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信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1:31:22

保险信息

保险信息范文篇1

由于我国医疗保险的信息处理依据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这就使医疗保险信息化手段缺乏法律的保护,而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疗保险信息化的发展,影响了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加强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建设的法制化,使医疗保险信息处理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医疗保险信息化的规划,使医疗保险的制度和政策实施与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同步

当前,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大多数地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不在同一个平台上,而是由不同的经办机构进行办理,这说明医疗保险体系的全面建立还不够完善,我们应该进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即把目前的城镇的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放到一个平台上进行信息化的同步设计,这对医疗保险信息化的要求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步设计的好处是减少业务经办的成本,在信息设计过程中加入原本各自为政的信息经办人员。在信息化建设的细节中全面把握医疗保险的发展方向,制定政策符合医疗保险现状,提高医疗保障的可靠性和公平性,为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形成医疗卫生的“信息高速公路”

所谓的医疗卫生信息的“高速公路”是指,各个地区的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之间、各个定点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专用信息通道,有效地利用这个“信息高速公路”进行网上报销、社区医疗服务、卫生系统联网、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疗监控等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降低医疗保险金的风险,大大提高医疗保险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而且将彻底改变医院以及医疗保险的管理模式,医疗保险的相关工作将不再局限某个地区,而是很容易扩大到全省乃至全国。为下一步全国的医疗保险“一卡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快医疗保的各项指标的标准化

坚实脚步医疗保险的标准化建设包括医疗保险各项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技术。医疗保险各项指标体系标准化符合现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统一口径、统一编码、统一字段有利于医疗保险指标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是严格执行国家的统一标准,对尚未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和医疗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由相关部门制定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国际上现有的、流通的标准和方法,例如疾病的分类编码和病种编码等,做到医疗保险信息的标准化,也为实现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和医用材料目录的统一编码奠定基础。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应用系统和定点医疗机构、银行、税务等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指标、数据库结构、联网数据的接口要统一标准。整个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各个不同层次管理的独立性、信息访问的安全性、信息传递的保密性是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化的最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开展的,信息系统产品标准完全不统一,缺乏医疗保险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因此,必须加快系统技术标准化建设的脚步。才能为医疗保险的公平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联网步伐,提升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信息化水平

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服务站的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参保人员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不仅可以享受就近的、便捷的普通医疗服务,同时还可以享受相关的就医指导、相关疾病预防、自身健康咨询、购药后送药上门、康复治疗,为行动不方便的患病职工提供家庭病床等服务,让每个参保职工分享医疗改革的成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经验证明,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服务平台建设,应当提升和信息系统相关的各种硬件配置,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联网步伐,提升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联网速度,增强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不仅能扩大参保人员的就医范围,而且将大大提高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六、打造信息化管理优质团队,建立完善管理机制

医疗保险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将会成倍增长,同时决定了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要想加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的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培训的形式提高信息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其次还要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等基础的素质教育。再次,要定期地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争取做到小问题自己解决,大问题可以协助专家解决,慢慢地使信息管理的人员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最后,要适当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因为医疗保险信息工作的业务量要远远超过其他工作的业务量,提升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不仅可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医疗保险信息相关犯罪的产生。

七、及时采用医疗保险信息化手段需要的先进技术

及时引进信息化手段需要的、能满足长期需要的信息技术是提高医疗保险信息化手段的必要环节。这些技术中既包括硬件的应用模式、硬件优化的相关技术,也包括和医疗保险各个业务相关的业务软件的相关技术。采用先进的硬件技术可以保证当服务器请求的并发量增大时,联网多台应用服务器之间可以动态地分配任务,实现负载或超负载的均衡,保证了整个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系统性能不会因为并发用户的大量访问而产生急剧下降的情况。另外,硬件和网络系统也同时具备了很好的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即在并发量增大或减少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相关应用服务器数量,以便保证信息系统顺畅运行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已有的硬件资源。

保险信息范文篇2

关键词:医疗保险;信息监控系统;建设目标;要素

1医疗服务监控的目标

医疗服务监控是从医疗保险角度对参保人就医行为和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进行全面的管理。在已经全面推广即时结算的背景下,要想避免出现风险漏洞,实现精确管理的目标,就要引用科技技术,从海量数据中选择出潜藏的违规行为。主要工作形式是指,建筑医疗服务监控系统,依据监控为基础指标,将系统功能定为工作形式,引用监控规则为核心,彼此影响一起为医疗服务监控工作提供依据,并以即时结算数据获取疑点问题,跟踪调查现场数据,引用疾病并联、药品关联等知识系统的累积,促使监控能力可以向深拓展[1]。

2医疗保险信息监控系统建设的要素分析

2.1数据。人社部2012年研究整合了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医师及药品、门诊大病、计算等十类医疗服务监控基础信息库的相关标准;其一,数据实效性,这项内容是指结算数据依据结构实时上传,决不能出现人工参与转变;其二,数据精确度,这项内容要求不但要上传费用结算的全部内容,而且要上传医疗信息,处方明细信息,优化数据通信的健全性和标准性[2]。2.2系统。其一,可以依据参保人、医师、医疗服务机构或重要项目的角度进行分类、审查、整合审计,并依据违规程度按照红绿灯的方式进行展现;其二,可以进行疑点等级、审计立案、审计调查及有效落实等审计流程处理,并提供后续行政处理处罚的相关功能;其三,可以对规则实施配置和执行时间的管理,阈值权值维护、知识系统维护;其四,支持部级药品行业标准与地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药品信息进行对比研究。2.3规则库。医疗服务监控系统一定要构建医疗服务监控规则库。监控规则是对超高费用、过度诊疗、不合理用药、冒名就医及分解住院等行为提炼疑似问题的标准,要依据监控目标、时间周期及定点机构等进行科学划分,并可以形成合理规则。人社部组织研究的监控规则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监控规则。这些规则要提前明确参数、阈值及权值,进而通过系统自主筛选疑问。如参保人一天就诊次数若是超出N次,医师单次处方数额超出N元等;其二是分析规则。这是在对没有明确阈值的基础上,依据趋势、比例、排名等分析形式,检测疑似行为。如医疗机构次均医疗费用月环比增长率、同级别医疗机构普通门诊次均药品费用月排名等。2.4知识库。在2012年试点阶段,上海曾提出部分重点监控药品的方式、数量及适应症等内容,宁夏提出了有关重点监控的病种、药品及诊断项目等。这些专业知识库的构建,对开展不科学用药等深层监控工作而言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需要医保经办机构持续累积各地信息,逐渐提升监控的水平,拓展监管的范围[3]。2.5人员。医疗行为会因人而异,此种以监控为方向的医疗数据分析更多注重相关性,而不是非因果性。引用系统可以帮助医保经办机构筛选数据信息,明确疑似问题,但筛选工作需要监管人员自主审查,进而明确其是否违规,有的还需要到现场进行跟踪调查和取证。由此可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监管人员是推广医疗服务监控的重要内容。

