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2:22:44

村社范文篇1

第一条为健全和完善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并给予适当补贴原则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保障农村劳动者在年老时按照个人缴费状况领取养老金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条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制定政策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以下简称县社保局)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经办机构,负责养老保险费的征缴结算、养老金的发放和个人帐户管理,提供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关的咨询服务等工作。各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服务中心协助和组织实施好本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第二章参保范围

第四条本县行政区域内,16周岁以上,具有本县农业户口人员均可参加。

第五条参保人员不能同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件成熟且具备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以相互转保。

第三章保险基金的筹措

第六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措,坚持个人缴费为主,政府和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集体(经济实体)补助部分税前列支,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计征个人所得税。

(一)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按《怀远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执行。

(二)独女或双女光荣户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个人自愿的情况下,政府给予的一次性经济支持金2000元不再发给个人,用于缴纳养老保险费。县财政按缴费额的10%给予一次性补贴,以后由个人续保缴费,达到60周岁享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三)现役军人义务兵服役期内,在个人自愿的情况下,政府给予补助的优抚费1800元不再发给个人,用于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县财政按缴费额的10%给予一次性补贴,退役后个人可续保缴费,达到60周岁享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第七条为体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优越性,县财政对参保农民,按个人缴费额的5%给予一次性补贴。

第八条参保人可根据年龄和经济条件,选择养老保险费的缴纳方式和标准。

缴纳方式:按月、季、年缴纳,也可一次性趸缴。

缴纳标准:根据本人情况自行选择缴费标准。

第四章养老保险金的给付

第九条参保人年满60周岁,持《怀远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手册》到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服务中心办理领取养老金手续。

县社保局根据参保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方式、金额、累计年限和国家有关规定,核算月领取养老金标准。

第十条参保人领取养老金保证期为10年。领取养老金不足10年死亡的,保证期内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余额可以由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继承,一次性结清,财政补贴部分并入财政专户。参保人领取养老金超过10年的,养老金领取到死亡为止。

第十一条未达领取养老金年龄死亡的,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本息一次性退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财政补贴部分并入财政专户;符合参保条件的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可用一次性退回的养老保险费参保,参保积累期从其登记之日算起。

第十二条参保人户籍迁出本县的,可将农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到迁入地。如迁入地未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本人申请,迁入地劳动保障部门证明,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财政补贴部分并入财政专户。

第十三条参保人因户口农转非,经本人申请,其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按有关规定可转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第十四条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服刑的,在服刑期间,停止领取养老金,待刑满释放回原籍后可恢复领取。

第五章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

第十五条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个人帐户与财政专户管理。个人帐户由个人缴费组成;财政专户由政府补贴部分组成。

第十六条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县统一管理。县社保局统一收储养老保险金,统一运营基金,统一支付养老保险金。

第十七条参保人员个人帐户记帐利率按“复利”计息,每年结息一次,记帐利率按国家有关规定不低于城乡居民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第十八条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拖欠、挪用或者侵占,不得擅自改变其性质和用途。

第十九条县社保局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县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将资金的收支、结存和运营情况报告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运行情况。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养老保险金给付权益不得转让、抵押。虚报、冒领养老金的,由县社保经办机构追回非法所得;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一条转借、挪用、侵占养老保险金的,由有关机关追回款项,并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村社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优化对策

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应对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水平而言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积极推动下,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同时,在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对美好生活保障提出的要求。

一、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对于老年生活的美好规划一般都是希望将来能够子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然后,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观念的变化,许多中国家庭的格局发展逐渐呈现出独立化和小型化的趋势。此外,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于物质文化层面的生活质量需求日渐提高,农村地区许多青壮年都纷纷外出务工,大批量地涌入城市地区,这就使得许多老人被留守在村中,即所谓的“空巢老人”。由于这些人常年在外,很难及时尽到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养老功能被进一步削弱,这就给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保障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不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二)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目前,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保障工作主要是以老年人生活的社区为基础,为其提供可及性和人性化的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关键在于要有完善的有效服务供给,包括配套基础设施以及持续性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等。然而,就目前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来看,普遍缺乏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覆盖率仅为6.5%,远远不及城市地区。虽然部分农村地区的设施水平比较齐全,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服务观念和可行的养老保障服务计划,使得许多设备基本上都处于闲置状态,有效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三)缺乏专业化的从业人员。目前,参与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的都是志愿者人员,缺乏专业化的人士,由于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普遍偏低,较难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品质的需求。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许多从事养老保障服务事业的工作人员都是由于自身能力水平有所欠缺,不得已才从事这项工作,故而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不是很强烈;第二,多数参与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人都没有专业的资格证书,在正式入职前只接受过短期简单的岗前培训,对于基本的日常生活护理常识等认知不足,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第三,多数从业人员不具备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无法给予老年人精神层面的上抚慰关心,自然也就难以满足他们对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二、解决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研究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政策。要想切实解决目前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完善其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适的农村地区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一方面,当地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安排人员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合适的养老政策;另一方面,还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财政性投入力度,建立配套的检查监督、服务评价等政策,以有效应对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问题,实现政策与政策之间的相互衔接,增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政策间的合力。(二)优化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应当以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精准化、人性化的服务供给。如果养老服务供给提供的服务内容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相符合,不仅无法充分体现我国开展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事业的价值意义,这种无效的服务供给还会导致社会养老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此外,无效供给模式下还会导致从事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部分社会力量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效益刺激,将会减弱其参与养老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社会养老服务供给量进一步缺失。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应当从老年人群体的实际需求入手,依托于实地调查结果,为其提供精准化的养老服务供给内容,以有效推动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培养专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要想促进农村地区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还需依托于一支专业化的人才团队。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吸引优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当中。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相应的工作:一是,在高等院校或中职院校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以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二是,制定规范化的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标准,实行持证上岗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三是,健全志愿者培训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人员在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现阶段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各级各地的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完善解决对策,不断提高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水平,以切实推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芳;武涵文.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京郊农村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8(08)

村社范文篇3

当前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一是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有的村社根本就未建立与财务相关的管理制度;有的民主理财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的虽有制度,但执行不力,制度形同虚设。二是监督纠正乏力。不少乡镇缺乏专门监督机构对村社财务进行监督检查;有的乡镇虽有监督机构,但却未认真履行职能,更缺乏保证工作正常运行的相关制度,甚至对有的村社五六年未进行过审计检查。三是收支项目混乱。有的收支项目不按规定设置,或随意设项摊派集资,有的项目应收却未收足,有的项目又出现重复收费。四是会计帐目混乱。多数村社没有成型的帐簿,记帐方式五花八门,有的半年甚至隔年做帐,极为混乱;有的单据无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或以白条入帐;有的记帐单据散失,无据可查。五是财务人员素质低。绝大部份村社财会人员,未受过专业知识培训,不懂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有的村社无专人管理财务,村支书当家管钱管帐,既是财务审批人,又是会计、出纳,一人独揽,一个口袋装票子,一个口袋装条子。

如何解决好目前村社财务管理存在的热点问题?

