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7:08:14

见习实训总结

见习实训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小教英语;实践课程;实训实习基地改革

教学实习基地通常指具有一定见习、实习规模,并且相对稳定的高等院校学生参加校内或校外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不能停留在形式上,重点是要落到实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7]2号)文件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重要实践环节。对于高校师范专业而言,要高度重视专业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依据上述文件,笔者所在学院提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一,竭尽全力,在校外找到真心实意合作的机构。第二,要投入资金和相应的设备,来确保见习、实习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第三,以制定协议的形式表达清楚各自的责权。第四,专门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组,全程参与建设,确保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五,监督落实基地建设工作,确保实习实训基地和我院双方沟通顺畅。第六,要走多元化道路,努力在校内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一、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共设立了四个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分别是英语、蒙古语、汉语、数学。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自2012年开始招生以来,招生人数达近300名学生。从授课语种上分为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两种。每班平均人数达36名。前后开展了多次见习(2012级已经开展了五次见习,2013级是四次,2014级三次)和一次实习(2012级)。经过四年的教学与实践,最初设置的实践课程环节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见习时间的安排不合理;见习内容、任务与学生实际能力脱节等等。为了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实践教学学目标,首先从实践课程设置着手进行调整,使之有效地服务于实习和见习等实践环节,确保实践环节的正常运行。

(一)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滞缓,成效不佳

对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维护与改革是各高校学科建设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各高校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培养目标有着密切联系。在各高校的教学实施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正因为在教学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加大了建设力度,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校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结构、体系、实践能力与见习、实习学校的实际要求不符,造成难以确保见习、实习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就业竞争力。(2)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单靠各系部单方面联系并建设,导致实习、见习基地一年一换,无法保障基地的稳定性,使得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停滞不前。(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资金短缺,导致无法实现起初制定的“共建,共赢”模式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目标。(4)实习、见习学生人数与实践基地数量比例不科学。每学期见习、实习的学生人数多达近150名(目前同一届见习、实习学生人数近80人次),每年见习学生中蒙语授课学生人数达79人,汉生71人。实习人数约85人(首次实习人数)。自2012年招生至今提供给近300名学生实施见习、实习的基地只有兴安路民族实验小学,八一小学和春蕾小学等三所小学。目前这三所小学是我院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学生临时实习、见习基地。(5)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任务繁重。一名教师至少指导十五至二十名学生,这种现状导致见习、实习指导工作只停留在形式上,无法达到实习、见习的目的,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除此之外,每一名教师还承担至少16课时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负责学年论文指导、社会实践调查指导、毕业设计指导、专业指导等多项任务,教师与学生比例均达到1:7或1:8。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在编教师人数20名。

(二)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课程设置,该专业学生需要修完的专业实践课程有: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学年论文(1、2、3;3学分;第2、4、6学期)、毕业设计(论文)(4学分,第8学期)、社会调查(1、2;2学分;第3、5学期)等共20学分,占本专业的总学分的8.97%。见习(1-5),共5学分,分别从第2至第6学期进行,时间共10周;为期6周的实习在第七学期进行,共6学分。见习1-5具体内容安排依次如下:参与到教学中去,听课、试讲、写教案;教学实践,真正上台面对学生讲课,写板书,留作业等;参与到学生管理中去,例如临时班主任、辅助班主任等工作;加强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参加见习、实习学校的问题活动,将自己最优秀、最擅长的一面展现给实习学校。教育实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某一技术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以增强感性认识、验证某些理论、提高某些技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在生产劳动中接受思想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通常是在校内实习场所中进行。实习内容为: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育调查等。依据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培养方案,发现该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课程设置中存在诸多问题。经走访兴安路民族实验小学,八一小学和春蕾小学等三所见习、实习基地发现,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安排中突出的问题有:见习、实习内容安排与基地实际需求不符;见习时间安排恰巧安排在小学开学初,使得接收见习和实习生的单位无法保障见习、实习的顺利开展;设立小学教育(英语、数学、蒙古语、汉语方向)专业的各系之间的互动少,导致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与实践内容的不合理性导致该专业实践环节与实习实训基地实际情况脱节,无法满足实习实训基地小学英语教育的实际需求。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该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降低了该专业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加大了就业难度。

二、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改革的对策

(一)设置科学性、可持续性强的实践课程

目前我院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的实践环节,尤其见习环节的部分内容安排不符合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质需求。见习时间的安排不科学,每次安排的见习、实习人数超出了实训实习基地所承受的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我们对该专业实践环节进行客观、科学地整改。1.见习时间安排方面。见习(1、2、3、4、5,第二学期至第六学期)的具体见习时间不应该安排在小学生开学的头三个星期,应该安排在停课前的两、周进行。原因有:小学生刚开学还没能适应课堂教学,所以很难观察到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情况;接待见习的单位工作未能步入正常轨迹,因此会影响见习环节的顺利开展;无法保障预期计划的见习能如期开展;影响见习实践课程的效率;见习生也刚开学,未能很好地走入角色,无法做好见习前准备;双方指导教师都处于刚开学阶段,除了承担授课任务外,还要承担见习指导工作,还要准备学院、学校要求上交的例行材料等,因此会影响见习指导效果。2.见习内容安排方面。根据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设置,明确规定,该专业学生在见习(1)期间需要做到:观察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为主,捕捉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方式方法,逻辑思维能力。遇到突发事件时授课教师是怎样应对类似事件,处理的方式方有哪些等。观察小学英语课堂中小学生的各种表现,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是见习的重点;根据2012-2015年见习指导工作的整体开展情况来看,目前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见习(1)仍然停留在填写见习表格这般形式化工作层面,并非做到实质性的工作,即见习内容与见习结果相互呼应的实践教学目的没有达到。学生只是观察到了,但大部分学生并未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指导教师也并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或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总结。这样很难实现见习目的,也会影响下一步见习效果。见习(2、3、4、5)的内容安排上应该是循序渐进,不应该因合作单位的实际困难而随意更改已经布置好的见习内容,失去科学性。见习内容的安排应该是从观察小学生(见习1、2)听课(见习3、4)、讲课及承担班主任管理任务(见习5)。见习(4)由原来的三周改为两周,腾出时间留给见习(5)。见习(5)由原来的三周改为四周。这个阶段不仅基于前段时间的积累上开始授课也要学会承担班主任工作处理日常事情,管理班级。3.对社会调查实践环节的调整。社会调查环节中主要调整时间和调查内容。把社会调查(1)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而不是第二学期,因为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健全。调查范畴应该与自己所修专业有关,紧扣所修专业,为学年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撰写服务。不应该泛泛地随意调查,这样会失去社会实践的意义。社会调查(2)的安排在第六学期,因第五学期时学生分方向(英语、教育)发展,通过五个学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构建了比较牢固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可以做好各自方向的社会调查,更容易实现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4.对学年论文进行调整。一方面对学年论文(一、二、三第4/6/7学期安排)的时间安排与原来的安排相比推迟了一个学期,因为专业知识不足以支撑该实践环节的开展。学年论文几乎假期完成,开学第一周结束相关事宜。学年论文(3)结合教育实习,被安排在第六学期,与实习成为一个整体,以实习论文的形式完成学年论文(3)。5.实习时间安排应该延长。根据各国大学生实习比较研究[1],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实习基本10周以上。如:德国的教育实习要求72周,美国的15周到半年,法国的27周,英国的15周,日本的7到14周。而依据我院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培养方案的安排,该专业实习周期为6周,时间过短,无法保证实习的质量,加大了就业难度。为了保证实践环节的质量,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授课实践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建议延长实习时间,从原来的6周调至10周。

