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3:44:36

避免范文篇1

2.最近离婚的“惊悚”细节。即使一切属实,提到这个话题则会显示你这个人不够谨慎。

3.内心的性别或种族偏见。你或许以为面试官与你志同道合因而大书特书,其实这样不啻是自掘坟墓,职场里不容许性别和种族歧视存在。

4.政治话题。

5.宗教话题。

6.心爱的明星球队或运动员。你最喜欢的可能是面试官最讨厌的,即使官凭这一点就反对你很不合理性,可是也无可厚非。

7.子女或孙子女甚至到自吹自擂的地步。即使面试官桌上摆着自己的家庭照,你的口袋里塞满成叠小孩照片颇不符合面试的场合。

8.为面试官取得某物或某种特殊商品的提议。举例来说,“我能为你买到批发价”或许是事实,或换了个场景会表现出你待人的热忱,可是在面试则格格不入,而且会显得你在贿赂面试官。

9.谈到你刚搬离之某地区的天气或交通,或任何风土人物,你把它们批评得体无完肤。(你也许碰巧批评到面试官的家乡,而面试官又正巧深感怀乡之情。)

10.你如何地厌恶数学、科学或其他特别学科,虽然表面上看来似乎与此职位无关。(公司主管阶级也许正巧期望员工擅长数理。)

11.丝毫无益于前途的个人憎恶。举例来说,你提到如果你不幸天生一头红发,你绝对会把它染成另外一种颜色,而你也许会发现公司总裁碰巧就生了一头火焰般的红发。当然,守时就是很安全的话题,譬如说你这人十分准时,对老爱迟到的人感到很头痛。

12.抱怨面试官让你久等,或你填写工作申请表或接受打字测验的房间热得会烤死人。你想表现给面试官的是你的积极面,一味抱怨则适得其反。

13.老提大人物名号以自抬身价。举例说,你前任老板是个室内设计师,你曾协助她装潢某位名人的宅邸,名人的排场和派头并不值得你大书特书。假使你真的与某些社交名流为友,留心别造成你在吹嘘自己的印象。

14.透露力有未逮之处。举例说,由于家累,你无法同意下午五点以后留下来加班,你没有必要主动自暴其短。这条策略当然也有例外,如果雇主明言员工必须同意偶尔留下来加班,而且这是该职位的先决条件,你就一定得实话实说。请记住:某些状况临场会有变化,要自行斟酌;万一到时候公司对你提出某种特殊要求,说不定你的状况已有改变。

15.谈话偶尔会陷于沈默,为了化解冷场的情况,你脑中浮现的念头,不可随意脱口而出。务必叁思而后言。

16.漫无焦点的闲扯淡。你回答完问题或作完一段评论,就此打住,等待下文。话点到为止,喋喋不休徒然无益。

17.将面试官赞美得天花乱。即使你诚心佩服其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赞美可能遭到误解。当然,你可以这麽说:“与您面晤是一种愉悦,谢谢您。”

避免范文篇2

渴望升职的人:这样的人会将个人发展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利益,为了实现长远目标,常常不惜牺牲自己的当前利益。比如,为了维护形象,一个仕途宽广的人可能会尽量杜绝绯闻出现。富于心计的他们习惯计算职业生涯中的成本和收益,并由此做出选择。这样的人往往能够保持谦谦君子的公众形象,但一旦他们的心计被人看穿,流言也就随之而来。

对于成绩优秀的办公室职员来说,难免会惹流言上身,这是因为优秀与平庸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优秀者总难免受大部分平庸者的打击和排挤,而流言正是平庸者惯用招式之一,一试见效,屡试不爽。那么如何从容应付办公室流言呢?

职场避免流言五大法则

1、保持镇定。切忌在流言面前暴跳如雷,大吵大闹,那样只会于事无补,反倒给上司留一个遇事急躁、缺乏沉稳的坏印象。流言决非空穴来风,静下心来寻找一下源头,寻求解决之道。谨记,流言面前保持微笑、冷静对待,要比捶胸顿足泪雨滂沱要好得多。

2、寻求支持。单枪匹马笑对流言,虽说显示了为人坦荡一面,但毕竟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主动出击,寻求支持,争取绝大多数的同盟,才是彻底战胜流言之道。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积极主动寻求上级支持外,向下寻求支援也极为重要。上司在流言面前总会以下属意见为参考,下属意见有时会起到一言九鼎之功效。

3、反省自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流言的出笼是否真的与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妥有关?如真的是自己哪方面处事不公,为人不仁,乃至做了有悖良心的事,不妨当面认错并改正,求得公众的谅解与支持,让流言降温或熄火。

避免范文篇3

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等各环节,我国粮食存在各种不同形式的“隐性浪费”。在此大环境下,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镇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努力做到在厉行节约的政治自觉上走在前,在反对浪费的实际行动上作表率,在营造文明的浓厚氛围上创先进。

一、当前进展情况

镇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等媒体平台向公众倡议“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党员干部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坚持强化危机意识,把“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融入工作生活,形成良好示范效应,带动全镇从日常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身边做起,杜绝餐饮浪费。

(一)推行“适量采买”。切实做到“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特别是学校食堂、机关单位食堂严格把控原料采购到餐厨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减少食物采购、准备过程中的浪费行为,以就餐人数定量按需备餐,避免浪费,减少厨余垃圾。