我区平昌县采取建立村级财经组和乡镇财经办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对症下药的好办法。贵刊第2期作了概略报道。现将他们的具体作法,再作进一步论述。

一、建立新的管理机制一是工作机制。

乡镇财经办按“五统一”、“四不变”的原则运行。五统一,即:统一办公,统一调度使用人员,统一收取解缴税费,统一规划组织培植财源,统一按性质及用途使用资金。四不变,即:机构不变,职责不变,资金性质及用途不变,供给关系不变。乡镇财经办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工作,业务受上级主管部门指导。村财经组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工作,业务受乡镇财经办指导。在帐务体系设置上,乡镇财经办共设置总预算会计帐、税费征解会计帐、单位预算会计帐和集体经济会计帐,并在同一银行(信用社)开设存款帐户。村级财经组按代收税费与本级收支分别设帐的原则,设税费征解会计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帐,“两工”(义务工、积累工)使用帐。

二是岗位设置。

乡镇财经办设置11个岗位,主任1人,由乡镇长兼任,副主任2人,分别由乡镇财政所长、农经站长兼任,设总预算会计、征解会计、单位预算会计、集体经济会计、统计员、总出纳员各1人,税收征管员两人。除税收征管员由上级地税部门确定外,其余岗位人选,均由乡镇党委、政府征求上级财政、农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后确定,并根据财经办副主任德才素质和业务水平,确定其第一副主任,主持财经办日常工作。财经办的总预算会计、征解会计、单位预算会计,由财政人员担任,集体经济会计、统计员、总出纳员,由农经人员担任。乡镇财经办人员编制除主任外,一律按乡镇总人口确定,1.5万人以下的乡镇8人,1.5万人至2万人的乡镇9人,2万人以上的乡镇10人,其人员编制少于岗位设置的,实行兼职。乡镇财政所、农经站人员,按照“定岗定责、公平竞争”的原则择优上岗,其余富余人员,一律按有关规定合理分流。村财经组设组长1人,由村主任兼任,会计、统计及税收员1人,由村文书兼任,出纳员1人,由其他村干部兼任。村财经审查监督组设组长1人,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各农业社社长和村民代表为成员,其村民代表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村财经组和村财经审查监督组成员,由村党支部报乡镇党委、政府审批确认。村财经组成员一律兼职兼薪;村财经审查监督组成员,原则上不实行兼职兼薪,以利监督管理,但对其中的村民代表实行误工定额补助办法,列入村级财务预算支出。

三是监督机制。

乡镇财经办帐务,除接受各自主管部门内审外,还必须接受审计、统计部门的监督。村财经组,除接受乡镇财经办的审查监督外,还要接受村财经审查监督组的监督,并定期向群众公布帐务,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还相应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以规范和协调财经办和村财经组工作。特别是村级财经组建立后,村级财权有所扩大,为防止贪污、挪用国家、集体资金,相应建立了票据管理、税费解缴、村社干部财产抵押上岗制度,切实规范工作程序和工作行为。

四是激励机制。

以前村级只有事权,没有财权。财务管理改革后,统一了事权和财权,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对村干部实行基础、职务、绩效结构工资制,其绩效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同时实行兼职兼薪,多劳多得,以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对村干部还实行离职保障制度,任期满三年的,可享受离职保障金,以解除村干部后顾之忧。

调整乡村利益格局要充分发挥乡镇和村级两个积极性,必须重点把握两点:(1)有利于乡镇财政增收。乡镇财经办统一收取税费后,分别按资金性质入库,统一调度资金,以杜绝税费漏征。(2)村上应得的利益必须归村,使其得到实惠。一是村上的集体经济收入,不允许乡镇平调或提成;二是当年新增生猪屠宰税和农业特产税,按70%返还给村;三是按比例计付税收手续费。农业税按0.5%,农业特产税、工商税和其他税收按1.5%计付;四是按比例提取代收乡镇统筹等手续费。乡镇统筹按3%提取,“两金”按1.5%提取,代收款、以资代劳款按6%提取;除此之外的其它手续费,均由乡镇财经办按照体制要求,统一提取拨付,村级一律不得自行提取。

提高了干部素质

要巩固村级财务改革成果,认真执行改革后的村级财经管理制度,使之健康运转,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干部素质。一是认真实行乡镇及村级干部推选制,这是建立乡镇、村级财经制度的重要前提。要配好乡镇财经办、村级财经组和财经审查监督组的班子,必须按德才兼备的原则,搞好乡镇长和村干部的推选,把思想政治好、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群众真正信任的同志,选拨到乡镇长和村干部岗位上来,以确保农村财经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了健全较好的领导班子,才能彻底理清村与乡镇之间、村与社之间、村与农户之间的经济关系,摸清乡镇财政所、农经站和村委会的债权债务。至于村级财务改革前的债权债务,应明确责任,由财政所、农经站和村社,各自逐步消化,涉及经济问题的干部,必须按有关法规进行处理。二是搞好业务培训。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以县财政局、地税局、农业局为主,首先对建立村级财经工作组成员进行系统培训,然后分两批对乡镇财经办和村财经组成员、村财经组会计(文书)进行业务培训。今后对村财经组会计,还将进一步组织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并按

《会计法》和《四川省会计管理条例》的规定,纳入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初见成效

建立村级财经组,实行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是农村财经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对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转变乡镇工作方式,调动村级组织和村社干部积极性,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改善党群关系,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到1998年11月底,该县60个乡镇财经办,448个村财经组和村财经审查监督组,已相继全部建立,并正式运行。从目前情况看,工作开展和机制运行较为顺利,并初见成效。

(一)理顺了财务关系,增强了财务透明度。

一是清理债权债务及其它财务关系。全县共清出往来款项1.8亿元,并具体制定了清结规划。二是建立了两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帐务体系,明确划分上交乡镇资金和村级的应得利益,相应制定了农户税费结算三联单(征收联、记帐联、农户对帐联),及时进行税费结算。三是收支业务,坚持“一个口子进,一个漏斗出,一支笔审批”,出纳与会计分设,钱帐分管,农民负担核算分开,村级财务公开,从而改变了以往“一人当家”的包包帐,颇受农民欢迎。

(二)方便了群众,减轻了农民负担。

农户可以随时到财经组办理结算业务,既不耽误农时,又不会出错乱,群众深感方便。村上有了一定的财力,可以抵御农村小范围的自然灾害,也可以帮助特困户、受灾户安排生活,发展生产。驷马镇龙台村对5户特困户的农业税全减,并用村级资金户平购买200斤碳氨发展生产。该县有30个村拿出73万元资金,兴办竹木器及农副产品加工等村办企业,以增加村级收入,逐步消化村社历史债务,减轻农民负担。

