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6:19:03

病因

病因范文篇1

1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类型分析

在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类型大致分为普通类型、传染性类型、寄生功能类型,影响着动物的健康生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普通类型动物疾病。普通类型动物疾病,就是在动物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对于动物生长危害较少,但是,养殖人员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控,将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普通类型动物疾病主要包括:动物外伤、眼部疾病等。第二,传染类型动物疾病。对于传染类型的动物疾病而言,就是在动物生长中,所感染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对于养殖业的威胁较大,如果不能对其进行预防与治疗,将会出现破坏性影响。因此,畜牧养殖户必须要重视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第三,寄生功能类型动物疾病。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就是动物体内存在的寄生疾病,也是畜牧养殖中常见问题,多数寄生疾病都是寄生虫引起的,例如:原虫寄生虫、蠕虫寄生虫等。

2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分析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人为、环境、动物本身因素。第一,对于人为因素而言,就是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相关养殖人员在工作中对动物身体造成损伤,例如:在为动物提供水与饲料的时候,不能保证其清洁性,经常会出现细菌,诱发动物疾病。同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养殖户不能科学开展消毒工作,为了节省消毒成本,不重视日常管理与消毒工作,导致动物经常感染一些疾病[1]。第二,对于环境因素而言,就是在动物生长环境中,存在一些污染等现象,无法保证动物生长环境与空气的清洁性,当动物生存在恶劣环境中,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疾病。同时,动物生存环境的绿化程度不能符合相关规定,通风程度较差。第三,对于动物自身因素而言,就是动物的身体素质较差,缺乏一定的疾病抵抗能力。例如:在畜牧养殖中,动物自身存在天生或是后天的某种疾病,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治疗,将会出现恶化的现象,难以保证畜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2]。

3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户必须要重视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利用先进的防控方式对其进行预防与治疗,保证可以提升畜牧养殖动物生长健康性。第一,制定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畜牧养殖户必须要针对动物养殖要求,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在饮水方面,需要保证水资源的清洁性,避免水资源中存在细菌。其次,对于饲料而言,要保证饲料的清洁程度,根据动物的实际营养需求,对饲料进行合理的配比,同时,还要保证饲料中不含病虫害,以此提升动物的健康性。最后,在日常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动物疾病情况,并对感染疾病的动物进行隔离处理,避免出现大幅度的扩散现象[3]。第二,制定动物检疫制度。在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防控工作较为重要,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疾病预防工作,保证可以提升动物的身体健康。首先,在动物疾病检疫工作中,相关部门必须要利用规范制度提升动物检疫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并要求动物检疫工作人员根据当地畜牧养殖实际情况,科学推广各类疫苗与预防药物,从根本上解决动物疾病问题,做好预防工作,提升其工作质量。其次,在动物检疫工作中,相关人员要科学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方式开展检疫工作,对动物疾病进行科学的控制,保证可以提升管理工作质量。第三,制定完善的环境改善制度。畜牧养殖户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对动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全面的改善,根据动物实际生长要求,改善环境质量。首先,要根据动物身体健康情况,提升动物的身体素质与疾病抵抗能力,并利用消毒与杀菌方式改善动物生长环境,保证可以提升疾病预防工作。其次,要保证动物生长环境的通风性符合相关规定,不可以出现通风不良的现象,及时发现动物环境污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另外,畜牧养殖户在引种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动物自身疾病抵抗能力符合相关规定,不可以引入感染疾病的动物品种。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必须要全面分析动物疾病病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各类疾病,提升畜牧养殖户的疾病控制科学性与可靠性,减少动物疾病对畜牧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影响。

作者:阮毓琴 单位:重庆市綦江区关坝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沙维,杨智勇,周来宝等.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0):239-239.

病因范文篇2

有关家谱调查发现POF发病率在女性亲属中,有家族史的达100%,而散发性的仅为1%;由特定基因序列单元大量重复构成,长度在人类高度遗传的端粒的缺失同衰老密切相关,且多出现POF,说明POF具有较高的家族遗传倾向。

两条结构正常的X染色体对维持卵泡正常的储备至关重要,X染色体上的任何缺失都会引起卵巢功能衰竭[2]。目前研究发现,POF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传递或X连锁显性限制性遗传病,常伴有染色体重组、移位或单体性改变,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间的移位[3],以及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异常等。由于X染色体上各区段载有不同的基因,因此缺失或重组的部位不同决定着产生不同的症状,如X染色体Xp11和Xq13末端缺失常表现为完全性卵巢功能衰竭;Xp21和Xq24末端缺失常可导致严重的卵巢功能紊乱,病人多表现为POF[4]。

Marozzi等[5]提出导致POF的特定基因区段可能位于Xq的末端,即限定Xq26~q28之间,它们对卵巢发育和卵泡生成具有重要意义。Schlessinger等[6]研究发现,POF患者X常染色体第3位点上一转录因子FOXL2的缺失,可导致单倍体缺失而引起卵泡数量的减少。

线粒体DNA的缺失可加速卵泡细胞凋亡,引起卵巢功能衰退。女性随年龄增加,线粒体DNA缺失率逐渐上升,绝经妇女则高达86.4%。缺失部位多在8649~13447位和8482~13460位[3],直接影响线粒体呼吸链上主要酶的转录、合成,使胞内能量产生障碍,影响卵泡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终致卵巢功能衰竭。

在一些POF病例中,发现一种X连锁基因FMR1与特发性POF有关,但其分子机能还不清楚[7]。此外,维持卵巢始基卵泡数量所必需的Atm/ckit基因变异及其基因产物可引起始基卵泡的凋亡和数量减少;调节女性生育力和性细胞发育的候选基因DAZ-LI突变,以及由基因所致的突变抑制素(INH)结构和功能异常均可导致POF的发生。

2免疫性因素

据有关免疫学研究报道,部分POF患者存在有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或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Falsetti等[8]发现生育后期发生POF的妇女体内存在一种以上自身免疫抗体者占45%。Ishizuka等[9]认为抗核抗体与POF有着明显的关联。Falorni等[10]发现兼有Addison病的POF患者血清中类固醇细胞自身免疫标记物、17a-羟化酶自身抗体或细胞色素P450侧链断裂酶自身抗体大多阳性。

研究发现在POF早期,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CD+5CD+19)增加,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D+8CD+57)减少,且细胞毒性淋巴细胞中ACAB的IgM产生活跃,据此提出卵巢的自身免疫缺陷是导致部分POF发生的病因[11]。王文军等[12]在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时发现,POF及自然绝经者体内细胞免疫、补体水平相似:CD+8、CD+16T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补体C4显著高于健康育龄妇女。表明POF患者的免疫调节、免疫应答均处于衰老状态。而体内存有自身免疫抗体的妇女,也有与此相似的现象,并且组织学观察发现其卵巢明显缩小,卵泡数量亦减少。

有研究发现POF患者的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生长卵泡的周围有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浸润;在成熟卵泡中有浆细胞、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浸润。这些免疫细胞可释放细胞因子,损害卵泡,加速卵泡的闭锁。此外,卵巢间质中的淋巴细胞可产生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利于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更多地聚集在卵巢,加重对卵巢的损害[3]。王一峰等[13]研究发现,POF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干扰素γ、抗卵巢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反映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POF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卵巢衰竭的患者,常同时患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的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其他如Addison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的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突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胰岛素性糖尿病等,此外,先天性胸腺萎缩亦可有POF之表现。

可见,患者卵巢的T细胞亚群改变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以及针对卵巢抗原的循环自身抗体出现,均提示POF与免疫有关。

3酶学缺陷

半乳糖磷酸盐尿苷转移酶缺乏,使血清半乳糖升高,直接损害卵母细胞,其代谢产物对卵巢实质的损害及含有半乳糖的促性腺激素分子活性的改变也可致卵母细胞过早衰竭。卵巢17α-羟化酶缺陷而不能合成雌激素,使FSH反馈性升高,可引起POF的发生。其它卵巢酶,如17,20碳链裂解酶、类固醇激素脱氢酶以及还原酶的缺陷,也可引起性腺功能低下而发生POF。

