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公司市场评估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9 15:43:14

建筑公司市场评估

建筑公司市场评估范文篇1

一、建筑垃圾清运企业改制重组的必要性

我市共有具备资质的建筑垃圾清运企业22家,拥有或挂靠的建筑垃圾清运车辆4216辆。我区内注册登记车辆412台。目前民营企业的运营模式基本是车辆挂靠建筑垃圾清运企业,车辆所有权归车主个人,车主自行聘用司机运营,企业收取一定管理费用。这种运营模式的弊端在于建筑垃圾清运车辆经营权与清运企业管理权分离,企业对车辆的实际运营行为管理不力,造成建筑垃圾清运车辆频频违规运营,甚至发生致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对建筑垃圾清运企业进行公司化改组,能够实行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失控的现状。

二、改制重组的原则和方式

(一)改制重组的原则

1.政府引导原则。提高建筑垃圾清运车辆和企业行业准入门槛,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鼓励现有建筑垃圾清运车辆和企业,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下实施公司化重组。

2.市场化运作原则。建筑垃圾清运企业的改制重组运用市场化手段,车主与企业平等协商、自愿选择,重组后的清运企业市场化经营。

3.分步推进、平稳过渡原则。建筑垃圾清运企业改制重组分阶段实施。新公司成立运营前,各企业仍按照市建筑垃圾清运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经营,不得影响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改制重组的方式

以现有建筑垃圾清运企业和其挂靠车辆为依托进行改制重组,采取企业与车主平等协商,评估机构对车辆进行评估,车主以车辆评估价值入股,成为企业股东,年底按照企业实现利润提成分红,车辆归公司所有,车辆运营和司机聘用均由企业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司机按月发放工资,企业与工程单位签订清运合同,统一结算费用,从而实现我市现有建筑垃圾清运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公司制的清运企业按照《公司法》规定制定公司章程,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并依法定程序选举董事长、监事会主席,并聘用管理层,公司依法规范运行。

按照市上要求,我区现有建筑垃圾清运企业将改制重组为1家企业。其方式一是采取由有实力并有意愿的社会资本作为发起人组建新有限责任公司,新公司通过收购其它清运企业资产和车辆或吸纳其它清运企业车主入股的方式,取得我市建筑垃圾清运企业资质;二是依托现有有资质的建筑垃圾清运企业,对其所挂靠车辆进行评估、作价、入股,实现公司制改造。车主可带车辆到其它行政区入股。

三、改制重组的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

我区的建筑垃圾清运企业改制重组工作由区建筑垃圾清运企业改制重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由改制重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如下:

区发改委:按照《公司法》要求,参照国企改革经验做法,引导公司建立组织管理机构,负责起草新公司组建方案,全方位进行业务指导。

区市容园林局:负责对现有企业及车辆状况进行摸底,政策宣讲及解答,与企业及车主沟通,资产评估及入股新公司组建前垃圾清运企业的管理,协助新公司寻找停车场等。

区财政局:结合市上相关规定,按照改制重组方案,落实有关财政补贴政策。

工商分局:负责配合实施改制重组方案,引导车主与建筑垃圾清运企业协商入股,并按照《公司法》相关规定办理工商注册手续。

区国税局、区地税局:严格按照有关税收政策做好改制重组企业的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工作。

四、改制重组实施步骤

我区建筑垃圾清运企业改制重组采取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

方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成立改制重组领导机构,调查辖区内建筑垃圾清运企业的基本情况,向建筑垃圾清运企业、车主、司机广泛宣传重组整合政策,制定建筑垃圾清运企业重组整合及组建新公司方案。

建筑公司市场评估范文篇2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招投标环境;建筑工程质量

对于建筑公司,项目招投标工作是项目开发的最重要的任务。如果建筑公司希望获得良好的项目利润,则必须集中精力进行招投标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许多建筑公司对招投标工作和管理存在很大的误解。由于受到传统的招投标工作模式或者概念的影响,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作没有正确进行,招投标工作具有复杂的概念和标准。这直接影响到项目建筑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总工作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解决此问题,工程部门对供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特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调查,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以确保该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全面提高建筑工程单位的招投标管理工作质量。

一、建设项目招标纲要

(一)建筑工程招投标内涵

招投标是指在建设项目开始前,通过提前公布的方式吸引鼓励投标人来竞选标,在满足相关条件的基础上开标,评估投标人的投标书和资格以及中标的人选择投标人。招投标是指投标人公开信息的行为,由投标指导单位进行严格的筛选,然后将投标人的资格和价格作为材料提交投标人邀请单位。招标与投标的管理是对建筑行业进行规范的重要基础,并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建设项目招标步骤流程

招标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是招标,招标是根据招标单位组织发起,是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创建标招标相关的文件,招标文书的草案基于其自身的投标人资格要求,以实现评估实际市场需求和投标人资格的目的。第二是投标,投标是投标人为确认其立场以及文件本身而进行的一项活动,我们相信他们将满足相关要求并享有经济利益。对我们的项目进行实际评估,然后通过投标,并通过投标书的方式传递给招标人的一种行为。第三是流标。所谓流标是指投标人不符合数量要求,或者投标人的资格或其他要求不符合单据要求且数量不足的事件。投标流动时,招标单位会再进行招标,直到满足相关要求为止。第四是开标,开标意味着要由投标人自行决定完成许多一流的程序。第五是竞标,这是对投标人是否实际中标的解释,旨在展现自己所拥有的优势条件,以此来增加竞标成功的可能性。第六是中标环节,这是中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投标人将根据他们的需求以及投标人的投标和资格,通过筛选确定并通知中标单位。第七是需要签订合同,双方签订合同时,表示工作已经完成。

(三)建筑工程招投标必要性

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投标管理工作是否到位。首先,不成功的土地竞标会导致虚假竞标和相关的竞标问题,从而导致欺诈和徇私舞弊的问题。一些开发商的资格较差,但要通过资金收购和开发土地,这会破坏资本链,他们被迫停止建设开发,并且浪费了大量资源。其次,如果生产单位存在库存管理问题,则会发生上述问题。除资金外,劣质单位可能会造成混乱,甚至影响建设项目的质量,甚至会影响安全事故。最后,若招投标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中标者将无法达到彼此的标准,投标人将面临不公平和不合理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市场订单。因此,适当的投标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建设项目的平稳运行并维护市场秩序。

二、建筑工程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施工企业扰乱投标

当前,随着开放度的提高,建筑市场正逐渐从原来的区域市场转向全国综合市场。非区域性建筑公司正在参与本地竞争,加剧了市场竞争。有利于推动建筑市场朝着开发标准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一些建筑公司由于管理和规模有限而没有入门级资格,但代表有资格的公司注册项目经理和相关人员以参加建筑项目。此外,诸如投标调整,投标批准和投标操纵之类的做法还导致建筑公司的管理不善,加之串标、通标、围标等行为使得施工企业出现管理不力、相关人员工作不到位、工程质量难以保障,最终导致工程项目施工受挫。

(二)竞标单位恶意竞价

有的竞标单位的主要目的是成功中标,为此他们进行恶意竞价,故意降低或提高大量商品的单价,为成功中标铺平道路。目前,一些建筑公司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故意扭曲市场秩序,恶意的破坏价格的平衡性,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有意地调整单价,以降低心理项目的单价,从项目所有者那里找到最低的价格,甚至为了实现目标而亏本,建筑工程招标市场中标的价格超出标底底线的百分之七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简单地说,在实现目标的早期阶段,这些竞标者便尝试更改报价,更改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增加或减少工作量,并迫使所有者遵守规则,这使得我们始终处于行业的不利地位,并最终影响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三)招标机构机制欠完善

目前,项目招标过程的管理方法已从基本审批管理变为监视当前过程,这是法律要求进行注册和提交的。对违法行为的调查和处罚,以及竞标项目的实际运作,通常由招标机构进行。我国招标机构经纪人的活动起步较晚,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纪人的规模是不平衡的。投标经纪费相对较高,并且各种招标机构创建的招标文件质量低劣,不规范且机械复制,未指定或者没有指明的投标评估方法,未指定的技术数量清单以及材料和设备的标准定义不正确。结果,一些机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纪律,很容易受到利益的驱使。他们使用自己的特殊统计数据来帮助一些业主倾向性地选择一些中标单位或者中标结果。

(四)造价缺乏科学性

由于整个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因此,建筑材料的价格和施工期间的汇率往往会根据建设程度而波动。因此,该项目的价格以及报价就会受到影响。目前,在我国大型建筑物的招标和投标过程中,主要项目是以报价方式的技术量清单进行的。传统的离线固定引用方法通常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经济投资计划并不能完全反映整个建筑公司的发展潜力,并且可能无法有效适应整个社会部门的发展趋势。报价清单的报价方法更加科学,可以有效地反映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材料消耗,这对供应和库存管理非常重要,对招投标管理工作具有更高的意义。

三、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对策

(一)强化审计工作

通常,不当的出价行为是隐藏的,只能通过审核才能发现。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审计计划以扩大调查范围。审核员工作时,必须特别注意某些细节。例如,如果我们在调查期间发现了采购发票,则需要链接到拍卖单位的收据。同时,通过深入调查收集了异常证据。另外,竞标者会不经意间泄露发票线索。例如,如果发生贿赂问题,则使用的大多就是招待费和业务费用,创建这些伪造发票是为了进行账户报告。如果发现,应进行彻底调查,并可以视为严重犯罪的证据。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刺激机制主要是通过积极刺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来达到目的的,就是为了提高人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将鼓励投标人以积极的设计和计划进行投标,并努力完善其投标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制造工厂的利益。鉴于当前招标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竞争,相关政府机构批准招标激励机制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改革步骤。可以在省里或者市里建立一套完整的招投标系统和企业投标诚信体系,可以建立一个诚信企业库,主要包括那些在招投标过程中守诚信,遵纪守法,具有竞争意识的投标企业,把他们当作一些紧急工程的应急企业。可以说,这种激励机制是通过利用公司的市场促进效应来自主控制发行行为。人们认为,采用这种激励机制有可能促进我国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正常和系统的有序进行。监督机制旨在防止招标单位的工作松懈,偷懒划水和打游击的行为。为了管理招标单位,我们需要增强监控机制的实施,有一个固定的监督制度,使得自己的公司从设计自己的招标方法到招标管理人组织这些环节中防止通过采购造成的腐败。规范市场行为,清理供应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改善工业管理,规范建筑市场,防止根源腐败。同时,加强对招标行为的限制,严格公开重要信息,包括招标信息,招标评价方法的制定,投标人资格的审查,投标评审委员会和投标的组成以及要严厉打击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行为。

(三)优化评标过程

此过程的主要操作者是评标人,如果该评估员没有正确的出价知识或他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无疑会对最终出价结果的合理性和知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充分提高评标人和监管者的素质和能力,客观科学地评标行动。它修改了基于标准和规则的评估预算分配的传统方法,重点是同时应用物理工程量清单投标和非基本投标以及基本投标评估工具。科学地推进和规范标书评估公开制度和标书评估轮换制度,开展评估和更正工作,并动态监控整个标书评估过程,这一点很重要。参与评估众多所有者和参与业主的工作需要大量关注,以确定整个活动期间招投标评估措施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以此来避免腐败现象。

四、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建设活动中,技术项目采购的招投标工作管理遵循“公平与诚信”的概念,是要做到开放和公平的,必要时建立一个完整、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市场竞争体系,需要客观地分析当前项目提供的缺点,认真对待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和组织招标评估过程,进一步改善监督措施并采购建设项目。我们将继续提高整体就业率,使建筑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莹.我国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53-56.