(二)深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加大建设力度,实现培养目标

1.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简称PPP)[2]。PPP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安排。PPP的优点是充分发挥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合作的制度安排[3]。教育发达国家多数采用PPP形式进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中国部分城市也已经开始采用PPP形式建设各自院校的实训实习基地。为了使我院学生能顺利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任务,建立诚心实意合作的民营企业或教育集团的合作关系,以“互赢、互利”模式建设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工作[4]。2.共同建设,共同维护,相互帮扶,共谋发展。专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的同时与其他院校共通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今后发展趋势。与其他院校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不仅缓解资金短缺问题,也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快基地建设的步伐。积极联系合作院校,完善基地建设体系势在必行。学习南京晓庄学院的成功经验,利用学院师资力量及现有的设备,对校外实习基地采取“置换”模式帮助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师完成岗前培训和专业培训。为见习、实习基地的师生免费开放蒙古语、汉语、外语(日语、英语、德语、俄语)课堂的网络课程和网上图书馆,丰富基地师生的文化生活。3.各专业之间沟通保持畅通,统筹安排。要合理地调整四个小学教育专业的见习时间及见习内容,保证见习、实习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资源浪费。各系部之间沟通保持畅通,整合资金,解决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确保实习基地建设资金投入。4.解决师生比例失调情况。通过减轻教师教学任务,缓解实习、见习学生人数与指导教师人数比例严重失调情况。一位指导教师基本指导十几名甚至二十多名学生。这种比例失调状况无法保证实习、见习指导效率,干扰实践环节工作预期目标的实现,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相应学期减免担任指导工作教师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给予满工作量。尊重指导教师的劳动付出,给予合理的劳动报酬,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根据见习内容的不同,安排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与一线教师共同担任指导工作,这样可减轻一名教师指导多个教师的工作压力。5.见习、实习指导模式。采用“模拟实习”模式:做好教育实习准备工作。第一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不健全、实践能力不强、授课经验缺乏等因素,教师就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日常教学中灌输正确的教学理念。第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课堂教学技能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知识点精讲比赛等“模拟实习”形式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教学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做到学生参加教育实习时能够顺利走入角色。采用“千层饼”式[5]:见习、实习过程中应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实践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循序渐进的步伐安排。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多轮次交替进行的方法实施实践教学。如,系统学习各领域教育内容,小学生在各领域的能力发展与活动规律,小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方法等,建立知识网络进行理论学习。在教学案例分析中着重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之能够科学地分析小学生的各种特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教育目标的撰写要求、课堂活动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等问题,提高实践能力。采用现场观摩形式:课堂教学、观看小学生教育活动录像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大学期间掌握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及理解。还可以根据所学、所练,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活动,培养学生监控和评价的技能,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

三、结语

随着外在及内在各种因素的干扰,见习、实习中不断发生实习实训基地变动基地无法按时接待学生的见习和实习。见习和实习的内容依据实习基地实际要求临时需要调整,导致已经安排好的见习任务无法按照原有设定进行;双方指导教师沟通欠缺,使得见习、实习效果不佳;学生实际能力与见习、实习目标有差距等问题不断发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对待,遇事不乱,灵活调整见习、实习内容和时间,确保顺利完成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帮助学生修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学习内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预期目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应做好打持久之战的准备。因此用辩证思维,多重角度去考虑,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建设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而实习地建设工作作为该专业建设工作的重点,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引进资金,加大合作,完善基地建设体系,真正意义上实现“互赢、互利”基地建设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基地短缺问题,实现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所设定的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目标。

作者:乌云斯日古楞 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景枝.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2]William,G.L.ChangingPatternsofFinanceinHigh-erEducation[M].Buckingham:OpenUniversityPress,1992.55-57.

[3]祝珣.刘宏英国研究型大学政府外渠道筹资的目标、战略及举措———以曼彻斯特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0(9).

见习实训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工匠精神;护理实训教学;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指职业认同是个体从自身工作经历中渐渐发现并认同自我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职业认同是当前个体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1]护生职业认同就是指护理专业学生对自己现在的护生身份和即将从事的护士职业的情感体验与认可程度,它是影响护生将来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基础。[2]目前国内外关于护生职业认同的研究并不多,且大多研究的是大专和本科护生职业认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中职护生的研究较少。研究结果大多提示护生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护生职业认同受年龄、性别、学历、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表现为:低年级护生职业认同水平较高;男生低于女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护生职业认同水平越低;父母文化程度高的护生比父母文化程度低的护生职业认同水平高。[3]护生职业认同水平低,会导致部分护生毕业后拒绝进入临床护理行业,有些即使成为护士,也无法适应护理工作,遇到困难就直接离职甚至转行。国家推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致力发展社区、乡镇及农村医疗体系,护理人才必不可少。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博士曾指出:截至2015年,我国护士理想的学历构成应为:中职50%,高职30%,本科以上20%。[4]可见,中职生占主要地位,而大多数的高学历护理工作者并不愿意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中职护理人才将成为基层护理工作的主力军。而他们的职业认同低,不仅会降低其在校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其将来的择业。因此,提升中职生的职业认同对护理队伍的壮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护理实训课是护生学习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重要课程,这些技能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必备的,不当的护理操作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可能会加重病人的病情。这就要求护生具有爱岗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品质,而这些正好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一致。因此,在护理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增强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必然选择。在中职院校中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其服务水平,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工匠精神融入护理实训教学能帮助护生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职业认同则直接影响护生毕业后是否选择成为一名护士。那么,护理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对护生的职业认同有何影响?本文以九江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学生为对象,探讨工匠精神融入护理实训教学对中职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选取我校2021级护理专业的两个班(每个班50名)共100名学生,通过抓阄决定其中一个班为试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两个班的授课教师和总学时相同,且学生在校平均成绩、性别比例、年龄构成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考核内容

实训考核采用教研室教师共同制定的评分细则,重点突出关于工匠精神元素的项目。职业认同的考核采用郝玉芳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编制的职业认同表。[5]

(三)调查方法

教师在本学期第一节护理实训课前通过问卷星上传职业认同问卷表,护生扫码答题,收集第一次资料;在最后一节实训课后再次上传问卷,收集第二次资料。

(四)教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用教材为《护理学基础》,理论课180节,实训课100节,分三个学期完成,理论课与实训课同步进行。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先用PPT教学,然后进行操作示范,示范过程中注意讲解细节及历届护生容易忽视的小问题。最后护生分小组练习,教师巡视并从旁指导,总结点评。课后开放实训室,方便护生练习。2.试验组(1)教学内容及形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先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基础和操作能力等因素,将护生分成10个小组,每组5人,并选一名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的帽子上增加一特殊标志以区别于其他护生。然后在实训教学中多方面融入工匠精神元素,例如在课前让护生上网查阅资料,课中用PPT讲授操作要点,并播放有关工匠精神的小视频,课后让护生撰写观后感。教师进行两次实训操作示范,第一次严格按照实训操作标准,动作熟练,与患者沟通时语言通俗易懂,声音轻柔;第二次则衣帽不整,动作粗暴,只顾完成自己的操作,对患者诉求听而不闻,甚至边操作边与别人聊天。针对同样的护理操作,第一次示范中体现了爱岗敬业、专注等工匠精神,第二次示范中不仅缺乏这些品质,还可能给患者带来疼痛,影响护理质量。两次操作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更加直观、震撼的亲身感受,让学生近距离体验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现。操作演示结束后,让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并从旁指导,录制操作好的学生的操作过程视频,在班级中分享传阅。除课上练习之外,教师还可以开放实训室供护生课余练习,精益求精。此外,还可以开展技能操作比赛,评出优异者并奖励,增强护生荣誉感,促使他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2)临床见习①教学接近尾声时,安排护生开展临床见习,充分利用见习医院的优势,使见习获益最大化。见习开始前,将见习项目、时间安排等转发给护理部主任,请主任下发给各相关科室护士长,由护士长安排业务能力强、带教经验丰富的护士带教。②向护生说明此次见习的目的和意义,要求他们做好见习笔记。③见习过程中,带教教师讲解实际临床护理操作相关注意事项,有条件时可以让护生动手,带教教师从旁指导,让护生亲手为病人解除病痛,从而增强护生的成就感,提高其职业认同。④护生写见习心得,谈谈自己对护理行业的新认知。(3)社区志愿服务开展敬老和健康进社区活动,让护生给老人测血压、测血糖等,将所学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切身体验奉献精神,增强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情怀。

