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6:25:40

博客范文篇1

一、中小酒店企业博客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1、中小酒店企业博客营销目的仅仅是本企业品牌的营销,将企业博客当成排名的工具。中小酒店企业的博客商业味太浓,仅仅是介绍企业的产品信息,并且放了大量的无意义的链接,从而希望在搜索引擎中能够排名在前,吸引消费者注意。企业博客的目的本应该是为了实现企业与用户的交流,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充分、实事求是的信息平台,但实际很多中小酒店企业并没有做到。

2、大部分的中小酒店企业博客形式通常是企业内部的公关、技术人员甚至是企业管理者偶尔在上面发表几篇企业新闻或者个人感想,有些中小酒店博客甚至东拼西凑,缺乏广度与深度,更谈不上趣味性、专业性和知识性。不仅不能够吸引消费者浏览的兴趣,无法与消费者互动交流,更不可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这样不仅不会提升酒店企业品牌,更有可能的是降低品牌形象。企业博客是需要通过与酒店企业有关的各个方面人员的个人文章来多方面、多层次表现出来的,从而增加酒店博客的公信力、说服力。

3、中小酒店企业博客接触到消费者的渠道方式单一,接触阅读者面不广,覆盖率不高。。大部分中小酒店企业博客频道建立在企业官方网站上,没有单独的域名,也没有第三方托管平台。消费者要阅读博客,通过搜索引擎,然后输入企业网址,找到企业网站,才能点击阅读,这种单一的渠道只能够接触到没有固定博客的阅读者,而大多数博客阅读者都有自己固定的博客,从而将大部分阅读者排除在外,这就使得这种企业博客在营销的形式上大打折扣了。从上述几个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小酒店企业的博客营销存在这些问题,关键是没有对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所造成的。

二、中小酒店企业博客营销目标对象的分析

1、中小酒店企业博客营销目标对象酒店企业博客营销对象就是广大的喜欢博客读者。这些博客读者整体特征是学历较高、年轻、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有关旅游产品要求较高。

2、酒店企业博客阅读者的阅读动机在博客读者阅读酒店博客的动机中,消遣娱乐占比例最大,出行需要占的比例也较大。博客读者常浏览的博客主要内容是趣味性、知识性、专业性的个人心灵独白或心情记录、个人生活记叙,他们的阅读内容强烈影响着他们对酒店的消费决策。

3、博客读者获知酒店博客的渠道朋友推荐是博客读者获知博客的主要方式,通过搜索引擎、已知博客上的链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QQ/MSN等)上的留言或个人信息、网站(BSP)推荐等方式也是博客读者获知博客的主要渠道。

4、酒店博客阅读者阅读博客方式酒店博客阅读者一般通过自己博客上的链接阅读固定的酒店企业博客,甚至通过收藏夹浏览固定博客,而通过直接在地址栏输入酒店博客地址的博客较少。

5、酒店博客阅读者的阅读范围酒店博客读者常浏览自己比较熟悉的酒店企业博客,选择常浏览自己认识的朋友发表的关于酒店的博客。博客越来越具有个人化属性,作为一种自我展现平台,接受朋友或熟人的关注。

6、酒店企业博客阅读者对酒店企业博客的信任度总体而言,阅读者对酒店企业官方博客信任度不高。相对酒店企业官方博客,阅读者对朋友发表的博客浏览时间长、浏览频率更高,说明读者对朋友博客信任度明显高于对酒店企业官方博客的信任度。

7、酒店企业博客阅读者与酒店企业博客互动情况读者者对酒店博客上当前提供的博客浏览功能和工具的使用率较高,其中读者使用留言功能的比例最高,说明阅读者愿意与多数博客作者互动、沟通交流。

三、中小酒店企业博客营销策略

1、选择合适的博客托管网站一般来说,应选择访问量比较大以及知名度较高的博客托管网站,还要考虑其在业内的影响力。影响力较高的网站,其博客内容的可信度也相应较高。酒店应该选择活跃度较高的网站(旅行社、会议承办方、差旅用户等有酒店预订需求的用户活跃度较高的网站)和特定群体使用的网站下属的博客。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还可以选择在多个博客托管网站进行注册。

2、中小酒店企业进行全员博客营销将博客营销扩展到酒店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甚至整个酒店业务流程中各个机构的相关人员,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人的知识资源对酒店企业博客营销活动发挥影响。甚至可以发展有影响力的客户加入进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根据客户在酒店消费的实际感受发表博客。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有影响力的旅游机构或网络企业的旅游体验师发表博客,酒店中介作为中立性机构,发表的博客能吸引阅读者的注意力和提高信任度。通过这些方式,就可以完善酒店企业博客的层次性、完整性、可靠性和趣味性。

3、利用第三方博客平台创建博客开展营销酒店企业通过匿名或者个人的形式,创建一个合适的第三方博客环境,域名为独立域名,这个博客的主题不带有酒店企业的背景,而是一个区域化的主题特色酒店博客,例如“庐山酒店娱乐博客”。组织酒店企业内的骨干或体验专家,以个人的身份在这个博客平台一些专业的特色文章,博客要在深度上做文章,往专业化道路发展,在整个行业中挖掘机会。当一个行业博客有大量专家更新,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能在整个行业内建立起一定的知名度,能够提高阅读者的信任度。

4、展现酒店企业博客个人化风格,积极更新博客,与阅读者互动要保证酒店博客营销产品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博客营销的长期价值,就需要进行精心的编辑,将优秀的内容、酒店新闻、酒店产品类别、酒店促销手段、酒店特色服务等同行关心的内容进行分类和组合,使酒店博客成为一个优秀的信息平台,并结合酒店企业市场定位,增强酒店企业博客的个性化风格,强化博客的趣味性。这样就会不断吸引同行或想了解相关信息的人来访问,并不断扩大影响力,从而达到传播的效果。

博客范文篇2

库利认为,自我呈现是人类的本能性情感之一。自我呈现的概念由戈夫曼在其研究社会行为与心理的“戏剧论(dramatigury)”中提出,是指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给他人创造某个特殊的印象的过程,它泛指一般人行事时表现自己的方式,是社会行为的普遍特征。自我呈现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条件,为了很好地交流与互动,人们必须去定义情境和将要扮演的角色。

首先,定义情景对于自我呈现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将社会比作一个“大舞台”,定义情景是指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下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要面对的人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即判断自己所应该充当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遵循一种贯穿始终的、预定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模式。欧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指出,我们都像舞台上的演员,尽力地要让“观众”(我们周围的人)相信自己是某种人。即使其实我们并非这种人。通过这种方式,人都形成了一种对自己的角色的期待,并设法将自己规定于其中。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任何参与者的所有活动即成为一种“表演”。“表演”的情景通过自己与同一情景中的其他演员共同来完成,因此这个情景的性质也通过“演员”之间的不同的互动关系来体现。

其次,出于本能的人的社会感情,每一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态度,但是在同一情景中,也就是说在自己所设想的同样的“观众”面前,人都会尽量保持自我呈现的一致性。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中,人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来形成对自己的看法,并进一步决定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一定的交往性质。因此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人都会试图站在他人的角色的立场上,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并据此调整或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尽量使他人感到满意。

在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中,他把个体分为两个基本的部分:他被看成表演者(performer),一个易于受干扰的印象制造者,潜心于非常富于人性的表演工作中;他被看成角色(character),即一种形象,一般而言,是一种美好的形象,表演就是图谋显示出他的精神、力量以及其他的各种优良的特性。两者对于必须进行的演出都具有它们自己的意义。

二、个人博客及其特性

本文所述的博客是指“借助专用的博客工具创作的个人主页,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依照逆时间顺序排列日志的布局方式”。博客是一种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表达方式。博客在网络空间中的存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自己的独立的博客主页,即建立自己独立的网站,有自己的域名、空间,使用自己的服务器等。还有一种是托管博客主页,即在专门的博客托管服务网站租用空间,或者在专门的博客网站中注册拥有自己的个人主页。

从博客的单位来看,博客可以氛围个人博客和组织博客。其中个人博客是博客的主体,这也是博客凸显个性、自由表达的初衷体现。

基于其技术基础,博客在传播方式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博客首先从技术上宜于个人进行建立、操作和维护,尤其是在托管博客中。其次,博客具有直接明了的传播特征,而且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形成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传播格局,这样就可以提高传播效率,增强个人的传播能力。因此,博主的传播面向得到了拓宽。因为网络的基本特性,博客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观点和信息可以被其他网络用户分享并形成议题,其传播范围甚至可以是全球性的。更重要的是,博客的原发内容虽然是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阐述,但是,通过博客的评论、链接和引用通告等功能,使博客具有了独特的回应和反馈机制。因此,博客既不是自言自语,也不同于普通的谈话,而是围绕博主所提出的议题或所表达的内容而进行的多方讨论。

创作博客的行为是复杂的,其中也包含了多种心理动机的纠结,其中自我呈现是理解博客的一种关键性行为,透过自我呈现可以管窥隐藏于网络背后的传播主体的一些心理特征。

三、个人博客中的个人呈现方式与机制

博客中的自我呈现的方式与过程与其他的自我呈现明显不同,具有鲜明的特征。而且由于互联网和web2.0的技术特性,博客中的自我呈现的心理机制与现实社会中的自我呈现相比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冈特利特认为,个人网页使得网络用户可以精心地选择、修饰、美化自己所展示给朋友们、家人和萍水相逢的网友的那些自我,同时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可能遇到的尴尬及不必要的打扰。有些评论家会抱怨在个人网页中充斥了各种无关紧要的个人信息,不值一看。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网页是他们表现自己在现实中不会表现自我的一个重要手段。博客是当下网络空间中个人网页创作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人际间的交流与关系。

博客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具有多种实现途径。博文内容、博主的身份设计、博客主页的页面装扮、与阅读者的互动等,上述方面的内容都需要博主自行参与创造,因此,其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样态就是博主个人自我呈现的结果。博主的身份设计和网页的页面装扮是自我呈现的第一步。博客有实名博客,而更多的是采用一个网名而进行匿名传播。而无论博主采用其本人的实名还是采用一个虚拟的名字,都体现了博主对自己和“观众”的期待。网络中的实名博客大多数为政治人物或其他公众人物开设的博客。比如人大代表在网络中以个人实名开设的博客展示了参会提案等工作内容,并与其他网民形成互动。这个过程背后潜藏着博主希望以一个负责任的政治人物的形象而被他人认可的心理期待。

有学者对网名进行研究后发现,网名在网络社会中的自我表现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一方面网名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实际上起到了标签的作用,使人们以与这个网名基本一致的形象和他人互动,而当自己在网上的行为表现与该网名所代表的自我形象大相径庭或者厌倦了该网名时,他就会放弃该网名而以一个新的网名和新的自我与他人互动:另一方面,在互动过程中,他人也是首先通过网名来形成对对方的第一印象。该研究的结论显示,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既有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包装自己从而有助于他人对自己了解的行为,又有突破现实禁忌的更广义的自我呈现内容;人们并不随意取网名,而是视互动的具体情境使用相应的网名,以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该情境的特点。个人的呈现还可以其他非语言符号的行使表现出来,比如在自己的博客空间中,模板的使用、色彩的搭配、版式的调整等等,都力图达到“悦人悦己”的良好效果。

个人博客的核心内容是博文的写作(也包括其他形式的博客内容的展示,比如图片、视频等)。博客的写作行为与日记是类似的,然而又与传统日记的写作动因不同。传统的日记是需要将自己的观点或情感记录下来,并保持这种记录的私密性而不为人所知。而博客的性质使这种“电子日记”的写作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旁观者在场的设定。博客更像是公开的日记,“人们互相阅读自己的日记”,。并且通过上述的反馈机制随时表达自己。个人之所以更愿意在网络中书写,是因为与现实相比,网络博客这种匿名的方式既可以满足自我呈现的需要,又可以消除身体在场所产生的尴尬,避免真实身份暴露而带来的恐惧。

而无论从事个人博客管理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个人都会以身体不在场的客观样态去设想身体在场的“情景”。博主在对自己的博客进行创作性管理时,内心一直在默认着这样一个前提:一定会有我以外的其他人阅读我的博客,并会发表意见,即存在一定的“观众”。在这样的设想的前提下,个人就会试图将自己的“角色”加以设定。“角色”的设定主要依据其对自身的期望,即自己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也希望他人(“观众”)也将自己看做是这样的人。

根据个人对自己的“角色”设定,个人对博客中的上述各个环节都进行控制和管理。这中对博客的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风格。从而在阅读者心目中留下一定的印象。而且,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个人很容易在网络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定进行自我呈现(而无论呈现的结果是否与其现实情况一致),其自我呈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更为彻底和深刻。博主因此而获得了良好的印象管理的效果。

在博客中,个体都试图在自己的主页空间,塑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形象,这是他吸引读者并建立互动的基础,“然而基于网络的特性,个人在自己的博客创建以及维护的过程中经历着较现实社会更为复杂和微妙的心理过程。博客中的自我呈现的结果往往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表示出一种“彻底”的姿态,张扬个性吸引注意;要么表示出一种小心谨慎的姿态,精心包装重塑自我。所以,博客空间中的自我呈现往往经历着一个“纠结”的心理上的“把关过程。在这样一种与现实社会不同的心理“把关”的过程中,个人对“情景”和“观众”的理解来自于一种相悖的情况:一方面觉得“speaktotheair”,不知在对谁表达,似乎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少的处于对表达对象的了解而产生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会认为自己的表达对象群体成分纷繁芜杂,任何身份的人都可能成为自己表达内容的阅听人,因此又会产生一定的“可能被更多眼睛注视”的忌惮甚至恐惧。博客中的表达就在这两种心理过程中摇摆,所以才会有小说家池莉发出的“开博是个天真的错误”这样的感慨。

