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课程设计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4 10:56:18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 :高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实施;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68-03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高职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之一。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在企业的施工、监理和预算岗位就业,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能力和基本制图能力。这就要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必须以“理论够用,实践为主”为指导思想,重点培养学生的识读施工图能力,缩短课堂与现场的距离,从而缩短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时间,实现“零距离”上岗。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由课堂教学、工地参观和期末课程设计三部分组成。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建筑给水排水各系统的分类、组成、布置、敷设及水力计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80%以上。在课堂教学期间,任课教师会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到2~3个工地参观,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学期末安排1~2周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环节,可强化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并掌握基本的水施图设计与识图能力。在高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理论课时占比大,实践课时不足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随行业的发展,其内容越来越丰富。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实行的是“2.5+0.5”或“2+1”学制,最后一学期(或学年)在企业顶岗实习。这就导致了专业总课时大幅压缩,本课程自然也受到影响。而在这些课时中,理论课时占的比例又很大,以一学期20周记,扣除最后2周安排考试,1~2周安排课程设计,1周工地参观,剩余的15周全部用来进行理论授课。学时有限,理论课时又占大部分,使得学生在识图与制图这个环节花的时间不够,到课程结束,学生对图纸的识读能力还是很差。

实践指导不足 多数学校在课程分配上都是实行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负责,从理论授课到课程设计都由同一名教师完成。但是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性环节中,由于学生在独立进行设计实践时碰到的问题复杂多样,任课教师难以一一进行指导,辅导时间有限,效果不理想。

课程设计效果不佳 由于在前期的教学中以理论为主,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图纸和设计操作程序认知不足,在期末的课程设计中,容易出现学生一开始不知如何入手、空耗时间的问题。加上学生缺乏工程经验,在管网布置中需要不断进行修改与调整,花费大量时间。到课程设计时间快结束时才真正进入设计状态,部分学生进度慢,积极性不足,最终为提交成果,往往抄袭别人的作品。

制图基础薄弱,识图能力差 随着CAD辅助设计软件的普及,多数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都开设了CAD课。一般采取先制图后CAD的形式开设课程,第一学期开制图课,第二学期开CAD课,由同一个教师授课。由于教学条件改善,多数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部分负责制图授课的教师依赖电教设备,只通过PPT演示和CAD进行制图教学,学生完成作业和最后的实训都采用CAD制图完成,忽略了手工绘图环节。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夯实基础制图能力 强化制图环节的教学,将制图课与CAD课剥离出来,明确制图的任务,在制图教学环节上,要求任课教师在学生手工绘图环节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制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而在CAD教学环节上,除了讲授CAD软件应用知识外,可通过期末停课实训周,要求学生用CAD抄画给排水轴测图,在培养CAD绘图能力的同时,为后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保证理论教学,强化识图能力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可分配5课时/周,考虑到高职学生也需要理论基础,可安排2学时进行理论讲授,上课地点在多媒体教室;安排3学时讲授识图与制图(设计),在机房或实训室上课,主要进行识图与设计训练。理论讲授以传统方式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图片、仿真演示和视频。在学期第一周,带学生到工地参观水电、消防系统,以增强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涉及项目的认识。理论教学中应突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现场直观教学。在理论知识点的教学中,可采用“项目教学”、“可视化教学”等职业教育常用教学方法。理论环节的授课一般是分系统进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一般分为给水系统、消防系统、排水系统、雨水系统和热水系统,教学中可把各系统作为大的项目,在大项目里进行小项目的分配。识图与制图(设计)教学配合理论教学进行,在学期开始前教师应选择一套内容齐全、识图难度适中的水施图,最好为当地在建或已建的多层建筑,作为理论授课和识图环节的必要材料。进行识图训练时,教师应布置系列识图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识读图纸,在课堂完成部分任务。教师可就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或督促学生学习,以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的身份完成教学。

通过设计练习,加深学生对图纸的理解 通过识图训练,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有了一定的认知,掌握了基本的系统要素,就可以进入设计练习。设计练习分系统进行,在各系统教学中分阶段实施。如给水系统的设计,可结合理论教学的进度,将给水系统分阶段以小项目的方式组织完成。在具体实施中,给水系统可按周完成以下项目:(1)给水方式的选择;(2)建筑平面管道布置及系统图初步绘制;(3)卫生间布置与大样图绘制;(4)设计说明、图例、材料设备表编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把3学时的机房上机时间进行细化分配,如前20~30分钟可进行小项目或小细节的讲授,在中期或课程临近结束时就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出错误,纠正错误,总结知识点。

课程设计项目分解,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作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程设计可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识图与设计能力。要完成一个完整的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停课1周或2周进行课程设计,时间往往不够。可以在开学初就把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必需的资料和指导书。在学期课程教学中,将课程设计任务进行分解(如表1所示)。如在进行给水方式授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课题,选择一个合理的给水方式,并及时与教师沟通,最终确定方案。到期末进行课程设计时,学生需要做的是把各系统的内容进行整合,只需对方案进一步完善,将系统和大样图进行修改和细化,并对各系统的设计说明和设备材料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水施图。把大项目分解为小项目,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完成,可以降低课程设计的难度,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在课程设计完成后,可以增加一个简单的答辩环节,让学生展示设计成果,说明各自的设计思路,在使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有必须独立完成任务的压力。同时,在准备答辩的时候,也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并加深对图纸的理解。

强化课程设计管理,完善监控评估体系 课程设计能培养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调研能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正确使用图集、规范,正确选择设计方案,合理布置管线,正确进行水力计算并将结果表现在图纸上,图纸表达应清楚准确。教师必须在课程设计中加强指导,实行过程管理,在各项目实施中及时把关,针对各部分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化大问题为小问题。针对如表1所示的任务分解,要求学生针对各个小任务分别提交成果,经教师审阅后,给出本阶段成绩,然后进行下一任务。在课程设计阶段,必须把各项任务在短时间内(1~2周)完成,这对学生的能力强化效果明显。课程设计阶段的进度控制如表2所示。

