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5:24:54

筹资范文篇1

一、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分析

(一)企业筹资的定性分析。企业筹资有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这就呈现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即资本结构。企业筹资必须达到综合资金成本最小,同时将财务风险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这就是最佳资本结构。在实际中怎样才能合理确定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的比例,把握资本结构的最佳点?

1、从企业的销售收入状况确定:销售收入稳定且有上升趋势的企业,可以提高负债比重。因为企业销售收入稳定可靠,获利就有保障,现金流量可较好预计和掌握,即使企业筹资较大,也会因企业资金周转顺畅、获利稳定而能支付到期本息,不会遇到较高的财务风险。相反,如果企业销售收入时升时降,则其现金的回流时间和数额也不稳定,企业的负债比重应当低些。企业的销售收入规模决定企业的负债临界点。负债临界点=销售收入×息税前利润率/借款年利率。企业负债筹资规模若超越这个临界点,不仅会陷入偿债困境,且可能导致企业亏损和破产。

2、从企业财务管理技术方面确定:长期负债大都是用企业的固定资产作为借款的抵押品,所以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的比率可以揭示企业负债经营的安全程度。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的比率以2:1为安全。只有企业固定资产全部投入正常营运的企业,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维持1:1的比率关系。

3、从所有者和经营者对资本结构的态度确定:如果所有者和经营者不愿使企业的控制权分落他人,则尽量采用债务筹资而不采用权益筹资。相反,如果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太愿意承担财务风险,则应尽量降低债务资本比率。

4、从行业的竞争程度确定:如果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较低,或具有垄断性,销售收入和利润可能稳定增长,其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重可较高。相反,若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程度强烈,企业利润有降低的态势,应考虑降低负债,以避免偿债风险。

5、从企业的信用等级方面确定。企业进行债务筹资时贷款机构和信用评估机构的态度往往是决定因素。一般来说,企业的信用等级决定了债权人的态度,放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应以不影响企业的信用等级为限。

从以上筹资的定性分析中可概括出:(1)如果企业在新建或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发展阶段,为了避免还本付息对企业的压力,应采取偏重所有者权益的资本结构,包括内部筹资、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筹资等。(2)企业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则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或借款等负债筹资的方式,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偏重于负债的资本结构。

(二)企业筹资的定量分析。企业的资金需要量是企业筹资的数量依据。因而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预测资金的需要量。企业资金主要被占用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上,所以在资金需要量预测时,应分别加以测算。企业固定资产的资金需要量比较稳定,较易把握。在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条件下,主要是对流动资金需要量进行测算。主要方法如下:

1、趋势分析法。计算公式为:预测期资金需要量=基期资金量×(1+增长速度)n.式中,n为基期到预测期的期数,一般是年数。趋势预测法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假定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已掌握,并将持续到预测期;第二是假定相关财务变量虽有变化,但不会改变这种趋势。

2、销售收入资金率法。公式为:计划年度资金需要量=计划期销售收入×(报告期资金占用额占销售收入的%-报告期资金其他来源占销售收入的%)。

3、产值资金率法。产值指企业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资金形式表现的产品总量。算式为:计划年度资金需要量=计划年度总产值×上年产值资金率×(1-计划年度资金周转加速率%)。式中,上年产值资金率=[(上年资金平均占用额-不合理资金占用额)/上年实际总产值]×100%。

4、资金习性法。按资金的变动与产销量变动之间的依存关系,分为不变资金和变动资金,根据资金数量与产销量关系的规律测算资金需要量。其数学模型为:y=a+bx.式中:y为资金需要量;a为不变资金(即产销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这部分资金保持不变);b为变动资金(指随产销量变动而成同比例变动的那部分资金);X为产销量。资金习性法的关键是利用真实的历史资料,正确区分不变资金和变动资金。方法有:

(1)高低点法。先根据历史资料算出b=(最高资金占用额-最低资金占用额)/(最高产销量-最低产销量);再分别把求出的b、报告期的x和y代人y=a+bx,求出a;最后根据计划期产销量x及求出的a和b代人y=a+bx,算出计划期资金需要量y

(2)回归分析法。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用回归直线方程求出a和b,预测资金需要量。回归直线方程组:

Σy=na+bΣx

Σxy=aΣx+bΣx2

先根据历史资料列表,分别算出Σx、Σy、Σxy和ΣX2,n为期数;其次把算出的Σx、Σy、Σxy和Σx2,以及期数n都代入回归直线方程组,解出a和b;最后把a和b的值,以及计划期的产销量x代入模型y=a+bx,测算计划期资金需要量y.

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分析

(一)降低企业筹资成本。资金成本指企业为筹措和使用一定量的资金而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包括两部分:一是用资费用,企业在使用资金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如支付给投资者的报酬,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二是筹资费用,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为获得一定量的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如代销证券的佣金、印刷费、广告费、注册费和手续费等。资金成本有绝对数和相对数两种表示法。相对数用资金成本率表示,资金成本率=[用资费用/(筹资总额一筹资费用)]×100%;绝对数指企业的筹资费用与用资费用的总和。

资金成本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拟定筹资方案,进行筹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一个投资项目的投资报酬率要高于其资金成本率,该项目才是可行的,否则是不可行的。那么企业在筹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降低筹资成本?

1、以较低个别资金成本筹资。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即个别资金成本,包括银行借款、债券、优先股、普通股和保留盈余等各项个别资金成本。计算个别资金成本,通常即用上述资金成本率公式。在应用该公式计算个别资金成本时:借款和公司债券的成本应考虑扣税因素,即再乘以(1-所得税率);普通股和保留盈余的资金成本率都要在公式之后乘以普通股年增长率。

2、以最低综合资金成本筹资。企业从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进行筹资时,必须计算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也叫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它是以各种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为权数,对各个个别资金成本进行加权平均确定。公式为:

Kw=ΣKjwj

式中:Kw指综合资金成本;Kj指第j种个别资金成本,Wj指第j种个别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权数)。计算方法:先分别算出各种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权数);其次将各种资金的比重乘以相应的个别资金成本;再把它们的积相加,得出综合资金成本。通过计算,选择综合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结构进行筹资。

3、充分利用表外筹资,降低资金成本。表外筹资是指企业的筹资不在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而其形成的费用及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在利润表中反映出来,如经营性租赁筹资、应收帐款筹资、代销商品和来料加工等。表外筹资不涉及负债的增加,不支付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减少了企业的筹资成本。

(二)控制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筹资而造成财务困难的风险。企业控制筹资风险的方法:

1、要充分认识引起筹资风险的因素:(1)资本供求的变化。资本市场供给宽松时,较易筹集资金;若资本市场供给较紧,筹集资金较难,这时要谨防风险的产生。(2)利率水平的变化。应注意因资金成本的升高而带来的受益下降。(3)获利能力的变化。筹资时应坚持资本受益率高于资本成本率的原则。(4)资本结构的变化。注意因资本结构的变动而引起的综合资金成本升降。

2、要合理权衡财务杠杆利益与财务风险的关系。财务杠杆利益指利用债务筹资这个杠杆给企业所有者带来的额外收益。但是企业债务筹资的规模是有限制的,应结合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把筹资量控制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许可的范围内。从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行业的合理资产负债率上限:第一产业为20%左右,第二产业为40—50%左右,第三产业为60—70%左右。若超越各该比率就是超负债。

筹资范文篇2

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历史演变

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是以20世纪50年代国家统一的《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的,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51—1992年的现收现付制阶段和1993年至今的部分积累制阶段。

(一)现收现付制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先后经历了“国家—单位保险”、“企业保险”以及“社会保险”的历程,但其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一直未变。

