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十篇

时间:2024-04-02 18:04:43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病理学 教学 哲学

Philosophical thought on the teaching of pathological theory course

【Abstract】In this paper, it analyzes the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included in the teaching of pathological theory course, on this basis, we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philosophy principle which used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pathology and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Keywords】Pathology Teaching Philosophy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学好病理学可以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病理学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称为诊断病理学或外科病理学。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病理诊断是迄今诊断疾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被称为诊断的“金标准”。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因此,要学好临床先要学好病理学。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一定要有系统的病理学知识做基础 。然而,由于病理学总论中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论抽象;而各论中所涉及的系统疾病又很庞杂,容易混淆且难于记忆,这就使处于基础学习阶段的医学生认为病理学枯燥、逻辑性差,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易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甚至对病理学产生厌学,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病理学知识体系,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重点难点知识,从而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本文将哲学思想融入了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用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病理学。下面以李玉林主编的第七版病理学为例谈谈自己在病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体会。

一、总论与各论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体现在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病理学总论与各论即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书中的第1-5章为病理学总论,阐述的是不同疾病的共同规律,即共性,又称为普通病理学。第6-16章为病理学各论,分系统阐明各种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是学习某种疾病的特性,即个性,又称为系统病理学。即病理学总论与各论之间是相互联系又辩证统一的,总论概括了各论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它比各论深刻,但不能完全代替各论;各论比总论丰富,但它不能完全进入总论之中。即总论离不开各论,它寓于各论之中,各论也离不开总论,它是总论下的各论。在学习时应互相参考,不可偏废。例如各论传染病一章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结核、伤寒、菌痢这三种疾病,其病变本质均为炎症,这是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如果学生掌握了病变本质,结合已掌握的总论中炎症这一章的基本知识,学习起来就会觉得思路清晰,便于重点难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但是各个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转归以及有关临床表现和采取的防治措施各有不同,即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既要认识到疾病的共同规律也要认识到疾病的特殊规律。认识前者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后者,而认识后者又能使前者更加丰富与生动。

在病理学教学中,对于总论部分要结合最常见的疾病详细而透彻的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为各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各论部分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疾病所具有的共同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总论部分就会有更加形象的理解,对各论部分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学实践表明,哲学思想的应用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们理清较为繁杂的概念和加深对不同疾病的认识程度。

二、疾病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研究疾病的始动因子即病因,是病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疾病都有其发生的原因,只不过在现已掌握的医学知识背景下,有些疾病病因明确,有些疾病的病因还有待发现证实。病因可分为内因及外因两个方面,因此,可以将哲学中的内外因间的辩证关系引入到病理学的教学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外乎是机体防御机能的低下或致病因素的强大。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否发病取决于病毒能否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即取决于机体免疫反应和血-脑屏障功能状态。在免疫功能低下,血-脑屏障不健全者,病毒可侵及中枢神经系统而致病。在这个例子中,内因是机体免疫反应和血-脑屏障功能状态,外因是乙型脑炎病毒,两者缺一不可。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认清疾病产生的内因与外因,以及内外因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面对不同疾病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地认识和防治疾病。

三、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

病理学的内容包括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各种影响因素,即发病机制。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疾病及其发病机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具有普遍性,它是事物上升、前进的运动或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内容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例如对肠伤寒坏死期病灶局部肠粘膜不经过溃疡而直接出现坏死的发生机制的研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到目前为止,虽然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有以下可能原因:伤寒杆菌内毒素直接损害肠粘膜;胆囊内伤寒杆菌特异性作用于回肠下段,局部肠粘膜致敏淋巴组织发生过敏反应;伤寒小结及大量增生的伤寒细胞,压迫局部肠粘膜的血管,由于缺血而坏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现有书本上的疾病发生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的作用机制将被不断阐明。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在讲述疾病的发病机制时我们要紧密联系最新理论与科研成果,引入一些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学习病理学。

四、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疾病的病理变化

病理学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并密切联系疾病时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因此,可以把联系的观点引入到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事物的联系不仅是客观的、普遍的,而且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在教学中应当明确机体的形态改变和功能代谢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态决定功能,形态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导致正常功能发生变化,继而功能的变化会引起更严重的形态改变,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吸烟者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发生鳞状上皮化生后,可强化局部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但因鳞状上皮表面不具有柱状上皮的纤毛结构,故而减弱了粘膜自净能力,使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与肺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了一定的关系。

通过将形态结构的变化与功能代谢的变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对疾病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将有助于全面理解掌握疾病的特殊规律,更好的理解疾病的转归与结局。

五、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病理变化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临床表现则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可以把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引入到病理学教学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

在病理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密切联系起来,加深理解。例如,门脉性肝硬化时患者表现为门脉高压症,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慢性淤血性脾肿大、腹水、“海蛇头”现象等,是因为从形态上我们可以观察到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的广泛形成使肝脏出现窦性阻塞、窦后性阻塞及动静脉分支的异常吻合。病理学的主要任务除了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外,更重要的是揭示疾病的本质,阐明疾病的发展规律,解释临床现象出现的原因,从而为临床预防和诊疗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学中应该重视临床病理联系。不仅要强调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疾病时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病理变化推导解释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多组织学生进行病例分析,通过对典型临床病例进行临床-病理讨论,让学生主动地将病理学知识与患者的临床表现联系起来。从而开发他们的自主性思维,调动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独立、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哲学思想的内涵,正确地将哲学思维运用到病理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使病理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逐步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第七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谢勇恩.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哲学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6):641-643.

[3]尹香利,闫育平,李小记.哲学思想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4):452-454.

[4]王颖,文继舫,冯德云,等.浅谈哲学思想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366-2367.

