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系统,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学员之间的深入交流与探讨,在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中升华思想转化为行动,往往能发挥1+1>2效应。案例教学更加侧重对过程的分析,并非强调能否得出正确答案,在案例教学中,学员们可以结合自身阅历和工作经验分析案例中的事件、经过、结果、阐发的新思想以及如何指导现实,通过探讨、争论,疏通了教和学、学和学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启发的渠道,找到最佳路径理解与升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引导学员共享经验、沟通与合作。

三、党校案例教学的实施流程

党校干部培训案例教学的实施流程可以概括为“案例选取———案例———小组讨论———案例讲评”四个阶段,详细实施流程,如下图所示。(一)案例选取。案例选取需要经历案例选题、案例筛选、案例调研、案例撰写等环节。案例的选题首先要坚持以法治为依托,引导学员树立法治观念;其次,案例应当贴近学员的工作实际,要达到党员干部通过分析与探讨,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参照运用的目的。再次,案例应该有一定的典型性、复杂性、影响力,一个有效的案例往往能反映出复杂的社会情境,使学员真切体验到在实际工作时的那种困惑与矛盾,并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多重关系中,激发学员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案例选题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筛选并形成文本。具体包括:案件背景简介、多个问题的复杂呈现、相关法律法规、相关原理导读、相关问题探讨,筛选出典型的、具有同类问题的案例作为调研对象。案例调研。由于党校是特殊的学校,所选的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时效性、复杂性、实践性,因此,需要对案例进行充分调研,可以采取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实地走访法等方法使案例更具客观性、现实性。案例撰写。案例撰写不是简单的写出案例的发生过程,在撰写过程中,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各个专业领域的现实要求,因此,一遍遍打磨案例非常必要。在全体教师范围内,定期开展案例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教学研讨,各专业领域的教师能互相提出建议意见,最终使案例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二)案例。案例教学开展的前一周,教师需要引导主体班学员积极参与案例课程的前期准备,做动员工作,包括知识引入、分组分工、发放材料、学员准备等环节。知识引入这一环节便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学员及时主动弥补其他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提高案例教学的参与度打下基础,引导全组学员都参与进来,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解决”为“我要解决”。分组分工。每个小组10人左右,选出一名组长主持全局,并明确其他组员的分工,保证全体组员能积极参与进来。发放材料。与案例相关的背景、现状、问题、影响、法律法规、理论要点等内容以材料形式发放给每位学员阅读参考。学员准备。经过阅读材料,学员会自动把阅读的知识与脑海中已有知识进行结合,并产生疑问,此时学员就会主动阅读大量资料并消化吸收,为进一步深入讨论奠定基础。(三)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起的是“引”与“导”作用,而非“教”的作用。因此,需要充分尊重学员的思考,不评价、不参与、不讲授,通过组内交流、派出代表发言、再次讨论反思、个体自由发言等环节,使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更加全面。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学员通过模拟“说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水平,是一种带有模拟性、实战性、生动性、奇效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四)案例讲评。讲评工作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讲评的优劣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通晓相关理论、认真组织案例调研、熟读相关材料、提前多方准备、临场沉着发挥,这样才能驾驭整个教学局面,确保案例教学有效实施。

四、党校案例教学对策

对于各级党校而言,要建立党校教师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党校教师的潜力,群策群力,用好这支不可多得的理论力量,编制出有区域特色的教学案例库。中共中央组织部编写的《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教学手册)》,开发了一批新的教学案例,为我们进一步编制有区域特色的教学案例库提供了一定借鉴作用。首先,组建案例教学团队。由于案例教学编制的复杂性、长期性、时效性等特点,单个教师很难在短期内完成案例教学过程。组建案例教学团队能够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点,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其次,定期开展案例教学研讨活动,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打磨案例,最终使案例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再次,将案例编写纳入科研课题研究范畴,对编写后通过评审的案例给予科研课题的资助和奖励;对经过试讲进入主体班课堂的案例课程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奖励,提高教师编写案例、开发案例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玉瑛.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N].吉林党校报,2017-01-15.

[2]顾克非,章颜.区县党校推进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7(01).

[3]林宇宏.党校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及概况[J].党政论坛,2017(10).

[4]杜金梅.党校教学方式的创新[J].求知导刊,2015(03).

[5]杨美.党校开展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西部,2018(08).

[6]伊建春.提高党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案例教学为例[J].信息化建设,2015(10).

[7]孙旭丽.对党校案例教学的一点思考[J].才智,2017(15).

[8]沈力群,等.深化改革突出创新强化管理开创党校教学工作新局面[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01).

党校学报范文篇4

【关键词】家庭“冷暴力”;负面影响;防治对策

学理上通常把家庭暴力分为热暴力和冷暴力。“热暴力”,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暴力形式,归结起来说就是以暴力动作侵犯为特征的暴力方式;而与之相对应的“冷暴力”,是一种新的隐性暴力形式,以冷落、漠视等为主要特征的精神虐待方式。

一、家庭“冷暴力”的含义

所谓的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谩骂的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漠不关心对方、没有语言和情感的沟通、或是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庭劳动。相对于传统的以暴力动作为主要表现方式(如拳打脚踢、身体伤害)的“热暴力”,“冷暴力”是以语言为主要工具的,或是减少甚至停止夫妻之间的语言交流,或是用讽刺挖苦、侮辱性的言语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家庭“冷暴力”是一种精神暴力,是与身体暴力或性暴力并存的家庭暴力形式。

二、家庭“冷暴力”的现状

(一)家庭“冷暴力”的特征

1.分布特征:普遍性和集中性。家庭“冷暴力”作为一个新型的隐性暴力形式,发展速度快,覆盖面也广。大江南北,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小城镇,无论是白领阶层还是蓝领阶层,都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家庭“冷暴力”现象存在。

2.多样的行为特征。家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通常由于家庭的不同情况和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而呈现出多样行。有的表现为冷嘲热讽,在语言上进行恶意攻击,故意贬低、刺伤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表现为不管不顾、不理不睬,“把你晾干”,不再关心对方和家庭,不再承担夫妻和家庭的义务、责任,有意避免夫妻之间的独处和接触,常常无缘无故地“失踪”。

3.法律规制存在漏洞。就目前的法律来看,法律仅仅就对身体的侵犯也就是“热暴力”加以规定,对伤害家庭成员身体的行为加以惩治,但是却没有明确对“冷暴力”加以规定。不是立法者不够重视,而是这一问题确实又认定的难度。

(二)家庭“冷暴力”的现状

中国法学会对全国家庭暴力现状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在发生矛盾的家庭中有88%会出现夫妻双方互不理睬的现象,在对全国3500多个家庭做调查中发现在发生矛盾的家庭中,6成以上的家庭都出现了丈夫不理睬妻子的现象,还有的丈夫长期拒绝和妻子过性生活,阻扰妻子和异性朋友来往,对妻子实行经济上的控制。从调查数据看冷暴力最多,身体暴力次之,性暴力发生比率最小。海南省妇联在调查中发现:家庭暴力中“冷暴力”占45%。“冷暴力”近年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家庭中逐步增多。据贵阳市南明区法院和民政局统计,2002年,该区通过协议离婚和法院判判离的2213件离婚案例中,相当多的比例涉及家庭“冷暴力”。[1]