(五)评价方法

1.实训操作考核学期末由护理学基础教研室的教师和教务科的领导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对护生进行考核,护生用抽签法从所学护理操作中抽出一项考试,满分100分,及格分为70分。2.职业认同使用郝玉芳编制的职业认同表进行考核。

(六)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样本试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一)两组护生教学前职业认同得分情况比较(见表1)(二)试验组护生教学前、后职业认同比较(见表2)(三)两组护生教学后职业认同比较(见表3)

三、中职护理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对护生的影响

(一)提高了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工匠精神融入护理实训教学后,学生上课积极性明显提高,其会踊跃举手提问操作中不懂之处,在分组练习及课后自主练习时遇到问题也会主动请教。此外,学校周一至周五下午开放实训室两小时,周末全天开放实训室以便护生练习。通过查看练习登记表发现,试验组护生参加练习的次数比对照组乃至全年级的其他班级明显更多。可见,工匠精神融入护理实训教学后,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展现了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提高了护生的操作技能

工匠精神融入护理实训教学后,试验组护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其最终考核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组要高,可见,融入工匠精神还提高了护生的操作技能。

(三)对护生的职业认同有积极影响

上页表1显示教学前两组护生各项指标得分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显示教学后试验组各项指标得分明显高于教学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显示教学后试验组各项指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护生职业认同。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教师指导、课后开放实训室等在中职护理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等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为学生将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做好准备。

四、结语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对全民医疗保健的重视程度提升,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提升,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提高了。中职院校承担着为医疗行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毕业生。受医疗纠纷、护理行业特点、个人待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护生的职业认同不高,其学习动力不足,就业动机不强,进而影响到护理队伍的稳定、服务水平的提升。以我校为例,每年大量护理毕业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提升学历,而选择进入临床护理行业的寥寥可数。因此,提升护生的职业认同,对护理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护理行业的职业要求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在中职护理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提升护生的职业认同,因此有必要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开展关于工匠精神的教学,以此提高护生职业认同,为护理行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魏淑华,宋广文.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5(5):61-66.

[2]刘媛航,颜君,尤黎明.国内外护生职业认同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26(12):89-92.

[3]刘华.中职护生职业认同的现状及其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4]莫淑蓉.中职护理教师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J].卫生职业教育,2007(17):34-35.

见习实训总结范文篇3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6)

实训教学是面对非真实患者的情况下,在中医诊断实训室里通过各种手段,模拟望、闻、问、切等诊查手段及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最后形成诊断的模拟训练。包括从中医“诊”到“断”的整个完整过程。

1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

1.1实训教学模式的目的实训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临床氛围,掌握四诊方法的运用,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其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是针对枯燥的教学方式,达到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的。非教学目的指的是老师或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并实际进行交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知患者病情,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1.2实训教学模式的步骤实训教学操作有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步骤。教师要事先布置内容,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全程进行参与。学生要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究摸索,寻求问题,发现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及时总结分析,指出不足之处,逐步加以改进。如在问诊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背诵张景岳“十问歌”,熟记问诊内容和问诊顺序,按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的顺序询问,使学生问诊时内容不至于遗漏。其次,要求学生问诊时突出中医的辨证观,边问边辨,边辨边问,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方法。

1.3实训教学模式的角色分配在实训课上,通常由教师事先选出典型病例,并扮演患者角色,同时教师也是实训教学监控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担任医生。过程要分组进行,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每10人一组,每组又分两个小组,分别扮演病人、医生。扮演病人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就诊者,其他4人为陪诊者共同做出就诊内容的设计;扮演医生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出诊的主治医生,而其他人参与其诊断的全过程。病人就诊后,给医生20min时间询问病情、讨论并写好病历内容。最后双方将各自内容做一比较、讨论,老师给予适当点评。在模拟情景过程中要接近于临床真实,比如,扮演患者时,在回答学生的问诊尽量使用真实患者的语言,并尽量展现临床上可能见到的不同类型的患者。

2实训教学模式的启示

2.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只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的运用了。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模式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在复杂的临床实训环境中,不仅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还可以对各部分所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具体应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讨论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修改或重建。

2.2变理论传授为临床实践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锻炼思维、提高技能,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较之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更贴近临床。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突破了临床见习中一味的让学生看。如在脉诊模拟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脉诊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问诊、全身望诊等所学知识对脉象可能反映的问题进行逐一地确认和排除,进而确立诊断意向。因此,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能够弥补单纯理论教学和见习的不足,更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的要求。

2.3规范学生技能操作能够避免部分临床医师在中医带教方面的不规范。通过教师的规范教学和不断的实训强化,保证学生正确掌握中医临床技能与操作,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见习实训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诊断学;PBL教学;传统教学

诊断学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科,是医学生应该掌握的必修课[1]。因此,诊断学是临床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临床观察、思维能力。但是,由于诊断学内容小,多,杂,而学生又缺乏临床实践的现状,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走入厌学、死学的状态。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好奇心,提高学生临床知识学习兴趣,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一问题是我们作为一个诊断老师应该探索和思考的。PBL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翻译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或“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等[2]。PBL倡导的是学生自己学习。指导者通过典型案例,设计各种情景,导入隐含知识,让学生通过小组间探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甘肃医学院在2016年组织教师去武汉大学学习PBL教学方法,并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PBL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诊断学本就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3]。因此,笔者在诊断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希望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不足,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弥补临床实践缺乏的现状,进而培养学生的解决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4]。现将过程结果与各位同仁探讨。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甘肃医学院2016级、2017级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学生,每个年级150名,共300名。每个年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固定一名老师为实训带教老师,为避免不同老师带教所带来的偏差问题。

1.2选取教材

第九版《诊断学教材》,主编万学红。

1.3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课程结束后,设置调查问卷,通过是否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知识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临床思维培养、知识横向联系能力等方面,调查学生PBL教学法使用之后的变化。为今后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依据。(2)理论考试法:通过对诊断学症状学部分的理论考试,了解学生对于症状学理论部分学习情况,通过成绩对比,总结出两种教学方法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3)临床思维考核:考核小组由诊断学教研室5名老师组成。学生以面试形式考核。病例选用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总结编写而成。学生随机抽题,准备10min后面试。在面试过程中,考官可以随机提问。每位学生5min,分值100分。

