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8:25:34

变电站

变电站范文篇1

关键词:变电站;220kV架构;优化设计;3D3S

一直以来我国针对变电站架构设计均采用标准化设计方法,为了控制安全性,往往存在较大的安全富裕,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基于此种情况,对变电站输电铁塔架构开展优化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在本文的研究当中选择采用3D3S软件对某一220kV变电站架构进行建模分析,并探索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法。

1空间模型

采用3D3S作为空间建模工具,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建立模型,该模型的具体架构如图1中所示。完成空间模型建立之后,还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将架构所承担的荷载施加到结构之上。具体来说所需要施加的荷载主要包含:地震力、风力、导线、架构本身重量以及导线所受到的风荷载等。在进行荷载施加时需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合理施加荷载。

2档距选择

档距的选择是杆塔结构设计中所考虑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控制工程成本的重要方法。单基杆塔的重量及单位公里杆塔数量决定了单位公里的塔重。单基塔重与杆塔基础成反比[2]。因此,在实际当中针对档距的选择往往只能依赖于经验,即在满足结构受力的前提之下尽量选择最优的档距。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的研究当中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针对不同的塔型设计了多组不同的档距方法,并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单位公里塔重进行了测算。根据比选结果,在该工程当中所采用的档距如表1所示。

3基础选型

在杆塔设计中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电压等级的不断提升,基础造价在工程总造价中所占据的比例正在不断提升[3]。另外,基础设计涉及的因素相对较多,需要综合考虑施工条件、施工进度要求、承载力等多种要求。因此,基础选型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4]。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以SJ411C型杆塔为例对基础选型进行了分析。该杆塔基础最初选择采用斜柱插入式基础,基础露头为900mm,埋深为4.5m,具体设计如下页图2所示。但是经施工单位反馈在开挖过程中出现流砂,同时基坑存在严重坍塌情况,若继续采用原有基础设计方案,则必须要做好基坑支护以及井点降水技术处理,这必然会造成成本费用的严重浪费。在本工程项目当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将基础进行扩大处理,同时将实际地基情况输入到3D3S中对基础进行承载力、上拔稳定验算、下压稳定验算、冲切破坏验算,具体设计结果如图3所示。

4结语

以某一220kV变电站为例分析了变电站架构的优化设计方法,指出了杆塔档距选择以及基础选型优化设计方法,希望能对变电站架构设计优化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何勇,刘玮,刘汉生,等.三沪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杆塔优化设计[J].电力建设,2008(6):30-34.

[2]张子富,杨靖波.提高导线悬挂高度的杆塔结构优化研究[J].电力建设,2009,30(5):35-38.

[3]王强,田云.重冰区220kV线路杆塔选型与设计优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9):40-41.

变电站范文篇2

1.1继电保护功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要具备常规变电站系统保护及元件保护设备的全部功能,而且要独立于监控系统,即当该系统网各软、硬件发生故障退出运行时,继电保护单元仍然正常运行。微机保护除了所具有的继电保护功能外,还需具有其它功能。

1.2信息采集功能分布式自动化系统的变电站,信息由间隔层I/O单元采集。常规四遥功能的变电站,信息由RTU采集。电能量的采集宜用单独的电能量采集装置。系统对安全运行中必要的信息进行采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遥测量②遥信量③遥控量④电能量。

1.3设备控制及闭锁功能①对断路器和刀闸进行开合控制。②投、切电容器组及调节变压器分接头。③保护设备的检查及整定值的设定。④辅助设备的退出和投入(如空调、照明、消防等)。

以上控制功能可以由运行人员通过CRT屏幕进行操作。在设计上保留了手动操作手段,并具有远方/就地闭锁开关,保证在微机通信系统失效时仍能够运行和操作,包括可手动准同期和捕捉同期操作。在各间隔的每个断路器设置按钮或开关式的一对一“分”、“合”操作开关和简易的强电中央事故和告警信号。

1.4自动装置功能

1.5报警功能对站内各种越限,开关合、跳闸,保护及装置动作,上、下行通道故障信息,装置主电源停电信号,故障及告警信号进行处理并作为事件记录及打印。输出形式有:音响告警、画面告警、语音告警、故障数据记录显示(画面)和光字牌告警(光字牌报警回路采用编码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当通信网故障退出时站内仍能正常运行。光字牌数量控制在20多只)。

1.6设备监视功能其中包括一次设备绝缘在线监测、主变油温监测、火警监测、环境温度监测等内容。当上述各参量越过预置值时,发出音响和画面告警,并作为事件进行记录及打印。

1.7操作票自动生成功能根据运行方式的变化,按规范程序,自动生成正确的操作票,以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并减少误操作的可能性。

1.8数据处理及打印功能中调、地调、市调、运行管理部门和继保专业要求的数据可以以历史记录存档,包括:①母线电压和频率、线路、配电线路、变压器的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时间。②断路器动作次数及时间。③断路器切除故障时故障电流和跳闸次数的累计值。④用户专用线路的有功、无功功率及每天的峰值和最小值以及时间。⑤控制操作及修改整定值的记录。⑥实现站内日报表、月报表的生成和打印,可将历史数据进行显示、打印及转储,并可形成各类曲线、棒图、饼图、表盘图,该功能在变电站内及调度端均能实现。

1.9人机接口功能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运行人员可通过屏幕了解各种运行状况,并进行必要的控制操作。人机联系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显示画面与数据。②人工控制操作。③输入数据。④诊断与维护。当有人值班时,人机联系功能在当地监控系统的后台机上进行,运行人员利用CRT屏幕和键盘或鼠标器进行操作。当无人值班时,人机联系功能在上级调度中心的主机或工作站上进行。