(三)防止了税费流失,增加了财政收入。

村社干部对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心中有数,一有税源即可随时征收。特别是对全家外出务工,土地转移承包,由谁承担税费,何时回家,都能掌握情况,随到随收。对走乡串户搞个体经营的商贩,切实加强了纳税监督,堵住了税费流失。通过上述措施,防止了税收流失,相应增加了财政收入,该县元山、兰草两区去年税费任务完成较好,居全县一、二位,并清回历年尾欠达470余万元,其中收回全家外出务工农户历年欠税欠费12万元。

(四)调动了村社干部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过去村社干部工资由乡镇发给,对生产发展如何,收入完成多少,都无直接利害关系,致使村上无财力,实为一个空架子。建立村级财经组后,村级有了一定的财力,对村社干部的工资,采取绩效工资制,按照兼职兼新的原则,由村财务支付,每月少则100元,多的300元,比原乡镇发给的标准工资大大提高。同时,建立了离职保障金,解除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这样,村社干部如果不抓生产发展,必然影响经济指标的完成,使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因此,该县的村社干部,都积极狠抓农业生产,努力开辟财源,为财政增税,农民增收。既体现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又适应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形势。

(五)有利于完成税费任务。

建立村级财经组后,征管人员相对增加,征管力度随之加强,改按季度征收为常年征收,克服了财政所、农经站坐点扣收,面对千家万户核对帐务,催收尾欠,而出现人力不足和进度缓慢的弊端。

该县张公乡泥池村1998年税费任务24.8万元,历年尾欠8万元,至当年11月底,不仅提前完成全年任务,而且收回尾欠3.2万元。同时,该村还用自有财力新建了300平方米的财经组办公室。

(六)有利于树立政府形象,密切干群关系。

近年来,农村税费尾欠愈来愈大,导致部份乡镇某些必要支出不能保证,甚至举债度日,步履维艰。村级财务改革之前,为了完成任务,保障支出,只能由政府组织力量,集中抓回收工作,难免不出现一些强迫命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形象。建立村财经组后,由于村社干部接触群众近,掌握情况准,由他们负责征收税费,可因人而异,见逢插针,改突击征收为常年征收,不仅使农户自觉交纳各种税费,而且化解了许多矛盾。这就改变了以往坐点扣收和强迫硬逼行为,使乡镇干部从“催种催收”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地抓环境建设,培植收入大户,狠抓科技和流通,真正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

(七)有利于加强监管,培植重点财源。

乡镇财经办的工作重点,从过去一味抓收入转到抓财务监管和重点财源建设上来,着力对村级财经组进行业务指导和财务监管,清理整顿重点村和重点单位财务,积极组织资金供应,大抓项目发展。

该县青凤乡财经办用2万元购买3亩水面堰塘养鱼,投入5万元办起了养鸡场,并与外地厂家合作建立了薯类粉丝加工厂,预计1999年可创税利3万余元。

(八)有利于精简机构,加强基层建设。

村社范文篇4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式下,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源及稳定农村治安的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总体形势是和谐稳定的。但是,一些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深层次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人已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下面,就农村社会稳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一下粗浅的分析。

一、当前影响农冲翎啥稳定的主要问题

(一)各类矛盾纠纷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个体或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主要是由于邻里关系和田边地角、地界、沟渠和宅基J也等琐事引发的。由于这类矛盾纠纷是常见性、多发性的,如果不及时调处很容易造成积怨加深,矛盾激化,甚至引发恶性刑事案件。二是农民个体与村集体之间的矛盾纠纷。主要是由于土地承包、税费征收等原因引起的。特别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隆,农民争地现象比较突出,由此引发的问题已成为农村矛盾的中心。三是农村集体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矛盾纠纷。主要表现为」她征用、环境污染等方面。特别是随着城镇建设和工业的发展,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征地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二)干群矛盾问题比较突出。当前,因干群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的矛盾。二是村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有少数村因为家族势力、宗派势力斗争而产生选举矛盾,甚至大动干戈。特别是有的村干部为选举拉帮结派,滋生敌对晴绪。三是村民与其他政府机关干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因税费征收等问题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些现象近年来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

(三)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各类侵财案件高发。二是各类严重暴力犯罪时有发生。三是治安案件发案较多。特别是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案件的发案居多,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而且,偷鸡摸狗等案件时有发生。四是涉农经济犯罪危害巨大。

二、当前农村不稳定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部分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当前,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步深人,大多青壮年男性涌人城市打工,农村年龄结构失衡,导致村干部年龄偏大,工作没有积极睦。正是由于村委会和党支部作为最基层的政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才造成不少村风气不正,治安混乱,经济发展缓慢。

(二)农村群众思想意识复杂多变。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意识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化、现实化。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很多农民产生了不平衡心理,于是就出现了不少“钉子户”和“刺头”。

(三)基层基础工作不到位。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不少地右还停留在文件上、口号上、形势上,各利!人防、技防、物防措施根本没有落到实处。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工作中唱“独角戏”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观。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法律知识还比较匾乏,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

三、做好当前农村稳定工作的建议

(一)极积极开展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好农村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点多、线长、接触面广的工作优势,以派出所和农村警务区依托,各警种分工合作,在驻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教育、土地、工商、司法、法庭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重点做好土地纠纷、宅基地纠纷、干群矛盾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排查化解工作。要把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与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用发展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用发展来化解多年的积怨,用发展来密切警民关系,不使小矛盾演变为大矛盾。

(二)积极构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要做大做强农祠}J}出所和农利警务责任区。把派出所作为加强“三基工程,,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充实警力,加大投人,完善机制,真正把派出所建成维护农村稳定的第座平台。要为责任区民警配备}L要的交通工具、办公设施和警用装备,明确责任区民警的职责,真正把农村警务责任区打造成维护农村稳定的第一层基石。二要加强群防群治力量建设。要积极争取各乡镇党委的支持,加强丰打台保会建设,将抬保主任的工资纳人镇级财政保障,解决治保主任的后顾之忧;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通过建立户户联防的形式,共同防范违法犯罪。三要加强技防建设。大力推广安装镇区动态监控系统、厂企内部动态监控系统、重点场所区域动V监控系统,并实现与派出所监控中心的联网;要大力推广安装报警器、远红外线报警器等技防设施,全面提高农小月台安防控工作的现代水平。

村社范文篇5

太极拳使陈氏家族在晚清动乱中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自19世纪中期以后,河南怀庆府(今焦作)成为捻军的主要活动区域。由于地方防卫体制薄弱,河南全省骑兵、步兵“可用者不过十之三四”,清廷不得不准河南巡抚严树森所请,动员当地民众举办团练保卫身家。这为陈氏宗族参与地方事务创造了机会。曾任直隶巨鹿县知县的陈季甡,与兄长陈仲甡一起参与镇压了捻军起义。“自道光二十三(1843)年至同治十年间(1872),兄弟皆因战功齐名”。其子陈淼“十七岁随父参加亳州、六安之战,屡建奇功,同治二年率众驰援怀庆,不幸中炮身亡”。咸丰八年(1858年),兄弟俩因公被授予五品官衔。但陈氏昆仲淡泊名利,执意回家奉母务农。次年正月,清廷改授其“武节将军”,准予归里。军功所换来的政治地位,使陈氏宗族因此具备了晋身仕途的平台和机会。很多家族成员受功名吸引,科甲得第成为贡生或武庠的庠生。

