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管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1:29:18

党管人才

党管人才范文篇1

一、“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都是我国社会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需要

“党管干部”产生于革命战争时期,是适应战争年代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人才保证的需要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以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这个时期,整个社会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干部和人才没有很明确的界限,因此,我们党继续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并且使这一原则得到了发展,如在对干部的考察、选拔、使用、教育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

“党管人才”形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逐步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实行了干部分类管理,传统意义上的干部分成了公务员、党群机关工作者、企业经营管理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使我国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外,目前我国人才工作还面临很艰巨的任务,如我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培植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彻底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等。在这种情况下,“党管干部”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确保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改进执政方式,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加强对整个人才队伍的管理。

二、“党管人才”比“党管干部”的管理对象更加宽广

传统意义上讲的“党管干部”,主要是指党对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干部的管理,包括党的机关、行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审判检察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党管人才”,管理的对象是人才。按照新的人才定义,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做出努力和贡献的所有人员。就目前情况来看,“党管人才”的对象,除了上述所讲的“干部”之外,还包括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人才,以及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外国人才。

三、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在管理上要改革

由于“党管干部”的对象主要是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干部,这些都是我们党能够直接进行调配、管理的人才,管理相对容易,在管理上一般是采用行政的方法,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定和下达指示、命令、条例、规定等形式对干部进行管理。“党管人才”,由于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管理对象都与“党管干部”有很大的不同,在管理上如果按照传统的“党管干部”的管理模式,是不合时宜的,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行管理上的改革。

党管人才范文篇2

党中央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强调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近期,党中央还要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应该说,全党对人才工作的重视是空前的。我们必须认清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党管人才的重要意义,为开创我市人才工作新局面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党中央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党管人才”的要求,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指导原则。党管人才并不是党包揽人才工作的一切,而是要进一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首先,有利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我市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需要一大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党政领导人才;一大批精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一大批站在国际科研前沿,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科技进步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大力提升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第二,党管人才也是党的组织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要求。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突出,我们党要抓好经济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首先要抓好人才工作。曾庆红同志曾经提出“四个同时考虑”,即党委谋划发展要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订计划要同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要同时考虑人才导向,布置工作要同时考虑人才措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人才队伍的社会构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改革开放前,绝大多数人才集中在公有部门,对他们主要按干部身份实施分级分类管理。而现在包括私营、外资、合资企业以及中介组织等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引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党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同时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干部身份逐渐淡化,现行的人才工作模式已经难以将这部分人才纳入管理范围,需要采取新的途径和方式组织发挥好他们的作用,需要党和政府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关心、培养和管理。坚持党管人才,不仅有利于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各级组织或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更加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第三,党把知识分子工作提升为人才工作,是对组织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不仅大大拓宽了组织工作的领域,而且使组织工作能以直接方式参与经济工作,更好地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这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充分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自身使命、目标任务和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价值和重要作用的高度尊崇。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抓干部、抓班子是服务,抓党员、抓基层组织是服务,抓人才同样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是对党的组织路线的丰富,是在组织工作定位、工作领域上的一个新拓展。

近些年来,随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市各部门不断加大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工作力度,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市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人才总量不足,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人才利用效率不高,人才不足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等。与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相比,人才工作也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协调、分量分散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现有人才工作布局的基础上,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

组织部门由承担知识分子工作到牵头抓总承担人才工作,既是一次职能的升华,也是顺应时展而进行的自然过渡。党委组织部门有长期从事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积累的各种工作经验,对牵头做好党管人才工作具有较大权威性和较强的综合协调、宏观调控能力。坚持党管人才,组织部门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及时准确掌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为党委制定人才政策和人才战略发挥职能作用。党委组织部门要根据党和国家以及本级党委政府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信息,全面掌握本地区人才队伍的年龄、专业和分布状况;随时掌握人才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状况;认真了解人才流动及需求情况。并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这些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分析预测,为党委决策提供可行性方案。2.制定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生成、成长、流动的人才政策措施,努力消除制约人才成长、聚集的体制和制度性因素,形成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的社会氛围和人才生长机制。3.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利用规律,在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4.牵头组织实施中央和地方党委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决策,并对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5.协调本全市各部门、组织之间的关系,发挥人才工作系统的整体功能。党委组织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合理规划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任务,防止交叉扯皮和职能空档,积极协调、指导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等相关工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疏通不同的意见,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矛盾,促进各种信息资源共享,使整个人才工作系统正常运转。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管人才的要求,开拓人才工作新视野,创新人才工作新机制,形成人才工作新优势,努力使我市的人才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党管人才范文篇3

(一)党管人才原则的基本内涵

我们认为,党管人才原则,是指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搞活、用好社会各类人才资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必须紧紧围绕这“四管”来思考、来拓展、来深化。管宏观,一是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要牢牢把握人才工作为实现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服务、为实施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大方针,及时掌握情况,加强对面上工作的分类指导,推动人才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二是搞好人才工作的宏观调控。通过研究制定人才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来引导人才工作的运行,通过人才政策杠杆,来调节人才运行,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管政策,主要是抓好人才工作重大政策的研究、制定、统筹和落实。要加强对制定政策的统筹和指导,制定出台人才工作方面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要统筹考虑,做到相互配套、有机衔接,并保证人才政策的正确方向,提高出台政策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事关人才工作全局的重大政策,要加强领导,参与制定;加快人才工作的法制化建设,逐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及特点、相互衔接配套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管协调,就是既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又要注重整合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才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注意协调的方式、方法,创新协调方式、协调手段,完善一套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管服务,就是要把工作重点放到搞好服务上来。要明确服务的主要对象,牢固树立“他们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的理念,通过满足他们在人才资源开发上的需要,来做好我们的服务工作;把握服务的重点,针对各类人才、各种不同层次人才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做好人才的个性化服务工作,着力营造拴心留人、人在心在的良好环境;坚持服务的目标,通过切实周到的服务,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的深化和延伸,体现了党的干部工作与人才工作的有机统一。同党管干部相比,党管人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管理对象更广泛。党管人才指向整个社会,打破了原有的身份、单位和所有制限制,将管理范围拓展至为我所用的单位内外、行业内外的所有人才。二是管理主体更宽泛。党管人才的管理主体从以往的党委组织部门、人事行政部门扩展至党群组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三个层面。三是管理内容更充实。不仅要把各类人才培养成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才,同时要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确保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四是管理方法更灵活。管理重点由直接管理向注重指导、协调、服务转变,管理手段由单纯行政手段向法律与行政手段相结合转变,管理机制由相对封闭的内部管理机制向有序开放的公开竞争机制转变。五是管理目的更明确。党管人才就是要让更多更好的人才为党、为国、为民所用,更好地统筹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统筹人才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更优良的服务。

(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本要求

搞好统筹规划。要根据各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对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出人才政策规划。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以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坚持分类指导。要对党政管理人才应当按照“使命管理”的思路,重点通过内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形成为党和国家奋斗终生的强大内驱力。对专业技术人才应当以“事业管理”为重点,以专业成就为导向,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以技术能力的发挥为目的,实现他们的专业技术成就与党和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应当进行激励管理,建立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有机结合的激励机制,在严格、科学的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以具有竞争力的待遇水平来激发其工作热情。对高技能人才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对农村实用人才应以感情激励为主,教育引导他们扎根农村,热爱农村,奉献农村。