[5]朱兰珍. 病理学教学中辩证思维方法的应用探析[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0):3741-3742.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篇2

1.1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

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自古以来,关于中医学的诊疗模式存在多种说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察质论治及对症治疗等。在诸诊疗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导或涵括其它诊疗模式者,称为主体诊疗模式。

诊疗模式不同于医学模式,后者是指一种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观点或出发点,比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会”,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而前者则是对一种医学的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较具体和实际,如前述的“辨病治疗”之类。

1.2 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

《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诊疗模式当然也不例外。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这里,“治”兼诊断和治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根源,此处具体指阴阳失调的病机。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诊治有假象的病例时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告诫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应首先识别其真正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机而治。该篇还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为例,说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热、寒现象,抓不住其阴虚、阳虚的内在本质,必然误治。正是基于审察病机便是“求”病之“本”这一认识,该篇才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对此,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断言:“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其本,其理一也。”[1] 对于中医学来说,病机就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而“审察病机”,则是透过疾病的现象——症状、体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病机。可见,《内经》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可用“审机定治”一词简明地表述之。

由《内经》奠基的中医临床工作可分为五个环节或步骤,即四诊、辨证、识机、立法和处方。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四诊是为辨证收集必要的临床信息(即以症状、体征为主的证候),辨证则是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识别病机及病名。而在中医的诊断结论中,病机为主体,病名是次要的。因为确立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是病机而不是病名,因而识机便成了辨证的目的和归宿。《内经》虽无“辨证”一词,但审察病机(审机)以辨析证候为基本手段,“审机”实已概括了辨证和识机的内涵。中医临证时确定治疗法则的要素虽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据却是从诊断中获得的病机结论,而处方只不过是落实治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由此观之,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对病机的求本诊断,中医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而“审机定治”一词则切中肯綮地勾画出了中医学基本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要领。为此,明代大医张介宾极力推崇《内经》所述的“病机十九条”:“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夫病机为入门之道,为跬步之法。”[2]《灵枢 . 本神》强调:“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所谓审“病形”、知“虚实”,就是辨证识机,简称“审机”;“谨而调之”,是谓针对五脏的虚实病机,分别采取相应的补泻调治法则。这是《内经》重视并阐述“审机定治”诊疗模式的一个例证。

《内经》也论及其它诊疗模式。例如,《灵枢 . 痈疽》用“菱翘饮”治疗“败疵”,属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疗”之例;而《灵枢 . 根结》所谓“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疾也,”则是“察质(体质类型)论治”之例。然而,这两种诊疗模式在《内经》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审机定治”。可以断言, 把 “审机定治” 看成是《内经》倡导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毋庸置疑的。

2 “审机定治”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

2.1 建立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导思想

由于《内经》提出并倡导的治病 求本——“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床思路的要领,揭示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两千年来已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成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和首要原则,即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试举数例为证。东汉医圣张机在《伤寒杂病论 . 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里“见病知源”就是辨证识机之意。《伤寒论》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前四句属辨证,“有血(瘀血)”为识机,“下之”谓立法,“抵当丸”是处方。全条证、机、法、方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审机定治的经旨。 唐代大医孙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机。”[3] 强调察候病机是医者临证治病的首务。 金代名医刘完素亦说:“故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4] 突出了审机和施治之间的因果联系。 明代宿医周子干认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5] 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求其证之所以然”,即审机的极端重要性。 当代已故名医岳美中也指出:“见症状要进一步追求疾病的本质,不可仅仅停留在寒热虚实的表面上,……务期细密,才能丝丝入扣,恰合病机。”[6] 要求医生审察病机必须细致、准确,使之同实际病情完全一致,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2.2 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和优势

人们谈论得很多的中医学特点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然而这正是由审机定治的诊疗原则所决定的。因为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其病机不同,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其病机相同。整体失衡的疾病观和整体调节的治疗观是中医学的另一特点和优势。所谓“整体失衡”,是说人之患病,乃一定病因作用下人体内部及体内外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即整体失衡或曰“阴阳失调”的结果。具体可表现为寒热盛衰、邪正虚实、气血津液失常等多种类型,而这些都属于病机的范畴。因此,弄清某一患者现阶段整体失衡的具体内容,就是识别其当前的病机。所谓“整体调节”,就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机结论,施以或补或泻,或温或清,或固或通等适宜的治疗法则及相应方药,使患者机体达到新的整体平衡协调,从而恢复健康。可见,中医学整体观念在临床上的落实,亦依赖于审机定治这一诊疗模式的贯彻。

人、病兼治而以治人为本是中医学的又一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中医不仅辨病治病(包括中医和西医的病种、病名),更要知人治人。每种疾病虽有自己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然而医生临床上面对的并非抽象或概念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每个患者都是具有精、气、神而能自主活动的生物体,因而病人远比疾病复杂而多变。所以治人重于、难于治病。《素问 . 疏五过论》之“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和《灵枢 . 师传》的“便病人”就寓此意。“治人”的重点又在调神。如《素问 . 汤液醪醴论》告诫:“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由于病人精、气、神的状态及变化均可集中反映在经诊断得出的病机结论中,审机定治实为人、病兼治的重要途径和良好形式。其二,治人为本的核心是“因人制宜”的治则,它要求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类型、职业、爱好、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对病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程度不等地蕴涵其病机结论之中。例如,幼儿易虚易实,老人气血虚弱滞涩,妇女有余于血而不足于气,体质类型不同者对病邪的易感性和对病性的趋同性亦不同等,这些病理因素全都以一定的形式参与了病机的形成。可以断言,审机定治是构建中医学治人为本特色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石。

2.3 为中医学理论的规范化创造了条件

鉴于中医学的流传和教育长期沿袭私相授受的方式,中医理论中不少术语、概念的解释和使用存在着混乱和分歧,这对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及走向世界极为不利。而审机定治的诊疗模式可为澄清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作出贡献。例如,中医常用的“证”或“证候”,即《内经》所说的“病形”、“病状”,皆指疾病的现象,乃中医诊断的凭证。而治病求本的“本”——病机,才是疾病的本质。因此,有些教科书把“证”释为综合病邪、病性、病位等要素的“病理概括”,实即与病机概念等同,这显然混淆了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取的。又如,所谓“辨证论(施)治” 被视为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而风行一时,然而如前所述,在中医临床过程中,辨证是为识机服务的,病机才是中医诊断的主体和中医治疗的首要依据。而“辨证论治”一词中缺乏关键词“病机”,则诊断既落不到实处,治疗又失去了依据,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临床思路便表达不出来。因此,它的文字构成同它所欲表达的内容差距较大,而“审机定治”却能胜任这一任务。

