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牡丹汤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1:38:13

大黄牡丹汤范文篇1

方剂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一两[9g]桃仁五十个[12g]瓜子半升[30g]芒硝三合[9g]

二、源流发展:

大黄牡丹汤又名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卷中方。大黄4两,牡丹皮1两,桃仁50个,瓜子0.5升,芒硝3合。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金匮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疗肠痈(阑尾、盲肠及共周围的炎症)。祖国医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总结出对阑尾炎的药物疗法,的确是医学史上的创举。此方经历代医家应用,证实是有效的,今天,我国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中所用的方药,大多脱胎于大黄牡丹汤,在本方的临床应用上,积累了大量新的经验。

性能功用:大黄牡丹汤味苦性寒,属清热通里泻下剂,有消肿排脓、清热破瘀的功用。有不少人认为本方只适用于肠痈初起、未起脓者,而对本方的消肿散结排脓之功未予肯定。《金匮要略、》在提到肠痈的治疗时也说:“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因本方是泻下剂,故其意思也就是说,脓已成就不太适宜。但实践证明,不论未成脓或已成脓,甚至脓肿,肠痈溃烂穿孔引起阳明腑实证在适当加减化裁运用下,对不少病例仍能取得一定疗效。故消肿排脓之力也是本方的重要功用之一。这点对于启发我们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本方治疗各类型和各期的阑尾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方义分析:

本方是针对肠痈形成的病因病理而设,中医认为“肠.痈”的病因病理属于.“湿热郁积”、“气血疲滞”,故治疗原则宜“下”宜。“清”;本方具此性能,药味虽不多,但用药甚精确的当。其中大黄味苦性寒,清热力猛,泻下功大,泻火凉血而清血分之热,逐疲攻积而治肠中之气血痪滞,泻肠中内困之湿毒能使里热由“下”而除,使炎症获得痊愈,为本方主药。配伍能软坚泻下的芒硝,更能荡涤肠中湿热痪结之毒。桃仁破血,冬瓜仁祛湿,同为仁类之辈含汕质而能润肠,亦能加强大黄芒硝泻下之功。牡丹皮凉血清热,冬瓜子清热燥湿辅助大黄清肠中之热。桃仁破疾行滞,丹皮活血行瘀,冬瓜仁排脓散结,三药佐大黄以逐瘀攻积,使肠中之瘀血滞气脓肿包块得以消散。简述之:

大黄+芒硝+桃仁十冬瓜仁----------泻下通便

大黄+芒硝+丹皮+冬瓜仁-----------清热解毒

大黄+桃仁+丹皮------------------活血逐瘀

大黄+冬瓜仁---------------------排脓散结

由此可见,大黄在方中占有最重要地位,从其所发挥的治疗作用来看,大黄治阑尾炎确是一味面面俱到的不可缺少之药。

四、解毒、散瘀、通里

1.清热解毒:本方有较强抗菌作用,尤以大黄(含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及牡丹皮(含牡丹皮酮,苯甲酸)等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杀菌和抑菌作用。

2.行气散瘀:有行气镇痛、散瘀解痉和消炎作用,阻断病灶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症状减轻。

3.通里攻下:增强阑尾蠕动和增大阑尾容积,改善阑尾壁血液循环,消除肠道的运动障碍,有利于解除阑尾腔梗阻,排出腔内炎性渗液,从而使局部炎症吸收。

动物实验证实,大黄牡丹汤中各药,在经肠给药时,五味药物都能引起阑尾蠕动轻度增强,其中以芒硝的作用出现得较强较快,冬瓜仁的作用最弱。还证实大黄和桃仁可使阑尾容积增大,丹皮使阑尾容积先缩小后增大,芒硝和冬瓜仁则无明显影响(详见西安医学院科学研究技术革新辑要,第一集,185页,1959)。

五、临床应用:

本方以泻疲热、消痈肿为主,但清热解毒之力不足,治疗肠痈时应按其辨证类型和病理变化,酌加银花、公英、白花蛇舌草、川株子、红藤等效果更好。临床常用治未成脓的肠痈(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慢性瘀滞型阑尾炎)效果最好。右下腹痛拒按,肌紧,压痛反跳痛、发热、恶寒,脉弦数或滑数或无发热,脉迟紧,小便无特殊变化(主要提示与尿道结石绞痛鉴别),为大黄牡丹汤的适应症。但根据临床实践,除治疗有上述症状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对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亦收到一定疗效。

1.治慢性闲尾炎。本症表现为发作性右下腹隐痛,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等胃肠功能障碍,阑尾点有固定压痛,脉弦紧,舌苔白、厚,中医辨证属湿郁气滞.血瘀。可用大黄牡丹汤加苡米、木香、白芍、甘草,如脉数再加蛇舌草;大便次数多,则去芒硝,大黄改同煎而不后下。

2.治急性阑尾炎(缩脚肠痈)。腹痛从上腹或脐周开始,逐渐转为右下腹持续性疼痛,腹痛拒按,有反跳痛,轻度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塘泄。苔多薄腻或微黄,脉多滑数。中医辨证属湿热郁结大肠,气滞血瘀(瘀滞型),宜用大黄牡丹汤加减,热毒炽盛加公英、苗米、黄芬、蛇舌草等。

3.治阑尾周围脓肿(肠痈成脓期)。除具急性阑尾炎征象外,右下腹痛剧烈,拘急拒按,触及包块.,高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白,脉洪数或滑数、白细胞增高。湿热之毒甚盛,使气血瘀滞不通,肉腐成脓,脓液浸淫而成肿块。常用大黄牡丹汤加公英、银花、白芍、苡米等治之。

4.治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肠痈成脓已溃出现阳明腑实证)。此类病人有肠痈初起的典型病史,紧接着有痞满燥实之阳明腑实证。高热,口渴喜饮,面红且赤,全腹压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明显,.腹壁拘急拒按,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尿赤便秘,舌红苔黄或老黄而干,脉弦滑而数。此时治则和次序应优先解决阳明腑实证问题,急则治其标,投以大承气汤加减。好转后就要治病求本,用大黄牡丹汤,才能最后解决问题。故本方对肠痈成脓已溃穿孔者也可慎重酌情运用。

大黄牡丹汤范文篇2

关键词:大黄;牡丹;源流;发展;应用;医药

一、名称:大黄牡丹汤。

方剂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一两[9g]桃仁五十个[12g]瓜子半升[30g]芒硝三合[9g]

二、源流发展:

大黄牡丹汤又名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卷中方。大黄4两,牡丹皮1两,桃仁50个,瓜子0.5升,芒硝3合。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金匮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疗肠痈(阑尾、盲肠及共周围的炎症)。祖国医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总结出对阑尾炎的药物疗法,的确是医学史上的创举。此方经历代医家应用,证实是有效的,今天,我国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中所用的方药,大多脱胎于大黄牡丹汤,在本方的临床应用上,积累了大量新的经验。

性能功用:大黄牡丹汤味苦性寒,属清热通里泻下剂,有消肿排脓、清热破瘀的功用。有不少人认为本方只适用于肠痈初起、未起脓者,而对本方的消肿散结排脓之功未予肯定。《金匮要略、》在提到肠痈的治疗时也说:“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因本方是泻下剂,故其意思也就是说,脓已成就不太适宜。但实践证明,不论未成脓或已成脓,甚至脓肿,肠痈溃烂穿孔引起阳明腑实证在适当加减化裁运用下,对不少病例仍能取得一定疗效。故消肿排脓之力也是本方的重要功用之一。这点对于启发我们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本方治疗各类型和各期的阑尾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方义分析:

本方是针对肠痈形成的病因病理而设,中医认为“肠.痈”的病因病理属于.“湿热郁积”、“气血疲滞”,故治疗原则宜“下”宜。“清”;本方具此性能,药味虽不多,但用药甚精确的当。其中大黄味苦性寒,清热力猛,泻下功大,泻火凉血而清血分之热,逐疲攻积而治肠中之气血痪滞,泻肠中内困之湿毒能使里热由“下”而除,使炎症获得痊愈,为本方主药。配伍能软坚泻下的芒硝,更能荡涤肠中湿热痪结之毒。桃仁破血,冬瓜仁祛湿,同为仁类之辈含汕质而能润肠,亦能加强大黄芒硝泻下之功。牡丹皮凉血清热,冬瓜子清热燥湿辅助大黄清肠中之热。桃仁破疾行滞,丹皮活血行瘀,冬瓜仁排脓散结,三药佐大黄以逐瘀攻积,使肠中之瘀血滞气脓肿包块得以消散。简述之:

大黄+芒硝+桃仁十冬瓜仁----------泻下通便

大黄+芒硝+丹皮+冬瓜仁-----------清热解毒

大黄+桃仁+丹皮------------------活血逐瘀

大黄+冬瓜仁---------------------排脓散结

由此可见,大黄在方中占有最重要地位,从其所发挥的治疗作用来看,大黄治阑尾炎确是一味面面俱到的不可缺少之药。

四、解毒、散瘀、通里

1.清热解毒:本方有较强抗菌作用,尤以大黄(含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及牡丹皮(含牡丹皮酮,苯甲酸)等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杀菌和抑菌作用。行气散瘀:有行气镇痛、散瘀解痉和消炎作用,阻断病灶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症状减轻。通里攻下:增强阑尾蠕动和增大阑尾容积,改善阑尾壁血液循环,消除肠道的运动障碍,有利于解除阑尾腔梗阻,排出腔内炎性渗液,从而使局部炎症吸收。

