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7:05:05

垂体瘤范文篇1

垂体危象是在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的侵袭而致病势急剧加重的表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以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顺应性降低和透明膜形成导致肺部病理改变为特点的一种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我院2005年1月收治了1例垂体瘤并发垂体危象、ARDS的患者,经精心护理,病情稳定后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因反复乏力头痛2年、咳嗽1个月、呼吸困难3天于2005年1月26日从他院急诊入我院EICU。入院体检:体温36.2℃,脉搏50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129/85mmHg(升压药维持下的血压)。神志不清,全身明显水肿。血气分析:在吸入氧浓度(FiO2)60%时,氧饱和度78%,PO245mmHg,PCO272mmHg;白细胞7.52×109/L,嗜中性粒细胞91.5%;血糖3.0mmol/L;血钠120mmol/L;大便潜血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垂体瘤;X线胸片提示双肺斑片状阴影。诊断:垂体瘤、垂体危象、肺部感染、ARDS、急性胃黏膜病并出血。治疗: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PEEP10cmH2O,并逐步调节PEEP水平;地塞米松、甲状腺素片行激素替代疗法;升压药维持血压;抗菌止血、营养支持。患者于2月26日病情稳定出院。

2护理体会

2.1采用恰当的呼吸模式

我们立即行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采用控制(AC)+呼吸末正压(PEEP)的通气方式,初始PEEP为10cmH2O,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逐步调节PEEP水平。早期应用一定水平的PEEP可使呼气末肺泡膨胀,增加功能残气量,利于氧合[1]。

2.2气道护理

2.2.1合理湿化

大量研究证明,持续湿化法优于传统的间断推注法[2]。生理情况下,人体24h呼吸道不显性失水约250ml,我们用2%碳酸氢钠以5~15ml/h的速度通过输液器持续气管套管内滴入,使用呼吸机时湿化气体温度保持在32℃~34℃,保证250~300ml/d的湿化量。而且用2%碳酸氢钠作为湿化液可改变气道pH值,有效预防真菌感染。

2.2.2适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3]。密切观察与患者呼吸相关的情况,通过观察患者痰鸣音、咳嗽情况以及呼吸机压力、氧饱和度情况按需吸痰。

2.2.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保持气管切开处敷料清洁干燥,口、鼻腔护理每日2~3次,同时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异常。

2.3生命体征的监测

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为医生治疗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特别在使用PEEP模式过程中,由于胸内压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可以引起血压下降,使用初期更要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在撤升压药过程中,每次减量,心电监护调节为每5min测1次血压,持续30min,血压平稳调节为每小时测压1次。

2.4代谢紊乱症候群的护理

准确记录出入量,每日总结一次,遵医嘱及时抽取或留置标本送检。及时发现水、电解质失衡。密切观察神志变化,皮肤颜色及温、湿度,及早发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及时处理。

2.5营养支持

原发病的影响加上机械通气,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应尽早加强营养支持,以避免发生呼吸肌疲劳和免疫功能减退[1]。入院后第2天给予插鼻胃管,能全力通过输液器持续胃管内滴注,并用加温器使营养液的温度保持在35℃~40℃。第1天500ml,50ml/h,10h滴完。第2天500ml,80ml/h,第3天1000ml,80ml/h,12.5h滴完。遵循从少到多,由慢至快和由稀至浓的原则,使肠道能更好地适应。合适的温度和速度能有效预防腹胀腹泻[4]。

2.6心理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急躁、孤独、无安全感等[5]。清醒后由于气管切开无法说话,而监护室不能有家属陪伴,我们用书写方法以及简单手语与患者交流,及时掌握患者心态,告知病情进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通过精心护理,患者于2月7日撤除呼吸机,2月14日停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后生命体征平稳,复查大便潜血和痰细菌培养均转阴,于2月26日出院。

【参考文献】

1陆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急救护理13例.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22-23.

2芦良花,孙明明,孟祥.气管切开两种气道湿化效果比较.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336-337.

3刘志敏,白俊萍.机械通气患者适时吸痰的临床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311.

垂体瘤范文篇2

垂体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治疗方法常采用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1]。我科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垂体瘤放疗患者32例,通过严密观察与相应护理,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放疗计划,保证了放疗质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2例,最小21岁,最大38岁,平均年龄29.5岁,男性13例,女性19例,分泌激素功能活跃的垂体瘤22例,分泌激素功能不活跃的垂体瘤10例,均有明确的病理诊断。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60℃外照射,设一前加两侧野的三野照射技术,参考术前和术后MRI一般设5cm×5cm野,少数大的肿瘤则设较大的野。1.8GY/次,总剂量DT4550GY,每周5次。放疗期间同时辅助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多种维生素等,以减轻放疗反应。

2结果

32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术后放疗,且放疗过程中副反应较轻,出院时15例症状消失,17例症状明显改善,护理措施到位,治疗效果良好。

3护理

3.1心理护理首次接受放射治疗,由于患者对放射治疗缺乏认识,往往产生焦虑情绪,担心放射治疗有痛苦难以接受,因此在治疗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讲明放疗的基本过程即可能出现的放疗反应,使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女病人,放疗时理去头发,并在头面部做放疗标记,往往对自己形象有所顾虑,情绪比较低沉,这时开导病人,使病人认识到放疗结束后头发会很快长出,治疗过程中外出时可戴假发,以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对放疗中可能出现的暂时脑组织水肿,应及时向病人讲清使病人不至于误认为病情加重。