2.4 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示了方向

中医学的历史和现状业已证明,审机定治作为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推动中医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病机学已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当之无愧的核心。[7] 目前,中医学正处于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前夜”,其发展的突破口便成为中医学界与中西医结合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医学术发展史表明,历代名医成就的取得,各种学术流派的形成,无不来自新的病机观点的创立或原有病机观点的深化。考察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现状就会看到,病机研究进展缓慢和病机理论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上述诸领域迅速发展的“瓶颈”。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学的有识之士大多认为,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应从“证”的实质着手,而这里所谓的“证”是指由某一病机引起并以其命名的证型(证候类型)。如“脾虚证”就是由“脾虚”病机引起的证型,换言之,食少、纳呆、腹胀、泄泻、身倦乏力等一组证候仅是“脾虚证(型)”的外在表现,而“脾虚”这一病机才是其内在实质。因此,从证的实质着手意味着重点研究各种病机的形成、变化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等。总之,抓住病机研究这个突破口,就能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全面、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震亨. 丹溪心法.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9~12

2 张介宾. 类经.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369

3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3

4 刘完素.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见:金元四大医学家名著集成.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16

5 周子干. 慎斋遗书.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5~36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 病理学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se of Several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logical Course

CHEN Shumin, ZHUANG Lili

(Zhangzhou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reflect that learning pathology is very difficult. Path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medical course, starting from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integrated use of contact heuristics, drawing heuristics, deductive reasoning,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pathology; course features; teaching methods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前期学习的一些知识已经遗忘,又一下子接触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感到困难重重。笔者认为从病理学课程特点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联系启发法

联系启发法运用广泛,可用于学科间的联系、病理学总论各论的联系、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病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想要学好病理学,必须有牢固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知识为支撑点。因此,掌握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是学好病理学的先决条件。高职高专病理学一般在第二学期学习,而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是在第一学期学习,学生相关知识遗忘比较多。教师在上课时要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组织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复习联系以前的医学知识,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填补学生知识掌握方面的空缺。比如:讲解休克的始动环节时联系血压的影响因素,讲解栓子的运行途径联系血液循环,讲解肝硬化要复习门静脉的属支及肝内血液循环等。病理学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各论是阐述各种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个性的病理变化,阐明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①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基础,各论则是对总论知识的应用,二者相互联系。教师应熟悉教学内容,具有整体化思想,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利用总论知识促进各论知识的掌握以提高教学效率。学叶性肺炎时先提问属于何种炎症(总论),将大叶性肺炎与炎症联系起来。大叶性肺炎分四期,第一期为充血水肿期,引导学生从“充血”、“水肿”两个词入手,根据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总论)学过的知识描述病理变化。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给予鼓励及总结。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简称病解)和病理生理学(简称病生),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学习完《水肿》(病生)的发生机制,当涉及《炎症》(病解)炎性水肿的原因,就可融会贯通。学习呼吸衰竭(病生)的功能性分流联系大叶性肺炎(病解)的红色肝样变期的病理变化。温故有助于知新,联系启发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活动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二者联系密切。实验内容包括大体标本观察、病理切片观察和动物实验等。要上好实验课首先要掌握好理论课知识,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教师授理论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比如学习肝细胞水肿和肝脂肪变性,通过机制的讲解明确二者病理切片的不同,学生上实验课时就能快速掌握要点。通过实验又能印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②与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运用已有的常识联系启发。比如疾病的原因具有特征性和不可缺少两个特点。这时教师引入一个生活例子:春节前的期末考试期间,学生们都在熬夜读书备考。冷空气来临,空气中弥漫着肺炎球菌,有的学生得了肺炎。下列哪个选项是病因:A熬夜疲劳B气候变化C个体差异D肺炎球菌。学生议论纷纷,做出选择。讲解脂褐素,学生觉得很陌生,联系到老人斑或长寿斑,学生理解了,感觉病理学知识不再高深莫测。

2 画图启发法

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结构的角度阐述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是形态学教程。前期的组织学实验课会要求学生画图,因此上理论课时要求学生画草图具有操作的可行性。比如:病毒性肝炎中的桥接坏死,这是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学生普遍认为难以掌握。教师先不做深入的解释,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概念画草图。有的学生感到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的学生能画出一半的概念。学生碰壁之后,教师再复习组织学知识,解释汇管区、中央静脉等部位,并画出草图。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大多能当场记住概念。变性、新月体、原发综合征等概念都能运用画图启发法,并且收到不错的效果。有时受课堂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学生画图,就变通一下。比如新月体,教师讲解完概念,然后用课件放映一幅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学组织切片,要求学生运用以前组织学的知识和刚学的概念指出新月体。病理生理学的发病机制是授课的难点,画图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先运用画图法解释低钾血症引起反常性酸性尿,然后要求学生运用画图法解释高钾血症引起反常性碱性尿。学生接到要求画图的指令,有动力也有压力,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全面调动眼、耳、手、脑,提高了听课效率。画图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画图法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记”,“老师画,学生看”的被动方式。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将知识通过思考进行加工改造,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③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演绎推理法

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病理变化分为肉眼观和镜下观。授课时讲解完镜下观可让学生推理出肉眼观,将二者的知识点融为一体。比如肝淤血的镜下观可推理出肉眼观“红黄相间”状似槟榔切面。比如肉芽组织镜下观见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可推理出肉眼观的“触之易出血”。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变化。代谢改变是功能和形态结构改变的基础,功能改变往往又可导致形态结构改变,形态结构改变必然影响功能和代谢改变。④在疾病过程中三者变化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比如萎缩的细胞表现为代谢减慢、功能低下。此外还可以通过病理变化推理出临床表现,比如: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水肿,肝脏体积增大,刺激肝包膜的神经纤维引起肝区疼痛;肝细胞坏死引起肝功能异常。病因结合发病机制也可推理出病理变化。比如大叶性肺炎90%由肺炎球菌引起,在抵抗力降低时细菌沿气管、支气管分支侵入肺泡,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机体对肺炎球菌也会产生过敏反应。这些反应导致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从而进入大叶性肺炎第一期――充血水肿期。演绎推理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找出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把众多的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知识结构趋向一体化。演绎推理法引导学生主动将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4 病案分析法

