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5:44:15

比率范文篇1

[关键词]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陷阱

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财务信息需求者可以通过这两个指标了解企业流动资产的经营状况,判断企业有无能力立即偿还到期债务。传统观念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较合适,如果低于标准值,就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企业容易出现破产、财务困境和债务违约等现象。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和性质的不同。以及指标内涵的复杂性,指标数值相当的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也未必相同。常规计算下,这两个指标能否真实地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会不会误导财务信息需求者的判断?又该如何避免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陷阱?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的含义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判断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最常用的两个财务分析指标。前者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后者是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其中,速动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等变现能力强的那部分资产,它等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和待处理财产损溢后的余额。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在企业负债到期以前可以变相作为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水平。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弱。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作为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应当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幅度。如果这两个指标过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虽然有了充足的保障,但是由于大量占用资金,减缓了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资金也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使用效益,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效果。如果这两个指标过低,表明企业负债过高,短期偿债能力没有保障,经营风险增大,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传统观念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较为合适,如果低于标准值,就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

但是,实际上很多业绩不错的公司,流动比率经常保持在低于1的水平上。于是。笔者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产生了疑问,流动比率小于1一定表明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吗?在何种情况下会产生误区?

二、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的陷阱

陷阱一:假设在销售毛利率不为0的情况下,对ABC公司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数据为:

流动比率=0.76

销售毛利率=47%

存货÷流动资产=55%

是否可以根据ABC公司流动比率低于1断定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问题呢?

正常情况下,流动负债是用企业的现金来偿还的,而不是用流动资产,但是。由于存货的存在,1元的流动资产,变现后会得到超过1元的现金。财务分析中通常使用的流动比率分析公式,分子是流动资产,使用流动资产变现更接近于现实,毕竟企业不是直接用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而是用流动资产变现。考虑到这个影响因素,流动比率公式的分子就应该由原来的流动资产变为非存货流动资产变现与存货变现之和。ABC公司流动的比率=0.76×(1—55%)+0.76×55%×1.89=1.13202。计算结果表明,公司1元的流动资产,经过变现,可以偿还1.13202元的流动负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并没有问题,这样计算流动比率更加真实、可靠。

在流动资产中,存货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流动比率的高低必然受存货数量多少的影响。当流动负债为一定量时,在其他流动资产变化较小的情况下,存货数量越多,流动比率越高,而流动比率高并不能绝对说明公司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强。这是因为在计算流动比率时,所运用的流动资产指标包含了全部存货,由于存货受市场供求影响最大,市场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很难把握,必然会形成一些采购、生产的商品长期积压,这些商品变现的希望非常小,大都只能降价出售,或是以非常低的价格与其他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即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些存货变现后的价值也根本无力再重新购置同样的存货。还有一些存货根本不具备变现能力,这些商品只能作为废品处理。公司管理者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可以按照存货变现时间的长短将存货划分为短期存货、中期存货及长期存货。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下的为短期存货,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为中期存货,长期存货应属于公司不良资产。在计算流动比率时要将不良资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要用具备一定增值能力并能够为公司发展作出贡献的经营资产作为流动资产,这样计算出的流动比率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陷阱二:如果销售毛利率为0,再对ABC公司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数据:

流动比率=0.76

流动资产周转率=4.7

是否可以根据ABC公司流动比率低于1断定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问题呢?

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不仅与销售毛利率和存货比重有关,还与周转率有关,周转速度越快,变现能力越强。在日常财务分析中,决策者往往只注重考核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而忽略了商品存货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存货周转率是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值,比值大,说明存货周转速度快,可以为公司贡献更多的收入和利润,而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公司赊销政策紧密相关。当公司本期赊销商品数量增多时,则会导致营业成本加大,存货周转速度与全部采用现销时相比就会加快,说明存货周转率指标中的营业成本对存货周转速度快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公司流动比率时不仅要结合存货周转速度,而且还要分析商品存货的变现质量。商品存货的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是一个公司能否在竞争中立足的重要标志,质量的高低不仅表现在与同行业相比商品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上,而且还表现在是否足额收回货币资金的数量上。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可以用营业成本除以平均商品存货得到。这一比值大,说明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商品存货变现质量可用本期销售商品收回的货款衡量,按照本期销售商品成本率折算为收回贷款的营业成本金额后,再除以平均商品存货,计算出的比值高,说明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商品存货变现质量高。理论上对商品存货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指标没有界定合理的范围,公司只有与同行业相比或与本企业历史水平相比。如果公司的流动比率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属正常范围,同时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变现质量高,就能够说明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高,商品存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较小。偿还短期债务有足够的高质量经营性资产做保证。只要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快于企业流动负债周转率,即便流动比率小于1也不至于产生问题。流动比率为0.76,表明1元流动负债对应0.76元流动资产,0.76元流动资产在周转率为4.7时,可以带来0.76×4.7=3.572(元)的变现。流动负债周转率=0.76×4.7=3.572(次)。只要企业的流动负债周转率不高于4,在流动比率为0.76的情况下。无论销售毛利率和存货比重如何,公司都不至于产生短期偿债能力或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陷阱三:流动比率的分析受到行业不同的影响、季节变化的影响、市场风险的影响、价格变动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等。如果ABC公司流动比率=400÷300=1.33,在流动比率大于1的前提下,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同时等额减少某个数,流动比率立即会升高。比如,(400-100)÷(300-100)=1.5。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人为调节和经济衰退,人为调节是用现金偿还或者提前偿还短期借款,使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同时等额减少;经济衰退出现,会导致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大致相等的减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债权人在对债务人企业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时,更应该注意这种数据跳跃的现象。

三、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高低与企业的规模、营运资本的多少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流动比率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流动资产保证程度越强,但是,不同时期相同的比率,以及同一时期不同企业相同的比率,短期偿债能力未必相同,这是因为流动比率计算时,没有考虑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内容结构。而相对于流动负债而言,流动资产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企业实际的短期偿债能力。而企业流动资产中如果应收账款比较多,要进行具体分析,比如有的企业有时间较长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没有清理,有潜在的损失,会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有时流动比率过高,可能是存货或者待摊费用比重过大导致的。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速度最慢。如果存货中有未清理的积压物资,或者存货计价方法等原因与市价发生较大幅度的偏离,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将受到影响。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是货币资金已付,或者某种流动资产已损失,只是由于时间问题或某种事项尚未处理完毕,作为流动资产而暂存账面,不可能流动变为货币资金。另外,流动负债的真实性也影响流动比率的计算,比如预提费用过大、预收账款过大等,都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真实性。

比率范文篇2

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财务信息需求者可以通过这两个指标了解企业流动资产的经营状况,判断企业有无能力立即偿还到期债务。传统观念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较合适,如果低于标准值,就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企业容易出现破产、财务困境和债务违约等现象。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和性质的不同。以及指标内涵的复杂性,指标数值相当的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也未必相同。常规计算下,这两个指标能否真实地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会不会误导财务信息需求者的判断?又该如何避免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陷阱?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的含义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判断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最常用的两个财务分析指标。前者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后者是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其中,速动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等变现能力强的那部分资产,它等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和待处理财产损溢后的余额。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在企业负债到期以前可以变相作为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水平。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弱。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作为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应当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幅度。如果这两个指标过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虽然有了充足的保障,但是由于大量占用资金,减缓了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资金也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使用效益,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效果。如果这两个指标过低,表明企业负债过高,短期偿债能力没有保障,经营风险增大,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传统观念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较为合适,如果低于标准值,就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

但是,实际上很多业绩不错的公司,流动比率经常保持在低于1的水平上。于是。笔者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产生了疑问,流动比率小于1一定表明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吗?在何种情况下会产生误区?来源于/

二、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的陷阱

陷阱一:假设在销售毛利率不为0的情况下,对ABC公司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数据为:

流动比率=0.76

销售毛利率=47%

存货÷流动资产=55%

是否可以根据ABC公司流动比率低于1断定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问题呢?

正常情况下,流动负债是用企业的现金来偿还的,而不是用流动资产,但是。由于存货的存在,1元的流动资产,变现后会得到超过1元的现金。财务分析中通常使用的流动比率分析公式,分子是流动资产,使用流动资产变现更接近于现实,毕竟企业不是直接用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而是用流动资产变现。考虑到这个影响因素,流动比率公式的分子就应该由原来的流动资产变为非存货流动资产变现与存货变现之和。ABC公司流动的比率=0.76×(1—55%)+0.76×55%×1.89=1.13202。计算结果表明,公司1元的流动资产,经过变现,可以偿还1.13202元的流动负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并没有问题,这样计算流动比率更加真实、可靠。在流动资产中,存货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流动比率的高低必然受存货数量多少的影响。当流动负债为一定量时,在其他流动资产变化较小的情况下,存货数量越多,流动比率越高,而流动比率高并不能绝对说明公司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强。这是因为在计算流动比率时,所运用的流动资产指标包含了全部存货,由于存货受市场供求影响最大,市场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很难把握,必然会形成一些采购、生产的商品长期积压,这些商品变现的希望非常小,大都只能降价出售,或是以非常低的价格与其他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即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些存货变现后的价值也根本无力再重新购置同样的存货。还有一些存货根本不具备变现能力,这些商品只能作为废品处理。公司管理者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可以按照存货变现时间的长短将存货划分为短期存货、中期存货及长期存货。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下的为短期存货,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为中期存货,长期存货应属于公司不良资产。在计算流动比率时要将不良资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要用具备一定增值能力并能够为公司发展作出贡献的经营资产作为流动资产,这样计算出的流动比率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陷阱二:如果销售毛利率为0,再对ABC公司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数据:来源于/

流动比率=0.76

流动资产周转率=4.7

是否可以根据ABC公司流动比率低于1断定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问题呢?