注重整合力量。要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和优势,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把涉及人才队伍的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协调起来。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明确各有关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职责,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扩大人才择业的自主权。大力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配合做好人才工作,形成强大合力。按照分类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包括组织、人事、科技、教育等信息资源,尽快建立涵盖几支队伍的大人才库。

提供有效服务。要通过加强对科学人才观、人才典型、人才政策的宣传,通过营造彼此尊重、和谐融洽、倡导争鸣、鼓励创新的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来优化人文环境。通过把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有机结合起来,探索适合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管理体制,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为各类人才提供比较好的工作条件等措施来优化创业环境。通过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方式,积极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减少人才引进、流动、创业中的行政阻力、人为阻力,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

实行依法管理。要围绕人才的培养、评价、激励、流动、使用、待遇等问题,探索建立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及时吸收人才工作的成功做法,纳入立法规划,上升为法律、法规,形成有特色的人才法规体系和政策机制。研究制定人才权益、知识产权、智力成果保护政策,使各类人才能在一个稳定的法制环境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各部门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给各类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的法制环境。同时,着眼于人才安全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保护,加强人才安全立法,规范人才流动行为,明确人才应当履行的义务。

(三)党管人才原则的实现方式

从根本上讲,落实党管人才原则要靠机制,主要应建立健全目标责任机制、运行服务机制和控制保障机制予以保证。

(一)目标责任机制。包括人才工作的科学预测、发展规划、目标责任三个方面基本内容。

进行科学预测。构建人才预测机制要坚持四点:一是适应性,即人才数量应满足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人才层次结构和地区分布与产业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相协调,人才配置方法及有关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二是整体性,要从总体上对各类人才的素质提出要求。三是层次性,要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层次偏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一味强调高层次也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四是动态性,坚持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动态性管理,以不断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制定发展规划。制定规划时要准确把握人才特征,树立大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要拓展视野,拓宽空间,特别要关心、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中的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要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才规划和发展体系,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使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确保人才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将人才资源状况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之中,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优势产业需要,制定人才工作中长期规划。

落实目标责任。根据党管人才的要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根据中央和上级的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领导和指导本级与下级制定具体规划,并加以实施。要研究现行机制当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断加强机制创新,完善制度规定,形成责任明确、评价体系完备的工作机制。要制定培养政策、流动政策、吸引政策、使用政策、待遇政策、身份变更政策、安家政策等等,确保人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二)运行服务机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和分配保障及市场化配置六项内容。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确定人才培养思路,制定人才培养的规划,抓好人才培养具体任务的落实。要把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科学制定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分类培养的原则,建立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人才吸引方面。要遵循人才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尊重人才流动的权利,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通过营造宽松创业环境和良好发展机遇来吸引人才,建立汇集人才的区域优势。同时,要加强对人才流动中各方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人才使用方面。要建立完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开辟优秀人才成长的快车道。深化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在人才评价方面。要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行业岗位职责的要求,制定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序列,确立相互区别的评价主体和各有侧重的评价方法。大力开发、应用各种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创建具有特色、符合现代人才特点的测评方法体系。

在激励保障方面。要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考核奖励机制。政府应对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方面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同时,对在培养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奖励。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探索产权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符合、科学合理和动力充足的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改革并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完善各类人才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流动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办法。鼓励人才柔性流动,完善推广居住证管理制度,对高层次人才建立补充保险制度和政府投保制度。

在市场配置方面。要鼓励社会力量创办人才市场,探索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经营性业务与公共人才服务分开,实行管办分离、政事分开,鼓励建立人才、猎头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完善人才通过市场自主择业、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选才的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完善人才资源信息库建设,大力发展适应人才流动的人事服务机构,建立各类人才服务机构市场准入、资质评估、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认证以及服务规范等项制度,规范人才服务产业和人才市场行为。

(三)控制保障机制。控制保障系统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是人才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

组织推动。各级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受党委委托,履行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职能,对人才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工作部署、重要决策以及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等重大事项,作出安排和部署。科学界定组织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的工作领域、途径和方式。明确组织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应赋予的事权。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人才工作。

考核激励。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定性要做到好操作,定量要有科学依据。考核激励主体为各级单位。通过考核指标的建立,逐步形成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人才工作、像考核经济工作一样考核人才工作的新机制,使人才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党管人才范文篇4

人才,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举世瞩目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把人才强国战略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一道写进党代会报告,标志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党管人才,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着眼于全球化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特征,提出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各地的实践不断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党管人才,不仅是强国之道,也是壮党之道。

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不仅扩大了组织工作的视野和领域,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工作着力点。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省。这里虽然遭受了5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但所到之处谈起人才工作,分明感受到了无穷的激情和活力。经过五年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省一举摘掉了人才输出大省的帽子,各类人才由“东南飞”到自觉回流。**年,全省调入各类人才、接收高校毕业生达46818名,流出仅10316名,人才进出实现了大逆转。全省人才总量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成为**人才队伍发展史上增幅最快的时期。在人才智力的强有力支撑下,荆楚大地正向着“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坚实地迈进。

**省委组织部从事人才工作的领导同志,与记者谈起**人才工作深有感触:“党管人才原则在**的实践,不仅体现在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大动作、大手笔、大项目上,更体现在其背后那个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协调配合、整体联动、高效有序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这才是**省实施党管人才最大的成就。”

采访中我们感到,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省同全国各地一样,从省到13个市州和各县市区都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纵贯全省的领导体系。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

人才工作摆上党政主要领导重要议事日程

**年12月26日上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结束的第5天。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全省人才工作。省委一班人认真学习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为指针,研究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就在这次常委会上,大家统一思想,形成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全省人才工作思路。

**年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人才工作会议。据了解,**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第一个召开全省性人才工作会议的省。

**年5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下发了贯彻《决定》的意见。

**年6月,**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诞生。

从**年至今,领导小组已经增补到23个成员单位,每个成员单位联系一个县市或一家重点单位,每年制定工作要点,以省委办公厅名义下发,任务分工落实到部门。

几年来,凡是事关人才工作的重大事件,省委书记都亲自过问;凡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会议,“一把手”每会必到。省委书记罗清泉在**年**省院士专家迎春茶话会上深情表白:“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广泛的智力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强的人才保证。”

记者在**省的武汉、宜昌、荆门等市采访,同当地有关部门、人才工作者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做好人才工作,离不开党委的统一领导,离不开领导的重视,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已成为**各级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的工作理念和自觉意识。在不少地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都是当地的党政“一把手”。武汉市委书记苗圩谈起人才工作,深有感触地说:“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创新,人才是关键。引进一个高端人才,胜过引进一个项目。干部群众评价领导的政绩,不仅仅只看在这个领导任期中引进了多少项目,还要看他培养、引进了多少人才。”引进人才重于引进项目,引进人才挂钩领导政绩。这是近年来武汉市人才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年初,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宜昌市就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至今先后三任市委书记都亲自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去年初,市委清理各种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李佑才表示只继续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其他领导小组组长都不再担任。他认为:“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没有什么比人才的聚集更有价值;对于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什么能够胜过成千上万人才的加入。”目前,宜昌市直单位、各县市区和各乡镇、街道办都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将“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领导责任落到实处,宜昌市于**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人才工作责任制,制定出台了《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人才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把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履行“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职责,从组织领导、环境建设、队伍建设和发挥作用等四个方面分别制定了详细的责任考核指标,每两年考核一次,并将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和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党政主要领导责任机制的创新,有力推动了从市到县(市、区)到乡(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的形成。

