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继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3:32

教师继续教育

教师继续教育范文篇1

1.1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具有时代意义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生产力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科技迅速发展、人类的知识量需求量急剧增长、新的知识和观念层出不穷。现代科学知识内容丰富并频繁更新,正常的学校教育不能在有限的几年时间内将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并且现代知识更新迅速,单纯的传授专业学科知识已满足不了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体育是强身之本,为保证学生在将来“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体育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提升课程驾驭能力,通过自我的充电、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要。

1.2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适应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社会全新的课题。新课标中强调“以人为本”,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也应随国家的改革发展变化而变化,为了保证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立足、创新和发展,体育教师必须不断继续教育,处理好和解决好从理论到实际、从组织到实施、从课堂教学参与到身体素质提高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科学、系统地应用到教学、锻炼中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研讨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目的,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执教水平。

1.3继续教育是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体育课程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做法,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差、旧和偏重运动技术的现状,在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形势下,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已无法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更跟不上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脚步,加上面对着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竞争上岗的挑战,体育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提高科研水平、提高学历层次,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才能被学生拥戴,才能在社会处于立足之地。

1.3.1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师本身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这一充电过程,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管理和组织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以提高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书写教案、反馈教学信息的能力。

1.3.2提高科研水平在当今的教育观念中,科研与教学并重。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教学也为科研提供素材。体育同样也需要科研,搞好体育科研,不但可以让体育教师进一步了解最新的体育动态和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能够使体育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师通过参加继续教育,以提高设计、制定科研计划,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进行试验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和水平。

1.3.3提升学历层次教师通过正式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范畴)毕业后可以满足评职称条件,满足聘任条件。近几年来,很多学校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硬件要求,因此,许多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来增加自身的筹码,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学历,满足各学校对教师的聘用标准,从而满足了他们评职称的条件。新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所改变,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新要求,所以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需要,体育教师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在提高学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2新时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向

2.1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对象应进一步明确化

鉴于我国的国情,当前我国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对象,一般是指在各级各类教育单位中的在职在岗中、青年教师。同时,一些学校的兼职体育教师也应通过各种渠道不断进行继续教育,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2.2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应更有针对性

继续教育目标主要是指通过继续教育所要达到的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并把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参与继续教育的立足点。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调整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应达到三个目标。首先是转变思想意识,树立新观念;其次是完成知识结构的转变;最终是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这些目标可以看出时代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育理论等范畴,发展到了作为体育教师应“一专多能”,不但要掌握丰富本学科的知识,还应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深厚的知识存储,掌握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能力等。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目标应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指导下,再结合各级教育机构特别是各类学校实际情况具体操作。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目标和计划是多层次的、多类型的,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不同职务的体育教师各有不同的继续教育目标,这也体现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目标针对性的特点。

2..3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应更加多样性

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效果。随着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也应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各级教育机构应结合本单位及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目前继续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培训机构”本位模式、“高校本位”模式、“研训一体”模式、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实践中针对性强、形式多样,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水平的体育教师的需要。当然,继续教育模式还应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不断创新,以更大限度地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3小结

教师继续教育范文篇2

(一)思想道德方面。新建本科院校的青年党员教师应不断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重视师德教育,弘扬师德先进事迹,培养以德育人、热爱教育事业的青年党员教师。新建本科院校的青年党员要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精神、学术道德和教育观念为中心的相关教育,渗透于继续教育之中。

(二)知识方面。首先是教育理论。多数青年党员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教师职业素养和训练相对缺乏。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青年党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在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中统一安排,使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使其教育工作进一步专业化。其次是业务知识。青年党员教师需熟悉和掌握专业研究领域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样方能占领学术研究和发展的前沿。最后还有现代教育技术知识。部分青年党员教师相对欠缺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文科院校毕业的教师,未经过正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和锻炼。因此,青年党员教师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实践。

(三)能力方面。第一,创新能力。21世纪的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青年党员教师首先需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科研能力。高校教师既要承担教学工作,也要从事科研工作。大多青年党员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科研能力,从而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第三,实践能力。高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情况相当普遍,新建本科院校应创造条件,将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多地提供给青年党员教师,使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使产学研密切结合,从而培养青年党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青年党员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三十年的继续教育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多数高校将教师继续教育列为教育现代化工程,进而推动教师继续教育的不断发展。但是我们也认识到,现阶段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青年党员教师继续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建本科院校青年党员教师继续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经费的不足和师资数量的短缺,青年党员教师的进修培训仅有一小部分教师有机会参加。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经费紧张,学校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学科带头人和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上,忽视了青年党员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在师资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运转学校的正常教学,学校难以提供青年党员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也使青年党员教师难有充分的精力和足够的时间去参加进修和培训。

(二)现有的高校青年党员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还不完善。我国高校青年党员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还未形成包涵教学、科研、管理等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大部分继续教育是提高学术水平、提升学历学位方面的,培训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等内容的却很少,而这些内容是促进高校青年党员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必需的。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青年党员教师不得不依靠自身慢慢提高和发展,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青年党员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还不利于青年党员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

(三)现有的高校青年党员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单一化。目前继续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而且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多局限于学历学位进修、岗前培训、课程进修以及国内外访学,缺乏有计划地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缺乏跟踪国内外学术前沿,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对不同类别、级别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培训方案、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设计没有反映在实际需要中,培训方式陈旧、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培训本身缺乏针对性。

三、创新新建本科院校青年党员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措施和途径

(一)多渠道筹集青年党员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费的短缺,于是,建立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师三者之间的培训成本分担机制就很有必要。增加教育行政部门财政的专项拨款,加大青年党员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各所新建本科院校要在教育事业费预算中划分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于投入青年党员教师继续教育;由于青年党员教师是继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也适当承担一定比例的培训成本。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知名企业家、社会名人在高校设立专项基金,为青年党员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资助经费。

(二)组织拓展国内外继续教育新渠道,广泛开展与国际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并组织青年党员教师到国内外访问学者,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使他们时刻紧跟学术和科技的前沿,占据科技创新的主动地位;合理培育高校青年党员教师继续教育的市场机制,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密切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选送优秀的青年党员教师到政府职能部门挂职锻炼,提高青年党员教师的行政管理能力。

(三)建立高校青年党员教师培训体系,实现继续教育现代化工程。依托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中心,建立以重点高校为主体,各科研研究所、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等共同参与的教师培训体系。近年来,我国相继成立了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等机构,能突破时间、地域和资源上的壁垒,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为青年党员教师学习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学科前沿知识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继续教育平台。

(四)增强校企合作,开拓多层次继续教育的市场。新建本科院校在每个学期选送部分青年党员教师到知名企业、重点实验室进行业务实践,鼓励并组织青年党员教师参与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发。同时,新建本科院校选聘一些技术较好、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来授课讲学,对青年党员教师进行实践培训,从而拓宽青年党员教师的眼界和思路,同步更新专业知识和信息,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实施“以老带新”计划,促使青年党员教师更好地融入教学状态。老教师具有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指导青年党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备课等环节,分析他们的教学特点,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工作,更好地融入教学。青年党员教师要积极主动听取老教师的传授和教导,形成自身的教学特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六)建立继续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青年党员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结合教学内容动态考评青年党员教师继续教育的每个环节,建立科学的、可行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广泛征求青年党员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青年党员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以及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岗位聘用考核、荣誉奖励等方面实行挂钩,提高青年党员教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继续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探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部门加大了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无论是相关教育部门还是学校,对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教学需求,学校不断加大对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目前,对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多样化。相关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应重视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从根本上促进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革新。

一、我国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现状

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健全,我国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概念模糊、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无法满足继续教育的要求、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促进我国综合教育水平的提高。无论是相关教育部门还是学校,都应该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效果评估等,以达到我国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

二、我国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继续教育观念不强

目前,很多小学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继续教育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认为小学教学的内容不多,教学任务不重,参加教师再教育的必要性不大,导致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也大多以评职称为主,功利性明显,不利于相关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2.相关教育部门不够重视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教育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教育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没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对相关资格证的颁发不够严格,导致教师的培训效果不佳。相关教育部门不重视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流于形式,不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培训模式陈旧,培训内容单一

