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损失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1:47:02

财产损失险

财产损失险范文篇1

关键词: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模式

一、研究核保险定价的意义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是核保险中的主要险种之一,定价是核保险的核心问题,定价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核保险的健康发展。由于核保险定价存在许多特殊性,导致核保险定价与一般保险定价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核保险的定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核保险定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数法则在核保险定价中无法采用

保险定价的一般原理是依据数学概率论中的“大数法则”,通过长期的保险事故统计,确定某类保险标的的出险概率,损失规模,进而确定此类保险标的的费率。根据“大数法则”定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多,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小;反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少,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大。因此,保险人运用“大数法则”就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危险,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保险人为了保持其财务稳定性,必须扩大承保保险标的的数量,从而使自己的业务规模符合大数法则的要求。

核电站定价的方法并不能完全使用一般的保险定价原理,其主要原因在于核电站数量太少,很难满足大数法则对保险标的数量要求的最小值。核电站保险只有50多年的历史,全世界现在运行的核反应堆只有435个,即便包括已退役的核反应堆,也只有600多个,WANO组织统计的反应堆运行时间累计只有12000堆年左右。在这种状况下,大数法则失效,导致核电站的定价不同于一般的保险定价方法。

(二)核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有可能酿成巨灾风险

核巨灾风险发生,会导致大量费用发生:核泄漏会造成严重的污染,涉及到非常高的清污费用;由核巨灾风险而触发的核责任险还具有保险责任长期性的特点。核保险的这些特殊性,是核保险定价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三)吸收与借鉴国外核保险定价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导我国核保险的科学定价

虽然有关保险定价的文献比较多,如李冰清、田存志(2002)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研究巨灾保险产品的定价,以便更合理地解释巨灾保险产品的定价问题;毛宏、罗守成、唐国春(2003)介绍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及其在保险定价中的应用;张勇(2004)阐释了保险产品定价的效用理论;曾娟、王文(2006)通过对我国现行财产保险领域费率计算方法的研究,认为财产保险领域费率厘定技术的改进非常关键,并探讨财产保险领域费率计算方法的新途径。但是有关核保险的研究文献非常少,关于核保险如何定价的文献目前是一项空白,核电站如何定价一直是核保险中的一大技术难题。

从核保险的实践来看,我国核保险业务开始于1994年,至今只有13年的发展历史。虽然我们已经掌握了核保险定价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考虑到核保险在国外已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现状,国外关于核保险定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可以吸取与借鉴的成果。随着核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国外核保险定价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继续吸收与借鉴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与充实我国核保险定价的理论,并且能够指导我国核保险科学的定价。

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原理

(一)核电站危险单位的划分

在对核电站进行定价时,事先要明确危险单位的划分。核风险保险事故下的核电站的危险单位是指,一次核风险保险事故对一个保险标的造成的最大的可能损失范围。根据核电站的设计特点,一次核风险保险事故最小可限于核反应堆内,最大可导致包括核电站现场以外的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在确定核电站核风险保险事故危险单位时,实践中有三种划分法:第一,把整个核电站视作一个危险单位,而不论该核电站拥有1座或2座以上反应堆;第二,以一张保单作为一个危险单位,该保险单可以覆盖地点不同的数十个反应堆,并且这些反应堆共享一个保险单限额,如英国、法国、韩国;第三,同一保险标的由多张保单保障,如财产损失险、核第三者责任险、核物质运输责任险、核恐怖责任险、利损险等,不论这些险种是单独出单还是作为附加险出单,所有险种的保险责任应累加在同一保险标的下,即承保能力不能重复使用。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采用的是第一种划分方法,因此本文在对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时,以整个核电站视作一个危险单位。

(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理论费率的确定

1.纯费率的确定

保险费率可以分成两部分:纯费率与附加费率两部分。纯费率主要是根据保险标的风险的高低来确定,它是保险费率的基础与主要构成部分。保险费率的厘定,关键在于纯费率的确定。

保险是对风险的保险,因此风险的高低以及风险的不确定性是保险在厘定价格时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在核电站定价中,准确地划分以及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是厘定核电站费率的基本工作。

核电站可能遭受的风险是制定纯费率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识别与估计出核电站的关键风险及其发生概率,就为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根据40多年来全世界核电站的运行记录,核电站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明显的规律性。从1962年至2004年,全世界核电站共发生了800多次保险事故,其中只有10%的损失是由核事故引起的,其它大部分的损失是由火灾、机器损坏和电器设备损坏造成的。也就是说,核电站发生特大事故的概率是极小的,大部分事故是几百万至几千万美元的损失。核电站所面临的关键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器损坏。机械故障是核电站保险业务中引起保险损失的最主要因素,发生频率约为25%,损失金额一般占总损失的34%。损失区域主要集中在汽轮机、发电机、变电站、装卸料机、备用柴油发电机,以及各类型泵等。

(2)火灾。火灾是引起核电站保险损失的关键风险因素之一,发生频率约占损失事故的22%,损失金额一般占总损失的19%。

(3)电气事故。电气事故是核电站保险损失的常见因素,这类损失的发生频率为23%,损失金额约占总损失的30%。

(4)核事故。指发生与核泄漏有关的核损害事故,其损失还包括人员疏散、除污、核电站彻底关闭、余热排除等系列后果损失。这类损失的发生频率为10%,损失金额占总损失的13%。目前核事故损失的概率为a×l0-5~10-7,a≤3,其含义是安全性最好的核电站每运行100万年,才可能出现不高于3次堆芯熔化事故,而安全性最差的核电站每运行1万年,就可能出现不高于3次的堆芯熔化事故,可见不同的核电站核事故发生的概率差异较大。世界上迄今只发生了两次重大核事故,一次是美国的三厘岛核电站事故,一次是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5)其他风险。主要指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引发的物质损失赔偿,发生频率约为20%,累积损失程度占比约为4%。

此外,在实际确定纯费率时,为了安全起见,还要在预期损失率基础上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纯费率=预期损失率×(1安全系数)。

2.附加费率的确定

附加费率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以及保险公司期望的合理利润率,它由费用率、营业税率和利润率构成。一般来讲,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率为30%左右,但是考虑到核电站保险是一类特殊的保险,它不同于常规保险,核电站保险涉及到许多常规保险所没有的风险检验、风险测定环节,因此核电站保险的成本费用一般要高于常规保险的成本费用,核电站保险所需的成本费用在35%左右。

假设用r表示纯费率,用k表示附加费率,用R表示理论保险费率,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R=r/1-k

(三)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实际费率的确定

以上计算出来的保险费率仅仅是理论费率,由于影响核电站财产保险定价的因素非常多,在实际定价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复杂因素,合理地选择不同的实际费率确定方法才能制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实际费率,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核保险市场供求状况。核保险的供给方包括国际核共体、美国核自保组织(NEIL)、欧洲核自保组织(EMANI)三家。随着国际核自保组织的发展,境外核保险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际核保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世界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核保险市场费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2.保险单的保障范围,包括责任限额、免赔额、除外责任、特殊条款、附加险等都会对保险费率产生影响。如含有营业中断险的财产损失险保单,必须单独确定营业中断险的费率。最新的保单条款内容体现了对核电站安全运行水平的重视,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WANO)的强制损失率(ForcedLossRate)指标被首次引入英国的核物质损失险保单中,强调了安全运行好的核电站可以享受更加优惠的费率水平。纯益手续费、无赔款退费、停堆退费等条款广泛使用,使得保费水平更加接近核电站的实际风险水平。

3.被保险人的损失记录。被保险人以往的损失情况不但反映了核电站的风险状况,而且也反映了核电站的风险管理水平,这些会影响到对核电站的风险评估,进而对费率的确定产生影响。

4.核保险责任准备金。由于核保险有可能产生巨灾风险,巨灾风险一旦产生,其赔偿额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国外的核共体一般都要从保费当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巨灾保险准备金,比例高的占到保费的75%,低的占到保费的50%左右,这也会影响到保险费率的水平。

5.出单核共体。出单核共体的实力、地位、经验及其它与再保险接受人的合作关系及谈判技巧等,决定了出单核共体在定价方面是否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也是影响保险费率的重要因素。

6.常规保险市场对核保险市场的影响。核保险市场虽然相对独立于常规保险市场,但是仍然会受到常规保险市场的影响。当常规保险市场竞争过度激烈时,保险利润减少,部分保险人就会进入核保险市场,提高核保险的总体承保能力,从而引起核保险市场费率的下降;反之,当核保险市场利润下降时,部分保险人就会离开核保险市场,也会引起核保险市场费率的上升。

7.核电站保险费率在核电站不同运行阶段具有不同的费率水平。一个核电站的生命周期一般设计为40年,运行的前5—10年与最后5—10年是风险高发期,相应的保险费率也较高;中间20多年属于运行的稳定期,风险较低,相应的保险费率也较低。从核电站的生命周期来看,一个核电站的保险费率大致呈U形,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核电站的保险费率显然就存在差异。

可见,核电站的定价非常复杂,以上仅是核电站定价的一般原理。不同核电站的风险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所处的市场状况不同,即使风险因素完全相同的两个核电站,其保险定价也是相差很大的。

三、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模式

根据纯费率确定方法的不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的方法可以划分为三类模式。

(一)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

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的原理是依据分类法中纯保费法计算保险费率的方法。纯保费是以每一危险单位的平均损失概率乘以最大损失可能(或被保险标的的重置价格),计算公式为:P=S×F

其中,S为最大损失可能(或被保险标的的重置价格),F为每一保险标的的平均损失概率,P为纯保费。

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是指将核电站所面临的风险首先分为几个大类,在每个大类之下再具体考虑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的发生概率,在此基础上测算出各具体风险的保险费率,通过汇总各个具体风险的保费从而得到每一大类风险保费,再汇总各大类的保费从而得到纯保费的定价方法。假设核电站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划分为五大类:机器损坏风险、火灾风险、电气事故风险、核风险、其它风险。具体方法为:

假设可能引发机器损坏的因素表示为m1,m2,…m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m1,Lm2,…Lm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m1,fm2,…fmn,则每年因机器损坏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火灾的因素表示为f1,f2,…f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f1,Lf2,…Lf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f1,ff2,…ffn,则每年因火灾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电气事故的因素表示为e1,e2,…e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e1,Le2,…Le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e1,fe2,…fen,则每年因火灾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核事故的因素表示为n1,n2,…n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n1,Ln2,…Ln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n1,fn2,…fnn,则每年因核事故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保险损失的其他因素表示为o1,o2,…o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o1,Lo2,…Lo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o1,fo2,…fon,则每年因其他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则核电站财产损失险的纯保费为:

(二)区位划分定价模式

国际上流行的核电站财产损失险保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列明风险的保单,另一种是一切险保单。当所使用的保单不同时,核电站的定价方法也不同,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主要适用于列明责任的保单,而核电站区位划分定价法主要适用于一切险保单。

当核电站保单采用一切险保单时,保单的责任范围扩大,风险因素增加,虽然在理论上我们仍然可以使用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对核电站进行定价,但是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使用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样所计算出来的价格有可能不能真实地反映核电站所潜在的各种关键风险因素。在这种条件下,核电站定价的方法应该使用第二种模式:即区位划分定价模式。所谓区位划分定价模式,其基本的原理是按照核电站不同区域存在的放射性高低差异,将核电站分成高放区(highradioactivityzone)、低放区(lowradioactivityzone)、零放区(zeroradioactivityzone)三部分。

高放区主要是指核岛中的部分财产,指核燃料装入反应堆后的反应堆压力容器、核燃料、反应堆内部构件和控制棒(但不包括控制机械),此外还包括核燃料处理厂房的部分区域等;低放区依据不同类型的核电站而有所不同,以压水堆核电站为例,主要是指热交换器、稳压器、控制棒的控制机械、循环系统泵、通风系统、装卸料机、核物质传输机械、核物质运输起重机、控制室、乏燃料水池等;零放区主要指常规岛和办公区域,包括汽轮机厂房、应急柴油发电机厂房、变电站、开关站、消防站、重要厂用水系统、一般材料仓库、油库、车库、厂区办公楼、餐厅、道路、围墙等。

核电站保险与一般电站保险的最大不同在于:核电站存在一定的放射性风险,一旦发生核泄漏,处理核污染所花费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清污费用构成了核电站保险定价当中所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显然,发生核泄漏,核电站三个不同区域所遭受的污染程度会有很大不同。清污费用是涉及到整个核电站甚至核电站方圆几百公里范围的,发生的清污费用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放射性区域的风险状况是不同的,可以通过风险检验确定不同区域的风险概率,从而确定出纯费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它可扣除因素,从而确定核电站保险价格。

