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矿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7:26:49

澳大利亚矿业

澳大利亚矿业范文篇1

(一)矿业资源禀赋丰裕。勘探项目投入量巨大

澳大利亚是传统的矿业开采国,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世界第三大矿产品生产国。澳大利亚的矿石开采主要用于出口,其出口量占开采量的80%。

澳大利亚的矿石产品种类繁多、品位优良,且储量巨大。目前已探明的矿产中,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铀、铅、锌、钽和镉;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铋、错、铪;居世界第三位的有煤、铝土矿、金、钴、锂和金刚石等。为我国进口商青睐的铁矿石资源的年储量也已达到180亿吨。据统计,2007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1.46亿吨,占我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38%。

澳大利亚拥有许多世界级的矿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西澳大利亚州的哈默斯利铁矿带,昆士兰州的蒙特艾萨铅锌矿区,新南威尔士州的莱特宁山脉黑蛋白石矿床等。

在具备优良的矿业资源禀赋的同时,澳大利亚政府对矿业勘探也相当重视,对矿石勘探项目的投入巨大且投入额逐年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在增加勘探支出的同时,也注重提高勘探技术的科技含量。2007年,政府启动了新一代矿产勘探计划——“玻璃地球”计划。该计划利用三维可视化和地质模拟等技术,使大陆表层1公里以内的地域,像“玻璃一样透明”,从而大大提高了勘探效率与准确性。

(二)交通运输条件便利。港口设施完备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要冲,交通便利,远洋运输业发达,是重要的国际运输中心之一。运输成本较低,运输效率极高。墨尔本港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现代商业港,港口的年吞吐量在6400万吨以上,有4万平方米的堆场,码头上铺设铁路线,油罐车可直达码头。凯恩斯港、悉尼港、弗里曼特尔港亦是其重要商贸港口。赫德兰港是其主要的矿物出口港之一。

(三)低利率、低通涨,经济持续增长

澳大利亚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具有低利率、低通胀、经济持续增长的特点。根据经合组织的报告,澳大利亚2006、2007、2008财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8%、4.1%和2.5%。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2009—2010财年的经济增长率将放缓为1.7%。不难看出,澳大利亚的经济颇具活力,其经济增长率超过了经合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国。

(四)外资政策趋于鼓励性

大体上看,澳大利亚对外资的政策是鼓励性的。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就开始放宽对外国资本的限制。在当今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亚进一步减少外资限制条款,以吸引全球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投资。

1.放宽准入审批限制

从1999年9月起,澳大利亚政府将外国对澳大利亚既存企业投资的政府审批底线,以及外国公司中澳大利亚资产被另一外国公司收购时须向澳政府通知的底线由原来的500万澳元放宽到5000万澳元。这一政策极大地方便了投资额在5000万澳元以下的中国企业,使投资者避免了繁杂的审批手续,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投资收益。

2.放松矿业投资的股权限制

澳大利亚政府取消了在新矿业开发项目中,澳大利亚人要拥有一半股权的限制[投资主体为外国政府(包括国企)时不适用],同时外国人接管既存采矿企业,也不必再进行经济利益检测。

(五)与中国具有良好的经济贸易关系

澳大利亚与中国具有良好的经贸关系。1972年,澳中签署了两国贸易享受“最惠国”待遇的文件。1978年澳政府宣布对中国实行普惠制待遇。近年来,我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额逐年攀升,2007年中澳双边贸易总额已达到438.5亿美元。同时,中澳之间的投资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澳大利亚已成为中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IDD)的第六大目的地。仅2007年,中国对澳大利亚非金融类项目直接投资额已逾9.4亿美元。同年,澳大利亚在华的新增投资项目487个,实际使用金额3.5亿美元。

(六)法律体系健全。外资可得到充分保障

澳大利亚虽然没有统一的外资法,但外资活动主要由1975年通过的《外国收购和接管法》、《公司法》等法律监管。澳大利亚的各州政府、地方政府也分别出台相应法律,保护外资在本州、本地方的合法权益。

总体而言,澳大利亚的矿业投资环境良好,但在当今经济背景与海外投资者对澳大利亚矿业的收购狂潮下,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风险。

二、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机遇与风险

投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仅热衷于历史材料的堆砌,而忽视时代本身特点的投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当今世界,投资形势瞬息万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投资者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风险?

(一)危机中的矿产投资机遇

1.金融危机成为澳大利亚矿业股指“走绿”的推动器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继上世纪初“大萧条”之后,波及面最广、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全球性经济衰退。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都受到危机的影响,澳大利亚也不例外。其矿业产业正面临着生产规模缩小与被迫裁员的窘境,截至2009年4月,澳大利亚矿业企业裁员已逾1.2万人。与此同时,市场上不断走低的矿石价格更使矿山开发者措手不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际市场上主要金属如铜、铝、铅、锌等的价格指数分别下跌20%、16%、40%、31%,且无明显反弹迹象。长期的萧条也导致企业内资金流动出现严重困难。在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澳大利亚矿业股领跌股市,然而这也为我国投资者“低价收购”提供了机会。

2.下跌使中国投资者“掏腰包”时更有底气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投资者带来的另一利好消息是澳元下跌。澳元汇率于2008年7月中旬开始大幅下跌。澳元兑人民币汇率由1:6.6636,跌至8月中旬的1:5.9378。2009年,澳元下跌趋势更是不可逆转,根据外汇价牌,4月中旬,澳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4.9727。澳元的持续下跌为中国投资者的并购又增添了筹码。

3.澳大利亚矿主与中国矿业企业“联姻”的欲望强烈

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机遇对于世界各国的投资者都是均等的,但是澳大利亚矿业企业主观上更愿意与中国企业“联姻”。澳大利亚铅锌矿大亨Perilya公司面对恶意收购,主动寻求中金岭南,提出收购要约;澳洲第三大铁矿石出口商ForteseueMetalsGroup也积极地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就可能的投资机会展开对话。澳大利亚矿业巨头表现得如此主动,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看重中国广阔的市场。中国作为矿业资源消费大国,有色金属需求量已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市场资源广大。中国虽是矿产大国,但贫矿多、富矿少,多数产品的原料供应对外依存度较高。尤其是当今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品位优越的矿业产品。同时,中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逐渐开放,也使得更多海外受困企业把目光投向中国。其次是中国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中国主要矿业企业具有相当实力,能够提供目标企业急需的现金。中国的矿业生产以供给“内需”为主,金融危机对其影响十分有限,许多大型矿业企业并没有受到金融风暴的大规模冲击。同时,中国矿业实体自身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制、掌握着广阔的矿带,资金力量雄厚,国际信誉优良,涌现出中国铝业、中金岭南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实体。面临大量债务问题的澳大利亚矿业企业与这样的投资者“联姻”,更有利于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提升信心。

金融危机下,现金为王,中国在此时恰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投资者可以为目标企业提供足够资金,而不是采取股权交易的形式。目标企业的决策者由于担心用于交易的股票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下极有可能贬值,因此更愿意与能够提供现金交易的中国企业接触。

4.在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国家也在为企业排忧解难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投资者在做“走出去”的决策时难免有所顾虑。为此中国政府也在为矿业企业“撑腰”。2009年3月初,国务院通过了《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就包括有色金属行业的振兴规划。国家通过收储政策(目前出台的收储规划为:铝100万吨、铜40万吨、锌40万吨),减少国内矿企的积压库存,保证企业现金流的活跃。通过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创新研究、鼓励优胜劣汰、优化重组,使产业升级,使相关企业在收购竞争中能够把腰板挺得更直。

(二)危机中的矿业投资风险

1.来自对手的竞争风险

机遇是平等的,其他国家或东道国的投资者在机遇来临时也不会畏首畏尾。所以,中国矿业投资者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它们的并购竞争。这类竞争使我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成本增加。比较典型的实例是,中金岭南联合印尼的安塔公司拟收购澳大利亚先驱公司,遇到了来自印尼的布米公司的竞争。双方你追我赶,多次提高收购价格。收购价由每股2.5元飙升至每股2.85元。中金岭南经过多方面考虑,不得以退出竞争,撤回要约。同样,中国铝业联合美国铝业收购澳矿业巨头力拓的部分股份时,也遇到了来自澳业巨头必和必拓的竞争。在其他收购案例中,投资者间的竞争更是不胜枚举。

2.来自东道国政府的审批风险

能源矿业产业涉及澳大利亚核心利益与国家安全,中国企业的大规模收购必然引起澳大利亚政府的警惕与担忧,促使其出台相应的限制性政策。2009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要求外商投资必须“符合澳大利亚利益”,要求“投资透明,无政治背景”,这一模糊的政策为投资准入审批提供了极大的裁量自由度。同时,2009年2月17日,澳政府又宣布外国政府及其人(包括国企)对澳投资,必须通过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FIRB)的审核,并明确规定外资持股不得超过15%。

相比之下,此类风险更应该得到我国投资者的重视,因为它是一切主要风险的根源。为了不给它国留下“政府过分介入”的话柄,东道国政府可以将这种风险转化为单纯的竞争风险。通过支持本国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竞争,来达到制约外国投资者的目的,然而在这类有东道国政府幕后支持的投资竞争中,我国企业是很难取胜的。

3.来自于目标企业的现存债务风险

有些澳大利亚的矿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有大量债务无力偿还。中国投资者如果选择股权收购,就要承担相应的债务问题,这就要求收购企业本身有雄厚的实力。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收购股权后,由于本身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缺乏流动资金,难以经营。所以,在股权收购时,一定要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债务情况,评估其风险是否是企业自身能够承担的。

三、中国企业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策略

中国矿业企业的海外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如何利用机遇、规避风险,是投资者亟需思考的问题。成功的投资往往是以成功的策略为基础,通过分析中国矿业企业在澳大利亚投资并购的几大特色案例,我们不难归纳出以下四条投资策略。

(一)投资目标与股权策略

矿业产业是澳大利亚能源产业的核心,关系其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澳大利亚政府对这一领域的投资审批始终采取相当审慎的态度。所以,中国的投资者在收购此类产业实体时,就要讲究策略。

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申请收购澳大利亚中小规模矿业实体,更容易获得澳大利亚政府的批准。而且在收购大型矿业实体时。不要总以“持大股”为目的,因为这样很容易引起东道国政府的恐慌并出台严厉的限制政策。所以,大项目的投资者可以瞄准目标企业在非东道国市场上市的股份以缓解东道国政府的忧虑。中国铝业联合美国铝业收购力拓公司时,就有意避开力拓在澳洲的上市股份,而选择收购其在英国上市的股份,但即使是这样,澳大利亚政府仍然做出了“延长三个月审查期”的决定(最终力拓选择放弃与中铝的结盟计划——编者)。

相比之下,中国五矿集团的遭遇则更为明显。该集团斥资17亿美元全资收购世界第二大锌矿开采商——澳大利亚OZMineral的申请被澳大利亚财政部门以“部分开发矿区(ProminentHill)涉及军事禁区,不利于国家安全”为理由拒绝。为确保收购,中国五矿被迫放弃全资方式,以12.06亿美元收购OZMineral的部分资产,并放弃对军事禁区矿山的控制权。这项修改计划最终获得了澳政府批准,但其规定此项收购是纯粹的资产收购,五矿集团并不能持有OZMineral的股权。

(二)投资交流与沟通策略

由于外国的投资审批者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不够了解,因此存在一些偏见。其中最为主要的偏见是“中国政府控制投资行为”。在大型投资项目中,东道国的审批者总想知道“中国政府在幕后的作用”。然而一旦在这方面得出不利结论,对中国投资者将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在投资项目的审批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与东道国政府取得沟通,消除其潜在疑虑。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沟通策略,充分考察目标企业,保证信息对称性,避免盲目投资。

投资者也可以向东道国政府做出一些承诺,譬如,保证收购后不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使本国采购商获得过多利润;制定开采产品在东道国的销售比例;对企业的控制权保守索取等。中国铝业在收购力拓时就向澳大利亚投资审批机构保证“不谋求进入董事会,不会对力拓的经营施加影响”,以减少东道国政府的疑虑。

