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十篇

时间:2024-01-11 17:42:12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1

关键词:广东仁化;农村雷电灾害;现状;防护措施

引言

广东仁化县地处珠三角西部,属于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比较频繁的县市之一。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和雷电灾害的多发区,是防雷管理工作的簿弱环节,目前,农村大部分房屋无防直击雷装置;电源线路、有线电视线路、电话线路都没有采取任何防雷措施,造成农村雷电灾害多发。据有关部门防雷减灾调查资料分析,农村雷击灾害约占总数的3/4左右,同时雷击导致农民电视、电话、有线电视等损坏和引发火灾的事例也很多。特别是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例,农村占80%以上。数据表明,雷电灾害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危害程度上都是触目惊心的,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甚至盲区。因此,让广大农村了解雷电相关知识、增强防雷意识、强化防雷措施对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十分有利。

1、仁化县雷暴日数分析

大量的气象资料统计表明,雷电活动规律大致如下:热而潮湿的地区多于冷而干燥地区,如山的阳面多于阴面,雷暴频率是山区多于平原,平原多于沙漠,陆地大于湖海,各地区雷

暴日极大值和极小值差不多出现在相同的月份。

图1 雷灾事故所在地理位置地闪次数月分布图

本文雷电参数利用闪电定位分析软件录入所在位置经纬度导出雷电数据(如图1、图2),同时选用仁化县近30年气象资料,以及逐年雷暴日数、雷暴初终日,持续期资料以及累年值得出如下结论:仁化县近30年来(1983――2012)年平均雷暴日为71.3天,属于多雷区;从前汛期(3-4月份),雷暴日开始出现,雷暴活动活跃月主要集中在4月份至8月份,11-12月、1、2月几乎无地闪现象;雷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14时至20时,由此可知本县雷暴活动持续时间相当长。

图2 雷灾事故所在地理位置地闪次数时分布图

2、雷灾事故原因分析

我们通过对农村雷电灾害分类分析,总结出了仁化县多次雷击的四个原因:一是科学的防雷意识淡薄,封建迷信在农村较为普遍,一旦遭了雷灾,村民认为是老天报应,经常隐瞒雷击事实;二是不懂寻求专业部门进行雷灾调查或鉴定,找出雷击事故的原因;三是农民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野外作业无雷电防护措施,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四是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很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雷击事故。农村防雷减灾行政管理的约束力薄弱。

2.1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限制

农民的日常生产活动主要在田间进行,田间周围较为空旷且平坦的水稻田,正是水稻种植季节,水稻田均蓄满了水,水域面积增大,土壤电阻率明显下降等处在一个空旷且水域面积大的环境当中,这些地方一旦遇到雷雨大风天气极容易受到雷击。田间空旷缺少躲避雷雨的安全之处。下雨时缺少雷电知识的农民经常在树下避雨,增大遭雷击的概率,因此很多雷击事故是在田间农民耕作或躲雨时候发生的。

2.2农村防雷基础设施建设差

农村房屋基本都是由农民自行建造,在设计时没有考虑雷电防护措施,建造时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农村电力、通讯设施的防雷装置不合格,电视天线普遍架设在屋顶,遇到雷雨天气,雷电流就沿着天线进入屋内,电源线、电话线、信号线随意的架空引入住房,雷电经过这些架空线窜入屋内,造成家用电器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防雷装置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防雷设施,学生上课时,教室一旦遭受雷击,后果不堪设想。

2.3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

农民野外作业遇到雷雨天气缺乏自我雷电防护措施,常常把旷野上的独立大树、亭子当作避雷雨的“安全场所”,这正犯了避雷的大忌,很容易遭受雷击,从而酿成悲惨事故。在野外遭遇雷电来不及躲避时切勿奔跑,要双脚并拢蹲下,双手放在膝上,手臂不要接触地面。不宜在旷野高打雨伞等物体。高举铁锹、锄头等物体都会带来雷击的危险。雷雨天气没有将门窗关闭,造成球形雷电入室引发雷击。使用设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收听、收看以及接打电话都很容易造成雷击。

2.4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很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雷击事故。

3、农村雷电灾害防护对策和措施

1)加强农村防雷管理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防雷主管部门应当高度关注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农村雷电防御安全管理,有效减轻或避免农村雷电灾害的危害。从而达到进一步推进农村雷电防御工作,保障农民群众的防雷安全。

2)加强防雷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普及防雷知识。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广东省气象条例》、《广东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等防雷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防雷减灾意识,增强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

3)加强雷电监测的预警预报服务。气象部门要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立雷电灾害预测预警子系统。以雷电监测站网为依托,建立雷电信息接收和处理平台,实现雷电信息实时显示、历史雷击灾害资料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开展雷电灾害预警和对策服务[4]。加强雷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雷雨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手段,及时向农民群众传播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广大农村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尤其是偏僻的山区。

4、结语

考虑到农村雷电灾害的实际情况,从导致农村雷电灾害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中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雷电灾害防护对策和措施,能有效减轻或避免雷电灾害给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董德文,申红石.农村防雷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硅谷,2009(1):192.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2

编制:

审核:

审批:

日期:

极端天气防范措施

一、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防范、处置因灾害性极端天气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损失,切实保障施工现场人员和财产的安全,维护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秩序的稳定,杜绝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工程安全平稳进行,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制定防范措施。

二、适用范围

本措施适应于施工现场受到严重威胁的暴雨、寒潮、低温冰冻、大风、冰雹、霜冻、大雾、暴雪等极端天气而造成的自然灾害,以及其次生、衍生灾害。

三、编制依据

1、突发事件应对法

2、内蒙古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3、内蒙古气象管理办法

4、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布试行办法

5、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DL5009.1-2014

6、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规定

7、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

104-2011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1、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

长:******

长:******

员:******

2、工作职责:

(1)负责综合协调、指挥各部门、各专业开展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2)督促检查预案落实情况。

(3)负责和上级部门的联系衔接工作。

(4)负责传达上级领导的安排及要求。

(5)负责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络。

(6)负责灾害发生后向站务中心等相关上级部门的汇报工作以及与公安110、消防119、医疗急救120等救援单位联系的工作。

五、气象条件分析

根据招标文件提供的相关数据:

1.

气温:多年年平均气温8.0℃;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0.5℃;多年极端最低气温–36.3℃;

2.

相对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3%;

3.

风向、风速:多年平均风速1.6

m/s

;多年最大十分钟平均风速14.7m/s。

4.

降水:多年年平均降水量349.2mm;多年年最大降水量509.7mm;多年年最小降水量196.1mm;

5.

多年一日最大降水量69mm;多年一次连续最长降水日数2天,降水总量为72.4mm;

6.

最大冻土深度:多年最大冻土深度137cm;

7.

最大积雪厚度:多年最大积雪厚度25cm;

六、灾害分级和预警机制及应急响应

1、气象灾害是指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灾害性天气,按照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灾害(Ⅰ级红色),重大灾害(Ⅱ级橙色),较大灾害(Ⅲ级黄色),一般灾害(Ⅳ级蓝色),气象灾害等级根据防汛和气象部门的预报为准。

2、预防和预警机制

(1)应当确定预警人员,落实预警职责,日常预警工作由调度室及综合部负责。

(2)防灾工作小组应当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组织开展防灾检查,发现有安全问题的及时处理和整改。

(3)对经常出现的受暴雨、雪灾、冰冻等恶劣气候影响的季节,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值班,与气象水利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了解灾害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研究防御对策,明确防御重点,及时向施工现场施工人员信息,加强对灾害隐患部位的巡查,必要时采取预警、转移人员和财产等措施。

3、应急响应

(1)一般气象灾害级(蓝色):

接到灾情消息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灾情的观察,专门进行有关预防知识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做好应急抗灾准备。

(2)较大气象灾害级(黄色):

接到灾情警报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部署防灾工作明确防御目标和重点组织,指挥施工现场抢险救灾工作加强值班,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并向各施工人员传达预报预警信息。根据预案做好危险地方人员转移的准备工作,组织人力物力做好抢险救灾准备及时将防灾情况上报防灾领导部门。

(3)重特大气象灾害级(红色及橙色):

①、接到紧急警报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的等级响应,根据上级要求动员部署防灾工作施工现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向各部门传达灾害的预报预警。根据预案转移危险地方人员组织人力物力抢险救灾及时将防灾情况上报防灾领导部门。