1.“国家—单位保险”阶段。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是包括一揽子社会保险计划,涉及养老、疾病、伤残等。在筹资模式上采用现收现付制,企业单方缴费,缴费额占工资总额的3%,其中70%由企业自用,30%上交全国总工会,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1]45。

2.“企业保险”阶段。“”的十年使得我国刚刚建立起来的劳动保险制度几乎陷入瘫痪。继在劳动保险管理上撤销内务部之后,1969年财政部又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退休金在营业外列支,即由企业各自负担退休金。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劳动保险走上了彻底的企业保险,基金也停止了积累。

3.养老保险制度恢复与探索阶段。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规定了退休、退职条件和退休费标准。作为劳动保险制度的延续,随后又建立了离休制度。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开始探索从“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转变。

(二)部分积累制阶段

部分积累制又称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和完全积累两种模式的结合。在此模式下,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一部分来自于现收现付,另一部分来自于完全积累[2]。

1.“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筹资模式的推出。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对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做了三项原则性规定: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以及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1994年,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全面推开。这两年是我国养老保险决策比较关键的两年,1993年侧重于该不该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而1994年则侧重于如何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1]48-49。1995年,国务院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199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统一了缴费率、个人账户规模和养老金计发办法,而这个文件也标志着我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筹资模式的正式形成。

2.“统账结合”筹资模式的完善。由于“统账结合”混账管理模式带来的问题,2000年国务院了《关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试点意见》,提出了“统账分开,做实账户”的养老保险分账管理模式,并决定在辽宁省进行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2003年,试点扩大到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而做小做实个人账户的具体操作,随后形成了“辽宁模式”和“黑吉模式”。为与做实个人账户相衔接,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3.我国选择部分积累制筹资模式的原因。我国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选择了部分积累制,主要有以下几点考量: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现收现付制由于没有积累,难以维持制度的继续运行。二是通过个人账户的建立,可以发挥个人在养老保险中的作用,建立国家、企业和个人责任共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三是我国不宜实行完全积累制筹资模式。首先,世界上那些向完全积累制转变的国家主要是因为居民储蓄率很低,而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其次,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若采取完全积累制,那么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会面临很大问题;最后,完全积累制缺乏互助互济性,强调自我保障,不符合社会保险的本质要求。四是部分积累制在理论上既可以保持现收现付制的代际转移和收入再分配功能,又能够发挥完全积累制刺激个人缴费积极性和培养个人自我保障的责任等作用。

二、部分积累制的三种定位

对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部分积累制的筹资模式,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定位。第一种仅仅把部分积累制作为应付人口老龄化的一种过渡筹资模式,在老龄化过程的前期进行积累,用于弥补老龄化高峰时的支付,等到出现静态人口年龄结构时,重新进入现收现付制。第二种将部分积累制作为向完全积累制过渡的手段。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如果采取这种定位的话,通过80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实现这种过渡。第三种将部分积累制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最终筹资模式,长期坚持执行下去[3]。究竟我国应采取哪种定位?一方面,我们要考虑三种定位各自的可能性,亦即我们能够积累多大规模的资金。从部分积累制过渡到现收现付制,需要积累的资金最少,第二种定位需要积累的资金最多,第三种定位需要积累的资金介于两者之间[3]。另一方面,我们要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筹资的目标模式有一个明确的选择,而这会涉及很多因素的考量。不仅要考虑人口的经济参与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资金回报率等因素,还得考虑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年龄结构等。因此,关于部分积累制的定位,这是一个涉及众多因素且非常复杂的问题。

三、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思考

从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来看,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与人口年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之所以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会选择现收现付制,不仅由于现收现付制的一系列优点,如没有保值增值的压力等,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老年负担系数小。从某种意义上说,现收现付制是年轻型人口结构的产物。而后来一些国家如智利放弃现收现付制走向部分积累制或完全积累制,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亦即人口年龄结构不再年轻,老年负担系数变大。前文已经论及,若要确定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筹资的目标模式,需要考量经济、社会、政治等一系列因素。然而我们可以选取一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本文将从未来的人口年龄结构这一视角来探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亦即当前的部分积累制是否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最终筹资模式。

(一)老龄社会的两种状态

老龄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该地区就视为进入老龄社会。但老龄社会有两种状态:一是动态的老龄化过程,二是作为老龄化结果而形成的静态老龄社会[3]。静态老龄社会是相对于动态的老龄化过程而言的,具体指老年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比趋向稳定且老年人口数量不再增加的一种人口结构模型。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从2001年到2100年的100年间,我国的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快速老龄化阶段(2001—2020年)。这一阶段,我国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596万,年均增速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速。第二,加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年)。这一阶段,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年均增加620万人。到2050年,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第三,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2100年)。这一阶段,老年人口将稳定在3亿至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根据老龄社会两种状态的划分,我国从2001年到2050年这个阶段可以界定为动态的老龄化过程。而自此之后,我国将进入静态老龄社会,因为自2050年之后,我国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老龄人口数量比较稳定。

(二)静态老龄社会两种模式的比较

在动态的老龄化过程中,亦即我国从21世纪初到21世纪中叶这个阶段,学者们基本倾向于部分积累制,而且我国当前的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正是部分积累制。但在静态老龄社会,部分积累制是否依然优于现收现付制,我国是否只能继续走部分积累制这一条道路。完全积累制由于其缺乏互助互济性,不符合社会保险的本质属性,故本文在此不做讨论。现收现付制筹资模式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口结构,即从业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比例要相对稳定。虽然实施初期缴费率较低,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缴费率则会不断提高,面临支付危机。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在人口老龄化动态过程中会存在的问题。在静态老龄社会,根据“以支定收”,由于老年人口数量比较稳定,那么养老金支出就会稳定,从而缴费率也比较稳定,不会存在支付危机的顾虑。然而,在动态的老龄化过程中,现收现付制也不一定会发生支付危机,关键在于经济增长速度与人口老龄化速度之间的差距[4]。其次,现收现付制的抵抗资金风险能力强、制度确定性大、社会稳定性强,更加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5]。再次,根据《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到21世纪中叶,我国会全方位地满足国民社会保障需求并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届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生活比较富裕,而且将享有体面的老年生活。也就是说,到那时,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会进一步扩大,人们的缴费能力也会增强,从而通过现收现付来实现养老保险是完全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届时无论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完善,现收现付制都不会面临资金保值增值压力,而部分积累制则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并保证资金收益率高于通货膨胀率。

筹资范文篇3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切实增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责任感

在农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措施,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卫生资源配置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民没有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抵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很弱,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严重影响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只有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政府引导资助,广大农民参与,建立起“风险共担,互助共济”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让农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好病、看放心病,才能使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逐步缓解并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更在农村。如果关系到农民生存、生命的基本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新农村建设就是“空中楼阁”,小康社会更无从谈起。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在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三,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健康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著名学者舒尔茨在对农业的研究中指出:“为了耕种土地,健康的身体及所具有的精力和耐力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健康的身体是农民生存的重要条件,是农民生产的前提条件。没有健康的身体,什么事情都不能做,更做不成。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所享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农村地区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因此,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能从经济上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而且还能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央明确要求,今后各级政府财政对卫生事业新增支出部分,主要用于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并在传统的按机构和项目拨款的基础上,增加对农民的医疗补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是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农村社会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农民是最大的医疗群体。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既可以拉动农民的健康投资,提高农民的医疗消费水平,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又可以通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方式,进一步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吸引力,提高农民参与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有效化解农村卫生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实现农村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两年来的试点工作充分证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党委和政府能够得到民心,农民可以得到实惠,医疗机构可以得到发展。从**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以来,我县严格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政策规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总体上看,试点工作运行平稳,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经过两年试点,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85.4%。二是农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就医状况有所改善。农民积极参加健康检查,治病的主动性提高,大病住院治疗人数大幅度增加。三是住院医药费补偿率高,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今年上半年,我县平均补偿率达35.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1个百分点;平均住院费用207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降低近20%,农民负担平均减轻40%以上。四是医疗机构基础条件改善,促进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县内定点医院业务量增加25%左右,部分乡镇卫生院业务量增加50%以上。五是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后,大大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切实减轻了患病农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与农民群众的期望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筹资工作难度较大。部分农民互助共济意识淡薄,参合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乡镇认识不足。对试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机构不健全,工作力度不大,致使农民参合率不高。三是大病救治能力有限。部分乡镇卫生院受基础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留不住病人现象较为突出,致使外转病人较多。四是宣传动员不够到位。少数地方宣传不够深入、细致,部分群众对合作医疗相关制度和规定知之甚少,农民期望与现实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因而产生抱怨情绪。针对这些问题,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调查研究,强化工作措施,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筹资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促进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发展。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性工作,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做到“五个确保”。

