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6:57:45

安全质量

安全质量范文篇1

(一)市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

监测范围覆盖市区和所辖20个县(市、区),加强对我市的省级蔬菜产业示范县(南和县)、部级蔬菜标准示范园(南和县、任县、宁晋县、威县、巨鹿县、平乡县)、蔬菜产地(包括无公害蔬菜产地和一般蔬菜产地)、蔬菜市场(包括蔬菜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的蔬菜质量监测。同时协助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的抽样工作,对辖区内县级蔬菜质量监检测站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省级监督抽样20批,风险抽样240批。市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全年检测数量不少于800批,其中监督检测200批,风险检测600批,辖区内各蔬菜产地样品年内至少检测覆盖1次。

(二)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对辖区内有蔬菜上市的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集市全面进行蔬菜质量监测,特别要把分布在农村的蔬菜零售点和豆角、韭菜、生菜、芹菜、油麦菜、油菜等绿叶菜作为监测重点,做到不漏一门一店,不留监管死角。同时协助做好省市级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的抽样工作。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全年检测数量不少于360批。

二、风险监测类别及项目

(一)监测类别

1、例行检测时间和品种。例行检测安排在5-6、9-10、11-12月份,重点检测番茄、青椒、辣椒、茄子、黄瓜、苦瓜、西葫芦、甘蓝、结球甘蓝、花椰菜、青花菜、大白菜、普通白菜、韭菜、生菜、菜心、蕹菜、油麦菜、油菜、菠菜、白萝卜、胡萝卜、芹菜、菜豆、豇豆、马铃薯、山药、洋葱、姜、葱和蒜、食用菌(香菇、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秀珍菇、黑木耳(含毛木耳)、茶树菇和草菇)等主要品种,检测的蔬菜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和覆盖面,要能反映当地蔬菜生产、销售状况和管理水平。

2、专项检测时间和品种。结合上年度检测情况和生产中突出的问题,确定本年度的专项治理检测重点区域、时期和品种,加大检测力度,开展风险预警。1-2月定为温室菜专项检测月,重点对温室菜、大中型批发市场上的蔬菜进行检测,温室菜样品占50%。3-4月定为韭菜专项检测月,重点对韭菜主产区及大中型批发市场上的韭菜进行检测,韭菜样品占40-50%,其他蔬菜占50-60%。7-8月定为暑期蔬菜专项检测月,重点对的露地蔬菜品种进行检测。

(二)监测项目及方法

1、检测项目。常规检测甲胺磷、敌敌畏、乙酰甲胺磷、磷胺、氧化乐果、久效磷、甲拌磷、乐果、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对硫磷、毒死蜱、水胺硫磷、三唑磷,共14种。

快速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毒,速测中检测超标的样品,再进行常规定量测量,以确定超标样品中的超标物质和含量。

2、检测方法。按NY/T761-2008、GB23200.8-2016、GB/T20769-2008等检测方法执行。本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如有其他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且其检出限和定量限能满足限量值要求时,要检测时可采用。

三、监测结果的判定依据和原则

蔬菜样品质量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6进行判定。监测项目全部合格者,判定为“该产品所检项目合格”;有一项指标不合格者,即判为“该产品不合格”。

四、监测结果报送

各县市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每月20日前将本检测中心监测结果报市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

安全质量范文篇2

关键词:高山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农业产业化

长阳县是全国高山蔬菜产业的发源地,自1986年开始发展,至今全县已形成2万hm2基地,年种植面积3.33万hm2,11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发展高山蔬菜,其中种植规模较大的有5个乡镇,年总产量达100万t,总产值达到10亿元,全县从事高山蔬菜产业的达到10万人。主要种植品种有白萝卜、大白菜、甘蓝、番茄、辣椒、菜豆六大类。长阳县是部级蔬菜生产重点县,产业成熟度高,产品主要销往华中、华东、华南、港澳台及东南亚50多个大中城市,也因为品质优、反季节的特点曾于2008年、2010年先后直供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会。高山蔬菜产业链每年吸纳和转移2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加工、运输、劳务及第三产业,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高山蔬菜的质量安全极其重要。近年来,我县出台多种举措,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保障高山蔬菜质量安全。

1主要措施

1.1强化队伍建设,完善监管体系。一是县级监管队伍。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农业局也相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专班。2014年,我局颁发《农业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分工的通知》,划分了局属所有股室、站、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建立了全局统一领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负责日常工作,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负责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查处工作,各股室、站、所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共同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机制。二是乡镇监管队伍。按照监管体制改革要求,各乡镇农安站已挂牌并明确了职责,每个乡(镇)配备1名~2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积极打造多级联动监管队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1.2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我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形成“地方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农业部门具体抓、生产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一是落实监管职责。我县每年组织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题会议,印发《县农产品安全监管要点》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县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状,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各级监管职责。二是落实生产者职责。我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初加工企业、蔬菜冷库、“三品一标”企业等160个生产经营单位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明确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规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必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必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自律性检测,落实检测人员,建立生产档案,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实行承诺经营,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出制度。1.3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一是开展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以阳光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契机,先后在高山蔬菜产区组织培训4次,重点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对生产者和冷库业主进行培训,共培训800多人次,全面提高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二是广泛宣传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氛围。我局认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发放《致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一封信》、《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问答》等宣传资料10000余份,农产品法律法规汇编500册。通过宣传,营造了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三是实现高山蔬菜主产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全覆盖。在7-9月高山蔬菜销售旺季,我局和乡镇农办联合在集镇、蔬菜产区进出口、大型冷库悬挂标语共40条,通过各乡镇农情通信息平台发出13000多条有关严厉打击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活动的信息;组织流动宣传车深入村组不留死角进行广播宣传,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在高山蔬菜产区家喻户晓。1.4加强投入品管理,确保源头可控。一是开展农资经营人员培训,促进农资经营店守法经营。对高山蔬菜产区所有农资登记门店共168家的经营人员进行了新《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农药处方制、肥料管理、种子使用等业务知识进行了培训,提高农资经营人员的法律和业务知识,促进农资经营店守法经营。二是开展高山蔬菜产区投入品专项监管,促进农资经营店规范经营。对县内农药、种子、肥料进行了全方位的登记备案,全面推进农药处方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开展了白草枯禁用专项治理,认真做好高山蔬菜品种的试验示范,确保高山蔬菜产区农资品种和质量安全可溯源。三是狠抓案件查处,强力规范农资市场。结合宜昌市“金盾”、“绿剑”和农资打假“百日行动”,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县农资市场进行巡查,出动执法车辆20台次,执法人员60人次,共检查164家农资经营门店,对不规范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目前已结案13起。真正做到了产品经营有档案、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操作有指南,从源头控制农残。1.5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品牌创建。1.5.1加强生产技术指导,组织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示范基地、“三品一标”企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组织种植农户统一种植管理模式: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标准化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销售。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深入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使用杀虫灯、黄板诱虫等物理诱杀技术,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等一系列绿色防控措施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56—质量安全2017年第2期总第161期1.5.2加大培植农业“三品一标”,发挥示范作用截至2015年底,高山蔬菜获得三品认证的企业达到6家共27个产品,种植面积2873hm2,产量达到180050t。督促所有三品一标企业建立健全生产档案,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推广无公害、绿色种植,为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示范带动作用。1.6建立追溯系统,严格产地准出。长阳高山蔬菜2008年、2010年直供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会期间开始实施产地准出制度。2012年7月为全面实施高山蔬菜产地准出,县农安站在火烧坪蔬菜基地连续15d实施检测,对检测结果合格的出示《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出检测结果报告》三联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并在全市推广。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律建立生产档案;一律开展自律性检测,出具检测合格证或产地证明;将检测合格证或产地证明作为农产品产地准出凭证,随货同行;运输车辆一律实行登记备案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截至目前,我县已有45家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建立了自检室,配备了卡片式农残检测速测仪,规范性开展检测,实行以有生产记录、有产品自检或委托检验(检疫)合格证、有包装、有标识为门槛的“四有”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严格把好农产品准出关。同时在2012年,在长阳大清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率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管理基础平台试点,实现产品种植、加工、运输、销售、检测全程监管。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对其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包括基础信息(企业信息、基地信息、监管员信息、投入品分类信息、产品规格信息)、农事操作信息(记录每一块地的蔬菜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产品准出等信息,农事操作结束时可以对该地块的采收总量、销售总量及库存进行分析)、投入品信息(记录肥料、农药的入库出库信息、使用信息)、检测信息、产品流向信息查询,真正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目前,长阳共有3家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管理平台。1.7强化日常监管,深化治理整顿。1.7.1强化日常监管,严控高山蔬菜农药残留根据年初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7月~10月以高山蔬菜监管为主,坚持每周例检、质量安全信息公示、质量安全承诺及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对重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蔬菜冷库实行每批次产品自检、收购时“逢进必检”、出库上市时再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不定期抽检的检测制度。仅今年上半年我局共组织抽检386批次1200个样品,检测合格率达100%,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简报》13期。1.7.2开展高山蔬菜保鲜专项治理,全力保障高山蔬菜质量安全针对个别外地商贩在运输环节中非法使用保鲜剂的现象,7月~8月,我局在高山蔬菜产区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打击非法添加保鲜剂的专项治理活动,农业、食药、公安、工商等部门相互配合与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实现监管环节无缝衔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加强宣传。在集镇、蔬菜产区进出口、各乡镇蔬菜大型中转冷库张贴公告,组织宣传车在蔬菜产区进行流动广播宣传,增强蔬菜生产经营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意识,有效遏制违法行为。二是召开专题会议。在榔坪镇、贺家坪镇、资丘镇等主要产区召集所有蔬菜经销商、蔬菜经纪人、蔬菜承运人和蔬菜生产大户座谈,宣讲《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两高司法解释》,签订承诺不非法添加保鲜剂、防腐剂和添加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确保蔬菜从产地到市场质量安全。三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于屡教不改的违法分子绝不手软,一经发现一律严肃查处,今年共查处非法添加保鲜剂商贩3人,并依法法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全力保障我县高山蔬菜质量安全。