4促性腺激素及其受体

促性腺激素FSH,LH及其受体的传导缺陷,人促性腺激素受体FSHR的纯合子突变或杂合子突变,均可引起POF的发生。家族性POF和FraX携带者中呈现较低的雌激素受体基因(TA)n复制率,影响雌激素受体多型性表达,可引起卵巢功能衰竭[14]。

5卵泡性因素

卵泡储备少或闭锁速度快,均可使卵巢功能提前衰竭。

6影响卵巢的危险性因素

6.1感染、疾病与环境因素感染引起的POF主要见于双侧性输卵管卵巢脓肿引起的卵巢组织破坏。在儿童期或青春期患病毒性腮腺炎性卵巢炎可致卵巢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造成POF的发生。风疹、麻疹病毒感染以及严重的结核性、淋菌性或其它化脓性盆腔炎等亦可破坏卵巢组织,造成卵巢功能的减退。

有资料报道,吸烟女性发生POF危险性较不吸烟女性为增加;海洛因依赖对青春期吸毒女性生殖系统有明显损害,其卵巢功能可能出现早衰;大量使用杀虫剂可损伤生殖细胞。许多环境毒素也危害着人类的生殖功能,如来源于橡胶制品、难燃物、杀虫剂、塑料制品、抗氧化剂代谢后的4-乙烯环己烯可引起卵巢功能的衰竭[15];塑料燃烧氧化后产生的多环芳香族烃,能够激活芳香族烃受体而驱动的Bax转录,是导致卵巢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途径[16]。

6.2医源性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免疫抑制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等。研究发现40岁之前切除一侧或部分卵巢组织后,卵巢分泌的激素下降,使FSH升高、骨质疏松及更年期症状出现的机会增加。也有报道输卵管结扎术使卵巢血供受损,导致类似卵巢去势现象而发生POF[17]。传统的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由于手术扎断子宫动脉和主韧带及子宫骶骨韧带,影响了卵巢正常的血液循环,可导致卵巢萎缩及功能衰退的发生[18]。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时,发生的非目标性的卵巢动脉栓塞,也可导致POF的发生。

人流术或药流不全行清宫术,使子宫内膜受到损伤,对卵巢激素不能产生正常的反应;加之术时患者恐惧、紧张情绪,影响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内分泌调节,抑制了卵巢的卵泡生长和排卵功能,并使子宫内膜不能正常的生长或内膜各个部位显示分泌反应不均的状况出现,致使一些妇女发生卵巢功能紊乱,最终可出现POF的征象[19]。

化疗药物可使卵巢发生包膜增厚、间质纤维化、原始卵泡停止发育的组织学变化,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与患者的年龄、药物的种类及用药剂量、方法和时间等有关。化疗药物中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百消安、氮芥等烷化剂损害生殖细胞,导致POF的危险性最高,且随着剂量增加危险性也增大。此外,阿霉素、长春新碱等以及长时间服用抗类风湿药物如雷公藤,对卵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

长时间或大剂量的放射线可使卵巢发生卵泡丧失,间质纤维化和玻璃样变,血管硬化和门细胞潴留等病理变化,导致POF的发生。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与患者的年龄及接受的剂量、放疗也有关。有关资料显示,腹部及盆腔照射大于800rads可引起POF;2000~3000rads大多发生永久性卵巢功能衰竭;而小于150rads则无明显影响。

6.3心理因素绝经前生活中发生重大事件可导致提早绝经。由于强烈的情绪刺激而导致POF的患者,推测可能与潜在卵巢功能较差有关[20]。

POF在中医古籍中并无记载,根据其在临床多有闭经、不孕的表现,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血隔”“血枯”“闭经”“不孕症”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认识如下: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盛,冲任气血不充而渐至衰竭。②七情内伤,肝郁气滞血瘀,冲任阻滞,气血暗耗;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冲任衰少而致闭经。③大病久病耗伤阴液,或房劳、多产、堕胎、小产等耗竭精血,冲任早衰。④经期、产后外感六淫邪气,与血相搏,瘀阻冲任,而致经闭。⑤物理、化学因素等导致本病发生[21]。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明确指出肾气的盛衰主宰着天癸的至与竭、冲任二脉的盛衰以及月经的行与止。《医学正传》亦云:“经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水日以干涸。”因此中医学认为肾虚是本病发生的病理机制所在,由于肾虚,冲任虚衰,血海空虚,无血以下,即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脾虚、肝郁、气血失调等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机理。

由于该病的病机错综复杂,且相互转化,因而医家对POF的病因病机认识多有不同。如:温鸿雁等[22]认为POF除与肾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为肾阳亏虚、肝肾阴虚、气虚血瘀、肝郁气滞等。戴德英等[23]认为本病的发生以肾虚为根本,兼有肝郁或瘀证,病机有四: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虚肝郁、心肾不交,均可导致冲任早衰。朱玲等[24]认为其病机特点是以肾虚为主导,血虚为基础的肾虚血亏血瘀,虚实夹杂。且本虚为多,标实为少。而六淫时毒,浸淫胞脉,扰乱冲任;或情志郁结,气血暗耗,冲任失调,亦可促进本病的发生。王锡贞等[25]提出POF的主要病机是肾虚、冲任衰少。常兼有脾气虚弱、脾湿蕴遏、肝阴虚、肝郁、郁火、肝阳上亢、肝脾失调、气滞血瘀、心火上炎、水火不济等兼证。同时,药理研究显示补肾类的中药能提高垂体对下丘脑的反应,改善内分泌调节功能;改善低雌激素环境,促卵泡发育成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对于防治POF引起的闭经,以及伴随出现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印证了POF发生与肾虚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GoswamiD,ConwayGS.Prematureovarianfailure[J].HumReprodUpdate,2005,11(4):391.

[2]史樱,刘玉兰,阮祥燕.卵巢早衰[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82.

[3]谢梅青.卵巢早衰的病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4):193.

[4]伊丽奇,斯日古楞.卵巢早衰[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0):923.

[5]MarozziA,ManfrediniE,TibilettiMG,etal.MoleculadefinitionofXqcommondeletedregioninpatientsaffectedbyPOF[J].HumGenet,2000;107:304.

[6]SchlessingerD,HerreraL,CrisponinL,eta1.GenesandtranslocationsinvolvedinPOF[J].AmJMedGenet,2002,111(3):328.

[7]MurrayA.PrematureovarianfailureandtheFMRIgene[J].SeminReprodMed,2000,18(1):59.

[8]FalsettiL,ScalchiS,VillaniMT,etal.Prematureovarianfailure[J].Gynecolendocrinol,1999,13:189.