(一)确保在政策宣传力度上有新提高。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宗旨和意义的认识,熟悉和掌握各项政策规定。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认同感,让农民理解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的,了解详细的政策规定,从思想上逐步接受,从行动上主动参与,在实际中得到实惠,在体验中影响他人,力争2008年度参合率有更大提高。在宣传发动的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内容的针对性。要针对当前农民群众思想上的顾虑和认识上的误区,重点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措施、目的和意义,宣传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和实惠,消除群众的疑虑。二是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车等多种载体,采取召开动员会、举办讲座、印发手册、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大规模、通俗化的宣传,使每一名群众对新型合作医疗都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三是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各乡镇要组织村干部、乡村医生以及部分受益群众,走村入户,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群众身边的人,努力做到政策要讲清,意义要讲明,道理要讲透。

(二)确保在筹资行为规范上有新作为。筹资工作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关键所在。这项工作如果做不好,必将直接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要积极探索符合农民意愿的缴费方式,可以采取主动缴纳、上门收缴、流动收缴等方式,不失时机地开展筹资工作。2008年度,对新保户,农民个人缴纳10元;对续保户,由村卫生室补偿家庭账户转交;对特困户和五保户等民政救助对象,个人参合资金由民政部门从医疗救助基金中统筹解决;对计划生育光荣户、双女户,个人筹资款由县财政补助。筹资期间,乡镇领导要进村入户督促筹资工作;乡村干部要包村包户,边宣传、边发动、边筹资;县、乡合医办要组织人员深入农户宣传政策、解难释疑;县管委会成员要分片包干,深入一线做好督促筹资工作。各乡镇要严格遵守筹资工作纪律,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做到“四个严禁”,即严禁强迫农民参合,严禁摊派筹资,严禁“搭车”收费,严禁滞留筹资款。县监委会要加强对筹资工作的监督,对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实,坚决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确保在基金监管制度上有新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农民的保命钱。要从建章立制入手,尽快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基金管理,实行基金封闭运行,做到“银行管钱不管账,经办机构管账不管钱”,确保合作医疗基金的安全。要严格按照“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的管理原则,专户管理,全封闭运行。要认真执行“事前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的三公开制度,严格落实报销公示制,保证参保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防止出现基金滥用、冒领等现象。各定点医疗机构要定期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资金收支、使用情况。县监委会要定期监督检查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确保合作医疗基金全部用在农民就医治病上,防止基金被挤占、挪用。

(四)确保在医疗服务质量上有新提升。优质服务、及时结报、取信于民,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落脚点。县卫生局要加强对定点医院的指导和引导,正确处理单位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医疗条件,增强整体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就医。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民患者提供优质、优惠、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注重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特别是要提高他们对合作医疗政策的熟悉掌握程度,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大医疗市场清理整顿力度,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行医,规范医疗市场秩序,确保群众就医安全。

(五)确保在工作推进上有新成效。2008年,我省县(市、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是参合率达100%,基本覆盖农村群众。我县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还存在不小差距,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从蚌埠地区看,五河县、固镇县和淮上区都是2007年首次试点,其参合率分别为85%、92%、100%,而我县已经是第二年试点,参合率仅达85.4%。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乡镇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参合率较低,拖了全县的后腿。希望这些乡镇认真分析原因,查找问题的根结,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力争在2008年度参合率上有所突破。各乡镇、各单位要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时间,确保10月底前完成筹资任务,确保2008年全县农民的参合率达到95%以上,力争达到100%。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共同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这两个机构的领导核心作用。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县合医办制定的筹资工作日程安排,抓紧制定工作进度计划表,稳妥有序地开展筹资工作,确保按照规定完成筹资任务。

(二)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参与和配合。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各乡镇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党委书记要负总责,乡镇长是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亲自安排、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和合医办主任是具体责任人,要认真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政策指导和业务管理,健全卫生监督体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质量;财政部门要做好上级补助资金结转工作,按照我县实际参保人数,及时足额划拨合作医疗补助资金;监察、审计部门要做好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使用等方面的监督和审计工作,确保专款专用;药监部门要加强药品市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物价部门要认真履行价格监督管理职能,确保农民医疗消费价格公正、公平、合理。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它相关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责,主动承担相应任务,落实相关措施,共同做好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筹资范文篇4

负债融资的税收屏蔽作用,主要体现为利息的减税效应能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负债越大,屏蔽越大,增加所有者权益的机会越大,所以很多投资者选择在投资总额中压缩注册资本比例,增加贷款的方式。如某企业投资总额2000万元,当年税前利润300万元,所得税率30%。若投资全部为注册资金,则年应税所得300万元,资本收益率300×70%÷2000=10.5%。若将注册资金降为1200万元,另800万元改为负债融资,假设因此增加利息支出70万元(年利率8.75%),则应税所得降为230万元,资本收益率却提高至230×70%÷1200=13.4%。

那么所有负债都能带来税务利益吗?非也。我们看到,在负债增加的同时,企业财务杠杆系数也增大了,就是说资本收益率对投资回报率(息税前利润率)的敏感程度增加了,投资回报率下降或提高必将带来资本收益率更大幅度的下降或提高。当负债比例不断提高时,这种风险也持续扩大。企业如有高比例回报为基础,现金净流量充分,能较容易地承担高利率、大比例的负债成本,自然可获相应的杠杆收益。但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或效益一般,当负债增大到一定程度,投资回报水平便可能无法承受不断上升的债务成本,甚至陷入财务危机。如上例,假设负债率增至80%即1600万元时,企业因此资信不足,只能用高利贷借款等方式筹资,加上债权人费用和筹资费用随负债增加而大量增加达280万元(年利率17.5%),则年应税所得仅20万元,资本收益率降为20×70%/400=3.5%,形成了杠杆的负作用。而若息税前利润达400万,则资本收益率120×70%/400=21%,与全额权益融资的资本收益率400×70%/2000=14%相比,高风险带来了高收益。假使税前利润仅200万元,尚不够付息,那高额负债就成了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祸首。

由此,要获得稳健的税务利益,须根据企业实际经营与财务状况,确定适当的负债比例,将税收成本的降低和控制企业风险相联系,追求适度的财务杠杆利益。

二、筹划的主要工作:分析不同方式的税后资金成本

总的说,负债融资是税前付息,只要符合规定均有税收屏蔽作用,而权益融资是税后分配,不能抵消所得税,所以前者的资金成本一般均小于后者,但具体到不同的负债方式其成本与效果还是非常不同的。