2工作亮点

2.1创新监管机制。建立了全局统一领导,农安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负责日常工作,农业执法大队负责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查处工作,各股室、站、所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共同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机制。2.2从源头控农残。加强高山蔬菜农业投入品和农资经营店的管理,实行高毒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和农药处方制度,确保产品经营有档案、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操作有指南,从源头控制农残。2.3倡导绿色种植。我县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3.6%,清江水体质量良好,我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坚持用最清新的空气、最优质的水源、最干净的土壤,推行一系列绿色防控措施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组织标准化生产,确保生产出最优质的农产品。2.4推行企业自检。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蔬菜冷库推行每批次产品自检、收购时“逢进必检”、出库上市时再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不定期抽检的检测制度。目前,有45家高山蔬菜企业建成自检体系。2.5实现追溯管理。以火烧坪乡长阳大清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企业及标准化示范基地先后安装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不用下载任何APP,只要手机联网,登陆微信、QQ,扫描二维码,产品种植基地、采收时间、质量检测等信息一目了然,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2.6严格产地准出。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到5个“一律”,除一律建立生产记录、开展自律性检测,出具检测合格证或产地证明随货同行外,还实行运输车辆一律登记备案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确保基地准出安全。2.7严惩违法添加。始终保持“严防、严打、严惩”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非法使用农业投入品和保鲜剂的行为,确保农资生产经营店检查覆盖率100%,案件查处率100%,有效遏制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回顾近年来的高山蔬菜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少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未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的思想,缺乏必要的诚信和自律意识。二是少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长期掠夺式经营恶化了农业生态环境,地力破坏,残留增加,质量风险加大。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县、乡、村(基地)三级农产品监管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系统的监管体系及配套长效监管机制,存在管理不到位现象。

3展望

安全质量范文篇3

今天这次会议很重要。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有关工作要求,安排部署我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巩固改善全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状况,确保不发生大的食品卫生公共事件。刚才宣读了《市中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请各单位按照方案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开展专项整治的意义

近一时期,国务院和省、市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草案)》,决定成立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7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质量工作会议,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8月10日,全省质量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姜大明代省长、殷鲁谦副市长分别在总会场和会场作了重要讲话;8月2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吴仪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从以上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我们不难看出,目前从上到下都把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因此,大家一定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体上来看,近年来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区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主要产品和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年,全区定期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了94.5%,高于全省15.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先后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其中中国名牌产品1个,名牌产品11个,名牌17个。同时,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年我区的综合评价得分为100分,达到了《省标准化生产达标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并通过了省标准化达标验收。食品安全方面,目前全区已有26家企业获得食品市场准入QS标志,各大超市、集贸市场等流通领域和餐饮服务企业、集体食堂均建立了进货查验制度,并将食品小作坊开始纳入监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全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生产条件差,产品质量档次不高、标准水平低,可靠性不强;个别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质量安全隐患多;少数生产经营者特别是一些小作坊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我们必须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多管齐下,切实解决;要力争通过这次专项整治,全面加强全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强化广大企业和生产经营者的质量责任,全面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努力把我区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专项整治

国务院和省、市部署的这次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给我们了非常明确的整治任务和目标,具体到我区实际,就是要着力加强农村和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等重点单位、农产品和食品等重点产品的集中整治。质监、工商、农业、卫生、商贸等职能部门要按照我区实施方案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把产品准入关、源头关、货架关、餐桌关,全面加强各种涉及居民群众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全过程监管。

第一、要结合实际,明确本部门专项整治的目标和任务。质监市中分局作为这次专项整治的牵头部门,在搞好组织协调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标准体系,要求企业能够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杜绝无标生产;要加强监督抽查,积极开展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产品监测工作,防患于未然,杜绝区域性质量问题的发生;要以违禁使用添加剂、标识标注不合格、无证生产等各种违法行为为重点查处对象,加大对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工商市中分局作为产品在流通领域的主要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整顿规范全区食品流通秩序,严格食品消费的监督和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监督各商业企业要把好验货关,对严重的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并曝光。区卫生局要将加强大中型餐饮业和集体食堂卫生管理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要求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切实开展自查自纠并及时消除本单位的食品卫生安全隐患;要加强所属医院、社区门诊的药品监管,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区农业局要重点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组织实施产地产品一体化认证,并对已认定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情况加强日常监管;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及时控制问题产品危害与影响;要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对常用农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品种实施例行监测,有效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和违禁药物行为。

安监、商贸、公安、监察等有关部门及各办(镇)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配合牵头单位开展好此次专项整治行动。

第二、要标本兼治,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这次专项整治的各项措施不仅要管当前,解决突出问题,还要管长远,做到标本兼治,因此必须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检查。要抓住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检查。对生产加工和经营者违法违规使用原料、辅料、添加剂和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要从源头上采取断然措施,坚决予以纠正和查处。二是加强治理。对违法行为要处罚,不符合规定的要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要坚决取缔;对管理薄弱的企业,要加大日常监管和巡查力度;对制假售假的企业,要依法处理,并列入"黑名单"向社会曝光。三是强化监管。严格实施国家各项强制性标准,严格准入许可,严格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生产者必须负责召回,销售者必须停止销售。总之,要把专项整治与加强全过程监管结合起来,把执法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使每一项工作措施既能迅速见效,又能发挥长远的作用,收到长远的效果。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这次专项整治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办(镇)、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整治方案要求,周密部署,密切配合,稳步推进,把行动方案一条一条落到实处。为此,我提四条要求。

