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知识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8 17:24:21

建筑知识管理

建筑知识管理范文篇1

1项目管理过程成熟度模型(PM)2

1.1模型概观

(PM)2模型是综合了先前几个成熟度模型开发出来的用于测评不同的组织和行业PM层次。该模型评估和定位组织当前PM成熟度层次。模型提出了一系列步骤,有助于组织增量性地改革组织整体的PM效果。本文介绍了5级(PM)2模型,以便更好理解了组织PM成熟度层次。(PM)2模型采纳PMIPM知识体,把PM过程和实践分解成9个PM知识区域和5项PM过程(见图1)。使组织可测定当前实施PM的长短处,以便争取高一层的PM成熟度。每一PM成熟度层次都含有PM的关键过程、组织特点和关键区域,见表1.

(PM)2模型采用系统和增量的方法,鼓动组织和员工争取更高的PM成熟度。评估的结果有助于组织提出建议,改进组织对PM专业技术的应用,提供并指导获取PM成熟度高一层次所必须的过程和要求。5级的(PM)2模型如图2.(PM)2模型主要用途是,给那些应用PM实践和过程的组织作一个参考点或尺码。(PM)2模型和其一套评估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不同的组织和行业中,并被证实非常有效。

适应并采纳PM新的研究成果并付与实施,(PM)2模型不断得到改进。换句话说,(PM)2模型其本身也不断地成长和走向成熟。下面详细介绍(PM)2模型知识区域和项目过程。

1.2项目管理知识区域

(1)项目集成管理,是确保项目不同要素间互相协调。项目成功和组织成功取决于,在不同成熟度阶段,把有效的PM策略与正确利用PM技术这两者相集成。项目管理的集成、应用、过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等类似的主题都包括在这一区域。第1级,项目计划没有按结构形式编制,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第2级,包括基本项目计划和项目组织结构在内的非正式PM工具和实践得到确定。第3级,建立了一套正式的PM方法并按此进行管理,此外,PM信息系统已建立和管理,用以收集、处理、分配必要的数据。第4级,组织已经建立项目控制过程,在不同的知识区域和项目之间进行集成和协调。多个项目经理和项目经理的主管将PM信息系统集成,并用于多个项目。此外,项目控制过程也综合集成,将范围、成本、进度、质量管理等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第5级,整个集成管理过程得到周密计划和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2)项目范围管理,是明确和控制项目所有的要素和可变量的过程,包括项目规划、项目控制、比较分析、项目执业指导、开工会议、工作范围说明、项目范围的合法化,以及控制过程开始实施等。第1级,在混乱状态下指派了项目经理,没有一套方法来实施和控制项目。第2级,确定了非正式的工作分解结构和范围变化控制过程,PM团队同意非正式地开始实施项目。第3级,建立了正式的项目经理执业指导和项目经理的职能,对范围计划、定义、证实过程等进行了管理。第4级,产品和范围管理已经集成,以确保项目成功,范围变化控制和证实过程制成文件并得以集成。第5级,整个范围管理过程已经计划和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3)项目时间(进度)管理,是确保项目按时竣工,这对任何一位项目经理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包括活动定义、活动程序、工期预算、工程进度开发、工程进度控制等。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如横道图、CPM/PERT(关键路径法)技术、资源配置和分层次、网络碰撞、快速跟踪项目等,以有效地管理工程进度。第1级,工程进度无标准模板,进度发展过程即不现实又无序。第2级,组织能开发非正式工程进度,用于计划和跟踪。也确定了活动清单和工作分解结构模板。第3级,已获得各种进度计划的工具和技术,可有效控制进度。第4级,已对正式进度控制过程和方法进行集成。第5级,正式的项目进度管理工具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4)项目成本管理,是确保项目在核准的预算内竣工完成,成本管理至关重要,成本超支会导致项目实施阶段严重的问题,甚至导致项目停工,包括资源计划、成本概算、成本预算和控制、已增值分析、贬值和资本预算等。第1级,无成本预算过程,结果很差,原预算很可能突破。第2级,已获得非正式的成本预算工具和技术,成本基线、资源要求、工作分解结构等也已确定。第3级,资源计划和成本预算已协调得很好,生命周期成本也使用,并已经管理。第4级,正式的资源计划、成本概算、预算过程已集成。此外,项目投资人(股东)对不同的项目成本尺度(METRICS)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第5级,已经具有正式的成本预算工具和技术,并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5)项目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将符合或超过整个管理职能的各项活动要求,包括质量理念总体审议、质量成本、统计过程控制、偏差和检测、质量改进等。第1级,工程超时、超支。返工普遍,无质量审计、无质量保证,无质量控制过程,只是在现场看一看、检查一下。第2级,组织已有非正式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通过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只是在项目合同中强制规定的情况下才提出来。第3级,已建立了正式的质量政策和标准,对质量计划和质量保证等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在实施这些活动中去发现质量问题。第4级,对获取优质项目管理过程和项目质量的目标进行集成,获取项目质量目标的进程已经量化并开始实施,最后综合集成。第5级,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6)项目人力资源管,是确保最有效地使用项目参与人员,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激励和组织,包括项目任务、工作责任、组织报告关系、人员编制、激励动员机制、领导机制、团队发展、冲突解决等。第1级,以项目为驱动力的理念,与组织的管理的矛盾,导致各执行项目经理之间的矛盾冲突。第2级,确定了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图和人员管理计划。第3级,顾客和供应商也常被纳入为项目成员,共同按受团队建设活动和培训。第4级,个人技能和团队能力的改进得到集成,项目有效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团队,清楚的认识到组织的管理,组织从中受益不少。第5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得到优化,PM过程持续改进。

(7)项目沟通管理,是确保及时地适当地生产、收集、、储存、配置项目信息,在组织各层次计划人员和实施人员之间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沟通,包括信息计划、信息分布通道、进度进展报告、管理层和顾客的信息分享体系等。第1级,组织没有正式的执行报告制度,项目实施检查通常只限于基本状况报告,而且项目检查只是在合同中强制规定的情况下才进行。第2级,确立了信息检索和分配体系,进行了非正式的实施报告和审查。第3级,项目数据按结构分类形式储、维护,定期对项目实施数据进行分析、审查、修改,以供项目评估。第4级,在项目实施报告制度中各知识区域的信息,包括范围、进度、成本、风险、质量、人力资源、采购都已综合集成。此外,项目沟通管理过程和技术也与企业组织结构综合集成。第5级,组织已具备经优化的系统来沟通管理体系,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8)项目风险管理,是对项目风险进行鉴别、分析、反应,包括确认、鉴定并量化风险,编制风险降低策略、开发适当的风险反应和控制程序。第1级,组织无项目风险鉴定程序,风险只是在事情发生后而不是在之前才认识到,没有正式的风险管理计划。第2级,可以对项目风险进行非正式的鉴定和分析。第3级,组织已有正式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风险管理成为整个工程生命周期的一项持续性工作。第4级,组织使用学习中经验教训信息,鉴别、反应、控制风险。对使用其他的PM知识区,潜在的风险源也已准备好并与以审查。对风险鉴定、量化、反应计划在几个项目间进行综合集成,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第5级,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9)项目采购管理,是确保组织获取外部的货物和服务,包括合同管理、合同风险、合同谈判、组合管理、合同终止等。第1级,没有联系市场状况分析,没有编制采购计划、征求计划。第2级,与卖方、供货商已有非正式沟通,已确定非正式的项目采购管理过程。第3级,对正式的采购管理工具和技术已经管理,采购数据经分析后编制成文,项目经理与供货商们协调工作。第4级,采购审计与整个采购过程进行综合集成,供采双方关系在多层次、多项目、每个阶段展开。业主/供货商之间建立长期关系,项目质量保持稳定。第5级,对PM过程进行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2项目的生命周期

(1)初始过程。在初始过程阶段已经认识到一个项目或一个项目的第几期工程应该开始了,PM团队应着手工作了,包括开发和编制一个潜在项目的建议书、分析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如可行应尽早生效。第1级,参与的组织没有初始计划和过程,来开发编制建议书。其结果参与组织既无建议书,也无批准书送达。第2级,参与组织只有非正式的项目建议书计划。第3级,参与组织正式的建议书受到正式审议和评估。第4级,项目建议书开发过程得到综合集成,可以管理多个项目。第5级,初始过程得以优化,PM过程在组织中得到持续改进。