(二)开展光盘行动。我镇高度重视“小米粒”里的“大民生”,积极践行“光盘行动”。在机关食堂、餐厅等场所张贴宣传标语,放置警示牌,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行动上自觉落实,食堂就餐时取之有度,公务用餐时合理点餐、避免浪费,做到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求高档、不食野味,堵住舌尖上的浪费。

(三)倡导剩菜打包。摒弃“剩菜打包丢面子”的传统思想,大力提倡“净桌”行动,科学合理处置和打包剩菜,选择合适的打包容器,遵循“三分开”原则——干湿分开、生熟分开、荤素分开,做到既厉行节约,又保障健康,营造餐桌文明新风尚。

二、面临的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传统观念作祟,存在“自己掏钱,丰俭由我”的错误观念,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爱面子、搞攀比,同时存在会议节庆日大吃大喝、联络感情时劝吃劝喝、款待亲友时好吃好喝等不理性餐饮行为。

(二)饮食习惯不健康。有的家庭存在无肉不欢,无酒不快的饮食偏好,存在“要么不吃,要么吃够”的饮食习惯,对个人而言是造成身体负荷过重,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对社会而言更是造成粮食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惩戒方式较单一。面在对一些浪费现象,相关惩戒措施还不够完善,口头警告为主的处罚方式还不足以让浪费者引起重视,甚至部分民众“一犯再犯”,不以为然,未从根本认识到浪费粮食行为的严重性。

三、建议及打算

(一)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节约粮食,从娃娃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明白勤俭节约不是节衣缩食过苦日子,而是健康从容过好日子,培养崇尚节约、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把崇俭抑奢作为一种责任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油、一棵菜做起,自觉抵制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行为,坚决破除讲排场、比阔气、搞攀比等陋习,争做节粮爱粮、文明生活的倡导者。

避免范文篇4

一、投稿前必须要核实其正规性。

1.大家可以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进行检索,若是正规发表期刊,会显示该期刊的相关信息,否则,则没有。

2.登录知网、万方等期刊数据库查询。登录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查一下,看是不是杂志被这四个网站收录了。如果没有收录,则这本杂志问题非常大,不建议投稿。

3.查询期刊刊号、邮发代号。正刊会在新闻出版局备案,不但有邮发代号,还有国内刊号CN,CN后缀期刊所在省的代码。一般来说,一个省的期刊,其办公地点、主管单位、主办单位都在这个省内。如果出现办公地点不在省内,或者主办单位不在省内,可能就是假刊。

二、选择的时候不要一味只看价格而选择最便宜的。

避免范文篇5

证券监管体制是证券监管的职责划分和权力划分的方式和组织制度,是国家历史和国情的产物。证券监管体制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是决定证券市场有续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证券监管机构作为证券市场监管的主体在整个监管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确立有效的监管体制模式,能够提高监管的效率,避免证券市场过分波动。

一、市场监管失灵是监管自身的问题

证券监管是控制证券市场参与者市场行为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该系统中,监管主要包括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监管对象包括证券业务本身以及与证券业相关的其他利益组织或个人。这些单位和个人受自身地位与利益机制支配,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着证券的发展。

在宏观经济中,政府监管职能在于提高效率、维护公平和保持稳定。为保证这三项职能的实现,既要防止市场失灵,即市场配置资源失灵,还要防止政府失灵,即由于政府监管而降低效率,使问题更加严重。市场经济体制下,供求关系创造了市场,市场确定价格以实现“市场出清”。价格是配置资源的信号、手段和方式。当价格手段在市场失效时,我们通常以政府“看得见的手”来替代市场价格“看不见的手”。

政府干预同样存在于证券市场。多数情况下,一国政府干预证券市场的程度与该国政府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大致相符。在一个竞争性的证券市场中,我们认为政府干预只有在以下条件下才是可取的:①出现或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现象;②市场失灵已经或可能引起明显的经济低效或不公平现象;③政府行为可以改善低效或不公平现象。如果上述条件之一得不到满足,就不应采取政府干预。因此,考察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应从市场支配力、外部性、免费搭车问题及不完全信息四个方面来分析研究。

所谓市场支配力是指一个或多个销售者(或消费者)影响他们所交易的商品或服务价格的能力。在竞争性模型中,销售者(或消费者)与整个市场对比是非常弱小的,他们不具备支配市场价格的能力,也就是他们不具备市场支配力。如果销售者(或消费者)能够影响市场价格,那么资源配置在社会当中是无效的。这一状况出现在证券市场中,就会出现证券市场失效。

外部性是指一个厂商的生产行为或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其他人产生直接的、未予补偿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证券市场中也存在正面外部性和负面外部性。最明显的证券负面外部性就是有人为了获取证券上市资格而造假,这种行为对会计信息真实的公司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这些涉及欺诈的证券索赔表现为社会的福利净损失,因此也可以被看作是证券经营的成本。

证券监管本身就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即使国民个人或企业无须为此付费或很少花费,无数的个人和企业都能从中获益。没有任何一家社会组织自愿无偿参与对证券市场监管。这就出现免费搭车问题。这样,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的一个隐含前提就是证券市场是健康有序的。信息难题也是造成证券市场失效的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既对市场参与者造成困难和问题,也会造成政府监管失灵。市场机制会自动通过价格的形成和修正过程吸收各种信息,但在短期内市场机制无法识别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信息欺诈行为,因此监管的任务就是给说假话的人施加额外的成本,改变他们的行为激励。但监管的任务不可能是实现强制性的、完全的信息披露,监管的任务只是防止他们说假话。