很多教育机构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模式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没有结合小学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培训,已不能满足当下小学教师的教学需求;且其培训过程以理论知识和课堂授课形式为主,缺乏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培训者之间的互动,导致培训效果不佳,教师并没有学到对实际教学有用的知识,降低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机构应摆脱传统的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从根本上对培训形式进行改革,将实质性的培训内容带入培训课堂,以满足当下小学教师参加再教育的需求,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4.继续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目前小学课业负担较重,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继续教育。相关教育机构不重视继续教育的课程安排,导致继续教育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时间冲突,直接影响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正常休息,达不到预期效果。无规划的课程安排也增加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排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

5.教师的经济负担增加

我国目前教育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继续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近年来继续教育名目繁多,教师不得不自己承担继续教育的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我国很多地区教师的工资普遍不高,让教师自己承担培训费用,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完善及改革

1.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无论是相关教育部门还是学校领导,都应重视继续教育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提高服务意识;结合教师的实际课程情况和经济能力,合理安排继续教育课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增加培训课程的流动性;提高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以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2.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系

相关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应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培训机构和相关高校可以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教师的培训质量。同时,在课程设置上,改变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实践相结合,加强课堂的互动性,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达到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

3.更新继续教育内容

进行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相关高校和培训机构应该重视对继续教育内容的更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开展教师的再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培训内容的选择要以当下小学教学需求为基础,不能盲目地设置课程,从而提高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水平。

4.培训方式更加多样化

相关培训机构在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师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结合他们日常的教学情况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置培训方式和内容,保证培训内容丰富、全面的同时,促进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在对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并不断探索适合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如合作交流、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将其应用于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过程中,提高教师再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可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加教师对学生心理情况的了解,从根本上优化教师的教学质量,以适应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无论是相关教育部门还是学校领导,都应重视继续教育对小学教师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将新的培训理念和培训内容应用于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培训中;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出发,探索出一套完善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提高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作者:许文军 单位:磐石市呼兰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樊丽娟,周欣,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改革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37-39.

[2]林宝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4):74-77.

[3]廖慧萍.多元视角审视高师院校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职能[J].继续教育研究,2011(4):45-47.

[4]连伟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5):53-54.

教师继续教育范文篇4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恢复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趋势下,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却在曲折中缓慢发展,甚至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后,随着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小学师资培训才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质量,适应建设和发展的需要,198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调整、培训的目标与要求、培训体系的恢复建立、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培训教材建设、考核制度的建立、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1983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对小学在职教师进修提出明确的“学历达标”要求,并就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培训质量、进修后的待遇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两个文件对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在这一时期,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在目标确定、体系构建、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结业考核、基地建设等方面确立了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逐渐走向正常化。但在培训目标和任务方面偏重于学历达标和学历补偿,培训内容以教材教法过关为重点。总之,通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但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二)第二阶段(1985~1998年):探索转型期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也开始步入一条改革探索之路。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争取在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6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师资培训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为落实“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的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总体而言,在90年代以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仍然是以“补差补缺”为主要特征的学历补偿教育。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990年10月23~2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四川省自贡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座谈会”,开启了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进入新阶段的序幕,即在继续开展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开始向“教师继续教育”转轨,并逐步进入转型、实验阶段。自贡会议后,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1年12月印发《关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对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任务、原则、内容、形式与方法等作了系统的阐述。1996年9月,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九五期间,师资培训工作要在完成部分教师学历补偿任务的同时,及时转向面向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以此为契机,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草案)》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构建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开始由前期的“学历补偿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补差教育”逐渐转向以注重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导向的“继续教育”,并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建设、模式探讨、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实验,如以普遍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为培训突破口、强调骨干教师培训的高标准与高要求等,为下一阶段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第三阶段(1999~2009年):跨越创新期

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勾画出了教育发展的新蓝图。《行动计划》的第二项“工程”就是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的“跨世纪园丁工程”,明确提出将“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着重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由此,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主要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主线展开。为了给“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1999年9月,教育部正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提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使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有了立法保证。2000年3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和《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正式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是“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子工程,它为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把教师培训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不仅促进了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如现代远程教学、继续教育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将把教师引向自觉进行终身学习的新高度。将教师继续教育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把继续教育推向了全面推进、全方位实施的新高度。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确立了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为方针的工作重心。继续教育在模式、机制、体系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将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全员培训的突破口,将高科技运用于继续教育之中等新举措,为继续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四)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深化发展期

“十一五”期间,义务教育在全国已经全面普及,并进入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推进“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其中加强师资均衡配置是关键。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阐明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的目标与方向,即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为工作重点,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师培训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即“国培计划”)。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指出实施“国培计划”不仅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的实施为广大农村教师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接受更多高水平培训提供了机会。[1]2011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应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注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各级政府主导,以“项目”形式整体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培训目标上,突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尤其是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逐步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终身学习体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深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的思考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

1.教育政策文件的陆续颁布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改革与发展都与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紧密相联。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所营造的制度环境,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导向与护航的作用。

2.“终身学习”逐步成为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从已颁发的继续教育政策文本来看,早期的在职教师培训倾向于“学历补偿”、“学历达标”任务的完成,随后的继续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对教师的全面能力、整体素质的培训,越来越注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学者将这一变化过程概括为:“补偿性”继续教育———“能力型”继续教育———“实验型”或“整合型”继续教育———“工程型”或“素质型”继续教育。[2]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再仅仅是对单个教师进行“补差补缺”的即时性工作,而是与整个国家命运兴衰息息相关的系统工程。继续教育工作正在逐渐成为国家开展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为基础教育提供服务、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可持续性的工作;继续教育也正在逐渐成为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所有教师的共同意识与自觉行为。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步成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争取在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在此之后,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到199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提出“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突出骨干教师培养,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再到2010年“国培计划”提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师资保障”,从不同历史时期对在职教师培训的目标任务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完成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与学历补偿培训任务后,逐渐转向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等整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基于目标转向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在培训内容上越来越偏重于与教师教育专业特色相关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的主题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虽然在制度上不断完善,但在发展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界定仍比较模糊,目标定位尚不十分明晰,在模式构建上并未形成关联主体的共同认识。在实践层面上,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仍存在脱节,职后继续教育与受训者本身需求不甚一致,投入不足与培训效能低下并存,培训形式上重集中理论讲授而实践取向严重不足,继续教育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仍不甚完善,等等。分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与策略,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1.继续转变观念,努力促进继续教育的终身化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应着力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致力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能力。因此,首先应转变在职教师的观念。在知识更新日益迅速的今天,学会学习与终身教育日益成为个人适应社会、提升工作能力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因此,中小学教师应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认识到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必要性,并自觉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接受继续教育,自觉加强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努力实现知识、能力与人格的整体优化与完善。其次要转变培训者的观念。作为负责继续教育工作的院校和有关单位,应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增强终身学习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在培训工作中,逐步树立全民素质的教育观,将提高素质贯穿于培训工作全过程;增强继续教育的质量意识,突出培训工作的社会效益;构建“能力型”主导的继续教育体系,将提高受训者的能力和素质与培育“终身学习”意识与行为有机结合。

2.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实现继续教育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和规范继续教育工作,以保障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一是要加强继续教育的立法工作,通过立法,明确中小学教师依法享有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规定教师必须履行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使参加继续教育成为中小学教师自觉和必须的行为。二是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相关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轮训制度、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继续教育学分制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等,引领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确保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三是制定激励性的政策,鼓励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增强继续教育的吸引力,使中小学教师自觉自愿参与在职培训,就有必要将提高教师素质与改善教师待遇相结合,建立激励性的制度,譬如将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考核、评聘、晋级、加薪相结合,以激励中小学教师自觉、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

3.深化改革,创新继续教育的体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须“进行多维度、多视角观察分析的特殊现象”,是一种“有别于职前培养、反映国家意志并得到全社会和教师群体普遍认同、具有明确价值取向以及多样化实践特征的在职教师教育活动的总称”。[3]构建体系化的继续教育制度,是深化继续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是构建继续教育的目标体系。继续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提升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着眼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着眼于培养教师具有健全的人格与独特个性。二是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应致力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衔接、基地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在教师教育(培养、任用、进修)概念上的融合与升华。三是构建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继续教育在内容上应构建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于一体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四是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与评价体系。在教学形式上,应构建课堂面授、专题讲座、自学研修、课题研究、教学研究、社会考察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开放教学体系;在评价机制上,应建立指标多元、方式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4.合理借鉴与吸收,促进继续教育的国际化

