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4:33:52

大黄范文篇1

1药材性状

1.1大黄:呈圆柱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块片状,长3-17em,直径310em,除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习称“锦纹”;未除去外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异型维管束)环列或散在,颗粒性;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及形成层环纹,习称“槟榔纹”,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被染成黄色。

1.2土大黄:呈不规则圆锥形,外表红褐色,无横纹,质轻而松,断面无星点,无锦纹,直径多在5em以下,质紧密,折断面红棕色,根茎髓部无星点,木部宽广,射线细密,不具星点;气不清香而重浊,味先涩后苦。

2显微鉴别

2.1横切面组织特征

2.1.1大黄『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与皮层大多除去,偶有残留。韧皮部筛管明显,射线一至数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密,1—2列细胞,导管稀疏,径向木化,非木化。髓部宽广,有异形维管束散在,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侧,内部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放射。薄壁细胞中含大型草酸钙簇晶。

2.2.2土大黄『根茎横切面:木栓层薄,皮层无机械组织,有极少的草酸钙簇晶散在,直径5O一6o微米。韧皮部细胞压缩。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呈半径向排列,中心为髓部薄壁组织,均无星点。

2.2粉末特征

2.2.1大黄:棕黄色,气特异,味苦涩。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21125微米,棱角大多短钝。导管多为网状,并有具缘纹孔及细小螺纹导管,非木化。淀粉粒众多,单粒球形或长圆形,直径5~32微米,脐点星状;复粒由2-8粒组成。

2.2.2土大黄:极少的草酸钙簇晶散在,直径50~6O微米,薄壁组织中充满淀粉粒,均为单粒多呈类梭形,少数类球形。

3成分

3.1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有游离状态的和结合状态的。游离蒽醌类衍生物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结合葸醌类衍生物为游离蒽醌类的葡萄糖苷、双葡萄糖苷或双蒽酮苷,系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以双蒽酮苷泻下作用最强。

3.2土大黄:主含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其中以土大黄苷为主,用于提取染料;不含蒽醌类衍生物。

4理化鉴别

4.1大黄:取稀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滴加稀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呈棕色至棕红色荧光。

4.2土大黄:取甲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以75%的乙醇展开,置紫外光灯下检视,显持久的亮蓝紫色荧光。

大黄范文篇2

牙周病是由牙菌斑引起的牙齿周围组织的慢性破坏性疾病,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引起牙周病的菌斑,收到明显疗效。但目前治疗牙周病的抗菌药物多局限于抗生素类的化学制剂,而对中药的研究甚少。我们利用中药大黄的明显抗厌氧菌作用和甲壳胺配伍制成中药大黄滴剂,旨在提出一种新的牙周抗菌制剂。现就其主要实验室研究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准菌株和培养条件

1.1.1标准菌株选用北京口腔医学研究所微生物室保存的国际标准菌株。牙龈卟啉菌P381和ATCC33277,粘性放线菌ATCC19246,中间型普氏菌ATCC25261,具核梭形菌ATCC10953,伴放线放线杆菌Y4,变形链球菌c型和d型,中间型链球菌ATCC27335,齿双歧ATCC27534。

1.1.2培养条件变形链球菌和中间型链球菌在MSA培养基中微需氧培养2天,余菌株在CDC培养基中厌氧培养5天。

1.2主要试剂

1.2.1大黄总蒽醌北京制药研究所提供。

1.2.2大黄酸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0757-9703。

1.2.3甲壳胺取比度0.78粘度45cps灰分0.8%。

1.2.4大黄滴剂北京口腔医院药房配制。

1.3实验方法

1.3.1大黄对牙周致病菌的抑菌试验取大黄总蒽醌和大黄酸标准品,用琼脂稀释法[1]做细菌敏感性试验。

1.3.2甲壳胺的凝集试验将各菌接种在相应的液体培养基中,内含一定浓度的甲壳胺,培养后观察各菌生长情况。

1.3.3甲壳胺对变形链球菌的解吸附试验用龋活性试验方法,将标准板浸入含变形链球菌的液体培养基中,经48小时培养后,将有变形链球菌附着的板再浸到含甲壳胺的溶液中,连续观察附着的变形链球菌从板上的脱落情况。

1.3.4大黄滴剂的体外抑菌实验取成品大黄滴剂,按倍比稀释的原则,稀释为原液的100%、50%、25%、12.5%和6.25%。用钢管法分别加入到各菌的菌平皿中,培养后观察抑菌结果。

2结果

2.1大黄抑菌试验测定结果大黄总蒽醌和大黄酸标准品的抑菌效果大致相同,除对变形链球菌、中间型链球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无作用外,对口腔其他常见菌均有作用。对牙龈卟啉菌ATCC33277和中间型普氏菌ATCC25261作用最强,大黄总蒽醌浓度在1.4μg/ml,大黄酸标准品浓度在4.17μg/ml时都有抑菌作用。

2.2甲壳胺凝集结果甲壳胺除对齿双歧ATCC27534无凝集作用外,对口腔其他常见菌都有不同程度的凝集作用。

2.3甲壳胺解吸附试验结果甲壳胺对附着的变形链球菌有一定解吸附作用,这一作用的最有效浓度是5mg/ml。应用甲壳胺后10min开始起作用,60min后使附着的变形链球菌完全脱尽。

2.4大黄滴剂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大黄滴剂对口腔常见菌有明显抑菌作用,即使稀释至原液的1/16仍有作用。

3讨论

在我国应用大黄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大黄有广谱抗菌作用,大黄中起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而蒽醌衍生物中有抑菌作用的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王文风等[2]报告,大黄蒽醌衍生物对临床常见的100株厌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我们利用大黄的明显抗厌氧菌作用,尤其是对脆弱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敏感的特性,制成中药抗菌药物,治疗牙周疾病。

用琼脂稀释法做几种口腔常见菌对大黄总蒽醌和大黄酸标准品的敏感性,发现二者的抑菌效果基本相同,对牙周致病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牙龈卟啉菌ATCC33277和中间型普氏菌ATCC25261,即使浓度在1.4μg/ml都有抑菌作用。但大黄对变形链球菌、中间型链球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无抑菌作用,说明对由伴放线放线杆菌引起的青少年牙周炎可能无作用,而对厌氧菌引起的牙周炎作用较好。

甲壳胺做为一种生物多糖高分子物质,因其可溶性、成膜性、可吸收性和生物相容性,在药剂中作为填充剂、黏合剂、薄膜包衣材料、缓释控释材料等在医学上研究很多[3]。近年来,在口腔方面的应用也渐渐受到重视。甲壳胺除对齿双歧无凝集作用外,对其他口腔常见菌均有凝集作用。这样,甲壳胺就可把牙周袋内的细菌凝集沉淀在牙周袋的局部,然后局部针对性用药,而无需在整个牙周袋内达到高浓度。这是甲壳胺做为缓释控释制剂的特性。

甲壳胺对变形链球菌有解吸附作用,这就弥补了大黄对链球菌抑菌作用不甚理想的缺点,使变形链球菌从牙面上脱落,抑制了菌斑在牙面上的附着。变形链球菌是牙颈部龈上菌斑的重要组成,而龈上菌斑的存在又为龈下菌斑的形成创造条件。所以,消除龈上菌斑是防止龈下菌斑形成的前提,甲壳胺对变形链球菌的吸附作用,正是抑制龈上菌斑的形成,这就不利于牙周病的发生。实际上,甲壳胺对变形链球菌的解吸附作用和凝集作用是相辅相承的。

大黄酸标准品和大黄总蒽醌的抑菌作用大致相同,但大黄酸标准品提炼困难,价格昂贵。考虑到大黄酸提取过程的复杂性和患者对药物价格的接受能力,我们用大黄总蒽醌代替大黄酸标准品做为抑菌剂,甲壳胺为辅料,制成大黄滴剂,体外抑菌实验证明对口腔常见菌均有抑制作用。

综上,大黄滴剂经实验室研究证明有明显抑菌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其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肖晓蓉著.口腔微生物学及实用技术.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63.