进行施工图识图与会审实训 在学生离校前一学期,可安排2~3周时间进行施工图识图与会审。学生以代入施工员角色的方式,对图纸进行识读,并在最后一天进行施工图会审模拟,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熟悉建筑工程在施工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从而获得一定的职业体验。识图与会审实训可采取团队教学的方式实施。组织具备建筑、给水排水、暖通、电气、燃气等教学能力的教师分别指导各自领域的内容,根据专业侧重点的不同分配识图时间,如对于给水排水专业的学生,注重水电施工图的识读,可分配1~2周进行水电图的识读。其他专业图纸则主要通过各专业教师讲解要点、学生识读并提问来完成。最后,要求学生总结识图过程中的问题和图纸的错误,在模拟会审环节以施工方的角色提问,教师以设计方的角色解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加入地区性给排水协会,获取行业信息 教材的部分内容一般会滞后于行业技术的发展,本学科不断有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更新,而教材无法及时吸纳新信息。任课教师可以加入给排水协会,借此参加专业年会、交易会或专业研讨会、专家讲座等活动,从而学习行业的一些新理念和前沿的科技信息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中更能言之有物,使学生对行业发展有所了解,提高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加强企业实践,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 学校可安排半年到一年时间让教师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岗位实践。教师在企业的角色定位应为企业员工,接受企业的工作安排,进行设计、预算或施工管理。这样可以让教师在工程实践中获得成长,并结合工程实践和教学内容对授课方式、手段及课程重点进行思考、整理。通过下企业实践,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2(15):54-55.

[2]李科.德国双元制教育对建筑给水排水课程教学改革的借鉴[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3):141-142.

[3]陈鲲,陈李洪.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6):225-227.

[4]陈锋.建筑给水排水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协论坛,2012(4下):165-167.

[5]张林军,王宏.《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86-88.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篇2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毕业设计;选题

中图分类号:TU9903;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33-03

毕业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是对四年专业学习一次全面、彻底的总结和应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结合工程实际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环节。毕业设计对巩固、深化和拓展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毕业设计由多个环节组成,其中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2]。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涉及多学科知识体系并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学科[3],在此笔者根据其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工作实践,对给水排水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进行探讨。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分为设计和论文两大类,设计类主要包括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给水系统、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厂(站)、建筑给水排水等;论文类有各种水处理的试验研究和其他专题研究等,因此,给水排水毕业设计可供选题的范围非常广泛。学校给水排水专业近几年毕业设计题目和选题人数见表1。

(3.5%)由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给水排水专业的毕业设计大多是设计类题目,论文

类的题目比较少。在设计类题目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建筑给水排水和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设计的题目占有较大比重,约占毕业设计题目的75%左右。结合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对近年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选题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

设计类题目可以是直接选自工程实践中的实际课题,也可以是明确工程背景下的模拟课题。由于采用实际课题不易把握工程量和时间进度,选题难度较大;而模拟课题工作量和时间进度容易掌握,便于指导教师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进行安排和组织教学,因此目前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模拟课题。模拟课题由于缺少实际工程背景,涉及实际问题较少,需要学生分析的客观资料不多,导致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缺乏深度,图纸与工程实际有较大差距。

(二)题目范围过大

闫怡新,等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毕业设计是从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理论分析、制订设计方案到设计、计算、绘图以及编制技术文件等过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锻炼。宏观的题目会使学生感觉无从下手,顾此失彼。目前学校给水排水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总学时只有14周左右。在这14周的时间内,除了要完成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和绘图工作外,还要进行外文资料的阅读翻译以及答辩的准备工作等。一些毕业设计的题目范围过大导致学生对设计说明书的撰写不够细致,涉及范围虽广但不深入,工程制图也过于简单,与实际工程相差较远,还有的学生为了应付差事,出现一些抄袭行为。

(三) 选题内容重复性高

给水排水专业的毕业设计多集中于城市污水厂、建筑给水排水及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等,虽然其题目较多,但是设计内容比较固定。例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虽然可以根据不同的处理规模和处理工艺给出较多的设计题目,如奥贝尔氧化沟、卡鲁赛尔氧化沟、三沟式氧化沟、TE氧化沟、A2O、A/O、SBR、CASS、UCT工艺等,但是由于城市污水水质变化不大,而且其处理模式比较固定,基本上都是粗格栅—提升泵房—细格栅—沉砂池—生物处理系统—二沉池—消毒池,重复性内容较多,导致学生抄袭现象有增加趋势。特别是近年来毕业设计成果均有电子版本,网络上甚至出现了给水排水专业的全套毕业设计成果可以下载,更为学生抄袭提供了方便。

(四)论文类题目较少

给水排水专业的论文类题目中,主要是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法来进行各种水处理的试验研究。论文类题目中虽然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较小,但是对具体问题研究深入,有利于考上研究生或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继续学习或研究。然而受试验条件的限制,给水排水专业的论文类题目一直较少。

二、 对毕业设计选题改进的建议

(一)加强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为使毕业设计更好地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有人提出选择实际课题进行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模式[4]。这固然是使毕业设计贴近工程实际的好方法,但是由于设计时间和学生的设计能力有限,采用学生毕业设计的图纸作为实际工程的施工依据显然并不合适,所以真题真做在给水排水专业的毕业设计中不可行。但是毕业设计选用真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设计工作的责任感,并且真题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详实的设计资料,促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对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可以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一方面制造一个实战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在参与一项真正的设计工作;另一方面,虽然是模拟,但仍然按照实际工程的标准来要求,使学生高水平完成设计课题。真题假做吸取了实际课题和模拟课题的优点,既发挥了模拟课题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比较方便快捷的长处,又使毕业设计更切合工程实际,在给水排水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应以提倡[5]。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可编程器件;实验评价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构成及其各个部分如何协调工作[1]。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3],它以数字逻辑课程为基础,而自身又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基础。同时计算机组成原理又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课程实验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各高校也很重视,在实验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2009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群”的实验教学研讨会,会上讨论了国内实验教学的进展和不足,本文立足于此次会议,结合各校的实验教学环节,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例,对实验教学进行研究。

1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第一门专业课程安排在数字逻辑课之后,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指令系统、处理器组成(运算器、控制器等)、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流水线技术等[1,4]。组成原理一般会安排在大二下学期甚至大三上学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与其他专业课程同时开课,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计算机组成之前就开始更高层次的专业课学习,这样无法体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专业基础课作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学习了国外大学的做法,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入门性质的课程,如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开设了计算机系统导论课程,课程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入门知识:最底层的器件逻辑门电路微结构指令集结构程序算法问题域。这样,学生对计算机有了概括性的基础知识,这样就可以避免课程安排的问题了,同时,教师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上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