第一、切实加强领导。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区政府成立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各办(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小组,要把专项整治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抽调得力骨干,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人要直接抓,要研究制定行动方案,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并及时将专项整治进展情况上报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健全工作责任制。这次专项整治,国务院明确,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生产经营者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各办(镇)一定要切实发挥好作用,对专项整治的各项措施,都要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增强行动方案的执行力,提高有效性。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发现和消除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街道、社区、单位及个人。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因此发生恶性事件的地方,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监管不力,失职渎职、包庇纵容制假售假活动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第三、搞好协同配合。在专项整治中,各办(镇),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既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要按照区政府统一部署,围绕整治方案确定的目标和重点,做到令行禁止,密切配合,搞好衔接,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网络,消灭监管盲区。这里需要的一点是,最近区里正在开展安全整治大检查,与我们现在开展的这项工作具有很多共性,这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要搞好协调配合,互相补位。

安全质量范文篇4

1电梯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电梯作为高层建筑运输的必要设施,其质量安全的性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电梯质量安全是指电梯在实际的运行中的质量,这与电梯的安装施工和电梯的定期维护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电梯作为一部敏感的设备,任何一处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电梯出现事故,产生危险隐患,因此电梯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2电梯维护保养与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

2.1缺乏维护保养。电梯属于高灵敏度的设备,必须要定期进行维修保养才能保障电梯的正常使用,国家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条例》明文规定,除了军事设备、航空航天设备、核设施以及其他特殊行业所使用的特种设备外,一般场所所使用的电梯必须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年检,这样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避免出现意外事故。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主动申报的单位少之又少,正是由于很多单位对于电梯检修与维护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维护保养,所以才通过立法建立相应的年检制度[4-6]。2.2电梯维修人员专业水平不够。电梯的使用已经广泛普及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随处可见的高层建筑中电梯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工具,而电梯使用量的大幅增加也必然会产生对专业的电梯维修人员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电梯维修人员既不懂得电梯的结构原理,也不懂得运用设备技术的知识,只是通过短期的、并不规范的培训就上岗工作。这些维修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够按照规范流程进行维修操作,对于电梯故障问题缺乏工作经验,使得电梯的故障得不到有效排除,为电梯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2.3操作不规范。电梯的构造是十分复杂的,在电梯使用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合理使用,才能保证电梯不容易发生故障。但是在实际的电梯使用中,很多人并不遵守规章制度,往往是造成电梯事故,产生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人们安全意思淡薄,不能正确使用电梯的行为有:首先很多人为了加快电梯上下行的速度,会有用力按压开关按键的习惯;其次一些情况下为了阻止电梯关门,会用身体或者其他物品挡住电梯门;还有一些小朋友在电梯运行的过程中,喜欢在电梯厢中蹦蹦跳跳;另外还会出现用东西代替手指按压按钮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会加剧电梯运行中产生故障的风险性。

3电梯安装的技术管理

3.1井道技术。井道在设计上要保证电梯底坑有足够的空间适合人员的安装与维护工作,对重缓冲装置必须要安装在实心桩上,并延伸到坚固的地面上。在电梯安装过程中,各层的电梯层门要预留出一定强度的孔洞,并且设置高度大于1.2m的安全保护围栏。井道建设的尺寸要保持与电梯设计图纸的一致,对于安装井道尺寸的误差也有明确的规定:当电梯高度小于30m时,误差范围值为25mm;当电梯高度介于30~60m之间时,误差范围值为35mm;当电梯高度介于60~90m之间时,误差范围值为50mm。因此,井道的施工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并做好验收记录。3.2机房。电梯机房内的接地装置的防护电阻值应该不大于4Ω,并且对于机房要做好防漏水、防渗水的安全措施。3.3导轨。导轨的安装要按照设计图进行,并在井道壁上安装导轨支架,使用膨胀螺丝将导轨固定在井道上,并且要满足承重能力的需求,导轨的工作面在井道壁上的高度不应大于0.15mm,对于没有设置安全钳的导轨接头处的缝隙要小于1mm。3.4驱动主机。驱动主机的紧急操作装置需要长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而可拆卸装置也要安装于驱动主机的旁边,并且将紧急救援的操作流程张贴于醒目的地方。埋入承重墙中的驱动主机承重梁的长度最少要有75mm,并且埋入到承重墙中的长度也要大于到墙体中心处20mm以上。电梯机房中楼板孔洞到钢丝绳的距离应该介于20~40mm之间,并且与井道相同的孔洞周围,必须设置50mm以上的台面。3.5安全部件。电梯安装中安全部件也是安装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安全钳与限速器的固位封印必须要保持完好无损。其中限速器的核心是限位开关,必须要保证其与紧张装置的位置安装的正确。另外,安全钳的安放与导轨之间的距离要符合电梯的设计要求。电梯厢在井道两端的位置时,电梯厢与缓冲器、缓冲器撞板之间的距离要符合电梯的图纸设计,并且要保证误差值小于20mm。

4电梯质量安全的维护策略

4.1建立良好的电梯监管制度。电梯质量安全的维护必须要建立良好的电梯监管制度,以确保电梯维护管理的有效落实。第一是每一部电梯都要配置专业的维修人员,定期对电梯进行检修,排除电梯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第二是对电梯运行中的安全设备及核心电气重点进行检测,建立信息档案,详细掌握重点零部件的情况;第三是对于电梯的机房以及井道建立定期清洁制度,查看电路线路使用情况。还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让工作人员接受群众的监督以促进对于工作的责任心,保证电梯的安全稳定[7-8]。4.2加强日常检查与保养。电梯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是保证电梯安全运行最为有效的方法策略,在日常的检查与保养中可以将电梯存在的安全问题排查出来,将危险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就需要维修人员在日常检查与保养中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操作。为了保证检查与保养的效果,可以将电梯日常检查与保养单独进行合同的规范,比如制定电梯日常检查与保养计划,建立检查与保养档案,按照要求详细记录电梯各个部件的情况。加强完善的日常检查与保养,电梯的运行可以得到更好保障。4.3建立完善的电梯安装质量控制制度。电梯安装质量控制制度是为了保证电梯在安装的过程中更够顺利,并且有效提高电梯的安装质量。安装质量控制制度使得电梯的安装能够科学、合理,而且根据情况合理安排电梯安装的顺序,加快电梯安装的施工速度。与此同时,完善的制度严格要求这电梯安装的每一个环境都要精细处理,保证电梯安装的质量效果,确保电梯运行的安全稳定。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高层建筑越来越普遍,也使得对于电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电梯的稳定、安全运行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事情。当前,由于一些原因导致电梯在实际的运行当中存在不少问题,导致电梯事故的发生。这需要充分认清事故发生的成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从而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电梯安全维护的策略不仅要提高专业人员的能力水平,也要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使电梯的质量安全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冷文学.一种低成本电梯节能控制技术[J].化工管理,2014(06);99.

[2]钟庆文.关于电梯质量安全与安装维护问题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01):216-217.

[3]陈永华.对电梯使用中安全事故及其防范的研究[J].科学传播,2014(18):51-52.

[4]丁卫.电梯安装质量问题的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01):232.

[5]刘立磊.关于电梯质量安全与安装维护问题的探讨[J].门窗,2017[10]:206.

[6]周道根.电梯安装及维修保养成本控制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7):176-177.

[7]黄玮华.浅谈电梯维修保养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学之友,2010(16):13-14.