组织部门牵头抓总

从全省宏观战略研究出发,牵住人才工作的牛鼻子,抓住人才规划的总盘子

党管人才原则的实施,赋予了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牵头抓总的职责。“头”怎么牵,“总”抓什么?是新形势下各级组织部门工作的一项全新内容,也成为组织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解答的重要课题。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牵“头”,就是引领。抓“总”,不是全部包揽、事必躬亲。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去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研究班上强调,“组织部门管人才,主要抓战略思想、抓总体规划、抓重要政策、抓创新工程、抓重点人才、抓典型案例。”五年来,**省实施党管人才原则的实践与探索,对此作了很好诠释。谈到具体如何牵头抓总时,省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从“抓实”、“抓好”、“一起抓”三个层面进行了注解:就全省的人才工作而言,一个部门能抓的事,组织部门就积极支持他们去抓实;需要几个部门抓的事,组织部门就加强协调、服务,帮助他们抓好;如果一项战略性、宏观性、涉及很多部门、很多领域,组织部门就牵头立项,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各部门一起抓。

正是明确了牵头抓总的三个工作层次,**省委组织部管人才不再是简单地把人才管起来、统起来,也不是取代职能部门的作用,包揽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而是从全省宏观战略研究出发,牵头制定了《**-2010年**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每年制定下发人才工作要点,先后制定了全省人才引进、评价、激励、院士专家医疗保健等政策规定。

在党管人才的原则下,**省委组织部既抓总,又协调各方,把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人才工作协调起来,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整合相关部门的政策力量,集中分散各行业的资金,收拢五指、握起拳头办大事,形成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的合力。

说起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后人才工作本身的变化,**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邓干生感触颇深,他用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经历说明了这种变化。

为了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科技人员和基层干部,**省农业厅从**年就开始筹备“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但由于涉及学历认定、招生计划、经费保证、组织推荐等问题,农业部门根本无法协调,工作进展缓慢。“变化就发生在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后”,邓干生说到这里,语气不再是忧心忡忡,他欣喜地告诉记者,**年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此协调组织财政、教育、人事等部门来农业厅现场办公,随即项目很快启动。**年末,省委召开常委会,又专题研究部署了此项工作,农业厅还有幸列席了常委会。会后,省上及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从**年开始,财政每年将硬投入1200多万元,全省每年选拔6200名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接受脱产和不脱产的大专学历教育,给村里培养一名留得下、用得上的大学生。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至此,这项工作真正进入了快车道。

在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履行牵头抓总的工作职责中,宜昌市委组织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五统两分”的工作思路和机制,“五统”是坚持统一领导,避免政出多门;坚持统一规划,避免各自为政;坚持统一部署,避免步调不一;坚持统一资源,避免重复投入;坚持统一协调,避免职能错位。“两分”就是,按照部门工作职能抓好分头实施,做到牵头不包办;按照人才工作职责抓好分头督办,做到抓总不代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赵红继告诉记者,“五统两分”工作机制的最大好处,是把该“统”的统了起来,该“分”的分头实施,统分结合,形成强有力工作合力,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也真正取得了实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宜昌市委组织部一直把管人才的人才的培养当作牵头抓总的大事拿在手上,直接抓。问其原因,他们说,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而管人才的人才则是人才工作自身发展的关键,可谓“关键中的关键”。市委组织部把全市人才工作相关行业、部门的人才工作者都纳入培训范围,累计培训各级人才工作者800多人。因为狠抓了管人才的人才的培养这个“关键中的关键”,才使得宜昌市党管人才工作不仅从体制、机制上,而且从组织、人员上落到了实处,为各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在大局中当好配角,在局部中勇当主角

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的形成和实施,既给新时期人才事业注入了蓬勃生机和不竭动力,也向各职能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如果说“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是振兴人才事业的保证,“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便是振兴人才事业的关键所在。

谈到有关部门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时,**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长张兆本说:“职能部门在大局中要当好配角,在局部工作中要勇当主角。”近年来,**省人事厅一直在积极探索着在党管人才的大背景下,发挥自身职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途径。他们发挥人才评价对人才引进、培养的导向作用,遵循“能力业绩为导向、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原则,探索建立了一条广受好评的人才评价“绿色通道”――职称特殊评审制度。只要是业绩突出的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军专家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技术人才,在**都可以获得相应职称。据了解,**先后组织特殊评审30多次,近200名有特别需要、特别贡献的人才,通过特别程序都获得了正高和副高的职称。

武汉市正在举行的首届“武汉杰出人才奖”评选活动,就是在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下,各部门协作配合、各司其职的一个成功典范。据了解,这次杰出人才奖的评选,打破了地域、属地、经济属性等各种界限,中直、省属、外资、民营、农村等各类人才都可以作为候选人参评,涉及农业、教育、人事、科技、卫生、劳动等众多部门。活动将评选出1-3名杰出人才,每人奖励50万元;7-9名优秀人才,每人奖励20万元。活动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市人事局具体负责活动的发起、组织、推选、表彰等工作的实施。各个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推荐候选人的方式参与活动,发挥各自部门职能。在评选出十大杰出人才奖的候选人后,面向社会公示,共收到30多万人的投票,效果反响强烈,在社会上营造了一个尊重人才、崇尚“科技明星”的良好氛围!

一次次具体实践,不仅推进了**人才工作大踏步地前进,更让广大职能部门的干部看到了党管人才新格局所产生的巨大威力,明确了各自在党管人才工作大局中的定位。

人事部门过去是做人才工作的主力军。实施党管人才原则后,**省各级人事部门深深感到,人事部门抓人才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人事部门在人才工作中不是作为小了,而是大有可为、更有可为了。

从省人事厅到武汉、宜昌、荆门市人事局都自觉把人才工作摆在首位,坚持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下履行职能,因而做到在事关人才工作大局、事关人才队伍建设时,不计较部门利益。凡是组织部门牵头的工作,人事部门按照分工抓好落实;凡是涉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事部门积极请求组织部门协调支持;凡是相关部门需要人事部门参与的工作,人事部门主动当好配角。人事部门不仅是人才新格局的受益者,而且有助于发挥自身工作的优势,在专家选拔培养,博士后工作,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人事部门都主动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探索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有了党管人才,有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我们在人才工作中,不愿办的事少了,想办的事多了,难办的事少了,办成的事多了,人事部门的职能优势和重要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发挥。”武汉市人事局局长潘汉生、宜昌市人事局局长甘泽清、荆门市人事局副局长胡志海等纷纷向记者畅谈了他们在新格局下开展人才工作的体会。

党管人才出活力出动力出潜力

人才工作亮点纷呈,助推荆楚大地实现中部率先崛起

新年伊始,荆楚大地虽然冰雪覆盖,但无论是武汉,还是宜昌、荆门,无论是人事、农业,还是教育战线,记者所到之处都洋溢着一种人才辈出、热潮涌动的活力。

人才“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年1月31日,总投资3000万元,集博士后住宅、高新技术研发、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省博士后公寓迎来了首批客人,他们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目前,**省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62个,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700多名,并以每年新招收近20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速度递增。这些高层次的人才孵化基地正源源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着急需人才,并不断焕发着自主创新的科研活力。