1、负债融资: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和费用一般都较高,资金成本也较高;公开发行债券属直接融资,发行费较高,但利息因避开了中间商,在同等资信条件下,往往比银行贷款低;向非金融机构借款和企业间拆借资金由于涉及机构和人员较多,容易利用还本付息的不同方式,利息计算、资金回收期等的弹性寻找筹划途径;企业内部集资也具有拆借方式的特点,且操作更方便灵活,对资金的实际拥有或风险责任更小,税负一般也更低。

从上可以发现,仅从税收角度筹划,向非金融机构借款、企业间筹资及内部集资虽然透明度低,限制条款多(如对一个关联企业融资超过注册资本50%部分的利息不准在税前扣除等),但效果最佳。特别对于集团企业,通过设立财务中心(核心控股企业),对外可利用集团的资源和信誉优势,整体筹资,承担财务风险。对内可层层分贷,解决集团内部筹资,并调节资金结构和债务比例。这样,除了因财务功能集中而节约费用外,财务中心还能为集团带来可观的税务利益和资金管理效益,如通过内部拆借,在差别税率的两企业间转移税负;通过对利息收入的筹划,取得抵免税或延缓纳税的效果;集中优势资金、有效利用闲置资金、转移利润等。例如:A、B两关联公司互相提供1000万资金(设未超税法限额),A向B提供的是长期借款,年息3%;B则每年与A签订短期合同,年息10%,利率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水平。假设此关联交易前,双方税前利润均为100万,A适用所得税率30%,B为15%,则A所得税支出30万元,税后净利为70万元,B所得税支出为15万元,税后净利85万元,集团总税负45万元,税后净利155万元。关联交易发生后,A税前利润则为(100+1000×3%-1000×10%)=30万元,纳税9万元,税后净利21万元;同理B税前利润170万元,所得税支出25.5万元,净利144.5万元;集团总税负则为34.5万元,净利润165.5万元。利润及税负向低税率B企业的成功转移使集团共节税10.5万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权益融资:自我积累是保守的税后留利再投资,金额小,速度慢,虽稳健但不利快速扩张。发行股票或认缴资本能快速筹资,但发行费用大(这部分有抵税效应),投资者对股息有持续增长的要求,根据“股利增长模型法”的原理,这种方式资金成本最高。

3、租赁:作为一种特殊的筹资方式,租赁使承租人既避免承担资金占用风险,又可通过租费抵减税收。在集团企业或关联企业中,特别是双方适用税率有差别的情况下,租赁更可方便地达到转移利润和减税目的。举例说明:某集团有A、B两子公司,所得税率分别为15%与30%,A拟处置一台年经营利润100万元(折旧已扣)的闲置设备给B,方案一是出售获400万净收入,其二是以40万年租租赁。不考虑营业税,则方案一增加集团所得税:A(400×15%)+B(100×30%)=90万元;同理方案二税负:A(40×15%)+B{(100-40)×30%}=24万元。可见,集团至少获得三大税务利益:其一避免交纳资产转让所得税400×15%=60万元;其二因税率差别税前多扣租金成本的抵税收益40×(30%-15%)=6万元;其三避免交纳租金收入所得税40×15%=6万元。其中前两项形成方案一与方案二的税收差距66万元。

一般地,租赁的税务筹划以经营租赁为主,对于融资租赁,因会计处理要求确认租赁资产和负债,是一种表内筹资,可能引起不利的资金结构变化。但融资租赁也有其优点:如融资租入资产的改良支出,可在不短于5年的时间内摊入成本,与自有资产改良增加原值,按年限提折旧相比,有快速摊销的节税效应。

三、筹划的最终目的:确定最佳筹资结构

既然筹资对企业经营理财业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本结构的变动发生作用的,而资本结构又是由筹资方式决定的,因此筹划的目的即是在适度负债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筹资方式的税务影响和税后资金成本,选择最佳筹资结构。所谓最佳筹资结构,是在特定筹资规模下,税后加权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方案。它综合了不同方式个别资金成本的作用,因此能获得最大的税后利益。

筹资范文篇5

1.筹资可行性的会计控制

1.1筹资合法性的会计控制在筹资业务中,会计人员应该很好地掌握会计法规中这样的规定:对违反国家统一规定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的业务,不予办理;对认为是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请求处理;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不予制止和纠正,又不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的,也应承担责任;对严重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业务,应当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只有这样,会计控制的作用能够得以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要责任就是要运用会计手段,真实、准确并及时的反映筹资、投资等各种经济活动信息,制止造假账、提供虚假信息,从而发挥会计控制的作用。否则,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1.2筹资效益性会计控制在实施筹资活动之前,必须对筹资的效益可行性进行分析。如果筹资没有效益作为基本前提,反而使企业背上资金多的包袱,甚至是“灾难”。从这种意义上说,企业资金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对资金的需要量,即短期和长期资金需求量进行预测;认真思考资金的用途或是资金的投资方向及其将要产生的经济效益,即筹资是为了投资;审慎分析、决策筹资的方式和渠道;等等。作为筹资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该树立理性筹资理念,关注企业对筹资进行效益的可行性分析,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会计控制作用。

2.职责分工控制为了保证筹资的合法性和效益性,企业需要进行工作的职责分工控制。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通过自身的活动,关注或是监督整个筹资活动是否存在业务分工,即筹资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记账人员等职责权限是否明确,授权、批准、决策、执行等程序是否明确,做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被授权者按照授权和批准的要求处理业务,执行业务的过程自始自终有书面记录,对于结果做书面说明。

3.凭证审核与控制会计人员在对审核监督有关筹资业务的原始凭证时,应严格按照上述规定的要求执行。如一张向某银行申请贷款的借款单据,单据中所表述的借款金额与实际借款金额不符,或者上面的借款金额、约定还款日期等被涂改,与实际不符,这张借款单据是不真实的、虚假的原始凭证;一张向某银行申请贷款的借款单据中所表述的内容,对于发行债券来说,会计人员还应注意审核和监督企业现有债券副本、企业发行债券所收入现金的收据、汇款通知单、送款登记簿及相关的银行对账单、用以偿还债券的支票存根,等等;对于发行股票来说,会计人员应注意审核和监督已发行股票的登记簿、向外界收回的股票、募股清单和银行对账单。

4.会计核算控制

4.1设置恰当的筹资账户

4.1.1股本”账户。股份有限公司设置该账户,按照普通股、优先股分设明细账。其贷方反映公司因发行股票、可转换债券调换成股票、发放股票股利等原因取得的股本,借方反映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减少注册资本而实际发还的股款,贷方余额表示公司所拥有的股本总额。

4.1.2应付债券”账户。核算公司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实际发行的债券及应付的利息。根据企业发行债券的实际情况,在该账户下设置“债券面值”、“债券溢价”“、债券折价”和“应计利息”四个明细账。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应在该账户下设置明细账核算。

4.1.3长期借款”账户。核算公司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借款。其贷方余额,反映公司尚未偿还的长期借款本息。应按贷款单位设置明细账,并按贷款种类进行明细核算。

4.1.4短期借款”账户。核算公司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应按债权人设置明细账,并按借款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其贷方余额,反映公司尚未偿还的短期借款的本金。

4.1.5财务费用”账户。核算公司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为购建固定资产而筹集资金所发生的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完工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计入有关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不包括在该账户中核算。该账户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期末,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该账户没有余额。

4.2核算监督会计部门和人员应该遵守会计核算的规范性,进而发挥会计控制的重要作用。以筹资业务中常见的长期贷款、长期债券和股票为例,说明会计人员应把握的有关内容:通过“长期借款”账户核算公司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借款。其贷方余额,反映公司尚未偿还的长期借款本息。长期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以及外币折合差额,均应计入“长期借款”账户。在设置明细账时,应考?虑时间、币种、金额及来源等因素,认真记录每一笔借款,使其靖晰地反映有关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利息支出。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生产期间的,凡是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的,应在年末和资产交付使用前,计算发生的长期借款利息,记入所建资产价值;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则应按月预提计入财务费用;清算期间的,计入清算损益。

