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9:03:07

爱好者范文篇1

[关键词]:民间科学爱好者(民科)、科学与社会、心理、巫术、科学传播

Astract:“Sciencefans”isageneralsocialphenomenonofChina.But,asaspecialgroupwhodevotedtotheso-calledscientificactivitiesoutsideofthesciencecommunity,theyaredifferentfromamateurscientists(orscienceamateur).Mostofsciencefanshavesimilarbehaviormodelandpsychologicaltendency,andthemostcommoncharacteristicisthattheycannothavepropercommunicationwiththesciencecommunity.Mostofthemhavemoreorlessparanoidpsychologicaltendency,anditcangiveanexplanationtosomeoftheircharacteristicssuchasoverhardworking,highlyself-sacrificeandself-complacence.TheirbehaviorlooksfromoutsidelikePerformanceArt,butinsomesenseitimpliessomeunconsciouslysorcerypsychology.Theresearchonsciencefanswillgiveanewdimensiontounderstandtherelationshipamongscience,publicandsociety,andwillprovidesomeadviceforsciencecommunication.

keywords:sciencefans;scienceandsociology;psychologicalanalysis;sorcery;sciencecommunication

在中国,存在着难以计数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以下简称民科),不时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从其教育背景上看,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自己所献身领域的专业训练,也没有通过自学对其所从事的那个领域达到深入的了解;他们有着“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和以苦行与牺牲为特征的生活态度;其“学术论文”不但结论惊人,而且善用众多“新词”、“大词”,并往往喜欢为自己涂上一层爱国主义亮色。民科作为一个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所谓科学活动的特殊群体,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业余科学爱好者”,其最大特征是不能与科学共同体进行正常的交流,并有其特殊的心理倾向。大规模民科的出现涉及到公众、科学与社会的诸多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关于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研究

民科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都有他们的活动。有人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哥迷),有人致力于推翻相对论,有人致力于建造永动机,有人一心要建造一个包罗万有的宇宙理论……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民科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利华和文献情报中心李宏曾写过一篇《对科技日报报道的“蒋春暄重大发现”的质疑》(/members/zlh/zlh1.htm),这是笔者所见第一篇从学术角度讨论民科问题的文章。北京大学刘华杰博士对此问题也有关注,曾对著名哥迷(致力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民科)胡思之做过长篇访谈,可以作为研究哥迷的第一手资料。

笔者曾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7期发表了《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对此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文中对民间科学爱好者(sciencefans)做了如下定义:

所谓民间科学爱好者,是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

这个定义中,只有“不能交流”可以算做可观察的外部行为,而“希望”、“试图”和“致力于”等都与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有关,不能直接观察。对此,只有通过对其行为的分析,和对它本人的访谈予以判断。可以想象,研究民间科学爱好者有如下几种材料:1,与民科的直接往来;2,对其本人及相关人物的访谈;3,大众媒体的报道;4,民科的文本(“科研论文”)。实际上,当我们以科学家为对象进行社会学研究时,同样要借助于这几种材料。

在定义了民科之后,笔者还定义了业余科学爱好者(scienceamateur)。这一群体同样人数众多,同样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科学活动,比如天文爱好者,他们经常观测星象,也能发现一些新的天体如小行星、彗星;或者如生物爱好者,他们制作标本,也能发现一些新的生物种类。他们与民科的区别在于:从外部看,他们能够与科学共同体进行交流;从心理上分析,他们不想推翻现有的科学体系,一鸣惊人,而只是出于爱好,做一些具体的科学工作。

民间科学爱好者、业余科学爱好者乃至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职业科学家是一个连续谱,其间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

二,民间科学爱好者的核心心理特征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民间科学爱好者有它产生的社会心理根源和时代背景,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

现在,公众对于心理诊所已经逐渐接受,不再把去心理诊所咨询的等同于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personality),也有其特殊的心理倾向。当某种心理倾向过于偏离了“通常的范围”,就被视为心理疾病。但是,“通常的范围”并不是确定的,它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有关。通过对民科的调查和归纳,可以发现,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倾向。

归纳起来,他们最核心的心理特征是偏执。他们大多坚信自己的“科学结论”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不能与科学共同体甚至与世俗社会达成正常的交流;他们常常生活在幻想的情境中,比如他们不能平实地理解他人的言论,会忽视对其不利的部分,夸大他们喜欢的部分;有时也会出现某种妄想的特征,比如把自己比作布鲁诺和伽利略,把自己的到处碰壁解释为权威对小人物的压制与迫害;他们普遍表现出对精神的强烈追求,仿佛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生存能力通常较差,有人甚至年过四十还要依靠父母、妻儿来维持生存,但是生活的艰苦反而加强了他们的悲壮感和神圣感;他们有很多人相信自己在未来会成为一代大师,这种信念使其困苦的生活镀上了一层光辉。

在心理学上,严重的偏执倾向被视为一种病症。偏执(paranoid)是一种功能性的障碍,它表现为对幻觉的坚持,即使在面对相反的例证,得不到任何社会支持的情况下,也坚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这些幻想常常能够被偏执者解释得头头是道,并建立起内在的逻辑性。而且,症状越严重,越是能自圆其说。偏执有几种类型,其中一种叫做自大幻想(delusionofgrandeur),其表现是:“偏执者相信自己是个重要人物,比如圣母玛丽亚、百万富翁、大发明家等等,甚至是上帝本人。”而科学家,正是在民科大量产生的1980年代初期具有重大意识形态价值的重要形象。

当我们说一个人偏执的时候,通常隐含着这个人与多数人的想法不一致的意思,倘若与多数人的想法一致,可能会被说成执著甚至是信念坚定。随着社会宽容度的增加,整个社会越来越能够容忍不同观点的存在,不再要求每一件事情都看法一致。实际上,如果是美术爱好者,无论他采用多么怪异的画法,描绘多么怪异的对象,都可能被人接受,甚至可能真的一鸣惊人。即使现在不能被接受,他也可以期待被未来接受。再如民间棋类爱好者,无论发明出什么怪异的棋来,只要有人愿意接受他的规则,它就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也可以组织相应的棋类协会。但是,如果他坚持认为自己发明的就是围棋,并要求围棋协会接受他的“成果”,他的被拒绝也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对于民科来说,他们的偏执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他们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就是科学,并且有着无比重要的价值;其二,他们坚决要求科学共同体承认他们的“科学”。对于民科本人来说,由于有前者,自然会有后者。但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类比于民间美术爱好者和民间棋类爱好者,前者可以被宽容,而后者则只能被拒绝。

如果把偏执作为一种心理状态,那么,这种状态在程度上是连续的。很多业余科学爱好者乃至职业科学家都有类似的状态,甚至程度会很高。只不过,职业科学家可能被称作坚持真理,而不被认为是偏执,至少不会被认为是荒谬,而民科则可能被认为是执迷不悟。这里的确存在一个复杂的话语权问题,非本文所能讨论。然而,既然民科所热爱的对象是科学,并且他们本人也要求被科学共同体接受,那我们只能以科学共同体目前的标准来评判民科的工作。归纳起来,民科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特征有如下方面:

1,交流的缺失

由于偏执,民科常常难以与他人进行交流。不仅与科学共同体难以交流,在其日常生活中也很难与人交流。这表现为两个方面:1)只肯倾诉,不肯倾听;你说你的,我说我的;2)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只接受喜欢的观点,不接受不喜欢的观点,甚至把批评理解成支持。前者属于直接的人际交往,后者可以从直接交往及其行为方式中看到。

哥德巴赫猜想爱好者(哥迷)是人数最多的民科群体,在大众传媒上报道最多。数学家早就指出,凭初等数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如同骑自行车登月球。哥迷常常宣称,即使是错了,也想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是,当错误被指出的时候,他们又不接受。下面是大众媒体对哥迷庄严的一段描述:

1985年,庄严满怀希望地把精心写就的数学论文邮给中国最权威的数学研究机构,不久,就收到了回信:“我们不认为此种方法有学术价值。”一时间,他真的有点儿蒙了。耗费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啊,熬干了多少滚热的心血啊,织就了多少美妙的希望啊,轻轻的一句话就给枪毙了!但是庄严没有气馁,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大众媒体对民科的报道常常包含着很强的倾向性,由于这类报道经过了民科本人以及记者的夸大、虚构和改写,不能作为平实的材料直接使用。但是这些夸大、虚构和改写,正好可以作为症候阅读的材料,从中分析民科本人的心理,以及代表社会一般话语系统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记者的心理,从而了解公众对科学的一般理解。在对民科的研究中,经常会遇到这类文本。从这段文本可见,庄严曾经得到过回信,但他不愿意接受回信的判断,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研究。又如:

刚开始,对于专家学者们对他的否定,刘国安总是很气愤,认为这些专家们水平太低。刘国安介绍说,江汉大学有一位教授过去对他的研究一直很关心,他第一次上门求教时,这位教授看了他的论文后,认为非常有价值,答应做工作帮他把发表,临走时还给他了几百元钱,鼓励他继续努力。可过了不久,刘国安觉得这位教授的态度大变,再上门时,教授就叫他不要再费力了,以后再联系,教授的态度也不热情。这事儿让刘国安纳闷了很长时间。后来碰壁碰多了,他也就习惯了。刘国安一方面感叹国内的数学专家不能慧眼识珠,另一方面他还担心别人把他的成果占为己有。

一方面,民科希望得到专家的认可,请专家评判;而一旦被否定,就认为专家水平低,不足以判断他们的“成果”。所以他们的请教只是名义上的,并没有交流的心态。很多哥迷希望国家权威学术机构为他们的成果召开论证会,由于政府官员的介入,曾经有两个专业数学机构(中科院数学所和东北大学数学系)先后为两位哥迷(蒋春暄和庄严)的证明进行过论证,结果一律是否定的,但是这两位哥迷依然声称自己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根据笔者个人与民科接触的经验,他们都非常喜欢倾诉,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但是他们不愿倾听,几乎不考虑听众的反应,既不理会对方是否听懂,甚至也不理会对方是否在听。

浙江温州的赵兴龙先生是一位热心于热力学永动机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他自我宣传的方式是自费印刷材料,到各大学演讲。2002年6月27日,赵兴龙先生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在长达一个小时的通话中,我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只能努力地在他说话的间隙,插入我的问题。而赵先生在简短的回答之后,马上就会回到他的话题。他或许真是希望我支持他,但是他显然不想了解我对他的看法。我在插入的问题中,坦率地表达了我民科的基本看法。赵兴龙先生同意我把他作为案例写到书和文章中。下面是我事后根据回忆做出的一段电话记录:

我问:您从事热力学的研究,你都看过那些热力学的专业书籍?

答:这个热力学的书都是一样的,看过一本就够了。我以前搞电机,电机的书都看过。我以前是很喜欢看书的,我们图书馆我捐过1000元,是图书馆收到的第一笔捐款,当然现在捐十万、八万的都有……

我问:您写了这么多论文,给专业杂志投过稿吗?

答:专业杂志我也送过,比如我这个论文吧,我送给《物理》杂志,就是那个物理学会的,他们的那个编辑还是很有水平的,说可以考虑,但是要领导决定能不能发表,一问他们领导,领导说不同意发表。我们普通群众要指出科学家的错误是非常困难的……

问:可是物理类的杂志有很多,不只《物理》一家,你给别的杂志投过吗?

答:这个吗,有个道德问题。我们不能一稿两投。我给了这一家,就不能给另外一家。

问:可是《物理》杂志不是决定不用了吗,你就可以给别的杂志了。

答:我已经给《大学物理》杂志了,我看看他们是不是可以用,不过还没有消息。我们这个科研……

问:赵先生,我还想问一下,你平时经常阅读哪些专业杂志?

答:这个没有,我以前订一些杂志,现在都不订了。我觉得要集中精力,信息量太大分散注意力,对我们的研究没有什么好处……

问:赵先生,你既然给《物理》和《大学物理》投稿,总应该知道这些杂志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吧?

答:这个不要紧,不发表也不要紧。我说了,我可以不断地讲,时间一长,我的观点就会潜移默化,大家就会接受。我们要回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当然,这个记录非常不完全,赵兴龙实际说的话要比我记录下来的要多得多。

由于偏执,由于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民科对自己的处境,对周围的环境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写所听到的内容,甚至把否定解释成肯定。比如赵兴龙说,北京林业大学刘家冈教授很支持他的科学活动,我根据赵兴龙提供的线索,与刘家冈教授通了电话,刘教授的确接待过一些从事物理研究的民科,有时也会些找人听他们宣讲,就像很多哥迷所要求的那样,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但是,刘教授说,从来没有发现有价值的思想。赵兴龙也不例外。赵兴龙还说浙江大学物理系沈建其博士支持他的研究,在他印发的材料中,甚至有一篇把沈署名为合作作者。我根据赵提供的电话,拨到了沈博士的宿舍,他的同屋说,沈建其从来没有同意过赵的观点。在赵兴龙印发的一期材料上,他宣称中共中央支持他,并在醒目位置提供了一幅照片,照片的内容却是他给中央某位领导发的一封特快专递的封套。只是他给人家发了一封信,还不知道人家看没看,就说人家支持他了。赵兴龙非常喜欢说某某教授看了他的材料说不出话来,他把这解释为对方不能否认他的理论,所以才哑口无言。

2,“全无敌”

民间科学爱好者坚信自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不愿接受任何反面的意见。而在他们遇到不能解释的反面意见时,他们往往不去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找出种种理由自我辩护。我曾在沈阳拜访过一位民科,他自费出版了一本名为《生命》的书,我在关于民科的系列文章中对他有过详细的描述。

“我们的谈话进行了近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中我用尽种种手段指出他的逻辑漏洞,希望他能有所反思,但是我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对于我的任何质疑他都能找到反击的借口。他时而相信此书能救苦救难,时而不在乎是否能得到俗人的理解,时而说自己达到了神佛的境界,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我深信,神人已经达到了全无敌的状态,百毒不侵了;他已经完全沉浸在个人的幻想之中,同这个他其实很想得到认可的世界不能有任何思想上的交流了。只能是他传道,他被崇拜,他自我修正教义,而不可能是他被别人改正。”

我把这种永远正确的状态命名为“全无敌”,这是偏执心理的一种表现。对于他不能回答的质疑,他要么回避,要么转移话题,要么牵扯出新的理由。这里倒是可以应用拉卡托斯的“硬核-保护带”理论来解释。拉卡托斯指出:“经验不能否证理论,因为任何理论都可以通过适当地调整它背景知识,把它从经验的反驳中永远地拯救出来。”所以,民科几乎是不可能被说服的。在与赵兴龙先生的通话中,我发现他也处于全无敌的状态之中。

有些民科还喜欢给科学家找毛病,一旦找到一个,会把它极力夸大。其实很多时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误解。比如赵兴龙就找到了很多科学家的错误。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2000年出现一个奇特的天文现象,十五的月亮十七圆。因为望的时刻发生9月14日(农历八月十七)北京时间3时37分,已经是农历十七的凌晨。赵先生说,这是错的,因为农历每天的起点是早晨5点,不是零点。所以9月14日3时37分仍然是农历八月十六,民间叫后半夜。对此,赵兴龙表现了超常的气愤,他在他散发的材料中写道:

有一年科学家提出“今年中秋,十五月亮十七圆”。科学家上了电视,报刊大量宣传,科学家成了名星。“外国月亮比中国圆”是臭知识。“十五月亮,十七圆”毫无疑问是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提出这个科学的科学家根本就不想一想农历的每一天开始于哪一个时间。不弄清楚农历的每一天开始于何时,怎么研究农历,怎么就随便上电视出风头、大讲“十五月亮十七圆”呢?