(2)计划过程。导向开发和维护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完成项目的商业需要,包括确定总体范围、说明计划策略、开发成本和进度的工作分解结构,精化预算、分析委托事项、优化项目设计、开发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组织项目团队、建立以项目为驱动机制的组织环境。第1级,没有正式的计划过程,通常没有范围计划、进度计划、成本计划、质量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沟通计划、风险计划和采购计划。第2级,开发了非正式的进度计划,确定了非正式的成本预算过程。在开发和计划关键的PM方法区,组织只受到非正规培训。第3级,采用正规的PM工具和技术来管理计划过程,项目团队积极投入参与,为计划过程提供建议。第4级,关键PM知识区与计划过程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计划过程得以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3)实施执行过程。将一个组织与其他资源协调好,有效地实施项目。第1级,没有项目计划执行过程,项目范围没有证实,项目团队也没有开发和组织起来。第2级,组织已有了非正式的项目计划执行过程,合同管理和信息过程也是非正式确定。第3级,质量保证过程对项目实施进行管理,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实施过程提供意见。第4级,项目计划、范围证实、团队发展、质量保证、信息分布、合同管理等实施过程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实施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4)控制过程。采用检测进度,采取修正举措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包括收集项目进度状况、分析差异、沟通项目状况等。第1级,项目控制过程没有确立没有控制—变化体系。其结果是项目进程状况即没有收集也无标注更新。第2级,已确定非正式的项目—变化—控制过程,差异被非正式鉴定,用以测定缘由和对整个项目实施的影响。第3级,项目计划和适应性措施对项目实施数据进行控制,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控制过程提供措施和修正。第4级,对项目实施数据的收集、差异分析、状况更新等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控制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5)终结过程。确保工程项目验收,正式终结,并形成书面文字,使一个项目或项目的某一期有序正式终结,包括合同(双方或多方)执行完毕、工程经验、工程教训学习的文件编制、管理终结。第1级,没有正式的结束所有交接的终结过程,无合同执行结束过程,工程文件记载没有收集,没有分类、更没有储存。第2级,明确了非正式的结束过程,整个PM过程的关键性技术和学习和质量进行了非正式审议。第3级,完成所有的终结活动,工程文件已经储存,并得以管理。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PM方法提出总结建议,并将PM最好的方法编制成文。第4级,合同执行终结,管理执行终结,工程文件编制并综合集成。第5级,项目终结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3结束语

(PM)2模型也可用到其他行业或以项目为驱动的组织,收集并分享有关信息,对PM进行深化理解和掌控,持续改进组织使用PM的方法和实践,使所有的PM组织都受益。对于那些想努力改进整体PM实践、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率的经理来说,(PM)2模型的信息非常有用。

参考文献:

[1]J.KentCrawford,“ProjectManagementMaturityModel”,MarcelDekkerInc.2002.

建筑知识管理范文篇2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时代。根据建筑企业的特征分析了当前中国建筑企业面临的挑战,指出知识管理的三个关键问题,引入知识博客策略,并对其在建筑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分别从管理和信息技术两个角度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进一步完善,知识博客将是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知识管理建筑企业博客策略分析

1.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对知识的管理将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应该是企业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知识,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企业业绩的目的。在今天激烈竞争的环境中,KM有助于企业整合自身知识,实现知识流程化;使企业能够快速地对外界进行响应,提高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扩大知识利用的程度与范围,增强创新能力和商务智能;打破原有管理等级边界,拓展组织发展的空间。

今年1月份,NewCommForum在美国的California召开了第一届有关博客在企业中应用的学术会议,并在今年的欧洲以及纽约还将召开类似的会议。博客不仅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企业的KM领域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2问题的提出

2.1中国建筑企业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建筑企业又称建筑施工企业,与一般工业企业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产品方面,建筑产品具有固定性、多样性、体积庞大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在生产方面,建筑产品生产具有流动性、周期较长、单件性、露天高空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较低以及协作关系复杂的特点;在管理方面,建筑企业以工程项目作为利润载体和业务核心,采取承包为主的经营方式以及现场管理为主的生产组织方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当前的商业环境,我国建筑企业目前还存在着诸多挑战。

2.1.1回归企业信息化理念

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接受,但是,由于薄弱的管理基础,技术人员主导的信息化历程,部门各自为政的系统建设,计划经济下的思维惯性与市场经济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信息化理念的不和谐,导致整个中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呈现出重技术与功能、轻管理与需求,重局部与眼前、轻整体与长远,重硬件与网络、轻软件与数据,重系统与开发、轻人才与应用等不良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和体制滋生的不合理的企业信息化理念,以及在新经济时代竞争、客户和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要改变这一理念,就是要变革“技术导向”为“知识导向”,从企业运营管理出发,梳理并设计企业的KM架构,使企业的知识能够充分积累、共享和传播,在此基础上设计企业信息技术结构,从而使企业信息化从IT企业解决方案的技术迷宫回归到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常识。

2.1.2改进企业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企业在交易准则下,富有创新性地形成、改变或利用规则形成的最有利于企业自身的一系列契约关系,是解决企业运作方法的问题,其核心是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KM问题。在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密切结合的今天,数字信息流改变了企业的工作方式,以及跨越企业边界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如何将知识、技术与人更好地结合起来,打破企业原有的传统模式,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正如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现有信息网络技术已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虚拟企业、商业联盟和网络化集成建造成为现实。

2.1.3建立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企业,是知识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竞争趋势的必然产物。建立学习型企业,并不仅仅是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正规学习培训机会,而是要通过自我超越、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发展领导力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全面开发人的才能;并在企业业务过程中不断学习,促进知识的创造,组织的变革、创新和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实质就是尊重人才和尊重知识,注重“软环境”。这要求建筑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先有产品和服务,然后建立产生产品和服务的机制,最终目标是营造出有利于建筑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

2.2KM的关键问题

中国建筑企业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通过KM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彻底实施KM,就必须在以人为基础的方法和技术型方法与工具之间找到适当、有效的组合与平衡并解决三个关键问题:隐性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存储,这就为知识博客带来的契机。

3知识博客策略

Blog,是Weblog(网络日志)的缩略语。源于1998年美国,流行于2000年,2002年被引入中国。在美国,Blog这一单词已固定下来,并把写Blog的人称为Blogger,写Blog的行为称为Blogging,国内普遍将其翻译成“博客”,是指个人或团体将每天的事件、意见和信息等到Web上。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从“信息共享”开始向“思想共享”和“知识共享”转变,国外有人也将其称为Internet2.0。

国际上,博客已得到充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如Cisco,Microsoft,IBM,Intel,Nokia等)已经将博客以及类似博客的软件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实际上,博客是一种非正式的知识生产方式,在知识共享和帮助实现企业目标上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具有巨大的KM潜力,用博客提炼企业的核心知识将成为热潮。用来支持KM的博客,我们称之为knowledgelogging,或者k-Blogging,中文也可翻译为知识博客,它是现有大规模使用的KM解决方案的一种廉价高效的替代品。下文将从管理和信息技术两个角度上对知识博客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4基于管理角度的策略分析

4.1管理方式

传统的KM是分割式管理,满足分类存储的需要,往往具有割裂的感觉,比如项目合同放一块,项目资料放一块,项目专家放在另一个系统等等。而知识博客是整体式管理,能够为学习和理解事物提供完整的细节和历史背景,不仅提供重要的资料,而且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人物的观点倾向。因此,知识博客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广泛,适合于学习。

4.2KM的实施者

传统的KM由公司管理层实施,因此满足官僚组织自上而下的控制的需要往往摆在重要的位置。下层雇员对KM的需求往往被忽视。而知识博客是能够自下而上发展,即使在没有高层的参与下,往往也可以实现。但是,高层的推动会促进这一过程。因此,知识博客适合于学习型组织的分权式管理。

4.3知识的提供机制

传统的KM是组织的激励机制驱动组织的雇员提供知识,即需要KM的软的方面的配合。激励机制缺失或者扭曲,导致这种系统成了无水之池或者充满信息垃圾。输入无效率,是任何这种KM系统面临的问题。而知识博客是很大程度上依靠网络效应和声誉机制。网络效应让参与其中的人都有受益。快速的信息传播和声誉机制则激励参与者不断贡献,并且这个贡献可以获得声誉,从而相对于一种产权激励。因此,知识博客依靠网络效应和声誉机制,制裁机制相对较弱。

4.4提供的学习材料

传统的KM提供的学习材料往往与人相隔离,时过境迁,变成一种“技术性知识”,制度性知识缺失。学到死的知识,难以学到活的智慧。组织面对面的团队学习往往需要很高的组织成本。只提供学习材料,但不提供学习本身。而知识博客是将这些学习材料与人物观点和学习过程相联系,学习技术性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制度性知识。并且在这个过程构建彼此的信任和关系,而这些成为组织竞争力之一。提供学习材料,也提供学习,构建组织的关系资本。因此,知识博客在人与人交流过程中实现KM。

4.5适合的管理范式

知识博客往往是与扁平化管理相适应,鼓励平等管理,能够代表真正的员工需要,不一定与管理层的利益相冲突。因此,知识博客能将静态的KM和动态的KM相结合,带来组织范式的转变,扁平化、平等化、学习化和网络化是相互伴随的过程。但与命令-支配型组织存在一定的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管理层对于保密、控制的担忧。

