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3:30:18

不合理

不合理范文篇1

一、补课现象的成因

(一)社会的原因:补课现象的深层原因

1.社会流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由于社会职务、社会收入、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进入另一个社会阶层就叫做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分为向上流动、向下流动和水平流动三种。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可以使一些处于低层次的社会成员来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影响个人流动的因素宏观上可以分为如下四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教育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更加自由化,向上的社会流动趋势比较明显,比例开始增加,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容易达到社会流动的目的。教育便成为人们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许多学生把刻苦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作为自己日后获取更多资源的准备,这也给教育施加了很大的社会压力。为了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更大的升学的可能性,学校、家长、学生就自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性。而要在这场持久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增加学习时间成了一种必要的选择。补课也就由此而兴起。

2.就业压力。学生接受教育、努力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以后能够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由于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各行各业在招聘人才时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自然形成了高学历能获得好职位、高收入的现象,高学历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些单位在招聘时甚至打出“非名牌大学”、“非本科学历”不予考虑的招牌。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使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家长也认为高学历、高文凭能使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有更强的优势。因此,家长也不惜花钱,希望通过补课使学生能够在高考时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以后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做准备。

3.经济利益。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实行全民受教育需要投入很大的教育经费,但是,现在全国普遍存在着教育经费缺乏的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些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地区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还有163个县的小学,142个县的初中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为零;部分条件比较差的学校无法靠校办产业或者其他的手段来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确保教师基本的生活费用,许多学校就利用补课收取的学生的费用来填补经费的不足。同时,还有少数学校和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利用补课费获取额外的收入,进行“创收”。

(二)教育原因:补课现象的直接原因

1.考试制度不健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体现了我国不健全的考试制度的弊端。考试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考试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升学,也决定着学生的未来,这就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时,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的节假日和占用音、体、美的上课时间来进行或强化考试科目的学习,以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应试教育弊端之一,就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高的学校被评为各省市地区的重点中小学,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师资力量增强,由于教师待遇的改善,教师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生源好,直接又导致升学率更高,这样就保证了学校的良性循环。但还有一部分升学率不高的学校,学校名誉受到影响,招收学生都是重点学校选拔后剩下的学生,最终导致升学率持续不升,也形成了这类学校的恶性循环。因此,学校为了保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利用假期对学生进行补课,加强学生对考试科目的学习和训练,以此来提高升学率。

2.教学观念错误,教学效率低下。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补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补比不补强,多补比少补强”的思想存在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心里。在这种错误观念的主导下,依然有许多学校视素质教育于不顾,试图通过补课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都培养成高学分低能力的“人才”。

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也是造成补课现象的原因。由于近年来教学和教材改革速度、质量的提升,教师需要储备的知识量也在逐步增多,许多教师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无法保证课堂45分钟的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样就给补课造成了可钻的“漏洞”。(三)家庭的原因:补课现象的推动力

寒暑假是学校法定的节假日,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的时间。但这是学生和老师的“特殊”节日,对于广大的家长来说却没有这个假期。部分家长由于工作需要,在假期间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而且伴随着社会迅速发展而出现的网吧、游戏机厅、迪厅等娱乐场所也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的聚集地,这对学生在假期间的学习和安全提出了挑战。因此,致使家长呼吁学校在假期间进行补课,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质量,也能保证学生的安全,使家长能够安心工作。

另一方面,在目前出现的“择校热”中,许多地区和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招生的标准,学校划定分数线,成绩不达线的学生要交千元甚至是上万元的择校费,这给家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中学、重点高中,直至重点大学,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的成绩,补课便成为一种手段。为数不少的家长也赞成和鼓励学校补课的做法。

二、避免不合理补课现象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宣传,转变观念

首先,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通过学习各种教育方针政策,加强家校合作,强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成绩好,而且要具备各种能力,在满足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应和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其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仅仅是为取得考试成绩的错误观念,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再次,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社会的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不只是上大学、取得高学历才能有所作为,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能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学有所长,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环节,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要想使教学成绩有所提高,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补课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不能充分对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消化,学生学到的仅仅是知识,不会系统地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会妨碍进一步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样便可以减少甚至取消补课而同样能达到改善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三)改革升学制度,健全学校评价机制

考试是对一个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判定,升学考试则是判定一个学生通过一个时期学习是否具备进入更高层次学校进行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我国现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对于高中乃至更高阶段的学习,由于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依然要靠考试来实现教育的选择性。因此,要改变现在的补课现象,关键在于如何改革升学制度,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采取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近年来,部分省市和地区不断地改革考试制度,将体育和综合素质考核成绩纳入升学考试之中,改变了原有的“应试”制度,不但考察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校、家长在重视考试成绩的同时也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行的学校评价机制注重学校的“三率”,即“升学率、优秀率、及格率”,以此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机制必然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内外为了追求“三率”只重视教育的结果,从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完善评价机制,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进行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把评价的对象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扩大到学校的各个过程和部门中,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价,避免片面性的继续扩大,从本质上控制不合理补课现象的进一步发展。

(四)强化教育督导功能

不合理范文篇2

关键词:精神科;用药;问题;对策

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环境等内外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1]。调查显示[2],目前我国精神障碍总的患病率为17%,主要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焦虑症,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精神类疾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民精神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医院精神科门诊中,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精神科患者普遍缺乏正确的用药意识与认知。所以,精神科门诊用药较为复杂,要考虑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但避免不了在门诊用药处方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问题[3],如超说明书用药、处方量过大、联合用药过多等。现将医院精神科门诊中患者用药情况作一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9年2~11月医院精神科门诊处方1200份,月均处方120份。根据处方内容确定用药基本情况,再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版)》《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和药品说明书对抽取的1200份处方进行点评分析。

1.2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并进行描述性统计。

2结果

2.1精神科门诊患者用药情况

根据对本院精神科门诊处方的调查,本院精神疾病主要用药为抗精神病药(34.5%)、抗焦虑药(16.9%)、抗抑郁药(13.8%)、抗躁狂药(9.6%)、抗癫痫药(8.2%)、脑代谢药(7.0%)、细胞营养药(6.4%)及其他(3.7%),其中以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占比最大。见表1

2.2处方不合理因素

在对1200份处方点评分析后,发现其中136份为不合理用药处方,占比11.3%(一份处方包含多种不合理因素仅算为一份)。其中不合理原因主要为药物联合使用过多(32%)、镇静催眠类药物使用过量(26%)、超说明书用药(24%)、频繁换药(18%)。见表2。