3,自大与悲壮

所有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给自己的成果赋予极高的价值。蒋春暄、庄严、赵兴龙莫不例外。比如发明地球抛月学说的冯宜全写道:“‘地球抛月学说已经揭开月球起源历史’,‘将是近代科学最伟大的发现’,‘应并获诺贝尔天体物理奖、瑞典克雷福特地学奖和丹麦安德森天体物理奖’。”

民科表现出一种刻苦顽强、敢于牺牲的精神,他们的刻苦与牺牲远远超出了常人,甚至媒体中描述的陈景润和蒋筑英也未必能比。民科的个人生活大多比较糟糕。尽管其中有些人不乏才智,但是他们却不愿变通,不愿暂时放弃自己的“科研事业”,解决好生存问题。更多的民科无法融入社会,生存能力极差。有些人甚至放弃了个人生活,乃至倾家荡产、借债度日。

在2002年8月,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场,我亲眼目睹了一位靠借债度日的哥迷,来自天津的农民刘先生,他的衣着就如一位正要出工的普通民工,我相信他已经把自己最好的衣服穿了出来。大会注册费几千元,很多民科自费参加,刘先生就是正式注册代表。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找会务组要求安排小组发言,遭到了拒绝和推诿。组委会一位负责同志对我说:这次大会没有门槛,任何人只要交钱就可以注册参会。但是学术发言则要经过论文审核。很多刘先生这样的哥迷要求发言,都被拒绝了。刘先生对我说,没有人支持他的事业,借钱很难。但是刘先生却显得精神饱满,记得他慷慨激昂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你要是都想着自己,那国家怎么办?像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不证,不全让外国人给证了?

民科的四处碰壁,不够宽裕的生活,反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悲壮的感觉。他们常常把自己与那些被冷落的孤独的先知相比,与遭到迫害的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相比。比如冯宜全:

没有生活费和老冯所需的科研经费,冯家生活主要是靠老冯的妻子郑翠英一个人每月500多块钱的工资维持,“像我们这样贫困的家庭,唐山有几家?”对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郑翠英回忆说,“老冯自学了30年,搞了20年科研,花了3万多块钱,全从我的工资中挤出来。20年来,我们没节没年没生日,每天我中午下班,他都伏案劳作,我就去做饭。我母亲是我们死硬的反对派,说人家都不搞的,这么多年你们还搞?总恼。我不是没脑子的人。就是因为他这科学很重大,如果现在不搞撂下去了,只能是国家的损失,我想的是这个。”

这种说话方式,显然已经将自己比作被迫害的科学先知了。

4,行为艺术与巫术

冯宜全在《南方周末》上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反响,有表示支持的,有激烈反对的。支持者的意见反映了公众对科学活动的误解,反对者之中,一位贺承军先生指出:“对他的研究,我斥之为值得重视的思维习惯产生的毫无价值的垃圾。如果这种思维与文本还有价值的话,就是整体上类似于一场历时数十年的行为艺术——由他及其家人历时三十年、自编自导自演的关于‘科学研究’的行为艺术。”

这个评价虽然刻薄,但是对于民科行为的实质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很多民科的行为,确实让人有行为艺术的感觉。2002年,地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挑战或者质疑相对论的文集《相对论再思考》,收入六十多篇“论文”。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为了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相对论问题的学术讨论,自1999年9月起,“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开辟了“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争鸣”系列学术讨论,已举办32次。2000年7月29-3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会议。会议代表除北京学者,还有来自上海、天津、广州、珠海、成都、贵阳、西安以及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学者。会议集中讨论了三个议题:(1)“光速不变原理”是否成立;(2)洛伦兹变换是否正确;(3)爱因斯坦相对论适用范围。会议讨论自始至终十分热烈,促进了不同观点专家间的认识、交流和团结。在代表们的一致要求下,会议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第二届全国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会议,并成立了第二届会议筹备组;还决定出版《相对论再思考》论文集。

本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坚持百家争鸣方针,在保证一定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容纳各种学术观点。除了系列讨论的参加者和第一届会议代表所提交的论文,我们还扩大范围,邀请其他有独立观点的学者供稿。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使《相对论再思考》成为近年来中国有关相对论研究中独立观点的一次集大成,以使广大学术界作深入讨论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如果不了解内情,但看其序言本身,一般读者都会相信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集。其实这是一部民科的文集,没有物理学意义上的价值。艺术家徐冰曾经用了两年的时间造了4000多个汉字,用这些汉字印成了一幅幅酷似线装书的纸页,它只是看起来像古书而已,因为里面所有的字都是徐冰自己造的,在字典里根本找不到。这部《相对论再思考》也只是看起来像是论文集。我想他们的讲座、讨论,会使他们产生更多的从事学术活动的幻觉和快感。更像是行为艺术了。

从局外人的角度看,民科的行为类似于行为艺术。但是从其自身看,则与行为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一个行为艺术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在做艺术。而民科则认为自己所从事的真的是科学。在我看来,民科的行为有更多的巫术特征。

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二战结束后,南太平洋某地土著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祭拜仪式。他们在原来的美军机场旁盖了间小茅屋,屋顶插着几根竹子,还有人坐在屋里,头上绑着两块木头。大概还会有人手举小旗在机场上跑来跑去,不停地仰望蓝天。这个场面一定让人类学家感到兴奋,而谜底却让人啼笑皆非。他们是在等待飞机。他们在战时看惯了美军飞机降落的场景,也常能分到机舱里卸下的东西。美军撤离后,这些好处便再也没有了。于是他们用木块来模拟耳机,用竹竿来模拟天线,重复他们所观察到的美军的操作过程,期待轰隆隆的飞机从天而降。

民科的行为与此相似,他们模拟科学共同体的某些行为,写论文,进行学术讨论,参加学术会议,在论文的写作上也尽可能地模仿,比如内容摘要、主题词、索引、致谢等,一应俱全。一方面,通过这种模拟,他们能够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就如唱卡拉OK一般模仿歌星一样;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种方式真的就是他们所模仿的内容。

巫术不仅是原始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现代的所谓文明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也难免会求助于巫术。人类学家把实行巫术的途径分为两类,一类通过模拟,一类通过感染。

传染类巫术希望通过与对方有关联的物品对其行为进行控制,或者获得与之相似的性质。比如原始人把老虎皮披在身上,就以为自己可以获得老虎的威力。而如果用一个老虎面具带在头上,则属于模仿。再如果这个面具上装饰上真正的老虎须,便把两者结合起来了。

民科的巫术也是如此。比如冯宜全认为:“任何学说一经正式出版就是科学权力的公认,就是永久性的科学文献,这与其价值公认毫不相干。我在学术界不断发展,在科普界和报刊界不断地做科普介绍,了解的人多了,不就形成一个科学理论啦?”赵兴龙先生不断地到各大学散发材料,宣讲他的理论,认为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北大浙大的教授。以提出人类体质进化新说的而知名的民科朱海军也有类似的行为和看法。显然,民科不仅希望通过这种模拟而获得替代性的满足,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被科学共同体接受。这是一种不自知的巫术。这种巫术是针对科学共同体实施的。

而在赵兴龙散发的资料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类具有巫术心理的句子:“正月初一至初八,推着黑板在五马街向群众讲解创新科学。初九停讲,即发生了二•二四民航客机坠落温州的空难。……预定到杭州讲学,二次均未能成行,发生龙港大桥被撞断,金温铁路塌方,火车出轨。”这类句子非常之多,显然,赵兴龙先生已经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位能够感动天地的重要人物了,并不是所有民科都有这样的想象力的。当然,要更深入地分析赵兴龙心理,还需要借助更深入的访谈。

三,结语

民间科学爱好者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纠结着科学与大众传媒、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语境、公众心理及个体心理多方面的关系。而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看,个体心理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外在生态的塑造。在这多方面的关系中,前面诸种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对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影响力是强大的。因此,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为我们对民科的行为及心理做进一步的解读。

在《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中,对民科形成的社会背景进行了一些分析。现简述如下:

作为一个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所谓科学活动的特殊群体,民间科学爱好者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令人困惑。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几乎没有物质追求,常被视为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这可以从他们受教育的年代可以寻找到答案。从科学爱好者的教育背景上看,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自己所献身领域的专业训练,也没有通过自学对其所从事的那个领域达到深入的了解。但他们基本上都受过理想主义教育并经历过1980年代中国“科学的春天”,有着牺牲与苦行的精神动力。

长期以来,对哥迷及其它民科的正面报道在大众传媒上时有出现。这些文本记录了民间科学爱好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他们理解和从事科学活动的方式。从这些文本中可以进一步发现,能够被民间科学爱好者作为献身对象的科学领域总是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意识形态价值的那些,只有这些领域能够满足他们的争光理想,当然,也只有这些领域能够为其所知。

同时,传统科普传中的特定导向及其与某些意识形态的结合所构成的大众语境也对民科现象的形成起到助推的作用。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代表的传统科普是以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很少涉及到科学共同体的科学活动。偶有涉及,也常和大众传媒一样,给出某些模式化的描述。比如,在科普书刊和大众传媒上,流传着有很多科学天才灵机一动或者灵光一现做出重大发现的故事。从“阿基米德的浴缸”到“牛顿的苹果”、从居里夫人的“百炼成镭”到“六六六”的发明……等等,这类故事符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失败是成功之母”等民间格言,也与苦行和牺牲的精神相吻合。但这些描述把科学发现的丰富过程简化为最后一步的灵感与机遇,简化为拍脑门出点子;或者更多地强调培根式的归纳法发现模式,因其忽视了深层的在先的理念,使科学发现蜕变为简单的技术劳动。这些叙事模式因其存在着对科学活动的某些误读,甚至其个案也为科学史学者所质疑,但因其富有戏剧性,或因其符合意识形态话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这类故事不断产生,不断流传,已经成为传媒及受众潜意识中的思维方式,成为大众语境的一部分。这样,大众语境对科学活动的误读,与某种意识形态背景结合起来,就造就了轰轰烈烈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群体。苦行与牺牲为其行为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正的价值,铁杵成针与灵机一动之类的叙事原型为其行为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合理性。民间科学爱好者一面年复一年地打磨铁杵,一面期待灵光降临。

时至今日,这种语境依然存在,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长期肯定,具有强大的惯性。这使得民间科学爱好者常被看作具有献身精神的理想主义英雄。很多人即使在表示批评时也要强调,他们的精神是好的;科研机构也不愿直接否定他们,更倾向于委婉地推托;相反,民间科学爱好者及其同情者则常常理直气壮地指责科学共同体在打击人民群众爱科学搞科学的积极性。

民科现象作为一种存在着的社会现实,对其视而不见或者简单地斥之为荒谬都不能解决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民科现象也不是孤立的,他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程度的支持者。这反过来意味着,民科的深层心理正潜伏在社会的大众话语系统和意识形态之中。因而,有必要从学理的层面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正如一个特殊的病例会使医生对人体有特殊的理解,同样,对民科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对民科所纠结着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既有利于我们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也可以为将来的科学传播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田松.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J].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7):56

田松.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J].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7):56-57

P.G.Zimbardo,F.L.Ruch.PsychologyandLife.Scott,ForesmanandCompany.1975.p486

吕志贵,辽宁人挑战哥德巴赫猜想,老红军力荐引来省长批示,辽宁广播电视报,2002年3月20日。

钱忠至,果真是“拿着锤子造原子弹”吗?——一位残疾人的“哥德巴赫”梦想,江南时报,2001年4月7日第四版。

田松.全无敌[N].北京:科学时报,2000-4-10:B3版.

转引自: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1

刘学斤.冯宜全:一个人的“学说”[N].广州:南方周末,2000-4-7:1版.

刘学斤.冯宜全:一个人的“学说”[N].广州:南方周末,2000-4-7:1版.

宗教激情VS行为艺术[N].广州:南方周末,2000-4-28

宋正海等(主编).相对论再思考[C].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爱好者范文篇2

[关键词]:民间科学爱好者(民科)、科学与社会、心理、巫术、科学传播

Astract:“Sciencefans”isageneralsocialphenomenonofChina.But,asaspecialgroupwhodevotedtotheso-calledscientificactivitiesoutsideofthesciencecommunity,theyaredifferentfromamateurscientists(orscienceamateur).Mostofsciencefanshavesimilarbehaviormodelandpsychologicaltendency,andthemostcommoncharacteristicisthattheycannothavepropercommunicationwiththesciencecommunity.Mostofthemhavemoreorlessparanoidpsychologicaltendency,anditcangiveanexplanationtosomeoftheircharacteristicssuchasoverhardworking,highlyself-sacrificeandself-complacence.TheirbehaviorlooksfromoutsidelikePerformanceArt,butinsomesenseitimpliessomeunconsciouslysorcerypsychology.Theresearchonsciencefanswillgiveanewdimensiontounderstandtherelationshipamongscience,publicandsociety,andwillprovidesomeadviceforsciencecommunication.

keywords:sciencefans;scienceandsociology;psychologicalanalysis;sorcery;sciencecommunication

在中国,存在着难以计数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以下简称民科),不时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从其教育背景上看,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自己所献身领域的专业训练,也没有通过自学对其所从事的那个领域达到深入的了解;他们有着“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和以苦行与牺牲为特征的生活态度;其“学术论文”不但结论惊人,而且善用众多“新词”、“大词”,并往往喜欢为自己涂上一层爱国主义亮色。民科作为一个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所谓科学活动的特殊群体,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业余科学爱好者”,其最大特征是不能与科学共同体进行正常的交流,并有其特殊的心理倾向。大规模民科的出现涉及到公众、科学与社会的诸多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关于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研究

民科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都有他们的活动。有人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哥迷),有人致力于推翻相对论,有人致力于建造永动机,有人一心要建造一个包罗万有的宇宙理论……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民科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利华和文献情报中心李宏曾写过一篇《对科技日报报道的“蒋春暄重大发现”的质疑》(/members/zlh/zlh1.htm),这是笔者所见第一篇从学术角度讨论民科问题的文章。北京大学刘华杰博士对此问题也有关注,曾对著名哥迷(致力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民科)胡思之做过长篇访谈,可以作为研究哥迷的第一手资料。

笔者曾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7期发表了《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对此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文中对民间科学爱好者(sciencefans)做了如下定义:

所谓民间科学爱好者,是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

这个定义中,只有“不能交流”可以算做可观察的外部行为,而“希望”、“试图”和“致力于”等都与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有关,不能直接观察。对此,只有通过对其行为的分析,和对它本人的访谈予以判断。可以想象,研究民间科学爱好者有如下几种材料:1,与民科的直接往来;2,对其本人及相关人物的访谈;3,大众媒体的报道;4,民科的文本(“科研论文”)。实际上,当我们以科学家为对象进行社会学研究时,同样要借助于这几种材料。

