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9:48:00

保险企业

保险企业范文篇1

企业财产安全保险保障的对象比较广泛,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原材料、半成品、库存商品、代保管财产,以及特约的金银、古玩、艺术品等。财产安全保险不仅可以为企业的财产安全提供一种保障,也可以为企业经营生产免除一定的后顾之忧,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益。从社会发展的整个趋势而言,财产安全保险是企业经营的重要部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规划的重要因素,需要重点关注。

二、企业财产安全保险现存的问题

(1)企业投保意识不高。在我国,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对保险需求普遍比较被动,一方面源于国内保险业发展较晚,部分制度和管理结构还未完善;另一方面则因为个人或企业的保守意识,不愿意参与投保。如果个人或企业投保意识加强,很大程度上会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产品的完善。因此,企业投保意识不高,是现阶段企业财产安全保险的一个重要问题。部分企业规避风险的方式主要依靠自我防范,不仅增加了风险成本,而且在风险发生时也面临着沉重的负担;部分企业在保险公司的宣传下被动选择了财产安全保险,投保积极性不高,容易造成胡乱投保,并且不能做到持续投保,从而不能真正实现财产安全保障。

(2)财产安全保险制度不完善。企业财产安全保险不是一个零散的、随机的工作内容,而应当是一个有规划的工作重点。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财产安全保险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上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部分企业只是在财务部门下设一个简单的单元,来负责保险事宜,而这些负责人员往往并非保险专业员工。公司的基本业务章程也很少对财产安全保险单独强调,并做出具体的规划。现阶段,随着市场越来越开放,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扩大,企业对财产安全保险的管理制度如果还只停留在原有的单一制度上,那么可能会造成企业成本和风险的增加。

(3)保险购买量不足。据相关统计,2011年全国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只有329.6亿元,投保率不足7%。企业财产安全保险购买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单一险种购买量不足;二是结构性险种购买量不足。大多数企业一般会根据往年事故发生的概率,购买较为单一的险种。保险具有先支付保费后可能赔付的特性,容易使企业当前期望值下降,由此造成企业选择尽可能少支付的购买量和自认为必要的险种,在再三减少保险支出的情况下,使单一险种购买量不足,且购买的险种种类偏少。保险购买量不足,导致企业得不到充分的财产安全保障,一旦风险发生,将会对企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

(4)保险专业知识薄弱。财产安全保险保障的范围较广,因此相关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全面了解非常必要。企业缺乏专业保险知识,在购买保险时以及风险发生后的保险理赔等各环节都比较被动,而且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和纠纷。大部分企业在购买财产安全保险时,往往是盲目的,即以前购买了什么保险,后面继续购买;保险公司建议的保险,如在财务规划内,就完全加以采纳。而在风险发生之后,大部分企业也是非常被动或者不及时地进行申报理赔,又或者在理赔环节中不清楚具体流程,与保险公司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导致理赔不及时、理赔不能达到应有预期等诸多问题。

三、企业加强财产安全保险的对策

(1)提高财产险投保意识。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财产安全保险的重要性。首先,企业应当转变风险管理的观念。自我防范、自我规避、自我弥补长期以来是大部分企业选择的风险处理方式。现阶段,在企业风险更加广泛且复杂,以及保险行业迅速发展和保险险种更加合理化的背景下,企业应该转变风险管理观念,充分利用保险这一力量来规避风险。部分企业认为购买保险还不如自己用于风险管理,其实不然。从长期发展来看,保险的购买相对而言是低成本的。如果发生风险,购买了财产安全保险的企业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且可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应该重视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在日常规划中将保险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2)加强保险相关制度。企业关于财安全的保险制度应该进行更加系统化、更加合理化的设置。一方面,企业应该重视机构的设置。在有规划的能力范围内,企业应当设置相关的专门负责保险的部门,对企业财产安全保险做出针对性的年度策划,并对相关人员赋予一定的权限。另一方面在人员的设置上,保险公司应当配备足够的专业人才,并给予一定的尊重和重视。除此之外,如激励制度、追责制度、监督制度等各项制度都可以适当运用于财产安全保险上面,从而能使企业财产安全保险得到更制度化的发展和完善。

(3)增加保险购买量。从整体而言,我国企业财产安全保险购买量是不足的,企业应该一定程度上增加财产安全保险的购买量。首先,企业应该在单一险种上增加购买量。如本来一个单位的财产需要购买100万元的保险金额,而企业选择购买80万元的保险金额,这属于购买不足。因此企业应该参考保险公司的建议,根据财产价值的正确配比,选择足值的保险购买量;其次,企业应该综合考虑企业风险情况,尽可能地保障企业财产安全。大多数情况下,产生的风险并不能刚好与企业购买的某一个保险险种所对应。企业只有全面考虑自己可能面临的风险,在合理财务范围内,购买较为多样的保险险种,才可能将所有风险的损失降为最小。

(4)强化保险专业知识。企业要想在财产安全保险方面转被动为主动,必须强化自身关于保险的专业知识。在购买保险以前,企业应该积极研究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对财务进行合理的规划,计算出能够接受的最大支出;在购买保险时,企业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等相关机构的交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购买需要的保险险种;在风险发生后,企业应当组织相关人员及时与保险公司进行洽谈,获得应有的理赔金额,用于损失弥补和恢复再生产。在强化保险专业知识方面,企业首先应当引进专业性人才。在引进之后,企业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并对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增强整个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四、结论

保险企业范文篇2

一、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企业管理职能未得到发挥。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多采用自主管理、基金封闭运行的管理方式。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方式保守;对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政策研究不透彻,致使补充医疗保险未能发挥应有的保障和补充的作用。2.岗位人员配备制约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企业因人力资源所限,未配置专人负责社保管理工作,多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由于非社保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经验,在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把握、工作流程规范、支付及时率、业务进度查询等方面无法满足管理服务工作需求,致使广大参保职工对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存在不理解、不满意情绪。3.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主要体现在:一是报销系统无法满足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差异化给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带来的需求;二是补充医疗保险信息数据无法实现统一和共享,单一的应用功能严重影响业务处理工作效率和报销的准确性。

二、提升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第一,充分发挥企业的管理职能。企业指定补充医疗保险运行的相关政策时,需要兼顾企业的偿付能力和企业职工的医疗需求。职工的补充医疗报销需求与企业所处的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报销水平是负相关的。补充医疗是对基本医疗不能兼顾的费用报销的一种补充,在考虑到企业偿付能力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向大病、重病的报销倾斜。由于基本医疗保险会根据基金收支情况及时调整对药品目录以及不同病种报销的比例。企业补充医疗也应根据资金的收支情况以及职工的病种情况及时调整报销的政策。在全面了解属地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基础上,将其有效的糅合,本着兼顾公平、提升保障的原则,制定统一的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比例,提高企业职工,特别是患大病重病职工的医疗保障水平。制定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比例的数据模型,优先保障职工住院、门诊大病,以及患大病重病职工医疗待遇,剩余基金用于补助职工门诊医疗费用及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外的费用。每季度对各分公司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数据做出评估,年底计算各分公司住院及门诊大病费用支出平均数,用于测算次年各项报销的支出的比例和侧重点。第二,大型企业在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时候应设置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由专人负责补充医疗保险的管理。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也应设置专门账户,做到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专人管理有利于补充医疗保险政策的及时更新、资金运行的安全可控和执行相关政策报销医疗费的效率提升。第三,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企业职工个人医疗档案。创建一体化信息管控平台,实现管理流程与信息系统有力聚合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创建集参保人员信息管理、基金计提、统筹金上缴、基金结转、统筹金管理、报销进度情况查询、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补充医疗信息化管控系统平台。实现企业对基层单位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实时监控,职工可自行发起报销流程,形成“自助式”职工医疗费用报销模式。通过状态触发功能将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流程与职工管理、薪酬管理等人资其他专业业务流程有效衔接,形成人资管理各专业业务流程的闭环管理。第四,创新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服务方式为适应管理模式、经办方式、参与主体等一系列的变化,创新引入“第三方”报销服务专业机构,通过专业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可有效设立防火墙,有力防范和化解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操作风险。第三方服务机构根据公司制度办法的要求,配置报销理赔及后续服务的专业团队,凭借其专业、灵活、多样性和差异化定制的特点,为员工提供专属化服务,使补充医疗保险报销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作者:杨梦之 范仁军 单位:国网大连供电公司