3讨论分析

3.1医院精神科门诊患者用药情况及不合理处方原因分析

根据对本院精神科门诊1200份处方调查分析,可知在门诊患者中抗精神病药物用量占比最大(34.5%),其次为抗焦虑药(16.9%)和抗抑郁药(13.8%),上述三类患者用药占比总和超过6成,为门诊主要患者类型。对处方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136份(占比11.3%)处方为不合理用药处方,不合理原因如下。3.1.1药物联合使用过多一方面由于医生急于控制患者的症状,另一方面由于医生本身对药物的作用特点认识不够,忽视患者的身体和经济承受能力。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一些医生喜欢采用包围式选择药物,致使药物联合使用过多,对同一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过多的联合用药不一定能加强治疗效果,反而会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氯丙嗪联用奋乃静,两者作用机制相似,患者合用后,氯丙嗪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体,导致奋乃静不能发挥作用,反而导致两者副作用叠加;氟哌啶醇联合利培酮使用会增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3.1.2镇静催眠类药物使用过量虽然多数精神病患者都会伴随睡眠障碍问题,临床医生通常也都会选择镇静催眠药来解决患者的睡眠障碍问题,但此类药物在精神科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比例仍比较大,主要表现在医生在未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情况下就选择镇静催眠药、多种镇静催眠类药物同时使用,或者药物长期使用,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出现毒副作用,多种安定类药物同时使用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长时间使用会导致患者可耐受和对药物的依赖性,停用时产生戒断症状。3.1.3超说明书用药超说明书用药是指在使用精神类药物时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剂量、疗程、途径、人群等超出用药说明记载的范围[4],具体原因如下:①药品本身对特殊人群缺少研究,导致药品说明书不够完善。②一些精神科药物的说明书存在滞后性,临床经验还未形成理论指导用药,医生更倾向于自己的临床经验为患者给药。③说明书中对用药方法的介绍过于模糊,如部分药物在使用时需要随着患者病症的变化或治疗情况变化逐渐改变给药剂量,医生难以把握好用药剂量,容易导致药物毒副作用或者有效剂量不够面临病情复发的风险。④一些医生仅凭个人的临床经验用药,药品的临床使用信息不停在更新,但医生对药品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之前的经验上,没能很好地了解到相关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⑤精神病通常需长期用药,临床医生有时候为了照顾患者避免来回旅途劳累,特别是异地患者来回交通不便,为了一次多拿药故意将处方剂量开大,但是精神类药物通常属于特殊管理药物,这样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3.1.4频繁换药精神类患者体质较敏感,用药剂量宜逐渐增大,一般要求在缓慢加药至治疗剂量两至三周后,治疗效果不达标或者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时,即应缓慢停药,在停药过程中不易使用与原用药相同药理的药品替换,对于难治类的精神类疾病可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来控制病情。由于医生和患者对于病情控制的期望较高,一些医生出于急于控制患者症状的心态,一旦使用的药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着单一用药的原则,医生便尝试新的治疗药物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导致患者频繁换药。

3.2相应的管理对策

3.2.1健全医院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处方评价的长效机制,加强同临床医生用药交流定期对不合理处方进行点评,药房不能够只负责拿药,不顾不理不合理处方,盲目执行,应该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干预。医院需要监管医生和药品厂家之间的利益问题,出现药品回扣问题,一旦发现严惩不贷。另外,加强对精神类药物的管控,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执行,同时加强对医生和患者关于精神类药物管控的宣传,完善精神类药物相关的的各项登记手续。3.2.2加强对医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对医生专业能力的培训,包括科室内部组织的培训及外部的学术会议,鼓励医生参加继续教育进修。定期考核精神科医生的业务知识,包括临床常用药物的适应证、性能、疗程、毒副作用、禁忌证、用法用量等,尽可能以最少的剂量达到最好的疗效,以单一用药为原则,对于难治性精神疾病的患者,酌情予以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在加强医生业务能力的同时不忘对他们职业道德的培训,医生用药关乎患者生命安全,要增加医护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合理用药的自觉性。3.2.3加强临床药师的监督作用由于临床医生通常业务繁忙对药物的配伍搭配及最新研究进展了解不深,此时应该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临床药师药及时对处方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应该立即和临床医生沟通探讨,同时也要加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的意识,通过医生和药师的配合服务于患者3.2.4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用药宣教精神病患者由于其精神和认知能力有限,自行服药容易产生安全隐患,部分家属对精神类药物的特殊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过度的注重病情和疗效,对药物本身的毒服作用缺乏辨识,特别患者长期服药容易使家属失去监管的耐心,导致各种风险的增加和病情的复发,因此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用药宣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免费的患者用药宣讲课,促使患者和家属正确用药。

4总结

随着国家对精神卫生的重视,精神科门诊中患者越来越多,精神科处方的不合理现象也相应越来越多,包括药物联合使用过多、镇静催眠类药物使用过量(26%)、超说明书用药和频繁换药等,为保障精神疾病患者安全用药,应该通过医院制度建设、医生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培训、药师的监督和对患者和家属的用药教育这些方面加强管理,只有政府、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庭共同配合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治疗精神疾病患者。

参考文献

[1]石秀秀,李峥光.照治疗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1):13441348.

[2]施慎逊.中国精神疾病防治进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33(6):139.

[3]管翠华.精神科临床不合理用药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1):158159.

不合理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资料来自我院临床药师在2010年中对本院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记录及有关用药医嘱单资料。

1.2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查房、会诊,深入临床一线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药学干预,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规定,对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记录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2结果

2.1药学干预能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比率

临床药师药学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前,我院临床不合理用药比率是28.6%,在2010年工作中,临床药师通过查房、查看病历用药医嘱单,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后,临床不合理用药比率下降至3.6%,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明显下降。

2.2药学干预能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在2010年工作中,临床药师共药学干预600份病历,提出建议的有600份,建议率为100%,医生接受建议500份,接受率83.3%。临床药师通过深入临床一线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对临床用药进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自身药学专科优势,规范了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及时处理、纠正临床不合理用药物现象,从而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与质量。

2.3药学干预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我院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适应证用药、重复给药、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适应证不适宜等,临床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情况主要如下:

(1)磷选的药品不适宜:如一患者(8个月),诊断为扁桃体炎,用氨曲南注射液治疗,患者高烧不退(T:39.2℃),病情未得到控制。临床药师建议:用青霉素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医生接受建议,患者病情好转。用药分析: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主要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C组或G组β溶血性链球菌,治疗原则针对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青霉素为首选,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4]。氨曲南主要适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等,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等需氧革兰阳性菌以及厌氧菌无抗菌活性,用氨曲南治疗属遴选的药品不适宜。