病因范文篇3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疾病控制;产科疾病

近些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所饲养的品种也不断多样化。但我们必须看到,畜牧养殖的动物品种中依然存在各种疾病,导致饲养质量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畜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做好畜牧养殖动物的疾病控制,寻找相应的防范对策就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种类

1.1传染病

由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形成对动物机体的袭击并引发疾病,且该疾病具有大规模的扩散性和传染性,这就是传染病,病原是其发病因素的重要方面,比如,真菌性皮炎就是一种常见的由真菌为病原而引发相互传染的一种常见传染病。通常而言,感染传染病之后的动物会出现一些不同的生理反应或具备传染病症状。传染病的传染介质比较广泛,甚至空气也可以作为传染介质传播病菌,预防难度很大。

1.2寄生虫病

节肢动物、蠕虫以及原虫是寄生虫病常见的三类,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常是最普遍的常见疾病,体内寄生的蠕虫与原虫均寄生在畜牧动物的体内或者体外,吸取动物本身的营养物质达到自己的成长。这里,节肢动物除外,它多以体外寄生的方式存在,通过动物排出的排泄物作为营养基础来生存。一般来说,无论什么样的寄生虫,都有其依靠的寄生主体,寄生虫病是可以通过接触而传播的。

1.3普通疾病

发病率极高的外科、内科或者产科疾病也是动物常患的疾病,外伤或眼病是主要的外科疾病,产科疾病通常包括动物的孕期、分娩期以及产后的相关疾病等。

2动物疾病的控防措施

2.1做好动物的疾病检疫工作

由于在动物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类疾病,但通过整理我们会发现一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因此,针对这类可以预防的疾病,应该严格遵守检疫制度,并有效实施检疫制度,定期对动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早期对动物进行有针对性、预防性的疾病疫苗注射,可以提高动物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对于换季引发的相关疾病,应做到早预防、早纠正,做好疾病先期的系统检查和疫苗注射工作,同时,对动物的进出进行约束,避免交叉传染。在饲养过程中,工作者对待疾病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强化对动物的日常管理。

2.2做好养殖场的建设与管理

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动物健康生长的强力保障,是动物身心愉悦的前提,因此,养殖场的选址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养殖场环境建设也是影响动物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通风条件较好、具备一定水源条件的区域成为了养殖场建设地址的首选,通风条件直接影响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途径,同时,养殖场还应具备相应的排水、排污设施和净化系统,不会污染当地环境。除此之外,养殖场的选址一般都远离高密度居民区,避免养殖所带来的其他产物和排泄物对居民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2.3加强对动物饲养过程的管理

动物饲料的管理是畜牧养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事项,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饲料,因此,健康、安全的饲料是保证喂养质量的前提,也是动物“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同时,饲料中动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合理搭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动物不同的生长阶段中,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只有合理的膳食配比才能起到增强动物体质的作用,动物的抵抗力才能获得提高。在动物饲养的过程中,应减少人为因素对动物饲养过程的影响,适当建立符合饲养场所的实践型养殖制度,完善饲养动物生存场所的建设。在养殖场内,根据动物的生活特点定期对粪便和排泄物进行清洗,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工作,做好养殖场所的通风工作,观察动物的卫生状况。动物繁殖应通过有效的措施排除外界干扰,建立动物繁殖系统,减少外界因素对动物生长造成的影响。

2.4做好疫情的防控

动物疾病的疫情工作最好的出发点是做好必要的预防工作,疫情如果已经发生,则应及时地对发病的动物隔离,做适当处理,防止病情扩散。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饲养者应按照相关规定,对养殖区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定期对动物和动物生存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消毒工作,提前为动物注射疫情疾病疫苗。同时,处理发生疾病的动物时,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及规范进行,避免疫情扩大。

3结束语

依照当前的情况看,做好畜牧养殖动物疾病控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对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病因深入分析,探究更好的控制方法,提升畜牧养殖动物健康状况,确保动物食品安全。

作者:张丽峰 单位:五台县畜禽繁育工作站

参考文献

[1]杨东生.探讨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其控防措施[J].中兽医学杂志,2014(12).

病因范文篇4

关键词:腹内疝的病因诊断及预防

1病因分类

腹内疝并不多见,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发病率约占所有肠梗阻的1%~2%[1,6],刘绍彬[7]等报告达4.1%。

1.1先天性腹内疝一般具有典型的疝环、疝囊、疝内容物等典型结构。如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的小肠系膜裂孔、胃结肠系膜裂孔、阔韧带裂孔、横结肠系膜裂孔、闭孔裂孔等,均为先天性腹内疝的发生基础[8]。

1.2后天性腹内疝

1.2.1粘连型任何腹部手术后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腹腔脏器之间,脏器与腹壁的粘连带而形成间隙,增加了腹内疝的发生率。粘连带是构成疝环的重要成分[2]。

1.2.2胃大部切除BillrothII式术后形成腹内疝无论是结肠前或结肠后BillrothII式,吻合口后间隙的存在均有可能成为腹内疝性肠梗阻的潜在危险因素。

1.2.3术后裂隙型直肠癌根治术后腹内疝本术式腹腔内形成两个空隙,一是腹壁造口的结肠与腹壁之间的空隙,术后未缝合降结肠,乙状结肠系膜与左侧腹膜裂隙,小肠疝入致腹内疝[9]。二是盆底腹膜缝合不当或术后腹胀所致盆底腹膜裂开形成间隙,肠管进入即可造成腹内疝。

1.2.4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腹内疝T管与腹壁、肝脏、胆总管之间形成的空隙,肠管可经此孔隙形成腹内疝。

1.2.5混合型腹内疝先天性与后天性因素同时存在。

2临床表现及诊断

腹内疝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任何腹内疝都先引起单纯性肠梗阻,进一步发展引起绞窄性肠梗阻。腹痛为突发性,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腹胀及便秘,肠鸣音亢进,腹部局限性隆起,触及压痛性包块。出现肠绞窄,肠坏死,可有腹膜炎体征,肠鸣音消失,呕吐血性液体及腹腔穿刺为血性液体,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腹部X-Ray平片可见典型肠梗阻气液平面,故往往先诊断为肠梗阻,术前明确为腹内疝源性肠梗阻较为困难。近来有资料表明B超在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声像图表现以局限性或弥漫性肠管扩张,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腔积液,梗阻部位肠管壁增厚,肠管返折挤压为特征,腹内疝的诊断优于X-Ray[3]。腹部CT显示小肠有团簇状或移位等改变也提示腹内疝的可能[10]。然而,本病的诊治关键在于是否能在肠坏死发生前做出诊断。对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起病的病人,尤其是腹痛剧烈难以忍受者,应高度警惕本病。

3误诊原因分析

腹内疝主要表现为典型的急性肠梗阻,但无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或拟诊率0~78.3%,平均为27%[2,4,11]。文献中有误诊为重症胰腺炎、上消化道穿孔、急性阑尾炎、盆腔炎、胃痉挛、泌尿系结石、肠扭转、肠道肿瘤的报道[2,9]。此外部分病例合并有其他病变,如合并腹股沟疝嵌顿者[12]。腹内疝容易误诊或术前不易确诊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本病临床并不多见,临床医务人员对此病警惕性不够。(2)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作出急性肠梗阻的诊断容易,但腹内疝的诊断无可靠依据。(3)影像检查无特征性表现。(4)临床作出肠梗阻的诊断后,若无腹膜炎表现,往往予以保守治疗,在观察过程中对病情的变化观察不够细致,对患者体征变化或病情不缓解的原因未做仔细分析。鉴于此,腹内疝的诊治重点在于尽可能早地在肠坏死之前作出肠绞窄的诊断,有关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方法,文献报道资料较多[13]。

4减少误诊或增加拟诊率

4.1临床资料的分析剧烈的持续性腹痛伴阵发性加重在本病中多见,查体压痛相对比较局限,固定,若触及有压痛及腹部包块更有助于诊断,此外,腹部平片、B超、腹部CT均有助于诊断。

4.2病情变化的细致观察在保守治疗病情观察过程中,对患者病情的变化,症状、体征的出现与消失,应作细致的分析,医务人员的任何延误都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4.3临床工作者应对本病有足够的认识在急腹症诊治过程中能想到此病的存在。

4.4许多文献资料[4,9,11]中有提到在肠绞窄、肠坏死病例中,腹腔穿刺可有血性腹水,阳性率比较高,有助于诊断。

5治疗方法

腹内疝所引发的肠梗阻,一般为闭襻性肠梗阻,处理不及时极易发生肠管绞窄坏死,术前很少确诊。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获得治愈的关键[14]。术前准备包括胃肠减压和补充液体。手术方法视情况而定:(1)先将疝入的肠管复位,可单纯牵拉复位,必要时将疝环或裂孔予以扩大,或将嵌顿的肠襻先作穿刺抽吸减压,以利复位。(2)如嵌顿的肠管已坏死则予以切除。(3)消除引起疝的解剖因素,以防复发。消除各种病理性腔隙,洗净腹腔炎性液体、脓液,清除坏死物质,防止腹腔其他脏器和切口污染[15]。6预防

先天性(典型疝)腹内疝无法预防,但手术造成的非典型疝有部分是可以预防,如胃大部切除毕II式吻合,胆肠Roux-Y吻合,结肠造瘘,Mile术等手术过程中,形成的系膜裂孔应可靠、完善关闭,以减少内疝的发生,也可在腹部手术中使用防止粘连的药物。此外,也有学者[16]提出Mile手术使用一种三腔二囊预防腹内疝性肠梗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78-1079.