动物实验证实,大黄牡丹汤中各药,在经肠给药时,五味药物都能引起阑尾蠕动轻度增强,其中以芒硝的作用出现得较强较快,冬瓜仁的作用最弱。还证实大黄和桃仁可使阑尾容积增大,丹皮使阑尾容积先缩小后增大,芒硝和冬瓜仁则无明显影响(详见西安医学院科学研究技术革新辑要,第一集,185页,1959)。

五、临床应用:

本方以泻疲热、消痈肿为主,但清热解毒之力不足,治疗肠痈时应按其辨证类型和病理变化,酌加银花、公英、白花蛇舌草、川株子、红藤等效果更好。临床常用治未成脓的肠痈(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慢性瘀滞型阑尾炎)效果最好。右下腹痛拒按,肌紧,压痛反跳痛、发热、恶寒,脉弦数或滑数或无发热,脉迟紧,小便无特殊变化(主要提示与尿道结石绞痛鉴别),为大黄牡丹汤的适应症。但根据临床实践,除治疗有上述症状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对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亦收到一定疗效。

大黄牡丹汤范文篇3

方剂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一两[9g]桃仁五十个[12g]瓜子半升[30g]芒硝三合[9g]

二、源流发展:

大黄牡丹汤又名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卷中方。大黄4两,牡丹皮1两,桃仁50个,瓜子0.5升,芒硝3合。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金匮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疗肠痈(阑尾、盲肠及共周围的炎症)。祖国医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总结出对阑尾炎的药物疗法,的确是医学史上的创举。此方经历代医家应用,证实是有效的,今天,我国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中所用的方药,大多脱胎于大黄牡丹汤,在本方的临床应用上,积累了大量新的经验。

性能功用:大黄牡丹汤味苦性寒,属清热通里泻下剂,有消肿排脓、清热破瘀的功用。有不少人认为本方只适用于肠痈初起、未起脓者,而对本方的消肿散结排脓之功未予肯定。《金匮要略、》在提到肠痈的治疗时也说:“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因本方是泻下剂,故其意思也就是说,脓已成就不太适宜。但实践证明,不论未成脓或已成脓,甚至脓肿,肠痈溃烂穿孔引起阳明腑实证在适当加减化裁运用下,对不少病例仍能取得一定疗效。故消肿排脓之力也是本方的重要功用之一。这点对于启发我们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本方治疗各类型和各期的阑尾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方义分析:

本方是针对肠痈形成的病因病理而设,中医认为“肠.痈”的病因病理属于.“湿热郁积”、“气血疲滞”,故治疗原则宜“下”宜。“清”;本方具此性能,药味虽不多,但用药甚精确的当。其中大黄味苦性寒,清热力猛,泻下功大,泻火凉血而清血分之热,逐疲攻积而治肠中之气血痪滞,泻肠中内困之湿毒能使里热由“下”而除,使炎症获得痊愈,为本方主药。配伍能软坚泻下的芒硝,更能荡涤肠中湿热痪结之毒。桃仁破血,冬瓜仁祛湿,同为仁类之辈含汕质而能润肠,亦能加强大黄芒硝泻下之功。牡丹皮凉血清热,冬瓜子清热燥湿辅助大黄清肠中之热。桃仁破疾行滞,丹皮活血行瘀,冬瓜仁排脓散结,三药佐大黄以逐瘀攻积,使肠中之瘀血滞气脓肿包块得以消散。简述之:

大黄+芒硝+桃仁十冬瓜仁----------泻下通便

大黄+芒硝+丹皮+冬瓜仁-----------清热解毒

大黄+桃仁+丹皮------------------活血逐瘀

大黄+冬瓜仁---------------------排脓散结

由此可见,大黄在方中占有最重要地位,从其所发挥的治疗作用来看,大黄治阑尾炎确是一味面面俱到的不可缺少之药。

四、解毒、散瘀、通里

1.清热解毒:本方有较强抗菌作用,尤以大黄(含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及牡丹皮(含牡丹皮酮,苯甲酸)等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杀菌和抑菌作用。

2.行气散瘀:有行气镇痛、散瘀解痉和消炎作用,阻断病灶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症状减轻。

3.通里攻下:增强阑尾蠕动和增大阑尾容积,改善阑尾壁血液循环,消除肠道的运动障碍,有利于解除阑尾腔梗阻,排出腔内炎性渗液,从而使局部炎症吸收。

动物实验证实,大黄牡丹汤中各药,在经肠给药时,五味药物都能引起阑尾蠕动轻度增强,其中以芒硝的作用出现得较强较快,冬瓜仁的作用最弱。还证实大黄和桃仁可使阑尾容积增大,丹皮使阑尾容积先缩小后增大,芒硝和冬瓜仁则无明显影响(详见西安医学院科学研究技术革新辑要,第一集,185页,1959)。

五、临床应用:

本方以泻疲热、消痈肿为主,但清热解毒之力不足,治疗肠痈时应按其辨证类型和病理变化,酌加银花、公英、白花蛇舌草、川株子、红藤等效果更好。临床常用治未成脓的肠痈(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慢性瘀滞型阑尾炎)效果最好。右下腹痛拒按,肌紧,压痛反跳痛、发热、恶寒,脉弦数或滑数或无发热,脉迟紧,小便无特殊变化(主要提示与尿道结石绞痛鉴别),为大黄牡丹汤的适应症。但根据临床实践,除治疗有上述症状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对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亦收到一定疗效。

1.治慢性闲尾炎。本症表现为发作性右下腹隐痛,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等胃肠功能障碍,阑尾点有固定压痛,脉弦紧,舌苔白、厚,中医辨证属湿郁气滞.血瘀。可用大黄牡丹汤加苡米、木香、白芍、甘草,如脉数再加蛇舌草;大便次数多,则去芒硝,大黄改同煎而不后下。

2.治急性阑尾炎(缩脚肠痈)。腹痛从上腹或脐周开始,逐渐转为右下腹持续性疼痛,腹痛拒按,有反跳痛,轻度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塘泄。苔多薄腻或微黄,脉多滑数。中医辨证属湿热郁结大肠,气滞血瘀(瘀滞型),宜用大黄牡丹汤加减,热毒炽盛加公英、苗米、黄芬、蛇舌草等。

3.治阑尾周围脓肿(肠痈成脓期)。除具急性阑尾炎征象外,右下腹痛剧烈,拘急拒按,触及包块.,高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白,脉洪数或滑数、白细胞增高。湿热之毒甚盛,使气血瘀滞不通,肉腐成脓,脓液浸淫而成肿块。常用大黄牡丹汤加公英、银花、白芍、苡米等治之。

4.治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肠痈成脓已溃出现阳明腑实证)。此类病人有肠痈初起的典型病史,紧接着有痞满燥实之阳明腑实证。高热,口渴喜饮,面红且赤,全腹压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明显,.腹壁拘急拒按,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尿赤便秘,舌红苔黄或老黄而干,脉弦滑而数。此时治则和次序应优先解决阳明腑实证问题,急则治其标,投以大承气汤加减。好转后就要治病求本,用大黄牡丹汤,才能最后解决问题。故本方对肠痈成脓已溃穿孔者也可慎重酌情运用。

5.治急性胆囊炎。右胁持续胀痛,伴有右肩放射痛,口苦咽干,恶心,不思饮食,发热畏寒,或寒热往来,目黄或轻度黄染,尿黄短赤,便结。舌红苔黄腻或厚腻,脉滑数。属肝胆湿热,用大黄牡丹汤洁热解毒化湿。

此外,根据文献报导,本方还可用于腹部手术后引起粘连性肠梗阻,盆腔残余脓肿,子宫附件炎、盆腔炎,前列腺良性肥大,胸胁跌仆受伤积瘀等,也可收到一定的效果。总之,凡有湿热郁结气血瘀滞者均可考虑加减应用。

大黄牡丹汤范文篇4

1其用药特色

从剂型上据病情的急缓分别以汤、丸应用;用量上因药量的大小之别,作用部位不同;炮制上的“薰”、“酒洗”、“去皮”制作不同,药效各异;煎法上的“水煎”、“酒煎”、“后下”、“麻沸汤”浸渍等煎法不同,作用各异;服法上因病情不同,有“顿服”、“得利则止”、“分温再服”或“日三服”及“少少温服之”等服法。

2其药功著效卓

2.1攻下导滞仲景灵活应用大黄于攻积导滞,成为下法之源,主要体现在配伍不同,分别有寒下、温下、润下等几法。即:①以大黄配芒硝、枳实、厚朴、甘草组成著名的治疗阳明“胃家实”之三承气汤。其分用治热结胃肠的痞、满、燥、湿、坚等症。并根据其症不同,即上述症状具备、证情急迫者,则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若病情较缓,症见“痞实而满”者,则以小承气汤泻实消痞,除满痛;若病缓仅见“燥实而坚”者,则用调胃承气汤润燥通便,调和胃气。②以麻仁丸(小承气汤加大大黄用量,配合养阴润燥下泻热之麻仁、杏仁、白芍)治胃强脾弱之“脾约”证,成为润下泻热之范例。③以大黄配大辛大热的附子、细辛(名大黄附子汤)主治寒湿闭阻证,为温下之祖方。

可见,古云“大黄乃荡涤之将军”很形象的说明了本品是一味难得的攻下导滞、去菀陈莝之要药。

2.2泻火解毒凉血仲景据其大黄性寒、入气血分、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临床广泛用于火毒上攻之症。