保险企业范文篇3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缺陷企业补充个人帐户

一、现阶段养老保险的制度缺陷

养老保险制度的现行模式是“统账结合”。制度设计的目标是把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与储备积累制的个人账户结合起来,既体现社会共济,又体现自我保障。这样设计主要出于两个考虑:一是为了应付预计在2025年前后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二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配合国企改革,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形成合理的责任分担格局,但是,这种制度设计存在着误区。

(一)为了推行“统账结合”,中国实行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已退休的老职工,仍沿用现收现付的办法给付养老金,并且保持原来的水平不变;对尚在劳动年龄的职工则要建立个人账户。这就使正在工作的这一代,不仅要为已经退休的上一代人缴费,还要为自己未来的养老金向“个人账户”缴费。

(二)中国企业养老全的平均工资替代率目前高达80%以上,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国的退休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镇职工的工资只够吃饭穿衣。到退休时,仅维持本来就很低的生活水平。

表面看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向“三良柱”的方向努力。其实不然。一是我国政府承诺的基本养老保险目标过高,包揽过多,责任过大,甚至引发了兑现承诺的危机。另外职业退休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缺乏立法保障,无法规范操作。归根结底,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还是一个支柱———政府保险。

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仍然只有政府一家有积极性,企业和个人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社会团体更是要耐心等待政府的号令。但是,如果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保障的社会化就不可能形成,所谓社会保障最终也只能是政府保障。

二、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对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有多种解释。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释来自世界银行专家,即三个支柱的设计。第一支柱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建立,通过税收或缴费筹资的,现收现付确定给付的,广覆盖(全体就业人员或全体公民)、低水平(工资的15%-25%)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国家依法强制推行,依靠企业和个人缴费筹资,通过个人帐户管理的,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挂钩的(工资的40%-50%)完全积累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的养老保险,用以改善老年生活。

从目前国家改革的方向来看,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均是以企业为载体推动和发展第二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改进现行的现收现付制度。通过降低支付标准,取消过度保障,增加各种税收,以维持现行体制的运转。

(二)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转变。尽量在人口深度老年化阶段到来之前,保持养老基金的盈余状态,并通过投资使之不断增值。

(三)从社会统筹向“个人帐户”模式转变,减少政府在养老保险基金上的财务责任,最终建立一个多支柱的养老保障制度。

企业退休金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采取非强制方式,缴费与给付计划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商定。政府退休金采取强制方式,由政府确定交费与给付比例。与基础养老金不同的是,这部分的资金储蓄采用完全积累制记到每个人的账上。总体而言,这部分在退休后的所得大约占社会平均工资的40%,要高于基础养老金的总水平,是支持退休后老年生活的第二根支柱,也是最重要的支柱。它的目的是为在职职工退休时,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至于因为不能工作而降低得太多。这项制度目前被称为补充养老保险。不过,对基本养老而言,它是补充,对保障个人老年生活水平而言,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在第二支柱中的作用与第一支柱不同。政府的责任是制定整个制度运营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应该包括资本运营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和职工,资本运营服务的提供者———信托公司、基金投资公司、中介咨询服务公司,资本运营服务的监督者———信托公司及基金投资公司的行业工会、证券监察委员会,以及专门为职业退休金计划成立的监管机构。

三、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推动个人帐户的发展

庞大的、需要中国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债务直接制约了以个人帐户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实施。因此从当前一些企业集团着手,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推进以个人帐户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是比较适当的改革思路。

之所以选择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是基于以下一些理由:

(一)政府对于政府机关、不同形式的企业、城市和农村等不同单位的职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承诺本来就存在差别。从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承诺强度看,可以说是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依次减弱的,企业集团作为国有经济的主导性力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对企业集团的承诺是较强的;从企业集团着手推进个人帐户制,能够获得各个方面的认同。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将“减人增效”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在实施“减人增效”的改革中,国有企业为安置下岗人员已经承担了不少成本,这些成本中可以说主要就是社会保障成本;从企业出发建立个人帐户制,可以说是对这些支出的规范化。

保险企业范文篇4

内容提要:在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中,因合伙企业内部责任的重新分配导致外部债权人利益失衡而产生的职业保险,是作为有限责任的替代赔偿资源而存在的。其对有限责任的替代赔偿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拓宽特殊的普通合伙的替代赔偿资源的种类,继续探索能增加合伙人信用的补充方式,弥补现有职业保险的局限是十分必要的。

在2006年对《合伙企业法》的修订中,我国首次规定了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度[1]。本文拟对特殊的普通合伙中的职业保险略作探析。

一、产生背景和依据: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制度困境

(一)特定情况下的有限责任使合伙人内部的责任分配更趋公平合理

合伙人之间的无限连带责任是普通合伙企业最显著的特征,而我国新《合伙企业法》第57条的规定:“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财产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的债务以及合伙企业的其他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实质是对无过错的合伙人进行责任限定,允许其在特定情况下承担有限责任。这是对传统合伙人责任分配制度的重大调整。这种调整使合伙人之间的责任分配更为公平合理。由于现代合伙的规模已十分庞大,又由于合伙特有的业务执行模式——任何合伙人都可代表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业务,各合伙人的业务又相对独立,这样,任何一个合伙人都可能面临对自己不知情的众多的合伙人的行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尤其是当该合伙人的行为是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这种责任形态就显得尤其不合理。传统的无条件的无限连带责任使得合伙人处于非常不安的境地,直接抑制了合伙企业的发展。让在执业中有重大过错的合伙人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其他合伙人则对之承担有限责任的责任分配,是自己行为自己责任的体现,无疑更为公平合理,也有助于促进投资和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此为特殊的普通合伙的价值所在。

(二)带来的问题:合伙企业信用降低,削弱了债权人保护

普通合伙是一个古老的制度,其设立条件和程序简单,没有最低资本的要求,企业内部实行契约式管理。普通合伙享有这些宽松资本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基石在于合伙人之间的无限连带责任:任意合伙人代表合伙企业发生的债务,不问合伙人有无过错,其他合伙人都要对之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人之间的无限连带责任是合伙企业的信用来源。而在特殊的普通合伙中,免除了合伙人对其他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无限连带责任,而仅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减轻了合伙人的责任负担。在合伙人内部,这种责任分配确实更为合理和公平,但在合伙企业的外部关系中,带来的问题是合伙企业与债权人之间权利义务失衡:在原合伙制度未做任何变更也就是在保持了普通合伙原有制度优势的情况下,合伙企业债权人的地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故意或有重大过失的合伙人外,其他合伙人都不再对债权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债权人债权实现的担保大大削弱,直接降低了对合伙企业债权人的保护,对债权人来说,这显然缺乏正当性。