1.10远程通信功能将站内运行的有关数据及信息远传至调度中心及设备运行管理单位,其中包括正常运行时的信息和故障状态时的信息,以便调度中心人员及时了解设备运行状况及进行事故处理。

可实现四遥和远方修改整定保护值、故障录波与测距信号的远传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与调度中心对时或采用卫星时钟GPS。

2变电站自动化的设计原则

变电站二次设备按功能分为四大模块:①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②仪器仪表及测量控制。③当地监控。④远动。四大模块功能的各自不同的发展及其功能的相互渗透,为变电站自动化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实现模式,可概括为两种基本实现模式:①保护加集中RTU模式,面向功能。②保护加分散RTU模式,面向对象。

2.1电气设备控制方式主变压器、站用变压器各侧断路器以及10kV、110kV、220kV断路器一般情况下均集中在控制室,通过就地监控主站的就地监控计算机进行控制操作(但网络中远动主站亦可留有接口给地调进行遥控,根据系统运行规程而定),当网络中就地监控主站退出运行时则应能分别在各元件的保护屏处进行人工控制操作。

就地监控计算机在操作时应显示该站的配电装置的运行状态、通道状态和各种电气量,在每个操作步骤前应给操作者提示,待确认后方能操作。

主变压器、站用变压器、220kV线路、110kV线路、10kV设备及其母线设备保护和10kV母联的控制保护均采用集中保护方式,10kV开关柜上加一个“就地/远动”选择开关,10kV母联断路器的控制保护放在控制室,与10kV自投装置放在一起(当10kV装置能可靠地抗震、抗高温、抗电磁干扰时,也可以将10kV装置装配在10kV开关柜上,以减少电缆联接)。

10kV隔离开关采用就地手动操作(除变低处的10kV隔离开关外)。主变变低10kV隔离开关、110kV,220kV隔离开关采用就地电动操作方式,可进行就地和遥控操作,并设置“就地/遥控”选择开关,同时设有操作闭锁措施。专用母线接地刀闸装设母线有电闭锁操作装置(采用微机五防装置,应能与综合自动化装置接口)。用键盘或鼠标操作断路器、刀闸时靠后台机内的五防系统闭锁,现场人工操作或维护操作时则靠另一套微机五防系统闭锁。

2.2测量综合自动化的电气测量均按部颁《电气测量仪表设计技术规程》(SDJ9—87)的要求选择测量点及测量内容、测量精度。在主变220kV侧增加电流方向接法相反的分时计量的脉冲式有功电度表和无功电度表各2只,供关口表用。

全站的电气量测量除了通过监控主站及远动主站读取和记录存盘外,在各元件的保护装置上的液晶显示器上也应能读取有关的电气量,主要是为了保证当网络或监控、远动主站退出运行时该站所有设备的测量仍能满足安全运行。

2.3同期并列点和同期装置220kV线路断路器、220kV旁路兼母联断路器、110kV线路断路器、110kV旁路断路器、110kV母联断路器及主变220kV侧断路器、110kV侧断路器处设同期并列点,同期方式为集中式和分布式手动准同期,正常情况下采用就地监控计算机分布式手动准同期,当网络监控、远动主站退出运行时,上述各元件的同期并列操作应能在各自的保护屏处(或中央信号屏处)手动进行。

2.4中央监控设事故信号及预告信号。断路器事故跳闸启动事故音响,其它通道故障和装置故障启动预告音响,信息除了能在就地监控主站和远动主站读取及存盘外,还能在中央信号屏上读取及记录。各装置的故障信号应能在各装置上反映出来。

变电站范文篇3

电力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在飞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发展机遇。作为电力生产一线的管理者,如何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安全管理实效,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是值得深思和积极实践的一个崭新课题。

班组是企业的最基层组织,是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的重要力量,更是企业安全生产最直接的践行者和保障者。变电站,作为电网的心脏,安全运行尤为重要。而变电站运行工作的特殊性容易造成运行人员对工作的心理疲劳和精神厌倦,用单纯、简单的制度来约束员工容易引起情绪抵触。特定工作环境所造成的运行人员的复杂心理和消极情绪,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是安全工作的极大隐患。怎样最大限度克服变电运行的不安全因素,提高变电运行这种特殊班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作为一名变电站班组管理人员,在此谈一些体会和想法,以供大家参考。

班组管理,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管来理顺工作关系、工作程序,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力,达到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杜绝安全隐患、创造更多效益的目的。变电运行班组管理,就是让员工认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班组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蕴藏在员工身上的潜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确保安全生产,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一、目前影响变电站安全生产的因素

1、积极因素

近年来电力企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通过常抓不懈的安全教育以及“爱心活动、平安工程”等活动,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技能也有所提高,为推进人本化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2、消极因素

目前存在的以罚代教现象,职工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加剧,挫伤了职工保安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些不切合现场实际的要求和不适应一线需要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变电站应付各种上级的检查太多,变电站职工在本职安全技术、安全生产之外付出的时间太多,班组几乎处于疲劳作战之中。此外,职工的安全意识仍存在差距,执行标准化作业的内动力不足,管理者盯得紧,干得就标准一些,检查少、管理松时,就存在求快图省事的违章现象。职工落实规章制度被动行为多,主动行为少,没有做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在日常工作中没有真正把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变为自觉行动。由于变电运行人员发展空间较狭窄,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潜能发挥。很多变电运行人员从上运行的第一天起,直到退休都没有机会到其它岗位锻炼,从而在心理上就有些自暴自弃倾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欠缺,缺乏事业的追求。

二、关于改善目前变电站状况的对策

在变电站推行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将以制度为本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结合起来,在工作中重视职工自身价值,引导职工树立全新安全理念,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增强职工保安全的内动力,这是提高变电站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