四、为什么在博客中自我呈现

个人在博客中进行自我呈现既有一般性的印象管理的动机,也有在网络空间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对现实社会进行“颠覆”的动机。

显然。自我呈现并非为了“呈现”而“呈现”,而是有着其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和社会诉求。也就是说自我呈现本身又来自多种心理动机,自我呈现实现了个人多方面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成功地让别人相信我们拥有某些品质,对于我们能够取得什么成就具有深刻的影响。自我呈现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对于个体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每一个社会的人都非常重视自我呈现。个体会希望在向他人呈现自己的时候受到赞许。人们这种对自我印象非常在意的意识还体现在自我服务偏见、虚伪的谦逊和自我妨碍等心理过程中。这些过程都是在有意地管理自己给他人营造的印象。可以说,印象管理是自我呈现的更深一层的心理动因。而印象管理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人进行社会互动和交往的一个必经的心理过程与环节。个人进行印象管理的心理本质是控制他人的社会直觉的认知。

为了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为了顺利地与人交往,印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为了给自己建构一个特定的身份,人们会试图塑造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让别人相信自己拥有某些品质或特性只是说服自己的一个方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呈现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个人期望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而为什么选择使用博客进行自我呈现的另一个原因是,在这个时代,媒体越来越受到少数几个只顾及私利的财团的支配,也受与基本利益纠缠在一起的乏味娱乐所支配,因此,互联网提供了另一种表达渠道。各种大众媒体受到各种经济与政治力量的支配,个人在其中表达自己、呈现自我的渠道被垄断、堵塞。尽管网络空间中也同样渗透有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经济与政治力量,但是与其他的互动型差、“门槛”高的大众媒体相比,显然网络中的博客是一个进行自我呈现的不错的替代性选择。换言之,博客中的自我呈现也是对现实社会的表达空间被挤压的一种抵抗,是对现实社会中的垄断与强势的一种“颠覆”。

总而言之,博客已经被用来极大程度地呈现自己,作为增强自我表达和促进社会互动的社会空间。在对自己的博客进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个人更容易充分地利用博客的各种特点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显示出了博客自我呈现的诸多特点。在个人的心理诉求获得满足的同时,其内在的创造性呼声也得到了表达。

博客范文篇3

关键词:政治博客;公共治理

作为赛博空间里的新媒体,博客在传播媒介的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颠覆性影响和标杆性意义。它使基于受众传播的“他媒体”逐步转换成“自媒体”,它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姿态改变着传统的编辑理念,一种不可遏制的话语冲动创造出许多分门别类的新形式。其间,政治博客逐渐成为了网路时代的“耀眼明星”,它以个体的前期预判、临场观摩、事后评论切入世间政治生活,围绕焦点政治议题在零壁垒的网络空间里恣意地进行个性化叙述。由此,政治博客的迅猛扩张必然影响着全球政治生态,使政治博客现象不得不列入当下政治学研究的议程和范畴。

一、博客空间里的政治族群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的交往空间不断地扩大,交往行动的频率不断地加快和增多,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和交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交往路径,开启了网络交往时代的先河。以技术变革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手段无可争辩地成为社会进步的驱动力,并成为引发政治进步的触发点。

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把人类引向网络社会和虚拟的空间模式,在这块超越国界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里,数字技术引导的网络革命,正逐渐改变传统世界政治的生态。在这个被称之为“自媒体”(WeMedia)的网络时代,“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个人影响”方式对公共舆论的形成和改变、公共政策的决议和政治议程的设置以及“商谈式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的真正落实和履行将带来深远的影响。随之公众民意的表达和拓展而衍生出新的民意类型--网络民意以及以民意为核心的“多数裁定原则”和“电子民主”毋庸置疑地成为民主政治关注的焦点。政治博客的出现,无疑从一定程度上更加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博客”(Blog/Weblog),意指“网络日志”,是以贴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的、按时间索引组织的网上出版内容,是继E2mail、BBS、IQC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对于这个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快速演变中的互联网新应用,《韦氏词典》将其定义为:一个拥有在线个人日志的网站,它通常有日志者的言论、感思和超链网页。在《市场术语》中则被解释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的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Pyra创始人EvanWilliams认为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洁明了(Brevity)和个性化(Per2sonality)“;佩姬·努南的解释是:“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作为诞生于赛博空间中的时代新宠,博客被喻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和”新闻媒体3.0版“,当前正以惊人速度向前发展。据统计,2005年美国有1100万人创建博客、5000万人访问博客,约占美国互联网用户的30%;法国227万人创建博客,占法国互联网用户的9.3%;德国428万人创建博客,714万访问了博客;在国内,依据清华大学、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的2006年《传媒蓝皮书》乐观预测:“随着中国网民的进一步增长及产业发展力的推动,今年中国的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明年将有可能接近1亿”;而“博客达到千万量级规模则意味着其将在中国发生井喷,亦标志着博客由此实现了从''''小众''''向''''大众''''的过渡”。

依据2005年8月的《美国博客研究报告》,通过对400个访问量最大的博客观测显示:当前在美国,政治博客是最流行的,其次是生活博客、科技博客和女性博客。政治博客的“破网而出”最先也肇始于美国。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被认为是最早的、成功的政治博客,在大约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美国的政治舆论导向,在新闻史上创下了一个个人网站长时间设定社会焦点话题的先例。此外,当时在美国出现了第一批具有影响力并广泛传播的博客,它们是安德鲁·萨利文的、古兹博格的、格达德的PoliticalWire,以及阿姆斯特朗的MYDD。这些博客内容一般都是对大众媒体播报的政治新闻和事件发表评论、提出质疑或表达不同观点,公众因此可以在主流媒体的观点之外获得独立的替代性选择。因此,这一类博客的共同特点是“博政治”,即政治博客。

政治博客的大量涌现则始于2004年美国大选期间。据美国著名保守派政治评论家沙利文指出,在2000年大选时,他的博客总访问量只有4000次,而到了2004年,访问量曾一度在24小时内达到10万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9·11”突发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

当时,在飞机撞上第一幢楼时,就有博客把自己所拍的照片迅速传到网上,而政治博客也成为报道“9·11”事件的主要新闻来源,至此步入媒体主流。如今,草根博客、精英博客以及群组博客成为了政治博客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由普通网民所组成的草根博客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关注政治生活,热衷于政治参与,甚至通过自己博客上的政治言论,影响国家政治的发展。比如2004年美国大选期间,一夜成名的约翰逊个人博客“布什服役备忘录”,伊战期间萨利姆·帕克斯的博客等都是家喻户晓的“草根政治博客”。与此同时,由政府官员、政党领袖等政治家所组成的精英博客也不甘示弱,从当时英国首相布莱尔、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总统布什到伊朗总统内贾德,从欧盟副主席马高到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这些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的明星们,都开始融入到虚拟的博客世界倾听民意,实现更直接的政治沟通和政治对话。这些政治家博客群体大大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敞开了民主言论的渠道。此外,还存在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的一群人共写一个博客的群组博客(Groupblog),他们通常围绕共同感兴趣的政治话题而集体开展充分而又深入的讨论,比如,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办的“两会博客”被认为起到了“让人们更广泛地了解与参与政治决策”的良性作用。由此可见,政治博客是“表达个人政治见解、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或者实现政治诉求,在网络上发表政治性网络日志的政治人物或关心政治的公民,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

政治博客作为赛博空间里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在传媒的发展史上,是继互联网普及之后的新转折。因其不断更新的新闻传递方式、及时的政治实况报道和建设性的政治言论,政治博客正散发着不容忽视的眼球效应。作为推动和影响民主政治前进的新媒体,政治博客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和它的潜在文化号召力,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和学者所认知。在美国,许多学者不仅通过定期给传统媒体供稿以影响公众舆论和政府决策,还通过自己的博客更广泛、更直接地与世界各地的受众交流,潜移默化地传播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理念,而这种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吸引全球受众“文化注意力”和“政治注意力”的过程。对于政府来说,政治博客的兴起不仅帮助它打开了更为深入和广泛了解民情民意的“政策窗口”,也疏通了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意渠道,这种交互平台的开放性与无障碍性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介民意反映不足的缺陷。博客空间里网民的充分表达导致了“观念的自由市场”日趋成熟化,从而不断地促进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同时,政治博客亦催生着政府权力的“自上而下”的转移,分散化的多中心治理似乎成为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必然路径。诚如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教授所言:“权力的分散转移成为数字化生存的四大特质之首,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观念将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为明日黄花。”

二、虚拟社区中的博客传播特质

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是一个可能的世界。在这个“可能的世界”里,人们可以享用商务、体育、娱乐、健康、天气、旅行、新闻等各式各样的信息套餐。在这个“可能的世界”里,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深度地影响着国家和国际的政治生活。在这个“可能的世界”里,政治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换媒介和信息传播手段,已经发展成为当前较为流行的政治交流载体和言论叙述的表达形式。在虚拟人格的主导下,政治博客的传播模式一般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空间的非实物性。传统意义上的对话交流总是立足于相对固定的场域中开展,是在身体存在条件下人的实物空间活动。而以政治博客为载体搭建的电子空间缺乏交互式实践的基本场所和形式,比如集会、办公室、报告厅、公共广场等,取代的是博客间的超级链接以及交互式的跟贴、评论。这种博客间的互动是以电子传播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不同于现实世界实物组织形态下身体缺席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其成员可以散布世界各地,并因不同需求而形成不同特色的虚拟小社区。正如雪莉·特克(Turkle)指出,“上网者的自我认同是平行、多元(不同角色扮演)、去中心化(人不再受限于单一面向统合的权力中心,使得权力分布成为多面向,不受限制的)、片断化的(表现的是部分人格)。借着网络的匿名特性,人们似乎利用它作为弥补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一些缺憾??”因此,政治博客表达和记录的是流动的“无形的政治”。同时,博客主体间的身份多半处于隐匿和分散的状态,从而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人与人的交往模式。当然,草根政治博客因其博客主体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较强,呈现“隐形人”的身份,往往在虚拟空间中显现匿名性和隐形性的特征。精英政治博客因其博客主体长期营造的“政治品牌”和“政治明星”效应,往往则显现实名性。

第二,交流的去科层性。从结构上看,政治博客空间是一个非中心化的信息传播发散地,每一个通过注册拥有的博客用户,都可以通过博客这一载体或是博客间的超级链接进行信息的发送或跟贴评论,因而“自由言说”成为了主要方式。从公共空间的观念来看,政治博客活动的主体扩大化和多样化已经从完全意义上冲破了传统主体由社会职务地位、职业阶层形成的“金字塔”结构,真正实现了“博客人”之间的话语权平等。当政治博客主体处于匿名和隐形状态时,就没有具体明确的个人标志,随着人们长期的使用和接触,在政治博客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说和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经营自己的“博客家园”时,并且,现实中的个体在虚拟网络中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管制和约束,渐渐习惯尝试用这种自由、独立、创新、自我实现的网络人格发表各种言论和扮演网络行为的角色。正是这种身体的缺席和身份的缺位确保了虚拟世界中的活动拥有现实世界中所不能拥有的自由。“自我”与“他者”的空间关系颠覆了传统单一的主客体关系,信息引导者和信息追随者的角色互换更加模糊了身份的存在。

第三,运行的自组织性。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与特定的组织结构或社会群体相关,比如以工厂、机关为单位建立起来政治参与组织场域,比如以工会、青联、妇联等政治属性为依据建立的社会组织以及各种协会社团,这些正式群体依照组织属性形成一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序列。而政治博客社区则没有这些组织结构特征,博客主体的地域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的,博客主体的身份不分肤色、种族、身份、职业和阶层,只需通过博客载体及超级链接就可以自由言论。而且,政治博客主体可以选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流动式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叙说。因此,这种分散性、隐匿性和非物质性使得博客主体间的关系没有传统社区所具有的那种可以依循的组织建制或地理区域标志。因而,作为政治博客主体的参与者在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没有任何必然的一致倾向性。虚拟社区这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社会实体,其内在的运行机制简单来说,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其中的涨落放大机制作为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是虚拟社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内在机制。因为互联网上的活动或事件往往是此起彼伏、千差万别,其中某些活动或事件受到互动的关注、共鸣而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迅速地、低成本地实现了自组织放大。

第四,议题的非私人性。博客空间所探讨的议题,由柔性到刚性、由学术到休闲、由主流到非主流,可以对不同议题进行广泛自由的讨论。而政治博客与普通博客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即内容指向的公共性,人们往往更多的是关注那些公共议题。比如,2004年美国大选期间,政治博客的流量一路狂飙;在中国,尤其是两会期间,政治博客所涉及的公共议题更多的是探讨医疗、教育、住房等。这些公共议题吸引着更多的网络公民参与进来,以“意见波”或“行为波”两种不同方式,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影响。事实上,政治博客已经成为人们用来表达政治见解、参与政治生活的公众武器,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公共决策。基于表述的虚拟空间情景,政治博客主体可以以一种极自由的书写形式,在网络社会中自由的呼唤民主、张扬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平等。事实上,博客“自产自销”式的超文本链接方式极易引发“蝴蝶效应”:即肇始于某个博客界面的信息节点能迅速繁殖并形成广泛的受众影响力,并结合传统媒介的互补效应,进而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带来深远影响。