安全质量范文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国发〔2007〕2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7〕51号)精神,切实加强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的声誉和形象。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积极努力,全市建立了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深入实施了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监督抽查等制度,各企业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使全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初级渔农产品、制造加工品、出口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但是,我市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企业生产条件较差,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不高;部分传统产业层次不高,标准偏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大量存在给我市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少数企业缺乏诚信,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突出工作重点,强化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二)坚持从源头抓质量。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生产许可、强制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准入企业的后续监管。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有效控制农兽药残留危害,防止农产品的源头污染。食品和初级农产品应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全过程的监管链条;工业品应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检验检测直至销售的全过程监管链条。要发挥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监督管理网络。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食品、农资、日用消费品为重点,加快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改进监管手段。

(三)加强流通环节质量管理。严把货架关和餐桌关。全面实行食品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制度,对所有食品经营户实行实名登记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建设,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加强对农村食品进货渠道的管理,建设农村新型流通体系。强化餐饮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完善食品卫生索证管理和卫生监督结果公示制度。

(四)大力实施食品质量安全整治。突出农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食品加工小作坊等重点对象、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和水产品等重点产品,大力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整治。要把小作坊作为整治的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小作坊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坚决淘汰不具备生产条件、不能保证质量安全的食品加工小作坊。落实行政打假责任制度,深化区域性、行业性质量整治,重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和无证生产经营行为。对经销者在经营活动中故意采购和使用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依法从严处罚。对制假售假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实施严格的产品质量安全市场退出制度。认真落实企业产品召回的有关规定,督促生产企业、销售者主动召回、停止销售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并采取相关补救措施。依法实施强制召回,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确保强制召回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制度,对有多次违法行为记录的生产经营者,坚决依法吊销其许可证照。建立产品质量保证能力检查制度,对获得市场准入资格后,产品质量保证能力等不能持续达到市场准入要求的企业,依法查处并取消相关许可。

(六)严把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关。进一步完善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制度,严厉打击逃漏检和弄虚作假行为。加强口岸检验检疫和后续监管,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建设。严格出入境卫生检疫和动植物检疫,严防有毒有害物质和病源传入传出。加强出口食品生产管理,严格实施疫情疫病、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引导企业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科技含量和售后服务水平,维护我市产品形象和国际声誉。

(七)提高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市县两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大对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和质量问题突出的食品等重点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制度,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安全关注工作,加强对质量安全问题的分析和对潜在质量风险的评估。完善、落实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加强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和食源性疾病防治等工作,尤其要防控学校、建筑工地等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事件。

三、夯实质量基础,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八)加强质量法制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质量法律、法规、规章,进一步加强质量普法工作,努力形成知法、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我市质量安全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九)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大力推进标准化种植养殖,做好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严格执行食品卫生、食品质量强制性标准,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针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强化检验检测技术的研究;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标准情况,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水平;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强化企业质量控制;健全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标准制修订快速应急机制,增强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能力。鼓励企业制订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及时把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高新技术和共性技术转化为标准,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十)强化质量安全技术基础。进一步加强科学计量的基础工作,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重视民生计量和能源计量。推进安全卫生、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强制性产品认证,促进企业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一批达到国家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检验机构。加强基层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机构等公益性质量检测服务平台的建设,在工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内建立集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建立检测实验室,完善企业的检验检测能力。重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十一)引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企业应积极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生产过程控制,严格检验检测,严格落实售后服务责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技术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要运用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部级品牌,全面提升我市产品的整体形象和质量竞争力。

(十二)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构建全市质量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搭建质量安全信息化平台,推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向食品行业全面推进。建立以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记录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质量信用电子档案,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实施质量违法“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的个人和单位,依法处理并向社会曝光。加强质量诚信宣传教育,引导企业树立“以质取胜”的发展理念,强化“失信受罚”的风险意识,培育“诚实守信”的质量文化,自觉抵制质量违法违规行为。完善质量投诉维权和仲裁鉴定网络,畅通消费者质量投诉和维权咨询渠道。建立健全质量举报制度,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对质量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依法保护和奖励举报有功人员。

四、动员社会力量,营造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十三)切实落实企业的质量安全责任。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经营管理理念,对生产、销售、经营的产品质量和安全负责,建立实施质量责任制,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商品经营者要对所售商品质量负责,依法承担质量责任,对危及人身健康安全的缺陷产品要主动下架,自觉抵制假冒质量标识、虚假质量宣传等违法行为。超市、连锁、特许经营等经营者要加快推行商品质量先行负责制。

(十四)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引导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有效发挥规范行业、促进产业、服务企业的作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制定实施行业质量提升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利用管理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帮助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开展技术创新、品牌培育、标准制定和质量管理等工作。

(十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质量提升活动。坚持以质取胜战略,积极开展“质量兴市”以及“质量兴业”、“质量兴企”活动,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深入开展“3.15”、“质量月”等群众性质量活动,以普及质量知识、提高安全意识为重点,使质量活动不断深入到乡镇(街道)、社区,形成全社会关注质量、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企业应深入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质量改进、质量知识学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争创技术标兵等质量管理活动,努力建设企业的质量文化。

(十六)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建立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公共信息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先进的质量理念和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政府和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提高产品质量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大力普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质量意识和防假辨假能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和措施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辖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县(区)政府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走质量振兴之路,促进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十八)落实目标责任。各县(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本辖区、本部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之中,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切实把目标责任和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监管部门的权力和监管责任必须一致,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严格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对不作为、乱作为、监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照党纪国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充实基层一线监管力量,加强一线监管工作,金塘、六横等乡镇要设立专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配备必要的人员,实现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

安全质量范文篇6

1.1编制目的

1.1.1为建立统一、高效、科学、规范的处置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保障和防控体系,迅速、妥善地处理本区内发生的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可能造成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险情,确保一旦发生事故或险情能够高效有序地做好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四方区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1.2本预案是区政府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全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工作的指导原则、处置程序、资源调配和政府部门在处置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过程中的责任义务的工作方案,是指导各部门做好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处置工作的依据。

1.2工作原则

1.2.1政府领导原则。区政府全面领导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1.2.2以人为本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科学指挥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危害。

1.2.3依法规范原则。本预案的修订与实施,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与有关政策相衔接,符合本区的实际情况,规范政府应急管理。

1.2.4预防为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提高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做好应对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各项准备工作。

1.2.5属地管理原则。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与重建。

1.2.6分工负责原则。各单位根据职责,分别负责对其主管范围内的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工作。

1.2.7快速高效原则。应急行动的速度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应急救援的成功,快速高效,才能提高应急行动的成功率。

1.2.8科学决策原则。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行动的效果,科学决策,是应急行动的最根本保证。

1.2.9资源共享原则。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需要动用人力、信息、物质等不同的资源。资源共享,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储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国务院《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建设部《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

建设部《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建设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1.4适用范围

1.4.1四方区范围内从事建筑工程新建、扩建、改建活动中,出现可能造成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险情或发生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适用本预案。

1.4.2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2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区政府主管本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设立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作为区政府应对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议事、决策、协调机构。

2.1.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设组长一名,由区政府主管副区长担任;设副组长2名,分别由区建管局、区安全监督管理局的主要领导担任。区建管局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

2.1.2日常运行管理机构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建管局,负责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日常运行管理,具体承担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日常业务及应急救援行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办公室设主任一名,由四方区建管局主要领导担任。

2.1.3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2)代表区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审核有关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规章、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及使用情况。

(4)决定启动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负责具体指挥、部署、实施和督察。

(5)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6)有效协调、妥善解决事故的善后工作。

(7)责令有关单位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2.1.4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构成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区政府、区建管局、区安全监督管理局、公安四方分局、区卫生局、消防四方分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监察局、区民政局、区工会(在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时,参加事故调查组和专家技术组)及各街道办事处等单位。

2.1.5各成员单位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2)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宣传和应急处理。

(3)参加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召开的工作会议,参与制定并审核有关规章、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及使用情况。

(4)保障本单位或本系统的救援力量和资源处于随时可用的良好状态,及时按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要求参与应急行动。

(5)成员单位救援力量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6)在应急救援处置工作中,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合理建议。

(7)根据本单位的职能,制定切合实际的应急程序,积极参加应急业务培训和演习,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2.2应急救援力量的组成

2.2.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所属车辆、救援设备及其它可用于应急救援行动的设施。

2.2.2社会救助力量: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所有的车辆、救援设备、设施。

3.预警预防机制

建立预警预防机制,通过分析预警信息,判断危险程度,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降低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