筹资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开展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大力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村级公益事业要求,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以财政奖补机制为平台,集中力量建设农民急盼解决、直接受益的村级公益事业。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作用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筹补结合、农民参与、多方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村民自愿,尊重民意。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以村民自愿为基础,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调动农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不能强迫命令。

(二)坚持村民受益,注重实效。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重点开展村民需求最迫切、反应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注重项目建设的实际效果,防止盲目攀比,确保项目的受益主体与议事主体、出资出劳主体相对应,把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成民心工程。

(三)坚持量力而行,上限控制。筹资筹劳项目必须按照豫政〔2010〕36号文件规定执行,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到村级集体组织的承受能力,向农民筹资筹劳不得突破最高限额。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和新的农村债务产生,保证一事一议项目的实施使绝大多数群众满意,真正把好事做好。

(四)坚持民主决策,接受监督。民主决策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的核心和关键。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必须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民主议事工作程序进行,确保筹资筹劳方案的制定、议事和审批过程、财政奖补的申报、资金和劳务的使用管理公开透明,自觉接受村民监督。

(五)坚持筹补结合,多元投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要坚持筹补结合,以村民自愿筹资筹劳为前提、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提倡社会各界捐赠和集体经济组织投入,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村级公益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三、筹资筹劳的范围、对象与标准

筹资筹劳的议事范围为建制村。筹资筹劳的范围为:

(一)村内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二)村内道路修建与维护。

(三)村内安全饮水工程、村容村貌整治。

(四)村内植树造林。

(五)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村内土地整理项目。

(六)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其他公益事业项目。

(七)对符合当地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政府给予补贴资金支持的相邻村共同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先以村级为基础议事,涉及的村所有议事通过后,报经区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可列入筹资筹劳的范围。属于明确规定由各级财政支出的项目,以及偿还债务、村务管理、兴办企业及经营亏损等所需费用和劳务,不得列入筹资筹劳的范围。

筹资的对象为本村户籍在册人口或者所议事项受益人口。筹劳的对象为本村户籍在册人口或者所议事项受益人口中男性18至60周岁、女性18至55周岁的劳动力。筹资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20元,筹劳每个劳动力每年最多不超过5个工日。五保户、现役军人不承担筹资筹劳任务;退出现役的伤残军人、在校就读的学生、孕妇或者分娩未满一年的妇女以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不承担筹劳任务。

四、筹资筹劳程序

开展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要按照以下四个阶段的十二个步骤有序开展。

(一)项目申报阶段

1、村党支部会提议。筹资筹劳事项由村党支部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形成初步意见和方案。

2、村“两委”会商议。对村党支部会的初步意见和方案,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讨论,形成商议意见。

3、党员大会审议。将村“两委”会商议意见提交党员大会讨论审议。

4、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在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15日前,村“两委”应张榜公布经党员大会审议通过并修改完善的筹资筹劳方案,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后形成的筹资筹劳方案,由参加会议的村民或者村民代表签字。

5、筹资筹劳方案决议公开。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通过的筹资筹劳方案,应在村级活动场所和各村民小组村务公示栏公示,公示时间原则上不少于7天。

(二)项目审批阶段

6、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经公示后村民无异议的筹资筹劳方案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对不符合筹资筹劳范围、议事程序以及限额标准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并要求村里及时纠正;对符合要求的方案,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报送区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复审。

7、区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复审。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通过的筹资筹劳方案经区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实地考察复核后,符合政策规定的,应当在收到方案的7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资金和劳务原则上按年度筹集,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项目可以按规定的筹资限额筹集两年的资金,但须经全体村民同意,并报省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且第二年不准再筹。

区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应按月汇总审核情况,并于当月底前上报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三)组织实施阶段

8、筹资筹劳。经过审核的筹资筹劳方案由村级组织实施。所筹资金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向出资人(或出劳人)开具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专用收据。筹集的资金和劳务由经村民推荐的群众代表和村民委员会共同负责管理使用。筹集的资金应单独设立账户、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做到一事一决算。筹资结余部分应退给出资人。

9、监督实施。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筹资筹劳管理使用情况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切实做好项目资金、项目进度、工程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10、结果公开。筹资筹劳的管理使用情况及结果经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后,定期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四)总结验收阶段

11、验收审计。项目竣工后由乡镇人民政府进行检查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验收结果张榜公示。区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会同财政、纠风部门对所筹资金和劳务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或逾期不改正的,行政监察机关依法依纪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

12、总结建档。筹资筹劳项目实施结束后,将筹资筹劳方案、决议、项目总结、审计结果等资料整理归档,做到一项目一档案。

五、严格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财政奖补工作,事关千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业和农村发展稳定大局。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工作制度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单位负责制,确保领导到位、责任明确、措施落实。按照《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做好2010年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0〕1号)要求,把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财政奖补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区政府负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乡镇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好村务公开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指导村组做好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村“两委”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组织农民开展好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心协力,扎实工作,稳步实施,把加强筹资筹劳管理作为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广泛宣传豫政〔2010〕36号文件和财政奖补政策,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切实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充分利用区政府网站、科技下乡、村务公开栏、宣传单等形式,多渠道宣传,引导和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筹资范文篇7

[摘要]负债作为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企业相比,高校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负债观念,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量化角度综合评价高校的负债状况。在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下,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而且筹资成本相对较低。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扩大教育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的重大方针政策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困境,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学建筑、学生宿舍、师资建设、仪器设备、图书等增长速度缓慢,进而影响招生规模的扩大。资金匮乏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制约“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实现。传统观念与僵化思维模式妨碍高校筹资,进而制约高校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借鉴企业的成熟经验,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高校负债状况,通过合理负债方式为高校筹集资金。

一、高校负债观念的更新

负债是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尤其是银行贷款已经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它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长期占据一定比例,是企业资产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负债种类繁多,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用于补偿贸易、融资租赁)、专项应付款(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可以说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离开负债简直就难以运转。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校资金由国家全额拨付,高校市场意识淡薄。尽管高校改革已经开始,但高校财务管理观念仍然滞后,沿用传统习惯,对负债缺乏正确认识,在筹资活动中很少想到负债方式。即使部分高校在基建过程中有银行贷款,也是想方设法尽快还清,不能把负债作为高校经济活动中一项长期的有机组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务会计中一直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结存”为会计要素进行核算,负债与收入同为资金来源,在核算过程中往往被混为一谈。1998年我国财政部颁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的规定,首次将“负债”作为单独的会计要素引入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从制度上为高校的负债筹资提供了依据。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定义: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清偿的债务。它是高等学校资产中属于债权人的那部分权益或利益。我国高等学校的负债,主要包括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及暂存款、应缴财政专户、代管款项、应缴税金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没有明确的偿付期,一般来说,流动性较强。

目前我国居民存款已达11万亿元,银行资金相对宽松。如果高校能够及时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可观的资金,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使高校跨越式发展。

二、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

从企业负债和高校负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除行为主体外,高校负债与企业负债是完全相同的。由于高校负债筹资目前处于尝试阶段,操作方法很不完善,如何评价更是无所适从。而企业已经有一套成熟的负债评价指标,我们可以借鉴企业评价指标,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从量化角度来评估高校财务状况,进而指导高校筹资活动。

企业涉及负债的评价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我们下面对其逐一进行分析。

①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流动比率应为2:1,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流动负债有1:1的相应资产保证,同时还有相当于流动负债1倍的可变资产保证日常经营。

②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通常以1:1为良好,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资产相等为好。

