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成本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6:30:16

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范文篇1

关键字变动成本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即变动成本计算法(variablecosting),也称直接成本法或称边际成本法,它是指在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计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全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决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之企业广泛实行预算管理,强烈要求企业会计部门提供与之相应的成本资料,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与日常控制。由此,变动成本法计算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1变动成本法的历史沿革

变动成本法最初称为“直接成本法”。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产品成本只包括与业务量关系比较明显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些间接的制造费用虽然不是直接成本但也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而有的直接成本虽然直接计入特定对象,但却并非变动成本。直接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间接成本与固定成本之间并非两对完全对等的概念。因此,有人主张将直接成本改称为变动成本法。但直到现在,仍有一些美国管理会计文献使用“直接成本法”的术语。严格地讲,这种说法已经不确切了。由于变动成本法能够提供边际贡献,所以在英国该法也被成为“边际成本法”。

关于变动成本法的起源,国外会计专著的论述众说不一。据有人考证,早在1836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工厂就出现了它的雏型。当然这仅仅是就损益计量方面的特点而言的。有会计学家指出,法国的斯特劳斯·别尔格在1876年曾宣布过直接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初步设想。英国人则强调1904年在英国出版的《会计百科全书》中已经记载了与变动成本法有关的内容。1906年2月美国《制度》杂志曾刊登过一段话,与变动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生产经营活动的抉择中,为估计其所期望的净损益,第一步就要找出适合衡量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效果的单位费用,单位直接收入减去单位直接费用得单位直接净收入或单位净贡献,然后以它来抵偿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这些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是指不管选择什么生产经营活动方式都一样固定或不变。单位净收入(或单位净贡献)乘以产品数量就可以用来比较由于选择各种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不同损益。

据美国权威的《柯勒会计辞典》记载,第一篇专门论述直接成本法的论文是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撰写的,刊于1936年1月15日的《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公报》。文章追溯了1934年哈里斯在杜威———阿尔末化学公司设计“直接标准成本制造计划”中所发现的问题。当时该公司销售量上升利润反而下降的现象,引起了哈里斯的注意,矛盾从何而来?他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采用传统的完全成本法。依据此资料,哈里斯对比新旧两种方法对营业净利润的不同影响,揭示了直接成本法的优点。自哈里斯的文章公开发表之后,直接成本法的概念才得以迅速传播。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竞争的加剧,决策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的需要,必须重新认识变动成本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美国的一些会计师和经理又重新研究并开始在实物中试行变动成本法,并将变动成本法中的贡献边际这一概念用于本量利分析及其他方面。实际使人们认识到,变动成本法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而且对制定利润计划,组织科学的经营决策也十分有用。从此,变动成本法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到20世纪60年代,变动成本法风靡欧美。

2变动成本法的意义与作用

2.1变动成本法的意义

在变动成本法下,将企业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固定成本如固定制造费用、固定期间费用等,不计入产品成本。在产品出售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资产价值不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产品销售时,转入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进行配比的也只是变动成本。这样,它就能提供反映产品盈利能力的贡献毛益资料,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目标管理和分析考核。

在变动成本法产生以前,传统财务会计是将企业成本划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而不管它们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时,将全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其中制造费用不管是变动费用还是固定费用),“吸收”、“归纳”计入产品成本。由于这种成本计算主要是用于计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全部制造成本,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因而也称为财务成本。制造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将全部制造成本(包括变动和固定的)均计入产品成本的,因而在变动成本法产生后,为区别这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将新产生的成本计算称之为变动成本计算法,而把传统的成本计算称之为完全成本计算法(fullcosting),简称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也称吸收成本计算法(或归纳成本计算法)或传统成本计算法。在完全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制造成本,将非制造成本如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进行处理,不计入产品成本。这样,在产品出售前,制造成本以存货资产的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待产品销售后,再将存货成本转入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进行配比,确认损益并反映在损益表上。

在当前会计实际工作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一些权威机构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以及我国的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都不允许以变动成本法计算、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能采用完全成本计算法。尽管变动成本法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不能用来编制对外反映的财务会计报表,但它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包括经营决策、资本决策、目标控制和经营业绩的责权利分析考核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2变动成本法的作用

(1)提供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资料。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资料,是管理会计要提供的重要管理信息之一。因为利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中许多重要的决策,都要以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作为考虑的重要依据。而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可通过其“贡献毛益”来综合表现。所谓“贡献毛益”,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减其变动成本之后的余额。显然,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要用来补偿整个企业的固定成本,补偿之后还有余额,企业才能实现最终利润。所以,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正是其盈利能力的表现,也是它对企业最终利润所做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而产品贡献的确定又有赖于变动成本的计算。

(2)为正确地制定经营决策以及进行成本的计划和控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以贡献毛益分析为基础,进行盈亏临界点和本—量—利分析,有助于揭示产量与成本变动的内在规律,找出生产、销售、成本与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并用于预测前景,规划未来(如规划目标成本,目标利润及编制弹性预算等)。同时,这些资料也有利于正确地制定短期经营决策。因为就短期而言,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一经形成,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所以用于维持现有生产能力的固定成本就是一种与短期决策无关的成本。但变动成本则会受到短期决策的影响。这就使得短期经营决策常常借助于贡献毛益的信息来进行。

(3)变动成本计算便于和标准成本、弹性预算和责任会计等直接结合,在计划和日常控制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具有不同的成本形态,对于变动成本可通过指定标准成本和建立弹性预算进行日常控制。在一般情况下,变动成本的高低,可反映出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工作业绩。完成得好坏应由它们负责。而固定成本的高低一般不是基层单位所能控制的,通常应由管理部门负责,可以通过制定费用预算加以控制。因此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有利于采用科学的成本分析方法和正确的成本控制方法,也有利于正确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

参考文献

1潘飞.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2003

2郭子亭.管理会计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

社,2003

3林涛.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4葛家澎,余绪缨,侯文铿.管理会计[M].北京:

中财经经济出版社,1999

5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决策与控制会计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DonR.Hansen,MaryanneM.Mowen著,王光

远等译.管理会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

变动成本法范文篇2

关键字变动成本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即变动成本计算法(variablecosting),也称直接成本法或称边际成本法,它是指在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计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全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决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之企业广泛实行预算管理,强烈要求企业会计部门提供与之相应的成本资料,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与日常控制。由此,变动成本法计算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1变动成本法的历史沿革

变动成本法最初称为“直接成本法”。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产品成本只包括与业务量关系比较明显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些间接的制造费用虽然不是直接成本但也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而有的直接成本虽然直接计入特定对象,但却并非变动成本。直接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间接成本与固定成本之间并非两对完全对等的概念。因此,有人主张将直接成本改称为变动成本法。但直到现在,仍有一些美国管理会计文献使用“直接成本法”的术语。严格地讲,这种说法已经不确切了。由于变动成本法能够提供边际贡献,所以在英国该法也被成为“边际成本法”。

关于变动成本法的起源,国外会计专著的论述众说不一。据有人考证,早在1836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工厂就出现了它的雏型。当然这仅仅是就损益计量方面的特点而言的。有会计学家指出,法国的斯特劳斯·别尔格在1876年曾宣布过直接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初步设想。英国人则强调1904年在英国出版的《会计百科全书》中已经记载了与变动成本法有关的内容。1906年2月美国《制度》杂志曾刊登过一段话,与变动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生产经营活动的抉择中,为估计其所期望的净损益,第一步就要找出适合衡量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效果的单位费用,单位直接收入减去单位直接费用得单位直接净收入或单位净贡献,然后以它来抵偿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这些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是指不管选择什么生产经营活动方式都一样固定或不变。单位净收入(或单位净贡献)乘以产品数量就可以用来比较由于选择各种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不同损益。

据美国权威的《柯勒会计辞典》记载,第一篇专门论述直接成本法的论文是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撰写的,刊于1936年1月15日的《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公报》。文章追溯了1934年哈里斯在杜威———阿尔末化学公司设计“直接标准成本制造计划”中所发现的问题。当时该公司销售量上升利润反而下降的现象,引起了哈里斯的注意,矛盾从何而来?他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采用传统的完全成本法。依据此资料,哈里斯对比新旧两种方法对营业净利润的不同影响,揭示了直接成本法的优点。自哈里斯的文章公开发表之后,直接成本法的概念才得以迅速传播。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竞争的加剧,决策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的需要,必须重新认识变动成本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美国的一些会计师和经理又重新研究并开始在实物中试行变动成本法,并将变动成本法中的贡献边际这一概念用于本量利分析及其他方面。实际使人们认识到,变动成本法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而且对制定利润计划,组织科学的经营决策也十分有用。从此,变动成本法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到20世纪60年代,变动成本法风靡欧美。

2变动成本法的意义与作用

2.1变动成本法的意义

在变动成本法下,将企业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固定成本如固定制造费用、固定期间费用等,不计入产品成本。在产品出售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资产价值不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产品销售时,转入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进行配比的也只是变动成本。这样,它就能提供反映产品盈利能力的贡献毛益资料,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目标管理和分析考核。

在变动成本法产生以前,传统财务会计是将企业成本划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而不管它们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时,将全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其中制造费用不管是变动费用还是固定费用),“吸收”、“归纳”计入产品成本。由于这种成本计算主要是用于计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全部制造成本,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因而也称为财务成本。制造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将全部制造成本(包括变动和固定的)均计入产品成本的,因而在变动成本法产生后,为区别这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将新产生的成本计算称之为变动成本计算法,而把传统的成本计算称之为完全成本计算法(fullcosting),简称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也称吸收成本计算法(或归纳成本计算法)或传统成本计算法。在完全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制造成本,将非制造成本如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进行处理,不计入产品成本。这样,在产品出售前,制造成本以存货资产的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待产品销售后,再将存货成本转入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进行配比,确认损益并反映在损益表上。

在当前会计实际工作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一些权威机构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以及我国的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都不允许以变动成本法计算、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能采用完全成本计算法。尽管变动成本法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不能用来编制对外反映的财务会计报表,但它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包括经营决策、资本决策、目标控制和经营业绩的责权利分析考核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2变动成本法的作用

(1)提供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资料。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资料,是管理会计要提供的重要管理信息之一。因为利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中许多重要的决策,都要以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作为考虑的重要依据。而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可通过其“贡献毛益”来综合表现。所谓“贡献毛益”,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减其变动成本之后的余额。显然,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要用来补偿整个企业的固定成本,补偿之后还有余额,企业才能实现最终利润。所以,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正是其盈利能力的表现,也是它对企业最终利润所做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而产品贡献的确定又有赖于变动成本的计算。

(2)为正确地制定经营决策以及进行成本的计划和控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以贡献毛益分析为基础,进行盈亏临界点和本—量—利分析,有助于揭示产量与成本变动的内在规律,找出生产、销售、成本与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并用于预测前景,规划未来(如规划目标成本,目标利润及编制弹性预算等)。同时,这些资料也有利于正确地制定短期经营决策。因为就短期而言,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一经形成,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所以用于维持现有生产能力的固定成本就是一种与短期决策无关的成本。但变动成本则会受到短期决策的影响。这就使得短期经营决策常常借助于贡献毛益的信息来进行。

(3)变动成本计算便于和标准成本、弹性预算和责任会计等直接结合,在计划和日常控制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具有不同的成本形态,对于变动成本可通过指定标准成本和建立弹性预算进行日常控制。在一般情况下,变动成本的高低,可反映出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工作业绩。完成得好坏应由它们负责。而固定成本的高低一般不是基层单位所能控制的,通常应由管理部门负责,可以通过制定费用预算加以控制。因此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有利于采用科学的成本分析方法和正确的成本控制方法,也有利于正确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

参考文献

1潘飞.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2003

2郭子亭.管理会计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

社,2003

3林涛.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4葛家澎,余绪缨,侯文铿.管理会计[M].北京:

中财经经济出版社,1999

5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决策与控制会计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DonR.Hansen,MaryanneM.Mowen著,王光

远等译.管理会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

变动成本法范文篇3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也称直接成本法或边际成本法,是指在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基础上,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包括变动成本而不包括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在发生当期全部直接转为费用,列作利润表减项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当前,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而且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在变动成本法产生以前,传统财务会计是将企业成本划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而不管它们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时,将全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吸收、归纳计入产品成本。为了加以区别,人们将各种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统称为完全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

1.产品成本内容的区别

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成本,还包括变动成本法下计入期间成本的固定制造费用。而对于全部的非生产成本处理同变动成本法一样,也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并列入利润表。

变动成本法将所有的成本按照成本习性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其中,生产成本中的变动成本部分计入产品成本,它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中的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进入期间成本处理,并列入利润表;全部的非生产成本也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并列入利润表。

2.产成品和在产品存货估价的区别

采用完全成本法时,固定制造费用要按当期生产量分担到产品成本中,即产品成本要包含固定制造费用。通过销售、已销售的产成品中包含的固定制造费用,随着销售作为当期的销售成本,列为利润表的减项。而库存产成品中包含的固定制造费用,仍作为存货的一部分,即存货成本中既有变动制造费用又有固定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下,因为生产成本只包括变动成本,所有期末存货(在产品和库存产成品)只包含变动,不含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在当期作为期间费用,构成利润表的减项。显然,采用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的计价金额,会低于采用完全成本法下的计价金额。

3.期末利润的计算差别

如有期末存货,在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要分摊一部分的固定制造费用,而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全部进入期间成本,则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要少于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如期初和期末没有存货,且本期生产量等于本期销售量,则两种方法下的固定成本都全部进入当期费用,那么两种方法下的固定成本相等。

二、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分析

在完全成本法下,在单位售价不变的情况下,每年销量相同,而利润却不同。各期的销售单价未变,利润却波动很大,显然是由于成本波动而造成的。这是因为,按照完全成本法的核算要求,固定制造成本要计入产品成本,其中已销产品成本转为当期费用从销售收入中被抵减,未销产品成本作为存货成本列为资产。

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固定制造费用不分摊到产品成本中,而是直接进入当期损益,因此,不论各年的产量是否相等,产品的单位成本是相同的。采用变动成本法时,应设置“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变动管理费用”、“固定管理费用”、“变动销售费用”和“固定销售费用”等。同时,“生产成本”、“产成品”和“销售成本”科目的内容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即它们只记录变动成本,而不包括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取决于变动生产成本多少,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要使成本降低就必须降低其中之一。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还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其要随产量分摊进入产品成本,因此可以不采取任何降低成本的措施,只要增加产量,就可如愿以偿,但由此降低的成本并不代表生产部门降低成本的真实业绩。只有变动生产成本的降低才是真正的成本降低。因此,变动成本法计算所提供的成本资料,可直接分析因成本控制工作本身的好坏而造成的成本,同时有助于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责任单位,分清各部门责任,调动各部门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三、变动成本法的局限性

变动成本法虽然可以克服完全成本法的一些缺点,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变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观念与会计准则不符

按照会计准则要求,无论是变动制造费用还是固定制造费用都应计入产品中,而变动成本法仅仅只是将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中,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费用。固定制造费用也是因生产产品而发生的耗费,应该由相关的产品负担,若果产品中不包括这部分费用,那显然是不合理的。完全成本法下将所有制造费用都计入产品成本中,在生产能力范围之内生产量越高,单位生产成本越低。

2.采用变动成本法会增加核算工作

采用变动成本法的首要条件是要将制造费用划分为变动和固定制造费用。而在现实生产活动中,大多数的成本是混合成本,要采用一定方法将其分解本身就是一项复杂工作,并且还有一些混合成本无法分解,这都会加重企业核算负担。

变动成本法范文篇4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概念及某区别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完全成本法是将全部生产成本均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所描述的产品成本可图示为:

两种成本构成的共同之处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列为期间成本。不同的是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变动成本法则把固定制造费用列为期间成本。

由于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包含了固定制造费用,因此本期销售产品成本及期末库存产品成本都相应包含了固定制造费用,而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无论是本期已销产品还是期末库存,都不包含固定制造费用。所以按两种成本法计算的销售毛利必然受到固定制造费用影响,也必然使两种成本法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受到影响。

鉴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以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并以此编制对外报表,为便于企业利用现有的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资料推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有必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使企业在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快速、简便地计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

二、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实证

1、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X1为上期或知存货量,X为上期生产量,X2为上期销售量,X3为上期期末存货量;X1‘为本期期初存货量(X3),X’为本期生产量,X2‘为本期销售量,X3’为本期期末存货量;k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b1为直接材料单价,b2为直接人工单价,b3为单位变动制造费用,a1为固定制造费用总额;p为单位售价,v1为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v2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pX2‘为销售收入。

假设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水平及固定制造费用总额在相关范围保持稳定不变。按先进先出法计算已销产品成本和期末库存成本。

完全成本法:

销售成本=[(b1+b2+b3)x3+(a1/x)x3]+[(b1+b2+b3)(x2‘-x1’)+(a1‘/x)(x2’-x1‘)]

税前净利润v1=px2‘-{([(b1+b2+b3)x3+(a1/x)x3]+[(b1+b2+b3)(x2’-x1‘)+(a1/x’)(x2‘-x1’)]}-k

变动成本法:

销售成本=(b1+b2+b3)x3+(b1+b2+b3)(x2‘-x1’)

税前净利v2=px2‘-[(b1+b2+b3)x3+(b1+b2+b3)(x2’-x1‘)]-(k+a1)

两种成本计算法计算的税前净利差额(u):

u=v1-v2-(a1/ax‘)(x2’-x1‘)-(a1/x)x3

则:v2=v1-[a1-(a1/x‘)(x2’-x1‘)-(a1/x)x3),即为从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计算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的数学模型(以下简称模型)。