病理学是临床专业课程的基础。医学生普遍存在“重临床,轻基础”的思想,认为基础课枯燥,用处不大,只要学好临床课就能当好医务工作者。其实病理学与临床专业知识联系密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联系临床病例,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激发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发生浓厚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材上写道:当出血量达到循环血量的20%~ 25%时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20%~25%是比较枯燥的数字,难以记忆。教师引入临床病例,创设问题情境。比如:接生时产妇出血量达到多少毫升(用弯盘盛量),医生应警惕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作为准医务工作者不能脑海里只记住20%~ 25%,我们应该转化成实际的数字,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来引导医疗措施。病案分析法运用广泛。可以在课前导入,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关注。比如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之前导入病例:24岁男患,车祸时发生右股骨粉碎性及开放性骨折。在送往医院途中,该患者出现面部青紫,呼吸困难,口吐白沫而亡,其最可能的死因是A心肌梗死B气体栓塞C脂肪栓塞D脑出血。该病例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预习,进行讨论,希望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病案分析法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引入临床病例,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可以在授课内容结束时提出临床病例,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检测了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病案分析法与临床结合紧密,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临床应用转化。⑤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首先要针对病理学课程特点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学生的学习及思维的方式方法、学生的知识基础等。备教材与备学生,这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再次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到医院实践,采集临床病例。通过互联网、进修等方式及时补充更新教育教学知识与医学知识。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总之,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病理学课程特点出发,将多种教学方法巧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释

① 刘红.病理学(2版)[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

② 唐忠辉,周洁,杨少芳.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③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 辨证论治;临床应用;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85-0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诊断原则和治疗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内容。辨证是以四诊所收集的病史与现症为依据,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做出正确诊断;论治是在判定疾病病因、病性的基础上,进行立法、选方、用药。而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将脉、因、证、治与理、法、方、药八个方面有机融合的过程,它不仅遵循法从立本、依法统方、据方遣药的基本原则,又依据具体情况谨守病机,把握标本,相机权变,随症加减,灵活运用。可见,辨证论治既是中医的理论法则,又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特色,也是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一般模式。

1 四诊合参,辨识病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灵魂,是总的指导思想。辨证论治的过程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它十分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因病制宜,既原则又灵活。然而中医辨证方法有多种,如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等,诊断中不论运用哪一种辨证方法,都不能降低其应有的地位,必须把握以下原则[1]:一是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诊,是详细采集证候资料的手段,必须紧密结合,才能对疾病有周密的观察与全面的了解,只有四诊合参,才能见病知源,得出正确的诊断,准确治病。二是辨识病证:辨识病证即识病,包括辨清疾病的类别。临床上,有显著特征的疾病一般比较容易辨识,而有些疾病要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分析才能识别。要准确识病,首先要抓住主证:每一种疾病都有不同表现及其复杂症状,但其中必有反映病变的本质,决定病变病理的全过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中心环节或症状,这就是主证[1]。抓住主证方能正确辨证,恰当论治。如六经辨证,它以六经作为高度的概括,每“经”都有各自的主证,故据“经”则知邪的来去之路,据“经”则知病的范围大小,这就使我们在辨证时一目了然。例如,若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则知为太阳经证,从而决定解表为治则,选择桂枝汤或麻黄汤适当的方剂[2]。其次要观察变化,即从疾病发展演变中辨证。疾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变化又常是复杂多端而迅速的,因此辨证必须善于从变化中去识别。如太阳伤寒证,今天病在太阳,明天就可能发展到阳明,或传变至少阴,所以不但疾病初期要辨证,而发展演变中也要注意观察,不断辨证,以便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措施。另外,要分清异同:辨证中应对各种证候进行分析,注意“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即是在相似的证候中,找出各症之间的区别。如头痛发热一症,太阳与阳明两经均见,这是“同”,但又有太阳、阳明之分,这是“异”,并以此指导治疗;“异中求同”,即是注意从不同的复杂症状之中,发现共同之处。如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二症不同,这是“异”,但不论中风或伤寒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同”,故均属太阳病,皆予辛温解表。不论“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的辨别方法,均须掌握疾病的内在矛盾,才能正确处理疾病。

2 辨证求因,治病明本

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通过辨证要达到一定目的,就必须在辨证中注意[3],一是辨证求因:求因即审证求因。经过辨证,了解病情,求得病因。疾病是复杂多样的,又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要正确认识疾病,就必须根据一系列的具体证候,综合分析,是外感六淫,还是七情内伤,或饮食劳倦,或跌打损伤,找出疾病的原因和证候症结所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依据。二是辨证定位:定位是指判定病变的部位。根据具体证候,综合分析,辨明疾病的部位,或在表在里,或在经在络,或在脏在腑,或在上在下等,判明病位,知其病所,按其病所,遣方用药。三是辨证定性:辨性是辨别疾病的性质,寒热虚实是一切病变中最基本的性质。判明病位之后,则应根据其诸证表现,结合八纲,分析疾病性质,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或寒热错杂,或虚实相兼,从而决定疾病的属性。四是辨证明本:明本即“治病必求其本”,是指在分析发病的病理机转中,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来探求哪一个脏腑或哪一种病理变化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从而为治病求本提供先决条件。明本是针对病机而“求因”的具体化,使病机的主次以及因果关系得以明确,是确定治则的直接依据。