三、家庭“冷暴力”的危害

家庭“冷暴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暴力形式,正日益成为破坏现代婚姻家庭肌体的重要“病毒”,故有人称之为“都市家庭新杀手”。

(一)家庭“冷暴力”是对受害者精神、心理的极度摧残

家庭“冷暴力”使受害者在精神上遭受极大的创伤,在人格尊严上受到莫大的侮辱,使许多受害者长期处在痛苦的煎熬中,有的甚至失去生存的勇气,走向绝路。长期受“冷暴力”侵害的家庭,以爱情维系的婚姻关系就会受到损害、扭曲,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幸福,是造成家庭破裂的重要原因。[5]有的发生“冷暴力”的家庭虽为破裂,但并不幸福,不过徒有其表而已。有的夫妻碍于各种原因,没有走上离婚那条路,但婚姻就仅仅只停留在名义而已。

(二)家庭“冷暴力”对孩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家庭“冷暴力”不仅仅是影响了夫妻双方,也严重的影响了孩子,又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生活在家庭“冷暴力”环境下的未成年人,大多性格孤僻、行为怪诞、心理变态,难以与人沟通,严重的会诱发违法犯罪。

(三)家庭“冷暴力”危害社会安宁与稳定

家庭“冷暴力”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家庭,而且还危及到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有的为需求解脱而选择自杀,有的、、找情人、、吸毒,甚至为报复对方而伤害对方,有的人把对配偶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打骂、伤害孩子,给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防治对策

(一)提高全社会对家庭“冷暴力”的认识

要预防和制止家庭“冷暴力”,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逐步转变社会态度,改变人们只忠实“热暴力”而忽略“冷暴力”的观念。通过广泛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让全社会知悉家庭“冷暴力”并非家务事,有时还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违反社会道德和危害性极大的行为。(二)加强夫妻间的交流与沟通

归根到底,家庭“冷暴力”还是发生在各自家庭中。所以,无论社会工作做得再好,如果夫妻双方始终没有交流,那问题仍然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加强夫妻间的交流与沟通是防治家庭“冷暴力”的根本。

(三)完善相关立法,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至今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制止家庭暴力。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反家庭暴力在一定意义上仅是一个姿态,并未提供根本防止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实际运作中显得乏力,极不利于司法操作。因此,出台一部全国性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势在必行。

首先,应明确家庭暴力的定义、内涵以及家庭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将精神暴力作为与肉体暴力和性暴力并列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详细规定。

其次,还应规定对“冷暴力”的受害者,可获得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家庭“冷暴力”。

再次,规定对“冷暴力”造成的后果,采用证据倒置做法,由被控方举证证明没有实施“冷暴力”。[13]

总之,家庭“冷暴力”作为一种新型的隐性暴力形式,其伤害度不亚于显性的“热暴力”,甚至其伤害度还大于传统意义上手脚相向的“热暴力”。所以,对于家庭“冷暴力”这一问题,不能忽视,必须加以重视,这不仅是夫妻双方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都应加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10]董慧琴.解析家庭冷暴力[J].法制与社会,2007,(10).

[2]凌世敏.家庭“冷暴力”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3).

[3]仰滢,马建靑.家庭“冷暴力”的主要特征与成因分析[J].陕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2).

[4]陈明侠,夏吟兰,李明舜,薛宁兰.家庭暴力防治法基础性建构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屈秀梅.论家庭“冷暴力”的成因及预防对策[J].昌吉学院学报,2007,(4).

[6]凌世敏.家庭“冷暴力”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3).

[7]胡月香.家庭“冷暴力”的原因与干预治理策略[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党校学报范文篇5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问题;针对性;实效性

党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原则,另一方面要结合学员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经济学教学为例,教师应该适应不同主体的变化,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保证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满足教学培训要求。以下对此进行探讨。

一、党校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乏味。经济学涉及的专业内容多,尤其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学期间教师如果将重点放在理论讲解上,就会影响学员的积极性,不利于构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调查表明,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缺少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学员会产生枯燥乏味感,难以激发出对于经济学的学习热情。(二)方式方法落后。经济学教学具有系统性,党校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实现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1]。然而实际情况中,目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以教师讲授、学员听讲为主,对于学员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分析其原因在于教学活动没有和学员的工作、学习相结合,没有考虑学员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此教师和学员之间存在隔膜,无法适应党员队伍不断增加的需求。(三)硬件设施不足。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党校的教学工作深入变革,其中硬件和软件设施明显改善,教学效果上也获得了显著进步。然而,党校内部在经济学教学上的投入不足,体现在教学环境差、师资队伍引进不及时、教学科研经费不足等。在基层党校中,优质教师人数少,且硬件设施投入资金不足,直接影响基础建设、设备购买、馆藏资源等,从侧面影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提高党校经济学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

(一)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员产生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求知,将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带到学习中来,进行思考和探索,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对此,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员的兴趣喜好,将教学内容和学员的工作生活相结合,和实践经验相结合,能牵引学员的注意力。其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景创建法、工作演示法、互动讨论法等,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2]。最后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从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入手,真正解决学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二)实施分层备课。教师的备课水平高低,也是影响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而在党校的经济学教学中,应该形成分层备课体系[3]:一是个人自悟备课,教师在收集教学资料的时候,自主设计内容和形式,完善教学专题框架;二是教研室研讨备课,此时应该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针对教学专题进行补充和完善;三是推广层次,将一个教学专题推广到整个教师群体,从而形成系列专题。如此备课,将研讨和创新相结合,是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三)构建学习平台。党校在经济学教学上,要提供多种学习平台,分析学员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具体来说,可以邀请经济学专家进入校园,或者将教师送出校外进行交流研讨,加强校内与校外的互动学习。以专家讲座为例,可以介绍国家经济发展的最新政策方针,也可以分析教学改革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教师外出培训的情况,要在学习回来后进行汇报,包括经济学教学上的新理念、自身在教学方面的进步等。如此,在提高教师实力水平的同时,能起到辐射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共同进步。(四)及时教学反馈。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馈三个环节,要想增强经济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注重教学反馈,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学员状态、考核结果等[4]。针对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分析,并传输至职能部门,通过交流讨论,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将改进措施发放到部门和教师手中。此外,针对教学计划、内容方式进行监督,追踪教学改进效果,加强教师自身的考核,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党校经济学教学是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教学内容乏味、方式方法落后、硬件设施不足。对此,应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师实施分层备课,积极构建学习平台,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以此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范民英.基层党校经济学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J].经济视角,2012,(18):170-172.

[2]周要.充分发挥党校在民办高校中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3):29-30.

[3]侯栋明.论案例教学在党校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8):126-127.