教师继续教育范文篇5

一、教师继续教育采用的模式

当前,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较大的影响,网络教育成为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新型教育模式。教师通过网络或者是广播、电视、网络课堂等进行教育技能、教育理论的学习,获取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网络教育模式具有低成本的特点,还具有选择面广、培训方式内容自成体系等特点。

二、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理论问题

教师是教授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行业,在院校教育教学中,教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支持资源,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师,教师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理论知识等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在高校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中,继续教育理论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继续教育模式的有效进行。从继续教育理论上对其影响教师教育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等与教育相关的人;二是教育内容、未来职业等与教育相关的事情;三是教育手段。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包含很多的内容,有很多的组成部分,如教育内容、方法、方式、途径等,都影响着教师的继续教育质量。而作为教师,其继续教育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且需要通过教育手段传播到受教育者那里。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要强化教师的专业理论,只有强化教师继续教育理论,才可以使得教师职业更加专业化。

(二)模式问题

针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而言,其就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对教育中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帮助认清教育的基本特征,并对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继续教育理论作为模式的基础和条件,对继续教育中的教育内容等进行概括,并为教育实践提供选择依据。还有就是对教育实践的经验进行概括,得出个别教育模式,进而将教育理论丰富。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问题中,也包含理论指导的一些问题,主观上针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有专家本位、话语霸权、后评价指导、经费不足、师资缺乏、与职前教育分离等。无视自己身处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是专家本位下的结果,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人们会因为条件、环境的限制和要求,而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所以影响着教师的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中,话语霸权会造成教师继续教育与实际脱离,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人可以掌握其真理,所以空讲大道理,会造成继续教育脱离教学的具体意境。当前的各大高校教育中设置的课程,大多都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际、实践,采用后评价指导,进而无法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在高校的继续教育中,经费不足、师资匮乏等也是较为显著的一个问题,没有雄厚的资金和师资,是教师继续教育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三、学区视域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

当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及学生、学校的发展均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在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中,基于学区视域的角度,进行创新,改进继续教育模式,可以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区域为中心,将教师继续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教师的身上,并通过学区化的管理,促进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并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建立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学区视域下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以资源的共享、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多元互动等为核心理念,采用文化融合、专家介入、评估跟进等,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育技能和教学质量。在学区视域下,进行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可以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例如,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创新、行动策略创新、资源支持、组织载体等。

(一)教师继续教育核心理念的创新

在学区视域下,进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对教师、教育工作等均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需要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创新。在学区视域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将其重点转移到教师的身上,并将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理念确定。教师的继续教育核心理念主要有资源共享、多元互动、提高质量。

1.资源共享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且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对教育资源也有了不同的需求,尤其是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中,过度地投入资源,会产生一些硬性约束,所以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实施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教师提供更多继续学习的机会。建立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可以推动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的良性使用、流动,资源的共享包含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通过资源的共享,要及时、充分地满足教师、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需求,促进学区视域继续教育的发展。

2.多元互动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发展中,多元互动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且继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教育教学制度从封闭到开放、从一元到多元的发展,促进多元化、开发性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形成,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在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创新中,需要充分地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形成多元互动、城乡结合等,推动教师继续专业学习。在学校的发展中,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经验,且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教师的继续学习要求不同,进行多元互动,可以按照不同的继续学习要求,让教师在继续教育中,获取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提高质量

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进而将自身的教学质量提高,而高教学质量、效能也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所以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创新,最终是为了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校的发展。提高高校的师资力量,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实现,并通过良好的教书育人行动体现出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学生的自由发展,并推动高校的发展。

(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载体的创新

从学区视域下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进行分析,继续教育模式的组织载体也需要进行创新。可以构建学区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充分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加强学区学校之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学区视域下教师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促进教师自身和学区学校的发展。在教师学区视域专业学习社群的建立中,可以采用中小学为单位的校本研修,以学区为基础,进行问题式学习联动,以创新实验、实习为基础,实施发展式合作模式,以智慧为指导,实施教师的自主学习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实施广域教师专业发展社群的建立。在广域教师专业发展社群的建立中,可以采用的模式为教师联合联盟、学区互动联盟、名校城乡联盟、城乡高校联合、教育区域联盟等。通过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组织载体进行创新,将区域限制性打破,充分有效地利用学区地域优势,以及教育资源,引导学区教师组织进行教育问题的研究、分析、解决等,实现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及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行动策略的创新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中,学区内不同的教师成员,对继续教育教学行动的创新、设计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创新中,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行动效应,实施文化融合、教研联合等。

1.文化融合

在学区地域中,不同学校的教师,有自己所属的学校,且学校进行的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也存在差异性,想要在学区视域下进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实现文化融合,在学区中,让各校的教师变成学区视域下教师继续教育群体中的成员,实现文化的融入,进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如下:第一,文化融合议程设置。以学区会议为基础,由学区内的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参加,针对学区学校专业发展、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进行研究、讨论。第二,建立学区论坛。在学区内的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参与专业学区论坛的建设,提出对学区教育教学的认识、发展建议,最后得出观点丰富、专业,具有学区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专业论坛话语。第三,建立学区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各种社交平台,建立一个社区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随时随地地让教师分享自己的思考,进行教学方面的讨论和交流,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2.教研联合

从高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大多数学校呈现纵向发展的组织结构,产生很多的单人单岗位的教学研究,这种模式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需要进行创新。教研活动的创新,可以从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学生作业分析、同伴观察、问题研究等方面入手。加强学区教师教研活动的联合,可以实现教研成果的共享,同时共同分享教研信息等,在集体备课的联合上,备课的时间、地点、形式等,由学区各个学校进行商议后确定,其次是课例研究,在课例研究中,分为课例的研讨、沟通等,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教学课例研究的成果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其他的学生作业分析、问题探究等,也需要在学区视域下,由各校的教师共同完成。

四、小结

在学区视域下,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得到学区各校的支持,并使得学区各校教师参与其中,进行继续教育并进行教育的创新。除了以上内容,在学区视域下,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创新,还要有资源的支持,所以学区各校需要加强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的投入,将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设备、系统、体系等完善,在此基础上,为学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制定一些保障措施,促进其有效地实施,推动高校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更好地为学生、学校的发展服务。

作者:郝玉荣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第二篇: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美术教育资源较为紧缺

喀什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美术教学场所、器材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特别是农村学校美术器材配备率更低。一方面,喀什地区普通中学的办学条件,比如普通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教师办公室等与乌鲁木齐地区相比都有差距(根据2014年教育厅资料显示,喀什地区多媒体教室座位数为20710个,人均座位数7.7%;乌鲁木齐市多媒体教室座位数为25283个,人均座位数17.3%)。美术教师教学的参考资料非常缺乏,美术教师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少,知识面也会变窄,很难掌握最新的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因此很难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从高校分布来看,自治区31所高校有20所在乌鲁木齐市,北疆地区5所,南疆地区6所,东疆地区没有高校。其中开设美术专业的院校有14所,乌鲁木齐市7所,北疆地区3所,南疆地区4所。南疆地区高校数量偏少,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提高,不利于民族较集中地区本地人才的培养。可以说,喀什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学条件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美术教师的需求,是影响中小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客观因素,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要持续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二、美术教师配置数量严重不足

《新疆自治区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201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重点》文件中指出,当前自治区美术教师数量缺口较大,据统计全区中小学缺美术教师2127人。同时,调研发现,喀什地区现有初中学校179所,初中有5170个班,初中在校生为223366人,美术教师数为333人,平均每个学校1.86个美术教师,初中的师生比为1:670;喀什地区高中学校43所,高中有970个教学班,在校生为46709人,美术教师27人,平均每个学校0.62个美术教师,高中的师生比为1:1730。可以看出,师生比较低,也反映出喀什地区中小学美术教师缺岗情况比较严重。师资配备相对较少,既会影响美术课程的开课率,也会影响美术教师的职后培训率。笔者采访到一位在喀什市麦盖提县某乡村工作近19年的维吾尔族美术教师,他在学校既要担负美术课、音乐课、双语课,同时还是学校的锅炉工,经常从早忙到晚,假期还要参加维稳执勤,用于自己学习和创作的时间十分少。由此可见,由于教师数量少,美术教师工作量就变大了,教学研究的时间也就少了,必然会影响教师的继续教育质量,也会影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加大对喀什地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配置数量。