(2)重复给药:如一患者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用泮托拉唑注射液和奥美拉唑注射液联用治疗,病人出现头晕加重、粒细胞降低。临床药师建议:停用泮托拉唑注射液,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注射液,剂量每次40mg,每日一次。医生接受建议,病人病情好转。用药分析: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都是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强,时间长,两者注意事项均明确要求,应用本品时不宜同时再服用其它抗酸剂或抑酸剂,两药同时用会增加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使病人出现头晕加重、粒细胞降低。

(3)无适应证用药:如一患者(4岁儿童),诊断为风疹,用头孢噻肟注射液治疗,病人症状未得到控制。临床药师建议:患者风疹,未并发感染,治疗原则应及时隔离,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加强营养,对症治疗,医生接受建议,病人症状控制、好转。用药分析: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病毒性感染者,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本患者用抗菌药物治疗,属无适应证用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4)用法、用量不适宜:如一患者诊断为急性咽炎,用注射用青霉素静脉滴注,每天1次,病人病情未得到控制。临床药师建议:用青霉素静脉滴注,每6-8小时1次,医生接受建议,病人病情好转。用药分析:青霉素用法不符合药代动力学规律用药,青霉素半衰期短,1天静脉滴注1次剂量,无法维持有效血药浓度,青霉素类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抗菌作用依赖于体内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低抑制菌浓度以上的时间,每天须多次给药(3-4次),否则,不仅不能有效杀死病原菌,更易导致病原菌耐药性的发生。

不合理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病人80名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0人。其中一组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19人,女性21人;病人的年龄在17~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岁;另外一组为对照组,改组中有男性18人,女性22人;病人的年龄在15~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5岁。针对观察组进行干预性的药学分析,对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用药情况、消费情况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1.2方法。在我院的呼吸内科中需要设置专门的临床药师,临床药师需要对医生的会诊与用药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同时还要对主治医生的药房进行审查,其中包含了药物的合理性、配药情况、药量的使用情况、药物的用途与联合使用药物的科学性,进行全面的监督。如果出现了不合理用药的情况,需要临床的药师及时的与主治医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相应的病情研讨。制定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临床用药干预方法,并且及时的改正不合理用药的情况。1.3效果评定。对两组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其中包含了住院的时间、使用药物的具体费用、药房的使用合理性与病人发生的不良反应风情况进行研究。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本次数据,计量资料表示用(x±s),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n),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时P<0.05。

2结果

经过相应的研究表明,这两组病人的临床实际情况为:对照组中的病人其住院时间在5~12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7.27天;药品的使用费用在5127~5682元之间,平均用药费用为5423.27元;对于药方的使用不合理的有15人,不合格率为18.75%;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的有10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5%。而另外观察组中的病人其住院时间在1~7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4.2天;药品的使用费用在3424~3896元之间,平均用药费用为3642.36元;对于药方的使用不合理的有5人,不合格率为6.25%;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的有4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0%。两组病人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在我国的医院临床治疗中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概率逐渐的提高,这其中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药品种类的搭配不合理,重复用药情况的出现、药量的使用不合理以及没有适应症用药的情况。针对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主要的作用就是提高临床医生的用药指导与监督。有效的弥补了主治医生在药学知识上的不足,并及时的纠正其不正确行为的发生,大大的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具体的药学干预实施过程中,对于临床药师需要从药物的治疗学、医院药学与药物的经济学风多方面开始,同时还要与主治医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通过医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提高医生的用药安全。如果临床的主治医生相关药学的知识存在问题,很容易在用药的过程中出现药物的搭配问题,以及对药量的掌握程度不够。这时通过药师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控制这一危险情况的发生。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对病人进行用药知识的教育与指导,保证病人更早的康复。除此之外,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选药不合理的情况也非常的多见,根据这一情况临床的药师要从病人的年龄与病情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病人的真实状况采取合理的用药方法。

根据上述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医院临床药学中存在不同的用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药师药学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医院主治医生的用药安全,减少病人危险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提高我国的疾病治疗效率与病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在临床的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广泛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唐晓红.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干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137-138.

不合理范文篇5

[论文摘要]分析不合理用药的深层次原因,指出构建我国合理用药的社会促进体系必须从政策的完善入手,对用药实施全过程控制,对于相关学科要加大研究力度,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降。

合理用药应包含安全、有效、经济、适当4个基本要素。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总数的12%~32%,目前我国患者使用的药物绝大多数来自医院(约90%),因此对医院用药状况的分析尤其值得关注。

1不合理用药因素

1.1国家卫生保健体制和药品监督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很多医疗机构,依靠药品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以药养医现象依然存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以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医务人员收入和医疗服务的价格处于较低水平,却要保证大众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而在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已经不能从财政上继续维持这种保健体制,医疗机构又缺乏适应转变的有效机制,有些医生甚至不顾病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开大处方牟取经济利益。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虽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合理用药的水平,但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

1.2药物使用不当

近年来,抗菌药物品种的繁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药品滥用。抗菌药物无指征使用,使得近年来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临床上对微生物感染疾病的治疗带来了许多困难。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不仅造成细菌耐药性逐年增长,且使一些有效的抗菌药不断减效甚至失效,而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开发远不及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到的病例报告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占所有中西药物病例报告数的近50%,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排在各类药品之首。

1.3给药方法不当

在使用青霉素药物时将1日剂量1次静滴,这种疗法造成1天中有大部分时间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且药物分解失效多。R-内酞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杀菌剂,应间歇给药,即每日剂量分2~3次,每次以适当溶媒1h内滴完。盐酸氟桂利嗓胶囊[1],有些处方1日2次给药,而此药每1次口服可维持有效浓度达24h。

2对不合理用药的预防对策

2.1进一步完善合理用药政策

2.1.1制定《促进合理用药管理办法》近年来,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合理用药的法规和条例,如2002年施行的《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2004年9月1日起施行的《处方管理办法(试行)》,2004年10月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管是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责,其可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临床用药行为,使合理用药有章可循[2]。

2.1.2探索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问题现在不少医疗机构对合理用药存有顾虑,对促进合理用药不敢严格监管,怕管得过严影响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收人,影响医疗机构本身的稳定。国家应研究与制定政策,鼓励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做出成绩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2.2合理用药的全程控制

2.2.1加强对公众的合理用药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公众进行基本用药知识的普及,可以有效预防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医院可在门诊设药物咨询窗口,开展门诊窗口药物咨询服务,建立药师与患者面对面的直接联系。药师要对社会公众负责,不能只关在医院药房里,也不能只待在社会药店,应该通过深人社区提供药物咨询服务等渠道,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公众宜传和普及合理用药知识,以增强公众的合理用药意识。