3.2常规检查为顺利合理的完成放射治疗,应进行全面查体,完成心电图、B超、CT、肝功及血常规检查,针对原有疾病做必要的检查,做好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测量及记录,以便及时发现有无其他疾病。治疗过程中及时复查,注意相关部位的淋巴结情况有无肿块,以便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得到最佳治疗效果。放疗期间要定时测量体温,注意保温防寒,每周复查血常规一次,如果体温超过38℃、白细胞<3.0×109/L、血小板<10×109/L,立即通知医生,暂停放疗。

3.3体位护理垂体瘤放射治疗的根本目标,在于给肿瘤区域以足够的精确的治疗剂量,而使其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所受照射剂量最少,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在放疗中,要求头颅在每次照射时处于一个固定位置,使照射具有使用面罩固定仪,重复性。因此摆位操作时要认真仔细,嘱患者牢记设计照射野的医生给摆的体位,并在治疗时严格遵循。

3.4营养支持的护理由于放射线的损伤及毒素的吸收,放疗患者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味觉减退、导致食欲下降,从而影响进食,使机体营养失调,抵抗力降低。放疗过程中脑组织暂时水肿、颅内压增高,反射性引起呕吐,可加重病人的厌食,此时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维持机体正氮平衡,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同时注意降低颅内压。

3.5皮肤护理应保持照射野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暴晒和涂刺激性的药物,避免在照射野皮肤上进行热敷或贴胶布,保持标记清晰[2]。对骨瓣缺损的病人应注意保持局部,不可碰撞,以免损伤脑组织。特别当颅内压较高、脑组织外突时,更应注意,睡眠时应尽量让骨瓣缺损处位于上方。

3.6急性放射反应的护理急性放射反应大多发生在放疗后24h~7d内,组织学表现为血管扩张、充血、水肿等,临床表现为头痛加重、恶心及呕吐严重、发热、烦躁不安或昏睡,严重者可形成脑疝而突然死亡。使用皮质激素有助于预防或减轻这一反应,预防或反应轻者可口服地塞米松0.75mg~1.5mg每日3次;或强的松10mg,每日3次。对反应较重者,开始采用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的松100mg加入液体中静脉点滴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逐步减量至停用,同时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250ml静脉点滴也可用速尿静脉推注或双氢克尿噻与氨苯喋啶合用。在无休克的情况下抬高床头15°~30°,限制入水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并注意瞳孔意识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以避免脑疝的发生。

4讨论

垂体瘤术后放疗患者,首先要明确术前肿瘤范围,术后肿瘤残存情况,放疗前复查MRI增强扫描,以保证放射野的准确性。正确地使用面罩固定仪对于放疗质量保障至关重要。使用面罩固定仪将头置于外眦与外耳孔连线与床面垂直的位置。两侧野将垂体窝和蝶窦包全,然后机头转至正前方,0度,前野经筛窦达蝶骨和垂体窝。前野的左右径线不能大于5cm,患者两野平行前视时两侧角膜内缘之间的距离要等于或大于5cm以确定角膜不在射野内及前野内含较小体积脑组织[3]。

其次做好急性放射反应的护理,减轻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以保证放疗能够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于金明,殷蔚伯,李宝生,等.肿瘤精确放射治疗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70964.

垂体瘤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到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神经外科(以下称“我科”)接受经蝶垂体瘤手术治疗的患者72例,通过计算机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8±3.8)岁;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8±3.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大小、文化程度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的影像学检测中判定为垂体瘤,在术后的病理检测中证实为垂体瘤;②所有患者均未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排除标准:①患者均在术前的影像学检测中判定为垂体瘤,但在术后的病理检测中证实为非垂体瘤;②无法通过经蝶垂体瘤手术完成治疗的患者。

1.3方法

观察组:由管床医师、护士长以及责任护士根据其自身工作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出针对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将所有针对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放置于患者的病历首页,在患者入院的当天,向患者以及家属告知临床护理路径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让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一旦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发生了无法完成的工作,要及时进行补充,确保不会影响整个临床护理路径的进程。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住院第1天,向患者介绍住院科室的具体环境,进行相应的安全宣教,并对患者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同时详细地向患者解释术前需要进行的辅助检查的意义,并介绍经蝶垂体瘤手术的优点。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前处理,提醒患者在术前禁食禁水,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同时向患者演示如何在术后正确的抑制咳嗽以及打喷嚏的方法。手术当天,待患者从麻醉中清醒后,各项生命体征都处于平稳状态时,将患者的床头抬高15°到30°,同时在术后密切监视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观察鼻腔内部的海绵窦是否存在膨胀渗血,记录患者入院24小时的尿液量。术后1~3天,指导患者早期在床上的活动,观察切口处是否渗出脑脊液,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密切关注患者的尿量以及病情的变化发展情况。术后4~8天,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生活护理,协助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床下活动,拔除导尿管,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以及血钾、血钠的变化,向患者讲解口腔、鼻腔护理的重要性。术后9~14天,指导并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给患者讲解服药、饮食的注意事项,并预约复诊时间,向患者强调复诊的重要性。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责任护士每日同样需要严格按照医嘱完成相应的工作,对于术前的辅助检查、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通过口头告知的方式进行,而相应的健康教育则由责任护士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安排,未做统一要求。