③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低,经营风险低,同时获利水平可能也低,说明企业经营保守,发展受到限制。因为当资产利润率高于银行利率时,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资产负债率高,经营风险高,其获利水平能够提高,使得企业可以较快发展。

④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是指企业实现利润对利息支出的保障程度,这一指标一般越高越好,说明企业对负债的偿付能力强。

三、实例分析

例:表1是B高校的资产负债表,该校2002年末事业结余为4268万元。我们借鉴企业负债评价指标,来考察该高校的负债状况。

表1资产负债表

单位:B大学2002年12月31日单位:万元

项目金额项目金额

一、资产类二、负债类

现金3借入款项

银行存款19,768应付票据

应收票据应付及暂存款904

应收及暂付款1,419应缴财政专户735

借出款251应缴税金26

材料362代管款项1,711

对校办产业投资389负债合计3,376

其它对外投资968三、净资产类

固定资产56,817事业基金8,438

无形资产固定基金56,817

资产合计79,977专用基金5,184

未完项目差额6,162

净资产合计76,601

总计79,977总计79,977

下面我们做具体分析:在高校财务制度中,没有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负债等分类。但我们借鉴企业的分类经验,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应为资产负债表“现金”到“材料”项,共计21803万元。速动资产在流动资产的基础上减去不易变现的材料,应收及暂付款在高等学校会计中属于支出未报数,变现的数量很小,也应视同为不易变现,整体扣减,所以速动资产应为20022万元。

由于没有借入款项,因此该校没有长期负债。其3376万元负债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应属于流动负债。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1803/3376=646%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20022/3376=593%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3376/79977=4.2%

由于该校没有银行贷款,也未发生利息费用,因此利息保障倍数无法计算。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已经得出负债评价指标的值,它对我们的负债筹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

①借入款项为零,说明该校未能利用银行贷款形式筹资,其财务经营观念保守,不利于高校跨越式发展。

②流动比率646%、速动比率593%,均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负债水平过低,该校利用负债筹资能力严重不足,观念保守。

设可增加负债筹资为x,当流动比率达到比较合理的2:1时,

2:1=流动资产/(现有流动负债+x)

x=流动资产/2-现有流动负债

=21803/2-3376=7525.5

说明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集7525.5万元。

同样可以计算出,当速动比率达到1:1时,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16646万元。

③资产负债率太低,仅为4.2%,假如将资产负债率提高到30%,即:

(x+3376)/79977=30%

x=20617.1

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20617.1万元。

④目前对于利息保障倍数如何评价,没有确切数据。假如达到5倍时,目前银行贷款利率约5%,即:

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4268+(x×5%)]÷(x×5%)=5

解得x=21340

也就是说,该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筹资21340万元时,高校盈余对利息保障倍数为5倍。从企业经验来看也是属于较大的,对支付有保障。

综上所述,该校通过负债筹资应控制在7,500—21,300万元之间。按四种方法的算术平均值(7525+16646+20617+21340)÷4=16,532万元,应为该校最适宜的负债筹资额度。

四、对高校负债筹资成本的评价

高校在筹资过程中,筹资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们就负债筹资与其他形式筹资作筹资成本比较。

例:某高校欲建学生公寓一栋,造价1000万元,建成可供2500名学生住宿,生均住宿费预计800元/年。现有两方案可供选择,A方案,从银行贷款,利率为5%;B方案,与甲公司合作,交由该公司建设,并以10年住宿费偿付工程款。试问选用哪个方案比较经济?

从表面上看,B方案很优惠,学校不需付一分钱,就可以解决2500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并且10年后可以收回楼房,等于“白拣”了一栋楼。那么到底事实是否如此,我们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来具体分析一下。

①用净现值法分析:

A方案:净现值=1000万

B方案:由于付给甲公司的费用每年相等(2500×800=200万),可以通过求年金现值的方法来求净现值。查表得,10年期5%的年金现值系数为7.721,所以可得:

净现值=200万×7.721=1544.2万

通过分析可知,A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000万元,B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544.2万元,要多付544.2万元,A方案从银行贷款要优于B方案。

②用内含报酬率法分析:

年金现值系数=原投资额/各年现金净流量=1000/200=5

查表得,10年期14%的年金现值系数为5.216,10年期16%的年金现值系数为4.833,这就是说年金现值系数为5的内含报酬率应在14%到16%之间,采用插值法得内含报酬率R:

R=14%+(5.216-5)/(5.216-4.833)×(16%-14%)

=14%+1.1%=15.1%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方案实际支出利率为5%,而B方案实际支出利率高达15.1%,因而A方案要优于B方案。如果采用B方案的话,高校是大大地吃亏了而不是白拣了一栋楼。

由于资金持有者总是追求回报的,根据企业经验,资金的回报率一般要求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因此我们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采用银行贷款等形式的负债筹资,其筹资成本要低于其他筹资方式,适合高校目前发展的需要。

五、高校负债筹资评价对高校筹资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负债评价指标和负债筹资成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我国高校目前负债水平普遍较低,说明高校没有或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有较大负债筹资空间。

②在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利率仅为5%-6%的情况下,通过银行贷款的负债形式筹资成本较低,对高校发展非常有利。

③有了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高校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而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通过合理负债为高校筹集资金。

筹资范文篇8

负债融资的税收屏蔽作用,主要体现为利息的减税效应能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负债越大,屏蔽越大,增加所有者权益的机会越大,所以很多投资者选择在投资总额中压缩注册资本比例,增加贷款的方式。如某企业投资总额2000万元,当年税前利润300万元,所得税率30%。若投资全部为注册资金,则年应税所得300万元,资本收益率300×70%÷2000=10.5%。若将注册资金降为1200万元,另800万元改为负债融资,假设因此增加利息支出70万元(年利率8.75%),则应税所得降为230万元,资本收益率却提高至230×70%÷1200=13.4%。

那么所有负债都能带来税务利益吗?非也。我们看到,在负债增加的同时,企业财务杠杆系数也增大了,就是说资本收益率对投资回报率(息税前利润率)的敏感程度增加了,投资回报率下降或提高必将带来资本收益率更大幅度的下降或提高。当负债比例不断提高时,这种风险也持续扩大。企业如有高比例回报为基础,现金净流量充分,能较容易地承担高利率、大比例的负债成本,自然可获相应的杠杆收益。但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或效益一般,当负债增大到一定程度,投资回报水平便可能无法承受不断上升的债务成本,甚至陷入财务危机。如上例,假设负债率增至80%即1600万元时,企业因此资信不足,只能用高利贷借款等方式筹资,加上债权人费用和筹资费用随负债增加而大量增加达280万元(年利率17.5%),则年应税所得仅20万元,资本收益率降为20×70%/400=3.5%,形成了杠杆的负作用。而若息税前利润达400万,则资本收益率120×70%/400=21%,与全额权益融资的资本收益率400×70%/2000=14%相比,高风险带来了高收益。假使税前利润仅200万元,尚不够付息,那高额负债就成了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祸首。

由此,要获得稳健的税务利益,须根据企业实际经营与财务状况,确定适当的负债比例,将税收成本的降低和控制企业风险相联系,追求适度的财务杠杆利益。

二、筹划的主要工作:分析不同方式的税后资金成本

总的说,负债融资是税前付息,只要符合规定均有税收屏蔽作用,而权益融资是税后分配,不能抵消所得税,所以前者的资金成本一般均小于后者,但具体到不同的负债方式其成本与效果还是非常不同的。

1、负债融资: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和费用一般都较高,资金成本也较高;公开发行债券属直接融资,发行费较高,但利息因避开了中间商,在同等资信条件下,往往比银行贷款低;向非金融机构借款和企业间拆借资金由于涉及机构和人员较多,容易利用还本付息的不同方式,利息计算、资金回收期等的弹性寻找筹划途径;企业内部集资也具有拆借方式的特点,且操作更方便灵活,对资金的实际拥有或风险责任更小,税负一般也更低。