同时,中国投资者也要和目标企业搞好关系,使目标企业出面,游说其本国政府,这样比我们一味单方面的宣传更有实效。

(三)投资合作与共赢策略

投资需要大量资金,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能够找到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与我方共同收购,将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几大海外收购项目,投资主体基本上都在寻找强大的合作伙伴。中国铝业在收购力拓公司时,选择美国铝业作为合作伙伴。美国铝业历史悠久,且是公认的“全球最大铝业公司”,在世界多个国家设立跨国机构,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与这样的合作者共同收购,对于融资效率、风险的化解与分担都是有利的。

(四)投资竞争与退让策略

中国企业在与其他投资者竞争时,要充分分析自身情况,了解对手信息,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调整。对于大手笔的收购,既要努力争取,也要量力而行,避免一时的决策失误使公司债台高筑、得不偿失。具体来讲,根据情势不同,可以采取两种竞争策略

一是主动出击,据理力争,维护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地位与利益。我们的竞争对手,特别是东道国的竞争对手更容易对我国企业的收购提出质疑,以达到拖延时间、从中渔利的目的。在中金岭南收购澳大利亚Per-ilya公司时,就受到了澳洲竞争者CBH公司的质疑。CBH公司的律师顾问团向澳大利亚政府相关部门反映,称中金岭南在收购过程中透露的信息影响了其公司收购计划,属于不公平竞争,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实施审查,同时要求PEM公司推迟召开股东大会。面对对手的指责,中金岭南及时做出反申诉,通过与澳政府投资审查部门的多次商谈,使对方明确了我们的收购是规范的、不受政府或大股东控制的,对手的指责站不住脚,由此解除了澳大利亚政府的疑虑,也迫使CBH公司退出竞争。

二是避其锋芒,放眼未来,暂时的退让有时是明智的表现。在与对手的竞争过程中,如果竞争对手过于强大,或者对手对该项投资过分执着。我们就要冷静分析竞争的结果,避免造成两败俱伤的情况。中金岭南集团在收购澳大利亚先驱公司时,遇到了来自印尼的布米公司的竞价收购。经过多次提高定价,收购价格越过中金岭南的“红线”。此时,中金岭南理智地放弃竞争,宣布收购失败。然而几个月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中金岭南抓住机会,收购了澳大利亚Pefilya公司,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澳铅锌业巨头50.1%的股份,成为中国首家绝对控股发达国家资源企业的公司。

两相对比,收购先驱公司48%的股份需要20多亿人民币,收购Pefilya公司50.1%的股份需要2亿人民币。中金岭南虽然在形式上退出了竞争,可在实际投资收益上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布米公司,成为此次竞争的真正赢家。倘若中金岭南不顾股东利益,缺乏理智地强行收购,恐怕现在已经处于入不敷出、极为危险的境地。

以上提及的四点投资策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总之,当代中国的投资者只有在认清当前形势,理清投资思路,优化投资策略的前提下,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矿业投资竞争中取得优势,并树立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崭新形象。

参考文献:

张华:澳大利亚矿业投资环境分析,《中国矿业》,2001年第10期。

刘树臣:澳大利亚玻璃地球计划及其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8期。

AustralianBureauofStatistics.YearbookAustralia.2007.Australia:Canberra,2008.

商务部《2005-2008年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人民出版社。

鲍江升:《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国企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三点建议》,《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7月。

张瑞杰:《五矿收购OZ澳大利亚终开绿灯》,《法制晚报》,2009年4月25日。

邱闯:《国际工程合同原理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澳大利亚矿业范文篇2

(一)矿业资源禀赋丰裕。勘探项目投入量巨大

澳大利亚是传统的矿业开采国,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世界第三大矿产品生产国。澳大利亚的矿石开采主要用于出口,其出口量占开采量的80%。

澳大利亚的矿石产品种类繁多、品位优良,且储量巨大。目前已探明的矿产中,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铀、铅、锌、钽和镉;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铋、错、铪;居世界第三位的有煤、铝土矿、金、钴、锂和金刚石等。为我国进口商青睐的铁矿石资源的年储量也已达到180亿吨。据统计,2007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1.46亿吨,占我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38%。

澳大利亚拥有许多世界级的矿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西澳大利亚州的哈默斯利铁矿带,昆士兰州的蒙特艾萨铅锌矿区,新南威尔士州的莱特宁山脉黑蛋白石矿床等。

在具备优良的矿业资源禀赋的同时,澳大利亚政府对矿业勘探也相当重视,对矿石勘探项目的投入巨大且投入额逐年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在增加勘探支出的同时,也注重提高勘探技术的科技含量。2007年,政府启动了新一代矿产勘探计划——“玻璃地球”计划。该计划利用三维可视化和地质模拟等技术,使大陆表层1公里以内的地域,像“玻璃一样透明”,从而大大提高了勘探效率与准确性。

(二)交通运输条件便利。港口设施完备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要冲,交通便利,远洋运输业发达,是重要的国际运输中心之一。运输成本较低,运输效率极高。墨尔本港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现代商业港,港口的年吞吐量在6400万吨以上,有4万平方米的堆场,码头上铺设铁路线,油罐车可直达码头。凯恩斯港、悉尼港、弗里曼特尔港亦是其重要商贸港口。赫德兰港是其主要的矿物出口港之一。

(三)低利率、低通涨,经济持续增长

澳大利亚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具有低利率、低通胀、经济持续增长的特点。根据经合组织的报告,澳大利亚2006、2007、2008财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8%、4.1%和2.5%。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2009—2010财年的经济增长率将放缓为1.7%。不难看出,澳大利亚的经济颇具活力,其经济增长率超过了经合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国。

(四)外资政策趋于鼓励性

大体上看,澳大利亚对外资的政策是鼓励性的。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就开始放宽对外国资本的限制。在当今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亚进一步减少外资限制条款,以吸引全球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投资。

1.放宽准入审批限制

从1999年9月起,澳大利亚政府将外国对澳大利亚既存企业投资的政府审批底线,以及外国公司中澳大利亚资产被另一外国公司收购时须向澳政府通知的底线由原来的500万澳元放宽到5000万澳元。这一政策极大地方便了投资额在5000万澳元以下的中国企业,使投资者避免了繁杂的审批手续,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投资收益。

2.放松矿业投资的股权限制

澳大利亚政府取消了在新矿业开发项目中,澳大利亚人要拥有一半股权的限制[投资主体为外国政府(包括国企)时不适用],同时外国人接管既存采矿企业,也不必再进行经济利益检测。

(五)与中国具有良好的经济贸易关系

澳大利亚与中国具有良好的经贸关系。1972年,澳中签署了两国贸易享受“最惠国”待遇的文件。1978年澳政府宣布对中国实行普惠制待遇。近年来,我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额逐年攀升,2007年中澳双边贸易总额已达到438.5亿美元。同时,中澳之间的投资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澳大利亚已成为中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IDD)的第六大目的地。仅2007年,中国对澳大利亚非金融类项目直接投资额已逾9.4亿美元。同年,澳大利亚在华的新增投资项目487个,实际使用金额3.5亿美元。

(六)法律体系健全。外资可得到充分保障

澳大利亚虽然没有统一的外资法,但外资活动主要由1975年通过的《外国收购和接管法》、《公司法》等法律监管。澳大利亚的各州政府、地方政府也分别出台相应法律,保护外资在本州、本地方的合法权益。

总体而言,澳大利亚的矿业投资环境良好,但在当今经济背景与海外投资者对澳大利亚矿业的收购狂潮下,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风险。

二、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机遇与风险

投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仅热衷于历史材料的堆砌,而忽视时代本身特点的投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当今世界,投资形势瞬息万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投资者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风险?

(一)危机中的矿产投资机遇

1.金融危机成为澳大利亚矿业股指“走绿”的推动器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继上世纪初“大萧条”之后,波及面最广、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全球性经济衰退。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都受到危机的影响,澳大利亚也不例外。其矿业产业正面临着生产规模缩小与被迫裁员的窘境,截至2009年4月,澳大利亚矿业企业裁员已逾1.2万人。与此同时,市场上不断走低的矿石价格更使矿山开发者措手不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际市场上主要金属如铜、铝、铅、锌等的价格指数分别下跌20%、16%、40%、31%,且无明显反弹迹象。长期的萧条也导致企业内资金流动出现严重困难。在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澳大利亚矿业股领跌股市,然而这也为我国投资者“低价收购”提供了机会。

2.下跌使中国投资者“掏腰包”时更有底气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投资者带来的另一利好消息是澳元下跌。澳元汇率于2008年7月中旬开始大幅下跌。澳元兑人民币汇率由1:6.6636,跌至8月中旬的1:5.9378。2009年,澳元下跌趋势更是不可逆转,根据外汇价牌,4月中旬,澳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4.9727。澳元的持续下跌为中国投资者的并购又增添了筹码。

3.澳大利亚矿主与中国矿业企业“联姻”的欲望强烈

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机遇对于世界各国的投资者都是均等的,但是澳大利亚矿业企业主观上更愿意与中国企业“联姻”。澳大利亚铅锌矿大亨Perilya公司面对恶意收购,主动寻求中金岭南,提出收购要约;澳洲第三大铁矿石出口商ForteseueMetalsGroup也积极地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就可能的投资机会展开对话。澳大利亚矿业巨头表现得如此主动,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看重中国广阔的市场。中国作为矿业资源消费大国,有色金属需求量已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市场资源广大。中国虽是矿产大国,但贫矿多、富矿少,多数产品的原料供应对外依存度较高。尤其是当今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品位优越的矿业产品。同时,中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逐渐开放,也使得更多海外受困企业把目光投向中国。其次是中国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中国主要矿业企业具有相当实力,能够提供目标企业急需的现金。中国的矿业生产以供给“内需”为主,金融危机对其影响十分有限,许多大型矿业企业并没有受到金融风暴的大规模冲击。同时,中国矿业实体自身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制、掌握着广阔的矿带,资金力量雄厚,国际信誉优良,涌现出中国铝业、中金岭南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实体。面临大量债务问题的澳大利亚矿业企业与这样的投资者“联姻”,更有利于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提升信心。

金融危机下,现金为王,中国在此时恰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投资者可以为目标企业提供足够资金,而不是采取股权交易的形式。目标企业的决策者由于担心用于交易的股票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下极有可能贬值,因此更愿意与能够提供现金交易的中国企业接触。

4.在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国家也在为企业排忧解难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投资者在做“走出去”的决策时难免有所顾虑。为此中国政府也在为矿业企业“撑腰”。2009年3月初,国务院通过了《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就包括有色金属行业的振兴规划。国家通过收储政策(目前出台的收储规划为:铝100万吨、铜40万吨、锌40万吨),减少国内矿企的积压库存,保证企业现金流的活跃。通过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创新研究、鼓励优胜劣汰、优化重组,使产业升级,使相关企业在收购竞争中能够把腰板挺得更直。

(二)危机中的矿业投资风险

1.来自对手的竞争风险

机遇是平等的,其他国家或东道国的投资者在机遇来临时也不会畏首畏尾。所以,中国矿业投资者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它们的并购竞争。这类竞争使我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成本增加。比较典型的实例是,中金岭南联合印尼的安塔公司拟收购澳大利亚先驱公司,遇到了来自印尼的布米公司的竞争。双方你追我赶,多次提高收购价格。收购价由每股2.5元飙升至每股2.85元。中金岭南经过多方面考虑,不得以退出竞争,撤回要约。同样,中国铝业联合美国铝业收购澳矿业巨头力拓的部分股份时,也遇到了来自澳业巨头必和必拓的竞争。在其他收购案例中,投资者间的竞争更是不胜枚举。

2.来自东道国政府的审批风险

能源矿业产业涉及澳大利亚核心利益与国家安全,中国企业的大规模收购必然引起澳大利亚政府的警惕与担忧,促使其出台相应的限制性政策。2009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要求外商投资必须“符合澳大利亚利益”,要求“投资透明,无政治背景”,这一模糊的政策为投资准入审批提供了极大的裁量自由度。同时,2009年2月17日,澳政府又宣布外国政府及其人(包括国企)对澳投资,必须通过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FIRB)的审核,并明确规定外资持股不得超过15%。