2.2.2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医院是促进合理用药的主要阵地,应该设立负责推进合理用药工作的专门机构,健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度,并在其指导下制定医院用药指导原则和用药处方规范,开展用药调查工作,加强药品信息的交流和用药监督。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还应监督职工药学培训、医院药品费用控制等工作,不断促进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合理用药行为还需要医师、药师、护理人员的通力合作。现在医疗机构药物预防或临床治疗用药方案的制定是临床医师说了算,药师基本未参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上药师下临床跟随医生查房,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向医生提出药学方面的建议,并通过给患者建立药历的追踪记录和系统分析,及时发现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为群体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为药物利用与评价、药物疗效与不良事件分析提供综合记录,可全面提升合理用药的水平。药师加强与护理人员的沟通,可以更好地实施安全、有效、适当的用药方针[3]。

3结语

国家已经针对性地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如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医院应加强合理用药意识,加大药物知识宣传,多渠道收集用药信息,介绍新药,提供药物不良反应等信息,提供用药咨询服务,指导患者正确选用药物。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以最小的经济投人解决最大多数人疾病的痛苦,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目标和责任。合理用药是人类社会对药物治疗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陆利生,陆云飞,廖清华,等.规范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1):77.

不合理范文篇6

关键词:临床用药;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干预机制

在由人类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不断提升的今天,药物作为抑制这样现象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人类的生存率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由于错误且盲目的用药观念,用药安全与用药合理正被人们逐渐忽视。尤其是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重要场所,医院工作的规范性会直接决定患者的生命安全。如何促进临床药师的合理用药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就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100例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回顾,并对药学干预进行如下报告。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100例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44例,女56例,20岁以下的患者23例,20~30岁的患者45例,30岁以上的患者32例。在实验前已经让患者充分了解并掌握本次实验内容,所有患者都是自愿参与药物缩减治疗中,且随时都可以退出,符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所有患者无论是在年龄、性别等其他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1.2研究方法。通过对我院100例临床患者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治疗过程对患者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并对这种现象实施药学干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临床用药须知》、《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以及药品特性、使用说明等资料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统计与分类,与资深的临床医师共同探讨统计结果,对不合理用药内容进行确定,从而为药学干预的合理开展做好基础准备工作。不合理的药物具体分为:药物的用量不够合理、药物的用法不够合理、对患者病情并无专用药项目、对患者进行重复药物的使用、选用与患者病情不符的药物。1.3统计学方法。对本次研究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处理,使用来表示计量资料结果,使用(n)来表示计数资料的用例数,使用(%)来表示计数资料,使用来表示计数资料的组间率。组间的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药学干预,不仅有效提高了临床用药水平,降低了不合理药物使用项目患者的例数,还有效抑制了临床用药滥用药物这一现象,尤其是药学干预后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抑制,且干预前后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医疗过程中,不合理用药情况越来越严重,滥用药物俨然已经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隐患。在广大患者群体中,大约有1/3的患者丧失生命并不是受到了自身疾病的影响,而是因为不合理用药。临床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药物用量上不合理。如:患者需要运用青霉素进行疾病治疗,每天进行青霉素静脉滴注1次,并未对患者的病情起到抑制作用。而在药物干预后改为每隔6~8h对患者进行一次青霉素静脉滴注,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好转。临床不合理现象除了药物用量上不合理以外,还包括药物用法不够合理,对患者病情并无专用药项目,对患者进行重复药物的使用、选用与患者病情不符的药物等问题。导致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根本原因是临床用药的负责人业务素养缺失,药师的审查不够严格以及患者自身的因素。首先,临床用药负责人其本身的用药水平会对整个治疗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如果临床用药负责人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足,对药物的掌握不够全面,就会造成用药不适应问题的出现,给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其次,药师是检查医师用药是否合理的关键。对于医生开出来的处方药品,药师如若盲目照单抓药而并未对处方进行审查,那么极易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最后,由于患者不配合,中途换药或是没有按照医师的要求用药,也会造成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对临床不合理用药开展药学干预后,不仅降低了不合理用药情况,还提高了医疗效果,且通过用药干预后所实施的临床用药,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的用药指导,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医疗人员对规范用药工作的服从性以及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依从性,提高了用药效率,节约了用药资源,值得在临床用药中广泛推广。所以,更应加强对药学干预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药学干预的作用,确保用药合理、用药安全。实施药物干预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药物管理人要严格遵循药物使用信息,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规范。要将临床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的且成本低廉的药物列入临床药师的常用疾病药物诊疗列表之中。第二,要根据药物的不同治疗程度及药物的经济性,对药物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工作。第三,对临床用药路径进行完善与改进,强化临床用药监督体制,构建合理的用药制度,严把处方药物关,最大限度降低药物滥用的发生几率。要从国家层面入手严格打击药品的不法生产、不法销售行为,加强对医药代表、医药经销商的管理,把三个公正的原则落实到药品招标环节中,从源头上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规避。第四,在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的耐药性症状,并做好相应的分析与检测工作,防止发生差错失误。第五,医生应从思想上给予药物干预足够的重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培养对策,将药物干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定期对临床医师组织药物知识的培训工作,让其明确掌握相关药物知识,特别是对那些在药物知识上有不足的临床医师必须要进行再教育,实施相应的考核。第六,在临床服务的过程中,做好临床药学的跟踪调查工作,进行及时的反馈。第七,对医院不同科室的药品消耗程度进行调查,并做好统计与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谭森,易多奇.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2):38-39.

[2]何兆红.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55-56.

[3]王尧,潘永辉.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中外医疗,2014,(01):110-112.

[4]钟津.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当代医学,2015,(07):74-75

[5]韩永丽.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6):56-57.

不合理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临床用药记录114份,均抽取自我院各科室2013年1月至2016年的用药记录,以未实施药师干预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53份用药记录为参照组,骨科、内科、妇科、结核科、肿瘤科分别8、13、9、7、16份;以实施药师干预的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61份用药记录为观察组,骨科、内科、妇科、结核科、肿瘤科分别11、15、10、8、17份;两组用药记录的科室来源比较接近,可对比。1.2方法1.2.1研究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实施药师干预前后的临床用药情况加以整合对比。1.2.2药师干预方法:①设立专职药学干预药师:让药师进驻医院各科室,主要工作为参与会诊,用药方案制定以及查房,对医师的处方予以查验,监督临床用药。②抗菌药物进行专项干预: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规定,严格监督抗菌药物的使用,对其适应证,适用人群以及给药方式和剂量等进行确认,严格控制药物使用,如使用第1、2代药物即可治愈的病症,尽量不使用第3代药物等[2]。③对药师处方的干预:明确各类药物的使用标准和处方评价标准,定期对整理好的处方进行审核,审核后将结果上报至医务科,对医师的处方开具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医师处方开具情况予以相应的奖罚。④干预方式:医师与药师的专业特点,临床实践经验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二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与用药干预工作的效果有较大关联,因此,药师在向医师提出建议或采取干预时,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尽量先进行交流讨论后再行干预。1.3效果观察: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不合理用药情况,对比不同干预方式下药师接受率。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两组差异,使用χ2检验,如P<0.05,可断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处方用药不合理比例:干预后的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比率显著低于干预前的参照组,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不同干预下医师的接受率:相比于药师直接干预,经过讨论交流后,医师的接受率更高,见表2。