从上可以发现,仅从税收角度筹划,向非金融机构借款、企业间筹资及内部集资虽然透明度低,限制条款多(如对一个关联企业融资超过注册资本50%部分的利息不准在税前扣除等),但效果最佳。特别对于集团企业,通过设立财务中心(核心控股企业),对外可利用集团的资源和信誉优势,整体筹资,承担财务风险。对内可层层分贷,解决集团内部筹资,并调节资金结构和债务比例。这样,除了因财务功能集中而节约费用外,财务中心还能为集团带来可观的税务利益和资金管理效益,如通过内部拆借,在差别税率的两企业间转移税负;通过对利息收入的筹划,取得抵免税或延缓纳税的效果;集中优势资金、有效利用闲置资金、转移利润等。例如:A、B两关联公司互相提供1000万资金(设未超税法限额),A向B提供的是长期借款,年息3%;B则每年与A签订短期合同,年息10%,利率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水平。假设此关联交易前,双方税前利润均为100万,A适用所得税率30%,B为15%,则A所得税支出30万元,税后净利为70万元,B所得税支出为15万元,税后净利85万元,集团总税负45万元,税后净利155万元。关联交易发生后,A税前利润则为(100+1000×3%-1000×10%)=30万元,纳税9万元,税后净利21万元;同理B税前利润170万元,所得税支出25.5万元,净利144.5万元;集团总税负则为34.5万元,净利润165.5万元。利润及税负向低税率B企业的成功转移使集团共节税10.5万元。

2、权益融资:自我积累是保守的税后留利再投资,金额小,速度慢,虽稳健但不利快速扩张。发行股票或认缴资本能快速筹资,但发行费用大(这部分有抵税效应),投资者对股息有持续增长的要求,根据“股利增长模型法”的原理,这种方式资金成本最高。

3、租赁:作为一种特殊的筹资方式,租赁使承租人既避免承担资金占用风险,又可通过租费抵减税收。在集团企业或关联企业中,特别是双方适用税率有差别的情况下,租赁更可方便地达到转移利润和减税目的。举例说明:某集团有A、B两子公司,所得税率分别为15%与30%,A拟处置一台年经营利润100万元(折旧已扣)的闲置设备给B,方案一是出售获400万净收入,其二是以40万年租租赁。不考虑营业税,则方案一增加集团所得税:A(400×15%)+B(100×30%)=90万元;同理方案二税负:A(40×15%)+B{(100-40)×30%}=24万元。可见,集团至少获得三大税务利益:其一避免交纳资产转让所得税400×15%=60万元;其二因税率差别税前多扣租金成本的抵税收益40×(30%-15%)=6万元;其三避免交纳租金收入所得税40×15%=6万元。其中前两项形成方案一与方案二的税收差距66万元。

一般地,租赁的税务筹划以经营租赁为主,对于融资租赁,因会计处理要求确认租赁资产和负债,是一种表内筹资,可能引起不利的资金结构变化。但融资租赁也有其优点:如融资租入资产的改良支出,可在不短于5年的时间内摊入成本,与自有资产改良增加原值,按年限提折旧相比,有快速摊销的节税效应。

三、筹划的最终目的:确定最佳筹资结构

既然筹资对企业经营理财业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本结构的变动发生作用的,而资本结构又是由筹资方式决定的,因此筹划的目的即是在适度负债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筹资方式的税务影响和税后资金成本,选择最佳筹资结构。所谓最佳筹资结构,是在特定筹资规模下,税后加权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方案。它综合了不同方式个别资金成本的作用,因此能获得最大的税后利益。

筹资范文篇9

关键词: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创业风险

创业者开办企业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资金。初创企业由于风险较高难以通过银行等渠道实现筹资,而创业风险资本的注入可以解决初创企业的燃眉之急。创业风险资本筹资,造就了微软、雅虎、百度等举世闻名的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也使它成为当今众多创业者的新宠。

目前,创业风险资本筹资尚无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筹资战略。本文结合国内外成功的风险资本筹资案例,从创业方案和创业者素质两方面分析了赢得风险资本的要素。

1创业风险资本筹资概述

风险资本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认为,风险资本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则将风险资本定义为,对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进行投资的资本。因此,创业风险资本筹资就是指初创企业(一般指高科技企业)以赢得风险资本为主要方式的一种特殊筹资形式。

创业风险资本筹资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包括投资人和筹资人(创业者),一方面,风险投资者手中握有大额资金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投放渠道,另一方面,创业者具有高获利可行性的方案却因无法获得资金支持而陷入“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这个群体注定与风险相伴,但是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回报。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一旦企业得以健康运作,投融资双方都可获取高额利润。

道琼斯VentureOne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联合的全球风险投资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的全球风险投资金额突破320亿美元,2005年为309亿美元,2004年为290亿美元,2003年为270亿美元,2002年为286亿美元,全球风险投资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

2创业风险资本筹资成功要素之一——创业方案

现实的经济环境中,资金投放是一种风险与收益的博弈,投资者不会基于感性出资。要想获得风险资金,创业者必须让投资者相信投资项目将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创业者必须制定具有说服力的创业方案。

一般来说,一份详细的创业方案应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企业概况、创业计划作者的个人情况、市场评估、市场营销计划、企业组织结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月)、销售收入预测(12个月)、销售和成本计划、现金流量计划。然而,创业方案并不是越长越好,一个高效的投资者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就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因此,复杂的宣传材料和图表倒不如简单的盈亏收支平衡表有效。

虽然创业方案不需要很复杂,但它一定是创业者经过大量的调研、周密的思考后精心制定的,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一个成功的创业方案必须体现筹资项目下列五个方面的特点。

2.1技术上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从风险资本的定义中可以得知,风险资本一定是和高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风险资本家看好的投资产品应该是在技术上领先同类产品,或是某些方面具有独创性。否则,市场上充斥着的相同类型产品将会成为该新产品的有力竞争,从而使初创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1987年,美国转换科技公司在其创业方案中明确提出:通过技术改进能设计出与多种工业化计算机交互的工业输入/输出系统,由于技术的先进性和新颖性,该公司成功从3iVenture公司筹得300万美元风险资金。

2.2广阔的市场前景

好的创意并不一定意味着产品具有相当的市场前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产品接入市场的时机不成熟、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等诸多因素常常会使新颖的产品不具有市场。因此,分析产品的市场前景在创业计划中显得非常重要。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互联网刚刚起步,中文信息网站严重缺乏。搜狐的开创者张朝阳看准了互联网服务一定会被大众所接受,并将自己的创业想法拟定了计划书,成功获得了风险投资家的资助,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完全依靠风险投资创业的高科技企业——爱特信公司,进而创立了搜狐网站。

2.3高额的预期利润

在进行风险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投资者当然期望所投入的资本获得的利润越高越好。需要指出的是,筹资企业能产生的预期利润率一定要高于投资方的资金预期报酬率,这是获取风险资本的一个前提条件。1957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公司在向美国研究开发公司(ARD)筹资时,ARD公司指出,新公司必须保证有5%以上的利润,利率必须比同行业计算机公司(RCA)的高,DEC保证10%的利润,从而造就了ARD投入7万美元,到1971年增值到3.55亿美元的投资神话。

2.4短时间内获利的可能性

资金投资回收期的过长意味着潜在投资风险的增加,风险资本越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创利,越能坚定风险投资方的信心。风险资本投资者往往认为,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向一个短期不能创利的企业投资。中国迈思威商企软件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旭光在向韩国SK(鲜京)株式会社申请风险投资时,起初SK并不看好他的项目,原因是该项目市场拓展周期长,风险太大。陈旭光重新对项目进行了调整,将原来准备一步到位的模式分为几个阶段,从而使每个阶段都有盈利点,大大缩短了创利周期,最终如愿获得SK公司投资,成为了年销售额为700万元的迈思威软件公司。