为失衡的投资者与债权人利益寻找平衡的方法是建立替代性的赔偿资源,新《合伙企业法》的做法是提出建立执业风险基金制度和职业保险制度,其第59条规定,“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应当建立执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执业风险基金用于偿付合伙人执业活动造成的债务。执业风险基金应当单独立户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特殊的普通合伙职业保险的性质:强制购买的非强制险

(一)责任保险的基本类型:强制保险与非强制保险

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依法应对第三者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或经特别约定的合同责任作为保险标的的一类保险。所谓职业责任保险,简称职业保险,也称作专家责任保险,是指以提供专业服务的被保险人,因其专业行为致第三人损害而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由于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致,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愈加专业和有技术含量,一些职业如医生、律师、建筑师、会计师等职业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熟练的实践经验的人来担任。这些专门从事专业活动的人员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如果因为专业过失致人损害,难免要为其过失行为承担责任。而从事专业之人员,以其自有资财为担保,在其职业生涯因专业过失而承担责任时,这一赔偿责任对于其资产而言有时是巨大的,严重情况下有可能导致个人的破产。在责任的压力之下,寻求保险制度来化解风险、分散责任成为专业人员的最佳选择。职业责任保险恰恰能够解决专业人员的这一难题。

责任保险,按照自愿购买还是由国家法律强制规定购买,可分为强制保险与非强制保险。所谓强制责任保险,是国家立法明确规定的强制购买的责任保险,如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雇主责任险、油污责任保险等;所谓非强制险是指保险公司经营的由投保人自由选择是否购买的商业保险,如:公众责任保险、律师职业保险、医师责任保险等。

强制责任保险往往是针对那些危害具有社会性,损害发生频繁,后果严重的危险而设置。强制保险具有强制性、统一性(保单格式、保险金额、费率等由国家统一制定)、政策性等特点,是一种社会保障色彩浓厚的保险种类。强制责任保险由于具有社会公益性,与一般商业责任保险保护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注重保护第三人(债权人)的利益,而后者注重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强制责任保险与非强制责任保险在性质与社会功能上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在归责原则、第三者权利义务、承保范围等方面具有巨大差异。

(二)特殊的普通合伙的责任保险的性质:强制购买的非强制险

从特殊的普通合伙职业保险的产生背景和功能来看,它不可能是强制保险,而是商业责任保险,或叫做一般责任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购买的非强制险。

1.从其产生背景看

特殊的普通合伙中的职业保险是因为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后合伙企业信用降低,为了保护债权人利益,增强合伙企业的偿债能力,作为债权清偿的替代赔偿机制而建立。可见,特殊的普通合伙中的职业保险是基于商业风险而设置,仅限于特定的债权债务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中的债权债务人,本身不具有社会公益性。其与强制责任保险的产生背景和动因大异其趣。

2.从其功能来看

特殊的普通合伙中的职业保险是为了增强债务人(被保险人)的偿债能力,侧重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转移被保险人的风险;而强制责任保险由于往往是针对那些危害具有社会性,损害发生频繁,后果严重的危险而设置的,因此,强制责任保险具有社会公益性,与一般商业责任保险保护的侧重点不一样,更加注重保护第三人(债权人)的利益,如强制保险往往突破合同的相对性,直接赋予第三人对保险人的请求权。

3.从其特点来看

强制保险具有强制性、统一性、政策性。特殊的普通合伙中的职业保险除具有购买上的强制性特点外,保单格式、保险金额、保险费率都由当事人自己协商,不具有国家统一规定性。换言之,作为债权清偿的替代赔偿资源,只需在量上即保险金上有足够保证即可。特殊的普通合伙中的职业保险实际上强制的只是一个量的保障。显然,作为对商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处理,特殊的普通合伙中的职业保险也不具有政策性特点。

(三)特殊的普通合伙责任保险与一般非强制险(商业责任保险)的比较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特殊的普通合伙中的职业保险不是强制保险,而是商业责任保险。但其购买上包括购买数量上的强制性,却与一般商业责任保险相异。一般商业保险在是否购买及购买的数量上都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特殊的普通合伙责任保险的产生背景及功能与普通商业责任保险不同。后者的产生主要是一般增强专业人士的偿付能力,转移和分散专业人士的风险,强调其在遭遇对第三人的责任后能得到补偿。而前者是因为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后合伙企业信用降低,为了保护债权人利益,增强合伙企业的偿债能力,作为债务清偿的替代赔偿机制而建立的,是有针对性和特定的目的的。所以,特殊的普通合伙责任保险与普通商业责任保险的产生背景和功能是有差异的,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前者是必须强制购买的。

由上可以看出,特殊的普通合伙责任保险既与强制保险相区别,又与一般商业责任保险不同,我们只有认识到其特殊性,才能正确适用之。

三、特殊的普通合伙责任保险的实然作用分析

(一)其承保范围不能覆盖有限责任的适用范围

责任保险所承保的危险是被保险人依法对第三人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是侵权责任,尽管合同所引起的责任风险非常重要,但其范围受到限制。决大多数重要的责任风险都源于侵权行为。[2]因此,保险人的责任是建立在被保险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基础之上的,保险人的赔偿责任原则也是以被保险人民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为基础的。民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有两种方式:一是过错责任原则,即加害者承担侵权责任的基础是有过错,包括故意或过失。简单地说,就是行为人致人损害,并不当然负赔偿责任,受害人要向加害人请求赔偿,必须证明造成其损失的加害人在行为时主观上有过错,否则,其赔偿请求得不到支持。为减少受害人的举证负担,在过错责任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形,即过错推定。它是指受害人向加害人求偿时,法律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免除受害人的举证责任,而由加害人承担举证责任,如果加害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推定其有过错。二是无过错责任,亦称严格责任,即无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人应当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3]除非是受害人故意或不可抗力,行为人不可免责。由于过错责任原则是公平原则的基本体现,因此,在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上一般实行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无过错责任原则为辅,后者需要法律作出特别规定。

根据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在一般商业责任保险中,保险责任一般实行过错责任,即保险人只对被保险人在加害行为上主观有过错导致的损害赔偿责任才承担保险责任,对不是因为被保险人的过错而造成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由于保险制度的射幸性特征和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至高要求,几乎所有险种都将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作为除外责任。实际上,准确地说,一般商业责任保险的归责原则是“过失责任”。就我国目前开展的几种职业责任保险如医疗责任保险、律师责任保险和会计师责任保险的责任形式来看,都定位于“过失”,不包含“故意”。[4]

强制责任险与非强制责任险在性质与社会功能上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在归责原则上的巨大差异。强制险侧重于保护第三人利益,第三人在遇到意外事故时,还要证明侵害人的过错情况,显然不利于保护第三人,基于此,在强制责任保险中,保险责任的承担多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严格责任:不管被保险人有无过错,保险人都要对第三人承担保险责任。如产品质量责任险、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等都如此,而且,一般而言,这些险种中的侵权行为本身的归责原则即为法律明确规定的严格责任。

特殊的普通合伙责任保险的非强制险的性质决定了其承保范围不能覆盖有限责任的适用范围。在特殊的普通合伙责任保险中,合伙人享受有限责任的条件是其他合伙人在执业中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而故意不在特殊的普通合伙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内。换言之,特殊的普通合伙责任保险只能就有限责任适用范围的一部分风险承保,即只有“重大过失”可通过职业保险替代补偿,这无疑大大削弱_J特殊的普通合伙责任保险的功能。

