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沟施工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8 04:43:22

排水沟施工总结

排水沟施工总结篇1

关键词:市政工程;排水;施工措施;管理

一、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任务及主要内容

市政排水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降水径流和其他弃水的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主要指建设在市政道路上用于收集、输送和排放城市雨水、污水的市政给排水设施的设计。

市政排水工程规划是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划定市政排水范围、预测市政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和处理程度;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排水工程规划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规划在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几个环节上的统一协调,使各环节的排水设施建设工程规模适宜,投资合理,运行中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因此,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必须首先依据当地的适用的各阶段排水工程规划。

二、施工技术的要点探讨

一是排水工程施工工艺。施工准备测量放样沟槽开挖管道垫层平基(软地基础处还需要特殊处理:如基础混凝土用钢筋绑扎)平基钢筋混凝土浇筑管道铺设安装混凝土(砂)护管窨井砌筑闭水试验复土回填。二是本工程埋管采用直槽围柃支撑的方法进行,沟槽内采用集水沟、坑排水。用水泵抽水降水法施工。三是沟槽围囹板围护施工。 沟槽开挖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施工,头层土采用挖掘机挖至1.0 米1.5 米,立即进行头道支撑,在距管顶0.6 米处设置最后一道支撑,待混凝土基础完成并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在排管前拆除(或替换支撑后拆除)。四是机械挖土时要严格控制挖土标高,挖土至槽底标高100mm200mm 时应停止机械挖土,然后修整槽底,清除碎土和浮泥。若有超挖应采用石料或低标号混凝土填实,不得用土回填。五是沟槽开挖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施工。挖土时要严格控制标高,决不能超挖,在底槽以上200mm 土层必须采用人工挖土,避免扰动基坑底土层。六是沟槽排水。管道施工过程中,为维持开挖的沟槽内无水直到施工完成,必须认真做好沟槽排水工作。首先堵截地面上的雨水和积水流入沟槽内;另外在沟槽底两侧设置排水明沟,在每段明沟两端处设置集水坑,并配备足够数量的泥浆泵和潜水泵等设备进行抽水,确保沟内无积水。七是管道基础。本工程雨、污水管管材采用平口钢筋混凝土承插管,其基础采用135°混凝土基础。砾石砂垫层厚 100mm,按沟槽宽度满堂铺设、摊平、填实,铺设结束后,在铺设的砾石砂垫层上浇筑C??15?按设计图要求的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基础。(厚度查标准图)。混凝土浇筑采用平板振捣器振实、振平,基础浇筑完毕混凝土初凝后,基础混凝土才能进行浇水,并进行养护。八是混凝土管接口施工。 本工程雨、污水管,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D300 管采用水泥砂浆承插接口,因此必须按操作规程认真操作,细心养护,接口施工前,必须对橡胶密封圈进行逐一检查,规格、型号和质量,不符和标准的不得使用,并做好标记及时处理。防止接口不实,造成接口印渗水现象。若有渗漏及时进行返修,确保接口紧密,防渗有效。九是磅水检验。根据规范要求,污水管每节进行磅水,雨水管在流砂地区每四节抽磅一节。磅水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管道坞膀。直径≤800mm 的管道用磅筒磅水。直径≥1000mm 的管道用窨井磅水。磅水前,接缝砂浆及混凝土应达到一定强度。磅水前,管道内应先灌水24h,使管道充分浸透。先加水试磅20min,待水位下降稳定后,进行正式磅水,加水至标准高度,观测水位下降值,计算30min 水位下降平均值。各种管径管道的磅水水头,应在检验段上游管道内顶以上2.00m,承压管磅水水头及允许渗水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最后是窨井施工。窨井砌筑前必须先清楚基础表面垃圾,做到无泥浆、无积水,检查沟管是否稳定,方向管口标高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替换窨井部位的支撑,并根据设计的窨井位置和规定的尺寸作好放样和复核工作。为了防止窨井渗漏,故砖缝中的砂浆应饱满,不得有通缝,缝宽为10mm,砖墙砌筑到一定的高度时采用1∶2 水泥砂浆进行墙体抹面,抹面厚度应大于5mm-10mm,抹面终凝后应做好潮湿养护,不得有起壳、裂缝等现象。

三、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管理

1、根据总体工程“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首先安排给排水工程开工,明确划分各施工区域界线,并以招投标方式确定各区域的施工单位。施工前建设单位、总承包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共同审核施工图纸,应注意下列问题:地下管线较多时,要防止管线相撞和管线两者之间的间距不够的现象发生,同时还要保证排水管线具有足够的坡度;大口径地埋的稳定性是由管道本身性质和土的变形模量共同确定的,当有可能出现失稳时,应采取措施避免。

2、总承包单位质量管理部门依据国家、行业有关规范和设计文件,结合本行业与本单位以往给排水工程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编制给排水工程质量计划。总承包单位组织各施工单位有关人员勘察施工现场,依据有关工程施工规范和设计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3、依据有关施工规范和设计文件,进行材料的几何尺寸、强度和密封试验,杜绝使用劣质施工材料的事件发生。其次对各类施工材料,按设计要求核对其材质、型号、规格,并进行外观检查。总承包单位组织协调各施工单位对在相邻施工区分界处的同类管线碰头事宜,要具体落实施工日期、施工地点、施工人员、质量检验等事项,对各施工单位施工进度统一协调指导,各施工单位在同一时期内在各自承担的施工区域内完成施工任务。施工前,建立安全管理网络、做好“三级”安全教育并做好记录,施工期间到各施工单位施工现场检查指导,杜绝违章作业;。

4、工程施工后期总承包单位应邀请建设单位有关人员积极参与工程收尾工作。碳钢金属管道在分段进行强度、严密性试验合格后,管段与管段相互联结的焊口和管段与管网联结的焊口,在无法做强度、严密性试验时,必须进行焊缝无损探伤检验,以确保联结焊口的质量。非金属污水管道做好闭水试验。

四、结语

市政排水工程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如果市政排水工程在施工管理中出现问题,则很容易产生积水、管道位置偏移、回填土沉陷、闭水试验不合格等一系列工程质量问题。因此,保证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城市的正常运转、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道路的恢复情况、汛期的安全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才能防止各种质量通病的发生,提升市政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桂杰、张韵.浅谈小城镇排水体制的选择[J].中国给水排水,2008.12

排水沟施工总结篇2

【关键词】现浇法;Ω型排水沟;施工技术

一、工程背景

路面工程主线路面总长度约48Km,属于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曲线半径较小,超高段落多,纵坡较大,最大纵坡8%,纵向排水沟总长度为23.1千米,约占总路线长度的一般,实际可利用施工工期6个月。

二、施工准备

(一)施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①C15垫层混凝土;②C25排水沟主体混凝土。

(二)模板准备

①54cm×100cm钢制侧面模版1000延米;②纵向排水沟芯模――φ30cm橡胶气囊25m×20个;③纵向排水沟开口楔形定型模版500延米。

三、施工工艺

超高Ω型段纵向排水沟采取支模现浇法进行施工。

(一)施工工艺

纵向排水沟施工主要分为五步进行:施工准备----钢筋加工及安装----模板安装----灌注混凝土----养生

(二)现场准备

在工程开始前,确保纵向沟施工人员、机械、材料的正常进场及完成进场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施工技术交底。钢模板运到现场后,应进行试拼、打磨,检查其接缝是否严密、平顺,平整度、线形是否满足要求,检查合格后将模板编号,防止以后施工中交错拼装,影响拼装质量。检查橡胶气囊芯模是否有漏气现象。

(三)垫层混凝土施工

根据设计文件,垫层混凝土为设在纵向排水沟底部厚10cm强度等级为C15的素混凝土,按照设计标高,在纵向排水沟施工之前,需要开挖已成型的路基顶面(中线的左侧或右侧,根据纵向排水沟的设计位置确定),先开挖一个深14cm、宽50cm的浅沟并整平,浇筑C15混凝土厚10cm,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注意混凝土坍落度略大一些,能够自密实的混凝土,混凝土养生应洒水养生(或薄膜覆盖),防止裂缝发生。