[2]袁胜男,李芮萱.建筑工程招投标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7(06):66.

[3]许灵炎.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分析[J].建筑与预算,2018(02):5-7.

[4]张洋,宁艳杰,金占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设计招投标问题及对策[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01):49-53.

建筑公司市场评估范文篇3

关键词:建筑公司;财务风险;人才培育;经济效益

财务风险有以下几类:一是筹资风险,该风险的诱发与宏观经济环境及市场供需关系相关,筹资活动会提高财务管理的不确定性,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财务杠杆效应、再融资风险等均为筹资风险;二是投资风险,受市场影响建筑公司投资活动可能会偏离预设轨迹,出现收益与预期不符的现象,通货膨胀风险、再投资风险、违约风险等均为投资风险;三是经营风险,建筑公司在运营中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出现价值变动、资金运动迟滞等现象,继而引出生产风险、采购风险、存货变现等风险;四是流动性风险,建筑公司在营运中存在不能正常履行付现责任、债务责任的可能性,还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这会引发不能清偿风险、变现力减弱等风险。虽然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但有些建筑公司仍然不重视财务风险,出现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要点不明、流程混乱、技术性差、组织体系不完善、针对性不强的现象,影响财务风险综合管理成效,有碍建筑公司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获取经济效益。基于此,为使建筑公司得以稳健发展探析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必要性

(一)利于发现营运决策短板

建筑公司在追求理想营运状态的前提下会重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多数情况下财务风险的发生在公司意料之外,通过分析财务风险诱因则可对建筑公司现行营运机制加以诊断,发现可能造成财务风险无法管控后果的问题之所在,如内控力度弱、监督效率低等,这为建筑公司补齐营运短板指明方向,使之能在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基础上优化决策,保障筹融资决策、经营决策、现金流管理等决策科学可行,还能积极关注道德风险、利率风险、财政杠杆效应等风险,为建筑公司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并动态补齐运营决策短板给予支持,使相关决策更具时效性。

(二)利于为运营活动科学展开提供依据

建筑公司展开营运活动的根本目标是获利,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值域内便可助公司盈利,因为风险、效益成反比,所以建筑公司在该比例关系支撑下可有效设计展开营运活动,以建筑公司同期开发多个项目为例,通过分析财务风险公司会调配项目开发所需资源,必要时以保障资金链健康及具备变现力、清偿力、竞争力为导向调整项目开发先后顺序,使建筑公司人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资源的利用更为高效,有效防范投资风险、资金流动性等风险。财务风险的成因较为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通过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势必会对现行运营活动计划加以调整,使运营活动能坚持用预见性思维控制风险,在风控前置的条件下为运营活动科学展开铺平道路。

(三)利于增强公司的凝聚力

现代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用新模式(见表1)代替传统模式,增强财务风险防控的一贯性、连续性、宽泛性,在管理层提出财务风控目标的基础上推行责任制,引领各部门解构风控目标并知晓各自职责,能在营运进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分析、控制财务风险,部门之间保持联动关系,增强内部控制,使建筑公司更具凝聚力,可齐心协力完成风控任务。将各部门所有可能引起风险并控制风险的因素纳入财务风险管理之列,梳理因素关联,把握风控要点,建筑公司风险防范可每时每刻进行,继而在财务风险防范的层面上拧成一股绳,达到增强建筑公司凝聚力的目的。

二、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难点

(一)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要点不明

在推行一体化、连贯性、大范围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举措的同时有些建筑公司存在风控要点不明确的问题,这使得财务风控活动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在风控事无巨细的同时冗余部分客观存在,财务风险识别、评估、防范的及时响应能力随之减弱,建筑公司很难积极做出应对,影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成效。

(二)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流程混乱

在控制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建筑公司对“效率”有更高的要求,为的是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抓住竞争机遇,在建筑市场抢占先机,使公司可追加市场份额,有效增加经济效益。部分建筑公司存在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流程较为混乱的问题,对风控决策可行性及综合性的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弱化风控能力,这有碍建筑公司追求更高效益。

(三)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技术性差

新时代建筑公司财务管理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财务共享平台、ERP系统、大数据等技术成为解决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难题的有利条件,可解决建筑公司风控形式僵化的现实问题。部分建筑公司技术水平较低,这与数字系统建设滞后、缺乏“网络+”领域风控人才等因素有关,降低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技术性及高效性。

(四)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组织体系不完善

在财务风险防控新常态下建筑公司致力于调动各部门、各岗位的自主性,解决风控过于分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托权责实施风控责任制,保障各环节可积极参与风控活动,使风控效果得以优化。当前部分建筑公司存在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组织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责权交叉、结构不稳、隐蔽风险无法及时发现、管控疏漏等现象已然成为降低财务风控质量的内因。

(五)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针对性不强

通过对财务风险类型加以分析可知,筹融资风险、经营风险、现金流动性等风险制约公司发展,各类风险还可细分,以筹资风险为例,可分为购买力风险、财务杠杆效应、再融资风险及汇率等风险,这就需要增强风控的针对性,确保风控活动可在建筑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各个领域展开。有些建筑公司的财务风险防控缺乏针对性,很难保障风控目标触底,风控活动流于形式,这会降低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实效性。

三、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措施

(一)紧抓要点,保障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事半功倍

第一,内部环境。建筑公司需明确管理风格,树立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使员工及各部门责任人可正确看待财务风险,对公司道德价值观与诚实度、风险偏好、管理哲学、文化、组织结构、权责分配等方面带来良性影响,为财务风控奠基;第二,目标设定。在展开财务风控活动前要先确定目标,围绕目标分析对风控活动带来影响的因素及因素间的联系,选定可支持建筑公司提升财务风控水平的目标,并与公司风险偏好及各部门风控实力相符;第三,识别事项。立足建筑公司营运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识别可引发风险的因子,同时要与发展机遇区分开来,为建筑公司改进战略决策助力,使风险可控并能获取收益;第四,评估风险。建筑公司需对财务风险定量、定性加以评估,考虑风险带来的影响及发生的可能性,将评估结论转化为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决策制定的依据,同时关注残存风险与不确定风险;第五,应对风险。建筑公司从接受、回避、平摊、降低等角度切入做出选择,以提升营运收益为指向采取行动应对财务风险,保障相关行动与建筑公司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等方面相一致;第六,沟通与控制。在一体化风控进程中各部门及部门、决策层之间需积极沟通,及时获取财务风险有关信息,了解防范与控制实况,在此前予以调适,使财务风控实效性及科学性可有所提高。

(二)理顺流程,提高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效率

在理顺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流程前,建筑公司需对主要内容及总体目标予以明确,而后立足实际以落实财务风控目标为出发点理顺实践流程。第一,获取初始信息。在建筑公司内部与外部搜集整理财务风险相关数据资料,对风控历史及趋势加以分析判断;第二,评估财务风险。建筑公司对与重要业务有关的初始信息进行评估,包括风险辨识、剖析、评价三部分,最终对财务风险有理性的认识,为风控对策设计与推行提供依据;第三,风险管理。建筑公司依据实力、规模、战略规划、发展追求及外部环境对风险偏好加以确定,同时依据风险承受度、营运战略、风控标准等条件从风险转移、规避、承担、转换、补偿、对冲等角度出发制定管理方案,在此基础上为基于风控的营运资源配置提供抓手,使风险管理可成为建筑公司营运战略的一部分;第四,过程性控制。针对不同类别的财务风险加以控制,制定适宜性及指向性较强的防范与控制方案,该方案要能在财务风险发生前、发展中及规避后起效;第五,监督及改进。建筑公司要将重大决策、事件与风险视为流程高效优化的重点,针对初始信息的搜集、风险评估、过程性控制等方面加以监督,通过返回测试、压力测试、自我评估、穿行等测试对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实效性加以检验,依据公司营运实况以弥补风控缺陷为导向改进管理对策。

(三)技术升级,提升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建筑公司把IT技术与财务风险防控各环节、各活动、各方案联系起来,构建覆盖内部控制、基本流程等方面的信息系统,为初始信息汇总、过程性控制、监督与评估提供便利条件,使财务风险分析、报告编制、披露等管控工作能更加高效。为使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得以提升需利用IT技术增强数据量化分析的及时性、完整性及精准性,提出数据录入、存储、增减有关要求,财务数据经过批准后方可规范化处理。在财务信息日益增多的基础上,依据风险偏好、风控实力、发展需要构建财务风险管控模型,在线定量测试、定性分析,使风险计量更为准确,可依托风险排序频谱、矩阵对重要业务、重大风险进行监督,若超出建筑公司风控能力上线该模型还会报警,以财务报告的形式说明风险形成原因,为建筑公司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提供着力点。利用共享技术保障财务风险信息可在建筑公司内部高效流转、实时共享、及时更新,不仅满足风险单项管理需求,还可为跨部门、一体化风控给予支持。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IT技术持续更新,建筑公司信息系统应具有生命力,为向外延展、灵活增减提供便利条件,可根据财务风险管控需要增加模块化功能,如税务风险分析模块、市场竞争风险分析模块等,使财务风险信息利用率得以提高,还可完善基于IT技术的财务风控系统。