3医疗保险信息监控系统建设注意事项分析

3.1明确事前事中事后的关系。医疗服务监控要落实到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始终,对具有特点的违规行为,在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系统中,医疗保险结算子系统要提供事中管理;对会出现疑似违规行为的,医疗服务监控系统要提供事后监管;对就医费用、用药科学性等因素的调查,可以依据接口向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前端传递数据,进而落实事前提醒工作。3.2明确医疗服务监控系统同结算系统的关系。医疗服务监控系统和结算系统属于是同级部署,并一起构建数据定时或准实时的关系,可以明确就诊结算的相关信息,且会反馈审计结果。因为监控过程中存在大量数据预算对服务器性能构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医疗服务监控系统具备强大的独立性,这对提升结算系统的平稳性而言至关重要[4]。3.3遵守简单起步、逐渐优化的原则。医疗保险“三目录”、疾病等多个专业基础代码也是工作关注的焦点。以规则入手进行分析,各个区域的政策形式存在差异性,监控重点和监控规则的选择也有改变,从试点情况角度入手,就诊人数过多,除此之外非适应症用药或诊疗、重点病种或诊疗项目监控、分解住院等要求也是工作人员研究的主要方向[5]。3.4依据多种方案构建综合监控能力医疗服务监控只是医疗保险整体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系统是无法自主出现的,需要同市场统筹、医疗服务等统筹一起推广。在监控工作中,除了要引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外,还要了解现场审计、投诉举报等方案明确违规问题,构建违规行为筛选、核查、处理等工作系统,依据宣传的方式,提升基层群众的警戒心,进而全面展现监控系统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医保监控系统进行深层探索,优化医保监控管理水平,提升资源引用效率,有助于预防因医生对政策了解不深带来的超范围用药问题,以此更好推广医保政策。与此同时,这项工作可以控制消耗,为定点机构减少资金成本支出。也可以二十四小时监管医保患者的合理消费情况,让医保政策融入到系统中,控制医保患者不科学费用的出现概率,进而避免出现医保患者拒付、医保经办机构扣罚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于伟夫.Y企业安防监控信息系统项目规划与建设研究[J].吉林大学,2015.

[2]曾繁礼,邸剑.电厂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J].无线互联科技,2015(10):83-83.

[3]商伟建,李光华.变被动为主动——沈阳市医保监控系统建设[J].中国社会保障,2017(1).

[4]刘京玉,高向慧,刘然,等.青岛市医疗服务监控系统建设及应用成效[J].中国医疗保险,2015(7):19-21.

保险信息范文篇3

一、建立社保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管理水平落后于国际和国内其他行业,然而新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则是一项复杂而浩繁的系统工程。横向上,社会保险机构肩负着为众多劳动用人单位和每个参保职工建立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五大信息库的重任;纵向上,又要为每一个参保人员记录、测算、处理从就业到死亡过程中发生的千万个社会保险数据。这就使各级社会保险机构在信息管理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的挑战。因此,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基础工程和当务之急。

二、社保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社保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具有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在使用上具有人性化、安全化的特点;在管理上具有规范化、高效化的特点;在流程上具有统一化、标准化的特点;在服务上具有透明化、社会化的特点。

1.系统开发建设方面,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及社会保障卡系统管理等五个险种开发建设,形成集业务经办、基金监管、公共服务和宏观决策四大功能的“一体化”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规范、优化社会保险的业务流程,强化社保基金的收支监控,既实现社保基金“收支管理两条线”的基本要求,解决了“想管管不了,想办办不了”的社保管理难题,又体现前台重点是服务,后台重点是管理的社保服务理念,社会保险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2.在社保数据管理方面,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核心平台建设标准要求,社会保险5个险种的历史数据必须整合比对和迁移转换,形成覆盖全部参保人员的“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彻底解决社会保险各险种数据不集中、标准不统一,管理“粗放”、“简单”的落后管理方式,建立存放集中、标准统一,管理“精细”、“严密”技术先进的社保数据库系统,规范社保业务的数据流和信息流。

3.在社保业务管理方面,系统构建网上社会保险管理平台,突破社会保险管理的时空限制,从根本上改变社保数据收集、业务处理和管理方式,简化管理层次和处理环节,实现社保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查询、信息反馈等日常业务处理的及时化、实时化和动态化。

4.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实行用户权限管理。业务办理的各个环节具有完善和严格的审核、监督和制约机制。社保的每一笔业务,都能自动记录和保存业务处理时间、经办人员操作行为,做到对所办理的业务有据可查,方便数据的分析、核对,提高社会保险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5.在管理职能转变方面,社保系统促使社会保险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发生根本变革,实现管理手段由事务型向管理型的转变、管理方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的转变。如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从大量报销医疗费事务中解脱出来,逐步转变为对医疗保险的监督、稽查等管理工作。社保日常管理工作也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降低办公成本,提升社保管理的整体效率。

三、社保信息系统的优点

1.系统彻底解决各险种管理分散、工作效率低、数据质量差的“粗放”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管理精细、流程规范、科学合理的“五险合一”的管理模式。

2.解决了基金征缴业务带来的一些弊端。

3.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强了工作责任感。

4.提高了数据管理的安全性。

5.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

6.业务流程的进一步优化。

7.搭建起新的信息交流平台。

四、社保信息系统的维护

随着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不断精细化,对社保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离不开信息化,离开信息化社保工作很难正常进行。要敢于在工作方法、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自我完善,大胆创新,使社保信息系统更加完善。社保信息系统的维护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切实做好社保信息系统的后期维护管理工作。

2.做好社保系统扩展软件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3.经常性地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社保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各级业务部门应用系统的操作能力。

保险信息范文篇4

大家好!

就在刚刚踏上演讲台的时候,然而。心中的忐忑与疑虑顿时烟消云散。迎着大家鼓励的目光和亲切的眼神,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借这个机会,要首先对在座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多年来的关心、培养和帮助,表示衷心地感谢。

说实话,尽管加入平安公司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已经十多个春秋了与在座的各位一起共事也已经年多的时间了但是当我决定参与信息中心主任的竞聘时。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不只因为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而且这一职位事关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经历。

我今年岁,毕业于工学院计算机系。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支公司任电脑室系统管理员、营销部经理,年月调入市分公司业务中心综合科,同年月至今在信息中心工作。可以说,自毕业以来,我一直从事信息专业技术工作,参与了公司多个系统的测试与维护,从一名刚走出校门的助理工程师成长为一个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信息部门管理者。自年月起本部门负责人的工作。