各校一般都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安排试验[4-5],课程的总课时中有专门的实验课时,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完成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同时进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由于进度安排的问题,综合性的大实验(如处理器设计)只能被安排在学期后段,学生需要短时间内投入大量精力才能完成。对于一些无法单独在组成原理课程中实现的更大规模的课程设计型实验,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知识,也需要更多的实验课时,为此,一些学校开设了专门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程,如东南大学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中国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系统原型设计等,这些课程综合了计算机学科多方面的知识,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实验基础,进一步拓展了实验的领域。

中国科技大学华夏班在课程设置上参考了国外大学的一些方案,面向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发展前沿,强调前瞻性、先进性和实践性,探索出了计算机组成课程群课程设置(见表1)的新方向。

从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在总课时和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几乎占到了二分之一,并且计算机系统原型设计是一门实验课程,分为A和B两个部分,A为CPU设计,B为系统软件设计,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原型。清华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也与其类似,只是没有专门的实验课程,内容也简化很多,主要着重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内容。

2实验设置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都已经逐

渐向处理器设计这一方向靠拢,差别只在于实验的方式和难度。表2是参加此次会议的几个学校课程实验设置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已经由以前的验证性部件实验逐渐过渡到处理器设计及计算机系统搭建这一层次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作为实验平台[2],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实验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安排不同层次和难度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验样式也不再呆板和单调。但是,这样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实验评价机制,做到公平和公正;还需要学生掌握硬件描述语言和相应的EDA工具软件,这些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得到先修课程的支持。

2) 指令集基本上都是MIPS或者类MIPS的,其好处是指令系统成熟,格式规整,有很好的技术和文档支持。使用这类的指令系统,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设计出来的处理器结构也更加规范,而且有很多相应的设计文档和实例可供参考;其次,如果想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实验内容,就需要相应的编译器等工具的支持,MIPS指令系统在这一点有很大的优势,有了这些工具开发难度能够大大降低。因此目前来看采用MIPS指令系统是一个很好的方案。不过这样也有一些缺点,采用统一的指令系统限制了学生在指令系统设计上的灵活性,使得设计出来的处理器过于类似,过多的设计资料也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偷懒,使得实验效果降低。

3) 基本上将流水线等知识应用到实验之中[5]。由于各个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推进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革,普遍将流水线、高速缓存等内容加入了教学计划中,实验中也相应的加入了这些内容;同时MIPS指令系统能够很好的支持流水线的设计,现有的资料和教材大多也是围绕着流水线处理器设计展开的,因此流水线处理器的设计已经成为了各个学校实验的基本内容。在清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实现流水线,要求学生完成多周期或者流水线处理器的设计,仅过几轮实验教学,学生普遍选择了流水线处理器的设计,因为多周期处理器的设计并不比流水线处理器设计简单很多,而且相应的设计资料较少。不过有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就是为了组成原理实验有更好的显示度,在实验中加入了不少其他课程的内容,比如编译、操作系统等内容。这些内容安排在单独的综合实验课程中还可以,放到组成原理课程实验中就有些喧宾夺主了,学生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这些内容上,组成原理实验还是应该以理解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为目的,不需要完成其他课程的内容,只有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完成了基本内容后,才值得鼓励去做这些事情。

4) 实验规模较大,需要多个同学分工协作来完成。在以往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大多数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往往可以独立完成,但是处理器设计这一类的实验单靠个人完成对学生的压力太大,这就需要学生组成一个驼队来完成实验,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工作量,还可以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一个团队规模控制在2~3人比较合适,人数太多会造成有人懈怠,达不到实验目的。

3实验管理和评价

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更新,具体的实验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也有了很大的改动。以前是以实验室为主的实验模式,学生根据实验室安排的实验内容和时间来完成规定的实验;现在则是实验室根据学生的实验进度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实验支持,包括设备、场地以及人员等。

以清华大学的组成原理课程实验为例,前两个验证性的实验安排在实验室统一完成,帮助学生熟悉软件工具和实验设备,然后再安排课程大实验。大实验过程中会将实验设备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宿舍进行实验,同时实验室保证一定的开放时间,方便学生来实验室做实验。在整个过程中安排三次集中的实验课程,实行小班教学,目的是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目前的实验情况,控制实验进度和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室的主要作用就是后勤保障和监督进度,协助和督促学生完成实验。

由于实验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实验已经不能简单的通过检查实验数据来评定一个实验完成的程度,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我们的大实验,首先会提供一套标准的测试程序,通过这些程序来检查实验结果是否正确;然后学生需要针对自己的处理器提供自测程序来体现自己设计的处理器的特点,这些测试都是需要教师或助教现场检查的,检查的同时会询问他们在设计及实现的过程中是否独立完成以及各自的分工,以便确定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工作量分配是否合理。对于完成较好或者有所创新的小组给与加分奖励[7],并鼓励其在实验总结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将这些汇总然后结合实验报告及平时实验情况,就能够给出一个比较全面公平的实验评价结果。

在这种实验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下,能够很好的提高同学的积极性和对实验的整体把握程度,教师也能够掌控好实验进度和学生掌握情况,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不过这需要教师和助教通力合作,所花费的精力也比较多。

4结语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个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发展思路,但是大的方向是一致的,总体说来就是实验已经由验证型实验过渡到设计型实验,内容也变成了在可编程芯片上进行处理器设计,进而形成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说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已经由验证计算机各部分功能逐渐过渡到设计及搭建计算机系统这一层面上。

参考文献:

[1] 王诚,刘卫东,宋佳兴.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7.

[2] 罗克露,谭华,单立平.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改革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3):57-59.

[3] 郝秉华. 结合EDA 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探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1):103-104.

[4] 叶雪军,唐建宇,熊威. 基于EDA 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7):90-93.

[5] David A.Patterson,John L.Hennessy.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68-383.

[6] 王诚,刘卫东,宋佳兴.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48.