(三)分段定价模式

以上两种定价模式适用于正常运营的核电站的财产损失险定价,但是在建安工险向核保险交接过程中的核电站,由于尚未进入正常的运营阶段,其定价不能使用正常运营的核电站的定价方法。在从建筑安装完成到正常运营之前,要经历几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装料前阶段;第二阶段,装料阶段;第三阶段,临界点阶段;第四阶段,并网发电阶段;第五阶段,满功率运行阶段。在不同阶段,风险状况不同,保险费率也不同:在第一阶段,由于还没有加装核燃料,核保险尚未开始,这时核保险的费率为0;在第二个阶段,核保险正式开始,由于仅仅开始加装核燃料,尚未进入自动裂变反应阶段,风险因素比较小,因此这一阶段的保费率仅占到正常运营阶段保费率的25%左右;在第三个阶段,加装的核燃料达到了维持链式反应的临界阶段,风险因素开始增加,因此核保险费率也相应地提高到占正常运营费率的50%;在第四个阶段,核电站已经进入了并网发电阶段,风险因素进一步增加,保费率提高到占正常运营的90%;在第五阶段,核电站已经达到满功率运营,与正常运营的核电站一样了,所收取的保费率达到最高,为正常运营核电站的100%。每一阶段的保费按该阶段的实际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收取,核电站的总保费是各阶段保费的总和。

四、对我国的启示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核电站所处的地理位置、核电站建造所使用的技术、核电站运行的时间、反应堆的类型等因素,都会对定价有影响。在对国外大量文献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我们归纳出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的三种基本模式。通过对这三种定价模式的理论分析,我们认识到准确、科学地对核电站财产损失险进行定价,必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核保险风险数据库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需要大量样本的长期统计数据,国外核共体拥有比较完备的各国核电站风险损失以及赔偿的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他们进行定价的原始依据。我国应继续充实与完善核保险风险数据库,以拥有比较完善的核保险风险数据,作为核保险定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建立符合我国核风险特征的定价模型,进而制定出较为科学的核电站财产损失险费率。

(二)必须要有较强的风险检验能力

在核电站定价时,核电站的风险水平是由核能检验工程师所出具的风险检验报告为依据的,核电站风险检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核电站保险定价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通过对外交流,在国内外培训的方式与方法,提高风险检验的理论水平;通过积极参加国际核能检验工程师风险检验实践的方式,在“干中学”里进一步提高我国对核电站风险检验的现场能力。

财产损失险范文篇2

关键词: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模式

一、研究核保险定价的意义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是核保险中的主要险种之一,定价是核保险的核心问题,定价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核保险的健康发展。由于核保险定价存在许多特殊性,导致核保险定价与一般保险定价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核保险的定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核保险定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数法则在核保险定价中无法采用

保险定价的一般原理是依据数学概率论中的“大数法则”,通过长期的保险事故统计,确定某类保险标的的出险概率,损失规模,进而确定此类保险标的的费率。根据“大数法则”定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多,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小;反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少,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大。因此,保险人运用“大数法则”就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危险,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保险人为了保持其财务稳定性,必须扩大承保保险标的的数量,从而使自己的业务规模符合大数法则的要求。

核电站定价的方法并不能完全使用一般的保险定价原理,其主要原因在于核电站数量太少,很难满足大数法则对保险标的数量要求的最小值。核电站保险只有50多年的历史,全世界现在运行的核反应堆只有435个,即便包括已退役的核反应堆,也只有600多个,WANO组织统计的反应堆运行时间累计只有12000堆年左右。在这种状况下,大数法则失效,导致核电站的定价不同于一般的保险定价方法。

(二)核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有可能酿成巨灾风险

核巨灾风险发生,会导致大量费用发生:核泄漏会造成严重的污染,涉及到非常高的清污费用;由核巨灾风险而触发的核责任险还具有保险责任长期性的特点。核保险的这些特殊性,是核保险定价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三)吸收与借鉴国外核保险定价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导我国核保险的科学定价

虽然有关保险定价的文献比较多,如李冰清、田存志(2002)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研究巨灾保险产品的定价,以便更合理地解释巨灾保险产品的定价问题;毛宏、罗守成、唐国春(2003)介绍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及其在保险定价中的应用;张勇(2004)阐释了保险产品定价的效用理论;曾娟、王文(2006)通过对我国现行财产保险领域费率计算方法的研究,认为财产保险领域费率厘定技术的改进非常关键,并探讨财产保险领域费率计算方法的新途径。但是有关核保险的研究文献非常少,关于核保险如何定价的文献目前是一项空白,核电站如何定价一直是核保险中的一大技术难题。

从核保险的实践来看,我国核保险业务开始于1994年,至今只有13年的发展历史。虽然我们已经掌握了核保险定价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考虑到核保险在国外已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现状,国外关于核保险定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可以吸取与借鉴的成果。随着核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国外核保险定价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继续吸收与借鉴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与充实我国核保险定价的理论,并且能够指导我国核保险科学的定价。

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原理

(一)核电站危险单位的划分

在对核电站进行定价时,事先要明确危险单位的划分。核风险保险事故下的核电站的危险单位是指,一次核风险保险事故对一个保险标的造成的最大的可能损失范围。根据核电站的设计特点,一次核风险保险事故最小可限于核反应堆内,最大可导致包括核电站现场以外的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在确定核电站核风险保险事故危险单位时,实践中有三种划分法:第一,把整个核电站视作一个危险单位,而不论该核电站拥有1座或2座以上反应堆;第二,以一张保单作为一个危险单位,该保险单可以覆盖地点不同的数十个反应堆,并且这些反应堆共享一个保险单限额,如英国、法国、韩国;第三,同一保险标的由多张保单保障,如财产损失险、核第三者责任险、核物质运输责任险、核恐怖责任险、利损险等,不论这些险种是单独出单还是作为附加险出单,所有险种的保险责任应累加在同一保险标的下,即承保能力不能重复使用。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采用的是第一种划分方法,因此本文在对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时,以整个核电站视作一个危险单位。

(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理论费率的确定

1.纯费率的确定

保险费率可以分成两部分:纯费率与附加费率两部分。纯费率主要是根据保险标的风险的高低来确定,它是保险费率的基础与主要构成部分。保险费率的厘定,关键在于纯费率的确定。

保险是对风险的保险,因此风险的高低以及风险的不确定性是保险在厘定价格时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在核电站定价中,准确地划分以及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是厘定核电站费率的基本工作。

核电站可能遭受的风险是制定纯费率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识别与估计出核电站的关键风险及其发生概率,就为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根据40多年来全世界核电站的运行记录,核电站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明显的规律性。从1962年至2004年,全世界核电站共发生了800多次保险事故,其中只有10%的损失是由核事故引起的,其它大部分的损失是由火灾、机器损坏和电器设备损坏造成的。也就是说,核电站发生特大事故的概率是极小的,大部分事故是几百万至几千万美元的损失。核电站所面临的关键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器损坏。机械故障是核电站保险业务中引起保险损失的最主要因素,发生频率约为25%,损失金额一般占总损失的34%。损失区域主要集中在汽轮机、发电机、变电站、装卸料机、备用柴油发电机,以及各类型泵等。

(2)火灾。火灾是引起核电站保险损失的关键风险因素之一,发生频率约占损失事故的22%,损失金额一般占总损失的19%。

(3)电气事故。电气事故是核电站保险损失的常见因素,这类损失的发生频率为23%,损失金额约占总损失的30%。

(4)核事故。指发生与核泄漏有关的核损害事故,其损失还包括人员疏散、除污、核电站彻底关闭、余热排除等系列后果损失。这类损失的发生频率为10%,损失金额占总损失的13%。目前核事故损失的概率为a×l0-5~10-7,a≤3,其含义是安全性最好的核电站每运行100万年,才可能出现不高于3次堆芯熔化事故,而安全性最差的核电站每运行1万年,就可能出现不高于3次的堆芯熔化事故,可见不同的核电站核事故发生的概率差异较大。世界上迄今只发生了两次重大核事故,一次是美国的三厘岛核电站事故,一次是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5)其他风险。主要指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引发的物质损失赔偿,发生频率约为20%,累积损失程度占比约为4%。

此外,在实际确定纯费率时,为了安全起见,还要在预期损失率基础上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纯费率=预期损失率×(1安全系数)。

2.附加费率的确定

附加费率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以及保险公司期望的合理利润率,它由费用率、营业税率和利润率构成。一般来讲,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率为30%左右,但是考虑到核电站保险是一类特殊的保险,它不同于常规保险,核电站保险涉及到许多常规保险所没有的风险检验、风险测定环节,因此核电站保险的成本费用一般要高于常规保险的成本费用,核电站保险所需的成本费用在35%左右。

假设用r表示纯费率,用k表示附加费率,用R表示理论保险费率,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R=r/1-k

(三)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实际费率的确定

以上计算出来的保险费率仅仅是理论费率,由于影响核电站财产保险定价的因素非常多,在实际定价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复杂因素,合理地选择不同的实际费率确定方法才能制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实际费率,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核保险市场供求状况。核保险的供给方包括国际核共体、美国核自保组织(NEIL)、欧洲核自保组织(EMANI)三家。随着国际核自保组织的发展,境外核保险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际核保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世界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核保险市场费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2.保险单的保障范围,包括责任限额、免赔额、除外责任、特殊条款、附加险等都会对保险费率产生影响。如含有营业中断险的财产损失险保单,必须单独确定营业中断险的费率。最新的保单条款内容体现了对核电站安全运行水平的重视,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WANO)的强制损失率(ForcedLossRate)指标被首次引入英国的核物质损失险保单中,强调了安全运行好的核电站可以享受更加优惠的费率水平。纯益手续费、无赔款退费、停堆退费等条款广泛使用,使得保费水平更加接近核电站的实际风险水平。

3.被保险人的损失记录。被保险人以往的损失情况不但反映了核电站的风险状况,而且也反映了核电站的风险管理水平,这些会影响到对核电站的风险评估,进而对费率的确定产生影响。

4.核保险责任准备金。由于核保险有可能产生巨灾风险,巨灾风险一旦产生,其赔偿额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国外的核共体一般都要从保费当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巨灾保险准备金,比例高的占到保费的75%,低的占到保费的50%左右,这也会影响到保险费率的水平。

5.出单核共体。出单核共体的实力、地位、经验及其它与再保险接受人的合作关系及谈判技巧等,决定了出单核共体在定价方面是否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也是影响保险费率的重要因素。

6.常规保险市场对核保险市场的影响。核保险市场虽然相对独立于常规保险市场,但是仍然会受到常规保险市场的影响。当常规保险市场竞争过度激烈时,保险利润减少,部分保险人就会进入核保险市场,提高核保险的总体承保能力,从而引起核保险市场费率的下降;反之,当核保险市场利润下降时,部分保险人就会离开核保险市场,也会引起核保险市场费率的上升。

7.核电站保险费率在核电站不同运行阶段具有不同的费率水平。一个核电站的生命周期一般设计为40年,运行的前5—10年与最后5—10年是风险高发期,相应的保险费率也较高;中间20多年属于运行的稳定期,风险较低,相应的保险费率也较低。从核电站的生命周期来看,一个核电站的保险费率大致呈U形,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核电站的保险费率显然就存在差异。

可见,核电站的定价非常复杂,以上仅是核电站定价的一般原理。不同核电站的风险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所处的市场状况不同,即使风险因素完全相同的两个核电站,其保险定价也是相差很大的。

三、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模式

根据纯费率确定方法的不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的方法可以划分为三类模式。

(一)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

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的原理是依据分类法中纯保费法计算保险费率的方法。纯保费是以每一危险单位的平均损失概率乘以最大损失可能(或被保险标的的重置价格),计算公式为:P=S×F

其中,S为最大损失可能(或被保险标的的重置价格),F为每一保险标的的平均损失概率,P为纯保费。

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是指将核电站所面临的风险首先分为几个大类,在每个大类之下再具体考虑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的发生概率,在此基础上测算出各具体风险的保险费率,通过汇总各个具体风险的保费从而得到每一大类风险保费,再汇总各大类的保费从而得到纯保费的定价方法。假设核电站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划分为五大类:机器损坏风险、火灾风险、电气事故风险、核风险、其它风险。具体方法为:

假设可能引发机器损坏的因素表示为m1,m2,…m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m1,Lm2,…Lm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m1,fm2,…fmn,则每年因机器损坏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火灾的因素表示为f1,f2,…f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f1,Lf2,…Lf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f1,ff2,…ffn,则每年因火灾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电气事故的因素表示为e1,e2,…e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e1,Le2,…Le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e1,fe2,…fen,则每年因火灾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核事故的因素表示为n1,n2,…n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n1,Ln2,…Ln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n1,fn2,…fnn,则每年因核事故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保险损失的其他因素表示为o1,o2,…o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o1,Lo2,…Lo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o1,fo2,…fon,则每年因其他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则核电站财产损失险的纯保费为:

(二)区位划分定价模式

国际上流行的核电站财产损失险保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列明风险的保单,另一种是一切险保单。当所使用的保单不同时,核电站的定价方法也不同,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主要适用于列明责任的保单,而核电站区位划分定价法主要适用于一切险保单。

当核电站保单采用一切险保单时,保单的责任范围扩大,风险因素增加,虽然在理论上我们仍然可以使用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对核电站进行定价,但是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使用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样所计算出来的价格有可能不能真实地反映核电站所潜在的各种关键风险因素。在这种条件下,核电站定价的方法应该使用第二种模式:即区位划分定价模式。所谓区位划分定价模式,其基本的原理是按照核电站不同区域存在的放射性高低差异,将核电站分成高放区(highradioactivityzone)、低放区(lowradioactivityzone)、零放区(zeroradioactivityzone)三部分。

高放区主要是指核岛中的部分财产,指核燃料装入反应堆后的反应堆压力容器、核燃料、反应堆内部构件和控制棒(但不包括控制机械),此外还包括核燃料处理厂房的部分区域等;低放区依据不同类型的核电站而有所不同,以压水堆核电站为例,主要是指热交换器、稳压器、控制棒的控制机械、循环系统泵、通风系统、装卸料机、核物质传输机械、核物质运输起重机、控制室、乏燃料水池等;零放区主要指常规岛和办公区域,包括汽轮机厂房、应急柴油发电机厂房、变电站、开关站、消防站、重要厂用水系统、一般材料仓库、油库、车库、厂区办公楼、餐厅、道路、围墙等。

核电站保险与一般电站保险的最大不同在于:核电站存在一定的放射性风险,一旦发生核泄漏,处理核污染所花费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清污费用构成了核电站保险定价当中所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显然,发生核泄漏,核电站三个不同区域所遭受的污染程度会有很大不同。清污费用是涉及到整个核电站甚至核电站方圆几百公里范围的,发生的清污费用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放射性区域的风险状况是不同的,可以通过风险检验确定不同区域的风险概率,从而确定出纯费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它可扣除因素,从而确定核电站保险价格。

(三)分段定价模式

以上两种定价模式适用于正常运营的核电站的财产损失险定价,但是在建安工险向核保险交接过程中的核电站,由于尚未进入正常的运营阶段,其定价不能使用正常运营的核电站的定价方法。在从建筑安装完成到正常运营之前,要经历几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装料前阶段;第二阶段,装料阶段;第三阶段,临界点阶段;第四阶段,并网发电阶段;第五阶段,满功率运行阶段。在不同阶段,风险状况不同,保险费率也不同:在第一阶段,由于还没有加装核燃料,核保险尚未开始,这时核保险的费率为0;在第二个阶段,核保险正式开始,由于仅仅开始加装核燃料,尚未进入自动裂变反应阶段,风险因素比较小,因此这一阶段的保费率仅占到正常运营阶段保费率的25%左右;在第三个阶段,加装的核燃料达到了维持链式反应的临界阶段,风险因素开始增加,因此核保险费率也相应地提高到占正常运营费率的50%;在第四个阶段,核电站已经进入了并网发电阶段,风险因素进一步增加,保费率提高到占正常运营的90%;在第五阶段,核电站已经达到满功率运营,与正常运营的核电站一样了,所收取的保费率达到最高,为正常运营核电站的100%。每一阶段的保费按该阶段的实际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收取,核电站的总保费是各阶段保费的总和。

四、对我国的启示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核电站所处的地理位置、核电站建造所使用的技术、核电站运行的时间、反应堆的类型等因素,都会对定价有影响。在对国外大量文献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我们归纳出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的三种基本模式。通过对这三种定价模式的理论分析,我们认识到准确、科学地对核电站财产损失险进行定价,必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核保险风险数据库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需要大量样本的长期统计数据,国外核共体拥有比较完备的各国核电站风险损失以及赔偿的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他们进行定价的原始依据。我国应继续充实与完善核保险风险数据库,以拥有比较完善的核保险风险数据,作为核保险定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建立符合我国核风险特征的定价模型,进而制定出较为科学的核电站财产损失险费率。

(二)必须要有较强的风险检验能力

在核电站定价时,核电站的风险水平是由核能检验工程师所出具的风险检验报告为依据的,核电站风险检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核电站保险定价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通过对外交流,在国内外培训的方式与方法,提高风险检验的理论水平;通过积极参加国际核能检验工程师风险检验实践的方式,在“干中学”里进一步提高我国对核电站风险检验的现场能力。

财产损失险范文篇3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是核保险中的主要险种之一,定价是核保险的核心问题,定价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核保险的健康发展。由于核保险定价存在许多特殊性,导致核保险定价与一般保险定价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核保险的定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核保险定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数法则在核保险定价中无法采用

保险定价的一般原理是依据数学概率论中的“大数法则”,通过长期的保险事故统计,确定某类保险标的的出险概率,损失规模,进而确定此类保险标的的费率。根据“大数法则”定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多,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小;反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少,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大。因此,保险人运用“大数法则”就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危险,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保险人为了保持其财务稳定性,必须扩大承保保险标的的数量,从而使自己的业务规模符合大数法则的要求。

核电站定价的方法并不能完全使用一般的保险定价原理,其主要原因在于核电站数量太少,很难满足大数法则对保险标的数量要求的最小值。核电站保险只有50多年的历史,全世界现在运行的核反应堆只有435个,即便包括已退役的核反应堆,也只有600多个,WANO组织统计的反应堆运行时间累计只有12000堆年左右。在这种状况下,大数法则失效,导致核电站的定价不同于一般的保险定价方法。

(二)核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有可能酿成巨灾风险

核巨灾风险发生,会导致大量费用发生:核泄漏会造成严重的污染,涉及到非常高的清污费用;由核巨灾风险而触发的核责任险还具有保险责任长期性的特点。核保险的这些特殊性,是核保险定价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三)吸收与借鉴国外核保险定价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导我国核保险的科学定价

虽然有关保险定价的文献比较多,如李冰清、田存志(2002)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研究巨灾保险产品的定价,以便更合理地解释巨灾保险产品的定价问题;毛宏、罗守成、唐国春(2003)介绍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及其在保险定价中的应用;张勇(2004)阐释了保险产品定价的效用理论;曾娟、王文(2006)通过对我国现行财产保险领域费率计算方法的研究,认为财产保险领域费率厘定技术的改进非常关键,并探讨财产保险领域费率计算方法的新途径。但是有关核保险的研究文献非常少,关于核保险如何定价的文献目前是一项空白,核电站如何定价一直是核保险中的一大技术难题。

从核保险的实践来看,我国核保险业务开始于1994年,至今只有13年的发展历史。虽然我们已经掌握了核保险定价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考虑到核保险在国外已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现状,国外关于核保险定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可以吸取与借鉴的成果。随着核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国外核保险定价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继续吸收与借鉴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与充实我国核保险定价的理论,并且能够指导我国核保险科学的定价。

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原理

(一)核电站危险单位的划分

在对核电站进行定价时,事先要明确危险单位的划分。核风险保险事故下的核电站的危险单位是指,一次核风险保险事故对一个保险标的造成的最大的可能损失范围。根据核电站的设计特点,一次核风险保险事故最小可限于核反应堆内,最大可导致包括核电站现场以外的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在确定核电站核风险保险事故危险单位时,实践中有三种划分法:第一,把整个核电站视作一个危险单位,而不论该核电站拥有1座或2座以上反应堆;第二,以一张保单作为一个危险单位,该保险单可以覆盖地点不同的数十个反应堆,并且这些反应堆共享一个保险单限额,如英国、法国、韩国;第三,同一保险标的由多张保单保障,如财产损失险、核第三者责任险、核物质运输责任险、核恐怖责任险、利损险等,不论这些险种是单独出单还是作为附加险出单,所有险种的保险责任应累加在同一保险标的下,即承保能力不能重复使用。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采用的是第一种划分方法,因此本文在对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时,以整个核电站视作一个危险单位。

(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理论费率的确定

1.纯费率的确定

保险费率可以分成两部分:纯费率与附加费率两部分。纯费率主要是根据保险标的风险的高低来确定,它是保险费率的基础与主要构成部分。保险费率的厘定,关键在于纯费率的确定。

保险是对风险的保险,因此风险的高低以及风险的不确定性是保险在厘定价格时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在核电站定价中,准确地划分以及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是厘定核电站费率的基本工作。

核电站可能遭受的风险是制定纯费率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识别与估计出核电站的关键风险及其发生概率,就为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根据40多年来全世界核电站的运行记录,核电站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明显的规律性。从1962年至2004年,全世界核电站共发生了800多次保险事故,其中只有10%的损失是由核事故引起的,其它大部分的损失是由火灾、机器损坏和电器设备损坏造成的。也就是说,核电站发生特大事故的概率是极小的,大部分事故是几百万至几千万美元的损失。核电站所面临的关键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器损坏。机械故障是核电站保险业务中引起保险损失的最主要因素,发生频率约为25%,损失金额一般占总损失的34%。损失区域主要集中在汽轮机、发电机、变电站、装卸料机、备用柴油发电机,以及各类型泵等。

(2)火灾。火灾是引起核电站保险损失的关键风险因素之一,发生频率约占损失事故的22%,损失金额一般占总损失的19%。

(3)电气事故。电气事故是核电站保险损失的常见因素,这类损失的发生频率为23%,损失金额约占总损失的30%。

(4)核事故。指发生与核泄漏有关的核损害事故,其损失还包括人员疏散、除污、核电站彻底关闭、余热排除等系列后果损失。这类损失的发生频率为10%,损失金额占总损失的13%。目前核事故损失的概率为a×l0-5~10-7,a≤3,其含义是安全性最好的核电站每运行100万年,才可能出现不高于3次堆芯熔化事故,而安全性最差的核电站每运行1万年,就可能出现不高于3次的堆芯熔化事故,可见不同的核电站核事故发生的概率差异较大。世界上迄今只发生了两次重大核事故,一次是美国的三厘岛核电站事故,一次是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5)其他风险。主要指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引发的物质损失赔偿,发生频率约为20%,累积损失程度占比约为4%。

此外,在实际确定纯费率时,为了安全起见,还要在预期损失率基础上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纯费率=预期损失率×(1安全系数)。

2.附加费率的确定

附加费率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以及保险公司期望的合理利润率,它由费用率、营业税率和利润率构成。一般来讲,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率为30%左右,但是考虑到核电站保险是一类特殊的保险,它不同于常规保险,核电站保险涉及到许多常规保险所没有的风险检验、风险测定环节,因此核电站保险的成本费用一般要高于常规保险的成本费用,核电站保险所需的成本费用在35%左右。

假设用r表示纯费率,用k表示附加费率,用R表示理论保险费率,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R=r/1-k

(三)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实际费率的确定

以上计算出来的保险费率仅仅是理论费率,由于影响核电站财产保险定价的因素非常多,在实际定价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复杂因素,合理地选择不同的实际费率确定方法才能制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实际费率,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核保险市场供求状况。核保险的供给方包括国际核共体、美国核自保组织(NEIL)、欧洲核自保组织(EMANI)三家。随着国际核自保组织的发展,境外核保险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际核保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世界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核保险市场费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2.保险单的保障范围,包括责任限额、免赔额、除外责任、特殊条款、附加险等都会对保险费率产生影响。如含有营业中断险的财产损失险保单,必须单独确定营业中断险的费率。最新的保单条款内容体现了对核电站安全运行水平的重视,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WANO)的强制损失率(ForcedLossRate)指标被首次引入英国的核物质损失险保单中,强调了安全运行好的核电站可以享受更加优惠的费率水平。纯益手续费、无赔款退费、停堆退费等条款广泛使用,使得保费水平更加接近核电站的实际风险水平。

3.被保险人的损失记录。被保险人以往的损失情况不但反映了核电站的风险状况,而且也反映了核电站的风险管理水平,这些会影响到对核电站的风险评估,进而对费率的确定产生影响。

4.核保险责任准备金。由于核保险有可能产生巨灾风险,巨灾风险一旦产生,其赔偿额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国外的核共体一般都要从保费当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巨灾保险准备金,比例高的占到保费的75%,低的占到保费的50%左右,这也会影响到保险费率的水平。

5.出单核共体。出单核共体的实力、地位、经验及其它与再保险接受人的合作关系及谈判技巧等,决定了出单核共体在定价方面是否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也是影响保险费率的重要因素。