人们都说保险公司是锻炼人的地方,同样,更新速度快、极具挑战性的信息技术工作对个人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利的。自从选择加入保险公司,我就将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和企业的建设与发展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十几年来,我立足岗位,开拓创新,为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与繁荣壮大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下面向各位简单汇报一下我工作以来的主要业绩,这些业绩既是年来奋斗历程的最好注释,也是我工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在支公司任电脑室系统管理员期间,曾获人保系统计算机应用检查评比一等奖;在分公司营销部经理时,、连续年获先进个人;年在市分公司业务中心综合科时参加了区分公司OBPS系统的测试工作;到了信息中心后,负责OBPS系统维护、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搭建与维护,保证了全公司局域网的日常运行,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年度获公司突出贡献奖,年度先进个人和年度公司服务标兵。

我之所以充满自信地前来竞聘这一职位,是因为我在以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是具有较为扎实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不断上进的学习能力。我在大学时学的计算机专业,目前又在大学计算机系攻读计算机(网络)专业本科,可以说从来没有放松过学习的脚步。通过不断地钻研和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以不断适应当今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适应人寿保险公司在新时期改制发展的需要。

二是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信息技术工作的岗位,对本公司信息技术工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公司目前的经营和发展现状比较了解。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仅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这对从事信息中心的管理工作无疑是必备的素质。

三是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及全局观念。经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我的组织协调能力、领导部署能力等都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自去年月信息中心的工作以来,我较顺利地实现了从一名技术干部到管理干部的成功转型,对新职位的管理工作更加增添了几分信心和把握。

人们常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如果我能够有幸竞聘成功,今后,我将按以下的思路开展工作。

一、夯实基础,完善制度,初步完成本公司网站的搭建工作,为信息化工作提供动力。

众所周知,当今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寿保险公司要发展,信息中心可谓重任在肩。为此,我将对现有的岗位和人员作相应的调整,夯实基础,适应公司的总体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此次设备更新的大好时机,及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切实做好《电脑设备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

针对信息传递工作滞后的现状,我将着手创建公司自己的网站,实现各类信息共享,最终使之成为我公司对外开放的一个信息平台。

二、加强学习,发挥优势,做好总公司应用系统的推广,提高信息技术对公司经营管理与决策的分析支持能力。

今年,总公司一系列新的处理系统将投入使用,为了尽快掌握各个系统的使用、维护以及相关软硬件的维护,我将刻苦学习,提高技能,力争做好CBPSV8核心处理系统及配套系统和新版办公处理系统的试点推广工作。同时,进一步发挥数据集中后的优势,对公司各级机构、各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增强对各系统数据的分析功能,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三、强化服务,加大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服务质量管理,加强与公司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创分公司新的辉煌。

新的形势对信息技术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将配合总公司信息技术部逐步建立并完善运行服务流程,加强信息技术工作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切实提高信息技术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同时,加大对员工的电脑知识培训力度,提高公司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

信息中心说到底还是一个搞技术的业务部门,技术性强,涉及面广,我将充分发挥本部门的作用,同时加强与公司相关营业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共创人寿保险公司新的辉煌。

各位领导,职工朋友,自从年前选择加入保险公司,我就立志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蓬勃发展的人寿保险事业。如今,“信息化战略规划”已经新鲜出炉了,作为信息技术部门的一名职工,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全部的精力与心血都熔铸在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中去呢?

保险信息范文篇5

随着保险市场的深化和保险业监管的规范,《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公司财务制度》相继出台,保险业的信息披露问题逐渐引起会计、保险、证券理论和实务界的密切关注,其重要性得到共识。除投资者外,更多的决策主体,包括监管部门、保户、中介机构、评级机构等,对保险业的信息存在着内在需求,呼唤保险行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一、现行保险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局限性

(一)侧重反映保险公司的历史经济活动,缺乏预测信息。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是一种以过去交易事项为基础、反映保险公司过去业绩的向后看的报告体系。保险行业的运作是以精算假设为基础的,这种假设即是一种预测性的信息。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用户更希望了解那些对决策有用、能体现保险公司现在与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信息。因而,改革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建立能更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财务报告体系势在必行。

(二)拘泥于法律形式,轻视经济实质。尽管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也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际上往往是法律形式占据了会计处理的指导地位。比如资产虽被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但会计人员并非按现值而是按历史成本计量资产。

(三)缺少非财务信息。长期以来,会计报表过于偏重财务信息而忽略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新经济时代,每一项经济决策不仅要依据财务信息,而且要依据非财务信息,有时甚至后者比前者对决策更为重要。会计必须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尽力满足其信息需求,适当增加对经济决策有用的非财务信息,如保险公司的背景信息、业务发展的前瞻性信息、保险公司创新能力信息等。

(四)无形资产的计量与披露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尤其是自创商誉、知识资本等信息得不到反映。市场经济时代,保险公司等企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一流的人才和不断创新的技术和管理手段。知识、技术将成为保险公司等企业的核心。财务报告应恰当地揭示对保险公司成功经营起关键作用的知识资本信息及其潜在的巨大收益,以合理体现保险公司价值。

(五)未能全面反映保险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保险公司经营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财务状况的优劣和盈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象的好坏。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保险公司也是社会的保险公司,人们在关注保险公司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关注社会效益,即保险公司在扩大就业、维护职工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及公益性捐赠等方面作出的努力。遗憾的是,现行的财务报告很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

二、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拓展的新信息

(一)保险公司财务指标的披露。保险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财务分析指标与其他的行业会计相比有很大的差异。龚兴隆在《保险会计与风险管理》一书中,对保险公司整体状况评估提出了五类指标,即偿付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产品线指标和经营稳健指标。在每一大类中还确定该类的核心指标以及一些辅助指标,并对每一指标设定合理的预警线。现列举五个核心指标的公式及其一般的取值范围:

1.偿付能力系数=自留保费/(资本金+公积金)×100%

该指标越高,则意味着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越大。我国《保险法》和《保险管理暂行规定》对该指标所做出的规定是:“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公司,其自留保费不得超过资本金和公积金和的4倍”。因此,对于财产保险公司应以400%作为临界值。

2.非认可资产与认可资产比=非认可资产/认可资产×100%

该指标用以衡量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偿付能力,我国《保险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对保险公司的不良资产应予以控制,NAIC则规定该指标应小于10%.

3.净收入与总收入比=营运净收入/总收入×100%

该指标中,营运净收入是指保险公司在保险业务和投资中的净收入,总收入中还包括已实现的资本收益。该指标的临界值应大于零。如果保险公司年度指标小于零,则说明公司整体经营没有利润,且由于保险是负债经营,很容易使保险公司处于潜亏的状态。

4.产品组合变化率=各产品险保费比率的变化之和/产品险总数×100%

该指标用以衡量保险公司每种产品险,如车险、财产险、个人寿险、团体寿险、年金、健康保险等平均保费变化率。根据NAIC的要求,该指标应小于5%.