(二)特殊的普通合伙责任保险的第三者(债权人)所享有的权利考察

在商业责任保险中,责任保险转移的是被保险人的风险,侧重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在意思自治基础上订立的保险合同,约定的是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按照合同的相对性原理,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只能直接赔偿给被保险人,第三人无权向保险人直接主张。但是,在强制保险中,由于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为了保护第三人,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原理,许多国家的强制保险都规定,在保险事故发生后,第三人可直接向保险人追偿。而且,“外国立法例于强制保险甚至规定,保险人不得以其他得对抗被保险人之事由(如保险费支付迟延或违反应尽义务等)对抗第三人,唯有于赔偿第三人之后,行使代位权向被保险人请求赔偿而已。”[5]作为商业责任险,特殊的普通合伙责任保险的第三者(债权人)显然不享有强制保险第三人的权利,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不能直接向保险人追偿,只能向被保险人(合伙人)追偿,而相对于保险公司,要从合伙人处得到赔偿,无疑更难。

(三)结论:特殊的普通合伙的责任保险不能成为有限责任的有效替代赔偿机制

由上可见,在特殊的普通合伙中,作为非强制险的第三人,债权人得到的替代赔偿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首先,享受有限责任豁免的因合伙人故意而导致的合伙债务不在职业保险的范围内,实际上,这一部分债权的替代赔偿就落空了。另外,作为非强制险的第三人,保障的主要是被保险人(合伙人)的利益,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只能直接赔偿给被保险人,第三人无权向保险人主张,而要从合伙人处得到赔偿,无疑比从保险人处获得难得多。因此,笔者得出的结论是:在特殊的普通合伙中,职业责任保险对有限责任的替代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四、完善建议

(一)将特殊的普通合伙中的职业保险设为强制保险,实行严格责任

如果将特殊的普通合伙中的职业保险设为强制保险,保险责任的承担实行严格责任,就能解决职业保险的承保范围不能覆盖有限责任的适用范围的问题。但是特殊的普通合伙中的职业保险保护的第三人是某一类企业的债权人,似乎不具有公益性质,由在制度改造中得到实益的债务人寻找其信用降低的替代办法,更合乎公平原则。而且,在我国,职业责任保险市场尚不成熟,责任保险供给方面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如责任保险品种单一,责任保险的限制性内容(如免赔额、最高赔偿限额等)太多,保险责任鉴定机制不健全等。所以,仅从修正或完善职业保险这条路人手似乎太狭窄。

(二)拓展其它替代赔偿资源,弥补职业保险的局限

既然职业保险的替代功能十分有限,拓展其他替代赔偿资源就在所难免。实际上,除必须购买职业保险外,我国还规定了执业风险基金制度。两种方式并存也有利

于确保有限责任有一定的替代性赔偿资源,保护债权人利益。只是该制度目前也缺乏可操作性,有关交纳比例、交纳基础是税前还是税后利润、保管机关、帐户监控等都无具体规定,急需完善。实际上,除此之外的其它替代赔偿机制也是可以探索的。特殊的普通合伙肇始于美国的得克萨斯州1991年的立法。得州的替代赔偿机制的建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由最初的没有规定,到规定购买责任保险。1993年又规定:如果无法购买保险时,允许建立一项信托基金或向银行开立一个信用证或作出类似安排,作为购买保险的替代办法。[6]笔者认为,得州的经验启示我们,特殊的普通合伙本质上要建立的是因豁免无过错合伙人的无限责任而需要的替代赔偿资源,显然替代赔偿资源的种类是多样的,只要能增加合伙人的信用即可。顺着这样的思路,特殊的普通合伙的替代赔偿资源的种类就很宽阔了,如固定的存款、开立信用证等,总之,可以继续探索合适的方式,不独局限于职业保险,职业保险与特殊的普通合伙建立替代补偿资源的宗旨和功能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注释:

[1]见我国《合伙企业法》第55—59条。

[2](美)所罗门.许布纳(S.S.Huebner)等:《财产和责任保险(第4版)》,陈欣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9页。

[3]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4]黄福军:《我国责任保险的法律基础及保险责任分析比较》,资料来源:http://www.rmic.cn/action/blog/viewArticleContentAction?articleID=3423/2007—9—30.