1、积极探索人本管理新模式

在实施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管理的过程中,应本着人性化管理原则,对现有的规章制度、作业方法、考核标准等进行一次认真梳理,及时修订、统一和充实完善,使管理制度从约束人向激励人转变,对一些形式主义和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坚决予以取缔。改进安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职工的过错和违章违纪行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职工做到心服口服,切忌使用粗暴手段训斥职工,执行经济处罚时也要有理有据,切忌随意处罚。注重培养职工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把职工执行规章制度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职工保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变电运行轮岗制度,建立变电运行人员与其它专业人员间交流机制,使变电运行员工有发挥他们才干的机会。

2、尊重变电站员工的个人价值

变电站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来源于企业对员工个人价值的认识与尊重。企业管理者必须承认和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对员工反映的情况予以充分重视,加强与员工的情感联络,取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坚持“知人善任”原则,做到人尽其才。

努力打破在任用和分配上存在的三种片面倾向:一是以学历论英雄。二是论资排辈,按工龄定岗。三是以身份定才能。由于历史和体制的遗留问题,目前人员使用有多种途径(长期合同工、大集体职工、小集体职工和短期合同工等),按照员工的身份不同,在人员培训和使用上的力度不同,不同身份员工的机会也不同。这些条条框框挫伤了生产骨干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人浮于事的现象。只要工作出色、技能突出,不管学历、资历和出身,就应该给他们机会,奖励和鼓励他们,让真正能干的人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的价值。

3、注重感情投资

成功的管理者懂得情感线的重要,善于与下属沟通,增进了解,掌握他们的优缺点,愉快协作。面对面管理,是以走动管理为主的直接亲近一线职工的一种开放式的有效管理,它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其内容外延广阔,内涵丰富,富于应变性、创造性,以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取胜,是医治企业官僚主义顽症的“良药”,也是减少内耗、理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比传统的人事管理更能收集到职工容易被埋没的意见和建议,更能发掘人才和对口用人,大大激发员工爱企业的热情,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对公司发展和个人前途更加有利。

4、完善激励机制

讲究“人情味”的管理,突出“爱”和“善”的作用,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的激励调动变电站员工的积极因素,当然不能只做老好人,对员工激励要注意激励效应,避免由于激励不当而造成员工心理上的淡漠感和不平衡,产生零效应和负效应。因此,企业应当审视自身的激励机制,在升迁、评优、提拔、任用等多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公平、公开、公正,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员工心服口服。

对管理得好的变电站提高相应的奖金系数,给予相应的荣誉奖牌;制订变电站工作的激励办法,把变电站的所有工作列入激励范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干好干坏不一样,要使变电站人员尝到多干活、干好活的甜头;克服那种只扣不奖的考核办法,及时表扬先进,鞭策落后,在站内形成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进变电站管理向上提升。

5、责任、义务和权利分明

要充分履行好上级管理者的职责,做好变电站的管理和指导工作,要准确定位变电站,给予变电站员工充分的信任、理解和尊重。作为变电站的上级管理部门、上级管理者要客观对待变电站的工作,对待失误或错误,应洞察、明确事情的“内因”和“外因”,功过分明,一视同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规定,谁的责任谁负,切忌不分青红皂白,片面的一棒子打死,责任一味往下推,全部失误、错误让变电站承担,挫伤变电站员工的整体自尊心,给变电站员工一种不公平的假象,失去和谐、公正的氛围,打击变电站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6、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应有学习场地,存放书籍、资料、记录的柜子,更衣室、备餐室、计算机等等必备的设施和工具。在安全生产条件方面,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规定配备安全工器具、安全设施等。同时,在不对安全生产造成威胁和隐患的前提下,尽可能对变电站的绿化、布局进行完善,达到环境优美,从视觉上消除运行人员的乏味感、枯燥感,从感觉上增加运行人员的舒服感,降低运行人员长时间呆在固定地点产生的烦躁。在精神氛围方面,积极创造有领导的关心,同志间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等等和谐、温馨氛围。变电站人员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产生充足的工作动力,进而从多角度消除安全工作的压力,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7、推行科学化管理,推进变电站安全文化建设

变电站范文篇4

经分析,这几起故障均发生在变电所进线断口处,变电所防雷设计完全符合设计规程要求,在进线侧均安装了避雷器,35千伏架空线也安装了避雷线。

一、变电站的雷电波入侵原因分析及采取的对策

1.变电站进线产生断口的原因分析

因雷电过电压、人为外力破坏、污闪、设备故障或保护误动等原因导致线路断路器跳闸,重合闸前断路器处于短时分闸状态;断路器分闸后重合不成功,不能马上恢复送电,又未做好安全措施(即拉开有关隔离开关,将线路两侧接地隔离开关合上),则在这段时间内断路器实际上处于分闸状态,对无人值守的变电站,尤其是雷暴天气时,后一种情况经常会遇到,且持续时间有时达数小时。

根据雷电活动规律可知,雷云中可能同时存在着几个密集的电荷中心,当第一个电荷中心的主放电完成后,可能引起第二个、第三个电荷中心向第一个电荷中心形成的主放电通道放电。因此雷电波通常是多重的,连续性的,二个波间隔时间仅仅是1/10~1/100秒。第一重的雷电波引起断路器的跳闸,而断路器重合闸需要时间,存在着末重合闸成功前,第二重雷电波又入侵的可能性。

2.雷电波入侵的主要原因

雷电波主要是从线路进线侧入侵的,由反击和绕击引起的线路断口雷电波入侵的概率并不大,因为变电站一般不会建在地形较特殊的环境中;变电站附近地区的杆塔接地电阻及避雷线的保护角较易做到标准规定要求;根据线路避雷器的保护范围有限及雷电波陡度大、在线路阻抗衰减极快的情况可知,只有雷击发生在离变电站很近的几个杆塔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通过变电站内线路断口泄放。