5.保费收入变化率=保费收入增长(或减少)/上年保费总收入×100%

该指标用以衡量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变动情况,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NAIC对财产险公司规定保费收入变化率应在-33%-+33%之间,寿险公司为-10%-+50%之间。鉴于我国保险市场尚未成熟,为维护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我们认为平均一般应控制在-20%-+50%之间为宜。

(二)保险公司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保险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是保险业信息披露中的自愿披露部分,它表示的是保险公司的末来发展状况,因而备受投资者的关注。保险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预测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并由此引发有关各方承担法律责任。财务预测信息是着眼于未来的信息,它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推测,可能会因经营环境与经济活动未能与预测一致而与实际结果出现差异,保险公司和注册会计师都有可能因此而招致法律诉讼。当然,这也与公司在披露财务预测信息过程中倾向于报告“好消息”,隐瞒“坏消息”,而且披露的“好消息”往往也过于乐观有关。我们建议在规定保险公司会计报表披露财务预测信息时,应建立相应的财务预测信息质量保证机制。

(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保险公司的非财务信息是指不一定与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相关,但与保险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它不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保险行业信息的需求者和保险公司本身都对非财务性信息存在一定的需求。具体而言,保险公司披露非财务信息的必要性在于:对保险业信息的用户而言,披露非财务信息,弥补了现行财务报告之不足,有助于其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保险公司而言,披露非财务信息有助于改进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目前很多国家要求披露非财务信息。

保险公司的非财务性信息的内容包括:

1.经营业绩指标。它比财务指标更能揭示保险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有助于信息用户深入了解保险公司经营活动性质和未来现金流量,把握保险公司企业发展方向,是信息用户对保险公司未来作出预测的重要依据。

2.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人员比外部用户更了解与公司有关的事项和交易,因此,披露管理层对一些重要事项的分析和评论有助于信息用户评估公司经营管理状况。

3.前瞻性信息。不包括财务的预测信息。(1)保险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包括从事其他行业的经营而导致的机会和风险等。(2)公司管理部门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等。(3)将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和风险进行比较,以及与计划相比较等。

4.背景信息。如主要竞争对手及公司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有关股东及主要管理者的信息、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公司可以就其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经营战略作出说明,以便用户恰当判断这些战略是否与公司经营环境相适应。

(四)保险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新经济时代将不再是企业物质财富、企业规模大小的竞争,而是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的全面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现行的保险业信息披露制度并不反映人力资源的价值,从而低估了保险公司资产的总额,忽略了劳动者对公司的经济贡献。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还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政府机构可以了解整个保险业及社会的人力资源维护与开发状况。在保险业信息披露中至少应该对其主要高层管理人员的简介进行披露。

(五)社会责任信息。保险公司对扩大就业范围、维护职工权益、参与社会活动与保护资源和环境负有社会责任。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保险公司只有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更好的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责任信息包括:保险公司对职工的社会责任,如职工的劳动报酬和集体福利、健康安全保护和就业保障等信息;保险公司对社会的贡献,如保险公司对文化、教育、艺术的赞助和捐赠等信息;保险公司对生态环境维护的社会责任,虽然保险公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环境的影响不会太大;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消费者的社会责任等。

三、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方式的创新

(一)监管会计财务报告的定期披露。保险公司应依法定期向其监管部门递交财务报告。依照美国的惯例,通常要求在GAAP和SAP下准备两份财务报告(AnnualRerertandAnnualstatement)。在监管会计原则下,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是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而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更近似于把保险公司视为一般的企业。目前我国应当在要求保险公司向监管部门提供与其他行业具有可比性的一般性财务报告的同时,还应法定要求保险公司对偿付能力方面的具体指标进行充分披露,以突出保险公司行业舍计的特殊性,保证保险公司的保户和债权人的利益。

(二)上市信息披露。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虽尚未上市,但是它获许以基金的形式间接入市。保险公司上市是大势所趋,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因此,对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应不单单将保险公司作为未上市公司来考虑,还应该对上市后的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一些超前的设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经验也可为保险公司来借鉴。受制于保险行业的特殊性,对于欲上市的和已经上市的保险公司的财务信息应予以更为严格的监管。尤其是在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日益拓宽的时候,应披露的信息将有所增加,如前面所提到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披露。

(三)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一般都体现着强制性的特征,尤其在资本市场中是促使市场有效性而不得不采取管束措施的直接后果。强制性信息包括财务报告信息和许多非财务报告信息。虽然强制性信息对于减少困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内幕交易和信息误导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也可能因此产生负面效应,如迫使公司公开本属商业秘密的事项,这样不利于竞争。考虑到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着强制性和自愿性的矛盾,对保险业会计信息除了必须披露的内容外,应注上类似“不限于此”字样,以使自愿披露留有余地。如何完善自愿披露的机制,调动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又是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甚至是资本市场规范中应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

(四)信息披露的渠道多样化。除了定期向监管部门提交财务报告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完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渠道也日益多样化。从某种角度来说,保险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以实现两种不同的目标:一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二是作为保险公司的宣传工具。其中,后者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从本质上讲,财务报告可以看作一种大众传播活动。与现行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不同的是,大众传播报告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来传播会计信息,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采用光盘存储技术将财务报告存储在光盘上然后传递给使用者。这种做法的良性结果是更多的信息需求者能够容易地获得所需要的保险业信息,使保险公司信息面对更大范围的群体,最大限度地满足保险公司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保险公司可以在网上公布其所能提供的各种会计报告和信息,信息使用者则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财务报告的用户也可通过网络主动提出所需信息。保险公司的会计人员可以用IT技术改进财务报告,使之更符合用户的要求。即采取交互式信息披露。

保险信息范文篇6

综观国际保险业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保队全球化的进一步拓展,世界各国保险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保险机构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在衍生保险产品创新迅猛发展以及保险市场网络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经济中不确定因素急剧增长,潜在的保险风险逐渐显现,破产危机频频爆发。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全世界共有600多家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问题,其中美国占60%以上,欧州占10%左右。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美国保险业曾出现过较大规模的偿付能力危机,仅就寿险公司而言,经营失败的数量达300多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寿险公司出现了大规模倒闭现象。特别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各国的经济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白1997年“日产生命”破产以后,日本先后共有7家寿险公司倒闭,给世界寿险业带来巨大震动。探析近些年来全球爆发的保险偿付能力危机,就会发现不能承担的高信用率即预定利率,资产风险过于集中,流动性差,缺乏风险管理的制度、技术和资本,缺乏全球性监管的有效措施是保险风险日益增强的深层原因。而保险会计体系缺乏透明度、保险业过度的信息屏蔽、市场约束力量薄弱是造成保险体系累积性风险,导致全球偿付危机的重要根源。增加保险运行透明度、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已成为当今保险业运行与监管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国际上加强和改善保险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已成为完善监管制度、进行有效监管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正处于保险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保险市场已处于完全开放状态,保险体系逐步与国际保险体系全面接轨,大量的外资保险公司正在迅速进驻我国市场,我国保险机构面对来自跨国金融集团的强力挑战,保险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提高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水平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约束,提高保险信息透明度的必然要求和参与国际保险竞争的重要条件。上市保险公司的日益增多,保险公司业务的创新,保险公司对新兴技术的采用,保险会计信息的透明化、明朗化、公开化已成为保险公司必须履行的一项强制性义务。因此,保险公司如何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满足各方决策需要成为会计、保险、证券理论界和实务界愈为关注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国外保险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文献综述和比较研究,对我国保险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作出理论上的阐释,提出现实的构想与设计。