3理法方药,辨证施治

辨证是为了施治,施治是根据所辨出的“证”,确定治疗原则,处方遣药[4]一是立法:立法是确定治疗法则。经过辨证,明确了病因,判定了病位,分清了病性,确定了诊断,继之则应依据辨证结果,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如头痛一症,有外感与内伤之别,有属表和属里之分,又有寒热及虚实之异,判明之后,方可处方用药。二是选方:选方是根据治疗法则选用适当的方剂。方剂是针对证候而设,有固定的组成配伍,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麻黄汤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用治外感风寒,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方中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为君药;桂枝透营达卫,加强君药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泻肺利气,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散泻平喘之功,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并能润肺化痰,为使药。因此,要选择好恰当的方剂,必须熟悉方剂的组成、方义、药物配伍及适用范围。三是遣药:遣药是在选定方剂的基础上,随证加减药物,因为病症复杂多变,很难有一定的成方与具体病情完全吻合。如桂枝汤,该方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活浮弱、舌苔薄白等症。若在此证候基础上,兼有宿疾喘息,则可加入厚朴以下气除满,杏仁降逆平喘(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因风邪阻滞太阳经脉,以致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而见项背强几几者,可加葛根解肌舒筋(桂枝加葛根汤);又如桂枝汤证因误下而兼见胸满,此时桂枝汤证仍在者,因方中芍药之酸收,不利于胸满,则当减去芍药,以专于解肌散邪(桂枝去芍药汤)[5]。由此可见,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加减药物,是对方剂的灵活应用,使之更切合病情需要的关键。

总之,四诊、识病、辨性、定位、求因、明本属于辨证的范围,是辨证论治中“理”的部分;而立法、选方、遣药则是论治的具体措施,这样就构成了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的统一体[6-7]。

[参考文献]

[1]王忆勤.中医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5.

[2]许济群,王绵之.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6-61.

[3]牛广斌,牛敬宪,王丽芳.中医疑难杂病辩证论治临床思维的探讨[J].疑难病杂志,2007,6(1):52-54.

[4]万文谟.辨证论治思维探析[OL].临床智库医学网站,[2007-09-26]. 省略.

[5]李宇铭.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09-04]. 省略/Clinical/

[6]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0.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篇5

将生动形象的典型内科病例应用于理论课教学,有助于抽象的医学理论具体化,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改变既往“灌输式”教学中单纯理论知识的堆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在病例导入式教学中,结合代表性病例适时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分析讨论,做到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有效启发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

2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1精心选择案例

典型病例准备是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选择病例时,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充分考虑病种、发病机制和诊治的典型性、针对性,精心选择合适的病例。按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如有一定的临床知识积累时,可以适当选择一些稍难的病例,给予学生一定的临床思维训练,有助于其理清疾病的诊治思路,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2合理准备问题

问题的准备与设计既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需有一定的发散性与挑战性,注意问题的难度与知识掌握之间的平衡,使其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学生刚接触内科学时,可以设计基础问题帮助其熟悉临床诊疗程序与思路;而后,随着临床工作的逐步开展,可以设置一些复杂或疑难病例,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思考,达到深入理解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目的。

2.3理论实践相结合

单纯病例介绍与理论讲授难免枯燥乏味,因此在理论课讲授时,要让学生有由理论到实践、再结合理论的过程。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首先给出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再对疾病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诊治予以深入阐述;随后,在教师带领下,让学生接触代表性病例,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整理疾病诊治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展开讨论;最后,学生分组总结该病种的基础知识与临床诊治要点,分享学习体会,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发言加以点评和归纳总结,并对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4课后案例提高

理论授课的完成不代表教学任务的完全结束,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有助于其对学习内容的强化,有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既往多布置选择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注重知识的记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为此,我们建议在课后布置思考题时,设置简单案例,并将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内容结合案例设置为问题,促使学生将分散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有序的梳理和应用。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实施经验总结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对所提供的病例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对疾病本身以及疾病背后隐含的知识加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形成解决问题能力,而这对于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开展非常重要。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重要理论概念的讲述不能忽视,不能光讲临床诊治而忽视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注重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结合与融会贯通,因此,合理的教学计划至关重要,必须兼顾理论讲授与病例讲授。

再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病例问题的创设和课堂讨论的开展,病例讨论有时没有标准答案,很多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论或尚未阐明之处,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问题讨论的具体环节和进度,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最后,师生的共同协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包括理论学习、接触患者以及探寻病例所涉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等,从而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断地调查研究、释疑解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

4结语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篇6

当前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综合化课程《病因病理学》的课堂教学,由于学制短教学进程快,面广量大的教学内容和紧缩的教学时数形成了矛盾,所以教学方法仍然摆脱不了“填鸭式”的束缚,授课形式仍是以教师“单通道授意”为主,“一灌到底”,学生学习变得呆板生硬,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显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具有开拓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围绕《病因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现总结如下。

1 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科学思维才能的一代新人,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现代高等高职院校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如何将这种教育理念贯彻到护理专业《病因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科学思维的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基础学科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枯燥,单调,乏味和抽象。学生不愿学,老师不好教。我们通过教学改革,采用了大量丰富的图像和视频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分析概括形成逻辑思维,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从过去单纯的知识型授课模式,转变为现在应用现代教育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用了3个结合:一是教学与教研相结合,将教研的思路和设计引入教学中,贯穿教学中,启迪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教学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用于临床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病因病理学是衔接正常人体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临床护理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有病因病理学知识作为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能将病因病理学知识和今后临床护理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怎样运用所学的病因病理学知识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三是教学与未解决的难题相结合。在病因病理学领域中,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未知数(如肿瘤的原因和机理等),我们通过教学告诉学生,激励他们将来去研究和探讨,让学生通过我们课程的学习,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性意识。

2 突出课程的特色

针对病因病理学的学科桥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学习、研究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还要求指导学生复习与本学科教学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生物学知识,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预习相关临床护理学知识。不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就没有办法体现学科的桥梁特点,课堂教和学都不可能得心应手。为了更好地将病因病理学课程真正成为护理专业临床与基础医学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在课程的实施中,还贯彻了“一纵”、“二横”、“三框架”的课程教学特色。“一纵”指的是知识的纵向联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介绍单一孤立的知识,而且把所讲授内容的来龙去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如我们在讲授病因病理学各论之前,总是引导学生先专门复习已经学过的病因病理学总论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二横”指的是知识的横向联系,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带有横向联系的内容如肿瘤、炎症等章节的教学,以共性特点为中心,层层展开,把总论的教学和各论的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三框架”指的是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将病因病理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超出教材本身的局限,构建学生整体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概念。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便于学生把所学的零碎知识和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也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3 改革实验教学

