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0:45:50

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范文篇1

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谈变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二、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现在课本中,有一部分例题的“想一想”是把例题进行变式训练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切实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变式教学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不迷恋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注意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使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和减少思维中的绝对化而呈现的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

例如研究三棱锥(即四面体)顶点的射影与底面三角形“五心”的关系时就可设置以下问题:

①当三棱锥是正三棱锥时;

②当三条侧棱的长均相等时;

③当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时;

④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且顶点射影在底面三角形内时;

⑤当顶点与底面三边距离相等时;

⑥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时;

⑦当三条侧棱分别与所对侧面垂直时;

⑧当各个侧面在底面上的射影面积相等时;

⑨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在的角相等且顶点在底面三角形外时。

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引深拓广,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对于线线、线面垂直关系,尤其是三垂线定理的掌握。

四、运用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创新的成功直接依赖于努力钻研的坚韧程度。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要注意主动地克服思维的心理定势,变中求进,进中求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教师结合典型例题,着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纵深拓展。如讲完例题“设a、b、c都是正数,且a+b+c=1,求证:++9”的分析解答后,保留原题条件,可变换出下列几个逐级深化的题目让学生证明:

变式1:a+b+c9abc;

变式2:(1-a)(1-b)(1-c)8abc;

变式3:(-1)(-1`)(-1)8;

变式4:abc;

变式5:(+1)(+1`)(+1)64;

变式6:a+b+c;

变式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变式教学:策略分析

变式教学对初中生的物理知识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要让变式教学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教师需要从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出发,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以此来设计变式,提升课堂效率。

一.强化物理变式设计的目标意识

我们在组织初中物理教学时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意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稳步推进。特别是在开展变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对问题进行变式处理,因此肯定需要将大量的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果我们在设计变式时,目标意识不强,就很可能让变式教学偏离方向,让学生重新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而且一系列变式问题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就很可能让课堂混乱不堪,学生为应付问题而疲于奔命,这显然不是变式教学所希望的结果。教师设计变式时,一定要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须知面面俱到的教学处理很难让学生深入推进认知,这也就偏离了我们实施变式教学的初衷。因此教师要紧扣某一目标,搞清楚为什么要采用变式处理,如何采用变式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切不可为变而变,随意拿一些问题变式来凑数。比如,当我们通过托里拆利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索大气压强的特点时,我们要意识到学生很可能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大气压强和水银柱的重力以及管中水银柱长度相关。为了帮助学生纠正这一误解,教师可以对实验进行变式操作:将长直玻璃管倾斜放置,更换不同粗细的玻璃管来进行对比试验,结合这样一些变式操作,学生会真正意识到玻璃管中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差才对应着大气压强的数值。变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提升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我们要围绕一个固定而明确的主题做好设计工作,引导学生更好地建构相关概念。

二.让学生在变式分析中内化知识

当前的课堂务必要确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要营造紧张而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完成对物理知识的内化。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很多地方还有待完善。而我们的变式教学就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素材,让学生在更加灵活多变的场景中探明事物的规律,从而在推进学生认识的同时,也训练着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变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围绕变式展开深入的思考,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多角度地对变式问题展开思考和联想,搭建沟通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进而在多样化的变式中,探明不变的本质,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层次。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时,教师展示插有毛吸管的玻璃瓶,然后用双手,包裹着瓶子,使其中的液体受热,引导学生观察细管中的液面调整。学生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思考,有的学生指出:这是否有可能是手捏着瓶子,导致玻璃瓶发生形变导致的。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内化,教师可以变演示实验为探宄实验,让学生自己用手来包裹玻璃瓶,体验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液面发生上升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采用变式操作,即不再用手包裹玻璃瓶来实现瓶子水温的上升,直接将上述玻璃瓶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水浴加热的过程中玻璃管中液面的调整。一旦我们将这一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相信不再会有其他学生产生类似的误解。