大黄范文篇3

方剂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一两[9g]桃仁五十个[12g]瓜子半升[30g]芒硝三合[9g]

二、源流发展:

大黄牡丹汤又名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卷中方。大黄4两,牡丹皮1两,桃仁50个,瓜子0.5升,芒硝3合。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金匮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疗肠痈(阑尾、盲肠及共周围的炎症)。祖国医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总结出对阑尾炎的药物疗法,的确是医学史上的创举。此方经历代医家应用,证实是有效的,今天,我国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中所用的方药,大多脱胎于大黄牡丹汤,在本方的临床应用上,积累了大量新的经验。

性能功用:大黄牡丹汤味苦性寒,属清热通里泻下剂,有消肿排脓、清热破瘀的功用。有不少人认为本方只适用于肠痈初起、未起脓者,而对本方的消肿散结排脓之功未予肯定。《金匮要略、》在提到肠痈的治疗时也说:“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因本方是泻下剂,故其意思也就是说,脓已成就不太适宜。但实践证明,不论未成脓或已成脓,甚至脓肿,肠痈溃烂穿孔引起阳明腑实证在适当加减化裁运用下,对不少病例仍能取得一定疗效。故消肿排脓之力也是本方的重要功用之一。这点对于启发我们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本方治疗各类型和各期的阑尾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方义分析:

本方是针对肠痈形成的病因病理而设,中医认为“肠.痈”的病因病理属于.“湿热郁积”、“气血疲滞”,故治疗原则宜“下”宜。“清”;本方具此性能,药味虽不多,但用药甚精确的当。其中大黄味苦性寒,清热力猛,泻下功大,泻火凉血而清血分之热,逐疲攻积而治肠中之气血痪滞,泻肠中内困之湿毒能使里热由“下”而除,使炎症获得痊愈,为本方主药。配伍能软坚泻下的芒硝,更能荡涤肠中湿热痪结之毒。桃仁破血,冬瓜仁祛湿,同为仁类之辈含汕质而能润肠,亦能加强大黄芒硝泻下之功。牡丹皮凉血清热,冬瓜子清热燥湿辅助大黄清肠中之热。桃仁破疾行滞,丹皮活血行瘀,冬瓜仁排脓散结,三药佐大黄以逐瘀攻积,使肠中之瘀血滞气脓肿包块得以消散。简述之:

大黄+芒硝+桃仁十冬瓜仁----------泻下通便

大黄+芒硝+丹皮+冬瓜仁-----------清热解毒

大黄+桃仁+丹皮------------------活血逐瘀

大黄+冬瓜仁---------------------排脓散结

由此可见,大黄在方中占有最重要地位,从其所发挥的治疗作用来看,大黄治阑尾炎确是一味面面俱到的不可缺少之药。

四、解毒、散瘀、通里

1.清热解毒:本方有较强抗菌作用,尤以大黄(含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及牡丹皮(含牡丹皮酮,苯甲酸)等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杀菌和抑菌作用。

2.行气散瘀:有行气镇痛、散瘀解痉和消炎作用,阻断病灶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症状减轻。

3.通里攻下:增强阑尾蠕动和增大阑尾容积,改善阑尾壁血液循环,消除肠道的运动障碍,有利于解除阑尾腔梗阻,排出腔内炎性渗液,从而使局部炎症吸收。

动物实验证实,大黄牡丹汤中各药,在经肠给药时,五味药物都能引起阑尾蠕动轻度增强,其中以芒硝的作用出现得较强较快,冬瓜仁的作用最弱。还证实大黄和桃仁可使阑尾容积增大,丹皮使阑尾容积先缩小后增大,芒硝和冬瓜仁则无明显影响(详见西安医学院科学研究技术革新辑要,第一集,185页,1959)。

五、临床应用:

本方以泻疲热、消痈肿为主,但清热解毒之力不足,治疗肠痈时应按其辨证类型和病理变化,酌加银花、公英、白花蛇舌草、川株子、红藤等效果更好。临床常用治未成脓的肠痈(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慢性瘀滞型阑尾炎)效果最好。右下腹痛拒按,肌紧,压痛反跳痛、发热、恶寒,脉弦数或滑数或无发热,脉迟紧,小便无特殊变化(主要提示与尿道结石绞痛鉴别),为大黄牡丹汤的适应症。但根据临床实践,除治疗有上述症状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对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亦收到一定疗效。

1.治慢性闲尾炎。本症表现为发作性右下腹隐痛,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等胃肠功能障碍,阑尾点有固定压痛,脉弦紧,舌苔白、厚,中医辨证属湿郁气滞.血瘀。可用大黄牡丹汤加苡米、木香、白芍、甘草,如脉数再加蛇舌草;大便次数多,则去芒硝,大黄改同煎而不后下。

2.治急性阑尾炎(缩脚肠痈)。腹痛从上腹或脐周开始,逐渐转为右下腹持续性疼痛,腹痛拒按,有反跳痛,轻度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塘泄。苔多薄腻或微黄,脉多滑数。中医辨证属湿热郁结大肠,气滞血瘀(瘀滞型),宜用大黄牡丹汤加减,热毒炽盛加公英、苗米、黄芬、蛇舌草等。

3.治阑尾周围脓肿(肠痈成脓期)。除具急性阑尾炎征象外,右下腹痛剧烈,拘急拒按,触及包块.,高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白,脉洪数或滑数、白细胞增高。湿热之毒甚盛,使气血瘀滞不通,肉腐成脓,脓液浸淫而成肿块。常用大黄牡丹汤加公英、银花、白芍、苡米等治之。

4.治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肠痈成脓已溃出现阳明腑实证)。此类病人有肠痈初起的典型病史,紧接着有痞满燥实之阳明腑实证。高热,口渴喜饮,面红且赤,全腹压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明显,.腹壁拘急拒按,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尿赤便秘,舌红苔黄或老黄而干,脉弦滑而数。此时治则和次序应优先解决阳明腑实证问题,急则治其标,投以大承气汤加减。好转后就要治病求本,用大黄牡丹汤,才能最后解决问题。故本方对肠痈成脓已溃穿孔者也可慎重酌情运用。

大黄范文篇4

大黄灵仙胶囊大剂量组、大黄灵仙胶囊小剂量组胆石阳性检出率较肝硬化组有显著降低(P<0.01或P<0.05)。各模型组中肝脏超微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异常改变,大黄灵仙胶囊大、小剂量治疗组肝脏病理改变、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较模型组比较均有改善,大剂量组尤为明显。大黄灵仙胶囊大、小剂量组血清AST,ALT,γ-GT,非结合胆红素均明显低于肝硬化组(P<0.05或P<0.01);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钙离子大黄灵仙胶囊大、小剂量组较肝硬化组明显降低(P<0.01),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肝损伤后胆结石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CCl4所致肝脏损伤的作用有关,同时与大黄灵仙胶囊在多层次、多途径调节参与结石形成各因素关系密切。

【关键词】慢性肝损伤;肝硬化;大黄灵仙胶囊;胆结石;肝脏超微结构

本实验利用CCl4皮下注射诱发家兔慢性肝损伤,在此基础上观察胆囊结石形成率,并用大黄灵仙胶囊组方煎剂进行灌胃,通过观察结石形成率,肝脏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学改变,测定实验动物肝功能及胆汁成分并进行胆汁培养,以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家兔慢性肝损伤胆结石模型的干预治疗作用。