政府监管本身也可失灵。现代证券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国政府为了保证证券业的稳定和对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通常对证券业进行严格的监管。一般认为,政府对证券业进行有效监管,能够纠正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增进社会福利。但政府不是万能的,而且也有其客观和主观的缺陷,政府的缺陷同市场的缺陷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是难免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格拉斯•斯诺认为,没有国家就办不成事,但是有了国家也有很多麻烦:国家的存在是解释经济增长的关键,但也是造成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科斯认为,“政府机制本身并非不要成本,实际上它的成本大得惊人……直接的政府管制也未必会带来比企业和市场更好解决问题的结果”(R•H•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21~23)。政府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干预无限扩张,从而导致设置庞大的机构,人员臃肿,成为“大政府”,而且超出政府应该调控的范围、层次和力度,不仅没有弥补市场的机制缺陷,反而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此外,由于政府制定法规政策的失误和实行措施不力等原因,也会出现政府的无效干预。这种干预的方式、范围、层次、力度和预期选择都不适当,从而不足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难以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转。斯蒂格利茨指出,与民间部门相比,政府的最大优势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征税权、禁止权、处罚权,以及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即主要克服搭便车问题。但是政府的这些优势后面却又隐藏着很多成本,因为很难避免政府滥用职权并使民间部门遭受损失的现象发生。即使政府不滥用职权,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对他所从事的工作不具有剩余索取权利,因而有可能工作动力不足,容易出现官僚主义作风和行为以及产生各种低效率的现象。

基于以上原因,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对证券的监管是必要的,但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会出现监管失灵或失败的情况。监管失灵一般是指监管所设定的目标没能实现,即没能实现公共利益。

解释监管失灵原因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公共利益论、监管的“俘获说(或捕获说)”、监管的供求理论、监管的“寻租”理论、监管政治论等,最突出的是监管的供求理论。其代表人乔治•斯蒂格勒认为,影响一个产业对政府监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监管可以提供多种利益,包括直接的货币补贴,控制新竞争者进入,干预替代品和补充品的生产等。证券业主要有市场准入的管制,对业务活动的限制以及诚信展业等。在供给方面,政府部门进行一项监督活动时,并非是毫无成本,毫不犹豫地按照“公共利益”来提供证券产品。政府实际上是由一些有着自己独立利益的人组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当他们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而行使公共职能时,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低效率现象。在所谓民主政治的决策过程中,谋求政治权利的产业必须去找合适当“卖主”,即政党。政党在决定是否支持某项监管活动时要考虑这一行动是否有助于自己当选或再选。因此,需求监管的产业“必须支付两项政党所需要的东西:选票和资源。资源包括竞选经费、筹集经费的服务以及较间接的方式,其最后的结果取决于供需双方的博弈。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形成过程及相关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经历了一个从地方监管到中央监管,由分散监管到集中监管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证券市场处于区域性试点阶段,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起步阶段,股票发行仅限于少数地区的试点企业。1990年,国务院决定分别成立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地的一些股份公司开始进行股票的公开发行和上市交易的试点。1992年,又开始选择少数上海、深圳以外的股份公司到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

第二阶段从1992年开始,国务院总结了区域性证券市场试点的经验教训,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监管,同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股票发行和上市试点。从此,证券市场开始成为全国性市场,证券市场的监管也由地方监管为主改为中央集中监管,并通过不断调整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逐步走向证券市场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

1998年,国务院决定撤销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工作改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承担,并决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地方证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从而形成了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

新形成的监管体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证券监管机构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增强了证券监管机构的权威性,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提供了更好的组织保证。第二,地方证券监管机构改由中国证监会垂直领导,提高了证券监管工作的效率。改革后按大区的业务需要设置了9个派出机构和2个直属办事处,精简了人员,提高了机构运转效率。第三,加强了对交易所主要人事管理和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加强了交易所一线监管的作用。

但这种监管体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即过于将监管权力集中到一个部门,使得无法对监管效果进行再监管。与美国证监会SEC相比,中国证监会还拥有证券规章制度制定的话语权。现行的证券规章基本上是出自证监会之手,而且这些规章已经把证监会权力延伸到整个证券市场。在没有权力约束机制的状况下,证监会管制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张,包括行业准入许可、律师事务所证券业务准入审批、会计师事务所证券业务审批、资产评估机构审批以及对这些机构成员进入相关业务的资格审批、对基金管理公司从业审批等。

从证券市场角度看,一个成熟的市场需要有成熟的监管体制相配套。而能够成功运作的监管体制应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监督三者分开。试想,如果一个人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还是规则的制订者,游戏根本无法进行,更谈不上有序运转。即便是裁判员,这个裁判员还有很多“话语权”,在裁判过程中任意发挥、更改规则都会对游戏产生震动。要建立良好的证券市场秩序,就是要有一个稳定、制衡的现代证券监管体系和现代证券监管制度。政策不稳定、监管机构运转缺乏制衡、缺乏对监管的监管,难免会使政策忽左忽右、或严或松,引发市场信心不足,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只能成为目标和理想,而不能成为现实。