三.把握变式教学的时机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节奏、认知推进的步调,这些都在随着课堂的推进而不断变化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匹配学生认识发展的需要,在恰当地时机引入变式教学,让变式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契机。这样的教学处理才不会让课堂教学显得生硬而突然,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会更加顺畅。比如在引导学生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一节干电池、电流表、定值电阻、开关和导线来组建电路,然后将一节干电池替换为两节干电池,并比较前后两次电流表的示数大小情况。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展开分析:同一个电阻,其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则电流也就不同(电压越大,则电流越强)。如果学生这一块的研究非常顺利,教师则可以顺势提出变式:如果咱们不更换电池,将定值电阻更换一下,你们会得到怎样的结论呢?学生展开实验,发现更换定值电阻之后,电流表的示数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也总结出:同一个电压,导体电阻发生变化,则电流也就不同(电阻越大,则电流越小)。教师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总结,并提升学生概括之前研宄过程中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四.循序渐进地推进变式教学

初中生的物理学习方法还在不断地养成过程中,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引导和启发。在这种场景下,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组织变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推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即我们要让变式成为学生拾级而上的台阶,以此来激励学生不断提升和发展。当然,这也就提醒我们要确保变式设计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既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发展,也要在学生的承受范围以内,这也是变式教学效率最基本的保证。所以我们要积极做好因材施教,让工作落在实处。比如在引导学生研究动滑轮的工作特点时,教师可以提供问题:现在准备用动滑轮将一个重力为10N的物体吊起,如果忽略滑轮的重力以及一切摩擦,则需要提供多大的拉力?当学生给出答案之后,教师提供变式1:如果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等于2N,则人所提供的拉力为多大?随后,教师再提供变式2:如果本滑轮系统的机械效率等于70%,则需要提供多大的拉力?上述问题组建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逐渐将自己的思维打开,他们从一个无重力、无摩擦的理想化模型着手,最后开始接触更加真实的滑轮,这有助于他们认识的发展和提升。

五.通过变式来提升学生反思的效率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反思行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己学内容,也有助于他们对探宄经验进行总结。为了提升学生反思的效率,教师要善于提供一系列的变式,引导学生展开更加丰富的反思,并探求相关知识更加本质的内容。教师要注重变式训练,以便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中由简到繁地推进自己的分析和认识,进而促使学生建构相应的知识关联,并发展其比较思维,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比如在指导学生探宄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现有一辆汽车静止在平直公路上,这辆汽车一共受到几个力,这些力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随后提出一系列变式:(1)如果汽车开始启动,则其在水平方向会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些力存在着怎样的关系?(2)如果汽车进行着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在水平方向会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些力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如果汽车突然关闭发动机,且此刻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也彻底消失,则汽车应该做什么运动?(4)事实上,汽车如果关闭发动机,它的速度会逐渐减小,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上述问题一环扣一环,随着学生把问题逐个解决,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展开反思:在一系列情境中,汽车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这些受力与运动有何关联?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将有效厘清运动和力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发现,上述变式正是学生反思的载体,让学生能够围绕一个切实的问题探明知识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刘宇虹,陈铭斯.基于高中物理简约课堂的习题变式教学例探[J].物理教学探讨,2017(3).

变式教学范文篇3

1.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运用变式教学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变式中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变式探究获得的知识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不同形式的时候能够进行迁移,做到触类旁通,促使学生建构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变式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呈现,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使其保持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并且变式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感知中不断地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变式迁移中灵活地运用知识,使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问题已经讲过很多遍,但是一旦变化方式出现,学生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尤其高中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越是如此,学生就会越显得焦躁。因此,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变式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全面认识,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这样才会让学生更有信心地面对高考。

二、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1.在导课中巧用变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关系着一堂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十分重视导课这一环节。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下面的教学。因此,在导课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加入变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如,在学习新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整理,在进行新课讲解前让学生写出前一节课和本节课的板书,让学生找一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种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新课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复习旧知识和预习新知识,当学生把这些落实到纸上的时候,又是学生实践力的一个锻炼机会。又如,可以提出一些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慢慢挖掘出新的知识,逐步完成新课的引入。