以大黄配黄连(名大黄黄连泻心汤),以麻沸汤浸渍(取其轻扬)用治邪热入胃,壅滞成痞之证。以大黄配芩、连(名泻心汤)煎服顿服,治疗火毒上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之症。又大黄配芒硝、丹皮、桃仁、冬瓜仁(名大黄牡丹皮汤),治下焦瘀热之肠痈。有泻下逐瘀,凉血解毒之效,为治肠痈之祖方。总之,仲景以大黄作为泻火解毒凉血之用,为历代医学所推崇。2.3活血逐瘀仲景以大黄配桃仁赤芍、丹皮、水蛭、蛰虫等治疗“瘀热在里”、“干血内着”等引起的谵语如狂,腹满疼痛、经水不利,五劳虚极症瘕疟母等证。如将大黄配破瘀逐干血之桃仁、蛰虫(名下瘀血汤),治疗干血内着之“产妇腹痛”或“经水不利”等,用蜜丸、酒煎、顿服,取其缓攻入血,柔中有刚,逐瘀而不伤正。又以大黄配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蛰虫(名大黄蛰虫丸),主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之证,用本方攻补兼施,峻剂丸服,使之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即谓“缓中补虚”。总之,仲景以大黄作活血逐瘀之用,为后世活血化瘀学说形成奠定了基础。

2.4泻湿热、利胆退黄仲景以大黄为主配伍他药,分别治“谷黄”、“酒黄疸”等阳黄证。如用大黄配伍清热利湿之茵陈,栀子(名茵陈蒿汤)主治“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之“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证;亦治“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证。总之,仲景以大黄为主清利湿热退黄之理论久经临床验证,至今沿于临床。

3现代医药学对“大黄”的研究及临床运用

3.1大黄的药理作用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大黄主要成分为具有泻下作用的蒽醌化合物,其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能增强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属接触性泻药;大黄有抗病原微生物(如抗细菌、抗病毒等)、抗内毒素、抗感染、解热等作用。内含鞣质有止泻作用,故在服用较大剂量大黄产生导泻作用后,能产生便秘的后作用。此外,大黄还有止血、保肝、利胆、健胃、抑制胰消化酶、降血脂、降压、增加免疫及抗衰老作用。

3.2在给药途径上扩展到采用针(剂)、粉(剂)、膏(剂)、散(剂)等制剂,以口服、灌肠、注射液、外用等多种途径给药。

大黄牡丹汤范文篇5

【关键词】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痛风,中医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1分期治疗

齐连仲[1]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热毒炽盛,湿瘀络阻为主,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慢性缓解期以正气不足为主,兼有湿热瘀阻脉络,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周乃玉[2]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痛风关节炎期和缓解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乃湿热浊毒,瘀滞血脉,闭阻关节,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虫丸加减;慢性痛风关节炎期为痰湿浊毒,滞于经脉,附于骨节,方用仙方活命饮合二妙丸加减;缓解稳定期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活血化瘀,方用薏苡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刘志勤[3]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3期。急性期由湿热交结,闭阻经络关节,气滞血瘀所致,方药: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湿热之邪缠绵,闭阻经络关节,血瘀气滞,方药: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泽兰、川芎、穿山甲、莪术、土茯苓、土贝母、苦参;恢复期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脉络不通,方药: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白术、鸡血藤。范琴书[4]将本病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和痛风性肾病4期。急性期系寒湿久蕴不化,郁久化热,湿浊瘀血闭阻经脉,流注关节,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间歇期以脾虚湿困为主,可用三仁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慢性关节炎期多为脾肾亏虚,瘀血、湿浊闭阻经络,治以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加活血散寒之品加减。痛风性肾病期为痛风迁延日久,久病入肾,病属晚期,辨证宜分阴阳,阴虚者宜归芍地黄汤合参苓白术散,气虚者用保元汤加减,气阴两虚者用黄芪地黄汤加减。

2辨证治疗

戴天木[5]将痛风分为偏风湿热型和偏寒湿型。偏风湿热型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偏寒湿型方用乌头汤加味。苏其贵[6]辨证治疗痛风38例。风湿热痛痹型方选清浊通痹汤;湿浊瘀痛痹型方选祛瘀通络汤加减;脾虚瘀浊型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味。结果显效2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袁全兴[7]辨证治疗痛风30例。其中湿热型18例,方用四妙勇安汤合三妙丸加味;寒湿型9例,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结果痊愈22例,显效8例。刘明武[8]将痛风分为4型。湿热蕴结型药用:金银花、连翘、薏苡仁、白术、泽泻、牡丹皮、黄柏、生地、防风、威灵仙、延胡索、忍冬藤、木通、萆、土茯苓、车前子;瘀热阻滞型药用: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牡丹皮、金银花、败酱草、栀子、木通、车前子、土茯苓、鸡血藤、穿山甲、透骨草、乌梢蛇、乳香、没药;痰浊阻滞型药用:人参、白术、陈皮、黄芪、青皮、半夏、白芥子、萆、土茯苓、车前子、木通;肝肾阴虚型药用:熟地、山萸肉、山药、牡丹皮、白芍、泽泻、枸杞子、金樱子、杜仲、续断、海风藤、威灵仙、秦艽、萆、虎杖、土茯苓、车前子、防己。张春华[9]将本病分为2型,湿热瘀结型方用四妙散合白虎加桂枝汤加味;痰湿瘀阻型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3专方治疗

段富津教授[10]依据本病湿热痰瘀之病理,治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为主,自拟痛风方:苍术、黄柏、薏苡仁、粉防己、羌活、姜黄、赤芍、川牛膝、甘草。任达然[11]自拟化浊祛瘀痛风方:土茯苓、虎杖、粉萆、忍冬藤、薏苡仁、威灵仙、黄柏、川牛膝、木瓜络、泽泻、路路通、制乳香、没药。张荒生[12]自拟痛风方:生石膏、知母、黄柏、生地、牡丹皮、赤芍、白茅根、忍冬藤、全蝎、桑寄生、滑石、淡竹叶、车前草、灯心草、黄连、甘草。治疗痛风68例,治愈24例,显效4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2%。陈春南等[13]自拟痛风煎,由土茯苓、海桐皮、薏苡仁、炒白术、七星剑、水风藤组成,治疗痛风348例,结果治愈139例,显效157例,有效4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7.13%。马中夫[14]提出:调补脾肾,化痰散结,利湿祛毒,通络止痛之治疗大法,自拟痛风灵汤,药用大黄、车前子、穿心莲、山慈菇、百合、牡丹皮、防己、独活、茯苓、泽泻、白术。

4针灸治疗

周欣[15]针刺治疗痛风38例,取阿是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1-2ml,取穴大都、太白、内庭、陷谷、三阴交、阳陵泉,皆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并加用电针,结果总有效率94.74%,李岩[16]用火针疗法治疗痛风。主穴:肝俞、行间、太冲、内庭、陷谷、阿是穴;随证取穴:湿热蕴结加脾俞、太白;瘀热阻滞加血海、膈俞;痰浊阻滞加丰隆、足三里;肝肾阴虚加太溪、照海。周成功等[17]针刺治疗急性痛风78例,以三棱针点刺四缝、八风、八邪,进针0.1-0.2寸挤出血液或淡黄色粘液,结果治愈率78.21%。

5内外合治

傅渊等[18]以金黄散外敷并中药内服治疗痛风急性发作42例,局部以金黄散外敷,内服方药:黄柏、苍术、防己、萆、生薏苡仁、防风、威灵仙、忍冬藤、牛膝、地龙、泽兰、红花、赤芍。结果治愈35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蒙杏泽[19]用加味四妙散配合中药熏洗治疗痛风31例。方以四妙散加味,中药熏洗药用海风藤、海桐皮、忍冬藤、桂枝、宽筋藤、红花、当归尾,加适量水煎煮药液,用毛巾浸药液熏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30min,10d为1疗程,结果治愈13例,显效11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文绍敦[20]教授内外合治、针药并用治疗痛风,选穴: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配穴以阿是穴为主,均取患侧穴。火针放血,每次治疗总出血量控制在100ml以内,每周1次。口服痛风舒胶囊,药物组成:大黄、泽泻、车前子、川牛膝、汉防己。服法:每次2粒,每日3次,20d为1个疗程。配合应用于治疗痛风病效果显著。

6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痛风有很多治疗的方法,而且都有很好的疗效,副作用少,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人,给出适合不同患者的治法,这些都是中医特色和优势。但是中医治疗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是中医对痛风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辨证分型各异;(2)临床报道样本数偏小,大多数未设立对照组,使资料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3)药理研究比较少,多是根据经验采用汤剂加减,缺乏试验的同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量效关系尚不明确。鉴于以上不足,应加强痛风的辨治规律的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标准,进一步完善科研设计,增加样本数量,可以将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筛选出切实有效的药物和方剂,明确量效关系。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中医治疗痛风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宝刚,齐士,梁守义.齐连仲治疗痛风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391.

[2]谢幼红,王北.周乃玉治疗痛风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6,25(6):339.

[3]刘志勤,吕蕾.中医分期治疗痛风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3):178.

[4]范琴书.痛风病机与分期证治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2):74.

[5]戴天木.经方辨治通风的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7.

[6]苏其贵,胡成发.辩证治疗痛风3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1):621.

[7]袁全兴.辨证治疗痛风病30例[J].陕西中医,2003,24(10):898.