(四)完善组织体系,使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更具规范性

建筑公司需完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组织体系(见图1),将法人治理结构、职能部门设置、内部审计、法务部门等视为该体系进一步优化的支点,同时明确各自的风控权责,为织密风控网络奠定基础。在完善组织体系的同时设有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三大防线:一是主要业务活动责任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二是董事会设立风控委员会及财务风险管控职能部门;三是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不同的部门所负责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存在区别,为使组织体系建设更为规范需明确各自权责。以财务风险管控部门为例,要全方位分析、评估、判断具体的风险,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可全视域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报告,还需依托内控机制引领各部门围绕重大风险、决策、事件及业务的风险评判机制、标准、要求提出建议,疏通上下联动的风险防范渠道,提升风控服务能力,在此前提下制定跨部门财务风险评估报告,着眼于宏观加大财务风控力度。在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决策施行的同时财务风险管控部门还需发挥日常监督作用,进行过程性的风险评估并提出整改意见,负责动态开展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继而落实全面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质量的目标。

(五)增强针对性,赋予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深度和广度

在获取初始信息的条件下对建筑公司财务风险历史、发展趋势、规律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动态整合与运营、市场、财务、战略等方面相关的信息,通过信息组合、筛选、加工、延展等系统性处理为有针对性地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奠定基础,确保财务风控活动有深度、有广度。以战略风险的防控为例,需广泛搜集导致建筑公司营运战略实施不及预期及蒙受损失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外经济局势、政策、科技创新、市场供需关系、战略合作对象、主要客户、竞争对手及公司投融资计划、经营计划、业务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保障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有的放矢,以免财务风控与实际情况不符。利用初始信息还可针对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法律等风险进行分析判断,使风控范围更广,保障财务风险辨识、剖析及评价具有系统性及全面性,继而提高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质量。

四、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其他建议

(一)丰富风控方法

虽然IT技术助力建筑公司财务风控举措创新,但固有风控手段也需有效运用,期间引入数字技术并为初始信息聚拢提供条件。当前常用的财务风险评估方法为定性方法及定量方法(见表2)。定性方法可通过集体讨论、问卷调查、专家咨询、行业标杆比较、工作访谈、实地调研及政策分析、情景分析等方法的合理运用达成评估风险的目标,围绕该目标设计并开展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活动,确保风控工作有理有据。定量方法可通过失效模型、计算机模拟、统计推论及事件树分析、影响因素等分析举措的有效运用达到评估财务风险的目的,期间可使用IT技术打造无人力干扰的风险评估环境,以免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僵化低效,侧重摆脱“经验论”的约束,可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做好识别、辨析、评估与控制财务风险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定性方法还是定量方法均需关注分析对象之间的关联,为的是强化风控组合效应,立足宏观层面统一管控,可利用IT技术结合财务风险影响程度、发生可能性、风险指数高低绘制坐标图,使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更具秩序性、规范性及科学性,依据风险综合评估结论制定应对方案,保障建筑公司财务风控事半功倍。

(二)培养财务风险管控人才

为使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质量能不断提高,除完善组织体系外,还需培育优质人才,定期组织财务部门、审计等部门专职工作者学习财务风险防控理论知识、高新技术手段,使之对投资风险、筹资风险、战略等风险可有较强的识别、评估及应对能力,还可在IT技术深入运营的大背景下创新风控举措,推动建筑公司风控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因为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强调一体化的重要性,所以非专职部门需组织各岗位员工接受财务风险防控初级培训,树立风险意识,明确风控职责,参与风控活动,在监督反馈、方案执行、自我评价等环节加强实践,使各部门营运活动能顺利展开,筑牢财务风控屏障,在全员业务素养有效提升的条件下提升财务风控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绩效考评对调动全员财务风控的自觉性有益,通过考评可指明各部门财务风控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继而鞭策全员学习进取,有效拔高业务素养,共同应对风控挑战,为建筑公司提高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三)多思路规避财务风险

因为财务风险的产生具有复杂性,所以建筑公司需多思路探索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出路。建筑公司可用发起、拒绝、停止等方式达到回避财务风险发生的目的,如放弃建设项目投资、不在缴纳税负环节“打擦边球”等;在财务风险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建筑公司可理性或非理性地自主承担风险,这种选择建立在公司有能力应对有关风险的条件下,尤其在效益远高于因风险而造成的损失时主动承担风险的方案具有可行性;建筑公司可通过放弃高风险事项或决策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实现用低风险事项或决策替换高风险事项或决策的目标,例如建筑公司可通过减少银行贷款的方式控制资产负债规模;以控制财务风险发生频率或减小损失为指向,通过危机公关、内部审计、业务流程关键点掌控、内部稽核等方式达到风控的目的;建筑公司可通过推行股份制及外包、转换债券等方式助力财务风险转移,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转至别处;建筑公司可在分析引起财务风险各因素内部关联的前提下承担多个风险,通过期货套期保值、多种外币结算、资产优化组合等形式助于风险相互抵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公司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利于其发现营运决策短板、为运营活动科学展开提供依据、增强公司凝聚力。基于此,建筑公司需在明晰财务风险防控现状的基础上,可在紧抓要点、理顺流程、技术升级、完善组织体系及增强风控针对性的层面上下功夫,使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具有时效性、过程性、科学性及全面性,在此基础上建议建筑公司丰富风控方法,培育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人才,多思路规避财务风险,继而提高建筑公司财务风险综合管控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怡.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对策———以A公司为例[J].理财:学术版,2019(06):30-32.

[2]李宗超.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J].财会学习,2020(10):33-34.

[3]范雪琴.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03):81-82.

[4]刘美云.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及控制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2):167-168.

[5]宋丽梅.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研究———以WD公司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0(01):61-64.

[6]张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9(06):102-103.

建筑公司市场评估范文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解决措施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建筑工程的发展也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最近几年,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建筑工程作为工程的施工单位,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去,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成本的缩减和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建筑工程自身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成本的缩减和控制关系到造价管理,合理的造价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并且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困境以及解决措施的分析非常有必要。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困境

1.1投资决策方面的问题。建筑单位的投资决策对工程造价有着直接的影响。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普遍问题是建筑企业过度投资,这个问题会直接提升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建筑工程成本的预算控制,也超出除了成本预算的范围。工程投资出现问题其是大部分原因是在工程前期准备过程中对工程造价的评估不合理。在建筑工程前期,建筑单位没有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建筑工程所要投入的成本进行分析,而且建筑单位也没有让相关评估人员制定出一份合理的价格评估表,严重缺乏对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考量。甚至部分建筑公司让一些不专业的人员对建筑工程进行造价评估,也会对工程造价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评估数据与实际的工程造价之间产生很大的差距,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成本。1.2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问题。在建筑工程行业在招标市场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招标市场机制,从而导致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一些施工单位迫切的想要中标来获得更多的利益,而采取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极端方式来获得中标的机会,但是这样的不良行为会给建筑工程招标市场的秩序带来不好的影响,让市场缺乏公平的原则,导致很多施工单位都没有几乎去参与投标。长此以往,这些施工单位就会垄断投标市场,降低其他企业的竞争力,破坏投标市场的秩序,对建筑工程市场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1.3建筑工程工期结算方面的问题。在建筑工程结束以后,需要对各工程项目进行资金的结算,但是经常会出现资金书目与实际的工程结算数目不符的情况,结算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因为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单位对一些比较贵重材料的造价高估或者低估,而且对一般材料的价格也不够了解,对具体施工材料更不清楚,导致在后期结算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还有一些施工单位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在结算的时候擅自修改价格,导致工程结束以后的金额数目与实际施工程结算数目不同。

2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完善造价管理方式,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在建筑工程进行造价管理的时候,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改善管理方式,提高造价管理水平。在工程进行施工之前要提前与建筑商确定好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数量和价格,而且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具体的记录,包括它的型号、单价、数量等信息,为以后的工程造价提供有利的依据。而且还要改变之前的传统、单一的造价管理方式,将实际的建筑工程进行合理的分工,让造价管理更加有效的开展。同时,加强企业内部造价管理工作,引导内部造价管理工作人员对工作内容做好全面的认识,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技巧,促使造价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公司内部更好的开展,并且符合市场的竞争要求,促使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2.2建立完善的工程造价投标市场管理机制。为了建筑工程造价投标市场更加规范划,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工程造价投标市场管理机制。这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投标市场进行规范,我们可以招聘专业的工程造价师来对投标的工程项目进行评估和研究。然后要对造价的合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审查,对合同里的每一个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有利于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在招标过程中,要让施工单位进行讲解,必须要让每一位投标的建筑单位都演示自己的投标内容,包括报价、工程质量以及相关安全措施等,然后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演讲吗,根据演讲解说来进行选择,保证投标的过程是公开透明的,防止贿赂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维持投标市场的秩序。并且在投标完成后,双方要对合同内容再次进行核对,确保双方对合同都没有问题。2.3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结算的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最后一项内容就是对建筑工程的资金进行结算。一般来说,工程造价人员必须熟悉有关工程造价的法律法规,然后对建筑工程的合同进行深入的分析,观察合同上面是否有注明建筑工程的结算方式,如果没有注明结算方式,工程造价人员就应该根据国家建筑工程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工程结算,要仔细的清算施工中材料的合同价格和实际的价格,清算以后还要比较两者是否一致,如果前后不一致,最后要根据工程实际施工的情况来进行资金结算,以此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结算的管理,避免在后期结算时,存在误差。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迅速发展,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不仅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投资成本,也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完善造价管理方式,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工程造价投标市场管理机制;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结算的管理等措施来解决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问题,以此减少建筑行业的投资成本,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促使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如江.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4(09).