相比之下,此类风险更应该得到我国投资者的重视,因为它是一切主要风险的根源。为了不给它国留下“政府过分介入”的话柄,东道国政府可以将这种风险转化为单纯的竞争风险。通过支持本国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竞争,来达到制约外国投资者的目的,然而在这类有东道国政府幕后支持的投资竞争中,我国企业是很难取胜的。

3.来自于目标企业的现存债务风险

有些澳大利亚的矿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有大量债务无力偿还。中国投资者如果选择股权收购,就要承担相应的债务问题,这就要求收购企业本身有雄厚的实力。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收购股权后,由于本身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缺乏流动资金,难以经营。所以,在股权收购时,一定要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债务情况,评估其风险是否是企业自身能够承担的。

三、中国企业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策略

中国矿业企业的海外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如何利用机遇、规避风险,是投资者亟需思考的问题。成功的投资往往是以成功的策略为基础,通过分析中国矿业企业在澳大利亚投资并购的几大特色案例,我们不难归纳出以下四条投资策略。

(一)投资目标与股权策略

矿业产业是澳大利亚能源产业的核心,关系其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澳大利亚政府对这一领域的投资审批始终采取相当审慎的态度。所以,中国的投资者在收购此类产业实体时,就要讲究策略。

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申请收购澳大利亚中小规模矿业实体,更容易获得澳大利亚政府的批准。而且在收购大型矿业实体时。不要总以“持大股”为目的,因为这样很容易引起东道国政府的恐慌并出台严厉的限制政策。所以,大项目的投资者可以瞄准目标企业在非东道国市场上市的股份以缓解东道国政府的忧虑。中国铝业联合美国铝业收购力拓公司时,就有意避开力拓在澳洲的上市股份,而选择收购其在英国上市的股份,但即使是这样,澳大利亚政府仍然做出了“延长三个月审查期”的决定(最终力拓选择放弃与中铝的结盟计划——编者)。

相比之下,中国五矿集团的遭遇则更为明显。该集团斥资17亿美元全资收购世界第二大锌矿开采商——澳大利亚OZMineral的申请被澳大利亚财政部门以“部分开发矿区(ProminentHill)涉及军事禁区,不利于国家安全”为理由拒绝。为确保收购,中国五矿被迫放弃全资方式,以12.06亿美元收购OZMineral的部分资产,并放弃对军事禁区矿山的控制权。这项修改计划最终获得了澳政府批准,但其规定此项收购是纯粹的资产收购,五矿集团并不能持有OZMineral的股权。

(二)投资交流与沟通策略

由于外国的投资审批者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不够了解,因此存在一些偏见。其中最为主要的偏见是“中国政府控制投资行为”。在大型投资项目中,东道国的审批者总想知道“中国政府在幕后的作用”。然而一旦在这方面得出不利结论,对中国投资者将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在投资项目的审批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与东道国政府取得沟通,消除其潜在疑虑。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沟通策略,充分考察目标企业,保证信息对称性,避免盲目投资。

投资者也可以向东道国政府做出一些承诺,譬如,保证收购后不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使本国采购商获得过多利润;制定开采产品在东道国的销售比例;对企业的控制权保守索取等。中国铝业在收购力拓时就向澳大利亚投资审批机构保证“不谋求进入董事会,不会对力拓的经营施加影响”,以减少东道国政府的疑虑。

同时,中国投资者也要和目标企业搞好关系,使目标企业出面,游说其本国政府,这样比我们一味单方面的宣传更有实效。

(三)投资合作与共赢策略

投资需要大量资金,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能够找到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与我方共同收购,将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几大海外收购项目,投资主体基本上都在寻找强大的合作伙伴。中国铝业在收购力拓公司时,选择美国铝业作为合作伙伴。美国铝业历史悠久,且是公认的“全球最大铝业公司”,在世界多个国家设立跨国机构,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与这样的合作者共同收购,对于融资效率、风险的化解与分担都是有利的。

(四)投资竞争与退让策略

中国企业在与其他投资者竞争时,要充分分析自身情况,了解对手信息,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调整。对于大手笔的收购,既要努力争取,也要量力而行,避免一时的决策失误使公司债台高筑、得不偿失。具体来讲,根据情势不同,可以采取两种竞争策略

一是主动出击,据理力争,维护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地位与利益。我们的竞争对手,特别是东道国的竞争对手更容易对我国企业的收购提出质疑,以达到拖延时间、从中渔利的目的。在中金岭南收购澳大利亚Per-ilya公司时,就受到了澳洲竞争者CBH公司的质疑。CBH公司的律师顾问团向澳大利亚政府相关部门反映,称中金岭南在收购过程中透露的信息影响了其公司收购计划,属于不公平竞争,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实施审查,同时要求PEM公司推迟召开股东大会。面对对手的指责,中金岭南及时做出反申诉,通过与澳政府投资审查部门的多次商谈,使对方明确了我们的收购是规范的、不受政府或大股东控制的,对手的指责站不住脚,由此解除了澳大利亚政府的疑虑,也迫使CBH公司退出竞争。

二是避其锋芒,放眼未来,暂时的退让有时是明智的表现。在与对手的竞争过程中,如果竞争对手过于强大,或者对手对该项投资过分执着。我们就要冷静分析竞争的结果,避免造成两败俱伤的情况。中金岭南集团在收购澳大利亚先驱公司时,遇到了来自印尼的布米公司的竞价收购。经过多次提高定价,收购价格越过中金岭南的“红线”。此时,中金岭南理智地放弃竞争,宣布收购失败。然而几个月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中金岭南抓住机会,收购了澳大利亚Pefilya公司,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澳铅锌业巨头50.1%的股份,成为中国首家绝对控股发达国家资源企业的公司。

两相对比,收购先驱公司48%的股份需要20多亿人民币,收购Pefilya公司50.1%的股份需要2亿人民币。中金岭南虽然在形式上退出了竞争,可在实际投资收益上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布米公司,成为此次竞争的真正赢家。倘若中金岭南不顾股东利益,缺乏理智地强行收购,恐怕现在已经处于入不敷出、极为危险的境地。

以上提及的四点投资策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总之,当代中国的投资者只有在认清当前形势,理清投资思路,优化投资策略的前提下,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矿业投资竞争中取得优势,并树立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崭新形象。

参考文献:

张华:澳大利亚矿业投资环境分析,《中国矿业》,2001年第10期。

刘树臣:澳大利亚玻璃地球计划及其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8期。

AustralianBureauofStatistics.YearbookAustralia.2007.Australia:Canberra,2008.

商务部《2005-2008年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人民出版社。

鲍江升:《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国企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三点建议》,《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7月。

张瑞杰:《五矿收购OZ澳大利亚终开绿灯》,《法制晚报》,2009年4月25日。

邱闯:《国际工程合同原理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澳大利亚矿业范文篇3

(一)矿业资源禀赋丰裕。勘探项目投入量巨大

澳大利亚是传统的矿业开采国,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世界第三大矿产品生产国。澳大利亚的矿石开采主要用于出口,其出口量占开采量的80%。

澳大利亚的矿石产品种类繁多、品位优良,且储量巨大。目前已探明的矿产中,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铀、铅、锌、钽和镉;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铋、错、铪;居世界第三位的有煤、铝土矿、金、钴、锂和金刚石等。为我国进口商青睐的铁矿石资源的年储量也已达到180亿吨。据统计,2007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1.46亿吨,占我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38%。

澳大利亚拥有许多世界级的矿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西澳大利亚州的哈默斯利铁矿带,昆士兰州的蒙特艾萨铅锌矿区,新南威尔士州的莱特宁山脉黑蛋白石矿床等。

在具备优良的矿业资源禀赋的同时,澳大利亚政府对矿业勘探也相当重视,对矿石勘探项目的投入巨大且投入额逐年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在增加勘探支出的同时,也注重提高勘探技术的科技含量。2007年,政府启动了新一代矿产勘探计划——“玻璃地球”计划。该计划利用三维可视化和地质模拟等技术,使大陆表层1公里以内的地域,像“玻璃一样透明”,从而大大提高了勘探效率与准确性。

(二)交通运输条件便利。港口设施完备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要冲,交通便利,远洋运输业发达,是重要的国际运输中心之一。运输成本较低,运输效率极高。墨尔本港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现代商业港,港口的年吞吐量在6400万吨以上,有4万平方米的堆场,码头上铺设铁路线,油罐车可直达码头。凯恩斯港、悉尼港、弗里曼特尔港亦是其重要商贸港口。赫德兰港是其主要的矿物出口港之一。

(三)低利率、低通涨,经济持续增长

澳大利亚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具有低利率、低通胀、经济持续增长的特点。根据经合组织的报告,澳大利亚2006、2007、2008财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8%、4.1%和2.5%。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2009—2010财年的经济增长率将放缓为1.7%。不难看出,澳大利亚的经济颇具活力,其经济增长率超过了经合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国。

(四)外资政策趋于鼓励性

大体上看,澳大利亚对外资的政策是鼓励性的。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就开始放宽对外国资本的限制。在当今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亚进一步减少外资限制条款,以吸引全球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投资。

1.放宽准入审批限制

从1999年9月起,澳大利亚政府将外国对澳大利亚既存企业投资的政府审批底线,以及外国公司中澳大利亚资产被另一外国公司收购时须向澳政府通知的底线由原来的500万澳元放宽到5000万澳元。这一政策极大地方便了投资额在5000万澳元以下的中国企业,使投资者避免了繁杂的审批手续,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投资收益。

2.放松矿业投资的股权限制

澳大利亚政府取消了在新矿业开发项目中,澳大利亚人要拥有一半股权的限制[投资主体为外国政府(包括国企)时不适用],同时外国人接管既存采矿企业,也不必再进行经济利益检测。

(五)与中国具有良好的经济贸易关系

澳大利亚与中国具有良好的经贸关系。1972年,澳中签署了两国贸易享受“最惠国”待遇的文件。1978年澳政府宣布对中国实行普惠制待遇。近年来,我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额逐年攀升,2007年中澳双边贸易总额已达到438.5亿美元。同时,中澳之间的投资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澳大利亚已成为中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IDD)的第六大目的地。仅2007年,中国对澳大利亚非金融类项目直接投资额已逾9.4亿美元。同年,澳大利亚在华的新增投资项目487个,实际使用金额3.5亿美元。

(六)法律体系健全。外资可得到充分保障

澳大利亚虽然没有统一的外资法,但外资活动主要由1975年通过的《外国收购和接管法》、《公司法》等法律监管。澳大利亚的各州政府、地方政府也分别出台相应法律,保护外资在本州、本地方的合法权益。

总体而言,澳大利亚的矿业投资环境良好,但在当今经济背景与海外投资者对澳大利亚矿业的收购狂潮下,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风险。

二、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机遇与风险

投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仅热衷于历史材料的堆砌,而忽视时代本身特点的投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当今世界,投资形势瞬息万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投资者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风险?