如果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管体制,不仅容易产生外部的运营成本,也会诱发监管机关内部的道德风险,即监管机关不顾其行为引起的社会成本和收益,而只关心本部门的成本和收益。具体对中国国内来说,监管自身的道德风险可能来自于中国证监会身兼数职:制定监管政策、实施监管政策和对监管机关的监管。当中国政监会身兼数职时,监管政策的得失成败,往往可以归因于一个机构。一般来说,对证券监管机构的“失”的考核较为明确,看证券领域是否出现问题;而对证券监管机构“得”的考察却显得模糊,因为没有第二家监管机构与其横向比较,没有另外一家监管机构比现在机构做得更好,也就是说,如果取得了成绩,不好肯定,但是出现了问题,却可以直接否定。因此他的积极行为的付出远远大于他采取保守姿态,偏严地执行监管政策所付出的代价。此时他甚至可能因为严监管而获得美名,这样对于监管者的理性选择是严格监管,而不计较社会成本。另外,监管者也有宽容监管的道德风险,放松对证券公司的要求和对风险能力的限制,隐瞒证券公司的不良状况。监管者这样做的一个动机是逃避监管不当的职责,总希望不良状况能够得到改善,这种状况可称之为“官僚”,另一个动机是可能来自外来机构人士的影响,于是放松监管。严监管与松监管往往同时存在,形成监管不公平,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形成。于是各证券公司往往“跑部钱进”,围着监管机关转,进一步形成权力机关“寻租”的社会环境。在我国,还存在地方利益与总体状况发生矛盾的状况。地方监管机关为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做出有利于本地方的决定,但有悖于全国整体监管政策,事实上地方监管机关也存在道德风险的可能。

监管机构职能不清、政策不稳定是导致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探究证券市场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没有建立规范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职能的明确分工。我国目前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一些进展,但距离稳定、制衡的监管体系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国目前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但这仅仅使一般意义上的立法范畴。证券市场上的一些重大政策如国有股减持、QFII、降低交易费用等都应由立法机关来决策,而不应由证监会独自操办,而且这个立法过程应当是程序化的。否则,证监会的某个人的讲话就可以使股市大为波动,实在是本不该出现的事情。要保持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保证投资者的信心,必须有稳定的立法机制作保障。目前由于证券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立法工作交由行政部门来完成,那么就应将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执行分开由各自不相归属的机构独立操作,以保证政策的科学、规范和稳定。另外,对监管者的监管也很重要。证券市场自律,首先应做到证券监管者自律。光是自律还不够,还应他律。应有这样一个机构,由其进行对监管政策的执行、监管者个人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其再监督的依据应由立法机构制定。

三、建立有效的监管运作体系,推进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监管本身是制衡的产物,我们不能因为监管的存在而放弃对监管的监管。要使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消除市场过分波动,应从监管角度入手,理清监管机构的职能和范围,建立政策稳定的监督机制和制衡的监督机构,适时评估市场监管效果,建立健全监管人员行为监督制度,使“消息市”、“政策市”的基础牢固、稳定。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商榷:

(一)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监督法律体系。除了目前正在执行的《证券法》、《公司法》等以外,还应制定其他相关市场监管法律,完善证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一是应抓紧制定《证券市场监管法》,弥补《证券法》在市场监管操作上的程序、方法、处罚等方面的空白,加强在监管政策制定程序、监管政策实施程序、处罚的对象和程序的规定。二是应制定《证券监管机构管理规定》,明确证券监管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人员配备、工作范围等,从法规上进一步规范各机构的权力与责任。三是应制定《证券市场监管从业人员操守规范》,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四是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程序。

(二)从机构框架角度重塑证券市场监督体制。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统一监管模式,即由一个统一的机构中国证监会实施对所有证券机构、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监管,监管者不仅要对证券市场安全和稳定负责,还要防范和化解系统风险,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股本经营、公司行为进行全面的合法性监管。证监会的监管任务重、责任大、权力大也构成为将其职责分解的原因。因此,从立法、执法、行政相制衡的角度出发,建议分别建立健全行使上述职能的机构:

立法。设立国家证券业政策制定委员会。狭义的立法工作还应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完成。广义的立法,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法律,还应包括重大法规、政策的制定等,这一部分工作由国家证券业政策制定委员会来承担。国家证券业政策制定委员会直属国务院,机构单设,待金融混业经营后与其他金融业政策制定机构合并,共同组建新的国家金融业政策制定委员会。国家证券业政策制定委员会可不设地方机构。国家证券业政策制定委员会主要由金融产业方面的经济学家、学者组成,负责重大政策的前期调研、政策论证、可行性分析、对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预测、分析、跟踪、修改等事项,负责重大政策的研发。

监督。设立国家证券业再监督委员会。狭义的监督由司法监督来承担。国家证券业再监督委员会负责对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执行进行评估及监督,负责对监管从业人员进行监督,负责对监管机关的实际绩效进行监督,并对一切违法、违规机构、人员依法进行处罚。涉及刑罚处罚的,由司法机关进行管辖,此时该机构参与公诉。国家证券业再监督委员会直属国务院,机构单设,待金融混业经营后与其他金融业再监督机构合并,共同组建新的国家金融业再监督委员会。国家证券业政策制定委员会可不设地方机构。