(四)钢筋加工及绑扎

图1 图2

图1表示纵向排水Ω沟的形状钢筋,需要在指定钢筋加工场地统一制作,钢筋搭接固定可采取点焊的方式。

图2中的‘黑点’表示沿排水沟方向的纵向钢筋,在现场与图一所示Ω沟的形状钢筋采用扎丝现场绑扎,形成钢筋骨架。

钢筋规格均为φ10型号。

(五)侧模安装、固定

侧模为统一规格50cm×100cm定型模版,现场组装成高50cm,长25米的沿线路方向的模板,立于钢筋笼两侧,由拉杆固定,侧面设斜支撑。

(六)橡胶气模芯模安装

橡胶气模设计长度为25米,在钢筋绑扎结束后,人工穿入钢筋笼的中心,穿入过程中注意不要破坏钢筋骨架。橡胶芯模隔离剂采用滑石粉勾兑洗衣粉水(水:洗衣粉:滑石粉=10:1:2),芯模穿入前均匀涂刷隔离剂在橡胶芯模表面;混凝土浇筑前,对橡胶芯模进行充气,充气气压控制在0.034~0.037Mpa。

(七)进水口楔形模安装、固定

进水口楔形模为国内加工统一规格,由利用拉杆定位于钢筋笼楔形开口位置,固定拉杆与侧模利用螺栓固定。

(八)混凝土浇筑

纵向排水沟设计为C25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模板如有缝隙,应填塞严密,模板内面应涂刷脱模剂。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坍落度。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沿沟的两侧进行振捣,对每一振动部位,必须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平坦、泛浆。

纵向沟顶面收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当混凝土振捣完成后,表面要按工程要求处理,办法就是用铁抹子或木抹子在混凝土表面反复压抹,直到达到工程所需表面光洁要求。

(九)拆模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12小时后拆除模版,拆模顺序为:先拆除橡胶芯模,其次为进水后楔形模,最后拆除侧模。

(十)洒水、薄膜覆盖养生

在拆模后立即对排水沟进行洒水,然后使用塑料薄膜包裹进行养生,在薄膜包裹后一般不需要再补水。

排水沟施工总结篇3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排水系统措施。

施工排水包括排除地下自由水、地表水和雨水。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开挖基坑或沟槽时,土壤中的含水层常被切断,地下水将会不断的涌入基坑(基槽)内,下雨时,地面水也会流入基坑内。为了保证施工正常进行,防止边坡坍塌和地基承载力下降,必须做好排水工作。

施工单位在市政道路正式施工前,应事先做好路基两侧排水系统,保证路基施工期间雨水排除畅通,路基地基工作面或路基填筑表面不被雨水浸泡。施工排水方法分为明沟排水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两种,明沟排水是在沟槽或基坑开挖时在其周围筑堤截水或在其内部四周或低洼处开挖排水沟,将地下水或地面水汇集到集水井内,然后用水泵抽走。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是在沟槽或基坑开挖之前,预先在基坑周侧埋设一定数量的井点管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地面以下,形成干槽施工的条件。

1、 明沟排水

1.1 地面截水

排除地表水和雨水,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施工现场及基坑或沟槽周围筑堤截水,通常可以利用挖出之土沿四周或迎水一侧、二侧筑0.5~0.8m高的土堤。地面截水应尽量利用天然排水沟道,并进行必要的疏通。如无天然沟道,则在场地周围挖排水沟排泄,以拦截附近地面水。但要注意与已有建筑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1.2 坑内排水

在开挖基础不深或水量不大的沟槽或基坑时,通常采用坑内排水的方法。当基坑或沟槽开挖过程中遇到地下水和地表水时,在坑底随同挖方一起设置集水井,并沿坑底的周围开挖排水沟,使水流入集水井,然后用水泵抽出坑外。排水沟可设置在坑内底四周或迎水一侧,离开坡脚不小于0.3m。沟断面尺寸和纵向坡度主要取决于排水量的大小,一般断面不小于0.3m×0.3m,坡度0.1%~0.5%。根据地下水量的大小、基坑平面形状及水泵的能力,集水井每隔30~40m设置一个,集水井的直径(或边长)不小于0.7m,其深度随着挖土的加深而加深,要低于排水沟0.5~1.0m或低于抽水泵的进水阀高度。

明沟排水法设备简单,排水方便,应用比较普遍,适用于除细砂、粉砂之外的各种土质。

2、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2.1 轻型井点

轻型井点系统适用于在粗砂、中砂、细砂等土层中降低地下水位。轻型井点系统是利用真空原理降低地下水的,由滤管、井点管、弯联管、集水总管和抽水设备等组成。

2.2 喷射井点

当道路施工过程中,基坑开挖较深时,降水深度要求大于6cm或采用多级轻型井点不经济时,可采用喷射井点系统。它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50m/d的砂性土或淤泥质土,降水深度可达8~20m。喷水井点是借喷射器的射流作用将地下水抽至地面。喷射点埋设时,宜用套管充孔,加水及压缩空气排泥。当套管内含泥量小于5%时方可下井管及灌砂,然后再将套管拔起。

2.3 电渗井点

在渗透系数小于0.1m/d的黏土、粉土、淤泥、等土质中,使用重力或真空作用的一般轻型井点排水效果差。此时宜采用电渗井点排水。此法一般与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结合使用。降水深度也因选用的类型不同而变化。降水深度小于8m时,使用轻型井点与之配套;降水深度大于8m时,用喷射井点。电渗井点利用井点管作阴极,用钢管作阳极。井点管沿基坑布置,用套管充枪成孔埋设。阴极设在井点管内侧,埋设应垂直,严禁与相邻阴极相碰。阳极应外露地面20~40cm,入土深度比井点管深50cm,以保证水位能降到所要求的深度。

2.4 管井井点

管井适用于中砂、粗砂、砾砂等渗透系数大、地下水丰富的土、砂层或轻型井点不易解决的土层。管井井点排水量大,降水深,可以沿基坑或沟槽的一侧或两侧作直线布置,也可以沿基坑四周呈环状布设。井中心距基坑边缘的距离为:采用冲击式钻孔用泥浆护壁时为0.5~1m;采用套管法时不小于3m。管井埋设的深度与间距,根据降水面积,深度及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而定,最大埋深可达10余米,间距10~50m。

2.5 深井井点

深井井点适用于涌水量大,降水较深的砂类土质,降水深度可达50m。深井井点系统总涌水量可按无压完整型环形井点系统公式计算。一般沿基坑周围,每隔15~30m设一个深井井点。施工工序为:施工准备――钻孔就位――安装井管――回填滤料――洗井――安装泵机――抽水试验――正常工作。

排水是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亟待市政工作者解决。总体来说,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的排水措施大致可以分为明沟排水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两种方法。工程施工员要视现场的具体情况,采用组织排水和自由排水相结合的方式,避免路基受雨水浸泡,影响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排水沟施工总结篇4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深沟槽支护;施工;管理

深沟槽支护主要运用在排水工程建设当中,对于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中的管道和线路铺设、确保排水系统的有效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深沟槽支护的支持下,才能确保排水通道的稳固性,实现良好的排水效果,为城市整体排水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重要保障,同时,对于道路建设也有着重要的重要的保证作用,确保城市道路建设能够与排水工程有效配合,完成整体市政基础建设。为此,应当结合深沟槽支护的主要特点,对于其在实际施工当中的具体环节和工序进行有效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效率,保证整体道路工程建设的有效开展。

1.沟槽支护概述

沟槽支护主要的作用是在道路工程当中的排水工程建设时,在确保沟槽周遭环境安全性和有效的管道安装基础上,对于深沟槽的侧壁进行支挡和加固,确保其稳固性[1]。我国在沟槽支护技术的运用时间并不长,其引进时间为上世界八十年代,但经过几十年的运用和经验总结之后,对于该技术的掌握水平已经较高,且实际的施工效果也较良好。然而,由于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施工技术得不到完全应用,导致施工过程出现许多工程事故,无法实现最佳的施工效果。为实现沟槽支护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得深沟槽支护的施工道德有效管理,就需要对深沟槽支护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地基基础领域建设的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深沟槽支护特点分析

2.1深沟槽支护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从深沟槽支护的特点来看,首先,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下建有大量的管线,且相应设计资料档案的管理所分布的部门较广,要想开展深沟槽支护工程,无法掌握所有的地下设施档案资料,不能对地下设施分布情况有精确把握,导致基坑的开挖没有明确的指导,存在相应的施工隐患[2]。其次,由于城市地下环境较为复杂,相应的地质条件无法得到准确预料,也就使得深沟槽支护的施工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施工过程存在着大量的麻烦。

2.2深沟槽支护的技术综合性较强

深沟槽支护技术不仅涵盖了岩土力学,还攘括了结构力学等多种工程学科[3]。因此,施工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岩土力学专业知识,能够运用其来有效指导基坑的开挖,既能保证施工进度和效率,还能确保施工的质量,避免深沟槽支护存在相应的安全隐患。其次,技术人员还要拥有丰富的结构力学专业知识,并掌握大量的实践施工经验,对于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施工意外情况有准确的应对办法。同时,城市地域环境的不同和地质条件的不同,其具体的施工办法也各不相同。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在准确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之后,才能确保良好的施工效果。