2朱士驹,奉典旭,韩峰.腹内疝所致肠梗阻32例临床诊治体会.腹部外科,2003,16(6):355-356.

3苗立英,贾建文,张武,等.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超声检查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11):987-988.

4黄颖,黄鹤光,池畔.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诊治.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38(3):342-343.

5石伦,周卫东.嵌顿疝致肠梗阻58例报告.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2,24(4):178.

6王吉甫.胃肠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4):178.

7刘绍彬,胡右华,熊叔陶.腹内疝性肠梗阻66例诊治体会.实用外科杂志,1986,12:649.

8王德生,黄强.腹内疝9例误诊分析.临床误诊误治,1996,9(1):19-20.

9曾辉,谢勇.腹内疝的诊断和治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3):212-214.

10BlacharA,FedorleMP,DpdsonSF.Internalhernia:Clinicalandimagingfindingsin17patientswithemphasisonCTcriteria.Radiology,2001,218:68-74.

11杜焕社,张景春.腹内疝并肠梗阻的诊治体会.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2004,27(5B):47-48.

12韦浩信,胡也堂,葛丽娟.腹外疝崁顿合并腹内疝崁顿2例.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5):280.

13陈国卫,刘玉村.肠梗阻的手术适应证和剖腹探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7):398-400.

14徐超.腹内疝性肠梗阻22例临床分析.南通医学院学报,1997,11(1):47.

病因范文篇5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名;中医病因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进展迅速,疗效较差,生存期短,流行面广,是世界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人约为14万,年死亡率为20.4/10万,约占全世界肝癌发病数及死亡数的50%[1]。近20年来,病死率又有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第2位恶性肿瘤致死原因[2,3]。目前,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此法多适合于亚临床肝癌和小肝癌,其治愈率亦仅为15%~30%,5年复发率达40%~80%。而且,由于肝癌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症状,发现时多数已是中晚期,故相当一部分患者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4]。姑息性介入手术或化疗等法又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许多病人难以耐受。因此,中医药及其他新技术、新药物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已得到肿瘤治疗界广泛认可。中医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肝癌发生、减少复发转移、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环境的变化,肝癌发病率逐步提高,肝癌的中医药研究亦若雨后春笋。然而,对肝癌病因、发病、病机、病理因素、治则治法,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形成系统和规范的认识。因此,如何更加深刻地认识肝癌,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如何使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潜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防治肝癌整体水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大课题。导师周仲瑛教授业医近六十载,学验俱丰,以治疗疑难杂病见长,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颇有心得。导师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遵循“实践出真知”的准则,勤于实践,不断探索。在临证时,强调“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重要性,重视肝癌致病“癌毒”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不断探寻肝癌的病因、病理及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在导师数十年研究本病的基础上,总结继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分析归纳肝癌病名及病因,为临床治疗的合理性有效性奠定基础,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1肝之生理病理

肝居中焦,具有主疏泄、主藏血之功。其为刚脏,体阴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郁则气滞或化火、生风、动阳,故而肝病病理因素复杂、兼夹;肝之性易动而难静,因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肝病多延及他脏,诸如肝病及脾,肝病及肾等。临床可多见湿热毒瘀蕴结肝胆脾胃、肝肾阴亏、肝血不足之证。

2癌毒特性概述

根据对肝癌临床症状和特点的观察[5,6],我们认为癌毒是导致肝癌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病因。癌毒既不同于单纯的六淫邪气,亦不同于一般的内生五邪,且不完全等同于脏腑功能失常所致的病理产物气滞、血瘀、痰凝、湿聚、邪毒,它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长期刺激,综合作用,相互胶结而产生的一类特殊毒邪。因此,癌毒既具有其基本组成的病理因素之致病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致病特征。由于形成癌毒的病理因素多样、错综、复杂,癌毒形成过程潜伏隐匿,因此癌毒具有复杂性、隐匿性。癌毒未成或未发病,混然难察;而癌毒一旦发病,则致病暴戾,易于扩散,预后极差。因此,肝癌初期临床症状不著,难以察觉;一经发现则多数已病达中晚期。癌毒既成,可沿经脉、络脉流注,随气血而至全身,在适宜的环境下新发肿瘤,形成原发病灶再发或转移至相邻部位,侵袭扩散形成转移病灶。

因此癌毒具有复发性、扩散性。肝癌症情复杂,病情危重,治疗棘手;一旦发病,即便大力医治,仍难控制复发,转移;其预后不良,死亡率高,生存率低。故癌毒具有猛烈性、凶险性。癌毒内生源于各种致病因素,阻于肝胆局部。而癌毒形成之后,又可进一步阻滞气血津液的运行,加重气滞、血瘀、痰凝、湿浊、湿热、邪毒等病理因素及证候,形成恶性循环,进而癌毒更甚。因此,癌毒不仅具有循环往复性,而且逾演逾烈。癌毒袭人,易耗正气。在肝癌的病程中,自始至终表现一系列正气被癌毒耗伤的表现,如气血亏虚、气阴两虚,肝肾亏虚等证,症见神疲、倦怠、乏力、懒言、自汗盗汗、头晕耳鸣、脉细弱等。而且通常在没有干预治疗的情况下,虚弱症情加重,体质每况愈下。因此,癌毒具有耗损性。综上所述,癌毒除具有各组成病理因素的特点以外,尚具有复杂性、隐匿性、猛烈性、凶险性、循环往复性、耗损性等特性。

3肝癌病名溯源

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简称肝癌),为西医学病名概念,是指原发于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据其发病时常见的临床表现,诸如上腹症块、胁痛、黄疸、腹水等,可与中医病名的“肝积”“症积”“肥气”“黄疸”“癖黄”“臌胀”“癌”等互参。中医文献对此有较多记载,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微缓为水瘕痹”。《济生方·总论》描述“肥气之状,在左胁下,覆大如杯,肥大而似有头足,是为肝积”等。

4肝癌病因探讨

《内经》曾言“喜怒不适……寒温不时,邪气胜之,积聚已留”,肝癌的发生,并非单因所致、朝夕使然,而是与饮食内伤、情志失调、外邪侵袭、肝病迁延、先天禀赋不足和脏腑虚弱等内外因素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各种内外病因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引起多种病理因素,诸如气滞、血瘀、痰凝、湿浊、湿热、火郁热毒等各种邪毒胶结难解,内生“癌毒”,暗结“恶肉”,变生“症积”,邪气炽盛,多脏受累,正气大伤。

4.1饮食不节《素问·平人气象大论》曰:“人以水谷为本。”饮食规律、饥饱适宜、卫生清洁、营养均衡,脾胃健运,气血生化充足,是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反之,嗜食肥腻、酗酒无度、饮食不节、霉腐不净,都可使脾胃受损。脾失健运,不能化生、输布水谷精微,从而酿生湿浊、内生痰浊,困阻中焦;或湿浊日久郁而化热、食滞酿生湿热,故有湿热蕴毒结于胁部,熏蒸肝胆。湿浊、痰浊、湿热困遏肝脾,阻气碍血,气滞血瘀。各种因素胶结难解,癌毒内生,变生症积,结于胁肋,发于肝胆,本病乃生。正如《济生续方》中在论述积聚病因时所言:“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度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现代研究已证明,摄入高含量黄曲霉素、亚硝胺类物质饮食物的人群,其肝癌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7],说明饮食物中的确含有致癌物质,不洁饮食与不当的饮食习惯可诱发肝癌的发生。