在定义了民科之后,笔者还定义了业余科学爱好者(scienceamateur)。这一群体同样人数众多,同样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科学活动,比如天文爱好者,他们经常观测星象,也能发现一些新的天体如小行星、彗星;或者如生物爱好者,他们制作标本,也能发现一些新的生物种类。他们与民科的区别在于:从外部看,他们能够与科学共同体进行交流;从心理上分析,他们不想推翻现有的科学体系,一鸣惊人,而只是出于爱好,做一些具体的科学工作。

民间科学爱好者、业余科学爱好者乃至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职业科学家是一个连续谱,其间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

二,民间科学爱好者的核心心理特征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民间科学爱好者有它产生的社会心理根源和时代背景,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

现在,公众对于心理诊所已经逐渐接受,不再把去心理诊所咨询的等同于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personality),也有其特殊的心理倾向。当某种心理倾向过于偏离了“通常的范围”,就被视为心理疾病。但是,“通常的范围”并不是确定的,它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有关。通过对民科的调查和归纳,可以发现,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倾向。

归纳起来,他们最核心的心理特征是偏执。他们大多坚信自己的“科学结论”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不能与科学共同体甚至与世俗社会达成正常的交流;他们常常生活在幻想的情境中,比如他们不能平实地理解他人的言论,会忽视对其不利的部分,夸大他们喜欢的部分;有时也会出现某种妄想的特征,比如把自己比作布鲁诺和伽利略,把自己的到处碰壁解释为权威对小人物的压制与迫害;他们普遍表现出对精神的强烈追求,仿佛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生存能力通常较差,有人甚至年过四十还要依靠父母、妻儿来维持生存,但是生活的艰苦反而加强了他们的悲壮感和神圣感;他们有很多人相信自己在未来会成为一代大师,这种信念使其困苦的生活镀上了一层光辉。

在心理学上,严重的偏执倾向被视为一种病症。偏执(paranoid)是一种功能性的障碍,它表现为对幻觉的坚持,即使在面对相反的例证,得不到任何社会支持的情况下,也坚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这些幻想常常能够被偏执者解释得头头是道,并建立起内在的逻辑性。而且,症状越严重,越是能自圆其说。偏执有几种类型,其中一种叫做自大幻想(delusionofgrandeur),其表现是:“偏执者相信自己是个重要人物,比如圣母玛丽亚、百万富翁、大发明家等等,甚至是上帝本人。”而科学家,正是在民科大量产生的1980年代初期具有重大意识形态价值的重要形象。

当我们说一个人偏执的时候,通常隐含着这个人与多数人的想法不一致的意思,倘若与多数人的想法一致,可能会被说成执著甚至是信念坚定。随着社会宽容度的增加,整个社会越来越能够容忍不同观点的存在,不再要求每一件事情都看法一致。实际上,如果是美术爱好者,无论他采用多么怪异的画法,描绘多么怪异的对象,都可能被人接受,甚至可能真的一鸣惊人。即使现在不能被接受,他也可以期待被未来接受。再如民间棋类爱好者,无论发明出什么怪异的棋来,只要有人愿意接受他的规则,它就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也可以组织相应的棋类协会。但是,如果他坚持认为自己发明的就是围棋,并要求围棋协会接受他的“成果”,他的被拒绝也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对于民科来说,他们的偏执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他们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就是科学,并且有着无比重要的价值;其二,他们坚决要求科学共同体承认他们的“科学”。对于民科本人来说,由于有前者,自然会有后者。但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类比于民间美术爱好者和民间棋类爱好者,前者可以被宽容,而后者则只能被拒绝。

如果把偏执作为一种心理状态,那么,这种状态在程度上是连续的。很多业余科学爱好者乃至职业科学家都有类似的状态,甚至程度会很高。只不过,职业科学家可能被称作坚持真理,而不被认为是偏执,至少不会被认为是荒谬,而民科则可能被认为是执迷不悟。这里的确存在一个复杂的话语权问题,非本文所能讨论。然而,既然民科所热爱的对象是科学,并且他们本人也要求被科学共同体接受,那我们只能以科学共同体目前的标准来评判民科的工作。归纳起来,民科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特征有如下方面:

1,交流的缺失

由于偏执,民科常常难以与他人进行交流。不仅与科学共同体难以交流,在其日常生活中也很难与人交流。这表现为两个方面:1)只肯倾诉,不肯倾听;你说你的,我说我的;2)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只接受喜欢的观点,不接受不喜欢的观点,甚至把批评理解成支持。前者属于直接的人际交往,后者可以从直接交往及其行为方式中看到。

哥德巴赫猜想爱好者(哥迷)是人数最多的民科群体,在大众传媒上报道最多。数学家早就指出,凭初等数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如同骑自行车登月球。哥迷常常宣称,即使是错了,也想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是,当错误被指出的时候,他们又不接受。下面是大众媒体对哥迷庄严的一段描述:

1985年,庄严满怀希望地把精心写就的数学论文邮给中国最权威的数学研究机构,不久,就收到了回信:“我们不认为此种方法有学术价值。”一时间,他真的有点儿蒙了。耗费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啊,熬干了多少滚热的心血啊,织就了多少美妙的希望啊,轻轻的一句话就给枪毙了!但是庄严没有气馁,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大众媒体对民科的报道常常包含着很强的倾向性,由于这类报道经过了民科本人以及记者的夸大、虚构和改写,不能作为平实的材料直接使用。但是这些夸大、虚构和改写,正好可以作为症候阅读的材料,从中分析民科本人的心理,以及代表社会一般话语系统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记者的心理,从而了解公众对科学的一般理解。在对民科的研究中,经常会遇到这类文本。从这段文本可见,庄严曾经得到过回信,但他不愿意接受回信的判断,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研究。又如:

刚开始,对于专家学者们对他的否定,刘国安总是很气愤,认为这些专家们水平太低。刘国安介绍说,江汉大学有一位教授过去对他的研究一直很关心,他第一次上门求教时,这位教授看了他的论文后,认为非常有价值,答应做工作帮他把发表,临走时还给他了几百元钱,鼓励他继续努力。可过了不久,刘国安觉得这位教授的态度大变,再上门时,教授就叫他不要再费力了,以后再联系,教授的态度也不热情。这事儿让刘国安纳闷了很长时间。后来碰壁碰多了,他也就习惯了。刘国安一方面感叹国内的数学专家不能慧眼识珠,另一方面他还担心别人把他的成果占为己有。

一方面,民科希望得到专家的认可,请专家评判;而一旦被否定,就认为专家水平低,不足以判断他们的“成果”。所以他们的请教只是名义上的,并没有交流的心态。很多哥迷希望国家权威学术机构为他们的成果召开论证会,由于政府官员的介入,曾经有两个专业数学机构(中科院数学所和东北大学数学系)先后为两位哥迷(蒋春暄和庄严)的证明进行过论证,结果一律是否定的,但是这两位哥迷依然声称自己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根据笔者个人与民科接触的经验,他们都非常喜欢倾诉,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但是他们不愿倾听,几乎不考虑听众的反应,既不理会对方是否听懂,甚至也不理会对方是否在听。

浙江温州的赵兴龙先生是一位热心于热力学永动机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他自我宣传的方式是自费印刷材料,到各大学演讲。2002年6月27日,赵兴龙先生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在长达一个小时的通话中,我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只能努力地在他说话的间隙,插入我的问题。而赵先生在简短的回答之后,马上就会回到他的话题。他或许真是希望我支持他,但是他显然不想了解我对他的看法。我在插入的问题中,坦率地表达了我民科的基本看法。赵兴龙先生同意我把他作为案例写到书和文章中。下面是我事后根据回忆做出的一段电话记录:

我问:您从事热力学的研究,你都看过那些热力学的专业书籍?

答:这个热力学的书都是一样的,看过一本就够了。我以前搞电机,电机的书都看过。我以前是很喜欢看书的,我们图书馆我捐过1000元,是图书馆收到的第一笔捐款,当然现在捐十万、八万的都有……

我问:您写了这么多论文,给专业杂志投过稿吗?

答:专业杂志我也送过,比如我这个论文吧,我送给《物理》杂志,就是那个物理学会的,他们的那个编辑还是很有水平的,说可以考虑,但是要领导决定能不能发表,一问他们领导,领导说不同意发表。我们普通群众要指出科学家的错误是非常困难的……

问:可是物理类的杂志有很多,不只《物理》一家,你给别的杂志投过吗?

答:这个吗,有个道德问题。我们不能一稿两投。我给了这一家,就不能给另外一家。

问:可是《物理》杂志不是决定不用了吗,你就可以给别的杂志了。

答:我已经给《大学物理》杂志了,我看看他们是不是可以用,不过还没有消息。我们这个科研……

问:赵先生,我还想问一下,你平时经常阅读哪些专业杂志?

答:这个没有,我以前订一些杂志,现在都不订了。我觉得要集中精力,信息量太大分散注意力,对我们的研究没有什么好处……

问:赵先生,你既然给《物理》和《大学物理》投稿,总应该知道这些杂志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吧?

答:这个不要紧,不发表也不要紧。我说了,我可以不断地讲,时间一长,我的观点就会潜移默化,大家就会接受。我们要回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当然,这个记录非常不完全,赵兴龙实际说的话要比我记录下来的要多得多。

由于偏执,由于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民科对自己的处境,对周围的环境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写所听到的内容,甚至把否定解释成肯定。比如赵兴龙说,北京林业大学刘家冈教授很支持他的科学活动,我根据赵兴龙提供的线索,与刘家冈教授通了电话,刘教授的确接待过一些从事物理研究的民科,有时也会些找人听他们宣讲,就像很多哥迷所要求的那样,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但是,刘教授说,从来没有发现有价值的思想。赵兴龙也不例外。赵兴龙还说浙江大学物理系沈建其博士支持他的研究,在他印发的材料中,甚至有一篇把沈署名为合作作者。我根据赵提供的电话,拨到了沈博士的宿舍,他的同屋说,沈建其从来没有同意过赵的观点。在赵兴龙印发的一期材料上,他宣称中共中央支持他,并在醒目位置提供了一幅照片,照片的内容却是他给中央某位领导发的一封特快专递的封套。只是他给人家发了一封信,还不知道人家看没看,就说人家支持他了。赵兴龙非常喜欢说某某教授看了他的材料说不出话来,他把这解释为对方不能否认他的理论,所以才哑口无言。

2,“全无敌”

民间科学爱好者坚信自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不愿接受任何反面的意见。而在他们遇到不能解释的反面意见时,他们往往不去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找出种种理由自我辩护。我曾在沈阳拜访过一位民科,他自费出版了一本名为《生命》的书,我在关于民科的系列文章中对他有过详细的描述。

“我们的谈话进行了近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中我用尽种种手段指出他的逻辑漏洞,希望他能有所反思,但是我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对于我的任何质疑他都能找到反击的借口。他时而相信此书能救苦救难,时而不在乎是否能得到俗人的理解,时而说自己达到了神佛的境界,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我深信,神人已经达到了全无敌的状态,百毒不侵了;他已经完全沉浸在个人的幻想之中,同这个他其实很想得到认可的世界不能有任何思想上的交流了。只能是他传道,他被崇拜,他自我修正教义,而不可能是他被别人改正。”

我把这种永远正确的状态命名为“全无敌”,这是偏执心理的一种表现。对于他不能回答的质疑,他要么回避,要么转移话题,要么牵扯出新的理由。这里倒是可以应用拉卡托斯的“硬核-保护带”理论来解释。拉卡托斯指出:“经验不能否证理论,因为任何理论都可以通过适当地调整它背景知识,把它从经验的反驳中永远地拯救出来。”所以,民科几乎是不可能被说服的。在与赵兴龙先生的通话中,我发现他也处于全无敌的状态之中。

有些民科还喜欢给科学家找毛病,一旦找到一个,会把它极力夸大。其实很多时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误解。比如赵兴龙就找到了很多科学家的错误。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2000年出现一个奇特的天文现象,十五的月亮十七圆。因为望的时刻发生9月14日(农历八月十七)北京时间3时37分,已经是农历十七的凌晨。赵先生说,这是错的,因为农历每天的起点是早晨5点,不是零点。所以9月14日3时37分仍然是农历八月十六,民间叫后半夜。对此,赵兴龙表现了超常的气愤,他在他散发的材料中写道:

有一年科学家提出“今年中秋,十五月亮十七圆”。科学家上了电视,报刊大量宣传,科学家成了名星。“外国月亮比中国圆”是臭知识。“十五月亮,十七圆”毫无疑问是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提出这个科学的科学家根本就不想一想农历的每一天开始于哪一个时间。不弄清楚农历的每一天开始于何时,怎么研究农历,怎么就随便上电视出风头、大讲“十五月亮十七圆”呢?

3,自大与悲壮

所有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给自己的成果赋予极高的价值。蒋春暄、庄严、赵兴龙莫不例外。比如发明地球抛月学说的冯宜全写道:“‘地球抛月学说已经揭开月球起源历史’,‘将是近代科学最伟大的发现’,‘应并获诺贝尔天体物理奖、瑞典克雷福特地学奖和丹麦安德森天体物理奖’。”

民科表现出一种刻苦顽强、敢于牺牲的精神,他们的刻苦与牺牲远远超出了常人,甚至媒体中描述的陈景润和蒋筑英也未必能比。民科的个人生活大多比较糟糕。尽管其中有些人不乏才智,但是他们却不愿变通,不愿暂时放弃自己的“科研事业”,解决好生存问题。更多的民科无法融入社会,生存能力极差。有些人甚至放弃了个人生活,乃至倾家荡产、借债度日。

在2002年8月,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场,我亲眼目睹了一位靠借债度日的哥迷,来自天津的农民刘先生,他的衣着就如一位正要出工的普通民工,我相信他已经把自己最好的衣服穿了出来。大会注册费几千元,很多民科自费参加,刘先生就是正式注册代表。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找会务组要求安排小组发言,遭到了拒绝和推诿。组委会一位负责同志对我说:这次大会没有门槛,任何人只要交钱就可以注册参会。但是学术发言则要经过论文审核。很多刘先生这样的哥迷要求发言,都被拒绝了。刘先生对我说,没有人支持他的事业,借钱很难。但是刘先生却显得精神饱满,记得他慷慨激昂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你要是都想着自己,那国家怎么办?像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不证,不全让外国人给证了?