高层次人才管理动态更新。**年,**着手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在这个人才信息库中汇聚了各个行业紧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共1400多人。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调整一次,从而保证了**省在相关领域人才方面的动态领先地位。**年,**省新增院士5个,达到了54个。他们不仅在不同行业引领着**经济社会的前进步伐,其中很多人在人大、政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介绍,**-**年,**省流入人才中,从省外流入的硕士1081人、博士580人,流向省外的硕士392人、博士115人,实现了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正增长格局。

人才合作开发日益品牌化、多元化。各地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活动,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人才工作平台和载体。“**科技创新院士专家行”活动开展多年,省高级专家协会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共组织100多人次的院士专家深入到襄樊、荆州等地的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就地方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出谋划策和技术攻关,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十堰市开展“校市共建活动”,通过与武汉12所高校签订人才共建总体协议,促进了经济发展与人才的对接;鄂州市充分利用邻近武汉的优势,开展“星期天工程师”等活动,采用柔性引进方式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实现了市场配置人才和产业发展的效能化。

国际性人才落地生根。谈起党管人才,就不得不说“楚天学者”计划,这个计划充分体现了党管人才后的“大人才观”。目前已经引入121个,他们95%以上来自海外,既有俄罗斯院士,也有加拿大的学者,他们中不少人在一个周期完成后,又接受了第二次聘任。更为可贵的是,在“楚天学者”吸附效应的作用下,“楚天学子论坛”也有声有色开展起来,学术梯队建设日渐完备。一批批留学人员已在光电子、汽车、冶金等多个经济领域扎根,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以其在各自行业的领军才能和国际视野,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国际化的“活水”。

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开始启动。**年1月20日召开的**省人事工作会议要求,今年要编制统一的“武汉城市圈人才开发引进目录”,建立“人才居住证”制度,并为紧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从**年开始,武汉和周边的黄石、仙桃等8个城市加速整合,逐步消除人才工作的政策性壁垒,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逐步推进。在人才聚变效应的带动下,一个占**全省1/3的国土面积、1/2的人口、1/2强的财政收入的城市群将加速崛起,成为**“中部率先崛起”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科技人才散入贫困农村发生“裂变”。在聚焦高新产业、城市圈的同时,**省委对农村人才工作也是须臾未忘。正有计划、按步骤地推动着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的实施。户籍来去自由、工资福利倾斜、考研加分、考录公务员优先等等组合拳的纷纷出台,使就业的传统、陈旧观念不断瓦解,志愿服务基层、面向艰苦边远地区定向就业等计划不断落实。

伴随人才队伍层次的更高,人才整合的更有效,人才作用发挥得更酣畅,人才的活力更突出,人才工作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年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均是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大关,比上一年增加14.5%,财政收入增长24%,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

采访结束了,但是,记者同**各级人才工作者共同探讨党管人才的话题刚刚开始。采访中,我们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也感受到他们的一份压力、一份责任、多种思索。

党管人才范文篇5

众所周知,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全国执政的初期,我们党在人才问题上的认识在要体现在对干部的需要和使用上,党的干部政策已包含了人才政策,党管干部的原则就是党管人才的原则。那时,我党对干部更多的是要求他们有比较高的阶级觉悟。有对旧世界冲锋陷阵的勇气。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并长期以来坚持的“党管干部”原则,其精神实质,就是按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吸引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把他们选拔为党的各级各类干部,并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培养、考察和引导,使他们成为领导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党管干部”,对于利用当时有限的人才资源,保证革命和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届**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知识、重视教育。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相应服在干部政策上,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吸收了一大批具有高等学历和较高政治觉悟的知识分子进入各级各类领导干部队伍。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建设。由于学历和人才紧密相联,**年以来,我国一直把“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作为人才的统计标准,这对于开展人才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标准逐渐显露出不够完善的地方。实践表明,有学历或职称的不一定都是人才,有些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才未必有特定的学历或职称。十六大提出“尊重劳动真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赋予了人才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四个尊重”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其核心是尊重劳动,其本质是尊重人才。按照这一新理念人才应当是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也就是积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者。人才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对于人才的含义,需要在“四个尊重”的指导下进行再认识。

多少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党管干部”的方式掌担着各类人才;但进入新时期,我国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支撑党的各项事业的人才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各类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涌现、竞相发展,人才的范围也从过去的党内干部扩展到代表不同经济成份的、处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不同层次的价值创造者与贡献者。因此,在传统的干部队伍以外,甚至在体制以外,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各方面人才,需要党和政府给以必要的关心、培养和管理,不能使之政治上边缘化。同时,党对原来的干部队伍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干部身份,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淡化,党也不再以管理党政干部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直接管理,需要采取新的途径和方式组织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显然在这一系列背景下,单靠传统意义上的干部管理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要;“党管干部”一词已难以涵盖党对人才宏观管理工作所应承担的职责。于是,“党管人才”呼之即出。从“党管干部”走到”党管人才”,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与时俱进。

从现代政党政治的视角看,“党管人才”的提出,是我们党基于对自身历史方位变化及执政方式转变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以及对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深刻理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组织工作中的深入贯彻。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要巩固与扩大群众基础、社会基础、执政基础,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必须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各级组织或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如前所述,改革开放前,绝大多数人才集中在公有部门,而现在包括私营、外资、合资企业以及中介组织等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引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人才的流动趋势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人才规模进一步扩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断发展才的自由职业者人才群体。这些人才都是党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上述人才的作用将更为凸显,而现行的人才工作模式又难以将这部分人才纳入管理范围。党如果不加强对整个人才队伍的管理,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进步和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会逐渐削弱党的影响力,从而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说到底,“党管人才”,关乎党的领导权。如果说在计划经济年代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话,那么,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在“党管干部”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党管人才”战略,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执政实践和两大历史性考验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二、党管人才的特点

“党管人才”,就是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重点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管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党管人才”,是在“党管干部”原则基础上提出的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是“党管干部”原则的深化和延伸,体现了党的干部工作与人才工作的有机统一。认识上一定要明确,提出“党管人才”构想,决不是另起炉灶,决不是用它取代“党管干部”。从党的整个事业来说、应该是而且必须是“党管干部”与“党管人才”双“管”齐下,这是规律性的结论,这一点决不能含糊。

比较看来,“党管人才”既延续了“党管干部”的优良传统,又开辟了“党管干部”新的发展空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从管理的对象上看,范围变宽。“党管干部”的主管指向党内,其管理的对象,主体是党的各级干部,并通过他们来带领普通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党管人才的设计构想则指向整个社会,其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党政干部,还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组织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应该包括自由职业者,即“管”社会上各级各类人才,把各方面的人才都纳入党的视野,并通过对他们的关心、培养和管理,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共同来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这决不仅仅是提法上的变化,更有执政理念上的实质性跃进。