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坚守岗位,检查落实防灾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手机及其他部门负责人的手机全天候开机确保通信畅通。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出现重大灾情时,立即将灾情上报当地政府防灾指挥部。请求支援施工工地立即停工,加固工地的脚手架建筑模板确保施工工地,安全并积极与有关部门人员配合。避免建材水泡受潮,减少损失。组织抢险小组待命,抢险救灾做好工地停工人员转移贵重物品转移安置等工作以确保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

七、各类灾害防范措施与处置措施

1、暴雨天气:主要是指连续的暴雨和短时间内的大暴雨对施工现场造成的人员伤害、设备损坏、地质灾害及其它的财产损失等。

1)

汛期到来之前,项目部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工人参加联合大检查,对施工管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机械设备以及河道排水设备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这是作好防洪工作的前提,对检查的处所应在现场判定其稳定性。由此提出防洪工作重点汛期危险地点和看守地段;

2)

项目组织人员在雨季前,对受施工影响的侧沟、吊沟、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疏通清理工作。沟不积水涵不堵塞,要针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查对破旧老化不稳固的地方进行加固,确保汛期排水通畅不危及项目安全;

3)

及时天气预警信息,在发生暴雨期间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对排水疏水系统和各泵坑的巡视检查及时疏通排水沟道管道和泵坑积水确保系统排水畅通;

4)

当出现厂区内排水系统不能满足暴雨排水出力时,值班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及时启动各类排水设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排水设施的出力;

5)

若遇特大暴雨而排水不畅时可在各可能发生倒灌的地方筑临时挡水设施。

6)

临时设施四周截、排水系统保持畅通,专人进行清理,防止冲刷。设施在大风季节前,提前按设计作好防护。整个工地、住房、料库四周要保持排水畅通,保证暴雨、大风来时无漏雨或地面水流入室内。

7)

大风暴雨影响期间,停止施工作业,切断电源,严密监控工地围墙、基坑支护、垂直起重设备机械设备等安全状况以及现场排水情况,采取相应的防风加固等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发生围墙倒塌、基坑坍塌、设备倾覆、触电等重大安全事故和现场大面积积水,发现重大险情,要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8)

对正处于基坑施工的工地,基坑四周防护栏杆必须坚实可靠,排水设施齐全,要特别注意土体的稳定性,发现土体裂缝及坍塌预兆的,要及时采取有效应急措施。

9)

临时设施四周截、排水系统保持畅通,专人进行清理,防止冲刷。设施在大风季节前,提前按设计作好防护。整个工地、住房、料库四周要保持排水畅通,保证暴雨、大风来时无漏雨或地面水流入室内。

2、突发性大风天气:大风会毁坏地面设施和建筑物,对作业人员造成危害。

1)

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现场检查,对高处作业人员做好安全教育培训,高空作业及临边作业中的所有小件及漂浮物件应采取固定措施,防止高处坠落及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

2)

在接到大风预报信息时,立即组织对整个施工现场(包括生活区、办公区)的安全检查,包括人员作业过程中的防护,电源线及配电箱的检查及固定工作,保证埋入土中的锚固长度能抵抗大风袭击,所有的跨越悬空电线(电缆)应进行支吊处理,在跨越悬挂空间采用铁丝拉紧,避免大风吹断电线(电缆)造成触电事故;所有物体全部进行固定。

3)

在大风影响期间,停止施工作业,切断电源,严密监控施工现场围墙、基坑支护、起重机械设备等安全状况,提前采取相应的防风加固等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发生围墙倒塌、基坑坍塌、设备倾覆、触电等重大安全事故,发现重大险情,要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3、大雪、冰冻天气:由于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突发事故,出现城镇大面积停电、停水、停气中断;由于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路面封冻,交通中断,导致车辆、人员流动出现严重滞留和拥堵。

1)

加强对大雪及冰冻天气的关注工作,在发生大雪及冰冻现象

时,应急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人员对路面及现场作业区域进行清理、消除等工作,防止发生人员伤害。

2)

作业人员在大雪冰冻天气行走应小心防滑,上下楼梯时应抓牢楼梯扶手并应检查所绑扎的防滑草垫绑扎。是否牢固有无松散现象,若有应及时联系处理。骑自行车或开车上下班应慢,特别在转弯和斜坡防止滑跌若有凝冻或地面有积雪时严禁骑自行车或开车。

3)

冬季有凝冻时,日常巡检应特别谨慎。安排作业人员在白天进行对经常通行的路面有积雪及结冰时应及时清除,以防结冰滑跌。无法清除时,应立即汇报上级协高处理,采取防范措施

4)

进入没有采取防滑措施的地方工作时,应事先进行除冰或采取其它可靠的防滑措施后方可进行。

5)

凡施工现场地面和其它有人行走的通道平台及攀爬扶手有积雪积冰和有易使人滑跌处,应及时打扫。对暂时无法处理的应设置安全围栏并挂相关内容的警告牌。

6)冬季大雪及冰冻天气尽量避免高空作业实在不能避免的应及时汇报上级部门。

4、扬尘天气:

1)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洒水频次,以保持现场主要道路持续湿润,以道路不扬尘为标准。对施工存土等苫盖密目网。

2)

施工现场在遇到四级风以上天气时,对正在进行挖土、回填土方、转运土方、清理施工垃圾及使用水泥、白灰等细颗粒物建筑材料等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活动时,应立即停止,并对细颗粒物进行苫盖遮挡。

3)

在作业面上使用的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遇到四级风以上天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苫盖。

4)

对裸露地面应采用夯实、铺撒碎石、苫盖密目网等方法减少扬尘,遇风时进行洒水处理。开袋的水泥、白灰粉等细颗粒建筑材料尾料不露天存放。

5)

玻璃丝棉、阻热岩棉等露天存放时,如遇大风,发现刮动时,应立即组织人员转移入库,防止刮散、刮烂。对已经刮至施工现场外的材料立即拣回,以防造成不良影响。

6)

在发生扬尘、能见度低的情况下,现场所有车辆必须减速或暂停行驶,待视线良好时,方可继续作业;作业人员及起重机械必须立即停止工作,视线恢复后,方可继续。

5、高温天气:

(1)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严格控制室外作业时间,避免高温时段作业,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中午炎热时间段严禁进行室外作业。

(2)加强工作中的轮换休息

在夏季施工的工艺过程,尽可能调整劳动组织,采取勤倒班的方式,缩短一次连续作业时间,加强工作中的轮换休息。加强现场巡查,加大防暑降温知识和中暑急救知识宣传,提高全员安全防范意识。

(3)保证现场饮水供应充足

现场供给足够的合乎卫生要求的饮用水、饮料、茶及各种汤类等,有效的防暑降温,避免发生中暑事件。

(4)落实防暑降温药品

要切实关心在高温下坚持实干的广大一线施工人员,加强对防暑降温知识的宣传,要求施工人员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清凉油、风油精等,落实每一位工人的防暑降温物品。

(5)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针对高温施工,工人穿戴问题。项目部要加强对安全防护用品佩戴使用的检查。严禁赤脚和穿拖鞋上岗,确保劳动防护措施的真正落实。

6、极寒天气:根据气象专业制定的“寒冷程度等级表”,气温从-40℃以下至9.9℃,由低到高共分为八级。其中一级为“极寒”,代表-40℃以下的天气。

1)日常工作中,各部门要关注对极寒天气的预报工作,并根据天气特点提前做好安全示及相关应急工作。

2)要重视和关心对员工的身体健康,提醒员工上下班时做好保暖工作。

3)做好冬、春季节人员、设备、设施的取暖保温工作,防止低温恶劣天气下造成人员伤害、设备设施冻堵事故的发生。

4)积极开展冬季安全行培训教育,要求驾驶员严格按照冬季行车的要求和规定驾驶,避免由于低温、路况不好造成人员、车辆伤害事故。

5)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员工冬季安全培训计划,细化到每人岗位,注意实效,提高员工对极端天气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我保护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7、大雾、霜雪天气:根据天气气温,温差较大,会出现大雾、霜雪天气。需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1)大雾天气,浓见度较低,现场吊装机械严格执行防碰撞措施。

2)现场车辆限速行驶,禁止大型车辆进行施工。

3)对于高处脚手架上面严禁作业,钢架上面要进行冰雪清理后方可施工。

4)做好冬季施工交底工作,遇此天气前需做好防护和清扫工作。

八、严格落实值班制度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3

关键词: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各国科学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9月份在湖南长沙全面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央编制近期(3年)治理项目规划,并争取在09年下半年实施。