民科的四处碰壁,不够宽裕的生活,反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悲壮的感觉。他们常常把自己与那些被冷落的孤独的先知相比,与遭到迫害的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相比。比如冯宜全:

没有生活费和老冯所需的科研经费,冯家生活主要是靠老冯的妻子郑翠英一个人每月500多块钱的工资维持,“像我们这样贫困的家庭,唐山有几家?”对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郑翠英回忆说,“老冯自学了30年,搞了20年科研,花了3万多块钱,全从我的工资中挤出来。20年来,我们没节没年没生日,每天我中午下班,他都伏案劳作,我就去做饭。我母亲是我们死硬的反对派,说人家都不搞的,这么多年你们还搞?总恼。我不是没脑子的人。就是因为他这科学很重大,如果现在不搞撂下去了,只能是国家的损失,我想的是这个。”

这种说话方式,显然已经将自己比作被迫害的科学先知了。

4,行为艺术与巫术

冯宜全在《南方周末》上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反响,有表示支持的,有激烈反对的。支持者的意见反映了公众对科学活动的误解,反对者之中,一位贺承军先生指出:“对他的研究,我斥之为值得重视的思维习惯产生的毫无价值的垃圾。如果这种思维与文本还有价值的话,就是整体上类似于一场历时数十年的行为艺术——由他及其家人历时三十年、自编自导自演的关于‘科学研究’的行为艺术。”

这个评价虽然刻薄,但是对于民科行为的实质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很多民科的行为,确实让人有行为艺术的感觉。2002年,地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挑战或者质疑相对论的文集《相对论再思考》,收入六十多篇“论文”。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为了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相对论问题的学术讨论,自1999年9月起,“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开辟了“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争鸣”系列学术讨论,已举办32次。2000年7月29-3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会议。会议代表除北京学者,还有来自上海、天津、广州、珠海、成都、贵阳、西安以及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学者。会议集中讨论了三个议题:(1)“光速不变原理”是否成立;(2)洛伦兹变换是否正确;(3)爱因斯坦相对论适用范围。会议讨论自始至终十分热烈,促进了不同观点专家间的认识、交流和团结。在代表们的一致要求下,会议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第二届全国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会议,并成立了第二届会议筹备组;还决定出版《相对论再思考》论文集。

本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坚持百家争鸣方针,在保证一定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容纳各种学术观点。除了系列讨论的参加者和第一届会议代表所提交的论文,我们还扩大范围,邀请其他有独立观点的学者供稿。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使《相对论再思考》成为近年来中国有关相对论研究中独立观点的一次集大成,以使广大学术界作深入讨论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如果不了解内情,但看其序言本身,一般读者都会相信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集。其实这是一部民科的文集,没有物理学意义上的价值。艺术家徐冰曾经用了两年的时间造了4000多个汉字,用这些汉字印成了一幅幅酷似线装书的纸页,它只是看起来像古书而已,因为里面所有的字都是徐冰自己造的,在字典里根本找不到。这部《相对论再思考》也只是看起来像是论文集。我想他们的讲座、讨论,会使他们产生更多的从事学术活动的幻觉和快感。更像是行为艺术了。

从局外人的角度看,民科的行为类似于行为艺术。但是从其自身看,则与行为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一个行为艺术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在做艺术。而民科则认为自己所从事的真的是科学。在我看来,民科的行为有更多的巫术特征。

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二战结束后,南太平洋某地土著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祭拜仪式。他们在原来的美军机场旁盖了间小茅屋,屋顶插着几根竹子,还有人坐在屋里,头上绑着两块木头。大概还会有人手举小旗在机场上跑来跑去,不停地仰望蓝天。这个场面一定让人类学家感到兴奋,而谜底却让人啼笑皆非。他们是在等待飞机。他们在战时看惯了美军飞机降落的场景,也常能分到机舱里卸下的东西。美军撤离后,这些好处便再也没有了。于是他们用木块来模拟耳机,用竹竿来模拟天线,重复他们所观察到的美军的操作过程,期待轰隆隆的飞机从天而降。

民科的行为与此相似,他们模拟科学共同体的某些行为,写论文,进行学术讨论,参加学术会议,在论文的写作上也尽可能地模仿,比如内容摘要、主题词、索引、致谢等,一应俱全。一方面,通过这种模拟,他们能够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就如唱卡拉OK一般模仿歌星一样;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种方式真的就是他们所模仿的内容。

巫术不仅是原始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现代的所谓文明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也难免会求助于巫术。人类学家把实行巫术的途径分为两类,一类通过模拟,一类通过感染。

传染类巫术希望通过与对方有关联的物品对其行为进行控制,或者获得与之相似的性质。比如原始人把老虎皮披在身上,就以为自己可以获得老虎的威力。而如果用一个老虎面具带在头上,则属于模仿。再如果这个面具上装饰上真正的老虎须,便把两者结合起来了。

民科的巫术也是如此。比如冯宜全认为:“任何学说一经正式出版就是科学权力的公认,就是永久性的科学文献,这与其价值公认毫不相干。我在学术界不断发展,在科普界和报刊界不断地做科普介绍,了解的人多了,不就形成一个科学理论啦?”赵兴龙先生不断地到各大学散发材料,宣讲他的理论,认为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北大浙大的教授。以提出人类体质进化新说的而知名的民科朱海军也有类似的行为和看法。显然,民科不仅希望通过这种模拟而获得替代性的满足,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被科学共同体接受。这是一种不自知的巫术。这种巫术是针对科学共同体实施的。

而在赵兴龙散发的资料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类具有巫术心理的句子:“正月初一至初八,推着黑板在五马街向群众讲解创新科学。初九停讲,即发生了二•二四民航客机坠落温州的空难。……预定到杭州讲学,二次均未能成行,发生龙港大桥被撞断,金温铁路塌方,火车出轨。”这类句子非常之多,显然,赵兴龙先生已经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位能够感动天地的重要人物了,并不是所有民科都有这样的想象力的。当然,要更深入地分析赵兴龙心理,还需要借助更深入的访谈。

三,结语

民间科学爱好者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纠结着科学与大众传媒、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语境、公众心理及个体心理多方面的关系。而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看,个体心理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外在生态的塑造。在这多方面的关系中,前面诸种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对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影响力是强大的。因此,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为我们对民科的行为及心理做进一步的解读。

在《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中,对民科形成的社会背景进行了一些分析。现简述如下:

作为一个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所谓科学活动的特殊群体,民间科学爱好者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令人困惑。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几乎没有物质追求,常被视为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这可以从他们受教育的年代可以寻找到答案。从科学爱好者的教育背景上看,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自己所献身领域的专业训练,也没有通过自学对其所从事的那个领域达到深入的了解。但他们基本上都受过理想主义教育并经历过1980年代中国“科学的春天”,有着牺牲与苦行的精神动力。

长期以来,对哥迷及其它民科的正面报道在大众传媒上时有出现。这些文本记录了民间科学爱好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他们理解和从事科学活动的方式。从这些文本中可以进一步发现,能够被民间科学爱好者作为献身对象的科学领域总是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意识形态价值的那些,只有这些领域能够满足他们的争光理想,当然,也只有这些领域能够为其所知。

同时,传统科普传中的特定导向及其与某些意识形态的结合所构成的大众语境也对民科现象的形成起到助推的作用。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代表的传统科普是以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很少涉及到科学共同体的科学活动。偶有涉及,也常和大众传媒一样,给出某些模式化的描述。比如,在科普书刊和大众传媒上,流传着有很多科学天才灵机一动或者灵光一现做出重大发现的故事。从“阿基米德的浴缸”到“牛顿的苹果”、从居里夫人的“百炼成镭”到“六六六”的发明……等等,这类故事符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失败是成功之母”等民间格言,也与苦行和牺牲的精神相吻合。但这些描述把科学发现的丰富过程简化为最后一步的灵感与机遇,简化为拍脑门出点子;或者更多地强调培根式的归纳法发现模式,因其忽视了深层的在先的理念,使科学发现蜕变为简单的技术劳动。这些叙事模式因其存在着对科学活动的某些误读,甚至其个案也为科学史学者所质疑,但因其富有戏剧性,或因其符合意识形态话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这类故事不断产生,不断流传,已经成为传媒及受众潜意识中的思维方式,成为大众语境的一部分。这样,大众语境对科学活动的误读,与某种意识形态背景结合起来,就造就了轰轰烈烈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群体。苦行与牺牲为其行为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正的价值,铁杵成针与灵机一动之类的叙事原型为其行为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合理性。民间科学爱好者一面年复一年地打磨铁杵,一面期待灵光降临。

时至今日,这种语境依然存在,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长期肯定,具有强大的惯性。这使得民间科学爱好者常被看作具有献身精神的理想主义英雄。很多人即使在表示批评时也要强调,他们的精神是好的;科研机构也不愿直接否定他们,更倾向于委婉地推托;相反,民间科学爱好者及其同情者则常常理直气壮地指责科学共同体在打击人民群众爱科学搞科学的积极性。

民科现象作为一种存在着的社会现实,对其视而不见或者简单地斥之为荒谬都不能解决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民科现象也不是孤立的,他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程度的支持者。这反过来意味着,民科的深层心理正潜伏在社会的大众话语系统和意识形态之中。因而,有必要从学理的层面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正如一个特殊的病例会使医生对人体有特殊的理解,同样,对民科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对民科所纠结着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既有利于我们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也可以为将来的科学传播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田松.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J].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7):56

田松.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J].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7):56-57

P.G.Zimbardo,F.L.Ruch.PsychologyandLife.Scott,ForesmanandCompany.1975.p486

吕志贵,辽宁人挑战哥德巴赫猜想,老红军力荐引来省长批示,辽宁广播电视报,2002年3月20日。

钱忠至,果真是“拿着锤子造原子弹”吗?——一位残疾人的“哥德巴赫”梦想,江南时报,2001年4月7日第四版。

田松.全无敌[N].北京:科学时报,2000-4-10:B3版.

转引自: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1

刘学斤.冯宜全:一个人的“学说”[N].广州:南方周末,2000-4-7:1版.

刘学斤.冯宜全:一个人的“学说”[N].广州:南方周末,2000-4-7:1版.

宗教激情VS行为艺术[N].广州:南方周末,2000-4-28

宋正海等(主编).相对论再思考[C].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爱好者范文篇3

[关键词]:民间科学爱好者(民科)、科学与社会、心理、巫术、科学传播

Astract:“Sciencefans”isageneralsocialphenomenonofChina.But,asaspecialgroupwhodevotedtotheso-calledscientificactivitiesoutsideofthesciencecommunity,theyaredifferentfromamateurscientists(orscienceamateur).Mostofsciencefanshavesimilarbehaviormodelandpsychologicaltendency,andthemostcommoncharacteristicisthattheycannothavepropercommunicationwiththesciencecommunity.Mostofthemhavemoreorlessparanoidpsychologicaltendency,anditcangiveanexplanationtosomeoftheircharacteristicssuchasoverhardworking,highlyself-sacrificeandself-complacence.TheirbehaviorlooksfromoutsidelikePerformanceArt,butinsomesenseitimpliessomeunconsciouslysorcerypsychology.Theresearchonsciencefanswillgiveanewdimensiontounderstandtherelationshipamongscience,publicandsociety,andwillprovidesomeadviceforsciencecommunication.

keywords:sciencefans;scienceandsociology;psychologicalanalysis;sorcery;sciencecommunication

在中国,存在着难以计数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以下简称民科),不时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从其教育背景上看,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自己所献身领域的专业训练,也没有通过自学对其所从事的那个领域达到深入的了解;他们有着“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和以苦行与牺牲为特征的生活态度;其“学术论文”不但结论惊人,而且善用众多“新词”、“大词”,并往往喜欢为自己涂上一层爱国主义亮色。民科作为一个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所谓科学活动的特殊群体,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业余科学爱好者”,其最大特征是不能与科学共同体进行正常的交流,并有其特殊的心理倾向。大规模民科的出现涉及到公众、科学与社会的诸多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关于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研究

民科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都有他们的活动。有人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哥迷),有人致力于推翻相对论,有人致力于建造永动机,有人一心要建造一个包罗万有的宇宙理论……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民科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利华和文献情报中心李宏曾写过一篇《对科技日报报道的“蒋春暄重大发现”的质疑》(/members/zlh/zlh1.htm),这是笔者所见第一篇从学术角度讨论民科问题的文章。北京大学刘华杰博士对此问题也有关注,曾对著名哥迷(致力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民科)胡思之做过长篇访谈,可以作为研究哥迷的第一手资料。

笔者曾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7期发表了《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对此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文中对民间科学爱好者(sciencefans)做了如下定义:

所谓民间科学爱好者,是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

这个定义中,只有“不能交流”可以算做可观察的外部行为,而“希望”、“试图”和“致力于”等都与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有关,不能直接观察。对此,只有通过对其行为的分析,和对它本人的访谈予以判断。可以想象,研究民间科学爱好者有如下几种材料:1,与民科的直接往来;2,对其本人及相关人物的访谈;3,大众媒体的报道;4,民科的文本(“科研论文”)。实际上,当我们以科学家为对象进行社会学研究时,同样要借助于这几种材料。

在定义了民科之后,笔者还定义了业余科学爱好者(scienceamateur)。这一群体同样人数众多,同样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科学活动,比如天文爱好者,他们经常观测星象,也能发现一些新的天体如小行星、彗星;或者如生物爱好者,他们制作标本,也能发现一些新的生物种类。他们与民科的区别在于:从外部看,他们能够与科学共同体进行交流;从心理上分析,他们不想推翻现有的科学体系,一鸣惊人,而只是出于爱好,做一些具体的科学工作。

民间科学爱好者、业余科学爱好者乃至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职业科学家是一个连续谱,其间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

二,民间科学爱好者的核心心理特征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民间科学爱好者有它产生的社会心理根源和时代背景,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

现在,公众对于心理诊所已经逐渐接受,不再把去心理诊所咨询的等同于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personality),也有其特殊的心理倾向。当某种心理倾向过于偏离了“通常的范围”,就被视为心理疾病。但是,“通常的范围”并不是确定的,它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有关。通过对民科的调查和归纳,可以发现,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倾向。

归纳起来,他们最核心的心理特征是偏执。他们大多坚信自己的“科学结论”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不能与科学共同体甚至与世俗社会达成正常的交流;他们常常生活在幻想的情境中,比如他们不能平实地理解他人的言论,会忽视对其不利的部分,夸大他们喜欢的部分;有时也会出现某种妄想的特征,比如把自己比作布鲁诺和伽利略,把自己的到处碰壁解释为权威对小人物的压制与迫害;他们普遍表现出对精神的强烈追求,仿佛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生存能力通常较差,有人甚至年过四十还要依靠父母、妻儿来维持生存,但是生活的艰苦反而加强了他们的悲壮感和神圣感;他们有很多人相信自己在未来会成为一代大师,这种信念使其困苦的生活镀上了一层光辉。

在心理学上,严重的偏执倾向被视为一种病症。偏执(paranoid)是一种功能性的障碍,它表现为对幻觉的坚持,即使在面对相反的例证,得不到任何社会支持的情况下,也坚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这些幻想常常能够被偏执者解释得头头是道,并建立起内在的逻辑性。而且,症状越严重,越是能自圆其说。偏执有几种类型,其中一种叫做自大幻想(delusionofgrandeur),其表现是:“偏执者相信自己是个重要人物,比如圣母玛丽亚、百万富翁、大发明家等等,甚至是上帝本人。”而科学家,正是在民科大量产生的1980年代初期具有重大意识形态价值的重要形象。

当我们说一个人偏执的时候,通常隐含着这个人与多数人的想法不一致的意思,倘若与多数人的想法一致,可能会被说成执著甚至是信念坚定。随着社会宽容度的增加,整个社会越来越能够容忍不同观点的存在,不再要求每一件事情都看法一致。实际上,如果是美术爱好者,无论他采用多么怪异的画法,描绘多么怪异的对象,都可能被人接受,甚至可能真的一鸣惊人。即使现在不能被接受,他也可以期待被未来接受。再如民间棋类爱好者,无论发明出什么怪异的棋来,只要有人愿意接受他的规则,它就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也可以组织相应的棋类协会。但是,如果他坚持认为自己发明的就是围棋,并要求围棋协会接受他的“成果”,他的被拒绝也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对于民科来说,他们的偏执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他们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就是科学,并且有着无比重要的价值;其二,他们坚决要求科学共同体承认他们的“科学”。对于民科本人来说,由于有前者,自然会有后者。但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类比于民间美术爱好者和民间棋类爱好者,前者可以被宽容,而后者则只能被拒绝。

