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础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7:11:55

建筑基础论文

建筑基础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智能建筑信息化背景智能化人性化舒适信息服务安全服务

1.智能建筑的基础

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1)电子商业的出现,包括网上信息服务、电子购物、电子银行和服务、网上攻读学位;(2)管理工作的变化;(3)制造业和活动全球化。有了Internet,一个新设备可以在美国设计,印刷,俄罗斯制造。

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智能建筑是通过配置建筑物内的各个子系统,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全面实现对通信系统、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空调、共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公共安全等)的综合管理。所有这些,从技术上也为智能建筑的产业起到技术上的支撑作用。

2.智能建筑的社会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日本对各职业的分类,就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的职业人数,1955年时,为1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26%;1985年时,为28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47%.这表明一个从社会中脱胎而出的、新型的信息化的到来。信息资源成为社会生产的一种主要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信息产业的产值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因而它是一个国家产业,甚至是全球性产业,带有明显的独立和交融特性。

1957年,在美国从事技术、管理、职员等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人员首次超过蓝领人员。1974年到1984年,美国办公室工作效率增加4%,而同期工业增加100%,农业增加200%.同时办公费用却以15%速度递增。另一方面,白领阶层的增加,人们对办公环境的好坏也愈加重视。依赖于大量享有高薪的办公人员提供服务而运行的经济,无法承受办公费用高涨而功率低的状态.这一矛盾必然要由适用于信息化社会的手段来处理。智能建筑的产生为解决这一展开了广阔前景,尤其是其通信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80年代以后,由于高技术的冲击,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和奖金匮乏等问题,这就出现了一些原来由政府投资的、通信等项目,向民间和国外开放,出现了“建筑—经营—转让”即所谓BOT方式。1984年美日通信和电信业开始改革并全面开放、大幅度自由化。尤其是90年代冷战结束,大批高技术军工实现“军转民”,使得信息技术市场上出现如火如荼的竞争格局。所有这些都为信息社会的完善和智能建筑的出现创造了社会条件。

3.智能建筑的概念及其发展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建筑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厦(IntelligentBuilding,以下简单称IB)的出现,使得一幢幢楼就变成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有众多的小公司,各种商业的生活行为要求数以兆计的信息和控制指令进出整座大厦。IB把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大厦”这一术语逐渐在建筑业流行起来,在国内的楼宇建设中正流行一股“智能化”的热潮。许多房地产商在广告宣传时,将其大名必冠以“智能化”或“5A甲级智能大厦”。但大厦的“智能化”并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更不是时髦的头衔能随便加在自己头上。我们必须对智能大厦有一个全面、综合、深入的认识,这对于设计者、使用者乃至发展商都是非常重要的。

3.1智能大厦的沿革。IB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也是楼宇设备监控的演变史。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80年代,微电脑技术的崛起再加上信号传统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所有设备都可以显示于大楼内的中央监控室,并且较容易地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CityPlace)的大厦(如图1),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时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高公司,纷纷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大楼(HI-Tech.Building),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同时,高科技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九应变能力,也对办公或环境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日本第一次引进智能大楼的概念在1984年的夏天,近十年来建成了野村证券大厦、安田大厦、KDD通信大厦、NEC总公司大楼、ARK森大楼、本田青山大楼。日本是对IB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和进行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1995年底日本还成立了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据有关估测,美国的智能大厦将超万幢,日本和泰国新建大厦中的60%为智能大厦。美国也宣称1995年以后要大幅度增加智能大厦的比例。中国的第一座智能大厦被认为是北京的发展大厦。此后,相继建成了一批准智能大厦如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上海证券大厦其智能建筑的全部弱电工程由美国一家工程公司承包。

总之,进入90年代以后,智能大厦蓬勃,步美、日之后尘,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3.2智能大厦的内涵与体系结构。(1)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智能大厦机构”对IB的定义:“智能大厦是人们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及其内在关联的最优化,提供一个投资合理、效率又高的舒适、温馨、便利的环境。”(2)美国智能建学会(AIBI,AmericanIntelligentBuildingInstitute)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舒适性的大楼。(3)日本的建筑学界强调IB就是高功能大楼,是方便有效地利用信息与通信设备,并利用楼宇自动化技术,具有高度综合管理功能的大楼。(4)新加坡规定IB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具有保安、消防与环境控制等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调节大厦的温度、湿度、灯光等参数的各种设施,以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设施,使数据在大厦内进行流通;三是提供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能力。(5)我们的认识:IB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将智能型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筑物。

3.3建筑物的运作综合智能化通常由五个方面组成:

A、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调、通讯等等。他们又各有特色,如水又分为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热水、生产污水、消防用水、生活及生产废水处理与循环使用、生产及生活污水的处理等。而这些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最佳方案并完成其运行。B、建筑物的节能运作。智能建筑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求取更高的效率。C、通信自动化。利用电信网络、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为大厦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D、办公自动化。E、安全保卫自动化。通过各种摄像、各种感触探测器进行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并经由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进行控制保护。

概括地讲,IB是由建筑、CA、OA、BA等四种系统所构成,将它们进行有机性的整和后,以便对办公室的业务处理提供各种高度化的机能,从而达到经济性、机能性、可靠性及安全性的目标。CA、OA与BA系统共同组成了大楼的头脑与神经系统,而建筑系统为三系统的躯体,同时亦为大楼居住者的活动空间。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学科之上的交叉。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标志。

主要:

贺业钜等:《建筑研究》,建筑出版社。

《新建筑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名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黄绳:《建筑设计新概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曹伟:《智能建筑及其发展》。

建筑基础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深基坑支护;技术;管理

1深基坑支护的基本类型

1.1桩锚结构支护类型。现阶段,在我国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普遍运用桩锚深基坑支护技术手段,其根本原因是此项施工技术操作较为简便,技术难度较小,可以使灌注桩与锚充分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发挥挡土作用[1]。因此,针对地质条件恶劣、施工环境复杂的地区,通常情况下都会应用此项技术手段。1.2连续墙式支护类型。连续墙式支护类型,顾名思义,在实际施工建设中,是连续的[2]。连续墙式支护类型在建筑工程通常应用钢混型墙体,此种施工技术相比于其他技术,存在较大的差异,连续墙式深基坑技术手段的施工侧重于构筑前要做好泥浆护壁工作。