三、美术教师参加职后培训机会相对少

调研发现,近5年来,喀什地区76%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参加过地市级培训,14%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仅有10%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参加过“国培计划”。这说明“国培计划”在新疆喀什地区覆盖率还比较低,中小学美术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机会不多,不利于提高喀什地区中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同时,喀什地区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培训与乌鲁木齐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从培训方法上看,乌鲁木齐地区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方式主要有“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在新疆师范大学组织,每年暑假组织1次,参加人数为120人)、继续教育培训(在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新疆教育学院等单位组织)、骨干教师培训(在自治区教育厅组织)、新课程改革培训(教研中心组织)、双语教师培训等形式,以及全市组织的教研活动(乌鲁木齐教研中心组织)。而喀什地区美术教师培训主要有地市级培训(在喀什市组织)和部级培训(新疆师范大学组织)。从组织培训的密度上看,乌鲁木齐地区美术教师每年组织短期培训5周,以及骨干教师培训每年2次,每次4周,每周40课时。从培训的内容上看,乌鲁木齐美术教师骨干教师培训的内容由理论和技能两部分组成,理论上主要有培训美术教师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内容,技能上主要有培训美术教师的剪纸、陶艺、素描、色彩等技法。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组织的美术教师教研活动每月组织1至2次,活动内容有听课、教学观摩、教学大赛、画展等。而喀什地区美术教师的培训只有技能培训,理论培训较少。为此,笔者建议喀什地区应加大送学培训、校本培训、国培等力度,让中小学美术教师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利于提高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质量。

四、对美术教师的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笔者调研发现,近50.9%的美术教师认为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对美术教师的考评不够重视。比如,美术教师考取职称的机会与“语、数、外”教师相比不太平等。原因在于,“语、数、外”教师担负着学校升学考试的重任,校方给“语、数、外”教师创造了更多评审职称的机会,导致美术教师评审职称机会相对较少。在参与考评方面,多由学校行政人员和考评小组组织,没有采取自我考评和社会评价的方式,缺乏多元主体参与美术教师的考评,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考评现象。比如,乌鲁木齐美术教师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进行的考评,既有理论考评又有技能考评,其中技能考评占80%,理论考评占20%,把美术教师的作业和出勤率也算进教师考评成绩中;而喀什地区美术教师的考评只是简单的理论考试。笔者认为,考评时应吸收同行专家和行政人员参加,必要时也要吸收学生参加,这样才能体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继续教育是我国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新疆喀什地区中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就应从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方面下功夫,不仅要创造更多的美术教师培训机会、还要确立合理考评标准等,从而激励美术教师通过自我加压、勤奋学习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作者:王娜 单位: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分院

第三篇: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财务管理

一、现阶段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科学使用的需要

目前,为了保证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科学使用,相关高等师范院校需要不断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财务管理力度,从财务管理角度规范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应包括相关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资源中与项目相对应的费用开支,比如相关高等师范院校图书馆与教室水电费用、教材费、教师继续教育使用的房屋费用以及教学设备仪器购置费和折旧费等。基于财务管理理念,充分考虑这些问题,最大限度避免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开支管理不到位现象。其次,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支出管控。比如,对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中的接待费、考察费以及日用品费用,进行严格管控。针对当前的具体情况,做好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科学使用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加强专项经费财务管理,才能确保报销单据中的相关明细与实际情况相一致。比如,严格检查发票开具时间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活动时间是否一致,并且规范票据的应用,严格按照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财务管理中的相关规定执行,以此来确保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合理应用。

(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支出全过程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管理,始终贯穿于整个经费支出全过程之中,通过不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财务管理,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支出的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支出全过程监管过程中,可以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相关高等师范院校的管理层,应当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监督与管理,深刻认知经费支出全过程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对于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而言,相关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部门应当正确对待,对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同时,还要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使用中的前期支出、中期支出以及后期支出,进行全面的掌控,尽量避免相关高等师范院校财务部门、教师继续教育相关部门之间,出现认知偏差现象。此外,还要不断加强相关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中的结余经费监督管理,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规定,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禁止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结余经费挪用为其他项目开支,确保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在报销时,应当加强财务管理,根据规范化报销程序执行,防止马拉松式的经费报销现象发生,从根本上确保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从财务管理视角出发,对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进行全过程管理,以此来保证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财务管理意识

国家制定的财经法规是相关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政策,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增强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管理意识,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监督。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当与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密切配合,大力宣传我国的会计法、专项经费管理方面的政策性法律法规和文件。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控制管理,有效提高相关经费的使用效益,从而增强其综合竞争力。相关高等师范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以及专项项目的管理人员三者之间能够达成共识;与此同时,还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管理,实现相互制约,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在财务管理上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健全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探索科学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对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支出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控制。从教师继续教育专项活动开始到结束,实施全方位的管控,确保全程参与配合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去。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针对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在类型上的差异,采用健全的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同时,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实际使用原则、具体开支范围以及相关的审批手续等,对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中的三公经费、考察费等进行严格规定,以确保其有法可依。

(三)规范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管理行为

在现阶段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行为,比如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中的资产购置问题、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流失问题以及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资源共享性问题等。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中,领导、管理人员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到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将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经费用到关键点上,以此来避免教师继续教育预留购置资产严重不足等问题。此外,针对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经费流失问题,在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中,各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购置和保管,应当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在此过程中,如果出现人员调动,则需采用规范化的交接手续,防止物随人走的现象发生,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相关高等师范院校公有资产的严重流失问题。同时,还要不断加大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管理力度,结合具体的管理措施,防止因管理意识缺乏而给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资源共享性问题而言,主要实行专项经费管控。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每一个继续教育课题都会存在差异,因此设备以及教材的购置也就存在着区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有一些课题非常相似,因此在资源购置过程中,应当不断提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相关高等师范院校资源的有效共享率。

(四)创新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经费财务管理手段

为了进一步实现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科学化,财务人员应当与学校的信息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合作,针对教师继续教育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管理信息系统,对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实际动态情况进行准确的统计、科学的分析以及有效的管理,从而使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经费管理,由原来的被动式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式管理模式。同时,还要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结合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中财务管理的相关特点、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专项经费科学化管理工作。

作者:黄湛阳 单位:广东省湛江教育学院

第四篇:体育教师如何参与继续教育

一、学习国家现行教育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体育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在实施体育新课程的今天,广大体育教师应该学习国家规定的现行法规和政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国家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法律和文件。当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要拿出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应认真实施国家中小学体质健康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应按照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终,应根据三维目标,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皮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然而,大部分体育教师只是学习体育专业技术和理论,对国家法律认识肤浅,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全国及教育系统普法规划要求,自觉提高法律意识,了解法律常识,掌握法律法规,依法教书育人。

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业务水平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体育教师不能固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开发体育资源的同时,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用多媒体进行写教案,说课,查阅资料等,从而提高了体育教师的工作效率。然而,现在农村中小学已经有了基本的信息化工具和一定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可是,有的教师习惯成自然,固守传统不当的教学方法,对信息化工具与优质资源不加利用,显然加重了老师的工作负担,而今天的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体育教师依托于信息化工具,特别是一些体育专家及学者在体育领域界取得的成果,都依赖于信息化的传递,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于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或等是十分有益的。农村体育教师借助农远工程进行学习,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能力发展专业标准。

三、学习体育理论的专业技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大多数体育教师只是进行课堂教学,很少从事教学研究,有部分体育老师等到要晋升或评职称时,才,进行运动队训练,通过取得成绩来获取自己的利益。在农村中小学有些体育老师兼职第二职业,完全没有把教书育人放在重要位置,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一线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体育是一门学问,需要去钻研。面临体育新课程的改革,特别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新,需要去学习体育基础学科,例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要打破“就体育论体育”传统体育学科学习桎梏;学习体育自然科学,例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等,通过学习了解人体运动器官结构与生理机能变化特点和规律,指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增强身体健康;学习体育技术学科例如田径、体操、武术等主干课程,多参加教学实践,对裁判法,战略战术进行实战研究,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必要环节。