6.常规保险市场对核保险市场的影响。核保险市场虽然相对独立于常规保险市场,但是仍然会受到常规保险市场的影响。当常规保险市场竞争过度激烈时,保险利润减少,部分保险人就会进入核保险市场,提高核保险的总体承保能力,从而引起核保险市场费率的下降;反之,当核保险市场利润下降时,部分保险人就会离开核保险市场,也会引起核保险市场费率的上升。

7.核电站保险费率在核电站不同运行阶段具有不同的费率水平。一个核电站的生命周期一般设计为40年,运行的前5—10年与最后5—10年是风险高发期,相应的保险费率也较高;中间20多年属于运行的稳定期,风险较低,相应的保险费率也较低。从核电站的生命周期来看,一个核电站的保险费率大致呈U形,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核电站的保险费率显然就存在差异。

可见,核电站的定价非常复杂,以上仅是核电站定价的一般原理。不同核电站的风险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所处的市场状况不同,即使风险因素完全相同的两个核电站,其保险定价也是相差很大的。

三、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模式

根据纯费率确定方法的不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的方法可以划分为三类模式。

(一)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

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的原理是依据分类法中纯保费法计算保险费率的方法。纯保费是以每一危险单位的平均损失概率乘以最大损失可能(或被保险标的的重置价格),计算公式为:P=S×F

其中,S为最大损失可能(或被保险标的的重置价格),F为每一保险标的的平均损失概率,P为纯保费。

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是指将核电站所面临的风险首先分为几个大类,在每个大类之下再具体考虑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的发生概率,在此基础上测算出各具体风险的保险费率,通过汇总各个具体风险的保费从而得到每一大类风险保费,再汇总各大类的保费从而得到纯保费的定价方法。假设核电站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划分为五大类:机器损坏风险、火灾风险、电气事故风险、核风险、其它风险。具体方法为:

假设可能引发机器损坏的因素表示为m1,m2,…m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m1,Lm2,…Lm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m1,fm2,…fmn,则每年因机器损坏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火灾的因素表示为f1,f2,…f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f1,Lf2,…Lf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f1,ff2,…ffn,则每年因火灾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电气事故的因素表示为e1,e2,…e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e1,Le2,…Le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e1,fe2,…fen,则每年因火灾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核事故的因素表示为n1,n2,…n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n1,Ln2,…Ln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n1,fn2,…fnn,则每年因核事故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保险损失的其他因素表示为o1,o2,…o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o1,Lo2,…Lo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o1,fo2,…fon,则每年因其他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则核电站财产损失险的纯保费为:

(二)区位划分定价模式

国际上流行的核电站财产损失险保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列明风险的保单,另一种是一切险保单。当所使用的保单不同时,核电站的定价方法也不同,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主要适用于列明责任的保单,而核电站区位划分定价法主要适用于一切险保单。

当核电站保单采用一切险保单时,保单的责任范围扩大,风险因素增加,虽然在理论上我们仍然可以使用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对核电站进行定价,但是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使用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样所计算出来的价格有可能不能真实地反映核电站所潜在的各种关键风险因素。在这种条件下,核电站定价的方法应该使用第二种模式:即区位划分定价模式。所谓区位划分定价模式,其基本的原理是按照核电站不同区域存在的放射性高低差异,将核电站分成高放区(highradioactivityzone)、低放区(lowradioactivityzone)、零放区(zeroradioactivityzone)三部分。

高放区主要是指核岛中的部分财产,指核燃料装入反应堆后的反应堆压力容器、核燃料、反应堆内部构件和控制棒(但不包括控制机械),此外还包括核燃料处理厂房的部分区域等;低放区依据不同类型的核电站而有所不同,以压水堆核电站为例,主要是指热交换器、稳压器、控制棒的控制机械、循环系统泵、通风系统、装卸料机、核物质传输机械、核物质运输起重机、控制室、乏燃料水池等;零放区主要指常规岛和办公区域,包括汽轮机厂房、应急柴油发电机厂房、变电站、开关站、消防站、重要厂用水系统、一般材料仓库、油库、车库、厂区办公楼、餐厅、道路、围墙等。

核电站保险与一般电站保险的最大不同在于:核电站存在一定的放射性风险,一旦发生核泄漏,处理核污染所花费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清污费用构成了核电站保险定价当中所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显然,发生核泄漏,核电站三个不同区域所遭受的污染程度会有很大不同。清污费用是涉及到整个核电站甚至核电站方圆几百公里范围的,发生的清污费用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放射性区域的风险状况是不同的,可以通过风险检验确定不同区域的风险概率,从而确定出纯费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它可扣除因素,从而确定核电站保险价格。

(三)分段定价模式

以上两种定价模式适用于正常运营的核电站的财产损失险定价,但是在建安工险向核保险交接过程中的核电站,由于尚未进入正常的运营阶段,其定价不能使用正常运营的核电站的定价方法。在从建筑安装完成到正常运营之前,要经历几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装料前阶段;第二阶段,装料阶段;第三阶段,临界点阶段;第四阶段,并网发电阶段;第五阶段,满功率运行阶段。在不同阶段,风险状况不同,保险费率也不同:在第一阶段,由于还没有加装核燃料,核保险尚未开始,这时核保险的费率为0;在第二个阶段,核保险正式开始,由于仅仅开始加装核燃料,尚未进入自动裂变反应阶段,风险因素比较小,因此这一阶段的保费率仅占到正常运营阶段保费率的25%左右;在第三个阶段,加装的核燃料达到了维持链式反应的临界阶段,风险因素开始增加,因此核保险费率也相应地提高到占正常运营费率的50%;在第四个阶段,核电站已经进入了并网发电阶段,风险因素进一步增加,保费率提高到占正常运营的90%;在第五阶段,核电站已经达到满功率运营,与正常运营的核电站一样了,所收取的保费率达到最高,为正常运营核电站的100%。每一阶段的保费按该阶段的实际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收取,核电站的总保费是各阶段保费的总和。

四、对我国的启示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核电站所处的地理位置、核电站建造所使用的技术、核电站运行的时间、反应堆的类型等因素,都会对定价有影响。在对国外大量文献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我们归纳出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的三种基本模式。通过对这三种定价模式的理论分析,我们认识到准确、科学地对核电站财产损失险进行定价,必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核保险风险数据库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需要大量样本的长期统计数据,国外核共体拥有比较完备的各国核电站风险损失以及赔偿的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他们进行定价的原始依据。我国应继续充实与完善核保险风险数据库,以拥有比较完善的核保险风险数据,作为核保险定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建立符合我国核风险特征的定价模型,进而制定出较为科学的核电站财产损失险费率。

(二)必须要有较强的风险检验能力

在核电站定价时,核电站的风险水平是由核能检验工程师所出具的风险检验报告为依据的,核电站风险检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核电站保险定价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通过对外交流,在国内外培训的方式与方法,提高风险检验的理论水平;通过积极参加国际核能检验工程师风险检验实践的方式,在“干中学”里进一步提高我国对核电站风险检验的现场能力。

(三)必须灵活运用核保险定价的方法与综合考虑定价的因素

本文仅仅归纳了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的三个基本模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同核电站,风险状况不同,保单条款设计不同,定价的方法可能相差很大。核电站的定价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在确定各个因素对费率影响时,方法的选择、保险人自身的风险分析能力、定价经验等都会对定价产生重要的影响。要针对不同的电站,灵活运用准确的定价方法;在对电站进行定价时,要考虑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电站定价中的重要性。而不能机械地照搬照套现成的定价模型,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电站实际情况的费率。

财产损失险范文篇4

关键词:房地产抵押;抵押房地产保险;抵押房地产保险合同

随着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房地产抵押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和信用方式越来越被广泛采用。由于房地产是大宗商品,以其作为担保的债权少则几万元,多则几亿元。对抵押的房地产而言,自然灾害风险、意外事故风险、道德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通过保险的形式转移风险和寻求经济补偿,应当引起抵押当事人的足够重视。

一、抵押房地产保险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抵押房地产保险是指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贷款人(即抵押权人)为了保障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安全,而要求借款人(即抵押人)将作为抵押的房地产向保险人投保的房地产保险。

抵押房地产保险有如下特点:

(一)抵押房地产保险的标的是抵押房地产。即借款人通过贷款人的贷款购买、建造、大修竣工后的房地产,不是使用贷款人的贷款而购建的房地产或者借款人借购房后因装修、改造、或者其他原因购置的附属于房地产的有关财产和其他室内财产都不属于抵押房地产保险的保险范围。

(二)抵押房地产保险最终目的是保障贷款人的贷款安全。抵押房地产保险是将抵押物财产损失保险与贷款信用保险合二为一的综合保险形式。保险公司即要对抵押房地产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还要就抵押期限届满投保人因发生保险事故无法偿还的本息负责向贷款人偿还。

(三)抵押房地产保险属于商业保险。所谓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和保险人在自愿、公平的基础上,经协商一致而成立的保险。它与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征集专门资金,用于被保险人在年老、疾病、残废、伤亡、生育、失业情况下给予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是不同的。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商业保险是通过自愿订立保险合同产生的,而社会是通过国家立法产生,强制实施,依法承保,无需签订保险合同。由于我国《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规定抵押当事人可以约定对抵押的房地产投保。所以抵押房地产是否保险,取决于抵押当事人的约定,抵押当事人和保险人应当在自愿的原则下依法签订保险合同,抵押房地产保险属于商业保险。

二、抵押房地产保险的法律适用及险种保险法是以保险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法律中涉及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多,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房地产抵押管理法》等等。从保险法体系而言,相关法律、法规所涉及的保险内容不仅包括商业保险法,还包括社会保险法。由于抵押房地产保险是一种商业保险,而我国《保险法》第二条又有“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行为”之规定,因此抵押房地产保险完全适用我国《保险法》,而不适用社会保障等其他性质的保险法。

根据我国《保险法》的有关规定,以保险标的不同,保险可分为:

(一)财产保险

即对于合同中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由保险人承担赔偿保险金的保险。在财产保险中又包括财产损失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保险险种;

(二)人身保险

即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由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在人身保险中有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险种。我国现行的抵押房地产保险总的说来属于财产保险,但这种保险既不是单纯的财产损失保险,也不是单纯的信用保险,而是将抵押物财产损失保险与贷款信用保险合二为一的综合保险形式,险种称“商品房抵押贷款保款”、“住房抵押贷款综合保险”、“房地产抵押贷款保险”等。目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华泰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公司等多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展了此项综合保险业务。

三、抵押房地产保险合同条款

我国《保险法》第18条规定,保险合同一般包括下列事项:(一)保险人名称和住所;(二)投保人、被保险人名称和住所以及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的名称和住所;(三)保险标的;(四)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五)保险期间和保险责任开始时间;(六)保险价值;(七)保险金额;(八)保险费以及支付办法;(九)保险金赔偿或者给付办法;(十)违约责任和争议处理;(十一)订立合同的年月日。由于抵押房地产保险合同是将抵押物财产损失保险与贷款信用保险合二为一的综合保险合同,其合同条款除了具备上述条款外,根据抵押当事人的约定和《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23条“抵押当事人约定对抵押房地产保险的,由抵押人为抵押房地产投保,保险费由抵押人负担。抵押房地产投保的,抵押人应当将保险单移送抵押权人保管。在抵押期间抵押权人为保险赔偿的第一受益人”之规定,抵押房地产保险合同还应具备下列条款:

第一,抵押房地产保险的投保人是抵押人,保险费用抵押人负担。如果抵押当事人约定抵押房地产保险,抵押人为投保人,并承担保险费。在目前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中,贷款人在贷款合同中都要求将抵押房地产保险,而且为了保障抵押贷款的安全,具体保险业务都不是抵押人亲自办理,而是全权由抵押权人代办。

第二,在抵押期间,抵押权人都是第一受益人。这里需要明确,并不是有关该房地产的所有保险赔款,抵押权人都是第一受益人,贷款人只是抵押房地产保险赔款的第一受益人。如果抵押人将已经抵押的房地产以自己为投保人和受益人投保财产损失险,该保险赔款,贷款人无权优先受益。反之,如果抵押当呈事未约定抵押房地产保险,对借款人自己投保的财产损失险的保险赔款,贷款人不能作为第一受益人。

第三,抵押房地产保险的保险期间不得短于贷款期间。抵押房地产保险期间应由抵押当事人约定,但约定的期间应当长于或者等于贷款期间,不得短于贷款期间,以保贷款的安全。

第四,抵押房地产保险的投保金额不得低于借款的全部本息额。这里的全部本息额仅指本金和利息,不包括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抵押权的费用。一般来说,抵押房地产保险的投保金额上限不能超过抵押房地产的房价,下限不得低于借款的全部本息额。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抵押权的费用不在全部本息之列。