保险企业范文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劳动者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成立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单位)及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以下统称职工),应当按照本条例参加失业保险。第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第四条失业保险基金,按照国家、单位、职工合理负担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失业保险费由各级地方税务机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征收。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快失业保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失业保险基础数据库,做到信息互通、操作简便、管理规范。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失业保险工作。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失业保险业务,其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机构依法对失业保险工作实行监督。第二章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第七条失业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一)单位和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二)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三)财政补贴;(四)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第八条单位按照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职工的月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照其月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缴纳失业保险费。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但本人自愿缴纳的除外。工资总额的组成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一规定执行。第九条单位应当在依法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办理失业保险登记。单位变更、终止的,应当在变更、终止之日起十日内,向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办理变更、注销登记。单位招用、辞退、裁减人员的,应当在建立、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之日起三日内办妥相应的变更手续。第十条单位应当在每月发放工资之日起五日内,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报单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数额和参保职工名单。单位和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缴纳所得税前列支。其中属于应当由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单位从职工工资中代扣代缴。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向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单位出具缴费凭证,并于征收之日起五日内,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单位缴费数额和参保职工名单。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单位和职工的缴费档案,并于收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提交的单位缴费数额和参保职工名单之日起五日内,向单位和职工分别出具单位缴费手册和职工缴费凭证。第十一条单位因严重亏损不能按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可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请缓缴;经批准缓缴的,在缓缴期内免缴滞纳金,缓缴期满后,应当如数补缴失业保险费及其利息。第十二条单位因破产、解散等原因终止的,在清算财产时,应当依法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清偿欠缴的失业保险费。第十三条单位应当每季度公布一次本单位及其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情况。职工有权向本单位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查询失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单位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为其提供。职工发现单位未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或者投诉。第三章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第十四条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一)失业保险金和生活补助费;(二)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生育补助金;(三)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四)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五)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失业保险基金依法免征税费。第十五条单位与职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时,应当即时向职工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证明,书面告知其依法享有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职工的名单、单位缴费手册、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证明,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之日起五日内,送达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和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第十六条职工可以在与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之日起,持原单位为其出具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证明、职工缴费凭证和身份证明,到受理原单位失业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或者生活补助费单证的手续。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单证手续的,应当事先进行失业和求职登记。第十七条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在五日内对领取者及其单位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告知本人。其中,对领取生活补助费的,应当在三日内办结审核手续。但有特殊情况的,经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批准,前款规定的审核时限可以延长五日。第十八条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即时为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人员开具领取失业保险金或者生活补助费的单证;对不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并退回有关材料。失业保险金、生活补助费凭单证到指定的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一次性发放。第十九条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每满一年领取二个月失业保险金,最长期限为二十四个月。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和期限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月。第二十条失业保险金自失业人员被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之日起计发,月发放标准如下:(一)累计缴费时间满一年不满十年的,按当地法定最低工资的百分之七十标准发放;(二)累计缴费时间满十年不满二十年的,按当地法定最低工资的百分之七十五标准发放;(三)累计缴费时间满二十年以上的,按当地法定最低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标准发放。失业保险金的标准应当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第二十一条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其门诊医疗补助金按不低于本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百分之六的标准,随失业保险金按月发放;因患病确需到县级以上医院住院治疗的,可由本人或者其亲属提出书面申请,经当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批准,发给住院医疗补助金。门诊医疗补助金和住院医疗补助金具体补助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女性失业人员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间分娩,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还可领取一次性生育补助金,生育补助金按其本人三个月的失业保险金计发。但按照《福建省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规定,已享受生育补助金的除外。第二十二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的规定,对其家属一次性发给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第二十三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向当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职业培训或者职业介绍的补贴(一)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二)经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重新就业的,并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三)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标准按省人民政府规定执行。第二十四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一)重新就业的;(二)应征服兵役的;(三)移居境外的;(四)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五)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工作的;(六)被判刑收监执行的;(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第二十五条本省内单位或者职工跨统筹地区转移失业保险关系的,凭迁出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的缴费证明和有关迁移材料,到迁入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续保手续,参保人员缴费年限连续计算,但不办理失业保险基金转移。职工失业保险关系转迁后失业的,失业保险待遇由迁入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本地标准执行。本省内城镇失业人员可以选择在原单位所在地或者户籍所在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其失业保险关系在省内跨统筹地区转移的,按规定将应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所需资金随失业保险关系相应转移;失业保险待遇按迁出地的标准执行,由迁入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失业保险金发放和相关业务管理。城镇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关系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转迁的,其需划转的费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六条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一年以上,单位已缴纳失业保险费,本人未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其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当地法定最低工资百分之六十的一次性生活补助费。补助期限最高不超过二十四个月。但农民合同制工人已自愿缴纳其月工资总额百分之一的失业保险费的,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失业保险待遇。第二十七条单位招用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以接受被招用的失业人员的委托,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用于再就业培训。第四章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第二十八条失业保险基金实行各设区的市统筹、省部分调剂的管理体制,各设区的市负责本行政区域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使用,省负责各设区的市失业保险基金的调剂。省失业保险调剂金为各设区的市当年征缴的失业保险费总额的百分之八,用于设区的市失业保险基金收支余缺调剂。统筹地区的失业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由省失业保险调剂金调剂,地方财政补贴。失业保险调剂金的调剂以及地方财政补贴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建立失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审计制度。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应当依法监督失业保险基金的缴纳、使用和管理。失业保险基金应当依法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将失业保险基金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或者挪作他用。第三十条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并依法定期向社会公布上年度失业保险基金的缴纳、使用和管理情况。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委员会及其监督机构依照本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对失业保险基金管理的指导和监督,维护失业保险各方的合法权益。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三十二条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缴纳或者未按规定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缴纳,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未缴金额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失业保险基金;拒不缴纳的,地方税务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单位不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或者不按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致使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单位应当按照本条例有关规定如数赔偿由此给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三十三条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有关的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在与职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时,未按规定书面告知其享有失业保险待遇权利,或者未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证明的;(二)未按规定公布本单位失业保险费缴纳情况,或者未及时向提出查询要求的职工提供失业保险费缴纳情况的。前款所列行为属单位负责人故意指使的,对单位负责人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四条虚报、冒领失业保险金和其他失业保险费用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追回其全部违法所得,并处以虚报、冒领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五条单位、职工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对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征缴失业保险费有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对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失业保险金、生活补助费及其他失业保险补助费用有争议的,可以要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协调处理;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理结果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第三十六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不为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失业人员办理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手续的;(二)未按规定为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或者生活补助费的;(三)未按规定为职工或者失业人员办理失业保险转迁手续,或者违反规定程序办理的;(四)未按规定出具缴费凭证,或者提供单位缴费数额和参保职工名单的;(五)未按规定履行失业保险费用征收和失业保险待遇发放等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第三十七条单位和个人挪用失业保险基金的,由有关部门追回款项;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入失业保险基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三十八条国家机关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参照本条例执行。第三十九条本条例自20*年9月1日起施行。**年10月25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条例》同时废止。

保险企业范文篇6

哈佛大学亨林论教授主持过一个国际经济文化研讨会,结论是:任何国家和个人,不论它发达还是不发达,都是它的文化选择而不是经济选择,任何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是文化。

一、突出民族特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文化,是组织的价值观、共享的信念、团体规范等,“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一般认为,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等因素组成。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既彰显企业本身发展的价值取向,又鼓舞和激发企业成员的巨大潜力,使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大大提高,也使企业成员在思想和精神上真心实意地为企业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源泉,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从文化的特性上来说,文化是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我们通常说的文化包括了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继承性等,其中的民族性,就是说文化不同,感觉会很不一样。文化的民族性,能够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基本特质,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

有专家指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你现在的文化是民族文化,但是你要用现代化的手段去改造你的流程,使这个流程能够适应未来发展,并不是说你的行为一定要放弃民族的特点,但是一定要适应现代化技术的要求。所以,企业文化既要保证民族的特点,又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企业文化只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这是由于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也造就了企业文化的时空性和多样性,因而产生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的企业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个大文化的子系统,各民族、各地域的企业文化共生共荣,组成了世界企业文化的交响曲,使大文化的交流带来了碰撞与汇合、交融与冲突。

此外,企业文化表现在文化的物质层面上具有“浅层的文化趋同”,而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各民族和地区都更加注重和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而地方和民族特色是企业文化的个性所在,是创造企业文化个性的基础。

二、人保财险企业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业的企业文化,主要反映了企业的保险保障功能、融资保障功能和管理保障功能等。其总体特征是:人民保险,造福人民。对客户,笃守诚信理念,提供优质服务;其核心价值观是诚信立业、稳健经营、创造卓越、回报社会;工作作风是求真务实、规范严谨、令行禁止、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文化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和谐奋进;经营理念是以人为本、诚信服务、价值至上、永续经营。企业精神是求实、诚信、拼搏、创新。

人保财险企业文化是一种“市场为先”模式,是代表着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的先进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模式具有阶段性。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人保财险企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企业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其企业文化研究现状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总体上还显得薄弱。企业文化没有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层次问题去深入考虑,其核心地位也尚未确立。二是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存在“断层”。例如,部级、省(市、自治区)级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层次、体系、思路等比较明晰,而基层相对欠缺,多以介绍企业文化的意义、涵义为主。三是对企业文化发展的走向和定位缺乏创新,没有全面有效地反映地区和民族特点。

三、再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

呼伦贝尔市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西、北与蒙、俄接壤。有蒙、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32个民族,我国三个“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在市域,蒙古族是其主体民族。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市分公司(简称“分公司”,下同)下设13个旗市级分支机构。分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力求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人保财险企业文化为纲领,与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纯朴的民族文化相结合,经过不断地演进升华,形成既有中华民族共同特点,又有地区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族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其给力点是:

(一)结合市情,对少数民族文化深入理解和吸收

汲取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是创造呼伦贝尔市优秀人保财险企业文化有效途径,也是人保财险企业长远发展的给力点。

蒙古族是一个对世界发展有过重大影响和贡献的伟大民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一员,其文化是草原文明的历史见证。蒙古族哲学思想表述形式是多感性、多形象表达,融情理于一体,激发人们的理想和奋斗的热情。

蒙古族的先民是游牧民族。在文化的特质方面,游牧文化折射出兼容、多变、简朴、动态的特点,就像德勒兹和瓜塔里所描述的那样,游牧空间是平滑的、开放的,其中的运动可以从任何一点跳到另一点,因而,人们只要能打破成规,跨越挡在面前的一座一座高原,就可以进入无拘无束的思想境界。

蒙古族传统文化有混沌、通融、结合的特点,它们之间都相互交错、相互结合、相互通融,构成民族文化的鲜明而生动的特色。蒙古族文化具有开放性、刚毅性和崇德性。蒙古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按中国哲学来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二为一,即“追求天人合一”。