3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4

关键词:山洪灾害;电网;预防

一、卢氏县及7.30洪灾概况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区,属洛河上游,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伏牛山、熊耳山、崤山自西部入境,北面崤山,中为熊耳山,南为伏牛山,三山绵延境内,由南至北呈扇形向东展开,并逐渐下降,山脉水系相间排列,共有大小山峰4037座,河流涧溪2400多条。卢氏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季节性变化鲜明,具有气候因素垂直变化大、小气候多等特点,加之境内沟壑纵横,极易形成突发性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天气。

进入2007年7月份,罕见的强降雨袭扰卢氏,当月降雨量362.7毫米,为常年一年总降水量的61%。7月29日凌晨1点至30日10点,卢氏县先后两次遭受大规模的暴雨袭击,第一次发生在29日凌晨1点至2点,一小时内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范围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的11个乡镇;第二次发生在30日凌晨零点至2点,降雨量集中,降雨范围遍布全县各个乡镇,一小时内全县大部分地区降雨超过200毫米,最大的地区一小时内降雨量达到245毫米。短时间的雨使卢氏县境内大小河流洪水暴涨。

二、山洪灾害的危害

山洪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常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对山区电力设施损害极大。以卢氏电网为例,卢氏电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中,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全县19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供电中断,全县13座35kV变电站中有9座35kV变电站不同程度围墙倒塌、设备区进水。35kV里汤、里双、里瓦、T新四条输电线路倒杆断线,造成35KV的两座变电站全站失压。8座水电站厂房和设备区进水,引水渠道大面积塌方,泥石流造成部分渠道堵塞,全部中断发电。由于县城中低压电力线路也大都按百姓居住习惯顺沟、傍山、沿河而建,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全县10kV公用线路48条,故障跳闸39条,停电28条,全县10kV线路倒杆断线416公里,严重损毁138公里;400V线路倒杆断线1032公里,严重损毁320公里,配电台区不同程度受损253台,严重损毁103台,损毁电杆3790余根。电力设施损失在3000万元以上。

三、洪灾的成因分析

从卢氏洪灾的形成可以看出,洪灾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形。一般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地形特征是中高山区,相对高差大,河谷坡度陡峻。表层为植皮覆盖有较厚的土体,土体下面为中深断裂及其派生级断裂切割的破碎岩石层。这也是受灾严重的卢氏西部山区的主要地质构造形式。

2.森林覆盖。大范围树林植被覆盖,汛期当暖湿空气携带大量水气,达到林区上空,与林区温度偏低,相对湿度偏大的冷空气交锋,易造成大的局部降水。卢氏县森林覆盖率为65.8%,其中,西部山区的几个乡镇森林覆盖率均在90%以上,夏季山区小气候形成的降雨较多。

3.水源。水体既是山洪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因素,主要来自降雨。一是短时间的强降雨。二是前期降雨和最大一小时降雨量起主导激发作用。山顶土体含水量饱和,土体下面的岩层裂隙中的压力水体的压力剧增。当遇暴雨,能量迅速累积;致使原有土体平衡破坏,土体和岩层裂隙中的压力水体冲破表面覆盖层,瞬间从山体中上部倾泻而下,造成山洪和泥石流。如卢氏县7.30洪灾,强降雨造成山体土层行水量迅速饱和,降雨迅速汇集形成大范围山洪暴发。

四、山洪灾害对电网设施损害的预防

1.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要合理划分山洪影响区域。针对各地的气候和地质及地貌条件,在认真分析历史山洪灾害造成危害的基础上,确定山洪易发区,做到胸中有数,这是山洪防治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的程度大小,一般将山洪易发区划分为危险区和警戒区。危险区是指已发生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警戒区是指经监测一旦遇到强降雨时,极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对于危险区,在电网规划和建设时,应避免在其范围内建设供电线路和供电设施,特别是不能建设涉及大范围供电的主要供电设施,现已存在线路的,必须尽快迁移。对于警戒区,应减少避免规划和建设电网设施,如确需建设的,应尽可能选择分支供电线路延伸方式解决。

2.建立洪灾预防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针对县域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汛预案,要成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防汛职责,确定了响应级别和处置原则,组建专业抢修队,使抢险队伍常态化,随时保证能够处理突发性事件。

二是要严格防汛值班,要制定出严格的防汛值班制度,明确领导责任,坚持进行24小时值班。

三是完善物资储备。购置抢险用发电机、抽水泵、现场照明灯具、雨衣等抢险物资,增加抢险车辆,为变电站、供电所等重要部位配发照明灯具、铁锹、编织袋、铁丝等防汛用具,准备一定数量的电力金具、瓷瓶、导线等线路抢险材料,做好充足的物资准备。

四是要加强人员培训,定期举行防汛演习。组织人员认真学习防汛预案,明确了各级人员的防汛责任和分工,在洪灾发生时,抢险工作要做到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县里及各乡镇组织的防汛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五是提高信息获取速度。电力部门要与县防汛指挥部保持不间断联系,明确联络人,可以以短信形式随时获取最新信息。与气象部门签订信息服务协议,由气象部门随时提供降雨量预报和实际降雨量报告,提供预警服务,为抢险处置争取宝贵的时间。

3.正确处理三对关系。即避灾与治理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避灾与治理的关系。山洪及其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往往使人防不胜防,措手不及,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此,必须坚持避治结合,避重于治的原则;必须坚持使电网设施远离山洪,主动避开灾害这一指导思想。在思想认识上要以单纯拒山洪于门外转变为使电力设备线路远离山洪,真正做到主动避灾,从根本上减轻灾害损失。与此同时,对治理任务相对较轻的地区,必须加大治理力度。

二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山洪防治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特别是由于山洪影响区内人口较多,相应为满足其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供电设施也较多,要在短时间内实施避灾措施,全部外迁到安全地区还不现实。同时,山洪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分步实施。当务之急是要落实好山洪防御方案,并根据防治规划,逐步实施避灾和治理措施。

三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一过程中,对山洪影响区的电力基础设施采取相应的保护和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李静怡, 高洪章, 董权. 五大连池市洪灾形成原因及防治[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01)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5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ypes and features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the analysis, and proposes to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efense measures, think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mpact analysis; prevention measures

S161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等造成的灾害。江西境内气候复杂多变,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

2、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2.1 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干旱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①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②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③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2 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2.3 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2.4 大风。风速≥17m/s、风力≥8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2.5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蔬菜、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2.6潮寒。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作物,要划锄、松土、通气,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

2.7 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农作物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抗寒能力而引起,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作物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3、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3.1 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6

关键词:泥石流 公路建设滑坡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众多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灾害属于突发性灾害,由于其发生时速度快,破坏力大,常常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为能快速准确了解泥石流的危险性,以便达到预测防治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泥石流潜在危险程度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泥石流造成路桥垮塌、阻塞的情况较严重,公路建设中泥石流造成人、财、物巨大损失的灾害情况时有发生。

一、山地公路建设与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是在松散的固体物质来源丰富和地形条件有利的前提下,通过暴雨、融雪、冰川、水体溃决等因素的激发而产生的。由于泥石流往往发生在山地,对山地公路建设而言,与平地相比,遭受泥石流的危害的可能性就更大。而一旦发生泥石流灾害,将摧毁山体及其设施,淤埋建设中的公路,伤害施工人员,造成停工。泥石流爆发时,混浊的泥石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他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泥石流可使正在建设中的公路停工、损坏或掩埋设备设施等。建国以来 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为能快速准确了解泥石流的危险性,对我们应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预防泥石流的发展,或能将泥石流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山地公路建设中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与预防措施

在山地公路建设中,关于泥石流危险程度.即危险度,是指遭到泥石流损害的可能性大小,它是一个概率概念。针对它的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有综合评分法、灰色理论判别法、频率方法、模拟方法等,其中以综合评分法最为常用。但由于泥石流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变异性和复杂性,因而在综合评分法等方法中的各评价因素都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这种不确定性、不精确性既具有随机性,更具有模糊性,因而不少学者将模糊数学引入泥石流危险度的研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对泥石流的危险度做出评判,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目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研究泥石流的应用深度来讲,一方面在进行评判时对于评判因子一般采用的是一级评判,针对泥石流这种复杂系统,由于其成灾因素很多,且各因素之间往往还有层次之分,如果采用一级评判,就难以比较系统中事物之间的优劣次序,得不出有意义的评判结果。另一方面,在评判时对于隶属函数的构造虽有很多方法,但对于评判因子与危险度之间关系的描述,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和函数能够准确刻画,原因在于影响泥石流产生的因素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一般的线性解法很难建立一个实用的模型。此外,在选取评判因子时,没能很好地结合具体研究的泥石流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评判因子,或是遗漏了关键的评判因子,或是增加了一些与危险度关系甚微的因子等,导致评判效果欠佳。为克服以上困难和不足,采用多级模糊评判以及非线性的隶属函数,并依据《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来对山地公路建设中泥石流的危险度进行评价。