[7] 马明涛.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初探[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21.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Course

LI Shan-shan, QUAN Cheng-bin

(Lab for Computer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篇4

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是巩固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获得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因此,基于水污染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污染实验教学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与实践。

1.实验教学安排的改革与实践。在学科计划和总学时的控制下,我校《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安排是在大三上学期,总学时为64,其中理论课时为48学时,课内实验为16学时。由于先前理论及实验一起开课,时间紧张,实验效果不佳,现将理论与实验分开到2个学期,开设水污染控制综合实验课,实验课时32学时,特别增加了其课时与学分。另外,考虑到相关课程前后呼应,也便于更加系统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因此在环境工程教学计划大纲设置之初,充分考虑到课程间的过渡过程,将涉及水处理方向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和《环境监测》、《环境与资源综合实验》这三门实验课程在开设时间上已合理安排好它们之间的衔接,比如相关微生物指标、水质指标的监测在上述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已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这样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水处理实验课时,减少先前预留在污水水质等指标测定的实验课时,从而可以有更多精力和时间用于掌握污水处理的工艺原理和运行过程与细节了。

2.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本教研室开设的实验项目进行重新筛选,减少重复、验证性实验内容,保留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将本实验教学基本按照以下三种类型进行:(1)基本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各种混凝试剂配置、CODcr、BOD5、NH3-N、SS、pH等常规水质指标的分析。

(2)设计性实验,选取不同类型的废水,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类实验可以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如:萧山某机械厂含油废水的处理;绍兴某印染厂染料废水的处理。

3.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时有限,很难满足实验目的,只要安排管理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堂学时相结合进行实验,也会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对于基本实验,学生可以合理安排实验时间,明确实验任务,落实责任,使每人都积极参与,利用课余时间在公共的开放实验室将整个实验做好。对于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可结合地方特色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师仅提出选题和要求,只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某一实验项目,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维空间和不断操作的摸索过程。学生在自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可以以小组团队或自己个人的方式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选取实验方法,充分合理地选用实验室已有的设备仪器,设定实验步骤、实验仪器、实验用药剂等,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讨论、数据处理等。

4.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并培养实验教学环节中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该课程实验环节的考核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以往成绩评定是以小组或个人实验结束上交的实验报告为主。现实验考核不应仅仅局限于实验结果,而应贯穿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实验预习、准备、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以及最后的实验现象和误差分析等。同时,还对学生的实验态度、团队合作、考勤、卫生工作等多方面也进行量化考核。最终综上表现再对每位学生进行最后的综合评定。

二、总结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篇5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近年来,信息化教学设计在高职院校逐步开展起来。信息化教学设计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了实践信息化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文章以高职交通土建类专业课《隧道施工技术》中“公路隧道防排水系统”这一单元为例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过程与效果,促进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二、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正在学习专业课的学生,学生有以下特点: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相比于文字性的描述,学生更希望能直观地获得认知;学生正在学习专业核心课,对实际案例很有兴趣;喜欢网络、熟练使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二)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的教学策略为:感性认识——系统化学习——工程实例分析,引导学生逐步达到学习目标。(三)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课内环境主要为多媒体教室。课外环境有,Inter网、电脑、手机、QQ微信社交平台、邮箱等。课内资源包括课程教学PPT、工程视频、行业标准、CAD工程图纸。课外资源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数字图书馆、专业网站等。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地营造出直观感性、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沟通快捷、反馈全面的教学环境。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负责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学中教、学中做、做中教”的模式。教法采用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真实案例引入法,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双对接。对应于老师的教法,学生采取协作探究、直观认识、自主实践的学习方法,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同步提升。

四、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教学内容选自“隧道施工技术”中“公路隧道防排水系统”这一单元,共计2学时。主要内容为防排水原则及防排水工程措施。本单元知识目标:掌握防排水原则及防排水工程措施;技能目标:能读懂隧道防排水结构施工图;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本单元教学重点为防排水各项措施;难点为排水管系统构造,图纸识读。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总体流程为

新课导入——小组讨论——感性认识——系统学习——实例分析——课后拓展。如图1,整个过程分为两大部分:1~4环节为基础性学习,5~6环节为实践性学习。(一)导入新课一是复习。老师首先打开一张复合式衬砌结构图,对照图片复习上一单元内容:隧道复合式衬砌,引出复合式衬砌结构中间的夹层、防水层,从而点出本单元内容——隧道防排水系统。二是视频图片演示。教师首先打开隧道涌水短视频,引导学生认识隧道在穿越含水层时可能会碰到丰富的地下水,然后播放几幅隧严重道渗漏水的图片。三是提问启发。老师提问“如何做才能防止隧道渗漏水呢?”从而引导大家进入第二个环节即小组讨论环节。(二)小组讨论一是分组讨论。把学生随机分组,讨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避免隧道渗漏水问题”。讨论完毕后各小组将提出的防排水措施列于黑板上。在讨论问题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协作精神。二是组内互评。老师分发评分条,学生根据组内成员的表现对小组内其他成员打分,结果上交老师。老师提问“实际工程中到底采用什么措施呢?”引出下一个环节即感性认识环节。(三)感性认识一是视频演示。播放两段实际工程防排水视频。二是提问。视频中有哪些防排水措施?与你们提出的措施一样吗?学生对比视频中的防排水措施与自己提出的措施,进一步激发探索欲,从而很自然地进入系统学习环节。(四)系统学习一是提问。所有的隧道都需要排水吗?引出隧道的防排水类型:防水型隧道、排水型隧道。对这两种类型进行讲解。二是防水、排水讲解。PPT结合实际工程图片讲解防水四大屏障及排水管系统。排水管系统为教学难点,要结合图片图纸讲解清楚。三是截水、堵水讲解。首先提问“如果地下水量很大,影响施工,或者加在支护结构上的水压很大,怎么解决?”引出截水、堵水措施。PPT结合工程图片讲解截水、堵水措施。四是防排水原则。老师对防排水原则进行总结。为了检验学习成果,很自然进入下一环节即实例分析环节。(五)案例分析一是案例给出。给出包茂高速某隧道防排水施工图纸共11幅(课前打印好),学生当堂独立练习识读其中6幅。学生须独立完成识图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二是自主分析。学生自主识图,完成后上交老师评阅。三是讲解。老师逐页讲解图纸,重点讲解排水管系统的构造。(六)课后拓展一是内容小结。老师提问大家今天都掌握了那些知识和技能?还有什么问题?并提示下一节的内容。二是拓展作业。某高速公路防排水构造通用图识读,图纸与问题上传班级QQ群。识读完毕后上交老师评阅;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专业网站、数字图书馆等进行知识巩固与拓展。