(一)危机中的矿产投资机遇

1.金融危机成为澳大利亚矿业股指“走绿”的推动器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继上世纪初“大萧条”之后,波及面最广、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全球性经济衰退。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都受到危机的影响,澳大利亚也不例外。其矿业产业正面临着生产规模缩小与被迫裁员的窘境,截至2009年4月,澳大利亚矿业企业裁员已逾1.2万人。与此同时,市场上不断走低的矿石价格更使矿山开发者措手不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际市场上主要金属如铜、铝、铅、锌等的价格指数分别下跌20%、16%、40%、31%,且无明显反弹迹象。长期的萧条也导致企业内资金流动出现严重困难。在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澳大利亚矿业股领跌股市,然而这也为我国投资者“低价收购”提供了机会。

2.下跌使中国投资者“掏腰包”时更有底气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投资者带来的另一利好消息是澳元下跌。澳元汇率于2008年7月中旬开始大幅下跌。澳元兑人民币汇率由1:6.6636,跌至8月中旬的1:5.9378。2009年,澳元下跌趋势更是不可逆转,根据外汇价牌,4月中旬,澳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4.9727。澳元的持续下跌为中国投资者的并购又增添了筹码。

3.澳大利亚矿主与中国矿业企业“联姻”的欲望强烈

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机遇对于世界各国的投资者都是均等的,但是澳大利亚矿业企业主观上更愿意与中国企业“联姻”。澳大利亚铅锌矿大亨Perilya公司面对恶意收购,主动寻求中金岭南,提出收购要约;澳洲第三大铁矿石出口商ForteseueMetalsGroup也积极地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就可能的投资机会展开对话。澳大利亚矿业巨头表现得如此主动,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看重中国广阔的市场。中国作为矿业资源消费大国,有色金属需求量已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市场资源广大。中国虽是矿产大国,但贫矿多、富矿少,多数产品的原料供应对外依存度较高。尤其是当今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品位优越的矿业产品。同时,中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逐渐开放,也使得更多海外受困企业把目光投向中国。其次是中国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中国主要矿业企业具有相当实力,能够提供目标企业急需的现金。中国的矿业生产以供给“内需”为主,金融危机对其影响十分有限,许多大型矿业企业并没有受到金融风暴的大规模冲击。同时,中国矿业实体自身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制、掌握着广阔的矿带,资金力量雄厚,国际信誉优良,涌现出中国铝业、中金岭南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实体。面临大量债务问题的澳大利亚矿业企业与这样的投资者“联姻”,更有利于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提升信心。

金融危机下,现金为王,中国在此时恰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投资者可以为目标企业提供足够资金,而不是采取股权交易的形式。目标企业的决策者由于担心用于交易的股票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下极有可能贬值,因此更愿意与能够提供现金交易的中国企业接触。

4.在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国家也在为企业排忧解难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投资者在做“走出去”的决策时难免有所顾虑。为此中国政府也在为矿业企业“撑腰”。2009年3月初,国务院通过了《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就包括有色金属行业的振兴规划。国家通过收储政策(目前出台的收储规划为:铝100万吨、铜40万吨、锌40万吨),减少国内矿企的积压库存,保证企业现金流的活跃。通过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创新研究、鼓励优胜劣汰、优化重组,使产业升级,使相关企业在收购竞争中能够把腰板挺得更直。

(二)危机中的矿业投资风险

1.来自对手的竞争风险

机遇是平等的,其他国家或东道国的投资者在机遇来临时也不会畏首畏尾。所以,中国矿业投资者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它们的并购竞争。这类竞争使我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成本增加。比较典型的实例是,中金岭南联合印尼的安塔公司拟收购澳大利亚先驱公司,遇到了来自印尼的布米公司的竞争。双方你追我赶,多次提高收购价格。收购价由每股2.5元飙升至每股2.85元。中金岭南经过多方面考虑,不得以退出竞争,撤回要约。同样,中国铝业联合美国铝业收购澳矿业巨头力拓的部分股份时,也遇到了来自澳业巨头必和必拓的竞争。在其他收购案例中,投资者间的竞争更是不胜枚举。

2.来自东道国政府的审批风险

能源矿业产业涉及澳大利亚核心利益与国家安全,中国企业的大规模收购必然引起澳大利亚政府的警惕与担忧,促使其出台相应的限制性政策。2009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要求外商投资必须“符合澳大利亚利益”,要求“投资透明,无政治背景”,这一模糊的政策为投资准入审批提供了极大的裁量自由度。同时,2009年2月17日,澳政府又宣布外国政府及其人(包括国企)对澳投资,必须通过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FIRB)的审核,并明确规定外资持股不得超过15%。

相比之下,此类风险更应该得到我国投资者的重视,因为它是一切主要风险的根源。为了不给它国留下“政府过分介入”的话柄,东道国政府可以将这种风险转化为单纯的竞争风险。通过支持本国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竞争,来达到制约外国投资者的目的,然而在这类有东道国政府幕后支持的投资竞争中,我国企业是很难取胜的。

3.来自于目标企业的现存债务风险

有些澳大利亚的矿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有大量债务无力偿还。中国投资者如果选择股权收购,就要承担相应的债务问题,这就要求收购企业本身有雄厚的实力。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收购股权后,由于本身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缺乏流动资金,难以经营。所以,在股权收购时,一定要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债务情况,评估其风险是否是企业自身能够承担的。

三、中国企业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策略

中国矿业企业的海外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如何利用机遇、规避风险,是投资者亟需思考的问题。成功的投资往往是以成功的策略为基础,通过分析中国矿业企业在澳大利亚投资并购的几大特色案例,我们不难归纳出以下四条投资策略。

(一)投资目标与股权策略

矿业产业是澳大利亚能源产业的核心,关系其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澳大利亚政府对这一领域的投资审批始终采取相当审慎的态度。所以,中国的投资者在收购此类产业实体时,就要讲究策略。

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申请收购澳大利亚中小规模矿业实体,更容易获得澳大利亚政府的批准。而且在收购大型矿业实体时。不要总以“持大股”为目的,因为这样很容易引起东道国政府的恐慌并出台严厉的限制政策。所以,大项目的投资者可以瞄准目标企业在非东道国市场上市的股份以缓解东道国政府的忧虑。中国铝业联合美国铝业收购力拓公司时,就有意避开力拓在澳洲的上市股份,而选择收购其在英国上市的股份,但即使是这样,澳大利亚政府仍然做出了“延长三个月审查期”的决定(最终力拓选择放弃与中铝的结盟计划——编者)。

相比之下,中国五矿集团的遭遇则更为明显。该集团斥资17亿美元全资收购世界第二大锌矿开采商——澳大利亚OZMineral的申请被澳大利亚财政部门以“部分开发矿区(ProminentHill)涉及军事禁区,不利于国家安全”为理由拒绝。为确保收购,中国五矿被迫放弃全资方式,以12.06亿美元收购OZMineral的部分资产,并放弃对军事禁区矿山的控制权。这项修改计划最终获得了澳政府批准,但其规定此项收购是纯粹的资产收购,五矿集团并不能持有OZMineral的股权。

(二)投资交流与沟通策略

由于外国的投资审批者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不够了解,因此存在一些偏见。其中最为主要的偏见是“中国政府控制投资行为”。在大型投资项目中,东道国的审批者总想知道“中国政府在幕后的作用”。然而一旦在这方面得出不利结论,对中国投资者将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在投资项目的审批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与东道国政府取得沟通,消除其潜在疑虑。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沟通策略,充分考察目标企业,保证信息对称性,避免盲目投资。

投资者也可以向东道国政府做出一些承诺,譬如,保证收购后不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使本国采购商获得过多利润;制定开采产品在东道国的销售比例;对企业的控制权保守索取等。中国铝业在收购力拓时就向澳大利亚投资审批机构保证“不谋求进入董事会,不会对力拓的经营施加影响”,以减少东道国政府的疑虑。

同时,中国投资者也要和目标企业搞好关系,使目标企业出面,游说其本国政府,这样比我们一味单方面的宣传更有实效。

(三)投资合作与共赢策略

投资需要大量资金,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能够找到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与我方共同收购,将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几大海外收购项目,投资主体基本上都在寻找强大的合作伙伴。中国铝业在收购力拓公司时,选择美国铝业作为合作伙伴。美国铝业历史悠久,且是公认的“全球最大铝业公司”,在世界多个国家设立跨国机构,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与这样的合作者共同收购,对于融资效率、风险的化解与分担都是有利的。

(四)投资竞争与退让策略

中国企业在与其他投资者竞争时,要充分分析自身情况,了解对手信息,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调整。对于大手笔的收购,既要努力争取,也要量力而行,避免一时的决策失误使公司债台高筑、得不偿失。具体来讲,根据情势不同,可以采取两种竞争策略

一是主动出击,据理力争,维护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地位与利益。我们的竞争对手,特别是东道国的竞争对手更容易对我国企业的收购提出质疑,以达到拖延时间、从中渔利的目的。在中金岭南收购澳大利亚Per-ilya公司时,就受到了澳洲竞争者CBH公司的质疑。CBH公司的律师顾问团向澳大利亚政府相关部门反映,称中金岭南在收购过程中透露的信息影响了其公司收购计划,属于不公平竞争,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实施审查,同时要求PEM公司推迟召开股东大会。面对对手的指责,中金岭南及时做出反申诉,通过与澳政府投资审查部门的多次商谈,使对方明确了我们的收购是规范的、不受政府或大股东控制的,对手的指责站不住脚,由此解除了澳大利亚政府的疑虑,也迫使CBH公司退出竞争。

二是避其锋芒,放眼未来,暂时的退让有时是明智的表现。在与对手的竞争过程中,如果竞争对手过于强大,或者对手对该项投资过分执着。我们就要冷静分析竞争的结果,避免造成两败俱伤的情况。中金岭南集团在收购澳大利亚先驱公司时,遇到了来自印尼的布米公司的竞价收购。经过多次提高定价,收购价格越过中金岭南的“红线”。此时,中金岭南理智地放弃竞争,宣布收购失败。然而几个月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中金岭南抓住机会,收购了澳大利亚Pefilya公司,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澳铅锌业巨头50.1%的股份,成为中国首家绝对控股发达国家资源企业的公司。

两相对比,收购先驱公司48%的股份需要20多亿人民币,收购Pefilya公司50.1%的股份需要2亿人民币。中金岭南虽然在形式上退出了竞争,可在实际投资收益上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布米公司,成为此次竞争的真正赢家。倘若中金岭南不顾股东利益,缺乏理智地强行收购,恐怕现在已经处于入不敷出、极为危险的境地。

以上提及的四点投资策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总之,当代中国的投资者只有在认清当前形势,理清投资思路,优化投资策略的前提下,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矿业投资竞争中取得优势,并树立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崭新形象。

参考文献:

张华:澳大利亚矿业投资环境分析,《中国矿业》,2001年第10期。

刘树臣:澳大利亚玻璃地球计划及其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8期。

AustralianBureauofStatistics.YearbookAustralia.2007.Australia:Canberra,2008.

商务部《2005-2008年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人民出版社。

鲍江升:《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国企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三点建议》,《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7月。

张瑞杰:《五矿收购OZ澳大利亚终开绿灯》,《法制晚报》,2009年4月25日。

邱闯:《国际工程合同原理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澳大利亚矿业范文篇4

一、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制度

(一)法律框架

澳大利亚的外资审查法律制度是由议会单独制定法律,政府部门颁布法规和相关审查政策,审查机构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和监管。审查机构对外国投资采取个案审查的方式,重点考察投资是否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

《1975年外国收购与接管法案》(ForelgnAcquisitionsandTakeoverAct1975)是澳大利亚外资审查的基础法律,规定了审查机构、审查对象、何谓取得目标企业控制权、豁免和法律责任等核心问题。

《1975年外国收购与接管条例》(ForeignAcquisitionsandTakeoverRegulations1975)是澳大利亚审查机关审查外国投资的具体指导法规,详细解释了《法案》的重点概念,并列举了豁免审查的条件。此外,澳大利亚国库部还经常公布具有约束力的外国投资政策。

《条例》第12条将银行、航空、机场、航运、媒体、通讯业列为敏感行业。这些领域的外国投资除需符合《法案》有关规定外,还受该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如外国人在澳大利亚银行部门的投资需符合《1959年银行法》和《1998年金融法》等银行业法律法规;外国投资者拥有澳大利亚国际航空企业(包括澳大利亚航空公司)的股权上限为49%;《1996年机场法》规定,联邦政府出售的机场中外资比例不得高于49%;《1981年海运注册法》规定,凡在澳大利亚注册的船只必须由澳大利亚人拥有大部分所有权;外国投资者对澳大利亚电讯公司的所有权不得超过该公司私有股份的35%,单个外国投资者不得超过5%。

(二)审查机构

《法案》第2章第18条规定,澳大利亚国库部部长或其代表(通常为副部长)负责审查外国投资。如果国库部部长认为一项外国投资有损于澳大利亚国家利益,可以禁止该项投资或附加修改条件后批准。国库部部长在做出审批决定时,主要依靠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

外资审查委员会只负责咨询和审查,没有审批外资的权力。澳大利亚政府一直强调委员会咨询的一面,但事实上,委员会的成员由国库部部长任命,现任总经理科尔默(PatrickColmer)兼任国库部投资贸易政策司司长,因此该委员会是澳大利亚外资审批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在外资审批上有很大的影响力。绝大多数情况下,委员会对外资项目提出的审批意见都会被国库部部长采纳。这种在行政部门外,另没咨向性机构审查外资的做法非常巧妙,可以提高外资审查制度的灵活性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缓冲空间。