对于山地公路建设中泥石流发生可能性较大的地段要采取预防措施。对泥石流沟进行全流域工程地质勘察,查明流域内松散土层(包括已有崩、滑坡分布、体积,大块石直径)斜坡的稳定状况,可能产生滑坡、崩塌的地段和规模;松散土层的分布、厚度,大漂砾直径,土层下伏岩层的埋藏深度、岩性和物理力学指标。收集、观测该区域的降雨量和水文资料(包括水量、水位、泥砂含量和洪水发生时的树枝杂草含量等)。拟定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在内的多种防治方案,对比技术、经济论证,推荐优选方案,进行综合防治。

三、怎样正确判断泥石流的发生

除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外,我们还可通过一些特有现象来判断泥石流的发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确的自救方法。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仔细倾听是否有从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式的声音,如听到这种声音,哪怕极微弱也应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时须迅速离开危险地段。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振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四、避防与逃逸泥石流的方法

减轻泥石流灾害的方法措施可分为非应急和应急性措施两种。

1.非应急性的措施

避让措施。在泥石流发育分布区,工矿、村镇、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的选址、旅游开发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沟谷及其危害状况的情况下进行,尽量避开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区与地段,例如泥石流沟的中、上游段及沟口,主支沟交汇部的低平地,靠近河床的低缓阶地或坡脚处,河道弯道外侧等等。实在无法避开时应考虑修建防护工程或采取其它措施。

生物措施:是一种长期的有助于减缓泥石流形成达到一定防卸目的的治理性手段。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还林,固结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发生机率与规模。

工程设施:主要是为保护危害对象免遭破坏而采取的防护、排导、拦挡及跨越等工程设施。例如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与流速修建的排泄沟、导流堤、急流槽、渡槽等工程。为了控制拦截下泄物,消弱泥石流冲击能量,修建的拦砂坝、储淤场、截流工程等。

综合防治措施:即将生物措施与适用于某一泥石流危害区的几项工程措施相互结合,对泥石流小流域进行统一全面整治,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

开展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从空间上可根据地质、地貌、降雨等条件,泥石流发育程度和规模进行危险区域划分,划分出高度危险、中等危险和一般危险区,从时间上分为中长期和短历时预报。

2.应急性措施

每年7-8月泥石流易发时段,采取泥石流应急避防措施。首先要避开泥石流危险地,尽快在泥石流到来之前采取防范行动。在泥石流发育地区进行必要的搬迁、防护措施后,对一些尚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工矿、村镇提前做好应急部署。

普及泥石流知识:汛期有组织地演习,有纪律地疏散撤离。例如北京北山泥石流易发区当地政府总结了一套泥石流应急防范方法:“三包四落实” 。其中三包就是包村、包队、包户及至到人。即从乡领导开始逐一向下负责,包揽汛期泥石流安全工作,使老、弱、病、残、幼、妇的安全均有人负责。

预防为主:泥石发生在夏汛暴雨期间,而该季节又是人们选择去山区狭谷游玩时间。因此,人们出行时一定要事先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要在大雨天或在连续阴雨几天当天仍有雨的情况下进入山区沟谷出行旅游。

选择附近安全的地带修建临时避险棚:如较高的基岩台地,低缓山粱上等。切忌建在沟床岸边、较低的阶地、台地及坡脚、河道拐弯的凹岸或凸岸的下游端边缘。

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后或刚停,不应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大雨发生。例如1991年6月10日北京密云县降雨一天,晚八时许雨停, 口门村外出躲避山洪的部分村民回家,结果遭泥石流袭击,造成5人死亡。另外,具有阵流的粘性泥石流,其阵流间隙有时会被误认为泥石流结束。总之,只有当确认泥石流不会发生或泥石流已全部结束时才能解除警报。

不可存在侥幸心理:当白天降雨量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必须密切注意降雨,最好提前转移,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在室内就寝。密切注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减少、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当出现泥石流体堵塞河流,形成堵坝时,应尽快采取毁“坝”措施,使上游水体尽快下泻,避免次生洪水灾害,同时通知上、下游受害的地区,做好防灾避险。当公路、铁路、桥梁被冲毁后应及时采取阻止车辆通行的行动,以免车辆被颠覆,造成人员伤亡。

采取正确的逃逸方法:泥石流不同于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动的,冲击和搬运能力很大,所以,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另外,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碍,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掏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很危险。

五、结语

泥石流的发生突然,来势凶猛,但泥石流发生前往往有前兆,在山地公路建设中,要注意发现泥石流的前兆。如山坡上出现裂缝、坡脚松脱鼓胀、泉水井水异常变化、地下发出异常声响等现象。历史经验表明,泥石流灾害往往是发生在雨季,夜晚发生泥石流较白天发生泥石流的损失更大。有效判断泥石流的发生,遵循泥石流的形成、活动规律,掌握其发生过程中的特有现象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

参考文献:

[1]徐操.公路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措施[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12)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7

在海南,整个国庆长假,人们都在暴雨中度过。上百个村庄被淹,多个市县发生洪涝灾害,其中三亚多个路段严重积水,车辆无法通行,进出市区只剩下一条通道。

据介绍,受降雨影响较为严重的陵水、琼海、万宁等市县,多个村庄被淹或被淹没。其中,陵水县椰林镇有5个自然村被洪水围困,转移人口1 480人;英州镇有2个自然村被洪水围困,转移人口1 020人,一个村受山体滑坡影响转移人口400人。

琼海市目前有100多个自然村被淹,整个市区被洪水淹没,市内交通中断,车辆无法出入,琼海市境内上游牛路岭水库正在以1 000m3/s的速度泄洪,情况较为紧急。万宁市紧急转移人口12 000多人,有15个自然村被淹,四五个自然村被淹没,万宁市所有的水库目前均在泄洪中。

由于连续5天强降雨,雨水漫过海南东线高速公路及平行国道,东线交通大动脉完全中断。

据海南省民政厅5日10时30分统计,陵水、万宁、白沙、琼海4市县初步灾情显示,暴雨致16.76万人受灾,2人失踪,同时,海口秀英港因抗风等级8级及8级以下客滚船停航造成的滞留旅客数量进一步上升,截至5日18时,港口滞留旅客已达6 000余人,滞留车辆1 400余辆。

降雨还导致万宁、琼海、三亚等市县城区发生洪涝灾害,其中,琼海市区龙湾大酒店等处被水淹,车辆无法通行;万宁市警备区等小区也被水围困,居民只能呆在家中静候暴雨停止;三亚市迎宾路、凤凰路、荔枝沟路等多个路段发生严重积水,车辆无法通行,出入三亚市只剩下榆亚路一条通道。

暴雨的形成条件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

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在我国,暴雨的水汽一是来自偏南方向的南海或孟加拉湾,二是来自偏东方向的东海或黄海。有时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水汽同时来自东、南两个方向,或者前期以偏南为主,后期又以偏东为主。我国中原地区流传“东南风,雨祖宗”,正是降水规律的客观反映。

另外,地形对暴雨形成和雨量大小也有影响。例如,由于山脉的存在,在迎风坡迫使气流上升,从而垂直运动加大,暴雨增大,而在山脉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大大减小,有的背风坡的雨量仅是迎风坡的1/10。

旅游时遭遇雷雨怎么办

遇雨马上穿雨具,不要因雨小而不穿,淋到落汤鸡再穿就来不及了。

雨具永远要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如背包的侧袋、顶袋或主袋顶部。

不论背包厂商如何夸耀其产品的防水性,加罩一个防水罩在背包外是必要的。背包内的衣物、睡袋等要用防水袋或塑胶袋包好,硬壳保鲜盒可用来装易碎怕潮的食品、药材、底片或火柴等杂物。地图一定要注意防止被雨浇湿,而且要放在好拿的地方,如雨衣口袋或背包顶袋。

在雷雨中遭雷击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天有不测风云,雷电交加之时,还是小心防范为妙。在雷雨之中下面几点很关键:

不要在巨石下、悬崖下和山洞口躲避雷雨,电流从这些地方通过时会产生电弧,击伤避雨者。如果山洞很深,可以尽量躲在里面。

不要在雷雨中骑车或骑马,更不要放风筝,雨中放风筝,会引雷击身。不要躲在旷野中孤立的小屋内。成群的建筑物则是避雷的好地方。离开高地,不要在树下避雨。汽车内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就算闪电击中汽车,也很少会伤人。如果在游泳或在小艇上,应马上上岸。即便是在大的船上,也应躲到甲板之下,不要接触任何金属物品。

当城镇居民遇到暴雨

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3.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m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4.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行车时遇到暴雨怎么办

驾车出行,难免遇到雷电、大风、暴雨等剧烈天气,该怎么办?