六、教学效果与设计创新点

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创新点:一是校企深度合作,引用真实案例用于课堂教学,教学容具有先进性。二是针对教学内容合理选取信息化资源,信息化资源针对性强。三是合理的情境设计用来强化教学效果。

七、结语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篇6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针对所有大一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专业数据等开展的计算机继续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具备系统且全面的计算机信息知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际动手能力。当他们迈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尽快地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中。而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学生掌握程度有差异[1],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2个:①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学习和掌握的能力不同;②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都采用的是“一刀切”和“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无法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需求。

2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计算机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重视。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中小学校都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是体现了国家对“计算机从娃娃抓起”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早已对计算机及其应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脱离了绝对“零基础”的程度。然而,非“零基础”并不意味着基础相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建设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样是大一新生,如果他的成长环境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会城市或是沿海经济开发区,那么他对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上机动手操作的能力就远远好于出生在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城镇中的孩子。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包含了很多中学,甚至是小学课本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虽然,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家长都对此提出质疑和意见,但是各个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还是要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需求考虑在内。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中,因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不同而产生的教学问题[2],找到更适合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方法,让老师在安排教学课程和准备教学内容时,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式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课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对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摸底测试以及问卷调查,在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和详细的分析后,将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分为以下3个等级:⑴零起点所谓的零起点,不是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绝对的零基础,什么都不会,而是学习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动手实践能力差,对于键盘操作和文字输入等简单的计算机应用都不是很熟练。⑵初级水平初级水平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数据,使用多媒体软件查看视频资料。但是,他们的目的多为看电影和浏览网页。⑶中级水平中级水平的学生大多对计算机技术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计算机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些学生大多可以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够独立完成中等程度的任务。

3分组教学的具体实现

通过上述分等级后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的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材,这就使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无法满足不同等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基础,对于零起点的学生非常有利,但是对于已经具有中级水平的学生来说,就是重复学习在大学以前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这无形中就是一种伤害。笔者在这里提出分组教学的方案是在对大一新生等级分类的基础上对教学改革进行的一种尝试。分组教学分为2种形式,①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即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实施分层教学;②将基础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中都包含3个等级的学生,以下就这2种情况分别进行实例分析。

3.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3],组内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组间因基础的差异拉开等级,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掌握程度制定符合本组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阐述不同组之间的不同教学安排。

3.1.1零基础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零基础学生的入门级课程,以弥补大学前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欠账”。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制表以及上网等基本日常办公技能。授课方式:16课时理论课,34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起点,主要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和Internet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掌握文字输入、打印设置、制作图表、幻灯片和上网等。要以上机操作课为主,重点培养学生上机动手操作能力。

3.1.2初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排版、制表以及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数据。授课方式:10课时理论课,30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主要学习教材中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上要高于零基础组。不强求额外增加教材外内容,但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熟练掌握基础软件的前提下,增加EXCEL的函数应用、WORD排版和PowerPoint的实际应用等知识。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可以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

3.1.3中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娴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可以独立完成办公任务[4]。授课方式:6课时理论课,24课时上机,10课时实训。授课内容:改变原有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复习的方式讲授教材内容,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讲授教材的时间,可以控制在6课时左右。用24课时的时间,将案例分析、实用技巧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进行系统及全面的讲解,并增加一些具有现代气息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等,以满足学生对更多知识面的渴求。另外,给这些基础较高而且想在计算机领域有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安排10课时的实训课程。在这10课时中,可将学生分组安排在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教务处等部门,以及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单位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在安排零基础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要在总课时上多于初级水平组和中级水平组的课时数总量。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和学生都要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课程内容。老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就给学生做好工作,鼓励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在课余时间也要多多加强实际动手上机操作的练习。学校的机房要尽可能免费为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上机训练。

3.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组间相同,组内不同的教学模式。课程开始前,先将一个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中分别包含了零基础、初级水平和中级水平的学生[5]。这样的分组教学方式使得组内同学之间存在基础差异,但是在其他组中都能找到与之水平相对应的同学。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组内互助,组间评比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促进水平较高的学生尽力拔高,还能提升各组间的总体水平,可谓是一举多得。每组中选出一名基础较好、有责任心和有耐心,并对计算机技术知识充满热情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的任务主要是在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让他们能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就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第三章制作个人求职书为例阐述分组教学的教学安排。制作个人求职书是每一个大学生为求职所做的必要准备,是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平台。个人求职书要求内容言简意赅和印象深刻,有针对性的将自己的基本情况、有所特长以及求职意向等通过书面的形式介绍给用人单位。在个人求职书中涉及到WORD办公系统中的很多基本知识,包括文字输入、修改图片、绘制表格、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及排版等等。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先将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提出每组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以及总体水平。同时,要在组间展开成果评比,这就需要组员之间进行通力合作,每个组员都要分配不同程度的工作任务,通过相互协商和努力共同完成作业。给每个组员安排工作任务时,要根据组员自身的基础掌握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分配,要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零基础、初级基础和中级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3.2.1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制作个人求职书;授课课时:4课时最高目标: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求职方向,设计一份目标明确且有明显针对性的求职书。求职书中要展示自己的特长,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独特个性的设计,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总体水平:组内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求职书的制作中,每个学生都要在自身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2.2组内人员任务安排零基础学生:WORD的新建和保存,自荐书内容的文字录入;初级水平学生:自荐书的排版,制作个人简历表;中级水平学生:制作求职书封面,包括图片的插入和修改、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等。通过笔者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认为分组教学的方式更加容易操作。此种方式减少了因先分层再分班而带来的各种麻烦。首先,分组教学只需要在本班级内进行,因此无需对所有大一新生进行打乱重新分班,这就解决了因大一新生要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进行教学,而受到计算机机房数量有限的制约了。其次,计算机在实际的操作中,有很多的软件之间的功能是可以通用的,老师指导过一次,再遇到相类似的部分就可以通过同学的演示来完成。这就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工作强度,弥补因老师不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一一指导而带来的不足。