作为强身健体、捍卫家园的家传技艺,太极拳原本只在陈氏族内进行封闭性传播,师徒传承和家族世系高度统一,不对外姓子弟授业。晚清以来,由于战乱和灾荒的影响,乡村社会日益凋敝和动乱。这不但使得更多陈氏族人需要出外教拳,以养身家,而且也使太极拳被迫打破陈规,开门授徒,承担起了保卫乡里的公益职能。道咸年间,直隶广平府人杨露蝉师从陈长兴学拳,成为陈氏太极拳第一位外姓弟子,并在陈氏太极的基础上创立了杨式太极拳。其再传弟子又将太极拳传给吴鉴泉,由吴鉴泉创立吴式太极拳。继陈长兴之后,另一位陈氏拳师陈清平又将太极拳分别传给武禹襄、和兆元、李景彦,从而派生出武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和太极拳忽雷架。武禹襄的弟子又将太极拳传给孙禄堂,孙禄堂创立了孙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族外传承,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技艺,而且开启了太极拳走出陈家沟、传播于全国各地的进程。杨露禅学成后,曾因拳术精湛而受邀赴京传拳。陈氏太极拳因此而名震京津,为后来陈氏族人受邀去全国各地传拳铺平了道路,逐渐由家学而演变为国术。

民国时期,中原地区匪患猖獗,军阀混战。豫北各地纷纷成立自卫组织,捍卫乡里。不但太极拳因此成为河南各地民众赖以强身健体和保护家园的手段之一,而且陈氏族人也成为各地绅耆和官员竞相交结的对象。

陈照丕是早期走出家乡对外传播太极拳的拳师之一。民国初年,他曾在陕西、甘肃、直隶等地传拳。1928年,又受北京同仁堂东家乐佑申之邀,赴京传拳。为了引起人们对太极拳的重视,陈照丕在北京宣武门立擂挑战拳术名家,17天内未遇敌手,名声大振,随后被北京市政当局、朝阳大学等17个机构聘用教拳,成为最早在北京传授陈式太极拳的拳师之一。1930年,陈照丕应南京市市长魏道明之邀,先后在南京市政府、全国民营电工联合会等处并兼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他的堂叔陈发科也曾在北京传授太极拳数十年,徒众甚多。与此同时,另一陈氏拳师陈子明则将太极拳传到了上海。1928年,他受青帮头目黄金荣、江子诚等邀请,前往上海等地传授太极拳术。次年也被聘请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太极拳教授。由于南京时为中华民国首都,陈子明因此知名于全国武林。

1949年以后,剧烈的社会变动迫使宗族逐渐从内聚走向了开放。从“”到“”,集体化的狂飙,逐渐消解了宗族的组织和原有功能。乡村政治、经济格局在新时期的变化,在把族中的年轻一代拉出宗族、置入更加宽泛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同时,也使他们的行为和意识更为外向和开放。乡村集体经济模式使拳术不再成为族人谋生的职业,和平局面也不再需要拳术保家卫国。相反,拳术及其相关的信仰、习俗被当做“四旧”受到打压,不得不重新回到陈氏家庭内部,在家族内部秘密传承。

20世纪60年代,中国国际处境趋于险恶。“全民皆兵”的舆论动员,使陈氏太极拳找到了重新发展的机会。陈氏族人陈伯先利用其在村内担任村干部的便利条件,以“强身健体,保卫祖国”的名义,支持族叔陈照丕的传拳活动。他还多次上门恳请族叔陈克忠开设家庭拳场,引导青年人练拳。1963年曾带领陈家沟武术队代表县里参加河南省首届武术运动会荣获一等奖。这为太极拳提高了名声,有利于它的发展。在陈照丕、陈伯先、陈克忠等陈氏族人的努力下,太极拳在本村及附近地区的传播情况有了好转。

改革开放后,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重新得到保护和发展。而国际社会对于古老中华文明的极大兴趣,也为太极拳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条件。陈家沟第十九世掌门人陈小旺自1981年起被调入河南省武术馆。此后在全国太极拳比赛和中国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中多次荣获冠军。1990年,陈小旺赴澳大利亚等地拓展事业,将太极拳传遍大洋洲、欧洲、美洲,并成立了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此后,日本、欧洲等地相继出现了陈氏族人和门人主持的太极拳学校、武馆和研究会。

村社范文篇6

不少学者对农村居民公共需求意愿表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认为: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公共需求有了更高要求。廖清成(2006)通过对中部地区居民调查后发现,农村居民的公共需求表达受收入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大,不同的收入水平有不同的需求表达意愿。二是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梁爽等(2005)通过对密云水库周边的实地调查,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居民环保支付意愿进行分析发现,年龄、家庭年均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都会影响居民的支付意愿。三是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也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陈晓莉认为,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要想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及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农民就要联合起来形成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通过对相关文章的梳理,本文认为关于需求表达意愿的研究主要有两点结论:一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农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正迅速增加;二是家庭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

二、研究设计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他提出社会地位等级的三重评价标准:一是财富———经济标准,二是威望———社会标准,三是权力———政治标准。他指出,财富是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中的能力,可以用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威望是个体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重。根据当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中已出现分层的局面。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网络是资源的载体,拥有网络意味着可以可以从网络关系中获取实现目标的资源。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从网络规模和网络关系性质两方面来展开分析。一般来说,网络规模越大,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网络关系性质不同,网络资源动员的能力也就不同。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为了探讨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笔者从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是否传统)、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社会关系网络(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以下是对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这些因素与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越脱离农业、身体越健康、文化程度越高、收入水平在整个社区层级越高、与其交往的人群层级越高、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越高,他们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愿就越强烈。其可能原因在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程度的提高、职业的多元化及信息的快速传播,这部分居民的人际交往圈子不断扩大,同学朋友越来越多,基于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利益等,“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圈子的一部分”,其主体意识增强,敢于表达自身的真实需求。农村社区居民的年龄、思想是否传统这两个因素与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程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居民年龄越大、思想越传统,这些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愿就越不强烈。其可能原因在于,一是居民的权利意识、政治意识相对淡薄,缺乏维护公共利益和关注公共生活的热情;二是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们就变得相对圆滑,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往往怕生出事端,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说为妙,多说无益”、“枪打出头鸟”的思想,缺乏合作意识;三是受世俗文化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某些居民存在“搭便车”心理,认为即便自己不参与公共文化供给决策,同样可以享受公共文化带来的好处,这就导致农村社区居民在进行需求表达时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