有关专家说,暴雨中行车,因能见度下降,地面湿滑,有时还有雷电大风等剧烈天气,应打开汽车小灯,握好方向盘,小心驾驶,注意行人,低速行驶,慎用制动(因轮胎附着系数低,制动距离会更长,极易出事)。

遇特大暴雨时,千万不要冒险行驶,应选择较高安全地带停车。不熟悉的路况,不要涉水通过。千万不能急加速,这样飞溅的雨水容易被进气管吸入,造成损伤。

应尽量放慢车速,小油门谨慎前行。打雷时,要关好门窗,待在车内。如不小心车子进水熄火后,千万不能再进行启动,否则发动机将“报销”。应尽快联系保险公司,并通知4S店施救。也可请路人帮忙,将汽车从水中推出来,尽快修理。

如紧急需出车,遇有暴雨必须行驶,则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先将空气滤清器拆下或将进气软管抬高,或将排气管用橡胶软管接高。使汽车的进、排气口尽量远离水面,减少发动机进水的可能性。不了解积水深度不要轻易地让汽车涉水。行车时尽量躲避对方来车行驶时所拥起的水浪,必要时可停车让对方汽车先行通过。采用挂低档、少加油、慢而匀速行驶的方法通过,尽量避免让水进入排气管。

暴雨预警信号指什么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蓝色: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幼儿安全;

3.驾驶人员应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黄色: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

2.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

3.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橙色: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工作;

2.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3.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

4.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红色: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mm以上,或者已达10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8

关键词:黄陵县;暴雨洪水灾害;汛期防汛工作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165-03

黄陵县地处于东经109.25。北纬35.58。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雨集中在6~9月,并且降雨强度大,极易受到暴雨洪涝灾害,根据历史记录,我县平均2~3年就发生一次灾害性洪水,有气象记录以来就发生过2001年“7.27”,2003年“8.26”、“8.29”,2010年“7.23”等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其中以2010年“7.23”灾害最为严重,对我县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 汛期暴雨洪灾的危害

2012年7月23日发生在黄陵县的“7.23”暴雨洪涝灾害,由于受东南暖湿气流和西北冷空气共同影响,乌云在黄陵县境上空形成涡旋,大雨不歇,在24个小时内,县境内的沮河、洛河、葫芦河一条条河水猛涨,洪水汹涌。横穿县境的沮河县城段河道最大洪峰流量超过240m3/s,超过2003年“8.26”、“8.29”暴雨灾害时最大洪峰流量225m3/s15个单位,达到5~10年一遇洪峰标准。据气象部门统计,全县最大降雨量阿党镇达到229.3mm,平均降雨量为199.8mm。较我县197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降雨量——2001年“7.27”暴雨降雨量176.9mm仍多出22.9mm,达到历史极值。截至26日12时,全县11个乡镇(街道办)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损失,共有15823人受灾,倒塌居民住房89间(孔),损坏居民住房986间(孔),1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188户908口人受到威胁。这次降水过程,全县工农业总损失初步统计为8887.21万元,其中:农业损失2736.83万元,受灾农作物面积2.9368万亩,交通道路损失1687.71万元,其他损失4874.67万元。特别是沮河沿岸川道农作物、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和通讯线路损失损坏严重,精心扶持培育的川道产业受到重创。

“7.23”暴雨洪水灾害对我县的损失是巨大的,由于我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汛期发生灾害的几率极大,因此,加强汛期防汛工作对于黄陵县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防汛工作者必须吸取以往的经验,总结汛期暴雨洪灾的特点,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从而针对性的采取防御措施,更加有效的降低汛期的损失。

2 汛期暴雨洪灾的特点

对我县以往发生的暴雨洪灾灾害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汛期暴雨灾害的特点具有突发性、雨量大、损失大的特点。

2.1 突发性

以“7.23”灾害为例,造成灾害的时间集中在23日上午8时至24日上午8时,在24小时内就已经形成灾害,来势非常凶猛,许多偏远地区由于通信、交通不便,加上部分地区对于防汛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应急措施来不及开展,救援队伍无法迅速的奔赴现场救援,因此,导致了偏远地区损失严重。

2.2 雨量大

雨量大小是暴雨洪灾的最大特点,雨量大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7.23”灾害中,我县平均降雨量达到了199.8mm,大量的降雨造成境内河水猛涨,洪峰流量达到240m3/s,水流极快,远远超过了河道原有的行洪能力,加上当时水库、堤坝等防洪工程设施不完善,造成洪水泛滥,对沿途的房屋、农作物、公共设施、通讯线路及电力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更严重的是直接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2.3 损失大

从上文的“7.23”灾害的损失数据就可以看出,暴雨洪灾造成的损失,首先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由于汛期暴雨覆盖范围极广而且时间长,导致受灾的人数极多,危害程度大。而且也导致了救援工作的难度非常艰巨。

另外就是对于经济上面的损失,从上文的损失数据可以直观的看出来,在此不再鳌述。

由此可见,做好汛期的防汛工作,降低损失已经是黄陵县的重要课题。

3 加强汛期防汛工作的措施

3.1 加强对防汛工作的认识,提高防汛意识

提高我县人民对于防汛工作的认识是保证防汛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降低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民众提高了防汛意识,才能使防汛工作顺利的开展,才能在灾害发生时避免出现由于不重视导致的执行不到位,才能第一时间参与救援。防汛工作者更是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心,加大防汛宣传力度,落实防汛措施。并且要注重防汛设施的检查和维修。在汛期到来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3.2 加强防汛设施的建设,提高蓄洪能力

灾害发生的原因中,蓄洪防洪等水利设施不够是重要的原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加强对于防汛设施的建设投资是非常必要的。加固河堤,增加水库数量及蓄水量,提高泄洪能力。在增加防汛设施的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核,防汛设施的建设是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3.3 加强与各部门的配合,提高防汛速度

在“7.23”灾害发生之前,气象部门首先预报了天气变化,对于我县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损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另外在灾害发生时,各个部门积极响应,第一时间奔赴受灾严重的地区进行救援,上下齐心,使得这次灾害中无人员伤亡,大大降低了灾害损失。因此,可以看出,防汛工作的开展,需要我县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各个部门需要对做好防汛工作多进行交流,加强预警机制和应急措施,提高灾害发生后的救援速度,为汛期工作的快速和有条不紊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3.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黄陵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汛期的降雨特点,这个我们无法改变,但是从以往的灾害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我县处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加上人为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蓄水能力下降,河床抬升,河道淤积,造成汛期河水极易超过堤坝。因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防汛工作具有长远的意义,在对既有环境的保护同时,还必须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改造,加大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增加植被覆盖率,禁止乱砍乱伐,加大保土护坡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对做好防汛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利于人民的,利于国家的战略方针。

4 结语

黄陵县的汛期灾害对于该县的发展影响重大,过往的历史告诉我们,要使“龙乡”腾飞,加强防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黄陵县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防汛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使得汛期暴雨灾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但是,加强防汛工作仍然将是黄陵县一个长期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打赢今年防汛抗洪硬

仗[J].陕西水利,2013,(7).