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不仅与销售毛利率和存货比重有关,还与周转率有关,周转速度越快,变现能力越强。在日常财务分析中,决策者往往只注重考核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而忽略了商品存货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存货周转率是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值,比值大,说明存货周转速度快,可以为公司贡献更多的收入和利润,而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公司赊销政策紧密相关。当公司本期赊销商品数量增多时,则会导致营业成本加大,存货周转速度与全部采用现销时相比就会加快,说明存货周转率指标中的营业成本对存货周转速度快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公司流动比率时不仅要结合存货周转速度,而且还要分析商品存货的变现质量。商品存货的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是一个公司能否在竞争中立足的重要标志,质量的高低不仅表现在与同行业相比商品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上,而且还表现在是否足额收回货币资金的数量上。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可以用营业成本除以平均商品存货得到。这一比值大,说明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商品存货变现质量可用本期销售商品收回的货款衡量,按照本期销售商品成本率折算为收回贷款的营业成本金额后,再除以平均商品存货,计算出的比值高,说明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商品存货变现质量高。理论上对商品存货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指标没有界定合理的范围,公司只有与同行业相比或与本企业历史水平相比。如果公司的流动比率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属正常范围,同时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变现质量高,就能够说明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高,商品存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较小。偿还短期债务有足够的高质量经营性资产做保证。只要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快于企业流动负债周转率,即便流动比率小于1也不至于产生问题。流动比率为0.76,表明1元流动负债对应0.76元流动资产,0.76元流动资产在周转率为4.7时,可以带来0.76×4.7=3.572(元)的变现。流动负债周转率=0.76×4.7=3.572(次)。只要企业的流动负债周转率不高于4,在流动比率为0.76的情况下。无论销售毛利率和存货比重如何,公司都不至于产生短期偿债能力或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陷阱三:流动比率的分析受到行业不同的影响、季节变化的影响、市场风险的影响、价格变动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等。如果ABC公司流动比率=400÷300=1.33,在流动比率大于1的前提下,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同时等额减少某个数,流动比率立即会升高。比如,(400-100)÷(300-100)=1.5。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人为调节和经济衰退,人为调节是用现金偿还或者提前偿还短期借款,使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同时等额减少;经济衰退出现,会导致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大致相等的减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债权人在对债务人企业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时,更应该注意这种数据跳跃的现象。

三、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高低与企业的规模、营运资本的多少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流动比率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流动资产保证程度越强,但是,不同时期相同的比率,以及同一时期不同企业相同的比率,短期偿债能力未必相同,这是因为流动比率计算时,没有考虑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内容结构。而相对于流动负债而言,流动资产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企业实际的短期偿债能力。而企业流动资产中如果应收账款比较多,要进行具体分析,比如有的企业有时间较长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没有清理,有潜在的损失,会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有时流动比率过高,可能是存货或者待摊费用比重过大导致的。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速度最慢。如果存货中有未清理的积压物资,或者存货计价方法等原因与市价发生较大幅度的偏离,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将受到影响。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是货币资金已付,或者某种流动资产已损失,只是由于时间问题或某种事项尚未处理完毕,作为流动资产而暂存账面,不可能流动变为货币资金。另外,流动负债的真实性也影响流动比率的计算,比如预提费用过大、预收账款过大等,都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真实性。

比率范文篇3

然而,上市银行资本基础和资本比率是最复杂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估问题。其复杂性在于,围绕商业银行资本基础和资本比率存在两个标准,即作为国际标准的《巴塞尔协议》和作为国内标准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国内标准”)。国内投资者被告知,关于商业银行资本标准,中国已经全面接受了《巴塞尔协议》的影响,换言之,在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之间不存在差异.糟糕的是,这可能是当前证券市场最严重的误导性宣传。实际情况是,商业银行资本基础和资本比率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存在重大差异。由此导致的结果令人吃惊,按照国内标准衡量,深发展是资本比率唯一不达标的上市银行按照国际标准衡量,5家上市银行的资本比率均存在不达标的问题。

不言而喻,上市银行资本比率不达标注定要影响到市场价值。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不得不承认按照目前股票价格计算的上市银行市场价值被严重高估,而伴随股票价格的下跌,目前持有银行股的投资者将付出代价。

围绕资本基础标准的“中国特色”

先有不达标的资本基础,后有不达标的资本比率。上市银行资本衡量必须从资本基础开始。没有比现行商业银行资颈曜急旧泶嬖谥卮笕毕莞愀獾摹S牍时曜枷啾龋谙中凶时净”曜记∏〈嬖谧帕钊送吠吹闹卮笕毕荨?/P>

所谓资本基础是指衡量商业银行资本比率的基础。国际标准——《巴塞尔协议》为银行设定的资本基础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其一为核心资本,由实收股本和公开储备构成,其二为附属资本,由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构成。

国内标准原则上接受了《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基础包括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两个组成部分的规定,但在资本基础的具体构成上有明显不同之处。其_表现在核心资本中不仅包括实收股本和公开储备,而且包括透明度不高的未分配利润和纳入银行合并报表的子公司少数股东权益,其二表现在附属资本除包括普通准备、重估储备、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之外,还包括优先股,但不包括未公开储备。

不难看出,围绕银行资本基础的衡量标准,国内标准的“中国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核心资本中包括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二是在附属资本中包括优先股和不包括未公开储备(详见“资料链接”)。

那么,针对银行资本基础的国内标准所具有的上述“中国特色”到底有何等危害性呢?答案是高估资本基础,进而高估资本比率。

表﹁是依据各上市银行2003年度报告披露的与资本基础有关的数据经整理编制的。其中,“核心资本国际差异”记录了各上市银行按照国内标准计算的核心资本与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核心资本之间的差额,当该等差额为“一”时,表示由于国内标准中的“中国特色”造成的核心资本被高估的金额。该等金额越大表示高估的程度越高,换言之,按照国内标准衡量的核心资本水分越大。由于国内标准不恰当地在核心资本成份中增加了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在各上市银行少数股东权益为零的情况下,表一揭示的“核心资本国际差异”全部由未分配利润构成。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民生银行是核心资本高估程度最高的上市银行,按照国内标准衡量的核心资本比按照国际标准衡量的核心资本高估18.31%或14.94亿元,其次为招商银行,高估17.87%或28.48亿元,第三为深发展,高估4.39%或1.67亿元,第四为浦发银行,高估4.20%或4.84亿元:第五为华夏银行,高估2.02%或1.71亿元。

但令人费解的是,除华夏银行之外,各上市银行管理层在年报中披露的核心资本与按照国内标准计算的结果不一致。要么是像深发展、浦发银行那样管理层披露的核心资本高于实收股本、公开储备、未分配利润及少数股东权益的合计数,要么是像招商银行那样管理层披露的核心资本低于实收股本、公开储备、未分配利润及少数股东权益的合计数。从这一意义上讲,深发展和浦发银行存在更加严重的高估核心资本问题。

表二中揭示的“附属资本国际差异”记录了各上市银行按照国内标准衡量的附属资本与按照国际标准衡量的附属资本之间的差异金额。当该等金额为正数时,表示按照国内标准计算的附属资本被低估。鉴于附属资本的金额应当受到限制,低估附属资本与高估核/b资本一样,都是错误的,都意味着银行资本风险。

围绕附属资本的两个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集中在未公开储备。不难看出,附属资本国际差异比例明显大于上述核心资本国际差异。其中,招商银行按照国内标准计算的附属资本低于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附属资本29.05%或28.48亿元,是5家上市银行中附属资本国际差异最大的,接下来民生银行为27.62%或14。94亿元,浦发银行为7.24%或4.84亿元,华夏银行为3.97%或1.71亿元,深发展为3.19%或1.67亿元。

无论是高估核心资本还是低估附属资本,对于上市银行来说,都属于资本基础列报的瑕疵。应当说,这主要是商业银行资本基础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导致的。从长计议,这一“中国特色”必须消除。随之而来的是,在与国际标准充分接轨的同时,上市银行的核心资本将减少,进而导致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附属资本将增加,进而导致附属资本比率将提升。二者都是在朝着不利的方向变化。

围绕资本比率标准的“中国特色”

关于银行资本比率的标准不仅仅是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除此之外还包括附属资本比率、普通准备比率等。严格地讲,所谓达标应当是全面达标。鉴于各项资本比率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个别资本比率不达标很可能意味着其他资本比率也不达标。

依据《新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比率的分子(即资本基础)的各项规定保持不变,4%的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和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保持不变。所谓资本基础的规定包括,附属资本不超过核心资本的100%,长期次级债券不超过附属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中的普通准备对加权风险资产合计的比率低于1.25%。

那么,围绕银行资本比率的衡量标准,国内标准是否与国际标准完全一致呢?人们的确被告知中国已全面接受的《巴塞尔协议》的影响,但实际上,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本成份比率上,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至今依然存在重大差异——中国的银行监管当局尚未接受普通准备比率低于1.25%的国际标准,由此形成在资本比率的国内标准中存在不恰当的“中国特色”。