第五,抵押房地产保险单应由抵押权人保管,以防止抵押人在抵押期间有中断、撤销或者擅自解除保险合同等行为发生,损害抵押权人的利益。

四、抵押房地产保险与该房地产财产保险抵押房地产保险与该房地产财产保险是两种不同标的的保险险种。抵押房地产保险属于财产损失险和贷款信用保险合二为一的综合保险形式。其中的抵押物财产损失保险是针对所购房屋安全的财产险,一旦贷款所购房屋遭受火灾、爆炸、暴风暴雨等情况并发生事故时,所造成损失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而其中的贷款信用保险是针对购房人因人身意外或失业等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一旦投保人在保险内因疾病、意外事故造成死亡或高度残疾而无法偿还购房贷款,或投保人因个人无法抗拒的原因而失业达一定时间以上,以致无法偿还购房贷款,由保险公司偿还出险后尚需偿还的购房贷款本息。房地产财产保险是一种单纯的财产损失保险,如果发生保险事故,由保险公司赔偿投保人的房地产财产损失。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抵押房地产保险可与该房地产其他保险同时并存于同一房地产。抵押房地产保险与该房地产财产保险之所以可同时并存于同一房地产,是因为贷款人和借款人对抵押的房地产存在不同的保险利益。就贷款人而言,为保险贷款人贷款的安全可以与借款人约定对抵押房地产保险;就借款人而言,为了转移风险和寻求发生风险后所受损失的经济补偿,还可以就该房地产另行投保房地产财产保险。尽管这两种保险的投保人都是借款人,保险费都是由借款人承担,但贷款人是抵押房地产保险的第一受益人,借款人是该房地产财产保险的受偿者。

抵押房地产保险是一新兴保险险种,该保险不论是在险种设立,还是在合同条款的确定以及合同的履行上,都有待于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摸索和不断完善。在抵押房地产保险方面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抵押当事人应当审慎对待抵押房地产的保险问题。

参考文献:

财产损失险范文篇5

关键词:房地产抵押;抵押房地产保险;抵押房地产保险合同

随着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房地产抵押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和信用方式越来越被广泛采用。由于房地产是大宗商品,以其作为担保的债权少则几万元,多则几亿元。对抵押的房地产而言,自然灾害风险、意外事故风险、道德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通过保险的形式转移风险和寻求经济补偿,应当引起抵押当事人的足够重视。

一、抵押房地产保险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抵押房地产保险是指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贷款人(即抵押权人)为了保障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安全,而要求借款人(即抵押人)将作为抵押的房地产向保险人投保的房地产保险。

抵押房地产保险有如下特点:

(一)抵押房地产保险的标的是抵押房地产。即借款人通过贷款人的贷款购买、建造、大修竣工后的房地产,不是使用贷款人的贷款而购建的房地产或者借款人借购房后因装修、改造、或者其他原因购置的附属于房地产的有关财产和其他室内财产都不属于抵押房地产保险的保险范围。

(二)抵押房地产保险最终目的是保障贷款人的贷款安全。抵押房地产保险是将抵押物财产损失保险与贷款信用保险合二为一的综合保险形式。保险公司即要对抵押房地产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还要就抵押期限届满投保人因发生保险事故无法偿还的本息负责向贷款人偿还。

(三)抵押房地产保险属于商业保险。所谓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和保险人在自愿、公平的基础上,经协商一致而成立的保险。它与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征集专门资金,用于被保险人在年老、疾病、残废、伤亡、生育、失业情况下给予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是不同的。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商业保险是通过自愿订立保险合同产生的,而社会是通过国家立法产生,强制实施,依法承保,无需签订保险合同。由于我国《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规定抵押当事人可以约定对抵押的房地产投保。所以抵押房地产是否保险,取决于抵押当事人的约定,抵押当事人和保险人应当在自愿的原则下依法签订保险合同,抵押房地产保险属于商业保险。

二、抵押房地产保险的法律适用及险种保险法是以保险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法律中涉及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多,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房地产抵押管理法》等等。从保险法体系而言,相关法律、法规所涉及的保险内容不仅包括商业保险法,还包括社会保险法。由于抵押房地产保险是一种商业保险,而我国《保险法》第二条又有“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行为”之规定,因此抵押房地产保险完全适用我国《保险法》,而不适用社会保障等其他性质的保险法。

根据我国《保险法》的有关规定,以保险标的不同,保险可分为:

(一)财产保险

即对于合同中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由保险人承担赔偿保险金的保险。在财产保险中又包括财产损失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保险险种;

(二)人身保险

即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由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在人身保险中有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险种。我国现行的抵押房地产保险总的说来属于财产保险,但这种保险既不是单纯的财产损失保险,也不是单纯的信用保险,而是将抵押物财产损失保险与贷款信用保险合二为一的综合保险形式,险种称“商品房抵押贷款保款”、“住房抵押贷款综合保险”、“房地产抵押贷款保险”等。目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华泰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公司等多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展了此项综合保险业务。

三、抵押房地产保险合同条款

我国《保险法》第18条规定,保险合同一般包括下列事项:(一)保险人名称和住所;(二)投保人、被保险人名称和住所以及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的名称和住所;(三)保险标的;(四)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五)保险期间和保险责任开始时间;(六)保险价值;(七)保险金额;(八)保险费以及支付办法;(九)保险金赔偿或者给付办法;(十)违约责任和争议处理;(十一)订立合同的年月日。由于抵押房地产保险合同是将抵押物财产损失保险与贷款信用保险合二为一的综合保险合同,其合同条款除了具备上述条款外,根据抵押当事人的约定和《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23条“抵押当事人约定对抵押房地产保险的,由抵押人为抵押房地产投保,保险费由抵押人负担。抵押房地产投保的,抵押人应当将保险单移送抵押权人保管。在抵押期间抵押权人为保险赔偿的第一受益人”之规定,抵押房地产保险合同还应具备下列条款:

第一,抵押房地产保险的投保人是抵押人,保险费用抵押人负担。如果抵押当事人约定抵押房地产保险,抵押人为投保人,并承担保险费。在目前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中,贷款人在贷款合同中都要求将抵押房地产保险,而且为了保障抵押贷款的安全,具体保险业务都不是抵押人亲自办理,而是全权由抵押权人代办。

第二,在抵押期间,抵押权人都是第一受益人。这里需要明确,并不是有关该房地产的所有保险赔款,抵押权人都是第一受益人,贷款人只是抵押房地产保险赔款的第一受益人。如果抵押人将已经抵押的房地产以自己为投保人和受益人投保财产损失险,该保险赔款,贷款人无权优先受益。反之,如果抵押当呈事未约定抵押房地产保险,对借款人自己投保的财产损失险的保险赔款,贷款人不能作为第一受益人。

第三,抵押房地产保险的保险期间不得短于贷款期间。抵押房地产保险期间应由抵押当事人约定,但约定的期间应当长于或者等于贷款期间,不得短于贷款期间,以保贷款的安全。

第四,抵押房地产保险的投保金额不得低于借款的全部本息额。这里的全部本息额仅指本金和利息,不包括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抵押权的费用。一般来说,抵押房地产保险的投保金额上限不能超过抵押房地产的房价,下限不得低于借款的全部本息额。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抵押权的费用不在全部本息之列。

第五,抵押房地产保险单应由抵押权人保管,以防止抵押人在抵押期间有中断、撤销或者擅自解除保险合同等行为发生,损害抵押权人的利益。

四、抵押房地产保险与该房地产财产保险抵押房地产保险与该房地产财产保险是两种不同标的的保险险种。抵押房地产保险属于财产损失险和贷款信用保险合二为一的综合保险形式。其中的抵押物财产损失保险是针对所购房屋安全的财产险,一旦贷款所购房屋遭受火灾、爆炸、暴风暴雨等情况并发生事故时,所造成损失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而其中的贷款信用保险是针对购房人因人身意外或失业等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一旦投保人在保险内因疾病、意外事故造成死亡或高度残疾而无法偿还购房贷款,或投保人因个人无法抗拒的原因而失业达一定时间以上,以致无法偿还购房贷款,由保险公司偿还出险后尚需偿还的购房贷款本息。房地产财产保险是一种单纯的财产损失保险,如果发生保险事故,由保险公司赔偿投保人的房地产财产损失。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抵押房地产保险可与该房地产其他保险同时并存于同一房地产。抵押房地产保险与该房地产财产保险之所以可同时并存于同一房地产,是因为贷款人和借款人对抵押的房地产存在不同的保险利益。就贷款人而言,为保险贷款人贷款的安全可以与借款人约定对抵押房地产保险;就借款人而言,为了转移风险和寻求发生风险后所受损失的经济补偿,还可以就该房地产另行投保房地产财产保险。尽管这两种保险的投保人都是借款人,保险费都是由借款人承担,但贷款人是抵押房地产保险的第一受益人,借款人是该房地产财产保险的受偿者。

抵押房地产保险是一新兴保险险种,该保险不论是在险种设立,还是在合同条款的确定以及合同的履行上,都有待于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摸索和不断完善。在抵押房地产保险方面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抵押当事人应当审慎对待抵押房地产的保险问题。

参考文献:

财产损失险范文篇6

一、建立健全供电企业保险索赔制度势在必行

供电企业保险工作,从初步建立到快速发展,从实施政策性保险到开办商业性保险,从单一险种到多个险种,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逐渐规范的过程。供电企业是资金、资产密集型企业,尤其是两网改造、农电力资产移交之后,企业资产总量迅速增加,财产保险金额增长很快。随着供电企业风险意识增强,险种也越来越多。如农村电力资产移交后,加大了低压电网触电伤害赔偿的责任,有些县级供电企业投了供电责任险;在两网改造中,有些县级供电企业投了货物运输险。损失索赔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近几年发生的外力破坏、电气烧坏、遭受雷击、车辆损坏、触电伤害等财产损失,索赔率不断提高。

但是,保险管理工作也存在着有待规范的问题,主要是:1、保险合同没有纳入经济合同,没有实行归口管理,没有会签审核;2、保险合同签订之后没有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开,财产保管人不知道,当财产遭受损失或破坏,不知道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3、保险和索赔意识不强,当发生自然灾害、外力破坏等事故后,重视抢修工作而忽视保险索赔工作。

随着供电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保险行业的服务手段、方式多样化,保投双方越来越注重合作双赢,尤其是供电企业风险意识不断增强,投保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控制和转移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办理索赔不因利小而不为,尽量挽回损失,提高了保险综合效益。这是供电企业保险工作的主流,应该充分肯定。对于保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规范,使之更好发挥“互助救济、化解风险”的作用,为电力走向市场,构筑起一道“防风高墙”和“护岸长堤”。

二、建立保险制度重在形成健康有序的运行机制

供电企业保险工作,从随意性到规范性,从无序操作到有序规范,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供电企业内部的保险工作规章制度。浙江省嘉兴电力局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成效比较明显。

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保险管理制度。一般由供电企业分管经营的领导牵头,综合管理部门归口管理。因为管理保险和索赔是企业法律顾问的职责。保险索赔属非诉讼案件,有严格的程序,要收集和提供相关证据,双方意见不一,产生纠纷,必然对簿公堂。所以企业法律顾问所在的综合管理部门,归口管理企业保险工作,有利于搞好内部协调,有利于发挥企业法律顾问办理诉讼和非诉讼案件的专业特长。根据不同险种特性,有关专业部门实行分工负责,如人事劳资部门负责职工人身险,财务部门负责财产损失险,安监部门负责供电责任险,保卫部门负责车船险。

建立统分结合、优势互补的投保制度。这几年商业保险市场发展很快,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降低投保成本,对保险额很大的险种,由公司总部、集团公司统一招标,选择承保机构。保险费用由所属单位分摊,索赔事务由基层单位办理。这种统一保险、分级核算的投保方式,既降低了保险成本,又便于基层单位办理索赔事务。浙江省电力公司统一投保财产损失险,2003年保险金额373亿元,年保险费率万分之七。保险合同除适用《财产一切险条款》外,还增加了污闪、小动物事故、第三者引起的火灾爆炸、飞行物坠落、盗抢行为引起的财产损失赔偿。实践证明,在现行的电力管理体制下,财产险以省电力公司为投保主体,统一投保,统一核算,分摊保费,分级索赔,既可以体现规模竞争优势,又可以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事故发生概率相差很大的供电责任险、车船险等,由基层单位根据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是否投保,自主选择投保机构,既体现了企业自主经营原则,又富有很强的灵活性。