线路断口雷电波入侵主要是雷击感应过电压。当变电站附近的空间云团呈负电荷时,则在杆塔的避雷线上感应出正的电荷.而当云团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对地放电时,因地电位(也就是避雷线上的电位)不能突变,故在导线上感应出一个负的感应过电压。线路上的雷击感应过电压为随机变量,其幅值及能量并不是很大。一般仅对35千伏及以下线路的绝缘有一定威胁。但在泄放通路中有断口,根据波的折射理论及因阻抗不配,波的振荡会形成很高幅值的过电压,从而对220千伏系统绝缘构成危害。

3.通常雷电过电压的保护措施

变电站的雷电侵入波保护通常靠三道防线:一是在变电站内设置避雷针,以屏蔽雷电波从大气空间入侵;二是在进线开关线路侧安装避雷器,以限制从线路上侵入雷电波过电压的幅值;三是在断路器或隔离开关后面、主变附近的母线上装避雷器,以限制从线路上侵入雷电波过电压的幅值。避雷器与电气设备之间的最大距离不超过DL/T620标准中规定的数值,否则应在变压器回路增设避雷器。

另外,对于35千伏变电站进线段,应设置1-2千米避雷线,避雷线的保护角度小于20°,以减少危险雷电侵入波产生的机会;尽可能降低杆塔接地电阻,使进线保护段具有较高的耐雷水平。

二、变电站开关断口避雷器的选用

1.采用无间隙避雷器

间隙放电有一定的时延,一般约在数个或十个nS左右,即在间隙放电时延内,过电压反射波可能达到最大值。

间隙放电特性决定,预加在间隙二端的电压波前陡度越大,间隙放电电压越高,例如标准规定有间隙的避雷器其波前冲击放电电压(在波前电压陡度400kV/uS下)与1.2/50uS雷电冲击放电电压之比为1.25。

传统的绝缘方式(如瓷绝缘或油绝缘),施加其上的冲击电压陡度越陡,耐受及放电电压也会相应抬高,但SF6及部份有机复合绝缘却不是,它在高陡度冲击放电电压下,比在标准雷电冲击波下只是略有抬高,远低于传统绝缘方式抬高的幅值,故在高陡度的冲击电压下,先于其它绝缘方式击穿。

所以有间隙的避雷器不适合用于保护线路终端及变电站内的设备绝缘,而应采用无间隙避雷器。

2.采用三相组合式避雷器

为防止相间过电压,可采用三相组合式避雷器,在保护相对地过电压的同时保护相间过电压,现较常用的是JPBHY5CZ1-42/124*88组合式过电压保护器,但其陡波限压特性较差,在部分情况下无法正确动作,最好在使用三相组合式避雷器的同时,安装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无间隙避雷器陡波响应、通流能力、密封性能都较好。针对建德电网多次发生的雷电波侵入变电站的情况,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

3.安装位置

变电站范文篇5

与变电站传统电磁式二次系统相比,在体系结构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增添了“变电站主计算机系统”和“通信控制管理”两部分;在二次系统具体装置和功能实现上,计算机化的二次设备代替和简化了非计算机设备,数字化的处理和逻辑运算代替了模拟运算和继电器逻辑;在信号传递上,数字化信号传递代替了电压、电流模拟信号传递。数字化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相比,数据采集更精确、传递更方便、处理更灵活、运行维护更可靠、扩展更容易。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体系较为典型的是:

(1)在低压无人值班变电站里,取消变电站主计算机系统或者简化变电站主计算机系统。

(2)在实际的系统中,更为常见的是将部分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如微机保护、RTU与变电站二次系统中电磁式设备(如模拟式指针仪表、中央信号系统)揉和在一起,组成一个系统运行。这样,即提高了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改进了常规系统的性能,又需投入更多的物力和财力。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模式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模式主要有集中式、集中分布式和分散分布

(一)集中式结构

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集中式结构也并非指只由一台计算机完成保护、监控等全部功能。多数集中式结构的微机保护、微机监控和与调度等通信的功能也是由不同的微型计算机完成的,只是每台微型计算机承担的任务多些。例如监控机要担负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断路器操作、人机联系等多项任务;担负微机保护的计算,可能一台微机要负责多回低压线路的保护等。

集中式系统的主要特点有:

(1)能实时采集变电站各种模拟量、开关量,完成对变电站的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制表、打印、事件顺序记录等功能。

(2)完成对变电站主要设备和进、出线的保护任务。

(3)结构紧凑、体积小,可大大减少站地面积。

(4)造价低,尤其是对35kV或规模较小的变电站更为有利。

(5)实用性好。

集中式的主要缺点有:

(1)每台计算机的功能较集中,若一台计算机出故障,影响面大,因此,必须采用双机并联运行的结构才能提高可靠性。

(2)软件复杂,修改工作量大,系统调试烦琐。

(3)组态不灵活,对不同主接线或规模不同的变电站,软、硬件都必须另行设计,工作量大。

(4)集中式保护与长期以来采用一对一的常规保护相比,不直观,不符合运行和维护人员的习惯,调试和维护不方便,程序设计麻烦,只适合于保护算法比较简单的情况。

分布式结构

该系统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分布式模式一般按功能设计,采用主从CPU系统工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通常是多个CPU)之间采用网络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它模块正常运行。该模式在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系统组态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压变电站。

分布分散(层)式结构

分布分散式结构系统从逻辑上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划分为两层,即变电站层(站级测控单元)和间隔层(间隔单元)。也可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通信层和间隔层。