4.2情志所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思伤脾……”。情志不遂,七情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易于致病。就肝癌而言,抑郁恼怒伤肝,忧思气结伤脾,长期情志失调,一方面导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血运行涩滞,津聚痰阻水停,致使气滞、血瘀、痰凝、湿浊内生;另一方面导致肝脾不调,脾虚不健,水谷精微失于输布,酿生湿浊,湿蕴化热,热蕴成毒。上述多种病理因素胶结难解,内生“癌毒”,蕴结“恶肉”,发为本病。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曾言“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则积皆成矣。”有研究显示,社会心理因素在肝癌的发病中不可忽视。如对普通人群组与肝癌组患者进行的艾森克个性问卷表明,肝癌组的N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于焦急、紧张易怒,且抑郁多愁善感,情绪过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强烈[8]。从而说明不良情绪与肝癌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4.3外邪侵袭《灵枢·百病始生篇》曰:“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入则抵深……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不去,息而成积。”指外感六淫之邪入侵,由表入里,停留于经络之中,使气血凝滞,痰凝毒聚,经络及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疾病产生。就肝癌而言,若外感湿浊、湿热疫毒之邪侵袭人体,郁遏不达;正气本虚不能逐邪外出,湿浊、湿热蕴于脾胃,熏蒸肝胆,致脾运不健,肝失疏泄,胁痛、黄疸乃成。或因湿毒迁延留滞,气血津液运行受阻,而有湿浊、湿热、湿毒、气滞、痰浊、血瘀互相胶结,化为“癌毒”,侵袭肝胆,日久积渐,遂成本病。

4.4肝病久延肝病错综,累及多脏,传变迅速,易于变生他疾。如胁痛、黄疸日久,正气渐伤,而湿热、邪毒内蕴,迁延难消。肝之疏泄失职,气血失和,津停水聚,瘀血、痰浊内生,或与迁延之湿热、邪毒相合,致生癌毒,症积乃成。肝体阴用阳,肝病日久,肝旺脾虚,或木郁犯脾;乙癸同源,子病及母;故临床又极易出现肝脾不调、肝肾阴亏之证。邪实难除,留恋不已;正虚渐显,元气大伤。因此,肝癌患者常常出现邪盛正虚的证候特征。我国肝癌患者中约80%左右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约30%~40%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背景,HBV与HCV感染对肝癌的发生有相加作用[9,10]。许多肝炎患者已合并有肝硬化,继而发生肝癌。总结肝癌发病相关病史,常有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之说。

4.5素体禀赋《医宗必读·积聚》中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体质状况的好坏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素体禀赋不足、年老体弱,或他病迁延、劳倦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气血不足,五脏虚弱,阴阳失调。张元素曾言:“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受之于父母的先天易感体质、机体不健或脏腑虚弱,特别是脾失健运、后天不足、气血两虚是肝癌发病的基础;而情志不遂、饮食内伤、外邪侵袭等病因,致使内外合邪、酿生癌毒、留滞体内、恶肉凝结于肝胆,是肝癌发病的条件。有学者对家族性肝癌作调查研究,发现由遗传因素所致者在肝癌发生中约占50%左右[11]。充分说明先天禀赋不足、基因遗传对肝癌发生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汤钊猷,余业勤.原发性肝癌,第2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1.

[2]ParkinDM,PisaniP,FerlayJ.Estimatesofworldidenceofeighteenmajorcancerin1985[J].IntJCancer,1954,4:59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中国卫生统计提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3.

[4]凌昌全.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的研究及其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7):603.

[5]叶丽红,章永红,吴勉华,等.中医药治疗26例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2003,10:49.

[6]叶丽红,章永红,吴勉华,等.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研究(附52例报告)[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6):531.

[7]张丽生,刘宗河,黄珍杨,等.黄曲霉毒素B1与扶绥肝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广西医学院学报,1990,7(3):18.

[8]姜乾善,刘小青,吴振富,等.癌症病人发病史中社会心理因素的临床对照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1987,1(1):38.

[9]黄志碧,邬质彬,徐国诚.广西肝癌高发区人群多种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1):79.

病因范文篇6

关键词:磨牙症

磨牙症,指睡眠时有习惯性磨牙或醒着时有无意识地磨牙习惯者。磨牙症可对患者的牙齿、牙列、牙周组织、口颌系统的肌肉组织以及颞颌关节造成损害。自上世纪初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病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所用方法各异,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对其病因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至今尚未明确。

1心理因素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口腔具有表示紧张情绪的功能。磨牙症及其牙合习惯被认为是由紧张及其它精神压力引起的。故情绪紧张是磨牙症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当愤怒时,通过咬牙来表示受挫是人类的本能。由于精神压力是内部的、无意识的,故磨牙通常也是无意识的动作。有学者提出,当个体逃避潜意识的心理压力时,在梦中和睡眠时会出现磨牙。并认为磨牙是心理受挫折的一种表现。从精神心理角度讲,磨牙症代表一种情绪状况,特别是惧怕、生气、愤怒、敌对、抵触以及悲观及其它各种情绪,这些人从其潜意识中表现心理状况,所以是一种心理受挫和不满意的指征。

笔者对50个磨牙症患者和48个对照者进行调查,并进行比较,得出结果。结果表明:

(1)磨牙症者有较多的焦虑成分,同时表明磨牙症者将挫折转向内向,而非磨牙者趋向将挫折转向外向,某个物体或个人。

(2)磨牙症患者情绪更不稳定,显示出更注意琐碎的事情。

(3)夜间磨牙与白天的压力水平有关,白天的紧张程度减少可使夜间磨牙减少,同时也证明了环境心理压力可引起肌肉紧张增加。

总之,上述多种因素,特别是焦虑、紧张、压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因素,可能是磨牙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2牙合因素

牙合因素与磨牙症的关系早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而微小的牙合创伤和牙合缺陷将在神经质的个体中引起磨牙习惯,牙齿缺失、过长、不良修复体等均可引起磨牙习惯。在儿童,创伤、乳牙或恒牙的不完全萌出可引起磨牙症,在成人认为磨牙是由于牙合不完善引起的。当伴有精神紧张时,任何牙合干扰均是磨牙症的触发因素。

也有一些学者对牙合干扰与磨牙症之间的关系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口颌系统在牙齿受到刺激后,通常的反应是开牙合而不是闭牙合。牙合干扰本身不会引起牙齿“无意识”地磨除有害干扰,所以认为牙合干扰不是磨牙症的病因因素。此观点也被试图通过调整牙合缓解磨牙症而未成功的试验所证实。研究指出,由于在睡眠中感觉功能降低,牙合干扰不会引起中枢的感觉输入。磨牙症似乎不是由于牙合干扰产生的信号输入引起的。因此认为,牙合因素是口腔健康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引起磨牙症的媒介。因此,对于牙合干扰与磨牙症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有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3中枢神经机制

早在1961年有学者实验研究了动物深麻醉下的神经机制,做了将中枢神经系统作为磨牙症机制的最初尝试。成功地通过电刺激兔子的大脑皮层颌骨运动区,引导出与磨牙运动类似的颌骨运动。指出皮质颌骨运动区一些部位脑细胞的不正常兴奋,是导致磨牙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对磨牙症的研究更加客观。用微型发射传感器粘着在牙齿上,用于睡眠研究。以睡眠中的牙齿接触为信号,并做肌电活动记录。结果表明,肌电的高活动周期在所有人的整个睡眠周期中发生。睡眠中的牙齿接触与肌电的高活动期有关,且睡眠中的肌肉兴奋与快动与睡眠期有关。在睡眠中发生了3~4次,每次持续几分钟~1小时。因此认为,正常人及磨牙症患者在睡眠时的牙齿接触与试睡眠有关。