建筑公司市场评估范文篇5

一、基本情况

(一)原物资公司和原种子公司宿舍征收情况

1、原物资公司办公楼及宿舍:总占地面积约7.5亩,公、私建筑面积2774.06m2,涉及私住房13户,建筑面积1200m2。

2、原种子公司及宿舍:总占地面积约5.35亩,征收公、私建筑面积3594.68m2,涉及私住房16户,建筑面积1340.68m2。

(二)下西坊区域改造第一期国有土地上房屋改造范围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切实改造旧城区脏、乱、差现象。

(三)肖家城中村修建肖家中路征收范围

修建肖家中路,北从欧阳修大道通跃进西路,全长500m,宽50m,初步预计征收房屋89户,其中集体民房61户,居民住房28户。征收房屋面积29955m2,其中国有土地上房屋3500m2。

二、国有土地上房屋及集体土地征收拆迁情况

1、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原皮革厂棚改项目,涉及征收房住61户,征收房屋建筑面积4000m2,其中产权调换9户,货币补偿52户,到目前为止已全部落实到位。

2、2012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和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情况(截止到8月底止)。

①已启动征收项目4个,涉及178户,建筑面积37715.68m2,其中集体民房61户,建筑面积26455m2。

②已做出征收决定项目3个,涉及89户,建筑面积7760.68m2。

③非公共利益收购项目2个,建筑面积3828.06m2,2012年6月份已拆除。

三、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原则

1、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的房屋,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文明、和谐征收。

2、房屋征收与补偿,坚持公正、公平、公开。

3、旧城区改造反复征求被征收人意见和听证会,坚持保障被征收人合法权益。

四、征收补偿办法

1、征收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实行产权调换或货币补偿,由被征收人自行选择。

2、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和企事业单位土地上(房改房)房屋价值的补偿,按照市场评估价补偿。

3、选择产权调换,实行“征一还一”等面积房屋产权调换。

4、选择货币补偿,按房屋评估价的基础上另增加8%的补偿,即按房屋评估价的108%给予补偿。

五、安置补偿及奖励

被征收房屋人实行自行搬迁、自行过渡、但对被征收人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等费用给予补偿。

1、过渡房补助:①选择产权调换的,按房屋征收面积3元/m2·月,另按期签约按期搬迁再给予2元/m2·月的租房奖励。先预付18个月的过渡房补助,超过18个月未交付使用的,按每月3.5元/m2补助,另给予搬迁费1000元/户次。②选择货币补助,支付一次性搬迁费1000元/户和支付一次性按征收面积每月3元/m2和奖励2元/m2,发放6个月的过渡补偿费。

2、其他设施补偿,严格按规定执行,即空调拆装120元/台,固定电话150元/部,有线电视120元/户,自来水拆装200元/户,电设施拆装200元/户,网络移装128元/户。

3、奖励

被征收人在规定时限内签约,按被征收房屋市场评估所10%给予奖励。同时在规定时限内搬迁,腾出房屋拆迁的,再按时间分段给予5%的奖励。

建筑公司市场评估范文篇6

关键词:建筑经济;房地产经济;实践联系

虽然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有所区别,但由于房地产建设通常是由建筑商完成的,因此建筑经济和房地产经济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房地产企业在发展中要不断扩大建筑规模,并创建相应的建筑公司,扩大建筑公司的发展规模,即建立自己的建筑公司,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1建筑经济和房地产经济概述

1.1建筑经济概述

建筑经济通常指与建设项目施工有关的活动。例如,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评估等过程都是建筑经济的主要内容。建筑经济直接关系建筑项目的成本以及质量,相关人员需要综合分析施工过程的利弊,不断研究建筑经济市场的规律,并根据建设项目的施工情况进行管理,保证施工顺利完成。

1.2房地产经济概述

从物理意义来讲,房地产具有物理上的特性。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房地产经济是使用经济学的语言从经济的角度审视和研究建筑物,并研究建筑物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经济关系。换言之,房地产经济是房地产生产、处理和消费中出现的各种经济活动和条件的统称。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房地产经济的投资,使房地产业成为解决就业的支柱性产业,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风险。

1.3传统建筑经济的瓶颈和房地产经济的重要性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建筑业的经营体系相对落后,虽然建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建筑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大量资源的支持,而且前期需要大量投资,因此,资源和投资的限制导致建筑经济难以长期高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不足也成为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建筑经济若要实现良好发展,就必须协调资源效益比,减少资源浪费,并积极利用节能技术,提高建筑对于绿色能源的利用率。虽然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各种问题,如银行信用风险增加、征地不当和房价上涨等问题,而且行业的快速发展还伴随全球金融危机。但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多种利好,首先,可以为国家创造收入。近年来,房地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收入,这是任何行业都无法比拟的,且通过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各种可以适应不同住房需求并大大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商品房。其次,房地产业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解决了就业问题,农村地区的一些剩余劳动力也已得到适当安置,这为全国的就业提供了便利,因此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非常重要。

2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中的典型角色

2.1房地产作为财富或财产

房地产行业之所以具有很高的价值,主要是因为它象征着财富并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房地产是一种独特的物质财富,这对于建筑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房地产作为财富或财产的地理位置相对固定,不同于普通的流通财产,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同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正常情况下,除了流通市场,还应该根据房地产的流通性质增加所有权和使用权。房地产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投资问题,交易量很大。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不断提高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对称性,加深对城市空间规模的理解,以提高房地产经济作为财富或财产的价值。

2.2房地产作为资本或资产

资本本身就是剩余价值的附加值,相关人员需要对资产概念进行静态管理,加强对建筑业务中资本活动的分析,不断根据市场发展要求增加资本以增加财富,实现良好的资本自治,并传达经济活动的基本内涵。在进行资本评估时,不断回收一些建筑物的部分经济资本,扣除计算不必要的增值部分的成本,增加用于评估资产的资本再投资。无论是资本还是资产,相关人员都必须加深对房地产经济概念的理解,并通过适当的资产管理和净资产估值进行合理的估值,以确保资产的价值。

2.3建筑经济表现为劳动价值

建筑经济必须依附建筑公司才能发挥其经济属性,而其又必须通过房地产企业进行销售,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立项、施工以及交付等过程中。建筑经济的基础是实实在在的劳动,然后将其价值化表现为建筑经济。因此建筑经济需要高品质的建筑产品,即需要高质量的劳动价值。如果建筑的设计、施工或者交付等劳动质量不佳,那么建筑产品的质量会受到影响,从而也难以体现出较高的价值。

3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经济和房地产经济体系。从有关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每个省市在发展规划中都包括城市高层建筑体系的建设。近年来,建设项目的巨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为提高税收、提高土地价格和吸引大量投资做出了贡献。因此,研究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建筑工程的重要课题,也是该领域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3.1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相互依存

建筑业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建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对房地产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建筑经济和房地产经济的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建筑经济和房地产经济相对独立的经验和管理措施无法完全适应建筑公司的发展和房地产行业的活动。简而言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既有独立的生产活动,又有交叉的联系。建筑公司是建筑产品生产环节中的主要环节,产品流通环节中的主要环节是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企业将根据地方情况为项目批准做好充分准备,项目获得批准后,建筑公司必须严格进行标准建设。项目完成后,房地产企业需要以建筑产品为起点,开始多元化的交易活动。在此过程中,房地产企业扮演着复杂的角色,需要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来运营和管理高质量的建筑产品,涉及的人员很多,如建设项目经理、会计师。各建筑公司存在显著差异,建筑产品是基于多种类型的建筑和生产活动而形成的,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各自的生产活动和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在国家的发展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即房地产经济和建筑经济密切相关。在建筑业的发展中,突出的特点是建筑经济周期内建筑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在网络结构的单个系统中,每个系统都是独立的,但不断相互作用,大多数建筑产品是根据合同生产的。

3.2建筑生产与房地产的联系

在新形势下,大多数建筑工程都是承包形式,对建筑设计的投资也相对较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物的质量越来越重视,使建设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复杂化。项目的建设极易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且所建建筑物没有流通特性。劳动力、材料和资本是建筑业的关键要素。此外,在工业建筑形式的影响下,房地产的销售占很大份额,这与建筑物的数量、类型和程序密不可分。在建设过程中,这还将刺激房地产行业以及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3.3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联系

房地产经济和建筑经济之间存在理论联系,为了应对经济波动,财政政策必须在经济萧条期间增加公共投资,以不断促进经济的自动复苏。合理使用理论可以促进房地产经济建设,建筑施工就像钻一口井,要不断提高经济产品的合理性,提高建设的合理性。在正常情况下,不同城市的房地产资源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成本不同和价值不同。建筑物价格应根据区域位置来决定,例如,同样房子的价格在不同地方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对不同位置的建筑成本与建筑价值进行合理的分析,以实现建筑价值合理分配和管理。如果存在销售不佳的问题,则需要改善区域阶段的饱和度处理。例如,在翻新旧城区房屋和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时,必须遵守某些价值规律,更好地分析成本和价值之间的波动,以及必须提高经济规律的相对稳定性,提高管理效率。房地产经济和建筑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并通过合理分析房地产的复杂性,简化处理复杂问题。房价通常直接影响商业活动,相关人员应根据市场规律,分析房地产的经济和建筑经济发展状况,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城市化,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相关单位有必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经济控制,以及对市场和价值规模的了解。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建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逐步实现,房地产经济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和活跃,对房地产经济开发的要求也更高。同时,建筑生产的形式也对建筑经济和房地产经济的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建筑经济的研究、房地产经济的分析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李小燕.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6):216-217.

[2]张岱婧.对我国房地产的思考:基于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16(3):40-41.