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变电站的元件,断路器间隔进行设计。将变电站一个断路器间隔所需要的全部数据采集、保护和控制等功能集中由一个或几个智能化的测控单元完成。测控单元可直接放在断路器柜上或安装在断路器间隔附近,相互之间用光缆或特殊通信电缆连接。这种系统代表了现代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大幅度地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了电缆传送信息的电磁干扰,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比较好的实现了部分故障不相互影响,方便维护和扩展,大量现场工作可一次性地在设备制造厂家完成。分布分散式结构的主要优点有:

(1)间隔级控制单元的自动化、标准化使系统适用率较高。

(2)包含间隔级功能的单元直接定位在变电站的间隔上。

(3)逻辑连接到组态指示均可由软件控制。

(4)简化了变电站二次部分的配置,大大缩小了控制室的面积。

变电站范文篇6

1.1继电保护功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要具备常规变电站系统保护及元件保护设备的全部功能,而且要独立于监控系统,即当该系统网各软、硬件发生故障退出运行时,继电保护单元仍然正常运行。微机保护除了所具有的继电保护功能外,还需具有其它功能。

1.2信息采集功能分布式自动化系统的变电站,信息由间隔层I/O单元采集。常规四遥功能的变电站,信息由RTU采集。电能量的采集宜用单独的电能量采集装置。系统对安全运行中必要的信息进行采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遥测量②遥信量③遥控量④电能量。

1.3设备控制及闭锁功能①对断路器和刀闸进行开合控制。②投、切电容器组及调节变压器分接头。③保护设备的检查及整定值的设定。④辅助设备的退出和投入(如空调、照明、消防等)。

以上控制功能可以由运行人员通过CRT屏幕进行操作。在设计上保留了手动操作手段,并具有远方/就地闭锁开关,保证在微机通信系统失效时仍能够运行和操作,包括可手动准同期和捕捉同期操作。在各间隔的每个断路器设置按钮或开关式的一对一“分”、“合”操作开关和简易的强电中央事故和告警信号。

1.4自动装置功能

1.5报警功能对站内各种越限,开关合、跳闸,保护及装置动作,上、下行通道故障信息,装置主电源停电信号,故障及告警信号进行处理并作为事件记录及打印。输出形式有:音响告警、画面告警、语音告警、故障数据记录显示(画面)和光字牌告警(光字牌报警回路采用编码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当通信网故障退出时站内仍能正常运行。光字牌数量控制在20多只)。

1.6设备监视功能其中包括一次设备绝缘在线监测、主变油温监测、火警监测、环境温度监测等内容。当上述各参量越过预置值时,发出音响和画面告警,并作为事件进行记录及打印。

1.7操作票自动生成功能根据运行方式的变化,按规范程序,自动生成正确的操作票,以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并减少误操作的可能性。

1.8数据处理及打印功能中调、地调、市调、运行管理部门和继保专业要求的数据可以以历史记录存档,包括:①母线电压和频率、线路、配电线路、变压器的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时间。②断路器动作次数及时间。③断路器切除故障时故障电流和跳闸次数的累计值。④用户专用线路的有功、无功功率及每天的峰值和最小值以及时间。⑤控制操作及修改整定值的记录。⑥实现站内日报表、月报表的生成和打印,可将历史数据进行显示、打印及转储,并可形成各类曲线、棒图、饼图、表盘图,该功能在变电站内及调度端均能实现。

1.9人机接口功能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运行人员可通过屏幕了解各种运行状况,并进行必要的控制操作。人机联系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显示画面与数据。②人工控制操作。③输入数据。④诊断与维护。当有人值班时,人机联系功能在当地监控系统的后台机上进行,运行人员利用CRT屏幕和键盘或鼠标器进行操作。当无人值班时,人机联系功能在上级调度中心的主机或工作站上进行。

1.10远程通信功能将站内运行的有关数据及信息远传至调度中心及设备运行管理单位,其中包括正常运行时的信息和故障状态时的信息,以便调度中心人员及时了解设备运行状况及进行事故处理。

可实现四遥和远方修改整定保护值、故障录波与测距信号的远传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与调度中心对时或采用卫星时钟GPS。

2变电站自动化的设计原则

变电站二次设备按功能分为四大模块:①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②仪器仪表及测量控制。③当地监控。④远动。四大模块功能的各自不同的发展及其功能的相互渗透,为变电站自动化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实现模式,可概括为两种基本实现模式:①保护加集中RTU模式,面向功能。②保护加分散RTU模式,面向对象。

2.1电气设备控制方式主变压器、站用变压器各侧断路器以及10kV、110kV、220kV断路器一般情况下均集中在控制室,通过就地监控主站的就地监控计算机进行控制操作(但网络中远动主站亦可留有接口给地调进行遥控,根据系统运行规程而定),当网络中就地监控主站退出运行时则应能分别在各元件的保护屏处进行人工控制操作。

就地监控计算机在操作时应显示该站的配电装置的运行状态、通道状态和各种电气量,在每个操作步骤前应给操作者提示,待确认后方能操作。

主变压器、站用变压器、220kV线路、110kV线路、10kV设备及其母线设备保护和10kV母联的控制保护均采用集中保护方式,10kV开关柜上加一个“就地/远动”选择开关,10kV母联断路器的控制保护放在控制室,与10kV自投装置放在一起(当10kV装置能可靠地抗震、抗高温、抗电磁干扰时,也可以将10kV装置装配在10kV开关柜上,以减少电缆联接)。