2.3深沟槽支护结构多为临时性结构

深沟槽支护结构的主要作用是在沟槽开挖施工过程中,能够对沟槽环境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在管道的安装当中,确保管道安装施工的正常开展,保证施工的安全,避免沟槽周边建筑物环境和地下管线环境受到地下沟槽施工的影响而出现意外情况。深沟槽支护结构在完成相应的支撑工作之后,需要在工程后期对其进行拆除,以完成整体管线的施工过程。因此,深沟槽支护结构作为临时性结构,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其特性,既要确保施工质量,还要为后续的拆除工作作好准备。

3.市政道路工程深沟槽支护的施工管理

3.1市政道路工程深沟槽开挖施工的管理

在对市政道路工程深沟槽支护的施工进行有效管理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施工流程采取相应的施工管理办法。首先,对于其基础性施工工程,即在深沟槽的开挖施工当中,应当做好相应的施工管理。制定科学严密的施工计划,并对施工环境和地质条件有准确了解,确保开挖施工有较强的方向指导。其次,开挖出的土方应及时载送出去,避免其造成施工环境的拥挤和槽边地面负荷过重。同时,应控制好开挖机械的施工,避免其意外碰撞造成槽帮支撑受到破坏。此外,应做好坑内和地面的排水工作,避免雨水渗入造成施工环境受到影响[4]。

3.2市政道路工程深沟槽槽壁支护的施工管理

深沟槽槽壁支护施工是深沟槽支护施工当中的重点部分,应当确保对其施工过程的有效管理。首先,在施工中应优先选择运用深层搅拌桩进行土体和水泥浆的拌合,既能保证施工过程无振动和无噪音,还能避免对施工周围的土体造成挤压,使其出现变形和沉降等问题。其次,在完成深层搅拌桩的施工过程之后,即将槽钢压入混凝土当中,以实现槽壁强度和刚度的提升[5]。在接下来的雨水管施工过程完成之后,应应保证槽钢的原位,不能因强制拔出造成土体变形和管线损坏。

3.3市政道路工程深沟槽支护的施工要求

在开展深沟槽支护的施工过程当中,应当采取的管理办法已经管理范围应包括对深沟槽支护施工进度的把控、对施工安全的有效掌握以及在施工完成后的后续收尾工作进行有效管理。首先,在施工当中,应严格遵照施工设计方案开展相应的施工工作,确保施工工序之间不存在冲突问题,并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争取保证正常的施工进度。其次,应当控制好地下水的防漏,避免沟槽槽壁和槽底出现渗水情况,造成周围土体发生沉降和位移,从而影响施工环境的安全,对于管线的质量也会产生较大损害[6]。此外,在完成深沟槽支护和管道工程施工后,应把握好土方的回填工作,在支护结构的拆除上,也能避免对于周围路面的损坏以及对管线质量造成影响。

4.结语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深沟槽支护的施工环节虽不是施工的主体环节,但其对于管线施工工作有着重要意义,能够确保管线的埋设过程具有安全性,拥有稳定的施工环境。因此,应当做好深沟槽支护的施工管理,针对其主要施工特点,采取相应的施工管理办法。应根据施工工序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分别做好深沟槽开挖施工的管理、深沟槽槽壁支护的施工管理和深沟槽支护整体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史海,徐绍锋.浅述市政排水管网工程的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5(09)

[2]杨秋生,朱洁.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中的质量管理[J].江西建材.2015(09)

[3]康东.市政工程中给排水施工安全管理及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5(09)

[4]行晓阳,姜军凯,王如先.沟槽开挖施工及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2(08)

排水沟施工总结篇5

【关键词】工程 水土流失 影响和危害 控制与治理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设计规模

管道工程由1条干线,1条支干线,3条输入支线,13条分输支线构成,其中干线近1300km、支干线近1200km。沿线经过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南省、山东省等23个市、84个县。

1.2 项目区自然状况

管道工程由东北向西南敷设,跨越辽西低山丘陵台地区、燕山山前台地区和华北平原区等三大地貌类型区。管道沿线跨越我国辽河、海河、黄河及淮河三大流域,沿途穿越辽西与河北诸河水系、滦河水系、海河水系和黄河水系等。项目区水土流失主要为水蚀,局部地区伴有风蚀和重力侵蚀。水土流失面积近6万亩,占总面积95%以上,属轻度流失区。

2 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与危害

2.1 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管道工程建设将扰动作业区域地表、破坏植被、增加地表面积、加剧区域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根据项目经过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结合主体工程的总体布局、建设内容,施工工艺和工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管道建设水土流失呈现如下特点:

(1)项目区涉及地貌类型多样,即有辽西低山丘陵地区又有燕山山前台地区和华北平原地区。部分区域地表起伏大、土层贫瘠、降水集中,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性较大。在上述地区进行强度人为扰动,必将发生水土流失。

(2)工程组成复杂,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流失形式多样,且流失强度分布不均;施工形式多样,由沟埋敷设、定向钻穿越、大开挖穿越、顶管穿越;施工作业面分布较广、占地类型多样、地表扰动方式和强度各异,造成工程区内水土流失形式多样、分布不均。

(3)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建设期,以施工期为最大,自然恢复后,水土流失也随之减小,趋于稳定。

从上述管道建设产生水土流水的特点可以看出,产生水土流的因素很多,地貌类型、地表组成物质与结构以及降雨的强度是造成水土流失强弱的主导因素,而每一项施工工艺的实施都将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对主体工程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2.2 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管道工程建设在施工准备期与施工期、自然恢复期两个时期造成水土流失,而且主要集中在施工准备期与施工期,其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占总流失的65%。在工程建设工程中,管道作业带区、河流穿越区、施工道路区是水土流失发生的重点地段。

(1)管道作业带区水土流失危害。从项目总占地和临时占地的数据分析,线路工程为临时占地,管道施工作业带区占总建设区95%以上,占水土流失总量的90%~95%。管道施工破坏原地貌植被,增强了地表可蚀性,对管道稳定和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尤其是管道回填后形成沉陷,极有可能导致径流淘蚀,使管道影响管道安全。管道经过大量农田,如不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将影响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管道经过辽西低山丘陵台地区、燕山山前台地区,必然会破坏部分林草地,使其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丧失。

(2)跌路、公路穿越区水土流失危害。管道穿越铁路和公路将产生一定土石方量,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合理堆放土石方,将会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对管道安全和下游农田、村庄带来威胁。开挖方式穿越县、乡级公路,如不及时恢复路边排水和采取植被措施,将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通安全。

(3)河流穿越区水土流失危害。河流穿越施工过程中,将会有一定量堆土,若不能进行及时、合理防护,临时堆土流失将增加河床泥沙淤积和影响行洪。

(4)施工便道区水土流失危害,施工便道施工剧烈扰动地表,对原地貌形态和植被破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对道路两侧植被、农田带来很大的干扰;同时,道路施工土石方开挖、回填形成大面积的边坡,削弱了自然边坡的稳定性,会进一步诱发重力侵蚀,影响道路建设及后期运营安全。

(5)站场阀室区水土流失危害。站场建设破坏地貌植被,减弱表层土体抗侵蚀能力,增强了地表径流量和冲刷强度,给站场防洪、排水添加了压力。另外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会对站场周边的农田产生一定淤积,影响农业生产条件。

3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目标

3.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长输管道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主要由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组成。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建设和可能产生水土流失范围确定,工程建设所涉及的永久和临时占地的范围为项目建设区,工程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建设区周边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为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造成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建设区,这是施工单位关注的重点。

(1)项目建设区。根据项目工程占地情况,项目建设区包括管道作业带,河流、长城、公路、铁路穿越,站场阀室,施工道路等。

(2)直接影响区。本工程直接影响区主要包括管道作业带直接影响区、穿越工程直接影响区、站场阀室直接影响区以及拆迁直接影响区等。

3.2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要求,全面考虑项目区所处部级、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情况,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所处地理位置、水系、水资源和水功能、防洪功能等,加权计算工程水土流失整体防治目标为:

(1)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将工程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4%。

(2)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全面防止弃土乱堆、乱放、滥流,拦渣率达到94%,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的的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2%,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0,林草覆盖率达到10%,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6%。

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根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主体工程已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评价,确定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由预防保护措施和综合治理措施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