在衡量银行资本充足率时,有必要从核心资本中扣除商誉和从资本基础中扣除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对此,中国的监管机构基本上接受了《巴塞尔协议》的影响。不过,鉴于上市银行在资本扣除方面披露不够透明,以至于对管理层披露的核心资本与本文按照国内标准计算的核心资本不一致无法做出评价,因此,本文对资本扣除不予讨论。

总体上讲,核心资本比率高于4%是一件好事,但附属资本比率却不是一个越高越好的概念。首先,附属资本对核心资本的比率不超过100%体现了银行资本标准的制订者对附属资本的担心,放弃对附属资本的限制意味着忽视普通准备的负面意义,或意味着鼓励银行过度使用长期债务工具,如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等。其次,长期次级债券不超过附属资本的50%是对附属资本成份的进一步限制,既然附属资本是需要限制的,那么每一个附属资本成份似乎都应当受到限制。第三,沿着这一思路,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银行不良贷款状况的普通准备应当是最需要限制的附属资本成份,普通准备比率低于1.25%这一资本标准向人们充分展示了银行资本标准的制订者不希望看到银行有太多的不良贷款以及因此计提太多的贷款损失准备,当然也不希望看到银行在其他资产占用中出现太多的减值并因此计提太多的减值准备。

非常遗憾,由于国内银行监管当局尚未接受普通准备比率低于1.25%这一十分重要的国际标准,因此掩盖了上市银行在资本比率方面不能达到国际标准最低要求的真实情况。依据表二提供的数据,所有上市银行的普通准备比率都不符合国际标准。其中,深发展最差,其普通准备比率与国际标准的差异高达226.4%或2.83个百分点,华夏银行的差异为183.20%或2.29个百分点,招商银行的差异为168.00%或2.10个百分点,浦发银行的差异为142.40%或1.78个百分点,民生银行的差异为58.40%或0.73个百分点。显然,如此巨大的国际差异程度意味着上市银行在普通准备比率达标的道路上还要走很长一段路程。重要的是,普通准备比率不达标仅仅是一项资本比率不达标,还是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资本比率,以至于其他资本比率也可能不达标呢?鉴于国内上市银行存在普通准备不充分的问题,在普通准备比率不达标的情况下,那些未记录在普通准备中的潜在资产减值损失无疑导致核心资本中的盈余公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以至于核心资本可能存在进一步高估的问题。因此普通准备比率不达标有可能影响到核心资本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够公允,并进一步影响到资本充足率以及附属资本比率。从这一意义上讲,应当充分重视普通准备不达标的问题。

依据表二揭示的各上市银行各项资本比率,深发展无疑是最糟糕的。无论是按照国内标准还是按照国际标准,无论是核心资本充足率还是附属资本比率以及普通准备比率,深发展均不达标。不过,其他上市银行在普通准备比率不达标的情况也很值得投资者关注。

比率范文篇4

一.引言

我曾经提出问题:“投资乘数与资本-产出比率是何关系”(见经济学家网站,国民收入决定,2004/05/30),后有网友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式应该是:“毫无疑问,投资乘数k等于ΔYt与ΔIt之比,而加速系数或资本产出比率a等于It与ΔYt之比,那么,k与a的关系则是,k=(It/ΔIt)/a。何来陆善民的k=1/a呢?”但是,该网文没有解释该公式中的符号的意义,也没有对该公式加以证明,就这么干巴巴一句话了结。这样人们就很难理解他这个公式的正确性。例如,公式中的增量、变量究竟是什么含义,别人不知道。从数学上讲,变量X的增量是个相对量,如果变量X的增量ΔX是相对于原点的,则可以得到ΔX=X-0=X,从而有(X/ΔX)=1。如果这样的话,上面的公式实际上就是我那公式。再从经济学方面讲,It通常指追加投资,追加投资产生的ΔYt=It/a;而ΔIt通常表示投资增量,投资增量ΔIt产生的ΔYt=kΔIt。这样得到的两个ΔYt是一码事吗?这两个ΔYt是可以相等、相消的吗?如果这种逻辑成立的话,我可以方便地证明3=4。怎么证明?先设ΔYt=3,再设ΔYt=4,然后消去ΔYt,就可以得到3=4。如果假设ΔYt=鹿,再假设ΔYt=马,然后消去ΔYt,就可以得到鹿=马。这样的低级逻辑错误也许不值得多费笔墨,但实际上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有类似毛病,虽然不值得大惊小怪,确也可以论它一论。我搜索了一下这位网友的资料,原来是党校的一位博士生。这就难怪了。在人们的印象中,党校、党报、党刊,都不是学术争论的场所。党校研究的是如何夺取政权、如何掌握政权、如何巩固政权、如何立党为公、如何执政为民,直到千秋万世。政策和策略才是党的生命。至于经济学是否科学,经济规律是否需要证明,是否需要经过实践检验,那是次要问题。一切服从政治上的需要,一切以胜利为目的。如果需要,经济衰退可以说成经济增长,连年欠收可以说成连年丰收,即使饿死了人,那也是“一个指头相对于九个指头的小事”。作为经济学家,就不能这样研究经济,不能围着政治气候转,否则经济学家就变成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家、现行政策的辩护士。据说国际上有各国不同政党参加的所谓“国际政党会议”,在这种会议上,肯定是交流执政经验,肯定回避意识形态问题。要不然的话,甲政党上台号召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彻底埋葬“帝、修、反”!乙政党则说:你这是搞颠覆,妄图称霸世界。甲政党辩护说:我们永远不称霸,我们是要解放全人类。丙政党发言说:当年的苏联总理柯西金扬言24小时坦克开进北京城,这是叫嚣侵略。丁政党则说: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苏联共产党代表先进,苏联坦克开到那里,象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镰刀锤子红旗就插到那里,这叫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不叫侵略。……这种会议的热闹程度可想而知,不开也吧。

其实我的那篇文章,主要是指出J.M.凯恩斯得到的投资乘数公式的逻辑错误:国民收入增量分解为消费增量和投资增量两部分,消费增量占国民收入增量的比例为b,则投资增量占国民收入增量的比例肯定是1-b;反过来,由投资增量求国民收入增量,这是个算术问题,国民收入增量是投资增量的(1-b)分之一。这里没有牵涉到投资将会产生多少效益,这是另外应该解决的问题。.凯恩斯得到的公式其实不是投资乘数公式,这是张冠李戴。这部分内容属于逻辑批判。

欧美主流宏观经济学关于乘数的论述,除了逻辑混乱,还有概念混乱的毛病。请看一本新出版的书是这样介绍“乘数”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数量的自发性支出的增加会引起一系列支出的增加,从而引起产出的增加。乘数原理就是对这种经济现象在理论上的概括。

“假设全社会平均的边际消费倾向MPC=3/4。假设由于某种原因,自发性支出增加了100元。这样,产品的卖者收入增加了100元。卖者将其所增加的收入的3/4即75元用于消费。消费品卖者因之收入增加了75元,然后又按3/4的比例用于消费。这又引起了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总起来看,最初自发性支出增加100元,引起支出总的增加,也就是引起收入或产出总的增加如下:

(梁东黎,2004,第72-73页)

由以上引文,人们不难发现,在欧美主流宏观经济学中,所谓“收入”、“支出”、“产出”、“消费”、“投资”,诸种概念是笼统而模糊不清的。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资产者的利润收入、国家的税收收入,这三者合起来称为国民收入;还有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叫纯收入;还有销售收入,等价于产出品价格,简称产出。所以,“产出”有时候指国民生产总值(GNP),有时候也指国民收入,又往往笼统地以符号Y表示。说到“支出”,有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之分,但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消费过程,例如劳动者拿个人工资收入100元购买消费品,消费完了,劳动者维持了生存,而出卖消费品的卖者得到的100元,叫销售收入,这100元销售收入对应100元的消费品,这个过程不会发生价值增殖。而投资过程就不一样,投资从垫付资本开始,中间有个生产过程,所以会发生价值增殖。怎么能把这些严格的经济学概念,与会计出纳账面上的“收入、支出”相混淆呢。

下面我们就较为严格地分门别类,叙述各种各样的资本-产出比率和产出-资本比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资本-产出比率与产出-资本比率

首先解释一下资本-产出比率中的“资本”。这里的资本,指垫付资本,包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或者说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里的“产出”,应该具有不同的内容。产出,在W.列昂节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法中,通常指某个厂家一年生产的产品的价格,这种情况下的产出,就是指销售收入。为了明确起见,这种情况下的资本-产出比率,改称资本-销售收入比率。垫付资本用符号K表示,销售收入用符号W表示,资本-产出比率也可以表示成K-W比率。

上面说了,工资加利润加税收,称为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以符号R表示。这样,投资与国民收入这种产出的比例关系,就特别称为资本-国民收入比率,或者K-R比率。国民收入加上固定资本折旧,称为国民生产总值。全年折旧用符号Df表示,国民生产总值用符号Gnp表示,则有下式:

比率范文篇5

财务比率是以财务报表资料为依据,将两个相关的数据进行相除而得到的比率。主要的财务比率有每股收益、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增长率、流动比率、产权比率等等。通常通过财务比率可以从相对数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进步,人们日益认识到传统的财务比率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如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忽略了权益资本成本;财务指标很容易被操纵;没有考虑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等。因此,传统的财务比率不利于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评价(李连燕、郑路航,2007)。EVA即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企业所有资本成本后的余额。与其他业绩衡量指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EVA指标在计算的时候扣除了股权资本的成本,因此,EVA指标是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业绩评价指标,也是衡量经理人的业绩评价指标。