二是从管理的内容上看,内涵变深。“党管干部”主要侧重于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在政治上,制定相应的干部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并通过党的组织渠道监督和保证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在思想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各级干部的头脑,把他们培养成为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和决议的中坚力量。虽然“党管干部”原则也注重对党员干部业务能力的要求,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侧重,在干部教育中往往忽视这方面的内容。“党管人才”不仅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而且深化了党对人才的管理职能。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把各类人才培养成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中坚,同时要根据分类管理的方针,通过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造就一大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善于治党治军的优秀党政领导人才;一大批精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一大批站在国际科研前沿,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科技进步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确保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

三是从管理的模式上看,方法变活。“党管干部”的路径选择,是在行政权力架构之内通过行政体系设定的。如果我们把设在各级行政岗位上的干部视为点,用线连接起来的话,可以发现党政干部队伍的构成是呈宝塔形的。而更大量的、众多的专业性人才则是分散在各行各业的错位上,不仅流动性比较大,而且大多集中在基层。如果将他们连接起来的话,往往形成的是一个扁平的面。我们知道,塔型管理与平面管理体制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塔型管理是一种传统的行政管理,强调的是层次和级别,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而从事专业性工作的人才,除了要求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外,还要求具有发散性和创新性的思维,他们的思维模式同行政人员的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机关里工作更多的是讲服从和执行;而在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里工作更多的是讲变异和创新。因此,对他们的管理方式应同他们的思维模式相协调,保护和引导他们的这种思维模式。所以,落实“党管人才”要求,办法要活。要严格遵循人才成长和管理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评估办法,对人才分类认识、分类管理。对党政干部,党委、政府应以直接管理为主;对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者队伍,应以间接管理、引导和服务为主,通过高效、优质、卓有成效的服务和营造宽松、祥和、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体现党的执政水平,扩大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控制力。

三、党管人才的实现形式

“党管人才”,是在**年底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才正式提出来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特别是在实现形式的探索上,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展开。大家都在思考,各地都在摸索,经过这样一个思考摸索的过程,认识和行动一定会产生新的飞跃。其中,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那就是,实现“党管人才”,最根本的是要走创新之路。

坚持观念创新。“党管人才”,是一种新思路,创新观念是前提。首先需要改变和克服的是“官本位”意识。“官本份”这一封建专制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的人生理念,其价值追求和判断标准就在于做官和官之大小,至今还根深蒂固并且顽强地表现着;近几年,在一些地方还有所发展,使相当数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做了它的可怜的俘虏和可悲的奴隶。于是,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骗官、混官、赖官者出现了;假档案、假年龄、假资历、假学历、假数字、假政绩出现了;致使一些昏庸无耻、贪赃枉法之徒也能混迹官场。“官本位”在人才问题上的表现和危害,主要是以行政级别、官职大小来衡五个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及其价值与作用的大小;对人才的选拔任用简单采用论资排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或过分看重单位的所有制属性。“官本位”的思维惯性,极不利于各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也不利于党对人才的有效管理,严重影响着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因此,党要管好人才,必须变“官本位”为“能力本位”,引导各级组织摒弃“官本位”这一陈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纠正论资排辈的习惯做法,按照知识、能力的大小及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来评价各类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并且,要通过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新风气。

其次,要走出“管人”的思想误区。中国传统的干部管理是依靠行政单位和组织体系,进行自上而下的选拔和任命。这样做的好处是容易形成党对人才的有力控制,但弊端则是,人们习惯于眼睛向上,听命于领导和上级,谨小慎微和过度服从压制了他们的能动性,对于冒犯上司或犯错误的担心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欲。所以,过去我们在干部工作上,往往错误的认为党管干部就是要管住干部和管住人才,通过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使一他们不犯或少犯错误。这种观念产生一种组织性误导,即在干部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上,往往强调义务性规范多、重视发挥主体作用少,强调共性多、尊重个性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开拓型、创新型的干部和人才。因此,党组织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变“管人”观念为服务观念,“管”的出发点不是去禁锢人、约束人,而是以人为本,创造条件让人发展,既要继续注重对各类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特别注重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做好人才的发现、选拔、使用、培养和保障,鼓励和引导人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和新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管人才”就是“解放人才”,用制度活力提升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

坚持制度创新。落实“党管人才”,要特别突出制度创新,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为执政方式的一个新境界,“党管人才”应该为坚持、改善、加强党的领导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新的路径及制度平台。

建设竞争选择平台。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人才的涌现机制和环境,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其岗位上脱颖而出,推动人才在竞争中接受选拔。选人不能光看学历、经历而要看能力、业绩,要到赛马场上选骏马。要以此为基点,着眼于建立人才的汇集机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考、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办法,在“赛马场”上发现人才,在“赛马会”中速选人才,打破以往静态的选人用人制度,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

建设培养成长平台。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是党管人才的关键所在。要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实际和需求出发,建立各具特色的分层分类培养机制,优化人才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促进各类人才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在培养目标和重点上,对党政领导人才,要在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和加强党性修养上下功夫,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建立市场化、外向型培养机制,着力提高他们驾驭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的能力;对专业技术人才,着重提高他们的科研、学术水平,从中培养一大批具有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在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上,要不断探索创新肥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国内培养与出国出境培训、短期培训与职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构筑学习型社会,逐步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成长发展之路。同时,要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打通各类人才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逐步实现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使人才在流动中脱颖而出,在流动中成长发展和发挥作用。

党管人才范文篇6

一、要解决好对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认识问题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我们党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强烈需求,为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作出的重大决策。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在人才工作中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有利于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把社会各方面人才都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广纳群贤、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有利于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统筹抓好人才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统筹抓好人才工作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工作的组织化程度,为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更有力地支持和更优良的服务;有利于人才工作与党的建设工作协调推进,通过加强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广大党员、干部培养成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努力从各类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党的干部,使各级党组织更多地吸纳优秀人才,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当前,发挥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要在思想认识上做到四个明确。首先,明确牵头抓总不是“就人才抓人才”,而是“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思考、谋划和开展人才工作,努力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统一,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相适应,不断提升人才工作为大局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其次,明确牵头抓总不是代替其他职能部门包揽所有人才工作,而是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任务,坚持重大问题共同研究、重要政策共同制定、重点任务共同完成,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抓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第三,明确牵头抓总不是平均用力,而是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区分主次,突出重点,牢牢抓住那些有影响、有特色、对全局有促进作用的重点任务,集中精力,一抓到底,确保完成,通过抓好重点工作来带动其他工作,实现人才工作的整体推进。第四,明确牵头抓总不是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轰轰烈烈,搞那些急功近利、费力而不见实效的工作,而是坚持实事求是、力求实效,牢固树立效率意识和效益理念,把是否有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是否有利于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作为检验人才工作的根本标准。