大黄牡丹汤范文篇6

【关键词】急性附睾炎;中医药;外治法;综述

急性附睾炎作为男科非特异性感染性急病,属于中医学“子痈”“偏坠”范畴。急性附睾炎起病急,症状重,局部表现主要为双侧或单侧附睾睾丸肿胀疼痛,并向腹股沟区放射,严重者可上达腹部,后达腰部,甚至可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并可伴有其他泌尿生殖系炎症[1]。西医认为本病多由细菌感染导致,途径有:1)最常见由泌尿生殖系炎症经尿路通过输精管逆行至附睾引起感染[2];2)淋巴蔓延:盆腔炎症通过淋巴系引起附睾炎;3)血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感染通过血路进入附睾。中医药治疗急性附睾炎相对于西药杀菌抗炎治疗具有起效快、不易产生抗药性、预后良好等优势。笔者收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附睾炎的研究资料,整理如下。

1病因病机

古人把阴囊中的睾丸附睾统称为“阴丸”“阴核”,认为其与“肾”密切相关,故又称为“肾子”“外肾”等,当天癸充盈之时,在此可化生生殖之精,方能繁衍子嗣。经络学说认为厥阴肝经其经、筋、络、别,均与肾子直接相连,主要受肝血的濡养,肝主宗筋,宗筋狭义上指男子的整个外阴,包括睾丸、附睾、阴茎等,若肝气不畅,则致外肾气血不畅,发为诸疾[3]。综上所述,睾丸附睾与肾和肝经密切相关,为治疗囊痈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病因主要有:1)外感湿热、寒湿、火毒之邪;2)嗜食肥甘辛辣;3)跌扑损伤;4)房事不节或不洁。其病机为:在上述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下,病邪侵犯肝经,循经而下,结于囊中,附于肾子之上,气血不通,郁久化热,久而肉腐成痈,此病以实证为主,尤以湿热证常见[4]。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瘀热”贯穿了整个子痈发病的全程,子痈初期初感毒邪“热盛瘀轻”,日久瘀热搏结,继而肉腐成脓,此为子痈中期“瘀热俱重”,子痈后期,因体虚或失治误治,毒邪留恋,发为慢性子痈,此时“热退瘀重”,故而提倡分期论治[5]。

2中医内治法

2.1分期论治。急性附睾炎作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分为急性感染期、进展期、恢复期,中医根据其局部特征表现分为肿疡期、脓疡期、正虚邪恋期,临证时应抓住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周仲瑛教授根据子痈瘀热贯穿全程且各有侧重的特点,提出了子痈的分期治疗[6]。子痈前期(肿疡期)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为法,以龙胆泻肝汤配合金银花、牡丹皮、赤芍等。子痈中期(脓疡期)以清热散结、化瘀排脓为法,以大黄牡丹汤辅以皂角刺、穿山甲、白芷散结排脓,必要时可切开排脓,若病患气血不足则当先养气补血,不可急于排脓。子痈后期正气虚弱,邪气残存。此时应当辨明主次,以实证为主采用枸橘汤合白薇煎,以虚症为主采用六味地黄丸合金铃子散,以瘀滞为主正气尚存者采用抵挡汤配合软坚散结诸药[5]。2.2专方验方。现代医者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对急性子痈进行辨证论治,切入点不同各有侧重,有的以“血瘀”为本,有的以“肝郁”为本,有的以“热毒”为重,亦有从“少阳”论治,所以选方用药也各有异同,但最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分类整理如下。2.2.1从“血瘀”论治急性子痈主要由肝经气血瘀滞所致,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选方主要由橘核丸合活血化瘀诸药化裁而来。李凯等[7]采用参术川棱方(海藻15g,丹参12g,蒲公英10g,黄柏10g,黄芪10g,川楝子9g,三棱9g,桃仁9g,橘核9g,乌药9g,夏枯草9g,川芎9g,莪术9g)治疗急性附睾炎,对照组使用头孢他啶,经14d治疗周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为83.3%,退烧时间,UTI缓解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a+b级等精液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朱建锋等[8]自拟清热散结汤(生牡蛎30g,制大黄6g,柴胡6g,川楝子10g,陈皮12g,桃仁10g,红花6g,莪术10g,山栀子10g,黄柏6g,三棱10g,橘核10g,荔枝核10g,海藻10g,昆布10g)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曲松联合地塞米松,治疗14d后,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为71%。2.2.2从“热毒”论治急性子痈由火毒之邪内侵肝经,结于肾子致气血不畅而发病。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方选五味消毒饮或仙方活命饮为主方。周岩[9]在抗生素基础上用桂枝茯苓汤联合五味消毒饮(桂枝15g,橘核12g,紫花地丁12g,野菊花25g,荔枝核12g,夏枯草15g,桃仁10g,金银花15g,茯苓15g,牡丹皮12g等)治疗本病,治疗总有效率(93.98%)相较于单纯抗菌治疗对照组(78.02%)有明显提升。刘伟刚等[10]以自拟消痈散结汤(防风20g,当归20g,赤芍20g,天花粉20g,皂角刺20g,金银花15g,延胡索15g,浙贝母15g,乳香15g,没药15g,陈皮15g,黄芩10g,生地黄10g,荔枝核10g,柴胡10g,甘草6g,红花6g)辅以西药治疗本病,对照组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10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有效率为81.5%。且疗程结束后疼痛评分,睾丸形态比较,精子质量,精浆中性α-糖苷酶水平,观察组均好于对照组患者。陈阿文等[11]采用清热活血法,拟方如下:虎杖20g,红藤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柴胡6g,黄芩10g,栀子10g,当归10g,赤芍10g,乳香6g,没药6g,皂角刺10g,天花粉10g,若阴囊红肿热痛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20g,败酱草20g,然后再以上述处方加冰片6g外敷阴囊,每日1次。对照组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14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且治疗组患者附睾压痛、结节等症状消失较快。2.2.3从“湿热”论治急性子痈由湿热下注厥阴肝经,气血壅滞,化而为痈,治宜清利湿热,消痈散结,方选龙胆泻肝汤为主方。李必波等[12]采用龙胆泻肝加减方(生地黄20g,龙胆草12g,橘核12g,荔枝核10g,车前子10g,泽泻12g,牡丹皮10g,赤芍10g,山栀子10g,丹参10g,延胡索10g,当归10g,黄芩10g,生甘草6g),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70.8%。2.2.4从“少阳”论治该法另辟蹊径,受“火郁发之”所启发,以和解少阳枢机为法,使郁结于肝胆经的邪热,得路而退,病自去矣。方选小柴胡汤为主方,是对传统经方的一次全新应用,值得推广。谢福贤[13]将经方小柴胡汤与当归芍药散合为柴归汤(柴胡15g,黄芩10g,天花粉10g,党参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泽泻10g,茯苓15g,苍术10g,连翘30g,石膏50g,甘草5g,大枣20g,生姜10g)治疗本病,对照组使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均治疗14d,结果表明治疗组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的90%。笔者通过仔细比对诸家组方用药时发现,各派大抵不过“清热”“活血”“疏肝”3方面,仅比重有所不同,譬如清热之金银花,龙胆草,菊花;活血之赤芍,川芎,乳香;疏肝之橘核,荔枝核,延胡索,川楝子。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只要提挈“火毒”“血瘀”“肝郁”这3重要领,再根据具体辨证,合理选方用药,便能取得较好的疗效。2.3中成药治疗。目前市场上还未推出专门针对急性附睾炎的中成药制剂,临床多是通过辨明证型,从病因病机着手,应用“异病同治”的原则选择用药,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具有口感良好、服用方便、价格实惠、依从性佳等优势。黄慧等[14]认为本病以“肝经瘀血”为本,治疗以疏肝行气、活血散结,在抗菌抗炎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急性附睾炎60例,对照组使用西医疗法,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3个月后,体查附睾结节留存率分别为3.3%和16.7%,中成药辅助疗效明显。高博等[15]以癃清片联合抗菌药治疗急性附睾炎40例,对照组予3代头孢静点治疗40例,治疗14d后,实验组总有效率,疼痛缓解时间,精子密度、活力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2个月后复查阴囊彩超,治疗组附睾结节留存5例,对照组留存9例。

3中医外治法

肾子包裹在阴囊之中置于体外,不似人体其他脏器深藏于体腔之中,药物易于地透过阴囊皮肤直达附睾病灶。近年来,诸多学者采用外治疗法治疗急性附睾炎得到了较好的反馈,其具有快速缓解附睾肿大、有效减轻附睾疼痛、防止附睾结节生成等特点,发挥了中医外治法在急症治疗中的特色优势,现整理如下。朱剑敏等[16]采用冰片芒硝散外敷治疗急性附睾炎30例,将冰片25g与芒硝25g研磨成粉,用丝袜将粉末包裹阴囊。对照组使用抗生素,治疗15d后,比较疼痛缓解时间肿胀消除时间,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廖开森等[17]将80例急性附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加地塞米松降价梯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金黄如意膏外敷睾丸。治疗7d后,实验组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82.5%。复查彩超肿块消退50%以上率分别为:85%,67.5%,疗效显著。熊金花[18]2020年12月第29卷第12期JETCM.Dec.2020,Vol.29,No.12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采取金黄散联合硫酸镁外敷阴囊,每日4~6次,每次30~60min,治疗20例,治疗7d后,痊愈率35%,明显好转率60%。对照组采用硫酸镁外敷,治疗7d后,痊愈率5%,明显好转率30%。潘杰等[19]采用双柏散(黄柏、泽兰、薄荷各30g,侧柏叶、大黄各60g,上药磨粉加水蜜糖混合)外敷阴囊,每日2次,并内服龙胆泻肝汤(栀子10g,黄芩10g,龙胆草10g,柴胡10g,生地黄10g,车前子15g,大黄10g,泽泻10g,木通5g,赤芍10g,当归10g,甘草5g)治疗10d后,总有效率90.9%。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相同疗程后,总有效率为79%。张华俊等[20]采用蜂蜜调匀如意金黄散外敷阴囊,每日3次,每次30min,加服清肾散瘀方(怀山药、桃仁、白芷、山茱萸、败酱草、赤芍、五味子、槟榔、海螵蛸、苏木、柴胡各10g,枳壳、黄柏、制大黄、乌药各6g,煅龙骨、煅牡蛎各20g,白芍15g,生甘草2g。早晚分服)并配合西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菌治疗,两组治疗10d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5%、72.5%,且血常规(WBC及NEUT%)以及CRP水平比治疗组下降程度更多。周美儿等[21]将79例急性附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头孢类药物静滴治疗39例,观察组加用玄明粉持续外敷患处治疗40例,观察组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1.9%)。尹伟强[22]用中药坐浴(苦参40g,黄柏30g,苍术、大黄、金银花各20g,枳壳、防风各15g,每日1次,每次30min)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附睾炎30例,与西医抗菌治疗的29例对照,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6.20%。治疗后阴囊疼痛评分为(1.53±0.94)分和(2.38±1.02)分。