[2] 新时期防汛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思路[J].江西水利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9

关键词:山区 洪涝灾害 防洪减灾 对策

河池地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属云贵高原南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岩溶发育,洼地密布,素称“千山万弄”。全地区地形概貌是:9分山、7厘地、3厘水面和村庄,居住着壮、瑶、仫佬、毛南、苗、侗、水等8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境内有红水河和龙江两大流域,属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mm,每年到汛期都要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气候异常,生态失衡、人口剧增,洪涝灾害更有频发密现之势。特别是大石山区,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群众喜获温饱,却因一场洪涝灾害,温而复寒,饱而复饥,出现返贫。因此,对河池山区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其防御对策,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山区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历史重大洪涝灾害概况

据地方史料,1750年、1935年、1945年河池地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水。解放后几乎年年有水灾,特别是1970年、1983年、1987年、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发生了重大洪涝灾害。

1970年7月14日金城江龙江洪峰流量4550m3/s,洪水位为192.57m,达40年一遇洪水,造成街道进水1.5米深,112个单位受淹,城区直接经济损失达662万元。

1983年6月23日金城江发生建国以来第二次大洪水,洪水位为191.41m,受淹单位87个,经济损失达480万元。

1987年6月14日金城江城北二医院一带内涝,一片汪洋,受涝面积360公顷,损失100多万元。同日,东兰县城曲江洪峰流量417m3/s,达40年一遇洪水,街道一片汪洋,水深达1.5m,商店、民房、学校、单位被淹,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20万元。

1991年6月中旬刁江发生大洪水,日雨量达300mm,马陇水文站出现1946年以来最大洪水,洪水位为21.06m,永乐电站受淹,倒塌房屋1393间,农作物受淹面积226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50万元。同年6~7月,东兰三石至纳合一带,一片汪洋,内涝耕地面积达468公顷,受淹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淹设房屋416间,倒塌房屋22间。

1994年“6.13”特大洪水,龙江三岔水文站水位达111.3m,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都安县加贵乡金满村3000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三天三夜;罗城县双寨11个队3天时间,整个低洼地带滞洪库容就达5470万m3,水淹深达12m,一片汪洋,造成严重的外洪内涝,受淹面积765公顷,受灾农户938户,倒塌房屋3876间,4633人无家可归,受灾作物522公顷,减产粮食4000多吨,直接经济损失3724万元。整个地区因“6.13”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1.26亿元。

1996年“7.18”大洪水,罗城县融江河水位比1994年“6.13”洪水高7m,全地区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3.32万公顷,减产粮食14.79万吨,倒塌房屋5.13万间,214个工矿企业停业,铁路中断38小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44亿元。

1998年6、7月份河池西部发生内涝,大化县的六也至流水片被洪水浸泡两个多月,内涝面积615公顷,淹没房屋1250间,倒塌房屋45间,直接经济损失700万元,损失粮食3600吨。

2000年6月11日宜州龙江出现131.14m洪峰水位,超出警戒水位4.14m,为建国以来最高水位,相当于三十五年一遇洪水,街道进水1米多,50多个单位受淹。同年都安县还发生了3起山体滑坡,造成16人死亡,17人受伤。

3 洪涝灾害的特点

3.1 季节性强

由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4~8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8%左右,一般在夏季发生洪涝,多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发生重大洪涝。

3.2 突发性强

由于山区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溪河狭窄,一旦暴雨,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洪峰,造成洪涝灾害。

3.3 局部性洪涝为主

根据1958年至2001年现有的气象和洪涝资料分析研究, 1~3个县同时发生洪涝的占总数81.9%,4~5个县同时发生洪涝的占总数9.6%,全地区性洪涝灾害占8.5%。所以,河池地区的洪涝灾害是以局部性洪涝为主。

3.4频发率高

河池山区的洪涝一般产生于大暴雨,日降雨量超过100mm或连续3天降雨量超过200mm,就可能引起洪涝灾害。据资料统计,1958~2001年共发生洪涝灾害157次,频率为365%。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平均每年发生4.5次大的暴雨灾害。

3.5内涝时间长、淹没深

据调查,东兰县的纳合、板坡、板华,巴马县的合康,凤山县的中亭、大化的六也、贡川、共和,罗城的双寨、下里等耕地面积达一万亩以上的连片弄场,淹没时间多数达半个月以上,长者达3~4个月,淹没深度达2~10米。此外,还有成千上万个小弄场属半淹没~全淹没类型。

3.6山洪诱发山地灾害

由于河池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遇暴雨,不仅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成灾,而且伴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岩石崩塌等山地灾害,形成多种灾害形式交织在一起。

3.7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恢复难度大

由于山洪、内涝、滑坡、泥石流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极度毁坏,农田被毁,粮食无收,损失巨大。而山区财政困难,灾后政府只能拿出钱来安排灾民的吃、穿、住问题,水毁修复难度大。 转贴于  4

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4.1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

河池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湿度大,具有明显的山地小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mm。由于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一是降水量在年际间分配很不均匀,丰水年降雨量均值达1994.5mm,枯水年降雨量均值为1102.7mm,年变幅为891.8mm,丰枯年降雨量悬殊,年际变化大。二是降雨在季节上分配不均匀,降雨量多集中在汛期,一般4~8月份降雨量平均值为1020~1350mm,占全年降雨量的75~80%,年内变化大。三是降雨量在区域上分布不均,差异大。凤山县城至巴马甲篆一带、都安大兴至东兰武篆一带、南丹车河至河池拔贡一带、罗城龙岸至长安一带是四个暴雨中心点,年降雨量高达2200~2600mm。

4.2 地质条件差、地貌复杂

河池地区石山区占59%,土山区占30.7%,山高坡陡,沟壑密度大,地形地貌复杂。一是大石山区峰丛、峰林、谷地交错分布,漏斗、落水洞相当发育,地下管网立体交错,溶洞、地下管道易堵塞,造成排泄不畅,引起内涝。特别是在红水河上修建了大化、岩滩两座大水库后,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大化、岩滩水库分别使原来地下管道水位升高约37m和42m,减少了地下水再储空间,使原来无压流的地下岩溶管道变为有压流或由压力小变为压力大,使地下水力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排泄能力降低,造成岩溶低洼地、谷地在洪水季节发生浸没性内涝。据调查只要有一场降雨达100mm以上的暴雨,就会引起半个月之久的内涝。二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地表支离破碎,岩石裸露,植被覆盖极差,长期侵蚀,岩性软弱,重力下移,易引起岩崩、滑坡、泥石流灾害。

4.3 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

山区人均耕地少,粮食产量低,人们不断开发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全地区2001年水土流失面积达6760.53平方公里,从而加剧了山洪、内涝、泥石流、滑坡灾害。一是森林被乱砍乱伐,矿山、石材开采不规范,陡坡垦植严重。二是人与水争地,挤占河道。三是河道设障增多,造成阻塞壅水,加剧灾情。

4.4 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调蓄能力差

河池地区的防洪工程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一是水土保持防治跟不上,涵养水源能力差。二是沟道防护工程体系不完善,河道下游缺少堤防保护,拦截、调蓄能力差。三是水库工程病险多,调蓄能力低。全地区202座,存在安全隐患25座,占12.4%,水库共有总库容4.04亿m3,防洪库容1.01亿m3,调节能力差,并且水库分布东部多,西部少,拦蓄能力存在不平衡。四是全地区11个县市没有一个城区设防,防洪标准低,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

4.5 防洪意识淡薄,自救能力差

一是对灾害缺乏足够的重视。二是对山洪、内涝、泥石流防御措施不力。三是城镇、乡村规划缺乏防洪工程设施。

5 防洪减灾对策

河池地区的防洪保安工作坚持“以防为主,全力抢险,蓄泄结合,保安全,多蓄水”的指导方针,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对策。

5.1切实增强水患意识,牢固树立长期防灾减灾的思想

治水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活动之一,经济越发展,越要防治水患。山区的水患主要体现在水多或水少,防汛抗旱关键靠防范。因此,对洪涝灾害要确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做好“常备不懈,以防万一”的准备,坚定“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决心,不能存在半点侥幸心理,要采取超前性措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建立健全防汛机构,进一步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责任制、分包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值班工作制度。

5.2工程防洪措施

5.2.1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山区特点, 水土保持治理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辅以能源措施和行政措施。生物措施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兴建谷坊、塘坝、地头水柜等拦沙蓄水工程,实施坡改梯地建设,搞砌墙保土,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保水能力。能源和行政措施是以电代柴、以沼气代柴,严禁垦荒种植和滥伐林木,加强森林保护。具体抓好东兰县九曲河小流域治理、环江县龙岩野马河小流域治理、红水河河池上游段区域水土保持治理、红水河河池下游段区域水土保持治理4个项目建设,投资609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km2;抓好全地区85万亩250以上坡耕地还林还草工作。