2建筑基础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存在的问题

2.1实地地质勘察不详细。在建筑基础工程深基坑施工期间,人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多数施工人员或者有关企业没有实现对实际施工区域进行勘察,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反馈核实,从而对后续的建设施工进度造成不良影响。施工人员没有根据相关施工勘察解决为其制订施工建设方案,以至于施工方案与实地情况存在差异,对工程建设造成不利影响。2.2降水问题处理不及时。在施工控制期间,对施工质量影响最核心的要素就是降水问题,如若施工人员没有将降水问题有效解决,一旦降雨,就会对深基坑支护结构造成不良影响,使地基出现变形等问题,甚至可诱发安全事故,威胁工作者的生命安全。

3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基础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3.1工程概述。某校综合实训楼、裙房以及地下车库场地工程项目,综合实训楼地下2层,地上26层,建筑高度99.75m,基础埋深9.8m;裙房地下2层,地上4层,基础埋深9.8m;地下车库2层,建筑高度8.8m,基础埋深9.8m。结合GB50025—2018《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划分标准,建设综合实训楼属于甲类建筑,裙房与地下车库属于丙类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基坑位于学校之内,在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周围构造物的稳定安全,以避免造成不可逆的不良后果。3.2深基坑支护施工重点。3.2.1土方开挖施工。施工期间,要确保围护桩28d桩身强度参数要超过1.5MPa,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由于此次施工基坑面积较大,并且深度较深,因此,采用分段区施工方法。水平支撑梁以下部位的开挖施工,需要确保混凝土强度满足标准后进行。应用挖掘机,要在支撑梁以上进行施工。支撑梁上部填土的厚度要大于30cm。与此同时,满铺厚度要超过2.0m的钢板再实施挖掘。在施工期间,要注重对测量放样的控制,明确工程桩与降水井等实际部分与标高,并在此地做出相应标志,在此范围内应用小型挖土机与人工作业方法,实施挖掘施工。3.2.2内支撑施工技术。1)钢筋加工支撑技术钢筋加工支撑施工作为支撑支护施工的重要环节,钢筋加工支撑之前,要对钢筋加以处理。而封膜绝缘工作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封膜工作需要利用绝缘胶带,对钢筋的表层进行缠绕处理,以此保证胶带与钢筋间没有缝隙,达到钢筋与混凝土隔绝的目的。封膜工作完成后,要对其进行查看,查看是否预先留出焊接部位,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把焊接好的钢筋放置于深基坑之中,使其与支护桩同高。钢筋计要与深基坑边缘呈直角状,同时确保钢筋计相关数据与钢筋数据相一致。利用高密度焊接的方法,使连接杆和钢筋密度相结合。焊接期间,可以应用毛巾等辅助材料,把钢筋计包裹起来,并在焊接期间向毛巾上浇凉水,避免由于焊接导致温度升高对有关仪器设备带来不良影响。另外,还要注重深基坑附近电缆的保护,应用毛巾等材料将其覆盖,因焊接会生成大量的电火花,容易对附近电缆带来损害影响,而毛巾可以将电火花阻隔,确保电缆安全。各个部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后,实施混凝土调配。2)混凝土支撑在深基坑支撑工作中,合理运用混凝土,可以确保深基坑支撑工作有序完成。借助泵送方式进行浇筑,坍落度维持为约160mm。首先,展开搅拌桩施工,立柱环节要把支护柱打孔,将混凝土填入孔中,使支撑成形环节在相同水平面之上。施工期间,垂直缝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预留,缝隙处保持干燥整洁,后续进行清理、打浆等工作内容,以此确保缝隙接口紧密效果佳。支护柱与支护柱的距离控制在100mm,要对垂直度加以重视,避免出现扩孔问题,期间混凝土填充要一直进行,合理把控操作时间差,才能避免受混凝土填充打孔振动影响。3.3降水作业。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运用深基坑支护技术手段,需要利用有效的降水方法,提升降水作业水平。在实际施工建设中,可以利用建设截水沟、集水井等方式,将地面水排放至其他管道之中,避免因深基坑顶部附近的水流入基坑内,影响施工效果。针对基坑内部水,应该合理设置排水沟与集水井。在降水工作期间,要对其展开全面监护,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应急措施,以此提升深基坑支护施工的整体性效果。

4深基坑支护施工的管理策略

4.1加强注重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目前,建筑基础施工普遍存在施工复杂的特征,尤其在各项指标方面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对各项深基坑支护技术加以重视。深基坑支护作为建筑施工的临时性支护结构,可以确保基坑开挖施工有序进行,根据自身在功能作业方面的差异性,深基坑支护施工中主要以支撑系统、挡土系统为主,从而要对深基坑挖开深度加以管控,根据有关要求标准进行施工建设。4.2提升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在深基坑支护施工中,时常会出现因框架结构大于自身称重能力导致框架结构发生变形,进而使地下管线与边坡受其影响,如若结构变形状况十分恶劣,势必会影响施工进度,降低深基坑支护施工效率。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现场工作者应该加强施工现场监管力度,还要做好实际数据分析与测量工作,制订完善的设计方案,针对施工中存在的变形问题提出有效的优化方案,以此确保施工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效果,要合理利用深基坑施工技术手段,立足于实际施工状况,对深基坑支护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制订完善的施工建设方案,才能确保建筑基础施工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宁,王国文.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与管理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12):171.

建筑基础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川康殖业银行;四川商业银行;风格

关于重庆民国时期建筑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细化,从原先较为简单的介绍到比较有针对性的装饰研究,关于川康殖银行和四川商业银行的讨论也逐渐随之深化。但现行研究在对于这两座建筑建筑风格的探讨上还是不够深入。本文将依据沃尔夫林形式分析中的五对概念,对这两座银行建筑的建筑风格进行更为明确的区分。

一、川康殖业银行

川康殖业银行的建筑正立面虽有装饰但装饰简洁,多采用几何纹样,少突出于建筑结构基本形式的立体性装饰物,对于建筑基本结构形式没有形成遮挡,显示了限制的、规则性的、固定的形式,属于沃尔夫林所讲的“封闭的形式”。这种简洁的装饰同时也突出了建筑物清晰的轮廓线条,给建筑物带来了“线描的”特征。可把握的外轮廓线,满足了诉诸触觉的视觉要求,让整个建筑拥有了“清晰的”面貌。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建筑正立面,没有强调建筑的深度关系,体现了“平面”的特点。银行一、二两层爱奥尼亚柱头的双柱独立于其他部件且与三、四两层仿壁柱的装饰物上下对应,将建筑从纵向上分成了势均力敌的两个部分。窗户周围的装饰物虽然统一却没有强烈的主次之分。处处彰显着“多样统一”的关系。