3.1信息监测与预测

预警信息包括:气象、海洋、地质灾害等预报信息;相关单位监测、发现到的异常信息;可能造成建筑工程险情发生的其他信息。

3.1.1信息来源

(1)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或险情发现人员报告的信息。

(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监督部门对建筑工程进行检查分析,得出的可能引发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险情信息。

(3)对天气形势进行监测分析得出可能引发建筑工程特大质量安全事故的险情。

3.1.2信息分析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分析,根据可能引发建筑工程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决定是否预警信息或采取应急救援准备。

3.2报告

3.2.1,对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报告。

3.2.2当各种信息显示即将发生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向成员单位预警信息。

3.3预警预防行动

预警信息后,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参与应急行动的准备工作:

(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密切关注势态的发展。

(2)相关单位加强值班、职守,并采取防范措施。

(3)救援力量开始值班待命。

4.应急响应

4.1报告程序

(1)发生事故的单位应立即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简要情况,并随时报告事故的后续情况;同时立即与“110”、“120”、“119”等部门联系;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值班电话:83775511。

(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接报后立即报告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同时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查勘事故情况,并向领导小组组长提出是否启动预案的建议。

(3)区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的指示,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市政府。

4.2报告内容

(1)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类别、人员伤亡情况;

(2)建筑工程事故中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名称、资质等级情况;

(3)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险情的基本情况;

(4)原因的初步分析;

(5)已采取的救援措施;

(6)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

4.3信息共享和处理

4.3.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自身监测、预警、接警、传递和报送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有关规定,及时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3.2发生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后,事发地有关部门应按规定及时将信息报到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并随时续报现场的相关动态信息。

4.3.3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故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紧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指挥决策参考。各职能部门要及时、主动为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紧急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和支持。

4.3.4死亡、受伤和失踪人员的数量、姓名等信息,由事件单位提供,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掌握并。发生涉外事故,需向港、澳、台有关机构或有关国家通报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4.4应急救援处置程序

4.4.1预警阶段工作程序

(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立即报告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并提出应急处理方案建议。

(2)执行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的指示或批准的方案,通知有关单位救援力量待命。

(3)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做好实施救援工作的准备。

4.4.2事故发生阶段工作程序

(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迅速制定初步应急救援方案,立即报告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并执行命令。

(2)根据应急救援所需资源情况,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厅,迅速通知各应急救援力量和成员单位。各单位按照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协同配合的原则,立即采取行动。

(3)成立现场指挥部,设总指挥、副总指挥,下设九个专业处置组,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或其指定人员进行现场指挥,迅速开展救援处置工作。

4.4.3现场指挥部的职责是:

(1)执行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决策和命令。

(2)迅速了解、掌握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涉及或影响范围、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故发展趋势等。

(3)迅速制定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并指挥实施。

(4)及时将现场的各种重要信息及应急工作进展情况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报告。

(5)根据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宣布应急状态终止。

4.4.4现场指挥部各处置工作组由市政府及所属相关部门组成,具体承担事故救援和处置工作。

(1)综合协调组:由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组长。

具体负责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报告,通知指挥部成员单位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协调各专业处置组的抢险救援工作,确保通讯联络畅通,及时向区政府报告事故抢险救援进展情况,及时传达应急救援指挥部关于事故抢险救援的指示。

(2)安全保卫组:由公安四方分局负责,区公安局局长任组长。

区公安局具体负责组织警力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和道路进行警戒、控制,组织人员有序疏散。事故发生地的街道办事处负责对需要安置的人员,及时进行妥善安置。

(3)新闻报道组:由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任组长。

具体负责收集相关信息,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以确保信息正确、及时传递,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统一组织新闻媒体及时客观地报道事故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工作。

(4)事故救援组:由区建管局、区安全生产监督局、消防四方分局负责,区建管局局长任组长。

具体负责根据专家技术组的技术建议和事故现场情况制定救援方案,按照方案迅速组织抢险力量进行抢险救援。

(5)专家技术组:由区建管局负责,区建管局副局长任组长。

具体负责及时组织有关单位及专家,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对事故救援和防范次生灾害提出技术建议,为抢险救援和事故调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6)医疗救护组:由区卫生局负责,区卫生局局长任组长。

具体负责组织有关医疗单位迅速展开对受伤人员的现场急救、医院治疗和死亡人员遗体的临时安置。

(7)后勤保障组:由区建管局、交警四方大队和公安四方分局负责,区建管局局长任组长。

区建管局、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抢险队伍、抢险工程车辆、抢险器材,确保抢险队伍、器材到位,抢险工程车辆有效运转;区交通委具体负责抢险队伍和疏散人员的运输工作,确保于事故发生地,就近调配公交车辆,及时运送抢险和疏散人员;建管局负责提供事故现场周边的地下管线情况,必要时切断供水、供气或供热管道;四方交警大队负责抢险车辆的交通疏导,确保抢险队伍、车辆、器材及时赶赴事故现场;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协助各部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8)事故调查组:由区安监局、区监察局、区建管局、公安四方分局、区工会、所在街道办事处组成事故调查组,区监察局局长任组长。

具体负责对事故现场的勘察、取证,查清事故原因和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制定防范措施,提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同时积极配合国家、省事故调查组的调查工作。

(9)善后处理组: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区建管局、区工会、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任组长。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工会具体负责确定事故伤亡人员的赔付标准,确保伤亡人员得到及时赔付;区建管局具体负责督促事故的发生单位及时通知伤亡人员家属,并督促事故责任单位和保险公司及时支付事故赔偿款;区民政局具体负责伤亡人员家属的安置和死亡人员的火化事宜;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对建筑事故引发的危及到周边居民人员的疏散、安置工作。

4.5应急终止

(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根据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宣布应急状态终止。

(2)应急状态终止后,有关部门及时做出书面报告。书面报告的基本内容是:事故发生及抢险救援经过;事故原因;事故造成的后果,包括伤亡人员情况及经济损失等;预防事故采取的措施;应急预案效果及评估情况;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事故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处理情况等。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对获救伤病人员的救治,由当地医疗卫生部门承担。

5.1.2对获救其他人员的安置,由所在单位或民政部门承担,其中港澳台或外籍人员的安置,由市外办承担。

5.1.3对死亡人员的处置,由所在单位或民政部门负责,其中港澳台或外籍人员的安置,由市外办承担。

5.1.4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由于建筑质量安全事故影响到的周边居民的善后处置事宜。

5.2社会救助

对被救人员的社会救助,由民政部门承担。

5.3保险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为其所属的应急救援人员提供意外伤害保险,并负责为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救援人员处理赔偿事宜。

5.4调查和总结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6.1.1通信管理部门应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通信的畅通。

6.1.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通信和联系方式。

6.2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各成员单位应建立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信息数据库,明确其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等。建立相应的维护、保养和调用制度。

6.3应急队伍保障

(1)各成员单位应将本单位、本系统可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救援力量的数量、专长、通讯方式和变动信息报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已备应急时调用。

(2)各成员单位应保障本单位、本系统的救援力量和资源处于随时可用的良好状态。

6.4医疗保障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与卫生部门建立医疗联动机制,明确承担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医疗咨询、医疗援助、医疗移送和收治伤员等任务的单位。

6.5治安保障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与公安部门建立应急救援现场行动治安秩序保障机制,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6.6经费保障

6.6.1区政府将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为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进行培训、应急演习、设备维护、日常运作、物质奖励以及参与救援人员的意外伤害保险等提供资金保障。

6.6.2加强应急工作经费的监督管理,明确支出用途和处理程序,定期向区政府汇报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审计与监督,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宣传

按照区政府的统一要求,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预防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要定期检查本部门应急设施、设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的准备状况,提高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7.2培训

7.2.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积极组织应急预案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确保参加救援的人员熟悉掌握应急预案中应承担职责和救援工作程序。