一、材料与仪器

1.1材料、仪器健康家兔,体质量2.5~3.0kg,雌雄不拘,普通级,广西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20060820。各生化试剂盒分别购于上海申能德赛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和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奥地利Biocell2010酶标仪、日立H-500透射电镜、BX-50-32001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HPIAS-1000P病理图文分析系统等分别由广西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病理实验室提供。

1.2药品造模用药:CCl4分析纯(将CCl4与花生油以1∶2.5比例混合,37℃加热使充分溶解,制成40%CCl4溶液,)、胆固醇分析纯,均为上海国药集团产品。受试用药:大黄灵仙胶囊(生大黄150g,威灵仙300g,芒硝100g,金钱草300g,枳壳120g,鸡内金100g,泽兰150g,柴胡120g,郁金120g,磁石120g,黄芪300g,甘草50g),以上共计1930g生药,由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提取965ml浓缩药液,并无菌密封瓶装(生药量为2g/ml)。

二、方法

2.1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健康家兔46只,体质量2.5~3.0kg,雌雄不拘,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10只、慢性肝损伤组8只、肝硬化组8只、大黄灵仙胶囊大剂量组10只(用药量相当于成人用量的3倍)、大黄灵仙胶囊小剂量组10只(用药量相当于成人用量)。正常对照组普食喂养,每日灌服生理盐水4ml/kg;慢性肝损伤组采用“慢性肝损伤兔动物模型”的建立,普食喂养10周后,每日灌服生理盐水4ml/kg;肝硬化模型组造模方法:家兔称重后以2ml/kg体质量,将40%CCl4溶液颈后皮下注射,每4天1次,以形成皮下丘状突起为宜。造模后第10周开始每日灌服生理盐水8ml/kg;大黄灵仙胶囊大、小剂量组第10周起每日灌服胆通胶囊提取液8ml/kg,4ml/kg。普食喂养。

2.2检测指标及方法

2.2.1胆囊结石成石观察结石判定标准为正常胆囊胆汁内无有形成分。肉眼观察胆汁内有无棕黑色成型颗粒或泥沙样沉淀;镜下观察有无结石微粒或结晶。

2.2.2生化指标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清总胆固醇、总胆汁酸、胆汁总胆汁酸、总胆固醇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钙离子含量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法检测;磷脂含量酶显色法检测。

2.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3.1家兔胆囊结石发生情况。

3.2家兔肝脏病理改变光镜下观察,慢性肝损伤组(见图1,2):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水肿,局部气球样变,胆管增生,少许淋巴细胞浸润,汇管纤维间隔稍增宽。肝硬化组(见图3~4):见假小叶形成,小叶内中央静脉缺如,细胞排列紊乱,多数细胞水肿,局部气球样变,小胆管增生、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大黄灵仙大剂量组(见图5~6):细胞排列规则,少数肝细胞水肿,小叶结构清晰,汇管区结构正常,无炎性细胞浸润,未见小胆管增生。大黄灵仙小剂量组(见图7~8):肝细胞排列规则,中度水肿,局部气球样变,汇管区纤维增宽,胆管增生,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3.3家兔电镜肝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电镜观察:大黄灵仙小剂量治疗组图(见图9~12):正常结构可见,大量滑面内质网、大量胶原纤维。线粒体固缩,嵴可见。大黄灵仙大剂量治疗组(见图13~16):正常结构可见,糖原多,滑面内质网多,粗面内质网少,大量胶原纤维。核模较完整,线粒体多正常。

3.4家兔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r-GT)含量分析。

3.5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分析结果见表3。表3血清TBIL,LDBI,LIBIL含量比较(略)

3.6家兔血清总胆固醇(TC)、总胆汁酸(TBA)、磷脂(PL)含量分析结果见表4。表4血清TC、TBA、PL含量比较(略)

3.7家兔胆汁总胆固醇(TC)、磷脂(PL)、钙离子(Ca2+)含量分析结果见表5。表5胆汁TC、PL、Ca2+含量比较(略)

3.8家兔胆汁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的含量分析结果见表6。表6胆汁TBA、TBIL、IBIL含量比较(略)

四、讨论

胆结石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既往研究表明,胆结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慢性肝损伤与胆石症发生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胆结石伴有肝脏的组织学改变,尤其是胆管结石。可能的主要机制是胆道内压力升高,通过胆道炎症、胆道梗阻等原因,使胆囊内压力升高,继发胆道压力升高,从而造成肝内胆汁淤滞,导致肝细胞损害。有学者认为胆囊结石病伴随的肝脏损害,很可能是胆囊结石的成因,它可能先于胆囊结石而存在,而胆囊结石病的反复发作可能反过来加重原发性肝损害,ChignardN进一步提出肝细胞合成分泌胆汁机制受损有可能是胆囊结石患者所存在的一系列肝胆道病理状态的启动扳机。而肝脏的损害首先就表现在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的改变上,滑面内质网的减少和代偿性增生表明催化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的7α羟化酶数量和活力有可能受到影响,以致于胆汁酸合成减少,从而造成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增高,增加了成石的机率。本次实验发现各模型组家兔的肝脏超微结构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膜破裂,质浆中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水肿、变性,线粒体坏死,双层模结构消失,部分甚至有空泡样变,滑面内质网减少,粗面内质网部分断裂,颗粒减少,溶酶体增加,肝细胞边界模糊不清,细胞质电子密度减少等各种相应结构改变。肝硬化组表现尤其明显,AST较慢性肝损伤组有著性差异(P<0.01);γ-GT较慢性肝损伤组有明显差异(P<0.05)。

本实验结果显示,肝硬化家兔胆囊结石发生率为83.3%,慢性肝损伤组胆囊结石发生率为63%,而正常对照组为0。前两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肝硬化组与慢性肝损组比较,胆囊结石阳性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但肝硬化组胆囊胆汁可见有形成分较慢性肝损组明显居多,且后者胆汁中以胆泥为主。目前已有实验证明胆泥形成是胆石形成的必经阶段,肝硬化的病程越长,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性越大,本次实验结果更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本实验光镜、电镜观察发现:慢性肝损伤组与肝硬化组动物中形成的结石为棕绿色和黄褐色,胆石中存在较多的是胆色素颗粒而仅有少量胆固醇结晶,不同于高胆固醇膳食组,这一结论提示:在慢性肝损伤状态下胆石的成因机制中,胆色素类结石是其形成机制之一。

实验中发现慢性肝损伤组家兔胆囊几乎均为针尖样胆沙,而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硬化组家兔胆囊中出现1mm左右大小的结石,光镜观察不同于高胆固醇膳食组的胆固醇结晶。结合对其胆汁成分的分析,我们发现胆固醇组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肝损伤组与肝损伤胆固醇组与正常组没有明显差异,而肝硬化组胆固醇含量低于正常组。肝硬化组胆汁胆红素高于其他各组(P<0.05)。此结果提示:饮食中的胆固醇过量,可导致胆汁中形成胆固醇过饱和,随后胆固醇结晶,结晶析出逐渐形成结石。

中医学认为肝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胆汁的排泄。肝失疏泄主要表现为气机不畅、气机郁结之病理变化,也称“肝气郁结”。情志不畅,饮食不洁、虫积或痰浊瘀血内结于肝胆等原因均可引起肝胆疏泄失常,导致肝胆气郁,郁久化热,湿浊内生,湿热内盛,蕴结肝胆,湿热熏蒸,煎熬胆汁而导致胆石。此病机正同西医认为的“肝脏功能障碍,特别是肝细胞功能障碍而致病理性胆汁分泌和排胆功能障碍是胆结石形成的基础”之理论相一致。同时中医认为胆汁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之疏泄,即所谓的“胆病及肝”,这与西医的“肝细胞功能损害与胆结石可能是互为因果”理论相一致。