二、四川商业银行

四川商业银行正立面的装饰比川康殖业银行更为富丽。银行一楼仿制的粗毛石墙面、大门横梁上勋章式的装饰物、各层窗户周边等等装饰细节在遮蔽基本建筑形式的同时为观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画面。这些装饰纹样在排布时体现出的疏密关系以及涡旋、勋章、花束三种纹饰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建筑外观的运动感,满足着视觉的观看,却给阻碍了我们用眼睛去把握这栋建筑的外轮廓线。装饰物使得建筑轮廓线更为复杂多变,建筑外观也带有了“模糊性”。银行正立面选择了马蹄形的布局形式。同一水平面上,建筑凸部的窗户装饰相同,样式对称,与凹部的窗户迥然有别却两相对照,彰显建筑“深度”的同时明确了建筑的主次关系。银行虽有两种类型的柱子但都极具统一性。窗户四周装饰用的柱子与其他装饰是衔接在一起的整体。四根贯穿2到4层的爱奥尼亚巨柱看似独立却连接了纵向上关系相对松散的窗户。各种细节都明确了“同一统一”的关系。银行“一层有采光天井,上有一钢架支持的镶嵌彩色玻璃的穹顶(现已被封)”1,但从建筑外观上无法看到这个穹顶,掩盖了建筑固有的形式,形成了“开放的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川康殖业银行装饰简洁,基本的结构样式是流露出来的,具有“线描的”“平面的”“封闭的形式”“多样的统一”“清晰性”几个特征,倾向于欧洲古典主义风格。四川商业银行大量的装饰物遮盖了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更倾向于“图绘”“深度”“开放的形式”“同一的统一”“模糊性”几个特征。其正立面体现出的欧洲元素更倾向于巴洛克。

参考文献:

[1][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风格发展的问题》[M].洪天福、范景中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年6月版.

[2]李睿.《重庆市近代金融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方芳.《巴蜀建筑史—-近代》[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4]屈仰.《重庆抗战时期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2011年.

[5]郭小兰.《重庆陪都时期建筑发展史纲》[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建筑基础论文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柱式人像柱

论文摘要:原始社会至今,作为建筑承重构件的柱式在满足结构需要的同时从人体形态出发历经了种种演变,其功能也由最初的祭祀、防御保卫等逐渐向视觉上的审美转化。本文追溯了人像柱发展的历史渊源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类学根源。

一、建筑中的人像柱

谈到人像柱,必言及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建筑精神里,人体结构始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理念之中。希腊主流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并被赋予了人的形体。把人体艺术同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是希腊建筑师的伟大创造之一,这一时期颇为盛行的人像柱和人像柱廊更是别出心裁,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对人体艺术的崇拜和绝妙表现力。其中被称作“苔拉蒙斯”(telamones)的男像柱,将建筑承重构件雕刻以奋力托住重物姿势的男子形象,承受着外檐的重量,并与其身后的建筑形成空间过渡。此外,以雕刻女性形象来替代圆柱而支撑檐部的女像柱在这一时期的神庙建筑中也十分盛行。维特鲁威认为,女像柱一词来源于一位名叫Caryae的妇女,她因支持波斯人而被罚负重为奴;至于男像柱,维特鲁威认为还找不出其它原因。可见,以人像代替柱子是以表示惩罚或象征力量的方式“进入设计问题”的。除了人体形态的具象表现,模仿人体和量化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在古人看来并不矛盾,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源于此,古希腊的三种柱式才打破了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森严感,裸体雕塑柱式显得开朗、明快而富于生机,充溢着青春的美与入世的热情。古希腊神庙建筑盛行的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也与人体相似,好似正确分配的肢体,其生命力令人叹服。

事实上,人像柱并非源于古希腊,而可追溯到史前的非洲。非洲原始部落的住宅中所使用的人像柱表露了雕塑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其中女像柱多取跪姿,头顶短柱支撑屋顶;相比之下,男像柱则显得硕大而有力。有些建筑则周匝树以木桩为墙,每根木桩朝外的一面均雕刻成十分夸张的女性形象。这些人像柱有些是祖先形象,有些是其它的神,而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宅居的安全,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中国汉代的房柱虽非具象的人形,但其柱身、栌斗也均含有人像的意向。虽然说作为柱廊或墙壁的人像柱并非像位于建筑中心的雕塑一样具有统领全局的含义,但它也绝非简单等同于柱子或一般的装饰。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考证,无论是柱子的纯粹功能概念,抑或雕刻的美化装饰概念似乎都出现较晚,而当时的人像柱可以说既具有力学的支撑功能,又兼备了保护房屋安全的巫术功能。这与我们今天将柱子上的雕刻视作多余的累赘,甚至会破坏其力学性能的看法大相径庭;被雕镂了人像的柱子不但没有削弱柱子的力学功能,反而因其神性而加强了安全防护的整体功能,将“雕刻”与“柱”二者完美结合为一个互补实用的功能系统。而以上种种现象也令人不禁产生疑问,人像柱的起源究竟是在何时呢?

二、从人牲到图像的转化

人像柱与建筑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作为从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代替或加强了建筑的局部功能,与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满的整体结构图式,二者相得益彰。人像柱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人类学渊源,人对神的顶礼膜拜,对神庙建造的巨大热情,始终是推动柱式语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种动力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并具有普遍性。

为追求神的庇护和转生来世,人牲殉葬、献祭、奠基这些看似残暴的行为在古代颇为盛行。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房屋遗址下及周围,两千多年来一直流行着埋藏儿童的瓮棺葬,而瓮棺中的儿童和埋在殷墟基址门侧及当中的武士极有可能就是门神最早的原型。无独有偶,这种以人作为奠基、祭祀的行为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上也十分普遍。如在非洲原始社会的城市奠基仪式上,有将杀害的儿童埋在城市的西门一侧作为祭品的记载;古代日本在建桥时,曾将人牲奠祭桥下;古代苏格兰流行以人血来浇铸建筑基础的迷信活动;在德意志、斯拉夫也有此“劣迹”;在加里曼丹群岛上,甚至还实行过用女奴为大房子的第一根房柱奠基的残暴仪式。

建筑基础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基坑支护;方案选择

毕业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坑支护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要选题之一,从理论知识上涉及岩土和结构有关的多个学科[1],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灵活运用大学期间所学的大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毕业设计,基坑支护设计应侧重于概念和方案设计,而不是施工图设计。接下来,笔者将根据多年的设计经验及论文指导经验,就设计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一解析。