1.4实施过程

诊断学症状学实训课为十二学时,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模式去附属医院见习,跟随带教老师查房,观察常见症状。观察者课时分为两部分,8学时进行PBL教学,4学时进行临床见习。观察组笔者将所有症状学内容分为4大模块:呼吸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全身症状模块。对照教学大纲,设计教学病例。在见习前一周通过超星学习通发放病例。学生阅读病例,从患者主诉,症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查阅相关问题,然后再集中讨论。每次每组20人左右(一个班平分为两组),2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对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讲解,最后做出总结。使学生的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系统。

1.5统计方法

笔者采取SPSS24.0软件进行PBL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调查表整理(见表1)

对实施PBL教学法的小组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量表300份,回收调查量表300份,观察学生对PBL教学法的反馈。观察组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

2.2设置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见表2)

3讨论

3.1促进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从调查结果中看到,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较传统教学方法有所提高。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学科。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因为医学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程比较枯燥。因此,学生现阶段状态是学习兴趣低,课前预习比例低,课堂讨论积极性差,课后不能及时复结。尤其是症状篇,因为缺乏疾病的了解,学习时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PBL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完理论课后,上实训课之前分析病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一系列学习过程,学生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还预习了实训课内容,通过病例进一步掌握了症状学之间的关联。这样,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2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诊断学不但要求要让学生掌握诊断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只是在上课的时候讲怎样诊断疾病,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瞌睡、倦怠。PBL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相关病例的讨论,让学生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框架化,系统化。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而且通过系统化培养,提高了临床诊断思维的准确性。

3.3增加团队交流及临床沟通能力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医疗服务要求日益增高。近几年,医疗纠纷越来越多。所以,作为一个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研究显示,通过有意识地交流互动,增加表达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医患沟通只是简单的学习文字性东西,并没有应用到实践中去。而PBL教学,从开始的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后期意见不统一,找带教老师沟通。每一步都离不开发言,讨论。通过这一学习,逐渐学会如何和他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3.4对知识渴求度增加

学生目前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而且学习力强,思维活跃,是求知欲最枉盛的时期。开展PBL教学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不少,学习热情也明显上升。

3.5临床负担减少,医疗资源节约

目前,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多,临床病例有限,见习时间有限。而且学生走马观花的见习,临床效果不好。我们实施PBL教学以后,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进行PBL课程,一半时间临床见习。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之后的临床见习,效果更好。因此,PBL教学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也减轻了临床负担。

3.6不足之处

尽管PBL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它仍然有许多的不足。首先,对于教师教学水平要求。PBL对于病例的编写和以往病例分析不同。它不是随便一个典型病例就可以。它要求病例需要连贯性,针对性,情节之间环环相扣。其次,对于教师人数的要求。传统的病例分析一个带教可以带20个学生左右。PBL要求小组教学,每组5人左右,这就对教师人数有一定要求。第三,PBL教学耗时较多[6]。学生在课前需要翻阅大量书籍,文献去查资料,对于学习时间较为紧张的临床学生来说,过多的PBL课程可能会增加学生学习量。其性价比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总之,PBL教学法在诊断学症状篇的使用,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喜爱。新的教学方法,目的是想让学生灵活掌握教材内容,尤其是症状偏重难点内容,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这对于高素质的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高校的教学改革推进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世凤.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7.

[2]曹永孝.器官-系统整合课程PBL教程全国高等学校器官-系统整合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

[3]李建宇,胡永生,任志伟,等.神经外科实习带教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01).

[4]李树妹,何暖坚,磨鹏诗,等.PBL教学法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06).

[5]宫亮,杨和平,胡建林,等.以PBL为基础的情景教学在呼吸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05).

见习实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转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地方高校一直是吸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主要力量.尽管地方高等教育出现了大规模扩张,但高校的多样性并未随之上升,反而呈现出了地方院校与研究型高等院校办学定位相同、专业设置雷同、人才培养模式相近,学习活动“重理论、轻实践”,科研活动“重科学、轻技术”等现象,难以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同时,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脱节,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高等院校的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在高校转型的发展形势下,对高校里的各个专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应该统筹各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转变其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将如何转变其教学理念和形式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学前教育专业要提高其实践教学的能力,就要增加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面临社会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在高校转型的基础上要求该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幼儿园见习活动、实习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所以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形势下,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刻不容缓.

1高校教育转型的背景

我国高校转型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外国的相关理念的影响,最开始是西欧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国家和社会需要更多的技术性人才,这就催生了应用技术性的相关学校的产生,这样的学校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了当时的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对于高质量技术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度的加深,我国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在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开始有一批高校开始向技术型高校转型.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学生大都是研究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这就导致市场上所需的技术性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供需关系失衡.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满足人才的需要,必须加快我国的高校的转型,建设更多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转型的大趋势下,我们对每一个专业都要有所规划,以促进每个专业都有所改善,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更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基于高校转型发展形势下,我们对学前教育实践教学问题需要展开探讨,在给出相关的对策之前,我们首先对学前教育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2.1实训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内实训,是其开展实践教学的一大措施,通过实训,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能很好地提高学生面对社会所需要的能力.但目前高校的相关的实训教学的环境设计和管理都比较滞后,没有真正发挥实训的作用.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场地和安排太过分散,没有指定科学的、系统的实训教学方案.学前教育的实训往往穿插在其他专业没有实训教学时进行,对相关的技能的培养零散,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与社会真正所需要的实践有所脱节,在实训时脱离教学的现实需求,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目前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内实训大都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开展,而非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无法让学生真正的感受现实的需要,而且模拟教学的水平也对实训的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2.2见习不够深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就是在相应的幼儿园见习,学生真正地进入幼儿园,参与幼儿园相关岗位的工作,对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和需要做的事务有比较清晰的认知.这样的见习机会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对于学前教育方面人才的要求和自身能力的不足.但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见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原因,主要是高校与幼儿园的沟通不到位,高校没有建立实习质量保障机制,见习的时间也不足,学生刚开始熟悉实习岗位就要返回学校,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往返途中,使得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并不深入,无法真正地了解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学生无法从实习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也无法提高岗位所需的能力.2.3实习缺乏指导.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中,还包含很多需要学生自主实习的模块,这种实习和学校实习不同点在于实习的地点、内容、时间都是由学生自主安排的,学校只负责接收实习报告,这就导致实习的水平良莠不齐,由于实习中没有相关老师的指导,学生最后的实习效果完全由自己负责,很多学生实习的岗位工作内容比较单一化,无法达到提升实践技能的目的.2.4实践教学缺乏校企合作.国家三部委关于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转型的突破口.这是因为校企结合是转型的关键枢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也同样离不开校企合作,即学前教育专业与地方幼儿园、早教园所等教育机构的有力合作.可是,就当下现实情况而言,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并没有校企合作,导致整体的办学思路受到局限,培养的人才与地方园所的对接度不高,毕业刚入职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完全的岗前培训,才能顺利入职,否则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3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3.1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的支持.高校转型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实践教学模块加大资金的支持,颁布一系列鼓励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措施,能有效地促进高校转型工作的开展,建设相关的实践培训基地,如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建设长久有系统有规划的实训基地,做到校企结合,从而给予系统化的培训和专业的指导老师,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2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高校转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建立健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比较好的解决途径.因为实践教学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所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难度很大,而实践教学体系能为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提供很好的平台,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训练,更加利于学生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所以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钢琴训练室、幼儿园教学仿真式、绘画技能实训室、舞蹈实训室、婴儿教育实训室等,而且高校还要加强对对口岗位的联系,争取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地点.3.3完善教学考核和评价机制.科学的实践能力考评机制主要是指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以分数定成败,而重点关注对象是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即本文所提到的实践能力.此外,考核方式可以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同时实行自我评估与教师评价同时开展,进行全方位的阶段性考核和综合性测评.具体而言,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不能局限于课堂考核,同时要注重对其实际运用能力的考察,结合其课堂表现以及课外实践表现,综合考察学生的校内表现情况以及实习情况.除此之外,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机制能有效地避免一些学生盲目的选择实践内容和指导老师不负责的情况.学校可以将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技能作为评价中的重点,激发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学生设立实训的考核,避免学生自主实习和校内实习不够重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拓展自己的就业空间,提升竞争能力.3.4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高校的转型,除了政府和学校的努力,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双师型”教学队伍是一支专业知识与实践水平互补、教学技能与科研水准相长的专业型师资队伍,它要求学校在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不断鼓励教师的继续教育,以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为了保证教师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教师定期到具体的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学校有计划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学科设计与行业发展技能紧密联合,引进行业专家进行授课或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将最先进、最新鲜的行业资讯带到课堂当中.