大黄灵仙胶囊为治疗胆石病的有效中药制剂,方中大黄、芒硝攻下导滞、利胆排石;金钱草、郁金、柴胡、枳壳、泽兰相伍,既有清热利湿之功,又有理气祛痰之效;鸡内金、金钱草、威灵仙为排石佳品;威灵仙、磁石为经验用药;黄芪、甘草意在益气补虚,保护胃气。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攻下排石的功效。其预防色素性结石的作用与其在保护肝细胞和胆囊组织,维持胆汁有形成分代谢的正常化以及抑菌抗菌等多重作用有关。wWw.gWyoO

胆汁中胆汁酸含量降低,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升高,可能是其形成结石的主要原因。本次实验发现,大黄灵仙胶囊对肝损伤家兔胆汁中的胆汁酸、钙离子和胆固醇水平有影响,可以明显增加肝损伤家兔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降低钙离子的含量且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增加胆汁酸的作用为优;中药大黄灵仙胶囊对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伤家兔的肝脏的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和对在肝损伤基础上诱发的胆囊结石有明显的干预作用。

慢性肝损伤在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肝损伤。肝炎病毒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代谢性肝损伤、胆道疾病引起继发性肝损伤以及环境污染食品引起的肝损伤等都属于慢性肝损伤的范畴。但目前由胆道疾病引起的肝损伤却从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慢性肝损伤与胆结石的关系尚未有人明确提出。因此,研究慢性肝损伤与胆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从肝细胞损伤的角度治疗胆石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验仅对慢性肝损伤与胆结石的相关性、肝损伤家兔基础上诱导建立胆石症模型的可行性及中药大黄灵仙胶囊的干预作用做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的深入,家族分析及家系研究的进展,人们对胆石成因的研究逐渐推向基因领域。目前对胆石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影响胆石形成各因素的基因调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以基因(或蛋白)表达为指标,以基因调控改变和功能修饰为研究方向,进行防止胆石病有效中药复方多组分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的研究,可望对临床有效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唐乾利,刘祖军,伍松合,等.大黄灵仙胶囊降低胆石症术后残石率及复发率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2,34(6):17.

[2]金博,程留芳,孙涛,等.兔四氯化碳实验性肝硬化模型的建立[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5,18(3):129.

[3]俞渊,唐乾利,赫军,等.慢性肝损伤家兔胆石症模型制作及成石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106.

[4]ErpecumKJ,HenegouwenGP.Fastinggallbladdervolume,postprandialemplyingandcholecystokininreleaseingallstonepatientsandnormalsubjects[J].JHepatol,1992,14(1):194.

[5]GalsbrennerB,NelsonDK.PostprandialreleaseofcholecystokininandPancreaticpolypeptideinhealthandingallstonedisease:RelationshipsWithgallbladdercontraction[J].AmJGastroenterol,1994,89(3):404.

[6]ChignardN,MergeyM,VEissiereD,etal.HonssetCBileacidtransportandregulatingfunctionsinthehumanbiliaryepithelium[J].Hepatology,2001,33(3):496.

[7]马宝金,蔡端,张延龄.胆汁酸代谢紊乱是形成胆结石的重要原因[J].肝胆外科杂志,1997,5(3):188.

[8]LeeSp,HayashA,YomgS,etal.BiliarySludge:Curiosityorculprity[J].Hepatology,1994,20:523.

大黄范文篇5

关键词:马蹄大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马蹄大黄原植物为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品种[2],以干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泻下功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显退黄等功效。现代药理表明,马蹄大黄在影响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物质代谢以及改善肾功能、镇痛、抗炎、影响免疫功能、抗衰老、抗肿瘤、抑菌、抗氧化、影响神经系统、抗病毒、抗肺损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在正式公布的《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针对肺炎危重型患者出现内闭外脱症所推荐的处方中就包含大黄药材。抗击肺炎疫情的中医药“三药三方”中的化湿败毒方也含有大黄成分。在病人临床中期,有高达92%的医家建议使用大黄[4]。由此可见,大黄在中医药抗击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马蹄大黄经济价值高、市场行情好,是高山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产业的首选品种。据不完全统计,恩施州马蹄大黄种植面积约2666.67hm2,年销售量约1000t[5]。近几年,马蹄大黄价格飙升,种植面积猛增,但新发展区马蹄大黄生长差异显著、产量不理想。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是种植管理技术参差不齐,导致马蹄大黄产业发展不理想。本文着重介绍了马蹄大黄栽培技术,以期为大黄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1生物学特性

马蹄大黄喜冷凉气候,冬季能耐-10℃以下气温;忌高温,夏季气温不宜超过30℃;生长于土壤肥厚、阳光充足、海拔1500m以上的地方。马蹄大黄对生长土壤要求较严,一般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土壤pH值为中性或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质壤土最好,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块不宜种植。在黏重酸性的土壤中栽种,会造成根茎生长不良,影响产量。如土壤中含沙砾或腐殖质太多而过于疏松,则根分枝多,品质差[6]。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种植马蹄大黄宜选择海拔1500~2300m、土层深厚、排水良好、pH值5.5~7.0的高山地块。地块选好后,移栽前必须深耕30cm以上,并施入堆沤腐熟的厩肥、饼肥及过磷酸钙等作基肥,耙细,整平,待用。

2.2品种选择

湖北省大黄品种主要有掌叶大黄和药用大黄2个品种。目前推广的品种主要是药用大黄,俗称马蹄大黄。掌叶大黄根多、根茎少,产量低。湖北恩施地区不宜种植掌叶大黄或其他大黄属品种。选购种苗时,要从正规公司或合作社购买优质种苗。购回种苗后,一定要及时种植,以免种苗在运输袋中沤坏,影响种苗成活率。

2.3种苗繁殖

大黄繁殖有种子繁殖和子芽繁殖2种方法。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植株主要长根,而不长根茎,产量低下;用根茎子芽作为种苗,根茎粗壮,生长快、产量高。因此,生产上以根茎子芽繁殖为主。2.3.1种子繁殖。选纯正、无变异、叶色深绿、无皱叶、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三年生植株留种。7月中旬,当70%种子由红棕色变为黑褐色时,及时采收。采种后种子用常温水(20℃左右)浸泡48h再播种,发芽率可达80%。保存时间越长,发芽率越低。2.3.2子芽繁殖。通常在9—10月收获时,选择肥大母株,从基部切下带有直径5~6cm根茎的不定芽作为种苗。为防止伤口处腐烂,要在切口处蘸上草木灰。

2.4移栽

春、秋2季定植,宜在秋季10—11月、春季2—3月进行。选直径5~6cm的优质种苗。栽种前,将大黄(药用大黄)种苗根用甲基托布津浸润1h,然后捞起沥干,晾干表面水分后栽种。按株行距60cm×80cm规格开穴种植,穴深15~20cm,每穴栽1株。栽后覆土,穴内土面较地面低10cm左右,利于后期培土。

2.5田间管理

2.5.1中耕除草。大黄田杂草危害大于病害,特别是移栽第1年。南方梅雨季节时间长,杂草生长迅速。如果不及时除草,会因积水严重引发根腐病导致烂根。马蹄大黄属于草本植物,不能喷洒除草剂,只能进行人工除草。第1年应人工除草3次,即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中耕除草1次,8月中旬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9—10月进行第3次中耕除草。第2年中耕除草2次,即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中耕除草1次,9—10月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第3年中耕除草1次,即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中耕除草1次。2.5.2追肥。每年追肥2次,根施或浇施。第1次于新叶出土后,追施尿素375kg/hm2+复合肥750kg/hm2,尿素用于提苗,使幼苗迅速生长;第2次于7月末,追施含K2SO4的复合肥750~900kg/hm2,促进根茎生长。禁止使用壮根灵、膨大素等生长调节剂。施肥时进行窝施,肥效更好。但不能挨蔸施,应离蔸稍远些。2.5.3培土。结合中耕除草或追肥培土,以促进根茎生长,并利于排水。2.5.4摘薹。除留种植株外,均应及早摘除花薹,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茎生长。在子芽繁殖大田的第1年,当原主茎的芽苞作种苗时也会有抽薹现象,应及时摘除花薹。