四、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让改革的思想回归于课堂教学

体育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实数的方式,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目标,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观及体育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了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并吸取我国体育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新课改,体育教师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性质及目标,充分开发体育资源。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一个从事运动技术教练员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朋友;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从规定几个项目,转变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等。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吸取新的知识,吐故纳新。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已逐渐淡化,如果不进行新课改学习,体育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体育教师上优质课、写教案等会存在着一定困难,所以新课标是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重点。

五、通过观摩课、校内校外培训及比赛,多途径学习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需要多花功夫,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如果只靠上课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是远远不够的。平时多观摩同行上课,学习别人的教育教学思想,多开展教研活动,发现自己存在的缺点,从而弥补知识的欠缺;争取机会进行校内校外培训,接受新知识的洗礼,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自我,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多参加全国、市、县级比赛,以赛促培,通过比赛的形式,对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及时进行反思。在教学中,回想比赛中的得与失,让教师比赛心理感受回归于课堂。总之,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在知识半衰期日益缩短的时代里,在处于新课程改革时代里,体育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学习者的新型角色定位,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的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也是广大体育教师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老师位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自我“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必需。

作者:何文俊 单位:重庆市垫江县太平小学

第五篇:教师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正确认识继续教育

传统的学校教育对象是青少年和成年前期。这种教育把人的一生分为两部分:前半生用于接受教育,后半生用于生产劳动。这种分段是不科学的,当人们走出校园去接触现实世界时,却发现有限的学校教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况且人不能一辈子总在学校接受教育,这就要求人们离开学校以后,仍要不断的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盲”的概念将会发生变化,“文盲”不仅仅是“不识字”、“不懂英语”、“不会计算机”等具体的概念。不能掌握学习方法的人,不能应对未来出现的新情况的人是未来的文盲。不继续学习,不接受继续教育,已经取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人也可能是未来的文盲。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终身教育继续教育。

二、继续教育的要求

在继续教育的实践中,有的教师自感力不从心,年纪大成了认真接受继续教育的借口。这真是认真接受继续教育的拦路虎吗?中国自古相传的“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格言,也没有认为年龄是继续学习的问题。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也反映出我国推崇终身学习自古有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192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的学习能力的顶点是20岁,到了40岁以后,学习能力每年下降1%。但这种观点也受到了冲击,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对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所表现出来的智力随年龄增长而衰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学习能力的衰退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现在的研究表明,成人的智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由他是否继续受教育决定的。人的智力、思维能力只在临死前才开始下降,此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终身学习,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终身教育思想,继续教育正在为许多国家接受并实践,各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继续教育的形式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而言都是对终身教育思想的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要正确对待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的是一种纵横交织的长期教育。从纵的方面来看,它强调从学龄前期的胎教开始直到学校后包括继续教育的教育。使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来看,它不仅强调学校教育,而且强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结合,以一种完整的教育模式避免传统学校教育的缺陷。这就要求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所要相互开放,相互沟通。这就要求我们的继续教育也应有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系。社会要开办各种教育机构让走出学校的人继续接受教育,学校也可以接纳社会上的人重新学习,而家庭也是学习的地方。

三、继续教育的展望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爆炸”,以往需几代人持续努力才能得到的成果,现在只需一代人即可。人类在物质、意识领域的变化极快,使人的思想观念落后于社会结构的变更。因此,教育不得不改变观念,寻求一种适应变化的路子。一方面科技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人口数量的增长及寿命的延长。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学校已远远满足不了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无论从事哪种行业的人,都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从而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但是,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问题,而是用适当的手段训练每一个人,使他永远不停地学习。其目的是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和符合人全面发展的生活,建设更美好的生活。对继续教育要着眼于人的生活,而不是课程,不是考核,不是应付。要把继续教育看做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人生活的一个过程,而不知识的传授。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不存在年龄上的限制。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能力受到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年轻时没有掌握这种技能。如果年轻时掌握了学习方法,以后就可以随时学习,学习能力会提高。终身教育继续教育要满足人生相应阶段的教育要求。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继续教育要将个人从矛盾中解脱出来,重视人格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与连贯性。要采取不同的形式与方法,使我们通继续教育达到人性的美满与和谐。在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下,有利于建立一种新的教育制度。传统的学校教育在内容上主要传授给学生固定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方法上采取灌输式,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在学生的培养和选拔上,采用考试分数来分类,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精神。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将带来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它采取开放的、灵活的、训练与信息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生都可受用的学习技能。在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体系下,学生需要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考试失败和成功的概念将失去意义。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将促进学校教育体制向多元化、开放化方面发展。继续教育必将发展,这是一种时展的趋势,教育社会必将到来。凡预则立,不预则废。自觉的端正教师的继续教育,切实提高职业素质。

作者:赵福焱 单位:重庆市綦江区东溪中学

第六篇:微信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应用

一、当前幼儿教师《儿歌弹唱》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课程性质制约,难以有效开展

幼师《儿歌弹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巧课,课程开展需要钢琴实训室、数码钢琴等场地、设备。而目前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多采用短期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各地教师利用假期到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进行短期集中授课,由于受培训时间、经费、场地等因素制约,《儿歌弹唱》继续教育培训人数难以扩大,同需要培训的幼儿教师数量相差很大,难以有效开展。

(二)课程培训形式单一,难以达到应有培训效果

幼师《儿歌弹唱》是一门综合课程,学生除了需要掌握钢琴基本弹奏技术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即兴伴奏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边弹边唱的能力。课程培养的是幼儿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即对声乐(唱歌)、乐理(音乐理论知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等一系列音乐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培训以短期集中授课的方式为主,在这种模式下,很难通过很短的时间使受培训教师掌握边弹边唱的综合能力。

(三)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为了使受培训幼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课程内容,《儿歌弹唱》继续教育培训时,教师多以讲座的形式对接受培训幼儿教师进行集体授课,授课内容难以兼顾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培训过程中以及培训结束后,教师和学员之间,学员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交流途径,学员在幼儿园弹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法向授课教师反馈,授课教师无法掌握学员知识需求,因材施教难以实现。

二、微信功能及其在《儿歌弹唱》继续教育培训中应用

(一)微信功能及其在幼儿教师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可以进行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资源的传递和分享。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微信公共号平台,平台创建者可以向特定的用户群体进行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目前微信已成为最流行的社交工具,截止2015年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微信在幼儿教师中同样广泛使用,笔者通过对参加培训的237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235名(99.2%)幼儿教师拥有微信账号,226名幼儿教师微信每天打开12小时以上,217名(91.6%)幼儿教师关注过微信公共号平台。

(二)微信在幼儿教师《儿歌弹唱》培训中的作用

1.利用微信构建《儿歌弹唱》课程信息平台

微信公共平台支持向特定人群进行信息的功能,在幼儿教师《儿歌弹唱》培训中,教师可以同课程内容有关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上课要求、课后作业、课后活动等信息通过微信公共号进行,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共平台的微投票功能,组织学生对课程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等信息进行反馈投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通过微信可以构建《儿歌弹唱》课程信息平台。

2.利用微信构建《儿歌弹唱》课程资源平台

目前幼儿教师短期集中培训模式,由于受授课时间、授课环境的限制,培训内容多以理论的形式,而课程培训中所需要的大量钢琴演奏技巧和儿歌即兴编配演示等无法向学员展示,利用微信公共平台,教师可以构建构造《儿歌弹唱》课程信息资源平台,将培训中无法向学员讲解内容编辑、上传到公共平台上,公共平台构建可以以《儿歌弹唱》教材为目录,将教材中儿歌伴奏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以文字配谱例的形式呈现,将儿歌常用各调音阶、琶音、和弦、伴奏音型的练习等内容以视频、文字结合的方式呈现,将大量的编配伴奏的儿歌、未编配伴奏的儿歌等内容谱例、弹唱演示等内容融合在一起,构建音频、视频、文字、谱例相结合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儿歌弹唱》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