(三)审查对象

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制度将外国投资者对澳大利亚商业和不动产项目的直接投资作为审查对象。在界定商业项目直接投资时,澳大利亚没有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即将外国投资者出资比例10%以上(含10%)的投资视为直接投资,而是关注投资者是否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因此,即使出资比例低于10%,如投资者能通过获得投票权、任命董事会董事和签署特定合同(如贷款、提供服务和承购协议)等方式对目标企业施加影响,也将被视为直接投资。此外,获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票的担保物权也被视为直接投资。

为外国投资不动产项目设置专门的审查标准是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制度区别于其他发达国家相关制度的特色。2008/2009财年,外资审查委员会共批准5352项外国投资。其中,4827项为外商对澳大利亚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比例高达90%。澳大利亚政府将房地产投资纳人审查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外资对澳大利亚房地产业的投机行为,确保外资有助于增加澳大利亚住房供应,带动建筑业和相关产业发展。虽然近年来中国个人和企业对当地房地产投资有升温的趋势,但与并购澳大利亚企业相比,投资规模与影响力均较有限,因此本文不具体阐述。

(四)审查门槛

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制度根据投资者的不同身份背景设置了三种不同的审查门槛。第一,对外国政府及其实体的投资,执行最严格的审查模式,即无论投资金额大小和拟持有目标企业的股份比例,都需接受审查。第二,对美国以外的外国私营部门的投资,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只要达到一定投资金额和一定股权比例就需接受审查。投资金额门槛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将根据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调整,并在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网站上公布。2010年,外国私营部门对澳投资审查金额门槛为2.31亿澳元以上。在股权比例方面,外国私营投资者需获得澳大利亚企业15%或以上的股份,才需要接受审查。第三,基于《澳大利亚一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美国投资者对澳大利亚投资享有更优惠的审查条件。2010年,美国私营部门投资者对澳大利亚非敏感行业的投资审查金额门槛为10.04亿澳元,高出其他国家四倍多。

(五)审查程序

澳大利亚严格执行强制申报和事前申报原则,要求所有需接受审查的外国投资必须在交易完成前向外资审查委员会申报。在审查程序设置上,澳大利亚政府将外资审查分为初审和调查两个阶段。首先,初审期为30天,之后国库部部长需在10天之内告知交易方审查结果。如国库部部长认为交易不会对澳大利亚国家利益造成损害,将批准交易正常进行。如认为交易较为复杂,可能损害澳大利亚国家利益,一般将启动调查程序。其次,调查期为90天,国库部部长需在此期间决定是否批准该交易。这种根据外国投资对国家利益影响程度划分阶段进行审查的做法体现了澳大利亚立法者追求审查效率的立法初衷。一方面,缩短对金额较小、较为简单的外国投资的审查时间,可减少审查给交易带来的影响,维持投资者的积极性,并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审查针对性;另一方面,对部分金额庞大、敏感度较高的特殊交易要求交易方进一步补充信息,展开深入调查,确保澳大利亚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六)法律责任与救济

《法案》第2章第25条规定,如果交易方(自然人)不遵守国库部部长的决定,将被处以不超过500个罚金单位(约5.5万澳元)

的罚款或不超过两年的监禁;如果交易方是经济实体,罚金将可能高达2500个罚金单位(约27.5万澳元)。

尽管国库部部长对外国投资进行审查属于行政行为,但其并不受《1977年行政决定<司法审查>法案》(AdministrativeDeci-sions(JudicialReview)Act1977)和《1975年行政上诉法庭法案》rAdministrativeAppealsTribunalAct1975)管辖。澳大利亚普通法院可根据普通法对国库部部长做出的外资审查决定进行司法审查。事实上,澳大利亚法院一贯尊重国库部部长对外国投资进行国家利益审查的权力,轻易不启动司法审查程序,只基于以下原因开展审查:一是国库部部长做出决定时未满足法定要求;二是考虑的因素超出国家利益范围;三是决定不符合一般理性标准。

二、国家利益考虑因素

《1975年外国收购与接管法案》、《1975年外国收购与接管条列》和澳大利亚政府历年来颁布的外资政策均未明确规定国家利益的含义。2010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公布最新外资政策,规定审查外国投资时将从六个方面衡量投资是否符合澳大利亚国家利益,并首次明确提出将重点审查投资金额较大、目标企业员工众多、市场份额较大、涉及敏感行业或拥有特殊资产的外资项目。

(一)国家安全

澳大利亚政府将国家安全作为国家利益审查的首要考虑因素,体现了国家安全对澳大利亚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澳大利亚政府依赖国家安全机构的意见,考虑投资影响澳大利亚保护其战略及安全利益的能力,评估投资是否触及国家安全问题。在实际审查中,国家安全是导致外商对澳大利亚投资受阻的重要因素。例如,2009年3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收购澳大利亚奥兹矿产公司(OZMinerals)时,被澳大利亚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要求放弃位于南澳州军事禁区中的一处铜金矿资产。2010年5月,澳大利亚国防部以项目位于军事禁区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名义,建议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否决武汉钢铁集团对澳大利亚WPG公司的收购。

(二)对竞争环境的影响

在考察外资项目对澳大利亚国内竞争环境的影响时,澳大利亚政府采取双重审查体制。一方面,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在进行外资审查时,考虑项目在竞争方面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对项目开展独立的市场竞争审查。该审查独立于外资审查制度,不受外资审查结果的影响。因此,一项外国投资可能顺利通过竞争环境方面的审查,却受阻于外资审查。例如,2009年中国铝业集团收购力拓集团股份项目在顺利通过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市场竞争方面的审查后,却被外资审查委员会要求延期审查。

在竞争格局方面,澳大利亚强调各行业所有权的多元化,考查外国投资是否会导致投资者控制澳大利亚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权及生产权。此外,澳大利亚政府还会考虑投资对全球相关行业的影响,特别关注可能导致投资者控制全球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投资。

(三)与澳大利亚政府其他相关政策的关系

澳大利亚政府将考察投资是否符合澳大利亚税收、环境等方面的政策。

(四)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澳大利亚政府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一是收购重组计划对澳大利亚企业员工、股东及债权人等方面利益的影响。二是融资安排的性质,关注外资收购后澳方在被收购企业中的参与程度。三是考查投资者对被收购企业开发运营的安排,确保投资惠及普通民众。四是确保投资不影响澳大利亚对全球客户产品供应的稳定性。

(五)投资者的性质

投资者是否进行公开透明的商业运作是澳大利亚政府审查投资者性质的关注点。澳大利亚政府将考虑外国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情况,强调投资应足够透明并受到监管。对机构投资者,包括主权基金,澳大利亚政府将考虑基金的投资政策,以及如何实施澳大利亚企业投票权等问题。

(六)外国政府及其相关实体

对外国政府及其相关实体的投资,澳大利亚政府特别关注投资目的。投资是否出于商业目的,投资者是否独立于外国政府商业化运营都是决定投资项目是否通过审查的重要因素。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如果外国政府出于政治或战略意图,对澳企业进行投资,则是违反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行为。尽管澳大利亚法律未禁止外国政府及其实体对澳投资,但商业目的不明确的投资将受到外资审查委员会的严格审查,且通过审查的几率很低。对于有私营资本参与的外国政府相关实体,澳大利亚政府将重点考察私营资本在该实体中的规模、性质、权益的构成及行使权利是否受限等。

三、分析及建议

(一)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制度特点及变化趋势

1.审查法律制度较完善,但审查标准不够明确。

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制度由基础法律、法规和政策构成,涵盖了外资审查的基本要素,包括审查机构、审查对象、审查门槛、审查程序、法律责任与救济等,较为完善。自2008年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屡次公布外资审查政策,对原有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使外资审查法律制度更趋透明、成熟。特别是2008年2月和2010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两次公布衡量外国投资是否符合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考虑因素,勾勒了审查制度的核心问题——国家利益的基本概念框架。从澳大利亚政府公布的六点国家利益考虑因素看,国家利益的概念并不明确,是一个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动态性,即国家利益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固定。国家利益概念不固定造成外资审查标准不确定。审查标准不确定将导致外国投资者对审查结果缺乏合理预见,打击投资信心。澳大利亚立法者之所以采取这种刻意模糊的立法方式,避免明确定义国家利益,是为了保持审查制度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便于审查机构根据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运用自由裁量权,调整审查的标准。确保澳大利亚在充分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同时,国家各领域的利益不受冲击。

2.审查程序公开性加强,但仍存在一定任意性。

近年来,澳大利亚外资审查程序的公开性逐渐加强。澳大利亚的外资政策规定,审查委员会有义务通知交易方审查的启动时间和各阶段的审查结果。此外,澳大利亚政府还鼓励外国投资者在申报前与审查委员会进行沟通,以便委员会听取交易方对投资计划的解释,并回答交易方对相关审查法律法规的疑问。

但在具体审查过程中,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仍存在不透明的做法。例如,在审查中资企业并购澳大利亚能源矿业企业时,审查委员会多次在初审阶段临近结束时(如第28天或第29天)要求交易方撤回申报,补充信息或修改交易计划,重新递交申请。这将重新激活初审程序,延长审查时间。在个别案例中,审查委员会甚至多次要求交易方撤回申报,导致审查时间屡次延长。例如,2009年兖州煤炭集团对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Felix)的并购计划曾两次被审查委员会退回要求修改,在第三次递交申报后才获得批准。同年,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收购澳大利亚稀土生产商莱纳斯(Lynas)的并购交易更是在四个月内三次被要求撤回申报。通过研究《法案》和《条例》,本文均未发现有关审查委员会要求交易方撤回申报,重新递交申请的条款。审查委员会在实际审查过程中采取这种措施,实质上是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突破,不利于审查的稳定性和公开性,可能导致外国投资者因此错失投资的最佳时机。

3.在逐步放宽外国私营部门投资审查的同时,收紧对外国政府及其实体的投资审查。

澳大利亚政府近几年一直在调高外国私营部门的审查金额门槛,实质上缩小了审查的范围,使外国私营部门可不经过审批,直接开展一定金额以下的投资项目。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政府通过不断调整投资政策逐渐收紧了对外国政府及其实体的投资审查。实际上,除澳大利亚外,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出现了收紧审查外国政府投资的趋势。这些国家的外资审查机关认为,相比于一般商业公司,有政府背景的公司或实体在进行投资时可能不是出于追求商业利益的考虑,而是源于该国政府的授意。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这类企业的投资往往金额较大,更有意图和能力对东道国的国家安全造成损害。因此在审批这类外资项目时,审查机关特别关注投资目的,强调市场导向。澳大利亚政府2010年6月公布的外资政策,首次提出了评估有政府背景的外国投资是否出于商业化运作的几点考虑因素:首先,是否有外部合作伙伴或股东的存在;其次,无关联的所有权权益水平;第三,投资的管理安排;第四,是否存在保护澳方利益不受非商业交易影响的安排;第五,目标企业是否即将或继续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市场或其他公认的交易市场上市。

(二)对中资企业应对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法律制度变化的建议

1.投资前充分调研,根据审查法律的变化调整投资计划。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在对澳大利亚进行投资前,中资企业需充分了解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法规,密切关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变化。澳大利亚国库部和外资审查委员会通常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最新外资审查政策,中资企业应及时浏览。此外,应关注澳大利亚国库部部长、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委员或其他负责审查外国投资的官员针对外国投资所作的公开表态,这可能体现了澳大利亚政府对审查外国投资的最新立场。例如,2009年9月24日外资审查委员会总经理科尔默曾表示,澳大利亚政府希望外国投资者持有澳大利亚大型资源类公司股份不超过15%,对矿业新项目的投资比例不超过50%。