第五,表达程度的差异性。尽管政治博客主体可以集主编、编辑、创作者等多层身份为一体,并在传播过程中不再有传统媒介信息守门员(info-goalkeeper)的严格把关,可以使得博客内容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但是,以实名制创建的精英博客对一些公共议题的评价往往有所保留,因为精英博客的主体往往是实名化的具体名人--政治家或公众人物,一方面作为名人的品牌影响力和话语权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和点击,另一方面却囿于身份的局限和公众形象的维护极易造成外在表演化倾向而使内容表达的充分度和真诚度大打折扣。而草根政治博客凭借其建构在虚拟的博客社区的隐形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可以依托虚拟人格的元认知自我分析,对政治生活现实进行彻底的批判和流畅性、无限制、无束缚地表达自我最真实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见解。事实上,精英政治博客非随意性、保留性的政治话语叙述同草根政治博客的元认知表达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定的交往壁垒和“阶级鸿沟”。由此,政治博客的出现及其运行“一方面离不开当代社会关系、社会阶层所固有的权力分配的现行结构;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带来话语空间权力的再分配的可能性。”

三、博客界面上的民主操练

或许,政治博客的存在开启了公民写作时代的来临。诚如“赛博空间”的领军人物巴罗所发表的“独立宣言”: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世界,而没有种族、经济权利、军事力量和出生形成的特权和偏见。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世界,在那里不管多么奇异,任何人任何地点都可以表达他或她的信仰。在虚拟人格与自由交流的博客模式下,多数政治博客主体都趋向于以自我的元认知角度反映客观事实,并倡导形成原初状态的理想沟通情景:(1)每个有能力说话和行动的人都可以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2)每个人都可以质疑任何主张,提出新的主张,表达其态度、欲望、需求及偏好;(3)不可借由内部或外部的强制阻止参与者说话的权利。尽管现实生活中可能还存在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沟通限制,但是作为政治交流的新手段、新模式,政治博客的问世对民主政治进程无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个体转化为公民需要一个可实现的公共空间,公共话语的表达同样依赖于公共领域的存在,而公共领域的成长和培育无法离开大众传媒。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一再强调传播媒介研究对分析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重要性,并把传媒力量看作是一种新的政治影响范畴,认为它既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又统领了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在1998年访问中国时曾指出:“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他们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对国家活动进行民主的控制”。公共领域是由汇聚成公众的私人所组成的,他们把社会的需求传达给国家,但本身又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而从公共领域的历史和现状看,它的发展都没有离开过“论辩”,而论辩的主体、环境、话题等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虚拟的公共领域中,政治博客特有的交互性及超链接性,使得网络政治不仅局限于精英阶层言论,而且还有来自其他阶层的声音,这从完整意义上生成了理想沟通情景中的论辩体系。同时,遵循哈贝马斯所强调的理性规则,政治博客主体可以公平、自由地参与进来,对政府公共事务进行任何评论;可以不受现实的干扰和压力,提出和质疑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主张;可以让公民充分参与政治,形成没有言论限制、平等开放的互动情境。由此,每个博客主体都成为了政治信息的“策源地”,并且使政治信息实现由“点”及“面”的聚集格局。当无数的“政治源点”组成整个“政治平面”之后,就出现了国家和社会分离之后新的公共领域,个人政治意志表达拥有了便捷的通道,甚至能够在博客的技术支持下获得更多的实现。我们可以看到,在民间社群发展薄弱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主导下的政治博客无疑带给了民间社会新的组织方式。

显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政治博客充当了公共领域和公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从不同层面上冲击着公共政治生活:

第一,沟通民意,获取决策信息。毫不夸张地说,公民言论的自由表达以及在宪法框架中实现对政治言论自由的保护是民主制度的基石。政治博客的出现为公民自由的发表政治言论、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可实施的载体,从而可以更广泛和及时地释放、传播和凝聚民意。公民可以通过注册申请博客,自由言说,发表政治见解,同时可以通过博客之间的超级链接跟贴评论,讨论政治议题,影响政治议程的设置,沟通国家的政治生活。由此,一种原子式的参政议政方式不断地改善着原有的政治生态。在国外,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博客参与并影响政治生活。几年前,在美国的康涅狄克州,一场以伊拉克为主要话题的看不见硝烟的选战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在支持对伊拉克动武的乔·利伯曼和反对伊战的对手尼德·拉蒙特就伊拉克战争唇枪舌战的同时,他们各自的支持者也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在博客上以自己的方式卖力地参战着。在国内,政治博客也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聆听百姓呼声、参政议政的一个平台,医疗、教育、住房等涉及重大民生话题经久不息地在博客社区里讨论和跟帖。“两会”期间,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实名制的博客方式畅谈国事、发表感想、汇报提案以及履职情况。他们抛弃了陈规陋习、繁文缛节与公文旅行,已经成为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最为直接的民情官意互动站。

第二,协助选举,充当选举工具。在信息时代,过去那种挨家挨户拉选票的方式逐渐被博客、社交网站和视频共享等工具所侵蚀,不少西方政治家已经热衷于这些新型的、低成本方式争取选民的支持。博客不但是深入到选民家中的便捷方式,而且也是吸引和争取年轻选民投票的主要途径。在年轻人那里,他们可能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读报纸,但不可能不登陆网络。将博客演化为凝聚选民的有力工具,并带动其他政客融入博客世界的代表莫属美国前佛蒙特州长、人霍华德。其在2004年竞选总统候选人时一度通过博客日志直接和选民对话,网站访问量在初选前期基本上与白宫网站的访问量相当,仅通过自己的博客网站就筹集到了700多万美元竞选资金。同时还将网络空间的集会形式广泛应用于义工征集和政治聚会。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中,有近1/3以上的美国成年人通过网络来了解新闻和有关议题,近30%的网民称他们浏览博客。和共和党竞选阵营除设立官方博客网站外,双方的拥护者还建立了许多“旁系博客网站”互道立场,形成一场大规模的“博客大战”。接受博客采访,CNN则推出了名为“博客观察”的栏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评论开始系列报道博客。在2005年的英国选举中,政治博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英国劳动党议员汤姆·沃森在竞选活动中就利用博客日志与年轻选民进行沟通。随着政治活动高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强,占领传输技术和先进宣传手段的制高点变得尤为重要,政治博客延伸到政治生活领域并成为了政治家竞选的有力武器。

第三,监督政治,实现公民权利。由于博客对于任何用户只需网上注册即可获得,并且博客操作技术含量低,因此,任何博客主体都可以通过自主更新和编辑出版专业新闻媒体记者所遗漏的事件,或是通过博客页面阐述自己独特的政治见解和叙述政治言论。因此,传播主体从原先单一的媒介组织向普通公众扩散,“市民记者”纷纷涌现,“无冕之王”更有可能从更宽更广的范围内监督政治人物及政治行为,从而充当着“独立检查官”的角色。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拉链门”事件,由此“德拉吉报道”声名鹊起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政治博客,访问量由每天900人次激增到12300人次,他本人被法新社列为“20世纪最具推动力和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博客门”事件有时候还成为了不少政客的滑铁卢,比如,2002年12月,多数党领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网站盯住,而丢掉了乌纱帽;2003年6月,《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也因博客揭开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闻媒体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而人所共知的“拉瑟门”丑闻,也是由博客拉开了拉瑟提前退休的大门。在网络时代,“要促成个人与团体真正丰富的多元性,使他们能够公开表达对他人的理想和生活方式的支持或者异议,那么,市民社会和国家机构分离,由公众对各个领域的权力进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实际上,通过博客等新媒介实施公民的舆论监督是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思想和原则才有可能得到真正地落实。

第四,开放民主,培育公共精神。博客的出现促使社会公共事务更加透明,公民参与公共事务

的愿望和行动变得更加强烈。同时,作为一种民主技术的简易推广手段,政治博客的存在更加能够训练公民思维、培育公民素养和公共精神。国外学者Granic和Lamey研究发现互联网的自组织特性可能导致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要素主义思维(essentialismthinking)转向虚幻感(asenseofperspectivism);(2)情境化的批判思维(contextualizedcriticalthinking)技能的发展;(3)体现自我同一性的元认知的出现;(4)思维流畅性增加;(5)效能感的发展(thedevelopmentofefficacybelief)。从西方民主的经验来看,一种批判性意识和不服从传统对于宪政理念的形成和政治治理结构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民主的中心目标是借由培养同情心和丰富人类的生活来确保社会整合--不仅种族团体,还打破其他界限”。显然,共同经验的讨论和分享是商议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

四、政治传播中的博客悖论

毫无疑问,政治博客这个网络新宠凭借其无障碍式的政治言说以及无拘束的公民表达,已获

得越来越多网民的认可,随之“网络民意”、“草根民主”、“电子政治”的号召之势也越演越烈。

然而,“每一种技术或是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政治博客作为一种新媒体,给我们同样展现了它的”双面性“:

首先,从政治博客的代表性来看,虽然政治博客的门槛低,对博客主体的技术操作要求不高,任何个体只需通过简单注册便可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都可以进行第一时间的编辑出版自己的政治作品和发表政治言论。但是,博客意见的代表性明显不足,18-35岁的博客数量明显占据绝大多数,况且还有绝大多数民众因为贫穷、文化程度、技术等各方面原因不能或不会使用网络,因而政治博客尚无法反映各个阶层的政治诉求。同时,由于政治博客的轻易注册的获取性,个人也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博客,倘若相同政治博客的民意垒加,是否能真正意义传达和反映最根本的原生态民意显然值得怀疑。此外,在商业化的网络空间中,博客遵循市场化运作的规律,真实的民意和公民参与诠释的民主有可能被无所不在的商业利益侵蚀和封杀。由此可见,政治博客的精英主义和商业主义路线仍然不可小视。

其次,从政治博客的平等性来看,虽然网络对话呈现先天的平等性和透明性,可以使公众面对高层领导者时消除对权力的畏惧,民意也可以得到不被屏蔽或筛选过滤反映出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但在实际情况中,网民存在着”沉默的螺旋“效应,当个人意见与所属群体或环境观念发生背离,便会有人放弃个人看法,产生趋同心态,转而支持优势群体与优势意见,从而形成舆论压力对平等协商和民主决策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在一国之内,网络博客技术的发展把人群迅速地分化为精英和普通大众两大阶级,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的可怕威胁来自于国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下层阶层与上流社会之间的财富、身份、地位差异随着信息鸿沟的扩大而不断扩大,从而最终会威胁到民主政治。这也就不难以理解罗伯特·W1麦克切斯尼(RobertW.McChesney)在《穷民主、富媒体: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中描述民主政治文化在媒介高度发达的美国却出现”政治疏离“(depoliticized)现象,由此民主政治也就变成了”没有公民“的政治游戏。一种网络专制主义只会更加扭曲平等的公民权利,从而导致民主政治走向反面。

再次,从政治博客的公开性来看,网络信息意味着更多的公开性,而公开性意味着更多的民主。但是,由于博客社区和网络论坛中的草根意见过于分散、无序竞争以及网络舆论结晶机制的缺失,尚难对政府决策和社会民主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政治无小事,博客再自由,也难免”祸从口出“,个性互动与写作快感容易招致一些情绪激烈、见解偏颇的跟帖和言论,个人隐私通常也被放大和滥用,这种博客”江湖效应“往往忘记了博客作为公共媒体的一面。而某些精英博客往往通过更加巧妙的编辑和信息操纵,使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事件、数字失实,从而误导公众。更厉害的是,用网络信息轰炸的手法把大量公众无法消化的权威信息塞满公众的头脑,使公众面对纷繁复杂的权威信息无法做出自己正确的抉择。此外,一种网络恐怖主义的现象也必然是我们严加防范的,因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或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它是一个虚弱的宣传工具,但却是施展阴谋的好地方。“

最后,从政治博客的安全性来看,目前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使用的语言是英文,世界上6000种语言中的大多数在互联网上找不到,40%的网民在美国,因此英语霸权和美国霸权表现得特别明显。并且,美国人还制定了详细的全球网络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期望在未来单独地充当”网络警察“。众所周知,电子网络能导致信息霸权,信息霸权是国际政治霸权的一种延伸,西方帝国主义所谓”软文化“的入侵和意识形态的输入有可能使青年丧失主流道德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参照体系,有可能分离公民对国家的向心力,也有可能带来民主政治的颠覆和国家主权的威胁。因此,一种陶醉于所谓的网络”超国家主义“幻觉有可能带来博客殖民主义的泛滥。

五、公民理性、政府责任与博客治理

随着政治博客数量的迅猛扩张,博客空间拓展下的全球性与传统国家的地域性正日益产生其内在的冲突和张力,数字化建构的博客空间似乎也将博客主体之间的关系逐渐模糊,因此,博客政治议程需要重新考量政府、网络与公民的关系。有理由认为,公民理性和政府责任是建构和谐博客社区、实现良好的网络治理的理想路径。

作为公民而言,通过博客网络开展积极的政治参与和话语表达值得鼓励和提倡,公民意见永远是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强大源动力。但政治博客意见的表达必须以国家利益和公共事务的民主设计为前提,必须充分考虑公共网络资源的有效性原则,应尽量避免私人化、低俗化和过分情绪化。博客网民无拘束的政治言论如果触犯了国家利益或是超越了法律限制之外的自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博客主体应自觉遵守中国互联网协会于2007年8月21日在北京正式的《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努力做到”自觉遵规守法,维护网络公德,建设文明博客;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自我约束,维护网络秩序;创作优秀作品,传播先进文化,树立正确导向;尊重言论自由,抵制低俗之风,塑造文明形象;尊重知识产权,鼓励自主原创,促进博客繁荣;尊重他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环境;提倡诚实守信,鼓励博客实名,打造诚信博客;提倡文明跟贴,鼓励友好互动,促进信息共享。“