建立保赔衔接、多方联动的索赔制度。供电企业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按约定及时交足保费,保险合同就生效了。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限内,供电企业关注的焦点是投保财产的安全性,一旦投保财产遭受损失,应该立即起动索赔机制。据调查,前些年有的供电企业重保轻赔,财产损失索赔率不足30%。究其原因,一是为保险而保险,不是为避风险而保险,保单入柜,万事大吉;二是财大气粗,不在乎这点小钱;三是保险机构定损理赔程序繁锁,服务跟不上,办好一个索赔事故很不容易,挫伤了供电企业索赔减损的积极性。近几年来,随着供电企业效益观点增强,保险机构在竞争中改善服务,情况大有转变。嘉兴电力局将保险合同在企业内网上公布,在企业报刊上宣传,让每一个员工都知道。输配电线路遭受外力破坏等事故发生后,由企业法律顾问牵头,负责投保的财务人员参与,参与现场勘查、抢修、报损的部门和单位联动,索赔工作比较顺利。据嘉兴电力局及所属5个县(市)供电局不完全统计,1999年到2002年发生外力破坏、电气烧坏、遭受雷击、车辆损坏、触电伤害等事故65起,财产损失额近500万元,索赔率100%。

三、加强保险合同管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保险合同与供应、采购合同一样,是供电企业主要的经济合同,前些年,有的单位忽视保险合同管理,让其长期游离于经济合同之外,投保数额大,没有按规定招标,合同签订没有走会签程序,合同覆行没有跟踪监督。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把保险合同纳入经济合同管理,使之处于全过程受控状态。

要规范保险合同管理流程。数额大的保险合同,应按规定进行招标投保,对保险费率进行询价比较,从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由招标评标小组确定中标对象。签订保险合同,一般由业务主管部门提交合同草签文本,经财务、审计、法规部门会签审核后,再送企业法人代表签署,或者授权有签约资格的人办理。

要认真审查保险合同条款。保险合同一般是格式合同,必须注意权利义务的设定。保险人对免责和加重投保人责任的条款,负有提示和说明的义务,如果保险人没有尽到这种义务,一旦发生纠纷,保险合同的解除,要有利于投保人。保险合同一般留有一些空白,投保人与保险人协商达成一致的条款,这部分是非格式条款,要充分利用,因为法律规定,一旦非格式条款与格式条款冲突,以非格式条款为准。

要注意保险信息沟通。供电企业总部统一投保签订的保险合同,要把合同副本或者合同文件抄送保险财产管理、使用单位,便于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掌握保险合同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基层单位办理索赔的情况,定期总结上报投保单位,便于上级全面考虑,确定适宜的续保范围和续保单位。值得注意的是,供电企业投保财产90%是输变配电设施,经过两网改造,设备档次和可靠性提高,加之灾害性气候少,理赔费用与保费之比率逐年下降,保险费下调的空间较大。

要坚持诚实信用原则。保险合同是诚信合同,投保时要如实反映投保财产的真实状况,如输变电设备的投运时间,可能遭受的各种风险;再如汽车的购买时间、安全状况等等,这些信息要按照保险机构的要求,如实提供,不得恶意隐瞒。否则,不但保险合同无效,还要承担相关责任。

四、精心办好索赔案件努力减少供电企业损失

保险事故发生后,及时索赔,减少损失,这是供电企业保险工作的主要任务。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做好保险索赔工作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重要环节。

严格按保险机构的理赔程序办事。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尽快向投保的保险机构报案、报损,并保护好现场,以便保险机构勘查。如输配电线路遭外力破坏,保卫、抢修人员赶到现场,可采取录相、拍照、绘图等方式固定现场原貌,访问目击者,收集证据,采取安全措施,迅速组织抢修。提出索赔应当及时,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最迟不超过二年,否则保险机构以放弃索赔权论处。

财产损失险范文篇7

关键词:责任保险施救费用

美国大法官卡多佐曾有一句名言:“危险呼唤救助。痛苦的呼喊是对救助的召唤。”(Dangerinvitesrescue.Thecryofdistressisthesummonstorelief.)①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情况下损害发生之后,施救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探讨的不是施救的必要性,而是施救导致的费用应如何处理。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保险法》第42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有责任尽力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者减少损失。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防止或者减少保险标的损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保险人所承担的数额在保险标的损失赔偿金额以外另行计算,最高不超过保险金额的数额。”这种“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防止或者减少保险标的损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习惯上称为“施救费用”。保险人在保险标的损失金额以外另行承担这种费用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被保险人施救的积极性,以防止不恰当地造成损失的扩大。

目前,对于责任保险中是否存在“施救费用”以及应如何处理这一费用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责任保险的保险责任一般只包括以下两项内容:1、被保险人依法对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2、因赔偿纠纷引起的由被保险人支付的诉讼、律师费用及其他事先经保险人同意支付的费用。②“施救费用”属于被保险人依法对他人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的一部分,不应单独作为一项赔偿责任。但也有人认为,在责任保险中,保险人对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赔偿责任和被保险人为防止或减少损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分项进行赔偿,赔偿金额分别不超过保险单中约定的每次事故的赔偿限额。③保险公司的责任保险条款,有的将“施救费用”单列为保险公司的一项赔偿责任,即“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缩小或减少对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而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保险人负责赔偿”,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近年开发的公众责任保险、餐饮场所责任保险、供电责任保险、校园方责任保险、物业管理责任保险等。有的则未将施救费用单列,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条款中,施救费用就不是一个单独的赔偿限额,第三者责任保险的施救费用与第三者损失金额相加不得超过第三者责任保险的保险赔偿限额。保险公司传统的责任保险产品,如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等,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有关条款也未将施救费用单列。笔者认为,理论及实务上之所以会对这一问题产生上述分歧,根本原因在于对施救费用概念及《保险法》第42条适用范围理解的差异。

二、施救费用的概念和要件

根据《保险法》第42条的规定,施救费用,指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防止或者减少保险标的损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构成施救费用需要以下几个要件:

(一)必须是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产生

施救费用产生的前提是承保危险必须已经发生,或者说保险标的已处于危险之中,而非仅仅是担心很可能会发生危险。这一要件使施救费用与防灾费用相区别。凡在灾害、事故发生之前支出的费用即属预防性质,保险人不予负责,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灾害、事故虽未发生,但已接近发生而施救刻不容缓,为了避免保险财产遭受更大的损失,采取保护保险财产的紧急必要措施而支出的费用,事后证明是及时有效的,应视同施救费负责予以赔偿。如保险财产因抗洪抢险而搬动,事后原堆放地点又确被洪水所淹,其搬运和搬回的费用以及被抢救保险财产在最近安全地点的存仓租金都可负责赔付。另外,这种保险标的所处的危险必须是本保险所承保的风险,亦即必须是保险人应负责的风险。如果发生的危险不是本保险所承保的危险,或者危险所造成的损失不是本保险所应补偿的,对保险人来说,施救费用当然也就根本不存在。

(二)必须是出于防止或减少保险标的损失的目的

施救费用产生的另一前提是必须有潜在的损失存在,亦即如果不采取施救措施这种损失就肯定会发生。换句话说,施救的目的必须是为了防止或减少保险标的损失,但是否达到防止或减少保险标的损失的效果则在所不问。这一点在某些国家的保险法中有明确规定,如德国《保险契约法》第63条就明确规定:“要保人依据第62条所支出的费用,纵使未发生效果,若依据当时情况,要保人认为该费用系必要者,保险人应偿还”。

(三)必须是必要的合理的费用

施救费用必须是“必要的合理的”费用,这实质是一个事实问题而非法律问题。判断某项费用是否必要合理,通常只能按照一个谨慎的未投保的所有人在危险发生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的措施这一标准来要求。如某一参保了“车辆损失险”的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被拖车拖走维修,发生拖车费300元。如果任由事故车辆停放在肇事地不予理睬,车辆的损失必将扩大,该300元的支出符合“为防止或减少保险标的损失所支付”的要求。但是,要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其还应以“必要、合理”的标准进行考察——如果该车丧失了行驶能力,不用拖车无法移动,那么使用拖车是必要的,拖车费300元也在合理范围内,综合两方面的因素,可以认定被保险人的300元支出应予赔付。如果该车虽然发生了事故,但仍能正常行驶,使用拖车将其拖走实属没有必要,即使拖车是由交通管理部门强制所为亦不属于合理的施救费,由此而支付的拖车费不应从保险公司处获得赔偿。

三、责任保险不存在单独的“施救费用”

如前所述,保险公司的某些责任保险条款将施救费用也单列为一项赔偿责任,并参照《保险法》第42条的规定表述为“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缩小或减少对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而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保险人负责赔偿”,笔者认为这种简单的照搬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务操作上讲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一)《保险法》第42条适用于责任保险的疑问

首先,对于“保险事故发生”,在一般财产保险中,是指承保风险出现,如火灾保险中火灾的发生、海上保险中海上事变及灾害的出现,这都是直截了当、毫无问题的。而在责任保险中,“保险事故发生”则要复杂得多,例如被保险人甲,以其对于托运人丙之运送责任,向保险人乙订立责任保险契约。结果运送物因运送人甲之过失,致发生车祸而灭失。于是甲应对丙负损害赔偿责任,当丙向甲请求赔偿时,甲即得向乙请求保险金之给付。在此一连串事实中,究竟何者为责任保险之保险事故,学说上有四种见解:1、损害事故说,认为发生损害之事故,就是保险事故,前例之车祸便是;2、被保险人责任发生说,认为损失事故发生后,如被保险人依法应负赔偿责任,即为保险事故之发生,所以被保险人责任之发生,便是保险事故。前例车祸发生后,查明确系被保险人过失之所致,而被保险人依法应负责任,则为保险事故之发生;3、被保险人受请求说,认为被保险人受第三人之赔偿请求时,即为保险事故之发生,也就是“被保险人受请求”才是责任保险的保险事故;4、赔偿义务履行说,认为被保险人受第三人之请求时,仍非保险事故之发生,必须被保险人已对第三人履行其赔偿义务时,始为保险事故之发生,斯时始能向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金。○4我国《保险法》对采何种学说没有明确规定,但依据《保险法》第50条“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的规定,似兼采第2种和第3种学说,即被保险人依法应负赔偿责任,而受赔偿之请求,便是保险事故之发生。如某些学者即认为责任保险是在被保险人依法应负损害赔偿责任时,由保险人承担其赔偿责任的保险。这种保险以被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责任为保险标的,以第三人请求被保险人赔偿为保险事故,其保险金额即被保险人向第三人所赔偿的损失价值。○5如此,施救作为损害事故发生后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显然不可能在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确定并受赔偿请求后再发生。

其次,对于“保险标的损失”,在一般财产保险中很容易理解,因为一般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是有形的物,而责任保险中保险标的是指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所谓赔偿责任的“损失”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再次,对于必要的合理的费用,在一般财产保险中主要表现为施救、保护、整理保险标的所支出的合理费用,如救火的人工费、消防器材费用、整理损余物质的费用等,这类费用与保险标的的损失是较容易区分的。而在责任保险中施救费用主要表现为对人身伤亡的抢救、医疗费用,对财产损失的抢救、修理、灾害控制费用等,这类费用与被保险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则较难区分,甚至根本无法区分。

(二)责任保险中将“施救费用”单列会导致一系列操作上的问题

首先,责任保险事故发生后对人身伤亡的抢救、治疗,实质是属于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方式,理应纳入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而不能以施救费用的名义在责任限额以外另行赔偿。否则,将使保险公司的责任加大。如在旅行社责任保险中,如果由于旅行社车辆发生车祸,导致旅行人员严重受伤,对旅行人员抢救以及后期治疗的费用实质是被保险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而非施救费用。再如,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5条、第76条所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中的抢救费用与保险人的赔偿责任也是共用一个责任限额,而非将抢救费用单列一个限额。

其次,在责任保险中,对可能致人损害的财产的抢修、更换等费用不宜列为施救费用单独赔偿,而应由财产损失保险予以保障。如前述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供电责任保险条款中有一条保险责任承保“被保险人施工造成的供电线路断路、短路、搭错线”导致第三者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同时又规定对施救费用予以赔偿,且在每次事故赔偿限额外另行赔付。那么,对供电线路断路、短路、搭错线进行抢修的费用算不算施救费用呢?从条款保险责任看,无疑属于保险责任。因为供电线路如果不抢修,必然造成更大的责任事故,这属于被保险人为缩小或减少对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所支付必要的、合理的费用。这样一来,供电企业对线路的抢修费用岂不是可以由责任保险进行赔偿?○6而这显然不符合保险公司的本意。