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解释传统的财务比率和能够克服财务比率缺陷的经济增加值的相关关系,以期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用客观的财务信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及合理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变量定义

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韩国KOSDAQ市场上市的413家韩国制造企业作为分析样本,并采用上市公司2004-2006年三年数据。

2.变量定义

(1)因变量。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解释财务比率对经济增加值的影响。因此以经济增加值(EVA)为因变量。

(2)自变量。本文分别以反映盈利能力的每股收益、反映营运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反映流动性的流动比率、反映长期偿还能力的产权比率、反映成长能力的销售收入增长率等指标作为自变量。

(二)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设

1.研究模型

在这里,EVA表示经济增加值;EPS表示每股收益;ATO表示总资产周转率;CUR表示流动比率;DTE表示产权比率;SAG表示销售收入增长率;?着是残差。

上述模型包含着作为自变量的每股收益、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产权比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均对因变量即经济增加值产生显著相关关系的含义。

2.研究假设

本文认为,表示盈利能力的每股收益,表示营运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表示流动性的流动比率,表示成长性的销售收入增长率等指标均其数值越大,则对经济增加值的正面影响也越大。只是表示流动性的流动比率对经济增加值的影响不很明显。这是因为流动比率高意味着短期内所能使用的资产相对于短期内要偿还的负债要大,所以,可以说企业短期负债偿还能力强,但流动比率过于高,说明其资产未能够有效使用。

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EVA与表示盈利能力的每股收益(EPS)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2:EVA与表示营运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ATO)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3:EVA与表示流动性的流动比率(CUR)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4:EVA与表示长期偿债能力的产权比率(DTE)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假设5:EVA与表示成长性的销售收入增长率(SAG)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利用SPSSPC+Version12.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表4、表5。

从表3可知,从三年的数据来看,反映盈利能力的每股收益(EPS)平均值与最大值及最小值的差异偏大。说明企业之间两极化现象严重。表示营运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ATO)平均值与最大值及最小值之间偏差不大,平均值大概为1%。反映流动性的流动比率(CUR)平均值与最大值及最小值的差异偏大,说明企业间有着一定的差异,平均值为300%左右。表示长期偿债能力的产权比率(DTE)平均值与最大值及最小值的差异偏大,表示发展能力的销售收入增长率(SAG)平均值与最大值及最小值的差异偏大,与每股收益(EPS)一样说明企业之间两极化现象严重。

从表4和表5中可知,(1)EVA和EPS的相关系数为0.383,且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EPS的回归系数α1为0.013,t值为13.129,且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这表明EVA和EPS显著正相关。即假设1成立。(2)EVA和ATO的相关系数为0.269,且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ATO的回归系数α2为22.042,t值为-7.562,且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这表明EVA和ATO也显著正相关。即假设2成立。(3)EVA和CUR的相关系数为-0.005,但不显著(显著性为0.856),?琢3为0.010,t值为2.240,但也不显著(显著性为0.025)。这表明EVA和CUR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但相关性不够显著。即假设3不成立。(4)EVA和DTE的相关系数为-0.028,但不显著(显著性为0.325),DTE的回归系数?琢4为-0.001,t值为-1.147,但也不显著(显著性为0.251)。这表明EVA和DTE存在一定的负相关,但相关性不够显著。即假设4不成立。(5)EVA和SAG的相关系数为0.136,且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SAG的回归系数?琢5为0.085,t值为4.522,且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这表明EVA和SAG显著正相关。即假设5成立。

比率范文篇6

关键词:银行视角;活学财务

一、从银行视角活学财务比率分析指标的起因

在财务管理或财务会计课程中,财务分析都是重点内容,有的学校还把财务分析单列为一门课程,足见其重要作用。在财务分析这一章里我们往往给学生着重讲授财务分析中常用的一系列的分析比率指标,这些指标归结为反映企业的四大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也即我们简称为“四力”体系。但由于体系里指标较多,计算纷繁,加之学生欠缺实际运用,所以往往对该内容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可换一个角度,与现实紧密结合,让学生更有兴趣对其理解和运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活学活用。很多财务分析比率指标,是可以,例如我们可以站在银行的立场,从银行审核发放贷款角度分析。事实上,财务分析最初的起源便是在银行的使用,后来逐渐推广。所以这并非创新,而是回归原点。

二、从银行视角活学财务比率分析指标的具体运用

(一)从银行视角活学偿债能力指标。对于偿债能力指标,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实际上可称为变现能力指标。变现能力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其中,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包括可以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等等;而减弱变现能力的因素包括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或有负债等等。所以,从银行贷款管理角度出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指标均是银行审核贷款时十分重视的指标。举个例子,通常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审核时,要考量企业是否有相对合理的财务结构,要求企业应注意下面几个指标。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通常该指标在150%~200%较好。若流动比率过大到3-4,说明资金效率有问题,若比率只有1或不到1(甚至为负值)说明企业支付短期债务存在困难。当然这里还存在行业的差异性,通常零售企业会比生产性企业更高些。2.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通常该指标在100%左右较好,对中小企业适当放宽,也应大于80%。3.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它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必须小于70%,最好低于55%。4.利息保障倍数:比较息税前利润与债务利息的大小。对于绝大多数传统企业,达到3-4倍时,就会被银行认为发放贷款时贷款时是相对安全的。

三、甚至出现负值,银行在审核贷款时将非常谨慎保守

(一)从银行视角活学营运能力指标。在介绍营运能力指标时,同样也可和银行贷款管理相联系起来。试从下列几个指标来看:1.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少,则企业资金回笼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它通常被银行视为发放贷款的重要保证,一般企业该指标值应大于6。事实上,应收账款在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收账迅速,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自然也会得到提高。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速度越快越好,存货占周转率越高,则其变现速度越快,资金占用水平越低。存货周转速度不仅反映出企业采购、储存、生产、销售各环节管理工作状况的好坏,而且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有决定性影响。这也是银行同样看重的流动性资产营运指标。一般企业该指标应大于5。(二)从银行视角活学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也和银行贷款管理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指标里。1.营业利润率:它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经营业务的获利能力。通常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的综合获利能力越强。银行发放贷款时,必然要考虑利息收益,这一指标能有所体现,银行认为,当该指标大于8%时,银行的信贷资产才更有保障。2.净资产收益率:它是指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也称权益净利率。它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指标。一般而言,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越高,此时银行也越认为企业会更有能力按时支付贷款利息,目前银行通常要求企业该指标应大于5%。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可以用来衡量公司的产品生命周期,判断公司发展所处的阶段。一般而言,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超过10%,说明公司产品处于成长期,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尚未面临产品更新的风险,属于成长型公司。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5%~10%之间,说明公司产品已进入稳定期,不久将进入衰退期,需要着手开发新产品。如果该比率低于5%,说明公司产品已进入衰退期,保持市场份额已经很困难,主营业务利润开始滑坡,如果没有已开发好的新产品,将步入衰落。如果该比率低于-5%,说明该产品将进入生命末期了。银行当然更愿意把贷款发放给前面两类即成长型和稳定型公司了。

四、结语

比率范文篇7

【关键词】换股比率企业价值企业评估价值非财务信息量化

引言

在并购中,换股并购无疑是企业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扩大经营规模、改善经营管理、实现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的有效手段。换股并购已成为成熟资本市场最常用的并购手段,其优势越来越显著。在换股购并中,换股比率的确定无疑成为并购双方股东利益的焦点所在,它确定的“等价性”与“公平性”是决定购并双方股东能否真正实现“联姻”的关键一环。它的实质是并购双方企业价值的一种交换,它确定的过程也就是并购双方股东进行博弈以挖掘其企业价值以便公平交换的过程。因此,换股并购双方换股比率确定的实质也就是其企业价值的确定。

并购双方企业的价值确定的“公允性”直接决定着换股比率确定的“等价性”与“公平性”。但从现行会计模式本身来看,一方面,财务报告由于受到会计上可靠性与可计量性以及会计平衡机制的制约,对企业发展的前瞻性信息、无形资产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等信息的披露不足致使财务报告无法完全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影响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及其价值传递过程的信息。另一方面,并购双方在进行企业的价值评估时,大多关注的是有关企业价值的财务信息,而对于非财务信息,虽然也稍有涉及,但却是通过定性的,主观的分析,以财务价值的一定“系数比例”来确定非财务价值,并不是深入到企业系统的内部通过定量化的形式将其挖掘出来,由此确定的非财务价值是不客观的、是财务价值的“附庸”、是模糊的,因而确定的换股比率的性科学、合理性是令人置疑的。本文以上市公司的换股并购为着眼点,试图从影响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评估的因素出发,通过对企业价值的创造的因素进行分析,将企业价值分为财务价值与非财务价值,即企业价值=财务价值+非财务价值,并对非财务信息中所隐含的企业价值如何量化进行研究,最终将评估出的企业的整体价值作为换股比率的基础,即:

并购企业股东每股企业评估价值

换股比率=

被并购企业股东每股企业评估价值

一、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

从系统的角度看,企业是由若干要素所构成的集合体,构成企业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企业系统。企业作为一个系统,通过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对系统内各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能够使系统整体产生出各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不具备的新的特色、新的行为和新的功能,从而促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的累加。因此,企业的价值表现为这些要素所组成的系统的整合---企业的整体价值。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F.ModiglianiandMertonH.Miler)从财务战略的角度将企业价值描述为未来预期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值,将企业价值看作是企业各种要素质量和企业能力的综合反映。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这个价值应表现为企业现实的获利能力和未来潜在的获利机会的货币化表现[②],这样就将企业的整体价值显示出来了,从而将影响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从财务报告之内扩展到了财务报告之外。1989年,美国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与戴维.P.诺顿(David.P.Norton)从经营战略角度将产品/服务、形象/声誉与客户关系作为企业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进一步挖掘了影响企业现实的获利能力和未来潜在的获利机会的因素。从中不难看出,在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中,不单表现为财务因素,也表现为非财务因素。[③]