2.在教学中巧用变式,促使学生形成新知

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入变式,让学生主动联系旧知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在地图教学中的变式,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识图、用图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有效地运用地图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学习全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时候,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动态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晨昏线的移动和一年内各个时候的日照情况,让学生归纳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接着展示整体图(如下图),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整体判断,之后再把图一步一步地变成部分图,进行追问:大家现在还能判断出它的日期吗?在此变式训练中,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要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在习题中巧用变式,提高练习有效性

变式教学范文篇4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数学的教学方式正在不断的改进.数学教学已经不再是局限在一个狭隘的课本知识领域里,更应该让学生们在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初步认识之后,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运用的熟练,让学生们在学会运用课本知识的同时来举一反三,运用数学变式教学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所谓的“变式教学”,就是授课老师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合理转化.

1.变式教学法的概念

变式教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变”,不能局限于书本原先给出的公式及知识点,在掌握必要了解的知识点以后,教师可以不断更换原命题中的非本质特点,变换原问题中的条件及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上来进行知识点的加深和运用.

2.变式教学的教学原则

首先,变式教学中的最主要原则是变式的合理性,对于学生来说,变式应该具有多样性和一定深度,如果只是单纯的将原型中的条件和结果变式,那么学生们不但得不到好的练习,更多的只是在重复劳动罢了.其次,变式教学应当符合教学进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数学课中,一般分为新课的教授、复习课以及习题练习课,变式教学应该符合老师安排课的性质.如果老师安排的是新课教授,那么变式题型应该针对当天授课的新知识点来进行.而在进行复习课时,老师应当在当天所安排的复习内容中进行合理的题型变式.例如如果课程安排复习一元二次方程,那么老师就应该对所有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题型和公式上进行合理变式,来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题和讲解.大多数时候,复习课所涉及的都是本单元所学知识,或者上个单元的知识等;而习题课所涵盖的面应该更广泛一些,往往涉及到前面所学习的所有知识,尤其是在初三临中考之前的习题课,老师更应该对前面所有的内容进行汇总、变式以及讲解.

二、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变式教学的目的是要让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变化的现象中学习不变的本质,再从不变的本质中探寻变的规律性,从而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在平时的解题当中,让学生们在多变的学习中学习数学的魅力所在,加深学生们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1.变式教学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也就是说,学生在变式教学法中可以真正做到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概念到习题他们都可以参与,不仅如此,原先照本宣科式的公式学习,变成了一题多样化,多题重组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对于新的题型总抱有一种新鲜感,唤醒了学生的原始学习欲望,让他们在不同的习题环境中来发掘对数学的喜爱和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保持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热衷.

2.变式教学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时有更多的创新性

创新,是个人在自我的学习和提高过程中所得到的独特技能.每一位学生创新的结果都各不相同,这是创新中的独特性.正由于每位同学在创新过程中得到的答案不同,所以才会让学生们有想法想要去创新,创新意识的输入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性.学生对于变式题型有疑惑,想要解答,想要寻求答案,就会去思考,就是我们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通过学生对变式题目的思考,探讨和争论,学生会得出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因此便加深了学生们对于题目的参与性,训练其思维性的多方位转化,提高他们对数学解题的兴趣.

3.变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不同思维,让他们深刻了解知识点

变式教学范文篇5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二、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现在课本中,有一部分例题的“想一想”是把例题进行变式训练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切实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变式教学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不迷恋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注意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使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和减少思维中的绝对化而呈现的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

例如研究三棱锥(即四面体)顶点的射影与底面三角形“五心”的关系时就可设置以下问题:

①当三棱锥是正三棱锥时;

②当三条侧棱的长均相等时;

③当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时;

④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且顶点射影在底面三角形内时;

⑤当顶点与底面三边距离相等时;

⑥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时;

⑦当三条侧棱分别与所对侧面垂直时;

⑧当各个侧面在底面上的射影面积相等时;

⑨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在的角相等且顶点在底面三角形外时。

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引深拓广,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对于线线、线面垂直关系,尤其是三垂线定理的掌握。