作为政府而言,博客治理的制度与文化的建构必须充分发挥其规范和引导的作用。部长刘云山在出席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中强调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要求,在建设中加强管理,以管理促进健康发展,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之路。同时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人民群众强烈愿望、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政治博客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我们应主动顺应这个历史潮流,掌握主动,要把政治博客和相关网络政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式,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实现政治博客良好的公共治理需要政府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建完备的网络博客法规。由于博客空间的秩序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但它又超越于现实社会的秩序,从当前博客发展的趋势来看,传统意义上的相关法律制度已难以适应其快速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博客法律法规已成当务之急。博客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当兼顾维持网络秩序、防止犯罪和保护言论自由、鼓励创作优秀博客作品、传播先进文化、保护并促进博客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此外,博客空间的立法既要遵行可行性原则,也要把握前瞻性原则,使博客的法律规范同网络技术的发展保持衔接性,在考虑到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某些新问题之后,合理地制定出高效率、低成本、全面性的博客法规。

第二,倡导健康的网络博客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要在网络博客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要大力弘扬体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加强科学的博客服务管理。基于网络博客的基本特征,公共权力对互联网的管理将不大可能沿袭对传统媒介的控制方式。一种更可能的方式将是以软性的对话关系和对策关系为主的控制模式。博客网站在实行博客全面开放的同时,应当发挥博客编辑”把关人“(gatekeeper)的角色,对不当或不适言论进行过滤和筛选。对于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以及广大网民关注的民生社情问题,博客网站应邀请有关政府官员与相关专家学者或当事人作为在线嘉宾访谈,第一时间满足广大博客主体的信息需求,使正确的声音和言论成为博客论坛的主流。此外,对博客服务提供者采取鼓励和嘉奖的方针,建构良好的博客创作环境,并鼓励博客服务提供者对博客用户实行实名注册制,为实名博客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推荐实名博客优秀作品,打造实名博客精品,传播优秀博客文化作品。

博客范文篇4

一、博客文学的产生背景分析

从整个文学体系的发展角度来看,现阶段文学经典的产量低下是造成博客文学应运而生的最根本原因。过半数的文学爱好者在长期的文学实践当中早已失去了对传统文学的兴趣与信心,他们甚至认为在整个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时间段内,整个文学范围内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大家,经典文学更是无迹可寻。虽然这种说法与评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于武断与直接,但整个经济社会背景下文学体系蓬勃发展的背后确实缺少经典文学作品的代表,网络文学体系下博客文学的飞速形成及发展也就无可厚非了。不仅如此,从现阶段文学艺术爱好者以及阅读者的阅读喜好角度来看,现代都市人偏向于娱乐化的人生观点以及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文学再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以及阅读速度。这一点突出表现在:现阶段大部分文学作品阅读受众在选择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有着较为强烈的好奇成分以及明显的非专业因素。换句话来说,文学作品阅读受众在衡量并判断文学作品时无法单一地以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文学价值为唯一标准,其更多地倾向于以阅读者差异性的阅读兴趣及阅读方向爱好为主导型的判断依据。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的一点在于:现阶段文学作品阅读群体在阅读及鉴赏文学作品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这种局限性最终会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整体质量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影响,具备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挖掘。这也就是说,网络作为一个虚拟化的信息沟通及交流平台,一旦失去了文学阅读受众的支持,那么文学作品创造者要想在整个文学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可谓是难上加难的,甚至较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文学而言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二、博客文学的基本特点分析

(一)博客文学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在于媒体性,而非传统意义上纸质文学的文学性造成博客文学呈现此种特性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借助网络媒介所构造虚拟化信息沟通平台而完成的文学作品创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具备了这种网络媒介的一般性特点,即短小、平稳以及快速。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文学性的两大表现形式———沉重性以及深刻性无法通过博客文学所呈现在文学作品阅读受众面前。然而也正是因为博客文学的媒体性,博客文学所希望传递的信息与数据省去了大量的中间过滤及周转环节,博客文学信息数据在瞬时呈现在文学阅读受众面前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确保其所传递信息的一手性,文学阅读受众对于作家时下个人情况及心理状态的认识也更加充分与具体,这也正是传统意义上纸质文学所无可比拟的。

(二)博客文学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于信息性,而非传统意义上纸质文学的思想性正如上文所述,博客文学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信息数据借助网络媒介,传递到文学阅读受众面前,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博客文学信息性的最佳表现方式。基于这一特点,传统意义上纸质文学所蕴涵的深刻文学价值及文学思想也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博客文学所体现出来。

(三)博客文学最关键的变现形式在于个人随意性,而非传统意义上纸质文学的社会公众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即博客文学虽然能够以文学作品阅读受众为基本立场,将原生态、第一手的信息提供给社会大众,但其创作主体的封闭性以及虚拟性无疑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极其个人化的文学载体。

三、博客文学对于传统文学的影响分析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这样一点:博客文学的兴起及其蓬勃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依托于纸质文学而发展的文学思想观念以及经典文学的形成发展模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对于文学作品创作者的禁锢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得以重新定性。基于以上诸多因素,传统文学在博客文学的建设发展之下有了质的飞跃,其受博客文学所产生的转变也是尤为突出的。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博客文学对于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按照相关文学研究工作者的说法来看,文学是整个民族精神风貌以及精神高度的集中表现,整个民族的精神活动以及时展轨迹都能够深刻地融入文学创作当中。从这一思想角度来说,日常生活行为活动当中较为普遍的总结、汇报、日志以及聊天记录都无法准确地归属到文学这一广义范畴当中。换句话来说,传统文学观念作用之下,仅有知识分子精英化的叙述性、抒情性话语才能够以文学定义,文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少数人少数作品的烙印,与普通人日常化的交流沟通性语言渐行渐远。博客文学的兴起及其发展无疑最大限度地打破整个经济社会以这种消极形式的传统文学观念为主导的地位,文人不再是文学的唯一创造者。在博客文学的作用之下,文学的创造者是互通且平等的,并非传统意义上具体高身份以及高学历的少数人才能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在整个现代经济社会当中,人们只要会打字,会使用网页浏览器,会写日志,就都能够成为文学的创作主体,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何种题材,何种形式,都可以成为整个文学体系当中的一大关键构成部分。换句话来说,文学的门槛在博客文学的带动之下有所降低。

(二)博客文学对于经典文学生产模式的突破第一,从文学的载体角度上来看,博客文学与传统意义上其他性质的网络文学相同,实现了作品承载形式由单一结构的纸质文件向网络虚拟化媒介的转变,进而也由一个传统意义上三维角度、高度稳定的真实性空间转变为了一个转瞬即逝的虚拟性空间;第二,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角度来说,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文学作品是在全部创作完成之后由创作主体交由出版商及发行商进行作品出版的,而新时期的博客文学却与之完全不同,它可以说是一种边写边出版的特殊创作形式。借助博客这一特殊媒介所进行的文学作品创作,自创作之初就会吸引大量的网友读者参与到文学作品的阅读及评价过程当中,这无疑为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创作素材以及创作意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博客文学创作与虚拟世界中的制约性因素影响,博客文学创作主体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会努力寻找一种同现实生活不完全一致,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虚拟化生活状态,以期带给博客文学阅读受众一种强烈的“陌生化”生活情态以及显著的“陌生化”阅读感受,进而提高所创作作品的点击率,吸引更多的网友阅读;第三,从文学作品的发表流程角度来看,传统意义上纸质文学的发行势必会经过包括文化、影像在内的多种管理机构的授权审批,从作品创作的完成到作品的公开发表往往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而博客文学背景下所创造的文学作品能够在第一时间上传至互联网,因而其潜在的阅读群体较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文学阅读群体要稳定并广泛得多。

博客范文篇5

(一)青少年博客发展

自从1994年,大学生JustinHall开办“Justin’sHomePage”个人网页,首次在互联网上记录日记以来,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带有个人浓厚色彩的博客席卷全球。喜爱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更是和迅捷、交互、个性鲜明的博客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青少年“写博”也开始盛极一时了。

CNNIC2008年1月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2.1亿。而这其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50.9%,也就是说,中国一半以上的网民是24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绝对人数接近1.07亿。换一个角度来看,报告中说,中国网民中学生占到了28.8%,也就是说有6000万学生网民。由此可见,青少年网民成为中国网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青少年网民中,有不少人钟情于博客。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青少年学生网络使用率中有22.6%的人写博客,而总体网民网络使用率中写博客的人有19.1%。青少年中开通博客的人数比总体网民高出了3个百分点。而《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指出: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博客作者人数4700万。而这一数字在2006年1月是1642万人。不到两年时间,博客作者人数增加2.86倍。在博客/个人空间应用方面,半年内有33%的青少年网民更新自己博客空间,远高于23.5%的平均水平。

尽管我国青少年博客数量还没有精确的统计,但2006年,中国少年雏鹰网在推出博客频道的140天内,日记总量突破10万篇。如今,用户数在13万左右,年龄在10-15岁的“小博客”非常活跃,并呈现急速增长之势。有关研究者指出,从年龄来看,最小为10岁左右,其中12—15岁人群相对活跃;从上网时间来看,周末上网率最高,一天上网时间集中在晚上6点到8点。[2]

(二)青少年博客类型和风格

青少年博客类型多样,主要分为青少年专属博客网站、各大门户网站开设的青少年博客专栏两大类。青少年专属博客网站较为全面地展示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场景,尤其突出和青少年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内容,比如学习计划、学习交流、社会实践等。相比之下,各大门户网站开设的青少年博客专栏紧紧和门户网站的风格特点相连,突出展现青少年青春活泼或者时尚另类的一面。

青少年专属博客网站,以“雏鹰网“、”中国学生网“等博客网站最具代表。如“雏鹰网”分为“文学空间站”、“心灵空间站”、“知识空间站”、“红领巾空间站”、“动漫空间站”、“游戏空间站”、“DIY空间站”、“媒体联盟空间站”、“娱乐空间站”、“小作家空间站“等不同的栏目。“中国学生网”的博客网页内容分为:随笔文章、文化知识、娱乐笑话、教育科研、校园生活、成长日记等。“中国学生博客中心”在内容设置上也大同小异,主要围绕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爱情、兴趣、读书、同学、老师、学校等几个板块来构成。而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也更加多元化,可以说,心情日记、文学创作、生活情趣、社会文艺、人文社科、幽默搞笑、科幻冥想、域外校园……无所不包。另外,“中国少年博客网”由于开博的博主们年纪都较小,其主页干脆按照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进行分类,以此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的需求。

和青少年专属博客网站的强烈细分化特点不同的是,一大批门户网站也正是看到博客日益提升的影响力,也开始纷纷开设青少年博客专栏。象、MSN到后来以名人博客而火起来的新浪,再到如今各大门户搜索以及社区网站如搜狐、雅虎、网易、百度、猫扑等纷纷设立自己的博客栏。以新浪的“中国学生博客联盟”为例,其主要内容有:精华博文、学生时代、文学情感、学习交流、视觉享受、谈天说地等。几个栏目的设置基本涵盖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情感等方面的需要。至于开办博客专栏,新浪有着自己的理念:““由于中学生生活的圈子相对狭小,亦很少经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要从所见的凡人小事中发现大主题,我们处世相对单纯,通过积极的交流易于融入生活的圈子。我们要生活的快快乐乐,相信自己。”在这类博客网站中,90后门户网也是有着独特个性的。该网站的宣传口号是:“这里有最炫的90后原创作品,由我们自己记录90后的成长,让世界了解90后,90后杂志《光颜》官方网,演绎90后盛世,期待90后的你加入我们,我们就是90后!”正如该网站自己宣传的,这里有“最炫的90后原创作品”,而这些原创作品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90后博客。90后博客从内容上看主要关注90后的生活琐事、情感记录、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内容,以突出90后的个性和风格为主旨。

近年来,青少年博客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博客数量的大大增加,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向多样化发展。青少年博客不只满足于文字的简单呈现,而越来越多的博客或者提供富有个人创作特色的图画、照片配上文字,或者展现形式多样的视频。还有一些青少年开始利用博客进行文学创作,在博客上写诗歌、写科幻小说、散文等。而从博客页面设计上看,这类博客和青少年好奇心与创造力紧密结合,页面设计生动多样,充满了浪漫、卡通、新奇等特色,这样的页面设计和青少年活泼、灵动的文字相得益彰。

二青少年为何热衷博客

很多人将2005年视为中国的博客元年,也正从这一年开始,博客开始成为各大网站的宠儿。“即使无人欣赏,也要努力开放”,博客带着它特有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融合的特性赢得了人们的瞩目。对于青少年而言,青少年本身就是接受新鲜事物的生力军,而博客作为一个典型的自媒体,实现了人们在一个网页中“想写就写”、“想编就编”、“想画就画”的愿望。博客代表的无疑是和青少年反感的“教训”、“管理”,甚至“支配”等截然不同思维方式,博客使得青少年可以实现情和情、心贴心、手拉手的交流沟通方式。自然,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博客成了青少年的朋友。总的来看,青少年亲睐于博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心理需求