二、要明确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责任务

组织部门履行牵头抓总职责,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完善政策,确立人才工作导向。政策创新对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组织部门要根据人才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人才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研究,大胆借鉴先进地区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及时制定出台有关人才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队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加强人才政策的宣传,使人才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加大人才政策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年以来,我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兴市战略的若干意见》。这两个《意见》相互衔接,总揽全局,对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责任分工、保障措施等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同时,围绕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等关键环节,我市陆续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人才兼职的指导意见》、《吉林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试行)》、《吉林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十几个政策性、指导性文件,通过人才政策杠杆,促进了人才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二)优中选优,评选表彰选拔尖人才。拔尖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精英和领军人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组织部门直接选拔管理一批具有代表性、贡献突出的拔尖人才,有利于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各类人才更好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人才的思想脉搏和呼声需求,适时向党委政府提出政策性建议;有利于探索和掌握新时期人才工作规律,更好地指导面上工作。今年年初,我市对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在评选范围上,拓宽了选拔视野,范围涵盖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职业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在评选导向上,注意向工农业生产和科研一线人才倾斜,特别是向支柱产业、重大项目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倾斜;在奖励待遇上,将人才津贴的额度提高了一倍。从**年6月开始,我市正式启动了吉林市第七批拔尖人才评选工作,经过申报推荐、考核筛选、专家评选、审议公示等程序,最终评选出120名拔尖人才,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进行了集中表彰奖励。通过评选拔尖人才,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各类人才建功成材的热情,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人人争先成才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加强协调,形成人才工作合力。人才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组织部门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善于谋划,主动协调,妥善处理好同各方面的关系,形成统分结合、各负其责、协调高效的工作格局。要根据党委、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本地区人才存量分析、发展趋势分析、人才需求分析等基础性工作,出思路、出方法、出经验,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要明确人才工作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防止因职能不清、职责不明而出现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重复开发等问题,着力整合人才工作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要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各单位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创新,使人才工作呈现出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为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市专门建立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组织各成员单位之间交流工作情况,研究分析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协调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表彰等工作,提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对策建议,收到了明显成效。

(四)优化环境,努力构筑人才高地。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组织部门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筑巢引凤,拴心留人,构筑人才高地。要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参与重点项目建设、重要技术攻关,为他们提供发展机会,搭建事业平台,并从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要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紧密挂钩,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待遇、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人才的价值。要大力实施柔性引才策略,灵活采取校(院)地、校(院)企合作、借调、兼职、聘请担任顾问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要着力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给各类人才以归宿感。近年来,我市先后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拔尖人才、人才健康体检和休假疗养等一系制度,积极推荐优秀人才参加各类会议和团体,使各类人才切身感受到了组织上的重视和关怀。同时,成立了吉林市创业服务中心,为优秀人才领办产业、创办企业、发展事业开辟了“绿色通道”。我市还从2005年开始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让来我市工作的域外人才享受市民待遇,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夯实基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做好人才工作,离不开健全的工作机构和高素质的人才干部队伍。组织部门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要求,着力抓好人才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的配备和制度建设,为人才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我市于**年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常委组织部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劳动、人事等19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应建立了人才工作例会、重点工作请示报告、人才工作信息沟通等制度。二是建立人才工作办事机构。我市在市、县两级组织部都设立了人才办,由专人负责人才工作;市直、县直相关各部门也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明确了党委办公机构为人才工作的责任处(科)室。三是建立人才工作服务机构。我市成立了高层人才服务中心,制定下发了《吉林市高层人才服务中心运行方案》,开通了人才服务热线电话。截至目前,服务中心共提供各类咨询100余人次,解决服务对象提出的住房、医疗、子女就业、工作调转等问题20余个。

(六)加大投入,强化人才资金保障。人才投入是战略性投入,是最有效、回报率最高的投入。组织部门要设立专门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统一管理,滚动使用,重点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对人事、科技、劳动保障等不同部门管理使用的人才资金进行整合,规范资金核拨、使用、监督方式,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人才投入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人才事业,形成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近年来,我市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从预算内列支100万元作为全市人才开发资金,对全市的人才投入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拉动作用。各县(市)区也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不同额度的人才开发资金,总体规模近200万元。市、县两级都建立了人才资金统筹管理制度,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向全市性、有影响的人才项目倾斜,实现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全市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把人才投入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在引才、育才、用才和留才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

三、要探索组织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落实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责任务,必须适应党管人才的新要求,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通过实施人才项目,实现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人才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是实现牵头抓总的一个有效途径。组织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设计有规模、有特色、有影响、能够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项目,使人才项目直接跟进经济建设、直接融入经济建设、直接服务经济建设。要建立严格的人才项目责任体系,明确项目的责任单位、协作单位、具体责任人、总体目标要求及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要对项目实施工作加强调度和指导,统一组织对项目成效进行验收评估,保证人才项目收到实效。**年以来,我市共确定了28个人才重点项目,有18个顺利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如志愿者服务中小企业项目,市、县两级共选派212名党政机关干部与255户中小企业结成对子,开展志愿服务。这个项目的经验做法先后三次在全省交流,并被中组部转发。再比如百名党政人才服务百户重点企业项目,通过企业点名、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组织确定的方式,从89个市直部门选定了101名干部到101户重点企业挂职工作,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培养锻炼了机关干部,受到了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二)通过组织重大活动,实现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组织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每年组织开展一些对人才工作有积极推动作用的重大会议或活动,办一、两件有社会影响的大事,进一步扩大人才工作的社会影响,营造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更广泛地吸引各个方面和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才工作中来。**年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市及时组织召开了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对各类优秀人才进行了命名表彰,总结交流了人才工作先进典型的经验,在全市掀起了一个重视、宣传、推进人才工作的热潮。为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加快推进人才兴市战略,**年我市又隆重召开了全市人才工作暨第七批拔尖人才命名表彰大会,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命名表彰了120名拔尖人才、27个人才工作先进单位、26名人才工作先进个人。由市委、市政府表彰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这在我市尚属首次。这次会议在全市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切实增强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各地、各部门抓住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契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党管人才范文篇7

一、遵循三个规律,加强人才工作宏观管理

1、遵循发展互动规律,深入调研抓规划。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相互促进的互动规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人才队伍建设长期和近期规划。组织重点课题《*县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对策》的调研,摸清全县人才资源现状,预测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各类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决定》和《20*—20*年*县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一个时期人才工作总的目标和要求。将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之中,制定好相配合的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并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放带动,接轨沪杭”发展战略,组织人才工作接轨沪杭的课题调研,研究制定人才工作接轨沪杭的具体实施方案;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研究制定了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2、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整合资源抓培育。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出发,健全培育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大力培养各类人才,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整合资源抓好培育规划。把加强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列为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科学制定分层分类培训方案,做到重要人才重点培训,优秀人才加强培训,年轻人才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县委党校主体班次年初由县委常委会讨论确定,各条线上的主要培训班次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组织部牵头协调,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发挥优势健全培训基地。加强党政领导人才培训主阵地建设,改革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县委党校的教育培训质量;在县长热线办、社区、“百亿十大”工程指挥部等单位建立年轻干部锻炼培训基地。拓宽渠道,建立县外人才培训基地,选送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中央党校、上海外贸学院、上海虹口区等地学习和挂职锻炼。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力度,湖州技校和*职业中专联合被评定为浙江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依托乡镇成校和农业示范基地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建立培训基地网络。三是科学指导构建评价体系。严格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评估办法,实行分类指导。从健全职位规范入手,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健全党政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和实绩考核评估体系;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注重发挥人事局职称评定机构和劳保局技能型人才认定机构优势,深化现代经济组织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改革。继续开展特色行业延伸职称外延评定工作,积极开发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建立人才业绩诚信档案,积极推行执业资格制度。