4结语

现在的社会需要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就推动了我国高校的转型.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高校的一门课程,是一个将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的专业,它要求学校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加强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建设,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实践能力考评机制,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本行业真正需求的专业对口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洁,陈朝晖.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3(8):47-48.

〔2〕董爱霞.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5(5).

〔3〕邓扬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10).

〔4〕吴超.试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5(10).

〔5〕王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137-138.

〔6〕贾蕾.高校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12).

见习实训总结范文篇6

本文作者:杨巧玉工作单位: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教育集团实训基地的功能职业教育集团一般是以一所办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办学实力雄厚的职业教育重点学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在职教集团运作中,核心学校通常要发挥主导、示范、辐射作用,特别是集团内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应用,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有效途径。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一般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进行基础性、规范性和通用性的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学习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通过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的见习、实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加工和设计等,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真实工作中主要仪器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掌握工作基本技能、生产工艺和专业操作技术等。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要具备教学实训功能、技能鉴定功能、“双师型”教师培训功能,还要发挥校企资源优势,提供社会服务及各种岗位培训等功能。职业学校建设的共享型实训基地不但要为本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也要为集团内所有学校和企业共享,同时,要主动承担社会培训任务。职业教育集团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学校统筹管理的运行模式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以保证本校学生按教学要求进行实习实训为主,由学校管理,学校负责建设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安排、设备维护、实训耗材购置、学生实训安全管理等工作,实训基地的一切运行费用均由所属学校负责。共享型实训基地还要进行集团内其他学校师生和企业职工培训,增加了实训基地的管理难度。这种运作模式学校投入大,特别是设备维护和实习耗材支出,使学校负担很重。部分学校为了节省费用,减少实训安排,会造成实训设备的闲置。

企业(个人)承包的运行模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后,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将实训设备、设施及场地的使用权承包给集团内的某个企业或个人。承包人按协议履行承担学生实训的责任。虽然学校可以省去设备维护和实习耗材支出的大笔费用,还可以从承包方获得一定数额的承包收益。但承包方为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很难保证学生进行实质性生产实习,或者企业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让学生从事简单重复劳动,使学校的教学内容很难与工厂的实习相结合,使学生的实习实训流于形式,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影响教学效果。以实习为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实训基地应找到与企业合作的“相切点”,可以将企业引入学校,也可以将课堂搬到企业。由实训基地承担企业生产、加工产品的职能,适时安排学生参加生产见习、实习,使学生能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和机会,综合技能得到培养,学生即工人,车间即教室,学生实习能为企业生产、加工产品,既可以节省学校的实习耗材支出,又可以通过实习获得企业给予的生产加工费用。这种合作模式存在“联姻企业”项目不易寻找的问题,实习的组织管理压力较大,学生参与真正的生产实践,一旦指导不力或管理不到位,生产中出现了过量的废品,学校将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全方位开放、多功能并举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是最理想的模式,是结合各种实训基地管理模式而优化的一种综合性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职教特色,建立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开拓实训、培训、生产加工、咨询、技能鉴定等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科技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培养、服务一条龙。但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运行模式,还有待于各职业学校结合本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对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思考对实训设施配置的思考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各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但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校存在学生实训不足、设施使用率不高和部分设施闲置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充分考虑先进性、前瞻性,配置大多为全套的、先进的教学设施。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师资、管理、学校配套设施、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新建的实训设施并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整合各种教学媒体,有效使用实训设施进行有效教学的课少,常规教学课多;学校操作工位多,实训教学时用的少;教师示范操作多,学生实际动手少;学校实训设备先进,教材相对滞后,有效教学难开展;先进设备购进后,培训人员一走,学校教师不能独立操作,成为参观的摆设;有的设备运行成本高———价值高、难操作、耗材使用多,学校难以承担,使得设备使用率低;学校专业调整造成大量设备的闲置等。如果严格按照设备投入和应用来分析,各学校均存在设备缺乏和闲置的矛盾。学校实训设备使用率是反映一个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集团化建设和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效盘活学校现有实训资源,提高设备使用率,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和师资队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是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应用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对校企合作模式和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模式选择的思考职业学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利用集团内各方面资源,选择有效的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盘活学校已有的实训设施,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培训功能。同时,充分调动集团内学校、行业、企业的参与,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充分挖掘集团内各学校、企业的设备、人才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机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兰州理工职业教育集团的各学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需要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综合分析区域特征,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找准切入点,借鉴中东部地区成功的合作经验,选择真正适合学校专业特点和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是今后我们在集团化建设中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实训基地建设和应用对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三化”、“四结合”,即: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定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职业学校建设实训基地的目的是通过工学结合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结合专业特点,着力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灵活采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师生深入工厂、车间学习实践,精心设计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实施过程和方法步骤,师生在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校企联合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和应用是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职业学校在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应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分步、分专业进行试点,重点实施,成熟一个推广一个,避免盲目跟风。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研究已经刻不容缓,哪个学校在这些方面先走一步,哪个学校就会抓住发展机遇,学校发展就会有一个新的提升。实训基地建设运行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作用调查研究发现,职业学校通过争取资金建成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后,造成实训资源闲置和浪费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缺乏能充分挖掘设备应用功能和教学功能的“双师型”教师,从而造成实训设施因不能用、不会用、不敢用而闲置,同时,也存在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和维护造成设备损坏严重等问题。实训设施只要资金到位就能很快建成,而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提高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开展教师培训,使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成为学校进行“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的基地。我校的主要措施有:(1)校企联合培训教师。在学校新进设备的安装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全程参与,全面了解设备的性能和操作,并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培训和指导,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学校充分利用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见习、顶岗实践。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校选派相关专业课教师带队前往,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工作现场的工作流程和需求。教师在校企联合培训过程中精心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应用于专业课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2)通过“产学研”结合促专家型教师成长。学校各类实训场地的建设、实训设备的购置和安装工作,为学校专业课教师提供了学习提高的良好机会,学校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建设专业教室、实训中心和教学工厂的过程中,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鼓励教师结合学校实训设备和教学内容编写专业技能课实训手册等校本教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工作,总结专业课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学术研讨活动,撰写研究论文,形成专业教学理论。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或职业模块的开发,在与行业专家共同探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并能通过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经济效益,形成专利产品。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使实训基地建设应用成为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的基地。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实训基地建设、运行和管理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关系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中东部地区在集团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已经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借鉴。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将是我们要长期思考、探索和实践研究的课题。

见习实训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中专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方法

我国近些年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需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实用型的优秀护理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中专学校必须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在教学改革中通过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属于本行业切实可行的创新之路,不断促进我国护理教育教学的蓬勃发展。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当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发生变化,中专学校培养人才观要与时俱进,把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作为第一要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的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出具有能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护理工作的专业护理人才。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专业人才