7.2.2其他社会救援力量相关救援人员的应急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由各自单位开展培训。

7.3演习

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每年组织一次演习,各应急机构要积极参加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演习工作,采用桌面演习、功能演习、全面演习等形式进行演练。通过演习,检验应急人员对应急预案、程序的了解程度,及时发现本部门应急工作程序和应急资源准备中的不足,增强各应急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确保一旦启动预案,能及时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

8.附则

8.1名词术语解释

8.1.1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本预案所称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区范围内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生或可能发生下列造成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特大事故。

(1)深基坑坍塌;

(2)塔式起重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倒塌;

(3)整体模板支撑体系坍塌;

(4)多、高层建筑外脚手架倒塌;

(5)在建建筑工程倒塌;

(6)其它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8.2.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本预案进行评估、修订,预案正文部分的修订须报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

8.2.2下列情况应对预案进行修订:

(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发生变化。

(2)行政机构或有关单位、部门职责发生变化,需对组织结构与职责作相应的调整。

(3)应急救援或演习结束后,经总结评估,或对其他案例进行总结,认为需要修订的。

8.3奖励与责任

8.3.1四方区特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对在应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8.3.2对于在应急救援工作中拒不执行本预案,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通报批评,违反法律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8.4制定与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制定和,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安全质量范文篇7

1.1改良现有茶叶品种,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目前陕南地区茶园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的群体种,以有性系茶园为主,品种纯度低,茶叶外形不统一,生长势头不整齐,所产的茶叶原料难以达到茶叶标准化加工的要求。应采取措施鼓励茶农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通过更换老龄茶树,替换低产茶树品种,改善品种结构。推广抗逆性好、试制性优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应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茶叶技术推广部门在良种培育和推广普及方面的作用,加强茶叶生产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自繁自育能力。重点建设省级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为市县级繁育圃提供优质无性系良种茶苗,在汉中、安康、商洛市完善或新建无性系种苗母穗园基地,加大本地适生品种的繁育,在茶叶主产县区新建一批年产1000万株以上的无性系良种繁育圃基地。

1.2大力发展生态茶园,加强茶叶技术推广应用

生态茶园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陕西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创造适宜茶树和配置生物谐调生长的良性环境,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园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通过合理密植,培肥土壤,采、剪、养相互配合的栽培管理技术,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通过茶叶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加工技术的应用,减少茶叶加工中的污染。

1.3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促进产业化经营

茶叶标准化是实现茶园生态化、生产清洁化、产品规格化和安全优质化的有效途径。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率先实施标准化,以示范的形式组织带动广大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保障茶叶的质量安全。积极开展标准化茶园创建活动,以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按照统一品种栽培、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要求,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标准化茶园。通过土地流转把个户、集体土地、林地等分散土地向园区集中,采取订单农业,契约农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不断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茶叶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保障茶产品的品质提升和质量安全。

1.4完善茶叶技术服务体系

茶叶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部分[3]。目前,陕西省茶叶技术人员不仅人数少,且老龄化严重,技术手段落后,服务不到位。应发挥本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培养茶叶专业化技术人才,强化技术队伍建设。引导基层技术服务单位扩大茶叶专业人员招录用,合理人员配置,提升科技水平。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聘请专业人员对企业和茶农进行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推广最新和先进适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和研发成果,使其尽快了解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投入品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进而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

2、构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1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完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综合性问题,陕西现有的茶叶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过于分散,缺乏统一性。有必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茶叶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陕西实际,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和具体管理办法,明确监管责任主体,落实监督职能,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部门协调难度大、管理比较混乱的问题。用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和约束茶叶生产、加工、贮藏、流通和消费行为,为有关茶叶质量安全的标准制定和产品的检验检测、质量监督和认证、市场准入等工作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2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

农业投入品的规范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要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购买合格的农业投入品,从源头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对农资市场的规范管理,对农资经营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农资经营人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组织农资市场执法检查,严格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农资销售登记制度。借鉴安溪县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建设经验,对取得准入资格并经招标中标的农药实行条码管理,发放农资购买卡,农户凭卡购买农资,确保农资流向可追踪[4]。

2.3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建立省级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整合市、县检验检测资源,完善检测手段,在茶叶主产乡镇、茶叶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茶叶农残快速检测室。对茶叶生产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及茶农、茶叶交易市场、外来茶叶等生产经营主体或环节进行质量安全监管[5],在茶叶采摘季节,增加随机抽检频率,尤其要强化对茶叶生产企业的质量抽检,对毛茶在制品、茶叶终端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茶叶给予没收销毁,并依有关规定进行处罚。通过随机抽检和茶企自检,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增强茶企的质量安全管控意识。

2.4推进茶叶质量认证,探索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各方面支持茶叶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主要环节实行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QS、ISO、HACCP、GMP管理体系在茶叶生产环节的应用。探索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在茶叶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茶叶生产记录制度,在茶叶经营企业推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其销售的茶叶产品如实记录茶叶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进货日期等内容,逐步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服务平台,综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条码技术,对茶叶从生产到流通终端各个环节信息全程追踪与追溯,一旦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及时追踪到源头,建立全方位的茶叶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

2.5充分发挥茶叶行业协会的建设性作用

安全质量范文篇8

蔬菜质量安全追溯是根据蔬菜产销具体情况,对蔬菜进行唯一性标识,综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跟踪蔬菜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并有效记录,目的是一旦发生产品安全问题时,可以快速有效地追踪到源头,必要时对相关产品召回,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哈尔滨市蔬菜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现状

2008年11月27日,哈尔滨市蔬菜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系统正式开通,重点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型超市、蔬菜配送示范点全面推行国家规定良好农业规范,蔬菜供应链环节信息化管理[1-2]。从此,蔬菜入市有了“身份证”,消费者购菜有了知情权,这意味着哈尔滨市蔬菜质量安全市场正式实行准入制。近几年,全市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取得一定实效。2.1蔬菜追溯标准逐步完善。近几年来,哈尔滨市在加快推进蔬菜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参照国际、国家有关的新标准和新要求,组织制订了《蔬菜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并结合实际2次进行修改,形成新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安全标准和技术规程》,规范全市蔬菜生产记录档案。2.2组织结构和制度基本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体系是实现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的重要保障,为此,哈尔滨市农业委员会专门成立了农产品监察大队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日益完善。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的核心是生产记录和产品标识,哈尔滨市先后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标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办法及政策》《哈尔滨市蔬菜质量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哈尔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须知》等规范性文件,对相关主体作出明确要求规范其行为,为哈尔滨市蔬菜质量安全追溯提供政策依据。

3哈尔滨市蔬菜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不足

目前,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在哈尔滨市还处于发展初期,实践中表现出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3.1蔬菜质量安全追溯范围小,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目前,贴有追溯码的蔬菜产品较少,蔬菜追溯系统主要以蔬菜企业作为试点实施,推广范围小,由于蔬菜追溯涉及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需要存储记录信息多,蔬菜种类繁多,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追溯系统的推广[3]。虽然哈尔滨市初步建立了追溯查询系统,在一定区域实现了蔬菜的追溯管理。但各系统互不兼容的问题非常严重,信息互通共享不够,不利于政府有效监管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分中心,制定相应的信息接口,整合现有的追溯信息,以解决信息链条断层的问题。3.2缺乏追溯软硬件配置,社会化信息服务程度不高。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追溯信息化管理,必须开发相应的追溯管理软件。由于蔬菜质量安全具有公共品属性,初期的平台搭建和示范应用主要由政府组织承担,虽然近年来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投入不够、开发利用低、信息传输不畅等原因,追溯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还不能适应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需求[4]。3.3社会参与度低制约追溯体系可持续发展。当前,消费者对可追溯蔬菜不太了解,蔬菜追溯系统使用不便,相比较可追溯产品,消费者更相信品牌。再者,加入追溯系统的企业或合作社既增加负担,又未能落得优质优价的回报,甚至还要承担追究责任的风险,生产企业缺乏参与意愿。由于记录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足,难以作为地方监管部门跟踪执法的依据。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宣传,考虑各个利益主体的实际需求,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可持续发展[5-7]。