3、遵循市场配置规律,积极引导抓规范。党管人才不能取代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是要遵循市场配置规律,指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一是实现人才配置市场化。遵循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将人才资源和用人主体引入市场,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从价格机制、信息传导、交易规范等方面构建开放的市场机制,搭建统一、公平、开放的中介市场平台,畅通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渠道,发挥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打破流通中体制性障碍。从统揽全局的高度拆除阻碍人才合理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围墙”,促进各支队伍人才和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对近年来各项人才政策重新进行梳理,编制了《*县最新人才工作政策汇编》,发放到各企事业单位。人才和用人单位通过市场中介的联系,实现微观层面的有效组合和宏观层面的优化配置,明确政府和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分工和定位,使市场配置功能和政府调控职能各扬其长,互促共进。三是维护好市场运作秩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企事业单位更新观念,遵循竞争规则。大力发展适应人才流动的人事服务机构,会同人事局等有关部门建立人才招聘、人事、信息、人才咨询等制度,规范人才服务产业和人才市场行为,确保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完善人才通过市场自主择业、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选才的机制。

二、找准工作支点,充分发挥组织部门职能

组织部门在履行自己职责时,准确定位,找准“支点”,把握重点环节,突出工作重点,做到总揽而不包揽,到位而不越位,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职能。

1、找准服务的切入点。一是做好资源信息服务。分门别类建立人才信息库,整合人才信息资源,整合人事、劳动、科技、计经委部门网络资源,建立全县联网的人才信息系统,构建人才资源共享平台。大力发展网上人才交流服务,加快人才选聘交流信息化和市场化进程。二是做好人才引进服务。充当联络员角色,积极为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帮助拓宽招才引智渠道。采取柔性引进办法,积极促成本地企业与外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开展“专家教授和硕博士*行”活动,组成“星期日专家”队伍,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做好人才开发服务。建立人才开发载体,完善服务举措,为人才脱颖而出和创新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加大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建设力度,建设县科技创业园,创立县科技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优化创业平台。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高效率的科技成果扩散和转化机制,努力形成从科研到技术开发、从技术开发到产业应用的市场化通道。四是做好重点人才服务。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畅通党政领导与人才的沟通渠道;建立硕博士联谊会,直接关心高层次优秀人才,帮助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2、把握协调的着力点。从全局入手把握方向,统筹协调,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一是明确党管人才工作职责。成立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全县人才工作的战略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工作协调等工作,制订《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人才工作任务分解办法》,明确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分解落实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保障工作,引导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并建立乡镇、部门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保证上下信息畅通,确保人才工作相互配合、协调运作。二是强化人才工作考核督查。建立分级负责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级组织部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建立乡镇和部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三是抓好人才工作示范点建设。认真查找和分析本地人才工作政策制定、舆论宣传、规划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牵头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直接指导抓好十个县、市级人才工作示范点建设,通过典型示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热点,打造亮点。

3、突破政策的关键点。牵头制定用好、用活人才的相关政策,健全政策体系,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县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施办法》,《*县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暂行办法》,《*县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回本县创业若干办法》。本着不求所在、所有,但求所为、所用的原则,采用调动、聘用、借用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制定《*县优秀人才“千里马奖”和人才工作“伯乐奖”评选奖励办法》和《*县人才工作示范点评选办法》,组织评选“千里马奖”、“伯乐奖”以及“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奖”,表彰优秀人才和人才工作先进单位。鼓励如升华拜克等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奖励期权、股权,实行知识产权向个人倾斜的政策。组织实施优秀科技工作者疗休养制度、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同时积极鼓励人才有偿服务。坚持人才资本有偿化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人才通过借用、聘用、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学术交流、专利转让、科技咨询等形式进入经济有偿服务领域。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政策体系。贯彻落实省委下发的《实行浙江省特级专家制度暂行规定》、《浙江省实行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关于积极推行人事制度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与职务聘任暂行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一系列保护人才权益、知识产权、智力成果的政策,使各类人才能在一个稳定的法制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三、注重搞好结合,增强人才工作整体合力

1、与自身党建工作搞好结合。以实施“一创二强三培养”工程为抓手,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乡土人才;以实施“党员人才工程”为抓手,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相结合,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人才工作水平。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不断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做人才工作的示范。健全干部考察责任制、党委常委会票决制、干部任前公示制和干部试用期制等,积极推进干部聘任制和任期制,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政干部监督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退出机制和激励机制。与党建宣传工作相结合,利用党的宣传阵地优势,发挥党的舆论导向作用,及时宣传中央和省、市县人才政策法规,宣传优秀人才和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事迹,进一步营造“四个尊重”的氛围。

2、与重点人事工作搞好结合。组织人事工作有紧密的相关性,许多工作需要统一谋划,相互推进,找准人事部门与组织部门人才工作的结合点。进一步加大人事制度改革,试行事业单位领导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等多种任用方式。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人事制度,逐步使事业单位职工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通过人事部门的具体实施,推进人才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党管人才范文篇8

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谋划人才工作大局

落实党管人才原则,首先应当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紧迫需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对人才工作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新格局。

首先,要加强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协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管人才要体现前瞻性、全局性和导向性。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上做文章。离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离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单纯地就人才工作抓人才工作是不行的、没有出路的。人才工作必须深谋远虑,既考虑经济发展,又考虑社会发展;既考虑发达地区,又考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既考虑城市,又考虑农村,做到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党管人才要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区分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国家层面,重点是抓好人才宏观指导和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党管人才要体现导向性和实用性。要把人才规划、人才政策与个人的成长联系起来,使大家能够把握目标和方向,联系实际找到自身的位置,鼓励人人作贡献,人人都成才。

其次,要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这中间,党委组织部门应当担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抓宏观、抓重点、抓关键,抓那些别的部门抓不了的大事,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人才工作。现在宏观方面的事,要牵头抓总的事,以及需要抓而没有抓的事很多,亟须整合力量,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同时,要善于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

治国理政,人才是关键。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必须把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突出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提高领导人才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改进领导人才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方式方法,把党校培训与专业院校培训结合起来,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结合起来,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包括网络培训结合起来。

其次,要抓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个关键。要坚持扩大民主的改革方向,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第三,要打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间的流通渠道,形成一池活水。党和国家需要的领导人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党政领导岗位上的领导人才,也包括那些在国有重要企业领导岗位和重要科研、教学、社团领导岗位上的领导人才。同时,领导人才来源于实践,其素质构成也是多方面的。培养和选拔领导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党政机关这一个领域。要疏通领导人才流通渠道,多方面、多领域地培养锻炼领导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领导人才。

以市场化、社会化为重点,推进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的创新

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这就要求从总体上,特别是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来考虑人才的评价、选拔和使用问题。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人才的市场化,二是人才的社会化。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才评价方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完善衡量人才标准,把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落到实处。在人才选拔使用方面,要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首先,要承认人才的价值,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于人才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进而转化为人力资本,通过人力资本的运动产生新的价值的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论证。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党管人才范文篇9