5基于信息技术角度的策略分析

根据弗朗霍夫(Fraunhofer)的KM参考模型,KM的核心流程可以分为产生知识、储存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四种。下文将以此为线索,就博客的常用技术对建筑企业的知识博客策略作技术上的分析,见图1。

5.1知识的产生

知识的产生是指新的思想和见解的产生,或认识到某些新事物。建筑产品具有多样性和单件性,建筑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形形色色,一个工程一个样,企业员工要不断面临新变化解决新问题。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要从内外环境中不断发现、学习和创新来产生新的知识。

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是一种基于XML的Blogs内容聚合阅读器,通过使用RSS,企业员工不用登录网站就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来自企业内和外的知识。

基于Internet技术,通过构建企业知识博客门户,可以实现知识的统一归类和集成。并且,通过此门户,企业既可以向内部员工统一灌输必备的知识(例如专业知识、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以及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进度计划等),也可以对外推介、汇告或建立知识联盟。

群集是指企业员工可以按照兴趣或工作岗位建立博客群。同一群集可以通过快速沟通和交流促进知识的创新(如支持头脑风暴法等)。

由于“零进入壁垒”(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零距离)的特性,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超文本链接、动态更新、覆盖范围广等优势,使企业员工能够将工作过程、思路经历、思想精华、闪现的灵感等进行及时记录和。

采用非正式HTML文档,企业员工能够离开日常工作环境,随时随地,借助任何一个网页浏览器或移动设备,没有惯有条件和文档格式(可以是文本、图片、视频等)约束个人的观点和想法,更容易产生新的知识,也能将隐性知识很好地体现在文档中。

5.2知识的存储

知识的存储是指将知识储存在文件中需要用额外信息(元数据)标明以便检索。建筑生产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知识的标准化积累、动态更新和高效检索非常重要。

对XML标准化的支持,既可以实现分布式存储也为基于语义网络的知识自动获取和交换提供可能。

使用评论构建评注系统,可以向非正式文档持续添加评注数据和元数据,随着各种评注在系统中的逐渐增多,注解者之所以进行评注的原因也就随之增加。由于评注文本和它的理论基础(元数据)在逻辑上都与核心文档紧密相连,因此,评注能够增加文档的语义内涵。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核心文档前期协调所花的代价;另一方面,也可以自动地对知识进行动态更新。

完全的个人化支持为自动编制动态黄页提供了可能,通过元数据,可以直接找到拥有相关知识的人。

5.3知识的传递

知识的传递是指找到正确的收件人,即将合适的知识传递到合适的人手中。随着完成项目的逐渐增多,建筑企业也将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财富,但是,目前很多的建筑企业要么就是让这些财富“沉睡”在档案库里,要么就是关注于将这些财富进行“过分”预结构化后存于数据库中,结果是降低了传递效力,缩小了传递范围并且还导致了知识的丢失。KM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准确的知识在准确的时间传送给准确的人,因此,知识的传递非常重要。

首先,参见图2,在基于Internet的知识博客环境中,一个个知识博客个体(如A、B和C)是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在具有超级连接的HTML文档和TrackBack(也称反链接或引用通告)的支持下,任意个体A可以通过获取B的知识而同时认识了C,并且A也可以引用B的知识加以扩展深化并通告B。个体之间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个体同时兼当了知识的传者和受者身份。因此,在获取某一个体知识的同时也就能够获取相关领域的其他个体的知识,相当于打开了一个通往无数个门的“门厅”。这样,任何一个知识博客个体都可以衍生出开放的“知识共同体”,并且一个知识共同体还能通过知识化合作用而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共同体。同时,知识博客环境、传统媒介和社会环境之间总是会不断发生交互作用。

其次,通过评注系统,企业中的任一授权员工都可以在同一核心文档中添加评注内容,对核心文档进行多角度地理解,有利于不同业务单元之间的或跨学科的知识传递,在较小程度上,也能够支持隐性知识从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传递。

再者,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不主张记录所有的知识,尤其对于隐性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找到拥有知识的人。因此,可以基于Internet技术创建企业知识博客门户,由于知识博客的个人化特性,能够自动或手工生成准确的员工黄页,通过访问黄页上的元数据(如个人简档、联系方式等),就可以找到拥有隐性知识的企业员工。此外,通过知识博客门户,可以将Blog进行系统整理归类,施行推荐机制,更加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5.4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应用是指找到正确的资料和文件,使其便于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建筑生产中,如何快速应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积累的大量案例、注意事项和经验总结等宝贵知识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进工艺和减少事故,是KM在建筑企业中增值能力的体现。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员工在检索知识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知道搜索什么,并且熟悉具体、精确的检索字和元数据(例如类别、作者或创建日期);其二,不确切知道要搜索什么,只有通过广泛浏览,以便发现自己真正不知道什么。对于前者,可以通过基于关键字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对于后者,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并且获取的知识也非常有限。由于知识博客完整的基于HTML的非正式文档,这就可以通过超级链接访问相关领域的知识共同体,以便检索到系统的知识,并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语义网络,对知识进行动态准确地提取。基于XML的RSS也为知识的检索提供了一种内容聚合的工具。应用个人对核心文档的评价来支持建议系统,可以通过过滤掉不需要的文档从而提高搜索效率。

建筑知识管理范文篇3

1项目管理过程成熟度模型(PM)2

1.1模型概观

(PM)2模型是综合了先前几个成熟度模型开发出来的用于测评不同的组织和行业PM层次。该模型评估和定位组织当前PM成熟度层次。模型提出了一系列步骤,有助于组织增量性地改革组织整体的PM效果。本文介绍了5级(PM)2模型,以便更好理解了组织PM成熟度层次。(PM)2模型采纳PMIPM知识体,把PM过程和实践分解成9个PM知识区域和5项PM过程(见图1)。使组织可测定当前实施PM的长短处,以便争取高一层的PM成熟度。每一PM成熟度层次都含有PM的关键过程、组织特点和关键区域,见表1.

(PM)2模型采用系统和增量的方法,鼓动组织和员工争取更高的PM成熟度。评估的结果有助于组织提出建议,改进组织对PM专业技术的应用,提供并指导获取PM成熟度高一层次所必须的过程和要求。5级的(PM)2模型如图2.(PM)2模型主要用途是,给那些应用PM实践和过程的组织作一个参考点或尺码。(PM)2模型和其一套评估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不同的组织和行业中,并被证实非常有效。

适应并采纳PM新的研究成果并付与实施,(PM)2模型不断得到改进。换句话说,(PM)2模型其本身也不断地成长和走向成熟。下面详细介绍(PM)2模型知识区域和项目过程。

1.2项目管理知识区域

(1)项目集成管理,是确保项目不同要素间互相协调。项目成功和组织成功取决于,在不同成熟度阶段,把有效的PM策略与正确利用PM技术这两者相集成。项目管理的集成、应用、过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等类似的主题都包括在这一区域。第1级,项目计划没有按结构形式编制,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第2级,包括基本项目计划和项目组织结构在内的非正式PM工具和实践得到确定。第3级,建立了一套正式的PM方法并按此进行管理,此外,PM信息系统已建立和管理,用以收集、处理、分配必要的数据。第4级,组织已经建立项目控制过程,在不同的知识区域和项目之间进行集成和协调。多个项目经理和项目经理的主管将PM信息系统集成,并用于多个项目。此外,项目控制过程也综合集成,将范围、成本、进度、质量管理等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第5级,整个集成管理过程得到周密计划和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2)项目范围管理,是明确和控制项目所有的要素和可变量的过程,包括项目规划、项目控制、比较分析、项目执业指导、开工会议、工作范围说明、项目范围的合法化,以及控制过程开始实施等。第1级,在混乱状态下指派了项目经理,没有一套方法来实施和控制项目。第2级,确定了非正式的工作分解结构和范围变化控制过程,PM团队同意非正式地开始实施项目。第3级,建立了正式的项目经理执业指导和项目经理的职能,对范围计划、定义、证实过程等进行了管理。第4级,产品和范围管理已经集成,以确保项目成功,范围变化控制和证实过程制成文件并得以集成。第5级,整个范围管理过程已经计划和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3)项目时间(进度)管理,是确保项目按时竣工,这对任何一位项目经理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包括活动定义、活动程序、工期预算、工程进度开发、工程进度控制等。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如横道图、CPM/PERT(关键路径法)技术、资源配置和分层次、网络碰撞、快速跟踪项目等,以有效地管理工程进度。第1级,工程进度无标准模板,进度发展过程即不现实又无序。第2级,组织能开发非正式工程进度,用于计划和跟踪。也确定了活动清单和工作分解结构模板。第3级,已获得各种进度计划的工具和技术,可有效控制进度。第4级,已对正式进度控制过程和方法进行集成。第5级,正式的项目进度管理工具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4)项目成本管理,是确保项目在核准的预算内竣工完成,成本管理至关重要,成本超支会导致项目实施阶段严重的问题,甚至导致项目停工,包括资源计划、成本概算、成本预算和控制、已增值分析、贬值和资本预算等。第1级,无成本预算过程,结果很差,原预算很可能突破。第2级,已获得非正式的成本预算工具和技术,成本基线、资源要求、工作分解结构等也已确定。第3级,资源计划和成本预算已协调得很好,生命周期成本也使用,并已经管理。第4级,正式的资源计划、成本概算、预算过程已集成。此外,项目投资人(股东)对不同的项目成本尺度(METRICS)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第5级,已经具有正式的成本预算工具和技术,并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5)项目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将符合或超过整个管理职能的各项活动要求,包括质量理念总体审议、质量成本、统计过程控制、偏差和检测、质量改进等。第1级,工程超时、超支。返工普遍,无质量审计、无质量保证,无质量控制过程,只是在现场看一看、检查一下。第2级,组织已有非正式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通过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只是在项目合同中强制规定的情况下才提出来。第3级,已建立了正式的质量政策和标准,对质量计划和质量保证等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在实施这些活动中去发现质量问题。第4级,对获取优质项目管理过程和项目质量的目标进行集成,获取项目质量目标的进程已经量化并开始实施,最后综合集成。第5级,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6)项目人力资源管,是确保最有效地使用项目参与人员,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激励和组织,包括项目任务、工作责任、组织报告关系、人员编制、激励动员机制、领导机制、团队发展、冲突解决等。第1级,以项目为驱动力的理念,与组织的管理的矛盾,导致各执行项目经理之间的矛盾冲突。第2级,确定了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图和人员管理计划。第3级,顾客和供应商也常被纳入为项目成员,共同按受团队建设活动和培训。第4级,个人技能和团队能力的改进得到集成,项目有效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团队,清楚的认识到组织的管理,组织从中受益不少。第5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得到优化,PM过程持续改进。