如果把偏执作为一种心理状态,那么,这种状态在程度上是连续的。很多业余科学爱好者乃至职业科学家都有类似的状态,甚至程度会很高。只不过,职业科学家可能被称作坚持真理,而不被认为是偏执,至少不会被认为是荒谬,而民科则可能被认为是执迷不悟。这里的确存在一个复杂的话语权问题,非本文所能讨论。然而,既然民科所热爱的对象是科学,并且他们本人也要求被科学共同体接受,那我们只能以科学共同体目前的标准来评判民科的工作。归纳起来,民科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特征有如下方面:

1,交流的缺失

由于偏执,民科常常难以与他人进行交流。不仅与科学共同体难以交流,在其日常生活中也很难与人交流。这表现为两个方面:1)只肯倾诉,不肯倾听;你说你的,我说我的;2)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只接受喜欢的观点,不接受不喜欢的观点,甚至把批评理解成支持。前者属于直接的人际交往,后者可以从直接交往及其行为方式中看到。

哥德巴赫猜想爱好者(哥迷)是人数最多的民科群体,在大众传媒上报道最多。数学家早就指出,凭初等数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如同骑自行车登月球。哥迷常常宣称,即使是错了,也想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是,当错误被指出的时候,他们又不接受。下面是大众媒体对哥迷庄严的一段描述:

1985年,庄严满怀希望地把精心写就的数学论文邮给中国最权威的数学研究机构,不久,就收到了回信:“我们不认为此种方法有学术价值。”一时间,他真的有点儿蒙了。耗费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啊,熬干了多少滚热的心血啊,织就了多少美妙的希望啊,轻轻的一句话就给枪毙了!但是庄严没有气馁,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大众媒体对民科的报道常常包含着很强的倾向性,由于这类报道经过了民科本人以及记者的夸大、虚构和改写,不能作为平实的材料直接使用。但是这些夸大、虚构和改写,正好可以作为症候阅读的材料,从中分析民科本人的心理,以及代表社会一般话语系统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记者的心理,从而了解公众对科学的一般理解。在对民科的研究中,经常会遇到这类文本。从这段文本可见,庄严曾经得到过回信,但他不愿意接受回信的判断,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研究。又如:

刚开始,对于专家学者们对他的否定,刘国安总是很气愤,认为这些专家们水平太低。刘国安介绍说,江汉大学有一位教授过去对他的研究一直很关心,他第一次上门求教时,这位教授看了他的论文后,认为非常有价值,答应做工作帮他把发表,临走时还给他了几百元钱,鼓励他继续努力。可过了不久,刘国安觉得这位教授的态度大变,再上门时,教授就叫他不要再费力了,以后再联系,教授的态度也不热情。这事儿让刘国安纳闷了很长时间。后来碰壁碰多了,他也就习惯了。刘国安一方面感叹国内的数学专家不能慧眼识珠,另一方面他还担心别人把他的成果占为己有。

一方面,民科希望得到专家的认可,请专家评判;而一旦被否定,就认为专家水平低,不足以判断他们的“成果”。所以他们的请教只是名义上的,并没有交流的心态。很多哥迷希望国家权威学术机构为他们的成果召开论证会,由于政府官员的介入,曾经有两个专业数学机构(中科院数学所和东北大学数学系)先后为两位哥迷(蒋春暄和庄严)的证明进行过论证,结果一律是否定的,但是这两位哥迷依然声称自己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根据笔者个人与民科接触的经验,他们都非常喜欢倾诉,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但是他们不愿倾听,几乎不考虑听众的反应,既不理会对方是否听懂,甚至也不理会对方是否在听。

浙江温州的赵兴龙先生是一位热心于热力学永动机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他自我宣传的方式是自费印刷材料,到各大学演讲。2002年6月27日,赵兴龙先生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在长达一个小时的通话中,我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只能努力地在他说话的间隙,插入我的问题。而赵先生在简短的回答之后,马上就会回到他的话题。他或许真是希望我支持他,但是他显然不想了解我对他的看法。我在插入的问题中,坦率地表达了我民科的基本看法。赵兴龙先生同意我把他作为案例写到书和文章中。下面是我事后根据回忆做出的一段电话记录:

我问:您从事热力学的研究,你都看过那些热力学的专业书籍?

答:这个热力学的书都是一样的,看过一本就够了。我以前搞电机,电机的书都看过。我以前是很喜欢看书的,我们图书馆我捐过1000元,是图书馆收到的第一笔捐款,当然现在捐十万、八万的都有……

我问:您写了这么多论文,给专业杂志投过稿吗?

答:专业杂志我也送过,比如我这个论文吧,我送给《物理》杂志,就是那个物理学会的,他们的那个编辑还是很有水平的,说可以考虑,但是要领导决定能不能发表,一问他们领导,领导说不同意发表。我们普通群众要指出科学家的错误是非常困难的……

问:可是物理类的杂志有很多,不只《物理》一家,你给别的杂志投过吗?

答:这个吗,有个道德问题。我们不能一稿两投。我给了这一家,就不能给另外一家。

问:可是《物理》杂志不是决定不用了吗,你就可以给别的杂志了。

答:我已经给《大学物理》杂志了,我看看他们是不是可以用,不过还没有消息。我们这个科研……

问:赵先生,我还想问一下,你平时经常阅读哪些专业杂志?

答:这个没有,我以前订一些杂志,现在都不订了。我觉得要集中精力,信息量太大分散注意力,对我们的研究没有什么好处……

问:赵先生,你既然给《物理》和《大学物理》投稿,总应该知道这些杂志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吧?

答:这个不要紧,不发表也不要紧。我说了,我可以不断地讲,时间一长,我的观点就会潜移默化,大家就会接受。我们要回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当然,这个记录非常不完全,赵兴龙实际说的话要比我记录下来的要多得多。

由于偏执,由于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民科对自己的处境,对周围的环境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写所听到的内容,甚至把否定解释成肯定。比如赵兴龙说,北京林业大学刘家冈教授很支持他的科学活动,我根据赵兴龙提供的线索,与刘家冈教授通了电话,刘教授的确接待过一些从事物理研究的民科,有时也会些找人听他们宣讲,就像很多哥迷所要求的那样,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但是,刘教授说,从来没有发现有价值的思想。赵兴龙也不例外。赵兴龙还说浙江大学物理系沈建其博士支持他的研究,在他印发的材料中,甚至有一篇把沈署名为合作作者。我根据赵提供的电话,拨到了沈博士的宿舍,他的同屋说,沈建其从来没有同意过赵的观点。在赵兴龙印发的一期材料上,他宣称中共中央支持他,并在醒目位置提供了一幅照片,照片的内容却是他给中央某位领导发的一封特快专递的封套。只是他给人家发了一封信,还不知道人家看没看,就说人家支持他了。赵兴龙非常喜欢说某某教授看了他的材料说不出话来,他把这解释为对方不能否认他的理论,所以才哑口无言。

2,“全无敌”

民间科学爱好者坚信自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不愿接受任何反面的意见。而在他们遇到不能解释的反面意见时,他们往往不去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找出种种理由自我辩护。我曾在沈阳拜访过一位民科,他自费出版了一本名为《生命》的书,我在关于民科的系列文章中对他有过详细的描述。

“我们的谈话进行了近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中我用尽种种手段指出他的逻辑漏洞,希望他能有所反思,但是我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对于我的任何质疑他都能找到反击的借口。他时而相信此书能救苦救难,时而不在乎是否能得到俗人的理解,时而说自己达到了神佛的境界,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我深信,神人已经达到了全无敌的状态,百毒不侵了;他已经完全沉浸在个人的幻想之中,同这个他其实很想得到认可的世界不能有任何思想上的交流了。只能是他传道,他被崇拜,他自我修正教义,而不可能是他被别人改正。”

我把这种永远正确的状态命名为“全无敌”,这是偏执心理的一种表现。对于他不能回答的质疑,他要么回避,要么转移话题,要么牵扯出新的理由。这里倒是可以应用拉卡托斯的“硬核-保护带”理论来解释。拉卡托斯指出:“经验不能否证理论,因为任何理论都可以通过适当地调整它背景知识,把它从经验的反驳中永远地拯救出来。”所以,民科几乎是不可能被说服的。在与赵兴龙先生的通话中,我发现他也处于全无敌的状态之中。

有些民科还喜欢给科学家找毛病,一旦找到一个,会把它极力夸大。其实很多时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误解。比如赵兴龙就找到了很多科学家的错误。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2000年出现一个奇特的天文现象,十五的月亮十七圆。因为望的时刻发生9月14日(农历八月十七)北京时间3时37分,已经是农历十七的凌晨。赵先生说,这是错的,因为农历每天的起点是早晨5点,不是零点。所以9月14日3时37分仍然是农历八月十六,民间叫后半夜。对此,赵兴龙表现了超常的气愤,他在他散发的材料中写道:

有一年科学家提出“今年中秋,十五月亮十七圆”。科学家上了电视,报刊大量宣传,科学家成了名星。“外国月亮比中国圆”是臭知识。“十五月亮,十七圆”毫无疑问是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提出这个科学的科学家根本就不想一想农历的每一天开始于哪一个时间。不弄清楚农历的每一天开始于何时,怎么研究农历,怎么就随便上电视出风头、大讲“十五月亮十七圆”呢?

3,自大与悲壮

所有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给自己的成果赋予极高的价值。蒋春暄、庄严、赵兴龙莫不例外。比如发明地球抛月学说的冯宜全写道:“‘地球抛月学说已经揭开月球起源历史’,‘将是近代科学最伟大的发现’,‘应并获诺贝尔天体物理奖、瑞典克雷福特地学奖和丹麦安德森天体物理奖’。”

民科表现出一种刻苦顽强、敢于牺牲的精神,他们的刻苦与牺牲远远超出了常人,甚至媒体中描述的陈景润和蒋筑英也未必能比。民科的个人生活大多比较糟糕。尽管其中有些人不乏才智,但是他们却不愿变通,不愿暂时放弃自己的“科研事业”,解决好生存问题。更多的民科无法融入社会,生存能力极差。有些人甚至放弃了个人生活,乃至倾家荡产、借债度日。

在2002年8月,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场,我亲眼目睹了一位靠借债度日的哥迷,来自天津的农民刘先生,他的衣着就如一位正要出工的普通民工,我相信他已经把自己最好的衣服穿了出来。大会注册费几千元,很多民科自费参加,刘先生就是正式注册代表。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找会务组要求安排小组发言,遭到了拒绝和推诿。组委会一位负责同志对我说:这次大会没有门槛,任何人只要交钱就可以注册参会。但是学术发言则要经过论文审核。很多刘先生这样的哥迷要求发言,都被拒绝了。刘先生对我说,没有人支持他的事业,借钱很难。但是刘先生却显得精神饱满,记得他慷慨激昂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你要是都想着自己,那国家怎么办?像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不证,不全让外国人给证了?

民科的四处碰壁,不够宽裕的生活,反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悲壮的感觉。他们常常把自己与那些被冷落的孤独的先知相比,与遭到迫害的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相比。比如冯宜全:

没有生活费和老冯所需的科研经费,冯家生活主要是靠老冯的妻子郑翠英一个人每月500多块钱的工资维持,“像我们这样贫困的家庭,唐山有几家?”对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郑翠英回忆说,“老冯自学了30年,搞了20年科研,花了3万多块钱,全从我的工资中挤出来。20年来,我们没节没年没生日,每天我中午下班,他都伏案劳作,我就去做饭。我母亲是我们死硬的反对派,说人家都不搞的,这么多年你们还搞?总恼。我不是没脑子的人。就是因为他这科学很重大,如果现在不搞撂下去了,只能是国家的损失,我想的是这个。”

这种说话方式,显然已经将自己比作被迫害的科学先知了。

4,行为艺术与巫术

冯宜全在《南方周末》上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反响,有表示支持的,有激烈反对的。支持者的意见反映了公众对科学活动的误解,反对者之中,一位贺承军先生指出:“对他的研究,我斥之为值得重视的思维习惯产生的毫无价值的垃圾。如果这种思维与文本还有价值的话,就是整体上类似于一场历时数十年的行为艺术——由他及其家人历时三十年、自编自导自演的关于‘科学研究’的行为艺术。”

这个评价虽然刻薄,但是对于民科行为的实质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很多民科的行为,确实让人有行为艺术的感觉。2002年,地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挑战或者质疑相对论的文集《相对论再思考》,收入六十多篇“论文”。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为了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相对论问题的学术讨论,自1999年9月起,“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开辟了“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争鸣”系列学术讨论,已举办32次。2000年7月29-3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会议。会议代表除北京学者,还有来自上海、天津、广州、珠海、成都、贵阳、西安以及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学者。会议集中讨论了三个议题:(1)“光速不变原理”是否成立;(2)洛伦兹变换是否正确;(3)爱因斯坦相对论适用范围。会议讨论自始至终十分热烈,促进了不同观点专家间的认识、交流和团结。在代表们的一致要求下,会议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第二届全国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会议,并成立了第二届会议筹备组;还决定出版《相对论再思考》论文集。

本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坚持百家争鸣方针,在保证一定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容纳各种学术观点。除了系列讨论的参加者和第一届会议代表所提交的论文,我们还扩大范围,邀请其他有独立观点的学者供稿。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使《相对论再思考》成为近年来中国有关相对论研究中独立观点的一次集大成,以使广大学术界作深入讨论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如果不了解内情,但看其序言本身,一般读者都会相信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集。其实这是一部民科的文集,没有物理学意义上的价值。艺术家徐冰曾经用了两年的时间造了4000多个汉字,用这些汉字印成了一幅幅酷似线装书的纸页,它只是看起来像古书而已,因为里面所有的字都是徐冰自己造的,在字典里根本找不到。这部《相对论再思考》也只是看起来像是论文集。我想他们的讲座、讨论,会使他们产生更多的从事学术活动的幻觉和快感。更像是行为艺术了。

从局外人的角度看,民科的行为类似于行为艺术。但是从其自身看,则与行为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一个行为艺术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在做艺术。而民科则认为自己所从事的真的是科学。在我看来,民科的行为有更多的巫术特征。

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二战结束后,南太平洋某地土著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祭拜仪式。他们在原来的美军机场旁盖了间小茅屋,屋顶插着几根竹子,还有人坐在屋里,头上绑着两块木头。大概还会有人手举小旗在机场上跑来跑去,不停地仰望蓝天。这个场面一定让人类学家感到兴奋,而谜底却让人啼笑皆非。他们是在等待飞机。他们在战时看惯了美军飞机降落的场景,也常能分到机舱里卸下的东西。美军撤离后,这些好处便再也没有了。于是他们用木块来模拟耳机,用竹竿来模拟天线,重复他们所观察到的美军的操作过程,期待轰隆隆的飞机从天而降。

民科的行为与此相似,他们模拟科学共同体的某些行为,写论文,进行学术讨论,参加学术会议,在论文的写作上也尽可能地模仿,比如内容摘要、主题词、索引、致谢等,一应俱全。一方面,通过这种模拟,他们能够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就如唱卡拉OK一般模仿歌星一样;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种方式真的就是他们所模仿的内容。