二、国外关于保险会计信息披露的文献综述

(一)控制论中对有关“信息”概念的分析

按照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理论,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客观反馈,是对事物本质的传导,它具有事物自身反映的真实性、相关性和及时性。在不确定的现实环境中,经济主体的决策主要依赖于信息。所谓信息披露也主要就是传递信息计量的过程,并将信息计量的结果用一定的形式传递给外部信息使用者以便于他们决策。由于信息成本及公共品等原因,经营者一般不愿或尽量少披露信息,造成在经营者(信息供给方)和投资者与债权人(信息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分布的不均衡。更严重的是,因受经济利益驱动,还可能出现市场欺诈和市场操纵,严重危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统一协调的信息披露制度,约束信息供给方的行为,对于增强经济运行透明度、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市场运作的效率水平。

(二)信息论中有关“信息”概念的分析

信息论创始人申农(c.E.Shannon)从信息量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度量,每一次信息的获取都是一次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的过程。申农提出的信息可以用两次不定性之差来表示,即:I=S(Q/X)-S(Q/x‘)上式中,I代表信息,Q表示对某事的疑问,s表示不确定性,x为收到信息前关于Q的知识,x’为收到信息后关于Q的知识。该式表示的意思是,如果消息的内容是收到人已知的,那么该人收到消息后就不会引起知识的变化,不定性没有消除或减少;反之,如果收到人对消息的内容事先并不知道,那么收到后就会引起知识的变化,不确定性就有所减少或消除。因此,从上式可以看出,只有通过信息拥有者的信息处理和传递,才能消除由于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引发的事物不确定性,减少对系统内外部事物的不利影响。

(三)关于保险信息的不对称性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认为,保险公司中很可能存在着经营状况和道德操守欠佳的公司。在投保人或潜在投资人与保险公司交易的过程中,保险公司掌握的有关自身的信息远远多于交易对方。如果影响交易的信息不能够及时准确的披露,一旦保险公司经营困难或破产,将会给交易对方造成经济损失。因此,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在市场上,不解决信息约束问题,完全依靠经济刺激并不能导致经济的最优分配。

(四)关于金融危机和信息披露之间的联系

对于金融危机与信息披露之间的联系,金融学家纷纷提出了各种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前沿研究已将信息经济学及其信息控制方法引入传统的金融风险与监管领域,特别是引入信息披露制度,导致对传统金融业经营与监管的反思。1998年,第二代、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的研究从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分析了当代金融危机爆发的成因,认为其重要根源就是金融透明度差,过度的信息蔽障。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运用信息经济学,分析和诠释20纪末全球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强调了在金融危机发展过程中封闭信息、过度保护、隐蔽实际财务状况以及所采用的传统金融监管方式,都对金融风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信息披露制度问题在金融风暴中凸显出来。

三、国外关于保险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

(一)美国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60号公报是专对保险业所的第一份财务会计的标准,该公报适用于公司组织的人寿保险业、财产及责任保险业以及所有保险业的财务报表一般目的所建立的会计与报表表达的标准。

同时,美国的信息披露状况还要接受国际机构的监督。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保险信息披露的指引,其中,《保险监管核心原则和方法(ICP)》中的第26条专门对保险公司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作出了要求:保险公司应披露的财务状况和面临风险的信息;披露包括财务状况、财务表现等定量和定性的信息;面临的风险和如何管理风险的情况及公司治理及管理;至少每年提供一次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并对外公布;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监控,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披露符合要求。“安然事件”丑闻发生后,美国奥克斯利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于2002年7月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其中与公司相关度最高的是302、404和906条款,强化公司高管对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的责任,强调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并加重对违法行为的处罚。

(二)欧盟国家

根据欧盟2003年的立法草案,所有已在欧盟国家上市的约7000家公司(包括保险公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最迟应当从2005年开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进行信息披露。《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保险公司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其中的第4号《保险合同》。为了使保险公司在2005年能够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将保险合同项目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成果于2004年3月,主要对现行保险会计实务做出一定修改,第二阶段是由保险合同专家组对保险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视,帮助分析保险合同相关的会计问题。尽管第二阶段涉及到对保险公司会计的具体确认与计量且目前尚处于讨论阶段,但是第一阶段所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已经明显改善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另外,欧盟国家证券监管部门、保险监管机构和司法部门也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制约,比如英国出台了《公司治理综合准则》。

(三)日本

日本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对保险信息披露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基本实施了较为完全的信息披露制度。为确立长期有效的保险监管体制,日本政府新建了日本金融监管厅,在金融监管厅下设保险部,要求监管不仅要对保险公司负责,更要对市场负责。因此,作为监管基础的会计、审计程序和报告应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只有如此才便于统一公平地衡量资产质量和运营状况。只有良好的信息披露,才能实现监管的中立与公平,才能保证市场竞争的透明和效率。为全力恢复市场对保险业财务报表的信任度,要求采用美国会计、审计标准,同时要求非上市保险公司必须履行与上市公司相同的义务,进行同等程度的信息披露,接受相同的会计审计,并明确了保险公司董事长、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伪造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

(四)新加坡

新加坡对于保险信息披露的规范主要见诸于《公司法》、《保险法》和新加坡注册会计师协会(ICPAS)颁布的会计准则(SES),上市的保险公司必须遵循SES的相关披露要求。新加坡保险管理局对保险信息披露的具体规范主要依靠一些指引性文件。

(五)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审查委员会的《综合保险业务与财务报告》分别包括公司形式和非公司形式的对外报告,同时还颁布了规定向监管机构报送的监管报表的文件,保险监管机构也出台一些规章制度,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制约。

四、启示与建议

(一)信息披露制度既要努力与国际惯例趋同,又要考虑本国体制背景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保险会计信息披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协调化,其背后是保险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只有在统一、科学、严格的会计准则基础上,各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才能得到保障。但趋同不等于完全等同,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所建立的会计准则体系,在要求其符合技术性规范的同时,还应考虑国家体制背景。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与保险公司相关度最高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规范了保险人签发的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列报。这些准则在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趋同,但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把趋同与创新结合起来。比如,国际会计准则对保险合同成立的要素主要看重大保险风险的转移程度,而在我国新准则下,将“重

大“两字移去,保险合同成立的要素主要看是否存在保险风险,不考虑保险风险转移的程度。又如,美国通用会计准则FAS60《保险公司会计处理和编报规则》第29条规定承保费用应予以资本化,并且根据相关保费收入的确认比例予以摊销。国际会计准则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实务操作中通常对保险合同(长期及短期)的承保费用采用递延摊销的方法。而在我国新准则下,承保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能递延。