2、实证。

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销售产品及期末库存产品成本按先进先出法,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在相关范围保持稳定不变,1997—1999年有关业务量、售价及成本资料如表1:

表1

(1)根据上述资料,按传统方法编制“成本计算对照表”如表2:

1998年和1999年的“成本计算对照表”同样可按上表方法编制(表式从略),其本期销售生产成本各项目金额分别为:

1998年1999年

直接材料30,00024,000

直接人工15,00012,000

变动制造费用5,0004,000

固定制造费用16,87515,000

制造费用合计21,87519,000

完全成本法下的成本66,87555,000

变动成本法下的成本50,00040,000

差异16,87515,000

根据以上有关资料,即可编制“税前利润计算对照表”如表3:

(2)运用税前净利数学模型计算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

1997年:u=15,000-(15,000/6,000)(4,500-0)-(15000/X)×0=3,750

v2=26,250-3,750=22,500

1998年:u=15,000-(15,000/4,000)(5,000-1,500)-(15,000/6,000)×1,500=-1,875

v2=25,9475-(-1,875)=27,350

1999年:u=15,000-(15,000/4,000)(4,000-500)-(15,000/4,000)×500=0v2=17,650-0=17,650

通过上面对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的计算,可得出相同的结论,而运用后一种方式计算会大大减轻工作量。

三、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润学模型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企业按完全成本法计算成本时,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是可辨认的变动性生产成本,可以按产品的品种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制造费用(指维修用材料、维修人员工资、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按生产数量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需按成本习性分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那么企业在对制造费用归集分配时,可设立一个辅助帐,利用个别辨认法、历史资料法等方法,将各产品应承担的制造费用分解成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在损益表编制出来以后,直接利用辅助帐中的变动制造费用资料便可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计算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指标的作用:

1、能够促进企业改变经营观念、重视市场、以销定产。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年销售量,1998年最多,1997年次之,1999年最少。从表3中可以看出,变动成本法下三年税前净利也是1998年最多,1997年次之,1999年最少。税前净利与销售量同步增长,这样更能促使管理部门重视销售环节,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市场动态,搞好销售预测,以销定产,防止盲目生产。

2、便于预测每种产品盈利能力,有利于企业正确进行生产经营决策。

经营管理上许多重要决策都要以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作为重要依据,而盈利能力是通过边际贡献来表现的。边际贡献是产品销售收入扣减变动成本后的余额或税前净利加上固定成本及固定性制造费用。运用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指标可以计算边际贡献。按上例资料可得:

1997年边际贡献=22,500+(1,000+2,100+4,050)=43,650

1998年边际贡献=27,350+(15,000+2,100+4,050)=48,500

变动成本法范文篇5

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竞争的加剧,决策意识的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必须重新认识变动成本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于是,由于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变动成本法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应用于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变动成本法引入我国以后,虽然一直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务中却很少用到这方面的知识。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近年来变动成本法的作用一度被怀疑,并且随着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管理会计的变动成本法似乎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优势。本文就变动成本法应用现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变动成本法在我国推广应用有所启迪。

1对变动成本法应用的几种不同观点

变动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学中核算成本的基本方法,根据成本习性的特点核算成本。它指出产品成本只应该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不应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必须作为期间成本处理。据此,解释(消除)了传统的完全成本法下,常常出现的有成本而没有产品或是销售不变利润却增加的所谓“怪现象”,实现了对完全成本法的理论突破。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有着完全成本法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对于诸如:如何应用变动成本法,如何处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关系,一时间成为业界相关人士关心的热点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到目前为止,关于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形式,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是采用“单轨制”。即以变动成本法完全取代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最大限度的发挥变动成本法的优点。这种方法既满足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又使得用变动成本法提供对外报表合法化。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一种应用方法。然而由于不符合现行会计制度的统一要求,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会计报表,存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定应采用完全成本法,现阶段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也要求企业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提供信息,再加上变动成本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从会计制度上使其合法化。

第二种观点是采用“双轨制”。即企业在完全成本法的核算资料之外,另外设置一套变动成本法的核算系统,提供两套平行的成本核算资料,以分别满足不同的需要。这种方法技术上比较简单,但工作量非常大,要增加专门的人员按变动成本法记账,从经济上讲没有多大必要。并且重复设账,会造成人、财、物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第三种观点是采用“结合制”。即按单轨制原则,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使用,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之上,对产品成本,存货成本,贡献边际和税前利润,都按变动成本法计算,以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然后定期将变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成本与利润信息调整为按完全成本法反映的信息资料,以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从以上分析可知,三种观点各有优缺点。权衡利弊,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理想。因为该观点在变动成本法的应用上,既可充分发挥变动成本法的优点,又不与现行各项财经法规、会计制度等冲突,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兼顾企业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的需要,且不会引起国家财政收入的波动,所以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2结合制的可行性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如何应用变动成本法,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是我们的最佳答案。那末,结合制可行吗?

我们知道,会计具有管理职能,它既要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和税收部门等服务,定期向他们提供财务报告;也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服务,定期或不定期为他们提供各种经营决策和管理信息。因此,如果单一使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的话,其所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这一点上说,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存在着统一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要。换言之,企业需要一套能兼顾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优点的、两者统一的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核算系统。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都是为了对企业生产耗费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它们的核算内容除固定制造费用外,其余项目都相同。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并且都是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缺少的。尽管这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即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是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为存货成本的一部分;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因此,其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只有个别项目的处理存在差别,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因此,本着既能享受到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好处,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应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

3结合制的初步设想

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们,结合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接下来,我们面临的是,在实务中如何处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二者的关系,以达到它们的完美结合。下面是我们的初步设想:

3.1建立以完全成本为主,变动成本为辅的核算体系

企业结合运用两种成本计算法为内、外方面提供信息时,为了不重复地平行搞两套成本计算资料,必须以一种成本计算法为基础,通过适当的调整,使之能达到结合运用的目的。鉴于企业不仅要编制对外的会计报表,还要满足各种审计、检查等需要,特别是上市股份公司,有年报、半年报和季报,报表编制频繁,多数会计人员也比较熟悉全部成本法,因此核算体系最好以完全成本计算法为主,变动成本计算法为辅。这种设计的好处有:第一,既能满足企业及时编制对外报告会计报表的需要,又能满足变动成本计算法所需的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等主要资料,便于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使会计信息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有用信息;第二,可避免采用变动成本法造成的延迟支付当期所得税和股利,不会引起国家财政收入和投资者收益减少;第三,不与现行的财会法规、会计制度等相抵触;第四,容易为财会人员接受,并可节约很多人力、物力、财力。

3.2增设与变动成本法相关的账户

“变动生产成本”:该账户属于成本类账户,归集为实现生产而发生的变动费用。借方用来核算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成本,贷方核算期末结转到“库存商品”中去的完工产品成本。期末若有借方余额,表示在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该账户属于成本类账户,归集为实现生产而发生的固定生产费用,核算固定资产折旧等固定性制造费用。借方核算会计年度之内提取的折旧额等,期末完工产品应分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应从其贷方结转到“库存商品”账户。期末若有借方余额,表示期末未完工产品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中的维修费、低值易耗品等混合成本可由会计人员根据成本性态,结合本人经验或采用成本分解法,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分别计入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生产成本。

除以上两个新建账户外,其它账户如“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的相关用法与原规定保持一致。

变动成本法范文篇6

目前国内对上述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设两套账,变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平行进行;一类是将变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结合起来运用。第一种核算方法的要点是对产品和存货的计价、税前净利的计算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均使用制造成本法,在对内强化经营管理方面如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则采用变动成本法。由于这种方法工作量太大,难以为企业所接受。对于第二种方法,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入主张平时按制造成本法核算,期末根据制造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及其他资料另行计算变动成本;有入主张平时按变动成本法核算,期末根据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及其他资料来计算制造成本法下的单位产品成本,并以此来完成对外报表的编制;有人主张平时按变动成本法核算,期末通过账务处理调整为制造成本法;有人主张将变动成本法融合于制造成本法中,通过增设成本项目,经过特殊的账务处理来达到结合运用,等等。

笔者认为,上述几种方法各有利弊。第一种做法只能解决表面问题,由于受制造成本法核算的限制,时间保证性差,不能满足企业在信息反馈及日常控制等方面的需要;第二种做法虽然简便易行,但由于账簿反映的是变动成本,而会计报表需要根据制造成本法编制,账簿与报表脱节;第三种做法是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对在产品和产成品均按变动成本计算,同时增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专门用来核算固定制造费用。该账户的借方反映日常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贷方反映已销产品应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余额反映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应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在该种方法下,期末按变动成本法编制报表,并按一定方法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应由本期已销售产品负担的部分转入“销售成本”账户,使之调整为制造成本。然后按调整后的数据编制制造成本法下的会计报表。第四种做法是在制造成本法的基础上将变动成本法融合进来,在“生产成本”、“产成品”等账户下增设“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二级科目。成本计算、报表编制等与第三种做法一致。

在上述四种方法的选择上,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既可以对这些方法进行改进,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如二级核算搞得较好的单位,可在车间二级核算时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而厂部一级核算时不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在编制报表时对车间二级核算的资料进行合并、汇总及调整。总之,既要做到切实可行,又要满足工作需要。

变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应注意两个问题:

1、关于成本的划分。变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结合运用的一个基础就是成本可按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种划分在一定程序上是一种假设的结果,并非绝对精确。但是,成本划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结果的质量,因此,科学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划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变动成本法范文篇7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习性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决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之企业广泛实行预算管理,强烈要求企业会计部门提供与之相应的成本资料,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与日常控制。由此,成本计算方法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1变动成本法的发展

变动成本法即变动成本计算法(variablecosting),也称直接成本法或称边际成本法,它是指在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计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全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关于变动成本法的起源,据美国权威的《柯勒会计辞典》记载,第一篇专门论述直接成本法的论文是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撰写的,刊于1936年1月15日的《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公报》。自哈里斯的文章公开发表之后,直接成本法的概念才得以迅速传播。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竞争的加剧,决策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的需要,必须重新认识变动成本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际使人们认识到,变动成本法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而且对制定利润计划,组织科学的经营决策也十分有用。从此,变动成本法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到20世纪60年代,变动成本法风靡欧美。

2变动成本法的作用

2.1提供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信息

因为利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中许多重要的决策,都要以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作为考虑的重要依据。而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可通过其“边际贡献”来综合表现。所谓“边际贡献”,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减其变动成本之后的余额。显然,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要用来补偿整个企业的固定成本,补偿之后余额才能创造利润。所以,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正是其盈利能力的表现,也是它对企业最终利润所做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

2.2变动成本计算便于部门的业绩考核

在一般情况下,变动成本的高低,可反映出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工作业绩。完成的好坏应由它们负责。而固定成本的高低一般不是基层单位所能控制的,通常应由管理部门负责,可以通过制定费用预算加以控制。因此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有利于采用科学的成本分析方法和正确的成本控制方法,也有利于正确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

2.3为成本的计划和控制及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盈亏临界点和本—量—利分析,有助于找出生产、销售、成本与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并用于预测前景,制定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同时,这些资料也有利于正确地制定短期经营决策。

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

3作业成本计算的理论依据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指将企业的各具特征的生产活动看成是一种作业强调成本起因于各个作业活动而将各作业成本按各自的标准分配于不同的产品就形成了产品成本。它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90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它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依据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把单位产品耗用某种资源(如工时)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比例,这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量,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

4作业成本习性

成本习性是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变动成本计算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总数的关系。传统成本会计变动成本法将成本按成本习性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混合成本最终也要分解划分到这两种成本中去,当产品的直接成本含量比较高时,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有效的,但在现代高科技生产的条件下,间接费用比例日益上升,使得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失去了意义,不但掩盖了间接成本的可变性,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把握投入与产出的本质关系,因此,作业成本法改进了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它将成本划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三大类。