博客所追求的是个人化的行为和个性化的思维,彰显的是个体的兴趣和爱好。从这个意义上看,博客的特性首先和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高度吻合。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心理意识逐渐独立发展的时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要求有自主权,能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时间,甚至生活方式。自我意识的逐步确立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使得青少年也开始逐步具备了自我评价的能力。一般而言,青少年对自我持较多的认同态度,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青少年喜欢自己的个性。因此,青少年对那些能够凸显自我个性的渠道和方式比较容易产生兴趣,而博客就是一个彰显自我个性的媒介。

同时,青少年也是新鲜事物和时尚的忠实追随者。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超越了物质实际需求的满足,成为了符号化的物品和“意义”的消费,在这点上,青少年表现得较为突出,他们的消费行为往往是在寻找某种“感觉”或者追求某种“意义”。对于青年人来说,博客更多的存在意义或许在于它意味着时尚、跟随潮流,意味着某种品味。因此,当“今天你博客”了吗成为一种时尚的问候语之后,无疑对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刺激。

青少年的另一个心理特征就是创造力较强。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开发了各式各样的功能,这些功能能够满足青少年创新的心理需求。比如例如新浪博客开设了“快速通道、文章管理、好友管理、自定义设置、BLOG信息设置、我的播客”六大类功能,每类功能又分为数量不等的子功能,比如,“文章管理”又细分为“发表文章、管理文章、管理分类、管理连载、管理评论、管理留言、管理标签”7类子功能。选择模板”为用户提供了“自定义模板”、“快速更换模板”功能,“自定义模板”提供了“模板DIY”界面,博主可以在数千种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加以搭配,使其更加个性。“快速更换模板”功能是自动生成的,新浪提供了“浪漫温馨、活泼可爱、另类空间、魔兽风格、音乐旋风、足球世界、节日表情”七大类模板共103种。博客网站的多功能化为青少年实现自我创造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二)娱乐需求

追求娱乐、休闲和游戏是人的本性,在这点上,青少年也不例外。德国美育学家席勒认为只有当人在游戏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纯粹的人。并进一步指出,完美的人生,需要以超功利性的、自由自觉的“游戏冲动”来调节和统一人身上所具有的本能性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闲暇时间和娱乐活动同样重要。健康的娱乐活动能够使青少年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享受文化和艺术所带来的精神食粮,从中获取利于个人成长的东西。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具有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而且在娱乐功能上结合地最为完美,它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全息图像等方式进行组合传播,提供给人们更具感染力和互动性的娱乐方式。因此,网络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方式,更是青少年自我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一种拓展。

相比其他的娱乐方式,大多数时候的娱乐是来自外在的娱乐,比如,音乐、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等,但是很少有娱乐是来自人们心灵深处的自娱自乐。而博客却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自我娱乐的欲望。可以说,博客是通过语言符号的编码实现的游戏。一位记者说过,写博客,第一不想把它当作负担,因为这是件自愿的事情;第二希望写一些有趣的东西,因为写的时候就是放松自己的过程。[3]通过语言符号的编码和建构,博客就好比是人们搭建的自己的一个院子,在里面可以让自我的灵魂透透气,出点汗。青少年通过博客,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自我娱乐的目的。

不仅如此,博客内容相当多的内容都是关于影视明星和知名人物的,这也充分体现出博客的定位策略就是充满了时尚感和娱乐性的。年轻人本来就是追逐偶像最卖力的群体,自然也就成为了网络各种论坛和博客使用的主体力量。比如,韩寒、郭敬明本来是以“少年作家”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他们的博客中,他们似乎更愿意照片,文字也大多围绕游乐生活、日常琐事展开。大多数关注他们的网民也乐于和人们交流追星的感受,谈论的话题也在围绕这些作家谁更帅写,谁更有号召力等问题。不难看出,内容娱乐化、偶像化成为博客重要的编码内容。

(三)群体认同的需求

“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4]在这点上,作为青少年的群体也概莫能外。青少年的博客还不仅仅在于满足心理上求新、求异和娱乐的需求,从更深的层面来看,青少年同样是因循既定意义的动物,也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不仅如此,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需要往往表现得更为强烈和迫切。自从网络出现以后,围绕网络对青少年造成影响的研究虽然不胜枚举,然而,这些研究基本关注的都是网络对青少年人际交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网络致使青少年人际关系冷漠,诱发心理和人格障碍等问题。这些研究诚然有重要的价值,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试想有一天,网络上的人际交流也有可能会成为人们生活中日常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这就提醒我们应该对网络中的人际交流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

传统的社会交往所受到的限制较多,交往对象基本以家人、同事、朋友、同学为主。因此社会分化不是太明显,人际交往的原则可以依靠传统的人伦道德等基本原则。但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分化变得剧烈,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差异也较为明显,这些都可能导致即使是亲人、朋友之间也会出现交流的困难,这就使得人们交流圈子缩小,交流也变得愈加困难。而网络的自由、开放和平等性,无形当中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随心所欲交流看法和观点的场所,而且这种交往不必背上过多的心理负担,也没有过多的伦理道德义务需要承担。齐美尔将社交作为一种纯粹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人们假装都是平起平坐的;同时每一个人又似乎对其他人予以格外的尊重”。[5]因此,这种较为模式很快受到人们的青睐。

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的出现,构筑起的就是青少年们想象中的一个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为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提供了共同的沟通互动和意义交流的情景,使得进入到这个共同体当中的人们自然而然建立了一种“归属感”。就像有孩子在博客中所说的:“有的事情跟爸爸妈妈没法说,有时他们也没有时间细细听我说,在博客上写出来,期待着网友的回复和讨论,很舒服很开心。”[6]在这个新的“共同体”中畅所欲言,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总而言之,青少年热衷博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青少年从最初对博客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的好奇、探寻,到将博客作为娱乐方式的一种,进而发展到通过博客寻求心理沟通和群体认同,这个过程也是青少年对博客逐步加深了解和运用的过程。

三青少年博客的社会文化意义

要考察青少年博客的社会文化意义,必须先回到传媒和社会本身的讨论上。可以说,传播方式和传媒必然与一定的社会发展相关联,换言之,社会整体性的发展还必须依赖于社会生活的实践和传媒表现的互动,如果没有这一互动过程,传媒只能是外在于社会生活的异物,不具有独立重组社会的力量。[7]从这个角度来说,博客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就成了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文化变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或者也可以说,博客的出现可能会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生动和丰富的互动关系。因此,青少年博客也就被赋予了较强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确认青少年的社会身份

一般而言,对于一个拥有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社会来说,这些媒介及其负载的信息将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要素得以生产和迅速广泛地传播,使得社会在各个层面都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青少年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对新的文化要素有着较强的敏感度和接受力,而且还具备较强的使用新鲜事物的基本能力。而在以往对青少年和媒介关系的研究中,人们较多的关注于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在面对各种新兴媒介和多样信息时更多扮演的是“冲击—回应”的被动性角色。

然而,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现代社会的变动剧烈,各个阶层分化明显,各个层面都可能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中,信息在社会中的合理流动,已经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一个信息传播系统中传受双方是否拥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将成为保障这个信息系统平衡稳定的重要条件。因此,青少年不仅需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的信息,同样也需要一个发表自己声音的渠道和方式。

从前面对青少年博客的类型分析中就可以看到,青少年博客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最为集中的话题主要包括学习、生活、爱情、兴趣、读书、同学、老师、学校等常见内容,这些内容多为青少年互相倾吐心声、交流情感之用。除此之外,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青少年博客内容也力图发挥博客“自媒体”的优势,也尝试自己的声音和信息。比如新浪“中国学生博客联盟”客文章“中美《小学生守则》比较”、“中国春节习俗、文化意义及改革、保护措施!”、“杰出青少年的62个成功细节”、“地震中的那些感人话语……”等博文,可以看出,一些青少年在利用博客发表对教育、文化、职业,甚至灾难等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并努力使自己也成为一个信息的媒体。又如,近年来一个很流行的少年博客“猴哥的快乐生活”,年方四岁的小博主在博客上发表各种充满童真的奇思妙想,在“猴哥”的引领下,读者可以知道“祖孙节”、小朋友的“上课记”、孩子严重的“淑女”等等日常趣事。在博客中,她这样介绍自己:“活泼好动、口齿伶俐,会弹钢琴,喜欢唱歌跳舞,认识好多字,会在电脑上玩游戏、听音乐、学外语,拼音会的越来越多了,博客写得也越来越快了,但是其他的复杂事情还得靠大人帮忙。”“猴哥”的文字稚嫩单纯,但依然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当然,尽管博客一般只能吸引某一社会群体,但是,在某种意义上青少年博客也推进了边缘性群体和社会主流群体话语交流的平等化趋势。这点即便在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大约有57%的上网少年是内容创造者,这个数字占到年龄在12岁至17岁的1200万青少年的半数,他们在网络中主要从事的活动有:在一个个人主页上创作或工作;在一个学校、朋友或组织的主页上创作或工作;分享原创内容,如艺术品、图片、文章或网上视频;将网上内容重新糅合成一个新作品。[8]

作为青少年的群体无疑是处于社会结构中的边缘性群体,从常规来看,他们往往都是在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社会的不同力量都在对青少年的一言一行进行规约和限制,而人们也较少直接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来制订社会规约或游戏规则,因而青少年在信息和媒体资源占有上显然处于弱势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势必使我们要考虑到这个社会中任何一个群体的要求和特点。青少年博客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社会边缘性群体对信息资源的占有了改变。虽然说,青少年博客毕竟是少数,但是,“当少数与多数保持一致时,少数是无足轻重的,它甚至算不上是少数;但是当少数以自身的重量凝聚在一起时,便不可抗拒”。[9]青少年博客发挥的正是青少年的“集体智慧”,它们在网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传播生态,甚至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传播力量。

进一步而言,青少年对博客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系统不平衡的状态。但是,这种改变也许并不一定是青少年积极自觉的行为,他们使用博客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通过博客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并寻求能够“理解”自己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好像是一个无形的空间,提供给人们相互依靠、忏悔,甚至同情、倾听等不同的感受。而且,这个“共同体”会告诉身处其中的人:在我们悲伤失意的时候,总会有人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而这样的心理感受,正是青少年自我身份得以确立,共同群体得以建立的基础。

(二)建构青少年的文化符号

格尔茨曾指出,文化“是指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10]显然,文化具有传承性,然而,在不同的社会中,文化传承的方式有所不同。传统社会中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前喻文化”,即经验文化或老年人的文化,老人是这一文化类型中的主要角色,年轻人只能是听众。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文化表现为“并喻文化”,这时老年人和年轻人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而在现代社会,文化成为“后喻文化”,这时年轻人成为文化的主角。“后喻文化”又称为“青年文化”,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世界性社区的出现,整个人类第一次共同生活在一个能够共享信息资源、交流看法的社会中。现代化的通讯传播手段和交通工具使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能知道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11]无疑,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后喻文化”的时代,原来那种自上而下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往日的魅力,社会的文化传递机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可否认,在“后喻文化”的形成中,现代传媒和信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信息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老一辈人在新的信息时代和科技方面越来越趋于弱势,接受新的知识更加趋向于被动。相比之下,年轻人更能积极主动地寻找新的信息和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并且能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与手段来改变自身的环境。因此,年轻人在积极吸收新文化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网络作为“后喻文化”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使得年轻人对文化的习得和认识不再仅仅来源于老一辈人或者“传统”。网络和博客正是年轻人积极利用身边资源和条件,以获得自身更大发展空间的一个例证。

更进一步来看,文化不仅能够沿袭传承,还能够进行新的符号意义的建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平衡稳定的传播系统,不能使信息在该社会中合理地流动,那么,传统与现代、社会整体和个体等各个方面可能会趋于紧张的状态。博客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中间缓和地带的作用。博客通过自己的“解码”和“编码”方式,将来自外界的各类信息经过筛选、加工和处理,用自己的方式发挥出其文化符号的基本功能。

可以说,青少年博客作为青少年群体价值观及其创造力不断推陈出新的外化表达,逐渐成为流行于青少年文化群落的一种符号和装饰,而青少年也试图以此标新立异,引人瞩目。一份调查表明,一些“学生们在网上写博客,他们的文字可能被好几亿人看到,而他们想做的却无非是吸引几个同桌的注意力!”[12]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写博客就意味着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博客就像一只水晶鞋,任何一个人穿上它都可能成为时尚的宠儿”。[13]博客是一种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方式,通过博客的独特个性去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是一种自我欣赏的表现和被观望的期待。正是在这样的心理欲求中,通过制作博客,青少年能够增强对自我的关注,提高自我形象,并深切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注视。于是,写博客逐渐演化为了青少年一股流行的风潮,并渐渐成为代表青少年时尚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三)形成青少年新的消费方式

按照功能主义的传播理论,一般把传媒看作是不偏不倚的传播工具。然而,随着当代社会的整体结构的变化,社会中媒体的组织、性质及传播方式都和传统社会中的媒体有着根本的不同。当代媒体的无所不在使它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各种媒体以如此多的方式,在如此多的不同地方,介入到如此众多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到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我国网民达到2.53亿人,数量居世界第一。可以想象,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各类媒体的广泛普及,当代社会中的消费也发生着变化,消费活动已经不完全等同于古典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消费,既不属于一般商品经济生产的过程,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而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媒体不再仅仅只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媒体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消费品。这种消费品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消费,人们消费的是这类产品中的“意义”和“感受”。