(二)信息披露应实行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采取适当披露方式

通过1~21-文献回顾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是信息披露产生的理论基础。一般来说,完全通过保险公司进行直接自愿的信息披露是不可行的。因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在完全基于自身利益来选择所披露信息的条件下,会出于自身效益性和安全性的考虑,而通过虚假信息、粉饰报表等手段掩饰其不良的经营状况。因而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问题。通过强制信息披露减轻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息误导、风险累积,提高稳健型保险公司的信誉,符合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的初衷。1998年以来,第二代、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的研究证实,过度的信息屏蔽和金融透明度差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在这些国家中,缺乏全国统一的披露要求,缺乏单个金融机构的关键财务数据,缺乏对金融监管机构或公众提供不准确报告行为的严厉惩罚措施,缺乏对金融机构本身的独立的资信评级机构,投资者要区分健康与不健康金融机构常常是很不容易的。当然,强制性信息披露对于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内幕交易和信息误导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也可能因此产生负面效应,如迫使公司公开本属商业秘密的事项,这样不利于竞争。所以,全然不顾信息披露的代价而一味追求所谓的充分披露,则可能严重损害当事者的利益。由此可见,强制披露的信息与自愿披露的信息是相互补充的信息源,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实行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进行适度的信息披露。一方面,政府通过重点加强有关披露的规则、制度的设计,制定最低披露要求、公认的会计和审计准则,逐步加强对披露行为的管束,以逐步明确披露的内容、格式和方法,强制公司按照规定披露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最低规定以外的信息,由公司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披露。

(三)应加强公司治理框架下信息披露建设,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制衡和良性互动

从以上比较分析显示,近几年来,美国、欧盟国家、澳大利亚等国家提出了公司治理中信息披露的新规则,从各国法案来看,无一不强调了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可以说,会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有效治理的基本前提,是公司治理的基石。真实而全面的会计信息披露为参与公司治理的各个主体提供了他们所需的直接的信息来源,使得公司治理能够有效运作。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人”问题的存在,需要在委托关系中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即通过一套制度安排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使真实、公允的信息的产生成为可能,从而可以使委托人正确评价人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减少人的偷懒行为和道德不良,降低成本。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保险公司应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并采取相应对策实现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的有效制衡和良性互动。在我国现有的治理框架下,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下增设专门的“披露委员会”,主要由公司的法律、财务、审计等人员组成,具体包括总法律顾问、首席会计师、首席风险管理官、内部审计师等,负责考虑信息的重要性、及时确定对外披露事项;同时,在信息披露中增加公司治理结构的信息含量和实质内涵,强化对公司治理激励约束机制的信息披露。

(四)应加强保险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的干预,完善保险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系统

保险信息范文篇7

1.1全面规划与制度革新

从宏观角度上看,推动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全面准确的总体规划,但目前各个省、市、县级社保部门在社会保险信息化问题上缺乏统一规划。在基础设施的应用方面,各社保部门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和网络配置标准,部分地区的硬件设备存在容量小、版本低等问题,而各部门对于社会保险管理软件的开发也缺乏统一标准,存在重复开发和功能不全等问题;在制度革新方面,要注重结合实际工作来完善社会保险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加大社会保险信息化网络建设和软件开发等项目的执行力度,从确立项目、制定规则和程序控制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全面规划社保信息化建设项目与积极进行社保制度革新是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只有从实际出发、将全国各地区社保部门的工作统一起来,才能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的总体进程。

1.2网络建设与信息共享

强化信息网络建设是社会保险发展的重要依托,这要求各社保部门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实现社会保险的信息资源共享。一方面,信息公开是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环节,不以开放为前提的信息化建设是低效率的建设,而网络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媒介,有效利用网络优势,使用户便捷高效地进行社会保险相关事务办理也是社会保险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注重和强化相关部门与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险办理机构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社会保险信息化征管的实施需要社保部门对大量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管理,强化社会保险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工作,社保部门在进行内网建设时,要关注信息安全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进行外网建设时,要关注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面向社会大众的信息服务问题,从宣传、管理、等环节加强社保信息的公开与共享建设。

1.3规范工作与统一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秩序、规范社会保险各个工作环节的业务流程是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保部门既要保证社会保险的信息安全,又要加大社会保险信息共享的力度,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这就要求社保部门明确社保工作的各项秩序,使得业务流程有条不紊地运行,减少意外风险的发生。社保部门可以使用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新兴管理方法,将社会保险登记信息、投保人员信息、社会保险金缴纳信息及各种基金的账务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中,以便对社会保险相关信息进行及时调用与科学管理,避免因人工管理而易发生的误操作问题。

2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2.1建立统一网络与数据标准

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网络,就要以各省、市、县社会保险的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建立以社会保险主管部门与相关机构为主体的内网和面向社会大众的外网,并在城市联网的基础上构建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网,通过全面规划与实施方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争取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各城市互联信息网络建设。在社会保险信息网络建设过程中,数据标准的统一尤为重要,只有达到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数据才能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间实现交换和跨时空、跨地域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实现社会保险信息全国联网。

2.2建立资源数据库与信息共享

建立资源数据库是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社会保险信息资源数据库中应包含投保人员的基本信息等内容,以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存取和信息服务,而建立资源数据库只是第一步,及时进行系统升级和数据更新才是资源数据库后期维护的重要环节,只有建设灵活、动态和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数据库,才能满足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需求和社会大众的信息获取需求。此外,各地区应该统一资源数据库的数据标准,这对扩大资源数据库规模和实现各区域间的社会保险信息资源共享具有重要作用。

2.3完善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

要推动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对社会保险信息化相关问题进行制度革新,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法律法规,这对规范各社保部门的信息管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各地区社会保险信息网都应该实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在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等工作环节中有据可依,社保部门也应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力求信息安全并积极提高信息查询与获取效率,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对社保部门进行审查与监督。

2.4提高社会保险人员素质

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信息人才的支持,因此,社保部门应该积极提高内部社会保险人员的信息化素养,综合考察人才的信息责任意识与网络操作水平,既要求社保人员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和专业的理论基础,又要求社保人员学会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手段,提高其计算机操作能力与系统维护能力,各单位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的方式检验社保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可以通过责任制度和奖励机制提高社保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也应积极跟进,全面规划与制度革新、网络建设与信息共享、规范工作与统一管理是目前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性问题,对于现阶段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不足,相关单位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网络与数据标准、建立资源数据库、完善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和提高社会保险人员素质等方法进行改进。

作者:徐士刚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二九一农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参考文献

保险信息范文篇8

关键词: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指医疗保险的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

1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意义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医疗保险发展和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实现医疗保险的管理信息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增强竞争力