4结束语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篇7

关键词:给水排水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卓越工程师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5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突出,受到了社会大众及国家的高度重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以培养城市给水排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污水治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为目标的,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实践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仅应使学生具备全面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

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目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环节的安排,其中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城市与建筑给排水工程》、《市政污水处理》、《给水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以及《工业废水处理》等十余门课程,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1]。同时,作为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实践能力,是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从实习与设计两方面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加强,其中课外实习主要包括认识、生产、毕业、金工以及测量等实习内容。在专业设计中包括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课程设计的内容具体包括给水处理厂、排水管网、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等方面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在工程实践教学中检验自身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以及知识掌握及应用情况,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使其深入了解工程一线岗位的要求与实际需求,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经过大量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在实习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总结,并结合自身知识形成实习报告,教师对其工程设计所使用的计算方法以及图纸绘制进行评价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并作为教学跟进和完善的依据,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二、给水排水专业毕业生需要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迫切性

当前,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如部分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较强,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工程实际经验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实际中,施工管理、工艺设备讲解以及工程设计等部分的内容都要求教师具有深入了解的知识储备。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对于实践性特点突出的专业,要求教师能够在课程设计及实习等方面指导和帮助学生。但是,由于目前各高校在吸收优秀师资力量时存在以学历、科研成果为标准的现象,使得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对实践教学的开展十分不利。此外,生产实习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能够使学生对水处理相关工艺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然而,由于水处理工艺需要系统化的机械设备、控制措施以及检测仪表等内容的支持,这使得高校在开展生产实习教学的过程中受限,课程设置方面对水处理设备的教学内容也较为缺乏,较少组织学生去水处理行业相关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2]。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提出为各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这同时也是设计院、施工单位、安装公司、政府管理部门等用人单位对学生在工程实践经验方面提出的要求。因此,当前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亟需进行改革和提高,以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性的高级专业工程人才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给水排水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提高

在教授给排水理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思维模式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结合实习实践经验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对给排水管道系统、建筑给排水工程、新兴技术和需求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工程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解,从而建立并完善自身的给排水整体知识体系结构[3]。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水处理工程相关的法规、经济、建立、施工等方面的知识与政策,形成完整的城市水系统运营管理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自己在工程实践应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走入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使用新的规范、标准、手册、产品的样本

在课程设计中以给水排水专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并以工程设计规范要求为基础进行设计,如泵站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以及污水处理厂设计等,并以校企结合的形式进行。在毕业实习与设计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进行“边实习边设计”的方式,学生在确定毕业设计的方向与内容后,通过参与现场实际工程项目从而提高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在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并完整任务,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三)增加生产实习的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与水处理生产及管理单位进行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参与生产实习的机会,使其能够对风机的种类、管道的相关知识、阀门的特征以及PLC的控制原理等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还需注意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应主要其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产实习时间,并且应要求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参与主要生产环节的机会,能够全面熟悉水处理工程的实际运行及管理工作[4]。

(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

通过聘请工程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具有资深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教学环节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工程设计及施工方面的规范性、实践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同时,校方还可以聘请污水厂、排水公司以及自来水厂等单位中对给排水设施具有丰富管理和运行经验的专家,对给排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特征以及设备的工艺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在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以及研讨活动等方式进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了解给排水工程实际创造机会。

(五)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实施经验的积累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针对当前给水排水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旨在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某高校给水排水专业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从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两方面进行:

1.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设试验、施工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七个方面对培养计划进行安排,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选择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等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聘请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在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现场指导[5]。

2.要求学生的实践学习实践累计足够40周,并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撰写专业论文以及课程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以给水排水实际工程项目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设计与开展的实际过程中,从而结合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切实运用到工程项目中,培养其成为卓越工程师的潜质。

3.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设置基础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在基础教学中设置金工实习、计算机训练以及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等;在实践教学中设置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实习等;在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中积极组织创新能力拓展项目以及科技文化活动等。四、结束语综上所述,给水排水专业是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的,以期为广大企业输出高质量、高能力的人力资源。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有效的对策,保证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程,柴蓓蓓.给水排水专业《水工程经济》课的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下旬刊),2015,(3).

[2]沈红心,隋铭皓,邓慧萍,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给水排水专业人才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3]于文波.浅谈高职院校给水排水专业施工课程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4,(18).

[4]吴俊峰,朱新锋.提高给水排水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2).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篇8

关键词: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 教学方法 分模块教学 研讨课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18

《城市水系统运移与管理》是给排水工程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这门课程主要是从运营与管理的角度分析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的技术保障和科学管理方法:主要内容涉及城市水资源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给排水系统运行、维护与控制、城市供水排水调度及项目投融资等,与已开设《水质工程学》《给排水管道系统》等多门课程有交叉 [1]。然而受课程文字较多、教师实践经验有限、现阶段大学课堂常出现学生到课率高,但课堂学习兴趣淡等现象交互作用[2-3],给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阻力与挑战。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探讨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该类课程特点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

问题

(一)教材普遍较厚,且文字较多

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的内容一般糅合了所能涉及的专业课程,这也决定了教材的厚重,如《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这本教材就达447页。相应的问题:一是学生面对厚厚的教材产生“胆怯”心理,让其进行课前预习则显得手足无措;二是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如《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24学时,要把教材的重点、难点融会贯通地分解出来,这也是对任课教师的挑战。

(二)课程内容实践性强

《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重点涉及给排水工程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运行与管理情况,而运营管理属于条款内容,比较容易学习,难点在于这些构筑物与附属设施运行时出现问题怎么解决?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最好有水厂的设计经验及实际操作能力。那么如何提高高校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而又不耽误其正常教学环节成为问题。

(三)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单一,闭卷或者开卷,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全面素质的培养[4];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涉及的内容更多、更复杂,如果考核中还只是注重于客观性试题,而忽略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最终将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故考核方式的选择也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二、该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课程教学方法改进过程

2013-2015年间根据该课程特点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实践,经过“授课+研讨”、“授课+视频+研讨”、“分模块授课+视频+设计实例+研讨”三个过程,每个过程均根据课后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其中授课以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研讨主体由教材内容结合本专业的研究热点提出;视频主要展示完整的水处理过程;设计实例为水处理厂初步设计;模块按城市水系统运行的阶段划分。课程考核方式一直采用论文形式,2015年采用“论文+答辩”的方式,把给予一定评定标准的研讨课成绩计入总成绩。