二、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表现及在财务报告中的反映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影响其价值创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经营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也即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包括:①经济环境,如国民经济运行现状及其趋势、利率、汇率等;②政治环境,如国家、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规、政府管制措施等;③社会环境,如传统习俗、消费者心理、社会各阶层对企业的期望等。微观环境是指影响行业环境和状况等各种因素。主要包括:①行业的经济特征,如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及该行业所处生命期的阶段、者与顾客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行业的普遍盈利水平等;②市场力,如同业者、潜在的新进入者等;③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如与技术、市场营销、运作技巧等有关的因素;④行业的发展前景,如行业增长的潜在可能性、行业未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等。虽然这些外部环境因素是影响企业价值的外因,但它可以通过影响企业内部各个与盈利相关的因素而最终影响企业的现实获利能力与潜在的获利机会。

企业的内部经营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贯穿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始终,对企业价值在各个链条上的创造以及传递均有影响的企业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它是企业特有的资源和能力[④],它不能被其它企业所模仿,具有与企业的其他资源通过不同的整合创造不同价值的能力,是企业获利能力和优势的真正来源。企业核心能力一般由企业核心技术、核心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三个要素构成的。企业核心技术是企业内部所拥有的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技术,它能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核心组织管理知识指企业的各项制度、组织结构、战略思想、文化、价值观、社会关系等,它是使企业能高效有序地运行并实行其核心能力的保证;市场知识是企业所拥有的与市场有关的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和商标、顾客对企业的信赖度、销售渠道、专营合同等,代表了企业在用户心中的地位,它是企业长期以来综合表现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第二个层次是企业从资源的投入、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到顾客的消费等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及其传递所形成的各个价值链条。以制造业为例,这个价值链的传递链条主要体现在:①原材料的采购环节上,如原材料的入库及时性、质量等;②产品的制造环节上,如产品制造周期、产品设计水平、工艺改造能力、生产设备利用率等;③产品的销售环节上,如产品交送率、售后维修等待时间等;④顾客的消费环节上,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忠诚度等;⑤员工的创新与学习,如员工满意度、员工知识水平、员工培训次数、新产品开发能力、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等。

以上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的信息,既有财务方面的,也有非财务方面的。由于会计在反映上要受到可靠性与可计量性以及会计平衡机制的的制约,企业内各种资源通过整合所创造的价值信息并不能在财务报告上得以完全反映。①从企业形成的核心能力价值看,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核心组织管理知识与市场知识,具有与企业内其他资源整合产生大于为形成这种核心能力而投入的资源本身价值的未来潜在获利机会的价值,但这些价值在某个价值链条上传递时会因为其传递的低效率或是没有效率而造成“障碍、瓶颈制约”,从而使得这些价值不能最终完全以货币的形式表现而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②从企业内各个独立的价值链条创造的价值看,这些价值链条本身除了具有传递价值的功能之外,还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它创造的价值也会因为其他价值传递链条的传递的低效率或是没有效率也会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如一家企业的产品研发部门研制出的产品在市场上非常具有竟争力,如果这种产品能够上市,则可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就是其获利能力的增强,但如果这家企业的采购部门没有及时的采购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使得这种产品不能及时的生产、销售,则会使得此企业为产品研发而创造的这部分价值由于不能表现在销售额上而在财务报告上得不到全面的反映,这就使得这种在产品研发部门当前创造的现实获利能力“沉没”,未来创造的潜在获利机会“埋没”。③从已反映在财务报告上的企业价值看,企业作为一个存续的系统,它的价值是过去创造而形成的一种存量价值与持续存在下去未来创造潜在获利机会收益的流量价值之和。因此,企业的价值又是存量价值与流量价值的总体。反映在财务报告上的企业价值是存量价值,而流量价值并没有反映到财务报告上。此外,作为构成企业价值的重要要素无形资产,在会计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反映。企业取得的专利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价值在会计技术上只要求根据取得时发生的注册登记费等相关的货币支出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而对于企业为获得此资产而投入的大量研发支出,则被无情的费用化了,反而作为企业价值的一个减项处理;而对于企业取得的专有技术、商业秘密,由于企业在经营中未予以公开,而根本不能在会计上得以反映。这从根本上歪曲了企业的价值。

财务报告反映的企业价值,是企业资源过去整合的结果,只是财务价值,并不包含企业价值的全部,它反映的只是企业获得的现实获利能力,而没有反映企业由于价值链传递的低效率或是没有效率而没有反映到财务报告上的那部分潜在的获利机会收益价值即非财务价值。从上面分析可知,企业拥有的某些资源,其本身拥有单独与其他资源通过不同整合创造不同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单从其目前在本企业内与其他资源整合的效果作为对它的衡量标准,而应从其与其他资源最佳结合的角度所创造的价值作为对它的衡量标准。因为只要这种创造能力在企业内存在,它就具有为企业创造未来潜在获利的机会,这些资源所拥有的此种能力在企业内具有显著的特征,是其他资源所不具有的。因此,可以将其看作“特殊的独立性资源”。笔者建议,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应考虑企业拥有的“特殊的独立性资源”为企业创造的机会收益,并将其作为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报告上反映为有形资产的价值财务报告上反映为无形资产但只是部分反映的价值财务报告上完全没有反映为无形资产的价值特殊的独立性资源为企业创造的未来流量价值

因此,并购企业双方股东在确定的换股比率时,为使其能够“等价”、“公平”,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要充分挖掘影响企业价值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尤其是非财务信息!

三、企业价值的评估

(一)财务价值的评估

企业财务价值,在当前的时点上,反映的是过去的价值(主要是指有形资产的价值),因此,在评估这部分价值时,由于有财务报告可以遵循,在评估时,可以运用重置成本法、市场价格法等将其账面价值调整为当前的公允价值XA,同时,对于企业为获得无形资产投入的货币支出,应从各个费用中调整出来,作为企业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XB。

>(二)非财务价值的评估

1.非财务价值评估人员的选择

非财务价值的确定,其实就是确定企业拥有的“特殊的独立性资源”为企业创造未来潜在获利机会收益价值的确定。面对围绕企业价值系统而形成的纷繁复杂的非财务信息,如何从这种非财务信息中找出这种“特殊的独立性资源”并非易事。参与企业价值评估的人员选定是一个关键。首先,从信息的角度看:并购双方企业的价值一般是由评估师进行评估的。

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影响企业系统价值创造的所有信息。但评估师作为企业的外部人员,在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有关信息的掌握上却处于一种绝对劣势的地位,而企业的管理当局,尤其是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具有绝对影响的关键管理人员在掌握企业价值创造的有关信息方面才真正处于绝对的优势,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更有发言权。因此,为保证企业价值评估的有效性,在企业的价值评估过程中,管理当局,尤其是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具有绝对影响的关键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现实中,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往往依据的是企业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虽然有管理当局的参与,但也大多是财务人员的参与,其他占有企业价值创造信息的重要管理人员,要么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要么就是在坐等企业价值评估的最后结果,作为财务人员,不免会由于其视野的限制而使评估师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也局限于企业财务价值的评估上,这严重忽略了非财务价值的评估,从而使评估而得的企业价值偏离了企业真实的内在价值。其次,从评估师的知识结构上看:评估师虽然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专家,但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影响其价值创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企业的“特殊的独产性资源”对企业价值的创造更具有隐蔽性,要将其充分的挖掘出来,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评估师并非“万能专家”,他们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会因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对影响企业价值创造及其传递的某些信息的把握上缺乏敏感性。既使企业的管理当局对自身经营的企业有更多的了解,但哪一部分真正作为能为企业创造未来潜在的机会收益价值的“特殊的独产性资源”,并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因此,我们建议,应聘请有关专家参与到企业价值评估的队伍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评估师以及管理当局知识结构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公示”的作用。第三,从委托方来看:由于我国目前各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各利益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寻租行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并购双方企业的股东而言,为了使其在股份的交换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会向企业委托的评估师进行寻租活动,评估师由于其道德监管约束的有效性缺失而在评估中歪曲企业的真实内在价值。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由并购企业双方的股东联合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并由资产评估机构派出素质较高的评估师对并购双方的企业进行联合评估。由于并购双方企业股东的利益不同,他们是一种的竞争博奕关系。因此,可以对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起到一个制衡作用,使其在对并购双方企业评估时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而不能顾此失彼。此外,为了避免并购企业双方股东委托的企业管理当局与联合聘请的有关专家因与企业股东的利益不一致而在评估过程中由于寻租行为的存在而使管理当局作出违背企业股东利益,出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情况,可由双方企业的股东大会各选出若干股东对其参与评估过程的有关活动予以监督。并购双方对企业评估过程活动的有效控制与制约可以用图二表示:

2.评估方法的选择

在企业价值的评估中,评估师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评估的企业价值与企业固有内在价值的接近程度。我国《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设过程中,投资机制、价格体系、企业资产重组、市场环境等方面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总体上说,企业未来收益额及其资产额之间关系尚不能确定。因此,近期内,对整体企业进行评估时,应采用重置成本法(即整体的成本加总法)确定总资产、总负债和净资产的评估值,同时采用收益现值分析、验证重置成本法的评估结果,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无形资产,并为收益现值法的运用积累经验数据、摸索经验。遇有特殊情况时,评估人员也可采用其他具体方法和处理方式,并予以详细说明。”[⑤]这样的规定,造成了我国的评估师在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时,主要以财务信息为主,忽视了非财务信息,尤其是关于企业“特殊的独立性资源”的信息,使得评估出来的企业价值不完全、不完整。根据笔者从事多年资产评估的经验所知,只要管理当局予以重视,并主动的、积极的提供有关企业经营的信息,评估师通过认真调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行业状况,分析企业某些资源的存在对其前景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是可以将企业的这部分财务价值评估出来的。因此,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在目前中国现实的情况下,可以分两步评估企业的价值:先采用重置成本法等方法对企业的财务价值进行评估,然后再根据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特殊信息,找出企业的“特殊的独立性资源”,对企业的这一部分非财务价值进行评估,以使评估的企业价值接近企业固有的内在价值。

3.标杆基准的选择

企业拥有的资源哪些是能为企业创造非财务价值“特殊的独立性资源”,并且创造的价值是多少,怎样量化,总要有个基准。标杆基准法不失为一个可以参考的方法。标杆法基准法是企业通过在对象和非对象当中寻找最佳实践,揭示自己与最佳实践之间的差距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从而采取措施提高企业业绩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寻找其他企业的最佳实践作为本企业的标杆,这种标杆是对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种释义,是安插在价值链上的标杆,它既有财务标杆又有非财务标杆,既有外部标杆又有内部标杆,既有长期标杆又有短期标杆。它通过研究并采用其他组织最好的实践去提高本企业的业绩,并建立一个参考点使其他内部业绩可以被衡量的过程,它是收集关于其他组织最佳实务的信息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虽然初衷是为了提高本企业的业绩而研究出来的一种方法,但在衡量企业拥有的哪些资源可以是“特殊的独立性资源”时,可以利用此种方法的思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参考点。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非财务价值时,以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信息、内部因素信息为着眼点,在有关专家的协助下,将本企业系统的有关要素与所选择的标杆企业与此对应的要素一一对比,选出对企业的流量价值创造有显著影响的“特殊的独立性资源”A、B、C、D……,然后估测出这些资源在标杆企业对企业创造价值贡献,通过综合考虑本企业的外部宏观与微观环境,估测出这些资源在合适的存续期内对本企业未来可能创造的现金流量A1、B1、C1、D1……,在此基础上选择能够体现产生这些现金流量风险的折现率A11、B11、C11、D11……,最后估算出这些非财务价值X3、X4、X5、X6……则总的非财务价值为X=∑Xi,i=1,2,3,4......

通过以上并购双方企业管理当局的积极配合、聘请专家的积极、深入的参与、评估师的对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各个因素信息的综合把握以及并购双方股东联合对评估过程的有效控制与约束,使评估出的企业价值V=X+XA+XB,在此基础上,以并购企业双方股东各自所拥有的每股企业评估价值作为并购双方股东换股比率确定的基础,也即:

比率范文篇8

论文摘要:针对人力资本组合投资模式仅定性分析职员和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特点,应用博弈论进行了相应的定量分析,将贝克尔投资模式与组合投资模式相结合,建立了确定企业投资比率的计算公式,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提供了定量的决策依据。

论文关键词:投资成本贝克尔投资模式组合投资模式博弈论

贝克尔将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两种类型。一般培训是指接受培训的职工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对提高各种企业劳动生产率均有用。受训者的劳动技能提高,会提高其在各种就业机会中的工资,所以培训成本应当由受训者自巴承担。特殊培训是指接受培训的职员得到特殊知识和技能,能够极大地提高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提供培训以外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特殊培训的费用较一般培训高得多,但也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可观的效益,其培训成本应由企业承担。由此形成了贝克尔投资模式理论。

作为贝克尔投资模式的补充,有学者提出了一种企业和职员对人力资本共同投资的组合投资模型。该模式按照“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人力资本分为四种类型:①高价值高独特性人力资本,②高价值低独特性人力资本,③低价值高独特性人力资本,④低价值低独特性人力资本。并认为①、④两种人力资本遵循贝克尔投资模式,而②、③两种人力资本则由企业和职员共同投资。组合投资模式仅在对职员和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行为特性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结论,但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要求有定量的投资分析与决策依据。因此,本文在投资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分析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行为,找到合理且定量的组合投资分析与决策依据。

1人力资本的分类

本文仍采用人力资本培训组合投资模式中的人力资本分类方式。人力资本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并不是对企业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可以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来进行划分。“人力资本的价值”是指“相对于人力资本的雇佣成本,人力资本通过其技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与顾客价值相关的战略利益的属性”。若职员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创造具有更多客户价值的产品,那他就具有高价值;反之,只有低价值。“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是指其技能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模仿性。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影响到交易成本,并直接影响该人力资本能否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源泉。由于独特技能更多地是一种适用于某一特定环境的技能,企业不可能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对这些人力资本实行外部化将是不可行的或者将导致更多的成本,所以独特的人力资本需要进行内部开发。相反,适用于广大企业的普通技能,很容易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依赖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将是获得低独特性人力资本的较好选择。

按照上述两种人力资本的属性可以将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分为四类:第一类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并且是独特的,即这些职员拥有特定于企业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并且职员为企业带来的战略性利益远远超过雇佣和开发他们的管理成本。也就是说,该类人力资本拥有企业竞争优势所必需的核心技能。第二类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价值,但职员拥有的技能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也就是说,其拥有的技能是低独特性的。第三类人力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对创造客户价值并不具有直接作用。也就是说,其创造价值的能力较低或者不直接产生价值。第四类人力资本拥有普通的技能,具有有限的战略价值。以上四种人力资本类型与引言中提及的四种人力资本类型按顺序一一对应。

2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选择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局中人(即博弈的参与者)采取何种策略才能获得最大效用的理论。博弈论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应用解决了许多令经典理论无从人手的问题。博弈论最主要的特点是研究相对具体决策情况而言的最优决策,即寻找相对最满意策略而非最优策略企业和职员的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选择的过程存在的正是一个博弈问题。

根据投资组合模型的思想,企业与职员在人力资本的投资,实际上是培训投资过程中的博弈,可以用如图1的博弈树来描述。假设企业承担培训投资成本的比率为,选择投资策略的概率为q;职员选择投资策略的概率为P。通过培训投资,企业因人力资本增加而经营效率提高所得到的利益为,职员因人力资本增加而职业生涯改善或薪酬、福利增加所获得的利益为r。为增加人力资本而进行培训投资的成本为c。按照组合投资模式的思想,企业承担的成:本为CX;职员承担的成本为c(1一)。显然,r一c>>r一c>0,1>P、q、>0。

根据子博弈均衡的逆归纳方法,只能找到一个均衡点:企业不承担培训投资成本,职员承担全部的培训投资成本。但是,如果职员是非理性的局中人,那么在企业选择不承担培训投资时,职员可能也选择不承担培训投资成本,最终使企业和职员都不获得利益。即在企业选择不投资策略时,职员可能也选择不投资策略来对企业进行威胁。由于企业选择投资策略时,职员选择不投资策略存在不承担任何培训投资成本的可能性,并且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也会对职员的威胁妥协,所以职员的这种潜在的威胁是有效的。就此而论,职员进行培训投资的概率也就是职员是否为理性的局中人的概率。如果职员是理性的,那么在获得升职、加薪或更佳的职业发展等利益的驱动下,职员将会积极地对自身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反之,则不然。不难发现,企业投资、职员不投资与企业不投资、职员投资两种策略组合的结局,前者的结局对应贝克尔提出的特殊培训,后者的结局则对应一般培训。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现实情况下,企业倾向于投资具有独特性和高价值的人力资本,而职员倾向于投资具有一般性和高价值的人力资本。在企业和职员了解培训属于何种类型的情况下,他们的投资将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即遵循贝克尔提出的投资模式,企业承担特殊培训的全部成本,职员承担一般培训的全部成本。

然而,在不了解对方类型的情况下(包括难以归于特殊培训或一般培训的情况),培训投资的博弈过程将如图1所示。根据图1中的博弈树可以得到:

(7)式给出了企业承担培训投资成本的比率的取值范围。显而易见,由于n与m的大小关系是不确定的,且只有当m>n时,(7)式才成立,所以在实际情况下企业要首先确定m与n的大小才能决定投资比率。由于企业和职员投资倾向的存在,所以可以推断P与q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且是递减关联的。也就是说,当P(或q)增大时,q(或P)会随之减少。但是,由于企业与职员的投资决策过程相对独立,他们对投资类型的判断并不完全被对方了解,故他们的投资概率并不遵循严格的函数关系。

这就使得判断n和m的大小关系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即n<m是否存在是不能确定的。不过,企业对决定n与m大小关系并非无能为力,可以制定适当的投资策略(即改变q的大小)来适当改变n的大小,从而努力使得m>n成立。

那么,在满足(7)式的前提下,当P很大、q很小时。即职员倾向于投资、企业倾向于不投资时,m趋近于0,n将小于0,的取值也接近于0。这说明在这种投资情况下,企业在组合投资中承担的投资成本很少,接近于不投资。同样,当P很小、q很大时,即职员倾向于不投资、企业倾向于投资时,m趋近于无穷,n趋近于I,的取值接近于1。这说明在种投资情况下,企业在组合投资种承担的投资成本很多,接近于全部。由此可见,通过(7)式可将贝克尔投资模式和组合投资模式结合起来。