短期变动成本和传统意义上的变动成本一样,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这些成本以数量为基础,并与产品的产量成比例地变动。

长期变动成本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与产品的产量而是与作业量的变动而成比例的变动的成本。例如,生产计划制定成本主要是由每种产品的生产批次所引起的,因此,决定生产计划制定成本高低的不是数量基础——产量的多少,而是作业量基础——需要制定计划的生产批次。另外,对于长期变动成本需要说明的是:作业量的变化与长期变动成本的变化并不是同步进行的,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一个时间差,也就是说,本期活动量的增减并不一定会引起本期长期变动成本的相应变化,其影响可能要到下期或更长时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当本期需要制定计划的生产批次减少时,本期产品所承担的生产计划制定成本并不会马上随之减少,而是要等到以后才能做出相应的变化。这一点恰恰是长期变动成本和短期变动成本之间的区别所在。在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中,此类成本通常被视为固定成本,在全部的制造成本中只占有较小的比例。5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现实意义

5.1作业成本计算法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还有利于我们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一步消耗的过程的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规模效益目标。

5.2作业成本计算法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同一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和制造成本法下计算出的结果常有差异。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如果企业本月在同一个车间生产两种产品,一种产量高,另一种产量低,那么在制造成本法下,高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多,就负担比较多的厂房折旧费,而低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少,就负担比较少的厂房折旧费。然而,两种产品占用厂房的时间是相同的,应该分担相同的厂房折旧费。所以,制造成本法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关键步骤在于,计算出每种作业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就是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作业成本计算法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以看出,作业成本计算法区别于传统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在于:作业成本计算法不是直接考虑产品成本或工时成本,而是首先确定间接费用分配的合理基础——作业,然后找出成本动因,具有相同性质的成本动因组成若干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所汇集的成本可以按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本动因来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使之归属于各个相关产品。

因此,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其根本区别具体表现在: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增加了分配标准,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作业成本计算法针对生产过程中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或作业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逐一分配到产品总成本中去,这样,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抓住了许多动态变量,就真正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等作为唯一标准去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

5.3作业成本计算法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成本决策

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对企业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成本决策。

传统的管理会计,根据传统成本信息,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建立模型y=a+bx(a为固定成本;bx为变动成本)。这一模型的有效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和业务量无显著变化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规模化和全球化经营的日益普遍,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长期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程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模型y=a+bx所提供的管理信息,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相关性。

基于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管理会计分析,不把成本简单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是以作业这一流量作为划分成本习性的依据,进行动态的价值链分析,根据这种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活动,从战略经营的角度看,具有更大的相关性。而且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是立足于经营全程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市场需求动向、企业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等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经营战略更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

总之,作业成本计算法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核算和管理决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飞.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J].上海会计,1996(2)

2王光生.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动因分析[J].江苏商论,2003(1)

变动成本法范文篇8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习性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决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之企业广泛实行预算管理,强烈要求企业会计部门提供与之相应的成本资料,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与日常控制。由此,成本计算方法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1变动成本法的发展

变动成本法即变动成本计算法(variablecosting),也称直接成本法或称边际成本法,它是指在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计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全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关于变动成本法的起源,据美国权威的《柯勒会计辞典》记载,第一篇专门论述直接成本法的论文是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撰写的,刊于1936年1月15日的《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公报》。自哈里斯的文章公开发表之后,直接成本法的概念才得以迅速传播。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竞争的加剧,决策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的需要,必须重新认识变动成本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际使人们认识到,变动成本法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而且对制定利润计划,组织科学的经营决策也十分有用。从此,变动成本法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到20世纪60年代,变动成本法风靡欧美。

2变动成本法的作用

2.1提供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信息

因为利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中许多重要的决策,都要以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作为考虑的重要依据。而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可通过其“边际贡献”来综合表现。所谓“边际贡献”,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减其变动成本之后的余额。显然,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要用来补偿整个企业的固定成本,补偿之后余额才能创造利润。所以,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正是其盈利能力的表现,也是它对企业最终利润所做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

2.2变动成本计算便于部门的业绩考核

在一般情况下,变动成本的高低,可反映出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工作业绩。完成的好坏应由它们负责。而固定成本的高低一般不是基层单位所能控制的,通常应由管理部门负责,可以通过制定费用预算加以控制。因此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有利于采用科学的成本分析方法和正确的成本控制方法,也有利于正确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

2.3为成本的计划和控制及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盈亏临界点和本—量—利分析,有助于找出生产、销售、成本与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并用于预测前景,制定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同时,这些资料也有利于正确地制定短期经营决策。

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

3作业成本计算的理论依据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指将企业的各具特征的生产活动看成是一种作业强调成本起因于各个作业活动而将各作业成本按各自的标准分配于不同的产品就形成了产品成本。它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90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它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依据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把单位产品耗用某种资源(如工时)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比例,这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量,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

4作业成本习性

成本习性是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变动成本计算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总数的关系。传统成本会计变动成本法将成本按成本习性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混合成本最终也要分解划分到这两种成本中去,当产品的直接成本含量比较高时,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有效的,但在现代高科技生产的条件下,间接费用比例日益上升,使得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失去了意义,不但掩盖了间接成本的可变性,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把握投入与产出的本质关系,因此,作业成本法改进了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它将成本划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三大类。

短期变动成本和传统意义上的变动成本一样,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这些成本以数量为基础,并与产品的产量成比例地变动。