四、结论与对策

其一,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与其社会认同度(身份)有关,认同度越高,需求表达意愿越强烈。除性别外,年龄、职业、健康状况、思想是否传统都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产生影响。因此,一方面,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培育社区文化。通过社区宣传栏、讲座等宣传教育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及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以及依法表达自身需求意愿的能力;另一方面,培育农村社区居民积极表达公共文化需求的意识。制定农村社区居民权益保障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决策活动,改变被动消极的心态,摒除部分社区居民存在的“搭便车、随大流”思想,逐步形成主人翁意识。

其二,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地位越高,需求表达意愿越强烈。居民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都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产生影响。因此,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增加受教育年限和改变受教育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二是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社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居民的劳动技能,切实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村社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等挑战,转变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迫在眉睫。在全科医生制度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不断推进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施行的背景下,2016年6月,由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委联合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以健康为中心,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启动。[1]2017年,已有27个省(区、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18年,“家庭医生”再度成为两会热点。新时代下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水平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社区的施行相比城镇社区而言起步较晚,发展也不够充分。从农村社区本身而言,社区人口密度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居民传统就医观念浓厚。亟需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突破口,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以改变农村社区“小病大医”和“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发生;从医疗资源上看来,各类资源的缺失使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社区实施存在更多障碍。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强调要深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不断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2]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社区的施行对完善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重要举措。当前对农村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探究,从学科上看来多集中于公共卫生领域,侯进等[3]从农村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评价出发,提出要从优化支付方式、确立全科基本服务项目、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力度等方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社区的施行。周晓容等[4]则在对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访问后,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社区的施行依旧存在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包设计不够科学、设备及基本药物配备不足等问题。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学者们多选择从某一特定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张广东[5]在对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进行探讨后,提出要想解决乡村医生队伍存在的问题就要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社区的施行。何俊曦等[6]则从农村社区家庭医生的签约现状出发,提出农村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和签约率还有待提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居民的签约意愿和就医习惯间依旧存在矛盾。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来,关于政府如何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社区施行上的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选取了发展相对成熟的上海浦东新区L农村社区和处于起步阶段的福建漳州的J农村社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对相关人员的访问,采用案例比较的方法,对两社区所在政府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进行比较,分析J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试图汲取L社区的优秀做法以不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社区的推进,在研究方法和角度上都有一定的创新。

二、调查概况

(一)社区选择。201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L社区作为浦东新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10大试点区域,在政策实施后取得了较为醒目的成绩。福建省漳州市J农村社区于2017年开始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对上海而言起步较晚,各方面发展不够成熟。之所以选择L社区和J社区两个农村社区进行比较,主要原因是二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队伍组成、服务内容、签约服务模式等方面都较为相似(如表1),可以排除一些因素的干扰。本文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政府的举措入手,通过比较和总结,试图阐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社区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并探索解决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两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分析。由于受农村各因素的限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社区的推行存在更大的障碍。虽然L农村社区和J农村社区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时间不同、取得的成效也不一样,但二者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过程中都做出了相应积极的举动。1.L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现状在上海“1+1+1”的签约组合模式下,L社区形成了“社区首诊、联合体内梯度就诊”的服务模式。以社区为载体、家庭为单位、契约服务为形式并巧妙地利用电子档案对村民的健康资料进行管理,家庭医生团队主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这两个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L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政府由内及外全方位的政策宣传。包括对政府内部公务人员、各级医务人员和各村村干部进行的政策培训。再由家庭医生和村委会组成流动宣传组,上门入户对村民进行详细的政策解读,主动解决村民的签约疑惑。而在资源投入上,首先,政府对家庭医生的薪酬给予了重点倾斜,每年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1万元。同时,也为全科医师提供了住房保障和培训实习的机会。对于乡村医生,政府则不断扩大其经费来源,除了业务收入、公共卫生服务费外也提供了更大力度的财政补贴;其次,L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软硬件设备齐全,公众号“医疗小I”有效实现预约就诊。近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升级为家庭医生诊所,坐落于几个行政村的中心,方便了家庭医生看诊。2.J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现状J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起步较晚,2017年签约人数一万多户,签约覆盖率达30%。在采用漳州市“1+1+X”的签约服务模式下,J社区形成了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卫人员以及乡村医生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政府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做了一定的努力。首先,政策宣传和签约活动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联合乡村医生以乡村卫生室为基地进行。其次,J社区对家庭医生实行绩效考核机制,而乡村医生除了享有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以外,还增加了岗位津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不断完善各类医疗设备的同时也尝试利用家庭医生APP和WEB服务端扩大签约途径。近来,政府在各村投建村卫生室并公开招聘公办乡村医生以不断丰富家庭医生团队。3.不同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现状比较两社区所在政府都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做了较大的努力,将两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工作归纳为政策宣传、人才吸引以及医疗设备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后得出结论,如表2所示。从宣传力度上看,L社区的宣传力度大且全面;而J社区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政策的掌握不够,对村民的宣传历时短且方式单一。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看来,L社区除了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外还更加注重就医软环境的设计;而J社区各行政村村卫生室正处于投建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诊室的装修如出一辙,可见对就医环境的设计也不够重视。在医疗设备配备上,L社区医院和诊所都配备有相应的医疗设备;而J社区的医疗设备有所欠缺,特别是乡村诊所更为匮乏。在人才吸引上,L社区所在政府坚持通过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吸引优秀人员加入,更加注重其长远发展;而J社区所在政府对家庭医生团队各医务人员的吸引仅限于绩效工资奖励和政府津贴。因而,J社区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过程中还凸显出一定的问题。