以校园网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备,组建以部门局域网络系统为依托、以网络控制室和课件制作室为中心,以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实验室为主体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各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实验室既可通过大体标本、投影仪、数码显微镜、投影仪等显示设备,自主安排各种形式的病因病理学实验活动(如:显微视频摄像示教、电脑幻灯教学、网络教学等),也可在网络控制室统一协调下,开展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活动,从而建立开放性、多媒体、立体性教学空间的新型病因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病因病理学较为单一、抽象和封闭的实习教学模式,增进了整个病因病理学实验教学系统的效能,促进了现代病因病理学实验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转变。在实施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该新型实验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和成绩进行研究分析,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加以总结,形成教学理论。新型实验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讨论、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建立对疾病正确诊断的科学思维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有利于扩展学生实验范围,我们在实验课中,将学生带入形态学技术室,让他们了解实验所观察的病理学切片的制作过程,观察临床外科病理标本的制作程序,包括组织的固定、脱水、浸蜡、包埋、切片、HE染色和封固等实际操作过程,给他们介绍每一步程序的原理和注意事项,使他们提前了解临床病理工作,扩展知识范围。

4 培养课外兴趣

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的临床实习中,不再有机会接触到基础实验室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增加了学生课外兴趣的培养,组织他们参观实验室,介绍实验仪器和设备,学会操作基本的仪器设备,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参与我们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有分工有协作,具体完成某一项实验任务。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以及科研的动手能力,科研协作精神,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深造奠定实践基础。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篇7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4-0522-03 中图分类号:G 642.423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4.058

临床思维能力是运用理论知识对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等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师的核心能力,是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1]。病理学的任务是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变化以及疾病的转归和结局,从而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其本质,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2]。学习病理学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知识的第一步,在病理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疾病的病因病理形态改变,而且要领会相关的症状、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等表现,学习病理学除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外,也是培养医学生诊断疾病的思维形成过程。因此,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就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探讨如下。

重视教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3]。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是医学基础向临床学科过渡的关键阶段,其内容涉及诸多基础和临床学科的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关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就要求病理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知识。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和实施教学的能力。多年来,我院病理学教研室教师除承担病理学的教学,还承担直属附属医院临床病理诊断、尸体解剖的工作。这给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丰富临床知识提供很好的条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除了参加岗前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外,还要求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通过取材、包埋、切片、染色、病理读片和尸体解剖的工作实践,较快形成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专业知识体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拓展和丰富了临床知识。在教学上,安排高年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试讲、听课、集体备课、书写教案和教学课件制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其教育教学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义诊、医院文化活动和申报教学科研课题,培养和提高自身医德、师德和科研能力。

重视实验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病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实验教学是病理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病理实验课教学往往是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对病变的组织标本进行大体和显微镜下观察、认识疾病的病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师生交流互动少,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病理实验课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层次,引入病例教学和临床病理讨论的教学模式,依据教学内容和疾病的特点,设计简单的病例,学生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资料,观察标本和组织学改变,在尝试疾病诊断的过程中,学生是带着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的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所观察到的病变,形成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既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也使病理知识与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病例教学法的引入,使教师的作用以灌输为主转变为引导为主讲述为辅,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是对传统病理教学的补充。医学教育的实践证明,病例教学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4]。在实验课教学的安排中,我们还分阶段安排2至3次临床病例讨论,选择讨论的病例必须是学生所学过的病理知识,符合展开讨论的死亡尸体解剖病例,一般以涵盖两个系统疾病为宜,讨论前教师先介绍病例资料,包括发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以及疾病发展变化、治疗经过和解剖肉眼所见、镜下病理变化等,接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名学生进行讨论,各组学生提出各自的分析和诊断,最后教师进行引导分析。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鼓励学生要有独立的见解,又要善于对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引导学生进行缜密的思考和逻辑性讨论,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对病理知识、临床知识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知识的认知系统化,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通过临床病理讨论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5]。

开放实验室,加强课后辅导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记忆和思维的形成往往需要反复的实践经历。对于医学生来说,病理实验教学是他们第一次直观认识人体病变的器官和组织,鉴于实验课的内容和时间所限,很难将每一种疾病的病变特点化为长久的记忆,因此,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复习、观察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加深理解和记忆,密切病理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教师进行课后的辅导答疑,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某些认识的偏差,加强师生交流沟通,及时掌握教学反馈的信息,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病理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6]。加强和改革病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是病理学教学的目标,也是适应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多年来,病理学教研室将病例教学法、临床病理讨论引入病理实验教学,让医学生提早进入临床角色,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不但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覃汝天,蒋诗颖.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医学,2007,20(3):554-555.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3]康凤英,杨 辉.临床护理实习教学研究新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11A):2267-2270.

[4]陈朝霞.病例讨论对实验诊断学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J].青岛医药卫生,2009,41(1):65-67.