3讨论

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的最普遍方式,受新型药物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影响,临床用药的种类、给药方式等也随之逐渐繁杂,使得临床用药的工作量和难度也逐渐加大,与之相适应,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因此造成的医疗事故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对患者的健康与安全产生了重大威胁。近年来,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凸显,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加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3]。近年来,医疗卫生部门为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降低相关医疗事故的发生,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与尝试,临床处方合理性分析、药物分类管理、药师进行药学干预等措施均普遍实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其中,药师进行药学干预是保证临床用药合理性的突出手段。设立专门的药师,进驻到具体科室,药师参与会诊、制定用药方案,且随同查房,能够更大限度保证用药符合适应证,避免重复给药,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且药师对药物的特性等的掌握专业性高,能最大限度保证医嘱的合理性,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降低药物滥用率[4]。

本研究中,针对实施药师干预前后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实施药师干预后,医嘱不合理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下降,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得以显现,与未实施前相比,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还针对干预方式和医师接受率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讨论交流后再行干预,医师的接受率得到显著提高,显著高于直接干预,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药学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临床用药不合理的发生率,效果突出,而干预方式会影响到药师的接受率,在进行干预时,应先于医师进行讨论交流后再实施干预,可提升医师接受率。

参考文献

[1]刘洋,杜婧,李小龙,等.临床药师干预特殊人群不合理用药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8):132-134.

[2]朱素燕.临床药师对心血管内科388例用药医嘱的干预情况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7,34(3):413-416.

[3]张增珠,李刚,张静,等.临床药师对1860例不合理用药医嘱的干预和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3):1237-1239.

不合理范文篇8

关键词:性别标签;男女平等;强奸罪;强制猥亵罪;拐卖妇女儿童罪

一、问题的提出:刑法中仍有不合理的性别标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在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各种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政治领域中基本人权应得到保护的呼声也不断高涨。加之国际社会从二战以来一直对人权保障问题密切关注,民主、和平、殖民主义等问题一直处于国际社会讨论的核心。联合国1966年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有关人权的国际公约。不少国家相继通过了保护人权的法案或者条款,其不仅体现在国家的宪法中,国家的实体法与程序法中也有相关规定。我国不少学者呼吁应当将保障人权写入我国宪法,将人权作为一项宪法性权利进行保护,并将保障人权的条款作为一项纲领性的规定指引其他基本法律、法规中保障人权条款的制定与修改,促使人权不仅能在实体上得以体现,并且能在程序上给予保障。2004年我国正式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至此,人权作为一项基本的宪法性权利在我国根本法中得以确立。虽然我国刑法在人权条款写入宪法时已经存在,但是我国的刑法原则无不体现人权保障的要求。自由权、平等权作为基本人权,是人权保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权的重要价值取向与追求。刑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则是平等权的直接体现与本质要求。女性在传统的观念中一直都是弱势群体的表现,不管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较为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为刑法保障的实质性平等,立法者都注重对这类“弱势群体”着重保护,不少条款被贴上了“性别标签”。不管是从刑罚的适用与执行还是具体罪名的设置等方面都体现着对这类群体的倾斜。例如,我国有不少以妇女为保护对象的罪名,如拐卖妇女、儿童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等。再如,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对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等规定都体现对女性群体的保护。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过度强调对女性的保护会导致男性权利的关注弱化,造成男性权利保护不足,这恰恰有悖于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201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摘掉了一些不合理的“性别标签”,但是本次《刑法修正案》“性别标签”的摘除不够彻底,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文化特征、社会条件对刑法中“性别标签”进行重新审视,以求刑法中男女权利实质平等的实现。

二、问题的成因:传统道德观念、文化传统与谦抑思想的共同作用

(一)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

我国封建社会一直都受到浓郁的“男权主义”道德观念的影响。不论是在法律制度的建立还是在司法的过程中,男性都被视为规制的主要对象,而妇女更多地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与依附物。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父母亲对自己女儿的定位是婆家未来的妻子、家庭中的主妇和孩子的母亲。而父母的使命就是培养符合这三项标准的女儿。然而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一旦符合适婚年龄的女儿嫁入婆家,就会被视为是婆家的人,从父权的控制中划入到夫权的控制。因为妇女的地位普遍较低,儒家一般本着“宽宥”的思想对妇女犯罪的行为进行宽处或者放宽执行。[1]这种传统的保护妇女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具体到我国刑法来说,立法者在设置一些罪名、进行刑罚适用时都体现了对妇女的特殊保护。例如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中,有不少专门保护妇女为对象的罪名。如拐卖妇女、儿童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聚众阻碍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等。在《总则》的刑罚具体适用一章中也显现出保护妇女的倾向。如《刑法》第72条中规定了缓刑的适用条件,对一般的犯罪分子在符合法定刑条件并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时可以适用缓刑。但是当符合以上条件的犯罪分子是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或者已满75周岁的人时应当适用缓刑。