10kV隔离开关采用就地手动操作(除变低处的10kV隔离开关外)。主变变低10kV隔离开关、110kV,220kV隔离开关采用就地电动操作方式,可进行就地和遥控操作,并设置“就地/遥控”选择开关,同时设有操作闭锁措施。专用母线接地刀闸装设母线有电闭锁操作装置(采用微机五防装置,应能与综合自动化装置接口)。用键盘或鼠标操作断路器、刀闸时靠后台机内的五防系统闭锁,现场人工操作或维护操作时则靠另一套微机五防系统闭锁。

2.2测量综合自动化的电气测量均按部颁《电气测量仪表设计技术规程》(SDJ9—87)的要求选择测量点及测量内容、测量精度。在主变220kV侧增加电流方向接法相反的分时计量的脉冲式有功电度表和无功电度表各2只,供关口表用。

全站的电气量测量除了通过监控主站及远动主站读取和记录存盘外,在各元件的保护装置上的液晶显示器上也应能读取有关的电气量,主要是为了保证当网络或监控、远动主站退出运行时该站所有设备的测量仍能满足安全运行。

2.3同期并列点和同期装置220kV线路断路器、220kV旁路兼母联断路器、110kV线路断路器、110kV旁路断路器、110kV母联断路器及主变220kV侧断路器、110kV侧断路器处设同期并列点,同期方式为集中式和分布式手动准同期,正常情况下采用就地监控计算机分布式手动准同期,当网络监控、远动主站退出运行时,上述各元件的同期并列操作应能在各自的保护屏处(或中央信号屏处)手动进行。

2.4中央监控设事故信号及预告信号。断路器事故跳闸启动事故音响,其它通道故障和装置故障启动预告音响,信息除了能在就地监控主站和远动主站读取及存盘外,还能在中央信号屏上读取及记录。各装置的故障信号应能在各装置上反映出来。

变电站范文篇7

变电站设备检修制度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一条:检修人员要严格执行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保质保量全面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第二条:检修人员要做到“三好四会”(管好、用好、修好;会操作、会检查、会维护、会排除障碍

),经常向运行人员了解设备状况,及时消除设备缺陷。

第三条: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制度,严格执行维修标准,确保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第四条:严格检修技术设备的交接验收工作,重点检修项目要进行试运行。设备改造后要写出书面报

告。

第五条:认真做好检修技术记录,积累各种技术资料。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变电站范文篇8

1.1隔离开关安装问题。在变电站电力施工过程中的隔离开关安装时,在隔离开关联杆传动机构和把手之间容易出现结合不紧密,从而造成空隙问题。为达到变电站电力施工的要求,在安装过程中应注意安装部位的精准,可以采用锥度销连接。在对隔离开关进行安装时,确保操作的严谨性,避免由于力度过大造成的由于隔离孔壁内的齿轮不吻合产生的三相电流不同期的接触情况。同时应在触头上涂抹润滑油,防止出现齿轮卡涩的情况,另外需要注意对触头外观的观察,保证触头表面的整洁度,如果出现触头磨损的情况应将其打磨平整,避免由于接触不良产生电弧意外现象。1.2接地问题。(1)电气电缆接地问题。尤其是在开列式电缆沟做沟内接地线的时候存在错误,较为普遍的是没有检查具体电气电缆沟的个数,存在电缆沟沟内接地数量的缺少,从而导致接地不良的情况。(2)变电站电气联排架构接地存在问题。在联排结构中出现接地电阻相当高、接地地点相当少等问题,造成变电站电气接地电阻相当大。(3)支架结构与电气本体存在接地脱漏,造成相关性能和安全存在问题。(4)电缆层存在接地故障。(5)变电站电气照明设备对接地线设计不够重视。(6)变电站电气使用焊接方式接地,并且焊接的方法不标准,尤其是没有对焊接部位实施防腐处置,造成接地电阻超出预先设定的范围。1.3电缆敷设问题 。电缆没有正确的标准、按照使用实施坚实绑扎,存在连接上的脱漏和杂乱;电缆管道堵塞,存在小动物、杂物对电缆管道造成堵塞,导致电缆的损坏;电缆出现二次回路寄生情况,不仅影响变电站电气的正常工作,还对变电站的用途同样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2提升110kV变电站电力施工的质量措施