建筑公司市场评估范文篇7

——**公司改制工作交流

**公司改制前为**公司,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从当初社办企业到集体企业、从到如今的有限责任公司经历了三个阶段,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二级房屋建筑总承包企业。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企业就已经荣获中国集体建筑业协会的“全面质量管理金屋奖”和江苏省建筑业“最佳企业”等称号。但是,由于受体制等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生产经营一直得不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市场竞争中颇有压力。大潮涌动,智者领风骚,公司领导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深化企业改革就提上了工作日程。2002年12月31日记载着无限艰辛、无限荣耀的“**公司”正式载入公司史册,“**公司”这个响亮的称号将承载着公司的辉煌,也承载着公司全体干部职工面向未来的希望。体制改革后迅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2002年完成总产值1.81亿元,2003年完成总产值2.32亿元,同比增长28.2%;2002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58万元/人,2003年上升到13.57万元/人,增长28.3%;截止7月底,公司2004年上半年已有建筑面积(包括上年接转)351509㎡,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加6.9%;竣工面积达115733㎡,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加92.3%;竣工产值10045万元,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加83.3%。作为—个老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立潮头,并取得较好业绩,我们认为一切都得益于企业的体制改革,得益于不断创新。这里谈一谈公司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请大家指正。

一、企业改制的背景:

1、市场竞争的需要。九十年代以后新兴的建筑企业都以私营、个体、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出现,市场运作相对灵活。而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的集体企业办任何事情都要先请示或先开会讨论,在市场竞争中,机遇往往因时机未把握好而失之交臂、擦肩而过。

2、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段时间内我公司经营生产上步不前,提高不明显,企业资产不断流失,成本控制不力,人心涣散,原有的体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企业改制的具体做法:

1、统一思想,坚定改制的信心和决心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但是,如果没有全体干部职工的统一认识和积极参与,再好的机制也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将全部干部职工的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改制转机,再创辉煌”上来,就成为了改制工作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公司通过召开领导层、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全体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的会议,分析国家政策走向、建筑市场形势、公司经营管理现状、现有管理机制的弊端和公司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对职工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思想发动,提高他们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公司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因势利导,利用会议、简报、公司宣传栏等向广大干部职工宣传改制政策,帮助大家消除思想顾虑,让职工对改制工作心中有“底”,认真对待,积极参与,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理解和支持。

2、清产核资,向职工亮家底。

作为“一把瓦刀,一双手”白手起家的集体企业,广大干部职工为企业发展、兴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要凝聚企业的人心,使大家都提高积极性来参与改制,清产核资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改制前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也关系到改制后企业股东的利益,并直接响到职工对改制企业运行的信心。针对施工企业点多线长,清产核资工作量大面广的实际情况,公司专门抽调了财务、审核等部门的骨干人员全程配合资产评估,保证了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评估工作结束后公司及时给予了公布,使广大职工对评估了如指掌。

3、政策剥离,合理配股

端走大锅饭,打破铁饭碗,建立责、权、利高度统一的经营机制,是企业改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改制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首先,稳妥处理好与乡镇政府(开发区)的关系。因为公司前身是社办企业,一直受乡镇政府的管理,每年上交一定数额的管理费,改制成有限公司必然要与镇政府脱离,利益关系处理是关键问题,公司通过与政府多次协商,在取得职工代表在会的同意后,与政府达成了一致。再次,针对企业凝聚力较强的实际情况,确定原企业整体改制,并对股权结构进行精心设置,规定每5万元为一股,骨干层必须持大股,由于宣传到位,方案具体,在规定时间内公司就募集股金2060万元。

4、确定方案,建立机构。

公司制定了《改制实施方案》,并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由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方案中体现了核心层持大股,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原则。同时,根据《公司法》的要求,公司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设置了党、工、团等职能机构,把原先总公司、分公司(厂)、项目部的三级管理模式调整为公司直接对项目部负责的二级管理模式,从而保证了公司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落实到位。对一些规模小、业务量少、开拓能力不强的弱小项目部进行了合并。在组织机构中,做到了“三个明确”,一是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的职责明确;二是决策层(董事会)的职责明确;三是经营层(经理班子)的职责明确,使企业经营效益大大提高。机构设立后,公司理顺了内外关系,规范了管理体系,企业基本达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

5、以人为本,建立全新的人事用工制度

在改制工作结束后的企业人事用工机制上,公司管理层实行层层聘用,一级对一级负责,公司现在每年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考核、鉴定,坚持“能者上,平都让,庸者下”的原则,并注重提拔年轻、有文化、勇于进取的同志,不求全责备。公司与广大职工均签订了劳动合同,并给在公司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职工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了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分配制度上,公司的行管人员实行年薪制,根据其岗位职务、业务技能、工作强度、责任大小、贡献多少确定。奖金在年底考核时根据全年表现确定其多少。职工现在也是每月领工资,奖金年终结算,改变了一贯以来平时不结算,工程结束后再结工资的现象,深得工人们的欢迎。

三、公司改制所取得的成绩:

一、业务大量提升。改制后的股东都意识到,占领市场和开发市场是衡量新生企业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为此,公司各个项目部在保证金坛规模建筑的前提下纷纷向外开拓市场,在公司统一经营、统一计划、统一投标、统筹安排下,宿迁博泰制衣公司30000多平方米、昆山晨风集团厂房、车间80000多平方米、句容华阳名街商住楼20000多平方米、常州河景花园9#楼的24000㎡、镇江天和星城30000㎡、常州新北区罗溪镇拆迁住宅的40000㎡和江阴利港电厂一期四个直径达52米、高43、5米,底板厚度4米的储煤库等工程的施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各种经济数据大幅度提高。2002年公司全年完成总产值1.81亿元,2003年增加到2.32亿元,同比增长28.2%;2002年建筑业增加值4218万元,2003年达5453万元,同比增长29.3%;2002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58万元/人,2003年上升到13.57万元/人,增长28.3%。公司2004年上半年已有建筑面积(包括上年接转)351509㎡,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加6.9%;竣工面积达115733㎡,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加92.3%;竣工产值1.1亿元,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加83.3%。

三、进一步强化了多元经营。多元化经营是建筑企业调整经营思路,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公司领导一直倡导此种方式,强调以房屋建筑施工为主的同时,业务范围也拓宽到市政工程、铝塑门窗、建筑装潢、装饰设计、钢结构等方面。2004年上半年公司更是出了大手笔,4月18日,由公司控股投资成立的金坛市城兴置业有限公司首届股东大会在樱花大酒店隆重召开。这标志着在多元化经营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对公司改制的新探索: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公司牢记“质量第一、安全生产、信誉至上,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以“不开拓创新”就会的建筑市场的竞争中灭亡为信条,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坚持不断开拓创新。在股份制改制中更是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公司董事会认为,公司股份应更大量更快速地转移到经营层和管理层手中,以更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新形势,形成更加快速有效作出决策的决策层,带领公司职工抢占市场,创造领先业绩。

建筑公司市场评估范文篇8

1.1建筑能源服务水平会持续提高,消费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引导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这在建筑能源服务水平方面体现得尤其突出。前文分析结果表明,即使采取有效措施,2010年我国的建筑能耗也可能将增长到5.5亿tce左右,比2005年增加约40%,这也预示着“十一五”期间将成为我国建筑能源服务水平的快速上升期,包括建筑面积、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和各种用能设备的能源服务水平需求等。此间,不但新建建筑的能源服务水平会大幅度提高,约420亿m2的既有建筑的能源服务水平也将逐步提高。此外,长江流域新增的冬季采暖需求也将促使建筑能耗进一步增长。建筑能源服务水平提高将直接影响建筑有用能基数,并对建筑能耗总量的控制构成严峻挑战。尤其在目前的GDP核算方法中,居民生活用能不直接产生GDP,所以对“十一五”GDP能耗下降20%节能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筑能源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本无可厚非,并且这种趋势也无法阻挡。但是,考虑到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成为我国的一种必然选择。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许多人存在追求“豪宅”、“攀比”的消费心态,工作和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许多富有阶层拥有数套“豪宅”,而贫穷阶层却无钱买房,这也进一步拉动了对新建住房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件,其中包括引导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此外,近期出台的“国六条”规定,新建建筑中90m2以下户型的建筑比重不低于70%;在2006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也提出了对采暖空调温度控制的要求。但是,能否从体制方面、经济手段方面根本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有效引导“节约型”消费方式的形成,是影响建筑能源服务水平能否得到合理引导和控制的关键途径。

1.2建筑节能政策的执行效果差,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

1.2.1强制性节能政策实施不力

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法治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这在建筑节能政策领域也有所体现,并且严重影响了我国节能工作的开展。例如,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执行效果非常不理想。根据建设部最新的调查结果,到2005年底,大城市中新建居住建筑实际在施工过程中按节能设计标准施工的结果是:北方地区比例为50%,夏热冬冷地区比例为14%,夏热冬暖地区比例仅为11%左右。我国目前正处于住房、家用电器消费的旺盛期,如果对新增建筑(设备)最低能效标准市场准入门槛控制不好,因为这些设施要用数十年,势必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再如,我国对新建建设项目要求进行节能评审,但是多年以来该政策一直未得到有效实施。

1.2.2强制性节能政策缺失

以大型公共建筑为例,其单位面积耗电量高、节能潜力大、并且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用能大户,但是至今,仍然尚未出台关于针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政策。再以能效标识制度为例,我国的能效分级标识体系建设刚开始起步,2005年3月刚颁布了电冰箱和空调器的能效分级标识制度。但是对于其他产品,没有建立能效分级体系。尤其是建筑物能耗标识制度,我国尚处于概念阶段,还没有对不同地域、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提出能耗标识的政策要求。

1.3缺乏建筑节能经济激

励政策和节能长效机制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力量,“利益驱动”是基本规律,节能效益是影响能源用户参与节能积极性的根本性因素。尤其在建筑节能领域,其能源用户是13亿人口的广大社会公众,建筑面积超过400亿m2,分散性特点非常显著。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抓几个项目、几座建筑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要全面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必须建立基于市场的节能长效机制。而当前的市场上并不缺乏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建筑节能技术,正是由于缺乏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和长效机制,导致这些技术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1.3.1节能激励政策

节能激励政策(例如,补贴、减免税等)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推动节能工作的重要途径。在支持的节能领域中,因为建筑节能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点,并且空调和采暖导致季节性尖峰能源需求,此外建筑能耗在发达国家中占的比重比较高,所以建筑节能在绝大部分西方国家的节能激励政策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大部分的节能激励政策和资金用于建筑节能领域。目前,我国基本没有建筑节能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最大障碍是资金障碍。首先是缺乏长期性财税激励政策方面的支持,针对节能型建筑物、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新出台的财税激励政策基本没有。其次,对于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缺乏节能专项基金支持。国外经验表明,作为公益性非常强的节能领域,节能专项基金对推动节能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大部分节能基金用于支持建筑节能领域。当前,在我国,支持建筑节能改造的资金主要是国债和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并且,国债中支持的建筑节能项目的比例远低于工业节能项目。而对于象国外的“节能公益基金”、依靠征收资源税、环境税(碳税、生态税)建立的节能基金,我国基本没有。这些问题导致建立建筑节能激励政策体系严重缺乏资金来源。由于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规律下,导致许多用户对节能产品和技术望而却步。以节能空调为例,市场上的节能空调比一般空调的价格约高出几百元到上千元,但我国并没有出台象发达国家那样的补贴或者减免税政策,从而导致了我国节能家电市场“叫好不卖座”的事实。节能型建筑、其他先进节能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也普遍存在类似的问题。再以节能改造的优惠政策来看,许多国家对能够达到一定能效水平的能源审计和节能改造活动给予补贴或者减免税优惠,而我国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则非常少。