(二)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除了受到道德观念的影响外,我国法律规定还会受到历史文化氛围的影响,某行为是否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行为人是否具有严重的人身危险性与再犯可能性等问题无不受到价值判断标准的制约。立法者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在我国特有的文化氛围与传统中形成的。不同的文化氛围会导致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立法的差异性,使其具有一些特有的地域性特点的法律理念与刑事政策,同时也会影响到法律概念的解释与法律技术的运用,形成一种独特的法律文化。例如我国刑法对性权利保护的状况就体现出我国一直以来性文化较为保守的特点,为有关性保护的罪名赋予了独特的“性别标签”。我国的强奸罪就是被贴有受文化影响的“性别标签”的例子。我国刑法中强奸罪被定义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行为。强奸行为以违背妇女意志为前提,即在妇女不同意性交的情况下强行与其性交,或者以违反妇女意愿的方式强行与之发生性交。普通的强奸行为以双方生殖器结合(插入)时作为既遂的时间点,而奸淫幼女时,只要行为人性器官与幼女性器官接触即构成既遂,体现出阳具中心主义①的观念。而阳具中心主义是我国落后、保守性文化的产物。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中,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一直禁锢着性教育、性知识的传播。人们羞于谈性,把性交行为视为生殖繁衍的手段,男女的性交行为都是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在这种传统文化观念的指导下,性交方式被单一地理解为“阴茎∽阴道”的传统模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相关司法解释的制定与实际案件事实的判断延续着这种性文化认识。但是与我国保守的性文化不同,西方性文化呈现出较为开放的特点,性交行为不仅是生殖繁衍的手段,也是一种寻求刺激与快感的方式。这种开放的性文化不仅影响到其例如强奸罪等侵害性权利相关罪名的设置,也影响到强奸罪的犯罪主体、行为方式的概括。例如《西班牙刑法典》第179条规定,强奸罪的行为方式是通过阴道、肛门或者口腔等肉体途径或者以阴道和肛门接触进行,而不仅限于“阴茎∽阴道”的传统模式,并且《西班牙刑法典》中强奸罪的行为不仅限于男性,女性也可作为强奸罪的犯罪主体。

(三)刑法谦抑性思想的引导作用

从欧洲启蒙运动时提出刑法谦抑思想起,刑法谦抑性思想以其独特魅力受到不少刑法学家的重视,尤其在注重保障人权、强调限制国家刑罚权的今天,刑法谦抑思想更是以其谦和、不张扬的特点对我国刑事立法、司法发生重要影响,对刑法理论及其实践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刑法谦抑思想讲求用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当某个危害行为可以交由民事、行政责任甚至道德谴责进行处罚时,就不得动用刑罚手段对其进行非难。以强奸罪为例,有学者认为因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决定了在强行性交过程中男子总是处于主动地位,女子处于被动地位,男子可以实施强行性交;但是当男子处于被动地位,女子强行性交的行为就无法实施,[2]136-139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女子不能成为强奸罪的实行犯,而通常只能作为强奸罪的教唆犯、帮助犯追究其刑事责任。基于以上原因,不少学者推断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强奸男性的行为将极少发生。正是因为这种女性性侵男性事件的罕见性以及性侵行为对男性身体、心理和人格造成伤害的程度差异,立法者在不少侵害人身权利的罪名中标上了“性别标签”,突显对女性群体的特殊保护,将相应的男性权利排除在刑法的保护圈之外。

三、问题克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社会背景变化、文化逐渐开放化影响

(一)文化逐渐开放化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文化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西方自由、开放的文化对我国较为保守的传统文化形成不少的冲击,特别是在一直以来受儒家文化影响而被禁锢的性文化教育上,西方开放的性文化使中国保守的性文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这种新的时代特点首先体现在我国性文化的普及程度及开放程度方面,随着西方电视、电影、书籍等艺术文化作品在中国的上映与销售,国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西方开放性文化的熏陶。再加上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也增加了性知识教育的课程,进一步增大性文化的普及程度。中国日渐开放的性文化也为中国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例如青少年早恋现象日趋严重;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性犯罪大量增加;日益泛滥;性观念混乱;存在一些反自然、反社会、反人性的性行为。[3]这促使我们国家在解放保守性文化的同时注重伴随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结合我国的社会背景,引进与移植西方一些关于规制性犯罪的先进立法经验。其次,新中国后的性文化也对我国固有的法律解释的基础理念形成了挑战。正如前文所述,对于设定强奸罪的既遂标准时我国以阳具中心主义为解释基础,但是目前对于性交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只是生殖繁衍的手段,性交方式也不再局限于“阴茎∽阴道”的传统模式,再以阳具中心主义为解释基础似乎已不合时宜。并且,目前女性性侵男性的案件屡见不鲜,例如云南昆明发生了一件“稀罕事”:男青年王某屡屡遭到丈母娘的性侵犯,最后忍无可忍,向有关执法部门求助,却遭遇到了无法可依的尴尬,王某下决心控告丈母娘强奸自己,不但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反而被弄得“里外不是人”。我们不禁反思,王某丈母娘性侵王某的案件似乎也符合强奸的行为要件,但是因为行为人与被害人的性别设定与我国强奸罪行为模式中行为人与被害人的性别设定不符而不能以强奸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这是否符合平等保护法益的要求,强奸罪的"性别标签"是否也应当摘除了。当然性文化只是受西方文化冲击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以对性犯罪进行立法改进为切入点,多加关注社会发展的动向,把自己从文化困境中解救出来,实事求是,消除因"性别标签"造成的反向歧视现象。

(二)社会背景变迁

相比封建社会,我国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女性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附属品。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与机遇。女性在升学、就业、提升等各个方面都与男性享有同等的机会与权力,使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在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中稳定而全面地占有劳动力市场。[2]122-123也是因为在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逐渐实现了男性与女性的平等化,女性也不断从禁锢的思想中走了出来,充当着与男性同样重要的社会角色。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女性犯罪的几率不断增高[4],很多在传统观念中男性才能进行的犯罪行为不再是男性犯罪分子的专属。我们应当进一步本着权利本位的思想来思考我国目前对女性性权利和人身自由权利等人身权利的着重保护是否存在偏差,虽然其中不乏合理的倾斜的存在,但是其中的不合理因素确需我们的足够关注。不能因为强调对女性权益的保护而导致对男性平等权利的忽视。其实,不管是性权利还是人身自由权利本身是没有“性别标签”的,在提出人权、人身权利开始是平等涉及男性与女性的保护的。“性别标签”的添加一方面是对女性这一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强调,另一方面则是受我国独特文化传统的熏陶所致,实则是对性权利、人身自由权利等人权保护的不合理的范围限缩。立法者在人权保障、男女平等的思潮中解放了思想,在法律的制定与修改过程中对社会危害、人身危险性的价值判断标准也将体现思想的变化。加之社会典型案件引发的社会争议一步步增多,不少学者、民众呼吁对男性权益保护的声音也日渐强烈,立法者也不得不考虑刑法在性别观念与性别相关的罪名体系上是否存在失当的情形,是否过分强调的女性权益保护实属多余。笔者认为这次《刑法修正案(九)》对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修改就是对不合理的“性别标签”的有益摘除。立法者将男性纳入到强制猥亵、侮辱类犯罪的调整范围内,将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改为了强制猥亵、侮辱罪。其实这种有益的摘除“性别标签”的做法并不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也不会影响对妇女权益的保护,只是将一直被忽视的男性权利的部分重新纳入到刑法关注的视野范围内。我们借着这个改革的势头,进一步审视我国刑法中仍存在的“性别标签”是否合理,“性别标签”的存在是否与实质平等的价值追求相悖。