(7)项目沟通管理,是确保及时地适当地生产、收集、、储存、配置项目信息,在组织各层次计划人员和实施人员之间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沟通,包括信息计划、信息分布通道、进度进展报告、管理层和顾客的信息分享体系等。第1级,组织没有正式的执行报告制度,项目实施检查通常只限于基本状况报告,而且项目检查只是在合同中强制规定的情况下才进行。第2级,确立了信息检索和分配体系,进行了非正式的实施报告和审查。第3级,项目数据按结构分类形式储、维护,定期对项目实施数据进行分析、审查、修改,以供项目评估。第4级,在项目实施报告制度中各知识区域的信息,包括范围、进度、成本、风险、质量、人力资源、采购都已综合集成。此外,项目沟通管理过程和技术也与企业组织结构综合集成。第5级,组织已具备经优化的系统来沟通管理体系,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8)项目风险管理,是对项目风险进行鉴别、分析、反应,包括确认、鉴定并量化风险,编制风险降低策略、开发适当的风险反应和控制程序。第1级,组织无项目风险鉴定程序,风险只是在事情发生后而不是在之前才认识到,没有正式的风险管理计划。第2级,可以对项目风险进行非正式的鉴定和分析。第3级,组织已有正式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风险管理成为整个工程生命周期的一项持续性工作。第4级,组织使用学习中经验教训信息,鉴别、反应、控制风险。对使用其他的PM知识区,潜在的风险源也已准备好并与以审查。对风险鉴定、量化、反应计划在几个项目间进行综合集成,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第5级,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9)项目采购管理,是确保组织获取外部的货物和服务,包括合同管理、合同风险、合同谈判、组合管理、合同终止等。第1级,没有联系市场状况分析,没有编制采购计划、征求计划。第2级,与卖方、供货商已有非正式沟通,已确定非正式的项目采购管理过程。第3级,对正式的采购管理工具和技术已经管理,采购数据经分析后编制成文,项目经理与供货商们协调工作。第4级,采购审计与整个采购过程进行综合集成,供采双方关系在多层次、多项目、每个阶段展开。业主/供货商之间建立长期关系,项目质量保持稳定。第5级,对PM过程进行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2项目的生命周期

(1)初始过程。在初始过程阶段已经认识到一个项目或一个项目的第几期工程应该开始了,PM团队应着手工作了,包括开发和编制一个潜在项目的建议书、分析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如可行应尽早生效。第1级,参与的组织没有初始计划和过程,来开发编制建议书。其结果参与组织既无建议书,也无批准书送达。第2级,参与组织只有非正式的项目建议书计划。第3级,参与组织正式的建议书受到正式审议和评估。第4级,项目建议书开发过程得到综合集成,可以管理多个项目。第5级,初始过程得以优化,PM过程在组织中得到持续改进。

(2)计划过程。导向开发和维护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完成项目的商业需要,包括确定总体范围、说明计划策略、开发成本和进度的工作分解结构,精化预算、分析委托事项、优化项目设计、开发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组织项目团队、建立以项目为驱动机制的组织环境。第1级,没有正式的计划过程,通常没有范围计划、进度计划、成本计划、质量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沟通计划、风险计划和采购计划。第2级,开发了非正式的进度计划,确定了非正式的成本预算过程。在开发和计划关键的PM方法区,组织只受到非正规培训。第3级,采用正规的PM工具和技术来管理计划过程,项目团队积极投入参与,为计划过程提供建议。第4级,关键PM知识区与计划过程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计划过程得以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3)实施执行过程。将一个组织与其他资源协调好,有效地实施项目。第1级,没有项目计划执行过程,项目范围没有证实,项目团队也没有开发和组织起来。第2级,组织已有了非正式的项目计划执行过程,合同管理和信息过程也是非正式确定。第3级,质量保证过程对项目实施进行管理,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实施过程提供意见。第4级,项目计划、范围证实、团队发展、质量保证、信息分布、合同管理等实施过程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实施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4)控制过程。采用检测进度,采取修正举措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包括收集项目进度状况、分析差异、沟通项目状况等。第1级,项目控制过程没有确立没有控制—变化体系。其结果是项目进程状况即没有收集也无标注更新。第2级,已确定非正式的项目—变化—控制过程,差异被非正式鉴定,用以测定缘由和对整个项目实施的影响。第3级,项目计划和适应性措施对项目实施数据进行控制,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控制过程提供措施和修正。第4级,对项目实施数据的收集、差异分析、状况更新等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控制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5)终结过程。确保工程项目验收,正式终结,并形成书面文字,使一个项目或项目的某一期有序正式终结,包括合同(双方或多方)执行完毕、工程经验、工程教训学习的文件编制、管理终结。第1级,没有正式的结束所有交接的终结过程,无合同执行结束过程,工程文件记载没有收集,没有分类、更没有储存。第2级,明确了非正式的结束过程,整个PM过程的关键性技术和学习和质量进行了非正式审议。第3级,完成所有的终结活动,工程文件已经储存,并得以管理。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PM方法提出总结建议,并将PM最好的方法编制成文。第4级,合同执行终结,管理执行终结,工程文件编制并综合集成。第5级,项目终结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3结束语

(PM)2模型也可用到其他行业或以项目为驱动的组织,收集并分享有关信息,对PM进行深化理解和掌控,持续改进组织使用PM的方法和实践,使所有的PM组织都受益。对于那些想努力改进整体PM实践、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率的经理来说,(PM)2模型的信息非常有用。

参考文献:

[1]J.KentCrawford,“ProjectManagementMaturityModel”,MarcelDekkerInc.2002.

建筑知识管理范文篇4

知识流失在建设领域经常发生,项目中知识的流失主要是由项目的特征决定的,比如组成项目团队的临时性,以及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对经验工程师的严重依赖性(KhalfanM.M.A.等,2003)。目前,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只有少数的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加以管理,而且管理手段单一,多数集中在工程项目资料文档管理。有关工程项目中知识管理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中的知识获取(SerkanKivrak,GokhanArslan,2008)、工程项目中知识集成(钟波涛、丁烈云等,2005)等方面。工程项目的临时性导致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相对复杂,工程项目中知识的获取、传递和共享需要依赖一定的信息技术、文化制度等。本文从支撑条件的角度研究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构建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支撑体系。

一、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功能目标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没有统一的概念。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卡尔·费拉保罗,2003)。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寻求知识获取的有效途径,实现知识在个体之间的传递,最终达到知识在群体范围内共享的过程,其功能目标是减少知识的流失,促进个体间知识的交流,促使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提高企业效益,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工程项目知识管理则是指在对项目进行管理时,将知识作为管理的对象,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将工程项目的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加以整合,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实现项目的有效管理,其功能目标是从项目中获取知识,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传递和共享,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

二、工程项目中知识流失的现状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各参与方(业主、设计、监理、总包和分包)之间协同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工程项目中的知识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期,随着项目的进行,知识不断地流向项目参与者。工程项目的临时团队中,各参与方是单独的个体,团队成员之间缺少默契,缺少信任,形成沟通障碍,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使得建设效率低下。随着项目的结束,项目临时性的组织机构随之解散,在一个项目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知识和经验随着项目的结束而丢失,在后续项目或其他项目中,当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人们只能重新从零开始,重复其他人员已经进行过的活动,造成知识浪费现象。