一、支护方案的选择

支护方案的选择是基坑支护设计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基坑是一门区域性、个异性、经验性很强的学问[2],支护方案千变万化,与基坑深度、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周边环境、主体地下结构及基础形式、基坑平面形状及尺寸、施工的可行性及便利性等诸多因素有关。表1列出目前常见支护结构所有形式和使用条件[3]。根据基坑的实际情况,可在基坑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支护形式,也可采用上、下部不同结构类型组合的形式。因此,支护方案的选择灵活性很大。学生在依据表1进行方案选择时,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深刻理解所设计基坑的原始条件,如:根据建筑结构施工图分析基坑深度和规模等;根据勘察报告分析场地的土质条件和地下水情况;现场踏勘并结合总平面图、地形图及勘察报告、地下管线图等资料综合分析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并将上述基本信息一一列出。其中,对土质条件和地下水条件分析时重点应根据《土质学与土力学》等理论课程进行初步的、定性的判断。基坑工程中,江浙沪地区土质条件和地下水条件可归为几个大类:一是软土类,软土呈流塑状,含水量大,但主要为结合水,降水困难,一般需真空井定点进行降水;二是可塑类至硬塑类粘性土,含水量较小,一般采用明排水即可,不需要采用井点降水;三是粉土、砂土类,通常含水量较大,排水条件较好,需要进行井点降水;四是岩石类,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因岩土条件较好,无需进行降水,其支护结构受施工难度影响,优先采用土钉或放坡进行支护。一般来说,土与水是同时存在的,因此支护方案和地下水处理方案是同时考虑的,且二者相互影响。以常州纺仪厂项目为例,该项目设2层地下室,基坑挖深9.2—9.7m。上部1—7m土层为硬塑粘性土,以下为富含承压水的砂性土和粉土,含水量大,透水性好,且具承压性。类似基坑的常规支护和地下水处理方案为排桩+内支撑(或锚杆)支护、截水帷幕+坑内管井疏干降水;但实际方案选择时,结合当地特有的地质条件,采用放坡土钉墙支护及敞开式管井降水方案,大大节约了支护工程造价和施工工期[4]。因此,不同的地下水处理方案对支护方案的选择影响很大。2.根据基坑的基本信息确定基坑工程的设计安全等级以及变形控制要求。3.采用优选法确定支护方案: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应主要依据前面“1.”、“2.”所述的条件,结合表1从大量备选方案中筛选出少量几个较好的方案,利用优化设计综合评判法进行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最终确定一个相对最优的方案[4]。

二、支护结构的强度及稳定性计算

确定支护方案后,需要进行支护结构的截面设计以及强度和稳定性计算。此时,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实际项目设计、施工等各阶段都是依据现行规范或规程实施的。因此,设计计算时应让学生去查阅相关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以及工程所在地的政策文件,选择对应支护结构的计算分析参数和方法。如支挡式结构稳定性验算时,规范规定不同的支护类型验算的侧重点不同:悬臂式支护结构主要验算嵌固稳定性、整体滑动稳定性,其嵌固深度一般由嵌固稳定性决定;单支点支护结构主要验算嵌固稳定性、整体滑动稳定性、抗隆起稳定性(坑底软土时验算),其嵌固深度一般由三种稳定性综合决定;多支点支护结构主要验算整体滑动稳定性、抗隆起稳定性(坑底软土时验算),其嵌固深度由上述两种稳定性综合决定。再如荷载组合的综合分项系数,《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规定为1.25,而南京地方规范规定采用1.35[6]。

三、设计图纸的绘制

通过设计图纸的绘制,可以考察学生对结构图纸的表达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的能力。毕业设计偏重于方案设计,图纸以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所选择支护方案为目标。一般来说,基坑支护设计图纸至少包含下面几部分:支护设计总说明、周边环境信息图、支护结构平面布置图、剖面图、大样图、降水井平面布置图、降水井剖面及大样图,可视具体情况增减或合并。

四、总结

基坑支护设计涉及理论知识范围广、综合性强、经验性强,且需满足现行规范和规程的要求。就学生毕业设计需要完成的内容,本文从方案选择、设计计算、图纸绘制三个大方面进行详细剖析,解决了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为教师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周勇,郝哲,李永靖.基坑与边坡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7.

[2]康剑伟.关于基坑设计的几点思考[J].低温建筑技术,2015,37(09):134-135.

[3]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4]宫卫民.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124-126.

[5]马庆平.常州纺仪厂项目基坑支护方案选型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04):75-77

建筑基础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则;优化设计;措施

1引言

高层建筑结构日常使用过程中,不仅要承受外部载荷,还要承担自身质量及其他竖向载荷。而且,高层建筑会受到地震、风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建筑用途、结构类型、抗震条件等要素开展结构优化设计工作。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2.1安全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需要将结构安全问题摆在首位。在进行结构预设工作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混凝土结构安全性标准为指导,确定高层建筑整体设计价值及意义。保证建筑的安全设计,满足相应标准规范要求,确保设计高效、合理[1]。2.2适用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需要综合内外多种因素进行建筑的功能性分析,对高层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构思,综合分析建筑整体功能性需求,保持建筑良好的适用性,充分发挥高层建筑自身特点,以便获取良好的结构性能。2.3可靠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需要结合材料、技术、工艺等要素进行综合控制,在预设过程中针对高层建筑可靠性、安全性、耐用性进行选择及提升,都需要考虑以上要素的影响。在后续混凝土结构设计期间,秉承安全性原则,以耐用性为前提进行分析,确保混凝土结构可靠性满足高层建筑建设需求。