4.1.1 工程措施

(1)护岸工程。护岸工程主要布设在河流穿越区,采用浆砌石式护岸。护岸结构、材料选择及与原岸的结合方式相关设计有明确的要求,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护岸的施工方案应在施工前,与当地水利和河道管理部门结合,征求其意见并在施工方案中落实,以便于工程验收。

(2)排水沟。排水沟一般布设在挡土墙、护坡脚趾、坡面排水、沉砂池进、出口水道等。修建时充分考虑就地取材,采用M705浆砌块石结构,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坡面上的排水沟比降较大,比降由设计边坡或地形坡度而定,并在坡脚设置小型效能跌水坎,作为防冲措施。排水沟断面结构按照设计参数施工。

(3)沉砂池。为防止定向钻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妥善处理废弃泥浆,应设置沉砂池。沉砂池为矩形断面,出口大于入口,施工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4)坡耕地改造。坡耕地改造一般在丘陵山地及地形起伏较大的坡地上,沿管线成台阶状或平行于等高线设置。施工时要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坡面水系、田间道路和梯田综合配套优化布局。改造的范围是5-25°之间的坡耕地和施工扰动后的梯田。具体的改造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5)土地整治措施。工程施工场地的土地整治以恢复耕地为主,部分种植林草。整治方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保证整治措施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土地整治应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土地生产力为原则,搞好覆土、压实、田块平整等。

(6)表土剥离。管沟开挖施工时,将表土堆放在管沟一侧,生土堆放在管沟另一侧;各类穿越工程和站场建设等临时挖方堆土应集中堆放在指定的场地,临时堆土与剥离的表土应分开,并进行临时挡护。堆土表层应采用密目网覆盖,坡脚可将剥离的表土装入草袋做临时防护,有汇水区域的地段应设置排水沟防护。

4.1.2 植物措施

植物措施主要包括管沟面种草、作业带种草、渣面种草、草坪、植物护坡、种树等六种措施。在植物种类选择中要注意如下事项:

(1)选择耐旱、耐寒、耐瘠薄、繁殖容易、根系发达、保水固土能力强的树(草)种。

(2)选择抗污染性能强,尤其是抗有害气体和有较强滞尘能力的树(草)种。

(3)选择容易种植、繁殖和管理、抗病虫能力强的树(草)种。

(4)树、草种应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与周围的植被和景观协调。

(5)草坪植物选择适应性强、耐寒、耐践踏、易繁殖、株矮叶绿、生长一致的草种。

(6)按照《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的要求,管道中心线两侧5米范围内禁止种植深根系植物,选择植物的主根不得超过2米。

4.1.3 临时措施

临时措施是指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工程水土流失和开挖的土石方所采取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一般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

(1)管道作业带

管道开挖敷设应合理选择施工时序。在风蚀地区,作业时间应尽量避开大风集中季节(3-5月),在水蚀地区,应尽可能避开暴雨季节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临时拦挡、排水、临时覆盖等防护措施,以防止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A、临时拦挡。临时拦挡采用草袋堡坎围挡,草袋土利用作业带临时挖土或表层剥离土。施工完毕后,集中处理,或回填管沟(临时挖土),或平铺作业带表层(表层剥离土)。

B、临时排水。临时排水沟主要布设在作业带两侧,采用底宽0.3m,深0.3m,边坡1:1的梯形断面土质边沟,沟内用土工薄膜垫护。施工结束后,结合原有农田排水沟,进行部分排水沟的恢复并完善坡面排水设施。

C、临时覆盖。对剥离的表层熟土和开挖的临时堆土,采用密目网覆盖;汛期施工应用防雨布覆盖。

(2)河流、沟渠穿越区

采用定向钻方式穿越大型河流时,应设置排水措施和沉砂池,废弃泥浆淤埋前要进行处理,防止影响环境。河流两侧作业区挖土要采用临时拦挡、临时排水和临时覆盖措施,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原地貌。围堰大开挖穿越河流要做好围堰土的填筑与拆除。

(3)公路、铁路穿越区和施工道路区

施工前应先将排水设施和拦挡措施布设好,以防止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作业区挖土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拦挡、排水和临时覆盖措施。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原地貌。

4)站场阀室区

施工前应对施工场地周边布设排水设施和拦挡措施,防止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对周边产生危害。土建工程和设备基础开挖土要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覆盖、拦挡措施,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土地整治。

排水沟施工总结篇6

【关键词】小流域;生态治理;坡改梯;环境 0.项目概况

天等县坡塔小流域位于天等县宁干乡境内,地理位置为东经107°01′~107°08′,北纬23°08′~23°14′之间,流域面积49.17km2。小流域长度约13km,宽度约3.80km,形状为一扁形树叶状,距县城约18km,小流域属中低山地貌,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与流域内河流从西北流向东南相吻合,境内最高处为九九岭,最低处为宁干河下游段,海拔高程832m~450m,相对高差382m。

小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温度20.6℃,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mm,最大年降水量2033.7mm,最小年降水量955.2mm,雨季为5~9月份,汛期雨量占全年雨量80%左右。年均日照时数约1518h,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20mm,无霜期为329天。水土流失的主要型式为水蚀。侵蚀方式以面蚀较为普遍,水土流失面积1545hm2,占流域总面积的31.42%,其中轻度侵蚀面积1273.24hm2,中度侵蚀面积266.16hm2,强烈侵蚀面积5.60hm2。流域年平均侵蚀量3.63万t,水土流失范围内土壤侵蚀模数为2352t/km2·a。

流域沿宁干河两岸分布,多年来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流域涵养水能力差,雨季洪水泛滥,枯水期断流,河岸遭冲刷,农田被淹,导致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严重影响了流域内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1.项目建设目标及规模

为改善坡塔小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流域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根据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确定如下建设目标:(1)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到项目实施期末,全面完成计划治理任务,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83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3.03%,治理措施符合质量标准,年减少流域土壤侵蚀量2.47万t,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352t/km2·a降为800t/km2·a。(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项目建设,实现小流域综合整治,在工程措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植物措施建设,各项治理措施配置合理,建成有效的小流域水土流失防御体系,使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到实施期末,林草覆盖率从现阶段的63.59%提高到77.89%,流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3)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流域内农业生产现阶段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蔗等,品种单一,经济价值不高;经济作物为甘蔗,还有少部分为辣椒、黄豆。近年来由于市场萎缩,项目区农村经济逐年下滑。为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等县县委和政府把开发型生态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以绿色产物为经济支柱,搞好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木林产业。到实施期末,流域内农村各业产值可增加292.33万元,人均耕地1.29亩,耕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土地占总面积的比例由治理前的20.41%、16.50%、25.46%、6.47%调整为19.73%、27.72%、20.96%、0.44%,平均粮食单产达到300kg人/年,农业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09亩,农村人均增加特色产业开发用地0.68亩,农业人均年产值提高到3834元。

从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出发,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治理、保护、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原则,本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15.45km2,设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83km2,工程建设规模是坡改梯面积44.50hm2;种植经济林3.79hm2;营造水保林336.88hm2;封育治理措施897.65hm2。

2.生态治理措施

根据坡塔小流域的自然条件及水土流失状况,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资源合理开发的角度出发,以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能充分发挥治理措施的最佳效果为目的进行小流域的生态治理。生态治理主要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封育治理措施:

2.1工程措施

主要包括:坡改梯、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排洪排涝工程、沟道工程等。

(1)坡改梯:根据小斑调查与勾绘以及小流域基本农田发展指标,结合流域土地利用调整布局,确定坡改梯实施面积为44.50hm2,布设在伏漫水库大坝下游永乐村内。本次选择坡改梯的地块坡度较缓(一般在5°~15°),土质较好,距村庄近,水源及交通条件方便,且具有一定规模和集中连片的优势,有利于机械化和水利化的实施,梯田田块沿等高线带状布设,并根据地形、降雨和水源条件在坡面横向、纵向设计配套水系、道路工程。

(2)坡面水系工程:为了防止坡改梯上部坡地的雨水流入梯田内,在梯田上部坡地设置截水沟拦截坡面径流,并通过排水沟引走,以排除地表水。排水沟设在田块两端及田间道路的外侧。截水沟设计总长2.13km,排水沟总长2.00km。蓄水池布置在截水沟汇流最低处,为开敞式圆形蓄水池,每个池子容积为60m3,共3座,以满足旱期的供水要求。沉沙池布置在截水沟汇流进蓄水池之前位置,为矩形沉沙池,单个容量4.50m3,共6座。