2.6病虫害防治

马蹄大黄病虫害较少,应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多雨季节注意及时清沟排涝,松土施肥;在雨天或露水未干时,不能开展田间作业;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每穴撒生石灰200~300g对病穴进行消毒控制传染。根据调查,湖北恩施地区常见病虫害有瘤黑粉病、根腐病。2.6.1瘤黑粉病。在二高山地区(海拔1300m左右)出现过瘤黑粉病,危害极大。①发病原因。上茬可能为玉米地,留有黑粉病菌瘿而感染马蹄大黄植株;或者是被感染后的马蹄大黄植株留种而引起新植株发病。②发病症状。瘤黑粉病与玉米黑粉病十分相似[7]。病害组织肿大成菌瘿,菌瘿外包有一层薄膜,初为白色或淡紫红色,逐渐变为灰黑色,内部充满黑粉。叶片上病瘤分布在叶基部中脉两侧或叶鞘上,病瘤小而多,常密集成串或成堆,病部肿厚突起成泡状,其反面略凹入。茎秆上的病瘤一般发生在各节的基部,病瘤大小不等。③防治方法。苗期一般用苯甲·丙环唑或苯甲·嘧菌酯预防。发现染病后,用芸薹素内酯+己唑醇对全田植株茎基部和叶片喷雾,连续喷3~4次,间隔7d。2.6.2根腐病。此种病害是马蹄大黄上发生最严重的病害。①发病原因。积水严重或是草害严重导致大田不通风等均易引发马蹄大黄根腐病。②发病症状。染病后,地下根茎最初出现湿润性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并迅速扩大,深入根茎内部,向四周蔓延,致使全部根茎变黑;地上部分先从植株外缘叶柄基部发病,逐渐蔓延,使叶柄全部变黑,导致全株枯死[6]。③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保持土壤排水良好,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杂草。发病时,喷施氟啶胺(按照农药标签使用),安全间隔期10d;或喷施异菌脲(按照农药标签使用),安全间隔期20d。

2.7采挖

于移栽后的第3年10月至第4年3月,地上部茎叶枯萎时采挖。采挖方法:先割去地上部分,刨开根茎四周泥土,将根茎及根全部挖起,抖去泥土,将根和根茎分别加工。

3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25卷第1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3-184.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4-25.

[3]彭成.中华道地药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18-861.

[4]许禄华,黄小靖,李彦荣,等.基于“温病在下其郁热”探究大黄在病毒肺炎的作用及潜在机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6(2):85-90.

[5]甘国菊,刘海华,龙祥云,等.恩施州大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4):72.

[6]廖朝林,由金文.湖北恩施药用植物栽培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38-543.

大黄范文篇6

关键词:大黄;牡丹;源流;发展;应用;医药

一、名称:大黄牡丹汤。

方剂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一两[9g]桃仁五十个[12g]瓜子半升[30g]芒硝三合[9g]

二、源流发展:

大黄牡丹汤又名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卷中方。大黄4两,牡丹皮1两,桃仁50个,瓜子0.5升,芒硝3合。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金匮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疗肠痈(阑尾、盲肠及共周围的炎症)。祖国医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总结出对阑尾炎的药物疗法,的确是医学史上的创举。此方经历代医家应用,证实是有效的,今天,我国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中所用的方药,大多脱胎于大黄牡丹汤,在本方的临床应用上,积累了大量新的经验。

性能功用:大黄牡丹汤味苦性寒,属清热通里泻下剂,有消肿排脓、清热破瘀的功用。有不少人认为本方只适用于肠痈初起、未起脓者,而对本方的消肿散结排脓之功未予肯定。《金匮要略、》在提到肠痈的治疗时也说:“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因本方是泻下剂,故其意思也就是说,脓已成就不太适宜。但实践证明,不论未成脓或已成脓,甚至脓肿,肠痈溃烂穿孔引起阳明腑实证在适当加减化裁运用下,对不少病例仍能取得一定疗效。故消肿排脓之力也是本方的重要功用之一。这点对于启发我们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本方治疗各类型和各期的阑尾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方义分析:

本方是针对肠痈形成的病因病理而设,中医认为“肠.痈”的病因病理属于.“湿热郁积”、“气血疲滞”,故治疗原则宜“下”宜。“清”;本方具此性能,药味虽不多,但用药甚精确的当。其中大黄味苦性寒,清热力猛,泻下功大,泻火凉血而清血分之热,逐疲攻积而治肠中之气血痪滞,泻肠中内困之湿毒能使里热由“下”而除,使炎症获得痊愈,为本方主药。配伍能软坚泻下的芒硝,更能荡涤肠中湿热痪结之毒。桃仁破血,冬瓜仁祛湿,同为仁类之辈含汕质而能润肠,亦能加强大黄芒硝泻下之功。牡丹皮凉血清热,冬瓜子清热燥湿辅助大黄清肠中之热。桃仁破疾行滞,丹皮活血行瘀,冬瓜仁排脓散结,三药佐大黄以逐瘀攻积,使肠中之瘀血滞气脓肿包块得以消散。简述之:

大黄+芒硝+桃仁十冬瓜仁----------泻下通便

大黄+芒硝+丹皮+冬瓜仁-----------清热解毒

大黄+桃仁+丹皮------------------活血逐瘀

大黄+冬瓜仁---------------------排脓散结

由此可见,大黄在方中占有最重要地位,从其所发挥的治疗作用来看,大黄治阑尾炎确是一味面面俱到的不可缺少之药。

四、解毒、散瘀、通里

1.清热解毒:本方有较强抗菌作用,尤以大黄(含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及牡丹皮(含牡丹皮酮,苯甲酸)等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杀菌和抑菌作用。行气散瘀:有行气镇痛、散瘀解痉和消炎作用,阻断病灶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症状减轻。通里攻下:增强阑尾蠕动和增大阑尾容积,改善阑尾壁血液循环,消除肠道的运动障碍,有利于解除阑尾腔梗阻,排出腔内炎性渗液,从而使局部炎症吸收。

动物实验证实,大黄牡丹汤中各药,在经肠给药时,五味药物都能引起阑尾蠕动轻度增强,其中以芒硝的作用出现得较强较快,冬瓜仁的作用最弱。还证实大黄和桃仁可使阑尾容积增大,丹皮使阑尾容积先缩小后增大,芒硝和冬瓜仁则无明显影响(详见西安医学院科学研究技术革新辑要,第一集,185页,1959)。

五、临床应用:

本方以泻疲热、消痈肿为主,但清热解毒之力不足,治疗肠痈时应按其辨证类型和病理变化,酌加银花、公英、白花蛇舌草、川株子、红藤等效果更好。临床常用治未成脓的肠痈(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慢性瘀滞型阑尾炎)效果最好。右下腹痛拒按,肌紧,压痛反跳痛、发热、恶寒,脉弦数或滑数或无发热,脉迟紧,小便无特殊变化(主要提示与尿道结石绞痛鉴别),为大黄牡丹汤的适应症。但根据临床实践,除治疗有上述症状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对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亦收到一定疗效。

大黄范文篇7

方剂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一两[9g]桃仁五十个[12g]瓜子半升[30g]芒硝三合[9g]

二、源流发展:

大黄牡丹汤又名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卷中方。大黄4两,牡丹皮1两,桃仁50个,瓜子0.5升,芒硝3合。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金匮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疗肠痈(阑尾、盲肠及共周围的炎症)。祖国医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总结出对阑尾炎的药物疗法,的确是医学史上的创举。此方经历代医家应用,证实是有效的,今天,我国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中所用的方药,大多脱胎于大黄牡丹汤,在本方的临床应用上,积累了大量新的经验。

性能功用:大黄牡丹汤味苦性寒,属清热通里泻下剂,有消肿排脓、清热破瘀的功用。有不少人认为本方只适用于肠痈初起、未起脓者,而对本方的消肿散结排脓之功未予肯定。《金匮要略、》在提到肠痈的治疗时也说:“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因本方是泻下剂,故其意思也就是说,脓已成就不太适宜。但实践证明,不论未成脓或已成脓,甚至脓肿,肠痈溃烂穿孔引起阳明腑实证在适当加减化裁运用下,对不少病例仍能取得一定疗效。故消肿排脓之力也是本方的重要功用之一。这点对于启发我们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本方治疗各类型和各期的阑尾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方义分析:

本方是针对肠痈形成的病因病理而设,中医认为“肠.痈”的病因病理属于.“湿热郁积”、“气血疲滞”,故治疗原则宜“下”宜。“清”;本方具此性能,药味虽不多,但用药甚精确的当。其中大黄味苦性寒,清热力猛,泻下功大,泻火凉血而清血分之热,逐疲攻积而治肠中之气血痪滞,泻肠中内困之湿毒能使里热由“下”而除,使炎症获得痊愈,为本方主药。配伍能软坚泻下的芒硝,更能荡涤肠中湿热痪结之毒。桃仁破血,冬瓜仁祛湿,同为仁类之辈含汕质而能润肠,亦能加强大黄芒硝泻下之功。牡丹皮凉血清热,冬瓜子清热燥湿辅助大黄清肠中之热。桃仁破疾行滞,丹皮活血行瘀,冬瓜仁排脓散结,三药佐大黄以逐瘀攻积,使肠中之瘀血滞气脓肿包块得以消散。简述之:

大黄+芒硝+桃仁十冬瓜仁----------泻下通便

大黄+芒硝+丹皮+冬瓜仁-----------清热解毒

大黄+桃仁+丹皮------------------活血逐瘀

大黄+冬瓜仁---------------------排脓散结

由此可见,大黄在方中占有最重要地位,从其所发挥的治疗作用来看,大黄治阑尾炎确是一味面面俱到的不可缺少之药。

四、解毒、散瘀、通里

1.清热解毒:本方有较强抗菌作用,尤以大黄(含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及牡丹皮(含牡丹皮酮,苯甲酸)等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杀菌和抑菌作用。

2.行气散瘀:有行气镇痛、散瘀解痉和消炎作用,阻断病灶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症状减轻。

3.通里攻下:增强阑尾蠕动和增大阑尾容积,改善阑尾壁血液循环,消除肠道的运动障碍,有利于解除阑尾腔梗阻,排出腔内炎性渗液,从而使局部炎症吸收。

动物实验证实,大黄牡丹汤中各药,在经肠给药时,五味药物都能引起阑尾蠕动轻度增强,其中以芒硝的作用出现得较强较快,冬瓜仁的作用最弱。还证实大黄和桃仁可使阑尾容积增大,丹皮使阑尾容积先缩小后增大,芒硝和冬瓜仁则无明显影响(详见西安医学院科学研究技术革新辑要,第一集,185页,1959)。

五、临床应用:

本方以泻疲热、消痈肿为主,但清热解毒之力不足,治疗肠痈时应按其辨证类型和病理变化,酌加银花、公英、白花蛇舌草、川株子、红藤等效果更好。临床常用治未成脓的肠痈(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慢性瘀滞型阑尾炎)效果最好。右下腹痛拒按,肌紧,压痛反跳痛、发热、恶寒,脉弦数或滑数或无发热,脉迟紧,小便无特殊变化(主要提示与尿道结石绞痛鉴别),为大黄牡丹汤的适应症。但根据临床实践,除治疗有上述症状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对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亦收到一定疗效。

1.治慢性闲尾炎。本症表现为发作性右下腹隐痛,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等胃肠功能障碍,阑尾点有固定压痛,脉弦紧,舌苔白、厚,中医辨证属湿郁气滞.血瘀。可用大黄牡丹汤加苡米、木香、白芍、甘草,如脉数再加蛇舌草;大便次数多,则去芒硝,大黄改同煎而不后下。

2.治急性阑尾炎(缩脚肠痈)。腹痛从上腹或脐周开始,逐渐转为右下腹持续性疼痛,腹痛拒按,有反跳痛,轻度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塘泄。苔多薄腻或微黄,脉多滑数。中医辨证属湿热郁结大肠,气滞血瘀(瘀滞型),宜用大黄牡丹汤加减,热毒炽盛加公英、苗米、黄芬、蛇舌草等。

3.治阑尾周围脓肿(肠痈成脓期)。除具急性阑尾炎征象外,右下腹痛剧烈,拘急拒按,触及包块.,高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白,脉洪数或滑数、白细胞增高。湿热之毒甚盛,使气血瘀滞不通,肉腐成脓,脓液浸淫而成肿块。常用大黄牡丹汤加公英、银花、白芍、苡米等治之。

4.治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肠痈成脓已溃出现阳明腑实证)。此类病人有肠痈初起的典型病史,紧接着有痞满燥实之阳明腑实证。高热,口渴喜饮,面红且赤,全腹压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明显,.腹壁拘急拒按,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尿赤便秘,舌红苔黄或老黄而干,脉弦滑而数。此时治则和次序应优先解决阳明腑实证问题,急则治其标,投以大承气汤加减。好转后就要治病求本,用大黄牡丹汤,才能最后解决问题。故本方对肠痈成脓已溃穿孔者也可慎重酌情运用。

5.治急性胆囊炎。右胁持续胀痛,伴有右肩放射痛,口苦咽干,恶心,不思饮食,发热畏寒,或寒热往来,目黄或轻度黄染,尿黄短赤,便结。舌红苔黄腻或厚腻,脉滑数。属肝胆湿热,用大黄牡丹汤洁热解毒化湿。

此外,根据文献报导,本方还可用于腹部手术后引起粘连性肠梗阻,盆腔残余脓肿,子宫附件炎、盆腔炎,前列腺良性肥大,胸胁跌仆受伤积瘀等,也可收到一定的效果。总之,凡有湿热郁结气血瘀滞者均可考虑加减应用。

大黄范文篇8

1其用药特色

从剂型上据病情的急缓分别以汤、丸应用;用量上因药量的大小之别,作用部位不同;炮制上的“薰”、“酒洗”、“去皮”制作不同,药效各异;煎法上的“水煎”、“酒煎”、“后下”、“麻沸汤”浸渍等煎法不同,作用各异;服法上因病情不同,有“顿服”、“得利则止”、“分温再服”或“日三服”及“少少温服之”等服法。

2其药功著效卓

2.1攻下导滞仲景灵活应用大黄于攻积导滞,成为下法之源,主要体现在配伍不同,分别有寒下、温下、润下等几法。即:①以大黄配芒硝、枳实、厚朴、甘草组成著名的治疗阳明“胃家实”之三承气汤。其分用治热结胃肠的痞、满、燥、湿、坚等症。并根据其症不同,即上述症状具备、证情急迫者,则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若病情较缓,症见“痞实而满”者,则以小承气汤泻实消痞,除满痛;若病缓仅见“燥实而坚”者,则用调胃承气汤润燥通便,调和胃气。②以麻仁丸(小承气汤加大大黄用量,配合养阴润燥下泻热之麻仁、杏仁、白芍)治胃强脾弱之“脾约”证,成为润下泻热之范例。③以大黄配大辛大热的附子、细辛(名大黄附子汤)主治寒湿闭阻证,为温下之祖方。