4哈尔滨市蔬菜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完善

为满足哈尔滨市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基本需求,坚持以生产档案记录为核心,以蔬菜标识为载体,以追溯制度为保障,大力推进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有效运行。4.1加大资金投入,构建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由于蔬菜可追溯系统建设前期要支付大量的费用,各市场主体无法达成统一共识,因此要坚持以政府为主体,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法,加大项目经费支持,重点建设哈尔滨市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中心、质量安全追溯数据管理分中心,逐步建立县级农业部门设立追溯管理站,实现生产档案信息灵活采集、分类管理、全市共享,以满足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需要。4.2制定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相关标准。逐步建立并完善哈尔滨市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的相关信息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根据各区域理性差异、蔬菜品种多样性实际,统一规范蔬菜种植标准来指导农户进行施药施肥的操作,逐步完善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8]。4.3强化实施主体的能力建设。加强宣传和引导,推进蔬菜示范生产基地模式化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其建立生产档案,规范农产品包装和标识,从源头上保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推行蔬菜批发市场索证索票管理,鼓励并支持批发市场和超市等实施主体建立内部追溯管理系统,加大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钱永忠.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J].农产品质量标准,2003(1):42-46.

[2]陈红华.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陈松,谢军,李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状况及对策刍议[J].农业质量标准,2009(4):20.

[4]周应恒,耿献辉.信息可追踪系统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应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6):451-454.

[5]刘圣中.可追溯机制的逻辑与运用[J].公共管理学报,2008(2):33-39.

[6]李广领,张利丽,吴艳兵.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J].湖南农业科学,2009(2):20.

[7]陈松,钱永忠,王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现状与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1):50.

安全质量范文篇9

关键词: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生鲜乳的质量安全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相关。近年来,临夏州奶产业平稳发展,价格基本稳定,养殖户养殖奶牛明显增加。为进一步提升临夏州生鲜乳质量,全面振兴奶产业发展,通过对州内主要的生鲜乳收购站点进行深入调查了解,针对生鲜乳质量监管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支持养殖场和适度养殖户科学养殖奶牛,进一步健全完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重点从奶牛养殖的管控、建立日常监管机制、奶牛养殖投入品监管、应对市场鲜奶销售风险、扩大宣传提高安全意识等五个方面抓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保证生鲜乳的质量安全,不断提升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

1临夏州生鲜乳质量安全现状及奶牛养殖现状

1.1生鲜乳质量安全现状。近年来,在奶牛养殖场、养殖户、乳品加工企业和州、县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和《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临夏州生鲜乳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临夏州生鲜乳质量安全完全处于受控范围内,整体情况较好,为历史最好水平。主要做法:督促奶站提升硬件条件,对地面、墙裙等基础条件进行进一步完善;逐级签订生鲜乳质量安全承诺书;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各奶站严格遵照执行;健全各项生产记录;各奶站每天如实填写,并按要求存档2年;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奶农的生鲜乳质量安全责任意识。1.2奶牛养殖现状。临夏州奶牛养殖起步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荷斯坦奶牛进行饲养繁殖。2017年,全州奶牛存栏1.58万头;牛奶产量达到3.76万t;奶牛养殖主要集中在临夏县、临夏市,临夏县占全州总数的85%,主要饲养品种有荷斯坦奶牛,存栏999头以上奶牛养殖场2个,存栏99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4个,50~99头的5404头,存栏1~49头的8058头。经过近年来实施的奶牛良种补贴政策,奶牛品种和产奶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产奶牛平均产奶量提高到目前的4300kg以上;全州奶牛养殖业产值1.8亿元,经测算农户从奶牛养殖业中平均年收入为12935元。临夏州乳品加工企业主要以燎原公司为主,主要生产配方奶粉,鲜奶日处理能力300t,实际日加工鲜奶100t,年产各类乳制品2.7万t。现有鲜奶收购站8家,日收购鲜奶75t,都取得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其中4个奶站为乳品企业奶牛养殖场自建;奶农合作社自建3个,日收购鲜奶3t,收购价为3元/kg,主要向兰州等城市的市民零售。全州建有机械化挤奶厅4个,均有养殖场自己使用;养殖场户均采用小型手推式挤奶器挤奶,主要向周边村民和临夏市供应,零售价为5元/kg。

2生鲜乳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1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不全面。经调查了解,临夏州奶牛养殖53%的属农户养殖,农户从圈舍、繁殖、饲养、草料、疫病、卫生等养殖方面缺乏必要的日常监管,特别是农户在鲜乳的挤奶、贮存、运输等环境虽然有奶站监管这一环节,但监管存在点多面广,稍有不慎就污染奶源;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主要以收购人员、广大奶农、养殖专业技术人员等为主,人员自身素质和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养殖户主要采用简单机械挤奶,卫生状况堪忧,储存生鲜乳简单粗放;生鲜乳收购站没有检测设备,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在日常监管中,执法人员往往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生鲜乳收购站监管,却忽视了普通监管,如兽药作为生鲜乳生产环节的重要投入品,对于生鲜乳质量安全关系重大,人用药品用于动物,更不能将违禁物质用于治疗动物,但是仍有养殖户抱有侥幸心理。2.2科学饲养水平不高。根据调查了解的临夏州生鲜乳生产情况,目前,全州泌乳奶牛单产水平4.3t,与全国泌乳奶牛单产水平6.4t,还存在差距。主要是圈舍建设标准不高,青贮饲料质量不高、优质牧草数量供应不足、饲养管理水平滞后、奶牛疾病防治不到位等因素影响。

3进一步健全完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安全质量范文篇10

根据食品包装的材料和功能的不同,国家规定了相关的产品标准及卫生标准,主要有GB/T10004-2008《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QB/T1871-1993《双向拉伸尼龙(BOPA)/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膜、袋》、GB/T21661-2008《塑料购物袋》、GB/T19741-2005《液体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BB/T0002-2008《双向拉伸聚丙烯珠光薄膜》、GB/T17030-2008《食品包装用聚偏二氯乙烯(PVDC)片状肠衣膜》、GB/T18454-2001《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QB/T2197-1996《榨菜包装用复合膜、袋》、BB/T0014-2011《夹链自封袋》、GB/T24984-2010《日用塑料袋》、及卫生标准等。

1.1拉断力、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

拉断力是指试样受拉力作用发生断裂时的最大应力。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是指试样断裂时,原始标距单位长度的增量。通常以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的大小来衡量塑料属于延展性材料还是脆性材料。反映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承受拉伸的能力,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只有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才能在使用中耐用,保证食品包装袋在运输过程中不易破裂。在检测的过程中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的数值小、拉断力的数值也相应的小,这与生产过程中拉丝严重,造成薄膜容易拉断,使产品不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

1.2剥离力

表征了两种不同材料间复合质量的好坏,将规定宽度的试样,在一定速度的条件下,进行T型剥离,以剥离15mm宽复合层所需的平均力值表示。通常复合膜(袋)会有印刷、裁剪、封合等后加工,剥离力不良的产品在随后的加工、包装、使用中可能发生层间分离,而层间分离的包装袋将引起其力学性能、阻隔性能的下降,从而影响包装物的质量或保质期[12]。造成食品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注重原料的选择和生产工艺等因素。