5.2.2加快重点防洪排涝工程的治理

兴建防洪排涝工程是山区防洪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一项维系党心、民心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为此,地委、行署领导非常重视,列入议事日程,水电局也实地调查,编制了规划。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和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旱作物2日排完,水稻3日排完的排涝标准,对沿江河两岸的防洪排涝工程兴建以防洪堤为主,辅以抽排结合的工程措施;对山区内涝的排涝工程以兴建排洪渠为主,辅以打隧洞的工程措施。全地区11个县市需修建防洪排涝532处,其中,保护1000人或1000亩耕地以上的重点工程有83处,投资约3.1亿元。

5.2.3加强重点城镇的防洪建设

河池地区城区防洪任务比较重的有河池、宜州、环江、都安、凤山、东兰、巴马、大化、天峨等县市。其中,河池、宜州两市城区按50年一遇设防,其它县城区按20年一遇设防。9个县市的防洪规划投资达5.2亿元。因此,每年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尽快完善城区防洪体系,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5.2.4 加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

全地区202座水库,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群众上马兴建,属三边工程,质量差,隐患多。经过几十年运行,已老化严重,险病缠身,每年水灾,都发现新的安全隐患。因此,要加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发挥水库应有的调蓄作用。

5.2.5 建设一批以防洪为主的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

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库容大,调洪能力强,防洪减灾效益显著。因此,要加快龙滩水库和南丹塘仙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步伐,尽快上马下考、下桥和宝坛电站,提高下游的防洪能力。

5.2.6 加大山地灾害的防御措施

依法将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划为重点预防保护区,一旦出现危险症状,要果断组织群众转移,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对泥石流防治要采取“稳、拦、排、停、封、造”六个字对策,对滑坡防治要针对滑坡的成因、性质、发展趋势和危害“对症下药”,采取“避、排、减、挡、填、护”六个字对策。

5.3 非工程防洪措施

5.3.1 加快河池水利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

水利信息系统是一项采用现代化信息采集设备、通信工具、计算机网络和决策支持手段,及时掌握水的有关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和水土流失,达到科学调水用水,水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因此,要逐步建立水利信息系统体系,为领导防洪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项目内容多,要分期实施,逐年建成江河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县市城区防洪指挥系统、洪涝旱灾采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

5.3.2 加强水文气象测报,强化通信联络,确保汛情、汛令及时准确传递

水文气象的预报和测报是防汛的耳目。因此,防汛部门要和水文气象部门建立报汛联络网,及时反馈水情、雨情信息,为领导防汛决策提供依据和保障。通讯工作是防汛的生命线,没有通讯,防汛指挥调度就形同虚设。因此,必须建立各级防汛调度通讯网、水库通讯网,保证汛情、汛令畅通无阻。

5.3.3 加强法制教育,依法治水,依法防洪

目前,河池地区许多河道遭到盲目侵占,在河堤上取土,在河滩上修建房屋,种植高杆作物,向河床倾倒废渣垃圾,特别是南丹和环江一些选矿厂乱排放废水、矿渣,不仅污染了河道,而且很大程度降低了河道的行洪排涝、调节洪水的能力,造成不应有的灾害。为此,必须加强《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依法治水,依法防洪,加强防洪设施管理,明确划定水域界限,严格禁止侵占,以利防洪、防汛。

5.3.4 加强工程管理和水库科学调度

工程管理不善,往往是造成水库失事,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加快水利工程体系改革,把工程效益、工程维修和工程安全落到实处。小型水利工程可采取租赁、拍卖或股份制形式由私人管理经营;较大水利工程经营要建立责权利明确的运行机制。同时,汛期要加强水库科学调度运用,病险水库运行方案要确保安全度汛,洪水时要优化调度,错峰削洪,避免或减轻灾害。

5.3.5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防洪抢险预案

防洪预案的制定和完善是配合防洪工程整体标准不高的一项重要措施。编制防洪预案的目的,一是确保工程安全,二是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才能争取主动。为此,要依据洪水特点、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等,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洪水,制定不同类型的防洪抢险预案:水库预案、河道预案、城镇防洪预案。主要内容包括:防洪标准、指挥机构、物资调度、人员转移、抢险队伍、防洪调度措施等。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10

关键词:山区 洪涝灾害 防洪减灾 对策

河池地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属云贵高原南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岩溶发育,洼地密布,素称“千山万弄”。全地区地形概貌是:9分山、7厘地、3厘水面和村庄,居住着壮、瑶、仫佬、毛南、苗、侗、水等8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境内有红水河和龙江两大流域,属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mm,每年到汛期都要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气候异常,生态失衡、人口剧增,洪涝灾害更有频发密现之势。特别是大石山区,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群众喜获温饱,却因一场洪涝灾害,温而复寒,饱而复饥,出现返贫。因此,对河池山区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其防御对策,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山区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历史重大洪涝灾害概况

据地方史料,1750年、1935年、1945年河池地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水。解放后几乎年年有水灾,特别是1970年、1983年、1987年、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发生了重大洪涝灾害。

1970年7月14日金城江龙江洪峰流量4550m3/s,洪水位为192.57m,达40年一遇洪水,造成街道进水1.5米深,112个单位受淹,城区直接经济损失达662万元。

1983年6月23日金城江发生建国以来第二次大洪水,洪水位为191.41m,受淹单位87个,经济损失达480万元。

1987年6月14日金城江城北二医院一带内涝,一片,受涝面积360公顷,损失100多万元。同日,东兰县城曲江洪峰流量417m3/s,达40年一遇洪水,街道一片,水深达1.5m,商店、民房、学校、单位被淹,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20万元。

1991年6月中旬刁江发生大洪水,日雨量达300mm,马陇水文站出现1946年以来最大洪水,洪水位为21.06m,永乐电站受淹,倒塌房屋1393间,农作物受淹面积226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50万元。同年6~7月,东兰三石至纳合一带,一片,内涝耕地面积达468公顷,受淹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淹设房屋416间,倒塌房屋22间。

1994年“6.13”特大洪水,龙江三岔水文站水位达111.3m,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都安县加贵乡金满村3000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三天三夜;罗城县双寨11个队3天时间,整个低洼地带滞洪库容就达5470万m3,水淹深达12m,一片,造成严重的外洪内涝,受淹面积765公顷,受灾农户938户,倒塌房屋3876间,4633人无家可归,受灾作物522公顷,减产粮食4000多吨,直接经济损失3724万元。整个地区因“6.13”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1.26亿元。

1996年“7.18”大洪水,罗城县融江河水位比1994年“6.13”洪水高7m,全地区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3.32万公顷,减产粮食14.79万吨,倒塌房屋5.13万间,214个工矿企业停业,铁路中断38小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44亿元。

1998年6、7月份河池西部发生内涝,大化县的六也至流水片被洪水浸泡两个多月,内涝面积615公顷,淹没房屋1250间,倒塌房屋45间,直接经济损失700万元,损失粮食3600吨。

2000年6月11日宜州龙江出现131.14m洪峰水位,超出警戒水位4.14m,为建国以来最高水位,相当于三十五年一遇洪水,街道进水1米多,50多个单位受淹。同年都安县还发生了3起山体滑坡,造成16人死亡,17人受伤。

3 洪涝灾害的特点

3.1 季节性强

由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4~8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8%左右,一般在夏季发生洪涝,多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发生重大洪涝。

3.2 突发性强

由于山区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溪河狭窄,一旦暴雨,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洪峰,造成洪涝灾害。

3.3 局部性洪涝为主

根据1958年至2001年现有的气象和洪涝资料分析研究, 1~3个县同时发生洪涝的占总数81.9%,4~5个县同时发生洪涝的占总数9.6%,全地区性洪涝灾害占8.5%。所以,河池地区的洪涝灾害是以局部性洪涝为主。

3.4频发率高

河池山区的洪涝一般产生于大暴雨,日降雨量超过100mm或连续3天降雨量超过200mm,就可能引起洪涝灾害。据资料统计,1958~2001年共发生洪涝灾害157次,频率为365%。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平均每年发生4.5次大的暴雨灾害。

3.5内涝时间长、淹没深

据调查,东兰县的纳合、板坡、板华,巴马县的合康,凤山县的中亭、大化的六也、贡川、共和,罗城的双寨、下里等耕地面积达一万亩以上的连片弄场,淹没时间多数达半个月以上,长者达3~4个月,淹没深度达2~10米。此外,还有成千上万个小弄场属半淹没~全淹没类型。

3.6山洪诱发山地灾害

由于河池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遇暴雨,不仅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成灾,而且伴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岩石崩塌等山地灾害,形成多种灾害形式交织在一起。