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3.1合理布置建筑平面结构。高层建筑平面布局结构会对建筑抗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而抗震性能是所有建筑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重点关注的基础性工作。具体设计工作中,要按照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则、要求、标准等进行设计,关注混凝土结构材料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根据建筑楼层高度选择合理的抗震等级。一般情况下,简单、对称、规则的建筑结构能够提升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并且消耗地震释放的部分能量,能够很好地弱化地震的延伸作用,降低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而对于多塔结构、顶部塔楼结构等要掌握其振型数,合理控制其大小,做好设计数据核算,严格遵循标准规范设计要求,遵循抗震设计理念开展工作,在满足建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择规则性较强的平面结构,进而提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2]。3.2选择有效的抗侧力结构形式。高层建筑抗侧力结构系统能够提升建筑水平抗震性能。日常混凝土结构设计,要综合建筑功能性、高度、结构等要素进行考虑,选择有效的抗侧力结构形式。若建筑高度小于50m,且内部空间要求标准高,可以选择框架结构作为混凝土结构抗震体系,以便充分利用框架结构的灵活空间;若建筑高度在100m左右,可以选择剪力墙结构,确保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刚度满足标准要求,且结构水平位移较小;对于建筑空间、结构类型都要求较高的建筑,可以选择框剪结构、框筒结构等进行设计,在满足高层建筑功能性要求的同时保障结构抗侧力刚度达标。3.3根据建设要求选择基础类型。高层建筑基础需要承载上部所有结构重量,其类型的选择需要根据施工区域水文、地质勘察资料,以及上部结构形式、载荷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立较为科学的基础形式。而且,高层建筑基础类型会对建筑安全、功能、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必须以慎重的态度对待,选择科学、有效的基础方案。若建筑层数较少、载荷较小,且建设区域水文、地质等要素处于较好水平,可以选择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这2类基础经济性、便利性都非常高;若建筑层数较多、载荷较大,且建设区域的水文、地质等要素存在较大问题,可以选择桩基础,通过桩基的摩擦力、端承力将上部载荷传递到大地当中;若建筑层数较多、建设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优越,或者建筑层数较少且基础持力层的土质较差,均可使用筏板类型的混凝土基础,增加高层混凝土结构与下部持力层之间的基础面积,降低土层单位面积荷载,提升基础整体承载能力[3]。3.4关注薄弱层结构的设计工作。高层建筑薄弱层的设计非常关键。这主要是由于薄弱层会在外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出现屈服形变问题,给混凝土结构带来较为严重的安全影响。因此,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期间需要对结构薄弱层进行重点关注,选择有效的设计方法提升整体结构安全性。若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竖向结构刚度不连续,而楼层刚度比低于标准规范要求,就出现了结构薄弱层。此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放大调整系数调整结构薄弱层的构件设计,确保薄弱层安全标准满足规范要求,提升整个高层建筑抗震能力。3.5优化转换层结构设计工作。高层建筑底部各层对建筑空间要求存在多种标准,这就需要在高层建筑当中设计转换层来完成整体的结构转换。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设计需要关注转换层上下竖向结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将落地剪力墙百分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并解决建筑竖向结构构件刚度突变问题。若无法合理设置建筑转换层内部结构形式,很容易造成高层建筑竖向刚度突变性转变,进而出现抗震不利的薄弱点,影响高层建筑整体结构安全。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上、下2部分的刚度来说,需要严格控制其刚度比,确保能够提升建筑竖向构件的抗侧力,来降低建筑整体竖向构件刚度突变造成的问题。使整个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位移比、整体性、刚度比都能满足标准规范要求。另外,还要通过设计控制高层建筑上部的竖向构件数量,以便降低转换层结构的刚度差值,避免混凝土结构转换层发生突变性的刚度转换,保证高层建筑整体结构能够满足工程建设要求[4]。3.6控制混凝土自身参数性能。优化设计混凝土配比,选择中水化热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原材料需要送检试验,保证测试结果合格,结合施工工程现场测得的各类砂石骨料的含水量、直径等,计算出实际使用砂石料的施工配合比。严格按照砂子—水泥—石子—水的顺序进行上料,确保混凝土搅拌的均匀性,要按照混凝土塌落度以及搅拌机容量来确定出搅拌的时间,确保现场满足早期强度要求。关注混凝土水化热控制方式,在材料当中适当添加相应的辅料、膨胀剂,替代后浇带作用。若在冬季施工,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冻害问题。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塌落度,确保混凝土性能保持一致,防范附加应力问题,减少混凝土出现裂纹的问题。完成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覆盖,做好保温养护、保湿养护工作,严格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度。

4结语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体系较为复杂,其设计工作的经验、技术都有了较大发展。在此背景下,开展高层建筑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要注重其布局,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其结构平面状况,选择安全、合理的结构类型,满足高层建筑建设整体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迪.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33):84-85.

【2】达欣子.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稳定设计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9):85-87.

【3】崔贵玲.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与处理[J].河南建材,2019(5):285-288.

建筑基础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原始社会至今,作为建筑承重构件的柱式在满足结构需要的同时从人体形态出发历经了种种演变,其功能也由最初的祭祀、防御保卫等逐渐向视觉上的审美转化。本文追溯人像柱发展的历史渊源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类学根源。

论文关键词:柱式人像柱

一、建筑中的人像柱

谈到人像柱,必言及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建筑精神里,人体结构始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理念之中。希腊主流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并被赋予了人的形体。把人体艺术同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是希腊建筑师的伟大创造之一,这一时期颇为盛行的人像柱和人像柱廊更是别出心裁,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对人体艺术的崇拜和绝妙表现力。其中被称作“苔拉蒙斯”(telamones)的男像柱,将建筑承重构件雕刻以奋力托住重物姿势的男子形象,承受着外檐的重量,并与其身后的建筑形成空间过渡。此外,以雕刻女性形象来替代圆柱而支撑檐部的女像柱在这一时期的神庙建筑中也十分盛行。维特鲁威认为,女像柱一词来源于一位名叫Caryae的妇女,她因支持波斯人而被罚负重为奴;至于男像柱,维特鲁威认为还找不出其它原因。可见,以人像代替柱子是以表示惩罚或象征力量的方式“进入设计问题”的。除了人体形态的具象表现,模仿人体和量化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在古人看来并不矛盾,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源于此,古希腊的三种柱式才打破了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森严感,裸体雕塑柱式显得开朗、明快而富于生机,充溢着青春的美与入世的热情。古希腊神庙建筑盛行的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也与人体相似,好似正确分配的肢体,其生命力令人叹服。

事实上,人像柱并非源于古希腊,而可追溯到史前的非洲。非洲原始部落的住宅中所使用的人像柱表露了雕塑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其中女像柱多取跪姿,头顶短柱支撑屋顶;相比之下,男像柱则显得硕大而有力。有些建筑则周匝树以木桩为墙,每根木桩朝外的一面均雕刻成十分夸张的女性形象。这些人像柱有些是祖先形象,有些是其它的神,而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宅居的安全,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中国汉代的房柱虽非具象的人形,但其柱身、栌斗也均含有人像的意向。虽然说作为柱廊或墙壁的人像柱并非像位于建筑中心的雕塑一样具有统领全局的含义,但它也绝非简单等同于柱子或一般的装饰。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考证,无论是柱子的纯粹功能概念,抑或雕刻的美化装饰概念似乎都出现较晚,而当时的人像柱可以说既具有力学的支撑功能,又兼备了保护房屋安全的巫术功能。这与我们今天将柱子上的雕刻视作多余的累赘,甚至会破坏其力学性能的看法大相径庭;被雕镂了人像的柱子不但没有削弱柱子的力学功能,反而因其神性而加强了安全防护的整体功能,将“雕刻”与“柱”二者完美结合为一个互补实用的功能系统。而以上种种现象也令人不禁产生疑问,人像柱的起源究竟是在何时呢?