1.4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术前1小时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住院的时间、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发生医疗纠纷的比例,出院时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出院时领悟社会支持的评分进行比较。其中患者术前1小时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采用的为改进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该量表由患者自行填写,其中评分≥50分为有焦虑,评分<50分为无焦虑;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由主管医师进行鉴定;出院时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发放自制问卷来确定,自制问卷内容包括与垂体瘤相关的20个相关问题,答对12个及以上设定为掌握相关知识,否则为不掌握;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患者在出院时进行评定,以100分为满分,患者评分为85分及以上为满意,否则为不满意;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同样由患者在出院时进行评定,以100分为满分,60分以下为不信任,60~85分为部分信任,85分以上为信任;出院时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由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定,其中得分为0分到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领悟社会支持的评分由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评定,该量表的最低分为12分,最高分为84分,分数越高表示对于社会支持的能力就越强。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软件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术前1小时的焦虑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焦虑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术前1小时的焦虑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入院时焦虑评分为(50.54±3.89)分,手术前1小时为(45.78±4.89)分。而对照组入院时的焦虑评分为(50.67±4.01)分,术前1小时为(56.8±4.65)分。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小于对照组的19.44%(P<0.05)。

2.3两组患者出院时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为97.22%,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00.00%,但对照组明显偏低,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为61.11%,对护理的满意度仅为63.89%。

2.4两组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医疗纠纷发生的比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发生医疗纠纷的比例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也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2.5两组患者出入院时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的生活质量评分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6两组患者出入院时领悟社会支持的评分比较

出院时的观察组患者的领悟社会支持的评分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入院时领悟社会支持的评分为(58.35±2.31)分,出院时领悟社会支持的评分为(68.35±2.44)分;而对照组入院时领悟社会支持的评分为(59.35±2.45)分,出院时领悟社会支持的评分为(60.45±2.25)分。

3讨论

3.1有利于公正原则的实施

临床护理路径兴起于西方,最初实行临床护理路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医疗服务费用。临床护理路径于1985年首先被KarenZander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其进行的相应研究中发现临床护理路径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达到最终的治疗目标,而且能够减少患者的整体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整体治疗费用。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显著小于对照组的19.44%;观察组整体的住院时间为(9.6±0.6)天,显著小于对照组的(14.3±0.8)天;观察组患者的整体住院费用为(5.62±0.45)万元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2±0.57)万元,这一研究结果充分印证了KarenZander的研究结果。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不仅有利于合理的分配数量有限的公立医疗资源,更能够有效的避免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有利于体现“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高尚医德。同时因为社会的整个医疗资源是有限的,能够避免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也有利于“公正原则”的实施。

3.2有利于知情同意原则的落实

临床路径在实施的过程中,同时也有利于医学伦理学中“知情同意原则”的进一步落实,因为临床路径使得患者能够明确在医院中需要进行护理的项目以及进行上述护理项目的目的,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中,患者几乎无从得知护理人员每天会对其进行何种处理,每天进行检查前需要如何进行配合,在哪个时间段可以出院。而随着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病人能够从临床护理路径的表格中清楚的知道在住院的不同时间段需要进行何种检查,这样便能充分保证患者的“知情权”,患者在明确了自己在每个时间段的任务之后,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够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相关工作,这样便是从另一个方面保证了患者的自主权。

3.3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通过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把护理工作进一步细化,使得护理人员能够明确知道自己每天的工作任务,能够给患者具有针对性的提供定时、定量、个性化的护理服务,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护理质量的提高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对于医护人员信任的增加以及医疗纠纷比例的下降,在本次实验中可以看到,观察组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发生医疗纠纷的比例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也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一个较高的护理满意度,一个较高的对于医护人的信任度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医院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

3.4有利于患者了解疾病知识

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使得一线的护理人员工作的目标性更强,精确到每一天的护理工作使得护理人员能够明确在不同时间段的工作重点。针对垂体瘤患者,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尿崩症、脑脊液鼻漏,在临床护理路径中特别重点指出了相应的观察指标,使得护理人员能够重点进行观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管床医生,这样便能够及时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本次实验中,观察组患者术后尿崩症、脑脊液鼻漏的发生率就要显著小于对照组。同时在临床护理路径特别强调了对于患者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在入院当日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就进行了与垂体瘤相关知识的讲解,让患者对自己的疾患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够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配合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从出院时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来看,观察组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临床护理路径还能够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知识的掌握具有一个促进作用。

3.5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垂体瘤范文篇4

1临床资料

我院2005年6月~2006年5月共做垂体瘤手术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9~65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闭经、不孕、肢端肥大等。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出现不良后果。

2术前护理

2.1术前访视术前一日常规对患者进行访视,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协助做好各项术前准备,了解其心理状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如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安全性及其优点,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解除思想顾虑,减轻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增强治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器械物品的准备准备好常规开颅器械包、经蝶手术器械、显微手术器械、显微镜、双极电凝器、双套吸引器,要保证所有器械性能良好。另外,根据不同手术医生习惯不同,准备各种不同器械。

3术中配合

3.1巡回护士配合热情接待患者进入手术室,检查核对术前准备,建立静脉通道(使用静脉留置针),协助医师做好各种穿刺,如中心静脉穿刺、动脉穿刺测压等,全麻平稳后,摆置好手术体位,取平卧位,肩下垫一海绵垫,使头后仰10°~15°。宽胶布固定头部,检查身体各部位,防止受压,同时检查静脉通道、导尿管是否通畅。协助医师摆置好术前调试好的显微镜,根据手术需要随时调整双极电凝器及吸引器负压的大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3.2器械护士配合术前15~30min洗手,整理器械台,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脑棉,协助医师消毒铺巾,将吸引器、电凝器的连接线固定于手术台上。递小圆刀“V”形切开鼻小柱,根据需要选择大小合适的扩张器,扩张鼻腔,拓宽术野,咬骨钳咬除骨性鼻中隔,并留一小块备用,确认两侧蝶窦开口,充分显露蝶窦前后壁,用骨凿凿开蝶窦前壁,微型咬骨钳咬除部分蝶窦前壁,递双极电凝器、骨蜡止血。上显微镜观察,7号针头接1ml注射器穿刺,确认硬脑膜并十字切开,用刮圈刮除肿瘤,小杯盛少许生理盐水接取切下的肿瘤组织,送病检。肿瘤取尽后可见鞍隔塌陷,彻底止血后,用备用的骨性鼻中隔修补鞍底,并用医用耳脑胶封固,退出扩张器,3-0可吸收线缝合鼻小柱,凡士林纱条填塞双鼻腔。手术完毕。