(3)田间道路工程:为了便于农作、运输、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及维修,在梯田田块间修建田间道路,主要为泥结碎石路面,路面宽度为2m,因坡就势布设,道路纵向坡比控制在3~15%。田间道路设计总长1.94km。

(4)排洪排涝工程:宁干乡乡部所在宁干街由于排洪、排涝设施年久失修,淤积堵塞严重,导致排水不畅,为有效防止由山坡上汇集的地表径流对农田、引水渠道和村庄房屋的冲刷,对原有排洪、排涝设施实施整治措施。新建各种排洪沟渠总长670m,维修原有排灌渠240m。

(5)沟道整治工程:流域内宁干村有条泥石流冲沟,每当雨季时暴雨洪水挟带泥沙从沟头冲刷而下,在冲沟出口形成扇形冲积严重,原先建在冲沟出口的土谷坊已被雨洪水冲刷出一大缺口,失去了原有防护功能。通过对冲沟情况的调查,沟头防护措施采取在沟头坡面外延5m处设置总长50m排水型截水沟,根据地形选择在沟底比降较大的沟段布设谷坊两座,采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建造。

2.2植物措施

包括种植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等。

(1)水土保持林:除保留现有林地外,主要针对流域内水土流失中、强度以上适宜营造林地的荒山荒坡、荒草地及25°以上的坡耕地等地块,因地制宜种植水土保持树种。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林草覆盖度。根据实地调查,本次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适宜西南地区生长且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木树种,乔木树种任豆树及灌木树种山毛豆。本次实施造水保林面积约336.88hm2,主要分布在受地表径流冲刷严重的沟头和伏漫水库库区周边等地区。

(2)经济林:本次流域治理选择交通方便、避风向阳、土质较好、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头进行造林,营造经济林总面积3.79hm2。选择生态特性与小流域立地条件相适应、并有良好经济价值的树种,本次流域治理选择的经济林树种为黄花梨。

2.3封育治理措施

对流域区内高山远山的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非耕地的轻、中度水土流失区及所有山坡顶部全面实行封山育林,依靠自然修复能力辅以人工促进措施,以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地表植被覆盖度。本次实施封禁面积为897.65hm2,主要分布在永乐村和宁干村。要求采取全封闭的管理方法,连续3年。包括管护、设置封育治理宣传牌、补植和隔离防护措施等。

(1)管护:派专人对封进行管护。

(2)设置封育标志:在封内建立工程碑,在通往封禁林区的主要交通道路口设置封育治理宣传牌。

(3)补植封育:本次治理设计选择小流域内郁闭度较低的疏幼林地块进行补植措施,疏幼林地面植被稀少,采取补植措施,主要造林树种为任豆树,本次治理补植面积170.50hm2。

(4)隔离防护措施:在村民、牲畜活动频繁的封禁林区处布设一定的隔离防护措施,采用预制混凝土柱+铁丝网的措施。

3.效益分析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三类。三者间的关系是:在保水、保土的基础上,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1生态效益

(1)蓄水保土效益:根据典型观测数据结合效益分析结果,确定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坡改梯等各种措施的拦蓄水量分别按每年400m3/hm2、250m3/hm2、450m3/hm2,保土量分别按60t/hm2、30/hm2、45t/hm2。经计算各项措施每年内将生产保水效益14.79万m3,保土2.47万t。

(2)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减少沟道泥沙淤积,防治洪水冲刷农田,减轻沿途村庄、农田的洪涝灾害。

2)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危害减轻。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的合理布设,形成了立体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蓄水、保土能力增强,防止土地继续遭受破坏,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面积继续扩大。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沟道治理工程的合理布设,有效控制耕地水土流失,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通过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实施生产恢复措施,增加了林草植被面积,提高林草覆盖率,生态环境日渐恢复,人类以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将向良性循环的方向改善。

3.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带来的社会效益主要有:

(1)通过项目的实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生产结构,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2)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恢复部分损毁农田,并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为项目区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实施该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用武之地,得到合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3)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群众生活水平。项目的实施可提高流域内群众的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使流域内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3经济效益

排水沟施工总结篇7

1项目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项目包括融水二桥及连接线工程,位于融水县城水东大桥融江下游约3.8km,融水二桥标准横断面宽22.5m,桥梁全长611m。融水二桥引道红线宽度40m,道路总长966.86m(不含桥梁长度)。融水二桥连接线道路总长6447.947m。项目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交通工程、路灯工程、绿化景观工程等。项目用地36.82hm2,其中永久性占地28.16hm2,临时性占地8.66hm2。

1.2项目区概况

融水二桥桥位处河流较顺直,河谷宽约340m,河槽呈宽阔的U形断面,融江北岸岸坡相对陡峭,南岸岸坡相对开阔。自然岸坡稳定,桥址区没有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北岸坡顶地面高程在118~120m之间,南岸坡顶地面高程在106~110m之间,北岸地势约比南岸地势高10~12m。本项目所在区域为广西四大降雨区之一,多年平均降雨量1508.4mm,降雨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9月。项目区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工程沿线植被较发育,树种主要为杉、松树,部分低矮山丘种植甘蔗等农作物,项目区林草覆盖率35%。项目所在区域属于全国土壤侵蚀类型Ⅱ级区划的西南土石山区,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水土流失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

2项目水土流失预测

2.1预测分区和时段划分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根据本项目的施工特点,本项目水土流失预测范围为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扰动范围,主要预测单元为AK0+070~AK1+647.86段、BK0+000~BK2+508.469段、BK2+508.469~BK4+870.085段、桥梁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临时堆土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及施工便道区。项目总工期24个月,本项目施工期各预测分区的预测时段因施工进度不同而不同,各分区的预测时段为0.5~2年,自然恢复期按1年计。

(1)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根据主体工程设计资料,在收集本项目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状况、气象水文资料及邻近地区类似工程的水土流失调查监测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外业调查工作。根据各扰动地类面积及相应的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加权平均计算得项目区内原地貌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为843t/(km2•a)。

(2)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该土壤侵蚀模数是在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中的施工工序对土地的扰动和破坏程度,分析各施工单元的水土流失特点,在参考类比工程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上分项进行确定的。①类比工程的选择本项目类比工程选用已建的柳州市国道过境公路雒容至洛满段工程,柳州市国道过境公路雒容至洛满段工程于2004年4月开工,2006年10月通车运营。②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的采用值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是在本项目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所选类比工程各样方区水土流失量调查观测结果,分项类比确定本工程各施工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值。通过对所选观测点土壤侵蚀情况的调查,整理并推算出样方区挖填方边坡、施工便道区、施工生产生活区等的土壤侵蚀模数,本工程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参照类比工程的调查值,并作适当调整。

(3)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概况以及土地利用方向,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取1000t/(km2•a)。

2.2预测结果

本项目建设扰动原地貌面积36.82hm2,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面积36.82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26.62hm2;本项目建设土石方挖方总量为23.37万m3,填方总量为52.29万m3,借方总量为38.16万m3,废弃方总量为9.24万m3(永久弃方4.07万m3,临时弃方5.17万m3);建设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总量为5593.57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量为5182.27t。由上述可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扰动和破坏了原地貌,加剧了建设区水土流失,若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将对工程自身及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危及项目的安全运行。

3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责任范围

3.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本项目所处的融水县属自治区人民政府划分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的相关规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采用一级防治标准,并根据降雨量、土壤侵蚀强度及地形进行修正。修正后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为:工程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7%,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达到95%,林草植被恢复率99%,林草覆盖率27%。

3.2防治责任范围

通过现场踏勘,结合本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直接影响的范围,确定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39.4hm2,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为36.82hm2,直接影响区为2.58hm2。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1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在对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工程建设的特点和已有的防治措施,以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弃渣场、临时堆土场为重点治理单元,合理、全面、系统的规划,提出新增的一些水土保持措施,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这样既能有效的控制项目建设区内的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又能保证项目的建设和营运的安全。

4.2主体工程防治措施

本项目主体工程主要包括路基工程区(AK0+070~AK1+647.86段、BK0+000~BK2+508.469段、BK2+508.469~BK4+870.085段)、桥梁区。通过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的分析评价,主体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路肩挡墙、边坡防护、截排水沟、公路绿化等,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设计比较完善,工程竣工后可满足工程安全运行的需要,同时也可满足水土流失防治要求。但是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些临时防治措施以达到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要求。

4.2.1临时排水措施

为防止路基地表水的漫流及下泄,应在路基边坡沿线路横向每隔50m在路基边坡上设置临时性边坡排水沟,用以排泄路面上的集中汇流,边坡排水沟在坡脚处设缓冲带。必要时边坡排水沟下方应修建沉沙池,以沉淀汇流中的泥沙。。排水沉淀设施开挖土方应作夯实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在红线范围外。