可见,古云“大黄乃荡涤之将军”很形象的说明了本品是一味难得的攻下导滞、去菀陈莝之要药。

2.2泻火解毒凉血仲景据其大黄性寒、入气血分、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临床广泛用于火毒上攻之症。

以大黄配黄连(名大黄黄连泻心汤),以麻沸汤浸渍(取其轻扬)用治邪热入胃,壅滞成痞之证。以大黄配芩、连(名泻心汤)煎服顿服,治疗火毒上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之症。又大黄配芒硝、丹皮、桃仁、冬瓜仁(名大黄牡丹皮汤),治下焦瘀热之肠痈。有泻下逐瘀,凉血解毒之效,为治肠痈之祖方。总之,仲景以大黄作为泻火解毒凉血之用,为历代医学所推崇。2.3活血逐瘀仲景以大黄配桃仁赤芍、丹皮、水蛭、蛰虫等治疗“瘀热在里”、“干血内着”等引起的谵语如狂,腹满疼痛、经水不利,五劳虚极症瘕疟母等证。如将大黄配破瘀逐干血之桃仁、蛰虫(名下瘀血汤),治疗干血内着之“产妇腹痛”或“经水不利”等,用蜜丸、酒煎、顿服,取其缓攻入血,柔中有刚,逐瘀而不伤正。又以大黄配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蛰虫(名大黄蛰虫丸),主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之证,用本方攻补兼施,峻剂丸服,使之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即谓“缓中补虚”。总之,仲景以大黄作活血逐瘀之用,为后世活血化瘀学说形成奠定了基础。

2.4泻湿热、利胆退黄仲景以大黄为主配伍他药,分别治“谷黄”、“酒黄疸”等阳黄证。如用大黄配伍清热利湿之茵陈,栀子(名茵陈蒿汤)主治“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之“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证;亦治“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证。总之,仲景以大黄为主清利湿热退黄之理论久经临床验证,至今沿于临床。

3现代医药学对“大黄”的研究及临床运用

3.1大黄的药理作用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大黄主要成分为具有泻下作用的蒽醌化合物,其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能增强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属接触性泻药;大黄有抗病原微生物(如抗细菌、抗病毒等)、抗内毒素、抗感染、解热等作用。内含鞣质有止泻作用,故在服用较大剂量大黄产生导泻作用后,能产生便秘的后作用。此外,大黄还有止血、保肝、利胆、健胃、抑制胰消化酶、降血脂、降压、增加免疫及抗衰老作用。

3.2在给药途径上扩展到采用针(剂)、粉(剂)、膏(剂)、散(剂)等制剂,以口服、灌肠、注射液、外用等多种途径给药。

大黄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科2013年09月~2014年11月期间行腹部手术患者一共160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0岁,术前排除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及肾病等内科合并症。

1.2方法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常规术后抗生素应用。研究组8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颗粒剂)40g芒硝(颗粒剂)120g混匀,装于干净棉布缝成的袋内,袋长超过切口边缘2~3cm,于术后第2~3天将药袋均匀平摊置于2层无菌纱布覆盖的切口上,再用腹带固定,待药袋干结后更换另一药袋。术后第7天停用。

1.3疗效判断标准

无红肿硬结、渗液及切口裂开为愈合良好,局部红肿但无渗液及切口裂开为愈合欠佳,局部渗液伴切口裂开甚至二期缝合为愈合不良。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的愈合情况的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愈合良好者78例,愈合欠佳者及愈合不良者2例。对照组:愈合良好者62例,愈合欠佳者及愈合不良者18例。

3讨论

大黄范文篇10

InfluenceofDahuangZhechongPillonquantificationanalysisofliverfunctionwithscintigraphyinpatientswithchronicviralhepatitis

【Abstract】AIM:ToobservetheeffectofDahuangZhechongPill(DZP)onthequantificationanalysisofliverfunctionwithscintigraphyinthepatientswithchronicviralhepatitisandlivercirrhosis.METHODS:ThirtysixpatientswithchronicviralhepatitisandlivercirrhosisweretreatedwithDZPandmeanwhileunderwentquantificationanalysisofliverfunctionwithscintigraphyaswellasroutineliverfunction,fibrosisindexesandBmodeultrasound.RESULTS:Thepeakvalue(PV),uptakeindex(UI)anduptakespeedindex(UsI)inthetreatment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inthenormalcontrolgroup(18.94±6.80vs29.67±18.98,P<0.01;10.84±5.99vs18.41±13.87,P<0.05;0.58±0.39vs1.23±0.81,P<0.01),butthepeaktime(PT)andmeanresidencetime(MRT)werelongerthanthoseinthenormalcontrolgroup(16.83±4.89vs10.95±2.79,P<0.001;5.93±2.96vs2.74±0.97,P<0.01).Anddescendspeedindex(DsI)waslowerthanthatinthenormalcontrolgroup(0.07±0.09vs0.18±0.14,P<0.001).AftertreatmentwithDZPforabout6months,PT,MRTandrelativeuptakeindex(RUI)wereremarkablyimproved(9.05±2.03vs15.45±5.16,2.07±0.69vs6.11±3.19,3.64±1.91vs1.62±0.85,P<0.01).CONCLUSION:DZPcouldimprovethequantificationanalysisofliverfunctionwithscintigraphyaswellasroutineliverfunction,fibrosisindexesandBmodeultrasoundinthepatientswithchronicviralhepatitisandlivercirrhosis.

【Keywords】DahuangZhechongPill;liver/cytology;scintigraphy

【摘要】目的:观察大黄蛰虫丸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核素肝细胞功能显像定量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在常规观察肝功生化指标、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和B超等指标的同时应用核素肝细胞功能显像定量分析法对36例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服用大黄蛰虫丸的疗效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摄取峰值(PV),摄取指数(UI)、摄取速度指数(UsI)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8.94±6.80vs29.67±18.98;10.84±5.99vs18.41±13.87;0.58±0.39vs1.23±0.81,P<0.01,<0.05和<0.01),高峰时间(PT),平均残存时间(MRT),排泄速度指数(DSI)分别较正常对照组延迟或降低(16.83±4.89vs10.95±2.79;5.93±2.96vs2.74±0.97;0.07±0.09vs0.18±0.14,P<0.001,<0.01和0.001).大黄蛰虫丸治疗半年后,随着患者肝功生化指标、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和B超等指标的改善,反映肝细胞代谢功能的核素肝细胞显像包括PT,MRT和相对摄取指数(RUI)等指标亦明显有所改善(9.05±2.03vs15.45±5.16;2.07±0.69vs6.11±3.19;3.64±1.91vs1.62±0.85,P值均<0.01).结论:大黄蛰虫丸不仅对慢性肝病患者肝功生化、肝纤维化标志物、B超等指标有改善作用,而且在核素肝细胞功能显像定量分析方面能够提供好转的临床证据,说明该药具有改善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代谢功能的作用.