二、从人牲到图像的转化

人像柱与建筑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作为从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代替或加强了建筑的局部功能,与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满的整体结构图式,二者相得益彰。人像柱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人类学渊源,人对神的顶礼膜拜,对神庙建造的巨大热情,始终是推动柱式语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种动力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并具有普遍性。

为追求神的庇护和转生来世,人牲殉葬、献祭、奠基这些看似残暴的行为在古代颇为盛行。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房屋遗址下及周围,两千多年来一直流行着埋藏儿童的瓮棺葬,而瓮棺中的儿童和埋在殷墟基址门侧及当中的武士极有可能就是门神最早的原型。无独有偶,这种以人作为奠基、祭祀的行为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上也十分普遍。如在非洲原始社会的城市奠基仪式上,有将杀害的儿童埋在城市的西门一侧作为祭品的记载;古代日本在建桥时,曾将人牲奠祭桥下;古代苏格兰流行以人血来浇铸建筑基础的迷信活动;在德意志、斯拉夫也有此“劣迹”;在加里曼丹群岛上,甚至还实行过用女奴为大房子的第一根房柱奠基的残暴仪式。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以战俘和奴隶充当祭祀人牲的方式逐渐被其它手段所取代。例如,墓葬中的“俑”原本是活人,其原型为“方相”——一位能摧毁强敌的勇士。

从上述分析出发,不难对人像柱的起源进行如下推测,即作为建筑中一部分的人像柱极有可能经历过一个从人牲——俑——人像柱的发展演变过程。由此可见,在人类历史上从用人牲殉葬、奠基到偶人、雕塑的转化过程中,“始作俑者”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带头作某种坏事的人,而是在人类文明历史上作出伟大贡献的雕塑艺术家。由于时代的发展将人们彻底从精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最初作为雕塑构件的人像柱也逐渐摆脱了抵御、祈求等精神功能,而逐渐将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审美与愉悦作为其主要功能之一,甚至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将人体美的形态抽象出来,在满足结构需要的同时以多样化的手法营造着高贵、典雅和优美的建筑,展现着自身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①乔弗莱·司古特:《人文主义建筑学》,张钦楠译,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9。/

②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1。/

③昌平先生:《中国避邪术》,新疆大学出版社,乌鲁木齐,1994。/

④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1988。/

⑤(英)爱德华·泰勒,刘魁立主编:《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⑥杨伯峻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北京,1960。/

⑦(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⑧EnricoGuidoni,PrimitiveArchitecture,RizzoliInternationalPublications,1987./

建筑基础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桩基础是一种古老、传统的基础型式,又是一种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生命力很强的基础型式。近二十年来,由于工程建设和工业技术的发展,桩的类型和成桩工艺,桩的承载力与桩体结构完整性的检测,桩基的设计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然而,由于土的变异性及桩基与土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迄今成桩质量的控制与检测,桩基的计算理论与方法,仍然是不够完善而有待研究发展的。本文对单桩和群桩的沉降计算方法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它们的适用条件。

桩基础在房屋建筑中是一种很常用的基础,在桩基设计中,最主要的是确定竖桩的承载力与沉降,尽管在过去漫长的时间内,从事岩土工程的研究者和工程师们,为了精确计算和预测桩基的沉降,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提出过一系列的计算桩基沉降的方法,但时至今日,对桩基沉降的预估仍然不熊充分地反映真实的情况。

1单桩的沉降分析计算

1.1荷载传递分析法

荷载传递分析法是单桩荷载一变形分析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从规定的荷载变形传递方式来计算桩对荷载的反应。其基本的概念是:将桩离散为一系列等长的桩段(弹性单元),每一桩段与土之间的联系用非线性弹簧来模拟,桩端处土体也用非线性弹簧与桩端联系。

在运用荷载传递曲线中,该法假定任意点的桩位移仅与那一点的摩阻力有关,而与桩其它位置的摩阻力无关,故没有考虑土体的连续性,所以对分析桩群的荷载沉降关系是不合适的。

为了获得现场的荷载传递曲线,需要安装许多的仪器进行桩的荷载试验,且试验成果推广到另外场地并不一定是完全成功的。

1.2剪切变形传递法

Cooke(1974)提出了摩擦桩荷载传递的物理模型,该模型为了简化计算,作了一系列假定并认为:当荷载水平p/pu较小时,桩在轴向荷载尸作用下沉降较小,桩土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亦即桩沉降时周围土体亦随之产生剪切变形,剪应力从桩侧表面沿径向向四周扩散到周围土体中;摩擦桩一般在工作荷载作用时,桩端承担的荷载比例较小,沉降主要是由桩侧传递的荷载所引起。

1.3弹性理论法

弹性理论法是对桩土系统用弹性理论方法来研究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土之间的作用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桩对土,土对桩,桩对桩以及土对土的共同作用模式。以弹性理论法为根据发展出一些计算单桩沉降的方法,这些解法虽略有不同,但一般都基于桩的位移与临近土位移的协调条件,为此,借助于轴向荷载下桩身的压缩求得桩的位移,又应用荷载作用于半无限体内某一点所产生的Mindlin位移解求得桩周土体的位移。由于弹性理论假定桩土界面普遍满足弹性即界面不发生滑移这一条件,沿界面诸相邻点的桩位移应与土位移相等,由此即可求得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分布,并进而求得桩的位移分布。

1.4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

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就是根据各土层的参数分别计算各层的沉降后总和求得总的沉降量。这种浅基础的最终沉降量的常用计算方法在桩基设计中,主要用于大直径的的单桩(墩),考虑到其桩侧阻力的荷载分担比相对较小,桩端底面积大且其荷载分担比也较大,因此可仿照扩展基础采用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当用以计算深基沉降的其它条件相同时,用明氏应力分布求得的最终沉降与实侧推算结果较为接近;而用布氏公式算得的值要比实测值大1/2至1/3,并且给出的实用应办计算公式及附加应力系数表格。用分层总和法分析单桩沉降时,要考虑压缩层的计算深度,可参照文献[17][20]的有关规定确定,或按照一些实甩的经验公式确定。

2群桩的沉降分析计算

2.1弹性理论法

弹性理论法群桩沉降分析的塞本假定与单桩相同,其主要依据是Mindlin解的位移与应力解,以此为基础形成位移法和应力法,此外还发展了一种简化弹性理论位移法,以位移解为基本解,但采用应力法中关子桩侧摩阻力为线性的假定,在位移基本解的积分中舍去高阶无穷小量。以Poulos,Buterfield,Davis,Geddes等的群桩沉降弹性分析理论为基础的计算体系中,叠加法是比较成熟和应用较广的一种简化方法,详细阐述了其原理和计算过程,该法在忽略桩对土位移的加强效应简单的假定基础上,把单桩的分析扩展到桩群,2.2实体深基础(等代墩基)法

多智网校诚招全国各地市独家线下商,共同开发网上教育市场。多智教育()!