党校学报范文篇6

[关键词]:党校、学员、学风建设

党校是在党委领导下培养党政干部的学校,党校姓党,其基本定位是“三个阵地、一个熔炉”。学风就是学习的态度和风格。同志指出:“所谓学风问题,实际上就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的工作态度问题”。也就是说学风属于思想路线、思想作风问题,核心是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党校的学风是党校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如果学风不正,党校教育的成效就无从谈起。大规模培训干部更需要端正党校学风。笔者在党校从事教研工作20多年,主要是担任教员、也当过进修班、科长班的学员,还兼任过主体班、函授班的班主任。对学员的学风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对党校学员学风的总体评价,可以说主流是好的,大部分是好的或者比较好的,令人满意的。党校的校训是“实事求是”,所以我们看问题应当客观全面,一分为二,不能因为个别党校或者部分学员出点问题,就全盘否定党校的教学培训工作,近年来,党校的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该加以肯定。下面我就党校的学风建设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谈谈个人初浅的看法,并寻求解决的对策。

一、主要的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自始至终抓学风建设。每学期主体班开学式、结业式,各分管的校领导和兼任校长的市委副书记、市委组织部长等都要亲自到位并作动员报告,在开学式上,给新学员作学习动员,明确办班的目的意义,强调学习政治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如何端正学风,怎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005年,笔者参加中央党校政法师资班学习。在9月2日上午庄严的开学式上,聆听了曾庆红校长所做的《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及我们的任务》(当晚的中央台新闻联播头条报道)。在各班次的毕业、结业式上,校领导都要做总结评价,表彰先进,颁发毕业或结业证书,合影留念。参加开学式和结业式的学员到课率最高,基本上达到99%-100%,而且大家都会认真听讲,记笔记,学习态度非常端正。张绳华同志担任漳州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时,十分重视干部培训教育,规定未经党校培训、轮训的,不予以提拨使用。并独创了年轻干部培训的“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党校学习理论,三分之一的时间到部队军训,三分之一的时间回单位搞社会调查及外出参观考察。这种培训方式效果显著,学员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端正了学风,增强了组织纪律性。

(二)学员的思想认识和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入学教育,学员思想认识水平和学习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自觉转变角色,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领导干部向普通学员转变、从繁忙的工作向集中精力学习转变、从家庭生活向集体生活转变”,迅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树立三风“刻苦的学风、团结的班风、严谨的作风”。大部分学员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对组织上的调训都很珍惜,能够认真应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教师讲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教师的讲课水平大大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也相应提高,看得清楚,听得进去,印象深刻。近年来,我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按照《党校工作条例》和《干部培训条例》规定的要求,采用案例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新方式,双向互动,让学员参与讨论,在县处级班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在科级班进行“依法行政案例教学”,改变传统的“满堂灌”作法,实行“2+x”教学,留1/3时间让学员提问,老师解答,效果良好,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三)学员能自觉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这跟我们党校实行的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关。在学员管理方面,我们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密的组织机构,配备专职的班主任和辅导员,配合校部、教务处和总务处等部门具体负责班级工作。各班成立班两委和学习小组、党小组,依托班两委和小组长管理学员,协助班主任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严格实施教学计划,不随便调换课程,朝令夕改,学员会无可适从,必须维护《功课表》的权威。学员一入学,就及时分发《学员须知》或者《学员守则》,宣布党校的“五严”规定:①严格执行休息制度,招待所晚上12点以前关门,“党校不是宾馆、培训不是开会”;②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不准旷课,特殊情况下,请假必须有书面手续,由班主任报市委组织部审批后,方可准假,并且每人累计不得超过5次课,否则取消结业资格;③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准吸烟,不准随意进出教室,上课不准接打手机、不收发短信息;要尊重教师劳动成果,认真听讲,做好学习笔记。④严格执行考试考核制度,在结业前必须提交一篇理论研讨文章或者考察报告,填写一份学结鉴定表,参加一次理论笔试(一般是考“申论”),成绩合格者方可结业;⑤严于律己,加强党性锻炼。实现“三个转变”,再大的官进了党校也只是一名普通学员;要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健全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执行省委转发的《关于加强对党校学员党性教育的五条规定》,不准利用学习培训之机用公款互相宴请,吃喝玩乐,不准利用学习的机会去串门跑官要官。此外,我们还实行考勤通报制度,每天都要把出勤情况公布上墙壁,接受公开监督,切实提高学员的出勤率;开展评优创先活动,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二、存在的问题

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针对当时党风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主要任务是“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在全国引发一场整顿党风运动。2006年,安徽铜陵市一个叫“风雨是晴”的网民,在网络上发贴,反映铜陵市委党校学员学风不正,建议市委书记“狠抓干部作风建设”,整顿干部学风运动再次拉开序幕。

当前党校学员学风究竟存在哪些主要问题?请看媒体的几则报道:2004年5月18日,新华网刊登一篇文章《为什么党校旁边的酒家一家比一家排场》,披露了一些党校学员吃请成风,一些干部趁上级领导读书的机会前来看望,名正言顺地孝敬领导的事实。2004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海南省委党校文凭“批发案”》,分析了令整个党校系统蒙羞的海南省委党校文凭“批发案”,读来令人震惊。

2006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栏报道:四川省南充县委党校函授招生考试中出现抄袭、代考等严重舞弊现象。媒体的报道,特别是英特网的炒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给各级党校的声誉造成极坏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执政党的社会形象。党校文凭尤其是函授学历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的质疑,党校的函授本科文凭不能报考司法资格。于是在2006年,原中央党校曾庆红校长叫停函授办学。函授教育作为党的干部培训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党校的主要任务是转为短期培训轮训。

有的文章把党校学员学风问题归纳为“六大歪风”:笑纳下属“慰问”,沉湎于觥筹交错之中。相互吃请,礼尚往来。跑门子,拉关系,功夫用在了校外。车来车往,他来你送;进出自由,胡作非为。学校管理松懈,甚至是放任自流。体会文章难动笔,他人捉刀来帮忙。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学员身上,但影响极坏,危害性大。

(一)学员学习动机不纯。进党校培训学习,机会难得,本该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与业务能力,但一些干部却把进党校学习视为个人升迁的一种途径,视为拉关系走后门的一个好机会,使一个本来应该充满学习、研讨、探索气氛的地方,成为一个“公关”、“社交”以至行贿受贿的场所。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一部分学员进党校,有的学习动机不纯,而且动机又不只是一种,就是为了“养养神、认认人、串串门、拿张文凭”,可以结交一些朋友,拉拉关系,解决一些个人实际困难,为受请托的亲戚朋友办点实事;全国各地党校的情况大同小异,学风不正,带有普遍性问题,不但主体班次,函授班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甚至更加严重。有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效果不佳,平时不重视学习,不善于学习,认为学理论没有用,一听到学习就喊没有时间,顾不上,却整天忙于不必要的应酬。有的学习不刻苦,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满足于一知半解;有的人喜欢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在学习中摆样子,热衷于“做秀”,甚至说的一套,做的一套,一边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一边干起违法犯罪勾当。如2000年4月,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第一次到中央党校学习,他不仅自己不学习,反而搞了一个陪读班子。他在党校院里住,陪读人员在外边租了房子,替他“捉刀”写平时交流座谈的发言稿和毕业论文。马向东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被评为优秀的毕业论文,也是组织一班人马的,雇“”写文章,自己却跑到外面去狂赌豪赌,讲党性锻炼,夸夸其谈,实际上,其行为非常恶劣。有的人讲究实用主义,理论联系实惠,“只认顶头上司,不认真理”,内在驱动力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教与学、学与用相脱节,老师讲的系统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讲“三基本五当代”,他们认为是讲大话,大道理不实用,倒是对那些技术性、操作性的知识喜欢听,甚至低级趣味、黄段子、鬼点子受欢迎。