4.2.2临时覆盖措施

根据本工程施工进度,结合各道工序施工特点,路基的开挖、回填形成的地表不可能及时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进行覆盖,在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实施并完工前,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对地表进行覆盖,将可能造成大量的表土流失,拟彩条布对表土进行临时防护。

4.3取土场防治措施

本方案设2个取土场,均为为残丘地貌,采取自上而下铲平式取土,不形成取土边坡,所以不设置临时排水设施,对取土场区防护措施主要为施工中临时覆盖及后期绿化恢复等。在取土场表土剥离后,拟采用彩条布对形成的地表进行临时防护。工程施工结束后,及时对场地进行清理整治,并对地表覆土、撒播草籽进行绿化。

4.4弃渣场防治措施

项目建设共产生弃渣4.07万m3,在沿线路基附近设置3处弃渣场。其中1#弃渣场缓坡地,方案新增拦挡、排水措施和绿化措施;2#弃渣场洼地,堆渣后摊平处理,摊平后表面与周边地面平齐,及时对渣体表面进行平整、覆土、绿化,并在场地上游设置截排水措施;3#弃渣场为平地,背靠山体,前靠路面,堆渣后摊平处理,摊平后表面与周边地面平齐,在堆渣两侧修建挡墙及排水沟,及时对渣体表面进行平整、覆土、绿化。在堆渣过程中,逐层堆放、夯实。

4.5临时堆土场防治措施

本项目共设临时堆土场3处,本方案拟对临时堆土场在施工期采取临时拦挡、覆盖措施,后期进行地表恢复。为防止松散表土四处洒落及流失,拟在临时堆土场四周或下游低洼处用草袋装表土堆砌成临时挡墙进行拦挡,临时挡墙断面为梯形断面,尺寸为:下底2m,上底0.8m,高2m,分层错缝填筑,必要时打抗滑桩加固。施工结束后,将拆除挡墙所得表土就近利用。临时堆土场周边地面有一定坡度,为尽快将临时堆土场区及周边汇水排出,避免降雨及其径流冲刷或浸泡土体引发水土流失,拟在临时堆土场上游及周边修筑临时截排水沟,并在出口处设置沉沙池。采取人工开挖夯实的施工方法,开挖的土方临时堆放在排水沟旁并压实,施工后用于回填。根据本工程施工进度,临时表土的存放时间在半年以上,在此期间,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对表土进行覆盖,将可能造成大量的表土流失。本方案拟彩条布对表土进行临时防护。

4.6施工生产生活区防治措施

施工生产生活区主要包括项目建设中的施工营地、堆料场、预制场等。本方案对施工生产生活区防护措施主要为施工中临时排水、覆盖及施工后期绿化恢复等。在施工生产场地使用前,沿周边(如拌和堆料场、预制场)开挖排水沟,将雨水及其生产用水全部顺畅地引入周边已有的排水通道。同时为防止建筑材料如砂浆、碎石随径流进入沟道、农渠,增加沟渠的泥沙淤积,设置相应沉沙池;施工生产区拌和堆料场主要堆积砂石料等,汛期遇暴雨时,拌和堆料场中松散的砂石遇暴雨极易被水流冲刷,导致水土流失,本方案拟采用彩条布对砂石料表面进行临时覆盖;工程施工结束后,及时对场地进行清理整(清除施工废料并对硬化地面进行挖除),清理的废料运至弃渣场堆放,然后进行覆土、播草绿化。

4.7施工便道区防治措施

本方案在施工便道区汇水侧边坡坡脚设置临时排水沟和沉沙池,结合地形将径流排入天然沟道。排水沟与施工道路施工同时进行,施工道路开挖后,边坡铺种草进行防护。工程结束后的及时进行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对占用耕地进行复耕。

排水沟施工总结篇8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工程设计;太和县

中图分类号 TU9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86-03

1 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简介

1.1 一期工程概况 太和县污水处理厂位于安徽省太和县沙河东路与曙光路交口向东200m处,建设总规模4万m3/d,配套管网51.6km。其中一期建设规模为2万m3/d,配套管网32.3km,其工艺流程见表1。2004年12月完成污水厂土建与设备安装,2005年4月调试,2005年5月试运行,2008年9月通过安徽省环保局组织的环保验收,投入试运行阶段处理负荷率达到75%,2009年运行负荷达到90%,目前已接近满负荷,部分月份平均日处理量已超过2万m3/d。污水厂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达到原设计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二级排放标准,其中部分指标某些月份可达到现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

近年来,随着太和县的城市发展,城区人口迅速增加,现有污水厂污水处理负荷率已几近饱和。根据太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家对排入淮河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由一级B提升至一级A,有必要对太和县污水处理厂进行改扩建工程。

1.2 现状评述及存在问题 根据太和县污水处理厂近年的水质检测数值,选取了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1年内的实际检测的水质浓度作为评价该厂实际出水水质的标准(表1)。根据现状进水水量及水质的分析,污水厂现状问题总结如下:(1)M水水量基本达到设计规模,某些月份平均日处理量已超过设计规模;(2)进水水质浓度未达到原设计标准;(3)根据最新标准规定,尾水水质需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才能排放水体,需进行提标改造以满足新的出水水质标准的要求;(4)进水氨氮,TN偏高,高于同类型污水厂进水氨氮浓度。缺少必要的反硝化阶段,生化系统脱氮效果差;(5)原有细格栅间隙为8mm过大,造成后续工段漂浮物过多。

2 二期扩建与一期升级改造衔接方案

2.1 总图设计

2.1.1 概述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5°37′,北纬33°11′,阜阳、亳州、界首三市之间。县城区域环境优越,是河南省进入皖北地区的必经之路,也是省内阜阳至亳州、界首的必经之道,内外交通十分有利。污水处理厂厂址设于县城的东南郊区、沙河东路以南,长征南路以西处。厂区主要处理构筑物包括厌氧池、氧化沟、二沉池规模为20 000m3/d,其他附属构(建)筑物规模40 000m3/d,水处理工艺采用氧化沟工艺,污泥处理工艺采用浓缩脱水一体机后外运,尾水直接排入厂区南侧的陶沟后进入颍河,最终入淮河。

2.1.2 总平面布置 污水处理厂设计最终规模为4×104m3/d,其中一期工程已实施2×104m3/d,本次扩建2×104m3/d。一期污水处理采用二级处理工艺,本次改扩建工程新增氧化沟1座以及二沉池2座,污水深度处理部分采用“深床滤池+接触消毒”工艺。因此,在总平面布置中,考虑一、二期工程布置的协调性、合理性及实施近期工程的独立性、完整性来进行总平面布置。厂区的南侧紧靠颍河支流排水河道,污水的出厂水管、超越管都十分便利。按照现场地形地貌,主导风向及处理功能,本次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根据原有厂区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降低近期工程占地面积,按照生产功能的不同,分为2个区域即为厂前区和污水处理生产区。厂前区新增一幢附属楼和一座机修间位于一期综合楼的西侧。污水处理生产区新增氧化沟,二沉池位于一期氧化沟二沉池的东侧,新增深度处理构筑物位于一期二沉池的西南侧,新增板框压滤机脱水机房,二期配电房则位于一期氧化沟二沉池的西侧。原有的脱水机房改建为深床滤池的反冲洗鼓风机房和PAC加药间以及空压机房。

2.1.3 厂区高程设计 污水厂场地原设计标高为33m。本次设计厂区室外地坪标高仍为33m,由于厂区所处地区位于颍河防洪堤内,厂区防洪不存在问题。

2.1.4 改扩建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设计指导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管道、尽量不破坏原来地下管线,实施扩建工程的时候不影响到污水厂一期工程的正常运行。

本次工程施工时暂施工扩建工程及深度处理工程,待扩建的氧化沟和深度处理构筑物施工完毕后,再对一期氧化沟实施改造。

3 改扩建工程设计

3.1 工程设计基础数据

3.1.1 设计规模 污水厂一期工程2×104m3/d的提标改造;污水厂二期2×104m3/d的扩建工程;工程设计总规模:4.0×104m/d;设计流量:Qavg=40000m3/d=1667.7m3/h;总变系数Kz=1.37。