这里,“天人合一”中所谓的“天”,就是企业的地区环境,“人”既是企业的员工,也是当地的各民族的人民。在呼伦贝尔市人保财险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保财险企业在追求利润、讲经济效益的市场竞争中,也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尊重民族习俗,与当地各民族精诚团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得到地方政府和各民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戴,实现人保财险的行业的和谐可持续长远发展。

(二)把握现代企业文化主流,体现民族文化的精华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但是它的前提是要有战略思维。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上把握好现代企业文化的主流,在细微之处又处处体现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精华。

1.要体现蒙古族文化结构的非浅性,即混沌性,其实质上是对蒙古族文化的混沌性特征的再认识,这从方法论上会大有进步。现代企业文化正是由于缺乏混沌理论,简单化地进行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再造,产生了“千企一面”的后果。而从从多角度解析蒙古族文化的要义所在,正是企业文化特色的创新之处,并在民族地区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2.企业文化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除了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实质、科学观念、思想和审美观,以时代精神决定文化的主流方向,同时要融合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因素去创造出特色。例如,企业形象标志、品牌设计、服装、徽章、文体设施及宣传广告等,都要体现地区和民族特色。

3.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注重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礼仪、习惯等,形象地将少数民族文化反映到人保财险企业文化中去,形成表达特定情感的企业文化体系,其内容展现在企业文化的物质层、精神层、制度面以及心理行层等,形成企业文化的特色体系。

保险企业范文篇7

关键词:企业;补充性保险;企业管理

企业补充性保险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主要的功能集中在企业资产保障以及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但是从增加了企业成本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补充性保险也存在一定的实践性弊端,需要综合考量,深入分析其对企业管理的利弊影响。

一、企业补充性保险内涵

在了解企业补充性保险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社会保险的内涵。通常来讲社会保险指的是通过国家严格立法并进行资金多渠道筹集进而对社会中全部劳动者提供的经济性补偿,而该种经济性补偿通常在劳动者生育阶段以及出现工伤或者是失业、年老、患病等状况予以提供,进而通过该种经济性的有效补偿促使社会劳动者拥有最基本的实际生活保障。而企业补充性保险则从属于社会保险,强调了经济性补偿提供者为社会企业。企业通过对职工进行补充保险如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的实际缴纳进而维护职工的实际人身以及经济利益。一旦职工在实际工作环节中出现任何人身方面的危险事故,均能够实际得到经济补偿。而这对于企业稳定职工队伍以及提供自身职工良好的就业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也通过补充性保险实现了职工个体与企业自身双向的良好发展。

二、企业补充性保险对企业管理的有利影响

1.维护职工队伍稳定

企业的社会保险有利于激发职工工作热情,有利于职工队伍建设。企业的社会保险涉及职工家庭生活的多个方面,让职工在遇到个人困难时有能力应对,这同时也是企业对职工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企业对职工能力的肯定的重要表现,能够让职工增加对企业的认同,自觉维护公司利益,将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自己的生活幸福紧密相连,同时也能让职工意识到自己未来的生活保障基础来自企业的良好运营和发展,只有企业拥有了良好的发展才能有自己的未来发展。

2.促进企业社会贡献实现

从企业的社会贡献角度分析,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物质财富创造主体,企业的整体运行能耗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程度都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的补充性保险不仅对企业的管理带来多种有利影响,同时也能够对社会良好竞争发展体系建立提供重要依据,企业的社会贡献程度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企业的补充性保险的附加价值实现。企业的补充性保险完善直接有利于社会就业问题的缓解,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这些都是企业补充性保险促进企业社会贡献实现的重要内容[1]。

3.提高企业综合生产实力

企业的补充性保险有利于企业综合生产实力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生产实力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是全体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企业的补充性保险,尤其是企业的养老保险的实施,实现了全体企业职工福利的维护,是企业职工个人福利的重要体现,这会明显增加企业职工的心理安全感。企业的每一位职工对企业的认同度提高都是职工对企业忠诚度提高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职工就可以减少实际的工作怠慢现象,通过对养老金的领取基数的自由调整刺激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企业补充性保险对企业管理的不利影响

1.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一般来讲一个企业在实际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而这些耗费的金钱往往来源于企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以及企业中大量劳动力实际劳动费用的支付[2]。此外企业还需要进行品牌宣传以及风险调控等等,而这些环节无一不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实现的。而随着现今劳动力流动性的逐渐增强,大部分企业中的劳动力并非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伴随着劳动力较强的流动性,企业如果对所有职工进行补充性保险的提供,一旦出现职工流失,企业就会面临较大的经济损失,而即使职工队伍较为稳定,企业用于提供补充性保险的相关资金也将是企业较大的一笔费用,因此可以说企业提供补充性保险从一定程度上讲增加了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方面的成本。

2.企业资金账户管理难度加大

企业提供补充性保险对于企业实际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除了体现在生产成本的增加方面之外,还体现在资金账户实际管理难度的提高。一般来讲企业中资金账户具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但是补充性保险的实际提供则会打乱企业对于资金的良好管理,具体划分到职工个体的补充性保险又具有不一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对于账户良好管理的难度,而该种状况对于企业发展来讲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企业保险纠纷风险提高

企业的补充性保险虽然各类明显优势,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补充性保险的实践也会带来很多保险索赔,事故纠纷的风险增加,保险人等人员管理容易产生混乱,一旦企业的养老保险或者企业的社会保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为相关法规的不完善而产生纠纷,都会使企业的运营管理受到不必要的影响,企业的生产发展正常秩序也会受到冲击。一旦企业的保险纠纷风险提高,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外部声誉受损,不利于企业的生产发展以及企业合理管理秩序的构建[3]。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对于企业补充性保险的实际研究也成为各个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企业中补充性保险的有利影响以及不利影响进行实际分析,以期为后续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作者:侯强 单位:北京电力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何文炯.基本养老保险深化改革与补充性养老保险发展[J].中国保险,2015(,10):48-50.

保险企业范文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产保险;企业风险

一、文献综述

财产保险是中小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内学者从各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例如,康意、杨泽云在其文章中分析了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并对比分析了国外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发展情况[1]。杨晓钟、顾裔峥、卜松从中小企业本身、保险公司及政策三方面分析了制约中小企业参加财产保险的重要因素[2-4]。王炳三、秦阳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为促进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发展可采取的对策和建议[5-6]。秦阳、张贺哲、贾蕾等就中小企业财产保险进行了研究,不同的是,张贺哲的研究对象是营口市的中小企业,而秦阳、贾蕾则是以整个国内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更广[7-8]。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中小企业在参加财产保险时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应充分分析此类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二、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小企业虽然经营规模不大,但地位不容小觑。很多大企业,如联想、海信、华为、海尔等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可以说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为国家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收入,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获得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出我国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为社会不断创造财富的同时,自身所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大。目前,保险公司在中小企业财产保险方面提供的服务尚未获得相应的开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其自身条件限制,影响了保险的供给和需求。保险是提高中小企业风险抵御能力的必然选择,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因此,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对中小企业开展财产保险显得格外必要。