由于原始的管理体制?无法做到及时跟踪掌握?导致医疗保险的管理繁杂?效率低下。实现医疗保险的管理信息化?将会大幅度降低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将带动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作业?管理者能动态收集全社会的医疗情况和信息?变医疗保险的终端管理为医疗保险过程环节的控制管理?及时发现医疗保险中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

1.2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医疗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由医疗保险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我国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地区差异大和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从总本来看?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全国除了为数不多的城市建设相对比较好的以外?大多数城市权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2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虽然我国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信息技术水平足以满足信息管理的需求。目前我国医疗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内各地区中的发展极不平衡?主管领导医疗信息管理知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高?信息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缓慢?流程规范化管理及监督力度不强。规范化管理欠缺及对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医疗保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医疗保险改革的中心思想是用低廉的费用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医疗卫生费用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这对于医院和医疗保险系统都是个很大的挑战。

2.2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肠

首先,对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数据交换频繁?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狭义上的社会保障至少包括医疗、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五个险种、劳动力市场和其它综合业务。广义上的社会保障则是涵盖卫生、民政?社区服务和公安户籍管理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从整个系统建设参与单位来看?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劳动局、卫生局、民政局、药监局、技术监督局、财政局以及金融部门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其次,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多依赖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涉及面广、金额大、业务量大、政策性强?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只有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才能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由于应用系统过干复杂使得系统实用性很差?最终也会严重影响社保改革的进程。

另外,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信息化是潮流?但信息化绝对不是一毗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由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上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各险种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上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加快对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在医学院校设立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专业?在职人员要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结合新时期特点尽快完善专业学习内容和继续教育大纲。信息管理人员除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相关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在制作方面一定要遵循国际的信息交换标准?以保证信息统一和共享。

尽快使医疗保险信息形成合理化流程。医生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应按时完成病案的每一个环节?在严格把关后?将完整病案及时提交病耗室。检验和检查科室应在规定时间内将患者的报及时送往有关科室。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应该更新领导者的管理观念?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领导者应具备现代管理者的素质?树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加强医疗保险信息化、规范化和标谁化建设?以医疗信息管理为核心。

注重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我国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从人工操作正逐步被计算机操作所代替。进行信息处理的法律依据不足?出现信息技术超前、相应的法律法规滞后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医疗信急管理科学化向纵深发展。充分体现我国医疗保险信息内容的特色。随着社会的变迁?疾病种类繁多?抗病耐药繁杂?使得中医药的辩论治脱颖而出。因其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有独到的效果?故这些信息值得保存和研究。因此?可根据中医药诊治疾病的特点制定一套我国特有的中医药编码系统这对发展相国医学有重要的作用。

保险信息范文篇9

1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部门在以往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业务办理前的准备工作、业务办理中的持续活动、业务办理完的归档工作等。1.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一些基层领导在思想上忽视了养老保险档案整理工作,认为档案整理工作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无法从中获得效益。如此一来,用于档案管理上的投入经费较少,各种硬件设施无法及时更新,不利于持续开展档案管理工作。部分镇(街道)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室,加之业务经办人员对档案资料保管认识不到位,许多涉及参保、变更等资料只存放在临时档案柜保管,无法保证档案的安全与完整。1.2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人员,就算是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也都是“半路出家”,很少接受专业、系统的知识培训,缺乏正规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业务不熟练导致档案整理、收集、归档、保存工作不能规范化。1.3业务办理效率低。办理养老保险业务所需材料比较多,且需要一一上传比对,经过当事人确认后,再投入到下一个程序中,有时在进行比对时会花费很长时间,办公效率比较低。1.4投入设备不足。档案管理需要保管设备,由于相关部门提供的设备比较陈旧,对档案储存十分不利,有的设备已经不具备防潮、防蛀能力,在防盗和存储上显得吃力。已投入信息化的一些设备由于设备问题会出现死机、连不上内部网、电脑程序无法启动的问题,导致工作效率降低,这对档案管理工作非常不利。此外,信息收集方面的设备几乎是个空白领域,没有对信息采集和材料提示的设备,对要办业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不便。1.5业务信息的查询耗时长,影响工作效率。在信息查询方面,查阅一条信息可能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即便有的单位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但由于系统陈旧、检索功能不完善,查询出来的条目众多,不能直接达到目的,在信息查询上花费的时间长。1.6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档案管理上,虽然国家有法律法规,但养老保险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和标准验收标准,没有上级的检查工作,必然会影响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阻碍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1.7信息化技术发展不完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以电子信息形式保存文档,有利于工作人员编辑和查找。但由于信息化程度低,缺乏计算机应用知识,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进行盗取和伪造信息。档案需要长久保存,就要求计算机软硬件功能非常强大。

2养老保险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在现代化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成熟,许多企业、行业都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来管理企业、管理各个行业。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养老保险的业务办理具有推动化的意义。2.1加强对基础性工作的设备使用。办理养老保险业务在准备阶段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相关单位通过使用专业化设备让信息采集工作更加轻松化;在信息化进程中,通过终端设备采集信息采集、比对选用材料、确认信息。这减轻了业务工作中比较耗时环节的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起到积极意义,同时将产生的电子信息档案传到档案管理处,帮助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工作。2.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在电子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政府相关单位除了培养工作人员传统档案管理知识,还要加强他们的信息技术收集工作能力、电子计算机使用能力及自我创新能力。在电子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应该注重创新性,帮助业务人员熟练业务知识,对电子信息管理工作提出新看法、新方式,推动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发展。此外,聘用人才方面要注重他们是否具有专业化技能。2.3加入档案电子信息化检索功能。在档案电子信息化的进程中,政府相关单位应改进搜索引擎,从而方便工作人员查阅信息和查看已提交的资料。在电子档案管理端,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专业加密系统,只有在加密密匙和管理密码全部正确的情况下才有权查阅和修改信息,对于信息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在终端客户端,利用居民身份证验证能够快速进入自己的信息页,同时有专门的检索功能在检索框内输入关键词就能快速找到所要查找的信息,在权限范围内编辑和修改信息,更有利于保险业务办理效率。2.4及时更新设备,加大存储,做好备份。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加入了信息化管理技术,使管理业务更加便捷;投入信息化设备让信息保留时间更长、更加安全,解决了防潮、防蛀、防火、防盗的管理难题,但还要存档纸质档案,投入新式档案存储设备,存储档案原件;将档案管理的其他部分由电子系统存入大型硬盘和备份系统,这样一来,即使出现断电、系统不匹配、网络问题,也会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维护和更新会定期进行,需要专业人才进行专业操作。2.5电子信息化分类和整理。分类和整理是档案管理工作中必要的工作手段。对养老保险档案进行科学化分类,能够为后续各项工作开展做好服务。在分类操作过程中,政府相关单位可以从养老保险政策、工作相关信息及参保人员的相关资料3方面入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工作。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有序整理,注重编号的重要性,包括个人身份证号、养老保险编号、单位编码、社保登记证号等,整理和规范养老保险档案,使信息查找变得快捷方便。2.6优化制度,加入考评制度。政府相关单位应不断完善养老保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不断扩展业务,提高个人能力。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大部分档案都由参保者或者业务人员录入,管理人员需要做到分门别类、把固定文件整理到相应位置,方便以后查找、核对工作,档案管理人员每天需要完成当天的任务量,同时通过系统完成度的分数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计入员工绩效工资,进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2.7掌握信息化技术政府相关单位通过招聘更加优秀的人才,对信息技术应用和系统维护、更新、防御系统全程保驾护航,采用更加先进的密匙系统,同时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效率,完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系统。