三、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难点

(一)显性知识难以共享

目前,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普遍没有得到重视,只有少数的建筑企业实行项目中的知识管理,这些企业对知识管理实施的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是对文件进行存档。这些存档的文件,例如可行性研究、总结、技术报告或用户手册等等,在编写上常常是很肤浅的,仅集中在把握标准的业务数据或是对项目结果进行描述,对失败的原因或如何解决某个特殊问题的记载常常被省略了,并且只有少数人知道文件的存放地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因此,这些文件很少会被利用。鉴于文档管理的方式只重视知识的存储,而忽视了知识的整合和共享,基本上都是建筑企业为了要实行知识管理而做出的一个形式,没有实现知识管理的真正目标。

(二)隐性知识难以管理

除了显性知识和已交付的项目所包含的知识外,项目知识还包括专门技术和经验这样的内隐知识。项目经验与参与相应的问题解决的个体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常常不是项目文件的一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它也很少转移到其他人身上,这些知识难以编码、保存在项目成员的记忆之中,在完成项目任务后,项目成员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或转到了其他项目中,他们也将新的经验带走了。项目结束就是集体学习的结束,项目参与人员转向了新的项目或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中。如果他们所掌握的关于项目的特殊知识不是直接需要的,就会产生“组织健忘”,造成项目知识的丢失。从建筑企业的员工来看,由于缺乏对知识贡献、知识创新的激励措施,很多员工不愿意将知识拿出来供大家分享,缺乏集体学习的动力。由于学习文化氛围的缺失,建筑企业部门的员工之间缺乏知识的流动与共享意识,造成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知识垄断,甚至对一些毫无价值的知识保密,这严重阻碍了知识管理的实施。

四、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支撑体系

工程项目中知识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知识管理手段单一、知识传播障碍等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需要构建工程项目知识管理支撑体系。

(一)技术支撑

基于项目的组织是按项目生命周期来运作的,它的生命周期往往很长、不重复,而且是围绕特定项目团队而建立的,项目团队的多职业化导致了知识的细分,使知识管理困难。尽管现在有了一些管理项目知识的方法,如项目事后总结、将具有专有知识的个体派到项目中、最佳实践指导、局域网等,但是它们的有效性不高。工程项目规模较大,管理过程复杂,如果将项目中所有的知识都以文档的形式管理,不仅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而且当员工要使用这部分文件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降低了员工利用知识的积极性,造成知识利用率低下。此外,仅仅通过文档管理,员工之间的知识难以交流,不利于知识的共享。因此,知识管理需要依赖一种更方便简捷的技术系统,即网络系统,以加速知识的传播速度,促进知识共享。本文介绍一种知识的共享平台——项目博客。

博客是用户用来表达个人思想而自己生成的网站,其内容按时间顺序显示。博客一直被认为是私人的媒介,由于其具有知识管理潜力,能够及时捕获和收集组织内部分散于各个角落的技能知识,近年来已经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博客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工具,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应用,比如IBM公司允许其分散在30多个分公司的员工在博客中讨论软件的开发过程和业务战略(LeeJ.,KangH.,JungT.,SeoJ.,2005)。

博客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工具,通过用户推动社会网络,是一种民主的、自下而上的知识管理方法,有助于消除建筑企业内部由上而下严格控制而导致的障碍。建筑企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取得成功必须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网络手段来实现知识的共享(Mills,2007)。项目博客,是以项目知识为基础,员工将项目中的知识写入自己的博客当中,以此作为个人知识库。不同的博客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链接,员工可以互相访问博客,可以就博客中的知识加以探讨和评论,有利于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基于项目的知识博客相互链接。

项目博客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是不同的员工博客,员工是项目和博客之间的联系者,项目博客的内容来自于员工对项目中知识的整理和加工。管理部门的员工可以通过内部网直接访问,而分布于各地工程项目部的员工则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这样可以使知识在建筑企业内部最大范围内得到共享,从而避免了由于建筑企业分散生产所带来的知识管理障碍。同时,为了加强工程项目内部的沟通,可以将属于同一个工程项目的成员的博客群集在一起,形成项目博客群,以实现快速沟通和交流,促进知识创新。

博客作为员工个体知识的基本载体,可以满足员工对于知识管理的个性化需求。员工可以以工程项目中的现有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个人的经验和想法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个人的思想和知识,储存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知识,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分类,以方便将来调用及查看。员工之间可以相互访问博客,并且对对方博客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参考,员工之间形成团队学习效应。通过这种形式,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隐性知识可以适当地表达出来,而这种方式储存的知识超越了项目、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在整个建筑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

(二)文化支撑

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共享,在项目知识管理的初期,知识共享还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许多项目成员往往不愿将自己掌握的特别是自己的专有知识与别人分享。要促进项目成员的知识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培养一种学习的理念,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来促使员工分享自己的知识。

1.培养组织学习文化。组织学习的概念是从个人学习借鉴引申而来,指的是组织为了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过程,它包括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全组织学习和组织之间的学习(黄健,2003)。组织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不同,它不仅仅是补充丰富知识理论,还使知识化碎为整并且系统化,实现知识的积累过程。在工程项目团队中,经验工程师组成学习骨干,带领全体员工进行组织学习,可以提高经验工程师和员工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团队的合作精神,促使组成工程项目组织的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

2.创建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工程项目组织中的所有参与方把整个项目的利益作为最高的共同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参与各方的自身利益。项目参与方能跨越组织边界进行紧密的沟通和协作,为了共同的项目利益在项目组织中积极地共享知识,进行组织学习、知识创新,建立一个学习型项目组织,创建一种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张立军、苏萍,2005)。基于信任的组织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起来更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在基于项目的文化中,员工之间相互信任,彼此在相互竞争中取得共同进步,员工拥有共同的心智模式,拥有共同的愿景,具有与组织相一致的目标,员工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各自学习转化为团队学习的方式,员工的生存价值在于实现自我超越。

3.建立激励制度。激励制度是实现知识共享、建立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的重要保证。工程项目具有工作周期长、任务量大、内容繁杂的特点,长时间的持续工作难免会搓减员工的工作热情,这就需要项目组织制定合理的物质和心理性质的奖励措施。如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可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给予额外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肯定员工的工作能力,同时增加员工的自信心和热情,激励员工自愿乐意地奉献出本属于自己的那种隐性知识。通过奖励对知识共享起推动作用的人员,增强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和交流知识经验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积极的知识创新欲望。由此可以将对企业知识管理有利的人员潜力发掘出来,并且不断增强这种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意识,形成学习型组织的思维模式和企业文化。

(三)组织结构支撑

传统的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见图-2),限制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阻碍了各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各参与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为目标,参与方只需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完成工程项目,而忽视了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得不同部门总会重复一些同样的工作,造成资源的浪费。

要改变这种知识垄断的现状,就要对原来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将原有的组织结构变革成一个集散式的组织结构,使得组织结构呈现出扁平化、横向型、动态性的特征,促进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比如网络型结构。

在网络结构中,以团队、工作小组为网络的节点,大多数节点相互间是平等的、非刚性的,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之间形成一个网络状,促进了组织内全方位的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促进了组织各种知识的融合,提高了组织学识以及组织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筑知识管理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建筑设计信息化图文管理知识管理协同化设计

在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设计和管理一般分为2个系统来处理。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只引进管理信息系统还是不行的,设计系统也要考虑,这样最终能使得2个系统既能结合起来运行,共同享用资源,亦能分开来单独执行任务,对节约资源有利。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2个系统缺一不可。

l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在建筑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避免误入以下2个认识上的误区:

(1)误区1:信息化只是生产工具。由于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比较依赖于工程的需求,所以有人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只是为了工程设计服务的一个生产工具,而忽略了企业信息化其实是为整个企业目标服务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2)误区2:信息化是技术问题。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性的工作,只要花些钱买些硬件和软件,教会员工使用就完事大吉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对企业管理的一次提升,它是将信息技术、企业组织构架、经营战略、营运流程、人力资源等诸方面协同集成、最重要的是流程再造促进企业管理转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要素“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所以单纯技术性的概念会将企业信息化的实践引入误区,这也是国内许多企业往往信息化投人大但效益不高的症结所在。

真正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将适合于某一行业的、经过考察多个成功企业最终将最先进最适合的管理理念融人到信息系统中的管理系统。大家需要先优化现有的管理,使用优化后的管理思想来选择定制自身使用的系统,然后再使用这一含有管理思想的系统来进一步改变大家的管理思想,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用好的思想建立好的系统,再用好的系统渗透更好的管理思想,形成良性循环。

2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设计单位最大量、最重要的工作是生产设计,信息化的要求也最紧迫。随着竞争的加剧、设计规模、复杂程度的加大,对团队协同完成整体设计、增强设计团队的配合与协同,从更深层次来提高设计效率、提升设计资源的整合、缩短设计周期、以更进一步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愈来迫切。基于这种需求,人们提出了采用图文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协同化设计相结合来完成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2.1图文管理