党校是官场的一角,不是世外桃源,党校的学风、校风是党风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缩影。党风和社会风气不好,必然影响到党校的学习风气。个别领导在用人问题上出现腐败现象,不看政绩看关系,任人唯亲、任人唯钱。到党校学习培训与组织上提拔重用没有挂钩,党校只管培训,提拔干部是领导和组织部门的事情。出现“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学而不识、学而不用”,一定程度挫伤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官本位”问题不解决,中国的许多问题就难以解决。

(二)党校管理不严,甚至是放任自流。党校校风不正,问题虽然出在学员身上,但跟学校管理松懈有关。党校主体班的学员大多数有一定的领导职务,有的职务甚至还比校长的职务更高,权力更大,而学员的人事关系又不在党校,这在客观上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深层次原因还是党校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怕得罪人。学员学不学,学得怎么样,与学校无碍,如果管理严了,以后就不好找学员办事。因此,虽然各级党校都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学员管理制度,但在执行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员逃课不管,不认真听课不管,考试作弊不管,作业和论文叫人不管,随意吃喝、游山玩水也不管,不少教职员工还经常接受学员的吃请。教育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教学质量不高。以前,在党校教育中,培训内容上下“一般粗”、不分班次对象“一锅煮”,针对性不强,质量和效果不好。一些教员讲课理论深度不够,回答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强,个别教员文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明显不如学员;学校管理人员文化理论素质也不高,不少人只能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在组织研讨、回答问题和对学员的学习指导等方面力不能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领导干部在党校培训的积极性。

三、思考与建议

党校学风问题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组织以及党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铲除这股歪风,亟需采取如下对策。

(一)党委重视,明确党校培训的指导思想。一级党委配有一所党校,党校办得怎样跟当地党委重视程度有关。党校承担着教育培训干部的重要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着我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和执政方向。由于党校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如果党校学风不正,势必影响校风、党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产生难以估量的不良社会后果。因此,必须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高度重视党校干部教育中的学风建设,把它列入党校工作的首要问题。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俗语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过问就不难!”

(二)加强教育,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就必须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教育,使全体干部从思想上筑起反腐防腐的防线。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要努力建设一支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高素质就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而从思想上讲,就是要有坚强的党性,宽阔的视野,务实的战略思维能力,归根到底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因此,各级党校要切实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实事求是,不做表面文章。真正静下心来,系统学习“三基本五当代”知识,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培养“世纪眼光”,塑造“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

(三)学用结合,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大规模培训干部以来,每五年就会轮训一遍。并非凡是进党校学习都会被提拨重用,不要认为进党校学习是提拔前“镀金”。调训学员,党校要管,单位要管,组织部门要管,纪检监察部门也要管,形成一种多管齐下的管理模式,凡是在学习期间有违纪行为的,要严肃查处。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选人用人必须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和幸福观,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和“带病上岗”,切实提高选人用人水平。把党校培训与组织部门用人相挂钩,建立干部培训的学籍档案和老师评价机制,供组织部门任用干部时参考。按照现行体制,我们党校教师只能尽量做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好的为人民服务!

(四)多管齐下,不断完善监督机制。有的认为,监督官员是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哪里有官员腐败了,就认为是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不力。事实上,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才上是真正的英雄,是最重要的监督主体,对官员的监督不仅要依靠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新闻媒体,更要依靠群众举报,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腐败分子就无处藏身。要建立多层次、网络状的监督体系,互相配合,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失去制约的机制必将产生腐败,必须从严管理,依法治校。

(五)强化管理,提高党校自身建设。一是要完善学习和管理制度,严肃纪律;二是不断提高党校教职工总体素质,树立正气,能胜任本职工作;党校学风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必须重点抓好引导工作。教师为人师表,要用教风、教态引导学员,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学员,把人性感化与师德感化结合起来。“三基本五当代”仍然是党校教学主题,要把旧题讲出新意,认真备课,站着讲课,内容丰富,注意理论理想实际,讲课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要把提高素质与能力相结合,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探求教学方式方法。三是强化党校管理,既严格管理教员,又要严格管理学员;通过强化管理和严肃纪律,树立风清气正的党校学风。

总之,端正学风,使党校成为党员干部的阵地和熔炉,需要学员、党校以及党委组织、纪检部门的共同努力,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学员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加强党性锻炼;党校要严格管理,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树立良好的学风。通过改进学风,全面带动党校的其他作风建设。

参考资料

1、《应当关注党校的学风建设》评论员文章,载于《领导科学》2004年第21期。

2、王捷《铲除党校歪风亟需解决五大问题》,新华网,2007-7-20/2007-9-4.

3、李丽《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进基层党校学风建设》,载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4、梁志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改进党校学风》,载于《领导之友》2002年第1期。

5、陈振锟《学风建设事关党校的生命》,载于《福州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党校学报范文篇7