3.2 工艺流程和工程内容

3.2.1 改造方案总体思路 出水标准提高到一级A标准,提高了工艺对脱氮的要求。提高脱氮效果常用的方法有生物法和化学法两种。比较而言,化学法投资和日常运行费用较高,而生物法可以通过对现有的氧化沟进行适当的改造,优化氧化沟的反硝化条件,进一步提高脱氮效果,实现新标准下的达标排放。生物学方法对原有的处理工艺调整很小,通过合理安排,基本上可不影响原有处理工艺的正常运行,经济上也最为节省。

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生化处理采用的是氧化沟工艺。由于氧化沟自身的特点,沟中不断形成缺氧区和好氧区,这正是氨氮进行硝化反硝化的必要条件,因此该工艺除具有降解CODCr、BOD5、SS的功能外,还有一定的脱氮功能,对不易降解的有机物也有较好的处理能力[1]。

Carrousel氧化沟适用于处理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厂,在所有氧化沟处理工艺中应用最为广泛,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氧化沟系统[2],因而可通过从卡鲁塞尔氧化沟的演变看氧化沟工艺深度处理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3,4]。因此,此次设计将原氧化沟工艺改建为改良型卡鲁塞尔2000型氧化沟,以提高脱氮效果。Carrousel 2000氧化沟是一种反硝化脱氮工艺,通过预反硝化区(前置缺氧段,其所需要的容积取决于进水水质及所要求的氮去除率,在缺氧条件下进水与一定量的混合液混合进行反硝化脱氮[5]。另外,第二代卡鲁塞尔―2000氧化沟系统强化了普通卡鲁塞尔氧化沟系统的脱氮除磷功能,此系统在普通卡鲁塞尔氧化沟前增加一个厌氧池和一个缺氧池,以更利于脱氮除磷[6]。根据污水厂现状运行情况以及存在问题,考虑到一期二期的工艺设备相衔接,本次只对现状构筑物加以改造维护,在现状氧化沟内修建出一段缺氧区,以达到进一步氮除磷的目的。

分析太和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呈现合流制污水系统水质特点,因此,在工艺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处理工艺能够适应水质大幅度变化,尤其是要适应在低(下转95页)(上接87页)水质浓度时能过达标排放。为了达到脱氮除磷的目的,采用A2/O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将其中一条沟道隔出缺氧区,不仅具有较强的水质水量适应能力,而且达到了生化阶段脱氮的效果。设置缺氧区,首先充分利用了现状氧化沟本身的结构,减少了施工难度,在省去回流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内回流闸门达到了回流的目的,使硝化液在反硝化区得到充分的脱氮。改造后的氧化沟流程如图2所示。污水从①进入厌氧池,污泥外回流从②进入厌氧池,混合液回流从③进入缺氧池,形成了生物脱氮除磷。

3.2.2 一期工程处理能力复核 改变污水厂目标水质后,需要对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的核心部分-氧化沟进行分析与核算。

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建氧化沟设计参数如下:

设计流量:Q=834m3/h数量:1座,泥龄θc=18d,水力停留时间t=14.7h,氧化沟总有效容积:12 250m3,混合液浓度MLSS=4 000mg/L,总需氧量SOR=371kg O2/h。

按照污水厂设计进水水质、调整后的二级处理出水水质、现有池容及设计规模校核氧化沟系统的处理程度。主要参数调整如下:

设计流量:Q=834m3/h,数量:1座,泥龄θc=18d,氧化沟总有效容积:14400m3>12250m3,混合液浓度MLSS=

4 000mg/L。

校核后的池容大于现有氧化沟池容,因此根据新的出水标准,现一期氧化沟无法满足处理要求,需重新核算处理规模。经试算,一期氧化沟处理能力为Q=17 000m3/d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校核后的设计参数如下:

设计流量:1.7×104m3/d,数量:1座,单沟有效容积:

12 250m3,水力停留时间:17.29hr(其中缺氧区水力停留时间:5.0hr),混合液浓度:MLSS=4 000mg/L,设计污泥负荷:0.061kgBOD5/kg MLSS・d,污泥产泥率:

Y=1.0KgDS/KgBOD5,设计泥龄:18d,总标准需氧量:382.5kgO2/h。

综上:改造后生化处理系仍为1组,处理规模1.7万m3/d,均由厌氧段、缺氧段和好氧段组成;厌氧段为原污水厂厌氧池,总有效容积为12 250m3,缺氧段与好氧段利用原氧化沟分隔而成,总有效容积分别为3 541m3和8 790m3。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1)本工程建成投产后,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2)本工程建设实施后,可有效减轻城市污水对淮河水系的污染问题,减轻对淮河的污染影响。

4.2 建议 (1)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太和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以及二期扩建工程及其配套管网的建设,确保全厂出厂排放水质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力求本工程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为了保证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避免工业废水中含有特殊的和浓度很高的污染物质或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其他污染物应满足《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2010)的有关规定。对于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工厂,应进行针对性的预处理。

参考文献

[1]区岳州,胡勇有.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郭昌梓,程飞,陈雪梅.氧化沟的优缺点及发展应用型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288-14291.

[3]刘俊新,夏世斌.经济高效的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5(2):37-41.

[4]黄伏根,朱炳林.微孔曝气、卡鲁塞尔-2000 型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J].冶金矿山设计与建设,2000,32(6):32-36.

[5]高守有,彭永臻,胡天红,等.氧化沟工艺及其生物脱氮原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4):435-439.

排水沟施工总结篇9

关键词:路基施工;排水;防护

中图分类号:U21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1

一、路基路面排水

对路基路面来说,强度与稳定性是关键,而现实中多存在路基不稳定的问题。影响路基不稳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水是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公路投入使用后出现了病害和隐患,大都是水的原因造成的。同时路基施工中应保护基础设施,不能损害周边的农田水利设施。另外要做好路基排水的设计工作,尽可能形成系统化的排水,这就要求设计时要仔细勘查现场实际情况,与现场地区的排水规划协调一致。对路基排水来说,要把土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确保一年四季都比较干燥,这是确保有足够的稳定性,强度和完整性对路基路面的基础。路基施工中应注意排水,防止洪灾导致损失。一般情况下,对路基带来不良影响的水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与此相应的施工中的排水系统也应该分为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确保路基排水质量。

1.地面排水

对路基施工来说,地面排水是比较常见的,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排水措施,如边沟、激流槽、跌水等。公路排水沟渠施工中要铺砌防护进行排水,还有的工程会采用水泥砂浆方式进行加固。对公路路基来说,一般会通过每一个逢沟设置涵管方法进行排水。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大大改善了这种排水方法,改变了过去通过穿越路线排灌涵洞的施工方式,这样有助于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还能缩短工期,减少材料浪费现象。地面排水施工中的沟渠要做到平整坚实,避免沟内出现松土、石块等现象,确保沟渠畅通。

地面排水的沟底要平顺,不能有阻水现象发生,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将水引入到排水系统中。在浆砌砼块加固之前,要修整沟槽,运用灰土加固沟底和沟壁,使之坚固和平实。路面排水的主要任务是将雨水迅速排出路面,这样避免雨水从路面深入。

(1)集中排水。集中排水方式比较常见,在硬路肩外侧设置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现浇沥青混凝土的拦水带,以其与硬路肩路面构成三角形的集水槽流水。现在西部降水量比较少的地区,通常会采用在中央分隔带设置过水槽进行排水。

(2)分散排水。分散排水方式也比较常见,这种排水方式多用于西北地区地势平坦的路段,除了硬化路肩和加固路基边坡外。要结合实际地质情况设计,如地下水位较高的绿洲地带,要避免边坡上部的植革向上生长过程中,会阻挡排水出路造成积水。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硬化露肩,设置排水沟,加大沟坡的排水量。要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对激流槽进行施工,将基础嵌入地面,其底部按图纸修筑抗滑平台,并在进出口处设置护墙,这样能避免冲刷,并能保证抗滑稳定性。

(3)地面排水施工中,对边坡急流槽的汇集流水过渡段和出口处要按照设计要求设置消力槛等,并且要严格按照图纸要求施工,或者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施工。

2.地下排水

路基施工中,地下排水方式主要是暗沟、渗沟、渗井等,这几种排水方式有着共同的特征即渗透力式排水。如果水流量比较大,排水施工中可以采用带有渗水管的渗沟进行排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地下排水设备得到了改进,大都不采用传统的砂砾料反滤层,多用有反滤功能的土工织物来代替。

3.路基挡护工程施工

(1)路基挡墙、护墙施工要严格按照图纸设置的位置,标高和断面尺寸进行开挖,将基础置于设计标高位置。如果施工中地基承载力不够,要继续填料、夯实,直至达到规范要求。

(2)路基挡护工程施工中选用的砂石材料,要认真筛选并进行清洗,不能有泥土混入,确保施工质量。

(3)路基挡墙、护墙施工中要特别注意防排水,只有防排水做好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