四、运用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创新的成功直接依赖于努力钻研的坚韧程度。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要注意主动地克服思维的心理定势,变中求进,进中求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教师结合典型例题,着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纵深拓展。如讲完例题“设a、b、c都是正数,且a+b+c=1,求证:++9”的分析解答后,保留原题条件,可变换出下列几个逐级深化的题目让学生证明:

变式1:a+b+c9abc;

变式2:(1-a)(1-b)(1-c)8abc;

变式3:(-1)(-1`)(-1)8;

变式4:abc;

变式5:(+1)(+1`)(+1)64;

变式6:a+b+c;

变式7:a+b+c。

数学课堂教学要把学生自主学习和主体智力参与,以及多向性、多层次的交互作用引进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才能使学生成为创造的主人。开展变式练习,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动态处理,克服思维和心理定势,实现创新目标。

变式教学范文篇6

通过近七年来的变式教学尝试,现已有所收获,对它的优越性,我个人浅谈几点体会,以供各位同行参考,指正。

一、变式教学法对新概念教学的促进作用

概念,在数学课中的比例较大,初中数学教学又往往是从新概念入手。能否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概念教学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要求学生要识记其内容,明确与它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能灵活运用它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概念往往比较的抽象,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程度来看:他们对这些枯燥的东西,学习起来往往是索然无味,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很困难。而采取变式教学却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度过难关。通过变式或前后知识对比,或联系实际情况或创设思维障碍情境,来散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枯燥的东西为乐趣。例如,在学习“正数”与“负数”前,教师先提出:某地气候,白天最高气温为10℃,夜晚最高气温为零下10℃,问昼夜最高温度一样吗?学完这节课后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能产生“乐学”的氛围,这样对新概念撑握则通过变式使之内化并上升为能力。又例如,学习了“梯形”和“等腰梯形”的定义后,提出:

1、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吗?

2、一组对边平行加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吗?通过反例变式进行反面刺激,使学生更明确的理解和掌握“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概念。

二、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众所周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运用变式手法恰好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经。

1、利用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运用兴趣变式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钻研,积极思考,可以克服惰性,培养思维主动积极性。

2、利用反例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教学时,通过反例变式的训练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陷阱,去刺激学生让其产生“吃一堑,长一智”。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解题过程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新观点,从多用度去思考问题,用自由联想的方式,使学生广泛建立联系,多用度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打破那种“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开动脑筋,串联有关知识,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

4、运用逆向变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习惯,这种训练要保持经常性和多样性,逐步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5、采用对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目的探讨,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教学中,在加强双基训练的前提下,运用一题多变和将结论变为开放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变重复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思维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归宿与新的起点,是思维的高层次化。实践证明,教学中经常改变例题结论,引导学生自编一些开放性题目,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研究探索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

三、利用变式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转换

在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增高,会感到数学越来越难学,学困生的面就逐渐增大,并呈增长的趋势。摆在教学面前的重要问题除防止新的学困生形成外,还要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传统的教学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实践,对学习和掌握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变式手段,使用不同的授课类型,可以适应各种层次的学生人,使学生听课有针对性,从而避免教师一讲到底。利用章头图和实例进行兴趣变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甚至让他们主动参与变式,将几种变式有机结合,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障碍,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当然老师也要关心和爱护他们,对症下药,优化疏导,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最佳发展,使学困生发生转化。

四、运用变式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毕业复习效率

初三毕业复习时间仓促,为了取得理想效果,这时师生往往会陷入传统的“题海战术”之中难以自拔。这种“沙里淘金”的办法不但使师生倍加疲劳,且效果不尽人意。变式教学在这里却有着它的独到功效,因为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事实上,复习?不同于新课,新课一节仅需要掌握一两个知识点,而复习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容量、高效率完成一章节的复习任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形成基本技能,同时要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培养数学意识。

从历年的中考试题来看,绝大多数的题目源于教材,活于教材,部分综合性强的题目略高于教材。因此,复习中老师应立足于课本,精选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充分运用各种变式进行挖掘、延伸、改造,用问题编成变式题进行教学,注重剖析破题思路,优化课堂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充分暴露思维障碍,展示知识的形成、演变过程,提高思维品质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变式教学范文篇7