2.1变电站的施工布设。对于变电站的施工布设是确保变电站施工技术得到较好管理和控制最为基础的内容。变电站的施工布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施工技术实施的质量。在进行变电站施工布设时需要注意如下几种情况:(1)要明确变电站施工的质量标准、相关管理需求和施工周期方面的要求,并且要加强施工相关人员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够有效确保变电站工程施工质量能够得到保障。(2)要按照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变电站工程的施工流程确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同时要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同时也要设置相关人员专门控制施工环境以及质量。(3)要以变电站的施工质量控制作为基础来确定施工材料质量控制的相关标准,同时要进行相关参数预算等内容。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施工安全性方面的保障。2.2变电站基础技术。(1)变电站防水技术分析。变电站防水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变电站工程建设情况。但是某些投资方并没有足够重视此方面的安全性和重要性,不断的降低投入,造成防水较差。对于地下室来说,其现阶段最常采用的防水就是混凝土防水,主要是确保良好的配合比使得混凝土的密度以及抗渗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变电站的墙面渗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因为存在不均匀沉降等问题造成墙面开裂而出现渗水。所以施工过程中一定从砖墙砌筑和装饰等方面开始通过技术措施降低此类问题出现。(2)爆破技术分析。变电站的施工涉及到很多因素,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场地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分析对于爆破具有影响的因素。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管控爆破活动:①要对爆渣以及乱石等方面的爆破活动形成的物质进行合理管控,避免对于施工人员以及周边群众产生负面效益;②要注意地震波的情况;③要有效应对冲击波情况。2.3电气施工环节的各项技术。2.3.1穿线技术。在变电站电气施工中,穿线施工技术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主要靠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完成,在施工中主要注重各导线的颜色,做到事前控制,加大后期的检查验收力度,避免穿线工作因为技术问题或者不负责任的因素而导致出现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穿线施工都存在导管的空间小导致散热性较差。其主要原因是穿线工程技术应用不合理。2.3.2避雷技术。目前常用到的接闪器有避雷针和避雷线两种。可以根据变电站的规模,合理的选择接闪器。在实际工作中,小规模的变电站大多都是采用独立式的避雷针,而大规模的变电站同常是在构架上同时安装避雷针和避雷线。对于闪电放电和变电站开关操作、静电放电时产生的瞬时过电压不仅会加快电力设备的老化,还有可能对电力设备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对于这种浪涌现象造成的破坏,我们可以采用加装浪涌的二次保护器来进行保护电力设备。利用同等电位原理二次保护器能及时将浪涌电流导入接地系统,从而保护电力设备,延长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2.3.3主接线技术。目前阶段在110kV变电站当中,3台主变的供电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基本趋势,因此110kV的主接线也逐渐开始使用扩大桥的接线方式,与传统的桥形接线方式相比,扩大桥接线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对于每个变电所只需要两回进线就可以完成,对于在城区当中的110kV变电站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优势。2.4调试技术。在变电站进行电气设备的调试时,需要制定一次、二次设备的调试方案,部分一次设备的调试在设备安装过程中进行,对于试验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以保证后期电气设备的联调能顺利进行。一次、二次单体设备在完成校验工作以后,同时将二次回路等与之相关的检查内容完成之后,进而实施整组的传动试验工作。在试验之前需要做好相应安全措施,在此其中,需要保证TV和TA回路之外的二次回路均需要恢复正常,才能够开展整组的传动试验。对断路器的操作应尽量少,在适当时用模拟断路器代替断路器操作。对新设备,在传动断路器时,应把控制、保护直流电源降至80%额定电压后,再进行传动试验。

综上所述,变电站是电力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对其施工情况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需要不断提高项目施工管理的精细化,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实现工程质量的施工目标。

【参考文献】

[1]洪庆.电力工程中变电站施工技术分析[J].四川水泥,2016,(07):136.

变电站范文篇9

电磁干扰主要是指在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系统性能降低的电磁现象。1)引起保护装置的不正确动作。对于保护装置在工频上下都有一个通频带,可以滤掉高频干扰,因而降低干扰则和有用信号一起进入保护回路,影响其正常工作。在变电站的配电室经常出现倒闸操作过程中的保护装置发生短暂的通讯故障。主要原因就是信号线受空间电磁辐射感应的干扰,即为信号线上的外部感应干扰,这种由信号直接引入的干扰引起的保护装置的工作异常和测量精度大大降低,就会出现通讯故障。2)引起部分设备损坏。由于高压网络的操作或者雷电引起的高频振荡,其复制就会明显高于低频干扰,最容易造成保护元件和一些回路的损坏。有时会因部分地区强雷电天气的出现,就会导致变电站保护装置的开关电源的损坏,如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等自动化电子设备损坏,也是对电磁干扰的危害有一个很好的说明。3)影响数字仪表的正确指示。对于电子式电能表来说,电磁干扰通常会引起电子式电能表上的数据有时会偏多或者漏计等,甚至会使整个数据处理单位死机或者数据部分丢失,严重会造成变电站电子元件的永久性损坏。在发生的强雷电的天气过程中,变电站的电能表和数字电流表都会受到这种强烈电磁干扰而遭到损坏。

2变电站电力系统中电磁干扰的原因

在变电站电力系统中会产生很多的干扰因素,其中,最为常见和最严重的干扰阿辉由于高压系统或直流回路中操作引起的,其次就会出现雷电波和系统故障,此外,无线电波和通信等也会造成干扰。1)变电站交变磁场的干扰。在变电站内,由于一次回路与二次回路之间互感的存在,一次干扰源导体必然会在二次回路中产生干扰电压。在其操作断路器,隔离开关时,系统的主接线形式及参数将会发生变化,在系统内部就会形成电磁暂态过程,造成高频电磁场干扰。因此,在强烈的断断续续的电压电流脉冲在二次回路中引起的长时间的干扰时对继电保护装置最为严重的威胁。2)变电站中二次回路自身会产生的干扰电压。操作控制电源通常采用220V或者110V的直流,当在直流回路中切断感性负载时,由于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将在开关触点间产生高压电火花,每次电火花都将伴随锯齿波的干扰。在控制电源回路内投入直流电动机还会产生较强的电磁场干扰。3)电网及电厂故障也可能会产生各种形式的干扰。如果在大电流接地系统中会直接发生馈线接地事故时会在故障线路与接地网中流过很大的工频电流,对附近的变电站系统会产生电磁干扰。4)雷电是自然界产生的比较严重的干扰。在形成强烈的电磁场干扰,并向周围产生辐射。当雷电入地之后,就会产生地电流会在接地网中迅速扩散,在此范围内工作的变电站将会受到强烈的电场干扰。

3抵抗干扰的措施

电磁干扰按照干扰的空间一般分为辐射干扰和传导的干扰。辐射干扰主要是由电力网络、电气设备的暂态过程、雷电、无线电广播、电视、雷达、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等产生的,其分布极为复杂。为了保证不受电磁干扰,采取对变电站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做出相应的防治方法及措施。因为变电站作为我国政治与经济工程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其能正常运行中能否保证顺利,对我国的安全及稳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论