2.在与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沟通的基础上,认真准备申请材料。

在向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递交投资申请前,中资企业应重视与委员会成员进行沟通。这不仅将帮助委员会更好地了解项目情况,也便于中资企业根据委员会要求及时补充、修改申请材料,提高审查效率。申请材料应尽可能详实、准确。国有企业在申请材料中应详细阐明投资目的,突出市场导向。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重点围绕澳大利亚政府最近公布的,评估有政府背景的外国投资是否出于商业化运作的五点考虑因素撰写申请材料,强调投资的商业目的。

3.中资国有企业可考虑丰富赴澳投资方式。

为应对澳大利亚政府收紧审批外国政府及其实体的对澳投资,中资国有企业可考虑以多种方式赴澳投资。例如,与民营企业或跨国公司联合,以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入股、参股澳大利亚企业。同时,也可考虑加入投资基金,凝聚资本合力,利用专业化管理团队赴澳投资。

4.分析以往投资案例,总结经验。

澳大利亚矿业范文篇5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辍学率,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普通高中实行职业教育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全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总人数的30%。本文介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概况

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为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自从1997年以来,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04年全国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高中学生参加了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占所有高中学生人数的50%左右,是1996年参加此培训人数的4倍。

1.政府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澳大利亚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中职业教育培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1)法律上支持除《职业教育法》和《培训保障法》之外,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同意修改1996年制订的《工作场所关系法》,以减少企业与高中制订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时产生冲突与矛盾,《工作场所关系法》的修改也将会为更多高中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

(2)建立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让更多的高中学生有机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澳大利亚政府2003年决定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4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7200名11、12年级的学生提供参加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机会。新建立的第一所技术学院将在2006年开始招生,2008年时24所学院全部投入使用。

(3)建立国家机构2005年6月3日,澳大利亚政府咨询委员会同意建立一个国家机构,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以关注高中职业教育培训,解决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4)实行奖学金制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澳大利亚政府2005年首次决定为450名参加高中职业教育课程及50名参加以高中为本位新学徒制的学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澳元的奖学金。

从1997年起,澳大利亚开始加大对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从2006年6月到2008年9月期间投资大约101亿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另外,政府将与培训机构合作,自2005年6月起每年为7000个提供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学校提供2590万澳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高中职业教育的支持。随着对教育系统以及对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对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学校以及学校的技术中心也提供了专门的经费,每年分别提供2130万澳元和400万澳元,用来改善学校职业教育培训的设备。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每年也将提供2000万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高中职业教育培训,2006年时这个资金数目将会增加到4000万澳元。

2.课程设置

截至2005年,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公立高中都开设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7070以上的高中学生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此类人才;二是此专业是学生感兴趣的。根据以上要求学校主要开设如下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商业、文秘、计算机、艺术、娱乐、体育、工程与矿业、建筑、纺织服装、制鞋、社区服务、健康教育、销售、第一产业、汽车、通讯、科学技术、制造业、设备、食物加工、金融保险等等。最受欢迎的职业领域有旅游与招待、商业与办公、计算机等,占2004年培训总人数的48%。

3.严格师资标准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标准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师资既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取得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要符合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要求。因此,各个高中在招聘职业教育教师时(包括兼职教师)都有一定的严格标准,例如:有3-5年的相关实践工作经历;至少获得4级职业资格证书;受过高等教育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等等。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教师是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以兼职教师为主,只有少部分的专职教师。

4.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矿业范文篇6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辍学率,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普通高中实行职业教育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全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总人数的30%。本文介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概况

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为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自从1997年以来,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04年全国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高中学生参加了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占所有高中学生人数的50%左右,是1996年参加此培训人数的4倍。

1.政府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澳大利亚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中职业教育培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1)法律上支持除《职业教育法》和《培训保障法》之外,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同意修改1996年制订的《工作场所关系法》,以减少企业与高中制订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时产生冲突与矛盾,《工作场所关系法》的修改也将会为更多高中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

(2)建立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让更多的高中学生有机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澳大利亚政府2003年决定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4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7200名11、12年级的学生提供参加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机会。新建立的第一所技术学院将在2006年开始招生,2008年时24所学院全部投入使用。

(3)建立国家机构2005年6月3日,澳大利亚政府咨询委员会同意建立一个国家机构,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以关注高中职业教育培训,解决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4)实行奖学金制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澳大利亚政府2005年首次决定为450名参加高中职业教育课程及50名参加以高中为本位新学徒制的学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澳元的奖学金。

从1997年起,澳大利亚开始加大对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从2006年6月到2008年9月期间投资大约101亿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另外,政府将与培训机构合作,自2005年6月起每年为7000个提供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学校提供2590万澳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高中职业教育的支持。随着对教育系统以及对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对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学校以及学校的技术中心也提供了专门的经费,每年分别提供2130万澳元和400万澳元,用来改善学校职业教育培训的设备。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每年也将提供2000万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高中职业教育培训,2006年时这个资金数目将会增加到4000万澳元。

2.课程设置

截至2005年,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公立高中都开设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7070以上的高中学生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此类人才;二是此专业是学生感兴趣的。根据以上要求学校主要开设如下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商业、文秘、计算机、艺术、娱乐、体育、工程与矿业、建筑、纺织服装、制鞋、社区服务、健康教育、销售、第一产业、汽车、通讯、科学技术、制造业、设备、食物加工、金融保险等等。最受欢迎的职业领域有旅游与招待、商业与办公、计算机等,占2004年培训总人数的48%。

3.严格师资标准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标准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师资既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取得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要符合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要求。因此,各个高中在招聘职业教育教师时(包括兼职教师)都有一定的严格标准,例如:有3-5年的相关实践工作经历;至少获得4级职业资格证书;受过高等教育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等等。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教师是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以兼职教师为主,只有少部分的专职教师。

4.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2003年在《21世纪国家教育目标》中规定,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年级都要体验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后的高中阶段必须参加学校的职业教育培训,并且把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才能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也做出了相关规定,职业教育培训应该包括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并且作为学生获得高中普通教育证书的一个必要条件,学生通过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后,可以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之内获得国家认可的VET(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根据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字显示,2004年共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学生参加了高中的职业教育课程,其中9%的学生获得了职业教育培训的三级资格证书(相当于熟练工人),65%的学生获得了二级证书(高级操作员),18%的学生获得了一级证书(半熟练工人)。

二、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特点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取得很大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课程实用性强,内容多样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的。

学校所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企业和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的,因此学生在高中所接受到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具体的企业有关,学生从中可以获得具体企业的工作经验,所学到的技术实用性强,毕业后有优先获得工作的机会。另外,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门类很多,例如计算机、商业与文秘、旅游与招待、机械制造、建筑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选择。

2.学分灵活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灵活,学生在高中学习的职业教育课程所修的学分不仅在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继续学习时得到承认,而且在普通大学学习时也会得到认可,高中学习职业教育并不否认以后在学术性大学学习的可能性。在澳大利亚,30%左右的高中学生毕业后升入大学,70%左右的学生进入TAFE继续学习职业教育或者就业。澳大利亚培训局规定学生在高中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所修的学分到TAFE继续学习时也会得到承认,学生进入TAFE后可以按照原来的培训模块继续学习职业教育培训,一般学生进入TAFE学习职业教育培训要3-4年的时间,而在高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学生只需要2年时间就可以毕业,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培训时间,为他们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是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受到越来越多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培训时间灵活

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实行教育分权制,各州要求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同,塔斯马尼亚岛培训时间最长,为387个小时,澳大利亚首都地区培训时间最短,为112个小时。11、12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或者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参加新学徒制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企业里,每星期工作8-15个小时。假期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适当延长工作时间。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启示

1.在普通高中阶段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现象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具有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大学输送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具有高中学历的初、中级技术人才。而我国现在高中偏重学术教育,高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输送人才。因此,在高中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加强高中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开设实用性职业课程,适合学生的需要。高中阶段教育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也要为一部分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课程。

2.实行高中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学分互换制

目前,我国相当一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如果学生在高中听修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能够在大学或者高职院校得到认可,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职业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

3.实行全国统一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对技能要求的各行各业必须持有职业教育培训证书才能就业,即使是研究生毕业,也要在TAFE培训半年,获得职业教育培训证书后才能就业,我国至今仍无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劳动部门,就业部门提供的证书不一样,学生参加资格证书考试时也很迷茫。因此,借鉴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提供全国统一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是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一项好措施。

澳大利亚矿业范文篇7

那么,管理基金是如何保证获得最好的投资回报呢?

最主要的手段是进行分散风险投资,这样可以克服一种投资方式固有的风险几率,通过不同产品如股票、债券、不动产、货币投资的组合搭配,达到减少风险最终获取最大收益的目的。如何进行搭配是对每家管理基金的技巧、经验与能力的考验,通常来说,股票投资风险最高、收益也最大,但对管理基金来说,对股票的投资不会超过一笔信托基金投资总额的50-60%,其余40%左右的资金要采取与其他投资方式搭配的方法。分散投资的最大特点是每年的投资回报率都有不同,但取得投资期限内的预期目标是管理基金所追求最终结果。

分散投资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实现对投资行业和证券种类的多样化。例如对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同时选择投资期限短、风险小、回报率也小的办公楼、酒店、商业中心以及期限长、风险高、回报率相对也较高的矿业、交通、电讯行业的有价证券。管理基金通过其丰富的市场经验以及具有商业头脑的精算师和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为投资者进行最好的选择。他们将个人零散投资聚集成庞大的基金,巧妙地经过他们的安排,投入到各种行业领域以及各种金融票据之中。即使对投资人个体来说,其投入的资金很少,但可能这笔钱已经被管理基金投入到若干公司的股票、政府国债、矿山、酒店等等不同的产品中去了。

为了分散投资风险,进行海外投资也是管理基金投资分散化的一种手段。澳大利亚股市成交量不足全球股市的2%,因此世界证券投资市场为澳大利亚投资人提供了98%的获利机会。进行海外投资的好处包括:一是更大程度地分散投资,不仅对不同行业部门也可对不同国家的有价证券投资;二是可对世界一些知名跨国公司投资,如微软、雀巢、佳能、麦当劳等,从而获得更大的资金回报;三是可以对一些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投资,其投资回报率要远高于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对于个体投资者来说,由于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以及各种原因,直接购买海外有价证券有很大难度。而通过管理基金就使这种操作变成可能。因为管理基金对国际市场有专业研究和监测,长期关注股票和货币走势,可以随时提出各种不同的投资机会以及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

发展迅速规模庞大

投资管理基金在澳大利亚被称为单位信托基金(Unittrustfunds)。它和美国共同基金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独立信托人的概念不同。在澳大利亚由资产管理公司承担信托人的财务职责。其他的一些区别还有:资产类型,如投资于地产的信托基金很普遍;基金销售主要通过独立财务计划公司进行,几乎没有基金由经纪商销售;另外,基金费用较高。从1996年6月到1997年6月,单位信托基金增长达到创记录的25%。其中30%来自于新入市资金。信托基金按资产类型分为四大类:固定收入基金,地产基金,证券基金,期货、期权和货币基金。信托基金有上市基金和非上市基金之分。上市基金一般是封闭式基金;非上市基金亦即开放式基金,其基金资产由投资顾问评估,主要是由地产信托基金构成。非上市基金由基金公司回购,因此拥有较高的货币平衡水平。按规定,信托基金每周进行一次估值。不过,现在一般都是每天估值。基金卖出价和赎回价是相关的投资组合变现的假设成本。信托基金既可由基金公司直接销售,又可以通过财务顾问或经纪商销售。目前很少通过经纪商销售。在基金募集前,必须订立信托契约。对于养老金业的基金管理来说,作为集合工具的单位信托基金(未注册)越来越普及,这个趋势还将继续下去。澳大利亚证券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单位信托基金的监管法规。此外,1991年的《公司法》有关条例也适用基金业的相关活动。近年来基金资产的增长主要源于零售养老基金品种的扩大。

澳大利亚管理基金的发展大约有近二十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高利率政策,资本增值速度加快、股市兴旺,同时养老金制度在所有雇员中得到普及,澳大利亚基金规模迅速膨胀。管理基金最近几年来发展尤为迅速,尤其在1997-2001年间,行业产值的年增长率达到11%左右。公众对参与管理基金的意识不断增强、管理基金的新品种、新手段、新技术不断涌现,其行业发展的增长率已经超过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水平。