概念的掌握是数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充分掌握数学概念的前提下,数学知识的导入才能成为可能。反观初中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容易陷入本质属性泛化的误区。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限,有时受到许多无关特征的干扰,仅仅从概念的表层特征认识事物,对于概念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到位。由于从一开始就没有对数学对象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此后一系列的数学认识活动便陷入了恶性循环。数学概念反映了事物的共同点,但是很多时候,事物不仅在本质特征方面具有共同点,在非本质特征方面也具有共同点。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个概念,教师不但要从共同本质属性角度切入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注意通过正反变式,让学生学会如何排除非本质属性。例如,二次函数概念教学中,很多学生通过标准解析式y=ax2+bx+c初步认识二次函数概念之后,教师还要用反例加深学生对二次函数本质属性的认识。通过标准解析式与变式的对比,学生在多次选择、判断、筛选过程中,慢慢就能明白哪些是二次函数的本质属性,哪些是非本质属性。变式1:y=ax2+c变式2:y=a(x+h)2变式3:y=a(x+h)2+k变式4:y=a(x+h)(x+m)

二、习题变式教学,促进知识迁移

习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是常让学生深感头痛的一部分内容。很多学生自以为将教材上面的概念、定义、公式、原理掌握得差不多了,可是遇到习题还是无处下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习论指出:“程序知识或智慧技能学习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其发展的最后阶段是通过变式训练来实现操作技能的自动化。”数学知识转化和应用阶段,教师应当加强习题变式训练,从学生熟悉的、简单的习题入手,逐渐过渡到较为相似的新颖题目,一步步帮助学生建立解题信心。这样做,避免了因为解题遇到挫折而丧失学习积极性情况的出现,同时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纵向迁移。例如,原题:“小明站在教室中央,若要小军与小明的距离为3米,那么小军应该站在哪里?有几个位置?请通过画图来说明。”这道题目的考查点和圆的位置相关,属于初级题型,难度较低,在大部分学生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当学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延伸出如下变式:小明站在教室中央,若要求小军与小明的距离等于3米,小军与小丽距离2米,那么小军应该站在哪儿?有几个位置?通过解决表面相似的问题,学生认知负荷逐渐增加,高层数学思维被唤醒,这对于将原先的基础知识转化为策略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尝试一题多解,提高思维能力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个。虽然答案是固定的,但是找到答案的方法却各式各样。针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一题多解,开动脑筋寻找更多常规思维之外的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共性,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教师要注意抓住教育契机,适时开展一题多解训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张明买13支铅笔、5块橡皮、9个糖果,一共用去9.25元。如果买2支铅笔、4块橡皮、3个糖果,则要用去3.2元,请问买铅笔、橡皮、糖果各一个,需要用去多少元钱?设铅笔、橡皮、糖果分别为x、y、z,根据题意:13x+5y+9z=9.252x+4y+3z=3.誗2列方程求解时,由于是三元一次方程组,可用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得解。但是问题其实并不是分别求x、y、z,而是求x+y+z,因此可以通过凑整法、主元法、消元法、参数法、待定系数法等方法进行解答。这些方法都能巧妙化解原方程组已知量不足的问题,最后可以求出答案为1.05元。变式教学是时下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在运用变式教学组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应当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知识掌握实际情况以及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设计。

作者:吴文 单位:安徽省芜湖县横岗中学

参考文献:

变式教学范文篇8

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谈变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二、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现在课本中,有一部分例题的“想一想”是把例题进行变式训练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切实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变式教学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不迷恋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注意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使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和减少思维中的绝对化而呈现的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

例如研究三棱锥(即四面体)顶点的射影与底面三角形“五心”的关系时就可设置以下问题:

①当三棱锥是正三棱锥时;

②当三条侧棱的长均相等时;

③当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时;

④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且顶点射影在底面三角形内时;

⑤当顶点与底面三边距离相等时;

⑥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时;

⑦当三条侧棱分别与所对侧面垂直时;

⑧当各个侧面在底面上的射影面积相等时;