3结论

在培训投资的组合模式思想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分析培训投资成本的组合方式,得出了关于确定企业投资比率取值范围的计算式,并将投资组合模式与贝克尔模式结合起来。因此,(7)式为企业在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过程中确定投资策略和投资比率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该式也体现了职员策略对投资比率的影响,反映出并非企业投资越多就越好。

比率范文篇9

然而,上市银行资本基础和资本比率是最复杂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估问题。其复杂性在于,围绕商业银行资本基础和资本比率存在两个标准,即作为国际标准的《巴塞尔协议》和作为国内标准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国内标准”)。国内投资者被告知,关于商业银行资本标准,中国已经全面接受了《巴塞尔协议》的影响,换言之,在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之间不存在差异.糟糕的是,这可能是当前证券市场最严重的误导性宣传。实际情况是,商业银行资本基础和资本比率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存在重大差异。由此导致的结果令人吃惊,按照国内标准衡量,深发展是资本比率唯一不达标的上市银行按照国际标准衡量,5家上市银行的资本比率均存在不达标的问题。

不言而喻,上市银行资本比率不达标注定要影响到市场价值。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不得不承认按照目前股票价格计算的上市银行市场价值被严重高估,而伴随股票价格的下跌,目前持有银行股的投资者将付出代价。

围绕资本基础标准的“中国特色”

先有不达标的资本基础,后有不达标的资本比率。上市银行资本衡量必须从资本基础开始。没有比现行商业银行资颈曜急旧泶嬖谥卮笕毕莞愀獾摹S牍时曜枷啾龋谙中凶时净”曜记∏〈嬖谧帕钊送吠吹闹卮笕毕荨?/P>

所谓资本基础是指衡量商业银行资本比率的基础。国际标准——《巴塞尔协议》为银行设定的资本基础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其一为核心资本,由实收股本和公开储备构成,其二为附属资本,由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构成。

国内标准原则上接受了《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基础包括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两个组成部分的规定,但在资本基础的具体构成上有明显不同之处。其_表现在核心资本中不仅包括实收股本和公开储备,而且包括透明度不高的未分配利润和纳入银行合并报表的子公司少数股东权益,其二表现在附属资本除包括普通准备、重估储备、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之外,还包括优先股,但不包括未公开储备。

不难看出,围绕银行资本基础的衡量标准,国内标准的“中国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核心资本中包括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二是在附属资本中包括优先股和不包括未公开储备(详见“资料链接”)。

那么,针对银行资本基础的国内标准所具有的上述“中国特色”到底有何等危害性呢?答案是高估资本基础,进而高估资本比率。

表﹁是依据各上市银行2003年度报告披露的与资本基础有关的数据经整理编制的。其中,“核心资本国际差异”记录了各上市银行按照国内标准计算的核心资本与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核心资本之间的差额,当该等差额为“一”时,表示由于国内标准中的“中国特色”造成的核心资本被高估的金额。该等金额越大表示高估的程度越高,换言之,按照国内标准衡量的核心资本水分越大。由于国内标准不恰当地在核心资本成份中增加了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在各上市银行少数股东权益为零的情况下,表一揭示的“核心资本国际差异”全部由未分配利润构成。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民生银行是核心资本高估程度最高的上市银行,按照国内标准衡量的核心资本比按照国际标准衡量的核心资本高估18.31%或14.94亿元,其次为招商银行,高估17.87%或28.48亿元,第三为深发展,高估4.39%或1.67亿元,第四为浦发银行,高估4.20%或4.84亿元:第五为华夏银行,高估2.02%或1.71亿元。

但令人费解的是,除华夏银行之外,各上市银行管理层在年报中披露的核心资本与按照国内标准计算的结果不一致。要么是像深发展、浦发银行那样管理层披露的核心资本高于实收股本、公开储备、未分配利润及少数股东权益的合计数,要么是像招商银行那样管理层披露的核心资本低于实收股本、公开储备、未分配利润及少数股东权益的合计数。从这一意义上讲,深发展和浦发银行存在更加严重的高估核心资本问题。

表二中揭示的“附属资本国际差异”记录了各上市银行按照国内标准衡量的附属资本与按照国际标准衡量的附属资本之间的差异金额。当该等金额为正数时,表示按照国内标准计算的附属资本被低估。鉴于附属资本的金额应当受到限制,低估附属资本与高估核/b资本一样,都是错误的,都意味着银行资本风险。

围绕附属资本的两个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集中在未公开储备。不难看出,附属资本国际差异比例明显大于上述核心资本国际差异。其中,招商银行按照国内标准计算的附属资本低于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附属资本29.05%或28.48亿元,是5家上市银行中附属资本国际差异最大的,接下来民生银行为27.62%或14。94亿元,浦发银行为7.24%或4.84亿元,华夏银行为3.97%或1.71亿元,深发展为3.19%或1.67亿元。

无论是高估核心资本还是低估附属资本,对于上市银行来说,都属于资本基础列报的瑕疵。应当说,这主要是商业银行资本基础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导致的。从长计议,这一“中国特色”必须消除。随之而来的是,在与国际标准充分接轨的同时,上市银行的核心资本将减少,进而导致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附属资本将增加,进而导致附属资本比率将提升。二者都是在朝着不利的方向变化。

围绕资本比率标准的“中国特色”

关于银行资本比率的标准不仅仅是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除此之外还包括附属资本比率、普通准备比率等。严格地讲,所谓达标应当是全面达标。鉴于各项资本比率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个别资本比率不达标很可能意味着其他资本比率也不达标。

依据《新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比率的分子(即资本基础)的各项规定保持不变,4%的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和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保持不变。所谓资本基础的规定包括,附属资本不超过核心资本的100%,长期次级债券不超过附属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中的普通准备对加权风险资产合计的比率低于1.25%。

那么,围绕银行资本比率的衡量标准,国内标准是否与国际标准完全一致呢?人们的确被告知中国已全面接受的《巴塞尔协议》的影响,但实际上,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本成份比率上,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至今依然存在重大差异——中国的银行监管当局尚未接受普通准备比率低于1.25%的国际标准,由此形成在资本比率的国内标准中存在不恰当的“中国特色”。

在衡量银行资本充足率时,有必要从核心资本中扣除商誉和从资本基础中扣除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对此,中国的监管机构基本上接受了《巴塞尔协议》的影响。不过,鉴于上市银行在资本扣除方面披露不够透明,以至于对管理层披露的核心资本与本文按照国内标准计算的核心资本不一致无法做出评价,因此,本文对资本扣除不予讨论。

总体上讲,核心资本比率高于4%是一件好事,但附属资本比率却不是一个越高越好的概念。首先,附属资本对核心资本的比率不超过100%体现了银行资本标准的制订者对附属资本的担心,放弃对附属资本的限制意味着忽视普通准备的负面意义,或意味着鼓励银行过度使用长期债务工具,如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等。其次,长期次级债券不超过附属资本的50%是对附属资本成份的进一步限制,既然附属资本是需要限制的,那么每一个附属资本成份似乎都应当受到限制。第三,沿着这一思路,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银行不良贷款状况的普通准备应当是最需要限制的附属资本成份,普通准备比率低于1.25%这一资本标准向人们充分展示了银行资本标准的制订者不希望看到银行有太多的不良贷款以及因此计提太多的贷款损失准备,当然也不希望看到银行在其他资产占用中出现太多的减值并因此计提太多的减值准备。

非常遗憾,由于国内银行监管当局尚未接受普通准备比率低于1.25%这一十分重要的国际标准,因此掩盖了上市银行在资本比率方面不能达到国际标准最低要求的真实情况。依据表二提供的数据,所有上市银行的普通准备比率都不符合国际标准。其中,深发展最差,其普通准备比率与国际标准的差异高达226.4%或2.83个百分点,华夏银行的差异为183.20%或2.29个百分点,招商银行的差异为168.00%或2.10个百分点,浦发银行的差异为142.40%或1.78个百分点,民生银行的差异为58.40%或0.73个百分点。显然,如此巨大的国际差异程度意味着上市银行在普通准备比率达标的道路上还要走很长一段路程。重要的是,普通准备比率不达标仅仅是一项资本比率不达标,还是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资本比率,以至于其他资本比率也可能不达标呢?鉴于国内上市银行存在普通准备不充分的问题,在普通准备比率不达标的情况下,那些未记录在普通准备中的潜在资产减值损失无疑导致核心资本中的盈余公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以至于核心资本可能存在进一步高估的问题。因此普通准备比率不达标有可能影响到核心资本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够公允,并进一步影响到资本充足率以及附属资本比率。从这一意义上讲,应当充分重视普通准备不达标的问题。

依据表二揭示的各上市银行各项资本比率,深发展无疑是最糟糕的。无论是按照国内标准还是按照国际标准,无论是核心资本充足率还是附属资本比率以及普通准备比率,深发展均不达标。不过,其他上市银行在普通准备比率不达标的情况也很值得投资者关注。