三、J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J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中存在的问题。J社区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前进阶段。村民对该政策的知晓率和签约率不高,存在“代替签约”的现象,再者家庭医生队伍数量也有所欠缺,无法实现农村社区居民自由选择一组家庭医生团队进行签约的初衷,具体阐释如下。1.村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和签约率不高J农村社区里共有31个行政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活动主要通过社区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进行。然而,宣传活动并没有提前开展,只在签约当天简单叙说,这就导致村民对该政策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存在不信任的心理。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村民表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内容没有任何知晓。通过调查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J社区实施第一年签约率仅为30%且签约人群对签约服务的利用率也并不高,很多签约村民表示对所属家庭医生团队并不熟识,对自己所能拥有的权利也并不清楚。2.签约服务过程中存在“代替签约”的现象基于农村社区居民所处环境及自身的特点,其对政策的敏感度不够强,对信息的获取也不够及时,政府的政策宣传在这里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为了实现高签约率,在J社区某些行政村甚至出现了“代替”签约的现象,即村委会或村卫生室等替代居民完成签约。居民对签约事项全然不知,直至签约服务合同书分发到各自手中。这显然违背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中规定的居民自愿选择家庭医生团队、自愿参与的原则。3.家庭医生队伍不足且乡村医生缺失《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在关于签订签约服务协定的规定中指出,居民和家庭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进行签订。而事实上,J农村社区常住人口有27.3万,却只有36支家庭医生队伍,甚至出现几个行政村共用一支家庭医生队伍的现象。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平均每2000人就要配备1名家庭医生,才能满足人们对基层卫生保健的需求。按国家执业医生要求,基层卫生机构需至少配备辖区总人口数的0.85%医务人员。[7]这样看来,J社区家庭医生的配备远远不够,村民没有更多选择家庭医生团队的可能。而乡村医生的高龄化趋势,对家庭医生团队建设也造成很大影响。(二)J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对内对外政策宣传不足。政策的宣传对政策执行的顺利推进十分重要。首先在内部宣传上,政府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对政策的掌握并不够透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J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等内容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为了达到上级所规定的签约率,负责签约的人员会容易做出“代替签约”的举动,可见政府内部的政策宣传活动并不够深入。其次在对外宣传上,J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活动多和签约活动一同进行,政策宣传时间短,村民对政策的了解程度浅,容易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影响签约意愿。除此之外,相关人员对已签约的村民也没有做好情况跟进和服务宣讲,导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率低下。2.医疗设备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备。J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重新改造后于2016年投入使用。服务中心医疗设备相对齐全,是集看诊、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保障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医疗机构。然而,J社区各行政村村卫生室正处于投建期,现阶段乡村医生主要于自家看诊,看诊环境不佳;再者,乡村诊所除了简单的血压仪和血糖仪等医疗设备外,再无其他辅助治疗设备。乡村医生是家庭团队重要的一员,村卫生室也是家庭医生签约和服务的重要场所,村卫生室的欠缺和诊所医疗设备的不完善容易让村民对乡村医生产生不信任感,固守“小病上大医院”的诊疗思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签约率。3.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人才的吸引力。J社区家庭医生团队除了享有一定的工资报酬外,并无更多的待遇保障。目前,为了缓解乡村医生的紧缺,随着公办村卫生室投建,乡村医生的招聘活动也陆续进行。从招聘公告上看来,公办乡村医生的报酬主要由基础工资、绩效津贴和岗位津贴构成,并无住房保障和更多的学习晋升机会,因而导致很多优秀人才“下不来,留不住”。一位退休却仍在岗的乡村医生提到:“现在没有年轻的医生愿意来当乡村医生,哎,待遇不够吸引人啊。”可见激励因素不足是导致基层医务人员欠缺的重要原因,而家庭医生团队的不完整和不富余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社区顺利推行的一大阻碍。

四、完善J农村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路径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质改革的重要举措,其转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也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近年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社区不断推进,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也能够更好地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但是基于农村各要素的特殊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的实施会遇到比城镇社区更大的障碍,出现更多的问题。因而,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J社区的施行。(一)加强内外宣传,扩大政策知晓率。对内要加强各部门人员对政策的掌握。特别是J社区所在基层政府、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以及31个行政村干部,都要清楚地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具体内容,为后期的宣传做好准备。内部宣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卫生管理局相关人员到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再到村干部和乡村医生通过专题汇报、访谈、培训等形式进行层层落实,由上及下充分了解J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其次,对外宣传要多途径开展。首先,政府应该积极引导J社区各行政村村委会利用闲置的广播进行政策宣传。J社区处于闽南地区,村民日常通用语言为闽南语,为了让一些缺乏文化的村民能够对政策有深入了解,广播应该配合当地方言闽南语进行;其次,走访分发小册子进行宣传。J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家庭为单位,因而,宣传对象也要着重以家庭为主。走访过程除了要对村民进行较为详尽的讲解外,还应该发放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的小册子以便能随时翻阅进行了解;最后,可采用“小板凳”座谈方式进行反馈和答疑。政策宣传工作进行后,可以以家庭为单位派选一名代表参与座谈,由相关人员对J社区居民进行答疑解难并听取居民反馈,根据农村居民的需要和困难进行政策的补充和修改。(二)完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农村社区的顺利推行离不开医务人员的支持,而优秀人才的投入需要“外强保障,内修机制”。既要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内部良好的竞争环境,也要保障各医务人员的待遇,让优秀人才能够“下得来,留得住”。J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中的医务人员除了能获取一些基本报酬外并无更多保障,这使得很多人才不愿进入农村去服务基层。因此,政府应当拨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专项资金并给予家庭医生的报酬和待遇以重点倾斜,为乡村医生提供住房保障、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并建立实训和教学中心给予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为家庭医生团队的医务人员构建职业发展平台。只有不断完善保障机制才能吸引更多医务人员加入农村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中来,也只有保证医务人员“心里暖”,才能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三)加大医疗设备投入,充分开发信息平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不够完善会一定程度阻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导致签约率的下降。J社区各行政村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都有所欠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村卫生室作为村民首要接受治疗的产所,若无完备的基础医疗设备,乡村医生就无法对村民的病情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因而,要对J社区各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进行补充和完善,提供一些基本的检查设备和康复设施等等以增强村民对乡村医生的信心,进而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此外,还要加大对J社区的信息技术投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放电子信息屏实现人机互动并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拓宽村民的签约、预约和反馈渠道。以此进一步拉近村民与家庭医生的联系,充分利用网络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四)推进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基层首诊。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其中村卫生室的建设和完善至关重要。近来,J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越来越完善,然而各行政村的村卫生室还未完全建立,乡村医生在家里看诊,对看诊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而,要持续投入建立公办村卫生室,只有给予乡村医生一个更好的办公场所才能吸引更多优秀年轻医师“下基层”;也只有这样才能为J社区的村民提供更好的就诊环境,进一步增强J社区村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信心,提高签约率和有效利用率。公办村卫生室的建立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提出的促进医疗资源下层目标的实现有一定推动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社区基层首诊。

五、结语

村社范文篇8

第一条为保障本市农村劳动者年老时的基本生活,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保障农村劳动者年老时的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政府组织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方法。养老保险费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

第三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储备积累式,建立个人账户。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青岛市民政局是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办公室负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五条区(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并具体承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付、保值增值及档案管理工作。

第六条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负责养老保险费的收缴、上解、支付、登记建档等日常工作。

村和企业设代办员,负责收缴养老保险费,发放养老金。

第三章保险对象和保险费缴纳

第七条凡本市非城镇户口、六十周岁以下的公民(以下简称投保人),均可按照本办法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第八条投保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般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组织投保,也可以个人直接投保。乡(镇)企业单位职工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以乡(镇)企业为单位组织投保。

第九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月缴费标准为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四、十六、十八、二十元十个档次。每个档次可以由个人缴纳和集体补助两部分组成。缴纳档次的选择和集体补助的比例由投保人同所在村或者单位协商确定。

第十条同一投保单位,投保人平等享受集体补助。优抚户、特困户投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集体补助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

第十一条投保人在投保期间根据支付能力的变化,经与所在村或单位协调后,可以变更缴纳档次。

第十二条投保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劳动报酬按月收入的按月缴纳,按年收入的可以按年缴纳。