⑨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在的角相等且顶点在底面三角形外时。

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引深拓广,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对于线线、线面垂直关系,尤其是三垂线定理的掌握。

四、运用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创新的成功直接依赖于努力钻研的坚韧程度。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要注意主动地克服思维的心理定势,变中求进,进中求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教师结合典型例题,着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纵深拓展。如讲完例题“设a、b、c都是正数,且a+b+c=1,求证:++9”的分析解答后,保留原题条件,可变换出下列几个逐级深化的题目让学生证明:

变式1:a+b+c9abc;

变式2:(1-a)(1-b)(1-c)8abc;

变式3:(-1)(-1`)(-1)8;

变式4:abc;

变式5:(+1)(+1`)(+1)64;

变式6:a+b+c;

变式教学范文篇9

1引申要在原例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要自然流畅,不能“拉郎配”,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引申题目的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给出了如下的例题及引申:

例1已知x>0,求y=x+(1/x)的最小值.

引申1x∈R,函数y=x+(1/x)有最小值吗?为什么?

引申2已知x>0,求y=x+(2/x)的最小值;

引申3函数y=(x2+3)/的最小值为2吗?

由该例题及三个引申的解答,使学生加深了对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与掌握,为定理的正确使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例2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振幅、周期、单调区间及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是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典型习题,利用和差化积公式可化为f(x)=cos((2x/3)-(π/3)),从而可求出所要的结论.现把本例作如下引申:

引申1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对称轴方程、对称中心及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

引申2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图象与y=cosx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上两个引申的结论都是在相同的题干下进行的,引申的出现较为自然,它能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图象的变换规律及和积互化公式进行全面的复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引申要限制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引申题目的解决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并且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把引申3改为:求函数y=(x2+3)/的最小值,则显得有些不妥.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不等式的应用,而解答引申3不但要指出函数的最小值不是2,而且还要借助于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小值,这样本堂课就要用不少时间去证明单调性,“干扰”了“不等式应用”这一“主干”知识的传授;但若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讨论,则将是一种较好的设计.

3引申要有梯度,循序渐进,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的效率

如在新授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时,《代数》(非实验修订本)课本给出了例题: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交点的个数f(n)等于(1/2)n(n-1).在证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f(k)与f(k+1)的关系有f(k+1)-f(k)=k,从而给出:

引申1平面内有条n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求这n条直线共有几个交点?

此引申自然恰当,变证明为探索,使学生在探索f(k)与f(k+1)的关系的过程中得了答案,而且巩固加深了对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理解.类似地还可以给出

引申2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则f(n+1)=f(n)+_______________.

引申3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求f(n).

上述引申3在引申1与引申2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但若没有引申1与引申2而直接给出引申3,学生解决起来就非常困难,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不利的,从而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提倡让学生参与题目的引申

引申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配合,交流互动,只要是学生能够引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引申有困难的,可在教师的点拨与启发下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

如在学习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时,有这样一个习题:化简++.

(试验修订本下册P.103习题5.2的第6小题)在引导学生给出解答后,教师提出如下思考:

①你能用文字叙述该题吗?

通过讨论,畅所欲言、补充完善,会有:

引申1如果三个向量首尾连接可以构成三角形,且这三个向量的方向顺序一致(顺时针或逆时针),则这三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②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只对三角形适合?

通过讨论学生首先想到对四边形适合,从而有

引申2+++=0.

③大家再想一想或动笔画一画满足引申2的这四个向量是否一定可构成四边形?

在教师的启发下不难得到结论:四个向量首尾相连不论是否可形成四边形,只要它们的方向顺序一致,则这四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④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就可得出n条封闭折线的一个性质:

引申3+++…++=0.