以纬衡浩建科技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为例解释一下图文管理。

(1)快速建立设计资源数据库。

(2)文件自动扫描上传:扫描画出的所有图形文件然后归档到某工程。

(3)手工上传。

(4)自动识别和归档。

(5)提取图鉴信息。根据建立的分类规则,将某1文件分类后归档。

(6)自动拆分图鉴。将1个图拆分成n个图,即n个文件,给予不同信息提取海量数据。根据以上几步,建立起了图文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实现全文检索,图鉴检索,图文检索,提高设计图纸的重用性,节省了开发时间,共享了资源,避免了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这样提高了生产效率,也给企业赢得了声誉。

2.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一个个体或组织将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知识管理学家认为,知识分为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而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中个人而言的,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使企业…T、应市场的挑战,并且能够比竞争者保持一定程度的领先。现在,企业对信息化系统得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处理,也不再是单纯的行政事务了,其任务是要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知识共享和再利用的问题。知识管理意味着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给正确的人,使他们采取最合适的行动,避免重复错误和重复工作。

2.3协同设计

建筑知识管理范文篇6

[论文摘要]分析了国内建筑设计行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给出了一条建筑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之路,提出了以优化的管理为前提,采用图文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协同化设计相结合来完成设计院的信息化建设。

在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设计和管理一般分为2个系统来处理。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只引进管理信息系统还是不行的,设计系统也要考虑,这样最终能使得2个系统既能结合起来运行,共同享用资源,亦能分开来单独执行任务,对节约资源有利。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2个系统缺一不可。

一、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在建筑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避免误入以下2个认识上的误区:

(1)误区1:信息化只是生产工具。由于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比较依赖于工程的需求,所以有人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只是为了工程设计服务的一个生产工具,而忽略了企业信息化其实是为整个企业目标服务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2)误区2:信息化是技术问题。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性的工作,只要花些钱买些硬件和软件,教会员工使用就完事大吉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对企业管理的一次提升,它是将信息技术、企业组织构架、经营战略、营运流程、人力资源等诸方面协同集成、最重要的是流程再造促进企业管理转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要素“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所以单纯技术性的概念会将企业信息化的实践引入误区,这也是国内许多企业往往信息化投人大但效益不高的症结所在。

真正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将适合于某一行业的、经过考察多个成功企业最终将最先进最适合的管理理念融人到信息系统中的管理系统。大家需要先优化现有的管理,使用优化后的管理思想来选择定制自身使用的系统,然后再使用这一含有管理思想的系统来进一步改变大家的管理思想,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用好的思想建立好的系统,再用好的系统渗透更好的管理思想,形成良性循环。

二、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设计单位最大量、最重要的工作是生产设计,信息化的要求也最紧迫。随着竞争的加剧、设计规模、复杂程度的加大,对团队协同完成整体设计、增强设计团队的配合与协同,从更深层次来提高设计效率、提升设计资源的整合、缩短设计周期、以更进一步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愈来迫切。基于这种需求,人们提出了采用图文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协同化设计相结合来完成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2.1图文管理

以纬衡浩建科技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为例解释一下图文管理。

(1)快速建立设计资源数据库。

(2)文件自动扫描上传:扫描画出的所有图形文件然后归档到某工程。

(3)手工上传。

(4)自动识别和归档。

(5)提取图鉴信息。根据建立的分类规则,将某1文件分类后归档。

(6)自动拆分图鉴。将1个图拆分成n个图,即n个文件,给予不同信息提取海量数据。根据以上几步,建立起了图文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实现全文检索,图鉴检索,图文检索,提高设计图纸的重用性,节省了开发时间,共享了资源,避免了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这样提高了生产效率,也给企业赢得了声誉。

2.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一个个体或组织将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知识管理学家认为,知识分为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而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中个人而言的,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使企业…T、应市场的挑战,并且能够比竞争者保持一定程度的领先。现在,企业对信息化系统得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处理,也不再是单纯的行政事务了,其任务是要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知识共享和再利用的问题。知识管理意味着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给正确的人,使他们采取最合适的行动,避免重复错误和重复工作。公务员之家

2.3协同设计

建筑知识管理范文篇7

论文摘要:在界定图书馆文化与组织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国际通用的组织文化模型与工具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进行一般性研究,并构建一个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将图书馆管理文化和服务文化各划分为4种类型,指出现代图书馆应着力构建学习文化一创新文化和知识文化一智慧文化,以增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组织文化

图书馆本身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载体、形态和现象,它是人类文明集结、保存和传承的基地。同时,图书馆又是一种具备特定组织目标、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制度化的组织结构、普遍化的行为规范的开放的社会组织系统。因此,图书馆文化应涵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及其承载的人类思想精神和知识资产,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价值理念、思想认知、精神风貌、道德准则、服务与管理规范、组织结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图书馆建筑风格、管理与服务设施等等。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积存于图书馆中的社会文明、图书馆管理运营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两个方面。前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成果,后者是图书馆人自身努力创造、争取与奉献的结果。

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包括价值理念、使命愿景、思想认知、行为模式、管理风格、人际关系、建筑、服饰等在内的文化现象。它是图书馆自身的文化,既有民族、区域、行业文化的共性,又有图书馆各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个性。

根据美国著名组织文化专家Schein关于组织文化的定义,我们可将图书馆组织文化分为物理行为、显性价值和隐性认知三个层次。其中物理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表层文化,包括图书馆建筑、装饰、标志、设备、员工服饰、行为结构与流程等;显性价值是组织表述和崇尚的价值观念、愿景使命、战略目标、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隐性认知是内化和潜藏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头脑中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真理真实、人类本性、人类活动以及人际关系本质的基本假设、认知、思想、信仰等,由于它们大部分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或者隐秘的状态,所以很难被观察和描述。隐性认知是图书馆组织文化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它与图书馆显性价值一起引导、激励、约束着图书馆人的各种行为。

2图书馆组织文化的类型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组织文化类型或特质的模型与工具,它们从多个角度对组织文化进行分析与分类。除了美国著名组织文化专家Schein关于组织文化层次的划分外,英国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CharlesHandy提出了权力文化、角色文化、任务文化、个性文化四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并用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来对应他所描绘的四种基本的组织文化模式:宙斯(Zeus)代表权力,阿波罗(Apollo)代表角色,雅典娜(Athena)代表任务,狄俄尼索斯(Dionysus)代表个性。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母斯·核斯克特教授在前人研究基础总结出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企业文化类型。美国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Denison教授提出文化特质模型,从一致性、适应性、参与度、使命等方面考察组织文化。美国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Quinn教授提出了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从外部一内部、灵活一控制两个维度将组织文化划分为支持导向、创新导向、目标导向和规则导向四种,等等。这些文化类型或模型都可以用于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考察。

另外,基于图书馆组织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可以将图书馆组织文化分为经济人文化、社会人文化、自我实现人(文化人)文化;根据图书馆所在国家、民族文化特征,可以将图书馆组织文化分为美国文化、日本文化、中国文化等;根据图书馆所在系统,可以将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分为公共文化、学校文化、科研文化、专业文化;根据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容方面,可以将其分为图书馆管理文化、图书馆服务文化、图书馆技术文化、图书馆建筑文化。

3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

上述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的研究都是将一般性的组织文化理论应用于图书馆。为找到更能体现图书馆特色的组织文化工具,本文尝试构建一种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

3-l图书馆组织文化与知识管理和服务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和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它的重点在于以人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目的是要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知识服务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以解决用户闯题方案为直接目标,通过对用户知识的需求和问题环境的分析,向用户提供经过智能化处理的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产品。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和服务与组织文化在内容和方式上有很多的相似与相关性,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优化人的思想认知来促进组织和个人问题的解决,相互之间存在着映衬、衔接与通融的关系。

现代图书馆从来就是提供文献、信息与知识管理和服务的社会事业单位,肩负着保管和提供社会公共知识,传播人类文化与文明的社会服务职责。同时,图书馆作为知识型社会组织,在自身人员与机构管理中也面临着贯彻实施知识管理理念,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组织能力的课题。这些功能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都可以而且必要通过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特别是图书馆显性价值、隐性认知文化的管理来引导和支撑;同样,图书馆知识管理和服务的实施也直接意味着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由于社会信息化、知识经济及图书馆自身都处在持续变革发展过程中,当我们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的视角来考察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时,很容易发现不同的图书馆在履行公共知识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及贯彻实施知识管理的方式和程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都反映出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与发展态势的不同。

3-2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为反映图书馆履行公共知识管理与服务职能及自身贯彻实施知识管理的水平和模式,本文试以馆员和客户(包括图书、信息、知识与咨询服务的用户)为横轴的两端,以图书文献和思想智慧为纵轴的两端,以知识和信息为同心圆的核心,构建一个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如图1所示。