二、路基防护

路基施工后要注意防护工作,因为路基受到多种因素的侵蚀,并且路基施工过程中会改变地层的天然平衡状态,这就要求对路基进行防护工作,主要有坡面防护、冲刷防护、支挡防护三种方式。

1.坡面防护

路基防护中的坡面防护,其目的主要是避免地表水流的冲刷及坡面岩土的风化剥落等。现在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级公路边坡防护所采用种植草的方式。如果边坡较高,就会采用砌石加种草方式进行防护,砌石时会形成一些图案如方型、菱形、拱形等。我国西部地区雨水较少,比较干旱缺水,所以坡面防护中要注意选择种草防护类型,比较常见的是采用草坪植生带,也就是说将草籽、肥料和土均匀拌和裹于土工物内,这样能确保草籽生长的环境,当草籽张长大并能起到固土作用后,当初包裹用的当无纺布纤维会自然腐烂,这样既能达到种草防护的目的,又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所以得到了广泛应用。每次洒布沥青前应根据集料运输和集料撒布能力确定沥青洒布长度,避免浇油后待料。对容易破裂的或者或者风化的岩石路堑边坡采用锚杆挂铁丝网或高强塑料网格喷浆或喷射混凝土以及喷射纤维混凝上防护,这些措施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相对于种草防护来说,石砌圬工及混凝土防护不占有优势,因为这些方式不仅造价高,而且还容易破损。结合当前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应大力推广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一劳永逸、造价较低的种草防护方式。

2.冲刷防护

防护沿河路基边坡免受冲刷仍多采用直接防护。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传统施工中常用的砌石、抛石、铁丝石笼、挡土墙等得到了改善,比如用高强土工格栅代替铁丝做石笼,这样能有效避免土体沉降现象。

3.支挡防护

挡土墙用于支挡防护目前仍占主要地位。石砌的重力式挡土墙多用于石料丰富、墙高较低、地基较好的场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悬臂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己广泛应用于公路路基的防护。

排水沟施工总结篇10

【关键词】地下水位;排水;基坑;地下建筑物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大型工程越来越多,如水电站、立交桥、高层建筑等,这些大型工程的基础普遍较深,当各类基础、基坑工程施工达到地下水面以下时,就要考虑到基坑降水。基坑降水问题已经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坑排水的意义

基坑开挖中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时,意义如下:

1)有效防止基坑坡面和基底的渗水,使基坑在开挖期间保持干燥状态,从而有利于机械化施工。

2)增加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和基坑底板的稳定性,防止边坡上或基底土层的流失。这是因为基坑开挖至地下水以下时,周围的地下水向坑内渗流,从而产生渗透力,对边坡和基底产生了不利影响。降低基坑周围地下水位至开挖面以下时,不仅保持了基底的干燥,而且消除了渗透力的影响,防止流沙的产生,从而增加了边坡和基底的稳定性。

3)减少土体含水量,有效提高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减少支护体系的变形,提高土体固节强度,增加土中有效应力。对于放坡开挖而言可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对于支护开挖可增加被动区土抗力,减少主动区土体侧压力,从而提高支护体系的稳定度和强度保证,减少支护体系的变形。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体含水量,提高土体固结程度,减少土中孔隙水压力,增加土中有效应力。

4)保护降水基坑周围环境,如保护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道等的安全。

2、基坑降水方法

2.1 明沟排水

明沟排水是指在基坑内设置排水明沟或渗渠和集水井,然后用水泵讲水抽出基坑外的降水方法。明沟排水(简称明排)一般适用于土层比较密实,坑壁较稳定,基坑较浅,降水深度不大,坑底不会产生流沙和管涌等降水工程。

2.1.1 明沟排水的使用条件

(1)地质条件。场地为较为密实的、分选好的土层,特别是带有一定胶结度或粘稠度的土层时,由于其渗透性低,渗流量较少,在地下水流出时,边坡仍稳定,即使在挖土方时,底部可能会出现短期翻浆或轻微变动,但对地基无损害,所以适宜明排;当地层土质为硬质粘土夹无水源补给的砂土透镜体或薄层时,由于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其所存储的少量水会很快流出而被疏干,有利于明排。

(2)水文条件。场地含水层为上层滞水或潜水时,其补给水源较远,渗透性较弱,渗水量不大时,一般可以考虑采用明排降水。

(3)挖土方法。当采用拉铲挖斗机、反向铲和抓斗挖土机等机械挖土时,为避免由于挖土过程中出现的临时侵泡而影响施工,对含水层为砂、卵石的降水工程,也可以采用明排降水。

2.1.2 明沟排水工程的布置

随着基坑的开挖,当基坑深度接近地下水位时,沿基坑四周(基础轮廓线以外,基坑边缘坡脚0.3m内)设置排水沟或渗渠,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m设一直径为0.7-0.8m的集水井,沟底宽大于0.3m,坡度为0.5%-1.0%,沟底比基坑底低0.3-0.5m,集水井底比排水沟底低0.5-1.0m。集水井容积大小取决于排水沟的来水量和水泵的排水量,宜保证泵停抽后30min内基坑坑底不被地下水淹没。

2.2 轻型井点降水

2.2.1 轻型井点降水原理及适用条件。轻型井点抽水是真空作用抽水,其由井点管、过滤管、集水总管、支管、阀门等组成管路系统,井由抽水设备启动,在井点系统中形成真空,并在井点周围一定范围形成一个真空区,真空区通过砂井扩展到一定范围。

2.2.2轻型井点工程的布置。轻型井点系统的平面布置由基坑的平面形状、大小,要求降深,地下水流向和地基岩性等因素决定,可布置成环形、U形或线性等,一般沿基坑外缘1.0-1.5m布置。当降水基坑为矩形、圆形、三角形,或呈不规则形状时,常采用环形封闭式或U形井点布置。

2.3 喷射井点降水

喷射井点系统由高压水泵、供水总管、井点管、喷射器、测真空管、排水总管及循环水箱组成。喷射井点降水设备较简单,排水深度大,可达8-20m,比多层轻型井点降水设备少,基坑土方开挖量少,施工快,费用低。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基坑开挖较深、降水深度大于6m、土渗透系数为3-50m/d的砂土或渗透系数为0.1-3m/d的粉土、粉砂、淤泥质土、粉质黏土中的降水工程。

2.4 电渗井点降水

电渗井点降水一般只适用于含水层渗透系数较小(0.1m/d)的饱和黏土,特别是在淤泥和淤泥质黏土中的降水。由于黏性土的颗粒较小,地下水流动十分困难,其中仅自由水在孔隙中流动,其他部分地下水则处于被毛细管吸附的约束状态,不能再压力水头作用下参与流动。

3、降水工程施工工艺

3.1 集水坑明沟排水

(1)在基坑底或开挖面,沿基坑边一侧、二侧、四周或中央设排水明沟(分普通明沟排水和分层明沟排水两种),在基坑四角或坑边设置集水井,使地下水沿排水沟流入集水井中,然后用抽水设备抽出基坑外。

(2)排水沟可挖成土沟,也可用砖砌;集水井壁可砌干砖,或用竹板、竹片、混凝土管支撑加固;当基坑挖至设计标高时,集水井底宜铺约0.3m厚的碎石滤层。

(3)排水设备宜采用潜水泵、离心泵或污水泵,水泵的选型可根据排水量大小及基坑深度选用。

(4)当基坑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且多层土中上部有透水性较强的土层时,可在边坡不同高度分段的平台上设置多层明沟,分层排除上部土层中的地下水(即分层明沟排水法)。

3.2 井点降水

(1)成孔方法。成孔方法分为人工成孔法、机械钻孔法和水冲法。其中机械钻孔法分为钢绳冲击钻、螺旋、正循环和反循环回转钻进方法。

(2)成井工艺。成井工艺包括成孔后的冲孔换浆、井管安装、填砾、孔口封闭止水和试抽。

4、结束语

基坑降水方法有多种,应视具体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降水方案。在一次降水过程中,可能用两种或多种降水方法,如综合井点、止排结合的方法等等。合理的降水方法和合理的设计理论方法,再加上正确的领导,这些都是降水成败的关键。同时充分考虑到经济问题,安全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保证工程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沈敏子.国外工程降水的新方法及其应用[J].工程勘察,1995(3).

[2]花仁荣,常士骠.基坑降水综述[A].第四界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岩土工程实录集[C].

[3]张治晖,伍军,赵华,等.辐射井降水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