1.3.2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能源价格直接影响能源用户的能源费用,是影响节能积极性的直接因素。纵观我国的能源价格体系,自从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后,我国的煤炭、电力等能源价格已经向市场放开,目前油价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过去的20多年间,许多能源品种的价格都翻了数倍,甚至十几倍。目前,我国的煤炭、电力、天然气价格水平已基本与国际水平相当,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GDP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3的国家来说,能源价格已经很高。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客观上对提高用户的节能积极性、有效推动节能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抛开能源价格的这种快速上升趋势是否合理,当前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多是从能源供应方考虑如何收回相关建设成本,但是对能源消费环节如何有利于促进用户的能源节约意识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考虑得较少,从而对节能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在当前能源价格中考虑的资源和环境成本非常少,不利于节能。一方面没有真正反映能源资源的实际成本,导致大量的小煤矿泛滥,在不考虑开采效率和环境成本的情况下无序开采;另一方面导致建立类似于国外相关节能基金(主要来自于能源税、环境税)缺乏合理的资金来源。

其次,不同能源品种比价不合理,不利于节能。从国家资源利用最大化角度,在哪些部门、哪些行业使用哪种能源利用技术最合理,不同能源品种比价应该是多少才有助于不同能源品种的合理利用,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动能源优质化进程,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技术将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但是,相对于煤炭价格,优质能源(尤其是天然气)价格偏高则是影响这一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三,我国当前主要采用的单一能源价格政策,不利于节能。一方面,大部分情况下,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同一能源品种未普遍实施差别价格,影响了国家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例如,对于天然气这种清洁、高效、对我国又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自身来说,从国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角度,如何最为有效地利用天然气资源、在哪些行业应该优先推广、在哪些行业应该抑制使用,在当前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中没有得到反映,其结果可能导致适合于煤炭的领域使用了天然气,而适合于使用天然气的领域却使用了其他能源,从而降低了国家的整体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此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分时电价”政策,虽然对节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出发点也主要是削减电力容量需求。

另一方面,针对人均能源消费量差别很大的不同社会群体,没有出台差别价格(例如阶梯能源价格),不利于节能,也不利于资源的公平利用。总体上,我国城镇人口中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农民的3倍左右,而即使是在城镇中,也存在着少数富人消耗多数能源的问题。在当前的单一能源价格体系下,对于穷人来说,在人均能源消费量很小的情况下促使其节能,一方面节能潜力很小,另一方面不利于公平地利用能源资源;对于富人来说,这种平均的单一能源价格水平与其收入水平相比可能还不足以调动其节能的积极性,导致这些人均能源消费量很大,节能潜力很大的群体反而缺乏节能的动力,不利于形成节约型的生活消费模式。

1.3.3能源费用征收机制

继能源价格之后,能源费用征收机制,即能源费用按照什么原则征收,也是直接影响用户节能积极性的关键性因素。目前,我国在一些领域由于存在着能源费用征收机制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用户的节能积极性。供热体制改革问题尽管推动供热体制改革多年,但是该政策一直没有得到贯彻实施,目前北方城镇地区仍普遍采用按照面积征收采暖费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是否节能、供热系统是否节能,根本与用户自身利益没有直接的联系,导致市场上不缺乏节能技术、节能潜力也很大,但因为缺乏市场需求而严重影响了北方城镇地区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政府机构能源费用征收机制问题当前,政府机构的年度能源费用的征收方式是根据前几年费用支出的情况确定或者“实报实销”,是否采用节能技术与政府机构的员工没有直接联系,甚至可能出现因为采取节能措施导致下一年度的能源费用拨款减少,不利于调动政府机构相关部门节能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1.4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和节能队伍能力建设需要完善和加强

1.4.1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障碍

建筑节能涉及到建筑物围护结构和能源系统及设备(采暖、空调、照明、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等),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各自为政等问题,这些问题尤其在地方比较突出。此外,节能政策、能源价格、财税政策、环境保护、农村能源、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涉及多家政府部门,也需要节能主管部门进行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1.4.2节能服务市场障碍在西方国家,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国外称为ESCO,国内称为EMC或者EMCo)是从商业建筑(尤其是政府机构建筑)节能改造起家的,并且国外的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给予了节能服务公司很大支持,使其在推动建筑节能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我国推动节能服务公司首先是从工业节能做起的。虽然因为建筑节能改造非常适合于节能服务公司开展业务,近年来我国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领域在建筑节能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仍然缺乏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节能服务公司往往面临用户节能积极性低以及节能融资、税收、市场开拓、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障碍。

1.4.3节能技术评估、检测市场障碍

第三方节能评估、检测市场是实施节能激励政策的能力建设基础。发达国家的节能评估市场比较健全,对推动实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节能技术检测和评估市场(尤其是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系统节能评估和检测市场)基本尚未建立,节能产品和节能建筑的推广应用形成很大的障碍。

1.4.4建筑节能队伍能力建设障碍

在市场经济国家,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过程中,第三方中介机构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这些机构一方面为政府应该优先制定什么方面的能源政策提供政策建议,同时帮助政府制定相关节能政策和标准,并对该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为居民、设备生产商、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用户提供节能信息宣传及培训服务、节能审计服务、节能技术咨询服务、节能效果评估及检测服务等等,帮助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建筑)的市场转换和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同时将在此过程中遇到的节能市场障碍及时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来消除市场障碍。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国家也通过公共财政及各种节能公益基金为这些中介机构提供经费支持,鼓励这些机构开展各种节能活动。在我国,因为当前本来就很少的节能优惠政策和资金主要集中在支持具体节能项目方面,而对节能政策研究、节能标准制定、节能政策及技术的评估及信息传播等公益性基础工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较小,导致节能队伍能力建设薄弱,并进一步导致节能工作基础薄弱的现实。由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晚,建筑节能政策研究的队伍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1.4.5建筑能耗计量、能源审计和统计障碍建筑能耗计量和能源审计

能耗计量和节能量确认是影响用户节能积极性的一把尺子。由于缺乏建筑能耗计量政策和硬件设施建设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导致一些节能政策无法落实的关键原因。在国外,普遍对建筑能源审计予以资金扶持,从而调动用户对购买节能型建筑/用能设备和实施节能改造的积极性,但是,我国既缺乏建筑能源审计的队伍,也没有对建筑能源审计的鼓励政策。建筑能耗统计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从终端使用角度对建筑能耗进行统计的方法和制度。但是,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统计工作中仍然集中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耗方面,对公共建筑和住宅中各种用能设备的终端能耗没有进行统计。导致目前我国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准确地给出建筑终端能耗的具体数据,包括绝对量和在整个社会终端能源消耗量中的比例;也不能准确地描述我国建筑能耗的具体特点,例如发展变化的特点、不同功能建筑耗能的特点、不同地域建筑耗能、建筑内不同终端用能途径耗能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科学制定合理的建筑节能政策,也无法科学评估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

2“十一五”推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政策建议

2.1强化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建筑节能政绩考核制度

“十一五”期间能否挖掘近2亿tce的建筑节能潜力,将对“十一五”节能目标能否实现产生深远影响。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观念,在抓工业节能的同时,重视建筑节能,实施建筑节能工作责任制,并作为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从而有效落实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各项措施,积极挖掘建筑节能的潜力,为加快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

2.2推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原则

2.2.1坚持“1个中心,2个重点”

1个中心是节能,即在满足相同的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单位面积的建筑物终端能耗,这应该成为衡量建筑节能效果的根本指标(目前,在“节能建筑”概念方面存在许多误区,以为建筑物中使用了一些节能技术或者利用了一些可再生能源就可以称为“节能建筑”。实际上,体现“节能”性能的标尺应该是“在满足相同的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单位面积的建筑物终端能耗”;相关技术仅是实现节能目标的措施,而不应该成为衡量是不是“节能建筑”的标尺。在许多所谓的“节能建筑”中采用了一些墙体保温隔热技术、或者节能窗、或者使用了某些节能的采暖空调技术、或者采用了某些可再生能源技术,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集成优化,舒适性没有明显提高,单位面积的能耗却增加了很多,本质上这不应该称之为“节能建筑”。)

2个重点是建筑物本体和建筑用能系统(设备)两手都要抓。(1)对建筑物本体,要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在保持建筑室内舒适性环境的前提下降低采暖空调负荷(有用能);(2)对建筑用能系统(设备),尤其是采暖空调系统,通过合理的设备选型、系统设计及运行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终端能耗。

2.2.2从三个层面逐步推动

一是理顺节能管理及能源费用征收机制: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的机制,理顺各方关系、明确各方责任、使节能与各方(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利益直接挂钩来促进各方的节能积极性。二是加强限制性政策:通过能效标准和强制性政策对建筑物、能源系统(设备)的能效水平及节能管理(尤其是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提出强制性要求。三是加大鼓励性政策的力度:对高效的节能技术、产品(建筑)给予经济激励。

2.2.3针对不同的建筑用能特点有区别、有侧重地推动

按照建筑物类型(大型公共建筑、中小型公共建筑和住宅)、气象条件类型(5大热工分区)、建筑特点(新增建筑和既有建筑)、能源系统(设备)类型的特点(采暖空调系统、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等),并综合考虑我国的实际管理体制逐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十一五”期间,建议:(1)优先抓新建建筑和新增用能设备的能效市场准入,同时结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优先抓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系统改造和北方城镇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兼顾局部围护结构节能改造;(3)优先抓城镇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兼顾农村住宅和居民生活用能的节能工作,“十一五”期间应该加大农村住宅和居民生活用能节能工作力度。

2.2.4以市场需求拉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因为建筑节能的分散性非常强,仅靠支持几个项目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通过建立节能长效机制,以市场需求拉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应该成为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基本思路。2.3“十一五”期间建议优先实施的建筑节能政策考虑到我国当前建筑节能的基础比较薄弱,并且许多政策涉及到管理机制问题(例如最典型也是最应该优先考虑的“热改”问题),所以,要全面推动建筑节能工作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逐步开展。建议“十一五”期间应该优先实施的建筑节能政策如下:

2.3.1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政府部门协调和节能队伍的能力建设

(1)加强节能主管部门对建筑节能工作的统领协调。建筑节能不仅仅是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包含了采暖、空调、照明、办公和家用等各种电器设备的节能;更为重要的是,建筑能耗是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各种用能设备的能源消耗,而建筑物本体的节能性能仅是影响建筑节能效果的一个因素,所以,建筑节能涉及节能部门、建设部门、可再生能源部门、热电联产部门、农村能源部门、能源价格部门、财税部门、环保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等诸多管理部门。因此,要真正抓好建筑节能工作,需要由具有综合协调职能的部门(如当前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日后可能建立的国务院节能主管部门)加强对建筑节能工作的统筹、协调、管理和监督。