三、中小企业开展财产保险的意义

中小企业开展财产保险能有效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一些中小企业已成为一类产品的龙头企业,其抵御风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开展财产保险的意义如下。(一)保障中小企业健康稳步向前发展。当前,一些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存在很高的风险:企业的部分资产一旦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企业就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可能会破产。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科研工作也有很高的风险。如果企业投资了相应的保险,如同有了一笔可供救急的资金,使企业能及时渡过难关,转危为安。因此,中小企业实行财产保险对资产等进行保护,能够保障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创新保险竞争市场、发展保险业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在财产保险市场中,车险保费规模已占财产保险规模的60%以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仅依靠车险业务难以支撑其持续健康发展。目前,诸多保险公司为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致力于开发新的保险产品、拓宽公司业务渠道、寻找新的可保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财产保险的参保率低于5%,甚至在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中,中小企业的财产保险完全处于空白状态。因此为扩大保险竞争市场,保险机构可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财产保险业务。总之,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企业财产保险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企业财产保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供开拓。保险业竞争不断加剧,也决定了中小企业财产保险是我国保险业未来市场竞争的焦点。保险公司需要认识到,中小企业财产保险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保险公司可迅速扩大市场、扩大保险费范围以及击败竞争对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条件,必将获得进一步发展。为创新保险竞争市场,开发中小企业财产保险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四、我国中小企业开展财产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投保意愿较低。中小企业财产保险的参保率一直很低,且主动投保的大多是高风险企业,如纺织业、纸业、化工业等,导致保险“大数法则”无法应用。同时在参保的高危企业中,道德风险事故频发,提高了保险公司对中小企业财产保险业务的赔付率,这使得保险公司对此类业务的风险偏好较低。(二)保险产品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需求复杂,因此其面临的风险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规模、不同地域和不同贸易环境中的中小企业都存在不同的风险。然而,我国产险公司目前产品大多雷同,种类偏少,经营缺乏特色,造成保险市场中的保险产品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三)保险机构提供服务的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参保数量虽然较多,但单份保单数额较低,保险公司需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会降低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积极性。此外,财产保险公司在产品的销售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日常性服务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五、我国中小企业开展财产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的原因。1.风险管理意识滞后。我国部分中小企业风险意识不高,对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常常抱有侥幸心理,往往只对高风险业务投保,并且缺乏对自身风险的系统性认识,风险管理意识落后,导致企业投保意识不强。企业往往专注于获取的利润,而忽视控制或规避潜在的经营风险。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甚至对保险的作用和种类功能缺乏认识,在企业盈利不佳或亏损的情况下,很容易压缩保险支出。2.资金实力不足,缺乏购买保险的能力。部分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不强,通常不具备通过建立自保基金和自保公司抗击风险的能力。企业一旦遭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或市场变化、货款回流不及时的情况,其正常经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部分中小企业整体利润低,资金规模较小,负担重,导致企业可用资金少,缺乏购买保险的能力。(二)保险公司的原因。1.中小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匮乏。在我国保险市场中,经营中小企业财产保险产品的保险机构数量比较少,提供的保险产品主要包括中小企业综合保险、责任保险、短期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等,种类较少。2.保险公司对企业财产保险的重视度不高。保险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车险、人寿险等方面,在财产保险方面,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层面。中小企业财产保险业务仍未得到保险公司的充分重视,特别是在制定承保政策时,许多保险公司对中小企业的承保条件有着几乎严苛的要求,因此中小企业财产保险的参保率一直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三)政策原因。政府缺乏专项政策支持。在国内,政府虽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但对于中小企业参加保险缺乏专项扶持政策。对保险公司而言,办理中小企业的财产保险意味着其要承担较高的风险,这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措施,特别是要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保证保险和巨灾风险给予一定的扶持,从而提高保险公司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另外,人民银行虽然正在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信系统,但收集的信息仅仅反映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的还贷情况,中小企业的财务和经营信息较少,给保险公司的承保和理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六、中小企业开展财产保险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方面。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增强自身风险管理意识,还要带头执行企业财产保险宣传和教育工作。其次,中小企业要对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估,如哪些风险的发生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是企业可以承担的,哪些风险是企业无法独立承担的。针对第一类风险,企业可以自保,也可以联合其他企业建立行业自保基金;对于第二类企业无法承担的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保险进行风险转移和分散。(二)保险公司方面。1.改善产品设计与提高服务能力。(1)实施差异化服务,进行市场细分。根据中小企业差异化的保险需求,为其设计针对性的财产保险产品,并设计各具特色的附加保单或批单,扩大企业的选择范围,避免企业购买保障内容重复的险种。(2)提供高效的客户服务。保险公司应以客户为出发点,提高网络销售、核保、理赔的服务能力,降低客户的时间成本,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应引进专业的技术服务人才,提升公司的竞争力。2.全面提高认识,推进保险服务。中小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对此,保险公司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财产保险并积极推进保险服务,提高自身认知和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从而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三)政府方面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在我国保险市场中,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在很多地区开始了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从某种程度上看,我国中小企业的财产保险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企业数量多、分布区域广、面临的气候条件多样、管理体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低下等。而与此相对的是其社会产值巨大、提供就业岗位的占比较大、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等。因此,应当把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宝贵经验应用到对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开发上来。另外也可通过一定的税收工具,对指定的保险产品、行业、地区和参保对象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

七、结语

开展财产保险是中小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风险保障作用,影响着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努力做好中小企业的保险业务,能够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康意,杨泽云.我国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发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17):3-4.

[2]杨晓钟.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现状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6(18):162.

[3]顾裔峥.关于中小企业财产保险的探究[J].智富时代,2016(4X):48.

[4]卜松.谈谈中小企业财产保险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路径[J].中国保险,2012(11):36-38.

[5]王炳三.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11):46.

[6]秦阳.对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现存问题的几点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7(9):39.

[7]张贺哲.营口市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参保现状、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8(1):84-86.

保险企业范文篇9

一、现有文献缺少对保险企业经营目标的普适性规定

目前国内的保险学教材,很少能找到对保险企业经营目标详细与明确的描述,至多在关于保险公司的分类时提及。如魏华林、林宝清主编的《保险学》第92页中写道,保险形态以保险经营的性质为标准,可以区分为营利保险与非营利保险,其中营利保险又称商业保险,是指保险经营者以营利为目的而经营的保险。另有学者提出保险企业管理目标之说,认为保险企业管理目标分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又细分为自身的经济目标(即为企业的利润量)和社会经济目标(即保险企业为社会所提供的经济补偿量和给付量),而社会目标主要包括提高社会风险管理意识,防灾防损、降低经济损失,安定社会生活,以及为国家提供税金等。

邓大松主编的《保险经营与管理》对保险经营有比较全面的论述。从保险经营的性质、思想、目标、策略、环境、原则等方面对保险经营活动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认为社会主义保险企业的经营目标或总目标是保障社会再生产持续进行和人民生活安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就具体内容而言,按企业发展角度有长远、中期、近期目标之分;按利益角度有社会贡献目标、企业利益目标、个人利益目标之分。这里的保险经营实质上是指保险企业经营保险业务。

从上面介绍的文献可以看出,对于保险企业的经营目标取向,缺乏明确的界定,不是没有讨论,就是有涉及的又过于宽泛,很难起到对保险经营实践的实际指导意义。似乎关于保险企业的经营目标问题,没有进行专门讨论的必要,因为它也遵循企业组织的一般性规范。

二、现代保险企业经营目标重构的理论分析

理论上,现代商业保险企业,从微观层面看其经营目的是盈利并借以获得生存和发展扩大的基础,但从全社会的宏观角度看,它是对减低风险进行组织、管理、计算、研究、赔付和监督的一种服务,体现出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社会属性及其社会管理功能。我们知道,保险是一种分散危险、消化损失的经济制度,也就是将不幸而集中于个人的意外危险以及由该意外危险而产生的意外损失,通过保险而分散于社会大众,使之消化于无形。保险企业作为专门经营这种具有社会功能的保险产品的经济组织,在其经营活动中自动地就有着社会责任,并且正是通过这些社会责任的实现而使保险公司体现出不同于其他经济组织的特性。