与磨牙症发生有关的唤醒刺激可能涉及皮质的颌骨运动区和穹窿回区。脑干的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多巴胺贮存源负责唤起行为,而中枢网状结构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贮存源对脑电活动型的保持很重要。如果在从睡眠到清醒的转移过程中,黑质纹状系统中的多巴胺贮存源皮质的颌骨运动区给予一个有力的推动,磨牙症可随时发生。另一方面在唤起反应上,中脑网状结构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是把睡眠中大脑功能组织到一种正常状态。在某种情况下,其发动中心的正常功能强于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唤起,磨牙症可能被抑制。另外,对患帕金森氏病的患者用左旋多巴胺进行治疗,引起的副作用最常见的就是磨牙症,停止或减小剂量,磨牙停止。以上证据支持磨牙症的中枢机制理论。

病因范文篇7

1996年starr等[5]首次将其命名为听神经病,998年doyle等[6]报道了8例听神经病患儿。这种病变表现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顾瑞等[7]于1992年报道了16例中枢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根据听觉电生理检查结果,应有部分患者符合听神经病的诊断;1999年梁凤和等[8]报道了17例。

临床特点听神经病发病率较低,且多自幼年起病。1999年rance等[9]在5199例新生儿期有听力损伤高危因素的婴幼儿和青少年中检出109例abr异常,其中12例引不出abr,但微音电位正常,即听神经病在这组高危婴幼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23%。

arr等[5]报道的10例成人患者均为散发病例,虽然就诊时患者年龄跨度较大,但都是自婴幼儿或青少年期起病。听神经病发病率无性别差异。

1.病史:大多数患者主诉双耳听不清说话声,存有不同程度的言语交流困难,少数病例伴有耳鸣等,且多自幼年起病。均无耳毒性及噪声接触史,可有耳聋家族史。

2.纯音及言语测听:听神经病患者的纯音听阈呈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并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听力图可以是以低频损失为主的上升型,也可以是为以高频损失为主的下降型,还可以为平坦型曲线,但以低频感音神经性聋较多,等[10]和顾瑞等[7]分别报道了一组病例,其纯音听阈都以低频损失为主。言语听力差是听神经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患者言语识别率常不成比例地低于纯音听阈,starr等[11]和zeng等[12]推测言语识别能力差与听神经非同步化放电有关。rance等[9]则认为是到达更高位中枢的听觉信号发生语音畸变所致。

3.abr:abr引不出反应是听神经病最重要的特征之一。abr无反应的原因包括:①没有神经活动;②神经传导阻滞;③听神经纤维非同步化放电或同步化放电遭到破坏[1]。从听神经病患者存有可定量测定的听力,即有一定的神经冲动传入来看,第3种情况可能性较大。而导致有髓神经纤维非同步化放电最常见的原因是脱髓鞘。

4.诱发性耳声发射及对侧抑制:这里主要指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evokedotoacousticemission,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oductionotoacousticemission,dpoae),在听神经病患者中,即使纯音听阈表现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诱发性耳声发射仍然可正常或轻度改变,同时微音电位也多正常,这是听神经病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正常人的诱发性耳声发射存在对侧抑制,在测试中给对侧耳加一定强度的白噪声,teoae的振幅一般下降2~4db[4],但在听神经病患者中这种对侧抑制现象消失。

berlin等[4]比较了1位听神经病患者与普通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teoae对侧抑制结果,两人虽有几乎相同的纯音听阈,但听神经病患者对侧抑制现象消失。berlin认为可能的解释有:①ⅰ型听觉传入纤维非同步放电不足以激动耳声发射对侧抑制;②仅仅依靠ⅱ型听觉传入纤维维持某些频率区正常的纯音听阈;③初级听觉神经元同步化放电受听觉传出系统调控,即传出系统的功能障碍是疾病的首发因素。由于白噪声并不能使听觉通路神经元同步化放电,说明耳声发射对侧抑制反射弧的激动并不需要听觉传入系统同步化放电。听神经病患者在有足够声刺激传入的情况下对侧抑制现象消失,提示脑干听觉通路或听觉传出系统存在病变,第3种可能性并不能轻易排除。另外还要注意可能出现的继发性耳声发射引不出,所以必要时应同时检测耳声发射和微音电位[13]。

5.中、长潜伏期反应:听神经病患者中、长潜伏期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starr等[5]报道的成人病例中约半数可引出,这可能是由于中、长潜伏期反应的检测并不严格要求神经元的同步化放电。

6.声导抗测试:听神经病患者的鼓室导抗图均呈“a”型,提示中耳功能正常;镫骨肌反射引不出。berlin等[4]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比较发现,他们有着几乎相同的纯音听阈,都为2khz处正常,但听神经病患者镫骨肌反射引不出,其对照则可引出,而按一般理解,其至少应在2khz处可以引出。与耳声发射对侧抑制相似,镫骨肌反射的激动并不依赖于听觉传入纤维的同步化排放,听神经病患者在有一定听觉传入信号的情况下仍引不出镫骨肌反射,提示听觉脑干通路存在病变。

病变部位听神经病的病变部位尚未确定。由于abr的ⅰ波是由耳蜗内听神经纤维发生的,starr等[5]根据听神经病患者abr引不出反应推测病变可能发生于听神经的远端部分,包括内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两者之间的突触连接及耳蜗内的听神经纤维。

harrison等[14]利用卡帕损伤灰鼠(chinchilla)耳蜗内毛细胞而外毛细胞基本不受累的特性,以期建立听神经病的动物模型。他用纯音诱发的下丘单细胞电反应阈值代表纯音听阈,将其与abr相比较,发现abr阈值不成比例地高于纯音阈值。

这与听神经病患者纯音听阈与abr不协调相似。但该模型毕竟引出了abr波形,与听神经病不符,但可以说明仅仅有内毛细胞的损伤不足以解释听神经病的所有表现。

ⅰ型螺旋神经节细胞与内毛细胞连接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利于神经元同步化放电[11]。在听神经病中是否存在由于细胞连接结构的破坏而使神经元放电丧失了时间锁定(timelock),进而导致abr引不出和言语听力下降的可能性?另外,两者突触连接的病变,从理论上分析,同样可以产生听神经病的表现。内毛细胞合成及释放递质的非同步化,必然导致神经冲动排放的非同步化。

外毛细胞是产生听力所必须的,但其与内毛细胞的关系,及与之相连的ⅱ型传入神经纤维功能至今未明,故它在听神经病中扮演的角色还难以定论。虽然诱发性耳声发射和微音电位提示外毛细胞微机械活动和发生感受器电位功能正常,但并不能排除其他诸如神经递质合成、释放、外毛细胞与ⅱ型节细胞突触连接等的异常。

但目前这些都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

starr等[5]报道的10例成人病例中,8例在听力损伤若干年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外周神经病表现;有人报道[15-17]患有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的家系中,部分成员出现听神经病表现,提示病变累及听神经。以上说明听神经病可能是一种全身性神经病变在听觉系统的表现。rance等[9]报道的12例听神经病患儿中均未发现外周神经受累的表现,可能是病变发展需有一个过程。

另外,根据听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特点,不排除同时存在两处或两处以上病变的可能性。有些部位的病变为所有听神经病患者所共有,而另一些部位的病变则为不同的患者所特有。

病因和病理听神经病只是一个功能性诊断,迄今尚未确定其病因。由于听神经病多于婴幼儿和青少年期起病,故患者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期曾出现的疾病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认为可能的病因有:

①遗传性疾病如charcot-marie-tooth综合征(包括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ⅰ型及ⅱ型)和费里德赖希共济失调;②免疫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③感染性疾病如麻疹、脑膜炎;④毒性物质代谢性疾病如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⑤各种原因如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肺炎等造成的缺氧;⑥无明显诱因。这其中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尤为引人注目,rance等[9]普查的12例听神经病患儿中,6例曾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350μmol/l,另外berlin等[18]报道的5例听神经病患儿也均出现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abr既可以表现为反应阈值的升高,也可以表现为ⅰ-ⅴ波潜伏期延长,提示胆红素可以同时影响外周和中枢听觉系统。gunn大鼠是一种极好的急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动物模型。高胆红素血症的gunn大鼠表现为abr异常,微音电位正常,耳蜗核和斜方体的体积和细胞均明显缩小[19,20]。但胆红素导致听觉系统损伤仍有不少待解决的问题,如胆红素能否损伤听神经纤维?是作用于雪旺细胞还是轴索?对内、外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是否有损伤作用?对耳蜗支持细胞和血管纹作用如何?胆红素对听觉系统的损伤到何种程度会产生听神经病的表现?