澳大利亚基金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基金之一,也是除美国以外最复杂的基金。至2002年6月底,澳大利亚各基金管理公司共掌管大约7000亿澳元的基金资产,基金数量3000多支。其中养老保险基金大约3500亿澳元,人身保险基金约1700亿澳元,其他零散基金1800亿澳元左右。按资金来源不同,澳大利亚的基金可以分为零售基金(retailfunds)和批发基金(wholesalefunds)。所谓零售基金,是指个人缴纳的资金形成投资基金,比如个人养老金和人身保险基金等。其他主要零售基金还包括:公共单位信托基金,约1500亿澳元;友好协会基金,60亿澳元;共同基金80亿澳元;货币管理基金300亿澳元。批发基金则是指由单位、公司或组织机构的出资。批发基金的主要形式有:海外投资基金、政府基金、其他保险基金、捐助基金等。

在澳大利亚,零售基金约占基金总量的60%,批发基金大约为40%。零售基金近年来增长速度很快,主要是由于政府强制实施养老保险计划所致。到2002年政府要求所有雇员必须将9%的工资收入用于养老保险,客观上将大大增加养老基金的规模。预计2005年,澳大利亚养老金将突破5000亿澳元。

从投资方式来看,澳大利亚国内证券和期权投资增长最快,其次是短期国内债券、海外资产及国内不动产投资。目前各种投资方式所占市场份额大致为:国际固定利率债券为0.4%、不动产投资2%、国际股票8%、澳大利亚固定利率债券12%、澳大利亚股票19%、复合投资49%。

集约化管理国际化经营

澳大利亚管理基金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80%以上的零售基金由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掌握,而这些公司绝大部分是银行或者保险公司。

目前,澳大利亚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是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其掌管的基金占全部基金总量的13%左右。其次是安保集团,这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保险公司,占市场份额的11%;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占8%;BT全球资产管理公司,占

6%。

第二,基金管理的集约化趋势加强。

过去,澳大利亚基金管理机构非常之多,小而分散。而近年来,管理基金兼并重组异常活跃。通过大量的并购活动,分散的资金逐步并入到大银行集团或保险公司手中。目前90%左右的基金掌握在29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手中,其中10家大型基金公司掌握了52%的各类基金。

第三,澳大利亚基金管理行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很高,这也是管理基金行业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目前在澳大利亚,外国注册的管理公司大约35家左右,占基金管理公司的33%,基金总额的48%。澳大利亚一些比较著名的国外基金管理公司有:AXA、BNPParibas、CreditSuisse、FidelityHSBC、Invesco、MerrillLynch、Schroders以及Vanguard等。

第四,尽管澳大利亚基金以国内投资为主,但近几年海外投资不断增长。

澳大利亚基金国内市场的特点是市场平稳,风险较小,获利有把握。但毕竟由于市场太小,另外海外股票市场的利润率高于澳大利亚国内市场,由利益驱动,必然使一部分资金转向海外市场,这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必然规律。1997年澳大利亚管理基金中大约只有5%左右的资金对海外投资,而去年这一比例提高到8%。预计随着养老金规模扩大,今年海外投资的比例将达到10%左右。在海外投资的方式上,主要以股票、期权、债券为主,而货币投资非常有限。在国家的选择上,澳大利亚基金主要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主。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完善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加快,金融投机的利润率又大大高于欧美等国家,因此一部分澳大利亚基金开始关注亚太市场。目前澳大利亚基金在亚太地区投资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是韩国,其次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目前共有两支澳大利亚大型基金着手开拓中国市场业务。一是麦觉理银行的中国地产基金,另一支是安保集团的Henderson环球基金。这两只基金目前从事的主要是中国房地产业务,而安保环球基金也是与麦觉理银行合作在上海从事房地产开发。

针对上海住房市场的兴起和中国房贷规模扩大,这两支基金对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前景充满信心。然而时至今日,中国证券市场仍未对外资开放,因此以麦觉理银行为先,独辟蹊径,希望籍向中国房贷市场证券化提供经验为先导,进入中国市场并为将来能够直接从事基金投资业务做准备。

1995年初,麦觉理银行在上海以25万美元注册成立麦觉理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并与中国建行达成协议,从事房屋贷款前服务和产权登记服务业务,并成为首家经营此项业务的外资独资公司。双方达成协议,由麦觉理银行提供房贷证券化方面的经验,充当售房中介,并根据建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审核标准来收集核实贷款申请材料,从事房屋低压贷款登记等贷后服务等。而建行参照麦觉理银行进行房贷证券化的做法,在国内证券市场发行债券募集建房资金。由于双方的良好合作,以及上海住房市场兴旺,第一期3000套低造价住宅很快就销售完毕。这一成功,激励麦觉理再准备与建行合作继续通过房贷证券化集资,兴建第二期甚至第三期住房。

此外,麦觉理最近还准备与SchrodeerAsiaPropertiesLP地产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合资组建一个专门在上海开发住宅房的基金管理企业,运用上述方式,目标在今后5至10年内开发将近10个项目,共6000套公寓。麦觉理还与安保henderson环球基金合作,在中国证券市场集资,兴建上海澳丽花苑公寓住宅,并由麦觉理进行项目管理。

目前澳大利亚基金在中国开展的业务与其在世界其他地区开展的投资业务有很大不同。

澳大利亚基金对海外有形资产投资的通常做法是直接投资并控股一家或几家本地企业,获得该企业对某一项目,如房地产或基础设施项目的独家开发与经营权,之后在当地证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项目资本。通过项目的直接经营偿还集资成本并获得利润。例如麦觉理基建(MIG)最近在美国投资兴建的收费公路项目就是这种类型。麦觉理基建直接投资5480万美元收购美国圣地亚哥高速公司伙伴集团81.6%的股份,特许独家开发造价5.8亿美元的SR125号高速收费公路。麦觉理基建于今年3月在美国资本市场发行首期债券,用于工程的前期费用及营运开支。2006年将发行第二期债券筹措剩余工程资金。该收费公路工程是麦觉理首次涉足美国市场,其投资方式在澳大利亚基金海外投资中比较典型。

可以看出,麦觉理在中国和美国等国家的投资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差别。由于中国投资证券市场、人民币本币业务未向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开放,因此外资尚无法在中国资本市场从事发行债券为项目集资的业务,从而也不可能进行项目的直接经营管理。

澳大利亚管理基金是世界上最大的基金之一,也是亚太地区仅次于日本最大的基金来源。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实行的强制养老金制度,使澳大利亚基金在近期的增长率之快,在世界上也属罕见。预计至2010年澳大利亚管理基金的规模将达到15000亿澳元,也就是说在现有基础上将翻一番。随着基金规模的增长,澳基金对海外投资也将呈不断增长之势。

海外投资必然要考虑投资对象国政治经济的稳定性,对于基金这种特殊方式的投资,除上述因素以外,以下两个要素十分关键。第一,所在国的法律与金融监管体系是否健全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第二,所在国金融信息的公开性及与投资国金融合作的密切程度,比如所在国对投资公司所需要的银行系统资料进行

保密,而且相关法律措施不健全,将使投资商无法进行合理索赔,势必造成投资者望而却步。

目前澳大利亚依据上述标准,对世界30个主要金融交易中心和37个次中心进行了评估,并按适宜投资的程度,将这些中心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具有良好法律保障和行为规范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类是比较满意的有9个,包括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排在这两类之后的有40个。澳大利亚明确提出对第二类和第三类地区进行基金投资需要采取审慎的策略。

澳大利亚矿业范文篇8

至今为止,没有一项国际能源合作比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核能合作更加意义深远,更加惠及世界。它不仅使澳大利亚铀矿企业可以将反应堆燃料铀的出口成倍增加,中国可以建设更多的核电站来保障能源的持续供应;而且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以及沙尘对于全球气化变化的影响,使人类之间的利益更加融合,和平发展的目标更加现实。

著名的何祚庥院士是一位核物理学家,但他并不支持中国大力发展核电工业,他的理由是中国没有足够的核能资源,而世界也不可能将核燃料供应中国。何院士的观点在中国具有普遍性,大家一般都会认为国际社会不会允许将能够制造原子弹的铀236卖给中国。然而,3月中旬,一位澳大利亚记者来电采访,他告诉了我一个惊人的消息,2006年4月1日,总理将访问澳大利亚,并签署双边核合作协议,双边的核合作不仅局限于澳大利亚铀矿企业向中国出口反应堆核燃料,而且可能将允许中国企业参与投资铀矿资源的开采。

尽管这一传闻由来已久,仍然使我吃惊不小。曾有报道,2004年11月22日澳政府表示,只要中国能够遵守不将澳大利亚的核燃料用于军事目的--制造核武器或用于舰艇动力,澳将考虑向中国出口铀。澳洲矿业公司(WMC资源)当时正在争取向中国出口铀,以便在澳洲南部发展该公司的奥林匹克水坝铜及铀矿,这一矿场所出产的铀占全球产量的8%,贮藏量占全球33%。

澳大利亚记者问我对此项作合的感想,我以为这是中国至今参与国际社会能源合作最为意义深远的事件。不久以前,我在参加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节目中,与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到底需要多少核电?我的意见是中国至少需要2亿千瓦核电,也就是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至少需要建设200套,这一提法甚至超过了康总的预期目标。其实,建设2亿千瓦的核电装机目标绝非空穴来风,这是许多能源专家经过详细计算之后提出的意见。

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的人均发电装机容量少于1.5个千瓦,这几乎是一个刚性指标。中国预计达到1万美元时将有15亿人口,每人1.5个千瓦需要22.5亿千瓦,即便节约工作发挥了最大效果,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也不可能低于15亿千瓦。中国能够维持持续安全的煤炭产能为30亿吨,大约22亿吨标煤,70%用于发电,能够支持的火电装机容量的极限值是9亿千瓦。水电、天然气和风能可以形成5500年利用小时的同比装机容量,最多4亿千瓦,而剩下的2亿千瓦装机容量只能依赖核能解决。

也许人均1万美元对于中国还是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预期这将是本世纪中叶才能达到的发展指标。但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优先利用煤,还是优先利用核能,将是关乎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选择。目前,温室气体排放加速趋势,使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严峻,极端气候现象频发,科学家不断发出警告,世界即将接近气候变化的临界点。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对于全球环境影响也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而正在加速,如何减缓和控制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如果鼓励和支持中国尽可能使用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供应方式,而不是迫使中国使用污染大、效率低和环境影响大的煤炭,无疑对于全球环境利益将是一个积极的方向。其次,核电可以减少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等可能导致酸雨物质的排放,防止土地荒漠化,保证中国13亿人口的安居乐业。此外,使用高能量密度的核能,还可以降低中国运输系统的压力,避免更多的石油资源消耗,间接帮助世界控制油价,减少资源冲突的诱因。

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将规划增建约30座核电站。不久前,主管能源的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宝曾表示,在国家原有规划中,2010年我国核电发展目标是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届时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1.7%,但从目前进展情况来看,这个目标已经较难完成,因为开工项目的很少。而2020年的远景目标同样面临困境,按照规划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目标是4000万千瓦,届时也只能达到全国装机容量达到4.2%。张主任的担忧不仅在核电站技术方面,对于核燃料的供应保障恐怕也存在疑虑。

要满足中国的核能需求,仅凭借中国自身的核资源将无力承载,中国必须将市场换资源的战略从石油延展到核能领域。中国的市场开发将为世界核资源国家提供一个新的市场,在巨大的中国需求面前,澳大利亚丰富的核能资源将会成为一个极为诱人的商业机遇。澳大利亚的铀储量约占世界40%,澳大利亚分析家认为,如果中国成为澳大利亚铀的最大买主,澳未来每年可向中国出口1万吨铀,几乎是现在每年出口数量的2倍。这意味着澳大利亚将会超过加拿大,成为世界最大的核燃料供应国。