四、问题解决的几点建议:摘除不合理“性别标签”、追求实质平等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上不合理的“性别标签”的有益摘除,可以为我国思考《刑法》中其他罪名中的“性别标签”是否有继续存在的价值提供了思路。笔者认为,除了《刑法修正案(九)》中已修改的强制猥亵、妇女罪以外,像拐卖妇女、儿童罪,强奸罪之类的犯罪也应作出适当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完善建议

要摘掉拐卖妇女、儿童罪中的性别标签应当扩大此罪保护的主体范围,把拐卖成年男性的行为纳入到犯罪圈内。不可否认,实际生活中拐卖妇女、儿童的情况占全国拐卖行为的大多数,但目前拐卖成年男性用作苦力或者强迫其从事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不容忽视。例如,一些犯罪分子拐卖成年男性到黑砖窑、黑煤矿,强迫其进行高强度劳动的事件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但这种拐卖并强迫劳动的行为在刑法上仍属于空白。有的学者提出可以用“强迫劳动罪”对这种行为进行定罪处刑。当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结果时,可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进行处罚。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这种处罚方式存在一些罪刑不相适应的情形。当拐卖成年男性被强迫进行劳动时,按照强迫劳动罪的法定刑应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时可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假设扩大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对象范围,把拐卖成年男性的行为纳入到拐卖类犯罪的保护范畴,行为人法定最低性可达到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法定的最高刑可达到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不管从法定最低刑还是法定最高刑来看,拐卖类的犯罪比强迫劳动罪的处罚力度要大。如按强迫劳动罪对拐卖成年男性强迫其劳动的行为进行处理,会造成同样是拐卖并强迫其劳动的行为,因被害人的性别不同对行为人处以不同的处罚,这会引起对成年男性人身自由权利的反向歧视,助长拐卖成年男性的犯罪趋势。并且,从强迫劳动罪的立案追诉标准来看,要求行为人具有强迫他人劳动造成人员伤亡等情节才对其立案、追诉,较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入罪门槛要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拐卖成年男性强迫其劳动的行为的刑事追究,造成成年男性人身自由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笔者建议应去除拐卖妇女、儿童罪之上的“性别标签”,将其改为拐卖人口罪,将成年男性引入拐卖类犯罪的保护范畴。

(二)强奸罪的完善建议

强奸罪的“性别标签”主要表现在犯罪主体与犯罪对象的限制上面。首先,正如前文所述,目前性交的形式不再是“阴茎—阴道”的传统模式,这种受阳具中心主义影响的观点应当摈弃。性交方式还包括肛交、等形式。强行进行性交的行为不仅包括男性针对女性实施,其实女性针对男性一样可以实现。就像前文所列的王某的丈母娘强行性侵王某的例子,王某丈母娘的行为对王某所造成的心理及生理的危害并不比男性强奸女性造成的危害小,而且往往因为男性遭到强行性侵的案件没有法律保护的明文规定,司法机关会以无法可依等原因对其不予干涉,男性的性自主权利处于法律保护的真空状态。成年男性完全可以成为性侵的对象,其性自主权利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按照目前我国强奸罪的罪状及相关司法解释,女性不能成为强奸罪的实行犯,而只能作为强奸罪的共犯进行处理。如果按照“阴茎—阴道”的性交模式,女性因为特殊的生理原因确实不能成为强奸罪的主体,但随着性交方式多样化,并且不少国家还出现了“鸡奸”的性侵形式,不仅是异性之间可以达到性侵的目的,同性之间也有进行性侵的可能性。女性自然能够成为强行实施奸淫行为的主体。查看国外的相关立法例可以发现,国外立法例关于强奸行为的犯罪不仅犯罪主体包括女性,犯罪对象也相较我国的范围要宽。不少在法律上承认同性恋的国家与地区甚至还把同性之间的强行性侵行为纳入到刑法的保护范畴。西方国家一般将强奸罪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类的强奸罪,是指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对妇女进行强行性交。类似于我国强奸罪的规定;另一种是强行性交罪,是指利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对他人进行强行性交的行为。被害人不限于女性,男性针对女性,甚至同性之间都可以构成强行性交罪。笔者认为,我国可以不用另设强制性交罪,而采用扩大强奸罪犯罪对象范围的方式摘除强奸罪之上的“性别标签”。具体而言,可以修改罪状,将“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描述改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他人”,把男性纳入到强奸罪的保护范畴。

作者:吴大华 田 恬 单位:1.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2.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兴戈.唐代刑法中的性别差[J].法制与社会,2010,(2):12-13.

[2]赖修桂,赵学军.女性犯罪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22-123.

不合理范文篇9

[摘要]技术壁垒起着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及促进技术进步等积极作用,有其合法和合理的一面;然而,技术壁垒又往往以保护消费者和环境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引发贸易争端,阻碍经济增长,这是它不合法和不合理的一面。如今,削减及消除不合理的贸易限制成分,规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议题。我们应辨证地看待它的双重社会功能,采取合理措施,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理性化社会功能双重性

一、准确理解技术壁垒的内涵

TBT是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的简称,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为保证国家安全要求,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身健康或安全,保护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采取一些与其他国家不一致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对本国市场上的商品实施管理,从而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TBT主要是指WTO《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TBT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SPS)(《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Agreementon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包装和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市场准入的重要手段。技术壁垒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产物,代表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是实施贸易保护的有利工具,是进行国际竞争的战略性手段。

技术壁垒的客观、合理的一面我们定义为技术性贸易措施,它是由于技术水平等客观原因产生的,是正当的技术壁垒;而技术壁垒人为的不合理的一面我们定义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它是为贸易保护的目的而人为设定的贸易障碍,是歧视性的、扭曲的,阻碍贸易发展,成为非关税壁垒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形式。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

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规模经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人类安全健康和环境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壁垒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传播先进科学技术、规范市场准入条件。

(一)技术壁垒推动技术贸易标准化。

技术贸易标准化是各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出于保护健康安全环保方面的原因所作的一系列强制合法的对产品性能进行检验的技术标准和测试方法。随着技术壁垒的实施,国际组织、各国纷纷建立产品质量体系,如ISO9001和ISO14001,ISO18000等。这些被广泛接受的产品技术方法可以使生产上采取统一的设计生产,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促进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相互认可机制的形成,规范国际市场。

(二)促进出口企业立足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世界科技进步。

技术壁垒使各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主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应对别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关键。从技术促进角度而言,进口方只有依靠较先进的技术才能构成技术壁垒,而出口方为打开市场必须改进技术,采取合理的TBT特别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取得国际认证,调整、优化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加速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以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这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科技进步。同时,技术壁垒,特别是知识产权壁垒是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扩大到世界市场的一种行为,其目的是为保护创新创造健康的规制。技术壁垒的知识产权保护功能从中长期看,可能成为激发出口方奋起应对、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水平、跨越知识产权壁垒的动力。