实体深基础法是现在工程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计算群桩沉降的方法该计算模式是将承台下的群桩及桩间土看作一个等效墩基的一个实体深基础,在此等代墩基范围内,桩间土不产生压缩如同实体墩基一样工作,然后按照扩展基础的沉降计算方法来计算群桩的沉降。

由于计算时考虑的前提条件不同,研究者提出和使用着计算的不同模式,其主要差别在于选用的假想实体基础底面的位置不同,以及对地基土中附加应力的考虑和计算不同根据桩距地基土的性质不同,桩间土实际上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缩变形,另一方面假想的实体基础存在着侧面剪应力的扩散作用为了消除这些差别对群桩沉降计算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集中表现在所采用的模式上。这些措施是:

1.变动假想实体基础底面的位置,以考虑桩间土存在压缩变形的可能,这是Peck和Terzaghi等人建议的模式Peck等建议将假想实体基础底面置于桩端平面以上高度处,取为桩长的1/3处(桩位于均匀并土中时)或进入持力层深度的1/3(桩穿过软弱土层并进入坚硬土层时〕这种建议涉及的影响因素过于单一,因为假想基底位置上升的因素很多,采用此法不能全面反映这些情况。

2.从群桩桩顶按一定斜率(例如角或1:4斜率)向下扩散增大假想实体基础底面积,以考虑桩群总剪应力对沉降分析的影响,这是Tomlinson等人的模式。

3.为了改善地基土附加应力估计的精度,近年来国内外根据半无限弹性体内集中力的Mindlin公式发展了一些估计桩基荷载作用下地基土附加应力的方法,还有一种将Mindlin解与Boussinesq解对比来估计等代墩基的等效基底附加应力。

2.3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

等效作用法最早由黄强,刘金砺,(1940)提出,随后被健既桩基技术规范推荐采甩此法系将均质土中群桩沉降的Mindlin解与均布荷载下矩形基础的Boussinesq解之比值用以修正等代墩基的基底附加应力,然后按一般分层总和法计算群桩的沉降。

3结语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桩基础的沉降计算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单桩和群桩的沉降分析,并对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论述,但应该注意,在实际中,要采用何种理论要看实际的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宰金IN,宰金璋.《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马克生,龚晓南.模量随深度变化的单桩沉降.工业建筑,2000Vol.30No.1.

[3].毛泽华摘译自《Geotechnique),1999(4)国外公路,2000Vol.20No.4.

建筑基础论文范文篇9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正经历着空前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建筑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对专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象山分校(以下简称“象山电大”)作为象山唯一的高等教育学校,立足象山本地,培养了许多建筑类人才,目前设有建筑施工与管理(专)、工程造价与管理(专)、土木工程(本)三个专业。其中土木工程(本)为宁波电大系统独有的专业,已毕业8届240名学员,在校学生近400人,招生形势良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土木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性,该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是提高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途径和手段。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计16学分,由中央电大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不得免考。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是学员接触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从目前情况来看,相对理论教学的质量管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由于环节的多样性及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质量管理的难度较大:一是开放教育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无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目标监控有困难;二是由于实践教学变数多,教学过程随意性大,对整个教学过程和结果尚未形成规范的检查程序,加之地方电大学员大多来自工程一线,工作流动性很大,集中组织实践教学到课率较低,实践教学效果差,三是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信息反馈机制,也导致了其质量得不到保障。为此,象山电大在宁波电大及象山县教育局、建管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尝试对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模式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地方电大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探索

(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和行业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关键在于师资。开放教育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与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素养。从象山电大学校层面来讲,一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教师作为教学主力军;二要有相应的培训计划、激励机制及考评措施,鼓励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在职教师去高校进修,同时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组织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三是与高校建筑专业教师签订长期聘用合同,形成稳定强大的教学后备军;四是积极与企业合作,在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尤其是具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人员,比如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师、注册造价师等,参与实践教学,创建“校企合作”,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各种实践环节教学。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还需要一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比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课程就需相应的实训和实习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多年来,象山电大一直十分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目前,学校与当地职高共享县教育园区内建筑类专业教学与实训基地,建立了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建筑施工员实训室等6个实训室,添置了一批有关建筑材料、建筑测绘等演示教具。同时,学校还与当地20多家建筑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地保证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远程协助技术的实验教学手段已可以实现远距离的“面对面、手把手”的实验教学。在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可尝试采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既体现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也使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好的避开工学矛盾。比如,毕业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教学环节,是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但实习时间有限,学员在实习过程中不可能接触到各个施工环节,更无法学到高新技术。为了让学员学到先进的施工管理知识,学校收集典型工程资料和相关视频,通过网络让学员学到更多、更先进的施工管理技术。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每年招生时学校优先录取建筑类大专毕业生或在建筑类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学员。据统计,该专业95%以上的学员是建筑类大专毕业生或来自建筑类企事业单位,85%以上学员拥有一定的建筑基础,不少人表示自己正在准备考取建造师、施工员、质检员等五大员证书,希望电大的学习对他们提供帮助,这些有助于提高学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无形中也使本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土木工程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的选题和实施,要求来自实际施工现场案例,要求“真题假做”,并提倡“真题真做”。比如,毕业设计(论文)是学员在校期间进行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要求学员将大学所学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到毕业设计(论文)中去,其目的是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首先在选题上,指导老师应考虑与工程案例的结合,如设置《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的预防及分析处理》、《公路桥梁裂缝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后压浆技术在地基施工中的应用》等题目。其次,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要求“真题假做”,并提倡“真题真做”,即希望学员结合工作中的工程案例,在查阅前人理论、相关规范资料等基础上,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理论分析,解决具体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问题。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中心、方便学员、为学员提供支持服务是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根据地方电大土木工程专业学员多数来自工程一线的实际情况,使学员结合工作过程完成实践教学成为可能,同时也将很好地缓解学员的工学矛盾。比如,针对学员不同的工作环境,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实施教学:一是依托学员工作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学校与学员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专业基础、工作性质及承担的具体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聘请学员所在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作为指导教师,保证了教学指导及时有效。而生产实习环节,主要依托学校的专业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骨干来完成。由于学员边工作、边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得到很好结合,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也得到同步提高。同时因为实践过程不影响工作,也得到学员工作单位的充分支持。这时,教学地点不局限于学校教室,而是在工程一线。二是采用相对集中,以小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课程中,指导老师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分为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建设监理五大类,用相对集中的时间,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督促、检查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情况。最后学员提交设计内容,并写明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为确保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此,学校建立了由教学主管部门为主体、以相关指导教师为个体的教学督导小组,并制定了《象山电大土木工程本科课程设计实施细则》、《象山电大土木工程本科生产实习实施细则》、《象山电大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等实践教学文件,明确规定了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学校严格的工作制度、明确的工作程序,对规范师生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认真进行事前培训,帮助指导教师正确理解实践环节教学的要求,使指导教师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第三,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检查和督促分阶段任务的进展情况,以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最后,建立和完善实践环节教学和生产实际之间的反馈制度,为此学校组织调研队伍定期调查研究工程实际中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动态调整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要求,力求保证实施目标和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在土木工程招生和教学过程中,学校尝试推行“双证”实践教学评价,在毕业时,学员既拿到毕业证,又拿到建筑五大员或建造师证书。如县建管局与象山电大举办过多届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双证班”,在对学员进行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教育的同时,由建管局和学校联合对学员开展施工员、质检员等五大员考证培训。通过这些针对性的培训,学员既深入理解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又掌握了施工管理、质检管理等现场管理岗位的各种实务知识,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很大提升。(本文来自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改革实施效果