〔关键词〕党校;学术评价体系;学科建设;制度建设;教研咨一体化

学科建设是推动党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学科建设的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党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决策咨询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实践中,加快构建具有党校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分析党校学科的结构、优势、特色和水平,对于推进学科建设、提高学术发展水平和合理配置学术资源等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9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校(行政学院)学科建设应当重点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党性教育学科建设,积极扶持教学急需且相对薄弱学科,逐步形成突出党校(行政学院)特色、满足干部培训需要的学科体系。”〔1〕鉴于此,如何凸显党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如何使党校的学科体系满足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等,是党校学科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党校要加快构建具有鲜明党校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以切实解决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推动党校学科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准确把握学术评价在党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术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学术成果、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创新程度等展开的价值判断活动,以衡量学术活动及其相关事项的有无、多少、作用、影响和价值等〔2〕。事实证明,准确把握学术评价在党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更好地推动党校学科建设事业的科学发展。(一)学术评价是推动党校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党校在推进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过程中,既要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课地位,又要坚持与时俱进,重点培养和发展一批特色学科,着力回答时代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努力构建布局科学、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和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3〕。学术评价内生于党校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过程中,如教学课程的设置、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向政府部门提供的咨询报告等,往往要受到相关学者、政府部门以及党校学员的关注与评价。系统科学且具有党校特色的学术评价一方面可以激励评价对象努力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如激发学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术研究成果质量等。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党校相关部门将科研学术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加强薄弱学科人才培养、重点学科机构建设等。实践证明,立足于党校实际特色,充分发挥学术评价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中的枢纽和导向作用,能够推进薄弱学科建设、突出重点学科发展、加强优势学科打造、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进而逐步形成具有党校特色、满足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学科体系。(二)学术评价是提升党校教研咨一体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的重要机构,不断提升教研咨一体化水平,既是新时代党校办学理念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充分发挥其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必然要求。实践中,党校相关部门通过对教学效果、科研成果和咨政报告进行全面有效的学术评价,能够推动教研咨一体化方向的转变,如由单一注重理论研究向注重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并重转变,由教研咨分离向教研咨一体化转变,由服务党校工作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同时,学术评价作为党校教研咨一体化的重要结合点,通过识别筛选出高评价的学员课程、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高采纳的咨政报告,能够真正推动“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进决策”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学术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有机统一,进而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三)学术评价是彰显党校学术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希望党校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党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坐而论道,而要有党校的特点。”〔4〕党校姓党,党校的学术研究既不同于纯学术研究或纯技术研究,也有别于高校的研究风格和职能部门的谋略思路,是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的紧密融合〔5〕。党校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中要发挥优势,必须突出三大特色,即服务大局特色、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特色、思想库特色,而这些特色从根本上是由党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此,党校不仅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把学术评价作为展示党校学科优势、特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而且要通过深入分析比较党校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水平,深入挖掘各级党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实践中,通过学术评价展现新时代党校在推进党性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的重大发现,有助于发挥党校学术科研工作的政治导向、理论引领和咨政支持作用,进而不断提高党校的学术特色和社会影响力。

二、党校学术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党校学术评价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部分教研人员对学术评价工作不够重视、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全面权威的数据资源库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思想层面:对学术评价工作认识不到位。当前,有些党校对学术评价工作重视不够,很少开展学术评价活动,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教研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术评价工作的重要作用,评价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一些教研人员对学术评价的功能、目的存在片面认识,甚至存在着误解。党校在开展学术评价工作时,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研究机构或人员的学术声誉与影响力进行分析,还可以全面分析机构内现有学科的结构、优势、特色和水平,并依此决定党校应该加强哪些学科、优先发展哪些学科,从而形成学术合力、促进学科发展,进而彰显学科特色、优势。但在实践中,有些党校只是简单地将学术评价与科研考核相结合,忽视了学术评价的展示、激励、预测等功能,导致个别教研人员担心评价活动会对学术地位、实际利益等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谈评色变”,从内心害怕甚至抵触学术评价活动。另外,有些党校在开展学术评价工作时担心破坏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导致其瞻前顾后,评价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对学术评价工作认识不到位,不仅会阻碍党校学术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使部分党校失去全面清晰地了解自身学科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机会,这将不利于学科建设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二)操作层面:尚未形成系统、科学、有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首先,评价方法简单化,未实现科学计量与同行评议的有机统一。目前,一些党校在开展学术评价工作时,主要采用对成果发表量、成果发表载体等指标进行统计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同行评议等定性评价方法还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采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停留在测量层面的多,作出比较、判断等行为的少,未达到科学计量和评价的要求。学术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机构内部学术成果的简单统计和展示,党校与党校之间、党校与其他科研机构学术成果的比较也至关重要。其次,评价指标单一化,未充分考虑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特点。一方面,使用的传统文献计量指标不够全面,缺少引证结果的分析。部分党校在学术评价工作中,往往只是针对发表文献数量、主持课题项目数量、获得批示的报告数量等指标进行评价,传统文献计量学分析中的被引次数、他引次数、Web下载量、H指数、g指数等体现引证关系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极易被忽视,因此不利于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另一方面,“以刊评文”的现象比较突出,未有效运用分学科分类评价的方法。目前,有些党校在学术评价工作中,仅仅通过发表刊物的级别、出版社级别、立项级别等方式间接测度学术成果质量。2017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学术评价不应沦为数字游戏》的文章,明确指出“以刊评文”“影响因子崇拜”等现象可能损害学术伦理、弱化基础理论研究〔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成果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一种评价方法或几个评价指标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成果评价问题。党校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学术成果具有典型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而仅仅依靠定量评价方法难以准确刻画真理性认识的阶段性和相对性。另外,人文社会科学根据不同标准划分出的不同的学科门类和不同级别的学科分类又都具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如政治学、哲学等学科对图书的引用超过80%〔7〕。可见,如果仅以期刊论文数量和期刊论文被引量来评价学术质量,就有失偏颇了。再次,评价内容片面化,未能充分体现党校学术成果的特色。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服务的学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与决策咨询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但我们也应看到,有些党校在学术评价的过程中,未能将教学、智库成果作为重要的学术评价内容,对教学、科研、咨政方面的学术评价缺乏规范化的标准。学术评价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如果单纯针对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评价,将不利于党校教研咨一体化的持续健康发展。(三)保障层面:学术评价的基础工程建设有待加强。完整、全面、翔实的数据资料库是党校开展学术评价工作的基础工程,是进行全面科学学术评价工作的前提。从当前情况来看,虽然部分党校图书馆已经建立起了机构知识库,但普遍存在着数据库覆盖范围小、共享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首先,当前涉及党校的各类数据库的覆盖范围较小,主要集中于发表在各类期刊、报纸上的论文或者公开发表的图书著作,会议论文、智库成果等其他能够体现党校特色的学术成果很少被录入专业数据库中,导致学术评价基础数据获取不全面。其次,各级党校数据库之间缺乏共享机制。各级党校已建成的机构知识库等作为研究成果展示平台,往往仅对内部人员开放,形成了相互封闭的数据“孤岛”,从而使得党校当前的学术评价工作仅能实现对内测评,而无法实现党校之间学术成果的比较,进而难以形成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再次,党校数据库资源的整合利用程度不高。党校在开展学术评价工作时,缺乏对数据库资源的深入挖掘分析,没有充分利用其进行学术评价,数据库推动学科建设发展进步的功能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造成了数据库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三、加快构建具有党校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党校学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好地促进党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党校必须在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的基础上,立足学科优势和特色,加快构建具有党校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在加快构建具有党校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既要与国内外学术评价发展趋势有机衔接,又要凸显出鲜明的党校特色。(一)加强思想引领,正确认识学术评价的重要作用。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首先,党校科研管理部门等学术评价主体,要充分认识到评价的目的绝非只是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进行大排名。党校科研管理部门要通过公示、讲座等手段加强宣传教育,在制定相关学术评价制度时广泛听取教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只是学术评价的一个功能,学术评价最主要的使命是激励优秀人才、展示先进成果、认清发展形势、推动学术进步。其次,各级党校必须认识到学术评价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动态性的特点。学术评价的系统性体现在评价主体、评价目标和评价流程的统一,需要学术研究者、学术评价人和学术管理者的积极参与、协同推动;其复杂性体现在党校特殊的地位和性质、多元化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以及不同评价主体之间的矛盾统一性,评价时需要处理好政策链、学术链、价值链和利益链之间的关系;其动态性体现在学术评价的结论只是暂时的,需要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动态发展完善,学术评价的方法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再次,各级党校必须坚决杜绝评价虚无主义的思想。学术评价本身也是不断发现真理的过程,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任何一个评价体系是完美的,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学术评价的潜在价值、否定学术评价的积极作用。(二)突出党校特色,逐步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及其相关制度。首先,建立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党校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时,应坚持以促进学术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以质量、创新、贡献和特色为导向,在确立权威、客观、公正的评价主体基础上,采用学员评价、自我评价、机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教研咨三位一体”的学术评价体系。党校在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术成果的特色,进一步扩大用于学术评价成果的覆盖范围,如除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以外,精品课程、科研项目、咨询报告等成果也应纳入学术评价体系中。总之,党校相关学术评价部门,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科的发展进行更加全面的学术评价,同时要特别注重评价体系的逻辑合理性和实践可行性。其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在党校学术评价工作中,以同行评议为主的定性评价,以信息计量为代表的定量评价,构成了学术评价的两大支柱。2020年2月,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8〕。党校在开展学术评价工作时,应注重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设置“代表性论文”“学术创新能力”“社会影响力”等定性指标,拓展和完善文献计量中的引证分析指标与方法,从术业专攻、实际贡献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价〔9〕。大数据时代,党校可以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科研成果大数据评价,建立科研成果的大数据综合集成评价体系,从多维度、多层次透视和客观反映科研成果价值的多样性〔10〕。另外,党校在开展学术评价工作时还要注意量化指标的设计应符合不同学科门类的特点,建立按学科分类进行学术评价的标准,切忌“一刀切”。同时,党校应当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有效缩小不同时期评价结果之间的差距,以期使评价结果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再次,加强学术管理中学术评价相关制度的建设。党校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在技术层面上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方法外,还需要从长远发展考虑,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机构设置,以保障党校学术评价体系全面、完善、公正、科学。实践中,加强党校学术评价相关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建立规范化的成果评价程序、健全以同行专家为主体的评审制度,实行评价结果反馈制度与申诉制度,建立倡导学术自由和争鸣的学术批评制度〔1〕。总之,党校要通过在实践过程中逐层落实学术评价相关的制度,真正提高学术评价的水平和学科建设的服务能力。(三)夯实基础工程,构建党校机构知识库和学术共同体。首先,党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种与学术评价有关的数据库,并进一步提高数据库的整合利用率。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11〕。党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机构,除了当前已有或待建的机构知识库外,还可以建立用于内容和效果评价的系列数据库,诸如评论索引库、研究成果利用库、评价专家动态库等。此外,党校要加强学术评论资源的收集、组织和挖掘,包括同行专家在网上、书刊报上的评论以及各种引用、转载、翻印等信息,构建一个基于内容的实质性评价的事实数据库,以期为公正合理进行学术创新、质量和贡献评价提供数据依托,进而为学术共同体或同行专家进行客观准确高效的评价提供参考、支撑和校正。此外,各级党校要携手共进,打破学术数据库之间存在的壁垒,共建共享与学术评价有关的数据库,并有效利用其开展学术评价工作。其次,加快推进党校学术部门向学术共同体转变,推动学科学术同行评议制度的完善。创新和完善党校学术评价体系和制度,必须树立以促进学术发展和繁荣为目标的学术评价理念,这就要求各级党校必须加强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学术单位是学术领域的小团体或小集体,学术共同体则是同一学术领域通过内部的学术生产机制自然形成的学者群体,具有自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党校要充分发挥内外协作、上下互动、优势互补的系统优势,通过搭建交流协作平台强化合作意识,以学术会议、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促进不同党校之间、党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学术交流,进而推动同一学术领域的学者群体形成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既是科学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也是科学内容的鉴定者和完善者,相关部门要鼓励学术共同体成员不定期向评价主体申报近期的科研学术成果,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同行专家进行高效准确的学术定性评价,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发现不同党校之间共同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进而形成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合力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N〕.学习时报,2019-11-04(01).