投保人可以预交、补交和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对预交、补交和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的,集体补助部分的缴纳方式,由所在村或单位视情况确定。

第十三条投保人缴纳和集体补助的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个人账户。

第十四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乡(镇)企业单位职工应当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乡(镇)企业单位为职工办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所缴费用可以按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税前列支。

第十五条投保人遇有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时,由本人申请,经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批准,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停缴保险费。恢复缴费后,停缴期间的保险费可以补缴。

投保人在服刑、劳动教养期间停缴保险费,服刑期满或解除劳动教养后回原籍的,可以补缴保险费并可继续投保。

第十六条投保人迁往外地或转为城市户口或被招工、提干、升学的,可以将保险关系和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转入其继续投保的社会保险机构。无法转移的,可以保留保险关系或将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本息退还给本人。

第四章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投保人年满六十周岁,根据选择的缴费档次和投保年限确定的标准,按月或按季领取养老金。投保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推迟领取养老金的年龄,领取的标准则相应提高。投保人未满六十周岁,遇有特殊情况,经本人申请,区(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批准,可以适当提前领取养老金。投保人在投保期间无故停缴养老保险费的,只能领取个人已缴纳部分的养老金。

第十八条投保人领取养老金的保证期为十年。领取养老金不足十年死亡的,其剩余年限的养老金,由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一次性领取。投保人领取养老金满十年后可以继续按原标准领取养老金,直至死亡为止。

第十九条投保人未到领取养老金期限死亡的,其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全部本息退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无法定继承人或者指定受益人的,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按规定支付投保人的丧葬费。

第二十条投保人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服刑或劳动教养的,其养老金暂停支付,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后一次性补领,并继续按标准领取养老金。

第二十一条投保人享受养老保险金的权益不得转让、抵押,严禁虚报冒领养老金。违者,除追回冒领资金外,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五章基金管理

第二十二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区(市)为核算单位,实行统一管理。区(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设立保险基金总账,统一收取养老保险费,支付养老金;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设立分账;投保单位设立明细账,按人立户记账。

第二十三条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提取区(市)当年收取保险费总额的百分之十五作为宏观调控备用金,当区(市)的养老金发放不足时,由市统一调剂安排。保险基金分级储存,谁使用谁承担风险,确保保值增值。第二十四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侵占和挪用。

第二十五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必须通过存入金融机构或者购买国家债券等方式实现保值增值。

第二十六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可以按照养老保险基金征集数额的百分之三提取管理费,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由区、市使用,百分之十五上交青岛市。

村社范文篇9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供需矛盾的现状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生存和生活的“安全网”,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提供的一种普遍的、预设的制度安排框架,使他们在面对外界各种风险威胁时,能够通过这种制度帮助消除、缓解和应付这些威胁及其对贫困农民基本生计安全的影响。理论上讲,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以政府为主体进行提供。然而受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一直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造成农村社会保障的严重缺位。

1、地区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平衡,一般说来,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许多人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

2、社会化程度弱,农民负担重。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很小范围内实行,没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农民参保水平较低。以吉林省某乡为例,该乡7个村,29个行政屯,2500户,共12500人,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占全乡总人口的2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不足10%,还有20%的村民没有参加医疗保险。

3、资金缺乏,来源不合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而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足。据有关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约有1.4亿的人群因收入低而不能维持其基本的食品消费,这样对社会保障根本无支付能力。当前发达国家城乡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坚持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的原则。据资料显示,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金额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只有10%左右。这样不仅造成农村社保资金的短缺,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加大了推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难度。

4、资金管理水平低下,难以增值。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水平低下,缺乏有效监督。这主要是因为,在管理体制上,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大多数地方是征缴、管理、使用集一身,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民政部门、计生委、基金会、寿险公司等机构都涉及农村社会保障,由于这些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在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导致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之机构设置不健全,使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漏洞百出,水平低下,难以增值。

二、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客观需要。目前,对于形成三农问题的原因,学术界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实质就是对农民实行歧视政策,结果就造成了市民与农民之间的不平等。例如,占总人口70%左右的农民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支出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7%。生存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它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是基于人类生存本能而自然产生的。农民作为社会主要劳动者,应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是受到我国法律保护的。我国宪法第十四条和第四十五条分别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但是,目前我国事实存在的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制”的结构,使农民的生活处在风险较高的状态中,这对农民是不公平的,是对农民权利的一种剥夺,同时也与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精神相违背。

2、有效扩大内需,推动国家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经济从1992年之后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产品短缺”时代,进入所谓的“生产过剩”时代。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表述为“卖方与买方市场的结构性转换”,也就是内需不足。

3、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计划生育政策难在农村落实并不是因为农民文化水平低,觉悟低,而是因为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养儿防老”是他们的一种现实选择。现在我国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农民养老问题将会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农村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一亿多。因此,要顺利落实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当前我国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除了靠自己的积蓄解决一部分外,更多的是靠子女保障,也就是家庭保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农民喜欢超生的原因。因为子女越多,日后的保障系数就越高。如果赋予农民切实的养老医疗保障,农民是不愿意多生养子女的。

4、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缓解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在社会保障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土地实际上担负着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它是家庭保障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也是农民最后的一道生活安全保障。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目前政府所普遍采用的货币安置和招工安置两种方式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活保障问题,引起了很多矛盾。近些年来,因土地补偿安置所引起的冲突,成了农民与基层政府之间的显性矛盾,并占所有上访案件的六成左右。因土地大量征用而使相当部分的人员无法就业,对当地乡镇产生了很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稳定。现在城市的刑事犯罪有70%以上都是流动人口犯罪,在这些外来犯罪中有90%以上是农民犯罪。为农民提供有保障的生活是减少犯罪率,消除社会隐患的根本之策。

5、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公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看一个国家能否保持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主要有两个指标,一个是贫富差距的大小;一个是就业率的高低。当前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面临比较深刻的危机。当前巨大的城乡差距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根源。根据国家公布的数字,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3∶1,如果更实际地考虑到只有城市居民享有而农民没有的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福利和保障,那么这种差距高达6∶1。中国的农民建国60年来为国家工业化的积累作出了巨大的奉献,现在理应分享工业化的成果。

三、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路

1、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促进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由于长期得不到法律的有效支持,影响了政策落实的效果和执法监督力度。近年来,关于社会保障的立法呼声很高,但大多数人出发点仍放在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上。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村社会保障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标准不一致,保障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缺少农村社会保障的保障体系根本算不上是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国外的经验看,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都是在“工业化”经过一段相当时间以后,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开始启动的。目前我国工业化已进行到中期阶段,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已具备进行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时机和条件。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历史与现状看,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要抓好单项法规的建设,如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法、农民医疗社会保险法、农村工商社会保险法、农村扶贫与灾害救济社会保险法和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险法等;二是要抓好地方性法规的建设,鼓励与提倡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保障办法。