比率范文篇10

关键词:海尔智家;财务比率;财务报表

一、引言

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平台,是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最终环节,能够系统、综合、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是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所需要进行的经营、投资、筹融资等各项财务工作和活动的一个重要参照依据,也是衡量企业管理者工作绩效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公司财务报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准确评价企业的管理质量与运作绩效,衡量并判定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考察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实现情况,检查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对企业的各项日常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发现企业日常经营中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建议,从而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而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此时企业如何应对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应通过对财务报表分析,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于投资者,在疫情的影响下投资更加谨慎,通过对财务报表分析,可以预测企业发展前景,从而采取可行的措施,提高投资的准确性,获得预期的回报。在此大背景下,通过对海尔智家三项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并充分利用比率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偿债能力、营运管理能力、盈利实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意见。

二、公司概述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年,是目前世界知名品牌,已从传统的家电制造商逐步发展为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在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海尔公司始终致力于向新技术转型升级,打造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以广大用户使用和价值交换为重要依据、以诚信作为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为真正的移动互联网科技企业,引领物联网时代的发展。目前,海尔在全球拥有个产业研发中心、24个工业园区、8个制造业加工厂和66个市场营销服务中心。海尔集团拥有海尔、卡萨帝、GEA、斐雪派克、AQUA、统帅等智能家电品牌;日日顺、海尔消费金融、COSMOPlat、顺逛等物联网服务品牌;海尔兄弟等文化创意品牌。在这个智能物联网的新时代,海尔更加重视并着眼于“智慧家庭定制”的重大战略,构建食联服务生态、衣联服务生态、居住服务生态、互娱服务生态等涵盖物联网智能家居生活服务的新生态,面向全球各类用户提供现代性和个性化的智能家居生活服务及解决方案。在持续创业创新过程中,海尔坚持“人的价值第一”的发展理念,首创物联网时代的人单合一模式,颠覆西方传统经典管理模式,并以其时代性、普适性和社会性实现跨行业、跨文化的输出和复制。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商学院把人单合一模式探索和实践写入教学案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特给予高度评价,加里·哈默等管理学家称之为下一个社会模式。物联网时代、海尔生态品牌和海尔模式正实现全球引领。

三、海尔智家财务报表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从海尔智家0年资产负债表中得知,海尔智家0的资产总额为282.亿元,较之年增加了12.63%,说明0海尔智家的总资产规模正不断扩大。海尔智家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都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增长,这两个数字中增加幅度最高的是流动资产,相较于年增加了6.%,说明企业经营较为灵活。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同比年增长了.0%,说明海尔智家在0年创造现金的能力较强,企业货币资金充裕,能满足企业交易的需要。与此同时,企业持有货币资金较多,说明企业采用保守的经营策略,存在资金闲置问题,提高了资金成本。与此同时,海尔智家的负债也大大增加,比增加了128.元,流动负债大幅度增长,比增加了14.4%,非流动负债有所下降,说明企业调整了资本构成。海尔智家负债上升的同时,其所有者权益也增加了31.21亿万元,同比增长4.8%。海尔智家流动负债增加主要是由于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的增加。对于短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若企业到期无法偿还,将会对企业信用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说明企业面临的偿债压力较大,风险水平较高。海尔智家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其未分配的利润,这就说明了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盈利能力。

(二)利润表分析

“海尔智家”营业收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海尔智家0年营业收入大幅度地增加,较年增加了8.64亿万元,这也说明企业的产品受到市场认可,盈利能力较强,发展较稳定。“海尔智家”的营业成本逐年增长,其营业费用相较于年增加了66.07亿万元,增长幅度为4.7%,其中销售费用基本上都是逐年递增的,这也说明随着其竞争对手的进一步增加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在其销售上的投资和成本也增加了。同时,企业的管理费用较高,从母公司该项指标来看,海尔智家指标值高于合并报表。海尔智家指标值远远超过其他公司,结合海尔智家母公司报表,可以了解到海尔智家母公司属于投资主导型企业,母公司主要以股权为纽带控制下属各子公司开展多元化经营活动,母公司自身开展经营活动规模并不大,但管理费用没有下移到子公司而是由母公司承担,导致指标值较高。“海尔智家”的营业利润总额基本保持在上升的趋势。海尔智家的利润整体较年有所下滑,其原因可能是由于0年疫情的影响所导致的。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海尔智家在现金流入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较高为25.01亿万元,投资活动流入很低为6.3亿万元,说明企业现金来源中主要依靠自身经营活动积累。在现金流出中,经营活动产生的流出较高为12.02亿万元,投资活动流出较低为1.亿万元,说明企业资金主要投向经营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出为.04亿万元,大于筹资活动现金流入300.78亿万元,企业当期分配利润、偿还债务和本金额度大于权益和债务筹资额,企业经营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围绕经营活动展开。资金来源和使用均以经营活动为主,说明企业结构较为成熟。

四、财务比率分析

(一)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0年,海尔智家的流动比率有所下降。近年来,企业的流动比率一直低于2,说明海尔智家以流动资产抵偿流动负债的能力有所下降。该公司的速动比率近几年来都保持在标准值1以下,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同时,海尔智家的现金流量比率呈上升趋势。0年,海尔智家的现金流量比率大约为42.%,较年增加了4.63%,这也表明该公司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在加强,短期债务的偿还有能力保障。0年,海尔智家的资产负债率为66.%,相较于年提高了1.1%,产权比率也有所提高,说明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在下降,企业过度运用财务杠杆,增加了财务风险。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采取措施降低带息负债率,降低财务杠杆水平,调整债务结构,降低短期借款占比,从而降低财务费用负担。

(二)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海尔智家毛利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产品竞争力较强,中高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近年来,海尔智家净资产收益率正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相较于年下降了3.%。净资产收益率越低,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差,但该指标衡量企业的经营情况时仍然存在缺陷。海尔智家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主要是由于企业净资产规模逐年扩大,而企业净资产规模是评价企业财务情况的重要指标,企业净资产规模越多,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海尔智家的销售净利率、总固定资产报酬率在0年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0年疫情的严重影响,企业0年息税前利润有所减少。此外,海尔的控制费用能力较弱,尤其是销售费用不断上涨。由于海尔智家在我国家电行业中的地位,其盈利能力指标仍然保持行业领先。

(三)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海尔智家的存货周转率逐年下降,表明海尔智家存货的制造和销售周期长,存货变现速度慢。海尔智家0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也有所下降,说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变慢,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影响。与此同时,海尔智家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在0年回落至1.5次,说明海尔智家利用企业流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不高,造成资金浪费。海尔智家0年固定资产周转率回落至.4次,说明海尔智家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下降,可能存在固定资产闲置现象。

(四)公司发展能力分析

海尔智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都大幅下降,尤其是海尔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由年的33.75%下降至4.%,而其净利润增长率更是如此,由年的26.24%跌至-8.2%,下滑幅度较大,其原因是受疫情的影响行业不景气所导致。但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海尔智家会尽快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的净利润。海尔智家具有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业绩增长强劲。此外,海尔智家场景生态布局日渐进入收获期,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企业。

五、对海尔智家发展的建议

(一)海尔智家前景分析

中央明确要求扩展内需来推动经济,提出了要进一步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高消费水平,有助于刺激家电需求。海尔智家要把握住这次契机,加快发展进程,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之一。受疫情、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增速明显下滑,家电市场消费需求萎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已经完成了海尔电器民营化并成功在全球的“A+D+H”三地上市的海尔智家,在国内业务和海外业务上都实现了逆势上扬。根据海尔智家的0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全年在营业收入方面实现.26亿元,同比增长4.%;归属于上市公司主要股东的净利润88.亿元,同比年增长8.17%。随着海尔智家完成资源配置、业务架构、财务优化等多方面的布局,公司将成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全品类大白电平台,创收及盈利能力将提升,股东回报预期上升,投资价值凸显。

(二)对海尔智家发展的建议

0年,海尔智家的收入、业绩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在整个产品行业中发挥强势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公司应进一步优化经营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其运营效率;积极开展拓展中国高端企业品牌卡萨帝产品阵容和市场经济份额;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变革,使海尔智家的业务实现快速成长。海尔智家公司应继续通过“四个重构”和“六个上平”台推动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提升全流程的运行效率,使销售及管理费用率下降。充分利用普通仓库的配置和易于管理的信息工具,优化库存,提高渠道效率。0年,卡萨帝品牌已经在我国大型家电企业高端产品中占据了战略领先地位。由于卡萨帝占收入比重较高,下半年营业收入规模实现了大幅度增加,海尔智家下半年毛利率同比增长0.%。根据浙商证券的测算,目前我国高端技术产品在国内家电行业市场中经济渗透率仅为2%,对比海外发达国家家电行业市场%以上高端品牌经济文化渗透率,未来中国国内高端家电行业市场还是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作为国内高端家电行业市场的引领者和龙头品牌,未来卡萨帝的发展应用前景值得期待。未来继续健康发展卡萨帝有望拉动海尔智家国内各项主营业务规模实现快速成长,其较强的盈利能力也会在近几年内持续地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改善海尔智家的收入和利润结构。海尔智家应该在物联网的场景营销与生态创新上下功夫,继续加大对AI、5G、IOT等技术的研发投入,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公司应该紧紧聚焦高端品牌、智慧家庭品牌、生态品牌的建设,持续发挥在成套引领产品、全球经济协同、智家体验云平台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推进智慧家庭全流程数字化变革,不断开拓智慧家庭生活场景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李凯伦.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以大信集团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1(3):1-157.

[2]何屏频,何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1(2):1-1.

[3]傅金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2):2-30.

[4]李启发.浅谈企业财务报表分析[J].财会月刊,0(S1):26-31.

[5]史红霞.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