[5]付欣鸽,胡文浩.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J].农垦医学,2006,28(5):368-369.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篇8

文章编号:1003-1383(2006)03-0322-02

中图分类号:R 642文献标识码:Bお

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 是一门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的科学,是现代医学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它是一门年青的学科,国内发展才20年,没有现成教学模式,因此有必要对危重病医学教学进行探讨。自1970年美国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危重病医学学会以来,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临床医疗的迫切需求,危重病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正在显示出越来越活跃的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医学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是引进了现代危重病学理论,并建立起一批重要的实践基地――重症监测治疗病室(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ICU,也称“加强医疗单位”),今年3月我国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标志着我国重症医学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一、临床医学专业应开设危重病医学课程

ツ壳霸诟叩纫窖г盒?设的危重病学课程仅作为麻醉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现代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机制和治疗的科学,当今的麻醉科医师实际也是围术期的内科医师和危重病专家,在临床实践中从事着生命保护、生命支持和生命调控的工作。因此,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已成为麻醉科医师必然要求。而对于从事其他临床学科尤其是从事重症医学的临床工作者来说,也都时刻面临急危重病救治问题,临床学科的医生绝大多数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由于现在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中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重症医学的知识,常常使很多临床医生面对病人突然的病情变化不知所措,甚至贻误了抢救时期,而使本可能救治的患者失去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有利于提高我国临床医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医生的抢救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把医学当成纯自然科学学习,学生只会为考试而学习,为高分数而学习,一旦进入临床,不会识病,不关心病人,则是医学教育的失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日本对36所医学院六年级3303名医学生的调查发现,80%的学生不能完成标准的心肺复苏[1],目前尚未见到我国在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但我们可以据此加以推测。

ソ萄Ц母锏哪康氖且增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要加强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的能力和学术交流的能力等培养。因此,理论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各种危重病的救治对学生而言,是挑战,是探索,是综合素质的考验,因此很多国家开设了危重病课程[2,3]。通过危重病医学这一课程的设置和学习,可以把学生尽早导入医生的角色,认识医生的使命,认识医生所应具有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及道德要求,就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4]。

二、重视危重病医学与病理生理教学的结合

ノV夭∫窖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对医学生来讲由于危重病人来势凶、病情重、生命垂危,一般都是忙于对症处理,很少有人用基础医学知识去仔细探讨危重病人的病因、机制。以最常见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为例,有的病人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肺”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等远隔器官损伤或衰竭,这已远远超出了感染的范围,也超出了某一传统专业的范围。这不仅涉及病理生理“休克”的病理生理分期和病理生理进程,也涉及应激状态下的机体反应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细胞因子、缺血再灌注损伤、酸碱平衡紊乱、缺氧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危重病医学与病理生理教学的结合。危重病的发生涉及广泛的病理生理过程,只有开设危重病课程和实习,才能使学生的病理生理基础理论学以致用。要想把临床课教好,必须强调理论课的学习,并将基础课内容融入临床课之中,两者相辅相成,有机衔接,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三、危重病医学要教会学生整体的看待疾病,看待病人

ノV夭∫窖У闹瘟品段г则上包括各种危重的急性可逆性疾病,如:急性循环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急性发作、败血症、心跳呼吸骤停复苏;重大手术后需要监测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者;麻醉意外病人;重型复合性创伤、各种类型中毒休克病人;各种代谢疾病危象者,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者等。与传统学科不同,危重病医学主要侧重的是器官与器官之间、器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病人是整体,疾病也是整体,所以,治疗也应该具有整体性。如同MODS是一个综合征,而不是多个独立器官功能损害的简单叠加,治疗也不能是对每个器官进行治疗的总和[5]。

四、危重病医学的教学要重视临床见习与实习

ド砹倨渚趁娑晕V夭∪四苁寡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思考者。在抢救危重病人时,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救治病人,从而提高其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学生首先进入临床去接触具体生动的病例,观察患者为何存在顽固的低血压、低氧血症、为何出现少尿、为何出现意识改变、黄疸、上消化道出血、酸碱平衡紊乱等,其病因是什么,如何产生,怎样转归的,如何救治等。通过跟踪学习完整病例的诊治过程,使其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后,启发学生进行由具体到抽象的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把知识学活。从病因、发病机制、各个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特点到救治,把各个器官功能不全有机联系起来,不仅记忆深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方法,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SuzukiA, SuzukiY, Takahata O, et al. A survey of 3,303 6th-year medical students from 36 universities concerning knowledge of resuscitation Cmore than 80% of medical students cannot perform 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Masui,2001,50(3):316-322.

[2]OsonnayaC, OsonnayaK, BurkeEW. Community-oriented medical emergency programme: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issues[J]. Med Teach,2002,24(5):491-494.

[3]DobbGJ. Critical care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J].Ann Acad Med Sigapore,1998,27(3):381-386.

[4]RogersPL, GrenvikA, WillenkinRL. Teaching medical students complex cognitive skill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Crit Care Med,1995,23(3):575-581.

[5]刘大为.危重病医学与ICU[J].铁道医学,1998,26(1):1-2.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篇9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理论教学 改革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以疾病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研究患病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和机制。在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当学生掌握了这些理论和思维方法之后,去指导临床实践,就可以使他们思路敏捷,判断准确,在分析病历、总结治疗成功经验和汲取治疗失败教训的时候,就能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使病人明白自己患病的原因,成为远见卓识的医生。笔者现将我校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内容做一阐述。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病理生理学的学科特点,教研室自2009级学生开始尝试病例引导式教学方法(case based learning CBL),即在教学中增加了临床病例或根据教学需要对病例进行标准化处理,以病例涉及内容为主线,将其融入课堂理论授课之中。这种教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既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该方法实施几年来,经在学生中调查表明,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投入和内容的掌握程度比以前被动学习都有了明显提高。为了更好地开展此教学方法,教研室要求读硕士和博士的年轻教师选择心血管、脑、肝等临床研究方向,使毕业回校后的教师能更好结合临床实际和病理生理学学科的新知识、新进展进行讲授。

教研室尝试让学生上讲台讲课,参与病理生理学理论授课。学生上讲台前,教师首先应选取一些相对简单的章节为题目,例如缺氧,鼓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教师做一些指导,如提出讲课的基本要求,讲述的内容以教材为主,但不限于教材,可以通过网络或图书查阅相关内容,讲课的形式和手段不限,可以制作课件或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前期准备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学、收集资料、主动思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而且,学生通过上讲台的讲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网的构建能力。同时,通过师生角色的交换,促进了交流,实现了教学相长。

此外,教研室还开设了《临床病理生理学》选修课。在我国,尽管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但基础医学教材主要依靠基础学科专家编写,教学计划分为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学在时间和讲授方面易于脱节,难以体现各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全面掌握医学科学知识甚为不利。开设《临床病理生理学》选修课可以弥补病理生理学课时的不足。同时,《临床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选择了目前临床上最常见、最典型的综合性病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临床病例的过程,弥补了与临床联系不足的缺憾。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轻松地把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巩固、强化了理论,联系了实际,起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病理生理学知识与各专业的联系