村社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化的逐步推进,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的深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特征、家庭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效率优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价值观的导向之下,在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社会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国民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整体落后的情况下,城乡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不管是在覆盖范围还是在保障水平方面都与城市社会保障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不仅体现在政策实践之中,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上也表现突出。

一、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现状

大多学者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为主体的制度模式,政府在此承担着很有限的责任;保障模式以社会救助、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江瑞平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它在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稳定农村并促进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吴美满(2003)认为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基本模式是以农民家庭自筹保障为主、国家保障和集体保障为辅,首先把重点放在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的层面上,主要是救灾救济、养老保险和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服务。刘振杰(2005)认为在城乡二元体制之下,农村通过和集体化,实行家庭与集体相结合并以家庭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夏明会、宋光辉(2010)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是在分类分层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城乡二元结构来设计的。吴云勇、马会(2007)认为1978年以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是家庭保障和集体保障,1978年以后,集体保障丧失而蜕变为单一的家庭保障模式张术环(2009)认为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53-1978年,建立起了“集体土地产权+集体”计划经济特征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1978年以后,建立起“集体所有权家庭承包权+家庭”准市场化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李斌宁(2009)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救助,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

二、困境与弊端

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现存的农村社会保障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要求,其弊端凸显,且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出现的弊端和面临的困境。刘振杰(2005)认为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制面临着三大困境,即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社会集体保障功能迅速衰落、农民保障所依赖的土地的作用逐渐弱化和农村家庭保障因家庭规模、结构的变迁与人口流动的频繁而迅速弱化。韦雨欣(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阐述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五大问题:农村社会保障的范围窄、标准低、社会化程度弱、随意性大: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包括发展水平不平衡(东部发达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西部不发达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农村地区各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分散;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不健全。吴云勇、马会(2007)强调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确立使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受到挑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独生子女增多,家庭规模缩小,极大地弱化了家庭的保障功能,农村青壮年的非农化及价值观念等的变化又进一步恶化了家庭的保障功能;土地的保障功能不仅没有得到强化,反而不断弱化;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因多种原因无法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夏明会、宋光辉(2010)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割裂,二者不能有效对接;同时,使得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与缺失。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出现困境与弊端的原因,有的学者从制度本身功能作出了说明,有的着重强调政府责任的缺失,还有的从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进行了解释。刘振杰(2005)认为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出现参保率低、覆盖面窄和退保现象源于多种原因:农村养老保险达不到基本养老的目的;因缴费未能实现国家、集体与个人责任的合理分担致使农村保障制度缺乏互助互济功能;保富不保贫,人为地加大了贫富差距。韦雨欣(2007)从政府责任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认为政府价值观念的偏差(“效率优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组织引导不到位、在组织与引导农村社会保障组织、社团建立责任上的缺失,政府政策制度上自上偏向(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财政供应不足),政府管理监督不规范等是导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李斌宁(2009)认为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影响因素有一般因素和经济因素,一般因素包括政治因素、人口因素、地理因素、社会文化与心理因素和传统保障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运行状况、经济理论导向、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

四、社会保障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基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不能满足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一事实,社会保障研究者们积极主张改革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设路径与建议,以期在未来建立与我国农村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

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江瑞平认为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主要依据,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并存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多形式指除了通过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建立社会保障外,还应大力发展以单纯缴费形式建立的社会保障;多层次指根据各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情况进行选择)。他主张在客观把握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各个地区供求关系的差异性推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吴美满(2003)认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近期必须坚持农民家庭保障为主体,积极稳妥得推进从以家庭保障为主向以社会保障为主的转变。刘振杰(2005)认为我国应该建立以家庭保障为基础、以医疗保障为主体、以农村低保为底线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具体而言即以家庭保障为基础多途径地解决农民“老有所养”问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恢复和重建农村合作医疗上来,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认真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高新才、汪振江(2007)认为重建土地和家庭保障功能,建立新型的以土地和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模式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性选择,结合各个民族地区的实际,构建和完善现阶段民族地区农牧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自然灾害社会救济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分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李斌宁(2006)从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关系出发,主张分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即在贫困型农村建立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内容的救济型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立社会救济、加强社会扶贫、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在温饱型农村建立基本生活需要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在富裕型农村建立保险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即以农村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为主体,建立较为规范,而且保障水平相对较高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可以适当建立一些社会福利项目。张术环(2009)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将迎来自助餐式的社会保障模式阶段,它以农民持有完整的土地使用权为前提,以财政投入保障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屏障,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出发、依据不同类型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设计和分类实施,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分层,力求符合村情、民情。

其他研究。吴云勇、马会(2007)认为克服现有社会保障模式的唯一路径是构建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夏明会、宋光辉(2010)主张以公民身份和雇佣关系为基础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在以公民身份确定社会保障获得的前提下,以雇佣关系为路径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获得。

五、政府贵任与角色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残缺不全、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责任的缺失。在有关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中政府责任与角色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同,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中,政府应该承担主体责任与角色,包括加强立法,制度设计与实施,财政支持,监督管理等。罗玉尧(2004)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政府应该立足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公平公正、有限承担和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原则,承担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进程、确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组织引导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程、提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所需的财政资金和监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过程等责任。李迎生(2005)认为国内外经验教训表明,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充当着主导的角色,担负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构建适宜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兑现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责任,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监管机制,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以及创造适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等重要职责。韦雨欣(2007)认为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灵活应对农村社会保障时势变化的政策选择,根据国情选择适合本国的保障内容与模式,选择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并遵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原则。王晓庆、黄大薪(2009)认为关于完善政府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中的职责中强调,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意识,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效率;搭建信息平台,运用媒介力量进行农村社会保障教育,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陈萌(2009)鉴于我国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越位与缺位偏差,认为应该填补政府“缺位”现象,建构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即完善立法,从法律上明确政府是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履行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义务;加大财政投入,树立政府是社会保障最后责任主。金雁(2010)以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建设为视角,认为我国政府因重点负责三大责任:一是制度供给责任,依法建立和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公共财政支撑责任,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必须承担更多的资金供给责任,成为最主要的资金支撑力量;三是制度实施与监督管理责任,立足于城乡统筹的角度,深化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

六、研究评述

目前国内的许多学者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现状、保障的不足之处、出现问题的原因、未来改革与发展思路与途径以及政府因该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成效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认清、理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与面貌,但是同时也会存在着一些不足。

过多强调农村居民家庭保障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其实一直以来,家庭保障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设计与安排从未放弃过家庭责任。而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中,一再强调家庭责任容易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推卸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而不利于新型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建立,不利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完善与发展。笔者认为,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中要更多地强调政府的职责。

重建土地保障功能的提法,也许与未来农村社会保障的供给与需求不相符。由于我国土地效益不高,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特征的变化,土地很难再起到保障的功能。我国数额巨大的农民工和新出生的农村人口,他们己经很少依赖土地,故土地保障功能这一提法也就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