3.3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管理文化在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中,纵轴的左边为图书馆管理文化。依据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手段、条件和水平,即根据图书馆实行信息公开、知识共享、人本管理、学习促进和知识刨新的情况,而将图书馆管理文化由下往上分为科层文化、人本文化、学习文化、创新文化四种。

其中,科层文化强调等级秩序,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职位描述和垂直沟通,形成上下级的命令与服从、指挥和控制关系。它是一种传统和基础的图书馆管理文化,适应图书馆业务运行及资产、人事、行政计划等稳定、有序管理的需要。图书馆馆员的行为趋向和相互关系既遵循严格的等级与规章制度,又受到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图书馆管理信息主要是自上往下的流动,馆员对知识信息的占有和贡献与其职务和地位成正相关关系

人本文化视图书馆馆员为管理的第一要素素,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自觉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把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认识人、理解人、感化人、发展人、培养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管理方法与管理艺术贯通于图书馆管理实践,作用于图书馆管理过程。按需设岗,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按岗取酬,劳酬挂钩;对奖金的发放、荣誉的授予、职称的评定都以业务水平和岗位实绩为依据。实行管理信息公开,使每个馆员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和潜能

学习文化通过鼓励图书馆馆员自我学习并提供岗位培训。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馆员业务素质与工作技能。在图书馆内部建立知识积累与共享的机制、制度和平台,奖励和尊重那些专业技能突出、乐于分享知识和经验的专家型馆员。图书馆馆员广泛学习图书馆业务知识及其他各学科专业知识,成为具有渊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知识管理团队,从而为图书馆开展专业化知识服务提供良好人力资源和知识技能保障。

创新文化是在上述文化基础上的提升。图书馆依靠馆员的力量和各种社会资源,切实开展方法、技术、知识与思想体系的创新。根据时展推进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变革。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与社会地位。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民主气氛浓厚,知识技能更为卓越,具备开展知识创新的管理运营能力和面向客户需求提供高端咨询服务的谋略智慧。

3·4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服务文化在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中,纵轴的右边为图书馆服务文化,依据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内容、方式、理念、条件,即根据图书馆集成性信息平台、集成知识平台建设以及开展文献、信息、知识、决策咨询服务的情况,而将图书馆服务文化由下往上分为图书文化、信息文化、知识文化、智慧文化四种。

其中,图书文化是图书馆基本的和传统的服务文化,图书馆主要提供图书、报刊等文献的收藏、整理、检索、阅览服务。客户(主要是读者)把图书馆当作查询、借阅图书文献进行自我学习和研究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场所。

信息文化是在录音、录像、数字、网络媒体发展起来以后,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新发展。信息载体和媒介的多元化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媒体的发展不断挤占印刷型图书文献的生存空间,网络数据库越来越成为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重要甚至主要组成部分。图书馆通过网站、桌面工具等手段将自身的数字信息资源嵌入用户环境,满足用户宽泛或专业的信息需求。

知识文化是指图书馆主要提供面向知识内容的针对性集成性的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这里的知识服务主要还是显性公共知识与机构知识及其平台的服务。

智慧文化是指图书馆通过深入挖掘利用自身及社会的知识智力资源,直接为客户提供面向解决方案的决策咨询服务特别注重利用自身的专业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发掘图书馆及社会专家团队隐性知识与思想智慧,为集团和个人用户提供面向课题与决策的客观的评估报告和具有可行性的战略、策略解决方案;通过不断开发和产出高附加值的知识与文化产品,使图书馆成为文化整理、文明传播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建筑知识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一、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人员机构组成具有复杂性。在目前的建筑施工企业中,不仅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也有理论知识丰富,文化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些综合素质非常强的管理人员。而且企业的人员组成也相对复杂,一部分是通过一些高校招聘的毕业生,这部分人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论水平,但是实践经验却十分匮乏;还有一部分是在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这部分人的实践操作能力很强,但是学历不高;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是企业自己培养的或者从外引进的一些实践能力以及知识储备都比较高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这类人知识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在施工企业的发展中,不管哪一种类的工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不同层次的人也具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人的职业素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导致了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具有很高的复杂性。2.人员持续不断的流动性。和一般的生产企业不同,建筑施工企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生产场所。当施工企业接到一个工程项目时,会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以及技术的复杂程度并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构建出相对的管理机构。而且该机构的生命周期也是随着项目变化而变化的。当项目建设完成或者需要进行下一个项目时,就必须重新调整机构,这些特点也导致了施工企业的人员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分散性,而且企业频繁的人事变动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度非常大。3.员工绩效考核的薄弱性。在建筑施工企业中,一般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手段,有些员工总存在“干活的不挣钱,拿钱的不干活”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不高,员工之间不是比较谁的技术高,责任心强,而是比较谁干活少、拿钱多。此外企业还缺乏成本管控手段,导致一些员工不重视成本控制,只为了自身利益不顾一切的抢进度,以完成任务作为目标,其余一律不予考虑,这也使得企业的经营利润受到了影响。

二、创新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1.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建筑施工企业中,要想促进企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尤为重要的,这也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在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施工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以及外部的具体竞争环境,同时还要了解国家未来的发展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便科学预测企业未来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才,并且要制定具有可行性的人才吸收计划,包括外部的招聘,内部的员工培养以及合理的激烈政策等,从而制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2.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企业管理的最小单位就是人,而人的管理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人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每一位员工的理念,则代表着企业的理念,企业的理念则昭示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必须要进行思想理念的创新,并且在进行理念创新的同时,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好、做完善,考虑到方方面面,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另外,企业还需要在改变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理解上面努力,向员工传达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帮助员工重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愿意配合企业为此出一份力。比如说,企业可以在招聘的时候,放弃传统的以年纪和资历为主要标准,而采取一些新的招聘方法,实现公平的人才选拔。实际上,理念创新并不容易,企业必须要落实各项工作,真正实现企业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和看法。3.要加强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知识管理、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想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企业必须要加大这三者的互动,实现相互促进和相互牵制。在知识管理方面,可以鼓励员工提供新方法和思路,例如改进工艺,或者生产出新产品等。此外,在人员招聘与培训,员工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方面也要体现出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是业发展的载体,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单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施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由于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有着不同于其他生产企业的特点,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对困难,这就需要施工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向敏.浅谈如何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6,03:49-51.

[2]李欣.浅析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6,07:95.

[3]刘祥贵.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29:167.

建筑知识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电力设计企业;知识管理;资源库

电力设计企业普遍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已经具备建设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但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的一体化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知识与经验没有得到有效积累;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知识没有得到有效共享;知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1-3]。因此,电力设计企业有必要建设一套知识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平台和管理措施将企业宝贵的知识财富固化下来,提升整个企业管理水平。

1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水平及状况

我国企业经过几年的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合资企业和政府机构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水平相对较高,而国有和民营企业则处于较低状态。合资公司如IBM、AMT、施耐德电器低压(天津)有限公司等已经将知识管理制度化,在国有企业中,IT业、电信业和石油化工业相对领先。在电力设计企业中,广东电力设计院、华东建筑设计院、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等已有内部的知识管理系统,宁夏电力设计院和上海企源软件合作开展平台的部署工作,四川电力设计院和中国知网合作开展知识管理的建设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型企业会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而展开建设工作。

2企业知识获取的方式

企业知识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来自企业内部;另一类来自企业外部。任何一方面的知识变动都会引起企业知识存量的变化。然而,对内外部知识资源的利用方式将影响企业知识管理的成效。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途径,企业员工可以获取大量已存在于企业中的知识,这些知识有报告、表格、文档、数据库等多种形式。通过一种途径可以获取多种知识,同样一种知识也可由多种途径得到,对这些形式的知识进行分析,才能为知识的应用做准备。

3企业知识的管理

企业获取知识之后,知识的保存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知识在不断变化、更新之中,同样存储在信息系统中的知识也需要进行不断的管理和维护更新,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及安全性。(1)权限管理。知识是由企业内部各部门贡献的,其中涉及到标准、规范、企业规定等知识,需要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统一维护,需要将企业部分知识的建设与维护按照权限分配到各部门,由专人进行管理。不同部门的知识管理人员只能在其权限下进行知识的创建和维护,不能维护超出其权限的知识。(2)分类管理。在知识管理平台中,知识是存储于企业知识库中的,根据在知识管理建设阶段梳理的知识库分类,建立知识库的多层分类结构,实现知识在多维度、多层次下的管理和应用。(3)审核管理。上传的知识文档需要经过知识管理专职审核。审核的内容包括:文档分类、关键字、相关专业、摘要等相关信息,并审核文档质量。建立知识鉴定审核流程,知识管理专职进行常规审核,无法准确鉴定的知识由公司各业务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骨干鉴定审核,并反馈给知识管理专职,经审核后。(4)管理。所有上传到知识管理平台的附件和文档,必须使用规范性的命名,以方便文档的查询使用。除规范的命名外,还必须按规定提供关联的多维度属性和权限要求。对于在知识管理系统中直接存储的文档,在上传知识文档时必须填写文档的标题、摘要、关键字、分档分类、主作者等属性信息。