由此,博客的出现对于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还在于形成了青少年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互联网中,每个人都有着双重的身份,既可以生产信息,又可以消费信息。这个特点,在博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人们在自己的博客空间里随意地书写自己的感情,或者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无疑,在这个空间里媒介接收者也就等同于信息生产活动,他们生产着一些适合这个空间消费的媒介产品;同时,作为信息的接受者的博客作者,也在互联网这个媒介空间里,寻找着适合自己口味和兴趣的媒介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着自己的不同的符号的解码,从而使这些媒介信息产品真正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产品。

当然,博客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必定伴随着一定的消费支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上网开通博客的青少年一般都生活在城镇家庭中,而这样的家庭基本都能够支付日常上网的费用。但是,但是,这个支出还不是首先由金钱来决定的,还有时间上的支出。尽管大多数开博的青少年可能没有计算过上网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价值,但是,从他们的价值观来看,通过博客得到的一种享受和自由,本身就是一种获得。而提供博客这种消费方式或消费产品的网络设计者和网络运营商也就利用使用者的这种心理来获得经济利益。

既然是消费,必定和情感的体验紧密相连。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需要,或者是生理上的,也或者是心理上的。对于青少年来说,开通博客并不一定带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事实上,相当比部分青少年写博客最初的动机某过于赶时髦,比如一个已经有着将近三年写博经历的16岁高中生认为:“我是2005年3月开始写博客的,当时不知道博客是什么,因为好奇就注册了一个,发现很有意思。”[14]而在很多写博的年轻人看来,不写博客似乎就意味着落伍。可以看出,博客的消费方式带有一种炫耀式的成分。青少年的炫耀消费是一种虚荣消费,注重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消费的意图不在于物质的使用性,而在于商品中所象征的人的关系和差别性,从而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以此寻求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及肯定。

四结语

青少年博客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真实自我,发挥个人特性的渠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青少年一种新的文化符号。但是,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青少年过多地沉溺于网络和博客,会减少与家人和朋友共度的时光,导致他们心理健康程度下降,而虚拟的网络交流给人心理满足的程度远远不及实质性的交流。甚至有专家认为,青少年们在博客上写下纷繁芜杂的东西,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不良影响。不仅如此,有人利用博客在网上引诱青少年进行犯罪,这是最令人担心的。一名网络安全专家警告,当青少年们在网上写博客或者贴自己的照片时,他们并不知道有多少犯罪分子在网上游荡。一旦发现目标,这些犯罪分子很可能会通过电子邮件引诱青少年见面。

不可否认,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等特点,很难保证网络平台不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所利用。因此,博客要真正承担起健康积极的文化影响职责,还有赖于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甚至媒介文化的培育,而在这点上,任重而道远。

[注释]

[1]孙信茹:云南大学新闻系讲师,人类学博士;杨星星:云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2]陈磊《青少年对博客的心理依赖易致现实感缺失》,《科技日报》北京2006年,3月13日。

[3]蒋原伦、张柠主编,《媒介批评》(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4](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52页。

[5](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日常接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地6页。

[6]江嫣,《青少年写博教育新空间等待“指正”》,2008年1月26日《中国教育报》。

[7]参见潘忠党,《电视•时空•流行现象》,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0页。

[8]刘津著《博客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9](美)梭罗,《公民的不服从》,《美国读本》,林本椿等译,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65页。

[10](美)格尔茨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11]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12]江嫣,《青少年写博教育新空间等待“指正”》,2008年1月26日《中国教育报》。

[13]蒋原伦、张柠主编,《媒介批评》(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14]江嫣,《青少年写博教育新空间等待“指正”》,2008年1月26日《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青少年博客社会身份文化符号消费方式

博客范文篇6

品牌营销是最终目的吗?

目前大部分的企业博客的目的是本企业品牌的营销,在形式上,通常是企业内部的公关或者技术人员偶尔在上面发表几篇企业新闻或者个人感想,总体来说是宣传企业文化的一种形式,最终目的是为了整个企业品牌的营销,只是营销手段更为人性化一些而已。

但是我觉得,这种形式的企业博客不足以达到博客营销的目的。

首先,对于产品的消费者来说,这种官方的企业博客不足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为用户可以选择的产品通常非常多,每个产品的性能和价格都有差异,用户需要的是较为中立的评测和客观的建议,这就使得这种企业博客在营销的形式上大打折扣了。

其次,企业博客的更新需要成本过高,实际效益不明显。如果要在企业博客上写出高质量的文章,通常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撰写,普通的市场或公关人员很难有能力写出专业水准的文章,但专业人员通常有较多的开发任务,又难有时间写文章,这就形成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界。特别是企业博客的实际收效并没有量化的评测指标,因此通常被当作一个副业,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将博客营销纳入到企业营销战略体系中。

媒体营销的商业模式

因此,我这里提一个新的企业营销模式——媒体营销。

这种企业博客的目标不是为了品牌营销,而是通过媒体营销来实现促销的作用。这种营销的商业模式对于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来说更为重要。

具体的形式是,企业通过匿名或者个人的形式,创建一个合适的第三方博客环境,域名为独立域名,这个博客的主题不带有任何企业的背景,而是一个较为广泛的行业技术,例如“搜索引擎技术博客”、“SAAS开发运营博客”、“企业管理软件博客”等等。

然后,企业可以组织公司内的骨干或技术专家,以个人的身份在这个博客平台一些专业的行业技术文章,博客要在深度上做文章,往专业化道路发展,在整个行业中挖掘机会。为了鼓励公司内部专家多发文章,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接着,通过一些网络营销的手段,逐步对外宣传这个中立的行业博客。目前的互联网是“内容为王”,当一个行业博客有大量专家更新,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能在整个行业内建立起一定的知名度。

核心目标——争夺话语权

企业博客媒体营销的核心目标就是争夺这个行业的话语权,对于一些传统行业来说效果最佳。而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可能就没什么效果,因为你所做的事情,竞争对手也在做。

曾经有公司的营销人员问我,为什么在Google中搜索“企业管理软件”,显示第一位的是你月光博客的文章,而不是我们公司的主页,如果显示公司主页的话,那将会对公司营销会带来多大好处啊,企业形象也得到改观。

那么,我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这么大的一个行业,没有一家公司能专门建立一个有影响的中立性的行业博客呢?如果集中一些企业资源建立一个中立性的行业博客,并且能在搜索行业关键字的时候得到第一的排名,那对于争取行业话语权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博客范文篇7

因此对于博客可以做如下解释:博客(Weblog)是依靠网络、以Et记体方式记录个人所思所想的一种网页形式.所以又将博客称为"网络日志",或简称为"网志".通常将写博客的人被称为"Blogger"(也称为博客)或"BlogWriter"(博客作者)(注:为了区分"网络日志"与"写博客的人",本文中将"网络日志"称为"博客".将"写博客的人"称为"博客作者").

博客(Webblog)源于Log(日志),它与日记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日记是将每天发生的事、自身的经历和观察的东西记录在日记本中或者记录在个人的计算机中,主要是为个人而写,具有私密性;而OLg(日志)原本主要指航海日志,是对船速、航程以及在航海中所发生的有意义的经历的记录,主要是写给其他人观看的.同样,博客虽然以个人日志的面目出现,但它也不是专为自己而写的.博客的精髓并不在于表达个人思想,记录个人经历,而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下来,并把公开给其他人进行浏览.因此可以认为: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博客具有共享价值,事实也是如此,基本上所有优秀的博客网站,所记录的内容都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浏览,并可以对浏览的博客内容发表本人的看法.

二、博客的发展历程1994年JustInHall的"网上日记"被认为是最初的博客形式.JustInHall主要在网上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和公布他对吸毒和做爱的体验.引起了很多人对他的网上记的注意.自2002年博客的概念开始引入中国,尽管博客在我国的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在这短短几年里,博客已经从一种边缘的媒体形式转变为一种独立的、重要的信息来源.对于博客,人们说话不同,褒贬不一.但不管如何,目前博客已经成了许多网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博客的传播特征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博客既具有一般传播形式的特点,更具有不同于一般传播形式的独特的传播特征.

1、自主性博客是个人化的行为、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记录个人的思想,博客的个体性是吸引博客本人和其他读者的力量源泉.博客是一个自由状态人的自发行为,在这个领域,个人可以自主地将所有的个人所思所想记录在本人的博客中,因此,博客是将个人展示给网上其他浏览者的自我园地,人们通过博客真正地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实现了能动的自主.

2、共享性共享性思维是互联网的信息共享理念及其开放结构网络的产物,思想共享是博客的主要特征.博客的价值不是独享,而在于分享.分享是博客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博客作者网上日志,并通过文字、图片和图像以及视频等信息.将个人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学习过程或者生活经历等内容全面地展示给其他人,在这个展示自我的过程中,博客体现出现实生活不可比拟的丰富和精彩.博客的生命力除了具有"分享"这块基石,还有另外一个基石:"博",即必须具有大量的博客存在.当大量的博客围绕共同的主题发表评论时,这大量的分享便形成了共享.分享是共享是基础,没有分享便不会形成共享,但是共享比之分享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3、离散性在博客世界中,离散性使得博客没有传播者与接受者之分,每一个博客都可以是传播的主体,同时每一博客作者在浏览其他人的博客时又成为其他人的博客的接受者.

4、大众性博客作者可以没有专业的职业要求,更没有年龄、学历的限制.博客在技术上操作简单、门槛低、零成本、自由交流,不受时空限制;在内容上,突破了传统日记的文本形式,实现了视频、音频、背景音乐、flash链接等超文本的表现,更好地将文字与音乐结合;另外也不需要其它软件工具的支持,不需要了解网页制作的方法.因此,博客就是一种傻瓜式的写作工具,这就如同人们只需要拿到纸和笔,就可以写、可以画一样.

四、博客的传播效果在传播效果上.博客的传播效果一般被认为很难和专业化的媒体组织的传播效果相提并论,但是与传统媒体相比,博客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的离散性和共享性特征,它的传播效果是很难预料的.由于它的离散性,个人化的博客在数以百万计的博客世界当中,它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博客的传播依赖于互联网,这又使得它的传播在广度和自由度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甚至可以使得个人的博客可以被世界所有的网民进行浏览,从而使之变得全球化.从这点看来,博客传播和大众传播具有同样甚至更大的范围和影响力的传播效果,这也是很多博客作者能够一夜成名的原因.

五、对博客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1、博客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不能保证传播要想具备公信力,真实是基础.传统媒体中通常有专业的人士以他们专业的眼光和素养对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加以审视和过滤,从而能够以保证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而博客则不一样,从理论上说,人人都可成为博客作者,利用博客,人人都可以自由地信息,这是博客的一大优势.但是就博客作者个体而言,在时间和精力上,他们没有办法同传统媒体的记者相比;在法律上,博客作者不像记者那样具有采访权,所以,博客作者要保证其所发表的博客内容的真实准确,难度是相当大的.

另外,博客作者自身的素质高低也成为制约博客内容的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素质较高的博客作者则会努力自我约束,力求所发表的博客内容真实、客观、准确.而如果博客作者素质差,则可能会出于名利目的,哗众取宠,吸引其他人的眼球,则会使博客成为追逐个人名利的场所或者发泄个人情绪的地方.

2、博客传播中,经常会出现网络侵权现象由博客引起的侵犯知识产权、隐私权、名誉权等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博客最重要的特点是共享信息,web2.0技术环境中的博吝受众不仅可以自由分享博客信息,而且可以通过转载、链接和粘贴等方式自由地传播信息.扩大博客内容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但是这种直接"拿来"的方式会侵害原作者的知识产权利益;另外也有人借助博客公开披露他人的私人信息,诋毁他人的名誉,造成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等。

3、博客传播中,常会使人们迷失自我与其它传播方式相比.博客遵循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在博客中,所有的博客作者是同处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的平等交流者,博客可以自由发挥思想.但是另一方面,在博客中,各种类型的文化形式、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各种道德规范都可以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浏览者就可能会不可避免地浏览到一些肤浅的、腐朽的甚至反动的博客信息.人们在因拥有博客这一工具而为自由发表个人言论的同时,也可能会迷失自我,导致丧失原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进入歧途.

六、解决博客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的相关建议1、自觉增强博客道德意识博客作者应该而且必须认识到:自身向其他人发表他的思想观点必须是正确合理的向他人公布他所掌握的信息也必须是真实客观的如果他歪曲事实,发表不负责任的信息,任意复制他人的文章作品,或者随意链接他人的文章,甚至肆意诋毁他人的名誉,那么他就会失去个人在博客界的公信力.如果一个博客丧失了公信力,那么这就意味着这个博客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这个博客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被遗弃."博客中国"网站曾经过一份比较正式的倡议书:《博客道德规范》.在这个倡议书中就提议博客作者要自觉遵循诚实和公正原则,即"博客作者在收集,报道和编写信息与文章时应该诚实和公正.不抄袭,鉴别并且链接消息来源,读者有权利尽可能了解消息来源的可靠性.确保博客文章、引述、标题、图片和其他所有相关内容如实叙述.不过分简单化或者突出.在没有披露修改内容的情况下决不歪曲照片的内容.不发表不准确的信息,发表可疑信息时应该明确加以说明.对主观评论的信息和客观事实的信息要加以明晰的区分.任何评论和观点都不应该曲解事实."2、加强博客平台的管理及约束第一,博客平台的管理员要利用本身的管理技术,对博客信息进行管理和约束.对某些肤浅的、腐朽的甚至反动的信息或者明显不真实的信息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裁决.对影响效果特别坏的博客信息要进行删除.甚至删除此博客.