病理生理学知识在不同的专业中的地位和学习要求不尽相同,教师应注意在有限的学时内把病理生理学知识融入他们的专业领域。疾病的内在功能和代谢的变化,外部表现出来就是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利用病理生理学知识去认识和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利用病理生理学知识去判断病情的演变规律,教师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制定出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例如,护理专业着重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理解疾病内在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如对患者痰液的观察:粉红色泡沫痰提示肺水肿液内有少量红细胞;而临床医学专业重点讲解患病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在病理生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患病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来理解其临床表现;而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来推断其机体内在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

三、建立师生交流平台

我校病理生理学课程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教研室充分利用网络QQ的开放性、互动性等优点,2012年在教师与所教学生中建立病理生理学学习交流平台,教师把授课的课件、课后思考题和相关教学资源等放于该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获取,而且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随教随学随问。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学生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就拓宽了,也便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学习与考核是教学的两个面,以往人们仅仅把考核看作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学与考是对立的,考核方法单一,考核的内容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忽略了能力的考核,学生的学习主要来应付期末的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需要建立一个内容多维、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学习评价体系,以评促学,改变传统的考试不足,改变学生期末的突击性学习为平时全过程努力学习,变纯知识性学习为能力性、创新性学习,把终结性评价变为形成性评价。具体做法是:(1)把整个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平时上课,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病例,查阅文献资料,课堂轮流发言讨论,其结果计入平时成绩(20%)。(2)期末考试30%的成绩由数个考核小组对学生逐个进行口试。(3)期末考试30%的成绩由出卷的方式来考核,但试题上要加大分析题的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病例分析。(4)实验课考核占20%。

参考文献:

[1]罗天娇,韩丽莎.医学教育如何使学生热爱学习并主动学习[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7).

[2]金月,韩丽莎.病理生理学课程学生参与理论课授课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

[3]郑少燕,苏敏,田东萍.病理学CPC案例式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

[4]冯蕊,张颖,李凡.临床互动式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32).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篇10

《病理学》是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生物化学》、《解剖生理学》和《兽医微生物学》等为基础,阐述畜禽机体组织细胞因患病而改变了的形态、机能与代谢的状况。这门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在基础知识与专业实践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为诊断与治疗畜禽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因此,在兽医学课程的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在讲授该门课程时,为适应临床的要求和学科的发展,应根据病理学课程特点,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开展理论教学,既要注意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十分重视病理学变化的形态学观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病理标本、组织切片,开展以人为方式致动物发病的实验,使微观形态宏观化,抽象理论具体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病理组织观察与分析的能力、运用所学的技能解决临床兽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复习,温故而知新

病理学是以生理解剖学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都与生理解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讲授病理学时,必须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复习、回忆已学过的生理解剖学的知识,然后,导入病理学的知识,引导他们进行生理、病理两方面对比,找出病理方面的形态特点。但病理学又是内科病、传染病等临床课的基础,机体患病所出现的生理代谢障碍和病理形态学变化,就是病理学方面的知识范畴,所以,在这方面又要把一些平时所常见的各种疾病变化特征,结合有关的病理学章节进行讲授,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授“脱水”这节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首先启发学生回忆生理学中“水”在机体中的分布情况和作用之后,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他们所观察过的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疾病严重脱水所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使感性知识与理论知识融汇在一起。通过回忆以往知识和临床的感性知识,这样,学生对脱水的原因、类型、表现的认识就明确、清楚了。

二、让学生观察病理标本是提高其辨别力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运用语言描述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会感到枯燥乏味。此外,教师有时很难用文字清楚地表达一些病变,在黑板上画图不仅耗费很多时间,而且很难真实、全面地将病变演示出来,而挂图又过于模式化。这样,必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系统讲授基本原理的同时,要十分注意运用动物病理标本开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让学生观察病理标本。故此,在病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病理标本对提高学生辨别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让学生观察到更多的病理标本,教师要组织、指导学生利用一切机会采集临床病例材料,制作大体、组织切片和图片等类型病理标本。在采集病理标本过程中,应尽量记录动物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组织学变化。记录的手段可包括摄像在内。

在教学过程中,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应让学生观察到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生前的临床症状,了解动物的尸体剖检过程和注意事项,掌握某一疾病所出现的不同系统器官的病理变化或发生机制,以及动物的罕见病变或稀有动物的病变等。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奠定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例如,在肺气肿这一节内容中,包括了肺泡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混合性肺气肿和岛屿状肺气肿等名词。这些名词已使学生望而生畏,加上其发生的机理、特征、临床表现等抽象内容,更让学生难以理解、记忆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对比法,根据课程内容,把平时所收集、保存的各种肺气肿的标本,一个一个指给学生认识,讲解其发生机制和病理特点,使理论与实物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学起来有理论指导,又有实物标本验证,看得见,摸得着,因而就不会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理解、记忆了。

三、开展组织切片、绘图实践教学是学生认识细胞病变的重要方法

病理学的内容都涉及到细胞的代谢障碍和形态学的变化,这些内容抽象而乏味,学生听课印象不深、好像水过鸭背,很快就遗忘。例如,在“细胞脂肪变性”中,讲述了“机体受致病因素侵害,细胞脂肪代谢障碍,因而,细胞质内出现正常生理所没有见到的脂肪滴”相关内容,同学们开始认为这纯属理论问题,看不见,摸不着。后来,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组织切片和绘图,把正常肝组织切片和脂肪变性的肝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对比,找出病变细胞的特点,把肉眼看不见的微观形态宏观化,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四、注重实验教学,指导学生以人为方式致动物发病,使抽象理论具体化

病理学的特点在于概念多,抽象性问题多。为使同学们对抽象理论形成具体化理解,教师必须注重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过去,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只是“授人以鱼”。现在,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授人以渔”,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地开展病理实验,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这样做,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