4术后护送

手术结束后,等全麻完全清醒,与麻师共同将患者护送回病房,告诉患者及家属手术顺利完成,请大家放心,并积极配合术后的治疗和护理。向责任护士交班,交代术中麻醉及用药情况、术后注意事项等。

垂体瘤范文篇5

1病例概况

患者,男,74岁,身高170cm,体质量80kg,体质量指数27.7kg•(m2)-1。因视力模糊1年,头痛3个月,加重2周于2016年10月18日入院。患者主要以视力视野损害/内分泌症状为著,辅助检查头颅MRI后诊断明确为垂体瘤卒中,行术中MRI导航下内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术中明确脑脊液漏,术后给予腰大池引流。患者体格检查无异常,术前检查无异常。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多年,具体用药不详,无规则服药。术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感染性休克,多次脑脊液微生物培养未见致病菌、血培养、肺部CT及胸部X线片、尿便常规均未见异常,后行内镜下探查术发现手术入路处见少量脓血性分泌物,微生物培养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经针对性全身抗菌药物治疗、局部清除感染灶后,患者体温、感染指标恢复正常。

2治疗经过与药学监护

2.1主要治疗经过。患者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为头孢曲松2g,术前30min开始给药,术后24h停药,术后入神经外科监护室。由于术中明确脑脊液漏,加用利奈唑胺600mg,q12h,同时严格卧床7d,给予腰大池引流。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高热39.5℃,腰大池引流出血性脑脊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高。考虑继发颅内感染可能性大,医生根据经验加用覆盖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菌药物美罗培南1g,q8h,并在第4天后给予每日腰穿及椎管内注射抗菌药物阿米卡星或万古霉素,未见明显疗效。脑脊液培养始终为阴性。患者持续高热,连续2次痰培养见光滑念珠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师建议加用抗真菌治疗方案。术后第10天,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最高体温39.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40.88×109•L-1、中性粒细胞比例0.82、C-反应蛋白165mg•L-1,降钙素原(发光法)38.9ng•mL-1,经补液扩容抑酸后恢复,但仍持续高热。患者肺部CT、胸部X线片、听诊无异常,脑脊液、尿、血培养均为阴性,因长期发热感染源未能确定,经耳鼻喉科会诊后考虑鼻腔局部感染可能性大,鼻内镜检查并取标本送检回报为嗜麦芽窄单胞菌,临床药师建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之后患者体温逐日下降,血常规逐渐恢复正常,治疗有效。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见表1。2.2药学监护要点。2.2.1抗感染治疗方案的调整和药学监护要点。手术后第10天,微生物科报告患者痰培养和鼻腔填塞物培养均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唑、米诺环素和左氧氟沙星敏感。药师根据《中国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建议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g,q8h;米诺环素50mg,q6h;卡泊芬净50mg,qd;利奈唑胺600mg,q12h。患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抗感染,应注意监护二重感染。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易引起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肝功能异常等情况;米诺环素可能造成皮疹等变态反应,且应避免与抗酸药、钙盐、铁盐等同服;利奈唑胺可能引起血小板降低。药学查房中观察患者是否有腹泻、腹胀等情况,尿量、颜色等,常规监测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实验室指标。2.2.2抗真菌治疗方案。因患者术中脑脊液漏,感染风险高,抗感染的初始方案为广谱全覆盖强效抗菌药物:利奈唑胺600mg,q12h,美罗培南1g,q8h。但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持续高热,痰培养见光滑念珠菌。药师建议加用抗真菌药,医生根据经验选择氟康唑0.4g,qd。药师审核医嘱后认为:一般情况下,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敏感性较差,且高龄患者肝肾功能不良,易引发不良反应,如经济许可,应首选棘白霉素类抗真菌药卡泊芬净。医生采纳药师建议,次日医嘱更改为卡泊芬净50mg,qd。