(三)环境壁垒及绿色标准在客观上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在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利益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染物过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有限,根本无力去顾及环保。毁林而猎、竭泽而渔的做法使现在地球的环境急剧恶化。而绿色标准的实施将迫使各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采用绿色生产体系生产绿色产品。这在客观上会促进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检疫标准保护了人类的性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技术壁垒不断提高的检疫标准和包装设计标准,促使各国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及安全性能,这对人类的性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世界各国动植物流行病时有爆发,再加上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仍无法科学测定,所以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制订相关的检疫标准并严格执行是非常必要的。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不合格、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如不安全家电、儿童玩具、含汞化妆品、假药、旧服装、未经过安全证明的转基因食品、农药含量超标的食品等。如果不对这些商品的国际贸易严加限制,就会危害进口国国民的健康,技术壁垒确定了一定的卫生检疫措施和检验检疫的标准流程,对有关产品的进口进行控制,保护了消费者的健康。

(五)技术壁垒具有知识产权保护功能

知识产权壁垒的核心目的是限制知识产权使用人对知识产权的非法使用,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经济利益,使生产者的预期稳定化,增强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鼓励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正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才孕育了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以知识的创新、生产与使用为使命,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器。

(六)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令一方面督促企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应当做到如下四点:保障人类生命健康。保证人们生活安全。尽量减少环境污染。认真履行节能降耗。目前,一些综合性的技术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两者之间博弈的结果,一个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会抑制了某类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却促进了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如果把社会和环境等问题的解决与自己的生产制造过程统筹考虑,就能既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又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还有效规避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自身的不利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长期存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其特点也更加复杂和隐蔽,成为当前最普遍、最难以对付的贸易壁垒。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当前世界贸易壁垒的80%来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阻碍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

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不利于世界资源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并且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社会发展潮流背道而驰。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法规、法令等方式设置的技术壁垒的程度非常高,其中美国有2.5万个,英国有2.2万个,法国有1.6万个,日本仅在农残量方面的技术标准就达6000多个,这样就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种产品无法进入这些发达国家的市场。这就给市场准入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削弱了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直接或间接地给出口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坚持多年来实行的进口产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良好食品市场规范等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O14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许多指标数据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三位,技术欠缺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要求,这就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其市场带来很大的不便。

(二)技术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发达国家从他们自身利益和技术水平出发制定的标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难以达到的。所以,发达国家经常利用技术标准设置贸易壁垒甚至发动技术贸易战,以保护他们的国际贸易利益,从而继续控制发展中国家和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据统计,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大约占全球专利总量的90%左右,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拥有10%左右。如此大的技术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缩小。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将会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三)技术壁垒造成各国贸易摩擦增多,妨碍贸易关系的正常发展

现在,发达国家之间也经常发生“技术标准贸易战”,他们名义上是为了保护环境或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但实际上,其更大的目的是为了使本国贸易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各个国家为了限制存有争议的和对本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不得不制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壁垒,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发生。我国2009年调查显示:94%企业遭受技术壁垒,55%企业成本上增5%,制造、高新产业利率低于5%。

四、结论

技术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等正当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成为某些国家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挡箭牌”。总之,我们应更理性地看待各国技术壁垒,用辨证的思维看待它的双重社会功能,而不只停留在一般应对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纠纷。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以正确的态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建立自己的TBT体系。各发展中国家应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来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使用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并转化为本国等同的标准,以此来确定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的方向和目的,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继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进社会福利,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张亚斌。技术标准还是技术壁垒[J]世界经济2004年(2)

[2]王波。论技术壁垒地合理利用[J]法制与社会2006年10月

[3]黄毅。直面技术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J]市场透视2007年9月

不合理范文篇10

1用药不对症

肚子痛用什么药?是止痛药、止泻药、消炎药还是胃药,其实擅自用哪一种都可能是错误的选择。要知道,腹痛的原因有数十种,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普通百姓,不会判断自己腹痛的病因,不能做到对症用药。同理,有些人仅凭一知半解或“久病成医”,或听别人的用药“经验”,不经诊断,未弄清楚病因和药物的适应症时就随意用药。这种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最高,对健康的危害也最大。要知道许多症状可能相同或相似,其病因却不相同,治疗方法也更是迥然不同。用药不对症,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而且还会延误原有疾病的正常治疗,甚至会因为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增添药源性疾病。

2用药时机不对

从大的方面来看,首先应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以乙肝治疗为例,许多人认为,一旦感染了肝病毒,就应立即用抗病毒药物来治疗。但有研究表明,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效果并不好(3)。其原因:①体内没有病毒复制时,使用抗病毒药是无效的。②体内免疫细胞处于麻痹状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较差。③不考虑病情,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往往可增强乙肝病毒对药物的耐受性,或使病毒发生变异。④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并不能起到防止肝脏发生纤维化的作用。可见,用药时机要正确掌握,不能想当然,在遵医嘱或者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基础上,若有疑问,应主动咨询医师和药师。

3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有的人治病心切,认为药吃得越多,病好的快,便随便加大剂量;有的人又经常忘服、漏服药,问其原因,回答是病情有好转,就不把吃药放在心上了。

众所周知,药物服用的剂量是通过长期临床试验和可靠的理论依据制定的,此类随便用药行为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往往还会造成不良后果。药量过大可能引起中毒,尤其对老人和儿童,是十分危险的;药量偏小,非但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因此,使用药物时,应该参照药品说明书上的规定,严格掌握用量和疗程,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4不按疗程服药,稍有好转立即停药或者频繁换药

疾病是否痊愈,并不是以患者自觉症状的好坏来决定的,当您感觉已经正常时,身体机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如果是患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也可能只是暂时潜伏起来,并未被清除。可见,在对待用药疗程的问题上,要相信医生,不要被主观感觉欺骗。以下几种情况,都是用药过程中需要杜绝的。①时断时续: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于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对控制疾病发展不利。②疗程不足: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细菌感染性疾病需要7-14天才可治愈。若用药两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就可能成为慢性感染。糖尿病的治疗中,有时症状虽然消失了,但如果不查血糖,可能血糖仍高,此时若自行停药,可能会导致并发症。③突然停药。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进行。不要擅自停药,否则会旧病复发,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④随意换药。有些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伤寒病程为4周,用药总疗程不少于2周;抗结核病药需0.5-1年,随意换药可使治疗复杂化,出现问题难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