(二)改进方法的评价

针对3年教学方法的逐步改进,在2015级课程结束后,抽样调查了本专业50名学生。调查内容涉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学生对这课程的需求及建议等。

1.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调查中68.42%的学生认为研讨及实例的教学方式能使他们掌握到较充足的知识,并且认同“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研讨课与论文均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挥主动性,训练大家查找文献、分析问题、团队合作及自我展示等能力;设计实例系统地展示水处理厂的设计过程及深度,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与责任感。

2.对学生需求的了解。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相互的过程,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调查显示51.06%的学生更希望学到能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知识,47.27%的学生希望教师能详细讲解设计实例,4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的部分是管理模式。这三方面内容实质上属于工程实践,学生大多想有实践锻炼的机会。

3.课堂教学不足。调查发现42.86%学生认为课时少,9.52%学生认为没有实际操作环节,35%学生认为设计实例不够丰富。前二者在现行教学大纲下不能改动,建议学生对感兴趣的实际操作能力可在毕业实习中充实;设计实例的选择,教师可以在后面的教学中精进。

(三)下一步的计划

1.精简模块内容,压缩的课时分给设计实例:进一步分解授课与研讨内容关联部分,这部分内容尽量体现在研讨主体中。

2.精选设计实例:重点是净水厂与污水处理厂初步设计,主要设计思路要清晰、图纸翔实。

3.加强任课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一是可以由对口院校选派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支教,二是可以聘请设计院资深工程师授课,任课教师以全程听课的方式增加工程实践经验。

4.进一步完善考核标准:“论文+答辩”考核方式需进一步细化论文与研讨课标准,如论文的格式、创新点总结、研讨内容紧扣主体的程度、查找文献数量等方面。

三、结束语

大学课堂教学研究应当加强研究内容的针对性、研究方法的丰富性[5]。传统中单一的教学方法不适应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的教学,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是任课教师在不断教学积累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课程“分模块授课+视频+设计实例+研讨”教学方法初步探讨,为该课程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提供研究基础,也为该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提供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卫,张金松.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赵长山,黄步漆,魏泛,赵奎军.提高大学生课堂听课兴趣的探讨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1):86-87.

[3]王桂荣.激发专业课课堂学习兴趣初探[J].科教研究,2009(20):51.

[4]梁冬玲,邵新妍,周佳,朱士江.关于专业选修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09(35):197.

[5]李学,胡石其,李炳煌.大学课堂教学研究十年:进展与反思[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2(3):142-145.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给排水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与探讨”(SJ-2013-18),“研讨型课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YTK-2013-01)。

本文的通讯作者为刘生宝。

作者简介:

王春霞(1979- ),女,博士,副教授,从事节水灌溉方面教学与科研的研究。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篇9

【关键字】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实际人才需求的不对等现象严重,近年来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国家及各省市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应用型大学和创新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1,2],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3]。很多高校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2014年获批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本专业的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研组对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

1精选教材

获批卓越工程师后,本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原则,教研组决定选用长期重视技能培养的高职高专类教材。首先选用李杨和黄敬文主编的《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教材属于“十二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类精品教材。仔细研究教材内容后发现,教材在实际应用能力的设计环节薄弱,而且基本原理也较省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教研组一致认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课程学习的基本支撑,是创新的根本源泉,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不可省略的部分。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将教材确定为张奎主编的《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技术》,教材属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教学内容系统性好,基本理论深入浅出,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用技术,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2优化教学内容

2.1减少重复教学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设计过程中经常遇到水力计算问题,而水力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均在上一学期的《流体力学》课程中学习,因此在本课程中不单独进行讲解,节约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

2.2系统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所以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而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给水管道部分和排水管道两部分。每部分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工程的不同阶段,划分为四个模块:概论、设计、施工、维护。每个模块设置几个教学点,各个教学点之间存在着推理关系,能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整个工程的实现过程。

3注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制定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使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5]。教研组十分重视教学设计,结合课程的特点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每堂课的实施方案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3.1丰富课堂组织形式

由于本课程的理论性、逻辑性强,在以往的课堂上多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随着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师又对多媒体的产生依赖性,导致课堂形式依旧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因而需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如在讲授理论性知识时,以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式教学;在讲授管道设计时,以多媒体和学生电脑相结合的应用性教学;在讲授管道施工时,采用视频和现场参观的教学形式;在讲管道维护时,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课堂气氛活跃。

3.2分解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环节,以往的课程设计集中在第17、18周完成,这个时间段恰逢期末考试,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完成课程设计。本课程的管道设计部分是按照实际工程的设计步骤进行讲授的,因此将课程设计分解为几个单元,与课程进度同步实施,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

3.3加强技能训练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的设计需要使用专业的软件进行计算和绘图,如EXCEL、CAD、鸿业市政等软件。这些软件学生已在前面的学期学过,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软件的基本操作,无法应用于实际。为提高学生的技能,本课程所有作业和课程设计均要求用相关软件来完成,如绘制用水量变化曲线时,要求学生用EXCEL软件进行绘制;对管道进行布置时,要求学生使用CAD或鸿业市政软件进行绘制。经过这些技能训练后学生使用相关软件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具备完成管道工程设计的能力。

3.4增加课后作业

课后学习是巩固知识的必经之路,课后作业是督促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的有效手段,本课程每周布置一次作业,共14次。每次作业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进行设置,如讲管道设计这部分时,每周的作业就是前面介绍的分解式课程设计;讲管道运行管理知识点时,作业则为调查管道工程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这种联系实际的作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作业完成质量好,整个学期持续进行自主学习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耐力均有所提高。

4多元化教学方法

4.1案例式教学方法

本课程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如在讲授给水排水管道设计时,选用两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一个用于教学演示,一个用于课程设计。教学演示案例以十陵镇的给水排水管道设计为例,课程设计以学校的给水排水管道设计为例,两个案例的设计同步进行,将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等全部融入到设计方案中。这样既教会学生基本理论,又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选一个案例演示,增加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更容易。所选案例为学生经常活动的区域,学生对项目熟悉,学习热情高。