长期变动成本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与产品的产量而是与作业量的变动而成比例的变动的成本。例如,生产计划制定成本主要是由每种产品的生产批次所引起的,因此,决定生产计划制定成本高低的不是数量基础——产量的多少,而是作业量基础——需要制定计划的生产批次。另外,对于长期变动成本需要说明的是:作业量的变化与长期变动成本的变化并不是同步进行的,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一个时间差,也就是说,本期活动量的增减并不一定会引起本期长期变动成本的相应变化,其影响可能要到下期或更长时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当本期需要制定计划的生产批次减少时,本期产品所承担的生产计划制定成本并不会马上随之减少,而是要等到以后才能做出相应的变化。这一点恰恰是长期变动成本和短期变动成本之间的区别所在。在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中,此类成本通常被视为固定成本,在全部的制造成本中只占有较小的比例。5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现实意义

5.1作业成本计算法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还有利于我们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一步消耗的过程的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规模效益目标。

5.2作业成本计算法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同一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和制造成本法下计算出的结果常有差异。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如果企业本月在同一个车间生产两种产品,一种产量高,另一种产量低,那么在制造成本法下,高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多,就负担比较多的厂房折旧费,而低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少,就负担比较少的厂房折旧费。然而,两种产品占用厂房的时间是相同的,应该分担相同的厂房折旧费。所以,制造成本法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关键步骤在于,计算出每种作业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就是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作业成本计算法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以看出,作业成本计算法区别于传统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在于:作业成本计算法不是直接考虑产品成本或工时成本,而是首先确定间接费用分配的合理基础——作业,然后找出成本动因,具有相同性质的成本动因组成若干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所汇集的成本可以按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本动因来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使之归属于各个相关产品。

因此,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其根本区别具体表现在: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增加了分配标准,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作业成本计算法针对生产过程中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或作业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逐一分配到产品总成本中去,这样,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抓住了许多动态变量,就真正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等作为唯一标准去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

5.3作业成本计算法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成本决策

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对企业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成本决策。

传统的管理会计,根据传统成本信息,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建立模型y=a+bx(a为固定成本;bx为变动成本)。这一模型的有效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和业务量无显著变化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规模化和全球化经营的日益普遍,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长期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程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模型y=a+bx所提供的管理信息,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相关性。

基于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管理会计分析,不把成本简单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是以作业这一流量作为划分成本习性的依据,进行动态的价值链分析,根据这种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活动,从战略经营的角度看,具有更大的相关性。而且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是立足于经营全程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市场需求动向、企业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等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经营战略更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

总之,作业成本计算法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核算和管理决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飞.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J].上海会计,1996(2)

2王光生.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动因分析[J].江苏商论,2003(1)

变动成本法范文篇9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习性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决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之企业广泛实行预算管理,强烈要求企业会计部门提供与之相应的成本资料,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与日常控制。由此,成本计算方法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1变动成本法的发展

变动成本法即变动成本计算法(variablecosting),也称直接成本法或称边际成本法,它是指在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计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全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关于变动成本法的起源,据美国权威的《柯勒会计辞典》记载,第一篇专门论述直接成本法的论文是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撰写的,刊于1936年1月15日的《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公报》。自哈里斯的文章公开发表之后,直接成本法的概念才得以迅速传播。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竞争的加剧,决策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的需要,必须重新认识变动成本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际使人们认识到,变动成本法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而且对制定利润计划,组织科学的经营决策也十分有用。从此,变动成本法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到20世纪60年代,变动成本法风靡欧美。

2变动成本法的作用

2.1提供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信息

因为利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中许多重要的决策,都要以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作为考虑的重要依据。而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可通过其“边际贡献”来综合表现。所谓“边际贡献”,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减其变动成本之后的余额。显然,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要用来补偿整个企业的固定成本,补偿之后余额才能创造利润。所以,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正是其盈利能力的表现,也是它对企业最终利润所做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

2.2变动成本计算便于部门的业绩考核

在一般情况下,变动成本的高低,可反映出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工作业绩。完成的好坏应由它们负责。而固定成本的高低一般不是基层单位所能控制的,通常应由管理部门负责,可以通过制定费用预算加以控制。因此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有利于采用科学的成本分析方法和正确的成本控制方法,也有利于正确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

2.3为成本的计划和控制及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盈亏临界点和本—量—利分析,有助于找出生产、销售、成本与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并用于预测前景,制定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同时,这些资料也有利于正确地制定短期经营决策。

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

3作业成本计算的理论依据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指将企业的各具特征的生产活动看成是一种作业强调成本起因于各个作业活动而将各作业成本按各自的标准分配于不同的产品就形成了产品成本。它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90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它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依据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把单位产品耗用某种资源(如工时)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比例,这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量,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

4作业成本习性

成本习性是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变动成本计算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总数的关系。传统成本会计变动成本法将成本按成本习性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混合成本最终也要分解划分到这两种成本中去,当产品的直接成本含量比较高时,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有效的,但在现代高科技生产的条件下,间接费用比例日益上升,使得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失去了意义,不但掩盖了间接成本的可变性,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把握投入与产出的本质关系,因此,作业成本法改进了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它将成本划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三大类。

短期变动成本和传统意义上的变动成本一样,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这些成本以数量为基础,并与产品的产量成比例地变动。

长期变动成本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与产品的产量而是与作业量的变动而成比例的变动的成本。例如,生产计划制定成本主要是由每种产品的生产批次所引起的,因此,决定生产计划制定成本高低的不是数量基础——产量的多少,而是作业量基础——需要制定计划的生产批次。另外,对于长期变动成本需要说明的是:作业量的变化与长期变动成本的变化并不是同步进行的,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一个时间差,也就是说,本期活动量的增减并不一定会引起本期长期变动成本的相应变化,其影响可能要到下期或更长时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当本期需要制定计划的生产批次减少时,本期产品所承担的生产计划制定成本并不会马上随之减少,而是要等到以后才能做出相应的变化。这一点恰恰是长期变动成本和短期变动成本之间的区别所在。在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中,此类成本通常被视为固定成本,在全部的制造成本中只占有较小的比例。5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现实意义

5.1作业成本计算法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还有利于我们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一步消耗的过程的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规模效益目标。