〔2〕叶继元,袁曦临.中国学术评价的反思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01):65-77.

〔3〕王造兰.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学科建设的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7(03):52-54.

〔4〕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N〕.人民日报,2015-12-13(01).

〔5〕李潇潇.高质量提升党校教研咨一体化水平研究〔J〕.法制博览,2018(36):298.

〔6〕支振锋.学术评价不应沦为数字游戏〔N〕.人民日报,2017-01-25(05).

〔7〕王兰敬,杜慧平.欧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现状与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11-118.

〔8〕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科技〔2020〕2号〔EB/OL〕.(2020-02-23).

〔9〕李石勇.坚守学术本真构建全面学术评价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8-06(01).

〔10〕黄欣荣,张魏欣.建构智能化学术评价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0-22(01).

党校学报范文篇8

关键词:党校;学风建设;作风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领导干部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少数”。2013年6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好的领导干部的五条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五条标准,既是在执政上、干事上,也是在信念上、作风上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经验证明,作风建设事关党的兴衰成败,作风建设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而学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第一步,学风折射作风,党的作风需要学风去夯实、去提升、去锤炼。

一、党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继1923年刘少奇等同志在江西安源创办第一所党校以来,各地党校纷纷建立并成为培训党、团骨干力量的主阵地。1943年,同志在延安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力戒空谈”八字校训,自此,“实事求是”成为党校校训。九十多年来,党校教学一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指导研究并解决现实问题,取得明显成效。新时代,党校学风建设意义重大。首先,加强党校学风建设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迫切要求。指出:“高度重视学习、善于进行学习,是党员干部健康成长、不断进步、增强本领、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迫切需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发挥党校培训干部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提升党员干部解决新时代问题的能力。因此,党校学风好不好、作风正不正,关系到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实效,是建设新时代执政党的迫切要求。其次,加强党校学风建设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学习、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思想武器。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义,即理论联系实际。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面临的问题与社会主要矛盾都在发生变化,难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这就需要以实践作为唯一检验标准。着眼现实工作、解决实践问题,是党校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再次,加强党校学风建设是坚守“党校姓党”根本原则的内在要求。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事业的显著特色。党校发挥着“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重要作用,党校教育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干部队伍素质至关重要。党校事业应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保持党校工作的政治方向不动摇,就是要始终坚守“党校姓党”的根本,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路线为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党校工作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必须将实事求是贯穿于党校各项工作中,既增强学员运用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能力,又督促教职工弘扬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工作作风。