4针灸疗法

针刺作为传统疗法在治疗急性附睾炎亦有其独到之处,戚广崇提出用毫针刺大赫透横骨,并用泻法取阳谷、曲泉、行间,治疗湿热下注型子痈,此外针刺大敦、太冲、气海,归来亦可有效缓解急性疼痛[23]。李戡[24]采用针刺结合自拟方综合治疗急性子痈47例。针刺选择双侧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配合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20min,并内服自拟解毒散节汤(浙贝母10g,牡蛎、蒲公英、黄芪各30g,金银花、夏枯草各20g,野菊花、丝瓜络、紫花地丁15g,每日3次),对照组采用静滴头孢唑林钠,15d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痊愈率为55.32%,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痊愈率为38.30%,总有效率为82.98%。针刺能有效缓解患者附睾疼痛,汤药能有效祛除体内火毒之邪,两者相须为用,体现了中医“标本同治”的传统特色。

5结语

大黄牡丹汤范文篇7

肾小球肾炎血尿以持续性镜下血尿或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为特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当临床以单纯性血尿为表现时,其病理类型多数为系膜增生性IgA肾病,尚可见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增生或硬化性肾炎等。这部分肾炎患者的病程大多呈良性经过,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病理损害呈进展性,最终进入终末期肾衰竭。血尿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有关,因此西医常采用免疫抑制剂、清除感染病灶、或对症治疗等方法,疗效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而中医药对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疗效较好,积累了一些经验,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认识

肾小球肾炎血尿在中医古典医籍的记载中属尿血、溲血范畴,认为其发生由“热移膀胱”、“热在下焦”所致。皮持衡[1]认为肾小球肾炎血尿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可从“热、瘀”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当从“虚、热、瘀”论治,但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属热伤肾络,迫血妄行,虚者多是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或气不摄血,精血下泄。郑平东[2]认为血尿的病因不外乎外邪侵袭、火热内蕴、气虚失摄。风邪外袭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气阴不复、瘀血阻络是导致本病迁延难愈的根源,气阴不足易引起外感,外感又进一步损耗气阴,故病情缠绵难愈。

2治则治法的研究

张琪[3]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创立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8法:①清热利湿、解毒止血法:方用八正散加味;②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法:方用清热解毒饮(柴胡、生石膏、金银花、连翘、大黄等);③泄热逐瘀、凉血止血法:方用桃黄止血汤(桃仁、大黄、桂枝、赤芍、小蓟、侧柏叶等);④益气阴、利湿热、止血法:方用清心莲子饮;⑤益气清热、凉血止血法:方用益气凉血汤(黄芪、党参、赤芍、白茅根、茜草等);⑥滋阴、补肾、降火法: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⑦温肾清热、利湿止血法:方用温肾利湿饮(茴香、附子、桂枝、蒲公英、茅根、小蓟、旱莲草等);⑧健脾补肾、益气摄血法:方用参芪地黄汤。徐魏[4]则提出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应灵活运用以下3法:①止血法:尿血久延不愈必致体虚气弱,故止血为首要措施,可从中医辨证分别采用凉血止血、泻火止血、滋阴止血、温肾止血、补气止血、健脾止血等;②清热利湿法:“湿热”病理不仅是肾小球肾炎血尿的诱发或加重因素,也是病情迁延难愈重要原因,故强调清热利湿治法,早期可用苦寒清热之品,如紫花地丁、半枝莲、连翘、瞿麦等,病久则多以甘寒清利之品,如白花蛇舌草、白茅根、金银花、蒲公英、猪苓、车前子、茯苓等。③补肾法:本病病位在肾,肾的寒热虚实变化左右着病变的进程,故补肾是治疗的关键,补肾阴多用甘平之品,补肾阳多用辛燥之品。王海云[5]等临床观察发现肾小球肾炎血尿患者中医辨证往往无明显脾肾气虚症状,而常伴有情绪急躁、善太息等肝系症状,故多从肝论治,辨证选用疏肝、清肝、养肝、平肝等治法。

3辨证分型治疗

肾小球肾炎血尿临床症状隐匿,但病理改变多样,病变性质各有不同,因而各家有着不同的分型方法。桑健[6]将肾小球肾炎血尿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选方分别为二至丸合小蓟饮子、大补元煎和无比山药丸。治疗25例,完全缓解14例,显著缓解6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陈洁等[7]将肾小球肾炎血尿辨证分为4型:①外感风邪,热毒壅盛型:方以越婢加术汤合小蓟饮子加减;②肾阴亏虚,相火妄动型:方以二至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③脾虚失统,肾失固藏型:方以补中益气汤合无比山药丸加减;④脾肺气虚,肾阴耗损型:方以大补元煎加减。沈新民[8]则将血尿分为5型:①外感风热型:治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以银翘散加减;②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以理血汤(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白芍、阿胶、白头翁、茜草、旱莲草、益母草、丹参)加减;③气阴两亏型:治以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以参芪地黄汤加减;④脾不统血型:治以补益脾气、固摄止血,方以归脾汤加减;⑤瘀血内阻型:治以活血化瘀止血,方以桃红四物汤加减。张效礼[9]主张对肾炎血尿进行分期论治:急性发作期,辨证为肺胃风热毒邪壅盛型、中焦湿热型、膀胱湿热型,分别予以银翘散、葛根芩连汤合香连丸、小蓟饮子加减治疗;慢性迁延期,辨证为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肾阴不足型,分别予以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沈云[10]报道辨证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104例,其中气血不足证28例,阳气虚弱证36例,肝肾阴虚证26例,瘀血内阻证14例,分别予以十全大补汤、真武汤、地黄饮子和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同时加用制大黄10g、生黄芪15g、三七粉3g,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有效76例,好转20例,无效8例,有效率92.1%。

4专方化裁治疗

不少学者在辨证结合辨病的基础上,针对多数患者的临床证候表现,根据基本治则拟定专方进行化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张宗礼等[11]针对肾小球肾炎血尿湿热虚瘀的病机特点,自拟六草汤(车前草、茜草、益母草、仙鹤草、通草、生甘草)为基本方加减,治疗80例。6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痊愈22例,显效24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85%。魏仲南等[12]以肾血宁汤(知母,黄柏,女贞子,墨旱莲草,小蓟,白茅根,地榆,血余炭,猫须草,桑寄生,牛膝,杜仲)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38例,完全缓解8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程锦国等[13]认为本病由虚致实,虚实夹杂,治疗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自创祛风愈肾汤(鹿衔草、忍冬藤、泽泻、拔葜、车前子、薏苡仁、牡丹皮、鬼箭羽、石见穿、乌梅、五味子、甘草),并根据辨证,阴虚瘀血者重用五味子、鬼箭羽;阴虚湿热者重用拔葜、薏苡仁;阴虚湿瘀互结者重用乌梅、五味子、石见穿、鬼箭羽、拔葜、车前子、薏苡仁。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80例,疗程2个月,总有效率90%。李佳[14]临床观察发现本病以阴虚内热为多见,选方猪苓汤加味(茯苓、猪苓、泽泻、阿胶、滑石、知母、生地黄、牡丹皮、大蓟、小蓟),治疗33例,结果显效11例,有效15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91%。张孝娟[15]采用养阴清热活血为主的中药汤剂,基本方为生地黄、牡丹皮、地榆炭、大蓟、小蓟、白茅根、蒲黄、赤芍药、女贞子、墨旱莲、棕榈炭,观察64例,设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潘生丁、维生素E治疗),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9%,对照组37.5%。傅文录[16]在应用时振声教授滋肾化瘀清利汤(女贞子、墨旱莲、生侧柏叶、马鞭草、白花蛇舌草、石韦、益母草、白茅根、大蓟、小蓟)基础上加服三七粉10g、雷公藤片(1次2片,日3次),治疗本病40例,1个月为1个疗程,平均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0%。鲁明[17]自拟茂苓汤(白茅根、土茯苓、生地黄、玄参、金银花、炒栀子、蒲黄、益母草、泽泻、生甘草)为基本方加减,治疗38例。15日为1个疗程,平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痊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92.1%。

5单方验方治疗

还有学者总结前人经验,以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病理机制为出发点,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创立单方验方,疗效显著。徐顺贵等[18]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患者,从湿热毒瘀论治,拟方白蓟汤(白茅根、小蓟、茜草、女贞子、墨旱莲、生地黄),治疗50例,疗程45日,总有效率84%。孙亚南[19]治疗肾炎血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脉证与现代检查数据互参,采用二至丸加味方(女贞子、墨旱莲、车前子、茜草、仙鹤草、黄芩、覆盆子),观察140例,治疗组90例,对照组50例(肾炎康复片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28%。张桃艳[20]采用康肾止血方(太子参、大蓟、小蓟、茜草、赤芍药、牡丹皮、连翘、三七粉、白茅根),治疗肾炎血尿36例,疗程3个月,结果临床控制15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6.1%。周恩超等[21]根据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筛选有效药物,自拟尿血宁方(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炒栀子、黄芩、仙鹤草、车前草、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治疗IgA肾病血尿热结咽喉证48例,结果完全缓解26例,基本缓解11例,好转7例,无效4例,有效率91.67%。