行政执法。行政执法职责由现存的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承担。对中国证监会的机构可保留现存机构,但须改变内部机构设置,以适应职能改变的需要。改革后的中国证监会应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执法机构,负责对监管对象进行监督及做出处罚,以及对监管政策向国家证券业政策制定委员会提出反馈意见。在行政监管执法中应注重市场准入管理、日常性技术性监管,以便避免行业性普遍违规行为的发生,在监管中应将自由裁量权控制到最小。

四、结论。

一般来说,一个行业(机构)的永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制度安排。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监督三者分别行使证券监管职能,是合理的制度框架基础。现今我国证券业监管机关集三者职能为一身,从根本上制约了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和效果。在我国宏观经济如此向好的形势下,证券市场却难以给投资者以满意的回报。如果将现在的中国证券市场不稳定原因作深入剖析,证券市场监管理论的天然不足是证券市场不稳定的始作俑者。目前中国证监会的部分权力开始下放到证券交易所,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不能从根本职能划分上解决问题。对证券交易所下放权力,形式上又是多开设一家分支机构,如此而已,权力既然可以下放,在想收回时还可收回。总之,如果不改变证券市场行政监管的自由裁量,我国证券市场理论上应达到的稳定就极难实现。因此,要保证我国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就应改变我国证券市场监管运作体系,分别建立单独机构行使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监督职能,建立和完善稳定、制衡的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制度体系、行政执法体系、监督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蒂米奇•威塔斯,《金融监管——变化中的游戏规则》,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小哈罗德•斯凯博,《国际风险与保险(上、下)》,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避免范文篇6

首先是要避免对话的雷区:

坏消息(例如:飞机坠毁,共同认识的熟人得了癌症)。

宗教。

政治哲学。

自己的健康状况。

你是否受晋升。

最近的开销。

别人的过失或不幸。

要知道哪些是禁问的:

如果对方年过三十,特别是女性,不要问他(或者她)的年纪。

不要问一个偏胖或者偏瘦的人的体重。如果你认为对方瘦了,做了整形手术或者怀孕了,只需说“你看上去棒极了”。如果对方主动告知原因,你可以礼貌地问几个问题。

不要问他(她)为什么没有带家眷出席宴会。

不要问这些问题:辞退或裁员,性生活,流产,严重的或者晚期疾病,离婚。涉及金钱

的也不要问:薪水和奖金;高档服装、住房、汽车的花费;抵押贷款的规模;假期的开支。

再有,要知道哪些是禁止的行为:

不要懒洋洋的,但也不要站着直挺挺的。

不要双臂环胸,不要用手指摸头发和面部。

不要讲长而无聊的笑话。绝对不要说粗俗或黄色笑话。讲的笑话应该和讨论的主题相关。

不要表演。你过多注意自己和极力维持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时,这种现象会发生。

不要语速过快,不要拼命地在每一个分句里填充过多的信息。当你一有机会就反复那些固定词组时,这种现象也会发生。

不要用模棱两可的或者过时的词汇,外来语、技术术语点缀对话。不要引进模糊的或者具有挑衅性的话语。

不要说话过慢,这非但不会让你显得深思熟虑,只会让人觉得你枯燥无味。如果你没有陈述观点,别人就已经开始为你结束陈词,或者点头表示已经明白了。这种现象就发生了。

避免范文篇7

要避免树敌,你首先得养成这么一个习惯,那就是绝不要去指责别人。指责是对别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起来维护他的荣誉,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你这一箭之仇,日后寻机报复。

人的本性就是这样,无论他多么不对,他都宁愿自责而不希望别人去指责他们。我们都是这样。在你想要指责别人的时候,你得记住,指责就象放出的信鸽一样,它总要飞回来的。要记住,指责不仅会使你得罪了对方,而且他也必须要在一定的时候来指责你。即使是对下属的失职,指责也是徒劳无益的如果你只是想要发泄自己的不满,那么你得想想,这种不满不仅不会为对方所接受,而且就此树了一个敌;如果你是为了纠正对方的错误,那为什么不去诚恳地帮助他分析原因呢?

手段应当为目的服务,唯于不良的动机,才会采用不良的手段,而后树敌。许多成功者的秘密就只在于他们从不指摘别人,从不说别人的坏话?D?D显得自己高明。面对可以指摘的事情,你完全可以这样说:“发生这种情况真遗憾,不过你肯定不是故意这么做的,是吗?为了防止今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原因……“,这种真心诚意的帮助,远比指摘的作用明显而有效。

其次,对于他人明显的谬误,你最好不要直接纠正,否则会好象故意要显得你高明,因而又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得牢记,凡是非原则之争,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而且也许已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得到了满足,可以“以爱消恨“。口头上的牺牲有什么要紧,何必为此结怨伤人?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你也得尽量含蓄地进行示意。既然你愿意是为了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何必让伤人的举动来“逞能“。

微笑、眼色、语调、手势都能表达你的意见,唯独不要直接说“你说得不对“、“其实是这样的“等等,因为这等于在告诉并要求对方承认:“我比你高明,我一说你就能改变你自己的观点“,而这实际上是一种挑衅。商量的口吻、请教的诚意、轻松的幽默、会意的眼神,定会使对方心???服地改变自己的失误,与此同时,你也不会树敌。要知道,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的思想是符合逻辑的,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偏见、嫉妒、贪婪和高傲等,人们一般都不愿改变自己的意??。他们若有错误,往往情愿自己改变。如果别人策略地加以指出,则其也会欣然接受并为自己的坦率和求实精神而自豪?D?D问题是,你得让他们有这种感受和体验。