(三)施救费用比例赔偿的规则无法适用于责任保险

目前,在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条款中,往往对施救费用设定一些专门条款,以控制风险并合理分担损失。如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财产保险基本险条款第14条规定:“发生保险事故时,被保险人所支付的必要、合理的施救费用的赔偿金额在保险标的损失以外另外计算,最高不超过保险金额的数额。若受损保险标的按比例赔偿时,则该项费用也按与财产损失赔款相同的比例赔偿。”此即施救费用的比例赔偿规则。而在责任保险中,由于不存在不足额投保和比例赔偿的问题,这一规则即无法适用,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责任的扩大。

(四)外国责任保险条款一般也不将施救费用单列

如美国ISO(InsuranceServiceOffice)制定的责任保险条款,赔偿责任包括三大部分:人身伤亡责任、财产损失责任和紧急医疗费用。其中对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赔付包括被保险人依法应付的赔偿责任,紧急医疗费用则是出于人道主义的紧急人身救援费用,一般设一个很低的限额,如1000美金,而并不包括单独的施救费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责任保险的施救费用与财产保险的施救费用在性质及范围上截然不同,责任保险中不应存在单独的施救费用问题,保险公司在设计条款时对此应慎重考虑,而不应简单照抄照搬财产损失险的做法,以免增加实务操作中的困难。

注释:

①转引自[英]阿拉斯泰尔·马里斯、肯·奥里芬特:《侵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②张洪涛、郑功成主编:《保险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

③李玉泉:《保险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4郑玉波:《保险法论》,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143—144页。

财产损失险范文篇8

关键词:灾后重建;会计师事务所作用;损失认定;资金筹措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很多事情需要统筹协调,科学安排。本文就作为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在灾后重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灾后重建中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产损失价值的认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62号)明确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因地震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2005年第13号)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非因计算错误或其他客观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企业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发生的财产损失,须经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企业申报扣除各项资产损失时,均应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

根据上述规定,在税收政策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尽快全面清理地震灾害财产损失,提供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及时向税务机关申报审批财产损失税前扣除。

(二)不能偿还债务的认定

中国银监会于2008年5月23日就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呆账贷款核销工作发出紧急通知。通知指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08年修订版)》的规定,对于借款人因本次地震造成巨大损失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以保险赔偿、担保追偿后仍不能偿还的债务,应认定为呆账并及时予以核销。通知明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核销贷款过程中,若不能取得法院出具的债务人无财产清偿证明的,可依据相关政府部门出具的证明以及内部清收报告和法律意见书等作为核销呆账的依据。《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08年修订版)》(财金[2008]28号)规定:“不能提供确凿证据证明的呆账,不得核销”。

根据上述规定,在明确呆账贷款核销政策的基础上,因地震灾害不能按时偿还贷款的企业需要尽快全面清理地震灾害财产损失,提供包括借款抵押资产在内的财产实际损失情况,及时向金融企业等债权人提出核销贷款申请。

(三)重建资金的筹措

在银根紧缩和汶川地震的双重影响下,受灾企业资金空前紧张,灾后重建融资困难突出。据统计,六个重灾市州中小企业恢复重建大约需要资金超千亿元。截至2008年6月30日,四川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向灾区发放的贷款中,恢复重建贷款只占百亿,相对于所需资金的千亿元而言只是一个零头。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企业筹措重建资金的金融扶持措施包括:开启绿色授信通道;增加重灾区再贷款、再贴现限额;创新信贷产品;放宽机构准入条件;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扶持地方金融机构;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这些政策无疑给受灾企业带来了解决资金问题的希望,企业需要尽快准备相关资料,提供有一定水准的恢复生产和发展经营的前景证明材料以申请资金。

二、会计师事务所在企业灾后重建中的作用

(一)协助企业进行财产损失价值的认定

企业发生自然灾害、永久或实质性损害需要现场取证的,应在证据保留期间及时申报审批,也可在年度终了后集中申报审批,但必须出具中介机构、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的损失鉴定材料。一般情况下,受灾地区的主管税务机关会根据监管要求到“现场取证”,但受限于人手、时间等无法全面参与企业财产损失清理工作。因此,税务机关会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财产损失鉴定报告审批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在这个过程中,中介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协助银行对企业不能偿还的债务进行认定

豁免地震受灾企业的部分债权是灾后重建的第一步。但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举措,豁免债权将会变成利益分赃。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有权利仔细审核损失情况,但却可能出现其工作人员与企业内外勾结,趁核销过程进行抽逃废债。因此,地震损失到底有多少,到底该核销多少债权,应该充分利用外部中介机构的审核结果。

(三)协助企业筹措重建资金

地震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但并不一定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有的企业经营情况和市场前景都不错,地震使它们遭受损失,经营暂时停顿,但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灾后重建并帮助周转,这些企业很快就可以恢复原来的生产规模和盈利水平,甚至可能通过重建升级原有生产能力、优化产品结构等而取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财政、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者等方面均有可用于企业灾后重建的资金,但是需要企业提供有相当说服力的恢复生产和发展经营的前景材料。受灾地区很多企业目前尚不具备灾后恢复重建方案、项目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材料的制作能力和经验,这就需要中介机构发挥专家优势作用,协助企业做好相关材料,争取外部资金。

三、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报告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在财产损失价值的认定方面

为了降低风险,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担地震相关工作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坚持财产损失认定原则,从严把握,做到界定准确、数字真实、证据充分;事实不清不核销、程序不全不核销、责任不清不核销。由于在现行文件中,对地震损失的界定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在执业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要注意与企业、税务、财政等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准确把握政策。注册会计师还要综合各方面意见,尽可能使专业报告在内容和形式上满足各种需求。

(二)在对企业不能偿还债务的认定方面

在地震损失清理工作中,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有多报损失的动机,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主动向企业宣讲政策,加强沟通,在损失界定和取证方面得到客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注册会计师一定要参与现场从始至终的清理工作,一方面要辅导企业人员做好摄影、照相、测试、技术和质量检验、损失情况记录和签字确认等取证和资料收集工作;另一方面要严格监督取证过程,认真、及时复核各项财产损毁率和预计修复费用的合理性,并解决相关人员在损失认定方面的分歧事项。

企业地震财产损失主要是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存货等。对于完全损毁或灭失的财产,取证工作比较简单;对于部分损毁、修复后尚可正常使用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以及部分损毁、整理或返工后尚有利用价值的存货,损失取证工作及损失金额的认定相对复杂。对于部分损毁财产的损失鉴定工作,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由建筑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等专业人员提供损失咨询意见。对于非常重大、专业性极强并已经超出企业和中介机构鉴定能力的财产损失,中介机构还应该协助企业取得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或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证明,如危房鉴定、车辆报废鉴定等。地震财产损失金额的确定以直接损失为宜,间接损失由于相关证据收集困难、计算准确率较差,可以提请关注等方式表达咨询意见、不宜发表鉴证意见。除了注意损失金额确认之外,取证程序合规性、手续完整性、证据充分性也不容忽视,需要中介机构严格把关,将这次企业地震财产损失鉴定做细、做实,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三)在协助企业筹措重建资金方面

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要协助企业筹措重建资金,另一方面,还应该辅导企业加强管理,合理有效利用资金,持续为受灾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在灾后重建的漫长过程中,在做好财务工作的基础上,中介机构能够帮助企业分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资产管理制度,落实后续的整改措施和建章立制工作等。通过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顺利实施,受灾企业不仅能够恢复到灾前的生产能力,而且还有通过深化管理和提高竞争力加速发展的潜力。

(四)在账务处理方面

1.损失的账务处理。

一般情况下,企业发生地震灾害损失后应当及时清查核实,作为当期损益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核算。但是,介于本次地震灾害损失重大,笔者认为,应该允许企业自行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既可以计入当期损益,也可以核销所有者权益。应该注意的是,无论计入损益或者权益,都应当履行相应的决策程序,如企业董事会、股东大会或者经理(厂长)办公会决议程序等。如涉及国有资产,还应当报国资、财政等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处理。

2.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式。

受灾企业在地震发生至正常生产期间如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本次地震灾害发生至今,很多受灾企业处于停产恢复阶段,固定资产损失尚未清理完成,无法及时、准确地判断各项固定资产是报废、可修复或者基本完好。笔者认为,企业可以在清理损失期间暂停对相关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待生产正常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恢复计提折旧。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2008-6-29.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62号).2008-5-19.

[3]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2005年第13号).2005-8-9.

[4]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08年修订版)(财金[2008]28号).

财产损失险范文篇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以下简称高法司法解释),于2004年5月1口起正式施行。高法司法解释本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生命健康权,拓展厂现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赔偿项目的范围,并对赔偿标准进行了大幅的提高,在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方面作了多项的制度创新。它的实施势必将加大道路交通事故中驾车人对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将对我国汽车责任保险产生广泛的影响。

高法司法解释中人身损害赔偿的制度创新

高法司法解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卜,本着“以人为本”、珍惜人的生命、人格价值的基本理念制定的一份重要的法律文件。

在人身损害赔偿方面,高法司法解释强化了对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的保护,完善了对受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司法救济措施,进行了多项制度创新。高法司法解释中确立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创新主要包括:

引入营养费。康复费。整容费和后续治疗费等体现珍惜人的生命健康权的赔偿制度。高法司法解释放弃了在我国沿用已久的将交通事故受害人视为应当受到救济以勉强生存的残疾人的传统观念,确立了健康人、社会人的新观念。高法司法解释第24条确立了受害人有获得营养费赔偿的权力,第19条确立了受害人有权要求加害人赔偿用于恢复受害人器官功能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和后续治疗费的原则。

引入更为科学合理的赔偿标准。按照健康人、社会人的理念,本着确保受害人及其被扶养人能够达到一个基本的、体面的生活标准的原则,高法司法解释放弃了在残疾赔偿金的计算标准上长期采用的生活费标准,采用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纯收入标准;放弃了在被扶养人生活费上按照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的做法,采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放弃了在死亡补偿费上采用生活费标准的做法,采用为可支配收入标准或纯收入标准。

引入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的赔偿制度。高法司法解释第6条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条规定明确了公路交通运输单位或个人在运送或搭乘旅客时所应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被有些专家称为填补了我国侵权法规则的一个漏洞。

高法司法解释的实施将推动我国汽车责任保险

高法司法解释的正式实施无疑为大力发展我国的汽车责任保险提供一个极为良好的法制环境。依照我国《保险法》的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没有道路交通事故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法律赔偿责任,汽车责任保险制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同时被加强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则成为推动汽车责任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相比,高法司法解释在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方面引入了多项制度创新,大幅提高了赔偿标准和赔偿额度;同时与5月1日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即将实施的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这四部法律文件的同时实施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并进而推动我国汽车保险产品结构从现在的以车损险为主的结构向以责任险为主的结构转换。

高法司法解释的正式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汽车责任保险包括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两大类,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一般采用的都是“低保额、全覆盖”的模式,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如日本的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对交通事故人身死亡的赔偿标准只有3000万日元,但受害人的近亲属在获取3000万日元最低保障后,还可以要求加害人赔偿高达数亿日元的赔偿,面对这巨额的人身损害赔付,日本的汽车消费者不得不在购买了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后,再行购买高额的任意责任保险。高法司法解释实施后,笔者初步估算,我国发达地区如北京、广东等地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平均会有三倍左右的增幅,西部地区由于基数偏低的原因,增幅还会更高一些,有人测算成都地区的死亡赔偿金最高标准会达到23.7万元,是2004年5月1日前的四倍。去年我国已经出现了单起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高达574万元的案件,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额度和规模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面对如此高的人身损害赔偿支出增幅,我国驾车人的唯一选择就是购买更多的汽车责任保险来分散其所可能承载的巨额赔付。

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

高法司法解释引入了健康人、社会人的新观念,大幅提高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支出的标准和幅度,这对推动我国汽车保险产品结构调整和促进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尤其是汽车任意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随着法定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未来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将呈现下列三种发展态势。

1、在强制第三者责任险和任意责任险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以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为基硼,任意责任保险为主体的汽车责任保险险种结构。

2004年5月1日生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要求机动车实行强制保险制度。机动车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只能向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提供基本的保障。任意责任保险则是保险商以一国的侵权法为基础,结合其风险管理能力和社会需求制定的各类可供投保人自由选择的责任保险形式,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不同的是,任意责任保险可以向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提供一个十分宽泛的保障范围。从理论上讲,任意性保险的保障范围很大,可以涵盖加害人的所有法律赔偿责任,而且多数任意责任保险所提供的保障正是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的除外责任。例如英国的第三者专项险就是一种将其道路交通法所设定的第三者强制责任险的保障范围拓展到任何情形的险种,因为在英国法定的第三者强制责任险往往承保的只是发生于道路交通法所规定的“道路”上的交通事故,而三者专项险则将“道路外”也纳入其范围,而且对人身和财产损害的赔偿都是无限的。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在保障范围上的不同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正式实行汽车强制责任保险以后,汽车强制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都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以强制责任保险为基础,以任意责任保险为主体的结构。