【关键词】大黄蛰虫丸;肝/细胞学;核素显像

大黄蛰虫丸原为东汉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妇科“干血痨”的著名方剂,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不断有使用该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报道[1-2].为了进一步探讨该药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我们在常规观察肝功生化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的同时应用核素肝细胞显像定量分析方法对36例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肝细胞代谢功能测定.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199902/20011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门诊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36(男32,女4)例,年龄23~58(34.6±9.2)岁,病程(8.2±4.5)a.其中慢性肝炎22例,肝炎后肝硬化14例,均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按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3],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四项中至少有两项明显异常,患者均无腹水、无明显黄疸,病情按ChildPugh分级均为A~B级,病情相对稳定.其中19例患者在大黄蛰虫丸中药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了核素肝细胞代谢显像检测.正常对照组35(男25,女10)例,年龄(36.7±8.6)岁.为同期住院及门诊其他内外科病患者,均经肝功生化、乙肝两对半、丙肝两项、B超等检查,排除慢性肝炎、肝硬化及结缔组织病变,其中有12(男9,女3)例,年龄(43.3±12.3)岁,进行了核素肝细胞代谢显像检测.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服用广东阳江制药厂生产的大黄蛰虫丸(批号:991306),每次6g,早晚各1次.凡治疗期间患者肝功能有波动者,均配合其他中药方药治疗,方药按全国中医肝病委员会制定标准[4],肝胆湿热型用茵陈蒿汤加减;肝郁脾虚型用逍遥散加减;肝肾阴虚型用一贯煎加减;脾肾阳虚型用补中益气汤合肾气丸加减;瘀血阻络型用鳖甲煎丸加减.此外,部分患者不同程度使用过齐墩果酸片(湖南长沙九芝堂制药厂产品)和复肝酶胶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制剂,主要成分为山豆根)以护肝降酶.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停服其他中西药物.

1.2.1观察项目治疗前后均观察:①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lb);②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h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③B超:治疗半年后复查,观测指标包括: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内径和脾厚.门静脉内径大于1.4cm者为门脉增宽;脾静脉内径大于0.8cm者为增宽;脾脏大小以前后径表示,男性>4.0cm,女性>3.5cm者为脾大.

1.2.2肝细胞代谢显像对3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肝胆显像,其中19例治疗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肝胆显像.显像时静脉注射放射性锝-99m标记的二乙基IDA(99mTcEHIDA)185~370MBq,将LEGP准直器对准受检者肝区,以64×64矩阵,每20S采集一帧,进行肝细胞动态显像共30min,采集数据存盘.然后应用图像叠加软件把原始图像叠加成每帧2min的15张肝细胞功能图像,观察肝细胞摄取情况变化.

1.2.3肝细胞代谢定量分析调用软件圈定肝脏、左心室兴趣区(ROI),获得左心室(H(t)),肝脏(L0(t))的放射性活度时间曲线,圈定肝脏ROI时不包括胆囊,注意避开心脏、肾脏及胃肠道的放射性影响.应用肝脏代谢三室数学模型概念,肝脏内包含丰富血池、肝细胞(L(t))代谢和肝内胆管均有放射性示踪剂存在,把肝血池内和胆管内放射性计数去除,可获得肝细胞的摄取、分泌、排泄的放射性活度时间曲线.根据肝细胞代谢曲线及心脏曲线数据,计算肝细胞摄取指数(UI),平均残存时间(MRT),摄取速度指数(UsI),排泄速度指数(DSI),摄取峰值(PV)及高峰时间(PT)等肝细胞功能参数.

1.2.4不良事件治疗组中有2例患者在服用大黄蔗虫丸2wk以后因出现皮疹、瘙痒而停药退出观察,停药1wk以后症状消失.另有4例患者因医疗以外的原因退出观察.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各参数的独立样本两组资料的t检验,大黄蛰虫丸治疗前后各参数的配对t检验,多样本均数的方差分析.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8.0专用统计软件分析.

2结果

2.1肝细胞摄取功能对反映肝细胞摄取能力的指标PV,UI,UsI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其中PV(18.94±6.80vs29.67±18.98),UI(10.84±5.99vs18.41±13.87),UsI(0.58±0.39vs1.23±0.81)(P<0.01).

2.2肝细胞排泄功能对反映肝细胞排泄功能的指标PT,MRT,DSI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排泄时间均较正常对照延迟,排泄速度较正常对照减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16.83±4.89vs10.95±2.79);MRT(5.93±2.96vs2.74±0.97)明显延长(P<0.001和<0.01);而DSI(0.07±0.09vs0.18±0.14)降低(P<0.001).

2.3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升高(P<0.01,表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降低(P<0.01,表2).表1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

2.4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治疗半年后,患者的ALT,Tbil和Glb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Alb虽然有所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表2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表3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

2.5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肝细胞代谢功能36例的慢乙肝肝硬化患者中19例治疗半年后进行了肝细胞代谢显像的复查,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PT和MRT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的UI与PV比值(即相对摄取指数RUI)较治疗前提高(P<0.01,表4).表4治疗前后核素肝细胞代谢功能的比较

2.6对B超检查结果的影响36例患者中治疗前门脉增宽者13例,治疗半年后复查减小者有6例(6/13,46%),无变化者4例,增大者3例;治疗前脾静脉增宽者7例,治疗半年后复查减小者有4例(4/7,57%),无变化者3例;治疗前脾大者12例,治疗半年后复查减小者有5例(5/12,42%),无变化者4例,增大者3例.

3讨论

大黄蛰虫丸方剂虽然并非专为治疗肝硬化而设,但其谴方用药与中医认为肝纤维化的本质主要是肝血瘀阻[5],湿热未尽,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兼清泻湿热解毒的观点十分吻合[6].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该药治疗慢性肝病、肝硬化的报道,大多数的研究仅局限在肝功生化指标和患者症状改善等方面的观察,缺乏多指标综合和影像学方面定量分析研究报道.核素肝细胞显像检测能够在肝脏发生形态改变以前判断肝细胞功能的变化[7],由于这些变化常规生化检查不容易显示其改变.因此应用核素肝细胞显像技术可以动态评价慢性肝病患者治疗后肝细胞代谢功能的变化[8].

本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肝细胞PV,UI,UsI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PT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慢性肝病患者肝细胞摄取功能显著下降,解毒储备功能降低,这与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报道结果一致[7,9].同时患者肝细胞DSI低于正常对照组,MRT高于正常对照组,这一方面可能是慢性肝病患者肝细胞摄取量减少,致使排泌量相应减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肝小叶结构改建和弥漫型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使肝内胆小管结构破坏、管腔阻塞或狭窄,排泄阻力增加,两者均导致肝细胞排泄功能下降的结果.本研究表明,大黄蛰虫丸治疗半年后,随着患者血清肝功生化和肝纤维化标志物等的改善,反映肝细胞代谢功能的核素肝细胞显像等指标亦明显有所改善.由于我们观察的肝功生化、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hPCⅢ,ⅣC,LN和B超等均是目前临床评价慢性肝病治疗效果公认的重要指标.以活血化瘀兼清泻湿热为主要功效的大黄蛰虫丸的护肝及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有助于减少肝细胞的坏死和损伤的修复,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肝细胞代谢功能.

肝穿刺活检从理论上说虽然是慢性肝病肝硬化诊断和疗效判断金标准,但在临床实际操作时往往由于患者依从性和可重复性差,执行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况且肝穿刺活检也存在诸如容易出现取材误差等问题.因此,慢性肝病肝硬化治疗效果仍然应该以多指标综合判断为宜.

【参考文献】

[1]焦栓林,申德林,张成道,等.大黄蛰虫丸对肝硬化患者血清透明质酸酶、门静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2):115-117.

[2]孙克伟,陈翔,刘伟士,等.大黄蛰虫丸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8):497-500.

[3]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4):241.

[4]1991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制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J].中医杂志,1992,33(5):39.

[5]唐智敏,茹清静,张振鄂,等.肝血瘀阻与肝纤维化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2):81-83.

[6]潘志恒,陈琰碧,邓子德,等.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J].中医杂志,1999,40(8):494-495.

[7]IshikawaA,NishidaH,BabaT,etal.Evaluationofballoonoccludedhepaticvenographywithcarbondioxideforportographyandcorrelationbetweenretrogradeportogramandliverfunctioninpatientswithlivercirrhosis[J].HepatolRes,2000,18:23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