我校护理专业经过教学改革,提出了“精简基础、突出护理、人文并重、选必修结合”的优化课程体系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重视专业课教学,加大典型病例和现场教学的课时,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护理专业教师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教学效果显著,基本实现了零距离就业。1.演示教学法:护理专业的许多课程抽象乏味,难学,教师通过现场实际演示法,使学生明确了实际操作的流程和方法,便于理解和操作。比如《护理学基础》是一门最基础的重要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讲授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是临床护理专业中最常用的、最基础而又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学好这门学科是每个护理人员都必须做到的。而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好与不好完全取决于操作过程是否规范、准确,还需要具有人文性。在基护课上,教师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理论知识外,还采用了现场演示法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亲临其境,感知知识和技能外,还能感受到教师对待病人的人文关怀和温和的态度,使学生终身受益。2.以问题为中心的病案式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法弊端在于采取“灌输制”,学生被动听,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在需要启发性的教,学生需要探索性地学。“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法正是符合这个理念,这个教学法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小组总结5个阶段,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展开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要引出相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高度集中注意力之中,需要不断探索、思考,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护理专业的教师们通过深入临床一线找到与设计病例相符的医案,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查阅资料、看书,再回到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不同于其他教学法,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提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多媒体教学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进入校园,即刻受到师生的青睐,护理专业的教师与时俱进,能够把多媒体和护理专业课程有机整合,通过多媒体的影、视、听、画等演示把抽象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立体起来,通过图文并茂,声乐并存,提升教学效果。4.综合实训法: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学生,极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而我们的护理专业正是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的专业护理人才。而护理专业具有实践性,以此采取实训法进行教学,在具有先进性、多功能、开发性的护理技能中心里面,进行综合实训教学,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训课,学生兴趣盎然的借助仿真护理模型进行实体模仿,可以重复多次练习,有了临摹经验,充分弥补临床案例不足的缺口,也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丰富了临床经验,达到了实训效果。5.角色置换教学法:护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病人,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教学中我们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护士”和“病人”,并采取“角色置换”,把“护士”和“病人”一组互为对换,便于临摹技能,体验病人的心理,为了更好的提升技能,为病人服务。6.技能操作竞赛教学法:技校学生充满朝气,积极向上,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竞赛法激励他们。比如我在教学中搭建技能操作竞赛,并且把护理技能细化,进行多项技能比赛,通过竞赛激起学习兴趣,并在训练过程中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获得技能。7.模拟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课中,教师多采用模拟教学法,充分运用实验室的仿真心肺模拟人等实施模拟教学,激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验证所学理论,理论结合实际使得学习更见成效。8.临床见习教学法: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而验证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就是临床见习,在授课的时候将教学延伸到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临摹后再到医院临床见习,这样的教学程序使学生更快的适应和领悟临床工作,提升教学效果。

“”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基于此,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把学生放在课堂正中央,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社会输送既有职业道德又具创新能力和实用性的优秀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见习实训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教学实践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育人导向,设置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教学技能实训、教学实验和科研训练等实践类必修课程;在教学计划外,开展类型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构建教学能力实训体系,促进教育理念向实践教学能力转化

学校设计与实施师范类专业人才(即师范生)培养方案,使师范生课程学习与教学能力实训有机结合,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能力实训体系: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师范生开展渗透性教学观摩与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包括课堂教学观摩、案例分析讲解、小组讨论、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观摩课程均为由优质中学教学团队精心打造的获奖课程或参赛课程。课程配有主讲教师课程设计思路介绍,帮助师范生加深对中学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理解。大学三年级师范生系统学习学科教学论基础理论课程和教育类、心理类课程;各专业结合自身学科教学特点,设置本专业的教师教育核心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专门的教学技能实训课程,要求师范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理论课程与教学技能实训课程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师范生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大学四年级师范生开展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并修读教师教育提升课程。师范生通过进入中学教育实习,了解基础教育一线的实际情况,把握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异,磨练教学能力。同时,鼓励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和资料,开展教育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面向高年级师范生开设项目制学习、研究方法、教育前沿、比较教育等高阶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对师范生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起到理论支撑和知识拓展的作用。配合三个层次的课内教学能力实践训练,在课外,组织开展类型丰富、逐级深化的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以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为主体,组织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如粉笔字大赛、演讲比赛等;大学三年级,由学校组织全校范围内的“未来教育家•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大学四年级,开展学院、学校两个层面的教育实习成果汇报、优秀课程比赛、优秀教学研究论文评选等活动。学校通过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竞赛活动,促进师范生形成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进阶,让师范生体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过硬的教学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课内环节,提升教师教育实践能力

1.教学技能训练。学校创建远程观摩、视频观摩与入校见习相结合的教育见习形式。应用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中学课堂面向在校师范生的“现场直播”。观摩环节结束后,师生就见习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开展研讨。通过研讨,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发现与分析课堂教学不足,加深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建立“2+11+3”的教育实习模式,即“2周动员培训+11周入校实习+3周总结反思”。为师范生配备大学和实习学校双导师,分别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师范生加以指导。实习过程中,创建“变指导为督导”的实习指导与管理模式,遴选实践基地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对师范生进行手把手指导;大学教师通过远程的方式对师范生开展指导。学校定期派出督导教师到实践基地学校进行走访与巡视,了解师范生的实习情况,开展现场指导,并为实践基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2.科学研究能力训练。学校鼓励师范生开展科学研究,为培养研究型教师奠定基础。在学校层面,每年组织实施六百余项大学生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比例达40%以上,单独设立师范生科研项目,保证师范生参与科研训练的规模。在学院层面,新生导师组织大一年级师范生与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共同交流、研讨,引导师范生进入科研的门槛;大二年级之后,许多师范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入导师课题组,或者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正式踏上科研之路。科研训练使师范生了解和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扎实的科研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3.理科实验技能训练。学校加强对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专业师范生实验技能的训练。部级、北京市级、学校级三级实验教学中心,为师范生开展实验技能训练提供了条件保障与技术支持。各实验教学中心依据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开展面向中学物理、中学化学和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专项建设工作,并对师范生进行中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开展适应中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创新实验设计竞赛。开展丰富的教师教育课外活动,全面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1.师德养成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养成教育课外活动,有效补充了课内教师教育课程。通过教学技能竞赛、专题讲座、参观学习、教育调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营造热爱教育事业、做教师光荣、争做研究型教师的校园文化氛围。2.职业素养提升活动。学校举办“未来教育家•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活动,推动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围绕教育实习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包括师范生教育实习征文活动、教育实习课例展示大赛和教育实习经验分享会,促进师范生凝练实习成果。学校将教师教育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管理,进行学分认定,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多元化、全过程的育人体系。