4.2引导式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理论性强,涉及面广,计算方法多,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讲授过程中常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以连续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讲授设计用水量知识点时,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要进行给水管道设计?”“满足哪些用户用水?”“这些用户都在哪些方面需要消耗自来水?”“这样看来给水管道设计用水量都等于哪些用水量?”。通过上述问题及学生的回答,一步一步地分析出设计用水量的确定方法。这种从简单问题入手的引导式教学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3研讨式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综合创新能力[6]。在讲授施工、维护模块知识时,多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管道工程维护方法的知识点时,首先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管道工程维护方法,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几个工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出最佳的管道维护方案。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效果好,积极性强,课堂参与度高,知识点掌握牢固。

5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抓住学生学习“功利性”强的心态[7],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将学生总成绩的评定方法改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对平时成绩的组成进行细化,其中考勤成绩占10%,缺课三次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课堂表现成绩占10%,小组讨论成绩占20%,课后作业成绩占60%。期末考试形式改为开卷考试,所有题目均设置为案例分析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如将“排水体制有哪些?”“按经济流速确定管网管径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等单纯考查基本知识的题目,改成“为本项目选合适的排水体制”“按经济流速法确定本项目管道的管径,并进行说明”等知识应用型题目,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点掌握,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学生在考前复习时,不再死记硬背,更注重应用技能的练习,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入。

6总结

为培养技术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本教研组通过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确定出本课程的教学构架。通过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加强技能训练、分解课程设计和增加课后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课堂上通过案例法、引导法和研讨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革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考核。经过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知识掌握更牢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幅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2]浙江省确定41所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发展转型[EB/OL].

[3]徐英俊.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和发展路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64-67.

[4]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5]王春华.教学设计的理性及其限度[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6]苗东利,雷佑安.研讨式教学在高样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3(1):131-132.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篇10

全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第4届第3次会议还指出:人才培养应根据“用人需求”和“培养需求”从战略高度构建分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内容是对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扩展与完善,同时,随着水处理技术的日新月异,原有教材中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也应不断完善与改革,这样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

1教学任务

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工业用水与工业废水的水质特性与水质标准,较扎实地掌握工业给水处理与工业废水处理中基本处理单元的作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发展状况,基本掌握各个处理构筑物的工艺计算、应用条件以及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新工艺与新技术,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计算各水处理构筑物以及整体工艺系统的能力。

2培养目标

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环节相结合,培养具备工业给水与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理论、设计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从事设计、规划、施工、管理、教育和科研开发方面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3教学方法改革

3.1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深思的永恒课题。以往“填鸭式”“灌输式”和“应试式”教学严重地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现代教学理论提倡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互动,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绪论课是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兴趣的关键,在讲授绪论课时,以工程实例导入,强调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课程的应用特性,通过讲授课程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以启发式为主,课堂教学以讲授与提问的方式交替进行,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感,而且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2-3]。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对老师思维的开拓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营造融洽的教学气氛,多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鼓励学生多问;或者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到图书馆、相关网站等查阅资料,寻找答案[4-5]。

3.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采用

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课程涵盖了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相关的内容,教师要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这些内容的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足量完成如此海量的课堂教学任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目前已成为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举不但可以使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工艺流程图、构筑物及水处理设备结构图能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影音资料等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增加最新的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技术,将新技术应用的成果照片展示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6-7]。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采取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形式,避免电脑“满堂灌”、信息量过大、节奏过快等多媒体教学的常见弊病,让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3.3网络课堂的开设

网络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深化,网络课堂内容丰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复习和预习专业知识,巩固和强化课堂学习效果。网络课堂中的视频、图片及多媒体课件资料等形象生动,可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同时,学生自发的在课后登陆网络课堂进行轻松愉悦的学习,实现了课外学习和课堂学习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8]。同时,网络课堂中应提供一些诸如中国给水排水、中国水网、网易给排水等专业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网站,鼓励他们从这些网络资源中获取更为广泛的给排水专业信息和知识。

3.4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亲身体验、实践。书本上的知识是对实践理论与知识的总结与升华,在理论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发挥理论应有的作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理论基础厚、专业知识广、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理论教学中,需要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完成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认识转化过程。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在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方面,因此,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展示各种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设计的实例和图集知识,并使其对特殊地区和特殊工程的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所了解[9]。

4教学内容改革

合肥工业大学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工业企业对给水的要求;工业给水系统以及设计用水量;工业废水概述;工业废水污染源调查以及工业废水处理方法;工业水的物理处理(调节池、离心分离、除油和过滤);工业水的化学处理(中和、化学沉淀、药剂氧化还原、臭氧氧化、电解以及其他氧化还原法);工业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混凝、气浮法、吸附、电渗析、扩散渗析、反渗透和超滤);工业水的生物处理(工业废水的可生化性、工业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10-11]。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课堂教学总学时为32学时。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学科,课堂教学中应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设计计算方法与工程设计内容相结合。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4.1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拓展

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课程是一门发展中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多种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同时,近几年国家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高度重视,相关的规范在不断更新,而现行教材由于更新较慢,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还没有及时更新,因此,教师要将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的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除了更新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应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方向,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一般来说,教科书只是引导学生入门,想要了解和掌握本行业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就需要学生自学——主要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获得,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熟悉维普、CNKI、万方、超星等电子资源,鼓励学生从最新发表的文章中获取更为广泛的信息和资源[4]。一般来说,教科书中很少强调本专业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即使是涉及到的部分也是轻描淡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本专业经常使用的规范及设计手册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让学生开阔视野,做到学以致用,能够使学生毕业后快速地完成角色的转变[5]。此外,教科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应不断更新,比如说,教科书中原有的案例分析采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已经不能达到新的污水排放标准,近年来国家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新标准,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浓度和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需要教师融会贯通,提出满足新排放标准的废水处理设计方案。同时,对案例分析的讲解需深入浅出,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设计实践的巩固。

4.2教学内容的精简

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课程涵盖了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但是部分内容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水质工程学课程部分内容相重合。因此,课程教学中应根据各课程的承接关系,结合教学大纲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如果教学内容不精选,完全按照选用教材内容授课,不但课时不允许,而且抓不住重点,教学效果不佳[3]。教师应该在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内将重点内容精讲,同时贯穿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掌握课程的精髓。此外,还要将了解的内容简化,或者作为一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材料布置给学生学习,这样可以压缩课堂时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