4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及应用

为了解决在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知识管理问题,结合已有的知识管理方案,建设了符合电力设计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知识库、知识门户、知识搜索、知识地图、知识推荐、知识收藏、知识订阅、专家管理库、情报管理、知识权限管理、系统维护管理等模块。主要数据信息来源包括:项目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系统、标准化信息系统、文档安全系统、互联网信息等。知识管理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知识管理系统页面如图2所示。(1)知识库。知识库实现组织内部的文档等显性知识的分类和统一管理等功能,提供知识共享的方法与手段,实现无限层级知识分类设置,灵活的文档审批流程自定义,文档的增加、编辑、删除等,支持文档点评、推荐、版本管理、收藏,基于灵活的权限控制的分类管理。(2)知识检索。设计企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成果主要是OFFICE格式类型的报告和DWG类型的图纸,本平台使用的搜索引擎可以根据关键字对OFFICE、PDF及CAD等格式的文档建立索引,以实现精确的全文搜索;使用爬虫技术深入文件内部,对诸如DWG文件中地形图里的道路名称、建筑属性等信息进行爬取并建立索引,使用者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方便地检索到文件中的所有信息;可以根据文档属性(主题、录入者、作者、部门、主类别、辅类别、关键字、创建日期、资料说明)进行组合条件的高级搜索,对搜索结果可以按相关性、文档创建日期等进行排序。(3)知识收藏。为便于查看,用户可将浏览的知识或感兴趣的知识保存进入个人收藏夹中,并可自定义收藏夹目录和文档标签。当用户浏览具体文档时,可通过“加入我的收藏夹”保存进入个人收藏目录。用户以后可以方便地通过收藏夹快捷地进行文件查找和定位。(4)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或称知识分布图(又称知识黄页),是专家整理的一种知识索引,是知识的库存目录。从技术上讲,知识地图的实质就是知识目录的总览,它允许对知识目录所描述的组织知识资源进行处理、浏览和形象化。知识地图可帮助人或组织发现有哪些知识项目及其分部地点位置,以便员工按图索骥找到他们需要的知识来源。即利用信息手段组织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各知识条目之间关系的综合体,是组织中协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专家管理。通过构建企业的专家网络系统,实现对企业内部专家的规范化管理,形成统一的员工专家团队,通过系统互动交流机制,充分挖掘他们隐性的经验知识,并沉淀下来。从企业的角度,沉淀了宝贵的知识资产,减少骨干员工的流失对企业的影响;从企业专家的角度,能够大大减少他们的重复性工作,并放大他们的工作价值;从企业员工角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6)知识问答。知识问答模块是将一些知识库中缺少的经验性知识,从员工头脑中挖掘出来,并通过问答的方式将问题和答案显性化,保存在知识系统中,使后来者可以方便地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查询,并获得前人的经验性知识。(7)积分商城。为了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分享,知识管理系统在后台有一套完善的积分体系,分享知识、阅读知识、回答问题等行为都有相应的积分奖励,这些积分可以通过积分商城进行兑换,让用户可以真正体验到积分的价值,起到了物质激励员工的作用。只有体会到积分的价值感,企业员工才能持续地为企业提供知识、分享知识,不断丰富知识库的内容。(8)培训地图。培训地图可以使新入职的员工尽快掌握与生产工作相关的知识,学习路径图按员工工龄进行分类,每个分类作为一个节点,点击该节点(分类)后显示自己当前需要学习的文档以及学习过的文档或视频。目前,企业知识管理平台运行有序,形成了员工自发上传、分享知识的文化。截至2018年8月,根据统计报表的数据显示,企业文档已创建10063条,浏览文档数量44448条,知识地图创建数量41条,工程设计奖项216项,科技奖项186项,专有技术奖项3项,QC小组奖项121项,技术标准38项,326篇,专利164项,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公司知识管理平台建设成果在公司运营中已开始发挥作用。

5结语

良好的知识管理将对设计院企业这类智力密集型企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以及支撑作用,可以切实推动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级知识库的不断扩展、更新,可为企业个人能力的持续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金瑶,张草,张德坤.大数据时代电力设计院知识管理新形势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20):120-121.

[2]贾琨钰.大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设计[J].计算机与网络,2018(4):60-63.

建筑知识管理范文篇10

目前为止,对于BIM技术暂未有明确的概念定义,不同的组织与学者专家对BIM技术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想法。初步BIM技术定义为建筑信息模型,是利用3D技术形式构成的有关数据信息模型进而应用在建筑管理中,影响深远。

1.1BIM模型完整性特点

BIM技术在项目工程中不仅能够对几何信息与拓扑关系进有完整的展现,也能够将项目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描述,例如:项目名称、结构、特点、材料属性、施工流程、经济投入、安全性等完整的展现。

1.2模型关联性特点

信息模型内的目标具有自动辨别、相通性特征,系统可以根据有关数据进行模型分析进而以文档、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若模型内的一个目标变动,那么其他关联目标也将变化,进而确保模型的关联性与整齐性。

2铁路勘查设计现状与BIM技术应用

BIM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翻了传统铁路勘查设计管理形式。立足于不同理论知识体系与网络协同方法,BIM技术是基于设计与实际内容为落脚点,进而实现信息化铁路勘查设计管理形式。根据勘查设计环节分析,建筑模型的拆合、数据信息搜集、调节,以及其他信息管理成为设计过程完善、分工协作的内在原因。因为勘查设计内容与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改变了以往的设计模型,例如:数据处理、设计方案、施工流程、施工组织、指标控制等全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这一角度得出:BIM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在数据信息整合还是成果展示上都具有帮助性作用。BIM技术也成为今后铁路勘查设计的主导方向,设计单位工作重心变为建筑信息模型建立与应用。其中,BIM技术信息化管理效果也得到了凸显,对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如:质量、设计、知识管理、技术水平等,并且在今后发展中BIM技术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3铁路勘查设计BIM技术应用管理建议

3.1BIM软件选择

铁路勘查设计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点,设计站前、站后等不同设计内容。对此,应用BIM技术首先应对站前、战后等专业列出具体内容,与信息管理单位进行预算商议、比较进而选择最佳BIM软件。

3.2组织结构分工

BIM具有一定严谨性与系统性,能够改变原有组织结构。部分组织变为新BIM技术的应用。想要确保BIM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其过程中做好责任分工。例如:BIM经理主要分配BIM资源与权限;BIM信息部门则负责规范信息原则制定与调整;BIM设计人员负责模型设计与构建。通过不同责任分工使勘查设计单位的管理更有序化、制度化。

3.3人员技术水平提升

BIM技术对于人员要求较为严格,需要人员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掌握与经验进而确保BIM技术的有效应用。因此,单位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BIM技术讲解、教育,教育安排需要综合技术水平、人事、时间等多项内容。

3.4系统管理

BIM技术的应用对信息化基础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一,做好各专业的有效配合,数据信息的产生对于通讯网络要求更为严格。因此,要求单位确保硬件与通讯的符合信息化要求。第二,三维设计效果具有一定复杂性,电子文档完整、格式多样、文档间的应用也尤为繁琐。因此,要求对文档下载、编辑、批改等做好权限管理。

3.5BIM与信息化平台应用

信息化基础建设是BIM技术的应用的基础,如何将BIM技术应用与铁路勘察设计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融合是重点研究的方向,将是行业内企业信息化必须考虑的因素。目前,BIM技术的应用主要基于各个独立软件的单一、分散的应用,在应用BIM相关软件的同时,应加强BIM软件应用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融合,结合铁路勘察设计的专业系统多的特点,打通各软件数据的接口,实现数据在平台系统间的流通和应用。这将是我们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的目标,也是行业推广和应用的目标。BIM技术和知识管理融合方面。以往的知识管理中,知识提取具有重要作用,企业需要结合较多项目经验进而制定较多方案,为铁路勘查设计提供参考。不过,不同的标准方案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些设计师时常由于经验不足而未能掌握不同设计方案要求,成为现阶段设计知识的当务之急。对此,应用BIM技术首先能够将知识库和BIM数据库相连接,进而提出前提要求,应用各研究成果。其次,不同专业中的技术研究在数据库建设与设计阶段的应用。第三,知识地图和数据库的有效交互。如今,各设计成果与业务逐渐趋于BIM化,知识管理与BIM技术结合成为必然。

4结语

在今后发展中,BIM技术将紧跟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升,广泛应用各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当然,在铁路勘察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也将随着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es)等国际行业标准组织的推动,更多交通、铁路行业BIM标准的推出和,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并不断趋于成熟。

作者:徐茂元 单位:中交机电工程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骏,李安洪,刘厚强,叶明珠,张洁茹.BIM在铁路行业的应用及其风险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