推进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教学资源建设,搭建高水平实践平台

学校建设了校外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校内教学技能实训平台、校内综合实践创新平台三大平台,保证师范生开展教师教育实践与创新活动。1.校外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是师范生开展教育实习的重要平台。针对师范生培养特点,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在遵循互利互惠、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域、层次和特色,形成了以北京为主体、多模式并举的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布局。学校在全国近二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共一百余所。2.校内教学技能实训平台。由微格教室、讨论教室、远程视频教室、普通话测试与研究中心等构成的校内教学技能实训平台是师范生在校内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条件保障。学校建设数字化的公共微格教室8间,并为师范类专业配备移动微格教学设备,用于课程教学以及师范生自主的教学技能训练;建设讨论教室6间,方便师范生开展小组教学研讨;建设远程视频教室6间,并资助北京、西藏、广西等地的实践基地建设具有远程视频会议功能的录播教室,实现了大学与中学的远程连接,使师范生在大学校园实时观摩中学课堂教学;学校面向师范生开放普通话测试与研究中心,提供普通话智能学习条件,促进师范生提高普通话水平。此外,学校开展教师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建成了包括中小学课程、教师职业素养、各学科教学论等内容的数字资源库,供师范生自主学习与研究。3.校内综合实践创新平台。学校现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20个,为师范生开展实验技能训练和实践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学校要求各级各类实验室均面向本科生开放,将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学时数作为考核实验室的重要指标,引导实验教学中心加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在实验内容设计上,强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率,鼓励师范生结合中学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结合科研训练项目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形成系统合力,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备的保障制度

见习实训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思考

现阶段,中国旅游业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专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了要求学历与成绩外,更要求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高校内偏重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能力的缺乏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无法在毕业之前掌握充足的实践技能,由此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以及失业率高。实践是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最好最直接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理论与实力兼备的旅游人才,而日渐发展的旅游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因此,为了适应行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该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形式转变。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改善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当今的旅游业非常需要高质量的旅游人才,因此,高校应当加速改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使人才输送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1.2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一般为景区、旅行社、酒店等这些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地方,但是,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多为书本知识,实践技能很少,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会在招聘条件上写上“需要有几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或者“有工作经验者优先”。面试官在面试时,常常会询问学生在上学期间是否有过实习经历,并且会详细询问实习内容,所以,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经常因为经验不足无法通过面试。1.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多为经过多年学习后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也多是各方面的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技能的需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的结构也亟需改变,学生需要的是能够同时教授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的专业教师,而不是只会理论或者只会实践的单科教师。教师也是从学生走过来的,要想改变师资力量,就要从源头改变培养学生的方式,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的改变首先就要从加重实践教学的比例开始[1]。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并不是目前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并且发展时间还较短,所以很多学校都没有设立充足的实践教学设备,有的设施设备还存在着老化问题,跟不上科技发展脚步,需要换新,这就导致学生没有办法通过实训室学习到实践技能或者学习不到最新的实践技能,出现与旅游业脱节的问题。2.2重理论轻实践。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是“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经济学”等理论课程。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在上课时,常常因为课堂枯燥而昏昏欲睡,导致学习事倍功半,若将高校的教学结构改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交叉教学,那么就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学生在经过理论教学后可以立马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学到的知识[2],实践教学的趣味性也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2.3实践教学方式单一。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方式如下。2.3.1学期见习。大多数高校从大一开始就会安排学生去各个景区见习,见习内容多为景区参观与景区调研,实习地点既有省内景区也有省外景区,有比较高端的5A景区,也有研学价值较高的文化景区。学期见习一般是每学期两次,由4~5个导师带队,安排学生整个见习期间的食宿。学校的见习方式单一,除了景区参观与景区调研外,其实还可以设计出更多形式的见习方式,比如旅行社参观、酒店参观等。2.3.2酒店技能实践教学。条件较好的高校会在校内设立酒店技能实践教室,由专门的导师教授学生酒店基层工作技能,比如客房技能和餐饮技能。2.3.2.1客房技能实践教学。客房技能包括中式做床与西式做床,教室内有专门配备的床、被罩、床单、枕头、枕套。学生在教师的教授下掌握做床的技能,并通过期末检测。2.3.2.2餐饮技能实践教学。餐饮技能包括中式摆台、西式摆台、餐巾折花等。教师教授给学生完整的摆台方式,学生通过训练要能够快速地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摆台,最后通过期末检测。学生在毕业后,如果想要进入酒店工作就势必要从基层做起,所以在实验室学到的技能会有很有帮助,因此,高校应该在校内设立各种各样的实训教室,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条件。2.3.2.3模拟教室。有的高校会在学校设立一个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模拟教室,在教室内,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出模拟的场景,比如景区讲解画面、顾客投诉场景、旅游路线设计画面等,通过这些模拟场景,可以使学生体验真实的场景设计,学会各种实践技能。2.3.2.4毕业实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样在最后一学期到酒店实习,并且普遍会被分配到餐饮部和客房部,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后学不到与景区和旅行社有关的技能,学不到更核心的知识,所以,高校目前的毕业实习方式非常单一,急需改善。以上四种实践教学方式,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每一种都会有,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仅仅只有最后一种甚至没有。

3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3.1完善高校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在缺少校外实践机会时,就要想办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践课堂,而校内实践课堂就要求高校拥有充足和先进的设施设备。同时,各种技能实验室也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可以与各种旅游专业对口的旅游公司或者酒店合作,企业帮助学校配备各种高校所需的设施设备,学校负责向企业输送各种人才,当然,这种人才输送只是学校在安排毕业实习或者学期见习以及暑假见习时优先推荐此企业,而不是强制性要求学生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没有定向培养的方向,学生毕业后的择业由学生独自做主。3.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想。目前,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并没有什么机会来提高实践技能,教学思想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高校可以与各大旅行社、五星级酒店以及景区合作,为教师提供岗位实践的机会,使教师在寒暑假能够在酒店带薪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3.3改善高校实践教学的方式。3.3.1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单一是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高校经济实力不足、教师实践技能不足、旅游管理专业受重视不足等。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学期见习,实训室教学以及毕业实习,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创新。学校可以与景区、旅行社以及酒店合作,在暑假与寒假期间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工作中总结经验。3.3.2改善已有的实践教学方式。3.3.2.1改善学期见习。改善学期见习的方式,使学生可以在学期见习中真正学到技能和知识。例如,导师可以分批次带领学生进行见习,每个导师带领少数的学生去不同的景区见习,这样的话,导师就可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到景区讲解或景区管理的知识。3.3.2.2改善毕业实习。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方式大多数都是到酒店实习,学生在酒店的实习岗位多数为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迎宾、礼宾等基础岗位,很少有前台接待、楼层管家、总计员工等能够接触到酒店核心系统的岗位,学生在实习期间往往是吃了最多的苦,拿了最少的工资,还学习不到有用的技能。除此之外,很少有高校能为学生提供在旅行社以及景区实习的机会,而学习旅游管理的学生,大多数都还是想到旅行社和景区工作,所以,高校应该尽可能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可以与景区和旅行社合作,让学生到景区与旅行社实习,并且实习岗位也应该集中在导游部、计调部、景区导游、景区管理等岗位,在酒店实习的学生也应该尽量被分配到前台接待、总机员工、楼层管家等岗位,而不是服务员这种最基础的岗位。目前,高校的实习时间分为好几种。有的学校选择让学生在大三暑假实习2个月,实习期比较短,还有的学校让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去实习,实习时间为6个月。而还有的学校将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的暑假和大四上半学期,实习期为6个月,并且将学生分为两批,一批为不考研的学生,他们暑假就出发去实习,年底实习结束,下半学期就可以提前找工作和准备毕业;另一批为考研的学生,他们会在考研结束后直接去实习,实习时间为4个月。学校可以考虑一下改善实习时间,减少实习时间或者让学生提前实习,将学生大四的时间留给自己,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考研和找工作。毕业实习是最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教学,因为毕业实习时间最长,最集中,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工作中去,但是,毕业实习有效的前提是,实习时间充足以及方式合理,如果高校能够设计出足够完善和有效的毕业实习方式,那么学生必然能够在实习期间掌握到足够的实践技能,在毕业找工作时就会成为拥有工作经验的人,从业会变得更为容易。3.4提高学生自身的积极和兴趣。学习从来都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仅靠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校的教学计划是行不通的,学生自身更要意识到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在学期见习中,学生一开始就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表现,积攒技能,那么他们势必能在毕业后积攒到充足的经验,使就业更加顺利。高校应尽最大努力改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结构,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教学的机会,使学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毕业之前积攒技能,增加自己就业的砝码,成为同时拥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虹飞.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报,2018(1):35-37.