一、遵循三个规律,加强人才工作宏观管理

1、遵循发展互动规律,深入调研抓规划。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相互促进的互动规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人才队伍建设长期和近期规划。组织重点课题《**县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对策》的调研,摸清全县人才资源现状,预测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各类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决定》和《**—**年**县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一个时期人才工作总的目标和要求。将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之中,制定好相配合的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并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放带动,接轨沪杭”发展战略,组织人才工作接轨沪杭的课题调研,研究制定人才工作接轨沪杭的具体实施方案;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研究制定了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2、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整合资源抓培育。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出发,健全培育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大力培养各类人才,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整合资源抓好培育规划。把加强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列为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科学制定分层分类培训方案,做到重要人才重点培训,优秀人才加强培训,年轻人才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县委党校主体班次年初由县委常委会讨论确定,各条线上的主要培训班次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组织部牵头协调,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发挥优势健全培训基地。加强党政领导人才培训主阵地建设,改革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县委党校的教育培训质量;在县长热线办、社区、“百亿十大”工程指挥部等单位建立年轻干部锻炼培训基地。拓宽渠道,建立县外人才培训基地,选送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中央党校、上海外贸学院、上海虹口区等地学习和挂职锻炼。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力度,湖州技校和**职业中专联合被评定为浙江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依托乡镇成校和农业示范基地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建立培训基地网络。三是科学指导构建评价体系。严格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评估办法,实行分类指导。从健全职位规范入手,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健全党政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和实绩考核评估体系;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注重发挥人事局职称评定机构和劳保局技能型人才认定机构优势,深化现代经济组织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改革。继续开展特色行业延伸职称外延评定工作,积极开发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建立人才业绩诚信档案,积极推行执业资格制度。

3、遵循市场配置规律,积极引导抓规范。党管人才不能取代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是要遵循市场配置规律,指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一是实现人才配置市场化。遵循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将人才资源和用人主体引入市场,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从价格机制、信息传导、交易规范等方面构建开放的市场机制,搭建统一、公平、开放的中介市场平台,畅通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渠道,发挥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打破流通中体制性障碍。从统揽全局的高度拆除阻碍人才合理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围墙”,促进各支队伍人才和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对近年来各项人才政策重新进行梳理,编制了《**县最新人才工作政策汇编》,发放到各企事业单位。人才和用人单位通过市场中介的联系,实现微观层面的有效组合和宏观层面的优化配置,明确政府和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分工和定位,使市场配置功能和政府调控职能各扬其长,互促共进。三是维护好市场运作秩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企事业单位更新观念,遵循竞争规则。大力发展适应人才流动的人事服务机构,会同人事局等有关部门建立人才招聘、人事、信息、人才咨询等制度,规范人才服务产业和人才市场行为,确保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完善人才通过市场自主择业、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选才的机制。

二、找准工作支点,充分发挥组织部门职能

组织部门在履行自己职责时,准确定位,找准“支点”,把握重点环节,突出工作重点,做到总揽而不包揽,到位而不越位,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职能。

1、找准服务的切入点。一是做好资源信息服务。分门别类建立人才信息库,整合人才信息资源,整合人事、劳动、科技、计经委部门网络资源,建立全县联网的人才信息系统,构建人才资源共享平台。大力发展网上人才交流服务,加快人才选聘交流信息化和市场化进程。二是做好人才引进服务。充当联络员角色,积极为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帮助拓宽招才引智渠道。采取柔性引进办法,积极促成本地企业与外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开展“专家教授和硕博士**行”活动,组成“星期日专家”队伍,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做好人才开发服务。建立人才开发载体,完善服务举措,为人才脱颖而出和创新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加大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建设力度,建设县科技创业园,创立县科技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优化创业平台。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高效率的科技成果扩散和转化机制,努力形成从科研到技术开发、从技术开发到产业应用的市场化通道。四是做好重点人才服务。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畅通党政领导与人才的沟通渠道;建立硕博士联谊会,直接关心高层次优秀人才,帮助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2、把握协调的着力点。从全局入手把握方向,统筹协调,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一是明确党管人才工作职责。成立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全县人才工作的战略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工作协调等工作,制订《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年人才工作任务分解办法》,明确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分解落实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保障工作,引导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并建立乡镇、部门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保证上下信息畅通,确保人才工作相互配合、协调运作。二是强化人才工作考核督查。建立分级负责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级组织部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建立乡镇和部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三是抓好人才工作示范点建设。认真查找和分析本地人才工作政策制定、舆论宣传、规划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牵头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直接指导抓好十个县、市级人才工作示范点建设,通过典型示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热点,打造亮点。

3、突破政策的关键点。牵头制定用好、用活人才的相关政策,健全政策体系,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县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施办法》,《**县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暂行办法》,《**县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回本县创业若干办法》。本着不求所在、所有,但求所为、所用的原则,采用调动、聘用、借用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制定《**县优秀人才“千里马奖”和人才工作“伯乐奖”评选奖励办法》和《**县人才工作示范点评选办法》,组织评选“千里马奖”、“伯乐奖”以及“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奖”,表彰优秀人才和人才工作先进单位。鼓励如升华拜克等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奖励期权、股权,实行知识产权向个人倾斜的政策。组织实施优秀科技工作者疗休养制度、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同时积极鼓励人才有偿服务。坚持人才资本有偿化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人才通过借用、聘用、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学术交流、专利转让、科技咨询等形式进入经济有偿服务领域。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政策体系。贯彻落实省委下发的《实行浙江省特级专家制度暂行规定》、《浙江省实行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关于积极推行人事制度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与职务聘任暂行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一系列保护人才权益、知识产权、智力成果的政策,使各类人才能在一个稳定的法制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三、注重搞好结合,增强人才工作整体合力

1、与自身党建工作搞好结合。以实施“一创二强三培养”工程为抓手,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乡土人才;以实施“党员人才工程”为抓手,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相结合,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人才工作水平。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不断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做人才工作的示范。健全干部考察责任制、党委常委会票决制、干部任前公示制和干部试用期制等,积极推进干部聘任制和任期制,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政干部监督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退出机制和激励机制。与党建宣传工作相结合,利用党的宣传阵地优势,发挥党的舆论导向作用,及时宣传中央和省、市县人才政策法规,宣传优秀人才和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事迹,进一步营造“四个尊重”的氛围。

2、与重点人事工作搞好结合。组织人事工作有紧密的相关性,许多工作需要统一谋划,相互推进,找准人事部门与组织部门人才工作的结合点。进一步加大人事制度改革,试行事业单位领导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等多种任用方式。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人事制度,逐步使事业单位职工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通过人事部门的具体实施,推进人才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党管人才范文篇10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由党制定工作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党管人才既延续了党管干部的优良传统,又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是党管干部在人才管理上的实质深化、拓展和延伸。同时,二者又有一定的区别。

1、党管的对象不同:党管干部原则中,管的重心在“管干部、建队伍”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推进曾经起到重要作用。但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的对象的更加宽泛了,不仅包括党员干部,还包括各类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可以是培养的,也可以是引进的,即管理社会上的各类人才。通过党管来协调各方面的骨干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2、党管的观念不同:党管干部要求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干部,并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实行直接管理。但干部是固定的,人才是流动的。因此党管人才不是要管住人才而是要为人才建设培养成长的平台,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观念和“能力本位”的用人导向。

3、党管的主体不同:对于干部的管理、决定任免或推荐、提名,必须由各级党委(党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选拔任用干部必须经党委(党组)集体讨论,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作出决定。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则要求由政府为主体向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为主体的格式转变,强化用人单位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