6小结与展望

综合文献报道,肾小球肾炎血尿的发生主要与湿热、血瘀及肾虚相关,涉及肺、脾、肝等脏,外感是诱发或加重病情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医药对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研究主要限于临床报道,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辨证分型与疗效判断标准未能统一。由于本病大多为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常常是一过性的,临床往往无证可辨,因此应注意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应以血尿的发生机制为研究的切入点。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积极开展设计严谨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探讨治疗的作用机理,从而寻求治疗肾炎血尿的有效方药。

【参考文献】

[1]王建明,孙云松.皮持衡从“热、虚、瘀”论治肾炎血尿经验[J].江西中医药,2001,32(2):12

[2]马济佩,郑平东.郑平东治疗肾性血尿经验举要[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7

[3]徐巍,张玉梅.张琪教授对IgA肾病血尿的认识及辨治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4):194-195

[4]徐巍.IgA肾病血尿中医治法浅析[J].中医药学报,2002,30(2):19-20

[5]王海云,刘南燕,赵润栓.从肝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体会[J].河北中医,2006,28(3):193-194

[6]桑健.辨证治疗IgA肾病血尿25例[J].江苏中医,2001,22(4):18-19

[7]陈洁,桑梅.中医辨证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体会[J].河北中医,2001,23(3):191-192

[8]沈新民.肾性血尿辨证治验[J].吉林中医药,2003,23(3):7-9

[9]云锐,杨广源.张孝礼主任辨证治疗隐匿性肾炎的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05,24(2):4-6

[10]沈云.中西医结合治疗隐匿性肾炎10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5):1484

[11]张宗礼,司福全,王连旗.以六草汤为主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2,22(2):21-22

[12]魏仲南,倪秀琴,吴强,等.无症状性肾小球性血尿的中医药治疗[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1):13-14

[13]程锦国,董飞侠.祛风愈肾汤治疗单纯性肾小球性血尿80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3):152

[14]李佳,王军.猪苓汤加减治疗原发性肾性血尿的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7):415

[15]张孝娟.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8):60-61

[16]傅文录.应用时振声教授经验方治疗肾炎血尿的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7):74-75

[17]鲁明.茅苓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38例[J].河北中医,2002,24(8):579

[18]徐顺贵,杨爱国.中药治疗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单纯性血尿50例[J].江苏中医,2001,22(1):21

[19]孙亚南.二至丸加味方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5,21(2):18-19

大黄牡丹汤范文篇8

仲景通过对患者四诊资料的收集,及时掌握病机转化。如仲景重视阳气旺衰,细致观察阳亡及阳气回复征象。《伤寒论》第296条指出少阴病由吐利、四逆,发展至躁烦,为阳气亡散之象;317条指出少阴病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是阴盛格阳,治疗则在通脉四逆汤中加葱白以交通阴阳。288条指出少阴病,下利已止,手足转温,则代表里和阳气来复,为向愈之兆。《伤寒论•厥阴病》篇中,仲景通过观察厥热胜复时厥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邪正消长、阴阳进退。为判断是否属于胃气衰败的除中证,“食以索饼”加以试探。仲景重视病情的观察,以掌握疾病的发展演变及预后,从而指导用药及抢救措施。现代护理学依然重视护士的病房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通知医师,其精神与仲景护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重视药物煎前的处理

仲景在临床用药时,重视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即“药前护理”。如桂枝茯苓丸方中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因麻黄节有止汗作用,不利于发散,用麻黄而多“去节”,且煎麻黄时上浮之沫易使人心烦,要“先煮去上沫”。对非用药部分净制,并去除影响药效的部分或成分。仲景对药物还经常使用液体进行洗涤浸渍。除用水洗涤浸渍为主之外,尚有用酒浸、醋渍之法。洗渍法可洗去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如蜀漆洗去其腥味以防引起恶心呕吐。洗渍法还可改变药性及增强药效,如《金匮要略》抵当汤中大黄酒浸后可增强其活血之力。乌梅丸“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增加乌梅的酸性而增强效用。附子、皂荚、巴豆用炮制以减毒。为了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仲景又用釡咀、剉、切、擘、捣、杵、研等将药物破碎。这些均是根据所用药物的特点及所治疾病的需求而进行的用药前的护理内容。

3重视煎药用水及煎煮法

仲景对煎药用水的选择非常讲究,书中煎药除用普通水外,还选用甘澜水、潦水、清浆水、米醋以及清酒等。《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脐下悸,欲作奔豚者,即以甘澜水煮药,意在取其洁净及轻清上浮之意。治疗脉结代、心悸动的炙甘草汤,以及《金匮要略》中鳖甲煎丸、防己地黄汤、栝蒌薤白白酒汤、下瘀血汤等皆用了清酒,能助药物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同时,酒又有利于药物成分的煎出。苦酒有敛疮消肿之功效,用于苦酒汤中,加强半夏劫涎敛疮之功。仲景还使用了人尿、猪胆汁、泽漆汁、马通汁、蜜以及浆水等增强药物的疗效。仲景对煎药时间长短、先煎后下等均有要求。煎药时间的长短,与药物的性质、主治病证的性质、服用方法及用量等密切相关。含有有毒药物的半夏汤、蜀漆汤、乌头汤等久煎是为了破坏有毒物质,减轻其毒副作用;含有补益药的炙甘草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如理中汤、麦门冬汤等久煎,则是为了有效物质的充分溶出。解表方、清热类方或质轻疏松易于溶出挥发的药物,则宜轻煎,以免有效成分丢失,如桂枝汤、小建中汤及麻黄汤、葛根汤等,以当以煮沸为度。又如白虎汤煎药时间以米熟汤成为度。仲景因为药物性质的差异以及方药配伍、病情、性味的不同而有先煎、后下、包煎、去滓再煎,以及烊化、泡服、冲服等特殊的煎法。即使同一药物的先煎与后下,其效用亦有别,大黄在大陷胸汤中先煮则熟而行缓以治上,在大承气汤中后下则生而行急以治下。麻黄先煎去上沫,则能避免过汗亡阳及心烦、呕吐。大黄黄连泻心汤渍之以麻沸汤,取其轻清寒凉之气,以清泄中焦无形邪热而消痞。大、小柴胡汤,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柴胡桂枝干姜汤7方均去滓再煎,可使药性趋于协调和合,以助发挥调和脏腑、和解少阳枢机之功。阿胶、饴糖在诸方中皆去滓烊化,芒硝去滓后稍煎。其他如鸡子黄、猪胆汁等用分冲兑服法。后世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曾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亦云“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汤药的质量,这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

4重视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

仲景在服药护理方面,依据病程长短、证候缓急、病邪性质以及患者体质强弱的不同选择最佳服药时间,服药方法灵活多变。服药时间主要有平旦服,饭前服,昼夜服3种。平旦服即空腹服,便于药力速行,如十枣汤宜平旦时服,以便迅速发挥峻下利水的作用。饭前服便于药物吸收。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乌梅丸安蛔止痛等,要求饭前服。昼日、昼夜服为昼日、昼夜各服若干次,以保持药效。仲景大部分方剂是采用昼日、昼夜服法。服苦酒汤、半夏汤“少少含咽”,即不分时,少量多次频服。服药次数则根据病情需要及药性不同而各有特点。药性较缓和的药物,需要持久治疗者常用一煎分多次服用,如五苓散、黄芪桂枝汤,“日三服”。亦有病情急重或病情复杂者,为使药物在体内持续作用而昼夜兼服。病情严重,病势危急之症。为求解急救逆,迅速发挥药效,宜一煎大剂顿服。如干姜附子汤主治太阳病下后复汗致阳虚阴盛,阳气暴脱的危重证候,采用顿服集中药力,急救回阳。服药的温度因病证不同也有区别。无特殊情况,一般宜温服。使用生姜半夏汤时为防寒饮固结于胸中,格拒热药则取小冷服。桂枝汤为解肌祛风之剂,药汁不宜过温、过凉,则适寒温服。服药量则因人、因病制宜。体质强而病情重者,虽加大剂量,但可加快祛邪速度,缩短病期。体虚、孕妇及病势缓者,不可大剂峻攻,以免伤及正气,加重病情。如攻泻之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大乌头煎,主药为大毒的乌头,“微量渐加,以知为度”。

5重视多途径给药及护理操作技术

仲景开创了多途径给药法,如洗身法、熏洗法、浸洗法(如治百合病的百合洗方)、药摩法(如治偏头风的头风摩散)、含咽法(如治咽喉肿痛生疮的苦参汤)等。以及矾石丸、蛇床子散作为治阴中病的坐药。再如以苦参水煎去滓,洗渍前阴,治前阴蚀烂且伴咽喉干燥之症。以雄黄置筒瓦中烧,熏肛调治肛门蚀烂之症。《伤寒论》中治大便难的蜜煎导而通之,或用土瓜根煎汤和猪胆汁灌入直肠导便,是有记载最早的药物灌肠术,也是当时比较成熟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这些都反映了当时药物护理的发展水平。