见习实训总结范文篇10

(一)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

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尤其是就业指导实训教学做出了详细、具体的指示。学校要依据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除了在实训课程设置、实训教学时段安排、实训平台建立、指导教师配备等方面,为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提供条件外,特别要重视开展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内容的研究。一是要充分认识实训教学内容构建的重要性,认识到内容问题是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是制约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认识到科学、实用的内容体系,能够成为学校联结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专业课程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校的永续发展产生助推作用。二是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内容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研究资金、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及提供研究条件等形式,规定研究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推动内容研究的顺利进行。三是提供内容体系实施的条件,如课时安排、实训场地与设施配置、实训基地建立、实训过程的人力物力支撑等。

(二)大学生职业教育规律

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前,职业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职业素质较低,职业技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根据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特点,科学制定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内容计划,笔者认为,学校应在实施全程化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的阶段实训教学计划,实行模块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阶段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训,在新生的一、二年级开展。主要进行职业匹配认知与测评、职业世界认知、职业定位与职业目标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实训;第二阶段进行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实训,在大学生的二、三年级开展。根据大学生的职业定位与职业目标,进行职业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实训;第三阶段进行职业获取实训,在大学生的毕业年级开展,主要进行职业信息的获取与选择、求职简历的撰写与使用、求职面试等实训。这样的实训内容规划,构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内容体系。

(三)理论研究成果和高校职业教育实训经验

长期以来,各高校高度关注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它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训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实训比较系统、科学。据笔者调查①,部分学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在25—30个课时设置中,一般安排6—8个实训课时,主要开展职业匹配认知与测评、目标职业调研、生涯人物访谈等实训活动。而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实训中,各学校都安排了课时和指导教师,一般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求职面试实训;在大学生职业技能的研究与实训方面,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在这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如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安排学生职业体验、进行顶岗实习等,形成了较为实用的内容体系。

二、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

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高校在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内容体系的构建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一)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校实施的职业教育实训内容,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内容体系,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训练和创业指导实训内容的研究相对滞后,内容链在板块之间出现断裂,而断裂部分恰恰又是大学生职业发展最关键的部分,使内容体系在应用过程中不系统、不科学和不实用。这种情况不仅制约着实训教学效果,也使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课时安排、师资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很难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

(二)存在孤立性

据笔者调查,不少学校就业指导课的实训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游离于专业教育的教学计划之外,缺乏与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也很少顾及学生职业发展的个性化特点,仅把职业教育实训看作是一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教学,使内容体系在应用过程中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1]

(三)缺乏可操作性

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是由不同阶段的各个具体活动组成的,每次活动的内容安排都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应由教务处进行课时安排和教学督查;由学生处或就业处安排指导教师和具体进行组织、实施及效果考评;而实训内容中的各种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应由团委参与组织,个性化职业咨询辅导应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承担等。而目前的实训内容设计,只靠就业指导教研室组织,较少联系学校其他职能部门,致使很多实训活动有名无实,难以开展,即是开展了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内容体系构建的思考

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是在全程化的基础上,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和要求,所形成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其主要内容是:

(一)第一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训职业生涯规划实训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目标职业,根据从业要求明确自身差距,根据自身差距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训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的第二或第三学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同时进行,由教学管理单位(就业指导教研室)组织实施。本阶段实训应安排三次活动。

职业匹配认知实训。目的是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及自我的优势与劣势,进而选择相适应的职业方向;本次活动使用360°评估和网上测评两种手段,采用问卷调查、个别面谈、网上测评、小组讨论的形式;实训效果为两点:一是学生总结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及自我的优劣势;二是选择出3—4个相匹配的目标职业。

职业认知实训。目的是指导学生对各个目标职业的从业要求进行了解,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找出自己与目标职业的差距,进行职业定位决策。本次活动采取企业调研、生涯人物访谈、小组讨论、职场情景模拟的形式。实训效果是学生写出职业定位意见书。

职业生涯规划展示。目的是让学生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把职业目标、实施措施建立在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之上。实训采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演讲赛、辩论赛、小组讨论的形式,其效果是学生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二)第二阶段:大学生职业技能实训

本阶段实训是学生获取职业经验的主要手段,是实训内容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其目的是指导学生根据目标职业的从业要求,积累职业的通用技能和特殊技能经验。实训时间为学生(本科)的第三至第六学期,由教学管理单位(就业指导教研室)实施,每学期安排一次活动为宜。实训以学生专业为单位组织,把目标职业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职业体验、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等形式进行,其具体安排为:

从业技能条件认知实训。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职业规划中的目标职业应具备的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聘任条件,明确自己与从业技能条件之间的差距,制定具体的职业技能训练计划。实训时间为第三学期的第4—6周,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生涯人物访谈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如学生的职业方向是企业中的工作岗位,就应了解和掌握同类企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生存环境;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的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产品服务对象与质量标准;目标工作岗位在企业中的职能、地位和作用,从业必须具备的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企业外部的市场细分情况,市场用户群的特点及所处地域等。实训效果是学生写出从业计划书和岗位技能训练计划书(技能训练的目的、措施、步骤和要求)。

一般职业技能实训。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从业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实训内容为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执行力、诚信、法律意识、沟通交往技能、心理调适技能等,实训时间为第四学期的第4—8周,实训安排应结合学校相关教育计划(如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心理调适训练计划等),重点安排沟通交往技能训练(学会说话、学会倾听、交往一般礼仪等),采取专题讲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实训效果是学生掌握沟通交往的基本技能,纠正交往中的不良习惯。

岗位特殊技能实训。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自己所从事工作岗位的特殊技能,熟悉工作环境,积累职业经验,建立与用人单位的互信关系。实训内容应根据不同职业的特殊技能要求来确定,选择核心技能作为实训对象。实训时间为第五和第六学期的第4—10周,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生涯人物访谈、小组讨论、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等形式进行。特别强调的是,实训应根据学生目标职业的岗位要求来安排,采取针对性的实训形式,如高校教师岗的实训,主要进行教师基本素质和教学技能训练,采取备课、说课、试讲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等。同时,要重视实训措施的策划和落实,如采取顶岗实习形式,学生和指导教师都应制定详细的实习实施计划,包括实习单位的选择与联系、实习过程的信息沟通、实习结果的评定、实习应注意事项等。实训效果是学生掌握工作岗位的特殊技能,通过不断地训练过程,具备岗位的从业技能条件。

创业教育实训。目的是让具备创业意识、具有创业潜能和拥有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掌握创业的条件、要求和程序,积累创业经验,有条件地开展创业活动。实训时间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的第4—8周为宜,与创业教育课程(选修课)同步进行,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市场调查、生涯人物访谈、校内创业实训平台训练及创业实战的形式,实训效果是学生写出创业计划书和创业实操总结书。

(三)第三阶段:职业获取实训

本阶段实训的目的是指导毕业生掌握求职信息的获取与使用技能,熟练运用求职面试技能,及时就业并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实训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6—8周,由教学管理单位(就业指导教研室)实施,采取专题讲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生涯人物访谈等形式。具体安排两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