2、在任意财产损失保险和人身损害保险相互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以人身损害保险为主的汽车任意责任险结构。

就交通事故而言,它所可能引起的损害赔偿无非包括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两部分。财产损失主要包括汽车自身、车上货物、旅客携带的行李、驾车人管理的财产(如租人的财产、托管的财产)等的损失部分,由于汽车自身所可能导致的财产损失属于车辆损失险的保障范围,真正属于任意责任险保障范围的财产损失主要包括后三项财产损失。在一起交通事故所可能引发的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主要包括第三者、旅客、搭乘者、驾车人等,与此相应的人身损害保险主要包括自损事故保险、旅客或搭乘者伤害保险、无保险车伤害保险、人身伤害补偿保险等。虽然在任意责任保险中既包括了财产损失保险和人身损害保险,但人身损害保险无论在承保金额、责任限额还是在保费收入方面都比财产损失保险要大得多,在某些交通事故中如在去年底发生的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最高赔案——曲乐恒诉张玉宁案中所涉及的574万索赔全都属于人身损害索赔,该案并不涉及财产损失纠纷。在高法司法解释确定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中,医疗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和精神抚慰金五项赔偿对受害人能够获得的总赔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在高法司法解释正式实施以后,势必会出现一个任意财产损失保险和人身损害保险共同发展的局面,而人身损害保险必将在未来的汽车任意责任险中居于主体的地位。

财产损失险范文篇10

关键词:财产保险;受益人;抵押

随着信用经济的不断发展,涉及抵押贷款的财产损失险业务发展迅速。由被保险人(抵押人)向保险人提出申请,双方在普通的财产损失险保单上进行特别约定,“本保单的第一受益人为××(抵押权人)”,使抵押权人优先享有保险金的受偿权。由我国《保险法》第十八条规定可知:第一,受益人是人身保险合同中存在的主体;第二,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且后二者可以直接为受益人;第三,受益人享有保险金的请求权。基于此,可判定直接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列明受益人是无法可依的。那么,财产保险合同的受益人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现行的特约方式是否存在瑕疵,如何予以改进呢?本文拟就以上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一、涉及受益人的法律依据

(一)被保险人的保险金领取权是一种债权。债权又称合同债权,是指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债权人)可以向对方当事人(债务人)请求给付的权利。在保险合同关系下,当保险事故和提交材料等满足合同约定时,被保险人便有权从保险人处获得保险金,保险人应及时赔付。可见,被保险人为债权人,保险人为债务人,被保险人的保险金领取权本质上为一种债权。(二)债权是可转让的,保险金受领权也是可转让的。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九条关于债权可转让的规定,被保险人可以将保险金受领权转让。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转让应在通知债务人(保险人)后起效,且受益人受让获得的受领权仅为从权利,即只有在被保险人的主权利可实现时,受益人才能主张其保险金受领权。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领取人通常为被保险人,法律并没有规定其不得转让保险金受领权,“法不禁止即自由”,财产险合同关系中被保险人转让保险金受领权理应被允许。(三)受益人主张保险金领取权是对保险。利益原则和损失补偿原则的进一步实现。被保险人之所以可请求保险金,是因为被保险人和标的之间存在利益关系,该利益才是保单保障的真正客体。当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利益受损,被保险人作为直接的受损者理应获得保险金的补偿。而在人身保险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会出现被保险人死亡的情况,故应提早对被保险人的保险金请求权予以安排,指定“受益人”代替被保险人实现领取权。因此,受益人的保险金领取权实际来自于被保险人的权利转让。而且这种权利的转让是完全转让,即权利移转给受让人(受益人)的同时,出让人(被保险人)的权利被消除。财产保险中同样会出现被保险人在领取保险金前离世等情况,如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中意外身故,或在保险事故发生前死亡等,故财产保险合同也有确定“受益人”的需求,以便在被保险人无法直接获取保险金时,财产损失同样能获得补偿。

二、财产保险合同约定受益人合理性分析(以抵押财产损失保险合同为例)

(一)使一般财产损失保险合同具有间接担保作用。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财产作为抵押物与贷款绑定的现象愈益普遍。在此情形下,通过特别约定将抵押权人列为受益人,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抵押财产因在保险事故中严重受损或灭失而对债权的保障功能下降,导致债务无法清偿。在这类特约的财产损失险中,抵押权人作为受益人能领取的保险金受到抵押人债务余额的限制,而且一旦其获得保险金,债务余额也等额减少;若获取的保险金多于债务余额,则多出部分归抵押人;若在保险事故发生前,抵押人偿清债务,则取消抵押权人的受益人地位。同时根据我国《担保法》第五十一条和五十八条规定,抵押物价值减少或灭失时,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当的担保,或在抵押人因损害而得到的赔偿范围内要求提供担保,可见在财产损失保险合同中将抵押权人列为受益人,是通过保险金的补偿恢复抵押物对债权的保障功能,是一种间接式担保。(二)契合合同自由原则。我国《合同法》第四条规定了合同自由原则。此处的“自由”应理解为“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即坚持国家适度干预下的合同自由,以维护公共利益,防止合同自由原则被滥用。财产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是独立自主的经济个体,地位平等,能够自由表达其真实、可信的意志,并达成合意。将抵押权人列为受益人,是抵押人对自身受益权的自由让渡,不违背公序良俗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即使保险法就受益人的规定未涉及财产保险,但“法无禁止即自由”,属于私法领域的财产保险合同就双方合意做出受益人的约定并不违法。综上所述,财产保险合同将抵押权人列为受益人的做法,不违反现有法律规定和公共利益,是当事人自由意思的表示,故应得到尊重和认可。(三)满足信用经济发展需求。为了维护抵押权人的权益,我国《担保法》针对抵押物被征用、价值减少以及灭失等情况,明确了一系列规定,但仍无法满足实务的需要。尤其在实务中抵押权人往往与抵押物分离,不知其出险或投保,且因抵押权人未在保单中被列明,保险人对抵押事宜也不了解,将直接向被保险人抵押人支付保险金。一旦保险金成为抵押人的财产,就可能被其转移,或用于支付其他债务,此时对抵押权人权益的损害已成事实,《担保法》的相关规定便很难落实。因此,财产损失保险合同直接列明抵押权人为受益人,一方面,让保险人了解到财产作为抵押物的真实情况,符合最大诚信原则;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抵押权人能够在出险后及时获得保险金,是对其合法权益的切实保障。只有抵押权人的权益得到保障,信用关系才能得到维系,信用经济也才能得以发展。

三、规范财产保险合同约定受益人的措施建议

当前使用特约条款约定抵押权人为受益人的做法,缺少对实现条件的具体规定,在实践中可能会引发合同纠纷。对此,美国保险业采用“标准抵押条款”值得我国借鉴。(一)使用标准抵押条款,给予抵押权人独立的保险保障。由上分析可知,只有在抵押人的主权利可实现时,受益人抵押权人才能主张其保险金受领权。反言之,若抵押人丧失主权利,抵押权人受益权也无法实现。诸多实务案例表明,被保险人未尽义务,其领取保险金的权利很可能被剥夺,抵押权人受让的领取权也将失效。这对无辜的、不知情的抵押权人而言是不公平的。为此,笔者主张引入美国保险业普遍采用的“标准抵押条款”,其包括以下重要内容:一是约定抵押权人有权领取财产保险合同的赔款,但以其担保利益为限;二是明确无论抵押人是否作为,抵押权人在保单中的利益均不受其影响;三是明确当第二点情况发生时,保险人可以从抵押人处获得代位追偿权,即以支付的保险赔款为限,向抵押人追偿,但抵押债权优于保险人的代位追偿权。综上,“标准抵押条款”可发挥以下功效:1.抵押权人的权利不受抵押人作为与否的影响。有别于一般的特约,标准抵押条款在保险人和抵押权人之间创设了一种直接、独立的合同关系。即抵押权人成为了新增的被保险人,其保险金受益权不是来源于抵押人受益权的从权利,而是独立完整的主权利。保险人对抵押人的有效抗辩,不能直接影响抵押人的保障资格。2.抵押权人的义务得以明确。新的合同关系不仅保障了抵押权人的权利,也重新确定了其实现权利的条件,如抵押权人必须将其知道的抵押财产所有权及风险变动情况及时告知保险人;应保险人要求支付抵押人欠缴的保费;抵押人未通知出险时应及时向保险人报告出险情况;按保险人的要求提交完整的损失证明,并配合其进行核损调查等。可见,作为新增的被保险人,抵押权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对价相当,条款更为公平合理。3.确认合理的赔偿款项分配顺序。有学者认为只有当保险标的灭失或遭受重大损失时,才允许抵押权人为受益人;若遭受的损失轻微,则由抵押人获赔更合理。其法理依据为:以抵押权人为被保险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合同实质上是要确保债权的清偿;当标的财产的损失较为轻微时,不会影响其对债权清偿的确保,抵押权人没有发生损失,不能获得保险赔偿,应将保险金支付给抵押人,用于标的的修缮;但若抵押财产损失严重甚至灭失,其对债权清偿的确保作用就消失了,抵押权人有权获得与减少价值相当的保险金。对此笔者认为,这样的区别赔付方式看似合理,但在实务中很难落实。以常见的抵押财产房产为例。将保险金支付给抵押人用于受损房屋的修缮,将会使原先的房产抵押合同变成在建工程的抵押合同,抵押权人承担的风险也发生了变化。同时,抵押财产受损后的剩余价值,重建后的新价值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重新予以确认。可见,区别赔付方式的成本过高,难以推行。既然标准抵押条款已明确赋予抵押权人独立的被保险人地位,其就有权在抵押价值额度内获得保险金的赔偿,无论损失大小。只有当抵押债权得以清偿,保险赔偿多出的余额才能归抵押人所有。这也是最有效率的处理方式。4.完善代位追偿权的行使条件。根据保险的一般规则,保险人是不能向被保险人行使代位追偿权的。但在标准抵押条款下,保险人实际上是分别与抵押人、抵押权人创设了两个相互独立的保险合同关系。在抵押人和保险人的保险合同关系下,若因抵押人作为或不作为导致事故发生,财产标的发生损失,抵押人便失去了被保险人的地位,无法获得保险金的赔偿。而财产标的的损失也损害了抵押权人的利益,触发了其和保险人之间的合同,抵押权人有权按约定获得相应的保险赔偿。综合以上两种情况,保险人在理赔后,根据代位追偿原则,可以向已丧失被保险人地位的致害人———抵押人求偿,求偿的金额为保险人向抵押权人支付的赔款金额。(二)使用标准抵押条款时的其他注意事项1.抵押权转让情形下保单利益的转让问题。财产保险合同的标的为财产。由于抵押权人一般并不控制抵押物,抵押权的变更仅是收取还款权利的变更,不会影响财产受损风险,因此允许抵押权人在转让抵押权时不征得保险人的同意,仅需告知,并办理条款变更手续。考虑到商业活动中抵押权转让频繁,允许抵押权转让情况下保险关系的灵活转让,可大大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率。2.抵押权人对抵押财产处置拍卖的行为后果。标准抵押条款下抵押权人为独立的被保险人,其保险利益的来源为抵押债权。因此抵押债权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到保险合同关系的存续。尤其是在抵押物出险后,抵押人若无力清偿债务,抵押权人会进行拍卖,拍卖价款影响抵押债权。此时,保险理赔应根据拍卖的具体情况而进行调整。(1)拍卖价款不低于债务余额。在这种情况下,抵押权人的债权得到了清偿,从属于担保债权的抵押权也消失了,进而决定了抵押权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消失,抵押权人不得再向保险人提出索赔。(2)拍卖价款低于债务余额。出险后的财产标的往往贬值,拍卖价款可能低于债务余额。在这种情况下,其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同时,抵押权人也可以通过保险合同向保险人就差额提出索赔。若标的出险属抵押人过错,则保险人理赔后获得代位追偿权,向抵押人追偿。(3)抵押权人取得抵押物所有权。若拍卖时无人竞买或者竞买人的最高应价低于保留价,抵押权人可以该次拍卖所定的保留价接受拍卖财产,予以抵债。所谓保留价,是人民法院参照评估价或市场价确定的。若保留价不低于债务余额,则抵押债权消失,抵押权人不得再向保险人索赔;若保留价低于债务余额,则抵押权人可以就差额提出保险索赔。具体做法见第(2)点说明。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