3.利用微信构构建《儿歌弹唱》培训师生互动平台

传统的幼儿教师集中培训模式,培训教师仅仅以讲解的形式将《儿歌弹唱》课程知识点传授给幼儿教师,由于受培训时间、培训形式等因素制约,无法掌握培训学员的能力差异,同时学员之间也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利用微信的对讲功能,教师、学员之间、学员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员可以将自己儿歌弹唱的音频、视频资料,利用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互相交流、沟通,构建《儿歌弹唱》培训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三、微信在《儿歌弹唱》幼儿教师培训中应用的优势

(一)扩大受培训幼儿教师的范围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开展,各培训机构幼儿教师培训任务繁重,以河南省为例,2014年“国培计划”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需要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6000人,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2400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1400人。而参加“国培计划”培训的幼儿教师相对于数量众多的各类幼儿园教师仍然只是少数,《儿歌弹唱》幼儿教师培训由于受场地、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更无法大规模开展,而微信的应用,能够使幼儿教师《儿歌弹唱》大规模培训成为可能,幼儿教师培训机构通过组建课程团队,共同构建幼儿教师《儿歌弹唱》继续教育资源平台。需要培训教师通过扫一扫功能,即可加入课程,能够使幼儿教师《儿歌弹唱》课程培训得以有效开展。

(二)加深师生之间联系,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一线长期进行幼儿歌曲弹唱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问题和经验,而授课教师幼儿园教学实践缺乏,传统的《儿歌弹唱》继续教育培训中,授课教师和培训幼儿教师之间缺乏相互沟通,不能有效互动。通过微信,授课教师和受培训幼儿教师之间可以随时随地沟通,得以共同提高。同时《儿歌弹唱》微信公共平台的创建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收集、整理教学素材、案例,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加深和信息检索能力的提高。受培训幼儿教师在利用微信进行继续教育学习过程中,网络上大量丰富的音乐信息资源不仅开阔了幼儿教师的音乐视野,而且更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信息的检索和教学交流技能,培养了幼儿教师主动学习能力。

四、微信在《儿歌弹唱》继续教育培训中应用注意事项

(一)微信环境下教学与传统幼儿教师集中培训模式的融合

微信环境下进行《儿歌弹唱》幼儿教师培训具有课程信息量大、课程知识系统,打破时空界限等的特点,而传统幼儿教师集中培训模式具有师生能够当面交流的优势。在进行幼儿教师《儿歌弹唱》继续教育培训时,授课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授课学时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可以将“钢琴基础课”、声乐、乐理等音乐理论知识以微信教学为主,而钢琴演奏技巧等课程内容以集中当面培训为主,使微信教学成为《儿歌弹唱》面授教学的补充。

(二)完善配套相关规章制度

教师继续教育范文篇6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动因;需求;经济学。

一、新问题的提出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新问题。现在有许多观点认为,一些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熟悉不够及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新问题是导致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因有偏差的重要原因。然而,笔者以为,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这一活动。我们知道,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属性,它会生产劳动力,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消费性产品,更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作为新的教育实践形式的继续教育,虽然行政属性浓厚,不能以市场行为视之。但仍然具有经济属性,是一种经济活动。中学教师则是这种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经济主体,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是由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决定的。需求程度越高,内在动因越明显;反之,则外在动因越明显。经济学中,需求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故本文拟运用一般消费需求规律和投资需求规律,对我国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做出经济学分析。

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消费需求的分析

经济学上,消费需求简称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由此可见,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摘要:1.消费者偏好(即购买愿望)。“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相反。而消费者的偏好取决于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或商品对于消费者效用的大小。某种商品越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其效用就越大,则消费者偏好越强,对该商品需求就越旺。2.消费者支付能力。所谓消费者支付能力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之差。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越高,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就越强,对商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则相反。对中学教师而言,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摘要:

第一,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和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它虽然使受训者的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强,但并不能给受训者带来高学历。在当前文凭主义还盛行的条件下,继续教育并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社会地位的明显提升,也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由于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大,对中学教师而言,参加继续教育不仅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反而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才会发出“继续教育是给教师增负”的慨叹。而且,假如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不过硬,使中学教师参训后并无获益,还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是有差别的。来自于城市的大多数教师,由于他们面临的竞争更激烈,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也更大,危机意识浓厚,因此有着较为强烈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继续教育对他们而言,有着更大的效用,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偏好也就强烈一些。相反,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相对较弱,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教师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就弱一些。高级中学的教师和初级中学的教师相比,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相比,由于其处境、素质不同,前者比后者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更强烈一些。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是缺乏强烈偏好的。

第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支付能力有差异。继续教育的收费可能不算高,但加上食宿和交通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需要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继续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具有竞争性,即继续教育提供服务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并不为零,每增加一个教师来培训,培训方就要多负担一笔费用,这说明它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它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即社会效益,表现为通过继续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学的师资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经济学中,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产品提供者,须由政府部门付费予以补偿。但在实践中,绝大部分教师是自费或负担大部分费用的。如据对杭州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次调查中得知,有40.5%的教师经费完全或基本自理,只有5.5%的教师全部报销,其余的报销一部分。杭州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了。这时,支付能力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收入了。而不同地区教师收入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城市中学教师比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包括工资和福利)一般高出三分之一;经济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中学教师收入差距更悬殊,有些边远地区甚至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新问题。并且前者比后者的培训费用往往更有可能得到报销。因此,支付能力的差异就更加凸显出来,不同地区的教师对参和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就大为不同了。

三、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投资需求的分析

众所周知,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需求,更是一种投资需求,即消费者不仅从这种消费中得到享受,同时也以此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投资是为了赢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反之则相反。假定投资成本为c,投资收益为y,投资预期收益率为R,则R=(y-c)/c×100%。

可见,投资预期收益率和投资收益成正相关,和投资成本成负相关,投资成本越小,投资收益越大,投资预期收益率就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同样,继续教育是中学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中学教师对其投资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继续教育的收益率,或者说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首先,我们来考查一下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其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摘要:一是实际成本,包括继续教育的学费、各种资料费、住宿费和交通费;二是机会成本,即假如不来参加继续教育而能挣到的额外收入。虽然,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工资和基本福利照发,但是某些补贴可能会失去。同时,继续教育大都放在双休日或寒暑假,有些中学教师本来可能会在此期间挣一些额外收入,如给学生补习、兼课,甚至带学生;还有一些农村教师,平时要兼顾家里的农活现在也兼顾不上了。三是心理成本,由于中学教师平时工作量大,心理压力重,一周工作下来,都希望能好好休息一下。现在要去参加继续教育,就得以牺牲闲暇为代价。即使继续教育放在工作日,但学校里落下的工作,照样要在空余时间补上,所以这个代价无论如何都是要付出的。此外,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在实际成本的支付上也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培训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后者在住宿费和交通费的支出上明显高于前者。因此,正如有些农村教师提出来的那样,在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上,二者是不平等的。这也是导致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如城市教师积极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来考查接受继续教育所获得的收益。按理说,中学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其人力资本增值了,收益必然会提高。但实际上,在我国存在着一个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下的新问题。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邹庄教授等人的实证分析,中国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在城镇及农村地区各为3.29%和4.12%,总体教育收益率为3.34%,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2.78%和4.46%,低于台湾的8.4%和16.1%。同样,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也不可能很高。我们假设培训方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相当高,态度积极的中学教师明显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可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即使这样,教师最多早一点评上职称,比别的老师多一点工资收益。据笔者了解,同一所学校中学教师之间收入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即使有差异,也主要是由于教师所带的班级考入重点高中或大学的学生人数不同,因而获得的奖金数额不同而导致。也就是说,对初中教师而言,所教的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的越多,其所获得的奖励就越多;对于高中教师而言,谁教的学生考入大学的人数越多谁的收入就越多。因此,在目前应试教育、整个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未有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分数,而学生的分数靠大量的辅导材料及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的投入也能获得。因此,那些态度消极的教师、甚至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强化练习、题海战术照样能提高学生的分数,照样能获取高额的奖励。因此,惟一迫使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理由就是行政压力、评职称。假若培训方提供的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则教师从中获得的收益就更小了。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总体上是低下的,有时甚至是负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投资需求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策略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继续教育尚未由中学教师外在被动的需求转化为其内在自觉的需求,是由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所决定的。要促进这一动因的转化,也须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具体策略如下摘要:

1.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确保并增加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据笔者了解,继续教育的经费原则上是由政府部门调拨一点,中学教师所在学校负担一点,教师自负一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政府部门负担的那一块经费不到位,更不用说增加了。然而,充足的培训经费是确保继续教育顺利开展并真正吸引教师自觉参加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培训经费充裕,才有可能降低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才有可能改善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从而增强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

2.在教师这一行业引入市场机制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门。虽然我国教师这一行业早已实行聘任制,但只是流于形式,很少有教师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遭解聘,除非其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要切实引入竞争机制,实施真正的聘任制,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下岗。同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定期对中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核,以此为据,不仅从精神上,更从物质上奖优罚劣,拉开不同水平教师的收入差距。只有这样,才会大大增加中学教师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从而增加参加继续教育的收益。为此,须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并全面推进教师资格证制度,让更多的人愿意并有机会参和教师岗位的竞争,迫使现任教师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而自觉地参加继续教育。

教师继续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监控;评价方式

1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1.1对教师工作素质的要求

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定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估,必须明确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这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身的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基础。继续教育评价旨在鼓励教师个性发展,促进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应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继续教育评价模式,突破传统的奖惩评价框架进行评价。目前,国际教育评价的范围不断扩大,教育评价方法越来越丰富,当代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家本杰明,提出教育方面评价的作用是促进,不只是选择。因此,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模型和通识教育评价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促进继续教育的对象的发展,挖掘继续教育的潜力。

1.2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根据职业教师的特点,参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相关文献的道德、能力、工作对公务员和企业工作人员的要求,对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要求,在政治和思想表现方面,以教师职责和工作绩效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期,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基本素质、教学、科研等方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监测和综合评价。根据以上记述的内容,按指标划分,将形成以表格内容。表格由学院相关工作领导统一,不同的相关部门人员操作,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结果。

2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原则

2.1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在继续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和方法的原则。同时,要考虑到主观能动性评价。详细描述评价,要重新真实数据,信息反馈,第一手资料,内容可以用数字记录和积累来衡量,我们要努力量化工作,要注意征求各方建义,听取意见,检查,直接先手资料,增强其工作透明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客观性和主动性评价工具。

2.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是评价对象的,在使用的经验方面的品质的评价。定量评价是评价对象的定量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两者的结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以便进行综合评价。

2.3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

教师素质的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质量“教学品质和服务品质”。因此,所有的行政制裁违法行为被记过或者更多的教师,或出现教学等方面问题的教师,或没有师德师风的教师,他的道德评价与其职业就是不符合的。同时,凡是所有的道德不符合条件的,他的整个职业工作评价也是被认为是不称职的。

2.4评价监控工作与指导工作相配合

一方面,评价和监控,是决定教师的教学宗旨的素质,另一方面,是提供指导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评估的信息,可以诊断为教育过程,更好地了解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正确的指导,提出了针对问题具有高价值性的意见,形成了“评估、指导和评价”螺旋循环模式,很好的提高了教育和科学的有效性。

3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的方法

3.1考评、监控的组织机构

建立院、系、学生四级评价体系。由其他方面的评价数据,根据统计指标的评价结果在统计学上评估。最终得出对教师继续教育结果的结论。评估团队应由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和专业教师等等组成。评估团队成员必须是公平和公正的,以确保评估的可信度。学校教育系统负责整理排列相关数据,再由评估小组成员进行统计、整理、评价,考核成绩作为老师这学期教学评估的基础。

3.2评价和监控的程序

(1)确定评价指标,发展各种类型的评价形式。根据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对教师工作的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确定对于教师工作的各类评价的标准,从而确定相关的评价表格,对发展各种考核形式的教师进行考核。(2)确定评估程序。以学期考核作为评价阶段,分平时、学期双阶段的评价和监控,为了监测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的质量,提高教师工作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日常考评和监控常常从2个方面入手:一个是高职院校各部门领导对教师日常表现、教学表现、工作量大小和教学研究科研工作等情况,进行跟进的记录评价和监测;二是教学评估小组以听课、广大学生调查等形式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期最终成绩和教学过程监控。由评估组进行整理部署,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结合通常的评估记录,教师在工作开展的评价在这学期所做的工作,收集到的记录在评估团队进行统计和数据处理。(3)评价和监测的实施。采用各种形式的监测和评价。详情如下:学生方面的评价和监控。由大学教务处和学院教务处的教师组织排在前三分之二的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填写学生分级表。学期开始到学期的课堂教师评分和学期的课堂教师评分方法。每学期至少一个老师评价2至3次。系(部)评价和监测。学院(系部)按照各科室的职能范围,通过讲座、教学检查、所有抽查,重点考核方法,动态监测教师工作。在平时评价的基础上,记录资料,教师和监控的随机或周期性综合评价。每学期至少一个老师评价2至3次。(4)评价和监测的总结结果。在对各部门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素质,在调查中收集和评价信息,综合处理,应用统计方法,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及时提供给有关科室,来提升老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提高老师工作效率。

4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

(1)高职院校全面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机构建设、组织安全和财务安全、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教师交流和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和形式。①机构建设: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开展教师年度继续教育项目等内容的评价。②组织安全和财务安全:评价高职院校领导是否重视继续教育,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是否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教师继续教育,以及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在资金方面是否得到满足。③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重点是学校教师考核制定年度继续教育计划,教师培训验收,教师培训过程监控,培训数据收集,教师进修培训质量评价。④内容和形式: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评价其多样性,是否在培养和发展的形式,以及满足高校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⑤教师成果交流: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分享成果的评价及其他形式的经验交流等。⑥教师技能提升: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过程和完成后的技能提升过程进行评价,重点对教师参与的指标、学术水平的提升、工作促进、研究、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2)个体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教学能力建设,实践能力建设,研究能力建设,以及相关能力的提高教育等。①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升:教师道德标准的评价,教师资格的提升,双师素质的教师资格和专业带头人或教师的教学等内容。②教学能力建设:评价教学工作量,应用现代技术教学研讨会,教学评价和教学成果获奖等内容。③实践能力建设:实践指的是专业教师的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相关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包括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主体实践能力主要通过教师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工作量、实践成果、服务企业能力为评价内容。④研究能力建设:评价参加研讨会的教师,参与出版专著和研究论文,科研成果奖的应用开发等。

5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结论标准

(1)学院综合评价:系统建设评价、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内容和形式,作为教师技能提升的重要指标,组织安全与财务安全、交换指标为一般指标。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不合格三等。(2)个别教师评价:评价基本素质的提高和研究能力建设为一般指标,提高能力建设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建设为重要指标。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不合格三等,评价分值80分或以上确定为优秀,79到60分是良好,60分以下是不合格。6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措施为了保证高职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一是应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中长期建设规划;二是为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态势,设立专门监管机构,明确指定职能部门负责部分教师继续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专业档案和继续教育学习档案,负责管理和开展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教师培训学习渠道长期稳定。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管理和持续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个体和整个学校继续教育质量。

作者:吴丹 孙姗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教师继续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必须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探索新的适合当地实际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学分与职称评聘关系的紧密程度还没有高度凸显,致使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是太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大多数为通识培训,专业性不是太强,致使培训的实效性不太强;培训机构人员自身参加更高机构专业培训的机制不太健全,加上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致使知识老化,素质不全面,很不能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新要求,参训教师意见比较大;培训内容没有“自助餐”式的可选择性,只能是我上啥菜你就吃啥菜,致使参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农村中小学由于编制太紧“,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小规模学校更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身患小病也不能请假,更不用谈丢下学生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了,即使有参加培训的可能,(由于丢下本班学生委托给他人照看也只是管管纪律不出乱子,受托者还有本班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在等他呢),也是身在培训课堂,而心却在学生身上,就怕学生出点问题,至于班上学生教学任务的耽误等,也只能等培训回来后补课了,很难将全部心思花在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上;正常的节假日他们也希望得到正常休息,以便处理家务,如搞搞卫生、洗洗衣服、干干农活等,这样就造成严重的工学矛盾,何况正常的节假日休息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正常的权力,相对于学期中间的指派性参训活动,他们为了晋升职称不得不选择参加于假期里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虽然从心眼里来说是不得已而选择这个时间段的培训(虽然参训要牺牲许多家庭事务时间,但却没有牺牲自己所带班级孩子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相当部分中学学区没有健全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培训无规划,选人乱指派,哪位教师应该参加培训心中无数,尤其对上面分派的参训人数随口分解,不能照顾即将参加职称评聘的教师;有些学区学校对派出参加培训的教师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配合培训单位实施积极的科学管理,例如,督促参训教师拓展延伸作业的完成,反而委托许多无关的其他事务要求等。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本职工作,结合前述现状,特提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思考如下。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教育行政职能,既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探索不断提高培训效率的新方式、新方法。