2.5合理的经费预算

在创业方案中,经费多少是投、融资双方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在经费预算上双方往往存在较大的分歧。投资方为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为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希望投入的资本越少越好。筹资方为开拓市场、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常常希望筹得的风险资本越多越好。在创业风险资本筹资过程中,经费额度完全掌握在投资方的手中。要想最大限度地获得风险资本,就必须证明经费预算中所需的每一分钱都是最合理的。搜狐公司的张朝阳最初向著名风险投资家爱德华·罗伯特进行筹资时,给自己标价200万美元,罗伯特认为张朝阳定价太高。随后张朝阳联合相关专家共同考察和对比了国内外市场,重新制定了完备和细致可行的商业预算,最终获得罗伯特的风险投入。3创业风险资本筹资成功要素之二——创业者的素质

在创业风险资本筹资中,人是至关重要的。风险投资行业的先驱和传奇人物多里奥特曾说过:“可以考虑对一位有二流想法的一流企业家投资,但不能考虑对一位有一流想法的二流企业家投资。”风险企业的成败和创业者素质的高低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与投资者的接触中,筹资者需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内在素质。成功的创业风险筹资者应具备以下素质。

3.1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风险创业者是由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界出类拔萃的精英组成,他们具有管理、工程、法律、新闻等不同专业背景,在所属行业通过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不但使他们更容易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好感,同时也是成功运作风险企业的一个必备条件。DEC公司创始人奥尔森在创业前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进修计算机、参与美国空军测试计算机的开发,同时进入IBM公司参与合作开发,这些经历都为他今后开创计算机行业巨头-DEC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强烈的事业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为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毅然投身于风险创业事业的人,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创业狂热”。对事业的热爱和对成功的渴望会成为创业者努力进取的不息动力,并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能够为此付诸艰苦工作的奋斗热情。顽强、坚韧的意志是创业者所不可缺少的。从创业项目最初的起步,到与风险投资公司的接洽和谈判,寻求融资和合作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会被风险投资公司所赏识的,因此必将换来风险投资公司竭尽全力的资金支持。

3.3出色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风险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企业内部也常常有各种各样的能人,如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些都要求风险创业者具备较高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风险投资公司对创业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是影响风险资本介入初创企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必然涉及到资源配置、预测决策、经济分析、经济核算、成果转让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该目标引导下,企业不仅要靠产品、技术来追求效益,更要靠科学管理来提高效益,正所谓“管理出效益”。因此,创业者必须掌握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从系统整体观念出发,统筹、协调、控制和优化各项资源。

3.4敢于承担风险,同时注重现实的可行性

在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机会和风险并存,既有成功的机遇,也有失败的危险。承担风险,无论是财务方面、社会方面的风险,还是心理方面的风险,都是创业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创业者如何面对机会和风险,并以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机会的到来,躲避风险的侵害。只要是创业者,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承担风险,不被困难击垮,并坚韧不拔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但是,创业者敢于承担风险并不意味着脱离实际、天马行空。承担风险的勇气建立在对现实情况的正确判断和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否则,风险的代名词只会是失败。

3.5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非凡的创新能力

成功的创业者们具有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能力,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能够选择新的思路和方法,因而能够迅速、高效地解决棘手的问题。创业者如果具备了创新精神,往往能找到企业发展的捷径,在“新”字上做文章,为消费者提供新商品,为自己创造新市场和新机遇,在商海中占据主动。2000年,中华创业网大胆地将其网站产品(OMMO即时语)定位为快速、新奇和实用的聊天工具,同国内外各种聊天工具ICP、OICQ、PCICQ相比,OMMO即时语提供了“群呼”等有特色的服务,为该网站占据市场赢得了先机。

4结论

创业者在风险资本筹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筹资者与投资者并不是相互交锋的敌人,他们更应该是一对合作伙伴,共同开创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双赢局面。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关键取决于创业风险资本成功筹资的两大要素——创业方案和创业者的素质。

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创业方案是成功获得筹资的第一步,它是使投资者确信能获取利润的方案,而创业者的素质是保证创业方案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德军,刘宏武.哈佛模式公司资本战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成思危.风险投资论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3徐纯林,魏素艳.论中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证券投资,2005(12)

筹资范文篇10

关键词:筹资风险资本结构防范措施

在我国,几乎所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但是通过自身积累等方式筹资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也要通过举债筹借一定数量的资金,维持企业经营活动,即负债经营。这样就会导致一定的风险。企业筹资风险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从而决定财务管理在筹资过程中必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加强对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针对不同的筹资风险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规避其风险。

1筹资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1.1筹资风险的含义

企业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它是指企业因借人资金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一般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嘟可能提高或降低),从而会使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

1.2筹资风险的特征

1.2.1客观性。筹资风险根源于企业内外环境及一些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风险的存在是无法回避和消除的,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应对,从而减轻或避免费用、损失的发生。

1.2.2不确定性。筹资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具有可变性,即是否发生,何时、何地发生以及发生的范围和影响程度等是一种偶然的、不确定的结果。

1.2.3可控性。筹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它的发生并不是纯粹的“意外”,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企业可以根据以往类似事件的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可能产生的筹资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关的措施防范和控制。

1.2.4双重性。筹资风险具有两面性,既可以带来财务杠杆利益,又可能引起筹资风险,是一把双刃剑。而且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例关系,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

2筹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2.1负债经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必须保证投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否则,将出现收不抵支或发生亏损,降低了偿债能力。在负债数额不变的情况下,亏损越多,以企业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低,财务风险也就越大。过度的高额负债,使筹资风险增大,不仅需要支付巨额的利息,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能力,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最终将因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倒闭。终极的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破产清理后的剩余财产不足以支付债务。

2.2过度负债降低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企业过度负债,导致债务负担过大。企业债务到期,若不能按期足额的还本付息,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若是信誉好的企业,可以很容易地举新债还旧债;但是信誉不好的企业,金融机构或其它企业就不愿再给此企业提供资金,再筹资能力也就降低了。

3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3.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建立防范机制

建立财务“预防”机制,正确把握企业负债经营的“度”。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决策时,应该考虑企业举债的规模和偿债能力。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的“诊断”机制,要对企业的负债进行分析,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经营者业绩,使企业获得负债资金效应,降低资金成本,提高权益资本收益水平。第二,负债经营可以迅速筹集资金,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增强经济实力。第三,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破产的危机。因而,在建立企业财务预警制度时,应把握好负债经营的“度”。估计可能筹集的资金量,并以此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把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筹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避免由于两者脱节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防范企业的筹资风险。

3.2保持和提高资产流动性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和生产特点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相对地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在合理安排流动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不仅要确定理想的现金余额,还要提高资产质量。永远保持资产流动性不低于警戒水平。通过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于流动负债)等比率来分析、研究筹资方案。这些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3.3研究利率、汇率走势,合理安排筹资

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或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措的资金,应尽量采取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但应避免筹资过度。当筹资不利时,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措经营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根据资金需求量筹措长期资金,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另外,因经济全球化,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汇率变动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应根据汇率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筹资方案。

3.4先内后外的融资策略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如有资金需求,应按照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融资顺序,即:先考虑内源融资,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外部融资时,先考虑债务融资,然后才考虑股权融资。自有资本充足与否体现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和获取现金能力的高低。自有资本越充足,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自有资本多,也可增加企业筹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又比较苛刻时,若有充足的自有资本就不会因此而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