澳大利亚记者告诉我,目前澳大利亚人最担心的是中国将这些核燃料挪为它用,要求中国“遵守禁止将铀用于制造原子弹、贫铀武器或军舰推进器的严格规定”。我以为这种担忧大可不必,首先,中国是一个早已拥有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以及核潜艇等各种核武器的大国,在澳大利亚考虑供应中国核能40多年之前就拥有了核武器。而且中国并不会因为澳大利亚拒绝提供核燃料就放弃核武器,中国拥有核武器与世界供应中国民用核燃料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其次,民用发电反应堆核燃料的纯度在3%即可,而核武器的纯度要求为90%的铀或93%的钚,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况且,核燃料都是点对点供应的,如果将这个核电站的燃料挪用去造原子弹了,就意味着该核电站将无米下炊,无电可供了。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国和世界永远也不要使用核武器,这需要大家共同发挥智慧。中国如果是一个被国际主流社会排斥的异己,事事遏制制裁,动辄武力威胁,让中国全然没有安全感,中国就会千方百计拥有更多的核武器,并随时准备实施“核反击”,那么世界将不会因此而更安宁。反而是接纳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公正客观地对待中国的崛起,帮助中国克服孤立主义情绪,通过贸易使中国的利益与国际主流社会的共同利益更趋一致,这才是世界安全的基本保障。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售核燃料,对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将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中国也必定为此更加地积极回馈国际社会。

澳大利亚矿业范文篇9

1.1世界主要供应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情况

世界铁矿石供应主要来自拉丁美洲的巴西和智利、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2004年,世界铁矿石海上贸易量达到5.83亿吨。比2003年增加12.12%,2005年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达到6.45亿吨,比上年增加6200万吨,增长10.6%,2006年增长为11.9%,达到7.22亿吨。其中,澳大利亚自2002年起,超过巴西居第一位,2005年出口量增加2900万吨,达2.4亿吨,2006年增至2.74亿吨,占国际铁矿石出口总量1/3以上。巴西居第二位,2005年铁矿石出口量增长8%,增加1900万吨,达2.19亿吨,2006年增长8.7%,达2.43亿吨,占国际铁矿石出口总量近1/3。再次是印度,年出口铁矿石4800万吨,占印度铁矿石产量的54%。南非主要有库博(Kumba)和阿斯芒(Assmang)两家铁矿生产企业.Kumba(2003年12月AngloAmerican控股66.7%)所属锡兴铁矿年产2700吨,计划开发锡兴南矿区年产1000万吨,Assmang年产500万吨.通过大规模兼并与收购以及资本运作,铁矿石生产日益向少数企业集中,铁矿石逐渐被少数人控制。全球铁矿石生产已形成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力拓矿业公司(RioTinto)和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的“三分天下”之势。这三大矿业集团铁矿石年产量占全球的2/3,居于垄断地位。以2005年为例,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铁矿石总出口量合计为4.6亿吨,约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70%以上。

1.2世界主要需求国家和地区的进口现状

国际铁矿石进口贸易中,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占全球贸易的80%左右。其中,中国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国,2005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7亿吨,占铁矿石国际海运贸易量的43%,同比增加6100万吨以上,增长幅度为30%左右。日本是铁矿石净进口国,总进口量为1.35亿吨。德国进口量为4500万吨,法国进口量为1670—2000万吨.英国进口量为1580—1760万吨,意大利进口量为1580万一1760万吨,均为铁矿石净进口国,但是近年来这些国家的进口量增幅相对稳定。此外,比利时、卢森堡钢铁联合体、韩国等,每年的铁矿石需求较大,构成了需求量巨大的买方市场。在世界钢铁产量持续增长过程中,我国钢铁行业是增长主导力量。同时,我国还是钢铁消费量最大和增长最快的国家,1993年我国粗钢产量为9578.3万吨.占全球产量的13.21%;2002年以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在以平均46.74%的高速度增长,2006年中国的进口量为3.26亿吨.占铁矿石全球海运贸易量的46%,我国铁矿石进口市场成为国际海运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铁矿石上涨的原因

(1)供需结构是铁矿石上涨的决定性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较快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新一轮钢铁产能急剧释放,带动铁矿石需求迅速膨胀,拉动铁矿石价格连续上涨。近年来,我国对国际铁矿石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2003年,中国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铁矿石进口国。2005年,进口量为2.75亿吨,占国内铁矿石供应量的57%,占全球铁矿石国际海运贸易量43%,国际矿业巨头们纷纷扩产,并把新增加的产量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2)国际铁矿石市场处于卖方垄断市场。2000年以来国际铁矿业进行一系列重大兼并重组,形成了了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大巨头掌握着国际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70%-75%,具有较强的垄断能力,通过控制产量达到提高铁矿石价格的目的。(3)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现状减少了价格谈判的筹码。自从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突破1亿大关,中国已经连续十多年粗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仅仅是钢铁大国,而不是钢铁强国,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作为提供重要基础原材料的钢铁工业必然有一个较快增长。但近年我国对国际铁矿石需求的过快增长,从而导致铁矿石价格的连续大幅上涨,根本原因是我国钢铁产业投资过度、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过低。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00亿元,是2000年之前中国钢铁工业48年(1953—2000年)总投资的1.3倍。近几年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提出控制严重过剩的长材、发展相对短缺的板材,在此政策下,不少地方一窝蜂上马板材项目,结果造成从低端产品的过剩到高端产品也过剩的怪圈。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钢铁工业前4厂商集中度(CR4)从32%下降到了16.8%;前八家厂商集中度(CR8)从44%降至25.3%。与国际比较,我国钢铁工业产业集中度远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产钢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的CR4,日本为74.9%,美国为52.2%,俄罗斯为78.1%,而我国只有16.8%;在世界钢铁企业产量的前10名中,我国仅有宝钢和唐钢入围,这与我国占世界1/3的钢铁产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国际钢铁市场几乎都是寡占市场,有的甚至达到极高寡头垄断.同国际钢铁规模相比,中国钢铁集中度相当低。中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低使得寡占力量微弱,行业规模分散,不仅使行业内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更是导致了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受到上下游企业的威胁;市场集中度低,钢铁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削弱了钢铁行业作为买方在购买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时的谈判能力,在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局势;市场集中度太低,企业无法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低。在国际市场出现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卖什么,什么就跌的尴尬局面。

3中国钢铁企业应对铁矿石上涨的政策建议

(1)加快产业政策调整,调高产业集中度。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并购等方式,解决分散的产业组织结构、过度而无序的市场竞争局面,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竞争力。取消阻挡钢铁企业兼并中的各种壁垒,破除各种阻碍市场要素流动的因素。协调并购后企业的整合、利益分配问题。进一步提高准入壁垒。钢铁行业属于基础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只有准入的门槛提高,才能保证行业内的高水平竞争。由于钢铁行业利润较高,当需求旺盛时,就会有资金流入,政府应对最小进入规模进行限制,提高进入壁垒,尽量减少中小企业的数量,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会有好处。

(2)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开拓海外上游市场。铁矿石不足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长期性问题。而且缺口越来越大,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作为世界铁矿石最大需求方,我国钢铁有着向上游产业扩张的市场优势。我国目前进口的铁矿石中,海外采矿占21%,现货占50%以上,长期合同不到30%。按目前国际上的普遍看法,对资源性产品的海外投资应占到进口量的40%,长期合同占40%,现货交易只需占20%。因此,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矿山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购买等方式,加大到境外投资开发矿山的力度,建立长期稳固的国外铁矿石生产供应基地。

澳大利亚矿业范文篇10

1.1世界主要供应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情况

世界铁矿石供应主要来自拉丁美洲的巴西和智利、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2004年,世界铁矿石海上贸易量达到5.83亿吨。比2003年增加12.12%,2005年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达到6.45亿吨,比上年增加6200万吨,增长10.6%,2006年增长为11.9%,达到7.22亿吨。其中,澳大利亚自2002年起,超过巴西居第一位,2005年出口量增加2900万吨,达2.4亿吨,2006年增至2.74亿吨,占国际铁矿石出口总量1/3以上。巴西居第二位,2005年铁矿石出口量增长8%,增加1900万吨,达2.19亿吨,2006年增长8.7%,达2.43亿吨,占国际铁矿石出口总量近1/3。再次是印度,年出口铁矿石4800万吨,占印度铁矿石产量的54%。南非主要有库博(Kumba)和阿斯芒(Assmang)两家铁矿生产企业.Kumba(2003年12月AngloAmerican控股66.7%)所属锡兴铁矿年产2700吨,计划开发锡兴南矿区年产1000万吨,Assmang年产500万吨.通过大规模兼并与收购以及资本运作,铁矿石生产日益向少数企业集中,铁矿石逐渐被少数人控制。全球铁矿石生产已形成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力拓矿业公司(RioTinto)和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的“三分天下”之势。这三大矿业集团铁矿石年产量占全球的2/3,居于垄断地位。以2005年为例,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铁矿石总出口量合计为4.6亿吨,约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70%以上。

1.2世界主要需求国家和地区的进口现状

国际铁矿石进口贸易中,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占全球贸易的80%左右。其中,中国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国,2005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7亿吨,占铁矿石国际海运贸易量的43%,同比增加6100万吨以上,增长幅度为30%左右。日本是铁矿石净进口国,总进口量为1.35亿吨。德国进口量为4500万吨,法国进口量为1670—2000万吨.英国进口量为1580—1760万吨,意大利进口量为1580万一1760万吨,均为铁矿石净进口国,但是近年来这些国家的进口量增幅相对稳定。此外,比利时、卢森堡钢铁联合体、韩国等,每年的铁矿石需求较大,构成了需求量巨大的买方市场。在世界钢铁产量持续增长过程中,我国钢铁行业是增长主导力量。同时,我国还是钢铁消费量最大和增长最快的国家,1993年我国粗钢产量为9578.3万吨.占全球产量的13.21%;2002年以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在以平均46.74%的高速度增长,2006年中国的进口量为3.26亿吨.占铁矿石全球海运贸易量的46%,我国铁矿石进口市场成为国际海运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铁矿石上涨的原因

(1)供需结构是铁矿石上涨的决定性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较快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新一轮钢铁产能急剧释放,带动铁矿石需求迅速膨胀,拉动铁矿石价格连续上涨。近年来,我国对国际铁矿石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2003年,中国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铁矿石进口国。2005年,进口量为2.75亿吨,占国内铁矿石供应量的57%,占全球铁矿石国际海运贸易量43%,国际矿业巨头们纷纷扩产,并把新增加的产量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2)国际铁矿石市场处于卖方垄断市场。2000年以来国际铁矿业进行一系列重大兼并重组,形成了了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大巨头掌握着国际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70%-75%,具有较强的垄断能力,通过控制产量达到提高铁矿石价格的目的。

(3)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现状减少了价格谈判的筹码。自从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突破1亿大关,中国已经连续十多年粗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仅仅是钢铁大国,而不是钢铁强国,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作为提供重要基础原材料的钢铁工业必然有一个较快增长。但近年我国对国际铁矿石需求的过快增长,从而导致铁矿石价格的连续大幅上涨,根本原因是我国钢铁产业投资过度、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过低。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00亿元,是2000年之前中国钢铁工业48年(1953—2000年)总投资的1.3倍。近几年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提出控制严重过剩的长材、发展相对短缺的板材,在此政策下,不少地方一窝蜂上马板材项目,结果造成从低端产品的过剩到高端产品也过剩的怪圈。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钢铁工业前4厂商集中度(CR4)从32%下降到了16.8%;前八家厂商集中度(CR8)从44%降至25.3%。与国际比较,我国钢铁工业产业集中度远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产钢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的CR4,日本为74.9%,美国为52.2%,俄罗斯为78.1%,而我国只有16.8%;在世界钢铁企业产量的前10名中,我国仅有宝钢和唐钢入围,这与我国占世界1/3的钢铁产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国际钢铁市场几乎都是寡占市场,有的甚至达到极高寡头垄断.同国际钢铁规模相比,中国钢铁集中度相当低。中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低使得寡占力量微弱,行业规模分散,不仅使行业内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更是导致了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受到上下游企业的威胁;市场集中度低,钢铁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削弱了钢铁行业作为买方在购买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时的谈判能力,在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局势;市场集中度太低,企业无法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低。在国际市场出现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卖什么,什么就跌的尴尬局面。

3中国钢铁企业应对铁矿石上涨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