第二.博客平台可以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建立博客公信力级别.博客管理者要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以及其他人对此博客的反馈信息,建立公信力级别.对那些具有详细的个人真实资料并获得认证、的信息符合法律规则和道德规范并且长期获得其他人肯定和支持的博客,提高其公信力级别.而对那些虚假和不良信息的博客,降低他的博客公信力级别.

第三.博客平台还可以建立一定的专门网页,将用于规范博客言论的相应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公布出来,用来提醒和纠正一些博客的错误言论,另外也可以让浏览者按照此规范自己决定所阅读的博客信息的好坏.

3、建立相关的行政和法律制度对博客的管理必要时也要诉诸于行政和法律,对于由于博客虚假信息造成重大不良后果的博客,以及腐朽和反动信息性质特别恶劣的博客.有必要运用一定的行政的和法律手段进行管理和约束.按照法律实现博客间的信息传播和使用,发展符合博客道德规范的、文明的网络文化服务,从而积极稳妥地推动博客传播的整体健康发展.

博客范文篇8

博客(BLOG)就是公开的网络日志(网络日记),是一种个人思想、观点、知识等在互联网上的共享。博客营销是一种基于个人知识资源(包括思想、体验等表现形式)的网络信息传递形式,是随着博客产生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营销手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步入博客时代,企业博客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企业博客是指企业利用博客平台从事营销活动,它与E-mail营销、站点营销等方式相比,在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和有效传播商业信息等方面有突出表现,成为营销世界中一片新的蓝海。目前国内在全球第一博客门户网站()上登记的企业博客已经达到574,401个,并且仍在不断增加中。

一、企业博客营销的作用

1.企业博客能有效提高企业信誉度,保持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博客营销从它的内容提供上来说是一种专家式的营销,具有知识性、自主性和权威性的特征,再加上网络的传播速度使得这种网络公信力得以迅速的传播。以通用公司为例,它的博客已经成为其忠实用户经常光临的去处。在这里,用户可以获得各种各样他们感兴趣的关于通用的信息,还可以就汽车设计、新产品、企业战略等方面直接与通用的老总对话。对于通用来说,公司博客是一个最好的直接与客户沟通的渠道,其价值已远远超过传统的营销方式。

2.企业博客更有利于市场调查和细分,对企业的销售有促进作用

市场调查是企业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企业通过在“博客”中设置读者评论和在线调查表,营造出与用户互动的场所,通过与客户的交流就可以发现问题、分析出原因并及时做出对消费者需求的细分;通过设置在博客中的在线调查表的链接可以扩大网站上在线调查表的投放范围,在线发表评论还可以直接就调查中的问题与读者进行沟通。

虽然企业博客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传递讯息,但是众多的博客读者在面对购买选择的时候通常会在潜意识中参考他们从博客中获得的信息和印象。比如现在很多的使用者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企业博客,通过在上面发帖留言和查看他人的帖子来了解企业的产品信息,货比三家,进而产生购买意向的。

3.企业博客与传统媒体相比宣传成本低廉效果更好

(1)建立博客站点成本低。目前博客站点的建立一般有两种方式:自建博客网站和利用博客托管(//)进行免费。自建博客网站(在已有的企业网站上增设博客频道),这要求在企业网站的设计上进行适当的调整。而采用博客托管方式更为方便快捷,企业只要在博客托管网站上开设账号即可发表文章,展开营销活动了。

(2)企业博客提高了营销策略入侵门槛使竞争者难以模仿。在传统的企业竞争中,营销策略很容易被对手效仿,这使得企业的营销效果在后期大打折扣。但博客营销更多的是基于销售者的思想和智慧,是难以模仿的,一旦其被某一群体所认可就会长期受到青睐,并形成一个坚实的信誉壁垒。由于企业博客是以“中立”的观点提供信息、探讨问题,使得企业的公关具有了隐蔽性,容易在一定的圈子里形成一个特有的公共关系网。这种靠口碑和信誉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只要企业能维持好,就会一直存续下去。

(3)企业博客更能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宣传果更好。它通过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让用户们在企业博客上就产品信息、使用情况、购买心得进行交流,使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企业形象及产品的推广力度。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比较来说,这是一种更加新颖有效的宣传广告形式。与在传统媒体上一掷千金的大手笔宣传模式相比,企业博客无疑可以算是“免费”的午餐了。

4.企业博客有助于企业进行危机公关

当企业面临危机或不利舆论传闻时,企业博客覆盖面广、信息快速传递的特点使其成为危机公关的有效手段。曾经网络有传言称通用要取消旗下的Pontiac和Buick两个品牌,经销商和客户一下慌了手脚,这时通用的副总裁立即在企业博客上向客户进行了澄清,马上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著名的BLOG网站BOINGBOING的联合主编Jardin在测试微软新品后发表了不利于微软的帖子。在她贴出帖子后的一个小时里,就有300多个世界各地的网站与之链接,造成了大面积的负面影响。此时帮助微软化解危机的人是Scoble。他通过建立了个人的Blog,然后在上面回答一些质疑,帮助微软渡过了舆论风波。二、企业博客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企业博客由于有企业相关制度的制约,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故本文只就企业博客营销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分析论述。

1.企业博客如果管理不善,可能无意中泄露公司机密

企业博客所写的内容是反映和代表企业的,但是操作不当可能会泄漏企业的机密信息。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博客文章审查程序,使得企业博客在不泄露公司机密的前提下,能够尽快地传递企业的最新信息和营销动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营销效果。但建立有效的企业博客管理规范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媒体报道过包括google在内的多家知名公司的员工因写博客而丢掉饭碗的事件,可见企业博客面对的问题要远比个人博客复杂。而且,要制定合理的企业博客管理规范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其中很多细节问题可能很难具体限定,如果有过多的限制,也就失去了博客的意义,如果企业博客都成了企业公关稿,那么这样的博客也就发挥不了任何价值了。因此,建立企业博客管理规范是有必要的,关键在于这个规范应该如何建立。

2.企业博客的写作者若没有将个人观点和企业观点分离,可能误导阅读者

现在,有很多企业博客都是由个人自发组织的。博客写作者如果没有特别指明自己的身份,并声明文章中涉及的仅是本人观点,则很可能误导企业博客的阅读者,让他们误认为这就是企业的官方观点,从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博客管理制度:(1)企业应规定员工如何使用博客,以及如何在博客写作与工作之间保持平衡。(2)企业博客应以为企业的业务增值为目标,对那些在博客上谈论与企业有关话题的员工,要求他们使用自己的最佳判断,并且要明确表示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仅仅代表自己,不代表企业的官方观点。(3)企业博客应避免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如果没有用户、合作者和供应商的同意,就不应提及。(4)企业博客中如果提到与企业有关的工作,鼓励员工尽量使用实名,清楚地表明自己身份和在企业里的工作岗位。

3.有些企业博客文章更新速度太慢,博客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有些企业博客形同虚设,上面的文章已经许久没有更新了,潜在客户历经“千辛万苦”找到这样的博客时发现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徒劳,那么企业博客只能成为一种摆设,而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甚至还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根据眼前所见,客户可能会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产生质疑,会立即下“这不是一个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的直观判断。

因此,企业应该制定与之相关的激励制度。让所有在企业博客上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员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样会使企业博客的管理走上正轨。IBM就是新营销的积极实践者。2005年8月份,他们了专门针对投资人的podcasts站点:/investor。其中讨论商业和技术主题,如银行业、购物和网络游戏等。IBM也在公司内部网上提供博客系统以鼓励员工使用博客和podcasts。IBM的发言人称,员工对于这些社会化网络和沟通方式的活跃状态让他们意识到新兴技术应用的极大潜力。到目前为止,约15000个IBM员工注册了公司博客,2200个员工定期维护其博客。博客主题从技术讨论到寻求项目帮助,应有尽有。

此外,企业还应像宣传企业网站域名一样的慎重态度和宣传力度来对待企业博客的宣传推广,这样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营销效果。对此,新竞争力网络营销管理顾问()的建议是,希望利用博客营销的企业有必要创造合适的博客环境,并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合适的博客环境是博客营销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样有利于激发作者的写作热情,并将个人兴趣与工作相结合,让博客文章成为工作内容的延伸,鼓励作者在正常工作之外的个人活动中坚持有益于公司的博客文章,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企业在网上的记录多了,被用户发现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可见利用博客进行企业信息传播需要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

[摘要]博客就是公开的网络日志。博客不仅传递着人们希望与他人分享的资讯,同时也因为它所带来的巨大的眼球效应,如今更被用作一种新的营销手段。本文介绍了博客和博客营销的概念,并阐述了企业博客营销的作用,重点分析了企业博客营销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胡华龙:企业博客;未来的免费午餐.市场周刊,2006年第11期

博客范文篇9

关键词:博客商业价值商企专区知识管理价值链

Blog,又称博客,是网络一种信息组织记载的情势,并被视为继E-mail,BBS和ICQ之后涌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换方法。博客作为web2.0的范例技巧之一,不仅给旧的流传观念和流传模式带来了宏大冲击,其本身的商业价值也日渐凸显。本文将从博客用于个人的知识管理之中的价值体现、博客对于企业的价值、博客的行业价值链三个层面,具体发掘实现博客商业价值的潜在可能。

一、博客用于企业员工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现

Blog利用了大批新技巧,它基于XML应用RSS标准完成信息的引用;它特有的traCkbaCk使得原文作者或其他对该文感兴趣的人通过点击traCkbaCk就可以达到他人Blog浏览评论或回访原文。博客作为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具备四大功效:记载功效、连接功效、订阅功效、回访功效;体现于这四个功效之上的知识管理充分利用关于过程的知识降低成本,它减少了响应时间、进步了最佳实践利用的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在员工素质方面,利用博客进行知识管理有助于进步员工知识能力、造就员工创新能力和进步服务质量。企业中利用博客增进员工个人的知识管理,实际上为企业实现商业价值奠定了潜在的基础。

二、博客之于企业的商业价值体现

目前博客在企业中的利用重要表现在信息共享方面,但企业博客有别于一般的企业网站,它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情势上的改良,而更多体现出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精华。例如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鲍勃·鲁兹主持的“快车道”博客已经成为该公司对外沟通的重要渠道;宝洁公司“seCretsParkle”系列身材喷雾产品成功应用博客进行线上流传,表明Blog在企业品牌打造和新产品推广方面的作用日趋明显。此外,博客还有助于进行企业的各类市场调查、广告效果检测、售后服务跟进、媒介关系处理、公共关系赞助等各项事务。

博客对于企业的商业价值重要体现在,利用博客进行企业推广具备奇特的成本优势。具体来说:

1.博客能够直接带来潜在客户,降低客户开发成本

将企业的背景材料、经营领域、产品信息在博客托管网站上将吸引大批的潜在用户浏览,从而达到传递营销信息的效果。这种方法的网络营销是博客在企业利用中的基础情势。

2.博客与企业网站相联合,建立权威网站的品牌效应

通过在博客网站文章作为自己企业网站链接或通过RSS将自己网站的内容供给给其他网站,其成果不仅能够带来新的访问量,也有助于进步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通过Blog建立主动增长的内容管理系统是增长点击率、进步企业网站权威性的有效措施。

3.博客能够保持目标客户群体,降低市场营销的成本

博客是一个相对自由的交换空间,博客内容又处于实时更新之中。它的特质能够牢牢吸引对博客内容有较强兴趣的群体不断参与。从而获得用户的长期关注,这是博客对保持现有客户、间接降低获得客户成本的贡献之一;此外,利用博客保持良好客户关系且费用低廉近于免费。尤其是对于小规模商户来说,博客不失为一种性价比高的营销手段。

4.博客可以替代部分广告投入,减少直接的广告费用

博客在必定程度上互补企业的广告宣传,从而节俭广告费用开支。由于博客在技巧上较好地融合了搜索引擎技巧,企业在博客上投放的产品信息在被搜索引擎收录后所带来的免费宣传效果又可以减少相当一部分广告费用,效果明显。

5.博客可以完成消费者行动研究,降低访问成本

在博客文章中设置相干在线调查的链接,既扩大了调查表的投放领域,更便于有针对性地对访问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在博客中直接就调查问题与访问者进行交换,将增长在线调查的交互性。在线调查的效果得到进步,也就意味着调查研究费用的降低。另外,企业可利用博客征询某一新产品的用户应用意见,这样不但有利于新产品的推广和完善,产品开发的生产成本和隐性成本也将有所节俭。

三、博客行业价值链中的商业价值体现

Blog行业价值链涉及到的环节包含博客托管服务供给商BSP(BlogServiCeProvider)、Blogger(写博客的人)、广告主、用户、电信运营商等。

从博客商业价值链上看,该行业的利润有五大部分:广告平台、博客托管、博客内容、增值服务,以及用户个性化服务。下面我们一一分析这五部分的盈利模式。

1.广告平台

网络广告是时下国外博客网站最重要的收入起源,例如BlogAds就是一个领导如何投放博客广告的专业站点,它列举多个特点博客以供选择。在国内,最近惠普公司、华为技巧有限公司等开端在博客中国网站网络广告,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博客本身不够专业,广告投放并没有针对目标受众;另一方面也因为缺乏专门机构对广告投放进行领导。针对第一个问题,国内的博客网站寻求盈利点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吸引专业博客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群体;博客网站除了走专业化道路,还应当摸索新的广告模式。CliCkz网站实行的广告营销新模式为我们供给了一个参考:电子商务网站Glam作为广告的中介与7个Blog网站合作,在这种模式下,广告主只需与Glam一家合作,便能够使得所投放的广告抵达这些博客针对的所有目标消费者;博客网站不仅能分享广告收入,还可得到Glam的内容推广。在这个新的博客网络服务模式中各方共享利益,是值得国内博客网站借鉴和思考的一种积极尝试。