6重视药后观察

服药之后,应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判断预后,如病不尽除则需审情度势而相应地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病方法。主要有药后观汗、观吐、观二便、观矢气等。凡服解表药后均宜“遍身着絷絷微似有汗”,其汗不可“如水流漓”。如服大青龙汤后,“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以免过汗伤阳。桂枝汤“一服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其文中“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等进一步处理方法都须以药后对汗的观察为准。药后出现呕吐,一般是拒药之象,而服涌吐剂后出现呕吐,则为导邪外出。如瓜蒂散服后不吐者即未见效,当“少少加,得快吐,乃止”。用利水渗湿药以小便通利为有效,如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服后,“小便利则愈,如不利而无效”。大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等泻下剂以大便通畅为见效。还要观察服药后二便的特殊变化,如治百合病之百合地黄汤药后,大便当如漆;治女劳疸之硝石矾石散药后,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治肠痈之大黄牡丹汤药后,当下脓血等,都是服药后见效的正常表现。《伤寒论•阳明病》篇中,腹满不大便者先试之以小承气汤,观察患者服药后是否有矢气,作为能否使用攻下峻剂的依据。仲景还细致观察患者服药后的一些貌似“不正常”的表现,如白术附子汤方“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柴胡桂姜汤方“初服微烦”,乌头桂枝汤“其知者如醉状,得呕者为中病”,治肾着之甘姜苓术汤,腰中当觉温,治风湿之防己黄芪汤,患者觉如虫行皮中,服苇茎汤后,当吐如脓等,是药后的各种正常情况,为药中病所。仲景注意服药后效果的观察,判断药物是否对证、药量是否失宜,掌握病情转机,予以相应处理,这也是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7重视药后调护

药后调护是指服药后的调养与护理。仲景非常重视药后调护,如服桂枝汤,啜稀粥以资汗源、助药力。五苓散以白饮和服,多饮暖水,补充胃气,助阳发汗。三物白散亦以白饮和服,且药后“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药物疗效发挥与饮食寒热相关。理中丸服后“食顷”即饮温粥,以助温中之药力。服十枣汤,得快利,糜粥自养。解表剂如桂枝汤、麻黄汤、桂麻各半汤类,药后皆当温覆助汗。服防己黄芪汤后,注意患者若出现有似虫行皮中,且从腰以下冷如冰时,应让患者坐被上,并用一被绕腰以下,以保暖促汗。此外服药后还应观察不良反应,立即采取救治措施。如大青龙汤服后若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以止汗,防止大汗亡阳。白术散若“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若未能如此药后调护,则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8结语

大黄牡丹汤范文篇9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流气和络疏清化补@金实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高球蛋白血症、有多种自身抗体和汇管区呈碎屑样坏死为特征的肝脏炎症性病变。本病女性多见,起病多缓慢,病程一般超过6个月,症状轻重不一,常伴有肝外表现。目前对该病的病因本质知之甚少,西医治疗效果不佳。金实教授从事肝病、风湿病等临床诊治研究近40载,运用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有独到之处,疗效确切。笔者有幸侍诊,获益颇多,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1肝络郁滞为病机关键

按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该病应归于中医学“黄疸”“胁痛”等范畴。金实教授认为,其病机关键为肝络郁滞,证属本虚标实。患者因多种原因导致气血阴阳亏损,正气虚弱,复感湿热、疫毒之邪,肝络郁滞而发病。湿毒之邪最易留恋,正虚邪恋,故病情迁延,缠绵难愈;气机郁滞日久,血运不畅,又可形成瘀血,终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郁、湿、毒、瘀是本病之原,脏腑功能失调是本病之象,气血阴阳虚弱是本病之本,肝络郁滞是病机之重要环节。

2流气和络为治疗大法

金实教授认为,人体之免疫功能贵在平衡稳定,故立“流气和络”之法治疗此病。即运用疏肝理气、活血和络法以流顺气机,和畅肝络,进而祛除湿、毒、瘀诸邪,则气顺络畅,气血阴阳平衡,疾病痊愈。本病虚实夹杂,正虚邪恋,治疗应扶正以祛邪,但金教授认为本病贵在通,而不重在补,故用药重轻灵,忌蛮补壅滞,即从“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立法。

3疏清化补为具体治法

“流气和络”法具体体现在疏、清、化、补4法。

“疏”即指疏肝解郁。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脏受病,主要表现在于肝气不得疏泄,郁勃不畅,病在气分。木郁达之,金教授喜用小柴胡汤条达肝木。因为柴胡性温升散,所以宜用小量(6~8g),以防其劫肝阴之弊。

“清”即指清肝泻火、清热解毒。金教授认为清热解毒不可过于苦寒,否则冰遏邪气,损伤清阳,湿邪不化,致黄疸不退,故常用夏枯草、牡丹皮、山栀子、垂盆草、连翘、蒲公英、黄芩之属。即使患者火毒明显,需用黄连、黄柏等苦寒之品时,亦应配伍甘寒养阴之品,如用生石膏以保肝护胃。

“化”是指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活血化瘀。金教授喜用白蔻仁、藿香、石菖蒲等芳化湿浊,或配伍薏苡仁、茯苓、泽泻等以淡渗利湿,使湿邪从小便去,少用苍术等苦温燥湿之属。该病缠绵难愈,久病入络,常有肝络瘀阻之征象,金教授擅用莪术、姜黄、丹参、赤芍等平和之味,活血化瘀而不伤正,并常与理气药合用,二者相辅相成,使瘀去血行,血气条达。

“补”指柔养肝阴。肝病郁久自戕,木失濡润,症见胁痛隐隐,有时胀痛,头目昏眩等。金教授强调补肝需柔润,喜用芍药甘草汤,取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直入肝脏,补其虚而制其火,并配合南北沙参、天冬、麦冬、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之阴。

4以辨证为基础

结合运用现代中药研究成果,金教授临证时,重视辨证施治,同时结合现代中药研究的进展,根据实验室检验指标,加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如抑制体液免疫反应常用桃仁、丹参、莪术、栀子等;提高吞噬细胞功能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增强T细胞功能,促进蛋白代谢,改善肝功能用黄芪、党参、当归、茯苓、女贞子等;保护肝脏和降酶用连翘、垂盆草、田基黄等;利胆退黄用茵陈、大黄、赤芍、郁金等。临证时选用2~3味,借以增强疗效。

此病多有热毒之邪留伏,故金教授在治疗时,药味平和,稍有偏凉,极少用温补之法,恐助邪毒复燃。用药宜轻灵,忌苦寒阻遏,蛮补壅滞,燥湿动火,攻劫伤正。于疏肝解郁的基础上合用清、化、补之法,随证有所侧重,做到清热、解毒、化湿不伤脾胃,理气化瘀而不伤正,使全身气机通畅,阴平阳秘,湿化毒去、正气自复,疾病乃愈。

大黄牡丹汤范文篇10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临床;综述

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然痊愈。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对称。初起为毛囊口黑色圆锥形丘疹,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周围可形成炎症性丘疹,其顶端可形成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进,刺激皮脂腺分泌过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发细菌感染而发病。此病与微量元素锌在发育期相对缺乏也有一定的关系,称之谓“青年痤疮”。

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渍洗,使血热蕴结,均可酿成本病。近年来,在诊治过程中,人们发现,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且剂型多样,副作用小,现就其研究进展阐述如下:

一、临床研究

1.1辨证论治: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晋代《肘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因此,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病位在肺,因于风热,辨证分型多为“肺经风热”。但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单一的“肺经风热”已不能完全概括痤疮的症候特点,所以很多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痤疮进行辩证治疗。

张志礼将痤疮分为:(1)肺胃积热型:(多为痤疮初起,以丘疹、粉刺为主)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2)湿热蕴结型:(多为中、重度,皮疹红肿热痛,或有脓疱)方用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3)痰湿凝结型:(多位囊肿结节,迁延不愈)方用海藻玉湖汤、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加减。欧阳恒等将痤疮分为:(1)肺热型: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2)脾胃实热型:方用清胃散合茵陈蒿汤加减;(3)热毒型:方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4)血瘀痰凝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经典教材及传统中医多认为痤疮为实证,或热,或湿,或痰,或瘀,然而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累积,很多现代名医提出了新的辨证思维。禤国维等强调滋补肾阴在治疗痤疮中的重要性,认为痤疮除了肺胃血热、肠胃积热之外,还有肾阴不足,相火过旺,治疗中采用墨旱莲、女贞子滋补肾阴。何莉等从肝论治女子痤疮,认为女子痤疮多由于肝郁、肝热引起,应用疏肝、清肝之法效果较好。余方从脏腑辩证入手,结合面部痤疮的形态、分布及兼症,将痤疮分为心火亢盛、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及肝肾阴虚4型。其中,心火亢盛型,痤疮以额部为主;肺经风热型,痤疮以颊部鼻周为主;脾胃湿热型,发病以鼻及鼻翼两侧为主;肝肾阴虚型,发病以颊颏部为主。徐爱琴将体内脏腑与体表经络有机联系起来,认为痤疮发生于前额与胃有关,在口周与脾有关,在面颊两侧与肝有关,发于胸部与任脉有关,发于背部与督脉有关。

二、中药外治

痤疮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皮肤,痤疮的外治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祛风杀虫、消肿散结等功效,涂于患处,可使药力渗透肌肤,直达病所,因此中药外治治疗痤疮,具有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且副作用小等优点。现介绍以下几种外治剂型:

2.1洗剂:闫凌云等将228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8名采用白地蛇洗剂(药物组成:蛇床子15g,白矾6g,地肤子15g,白蒺藜15g)、痤疮灵(药物组成:辛夷、琥珀、白芷、白及、川芎、红花、黄芩、水蛭、珍珠粉等)、枇杷清肺饮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100名采用过氧苯甲酰凝胶或霜剂、四环素、葡萄糖酸锌片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2%,对照组总有效率83.64%,P<0.01;治疗组复发率10.71%,对照组复发率41.3%,P<0.01。

2.2酊剂:支萍以活血解毒为治疗组方:苦参、白及、当归、赤芍各50g,黄柏、丹参、大黄、甘草各30g,将上药灌于大口瓶中,注60度白酒300ml,甘油300ml,氮酮5ml,一周后装入100ml塑料瓶中。每日早晚各一次搽于面部。治疗总有效率94%。