二、党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一大创新,思想建党为制度建党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理论支撑。自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占据主导地位,党校教师和学员勤学善思、学以致用的氛围日益浓厚,但学风不正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得不引起重视。一是学习中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思想僵化,对马克思主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当前我国进入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新时代的全球关系和经济社会领域的复杂变化,新的阶层结构、社会治理逻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深刻的课题。有的党员干部在压力和挑战面前,不善于学习思考,缺乏用发展的理论解决发展问题的能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性。在工作上则表现为不敢创新、没有担当、害怕担责、推诿不作为,这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巨大的阻碍。二是党员干部对党校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认识不到位、动机不纯。有的党员干部把学习当作政治任务,当作繁忙工作后的休闲,上课不积极,纪律涣散,学习氛围不浓,浅尝辄止。也有的党员干部重实践轻学习,认为实干是第一要务,思想建设、理论学习不过是走走过场,在学习过程中信奉“有用即真理”的主观唯心主义,歪曲理论的科学性,否认实际的客观性。还有的党员干部将党校作为拓展社交圈的渠道,仕途升迁的跳板,背离了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党性锻炼的初衷,致使信仰偏差、作风不正。三是党校对学员管理不严。主要表现为不敢管、不想管。党校学员特别是主体班学员,是由各单位领导干部组成,有的领导干部在级别、年龄上要高于、长于班主任,这就使得班主任在进行学员管理时畏手畏脚,怕得罪人,不敢、不想严格执行党校管理制度,导致课堂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也有些班主任认为党校学员是成年人,学习应靠自觉性,没必要进行严格管理,因此放松了对学员的课堂等纪律的要求,这些都无形中助长了不良学风的蔓延。

三、党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指出:“学风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政治学习是补足精神之“钙”的保障,理论素养高不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解透不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强不强,是检验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重要指标。党校是领导干部充电补“钙”的重要阵地,党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学员、管理三个方面相互配合。因此,党校学风建设需要强化这三个主体的作用,以教风促学风、以自律振学风、以管理抓学风。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学风建设,完善教学方式,提高党员干部学习热情。“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学者,效也,受人之教而效之也”,教与学相生相伴,内外相息。党校具有学校的本质属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职业素养、人格魅力、学风教风直接影响着学员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及学习效果。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学风建设能够提升党校学风建设水平。为增强党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能力,首先,应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打造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精通党的理论,同时又善于结合实际的教师队伍。其次,教师应努力创新教学方式,继续发挥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传统教学形式的优势,同时积极探索情景式、菜单式等教学模式,打造党校教学品牌。再次,紧抓党校主业主课,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学科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讲理论,纠正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与能力。第二,学员增强学习自觉性,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方法,理论学习是首要任务。1978年,从学术界开始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为改革开放作好了舆论准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为原则,以坚定人民立场为核心,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党和国家开创了实干兴国的新局面。可见,改造客观世界要以改造主观世界为前提,党校学员作为党的干部,更应该继承党的优良传统,重视思想建设,提高理论学习的自觉性,要将理论学习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群众工作相结合,与干群思想动态相结合,借助理论学习寻求实际工作的突破。第三,加强学员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员管理是实现党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党校学风、作风建设实效。党校学员存在班次、个体差异,因而要树立全局性、系统性管理观念,加强学习管理,狠抓落实学风建设。首先,党员干部要切实转变观念,以学习为目的快速融入党校学习、生活中,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纯净校园氛围。其次,完善学风考核机制,设立学员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将学风考核纳入党校学员考核体系,制定理论学习与作风修养“双百分”考评体系。制定正向激励与反向问责机制,对学风优良的学员,树立先进典型,并及时反馈给所在单位及组织部门,将之作为升迁提拔等的重要指标。对学风不端的学员给予严肃处理,以端正学风。再次,党校要为学员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党校要严格学员管理制度,将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要求贯穿于学员培训的各个阶段。校领导要为班主任的严格管理提供大力支持,拒绝“走后门”“开绿灯”,实现学员管理由“人情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

参考文献:

[1]刁连堤.党校教育中的学风建设.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J].2002(01):54.

[2][4]王志.规范党校班级管理切实转变学员学风.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2017(04):107.

党校学报范文篇9

关键词:教研档案;档案管理;党校

党校教研档案主要反映和记录了党校在管理以及教学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和历史经验,是开展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关键参考。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开展业务培训以及理论学习的关键基地,教研档案的有效利用,不仅对党校的健康发展有直接关系,同时还对党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水平具有密切影响。但是当前,在我国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导致教研档案的功能和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在此背景下对教研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提出相关对策,对提高我国党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党校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档案意识。当前,我国党校对教研档案管理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缺乏科学的档案意识,党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存在认识偏差,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致使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档案文件出现残缺、破损以及流失的情况;党校科研人员以及教师没有及时移交科研和教学文件,导致档案搜集归档存在困难。2.制度不健全。当前,对于教研档案管理,党校只是大致制定了一些项目和内容,对于归档时间、奖罚措施以及文件要求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档案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制度依据。同时,制度不健全也导致管理工作不能形成系统的工作细则和工作程序,档案在分类、整理以及收集方面比较混乱。3.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当前,在我国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毕业于档案专业的人员不多,而可以熟练运用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人员更是稀缺。同时,很多管理人员缺乏必备的专业技能,缺乏学习精神和学习意识,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差、效率低,甚至出现档案堆积以及丢失的情况。

二、优化党校教研档案管理的相关对策

1.提高档案管理认识。想要进一步提高教研档案的管理水平,党校领导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意识,给予档案管理工作以充分的重视,并且认识到教研档案管理工作对党校发展和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档案管理是党校各项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才能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并且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以及规范化发展,不断累积教学经验,发挥教研档案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相关领导要充分贯彻《档案法》,并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校工作人员对教研档案的重视程度,转变陈旧的思维观念,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档案的归档以及整理工作中,配合管理人员做好教研档案管理工作。2.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开展教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凭证,是促进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党校只有根据自身管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才会有效发挥教研档案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提高本校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党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教研档案的特点,并且根据现有制度,分析档案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第一,在管理制度中,要清晰划分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并且对管理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制度的充分落实和严格执行,将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划分,实现责任到人;第二,在开展管理工作的同时,党校领导要加大监督力度,针对管理制度的执行以及落实情况进行严格检验,如果发现问题,要马上组织整改;第三,党校领导要将管理工作的质量与管理人员的晋级晋职、年度考核挂钩,制定科学的奖惩措施,进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教研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党校领导一定要多方面、全方位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党校领导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以及政治教育,培养人员具备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培养出一支作风顽强、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团队;第二,党校要加强建设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业务物质,并且提供给管理人员以技能培训和专业学习的平台,针对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现代化的专业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扩展其技能领域,提高专业能力;第三,党校还要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超前意识,在搜集以及归档工作中,不能坐等资料的移交,要深入到科研以及教学一线,帮助科研人员以及教师完成资料的归档和收集工作,并且以超前的意识促进档案管理的有序开展,对教研档案的形成进行全程监控。4.确保档案资料完整。管理人员要保证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第一,一定要明确各项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并且严格区别归档文件与不归档文件的界限,对于归档文件要提出相关要求,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文件归档情况开展指导和监督;第二,明确规定文件归档时间,保证文件材料收集及时,对于没有归档的文件,管理人员要进行督促,进而实现文件的尽早归档;第三,管理人员要对归档文件进行严格审核,主要审核文件的完整性以及齐全性,文件内容是不是准确清晰,文件材料用笔以及纸质是不是符合规范,文件内容与具体情况是不是相符,管理人员如果发现文件存在潦草、敷衍以及虚假的情况,要进行及时纠正,进而保证文件准确、真实、完整。5.提高教研档案质量。第一,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树立质量优先的思想认识,管理人员要对教师开展质量教育,进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质量的关键性,同时,管理人员还要积极与党校领导沟通,将档案质量与教师的绩效挂钩,以经济手段调动教师配合档案工作的热情,对于一些编写能力有限的教师,档案管理部门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进而提高其材料编写质量;第二,管理人员要积极与学校各个行政部门建立联系,将科研规划、教学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及时归档,并且针对其变化和实施情况,把变化和补充的内容填写到材料中,举办教案、科研报告以及科研论文的评比活动,通过经济鼓励、精神奖励的形式,激发教师编写文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对于党校各种活动所形成的材料,管理人员要积极认真的收集归档,进而获取第一手资料或者原始资料;第四,为了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管理人员要针对教研档案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并且将其以材料的形式发放到教师手中。