假如由于你的过失而伤害了别人,你得及时向人道歉,这样的举动可以化敌为友,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说不定你们今后会相处得更好。“不打不相识“这一民谚富含了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别人,当时你自己一定得到了某种“发泄“,与其待别人的“回泄“自来,不知何时飞出一支暗箭,远不如主动上前致意,以便尽释前嫌。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历史剧一直在演。廉?H自恃积功过人,多次故意见辱于后来居上的蔺相如,而后者见状忍让,不与为敌,不愿去争,直至后来廉?H负荆请罪

避免范文篇8

2.最近离婚的“惊悚”细节。即使一切属实,提到这个话题则会显示你这个人不够谨慎。

3.内心的性别或种族偏见。你或许以为面试官与你志同道合因而大书特书,其实这样不啻是自掘坟墓,职场里不容许性别和种族歧视存在。

4.政治话题。

5.宗教话题。

6.心爱的明星球队或运动员。你最喜欢的可能是面试官最讨厌的,即使官凭这一点就反对你很不合理性,可是也无可厚非。

7.子女或孙子女甚至到自吹自擂的地步。即使面试官桌上摆着自己的家庭照,你的口袋里塞满成叠小孩照片颇不符合面试的场合。

8.为面试官取得某物或某种特殊商品的提议。举例来说,“我能为你买到批发价”或许是事实,或换了个场景会表现出你待人的热忱,可是在面试则格格不入,而且会显得你在贿赂面试官。

9.谈到你刚搬离之某地区的天气或交通,或任何风土人物,你把它们批评得体无完肤。(你也许碰巧批评到面试官的家乡,而面试官又正巧深感怀乡之情。)

10.你如何地厌恶数学、科学或其他特别学科,虽然表面上看来似乎与此职位无关。(公司主管阶级也许正巧期望员工擅长数理。)

11.丝毫无益于前途的个人憎恶。举例来说,你提到如果你不幸天生一头红发,你绝对会把它染成另外一种颜色,而你也许会发现公司总裁碰巧就生了一头火焰般的红发。当然,守时就是很安全的话题,譬如说你这人十分准时,对老爱迟到的人感到很头痛。

12.抱怨面试官让你久等,或你填写工作申请表或接受打字测验的房间热得会烤死人。你想表现给面试官的是你的积极面,一味抱怨则适得其反。

13.老提大人物名号以自抬身价。举例说,你前任老板是个室内设计师,你曾协助她装潢某位名人的宅邸,名人的排场和派头并不值得你大书特书。假使你真的与某些社交名流为友,留心别造成你在吹嘘自己的印象。

14.透露力有未逮之处。举例说,由于家累,你无法同意下午五点以后留下来加班,你没有必要主动自暴其短。这条策略当然也有例外,如果雇主明言员工必须同意偶尔留下来加班,而且这是该职位的先决条件,你就一定得实话实说。请记住:某些状况临场会有变化,要自行斟酌;万一到时候公司对你提出某种特殊要求,说不定你的状况已有改变。

15.谈话偶尔会陷于沈默,为了化解冷场的情况,你脑中浮现的念头,不可随意脱口而出。务必叁思而后言。

16.漫无焦点的闲扯淡。你回答完问题或作完一段评论,就此打住,等待下文。话点到为止,喋喋不休徒然无益。

17.将面试官赞美得天花乱。即使你诚心佩服其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赞美可能遭到误解。当然,你可以这麽说:“与您面晤是一种愉悦,谢谢您。”

避免范文篇9

天气刚刚热起来,办公室的空调就开始启动。这是座多年的老办公楼,没有中央空调,只在每个办公室配备了一台立式空调。

男女在一个办公室,对温度的需求大不相同。男同胞大都体格健壮,动辄大汗淋漓,还没怎么热呢,空调室温就设置得很低,一推门冷气扑面而来,坐不了多久,那积劳成疾的颈椎、肩膀什么的,已经不适应,开始隐隐作痛,就有女同胞站起来,调整温度,或者干脆开了门。经过协商决定,若有女同胞在场,室温不能设置得太低,温度稍微高一点,对身体有好处,不然,一出门跟穿了棉裤似的,乍冷骤热,身体适应不了。

但是,男同胞出差的机会多,女同胞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留守,只要上班,就有女同胞在,所以由男同胞掌管温度的机会几乎没有,大权一直牢牢掌握在女同胞手里,男同胞也就听之任之,乐得图个耳根清净。

在女同胞接受的室温下,身体瘦削的男同胞也能接受,但那个体重跟身高相差无几的胖帅哥,开始不适应了。冷气冲着他吹,仍汗流浃背,肩膀上搭条毛巾,不时地拿起来抹一下脸,那情形,不像坐在电脑前,倒是同在骄阳下扛麻袋包差不多。心软的女同胞实在不忍心看下去,就将室温调低——大不了一会儿出去溜达溜达,暖和暖和。

空调之争,上升为男女之争,男同志纷纷落马,充分发挥了怜香惜玉的风格,女同志极富爱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到也其乐融融。