3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将档案实体以电子信息化的方式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主要优点是信息处理速度更快,节省了实体储存空间,方便保护原始档案,这就意味着事业单位办公将更加注重信息化的处理和管理工作,融入信息化技术能够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正向发展,融合了自动化管理,网络化管理、科学化管理。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3.1信息化查阅更加方便。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使用者在使用终端机器上输入关键字,在查询终端就会快速显示出相关资料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检索效率。在信息处理上应用了信息加密技术,保护信息管理的安全,给使用者带来了更多便利。3.2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使档案管理部门工作走向开放化,使新型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服务大众,让服务公开化、透明化、可操作化,这不仅体现了时展和社会进步,更能给人们带来便利。3.3支持养老保险决策,缩短档案管理的编写时间。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让档案信息更加准确和真实,提高了信息化技术的分析能力,确保了养老保险决策和管理及时准确运行。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使档案信息通过服务终端进行远程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便民效率,大大缩短了档案编著时间。

4结语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关系每个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养老保险事业甚至整个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状况。因此,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档案多方面管理——实施信息化管理、快捷化管理、科学化管理,对保护参保对象信息资料的安全,推动养老保险事业健康、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敦芳.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J].中国档案,2017(9).

[2]高士成.浅谈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难点及完善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8(5).

[3]武晓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探究[J].兰台内外,2018(2).

保险信息范文篇10

一、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重要性分析

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就是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把档案资料和信息以数字化信息的方式,为企业职工和养老保险管理部门提供服务。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处理的快速性,可以有效节约档案资料存储和保管的空间,还体现在对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调阅利用的便捷性和快速性,这些都推动了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方向的发展,意味着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的管理环节自动化、管理方式网络化、档案决策智能化和档案信息利用电子化的方向进行转变[2]55-58。具体而言,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便于档案信息的查阅和利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在实现信息化管理以后,对于档案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只需要在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系统中检索关键词,就可以快速查阅到其所要查阅的档案资料信息,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相比,其信息检索查阅和利用的效率都大大提升。而且在养老保险档案信息保管中,还可以采取加密的方式,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进行机密处理,大大提高了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性。2.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可以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对于任何一种档案管理来说,其根本目标是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没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只能存放在纸堆里。而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可以使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更加开放,使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的信息化优势更加明显,其采集方式、管理和服务职能都可以快速取代传统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体现了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更是提升和优化了养老保险的社会服务职能。3.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支持养老保险决策和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其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也可以有效提升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和管理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依据。4.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提升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传统管理工作中,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很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但在信息化管理方式中,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则可以通过远程服务系统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有效提升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利用的便捷性,而且也可以缩短养老保险档案的编纂时间。要推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向信息化方向的转变,就要使档案管理人员不断解放思想,加强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自觉提升自身的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意识,把各类养老保险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文书档案都纳入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范畴,争取把档案管理工作简单化和规范化,从根本上推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时效性。

二、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工作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思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片面性,认为只要把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资料输入到管理信息系统中,就完成了信息化管理工作,对于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质性和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滞后。也有一部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和方法上,对于信息化工作模式不熟悉、不学习,甚至对其还有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进程。2.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内容存在不足。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的起草、修改,还是档案资料的印发,都是通过电脑、网络和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系统完成操作的,而且也是以电子档案的形式保存在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系统中。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便于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的保管和复制,但是也容易使档案信息资料被修改,可能导致档案资料的原始记录难以保存。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有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存在疑虑,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宁愿采取传统纸质档案也不愿意或者尽量减少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使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本身存在较大的迟缓性。3.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缺乏。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并要加以重视。实际情况是,由于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使各个企业的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性和衔接性,各种系统普遍存在标准不统一、内容不统一、形式不统一等多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4.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缺少。对于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来说,人才是基础,必须要有既熟悉档案管理知识、又具备档案信息技术的人才,还要具备一定管理知识和能力,这样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对其培养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部门尚未把养老保险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纳入到工作重心,导致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提升对策

1.加大对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快速推进,离不开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相关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对于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部门来说,必须要在部门经费预算中,专门设有相应的设备仪器购置预算,要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购买的机器设备都用于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实际中,用于档案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对于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而言,这些资源投入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便于档案信息资料的查找和利用,为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多便捷。2.完善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方式。要想从根本上推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向信息化方向转型,就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方式的转变,必须要加大开发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创新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方式。在已经实现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档案管理部门中,尽可能向标准化和统一化以及制度化方向进行转变,避免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资源的过度浪费和重复开发;可以采取缩微技术服务和存储服务,对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进行存储,将产生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价值;启用相应的企业养老保险档案公共网络服务系统,通过电脑网络和电话等公共服务网络,为企业职工和档案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更为便捷和优质服务。3.加强对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大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档案管理部门领导要亲自把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培养工作提上部门重要工作日程,要纳入到单位人才培养计划和规划中,然后根据设定的培养计划和策略,选拔综合性人才进行培训,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与此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还要根据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实际,为其提供更多的自学、外部培训计划,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外部单位和人员进行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交流、学习,不断学习外部单位成熟经验,将其移接到本单位中实施,产生更好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效果[3]121-124。4.要建立和规范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要想更好地推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就要建立起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要加大安全管理措施,确保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安全性,对档案管理机制规范化运作提出更多要求。首先,要对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对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机制进行逐一梳理和完善,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标准进行细化,确保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的制度都可以得到有效落实。其次,要对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加以规范,确保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数据系统得以建立,从而使这些工作能够在整个行业内得到全面建立,也使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资源得以共享。5.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各项技术。对于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来说,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险档案信息数据系统,把企业参保人员和参保单位信息都输入到这个管理系统中,不仅可以提高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快速统计和分析,为决策部门和领导提供全面、真实、快速的决策信息支撑,而且也可以通过这个档案系统进行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把那些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制作成电子档案,由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维护,其他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可以通过相应检索权限进行信息查询,而且企业职工也可以登录该系统,在进行身份认证以后,也可以对自己的养老保险信息进行查询,为其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四、总结

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涉及企业职工、企业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养老保险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和主体,涉及千千万万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做好信息系统建设、规章制度规范制定、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做好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宝杭.对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3(9).

[2]张红梅.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J].华章,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