建筑基础论文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施工缝养护

某市交行大厦主楼地下3层,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承台板厚3,00m,平面48.80m×48.80m,承台混凝土量为6360m3。商住楼地下2层,承台板厚1.80m,混凝土量为1817m3。地下车库承台板厚1,00m,混凝土量为2319m3,承台中段设后浇带1道。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抗渗等级S6,总量10496.00m3。

一、施工方案

(1)为保证相邻已有建筑安全,先施工商住楼、车库基础,后施工主楼基础,这样承台施工由浅入深,同时也降低了商住楼、车库的基坑降水费用。

(2)主楼承台分两层浇筑,每层厚1.5m,商住楼承台一次浇筑,承台中心水平位置埋设①50冷却循环散热水管,距承台底300mm至承台表面向上1叨mm埋没50垂宜散热水管,间隔6000肋21双向均匀布置,即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升值3车库承台以后浇带分段一次浇筑至标高。(3)混凝土由现场搅拌。砂、石计量采用HP—800和风—800自动配料机各2台。混凝土输送采用HBT—60输送泵,管径①125,输送能力16。58IJ/h3同时采用吊斗容量为1m3的四23—B塔吊1台吊运部分混凝土,以免浇筑过程中产生冷缝。

二、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措施

1、选择合适水泥主楼及车库承台采用“红水河”525R普通水泥,商住楼承台采用“三鑫”425R普通水泥。

2、减少水泥用量为减少水泥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在满足设计和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将425R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8/m3,525R水泥用量控制在3如k8/m3。

3、掺外加剂,控制水灰出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中掺加水泥用量4%的复合液,它具有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4种外加剂的功能。溶液中的糖钙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使用水量减少20%左右,水灰比可控制在0.55以下,初凝延长到5h左右。

4、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合泥量选用10.40mm连续级配碎石(其中10.30mm级配含量65%左右),细度模数2.80-3.00的中砂(通过0.315n凹筛孔的砂不少于15%,砂率控制在40%—45%)。砂、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并不得混有有机质等杂物,杜绝使用海砂。

5、优选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据设计强度及泵送混凝土坍落度的要求,经试配优选,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如下:采用425R水泥时为水:水泥:砂:碎石:复合液=0.25:1:1.82:2.51:0.04;采用525R水泥时为水:水泥:砂:碎石:复合液:0.50:1:2:2.77:0.04,坍落度150J18cm。

6、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施工过程中应对碎石洒水降温,保证水泥库通风良好,自来水预先放入80m3的地下蓄水池中降温。浇筑主楼承台时,将水预先放人商住楼地下二层水箱中降温,使入模温度控制在25以下。

7、加强技术管理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施工中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计量监测工作,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冷缝,并采取措施加以杜绝。

8、合理组织劳动力及机械设备

(1)施工人员分两大班四六制作业。每班交接班工作提前半小时完成,人不到岗不准换班,并明确接班注意事项,以免交接班过程带来质量隐患。

(2)承台浇筑采用泵送,并用塔吊配合,以免接、拆泵管或堵管时混凝土出现冷缝。砂、石采用自动配料机配料,装载机配合。每台泵输出混凝土量为22m3/h左右,塔吊吊运混凝土4.5m3/h池左右。

9、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

主楼、车库、商住楼承台浇筑,均由东向西不间断地推进。根据泵送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这种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避免混凝土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洗和接长,从而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浇筑带的前后布置两道振动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出料口,主要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实;由于底层钢筋间距较密,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脚处,以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随着浇筑的推进,振动器也相应跟上,以确保整个高度上混凝土的质量。由于大体积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故浇筑结束后须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打磨压实,以闭合混凝土的收水裂缝。

10、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及测温工作

(1)采用蓄水法保温养护,蓄水深度19cm以上。商住楼承台在混凝土施工期问通入冷却循环水,以便加快承台内部热量的散发。为保证冷却水温度控制可靠、流量调节方便并节约用水,将循环水管的一端接至用于地坑降水的①150总排水管,另一端接至承台面,使冷却水与养护循环往复,有效地控制内外温差。

(2)为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升与表面温度的变化值,在承台内埋没若干个测温点,采用L形布置,每个测温点埋设温管2根01根管底埋置于承台混凝土的中心位置,测量混凝土中心的最高温升,另一根管底距承台上表面100mm,测量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测温管均露出混凝土表面100n皿。用100的红色水银温度计测温,以方便读数。第loJ5d每2h测温1次,第6d后每4h测温1次,测至温度稳定为止。从3个承台的测温情况看,混凝土内部温升的高峰值一般在3。5d内产生,3d内温度可上升到或接近最大温升,内外温差值在20℃左右,控制在规范规定范围内,未发现异常现象。

三、几点体会

(1)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且可大大缩短养护周期,对于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尤其适用。

(2)主楼3.00m厚承台设计时,在承台中间设置了垫20@2肋水平抗缩钢筋网片。采用“水平分层间隙”施工方法,分两层进行浇筑,间隙时间7d以上,分层厚度各1.5m,抗缩钢筋网设置在下层1.5m的上表面。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这种施工方法可降低内部最高温升、减少人力、材料及机械设备的投入。

(3)主楼承台混凝土分层浇筑,下层混凝土的表面设置了棋盘式高低块(高差5em),形成上下连接的键块,并将抗缩钢筋网支撑钢筋伸出浇筑面20cm以上。在混凝土终凝前用钢丝刷拉毛表面水泥膜层处理水平施工缝,再溜扫冲洗干净,这样可加强上下层混凝土的连接,提高抗剪能力,节省凿毛施工缝的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