避免范文篇10

摘要当前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引起理论界、实际部门和民间的普遍关注,来自不同方面的、要求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试图对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主要涉及政府与市场边界的模糊、效率损失、赤字效应以及政府失灵等方面,力求避免政府在施行调节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并期望对深化认识和推动实践有所补益。

关键词收入分配调节政府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可谓是一个均等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1979年前后,城市的基尼系数在0.2以下,农村的基尼系数在0.21-0.24之间,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前者的水平在0.37-0.43之间,后者的水平在0.34-0.40之间(赵人伟,2002),比照之下,中国的收入分配十分平均,以至于产生了激励不足和低效率等问题。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激发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济增长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之势,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后,这一趋势益发显著。仅就城乡居民收入而言,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调查,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比率1978年为2.36,1985年下降到2.14,1987年扩大到2.38,1995年扩大到2.79,到2001年城乡人均收入比率高达2.899,差距十分悬殊。而世界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超过2的极为罕见(赵人伟,2002)。另有学者研究表明,按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7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为建国50年来最高峰(杨斌,2002)。再按通行的衡量收入分配的标准——基尼系数来看,目前对全国基尼系数的最低估计也在0.4以上,高的估计甚至接近0.5,已经超过国际认定的警戒线水平。种种迹象表明,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理论界、政府部门和民间普遍对收入分配问题十分关注,来自不同方面要求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本文试图对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力求避免政府在施行调节时可能出现的矫枉过正,可望对深化认识和推动实践有所补益。

二、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可能产生的影响

理论上政府存在的理由被认为是弥补市场失灵,然而实际的情况也可能是:市场导致缺乏效率和不公平,但政府干预不一定必然会带来情况的改善。斯蒂格勒曾将这种推论比喻为皇帝对两个乐手的比赛做出这样的判决:只听了第一个乐手的演奏(感到不满意)就把奖杯授予第二个乐手(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1994)。政府再分配的目标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借助的政策手段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运用政府的强制权力来征税和进行转移支付,以弱化甚至消除竞争博弈的后果;另一类是通过直接干预立足于私人产权的竞争基础,通过影响财务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干预缔约自由,改变市场的运行(柯武刚、史漫飞,2000)。通过上述途径政府究竟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获得所要追求的公平?是否存在与公平目标相伴生的其他副产品?事实上,政府所能获得的社会公平只是相对的,即使在那些实现了“从摇篮到坟墓”全面保障的高福利国家,乞讨者也不鲜见,而不公平却是绝对的。甚至更有激进者认为旨在消除不公平的政府政策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不公平,帮助穷人的举措往往会使利益流向富人,恶化收入分配。但无论如何,政府再分配产生某些与政策设计初衷相悖的、不合意的副产品是完全可能的。

㈠再分配可能模糊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自从古典学派以来,市场机制被认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方式,能够自动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的作用被限定在类似“守夜人”的较小范围之内。直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风靡一时,政府的作用被重新发现,用以矫正经济生活中频频出现的市场失灵。然而,多年的实践表明政府干预经济生活同样会出现政府失灵。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尤其值得汲取,“政府非但未能发展出市场机制,反而使市场扭曲和市场失灵比以前更为严重”(文贯中,2002)。这是政府对市场不适当替代的历史教训,其代价不可谓不高昂,80年代被称为拉美国家“失去的十年”与之不无关系。

政府替代市场的前提条件是存在市场失灵,如果不满足这一条件,政府就不应介入经济生活而应交由市场负责。何况政府有扩大自身权力的内在倾向和偏好,一旦介入,退出就变得十分艰难。对中国来说,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有选择地退出对政府而言是难度较大的,而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控制几乎是驾轻就熟的,因此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确保政府坚决地从不属于自己的领域撤出。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就是“把原来的一个无限的和无效的政府转变为一个有限的和有效的政府”(钱颖一,2000,转引自文贯中,2002)。政府再分配所借助的两大类手段,无论是改变市场结果的,还是改变市场运行的,均会对市场活动本身产生不可避免的、致命的影响。比如以税收进行再分配,既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和资源合理配置,也有可能扭曲资源配置,干扰经济有效运行。可见,任由政府挥舞再分配的权柄,可能是不恰当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虽然我们并不否认收入分配差距确需政府出面予以调节,但如果以为依赖政府、以政府替代市场就能毕其功于一役,这种浪漫主义实不可取。

㈡再分配的效率损失

之所以存在再分配的效率损失是因为税收的经济效应,税收会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的选择。比如由于存在高收入者边际储蓄倾向较高的假定,对高收入者征税会减少储蓄;又如实行累进程度较高的所得税,家庭储蓄行为就会受到抑制等等。从社会福利函数的角度看,旨在增进公平的收入再分配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公平和效率都得到提升;公平和效率都未获得;获得公平的同时付出了效率损失;公平被排斥而得到效率。可见再分配并不必然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再分配所导致的效率损失直观地如图1所示:图例1、2、3分别表示社会最富有的20%的人口、中间阶层人口和最穷的20%的人口占有总收入的情况。A图中,最穷的20%的人口得到总收入中很少的一块,而最富有的20%得到总收入的近乎一半。B图所示是对收入再分配的设想,意在给穷人的那一块稍大一些而给富人的那一块稍小一些。而C图表示的是由于再分配引起效率损失,整个蛋糕缩小:尽管穷人得到了比较大的份额,但因为蛋糕缩小得太多,穷人的境况并未得到改善而富人的境况变得更糟。图2揭示出如果再分配不能解决激励问题,公平的代价就十分高昂,社会的效率损失很大,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再分配性课税是贫穷国家难以承受的奢侈行为(杰克逊,2002)。