(2)从机构职能、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对建筑节能队伍建设的支持,加快地方建筑节能监测(监察)体系建设,确保相关的建筑节能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实施。

(3)加大公共财政及其他方式的节能资金对中介机构开展节能政策研究、节能标准编制、能源审计、节能评估、节能信息传播等节能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效益,健全完善节能政策、标准、标识体系等基础工作。

(4)加快支持和培育建筑节能第三方节能评估、检测市场的健康发展。

(5)充分发挥按照“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机制运作的节能服务公司在推动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中的作用。

2.3.2出台强有力的限制性节能管理政策

(1)建立达标监督机制,强化新建建筑的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力度。对新建建筑,建议建立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5个主要环节的监督机制,加强节能评审工作,并通过相关政策引起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实施节能工作责任制,保障强制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得到贯彻实施。建议对建筑物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包括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证颁发的环节、建筑竣工验收的备案、要求销售说明书中标明其能耗指标)加大监管力度,并注重过程抽查;各方共同参与(包括节能主管部门、房地产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并明确各方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不达标的建筑采取严厉的惩罚性措施,包括限制预售、限制贷款、社会公布、司法惩罚等。

(2)加大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力度。建议出台基于“能源定额管理”的“阶梯能源价格”政策,采用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思路引导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加大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力度,强制性实行能源消耗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等制度。

(3)加大新增建筑及建筑设备能效标识体系的管理力度。建议对建筑物和建筑用能设备大面积出台强制性的能效标识制度。例如,对建筑能耗信息标识,建议首先在夏热冬冷地区实施城市居民住宅能耗信息标识制度。

2.3.3建立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1)通过各种相关渠道加快建立节能专项公益基金,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专款专用”的思路,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建筑节能领域。建议的资金来源包括:在公共财政预算中设立节能科目、国债、征收附加电费、征收能源(资源)税和环境(碳)税、延长“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征收时间,并将建筑节能纳入支持范围、使用住宅公共维修基金支持建筑节能改造、国际合作项目援助资金等。对于公共财政对建筑节能领域的支持方式,建议改变当前将大部分公共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少数节能项目的使用方式,更多的资金应该转向支持节能机制的形成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方面,多支持前文所述的节能能力建设方面和惠及广大社会公众的节能建筑、节能产品、节能技术的补贴和减免税政策方面以及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建筑节能改造,使公共财政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2)建立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体系,加大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推动社会公众形成的“节约型”生活消费模式。市场经济下“利益驱动”是基本规律,而对于建筑节能这个涉及广大社会公众的节能领域来说,建立基于市场的能源价格体系和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等长效机制是解决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的根本途径。一是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首先,建议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中应该充分考虑在能源消费时如何有利于促进用户的能源节约意识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不是仅从能源供应方考虑如何收回相关成本。其次,建议在能源价格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成本,将多征收的大部分能源费用用做支持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及相关活动的资金来源,并体现“专款专用”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第三,建议建立基于“全社会能源消费目标管理”思路的“阶梯能源价格”体系,对“奢侈型,浪费型”的消费行为进行合理控制。例如,通过建立不同类型建筑物和居民家庭的“能源定额管理”制度,并实施“阶梯能源(资源)价格”体系。二是加快基于市场的能源费用征收机制改革使能源费用和能源用户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从而调动能源用户的节能积极性。在建筑节能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加快落实和推广供热/冷计量收费机制(考虑到分户计量存在的户间传热及其他技术问题,暂时可先实施住宅建筑每个单元/门栋的供热计量收费);二是改变当前“吃财政饭”的政府机构能源费用征收和缴纳机制,采用能源费用“定额管理”或者“承包制”的方法。三是对新增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建筑物)的经济激励其特点是一般情况下这些产品都是新增的单一设备,并且安装和运行操作比较简单,同时大部分已经有了相应的能效标准。对于节能性能远超过强制性最低能效标准要求的节能产品(包括建筑物),建议采用减免税、补贴、政府采购等经济激励措施。四是对既有建筑及建筑能源系统节能改造的经济激励其特点是通常以节能改造项目形式出现。建议通过节能公益基金给予贴息、减免税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建议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参与此类项目。同时,建议采用资金扶持方式鼓励建筑能源审计活动。五是对高效、先进的采暖空调技术形式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其特点是这些技术不是单一设备,而是诸多设备和技术的集成,目前普遍缺乏统一的能效标准,并且新技术非常多。

如果在建筑开发阶段选取的采暖空调技术形式不合理,将浪费大量能源。一方面建议加大对高效采暖空调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向社会出台指导性的技术政策,对合理的采暖空调技术形式进行引导。尤其是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合理的采暖空调技术方式,应该尽快出台指导性技术政策。六是加大提高公众节约意识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大对社会公众的节能宣传和培训力度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长期性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尚待进一步提高,工作和生活中与资源节约相悖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建议尽快建立长效节能公众宣传机制,采用多层次、多品种、范围广的宣传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社会基础教育工作。

建筑公司市场评估范文篇9

一、企业改制的背景:

1、市场竞争的需要。九十年代以后新兴的建筑企业都以私营、个体、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出现,市场运作相对灵活。而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的集体企业办任何事情都要先请示或先开会讨论,在市场竞争中,机遇往往因时机未把握好而失之交臂、擦肩而过。

2、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段时间内我公司经营生产上步不前,提高不明显,企业资产不断流失,成本控制不力,人心涣散,原有的体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企业改制的具体做法:

1、统一思想,坚定改制的信心和决心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但是,如果没有全体干部职工的统一认识和积极参与,再好的机制也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将全部干部职工的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改制转机,再创辉煌”上来,就成为了改制工作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公司通过召开领导层、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全体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的会议,分析国家政策走向、建筑市场形势、公司经营管理现状、现有管理机制的弊端和公司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对职工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思想发动,提高他们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公司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因势利导,利用会议、简报、公司宣传栏等向广大干部职工宣传改制政策,帮助大家消除思想顾虑,让职工对改制工作心中有“底”,认真对待,积极参与,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理解和支持。

2、清产核资,向职工亮家底。

作为“一把瓦刀,一双手”白手起家的集体企业,广大干部职工为企业发展、兴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要凝聚企业的人心,使大家都提高积极性来参与改制,清产核资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改制前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也关系到改制后企业股东的利益,并直接响到职工对改制企业运行的信心。针对施工企业点多线长,清产核资工作量大面广的实际情况,公司专门抽调了财务、审核等部门的骨干人员全程配合资产评估,保证了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评估工作结束后公司及时给予了公布,使广大职工对评估了如指掌。

3、政策剥离,合理配股

端走大锅饭,打破铁饭碗,建立责、权、利高度统一的经营机制,是企业改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改制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首先,稳妥处理好与乡镇政府(开发区)的关系。因为公司前身是社办企业,一直受乡镇政府的管理,每年上交一定数额的管理费,改制成有限公司必然要与镇政府脱离,利益关系处理是关键问题,公司通过与政府多次协商,在取得职工代表在会的同意后,与政府达成了一致。再次,针对企业凝聚力较强的实际情况,确定原企业整体改制,并对股权结构进行精心设置,规定每5万元为一股,骨干层必须持大股,由于宣传到位,方案具体,在规定时间内公司就募集股金2060万元。

4、确定方案,建立机构。

公司制定了《改制实施方案》,并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由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方案中体现了核心层持大股,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原则。同时,根据《公司法》的要求,公司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设置了党、工、团等职能机构,把原先总公司、分公司(厂)、项目部的三级管理模式调整为公司直接对项目部负责的二级管理模式,从而保证了公司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落实到位。对一些规模小、业务量少、开拓能力不强的弱小项目部进行了合并。在组织机构中,做到了“三个明确”,一是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的职责明确;二是决策层(董事会)的职责明确;三是经营层(经理班子)的职责明确,使企业经营效益大大提高。机构设立后,公司理顺了内外关系,规范了管理体系,企业基本达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

5、以人为本,建立全新的人事用工制度

在改制工作结束后的企业人事用工机制上,公司管理层实行层层聘用,一级对一级负责,公司现在每年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考核、鉴定,坚持“能者上,平都让,庸者下”的原则,并注重提拔年轻、有文化、勇于进取的同志,不求全责备。公司与广大职工均签订了劳动合同,并给在公司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职工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了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分配制度上,公司的行管人员实行年薪制,根据其岗位职务、业务技能、工作强度、责任大小、贡献多少确定。奖金在年底考核时根据全年表现确定其多少。职工现在也是每月领工资,奖金年终结算,改变了一贯以来平时不结算,工程结束后再结工资的现象,深得工人们的欢迎。

三、公司改制所取得的成绩:

一、业务大量提升。改制后的股东都意识到,占领市场和开发市场是衡量新生企业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为此,公司各个项目部在保证金坛规模建筑的前提下纷纷向外开拓市场,在公司统一经营、统一计划、统一投标、统筹安排下,宿迁博泰制衣公司30000多平方米、昆山晨风集团厂房、车间80000多平方米、句容华阳名街商住楼20000多平方米、常州河景花园9#楼的24000㎡、镇江天和星城30000㎡、常州新北区罗溪镇拆迁住宅的40000㎡和江阴利港电厂一期四个直径达52米、高43、5米,底板厚度4米的储煤库等工程的施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各种经济数据大幅度提高。20**年公司全年完成总产值1.81亿元,20**年增加到2.32亿元,同比增长28.2%;20**年建筑业增加值4218万元,20**年达5453万元,同比增长29.3%;2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58万元/人,20**年上升到13.57万元/人,增长28.3%。公司20**年上半年已有建筑面积(包括上年接转)351509㎡,与20**年同期相比,增加6.9%;竣工面积达115733㎡,与20**年同期相比,增加92.3%;竣工产值1.1亿元,与20**年同期相比,增加83.3%。

三、进一步强化了多元经营。多元化经营是建筑企业调整经营思路,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公司领导一直倡导此种方式,强调以房屋建筑施工为主的同时,业务范围也拓宽到市政工程、铝塑门窗、建筑装潢、装饰设计、钢结构等方面。20**年上半年公司更是出了大手笔,4月18日,由公司控股投资成立的金坛市城兴置业有限公司首届股东大会在樱花大酒店隆重召开。这标志着在多元化经营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对公司改制的新探索:

公司牢记“质量第一、安全生产、信誉至上,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以“不开拓创新”就会的建筑市场的竞争中灭亡为信条,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坚持不断开拓创新。在股份制改制中更是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公司董事会认为,公司股份应更大量更快速地转移到经营层和管理层手中,以更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新形势,形成更加快速有效作出决策的决策层,带领公司职工抢占市场,创造领先业绩。

建筑公司市场评估范文篇10

在中美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届中美建筑与工程服务交流研讨会在*顺利举办。很高兴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中国建筑业的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情况,尤其是就双方政府共同关心的建筑领域问题进行探讨,相信这种交流研讨不仅能够增进双方的友谊,而且能够促进双方在工程建设领域更广泛的合作。在此,欢迎更多的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的外国公司来中国市场开展服务贸易。

下面我分六部分介绍中国建筑业的基本概况和发展过程、主要政策和发展展望。

首先,我介绍中国建筑业的基本概况。

中国建筑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建筑业率先进行了改革开放。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建筑业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从2002年到2006年,建筑业总产值由18527亿元增加到40975亿元,年均增长120%,建筑业增加值连续两年突破1万亿元。在国民经济的20个行业中,建筑业排名第5。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更加明显。2006年,我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

中国的建筑市场同时也是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约4000万人。勘察设计企业共有15545家;施工企业共有104297家;工程监理企业约有6665家。与其他服务贸易行业相比,建筑行业的利润率仍然较低,尤其是房屋建筑类工程。

对外开放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中国政府对建筑业的发展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直致力于为中外建筑企业从事建筑活动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依据中国建筑市场准入的有关法规和制度,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建筑活动进展顺利,目前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设立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企业已达1400多家,其中美资企业100多家,这些外资企业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制造、电力、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和房屋建筑项目。

中国建筑业正在全方位多层面对外开放。

2006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五周年。回顾过去五年,中国政府不仅完全履行了入世议定书中承诺的建筑市场开放的各项义务,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建筑业对外开放的领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探索阶段,逐渐进入到稳步健康的发展阶段。随着CEPA、APEC、自贸区和WTO新一轮谈判的开始,多边和双边沟通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谈判的启动,可以预见中国建筑市场对外开放将呈现全方位多层面的态势。

第二、中国建筑业对外开放简要回顾

建筑业是我国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后最早引入竞争机制的行业之一。从1984年开始,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开始实行招标投标制度,改变过去的由政府行政分配任务的做法,建筑市场的竞争机制开始建立。

引进外资后,为有效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首先在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领域开始了对外开放。

中国政府在允许外方在一定条件下从事工程设计和施工活动,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早期的对外开放制定了以下一些政策:

在设计市场准入方面主要有:

①《中外合作设计工程项目暂行规定》(1986年,原国家计委、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②《成立中外合营设计机构审批管理规定》(1992年,建设部和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③《关于国外独资工程设计咨询企业和机构申报专项工程设计资质有关问题的通知》(2000年,建设部)

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市场准入方面主要有

①《在中国境内承包工程的外国企业资质管理暂行办法》(1994年,建设部原32号令)以及配套实施细则

②《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的若干规定》(1995年,建设部和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以上规定对设计、施工做出准入许可显示出进一步开放的态势。从对外开放初期的政策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建筑业的对外开放政策处于不断的探索状态,在允许外国企业进入的方式上,同国内企业的要求并不同步。管理方式上对于以商业存在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如何管理处于试行探索阶段。因此,在设计和施工领域对外商独资企业的设立实行一些限制性规定。对于中外合作设计、施工的方式,由于希望通过中外合作,学习外方的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采取了鼓励和肯定的态度。

以上规定,推动了建筑业改革开放的进程,对于我国在入世谈判中以稳妥、务实、积极的态度提出市场准入承诺,提供了实践经验。中国加入WTO后,以上文件法规随之进行了修改与废止。

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主要成果体现在:

允许一批境外建筑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工程。成立了1000多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这些承包工程的建设方式和合资合作企业的经营理念,促进了工程设计、施工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我国建设领域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目前开放现状

1.关于建筑设计服务方面的承诺:

在市场准入方面:

对于方案设计的市场准入没有限制;

除方案设计以外的设计要求与中国专业机构合作;允许设立合资、合作企业,允许外方拥有多数股权。中国加入WTO五年内,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

在国民待遇方面:

外国服务提供者应为在其本国从事建筑、工程、城市规划服务的注册建筑师、工程师或企业。

2.关于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方面的承诺在市场准入方面:

允许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建筑业企业,允许外资控股。中国加入WTO后三年内,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建筑业企业。

但外商独资建筑业企业只允许承包四类建设项目

在国民待遇方面:

中国加入WTO后3年内取消建筑企业注册资本与国内企业的差别要求;取消对合资、合作建筑业企业承包外资工程的义务要求。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从区域性开放转为全方位开放,从政策性开放转为制度性开放,从单方的自我开放转为与WTO成员的相互开放,从被动接受国际规则转为主动参与规则制订。外资企业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参与各项建设工程活动。

这一时期有关建筑业企业出台主要文件法规有:

《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即113号令

《外商投资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即114号令

为培育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市场,建设部还出台了一个30号文和200号文

以上规定,在工程设计和施工领域确定了以下准入原则:1、外国企业在我国境内开展工程设计和施工活动需设立企业法人,并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或工程设计企业资质证书。2、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形式有三种: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其中外商独资建筑企业允许承包四类建筑工程。外商独资、合资、合作设计企业以及中外合资、合作建筑企业承包工程范围同国内企业同等待遇。3、外商投资设计、建筑企业以及工程服务企业的资质取得标准实行国民待遇。4、考虑到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工程的实际情况,对于外商投资建筑企业,建设部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此不一一详述。

加入世贸组织后,为逐步实现与国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的接轨,推进建筑业企业改革,2006年以来又新颁布了以下文件:

有关咨询服务企业:

《外商投资建设工程服务企业管理规定》(包括外资投资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招标企业)(2007年,建设部商务部第155号令)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2006年,建设部149号令)

《工程监理企业资质标准》(2007年建市[2007]131号文件)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格认定办法》(2007年建设部154号令)

有关设计、施工企业:

《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即114号令的实施细则(2007年,建设部商务部18号文件)

《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包括设计的“综合资质”)(2007年,建设部86号文件)

《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2007年,建设部72文件)

《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四个资质标准的实施意见》(2006年,建设部68号文件)

以上文件,增加了对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关注的有关资质认定以及承接工程类型减少限制等问题的规定,有关标准规定修订后,国内国外企业市场准入执行统一的标准,外国企业可按照资质管理的有关规定提出申请。取得工程设计综合资质,施工企业特级资质在承接工程类型和开展工程总承包方面可以减少许多限制。

四、入世五年来外资企业发展状况

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的情况是:

截止2006年10月底,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共1189家,分别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最大的225家国际是承包商中很多企业已经在中国开展了业务。来自香港的最多570家,第二位日本,第三位是美国有100多家企业。

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分布的地域主要在上海有252家,占其总数的22%;江苏第二为238家,占20.9%;第三是*有170家占14.9%。

外商投资工程设计企业的情况是:

截至2006年10月底,共有外商投资的设计企业233家,其中香港最多(59.66%),美国第二(10.73%),第三是新加坡(6.44%)。

由于入世后允许设立外商独资设计企业有五年过渡期,外商独资设计企业目前还不多,主要是一些特殊的专业,为24家。外商投资设计企业领取的资质证书,大部分集中在甲、乙两个级别,分别达56.66%和39.4%。

五、中外建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设领域非常重视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1997年初,中日韩三国在*签署了注册建筑师组织交流协议,每年轮流在这三个国家组织召开不同主题的建筑师交流会,增进中日韩三国在建筑创作领域的相互了解和信息沟通,为三国年轻建筑师作品提供了了展示的平台。

1997年9月,全国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结构)与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签署了五年期的《资格互认协议》。目前中国有119人、英方有96人分别取得了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的正会员资格和中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通过资格互认,促进了双方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通过组织研讨会和优秀作品的评奖等方式,组织注册结构工程师进行业务交流与合作。

从1993年开始,中国新加坡联合举办了8期“发展中国建筑业研讨班”,以及随后举办的中国内地与香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班”为中国建筑企业培养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从2004年开始,中国内地和香港签署CEPA协议,开展了注册建筑师和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资格互认工作。目前,注册建筑师内地有237人、香港有277人分别取得了香港注册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和内地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注册结构工程师内地有190人、香港有116人分别取得了香港注册结构工程师学会会员资格和内地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

*年中国加入了APEC建筑师项目,在建筑师技能和资历的相互认可机制方面,与其他15个经济体共同进行研究和交流,积极促进APEC建筑师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2006年,中国大陆允许台湾地区居民参加大陆的注册建筑师考试,并将对部分符合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评估认定条件的台湾地区知名资深建筑师,开展一次性评估认定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对取得资格并在大陆工作的人员,符合注册条件后可以准予注册执业。

我们也很重视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为促进中美两国工程建设领域法规、注册人员和建筑实践方面的信息交流,从1994年开始,中国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和美国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连续签署三个三年合作协议,就注册建筑师的教育标准、实践标准、继续教育标准、执业标准等进行了评估互认,并互认了一批资深的注册建筑师资格,美方共有22人,中方共有24人列入认同书名册。

与美国公司共同举办的多次不同层面的工程项目管理讲座、工程安全讲座等,构建中美企业合作交流平台。

针对国内市场准入的企业资质标准体系与美国工程承包方式的不同,与美国公司进行专题研讨、寻求共识,为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解决实际问题。在对外开放的法规政策制定过程中,积极听取美方公司建议,公开征求意见。

许多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取得了良好业绩。以福陆公司为例,他们在中国先后完成了渤海湾油田开发项目(总投资26亿美元),南京扬子一体化项目(总投资29亿美元),上海合资化工项目(总投资11亿美元),柯达厦门胶片项目(总投资10亿美元)等。

六、建筑市场的发展和展望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政府部门目前正在进一步转变职能、规范程序、简化审批、提高效率、规范行为。

在对有关市场准入的企业资质标准修订、完善中,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进步指标、淡化企业资本金和设备要求,实施有实力的大企业适当放开、严格市场准入,培育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通过修订资质标准,引导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