2.3软膏:适用于敏感或干性皮肤。冯永芳等采用自制寻常痤疮膏(内含有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治疗痤疮248例,有效率88.73%。

2.4面膜:杜艳梅采用中药面膜治疗30例痤疮患者。白及10g,黄芩10g,大黄10g,皂刺15g,白芷5g,红花10g,白丁香5g,密陀僧3g。上药混匀,打成细粉。另取当归50g,加水煎煮2次,每次0.5h,合并煎出液,浓缩至约10ml。制成当归浸膏。将当归浸膏与醋混匀成粘合剂,将中药细粉研成糊状,即成中药面膜。清洁面部后,以常规按摩加负离子喷雾,行手法按摩,洗去按摩膏,然后将中药面膜敷于面部,约30min,以上方法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愈1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史萍使用自制中草药面膜进行治疗。药物组成:黄连10g,茯苓10g,丹参10g,白及10g,当归10g,姜黄10g,白花蛇舌草15g,杏仁15g。以上成分共研为细末,取100g药物细末加入250g香油调成按摩膏,再取细末50g,加入医用生石膏200g调匀为面膜粉备用。洁肤后予面膜膏涂面,隔日1次。对照组外涂氯霉素酊,每日2次。二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55例,总有效率83.6%;对照组46例,总有效率52.15%。

2.5霜剂:刘喜福等用中药参柏霜治疗100例痤疮患者,其主要组成为:苦参、黄柏、丹参、百部、白鲜皮、地肤子、人参皂甙、冰片及凡士林、甘油、三乙醇胺、液体石蜡、尼泊金乙酯。对照组外用痤疮王擦剂治疗97例痤疮患者,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1、2、3、4周后随访患者,结果治疗组在4周内各阶段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2.5散剂:蔡绿珍[13]以消痤散(由黄连、黄柏、银花、蒲公英、白芷、当归等组成)外敷治疗寻常痤疮48例,对照组48例用美肤宝痤疮膜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9.17%,P<0.05。郭四红以白芷康散外敷治疗痤疮47例,每天1次,6次为1疗程。经过3-6个疗程的治疗后,痊愈28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皮肤过敏和其他不良反应。

三、其他疗法

3.1针灸疗法:周志杰等用针灸治疗寻常痤疮288例,主穴选用双侧合谷、曲池、肺经风热配大椎、肺俞、风池穴(双侧),脾胃湿热配足三里、内庭穴(均双侧),冲任不调配天枢、公孙、三阴交(均双侧)、关元穴,留针,结果:总有效率91.9%。李双利[16]等用针刺疗法治疗痤疮156例,选用肺俞、脾俞、心俞、肝俞及痤疮凸起部周围穴位,结果痊愈85例,显效49例,好转7例,无效15例。燕金芳用针刺治疗寻常痤疮36例,选用印堂、太阳、承浆、风池、人迎、水突、天容穴位,结果:36例1-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30例占83.3%,显效5例占13.9%,无效1例占2.8%,总有效率97.2%。

3.2耳穴疗法:吴传俊取耳穴肺、心、胃、神门、内分泌用王不留行籽耳压,配合耳尖、背部俞穴放血,总有效率94%;翼健民主穴选肺、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下、面颊,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耳压,总有效率98.3%;李斌选肺、胃、大肠、皮质下、神门、内分泌用六神丸耳压,治愈率55.6%,总有效率96.3%。

3.3刮痧疗法:蒋晓霞采用刮痧加中药外敷治疗痤疮56例,治疗组取项背督脉经、膀胱经共5线,督脉经从哑门刮至腰俞以下,两侧膀胱经则分别从天柱至大肠俞以下,从附分至胞盲。刮完后嘱患者饮水促进水液代谢,同时中药局部外敷。对照组21例纯用中药局部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总有效率76.1%,P<0.05。

3.4穴位埋线:张理梅等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症状、舌苔、脉象进行辨证选穴予穴位埋线治疗100例痤疮。肺经风热型主穴:肺俞、曲池、大椎、尺泽,配穴为天枢、支沟、大肠俞、血海;肠胃湿热型主穴:曲池、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配穴为中脘、天枢、大横、梁丘、阴陵泉;血瘀痰结型主穴:丰隆、阳陵泉、曲池,配穴为膈俞、血海、陶道;冲任失调型主穴:肾俞、三阴交、血海、关元,配穴为丰隆、足三里、肝俞、心俞。根据辨证取5-7个穴位,进行埋线,每次选用穴位与前一次不同,每2周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总有效率94%。埋线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医用羊肠线来替代毫针,起到长久刺激穴位,达到调整机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3.5饮食疗法:患者宜少食甜食、脂肪、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豆芽、青菜、蓬蒿菜、冬瓜、丝瓜、苦瓜、荸荠)及水果。常饮绿豆汤有清肺热、除湿毒之功。多食含长纤维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对防治痤疮有良效。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每日宜用温热水洗脸两次,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时用力擦去面部脂垢;禁忌用手指挤捏面部丘疹粉刺脓疮,以防遗留疤痕;保证睡眠充足,调整消化系统功能,这些均有助于痤疮的治愈。古月论述痤疮的饮食疗法时,还提到山楂苡仁粥、苡仁天葵粥、二皮石膏山药粥、二仁散结粥、海带二豆汤、当归柚子酒等药膳食疗方。

四、实验研究

4.1中药单药及复方抗痤疮丙酸杆菌的研究:陈红斌[22]等测定大黄的几种游离蒽醌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发现大黄素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大黄酸对金黄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夏明静[23]选用22种抗菌消炎中药有效成分作体外抑菌实验,结果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对丁香酚与桉叶素高敏,对黄芩甙、丹参酮I、芦荟甙、厚朴甙、小檗碱、大黄素、葡甘聚糖、龙胆苦甙、丹皮酚、丹参酮II中敏,其作用均优于甲硝唑。杨柳[24]等对清肺愈痤丸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发现清肺愈痤丸20g/kg能非常显著地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亢进(P<0.05);清肺愈痤丸20g/kg、40g/kg能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的肿胀(P<0.01、P<0.05);清肺愈痤丸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3125g/ml,0.625g/ml,0.625g/ml,说明清肺愈痤丸有明显的抗炎、抑菌作用。

4.2中药对皮脂分泌影响的研究:丹参酮是丹参的脂溶性有效成分,周展超[25]等报道外用2.5%丹参酮治疗痤疮50例,8周后总皮损消退率测定,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皮脂分泌率有明显下降(P<0.05)。周计春[26]等报道消痤饮治疗寻常痤疮及其对皮脂分泌的影响,其成分为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丹参15g、牡丹皮10g、赤芍10g、生地黄15g、黄柏12g、陈皮10g、生甘草10g),结果发现消痤饮治疗后痤疮患者的SER(皮脂分泌率)较治疗前平均下降36%,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极其显著差异(t=8.89,P<0.01)。

4.3中药对痤疮患者性激素影响的研究:王海鹰[27]比较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凝结等中医证型共90例女性痤疮患者血清PRL、FSH、LH、T、E2、P水平,并与30例正常体检者对比,结果发现女性痤疮患者各证型组血清T、FSH、E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3组血清T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E2水平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经风热组、湿热蕴结组FSH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痰湿凝结组FSH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性激素尤其是T、FSH、E2代谢失衡在女性痤疮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汪五清[28]报道中药痤疮饮(由金银花、蒲公英、生地、黄芩、茵陈、丹参等10味中药组成)有抗睾酮及雌激素样活性,从而为治疗痤疮提供了理论依据。辛琳琳[29]观察平痤饮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FDAV)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性激素的影响,结果发现雄激素异常增高是FDAV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平痤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黄柏、栀子、知母、生地黄、丹参、陈皮、紫草、皂角刺、白芷、浙贝母、牡丹皮、甘草)治疗FDAV疗效确切,总有效率94.8%,治疗后血清睾酮水平明显下降(P<0.01)。

五、讨论

目前对痤疮的治疗,根据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从历年来文献报道来看,病因病机主要分为肺胃积热型、湿热蕴结型、痰湿凝结型、血瘀痰凝型等,此外还跟肝郁、肝热、肝肾阴虚、冲任不调等类型进行辨证,选用方剂为传统古方和自拟方剂。在中药内治的同时,强调内外合治,配合选用外涂洗剂、酊剂、软膏、面膜、霜剂、散剂及针灸、耳穴、刮痧、穴位埋线、饮食疗法等,对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美容都有肯定的疗效。西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痤疮丙酸杆菌、皮脂分泌、性激素水平失衡等有关,目前中药单药抗痤疮的有效成分及复方抗痤疮的各种实验研究也取得了颇佳的进展。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关于痤疮仍缺乏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科研设计不严谨,部分文献不设随机对照。目前的内服方药以汤药为主,中成药较少,服用和携带不方便。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又容易复发的疾病,需经常服药治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张,开发见效快、服用方便、无副作用的中成药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志礼.皮肤科手册.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472-473

[2]欧阳恒,杨志波.新编中医皮肤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70-472

[3]禤国维,范瑞强等.中药消痤灵治疗痤疮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N].广州中医报,1995,12(3):6

[4]何莉,蒋诗兴,周贤惠.女子痤疮从肝论治32例分析.新疆中医药,2002,20(4):25

[5]余方.80例痤疮的中医分型与治疗.广西中医药.1995,18(4):5-6

[6]徐爱琴,徐宜厚.诊疗痤疮经验.中医杂志,1998,39(2):80-82

[7]闫凌云,李敬哲.白地蛇洗剂合痤疮灵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中医外治杂志2005,14(1):17

[8]支萍.苦参酊治疗痤疮30例.中医药信息,2001,1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