3讨论

3.1嗜麦芽窄单胞菌的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的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是重要的医院感染菌[3]。患者痰培养反复出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但肺部CT、胸部X线片、听诊均无异常,脑脊液培养结果始终为阴性,脑脊液生化常规显示白细胞和蛋白数量逐渐减少,糖始终正常,颅内感染不明确。经耳鼻喉科会诊后考虑手术入路鼻腔局部感染可能性大,填塞物送培养后结果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内镜下探查术见蝶窦腔上方痂下少量脓血性分泌物,培养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痰培养结果相同,对复方磺胺甲唑、米诺环素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由于我院不常规进行头孢哌酮的药敏检验,故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药敏结果。临床药师建议:左氧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癫史患者慎用,该患者高龄、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具有一定的癫发作风险,不建议使用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唑为口服抑菌药,疗效较慢。根据《中国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4],头孢哌酮/舒巴坦体外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成人常用剂量为3.0g(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1制剂),q8h,静脉滴注。严重感染或难治性感染可增至3.0g,q6h,静脉滴注。建议医生根据共识和药敏结果换用抗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g,q8h,并加用药敏结果中提示敏感的米诺环素50mg,q6h。采取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后,患者体温下降,炎症指标好转,治疗有效。本例患者的治疗中,医生根据经验隔日给予阿米卡星20mg或万古霉素30mg椎管内注射,阿米卡星成人血消除半衰期(t1/2)为2~2.5h,给药后24h内排出90%以上,此种隔日椎管内给药方式无法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此外,针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耐药率高,万古霉素无效。药师建议不必给予两药,但医生根据经验认为两药可预防腰大池引流造成的颅内感染,故未予以采纳。本例患者术后医生根据经验和抗菌药物指导原则,选择覆盖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菌药物美罗培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天然耐药,使用美罗培南有可能是导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因素[5]。患者术后处于易感状态,入住监护室后,经口鼻吸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借助生物被膜黏附于医用材料如吸痰管上,导致口咽部定植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通过吸痰管进入蝶窦,并在手术切口局部形成感染灶,出现痂下感染。痂下感染常需实施“切痂”或“削痂”手术,以暴露创面,加速愈合。本例患者在手术入路形成局部感染,在行内镜清除术后,配合敏感抗菌药物,达到了良好的抗感染效果。3.2明确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对抗感染治疗的重要意义。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在外科系统比较高,一般比全院的平均感染率要高[6]。2010—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显示,全院平均感染率约为5%,而神经外科为11.44%[7]。神经外科术后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存在着差异,从总体上看,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颅内感染、手术部位和泌尿系统。明确感染部位对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如针对颅内感染要采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杀菌剂,针对泌尿系感染要采用在尿液中浓度高的抗菌药物[8]。本例患者痰培养为光滑念珠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但肺部CT、胸部X线片、听诊均无异常,无法确定是定植还是感染,加用抗真菌药物未见明显疗效,脑脊液培养为阴性,一直未能找到明确的感染灶,无法及时针对性治疗,是导致患者感染性休克的原因之一。在感染灶确定后,通过局部外科手术处理,经临床药师建议,换用有针对性的敏感抗菌药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ICU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主要有: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ESBL菌株等[9]。近年来由于碳青霉烯类的广泛应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位于临床分离非发酵菌第3位。本例患者因未能明确病原菌,采用经验治疗的药物中利奈唑胺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无效,美罗培南天然耐药,极大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明确病原菌对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换用敏感抗菌药物针对性治疗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ICU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本例患者具有多个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如:病情危重且复杂、侵入性监测与治疗手段、应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时间入住ICU等。患者痰培养连续两次见光滑念珠菌,在未能明确其他感染部位及病原菌之前,不能完全排除真菌感染造成患者高热,因此,加用抗真菌药物是合理的。氟康唑对预防大部分非光滑、非克柔的念珠菌感染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是ICU最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但该药对光滑念珠菌效果差。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10]指出,对于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宜选用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或米卡芬净、或两性霉素B治疗。2016年美国感染病学会的指导原则[11]也指出,首选棘白霉素类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强推荐,高质量证据)。此外,卡泊芬净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适用于老年重症患者,但该药价格相对较高,需考虑患者经济条件。

4结束语

垂体瘤范文篇6

【关键词】垂体窝;交叉前沟;垂体肿瘤

垂体窝位于蝶鞍体正中,容纳脑垂体,成人垂体大小约为1.0cm×1.5cm×0.5cm,质量约为0.5~0.6g[1]。垂体腺瘤在组织学上属于良性肿瘤,但有些垂体腺瘤呈侵袭性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结构骨质、神经、硬膜、鞍上、鞍旁、脑组织等[2]。近年来,随着颅底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对颅内手术要求做到手术视野的最大程度暴露,病灶的完整切除以及最小损伤[3]。但垂体窝范围较小,仅为12~15mm直径的圆形区域[4],而垂体瘤手术特点是入路深、视野小,容易损伤垂体周围神经、血管、骨膜等结构。走行交叉前沟的视交叉是最容易受到损伤的,目前临床医生对垂体窝和交叉前沟的关系缺乏准确的解剖数据,本研究对60例干燥成人颅底进行解剖观察及测量,以便为临床侵袭性垂体肿瘤手术提供准确的解剖学测量数据,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蚌埠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60例干燥成人颅底标本,不分男女,颅底内面完全暴露。游标卡尺(精确度0.02mm)。1.2方法由同一人以颅中窝的垂体窝中点为测量的基点(O点),测量基点至交叉前沟后缘中点(B点)和左右视神经管颅内口外缘(A点和C点)的距离,并测量垂体窝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每个数据连续测量3次。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结果

垂体窝正中心(O点)距离左右视神经颅内口外缘的距离分别为(21.12±3.08)mm、(21.34±3.12)mm;垂体窝正中心(O点)距离交叉前沟后缘中点的距离(9.62±0.36)mm;垂体窝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分别为(13.92±1.96)mm、(10.36±2.12)mm、(10.36±2.12)mm,见图1。O:基点;A:左视神经颅内口外缘;B:交叉前沟后缘中点;C:右视神经颅内口外缘。