2.博客托管

进入2004年,网易、sohu、Tom等网站相继推出了博客托管服务;根据百度的报告,2005年我国的BSP已经达到658家;2005年年底猫扑并购DONEWS,为2006年BSP重新整合打开了局面,预计2006年BSP将会突破更多。国外的Blogger一般能吸收博客网站每年收取几十美元的托管服务费。收取托管服务费的盈利方法请求博客网站供给的服务本身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不可替代性。在不能保证用户对网站服务具有依附性的情况下,对博客收费的模式应当慎用。

3.博客内容

开发博客文章的商业价值也将使BSP和Blogger双方获利。在2005年7月新加坡第一届Blogger年会上,一批资深的博客作者发出了博客职业化的提议。把名人博客和精品博客变成印刷品或者CD,通过传统渠道出售,BSP与Blogger都可按比例分红从而实现商业价值。这种模式的要害在于博客内容是否优质并足够吸引。为保证博客内容的质量,BSP可根据博客的点击率采用勉励措施,按照点击率分红并对点击率高的博客的作者给予经济嘉奖。

4.增值服务

目前,国外的博客增值的发展趋势是移动博客业务,它应用户随时随地搜索、记载、、流传Blog,更能够满足E时代人们快捷传递资讯、自由彰显个性的奇特需求。

在美国,textameriCa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移动博客的商用网站之一。该网站成立于2002年。除了免费的移动博客业务之外,该网站供给两种不同的收费业务,包含过滤广告的移动博客和私人移动博客。前者会主动去除在免费的服务中参加的广告,每月收取5.99美元的费用;后者参加了对浏览者的限制,仅供主人容许的用户对浏览图片,每月收取9.99美元的费用。这两种收费业务还为用户供给100MB的存储空间、每月2GB的带宽和两个发送图片的E-mail地址。

近期,美国的InterCasting公司也推出基于BREW平台的移动博客业务Rabble。Rabble业务奇特的“地位信息标签”,相当于一个记载地址的信息便条,为移动博客用户供给了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另外美国的WaveMarket推出名为“Crunkie”的博客服务、意大利的Mobaila与3Italy合作为意大利用户推出的移动视频博客业务、韩国赛我网(Cyworld)的移动博客业务均实现了宏大利润。

目前国内博客网站的增值服务还重要体现在博客中利用短信、彩信等业务,移动博客的发展尚处于前期摸索阶段,为增进移动博客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包含终端用户、博客网站、电信运营商、手机终端服务商在内的移动博客业务链条上的各种利益关系还需进一步和谐。

5.用户个性化服务

博客网站摸索实现商业价值的道路,应当立足于两点:一是纵向延伸,即以用户为中心供给优质信息服务;二是横向拓展,它体现在博客与其他web2.0元素的融合之上。其中,博客与SNS联合形成的“商企专区”是业已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服务整合模式。

(1)博客与SNS整合模式的概念分析

SNS译作社交圈,它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米尔格伦(StanleyMilgram)在1967年最先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根据六度分隔理论,用户能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在SNS上拓展自己的人脉。SNS与博客相联合,即结构“商企专区”,意味着用户通过博客让大家懂得自己从而建立关系,这种接洽又将反作用刺激博客内容被持续关注,由此形成一个互补互动的格式。

(2)博客与SNS整合模式的盈利点分析

具体地说,利用博客加上SNS模式实现商业价值,可有以下几种策略:

盈利点之一:现代商业广告已经基础摆脱了告诉性、口号性的广告情势,而朝向娱乐性和平民化靠拢。如果在博客加SNS网站上建立主题广告专区,并不见得商业味道过重而冲淡博客和交友的主题,相反地,它将供给一种富于更多有趣内容、更精巧表现情势的广告宣传模式。对企业自身而言,博客加上SNS这种模式更有利于网罗该企业与行业高低游的资源。“让企业也有自己的朋友”,将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这种主题广告专区在形成必定模式和影响力之后,对用户收取费用,是商企专区的盈利点之一;

盈利点之二:博客加上SNS形成的商企专区可以在法律允许领域内出让用户信息给有需求的企业,还可以商业调查过程中进行数据统计以扩大收益,这是博客与SNS整合模式的又一盈利点;

盈利点之三:博客与SNS整合模式履行会员制,会员成为企业的朋友,享受企业供给的各种优惠服务。对会员开展收取会费、票务折扣、产品折扣等运动构成了商企专区的盈利模式之三;

盈利点之四:博客与SNS整合模式中,商企专区内的视频、音频材料的在线收听收看缴纳的费用,以及下载收费成为又一利润起源;

盈利点之五:商企专区可以同企业联合组织线下的商务运动,对会员收取线下运动的费用是博客与SNS整合模式的又一盈利点;

博客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新兴传播方式博客的兴起,传统把关人理论也随之发生变化。文章就传统把关人理论的演变进行梳理,对博客的传播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就博客传播对传统把关人理论的冲击进行观点性的评析。

一、传统把关人理论在传播学中的确立

最早提出把关思想并在理论上开启把关研究之先河者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Lewin)。卢因于1947年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明确提出"把关人"概念。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Gate)"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卢因还从人自身的心理因素来进行分析影响"把关人"有关方面:一是人的认知结构;二是动机,包括选择的价值判断,需求和要克服的干扰或障碍[1]。

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的是传播学者怀特。怀特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即通过对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筛选、过滤的。怀特的调查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不仅首次为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的存在及作用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和证据,同时也为"把关人"这一概念在传播研究中得以确立奠定了基础,正如麦奎尔所说的,"怀特以此给研究传播的整个学派命名"[2]。

之后,盖尔顿与鲁奇在《国外新闻的结构》文中提出了"选择性守门模式"。直到1969年,巴斯在《使守门人概念更趋完善》提出"双重行动模式",即信息流通中,最关键的是把关人是传播媒介[3]。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步骤:一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因为记者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倾向与信源的人。二是新闻加工,这个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以编辑为代表,编辑是那些对流入的新闻内容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的人。这样,他们的工作最具有守门意义,巴斯的这一"双重行动"理论也更深刻地强化和巩固了守门人及守门行为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表现。

从卢因、怀特到巴斯,他们对守门人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对一个由信源到受众这样复杂的新闻运转过程中的写作、修改、删节、合并、舍弃、过滤、扩充、编辑等守门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这类研究的特点表现为信息传播的流动是单向的,专业的传播者掌握着对信息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信息流通过程中对受众发挥着重要影响。早期的"把关人"研究是对那些直接处理新闻的记者、编辑行为的实证考察,其方法是面谈或亲自观察[4],从研究者的视野来看,"把关人"研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研究信息的社会控制问题,而且还可反映出对传播者(大众媒介)角色定位的探寻。但不管如何,把关人理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作为一种理论模式,它的存在对新闻传播的研究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它引导着新闻传播研究者向更纵深的方向和更宏观的层面上发展。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换言之,"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价值的体现。

二、博客传播

博客("Blog或Weblog")一词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象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和更新[5]。如果把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是开放的私人空间。完整地理解博客应该涵盖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指以日记体方式进行个性化表达,并充分利用网络超链接在互联网上实现点对点互动的个人网络空间;二是指在自己的博客空间里经常发表文章或转贴相关内容,并和其他博客互动交流的个人;三是指一种网络交流方式,这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一种自媒体(WEMEIDIA)的形式。

传统的传播模式是:传者-媒介-受者,而博客的传播模式是传授合一。博客是"所有用户"面对"所有用户"进行的传播,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6]。"传受合一"是博客传播中最根本的特征,在传播过程中,每位博客都是即充当信源又充当新宿的角色,具有"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

博客精神的核心并不是自娱自乐,甚至不是个人表达自由。相反,是体现一种利他的共享精神,为他人提供帮助[7]。博客可以是表现自我情感的场所,但是在博客王国里,真正耐人寻味的是一种最具个人化的内容,却最具有公众性的形式。

在西方,Blogger们被喻为"草根记者"和"过滤者",通常被传统媒体作为重要新闻来源来使用。《连线》杂志曾评论说:"博客已经成为传统新闻记者的预警系统,提前提醒即将爆发的、不引人注目的,但是突发性的新闻。"

佐证博客是传播新锐的经典事件:1998年的德拉吉报道引爆的"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2001年的美国"9.11"恐怖袭击;2002年伊拉克战争期间萨利姆.帕克斯顿博客;2004年年底的"东南亚海啸博客"。对于一个博客来说,仅靠自己动手去写是不够的,需要大量依靠对其他博客的链接、粘贴或引用。在每个博客网站的后面,都隐藏着若干数量的博客,依靠链接迅速地扩大自己的信息。对于一个博客而言,随着越来越多的博客发现这个站点并把它与自己的网页建立超链接,这个博客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博客提供信息的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受大家讨论的热烈程度;同时,信息被连接的次数越多,其包含的信息量也越大,博客新闻逐渐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信息源。

三、博客传播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

在博客的写作中,每个作者都是把关人,都相对独立地完成信息搜集、整理、制作、传播全流程。在博客传播活动中,博客作者完全按照自己的好恶、立场取舍推荐,他们的选择较少受制于政治经济利益集团和国家意识形态,所以往往能重新发掘那些被专业传媒组织滤去的信息资源,赋予其新的价值和生命。博客真正实现了话语权、知情权和传播权的统一,这是在以往的媒介组织中绝不可能存在的传播平等和自由,新闻自由的涵义开始真正凸显到公众的面前来。

但是除了那些自建网站的博客外,这些托管网站不会对博客有任何干预,博客托管网站肯定不会坐视不理。如2003年木子美的《遗情书》,在11月11日之后,由于各方的压力,博客不得不把《遗情书》下撤。所以说,博客的出现,并不能改变"把关人"的存在,在某些时刻,"把关人"是消失了,但当需要出现的时候,"把关人"亦会毫不犹豫地出现。不可否认,博客背后还是存在着深层的控制,但博客传播仍然标志着由大众控制的"草根"新闻时代。

由于上述现象的出现,一些人认为,博客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博客是未来的新闻传媒;"新闻博客"将颠覆现有的新闻媒体,彻底改变目前新闻传媒的"点对面"的、单向的垄断传播或精英传播或"大教堂式"的传播,形成一个交互的、"集市式"的、由大众控制的"草根"新闻传播时代[8]。由此,新闻传媒与受众的界限将不复存在,新闻传播的现实图景将无可避免地因为"新闻博客"而彻底改变。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知识稀缺的国度,博客的繁荣,具有更特别的意义。博客在中国不仅是航海者,还是盗火者。在汉语世界中的自娱自乐,最终将会使中国走向狭隘,而对新知道探索之旅越加充满荆棘。"[7]。

四、自律与他律

当前对博客把关研究的观点集中于两个观点:自律与他律。自律的观点认为,博客世界的道德规范和自律自爱,将是博客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在读者面前塑造博客世界公信力的根本保障。每一位博客作为把关人都应该有一定的规范自律。

方兴东曾在"木子美"事件后,提出了一份《博客道德规范倡议书》,虽然是形式上的他律规范,其实质其实是自律:诚实和公正原则(依赖于个人品性)、伤害最小化原则(自由以自由为限)、承担责任原则、号召广大博客自律、净化博客环境。

但是自律从来都不是解决人类问题的充分条件。博客的勃兴,代表了媒介越来越尊重个人的趋向迎合了人们的需要,是媒介技术人性化的又一次进步。媒介是人的延伸,不仅仅是肢体上的,也会是欲望上的延伸,博客无疑就是人的自由欲望的延伸。

人的本性就是不自律,无限自由。自律的动力来自于哪里?我们只能说自由以自由为限。自由是博客的最高精神,但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一样,博客是人类自由精神的辉煌的产品,但博客也没有绝对的自由。个人的自由需要有个前程,不妨碍他人的正当自由。个人追求自由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明白自由的边界。

他律:官方对网络进行监管,并拟实行博客实名制。认为《博客道德规范倡议书》,《博客公约》,博客本身的自律,能够为博客世界创造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是保障博客正常有序运行的有力保障。

但是,博客实名制就能够解决问题吗?相反,在博客中发泄情绪时谩骂他人、挑战传统社会道德、攻击社会制度等等,对社会并不是彻底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博客充当了社会安全阀,是对社会负面情绪的疏导,当然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就必须在社会安全阀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我们对博客伤害首先要有宽容的心态,再一个就是要明确我们对这种伤害的容忍度。那就是伤害最小化原则,明确自己对伤害的容忍度,对别人也应该把程度控制此程度内。博客实名制对广大博客们并没有实际的好处,这决定了实名制不可能实行下去,因为人是追求利益的动物。

正如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指出的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使凡属社会以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是法律惩罚方式下的物质力量或者是公众意见下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它为准绳。这条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各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

参考文献

[1]KurtLewin,"PsychologyEcology(1943)",Harper,1951.

[2]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P135.

[3]巴斯的模式-大众传播模式论[M].P138-139.

[4]黄旦."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J].国际新闻界,1996,(4).

[5]毛向辉.把网志(BLOG)应用到教育中[OB/EL].

[6]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