部分听神经病患者在听力损伤若干年后(平均10年)出现外周神经病表现是本病的又一令人费解之处。可能导致听神经病的病因除遗传性和免疫性疾病外,其他致病因素都是在短期内可以得到控制的,如高胆红素血症、缺氧、感染等,那么它们为什么要在若干年后才引起外周神经病变呢?有两种可能的解释:①除部分遗传性和免疫性疾病先后累及听神经和外周神经外,其他听神经病与外周神经病无相关性,发生于同一患者纯属巧合;②听觉系统对上述致病因素更敏感,病变发展更迅速。究竟如何解释有待相关资料的进一步积累。

由于缺乏相应部位的病理活检,故对听神经病的病理改变知之甚少。目前认为听神经纤维发生不均匀脱髓鞘的可能性较大,其根据有:①听神经纤维不均匀脱髓鞘可以解释abr引不出,及言语测听不成比例地低于纯音测听;②患者伴有外周神经病表现,且都以脱髓鞘为病变基础;③某些以脱髓鞘为主要病理表现的外周神经病累及听神经可出现听神经病的表现[15-17];④某些中枢性原发性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累及听觉通路可出现类似听神经病的表现。starr等[5]报道的10例成人病例中,有8例在听力损伤若干年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外周神经受累的表现,其中3例是charcot-marie-tooth综合征,另5例仅有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和腱反射异常。charcot-marie-tooth综合征的病理变化以神经脱髓鞘为主要表现,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及腱反射减弱也是神经脱髓鞘的表现。但pareyson等[21]报道了对81例脱髓鞘性和21例轴索性外周神经病共102例患者abr的研究,其中44例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ⅰ波潜伏期延长,ⅰ-ⅲ间期延长,少数为ⅲ-ⅴ间期延长,未发现引不出反应的现象。如果听神经病仅仅是听神经纤维脱髓鞘的表现,那么这与脱髓鞘性外周神经病累及听神经的病变有何不同?为什么有不同的abr表现?听神经纤维脱髓鞘到何种程度方引不出abr,到何种程度只引起abr波潜伏期的延长?听神经脱髓鞘是由于雪旺细胞内髓鞘成分降解,还是由于雪旺细胞死亡所致,或着两者兼有?由于雪旺细胞属于稳定细胞,可以通过增生修复损伤,如果脱髓鞘是雪旺细胞死亡所致,不可逆性听神经病中是否存在某种机制抑制了雪旺细胞的再生?

治疗目前对听神经病尚缺乏十分有效的药物治疗,对于是否适合佩带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尚存有争议。starr等[5]认为佩带助听器对改善听神经病患者的听力无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产生负面效果。rance等[9]的报道则积极得多,在15例佩带助听器的患儿中7例在使用1年后无改善,另8例患儿的言语识别和一般听觉反应都有明显的改善,这至少表明听神经病患儿存在通过佩带助听器改善言语识别技巧的可能。因此rance推荐所有行为听阈异常的外周神经病患儿都应该佩带助听器,但这是否适用于成年人,尚待证实。

人工耳蜗植入可以明显改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但听神经病大多数只表现为轻或中度感音神经性聋,其预后较难预料。在听神经纤维脱髓鞘的情况下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如何?shepherd等[22]报道电刺激有髓鞘缺失的听神经,产生了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电刺激有髓鞘缺失的听神经纤维也可引出abr[23]。

但髓鞘缺失与不均匀脱髓鞘是不同的。rance等[9]报道1例听神经病患儿人工耳蜗植入1年后,其言语识别能力没有任何提高。该患儿未引出电刺激诱导的abr,提示听觉脑干水平存在病变,但这种情况可能并不出现于每位听神经病患者,所以目前还不能说听神经病是人工耳蜗植入的禁忌证。

值得注意的问题听神经病的出现提示对于一些听觉检查结果矛盾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及在高危新生儿听力筛选中,有必要同时进行abr、teoae和dpoae(和/或耳蜗微音电位)检查,以免漏诊。

病因范文篇8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疫病

畜牧业是一项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产业,现如今仍有一部分人选择通过养殖来生活。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养殖业做的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人员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建造养殖场时设施不完善,管理过程中制度不全面等诸多原因造成动物疫病死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畜牧养殖中的动物疫病

畜牧养殖是一件对动物生长的环境、动物日常的管理和养殖人员技术要求都非常高的技术活。而现在很多养殖人员为了生计大量养殖动物,但是本身缺乏养殖技术,疫病接二连三的发生,如果不及时控制还会蔓延,影响人们生活。

1.1动物疫病概念

由于动物自身存在的致病因素发作或者外界环境中致病因素侵入动物身体,导致动物机体出现损伤和抗损伤的过程,从而出现器官等功能不能正常工作,最终可能会引起动物死亡。

1.2常见疫病类型

1.2.1普通疾病

动物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普通疾病。分为内科、外科和产科三大类。内科疾病主要指动物机体内部器官系统出现的各种疾病。外科疾病主要指动物在运动中受到的外伤和四肢病、蹄病等。产科疾病主要指流产、难产等。

1.2.2传染性疾病

传染病是由于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潜伏在动物机体内,经过一定时期开始侵袭动物机体,可以通过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传播,传播范围较广。一般传染病处于潜伏期时很难被发现。所以这是一种不易预防的疾病。

1.2.3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一般分为节肢动物寄生在动物皮毛、原虫和蠕虫寄生在动物体内两种情况。而且寄生虫一般繁殖较多,在动物身体上吸取其营养,经过较长的发育周期成熟之后开始侵袭动物机体。一般由于食入的饲料、饮入的水源含有寄生虫或者虫卵造成,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2畜牧养殖的动物产生疫病的病因

2.1动物生长环境的客观因素

动物长时间处于一个环境中,会由于熟悉环境中的方方面面产生一定的依赖,如果改变其生长的环境,动物会因为生长环境的改变出现无法正常进行新陈代谢的状态,从而造成体内各方面机能出现失衡。或者环境中出现一些对动物生长的不利因素也会造成相同的结果。而且,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在造成动物疾病的因素中环境因素占了很大比例。

2.2人为原因造成的动物疫病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人为造成对动物的影响也很多。比如,在养殖动物的过程中,动物需要生长在适宜干净的环境中,由于饲养员不及时清理粪便等废物,会滋生寄生虫,影响动物健康。还有养殖人员在准备饲养动物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养殖场设施安排不合理,影响动物生活。还有一些养殖人员不懂药理知识,不及时给动物打预防针,或者在动物生病过程中打针药量不够等,都会影响动物疾病控制。

3畜牧养殖的动物疫病的控防对策

3.1加强对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饲料直接被动物食用,所以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动物健康。在配备动物饲料使,应根据当前动物的生长状态有针对性的科学调配。这样的饲料不仅营养丰富让动物生长的更好,还可以提高动物的抵抗力,较少疾病发生。而且配备饲料的环境也非常重要,一定要在干净、干燥的环境下调配饲料,避免动物食用不干净的饲料出现疾病。

3.2加强安全检疫工作

对于刚引进的动物,一定要先进行疾病检查,并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对于正在养殖过程中的动物,要进行定期检查并注射疫苗。而且,尽量避免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区或者外来人员在进入养殖区时要穿上无菌衣服。在外来车辆设备进入养殖区时要消毒检疫。而且,每年疫病发作时外界环境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加强观察,在快到往年发病率高的月份时,提高警惕,做好防疫措施。

3.3保证养殖环境健康

养殖场最好选择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这样不易积水,而且周边环境要适宜,交通便利,远离居民区。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保证养殖场内空气流通性好。有效的排污系统也可以保持场内干净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减少细菌滋生。而且要制定严格的卫生制度,经常对出入口、栏舍等重要部位消毒,饲养人本身也要注意卫生情况。

4结语

在养殖动物的过程中,造成动物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在遇到动物生病时不能总是依赖药物去解决,而是应该从养殖的各方面入手调查,发现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并从源头解决。改善养殖场的环境,改良养殖技术,增强人员水平,注意预防,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养殖畜牧的安全健康。

作者:左世霞 单位: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麻万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安全.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281.