5.2作业成本计算法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同一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和制造成本法下计算出的结果常有差异。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如果企业本月在同一个车间生产两种产品,一种产量高,另一种产量低,那么在制造成本法下,高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多,就负担比较多的厂房折旧费,而低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少,就负担比较少的厂房折旧费。然而,两种产品占用厂房的时间是相同的,应该分担相同的厂房折旧费。所以,制造成本法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关键步骤在于,计算出每种作业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就是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作业成本计算法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以看出,作业成本计算法区别于传统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在于:作业成本计算法不是直接考虑产品成本或工时成本,而是首先确定间接费用分配的合理基础——作业,然后找出成本动因,具有相同性质的成本动因组成若干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所汇集的成本可以按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本动因来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使之归属于各个相关产品。

因此,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其根本区别具体表现在: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增加了分配标准,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作业成本计算法针对生产过程中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或作业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逐一分配到产品总成本中去,这样,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抓住了许多动态变量,就真正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等作为唯一标准去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

5.3作业成本计算法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成本决策

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对企业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成本决策。

传统的管理会计,根据传统成本信息,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建立模型y=a+bx(a为固定成本;bx为变动成本)。这一模型的有效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和业务量无显著变化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规模化和全球化经营的日益普遍,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长期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程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模型y=a+bx所提供的管理信息,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相关性。

基于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管理会计分析,不把成本简单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是以作业这一流量作为划分成本习性的依据,进行动态的价值链分析,根据这种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活动,从战略经营的角度看,具有更大的相关性。而且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是立足于经营全程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市场需求动向、企业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等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经营战略更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

总之,作业成本计算法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核算和管理决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飞.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J].上海会计,1996(2)

2王光生.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动因分析[J].江苏商论,2003(1)

变动成本法范文篇10

(一)制造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

首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将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作为变动成本。制造费用包括很多项目,可采用逐项分析的方法,分别将它们确认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费、保险费、大修理费、租金、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作为固定成本,其他费用如机物料消耗、水电费、废品损失等作为变动成本。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将制造费用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可不分解为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而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次,按照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可采用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分别成本项目归集生产费用,再采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等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单位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期末,将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调整为按制造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将日常核算使用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调整为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成本。具体的调整步骤为:第一步:计算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当月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销售的部分+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未销售的部分+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第二步:分别用当月实现的已销产品数量、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末销售的产品数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乘以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将固定制造费用分摊到当月已销售的产品、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末销售部分(形成月末库存产成品存货)、月末在产品中去。第三步:将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当月已销产品成本、当月已销售的产品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及以前月份完工在本月实现销售的产品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按以前月份的资料计算)求和,计算得出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当月已销产品成本。第四步:将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月末库存产成品成本、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末销售部分(形成月末库存产成品存货)及以前月份完工本月末销售产品(形成月末库存产成品存货)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按以前月份资料计算)求和,计算得出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月末库存产品成品成本。第五步:计算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即将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求和即可。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就可以把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成本核算工作更好地完成其对内和对外的职责,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市场经济的需求。

(二)制造成本法与责任成本法的结合

制造成本法是以产品为对象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其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法是以成本责任中心为对象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其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制造成本法侧重于成本的事后核算,而责任成本法则侧重于成本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制造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法的结合应用,以制造成本计算为基础,对产品发生的生产费用按各责任中心分为可控成本和非可控成本。在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时,对于制造成本法下的直接费用项目,成本计划应以产品成本计划为基础归集后分解到相关的责任中心;对于制造成本法下的间接费用项目,成本计划应以各责任中心成本计划为基础归集后分锯到相关的产品。而实际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则同时按产品和责任中心进行核算。

(三)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结合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对象,以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该法侧重于成本核算与分析。标准成本法的基本目标则是通过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核算和分析进行成本管理,该法侧重于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实质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引人标准成本。在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时,对可以进行成本追踪的资源耗费项目,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直接采用标准成本法的计算和控制方法;对需要进行成本分配的资源耗费项目,如制造费用,可以为各作业制订作业标准成本,同时计算各作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量标准,最后根据各作业实际成本和实际利用生产能力或服务量,进行成本差异和生产能力或服务量差异的分析、控制和考核。

(四)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责任

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结合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责任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各有自己的应用特点,将四种成本计算法相结合的成本核算模式的总体设计是:在不违背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以标准成本作为控制生产费用发生的标准,以产品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作为核算的基础,以责任成本作为核算的核心,以产品制造成本作为核算的最终“产品”。具体而言,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把生产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在四种成本法相结合的成本核算模式下,在生产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基础上,再按成本习性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在具体核算过程中,在不改变总账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总账科目,调整明细科目,对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均按标准成本记入有关账户。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通过有关差异账户核算。

大件制造型企业成本计算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作业成本法将成为成本计算方法的主流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先把成本分配给作业,再根据产品耗用的作业量分配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遵循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的逻辑,按作业汇集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并按作业的单位作业成本,将这些加工成本分配至所有经过该作业的实体单位,直接材料则按批别及个别产品归于有关订单批次。作业成本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模式,转为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计算模式,这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许多缺陷,可以提供准确而相关的成本信息,而且对成本控制提供了方便条件。因为作业成本法必须按成本产生的动因分配间接制造费用,这就迫使管理人员去寻找间接成本产生的动因,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剔除那些不增加成本单位价值的成本动因,将增加成本单位价值的成本动因控制在最低水平。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只是为了存货估价而将已经发生的费用分摊到成本计算对象,而作业成本法则是为了管理决策,通过对所有作业进行跟踪反映,对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作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作业成本法实现从数量基础到作业基础的变革,是成本会计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二)新的经济环境将催生新的成本计算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环境使成本核算的内容得到创新,成本核算必须要面对现行会计确认范围之外的人力资源成本、无形资产成本、环境成本、社会责任成本和时间成本等。与创新的成本核算内容相对应的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将在成本管理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不仅如此,为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以作业成本计算方法为主,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改善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等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将从理论研究逐渐走向成本实践。

(三)复合成本计算方法将是成本计算方法发展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