3讨论

脑垂体位于颅中窝底蝶骨体上方,其中部凹陷为垂体窝,容纳脑垂体[5],其周围分布有视神经、下丘脑及一些重要脑神经等组织。垂体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垂体前叶细胞分化异常引起,在颅内肿瘤中仅次于神经表皮性肿瘤和脑膜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6]。垂体瘤大部分是良性肿瘤,然而侵袭性的恶性肿瘤目前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并对垂体周围的结构造成一定的侵袭和压迫等损害,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由于交叉前沟距垂体近,而其中走形的视交叉是最容易受到恶性垂体肿瘤侵袭。目前恶性垂体肿瘤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其中经鼻蝶入路为主要手术方式[7],但这种手术方式存在入路深、视野狭窄、看不清周围的结构等缺点,因此,熟悉垂体窝以及与交叉前沟的解剖位置关系,对临床恶性垂体肿瘤手术的操作定位及术后康复护理有重要意义。由本研究所测数据可知垂体窝的大小相对较小;距离视交叉前沟和周围重要结构较近。图1显示垂体窝的前、后、下都由骨性组织构成,前面为鞍结节,后面为鞍背,下面是垂体窝的底,且各个结构间的距离都特别近,若恶性垂体肿瘤特别大会导致周围的脑组织和脑神经的损伤,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对诊断和治疗产生一些困难和并发症。鞍结节前上方有一横行的交叉前沟,视交叉走形在其中,终止于两侧的视神经孔。垂体窝正中心(O点)距离交叉前沟后缘中点的距离仅(9.62±0.36)mm。有研究认为[8]发生在鞍区的垂体瘤会向鞍膈的上前方生长,导致对视交叉或视神经直接产生压迫,此外,肿瘤压迫视神经相关血管造成了视神经循环障碍,同样也会造成患者视力障碍,严重会致盲。因此,了解垂体窝和交叉前沟的解剖关系,可有效降低垂体肿瘤手术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并可以根据产生的并发症做出准确的诊断,提高手术的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早日康复。

作者:俞 鹏 陈士文 刘宏升 张浩轩 单位:蚌埠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代永庆,钱亦华,申向竹.鞍区肿瘤切除术经眶上外侧入路与单侧冠状入口经额入路的对比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17):2402-2404.

[2]张猛,李维平.垂体瘤发病机制的分子学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0,8(4):282-286.

[3]孙宝宾,王锡海,顾建森,等.鼻内镜下单鼻孔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鼻腔结构的保护[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1):62-64.

[4]先德海.以翼点中心部为基点显示颅中窝结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34(6):657-758.

[5]潘昌远,叶叔文,李来友,等.垂体转移瘤的临床与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2):139-141.

[6]方学文,赵建华,常顺.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21(14):2682.

垂体瘤范文篇7

摘要垂体危象是在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的侵袭而致病势急剧加重的表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以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顺应性降低和透明膜形成导致肺部病理改变为特点的一种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我院2005年1月收治了1例垂体瘤并发垂体危象、ARDS的患者,经精心护理,病情稳定后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因反复乏力头痛2年、咳嗽1个月、呼吸困难3天于2005年1月26日从他院急诊入我院EICU。入院体检:体温36.2℃,脉搏50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129/85mmHg(升压药维持下的血压)。神志不清,全身明显水肿。血气分析:在吸入氧浓度(FiO2)60%时,氧饱和度78%,PO245mmHg,PCO272mmHg;白细胞7.52×109/L,嗜中性粒细胞91.5%;血糖3.0mmol/L;血钠120mmol/L;大便潜血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垂体瘤;X线胸片提示双肺斑片状阴影。诊断:垂体瘤、垂体危象、肺部感染、ARDS、急性胃黏膜病并出血。治疗: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PEEP10cmH2O,并逐步调节PEEP水平;地塞米松、甲状腺素片行激素替代疗法;升压药维持血压;抗菌止血、营养支持。患者于2月26日病情稳定出院。

二、护理体会

2.1采用恰当的呼吸模式

我们立即行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采用控制(AC)+呼吸末正压(PEEP)的通气方式,初始PEEP为10cmH2O,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逐步调节PEEP水平。早期应用一定水平的PEEP可使呼气末肺泡膨胀,增加功能残气量,利于氧合。

2.2气道护理

2.2.1合理湿化

大量研究证明,持续湿化法优于传统的间断推注法。生理情况下,人体24h呼吸道不显性失水约250ml,我们用2%碳酸氢钠以5~15ml/h的速度通过输液器持续气管套管内滴入,使用呼吸机时湿化气体温度保持在32℃~34℃,保证250~300ml/d的湿化量。而且用2%碳酸氢钠作为湿化液可改变气道pH值,有效预防真菌感染。

2.2.2适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密切观察与患者呼吸相关的情况,通过观察患者痰鸣音、咳嗽情况以及呼吸机压力、氧饱和度情况按需吸痰。

2.2.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保持气管切开处敷料清洁干燥,口、鼻腔护理每日2~3次,同时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异常。

2.3生命体征的监测

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为医生治疗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特别在使用PEEP模式过程中,由于胸内压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可以引起血压下降,使用初期更要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在撤升压药过程中,每次减量,心电监护调节为每5min测1次血压,持续30min,血压平稳调节为每小时测压1次。

2.4代谢紊乱症候群的护理

准确记录出入量,每日总结一次,遵医嘱及时抽取或留置标本送检。及时发现水、电解质失衡。密切观察神志变化,皮肤颜色及温、湿度,及早发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及时处理。

2.5营养支持

原发病的影响加上机械通气,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应尽早加强营养支持,以避免发生呼吸肌疲劳和免疫功能减退。入院后第2天给予插鼻胃管,能全力通过输液器持续胃管内滴注,并用加温器使营养液的温度保持在35℃~40℃。第1天500ml,50ml/h,10h滴完。第2天500ml,80ml/h,第3天1000ml,80ml/h,12.5h滴完。遵循从少到多,由慢至快和由稀至浓的原则,使肠道能更好地适应。合适的温度和速度能有效预防腹胀腹泻。

2.6心理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急躁、孤独、无安全感等。清醒后由于气管切开无法说话,而监护室不能有家属陪伴,我们用书写方法以及简单手语与患者交流,及时掌握患者心态,告知病情进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公务员之家

通过精心护理,患者于2月7日撤除呼吸机,2月14日停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后生命体征平稳,复查大便潜血和痰细菌培养均转阴,于2月26日出院。

【参考文献】

1陆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急救护理13例.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22-23.