最后再让学生思考若把++=0改为任意的三个向量a+b+c=0,则这三个向量是否还可以构成三角形?这就是P.103习题5.2的第7小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至此,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被唤起,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5引申题目的数量要有“度”

变式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变式教学;初中数学;实践应用

变式教学作为初中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宽度,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等方面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灵活多样的数学题目已经不适合当前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变式教学的优势由此突出出来。传统的题海战术已经不能解决当前新课改下给学生们带来的更高的学习标准,老师只要稍稍变化下题目,学生们就有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这样的教学效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变式教学的出现,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题目的本质,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变式教学的原则

1.1目的性原则。有些老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随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变形,这样的变形不仅仅不会帮助同学们理解解决数学问题,还会打断学生们对这一类问题的思考的思路。所谓变式教学其目的是帮助同学们熟练的掌握这一类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老师应该在原有题目的考察数学知识点相同的基础上再进行题目的变形,让同学们在同的情境下理解认识该数学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的教学思路打扰。因此老师的变式教学应该有充分的目的性为基础,在该目的性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变形应用。1.2主体参与型原则。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有很多老师将自己设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老师将整节课安排的满满当当,学生们只有扮演“听”的角色,相比于老师在三尺讲台之上滔滔不绝的讲课,让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可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并提高教学效率。老师们可以将整个本机分成不同的小组,老师通过给各个小组之间分配课堂学习任务,学生们通过组内共同学习,组间的讨论分享,最后老师针对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讲解。通过这种方法,增加了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每个学生们的不同思考方式也会得到分享和讨论课堂效率得到提高,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压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减少。1.3反思性原则。很多学生解决过一个问题之后,便对其不再关注,然而事实上,对这个种类的数学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也是十分的重要的。学生们在解决了数学问题之后,可以在课后的时间里,抽出五分钟的时间里,再次对这种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思路,自己尝试多种变形并独立思考解决该数学问题。这样对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都是一种训练和提高。学生们做出一道题仅仅是完成了半百分之三十,接下来的百分之其实是要靠学生们自己的思考和反思才能得到的。1.4发展性原则。便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变式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多少数学问题,不是让学生应付当前的数学测试,而是为了帮助学生们养成一种创新的思考方式和可以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变式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在学生们进行更深的教育乃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变式教育带来的创新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都是学生们面对生活的利器。学生们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2变式教育的应用

2.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当老师们进行到“锐角三角函数”这一数学知识点时,由于三角函数对学生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函数种类,学生们心中对三角函数没有一个概念,完全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于此,老师们就可此采取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三角函数的教学,通过将三角函数引入到学生们所熟知的三角形中进行概念的介绍,可以大大的减少这一内容对学生们造成的障碍。再比如说,在进行到“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们思维逻辑较弱,学生们不能顺利的从题目中找出未知量也不能发现未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这对学生们的数学问题解决造成了较大困扰,因此,老师们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增加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老师们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侧重点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2.2考虑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数学变形。所谓变式教学,是在学生们掌握一种类型的数学问题基础上,老师们通过对题目的变形帮助同学们对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学习。但是在日常教学当中,老师们往往不能掌握这个教学变形的度所在,不能再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便是教育,这样不仅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对学生们也会产生一些学习压力。比如说,在进行数学授课时,老师讲解完经典例题之后,可以改变题目中的数学条件或者改变题目的逻辑方式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变式训练。但是不应该超出学生们目前所学习的内容,这种超纲的数学变形时没有任何意义的,还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另外,老师的变式教学也不能够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变式教学学生们可以一眼看出答案,这样的变式教学也就丧失了其意义所在。因此,老师的变式教学应该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之内进行,这样不仅帮助同学们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巩固了学生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还节约了课堂时间。因此,变式教育不仅仅时单纯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还是要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条件下进行改变教学。2.3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传统的数学课堂,学生们的参与程度过低,学生们仅仅扮演者被动接受的角色,并不等进行主动思考。因此老师们可以创立生活情境的方式i,帮助同学们在无聊的课堂中引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将数学所学习的知识和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们知道数学就是在他们的身边,就是随处可触到的。这样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结束语

变式教育的灵活应用,不仅仅是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的一项挑战也是对学生们的一项学习挑战,学生们需要主动的从课堂中汲取知识,而不是等待老师喂到嘴边。这对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是较好的训练,对学生们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的裨益。

参考文献

[1]梁晓弟.以“变”显“质”———刍议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的变式教学[J].学苑教育,201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