1.3封合强度

它反映食品包装袋封口的牢固性。作为包装材料要求包装后有良好的密封性,封口处不能出现封合不严或封合强度不够而出现开口现象,使包装物泄漏或漏气,导致包装食品变质[12]。不同材料的薄膜在热合时,应选择适宜的温度、压力、时间条件,如果温度、压力和时间达不到要求,包装袋的热合部位不牢固,造成热合强度达不到标准要求,使用时容易开裂。1.4抗摆锤冲击能是指在高速冲击负荷作用下一次冲断时单位面积上所消耗的功,是衡量材料抗冲击能力的指标。复合膜(袋)包装食品后在堆放、运输过程中对外界冲击或撞击破坏的抵抗能力。这种外界的戳穿可能来自于包装物品后的装箱、运输撞击,也可能来自有锐度的包装物品,因此包装材料需要有一定的冲击韧性,确保包装后的产品在装卸、运输、销售过程中的完好性[12]。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薄膜表面拉丝严重,薄膜的抗冲击性能就会下降,容易造成薄膜破裂。

1.5水蒸气透过量

水蒸气透过量是指在规定的温度、相对湿度,一定的水蒸气压差和一定厚度的塑料薄膜条件下,1m2的试样在24h内透过的水蒸气量。阻隔性能好的材料能有效的防止水蒸气的渗透对食品带来影响,对食品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水蒸气透过量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工艺控制不到位,基材种类选择及产品结构设计不合理所导致。水蒸气透过量的检测有效的防止企业过度包装,帮助企业节省成本,企业也可以根据产品的保质期设置包装材料阻隔性能的参数。

1.6氧气透过量

在恒定温度和单位压力差下,在稳定透过时,单位时间内透过塑料薄膜单位面积的氧气的体积。材料的阻隔性能对食品中的活性物质影响显著,会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使食品变质、发霉,因此不同功能的食品包装材料都对阻隔性能提出了要求。氧气的存在是食品发生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保存期、不同种类的食品,包装用复合膜(袋)对氧气透过量的要求不同。氧气透过量达不到要求的主要原因有:(1)薄膜外观不符合要求,例如薄膜存在硬块、气泡、折皱、破洞等;(2)使用的材料不满足包装要求,不同的食品应选用不同材料进行包装。

1.7耐压性能

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包装袋能保持一定的时间不出现破裂、渗漏。包装袋在运输储存的过程中承受外界的压力,受到挤压或堆码过程中出现破损、渗漏的情况,从而影响包装质量性能。食品包装袋在耐压性能试验时,样品在一定压力和时间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和渗漏,特别是热封部位受力大,容易造成热封部位开裂。1.8跌落试验跌落试验是将包装件按规定高度跌落于坚硬、平整的水平面上,评定包装件承受垂直冲击的能力和包装对内装物保护能力的试验。用来模拟产品在搬运期间可能经受到的跌落。食品包装袋在跌落时,由于包装袋内部的气体对包装袋体产生一定的冲击力,若包装袋的抗冲击性能差,则包装袋易在袋体发生破袋。

1.9耐热性、耐高温介质性

是指塑料抵抗高温引起的变形、变软、尺寸改变、强度下降、老化和分解的能力,用于高温、高压蒸煮灭菌食品包装袋或用于微波炉加热食品包装时,材料要具备耐高温性[13]。拉断力、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剥离力、热合强度的不合格,直接影响耐热性、耐高温介质性项目不符合要求。

1.10溶剂残留量

单位面积塑料复合膜(袋)中残留溶剂的量,包括溶剂残留总量和苯系溶剂两项指标。检验的主要成分有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丁酮、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苯、甲苯、二甲苯(含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类溶剂对人的神经系统、呼吸道和皮肤都有刺激作用。复合膜(袋)在加工过程中印刷油墨和胶粘剂中有大量的有机溶剂,在使用过程中会迁移到食品中,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生产企业应选择环保的油墨和胶粘剂,印刷设备的干燥能力的提高,都是有效控制溶剂残留量的方法。

1.11甲苯二胺

甲苯二胺是致癌物质,是复合包装用胶粘剂的一种组分,甲苯二胺广泛存在于复合食品包装袋中,不合格的复合食品包装膜(袋)中可能含有高残留。由于其对呼吸道粘膜及皮肤有刺激作用,毒性大,在实际生产与应用中均应对复合食品包膜(袋)中甲苯二胺的含量及迁移量应加以严格控制。

1.12蒸发残渣

总迁移量代表向食品中迁移的总可溶性及不溶性物质的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卫生指标,反映了食品接触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遇水、醋、酒、油等液体时析出的化学物质量。总迁移量数值越高,表示产品溶出物质越多,对人体的危害越大。导致总迁移量不合格的因素有:厂家用非食品级原料甚至是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废旧回收塑料生产包装袋,或在生产中过量添加助剂。

1.13高锰酸钾消耗量

浸泡后的蒸馏水溶剂中的高锰酸钾消耗量或叫做耗氧量,代表向食品中迁移的总有机物质及不溶性物质的量。高锰酸钾消耗量不合格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不明有机物进入食品中,导致污染食品。导致高锰酸钾消耗量超标的原因很多,如油墨、胶粘剂、添加剂等都有可能导致不合格,企业在生产中应加强对原料的检验,生产工艺的控制。

1.14重金属

重金属因其不易通过代谢排出人体,同时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例如慢性铅中毒主要对人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有影响[12],因此,无论什么材质的包装材料都对铅含量做出了规定。通过规定体积的4%乙酸溶液浸泡包装袋的内侧,测定浸泡液中铅的含量。生产企业在生产中应正确选择原料、添加剂和颜料,才能使产品符合卫生要求。消费者在使用塑料包装袋时,应注意不要将热的食物直接装入包装袋中,以避免重金属及有害物质的析出。

1.15脱色试验

脱色试验项目的检验主要是考核食品包装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脱色情况,脱色试验不合格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添加的颜料进入食品中[14]。有颜色的塑料包装袋,例如:蓝色、红色、绿色等,是生产企业使用着色剂的原因。着色剂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脱色试验是检验着色剂脱色的情况,避免着色剂迁移到食品中,损害人体健康。

2提高食品塑料包装质量的建议

大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检验,配备了较齐全的检测设备,对产品严把出厂关;对生产原料的采购、运输、储存各环节均达到洁净化要求,对生产环境控制严格,设有防尘、防静电、杀菌等设施,并严格控制人员的出入;在生产上注重产品的安全性,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的相关条件组织生产,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15]。(1)从源头抓起,控制产品的质量。企业应掌握主要原材料的检测,对出厂产品应进行出厂检验。原材料没有检测能力的应从正规厂家进货,进货前应查验检测报告。出厂检验无检测能力的应到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送检。对配方不得进行随意更改,更改配方的新产品需进行型式检验。(2)对主要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企业生产的主要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从业水平。(3)生产设备和计量设备加强管理。对于常用的计量设备应定期进行检定,以防止因计量不准影响产品质量。(4)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注重企业形象的提高,注意培育自身品牌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作者:张辰 单位:营口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参考文献

[1]陈为忠.包装材料对软罐头食品质量的影响[J].食品与药品,2005,7(1):65-67.

[2]王晓东.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2013(11):257.

[3]涂阳军,杨智.包装对食品味觉体验的影响述评及启示[J].包装工程,2013(6):68-72.

[4]杨美娟.浅析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隐患及解决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3(30):60.

[5]陈勇.食品塑料包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生物技术世界,2014(2):57.

[6]梁琼,张玉霞.食品包装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J].食品安全导刊,2014(26):23-24.

[7]赵晓燕,陈相艳,彭晓蓓,等.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及控制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4):21-23.

[8]王允,洪建光.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质量对食品安全的影响[J].南方农机,2015(4):90-91.

[9]李沛生.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J].中国包装工业,2015(8):8-10.

[10]黄爱妮,刘宇翔.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J].食品安全导刊,2016(25):77-79.

[11]戴宏民,戴佩燕.包装从多方面保障食品安全[J].中国包装,2016,36(4):81-85.

[12]李洁涛,刘山生.“揭开”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J].监督与选择,2007(10):54-55.

[13]王志伟.食品包装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