2芦良花,孙明明,孟祥.气管切开两种气道湿化效果比较.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336-337.

3刘志敏,白俊萍.机械通气患者适时吸痰的临床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311.

垂体瘤范文篇8

垂体危象是在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的侵袭而致病势急剧加重的表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以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顺应性降低和透明膜形成导致肺部病理改变为特点的一种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我院2005年1月收治了1例垂体瘤并发垂体危象、ARDS的患者,经精心护理,病情稳定后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因反复乏力头痛2年、咳嗽1个月、呼吸困难3天于2005年1月26日从他院急诊入我院EICU。入院体检:体温36.2℃,脉搏50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129/85mmHg(升压药维持下的血压)。神志不清,全身明显水肿。血气分析:在吸入氧浓度(FiO2)60%时,氧饱和度78%,PO245mmHg,PCO272mmHg;白细胞7.52×109/L,嗜中性粒细胞91.5%;血糖3.0mmol/L;血钠120mmol/L;大便潜血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垂体瘤;X线胸片提示双肺斑片状阴影。诊断:垂体瘤、垂体危象、肺部感染、ARDS、急性胃黏膜病并出血。治疗: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PEEP10cmH2O,并逐步调节PEEP水平;地塞米松、甲状腺素片行激素替代疗法;升压药维持血压;抗菌止血、营养支持。患者于2月26日病情稳定出院。

2护理体会

2.1采用恰当的呼吸模式

我们立即行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采用控制(AC)+呼吸末正压(PEEP)的通气方式,初始PEEP为10cmH2O,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逐步调节PEEP水平。早期应用一定水平的PEEP可使呼气末肺泡膨胀,增加功能残气量,利于氧合[1]。

2.2气道护理

2.2.1合理湿化

大量研究证明,持续湿化法优于传统的间断推注法[2]。生理情况下,人体24h呼吸道不显性失水约250ml,我们用2%碳酸氢钠以5~15ml/h的速度通过输液器持续气管套管内滴入,使用呼吸机时湿化气体温度保持在32℃~34℃,保证250~300ml/d的湿化量。而且用2%碳酸氢钠作为湿化液可改变气道pH值,有效预防真菌感染。

2.2.2适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3]。密切观察与患者呼吸相关的情况,通过观察患者痰鸣音、咳嗽情况以及呼吸机压力、氧饱和度情况按需吸痰。

2.2.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保持气管切开处敷料清洁干燥,口、鼻腔护理每日2~3次,同时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异常。

2.3生命体征的监测

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为医生治疗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特别在使用PEEP模式过程中,由于胸内压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可以引起血压下降,使用初期更要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在撤升压药过程中,每次减量,心电监护调节为每5min测1次血压,持续30min,血压平稳调节为每小时测压1次。

2.4代谢紊乱症候群的护理

准确记录出入量,每日总结一次,遵医嘱及时抽取或留置标本送检。及时发现水、电解质失衡。密切观察神志变化,皮肤颜色及温、湿度,及早发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及时处理。

2.5营养支持

原发病的影响加上机械通气,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应尽早加强营养支持,以避免发生呼吸肌疲劳和免疫功能减退[1]。入院后第2天给予插鼻胃管,能全力通过输液器持续胃管内滴注,并用加温器使营养液的温度保持在35℃~40℃。第1天500ml,50ml/h,10h滴完。第2天500ml,80ml/h,第3天1000ml,80ml/h,12.5h滴完。遵循从少到多,由慢至快和由稀至浓的原则,使肠道能更好地适应。合适的温度和速度能有效预防腹胀腹泻[4]。

2.6心理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急躁、孤独、无安全感等[5]。清醒后由于气管切开无法说话,而监护室不能有家属陪伴,我们用书写方法以及简单手语与患者交流,及时掌握患者心态,告知病情进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通过精心护理,患者于2月7日撤除呼吸机,2月14日停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后生命体征平稳,复查大便潜血和痰细菌培养均转阴,于2月26日出院。

【参考文献】

1陆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急救护理13例.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22-23.

2芦良花,孙明明,孟祥.气管切开两种气道湿化效果比较.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336-337.

3刘志敏,白俊萍.机械通气患者适时吸痰的临床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311.

垂体瘤范文篇9

收集2008年6月至11月经口呼吸患者44例列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12例;年龄13~72岁;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后5例,严重颅底骨折15例;男15例,GCS评分8分以下合并呼吸道感染的经口呼吸患者24例,清醒患者10例,昏睡昏迷患者34例。收集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经口呼吸患者40例列为实验组,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5~76岁;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后4例,严重颅底骨折12例,GCS评分8分以下合并呼吸道感染的经口呼吸患者24例,清醒患者12例,昏睡昏迷患者28例。

2护理

2.1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护理每天进行2到3次的口腔护理,并及时补充水分,有肺部感染的患者遵医嘱应用有效抗炎药,定时予雾化吸入,配合体位引流、扣击震颤排痰,按需吸痰。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室温保持在20℃~22℃,湿度保持在60%~70%,病房地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溶液擦拭,每天4次。