巫术不仅是原始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现代的所谓文明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也难免会求助于巫术。人类学家把实行巫术的途径分为两类,一类通过模拟,一类通过感染。

传染类巫术希望通过与对方有关联的物品对其行为进行控制,或者获得与之相似的性质。比如原始人把老虎皮披在身上,就以为自己可以获得老虎的威力。而如果用一个老虎面具带在头上,则属于模仿。再如果这个面具上装饰上真正的老虎须,便把两者结合起来了。

民科的巫术也是如此。比如冯宜全认为:“任何学说一经正式出版就是科学权力的公认,就是永久性的科学文献,这与其价值公认毫不相干。我在学术界不断发展,在科普界和报刊界不断地做科普介绍,了解的人多了,不就形成一个科学理论啦?”赵兴龙先生不断地到各大学散发材料,宣讲他的理论,认为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北大浙大的教授。以提出人类体质进化新说的而知名的民科朱海军也有类似的行为和看法。显然,民科不仅希望通过这种模拟而获得替代性的满足,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被科学共同体接受。这是一种不自知的巫术。这种巫术是针对科学共同体实施的。

而在赵兴龙散发的资料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类具有巫术心理的句子:“正月初一至初八,推着黑板在五马街向群众讲解创新科学。初九停讲,即发生了二•二四民航客机坠落温州的空难。……预定到杭州讲学,二次均未能成行,发生龙港大桥被撞断,金温铁路塌方,火车出轨。”这类句子非常之多,显然,赵兴龙先生已经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位能够感动天地的重要人物了,并不是所有民科都有这样的想象力的。当然,要更深入地分析赵兴龙心理,还需要借助更深入的访谈。

三,结语

民间科学爱好者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纠结着科学与大众传媒、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语境、公众心理及个体心理多方面的关系。而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看,个体心理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外在生态的塑造。在这多方面的关系中,前面诸种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对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影响力是强大的。因此,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为我们对民科的行为及心理做进一步的解读。

在《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中,对民科形成的社会背景进行了一些分析。现简述如下:

作为一个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所谓科学活动的特殊群体,民间科学爱好者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令人困惑。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几乎没有物质追求,常被视为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这可以从他们受教育的年代可以寻找到答案。从科学爱好者的教育背景上看,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自己所献身领域的专业训练,也没有通过自学对其所从事的那个领域达到深入的了解。但他们基本上都受过理想主义教育并经历过1980年代中国“科学的春天”,有着牺牲与苦行的精神动力。

长期以来,对哥迷及其它民科的正面报道在大众传媒上时有出现。这些文本记录了民间科学爱好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他们理解和从事科学活动的方式。从这些文本中可以进一步发现,能够被民间科学爱好者作为献身对象的科学领域总是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意识形态价值的那些,只有这些领域能够满足他们的争光理想,当然,也只有这些领域能够为其所知。

同时,传统科普传中的特定导向及其与某些意识形态的结合所构成的大众语境也对民科现象的形成起到助推的作用。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代表的传统科普是以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很少涉及到科学共同体的科学活动。偶有涉及,也常和大众传媒一样,给出某些模式化的描述。比如,在科普书刊和大众传媒上,流传着有很多科学天才灵机一动或者灵光一现做出重大发现的故事。从“阿基米德的浴缸”到“牛顿的苹果”、从居里夫人的“百炼成镭”到“六六六”的发明……等等,这类故事符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失败是成功之母”等民间格言,也与苦行和牺牲的精神相吻合。但这些描述把科学发现的丰富过程简化为最后一步的灵感与机遇,简化为拍脑门出点子;或者更多地强调培根式的归纳法发现模式,因其忽视了深层的在先的理念,使科学发现蜕变为简单的技术劳动。这些叙事模式因其存在着对科学活动的某些误读,甚至其个案也为科学史学者所质疑,但因其富有戏剧性,或因其符合意识形态话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这类故事不断产生,不断流传,已经成为传媒及受众潜意识中的思维方式,成为大众语境的一部分。这样,大众语境对科学活动的误读,与某种意识形态背景结合起来,就造就了轰轰烈烈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群体。苦行与牺牲为其行为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正的价值,铁杵成针与灵机一动之类的叙事原型为其行为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合理性。民间科学爱好者一面年复一年地打磨铁杵,一面期待灵光降临。

时至今日,这种语境依然存在,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长期肯定,具有强大的惯性。这使得民间科学爱好者常被看作具有献身精神的理想主义英雄。很多人即使在表示批评时也要强调,他们的精神是好的;科研机构也不愿直接否定他们,更倾向于委婉地推托;相反,民间科学爱好者及其同情者则常常理直气壮地指责科学共同体在打击人民群众爱科学搞科学的积极性。

民科现象作为一种存在着的社会现实,对其视而不见或者简单地斥之为荒谬都不能解决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民科现象也不是孤立的,他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程度的支持者。这反过来意味着,民科的深层心理正潜伏在社会的大众话语系统和意识形态之中。因而,有必要从学理的层面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正如一个特殊的病例会使医生对人体有特殊的理解,同样,对民科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对民科所纠结着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既有利于我们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也可以为将来的科学传播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田松.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J].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7):56

田松.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J].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7):56-57

P.G.Zimbardo,F.L.Ruch.PsychologyandLife.Scott,ForesmanandCompany.1975.p486

吕志贵,辽宁人挑战哥德巴赫猜想,老红军力荐引来省长批示,辽宁广播电视报,2002年3月20日。

钱忠至,果真是“拿着锤子造原子弹”吗?——一位残疾人的“哥德巴赫”梦想,江南时报,2001年4月7日第四版。

田松.全无敌[N].北京:科学时报,2000-4-10:B3版.

转引自: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1

刘学斤.冯宜全:一个人的“学说”[N].广州:南方周末,2000-4-7:1版.

刘学斤.冯宜全:一个人的“学说”[N].广州:南方周末,2000-4-7:1版.

宗教激情VS行为艺术[N].广州:南方周末,2000-4-28

宋正海等(主编).相对论再思考[C].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爱好者范文篇4

你们好!

每当清晨和傍晚,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旋律,广场上、公园里广场舞爱好者们翩翩起舞,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同时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也是我们广场舞爱好者需要共同关注的。为积极倡导我区广大群众文明健身、科学健身、和谐健身,也给我们的家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我局向全体广场舞爱好者发出如下倡议:

1、广场舞的活动场地选择远离住宅的公园、广场。在公共场所活动时,不占用公共道路,不影响交通,不妨碍他人正常通行。

2、进行广场舞锻炼时,兼顾他人的正常生活和休息时间。一般应在每日上午7:00之后,晚间8:30之前开展。现正值高考迎考阶段,为给广大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复习环境,请暂停广场舞活动。

3、遵守国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爱护自身听力健康,避免干扰他人作息,音乐声源(扬声器、音响等)音量尽量做好控制,不超过60分贝。

4、文明锻炼、科学健身,在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同时,不影响和妨碍他人的工作生活,不以任何借口组织和参加封建迷信等活动。

爱好者范文篇5

首先我谨代表第八届电子爱好者协会全体成员,对到场的各位领导及兄弟组织表示热烈的欢迎!

冬季的寒风吹散了秋的金黄,时间匆匆逝去,也迎来了我电子爱好者协会第八届换届大会,今天我站在这里,为眼前的重大责任感到谦卑,对各位的信任心怀感激,经历了数载的风雨,我们已在历史的天空留下诸多风采,并且能有现在的如此盛况,这不仅因为居高位者有能力或愿景,也因为所有会员对前辈的报负有信心,也忠于为构建和谐校园,创建高品质校园文化生活而奋斗的决心,我们因兴趣相聚一堂,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我们社团的成立也在于能给同学们提供交流学习电子专业知识的平台,同时也是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做贡献,我们曾多次举办相关主题活动,为会员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也为我院的师生做出巨大的贡献,回想活动中经历的点点滴滴,呢不仅体会到的是收获的喜悦,更是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见证,纵然每次活动的举办都很艰辛,但我们从未放弃,我们始终坚持以“选择就要承担为宗旨,服务大众为义务”,这更是体现我们协会全体会员的凝聚力,我们也会在以后的社团工作中创造更多奇迹。

今天诸多组织能聚在一起,更为缘分,我们电子爱好者协会也注重与兄弟组织的学习交流,学校是个大家庭,我们能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做贡献深表荣幸,在坐的都是学生中的娇娇者,我们更应该体会到这是前辈以及组织内成员对自己的信任,我们肩负重任,丰富校园生活是我们的义务,我们有必要共同努力为学院文化建设做贡献,不求回报,不攀比地位高低,只为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大学是我们进入社会前的一个训练场,我们也要把握好这难得的锻炼机会,培养我们所不具备的能力,学习我们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为以后更好的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打下基础,可能大家在平常的工作学习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我们不必惧怕,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团结一致,所有的坎坷都将在脚下如履平地。

在此我也向大家保证,我会时刻谨记“在其位,谋其政”,以服务广大师生,当好学校助手为原则”,以“培养同学们电子兴趣”为主要工作任务,认真履行职责,不惧艰难困苦,任劳任怨,不断开拓创新,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密切师生关系,倾听同学呼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正确处理好学习,工作,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吃苦耐劳,集思广益,切实模范带头,处处以身作则,不断提高各方面能力,保证做好协会带头作用。抓住机遇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协会成员,我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带领好会员,为协会的发展做贡献。

爱好者范文篇6

一、动漫旅游的体验机制

派恩与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提出“体验”的4种类型,即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其中,“逃离现实的体验要比娱乐和教育更加令人着迷……逃离者更加沉浸在里面,同时也是更加积极的参与者”[2]。动漫旅游体验兼具这几种体验,并且以逃避体验为主。动漫爱好者将动漫世界称为“二次元世界”,动漫旅游是在现实世界体验“二次元世界”的途径之一,是一种对现实的逃离。邹统钎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移情体验,认为“旅游中的移情,是指旅游者把自己置身于他者的位置之上,将自己变幻为意想中的对象,从而实现情感的转移和短暂的自我逃离”[3]。本质上说,移情体验也是逃避体验的一种。在动漫旅游体验中,旅游者将对动漫内容的喜爱转移到现实世界的旅游吸引物上来,用移情体验描述动漫旅游体验更加贴切。动漫旅游人群的核心构成是动漫爱好者。从体验的角度看,动漫旅游经历了“认知—认同—模仿”的过程,是动漫受众随体验浸润的加深最终产生的一种从虚拟到现实的体验行为。首先,“认知”是动漫受众通过各种媒介接触并认知动漫的过程;“认同”是在“认知”基础上的倾向性认可,随着对动漫接触的加深,受众将结合自身的经验与认识对其进行想象和解读。当动漫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受众情感产生共鸣时,受众即对动漫产生“认同”,表现为欣赏、热爱和追捧;最后,当动漫对受众心理需求达到一定的契合程度时,动漫受众产生对动漫的“模仿”,即替代与满足式的移情体验,包括对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经历体验等的模仿。动漫旅游是“模仿”行为之一,是通过现实中动漫吸引物的游览完成对动漫的“模仿”行为。学者认为,“模仿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体验的生成途径”[4]。在动漫旅游中,旅游者通过模仿将对动漫的喜爱移情到旅游吸引物上,将内心中对动漫的共鸣外化为模仿实践行为,从而生成独特的动漫旅游体验。

二、动漫旅游的体验模式

根据旅游体验的不同,动漫旅游体验模式可以分为代入体验模式、消费体验模式、文化体验模式和综合体验模式4种。1.代入体验模式。“代入感”,即在观看动漫作品的过程中,观者将自身变成了作品中的角色之一,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参与到剧情中。这种心理上的代入感外化到现实中,即产生一系列的角色扮演行为,比如,Cosplay,角色扮演式旅游也是其中的重要表现方式。“角色扮演是旅游情境中模仿的重要方式,亦是旅游者试图设身处地地去扮演另一个实际生活情境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行为的过程。”[4]动漫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将自己想象成所喜爱的动漫角色,体验与动漫相同情节和场景,获得畅爽的体验和内心的满足。每年有大量动漫迷到日本那些与动漫相关的现实地点进行“圣地巡礼”式的旅游,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追寻着动漫形象的脚步,体验动漫场景,模仿动漫情节,从而获得强烈的代入感。2.消费体验模式。动漫衍生品是将动漫中虚拟之物予以现实化的符号消费品,动漫爱好者通过对动漫衍生产品的消费和占有完成对动漫符号的再体验。动漫旅游中的消费式体验主要通过在动漫旅游中购买相关的动漫衍生产品,以动漫消费满足认同需求,形成对动漫的移情体验。日本的秋叶原是动漫衍生产品的集中销售地,是旅游者进行消费式体验的动漫旅游目的地的代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动漫爱好者来此开展旅游和购物。3.文化体验模式。对动漫内容或动漫形象的喜爱往往使受众产生对相关文化进一步了解的好奇心,比如,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体现在旅游行为上则主要表现为参观动漫艺术馆和博物馆、参加动漫展览等,即动漫旅游的文化体验模式。英国的漫画历史展馆、我国上海动漫博物馆等是动漫文化的展示和传播载体,是动漫爱好者进行动漫文化体验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而日本东京动漫节、我国杭州国际动漫节等在举办期间都会开展动漫专题展览、优秀作品展映、漫画家签售、业界专家的论坛等,吸引世界各地的动漫爱好者前来体验浓厚的动漫文化氛围。4.综合体验模式。综合体验模式即综合了代入体验、消费体验和文化体验的多元体验模式,主要表现为动漫主题公园模式。动漫主题公园最核心的吸引力就是将虚拟的动漫世界全面现实化,在现实中开辟体验动漫世界的密闭场所。进入该场所的游客可以尽情体验动漫中的场景和情节,而与主题项目搭配的商店则继续为游客带来消费式体验;而且动漫主题公园中往往还会设置动漫博物馆、科普馆和举办动漫文化活动,为游客带来文化体验。所以,动漫主题公园为游客提供的是一种综合式体验。