3.7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恢复难度大

由于山洪、内涝、滑坡、泥石流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极度毁坏,农田被毁,粮食无收,损失巨大。而山区财政困难,灾后政府只能拿出钱来安排灾民的吃、穿、住问题,水毁修复难度大。

4 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4.1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

河池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湿度大,具有明显的山地小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mm。由于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一是降水量在年际间分配很不均匀,丰水年降雨量均值达1994.5mm,枯水年降雨量均值为1102.7mm,年变幅为891.8mm,丰枯年降雨量悬殊,年际变化大。二是降雨在季节上分配不均匀,降雨量多集中在汛期,一般4~8月份降雨量平均值为1020~1350mm,占全年降雨量的75~80%,年内变化大。三是降雨量在区域上分布不均,差异大。凤山县城至巴马甲篆一带、都安大兴至东兰武篆一带、南丹车河至河池拔贡一带、罗城龙岸至长安一带是四个暴雨中心点,年降雨量高达2200~2600mm。

4.2 地质条件差、地貌复杂

河池地区石山区占59%,土山区占30.7%,山高坡陡,沟壑密度大,地形地貌复杂。一是大石山区峰丛、峰林、谷地交错分布,漏斗、落水洞相当发育,地下管网立体交错,溶洞、地下管道易堵塞,造成排泄不畅,引起内涝。特别是在红水河上修建了大化、岩滩两座大水库后,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大化、岩滩水库分别使原来地下管道水位升高约37m和42m,减少了地下水再储空间,使原来无压流的地下岩溶管道变为有压流或由压力小变为压力大,使地下水力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排泄能力降低,造成岩溶低洼地、谷地在洪水季节发生浸没性内涝。据调查只要有一场降雨达100mm以上的暴雨,就会引起半个月之久的内涝。二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地表支离破碎,岩石,植被覆盖极差,长期侵蚀,岩性软弱,重力下移,易引起岩崩、滑坡、泥石流灾害。

4.3 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

山区人均耕地少,粮食产量低,人们不断开发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全地区2001年水土流失面积达6760.53平方公里,从而加剧了山洪、内涝、泥石流、滑坡灾害。一是森林被乱砍乱伐,矿山、石材开采不规范,陡坡垦植严重。二是人与水争地,挤占河道。三是河道设障增多,造成阻塞壅水,加剧灾情。

4.4 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调蓄能力差

河池地区的防洪工程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一是水土保持防治跟不上,涵养水源能力差。二是沟道防护工程体系不完善,河道下游缺少堤防保护,拦截、调蓄能力差。三是水库工程病险多,调蓄能力低。全地区202座,存在安全隐患25座,占12.4%,水库共有总库容4.04亿m3,防洪库容1.01亿m3,调节能力差,并且水库分布东部多,西部少,拦蓄能力存在不平衡。四是全地区11个县市没有一个城区设防,防洪标准低,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

4.5 防洪意识淡薄,自救能力差

一是对灾害缺乏足够的重视。二是对山洪、内涝、泥石流防御措施不力。三是城镇、乡村规划缺乏防洪工程设施。

5 防洪减灾对策

河池地区的防洪保安工作坚持“以防为主,全力抢险,蓄泄结合,保安全,多蓄水”的指导方针,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对策。

5.1切实增强水患意识,牢固树立长期防灾减灾的思想

治水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活动之一,经济越发展,越要防治水患。山区的水患主要体现在水多或水少,防汛抗旱关键靠防范。因此,对洪涝灾害要确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做好“常备不懈,以防万一”的准备,坚定“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决心,不能存在半点侥幸心理,要采取超前性措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建立健全防汛机构,进一步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责任制、分包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值班工作制度。

5.2工程防洪措施

5.2.1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山区特点, 水土保持治理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辅以能源措施和行政措施。生物措施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兴建谷坊、塘坝、地头水柜等拦沙蓄水工程,实施坡改梯地建设,搞砌墙保土,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保水能力。能源和行政措施是以电代柴、以沼气代柴,严禁垦荒种植和滥伐林木,加强森林保护。具体抓好东兰县九曲河小流域治理、环江县龙岩野马河小流域治理、红水河河池上游段区域水土保持治理、红水河河池下游段区域水土保持治理4个项目建设,投资609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km2;抓好全地区85万亩250以上坡耕地还林还草工作。

5.2.2加快重点防洪排涝工程的治理

兴建防洪排涝工程是山区防洪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一项维系党心、民心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为此,地委、行署领导非常重视,列入议事日程,水电局也实地调查,编制了规划。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和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旱作物2日排完,水稻3日排完的排涝标准,对沿江河两岸的防洪排涝工程兴建以防洪堤为主,辅以抽排结合的工程措施;对山区内涝的排涝工程以兴建排洪渠为主,辅以打隧洞的工程措施。全地区11个县市需修建防洪排涝532处,其中,保护1000人或1000亩耕地以上的重点工程有83处,投资约3.1亿元。

5.2.3加强重点城镇的防洪建设

河池地区城区防洪任务比较重的有河池、宜州、环江、都安、凤山、东兰、巴马、大化、天峨等县市。其中,河池、宜州两市城区按50年一遇设防,其它县城区按20年一遇设防。9个县市的防洪规划投资达5.2亿元。因此,每年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尽快完善城区防洪体系,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5.2.4 加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

全地区202座水库,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群众上马兴建,属三边工程,质量差,隐患多。经过几十年运行,已老化严重,险病缠身,每年水灾,都发现新的安全隐患。因此,要加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发挥水库应有的调蓄作用。

5.2.5 建设一批以防洪为主的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

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库容大,调洪能力强,防洪减灾效益显著。因此,要加快龙滩水库和南丹塘仙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步伐,尽快上马下考、下桥和宝坛电站,提高下游的防洪能力。

5.2.6 加大山地灾害的防御措施

依法将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划为重点预防保护区,一旦出现危险症状,要果断组织群众转移,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对泥石流防治要采取“稳、拦、排、停、封、造”六个字对策,对滑坡防治要针对滑坡的成因、性质、发展趋势和危害“对症下药”,采取“避、排、减、挡、填、护”六个字对策。

5.3 非工程防洪措施

5.3.1 加快河池水利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

水利信息系统是一项采用现代化信息采集设备、通信工具、计算机网络和决策支持手段,及时掌握水的有关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和水土流失,达到科学调水用水,水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因此,要逐步建立水利信息系统体系,为领导防洪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项目内容多,要分期实施,逐年建成江河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县市城区防洪指挥系统、洪涝旱灾采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

5.3.2 加强水文气象测报,强化通信联络,确保汛情、汛令及时准确传递

水文气象的预报和测报是防汛的耳目。因此,防汛部门要和水文气象部门建立报汛联络网,及时反馈水情、雨情信息,为领导防汛决策提供依据和保障。通讯工作是防汛的生命线,没有通讯,防汛指挥调度就形同虚设。因此,必须建立各级防汛调度通讯网、水库通讯网,保证汛情、汛令畅通无阻。

5.3.3 加强法制教育,依法治水,依法防洪

目前,河池地区许多河道遭到盲目侵占,在河堤上取土,在河滩上修建房屋,种植高杆作物,向河床倾倒废渣垃圾,特别是南丹和环江一些选矿厂乱排放废水、矿渣,不仅污染了河道,而且很大程度降低了河道的行洪排涝、调节洪水的能力,造成不应有的灾害。为此,必须加强《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依法治水,依法防洪,加强防洪设施管理,明确划定水域界限,严格禁止侵占,以利防洪、防汛。

5.3.4 加强工程管理和水库科学调度

工程管理不善,往往是造成水库失事,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加快水利工程体系改革,把工程效益、工程维修和工程安全落到实处。小型水利工程可采取租赁、拍卖或股份制形式由私人管理经营;较大水利工程经营要建立责权利明确的运行机制。同时,汛期要加强水库科学调度运用,病险水库运行方案要确保安全度汛,洪水时要优化调度,错峰削洪,避免或减轻灾害。

5.3.5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防洪抢险预案

防洪预案的制定和完善是配合防洪工程整体标准不高的一项重要措施。编制防洪预案的目的,一是确保工程安全,二是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才能争取主动。为此,要依据洪水特点、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等,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洪水,制定不同类型的防洪抢险预案:水库预案、河道预案、城镇防洪预案。主要内容包括:防洪标准、指挥机构、物资调度、人员转移、抢险队伍、防洪调度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