实验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使用喷雾器进行护理,在总容积约300ml的喷雾器内装200ml左右的湿化液,放于患者床旁。将雾滴调至最细,完全按压喷雾器一次喷出液约0.8ml左右。清醒的患者按患者的需要,在距离患者门齿1cm处向其口腔内喷洒,每次按2到3下,在喷洒前要注意告知患者,以免患者受吓。昏迷的患者根据其口腔的干燥程度及时喷洒,每次1到2下。吸痰前可连续按压喷雾器4到5次,充分湿润口腔减少摩擦的同时,也可以让少量的液体刺激患者咳嗽,达到有效吸痰一次完成。

2.2湿化液的选择[1]

2.2.1垂体瘤术后气道分泌物少,选用凉开水或对气道刺激性较少的0.45%氯化钠或用0.9%氯化钠作为湿化液;

2.2.2分泌物稠厚,量多,需积极排痰的患者选用蒸馏水,蒸馏水稀释粘液的作用较强,但刺激性较盐水强;

2.2.3有血痂痰痂形成的选用1.25%或2%的碳酸氢钠溶液作为湿化液,其碱性具有皂化功能,使痰痂软化,痰液变稀薄,其湿化效果也明显优于生理盐水。

2.3喷雾器的消毒方法用0.2%优氯净浸泡30分钟,每周1次,一次性物品专人使用[2]。

3疗效判定

3.1口腔湿润无异味,无感染及溃疡,患者口腔局部无不适感为效果“好”。

3.2口腔湿润无感染、溃疡,分泌物稀薄或由粘稠变为稀薄,分泌物容易排出,无血痂痰痂形成,为效果“较好”。

3.3口腔干燥有异味,分泌物性状和量没有变化,为效果“一般”。

3.4口腔有感染或溃疡,分泌物难吸出或有痰痂血痂形成,为效果“差”。

4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连续护理,经χ2检验后,显示两组患者在使用喷雾器进行口腔湿化后,护理效果有明显改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5讨论

护理经口呼吸的患者的传统方法有:用湿纱块覆盖口腔、用棉枝沾水涂口等,但存在一定的缺点,有时会造成患者口腔黏膜破损,同时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等。通过使用喷雾器,可以经常保持口腔湿润,提高进入口腔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减少气道的干燥,降低痰液粘稠度,促进呼吸道内粘稠分泌物的排除及减少粘液的滞留,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减少血痂痰痂的形成,为患者提供及时、舒适、美观、有效的护理,从而使病人早日康复,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喷雾器成本低、使用方便、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垂体瘤范文篇10

关键词:CT扫描易误漏诊脑肿瘤诊断价值

一、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11月间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8例CT平扫易误漏诊的脑肿瘤。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9~78岁,平均47岁。患者从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时间最短数天,最长达10年。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听力下降等,部分症状进行性加重。

2、方法

采用美国通用(GE)公司16排螺旋CT,18例中脑膜瘤10例,胶质瘤5例,听神经瘤、垂体瘤、转移瘤各1例。常规行横断面CT平扫,颅底四个层面层厚及层距均为5mm扫描,以上至颅顶层面层厚及层距为7.5mm;管电压、电流分别为140kV,150ms和120kV,185ms。

3、图像评估

所有18例CT平扫由两位以上诊断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共同评估,观察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特点、生长方式、占位征象及瘤周水肿等情况,决定下一步检查方法。7例平扫完毕后行薄层扫描及增强扫描;14例行磁共振检查;其中3例加做胸部X线照片检查,2例加做胸部CT检查。

二、结果

1、18例易误漏诊脑肿瘤表现,肿瘤密度特点等密度10例,(图1~3);低或稍低密度6例(图4);混杂密度2例(图5、图6)。图1男31岁,左侧桥小左侧脑角听神经瘤图2男9岁,左侧颞叶星型细胞瘤图3男52岁,额区镰旁脑膜瘤肿瘤位置大脑镰旁8例;小脑幕缘及颞极各2例;大脑皮层下区3例;鞍区、桥小脑角(CPA)区、丘脑各1例。

肿瘤占位征象有占位征象者14例(图2、4、5、6)表现局部脑组织结构受压、中线结构移位。占位征象不明显者4例(图1)。

瘤周围水肿15例可见瘤周水肿,(图3~6),多呈指压痕样或棕榈叶状,也可为不规则形。3例无明显水肿。

2、18例经CT增强扫描及或MRI检查均证实肿瘤的存在,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及部位,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者17例,不规则形者1例。大小在1.3cm×1.2cm×1.1cm~3.6cm×3.9cm×4.5cm之间。

三、讨论

1、易误漏诊脑肿瘤CT平扫表现特征

此类脑肿瘤CT平扫尽管部分瘤体可以表现为低或混杂密度病灶,但常常不能清晰显示瘤体的形态及大小,而表现为等密度的肿瘤也并不少见。因此肿瘤的间质征象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为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1]。肿瘤周围水肿一般发生在髓质,在髓质内扩展,多呈指压痕样或棕榈叶状[2],中线结构的移位。发生在桥小脑角区较小的垂体瘤常无间接征象[3,4],此区域需重点观察。

2、鉴别诊断

等密度肿瘤周围水肿及低密度肿瘤需与缺血性脑梗塞鉴别。缺血性脑梗塞部位及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同时累及皮质及髓质,多呈底在外的三角形或扇形。低密度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周围有水肿时,可呈不规则形,常见为多角形。小脑低密度肿瘤常需与小脑梗塞鉴别。观察分析病变时需密切结合临床,当与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符时或CT平扫表现可疑时,应作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检查。

部分脑肿瘤的CT平扫表现虽无特异性,以间接征象为主,但可为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对决定是否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检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江明.脑膜瘤的CT诊断[J].宁夏医学杂志,2004,26(4):245.

[2]李国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