变电站范文篇10

关键词:继电保护;数字化;保护方式;DSP

随着近几年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我国煤矿的变电站系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变电站系统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时代[1-2]。传统结构的变电站主要由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组成,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是靠大量的电缆来实现的,这种传统结构妨碍了一次设备间的功能拓展,增大了制造建设成本。数字化变电站由电子式或光电式互感器和智能断路器提供数字化接口,为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提供服务[3-4]。变电站作为煤矿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正常的工作对井下生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数字化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系统进行设计。

1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在变电站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电流和电压等工作参数会在一定范围上下浮动,但当系统发生故障时,电流、电压会发生突变,容易对电气设备和电路等造成损坏。所以根据这个原理,可以计算出各电气组件发生故障时电流、电压的界限值来以此判断发生故障的位置。根据煤矿变电站的工作情况与各电气元件的布置情况,分析全站易出现的故障类型与故障位置。继电保护系统要实现全站线路和各电气元件的保护功能,当产生故障时,能够快速、准确识别故障的产生位置。继电保护系统要满足变电站对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保证装置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结合煤矿变电站的实际要求,对继电保护系统的方式进行选择,具体如表1所示。

2系统的硬件设计

继电保护系统的硬件主要由处理器模块、电源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串口通信模块、存储器模块、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及人机对话模块等组成。系统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箭头的方向代表模块之间信息的流动。处理器模块负责系统保护主程序的存放,为了保证变电站的正常工作,处理器会一直执行循环自检程序,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会产生中断脉冲,处理器进入中断服务程序中。数据采集模块可以获得系统被保护元件的模拟信号、电流和电压等,经过数模转换提供给系统的处理器使用。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是保护系统接收外界远程控制信号等信息和输出远程信号和界面信息的模块。人机对话模块完成人机交换功能,满足保护系统的设定、调整和检查需求。存储器模块负责记录系统运行日志,供巡检人员查看。电源模块是保护系统的重要设施,保护系统的装置是精密的电子仪器,供电系统必须稳定可靠。2.1CPU选型。本系统在选用处理器时,考虑到系统对数字信号处理的要求,选择DSP芯片,也称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处理器特别适合于数字信号处理运算,其主要特点是:(1)计算处理能力强,在一个指令周期内可同时完成乘法和加法的运算;(2)空间独立,程序和数据存储空间独立,读取指令和数据的效率高;(3)具有片内RAM,速率快;(4)硬件I/O接口支持快速的中断处理;(5)可以并行处理多个指令;(6)流水线操作,系统读取,执行操作可重叠进行[5-6]。在对DSP芯片对比分析后,确定TI公司的TMS320LF2407芯片为本系统的微处理器。TMS320LF2407芯片具有丰富的指令集、高速的运算能力和改进的哈弗结构;可执行4级流水线操作,每秒可以获得百万的指令,大大缩短了执行命令的时间;具有5个外部中断,2个事件管理器模块;有3种低功耗模式,功耗降低;具有高性能的CMOS技术,提高了芯片的计算能力[7-8]。2.2DSP的电路设计。本系统选用TI公司的TPS7333Q芯片作为DSP的供电电源芯片。TMS320LF2407的工作电压为3.3V,TPS7333Q芯片通过将输入的5V电压转换成3.3V的需求电压,同时该芯片还可以满足DSP芯片的一切电气需求。如图2所示为DSP电源电路。TMS320LF2407芯片内的时钟可以通过一个低频率的外部时钟来合成。本系统DSP芯片采用有源晶振,晶振频率为5MHz,通过合成最高可以得到20MHz的片内时钟。与无源晶振相比,有源晶振具有更强的抗干扰性。如图3所示为晶振电路。如图4所示为DSP芯片的复位电路。为了实现芯片的手动复位和在发生故障时的自动复位,综合对比分析后,选用MAX811S芯片作为本系统的复位芯片。当电源电压降至最低电压以下时,MAX811S芯片会自动产生复位信号,送至DSP的复位引脚。当按下按钮S1时,系统也可以实现手动复位。2.3数据采集电路设计。系统的电压采集电路如图5所示,电容C8为高频电容,其作用是滤除电压信号中的杂波,降低信号偏移,提高电路工作的精确性。电阻R5为测量电阻、电阻R6为分压电阻,处理器根据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及各电阻的阻值计算得到电压值。二极管D1在电路中起到稳压的作用,限制运算放大器的输入,保护电路安全工作。如图6所示为系统电流信号采集电路。电路的左侧连接带有反馈式的霍尔电流传感器,以此来降低环境对所测电流信号的干扰,提高采集的精确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过图中所示电路滤波后,传输到处理器。

3系统的软件设计

本文设计的保护系统相比于之前的系统,该系统对变电站的工作状态提供实时监测保护功能,保护模块包含主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系统的主程序主要承担对变电站运行的监视功能。这些监视功能系统的主程序中表现为不断循环自检的形式,以此来监视整个系统的工作情况,当系统检测到故障产生时,主程序跳转到中断程序,进行故障处理。系统的主程序流程图如图7所示。首先要对系统进行初始化,其中包括主程序和各个子程序的初始化,初始化结束时对其进行检测,当初始化失败后重新对系统初始化,直到检测到初始化成功后,开始继续往下运行。初始化后,系统开始依次运行数据采集程序、人机对话程序、串口通信程序和中断检测程序。当系统检测到变电站产生故障时,首先根据数据采集结果与设定值对比,判断故障部位,再对故障进行处理,决定保护的方式,当处理失败后,系统报警装置启动,需人工对其复位,当故障处理完成时,系统进入循环自检。由图7可以看出,主程序内有两部分检验,一个是在系统初始化时,另一个是在进入循环自检前,由于检验间隔时间长,所以可在此期间对系统硬件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以此可以大大降低保护系统的故障率。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