二、注重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

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应经常深入中小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教育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意见,然后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再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大家尤其是一线教师的认同。

三、提高培训者的素质与能力

对培训者进行提高培训,建立培训竞争上岗制度。培训单位应面向社会,从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愿意为继续教育培训做工作的一线校长及教师队伍中聘请兼职培训教师建立地方培训专家库,适时组织学习参观培训,分解培训专题,平日备课,到时积极上阵。

四、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要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培训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

五、探索和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用“培训机构”模式。对此必须不断改进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新模式。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值得借鉴。

六、不断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

根据教师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创设集中培训的学习情境,为教师学习创造和谐环境;创建民主对话的继续教育培训气氛;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丰富培训资源。

七、充分发挥现代远程网络技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培训机构应加强网络建设,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八、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在坚持统一培训的前提下,提倡教师自主选择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和内容,引导他们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应该立足实际,加强引导和监督,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自主创新之路,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新格局。

作者:李子荣 单位:甘肃省渭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师继续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人工智能;模式研究;继续教育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高职教师应对教育内容及教育措施逐渐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面临很大挑战及困难,因此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转变,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

一、人工智能时代

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5G互联网兴起,人工智能得到了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冲击很大。人工智能对现有的职业教育现状起到了推动作用。课题组对河北几所职业院校调查后,对上述问题做出较为系统的分析,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现有的办学模式、课程内容及信息化提出了挑战。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继续教育

目的我们课题组成员采用调研、访谈的形式,联系本校实际,利用学习和开会的机会,考察河北15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学习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广泛应用,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职务造成冲击。(1)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教师收到冲击,重复性学科知识讲授的方面教师将会减少数量。同时对深入沟通交流、探讨性、情感交流的教师岗位不可能被替代。对于个性化的导师,或者定制式的心理教师,将会有更大的需求。人工智能的来临,将会对高职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教育迫在眉睫。(2)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将会替代部分有标准操作的简单工作,这对职业教师提出更高综合素质要求,教师急需通过继续教育增加自己职业素养,才能轻松应对逐渐提高的职业标准。在以后的课堂上,教师不用在单纯的教授学生科学知识,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创造性思维进行专业训练,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会做出重大改变。(3)5G无线通信技术的逐渐铺设,给人工智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存储芯片、cpu的处理能力指数级增长、小杜与小爱等语音助手普及,学生们逐渐开始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自我学习。同时,教师授课内容、问题的观点等知识与智能设备相矛盾的时候,学生提出疑问,对教师的知识权威提出挑战。上面种种问题对高职教师知识体系和综合职业素养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教育面临急需的学科知识系统化综合性的学习应对日趋艰难的挑战。

三、调查问题分析及对策

通过课题组成员采用自编问卷对河北高职院校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的专业技术教育人员继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统计,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暴露出来很多急迫解决的课题。(一)高职继续教育资源不足。高职人员继续教育规模比较庞大,但是教学模式较混乱,比如存在资源单一独立。每个培训机构专注于独自擅长的领域,资源平台共享比较困难。同时新兴技术,新领域培训一哄而上,结果没多久就过时,培训结业证书一个接一个,真正实用的继续教育培训较少,系统性、模块化、连续性较差。对策:建议政府主导,统一资源整合,同时对培训机构证书核发规范起来,建立起一种系统性的培训机制。不仅要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杜绝乱立名目培训发证,同时对需要继续学习的高职教师一个晋升的机会,不能唯论文、课题等等偏离,参加培训后也要统筹到薪酬、晋升范围内,引导教师自主学习系统知识缺失的部门,轻松应对人工智能背景的新挑战。只有做到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有监督,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有激励,才能保证继续教育工作良性运行。(二)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资金限制,部分高职对教师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对上级政策文件理解不透彻,对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不系统,按要求推荐人选核销费用,年底写入继续教育人数,继续提高什么技能,是否实用并不关心。同时教学课时量并不会减少,甚至有些教师每周达到16课时。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工作压力采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很难进行系统化科学知识学习。同时专业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晋升不与教师继续教育挂钩。这就导致教师自主学习,系统学习不彻底,只限于紧缺知识急促应对性的学习,短暂的得到提升,在实际课堂应用的时候收到制约。对策:继续教育需要得到政策的支撑,与教学工作量挂钩,同时科研晋升要与继续教育挂钩,教师考核、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局限于培训、进修、职称晋升,同时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要求很难系统化满足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只片面注重教师某方面能力的提高,难以形成综合性的提升,不能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个人的迫切需要相统一。对策: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自主的进行系统性的学习,采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同时需要给与政策上的激励。让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得到学院的肯定,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更新各科知识,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细致学习。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对高职教师综合实践技能要求逐渐提高,这对继续教育在实践技能方面需要有新的模式。为了提高高职教师对新技术,新领域科学技术的实践性,学生实习的同时安排教师一起到一线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动态,而且还能在一线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更好的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更好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

四、结论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虽然能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较大的冲击,但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这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教育行为模式、结构形态的决定,人工智能无法改变教育的使命。根据项目成员调查的结果研究,提出高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对完善培训机构、保障受教育人员的长效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希望本文结合调查高职院校人员内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学习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提高教师自身综合业务、高职学院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提供良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文娟,许丽英.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调查研究——以福州市五所高校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8,36(06):56-60.

[2]李丹.浅谈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224.

教师继续教育范文篇10

(一)教师继续教育理念、模式需要更新

中职教师往往在需要评职称时会集中参加继续教育,平时对自我素质提升的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欠缺,继续教育随意性大,教职工缺乏把继续教育当成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纳入自己的职业规划之中。许多中职院校的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门也缺乏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管理和开发,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开发、针对性培养的规划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依托网络技术,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可以更丰富、更灵活。

(二)继续教育内容针对性需加强

现在中职院校校内培训和组织参加的校外培训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比重过多,针对中职教师特点的专业技能操作培训和解决生产一线难点问题的实操能力的培训项目流于形式,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的培训,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待创新。

(三)继续教育机制需完善

。目前对中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稍显不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资金更多是学校承担,来自企业的外在资金资助较少,对优秀学员的奖励没有,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参加国外交流、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后,培训结果无法体现教师素质提高的实况,继续教育培训效果评价机制未建立。

二、中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继续教育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这不仅成为中职院校继续教育可行的改革方向,也是难得的发展契机。中职院校要遵循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特色性、针对性、超前性、实用性、自主性的原则,创新发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培训模式和健全机制,推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教师作为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学校的决策者要牢固树立起“教师是学校第一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把建设好教师队伍放到重要地位来筹划,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从拓宽培训渠道、增加培训资金、健全奖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中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制定出详细切实可行的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训教师队伍。

(二)深化培训内容,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中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需要根据教师队伍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地设计培训内容。对学科带头人、行业领军人要侧重加强学科的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注重研究和解决生产一线的攻难课题。对青年教师,除加强上岗必备知识的培训外,要积极发挥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在跟踪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上汇报课等教学实践和培训中,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对广大教职工,则要鼓励其加强学历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和专业技能操作锻炼。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校内培训模式、网络或自考学历教学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下厂培训模式成为当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这些主要培训模式要最大程度地依托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课堂、网络教学,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学校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积极搭建继续教育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广大教职工可以分享继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对下厂培训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继续教育再学习的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看似分开的培训模式又可以有效整合,提升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四)健全激励考评机制,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职院校在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投入下,要积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引进企业的赞助资金和培训资源,鼓励教师参加更多种类的继续教育。要对参加出国培训、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加强考核评估,对培训教育转化成果的教师要加大实质性奖励。要做好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工作,有效开发出省、市之间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平台,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推进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