三、我国动漫旅游的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动漫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动漫旅游也逐步发展起来,但总体而言,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结合动漫旅游的体验机制与模式以及我国动漫产业、动漫旅游发展现状,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索了我国动漫旅游的发展:1.联合动漫企业开展旅游营销和开发,带动代入体验式动漫旅游发展。日本熊本县通过对吉祥物“熊本熊”的动漫开发和广泛宣传,引发了“熊本熊”的爱好者到熊本县进行体验式旅游,为熊本县带来了观光和产品销售12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我国的旅游目的地可以请动漫企业设计动漫吉祥物,或者引入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且符合自身文化表达需求的动漫形象为宣传使者,展开多媒体营销和开发,吸引动漫爱好者的注意力,进而推动代入式体验的动漫旅游发展。2.依托动漫游戏基地,开展消费体验式动漫旅游。“动漫产业园区具有不同的多维价值:对游客具有旅游价值,对动漫企业具有经济价值,对动漫产品具有动漫文化发展和创新文化价值。企业可以对园区的主营业务进行价值再造,为游客提供旅游体验活动。”[5]基于对动漫文化的喜爱,动漫爱好者对制作动漫产品、提供动漫服务的地方是具有好奇心的。动漫游戏基地能够满足动漫爱好者一定的旅游需求。我国动漫游戏基地数量众多,可以依托动漫游戏基地的优势,发展动漫游戏基地式旅游,在动漫游戏基地集中设立动漫衍生产品专卖店、动漫游戏体验馆、动漫教育和培训等,吸引各地动漫爱好者开展消费式的动漫旅游。3.塑造动漫展会的品牌和特色,提升动漫活动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体验模式的发展。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城市争相举办动漫展会,但大部分展会模式单一、内容同质化,难以对动漫爱好者形成跨地域的吸引力和重复参加的忠诚度,也就难以用展会带动动漫旅游的大规模发生;另一方面,与西方和日本的知名动漫展会和活动相比,我国的动漫展和动漫节在文化氛围和审美水平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导致动漫爱好者的“动漫展会活动之旅”缺少真正的动漫文化体验。以动漫展会带动动漫旅游,需要塑造动漫展会的特色,以比较优势和特色差异打造动漫展会品牌,用新颖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和创意的展现方式吸引更多的动漫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体验。同时,也要注重动漫展会文化品位与审美水准的提升,加大动漫艺术和动漫文化的展示内容,以浓厚的动漫文化和艺术氛围带给游客更多的文化体验。4.更新动漫旅游项目,增加主题公园的魅力,加快综合式体验动漫旅游的发展。保持旅游项目的更新是主题公园的生存定律。从动漫旅游的角度,对旅游项目的更新取决于动漫IP的更新。比如,迪斯尼主题公园会根据迪斯尼制作的动画和电影定期更新旅游项目,从而持续保持对动漫爱好者的吸引力。我国动漫主题公园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动漫IP的更新太慢,导致旅游项目更新过慢。我国以方特为代表的动漫主题公园多是自制IP,由于受制于动漫创作能力和传播能力,短时间内无法做到迪斯尼那样每年都推出成功的IP。对我国主题公园而言,IP的引入是不错的选择。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优秀的IP资源不断涌现,国产动漫的经典形象逐渐增多,为动漫主题公园引入IP开发旅游项目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总之,我国的动漫产业和旅游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动漫受众日趋增多和旅游产业面临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动漫旅游作为新型产业形态,对动漫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探索动漫旅游的体验机制和发展模式,寻找适合国内动漫旅游发展路径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向丹,邱亚利.浅析动漫旅游的开发设计[J].旅游论坛,2010(5).

[2][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体验经济[M].夏业良,鲁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0.

[3]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3).

[4]武虹剑,龙江智.旅游体验生成途径的理论模型[J].社会科学辑刊,2009(3).

爱好者范文篇7

(一)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文艺活动较为单一

国家部委、省、市、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对于群众文化、社区文化等方面,也加大投入。具体体现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经费保障、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社区文化资源提供、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社区各项文艺活动也日益增多,各类群众文艺表演团体或组织众多,各种群众文艺演出越来越多。但是,在越来越多的群众表演队伍中,基本都是歌舞或器乐为主,戏剧表演类节目很少,在许多社区甚至没有。一搞活动就是组织大家唱歌或者跳舞,一演出就是表演歌曲或者舞蹈,有条件的社区加入几首器乐演奏。然而,再好看的节目,老是这些形式,观众也不愿意再看。参与者倒是乐此不疲,但时间一长,观看者却逐渐产生对歌曲、舞蹈、器乐等表演形式的审美疲劳。因此,就社区文化建设而言,有必要尝试、拓展更多的艺术表演样式和表现载体。

(二)戏剧小品的多样性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

戏剧小品可根据主题或表演人员的不同采用多种表现方式,具体可分为话剧小品、戏曲小品、方言小品、音乐剧小品、歌舞小品等。戏剧小品以其表演形式的多样性,能够极大的丰富社区文艺活动的节目样式。比如:在2011年以前,攀枝花市文化馆每年所组织、实施的庆祝“建党”“建国”“建市”及节庆等群众文艺活动中,基本都是以歌曲独唱、歌伴舞、合唱、舞蹈表演等样式,少数的戏剧小品节目也都属于数量少,质量不高。在每次的活动中,组织者尽心尽力,参与者热情积极。虽然场面很热闹,观众反响也很热烈,但同时,不管是组织者、参与者还是观看者,大家都有同样的遗憾,那就是节目的样式和表现形式比较单调。因此,从2011年开始,我们组织的群众文艺演出中,特意加入了戏剧小品、戏曲选段、情景剧等戏剧节目,结合音乐快板、诗朗诵等语言类节目进行综合演出,两三个歌舞类节目加入一个戏剧或语言类节目,这样的演出组合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特别是戏剧小品类节目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极大欢迎。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戏剧小品样式的加入,丰富了社区文艺活动的表现形式。

二、戏剧小品题材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展现内容

(一)社区情况的复杂性为小品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

众所周知,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的情况复杂多变,包罗万象。对于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群众的呼声、人民的心声、人与人情感的交流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对社区不良现象的鞭挞、对好人好事的颂扬等等,都可以成为小品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对于这些题材和内容,歌舞由于其艺术形式的限制,不能完全表现相关的主题和内容,有的根本表现不了。而戏剧小品以它的叙事结构,就可以将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经过艺术的加工,以群众看得懂,都看得明白的方式表现出相应的主题和内容。比如:2012年我们组织了“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群众文艺活动,号召社区居民关注、帮助留守儿童,给他们关怀和温暖。大部分的歌舞节目都以广义的关爱为主题,对此次要帮助的对象不具体,缺乏特指性。这样就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达不到这次活动的目的。由此,我们特意组织创演了戏剧小品《迎春花开》,来表现留守儿童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春天时一家团圆的向往。这件作品根据社区的真人真事而创作,演出非常成功,许多群众眼含热泪,唤起了他们对身边留守儿童的关注,并促使社区内的一些单位和个人给予留守儿童更大的帮助和更多的关爱。对于社区的种种情况,经过创作人员的发现、挖掘、收集、提炼,就形成了戏剧小品的种种题材。像对于社区中有个别人从楼上扔东西下来的不良现象,我们创演了话剧小品《天降“杯具”》;对社区弘扬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创演了喜剧小品《麻辣婆媳》;对社区中单身大龄青年婚恋现状,创演了音乐小品《相亲》等。

(二)戏剧小品以不同的题材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演出对象

正是社区的情况多样,为戏剧小品提供了许许多多的题材,而这些题材经过提炼加工后,又可以为不同主题的表达服务。戏剧小品通过故事的叙述,将需要表达的主题以通俗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当然,在这个传达过程中,要注意采取艺术的方式和技巧,也不能直白的用宣教、口号、夸大等方式进行,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产生反面效果。比如:在2012年春节期间的社区文艺活动中,演出的主题为:“祥和、喜庆、欢乐”。除了喜庆欢快的应景歌舞节目外,我们创演了戏剧小品《龙大叔过年》,小品讲述剧中的主人公“龙大叔”是一名国家干部,姓龙也属龙,生日也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晚辈和亲朋好友为他庆祝生日和拜年,而多数人送礼都是为了求他办事的故事。这个作品结合了当下一些社会中一些人投机取巧,借着节庆和生日送礼的歪风现状。既表达了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习俗的传承,又讽刺了一些人的不良习性,更表现出守法平实才能让一家人真正的祥和幸福的深刻含义。

三、戏剧小品创演人才能够充实社区文化建设的队伍

小品这个戏剧艺术样式,最初是作为艺术专业院校的课堂练习和考试科目。如今随着小品艺术本身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戏剧小品的创演人才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几年前,能够进行小品作品创演的人员基本集中在专业文艺院团和各文化馆之中,各个社区基本没有固定的能够创演戏剧小品的人员。一个生活着几千人口的社区,人员情况形形色色,所从事行业、职业的居民各式各样,那么怎样发动戏剧爱好者、参与者积极投入到戏剧小品的创作演出中去呢?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发现、挖掘、指导、鼓励社区小品创演人才,以改变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结构,充实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人员。

(一)建立社区戏剧爱好者名录档案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相应的人员保障,我们通过张贴通知征集社区内戏剧爱好者的方式,鼓励、号召本社区中的戏剧爱好者报名登记。再将报名人员按照职业、性别、年龄、兴趣爱好、表演特长、可排练时间、文化水平、联系方式等综合情况一一核实记录,编汇成册,形成社区戏剧爱好者名录档案,搭建基本的社区戏剧小品创演队伍,并根据人员变化情况每6个月更新一次。

(二)举办戏剧小品创演兴趣辅导班

在社区文化活动室的使用安排中,将“戏剧小品创演兴趣班”同舞蹈、声乐、器乐等其他艺术兴趣班一同纳入社区文艺培训范围。制定符合社区戏剧爱好者实际情况的训练、培训日程安排,邀请专业艺术院团和市、区文化馆的专业老师进行辅导,进行比较系统、比较专业的训练。比如:2013年4月~6月期间,我们在某社区文化活动室举办了“社区戏剧表演辅导班”,通过老师讲课、戏剧作品观摩讨论、老师带学生示范表演等方式,共进行了8个课时的专业辅导。在这期辅导班中,有老、中、青共计14人参加了辅导培训。在辅导期间,社区的戏剧爱好者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培训之中,通过辅导培训,增长了学员的戏剧知识水平,提高了学员的戏剧表演能力,增强了本领,增加了自信。在这次辅导培训结束时,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一共有4部小品作品由学员们自己创作,经过老师的修改,并由学员自己表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通过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组织戏剧爱好者参加专业培训,扩大表演队伍,提高表演水平,是丰富社区文化内容和群众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

(三)推荐社区创演小品多参加演出和比赛,鼓励社区戏剧爱好者创演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社区戏剧爱好者在提高了水平,增强了自信后,一定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展示能力、释放能量、展现精彩的舞台。只是关在屋里练是不行的,只是在社区的文艺活动中亮亮相也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资源,利用每一次群众文艺活动,甚至是专业比赛,为他们创造参加更高层级、更大规模演出或文艺比赛的条件。通过推荐社区创演的小品作品参加各类大型活动或比赛,让社区的戏剧爱好者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学习优点,积累经验,鼓励他们的参与热情激励他们创演出更多更好的小品作品。比如:2012年,在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某社区在市文化馆专业老师的辅导下,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小品《家有喜事》,通过作品鲜明的主题、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情节、精彩的表演,获得了文艺演出比赛二等奖(是所有参加演出节目除歌舞类节目以外的最好名次),2013年,该社区戏剧爱好者再接再厉,又在市文化馆的辅导下,创演的戏剧小品《回家》通过选拔,参加了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与文明同行群众文艺汇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演出突出贡献奖”。

四、戏剧小品能够形成社区文化建设的品牌效应

在目前攀枝花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中,有的社区舞蹈节目比较突出,有的社区音乐节目比较突出,有的社区戏剧节目或语言类节目比较突出。这些社区的文化建设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相对独特的表演优势,也初步形成一定的文化品牌,并产生了一定范围的品牌效应。那么,在这些社区的文化品牌中,戏剧小品又具备哪些特点和优势呢?

(一)创演戏剧小品,树立社区文化品牌

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文艺活动中,绝大多数情况是观看表演的人比较多,参与表演的人相对较少;在表演的节目中,学演的节目比较多,原创的节目比较少;在参与表演的人员中,舞蹈人员最多,歌曲次之,器乐再次之,而能进行戏剧表演的人员则少之又少。就算能够排演出一两个小品,作品的质量大多不高。而戏剧小品从所需资源和人员结构上来说,同舞蹈、合唱、器乐等其他群众表演方式,具有所需资源少、所需人员少、事少、效果好的优势。比如:在同等客观环境、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下,排练一个舞蹈节目,选择“单、双、三”的话,对演员的舞蹈基本功、艺术表现力、演员形象等专业要求较高,一般社区的舞蹈爱好者完成不了。选择群舞的话,由于舞蹈表演基础较差,就需要人员去排阵容,必然牵扯较多人员参与。而小品一般只需要三两个人就能完成;在排练场地的要求上,群舞节目需要较大的排练场地,需要音响设备等。而小品则灵活得多,虽然后期也需要在较大场地合成排练,但使用量小得多;在服装、道具等舞美需要上,群舞的服装必须购买、制作或租赁。而大多数小品的服装都是生活便装,道具都是生活用品,比较简单和容易完成;在表演效果上,不同的艺术样式有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在群众文艺演出中,小品以特定主题的表现和叙事的结构,通过演员精彩的表演,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当然,这里不是说小品比舞蹈好,仅仅是就社区的文艺活动中,两种艺术样式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当某个社区能够持续创演出质量相对较高的小品作品,就能表现其相对突出的文艺演出特色,成为社区独特的演出招牌,进而形成树立社区文化品牌的基础。

(二)通过戏剧小品所形成的社区文化品牌效应,又能产生社区文化建设新的推动力

爱好者范文篇8

一、抓好文化艺术交流,提高文化艺术创作水平,促进创作积极性。

2月初,镇文化站书法协会,分别与中国移动办事处、中国电信分局联会二次开展写春联、送春联下乡活动。为圩镇和农村村民送上即席挥毫的春联共500多对,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踊跃索取。书法协会的同志在开展活动中面对广大群众,既战胜了心理胆怯,增强了临场挥毫的勇气,又为群众做了好事。

三月中旬,镇文化站邀请了新会区书、画家等到我镇为书画爱好者进行书法和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讲座,镇20多名书画爱好者通过听讲座和即席现场挥毫,激发了大家学习书画的热情。镇文联分会的卢家更等摄影爱好者还多次与区摄影爱好者及江海区外海镇的摄影爱好者们自发组织到等地采风,走进大自然,在同行中互相学习,促进提高摄影技术。

为了促进农村曲艺演艺的提高,活跃群众文娱生活,镇政府、等村委邀请了市粤剧团、市粤剧团等来演出。曲艺社还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等到曲艺社演唱和指导,会员们均表示获益匪浅,并希望倪惠英团长等抽时间多来指点。我镇曲艺社通过观摩学习,曲艺演唱、演技都有所提高。10月份中心湾溪村挂牌成立了曲艺社。目前我镇共有8个农村曲艺社,曲艺社之间常常相互往来交流演唱、演技技巧。全镇曲艺社今年应邀外出演出30多场,既体现了曲艺艺术高雅的一面,同时也为曲艺社弥补了经济的不足,曲艺社的社员们都增强了唱粤曲的信心。

二、配合区、镇中心工作,认真开展各项文化艺术活动。

为配合区做好文化强区建设。我镇书画社等同志先后积极投稿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种书画展。今年6月同志的中国画“喜迎春”在中国文艺家协会举办的首届“翰墨养生杯”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中荣获金奖。同月又获得“21世纪艺术发展”最具贡献奖银奖。10月,在市举办的“爱心满”慈善书画拍卖活动中,陈汉君的2幅国画作品共筹得善款25000元,全部捐献给市慈善基金会。在“五一节”区职工书法、美术摄影比赛中,我镇共有13件书画、摄影作品获奖(其中摄影、书法各1件获市总工会二、三等奖),甘少敏、胡润聪分别荣获书画一、二等奖。

今年10月我镇文联分会摄影爱好者残疾人卢家更应邀在西安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命题“室内摄影”大赛中以精湛的摄影技术夺得第一名,为市、区、镇取得了荣誉。参赛艺术作品的获奖,促进了文艺爱好者们的学习热忱和创作信心。