就现代股份制企业而言,也有学者认为其经营目标并非仅仅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1960年第38期《哈佛商业评论》刊登安东尼的文章,指出:大多数公众持有的大公司并不试图寻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只是寻求利润的满意水平的实现。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这种模式通常是指美国和英国的那些股份制公司。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可见,股东财富最大化并不是公司管理者们的一个合宜的行动指南。因为,衡量股东财富最常见的标准就是股票的价格,而不是会计利润。由于股票价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多种非基本因素,诸如投资心理、经济趋势等,因而股票价格的最大化并不等于实现了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柯尼尔(bradbrdcornell)和夏皮罗(alanc.shapiro)曾提出“扩展资产负债表”模式来衡量公司的目标,其主要观点就是:公司的价值不仅仅由它的财务状况组成,而且还由它的组织责任所组成。在美国的一些案例中,法院已经将公司的长期价值理解为包括雇员、顾客以及整个社会的各方价值,如1985年unocal公司与mesa石油公司的案件,1990派拉蒙与时代公司的案件等。因此,现代股份制企业(包括保险公司)的终极目标不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是社会整体财富的最大化。一旦企业的价值被认为是一种继续经营(即为社会创造财富,且能延续到将来一段时间的经营实体)的价值,管理者就必须要考虑公司组成各方的利益。管理者只有履行对公司所有组成各方的广泛义务,即履行公司的社会责任,他才能真正为股东服务,也就是说公司管理者都在花费别人的钱来为一个广泛的社会利益服务。正如有人形象地描述道,既然我们能讲通用汽车公司有缴税的责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讲它有防治污染的责任呢?

归纳起来,本文认为,保险企业是专门从事组织保险基金,为社会提供保险保障,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人身伤亡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活动的经济组织。保险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不是一般物质生产和交换活动,而是一种具有经济保障性质的特殊的劳务活动。因此,保险企业的经营目标取向,可以概述为保险企业通过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来实现其对于个体、经济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保障。它是直接与间接、短期与长远、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没有保险企业的有效经营,无法履行保险企业固有的社会责任;不以社会经济保障为着眼点,自利的保险企业不可能立足于市场。经济效益是前提,缺乏利益驱动机制的保险公司无法履行其社会责任,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应该是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

三、基于社会责任的新目标取向有利于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实现

长期以来,由于受僵化的、单一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保险企业的经营目标被严重扭曲,将保险社会效益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严重贬低保险经济效益。一方面承认保险公司是经济实体,有其自身的效益,另一方面又不允许其以利润为目标,造成实践中公司经营目标不明确,经营行为扭曲,企业没有活力。直到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理论界才提出反映保险企业经营效益的综合性指标就是利润,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保险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从实践上看,由于体制改革进程的缓慢,管理人员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严重,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的复杂性,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机制的不配套以及外部市场形成的不规范等种种原因,保险企业还远没有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国有保险公司,它们没有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运行机制,没有建立以效益为核心、以偿付能力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制。

随着以股份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逐步推进,非国有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些股份制企业包括股份制保险公司在市场经济中的蓬勃发展和良好经济表现,激发了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在经济改革中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依据金融理论的一个基本信条,这些股份制保险公司的企业经营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这是由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所决定的。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则是间接通过实现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来达到的,这意味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企业经营目标的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模式正在由“数量扩张型”向“效益优先型”转变。这一方面是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所要求的,另一方面也是近10年来保险企业在快速扩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经验教训所迫使的,是市场本身的无形之手驱动的。如果盲目追求短期规模效应,不讲求经济效益,不计较经营风险的累积,不顾及中长期的经营战略,我国保险公司根本无法应对经济的波动,是极其脆弱的。人民币利率调整的历程及其对保险业产生的影响,给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者上了深刻的一课。许多为了占领市场、追求纯规模效应而推出的保险新产品,给那些保险公司留下了巨大的风险包袱。保险监管部门不得不连年强调经济效益观念,“保险业的发展,不仅是业务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结构的优化、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只有结构优化了,质量和效益提高了,保险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才有后劲,才是健康的发展。”可喜的是,通过监管部门的外部推动和保险公司自身的内部调整,出现了良好的转型势头,各家保险公司都把转变保险经营理念作为实施战略转型的核心,把承保利润作为公司经营决策的出发点,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效益最大化。

保险企业范文篇10

(一)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企业中普遍存在对建立合理企业医疗保险机制不够重视的情况。医疗保险对于员工在企业中能否长远发展及其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企业对医疗保险管理机制不够重视,使得在管理和缴纳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以致损害了企业员工的利益,导致员工在日后的使用中出现种种麻烦,使得企业员工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也同时为企业带来诸多麻烦,在危害员工利益的同时,影响企业的健全发展,给企业的声誉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制度不规范。企业医疗保险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几乎存在每个企业当中,此类问题不容忽视。健全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一种责任。不健全的医疗保险机制直接影响企业员工利益,导致员工的医疗费用存在误差。企业医疗保险由公司缴纳和个人缴纳两部分组成,但因制度不健全,导致公司未能及时将公司部分缴纳到医疗保险中心,或者完全未能将保险缴纳,再或者企业缴纳与员工缴纳比列不合理,按理两者应该秉承公平原则,但是由于机制建设不合理,使得缴纳比例成为缴纳保险的一个困难问题,最终导致员工使用率较低的同时还影响了员工就医,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生活情况。

(三)落实情况差。就目前而言,仍有单位尚未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说明在企业中,医疗保险的缴纳落实的不是很好。有些员工对于医疗保险保障机制认识不够透彻也未对此类单位提出异议,但这种维权意识薄弱的现象的后果就是不能获得相应的医疗保障。此外,医疗保险机制不完善的单位也会直接导致医疗保险实施情况差,造成在落实环节出现工作程序复杂多变的情况,使得员工也蒙受一定的损失。

二、建立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的措施

(一)重视建立保险机制。将建立合理企业医疗保险机制重视起来是建立完善机制的重要基础和指南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意识和加强重视程度才能保证企业医疗保险机制的合理和完善,进一步促进医疗保险机制能够及时且充分的将其作用发挥出来,并能将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很好的保障起来。本身医疗保险机制的内容所涉及的利益就比较多方面,所涉及的部门关系也较为复杂,企业作为职工承保方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积极主动来协调各方面之前的关系,保护本企业员工的利益,使医疗保险机制能够真正发挥其自身作用,不再是形同虚设。由此可见,只有单位能充分认识到建立医疗保险机制的重要性,并将其重视起来,才是开始医疗保障的真正第一步。

(二)加强完善保险机制。通过现有企业医疗保险机制现状,来分析问题,抓住现有存在的不足之处来完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是极为重要的。虽然将医疗保险机制重视起来,但是建立的医疗保险机制却存在种种缺陷,也不能很好的保障员工的合法利益。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健全医疗保险机制的程序,将医疗保险的范围不断拓宽,尽可能为员工在医保方面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其次可不断的增加医疗保险机制的内容,比如一些关于预防疾病的机制内容,通过很好的预防来为员工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同时也会为企业减轻不少的医疗负担,为员工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保障,使得完善的医疗保险机制在企业、社保、员工之间能够游刃有余的施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