三、结语

教研档案管理是党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党校开展日常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更新观念,针对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党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张锦华 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宁宁.党校档案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微[J].办公室业务,2016(21).

[2]仝丽.党校档案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3).

[3]王淑华.党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5).

[4]卫立群.医疗纠纷档案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现代医院,2010(10).

[5]钟启超.浅析党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档案,2015(5).

[6]李建飞.如何加强基层党校教务档案管理问题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5(11).

党校学报范文篇10

【关键词】党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党校作为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场所,思想政治教育是其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群体或社会以一定政治、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对其他成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影响,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活动。党校思政教育则是通过环境教育、言传身教等方式,借助外化与内化,提高学员政治、思想、道德及法律素养,需体现党校教育先进性与群众性,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一、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在《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规定,学员管理需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管理、组织管理及学习管理中实现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可见,在学员管理中,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首要位置,学员教育不能脱离思政教育,以加强对学员的管理,体现党校的党性原则[1]。在此过程中,党校如若与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则组织、生活及学习管理也会失去根基,难以实现既定目标。(二)提高学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党锻炼队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主要方法之一。经过实践可知,思想政治工作可提高我党执政水平,党员干部不能对思想政治工作放松。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基层党员,由于工作较多,以缺少时间、精力为托词,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忽视。而党校以学习为主,其学员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时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多样化教育方法,抓住教学重点,能够让学员自觉培养修养,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三)正确引导和处理不同思想认知。当前社会具有多元化特征,存在诸多思想认知,特别是在我国逐渐加大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情况下,不断受到外来思想影响。此种情况下,引领党员思想已经成为重点。党校是党的学校,在引领党员思想认知中应当做到当仁不让。党校学员也存在思想认知的不同,来源于不同系统成员,必定会出现思想碰撞。党校应当为学员创造交流思想的平台,同时还要引领认识,更正错误思想认知[2]。所以,需强化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处理不同认知问题。

二、发挥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措施

(一)明确教育主体。党校思政教育效果不足,主要是由于教育观念陈旧,忽视学员主体性。因此,应当树立人本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将思政教育效用充分发挥。一是要了解学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认识到时代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普及下,学员工作形式、环境均出现变化,对学员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知识结构具有巨大影响,应当寻找学员发展规律,明确存在问题,以制定符合学员实际的思政教育方法;二是要尊重学员。认识到个体差异,尽量鼓励学员创新,满足个人需求,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方能让学员从被动变主动,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党员,均做到一视同仁,方能获得学员信任与尊重,让学员自愿打开思想大门,达到预期效果[3];三是要深入实际。学员思想动摇主要是由于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可在不同途径获得思想,教师需根据社会特点,理性地对正负面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员降低消极影响。在此过程中,让学员不仅感受到教师教育,还要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二)实现分层次教育。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存在需求差异,应当根据学员不同学历、职位及地域情况实行分层次教学,选择不同教育方法。具体如下:1.领导干部思想教育。领导干部文化素质较高,且拥有一定工作经验,信息面广,对事件具有较高关注度。据此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应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将典型问题构成案例,学员对问题形成原因及对策加以分析,提高学员解决问题能力。在选择案例中,应当保证源于客观实践,在真实事件中提炼而成,与本地具有直接联系,与学习理论相联系,保证案例的生动活泼。通过详细刻画心理、情节、画面场景等,将学员代入案例,尊重主客观因素,由学员提出案例问题、成因与对策。2.优秀党员思想教育。党员以年轻人为主,具有观念新、热情高特点,但存在集体意识、沟通能力不足的缺点,更加适合活泼新颖的教学方法。因此,可采取模拟互动教学方式,利用精细道具、自然环境等,培养学员艰苦奋斗与团队意识。团体活动包含穿越电网、叠罗汉等,个人活动有空中飞人、盲过独木桥,以实践和体验为主的教学,能够让学员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通过克服困难以提高沟通能力与抗压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所讲知识设计场景,为学员分配不同角色,可以情绪与压力应对为主题,邀请学生扮演互有联系的角色,充分发挥学员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三)利用信息网络技术。1.建立教育网站。互联网时代,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开放环境,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占领网络高地,转变负面信息占据互联网的情况,建设党校网页,合理安排资源[4]。可在理论知识中添加新闻视频或图片作为例证,或是播放与教育内容契合的主旋律纪录片,如《最美村官》《最美乡村教师》《中国十大道德模范》等,此类内容生动感人,让学员在观看中能够受到影响。可添加实时新闻、天气、其他网站链接等功能,融入学员生活,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利用“微网络”教育。网络不断发展,人们将上网方式从电脑转移至手机,推动我国走进“微网络时代”,越来越多官方开通微信公众号,通过实效性与趣味性较强的思想政治内容,营造积极网络环境。因此,党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图文并茂的内容,贴近生活,从细节入手,如本地区模范事例,减压排忧方法,或是通过“历史上的今天”等内容,提高学员国家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四)强化监督考核。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党校还应当改善评估反馈机制,从而达到监督、奖惩、鼓励学员的目的。首先,需建立“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清单”和“学员信贷管理”系统,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成果、教学活动及其他项目的定量评估;其次,构建完善奖惩体制,党校可挑选优秀学员,依据评估反馈的方式将其提交相关部门,对于思想不积极、态度不端正、纪律不严、学习不严肃学员,则必须说服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改则予以退学处理,并上报组织部门;最后,强化档案管理。党校需完善学员登记表,健全档案内容,应包含党校学员个人评估分数及教育明细,构建学员个人档案数据库,将各项评估细节、奖惩及其他信息全部记录,反馈相关单位。党委在任用干部过程中,需检查其是否完成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员晋升、任命的重要基础,建立高效评估机制,方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综上所述,党校应当始终将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置于首要位置,与学员教育相融合,将党校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应当通过明确教育主体、实现分层次教育、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强化监督考核的方式,提高学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潘传辉.提高党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

[2]吕毅.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03).

[3]张云德,郭建娜.视觉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