在参加区第三届艺术节四项文艺比赛中,我镇精心组织队伍参赛,获得了二金、二银的好成绩。为配合区做好艺术节“良溪古风”专题摄影及“良溪—后珠玑巷”研讨会顺利进行,我镇认真做好良溪环境卫生和资料提供等工作,受到区领导的表扬。

我镇农村8个曲艺社相互之间经常开展联谊活动或自编自排节目。石头梅湾曲艺社还将滨江大道建设和镇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编写成粤曲在各种应邀演出的晚会中演唱,受到群众好评。

2014年工作计划

我镇文化站继续把文化艺术和服务大局作为配合做好区、镇中心工作的重要环节,14年计划做好如下工作:

1、继续抓好农村曲艺社建设,对原有曲艺社给予扶持和引导,促进曲艺社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的发展,继续探索适合农村曲艺社发展的新路。同进抓好粤曲创作,吸收新的粤曲爱好者参与,培育新人扩大农村曲艺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2、配合区、镇各时期中心工作,充分运用文化艺术宣传区、镇投资环境和营造文化建设氛围。

3、抓好书画、摄影艺术的培训和创作,多外出交流学习,提高创作技巧,力促多出作品、出精品、出人才。

4、在春节前再次开展即席免费下乡为群众写春联、送春联活动。

爱好者范文篇9

1研发背景

山东省淄博市有业余无线电爱好者1406人,数量居全省首位。根据国家及山东省有关规定,自2013年开始,由各地市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业余无线电台操作技术能力验证工作。山东省无线电管理办公室淄博管理处(以下简称“淄博管理处”)每年组织两次考试,平均每次报名百余人。现有的报名处理工具和考试模式,会带来非常琐碎的信息。针对以上问题,为提升服务管理能力,满足淄博市无线电管理行政审批事项限两日内办结的要求,在广泛听取众多建议基础上,淄博管理处研发了业余无线电台信息管理系统。

2系统概况及功能特点

系统综合业余无线电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各业务流程,以考试管理工作为核心,可以实现在互联网上完成考试报名、考场安排、在线考试、成绩录入以及报表统计等功能,同时有效结合设备预约检测、网上资料填报、个人信息管理、台站管理等其他日常管理业务,各业务模块在功能上实现互联互通。该系统有以下几个功能特点:(1)业务集成度高。系统紧紧围绕业务需求,按照工作流程设计并有效集成,实现了信息的流动和共享。(2)权限管理较为完善。通过设置分配权限,使管理者和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拥有相应的操作权限,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3)台站管理规范化、便捷化。设备预约检测、资料申报、个人信息管理实现网络化,并将人员及对应设备生成二维码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率。

3系统技术架构

该系统采用Windows2008Server操作系统,以关系型数据库为支撑,采用Sqlserver数据库作为系统数据存储介质,同时支持Oracle等多款数据库产品。该系统支持IE8、搜狗、360等多种浏览器,按网络版本(B/S)开发设计。该系统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开发和管理,基于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进行划分,逐层搭建。该系统有以下一些技术特点:(1)扩展性。系统结构设计稳定,易于升级、扩展。充分考虑与未来应用系统兼容及可扩充性,并为整个系统提供数据交换平台。(2)易用性。界面美观,易学易用;采用了基于Web的B/S结构;软件的安装和维护仅限于服务器端,减少了系统维护成本,提高了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3)灵活性。支持多种数据平台;设计了灵活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4)安全性。系统设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实现网络安全、信息保密,结合多种安全产品与安全措施,可以保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平稳运行。

4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1)门户首页网站门户首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系统标题栏、菜单栏、热点图片栏、考试服务区、新闻中心区、通知公告区、常见问题区等(见图1)。具体功能如下:系统标题栏:显示系统标题。菜单栏:点击不同菜单项可以打开对应页面,主要包含首页、新闻中心、政策法规、通知公告、查询服务(台站信息、型号核准代码信息)、在线考试、验机预约、考试题库下载。热点图片栏:可快速翻页,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内容。考试服务区:主要包括考试报名、报名信息查询、考试结果查询、管理员后台管理入口几个栏目。新闻中心区:列出最新的几个新闻,支持点击查看详情,点击该区右上角的“more”图标可以查询全部新闻中心信息。通知公告区:列出最新的几个通知公告,点击可查看详情,点击该区右上角的“more”图标可以查询全部通知公告信息。常见问题区:列出最新的几个常见问题解答,点击可查看详情,点击该区右上角的“more”图标可以查询全部常见问题解答详情。图1门户首页(2)考试服务考试服务主要包括考试报名、报名信息管理、报名信息查询、考场考次安排、在线考试、考试成绩查询等模块。具体功能如下:考试报名。实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报名信息在线填报功能。包括身份证件号、姓名、出生日期、移动电话号码、通信地址等,同时上传本人正面照片以及身份证照片,报考B类考试人员需填报呼号信息并上传A类操作证书照片。报名信息管理。考试机构工作人员登录系统管理入口在线审核报名人员信息。报名信息查询。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完成报名后,24小时后凭身份证号及姓名查询报名信息审核状态。考场考次安排。考试报名结束后,由考试机构工作人员根据报名情况安排考场考次并生成准考证信息。在线考试。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根据考试机构的通知,到规定的考试地点凭准考证及身份证集中参加考试。为避免考生场外答题,系统设置考试密码,由监考人员统一输入后方可答题。考生交卷后,自动上传成绩。如答题超时,自动交卷并上传成绩。考试成绩查询。考试结束后,考生根据个人信息查询成绩。(3)查询服务查询服务包括台站信息查询和型号核准代码查询两个模块。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通过个人信息可查询台站信息。(4)验机预约验机预约可以实现设备检测网上预约及设台申请资料网上填报。为避免验机人员集中,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可提前网上预约验机的同时提交设台申请资料。同时有效结合山东政务服务网网上申办系统,可以实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业务办理“零跑腿”。(5)台站管理台站管理可以实现业余台站信息的维护与查询。系统管理员(无线电机构工作人员)负责录入相关数据并做好数据库维护工作。每个台站信息中的持有人及身份证号、电台呼号、设备型号及出厂编号等内容可以生成二维码图片。(6)报表统计报表统计包括报考信息统计报表、准考证信息统计报表以及考试成绩报表。报考信息统计报表可统计历年来组织业余无线电台考试的报考人数、考试人数以及合格率等信息,并生成报表;准考证信息报表可统计各考试批次的考试人员信息及考试时间、地点等并生成报表;考试成绩报表可根据考试批次和考核结果统计考试通过人员信息,并生成国家业余无线电协会要求的报表内容及格式。(7)系统维护系统维护功能由系统管理员负责,主要完成预约考次考场设置、预约时间设置、通知公告管理、新闻中心管理、政策法规管理、常见问题管理、报名须知管理、题库信息管理以及系统用户管理等功能。

5系统创新点和应用前景

爱好者范文篇10

关键词:自媒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构建

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梁八柱论”中四梁(即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中的首要组成内容。社会体育反映了我国体育的发展水平,其进步有利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提高,可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推动社会体育前进的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当属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国当前的体育组织形式中,政府参与过多,社会参与不足,社会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群众间没有形成合力,不利于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如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同参与运动健身群众间的紧密联系,使他们真正深入到群众身边,给予科学指导和帮助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本文从建设自媒体平台的视域出发,探讨社会体育指导自媒体服务平台构建及其实现策略,以期创立一种新型信息化交流手段,帮助指导员同健身群众建立联系,使群众得到便捷、正确的指导,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为今后社会体育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1建构社会体育指导员自媒

体服务平台的必要性自媒体是当前传媒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借助高效的传播媒介,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群众搭建桥梁,为社会体育发展开拓更广阔的渠道。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信息化服务平台,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的进程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健身风气,优化体育资源配置,提高健身群众的运动水平和技能,在新时期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社会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当代社会正处在新的历史变革期,我国传统体育健身发展正受到巨大的冲击。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健身休闲娱乐项目层出不穷,运动方式花样翻新,体育设施鳞次栉比、日新月异,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体育组织形式和民俗民间体育项目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高效、便捷、畅通的体育传播方式可以使体育健身爱好者获取体育健身资讯、健身信息、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更为便捷、及时、准确,从而为全民健身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传播氛围,在全社会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把全民健身打造成幸福产业和“国家名片”,以增强我国体育文化在国际体育文化中的话语权。

2搭建社会体育指导自媒体

服务平台“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精准概括了自媒体服务平台的低门槛、高普及、内容运营是自媒体最主要特点,其高度的自由性为热爱运动健身的群众找到了意见领袖,健身群众可以利用身边便捷的自媒体服务平台上的资源掌握资讯,寻求健身服务指导。微博、微信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是传播领域中一股强劲的力量,凭借各自的优势,在大众中的使用十分普及,人们通过自媒体获取信息、互动沟通,完成日常交流等活动。在对体育新闻的讨论、体育赛事的传播以及健身运动技能学习等方面,自媒体服务平台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新型的传播方式适应时展的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要主动运用自媒体平台开展健身指导工作和实践学习,以满足广大体育健身爱好者的需要。自媒体和微传播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格局,把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分成了信息场和舆论场。微传播的普及得益于技术创新、应用开发,终端更替。意见领袖使自己的观点表达更加清晰,营销和公关活动开展直接有效,能更加有力地动员和组织体育健身爱好者更广泛地参与。

2.1微信自媒体服务平台特点解析

2.1.1低门槛、易操作

其不同于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省去了采编、印刷以及纸张等成本,准入门槛极低。后台操作简单易学,对维护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低,只需投入少量的时间定期进行新闻推送,进行相关界面维护,就可以推送传播信息。创建政府账号主体,制定政策法规和管理准则,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爱好者按区域实名注册登录;点击省市名称查看最近范围内参与指导人员最新注册信息,包括姓名、地区、级别、照片(点击指导员照片即进入该名指导员的个人中心首页),且支持通过“性别、地区、年龄、等级”筛选变量查询符合特定条件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取联系方式,线上咨询答疑;对符合条件的还可进行线下指导;自媒体平台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奖励机制,让群众为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点赞评分、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指导的积极性;公众号运营者每日科学的健身资讯、运动科普,集中汇总各项社会体育活动赛事,如城市马拉松赛、乡村体育赛事,方便健身爱好者及时报名参与。

2.1.2定向性、高效能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由于人数较少,其中专业性的新闻人才也较为短缺,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相关赛事信息,健身技能科普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同时,受众明确,针对健身爱好者,集中资源,合理配置。还可分享二维码,发展潜在目标群体,使推送消息传送给对相关项目或赛事感兴趣的受众,提升宣传效率和影响范围大。

2.1.3送达快、互动强

与传统媒体受众被动接受信息不同,百分百的送达率提高了宣传效果,平等的自媒体服务平台又可以让受众及时跟后台运营者沟通联系,通过语音和文字提出自己对内容的意见看法、咨询事宜,还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保证者在一次次的推送中把高精尖的技术、技能和知识呈现给受众。由此可见,自媒体指导服务平台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微信自媒体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再次线上注册登记,方便对指导员实施管理,还可实时考核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情况,通过被指导群众在自媒体平台的及时反馈对指导员实行奖惩措施,使评价激励系统更加标准化。减轻指导员队伍重审批、轻使用、不作为的现象。在管理模式上改善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无人管理、活动组织分散、与健身爱好者联系不紧密、信息闭塞等缺点。关于培训系统的构建,自媒体平台按时提供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线继续教育和线下培训信息汇总,使培训的连贯性得到进一步规范。

2.2微博自媒体服务平台特点简析

作为内容运营的先驱,微博自媒体平台有自己的主场优势,如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体育赛事的实时转播与评论,在群众中具有超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体育新闻事业也正借助微博的力量扩大其影响。微博更为体育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一种近距离接触体育新闻的方式,通过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在线认证与指导,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使体育健身爱好者在开放的自媒体平台上迅速找到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健身爱好者相互交流、分享信息。所谓的“群体效应”,使双方真正做到“积极引领、主动实践”,形成一种良好的运动氛围和风气,让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健身爱好者共同促进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落实。

2.2.1“大V”加持、扩大影响

体育运动除了竞技运动和休闲活动,更重要的是为了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弘扬体育精神,传播正能量,通过体育微博的传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众对于某个体育事件的看法。2016年8月21日,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战胜塞尔维亚夺冠,当天微博上运动员及奥运相关内容的互动量达1.1亿。由此可见,微博对体育报道和热点新闻事件传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再者2017年4月14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了科比退役1周年的微博“科比退役1周年,他是你的青春吗?”“NBA‘96黄金一代’、全明星扣篮王,与奥尼尔OK组合创造三连冠奇迹”,20年NBA生涯,科比是很多人不可磨灭的篮球记忆。有人说可能会有第二个科比,但再没有第二个青春追了……致科比,致青春!这条微博的评论数量较之其他微博内容评论数量表现不俗,评论中大多都是在发表对青春致敬的感慨。话题制造讨论是微博又一大亮点,社会体育指导员可发起话题讨论,内容可围绕各个健身项目细分、对赛事的评论看法、聚焦社会热点体育新闻,聚集体育界各路精英和爱好者,在线交流互动,对于专业度较高的项目指导还可@领域权威帮助分析指点。当社会体育指导员微博定位时,附近的位置是可实时查看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附近的健身爱好者,如开展某些社区健身项目或体育赛事时,可以吸引更多附近的居民来参与其中,同时直播功能也大大提升了新鲜度和直观性。

2.2.2关键搜索、实时汇总

微博用户群体庞大,截至2017年9月,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3.76亿,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长27%,其中移动端占比达92%,日活跃用户达到1.65亿。如此多的用户在微博成千上万的信息,想要了解的消息通过搜索关键词便可得到。“实时搜索”这一功能还可以将出现关键词的微博信息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排序,使体育记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爱好者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信息。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搜索关键词,得到受众对体育赛事、政策的关注点,从而结合受众需要,选择更加合适的内容进行编辑指导。在内容方面,140字的传播编辑控制,使得这种碎片化的语言模式更加突出“关键词”的地位。140字可以是类似于新闻短标题的陈述,也可以只是只言片语的罗列,这一特征正符合体育传播的特征,受众所关注的只是比赛情况,而这些关键词或数字都能通过简洁的微博内容展现出来,有利突出体育信息的“新闻点”。

3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员融入社会才是真正寻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生存空间,在“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放、管、服”的治理逻辑下,实体化的社会体育组织将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的最理想归宿。此外,社会体育指导员自媒体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高效运行需要各级体育总局、社体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体育运动项目协会和各类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平台建成需要一定的经费、时间、精力,建成后要及时跟进、更新,建立平等的交流和互动平台是实现社会体育有效指导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社会体育指导自媒体服务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社会体育的更高价值,既然来源于社会,就应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向祖兵.社区—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联动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9):23-24.

[2]张千.体育记者使用自媒体在体育赛事传播报道方面的优势—以体育记者对新浪微博的使用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20):286-287.

[3]宁小卫.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平台建设及运行管理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7(8):667-668.

[4]闫晋方.自媒体时代小众新兴体育赛事的微博微信推送研究——以WTA天津公开赛为例[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