㈢再分配的赤字效应

政府再分配性课税一般实行较高边际税率的、累进程度较高的税制,但高税率不一定带来高收入,这已被拉弗曲线所证明,税基反而可能遭到侵蚀;与此同时政府转移支付扩大了支出,因而再分配过程中财政赤字似乎在劫难逃。福利国家在战后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有的国家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50-60%,赤字居高不下,已经使政府骑虎难下,积重难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组织再分配和公共福利的增长。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带动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支出的刚性增长;另一方面是逐步累积的赤字,不断攀升的债务,政府由此陷入了左支右绌的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2002年中国预算赤字高达3098亿元人民币,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逾越国际公认的赤字警戒线。财政赤字从改革开放初期占GDP的0.33%上升到1994年的1.22%,到1996-1997年停留在0.78%的水平。而从1998年以来赤字又呈现出攀升之势,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第一年,赤字占GDP的比重急剧上升至1.16%,到1999年进一步上升至2.14%,2000年则升至2.80%。按照2002年的预算将突破3%的警戒线。根据有关学者测算,1998-2001财政支出增长率为19.8%,财政赤字增长率达62.4%。按照预算2002年的赤字水平相当于1997年582亿元的432%,六年之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高达27%(赵晓,2002),增长速度惊人。因此就目前的债务规模和赤字水平而论,政府实施再分配不仅将进一步抬升业已居高不下的赤字水平,加剧财政风险,同时表明除非进行支出的结构性调整,否则再分配的空间相当有限。

㈣再分配可能弱化社会的隧道效应

赫希曼和罗思柴尔德(HirschmanandRothschild)把由于其他人经济地位改善而导致的个人效用的增加以及对更高的不平等程度的容忍称为隧道效应。引用的例子是:一队汽车在隧道的一条行车道上被堵塞,而眼看旁边车道上一连串汽车疾驶而过,这种情况很可能会造成社会不安。这个比喻被用来解释人们对经济不平等的忍耐程度的差异。个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他现在的满意(或收入)程度,而且取决于他预期的未来的满意(或收入)程度。可以预见政府对再分配的偏好和频繁使用会弱化社会既有的隧道效应,面对社会不公平,人们会更加缺乏容忍和耐心,而寄希望于再分配改善其处境,由此可能导致二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即:社会的隧道效应越弱,出于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政府会越倚重再分配手段;而政府越倚重再分配手段,社会对再分配的期望也就越高,社会的隧道效应就将更弱。而“如果一国的社会结构的隧道效应很微弱,对不平等的容忍程度很低,那么先增长、后分配的战略就不太可能获得成功”(德布拉吉•瑞,2002)。

㈤再分配中的政府失灵

再分配政策设计的初衷并未实现或者只是部分地获得成功,即是政府失灵的表现。例如一方面是政府的转移支付,但另一方面预先设定的受惠对象并未获得应有的收益,甚至出现与政策设计初衷相悖的结果。

1.不完全信息(imperfectinformation):将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获得完全的、真实的信息对政府来说不仅十分困难,而且也不大可能。比如要将应该获得福利资助的人与那些不应该获得福利资助的人区别开来,就是一件让政府大伤脑筋的事。

2.激励与委托难题:作为委托人的公民如何有效抑制人机会主义、确保其代表公民利益而不谋取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激励难题,委托人不能保证人与自己的目标完全一致,无法将人置于完全的监督之下。人总是比委托人知道得更多,这种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Information)的状况也容易制造财政幻觉(fiscalillusion),即政府会尽力让公民觉得所承受的负担比实际的负担轻,而提供给他们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比实际价值大。

3.寻租、腐败和低效率:由于再分配是利益重新分割的过程,因此行政官员、利益集团在制定规则、实施政策方面有强大的动力发挥各自的影响,体现自己的意图并实现自己的利益。再分配默认一个假定,即存在一个超然的能够代表和发现全体公民利益的组织——政府,该假定是否可靠姑且不论,仅仅由于政府囿于信息的限制和难以克服的激励难题,出现公共支出的低效率、寻租和腐败不可避免。

三、结论

尽管当前确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止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适当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但以下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1.引入政府干预应该十分审慎,必须贯彻市场优先的原则,惟有存在市场失灵,政府介入才成其为可能。坚持适当的政府规模,合理界定政府活动的疆域,当是明智的选择。2.只有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寻求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才有可能兼得公平和效率。3.政府应着重促进机会平等,创造公平竞争的秩序环境,增加教育投资(尤其是普及义务教育)。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增强社会的隧道效应。5.建设公共财政体系,将财政收入、支出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透明化的轨道。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收入分配论收入分配是不恰当的,应当把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与依法行政和反腐败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彼德•M•杰克逊主编.郭庆旺等译.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2.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

3.贾康、刘保军.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高收入阶层问题.财政研究.2002年第10期.

4.文贯中.市场机制、政府定位和法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5.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