[2]崔宏宇,张建虹.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当代畜牧,2014(17):32-33.

[3]杨晓春,石皓东.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14):185.

病因范文篇9

关键词:动物疾病;病因;防控措施;畜牧养殖

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控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养殖工作者应根据不同动物经常感染的疾病及疾病发病时间、发病特征和传播途径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比较完善的防控预案,保证养殖场安全养殖,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

1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类型分析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所患的疾病大致可以分为3类:普通型、传染性,还有寄生型。这3种类型的疾病通常会表现出以下几种特点。1.1普通型动物疾病。所谓普通型疾病,顾名思义就是常见的疾病种类。这些疾病本身对于动物生长影响可能比较小,但如果养殖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控治理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如动物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外伤、眼部一些疾病等[1]。1.2寄生功能型动物疾病。这种疾病通常是出现在一些散户养殖中,主要是动物消化道内存在一些寄生虫,这也是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疾病。很多疾病实际上都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如原虫寄生虫、蠕虫寄生虫等。1.3传染性动物疾病这种疾病对于整个养殖场来讲威胁最大,一旦有个别动物患病而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可能会传染给更多动物,从而形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而,对于常见的传染病,养殖户应足够重视。

2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分析

动物疾病的产生实际上是多发的,也就是说病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人为、环境、动物本身3种因素。首先,所谓人为因素指的就是养殖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无意间对动物造成身体伤害。比如说在进行饲喂饲料和饮水时,由于养殖人员没有对饲料和水进行清洁,可能诱发动物产生疾病。同时有些养殖户为了节约成本,对动物生长的场所没有做好日常打扫和消毒,可能也会导致一些动物发生疾病。其次,环境因素指的就是动物生存的环境可能会造成污染,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当动物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可能会引起一些疾病。最后,受动物个体差异影响,有些动物本身身体素质比较差,免疫能力不足,无法抵御病菌侵害。如有些动物由于生了一场大病后并没有完全痊愈,一旦遇到新病菌后很可能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从而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2]。

3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防控措施

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注意加强动物疾病防护工作,利用先进的防控措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疾病做防控,尽早防护远比动物患病后进行治疗要容易。3.1制定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养殖户必须养成科学的习惯,对每天的养殖工作都要进行严格的记录。首先从动物饮用水开始,保证水源清洁,记录发病期间的饮用水来源,便于日后追根溯源。其次就是对于喂养饲料来讲,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应对饲料有不同配比,同时记录相应配方。最后就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如果发现有动物患有疾病,应及时将其隔离,同时还要登记患病情况和治疗情况。3.2制定动物检疫制度。在畜牧养殖中,不仅养殖户应做好疾病防御工作,相关部门也应做好动物检疫工作。首先,检疫部门应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在容易患病的季节应抽调专门的工作人员进入各养殖基地,对养殖动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基本了解,同时告诫养殖户应注意的防控问题。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疾病预防疫苗推广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动物患病问题,切实提升养殖经济效益。其次,要注意检查动物成长场所的通风和卫生情况,对于存在通风不良和环境污染情况的要及时通报,并且监督整改。同时养殖户在引入新品种动物时必须报备相关部门审批,不可擅自引入易感动物[3]。3.3制定完善的环境改进制度。首先,依照动物自身身体条件,将不同身体素质的动物分别喂养在不同环境中。同时应整体改善养殖环境,发现有污染源的养殖场要责令尽快整改。同时,对于经常患病的养殖场要加强定期消毒工作,尽可能消除病菌。

4结语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有分析动物发病病因,及时治疗的能力。同时还要做好疾病防护工作,提升整个养殖的科学性,尽量降低疾病对养殖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东生.探讨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其控防措施[J].中兽医学杂志,2014(12):51-52.

[2]刘安全.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281.

病因范文篇10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病因;防疫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的需求量增长,也刺激了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对养殖场自然环境、管理模式及动物检疫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了解畜牧业动物的病因及防控措施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1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类型

1.1普通动物疾病。畜牧养殖的动物是具有生命的物种,它本身有生命周期,其生长发育对周围的生活环境也有较高的要求,而人类为了规模效益和快速产生利润,将这些本来生活在自然界中物种圈养起来,并人为地创造有利于产生效益的养殖环境,使这些动物本身就在违反生命规律地生长,如果遇到气候变化、空气湿润度、长期的水源质量、通风性能等方面不达标,很容易使动物对生长环境产生不适,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常见的普通疾病包括内科、外科疾病、寄生虫病。内外科疾病常常出现在动物的产前产后,拉肚子或胃口不佳。寄生虫类疾病在动物的体内体。外都容易出现,随着寄生虫数目的增加,这些寄生虫会吸收动物的营养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严重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这些都会影响农户的经济收益。1.2传染类动物疾病传染类动物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微生物的生成,一旦发生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隔离控制,而且由于养殖业狭窄的生存空间,就会在动物之间相互传染,这种疾病的一个特点就是传播速度非常快,有时是通过空气传播,有时通过体液接触传播,有时通过水源传播,有时通过寄生虫传播,从而暴发大规模的时疫,导致大量动物在短时间内死亡,最坏的结果就是在人畜之间进行传播,如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如果出现传染病,会给畜牧养殖业主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所以,养殖户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都比较重视。

2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2.1加强动物检疫工作对于新进的动物,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并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检疫确定没有疾病才可以完全进入养殖区。另外,要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处理和清洁,这样可以消灭大部分的寄生虫和病毒,从源头上避免疾病的发生。还要对动物进行定期疫苗注射,以此来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能力,动物体质的增强,不仅可以抵抗大部分的疾病,而且有助于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在畜牧动物检疫工作中,隔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动物中暴发疾病,尤其是传染病,隔离可以起到防止事态进一步发展的作用,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2.2营造健康的养殖环境在动物养殖过程中,一定要为动物营造健康的养殖环境。养殖环境建设分为三个方面进行:做好选址工作、建立完善的养殖管理制度、加强对动物饲料的管理。一个通风、光照、水源条件充足并且宽敞、干净、有很好的排污能力的地方是营造良好养殖环境的必要条件,它事关养殖场动物的健康成长及清洁护理问题。此外,养殖场还要远离居民区,以避免对居民造成干扰和影响,同时也防止发生人为的破坏。养殖场的工作比较单调而重复,建立一个完善的养殖制度,加大对养殖人员工作的监督及约束、激励体制,保证每天的清洁及喂养工作责任到人。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来明确消毒剂的正确及有效使用,做好工作登记,才能确保消毒任务按时完成,最大限度地防控动物疾病的发生。在动物养殖过程中,饲料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保证饲料的质量,增强动物的体能,才能从根源上防控动物疾病。这就要求养殖人员按要求科学配比饲料,并选择合适的饲料喂养设备,以规避安全隐患。

3结语

畜牧业的发展事关人类的食品安全和卫生,有效地预防动物疾病不仅可以为养殖业主带来看得到的收益,而且对于全社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做好动物检疫工作,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控措施分析[J].农家参谋,2017(1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