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1 20:04:48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篇1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的原则,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科学做好在园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过渡,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我县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在幼儿园和小学分别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幼小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2021年秋季学期起,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县创建市级实验园(校)1组,探索推进在园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县幼儿园和小学全面推行。

三、重点任务

(一)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为幼儿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推动双向衔接。

(二)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规范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行为,合理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做好科学衔接。

(三)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家长参与的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有效衔接。

四、主要举措

(一)示范引领,整体推进。

1.积极开展实验园(校)、试点园(校)创建。根据我县教育教学实际,今年确定第一幼儿园和世纪小学为我县第一批实验园(校)。其它幼儿园和小学要根据本园(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全面推行幼小衔接积累工作经验。

2.加强教研培训。各幼儿园、小学要将幼小衔接工作纳入教研培训体系,建立联合教研机制,为幼儿园和小学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定期开展专题教研和教师培训,探索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方法策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衔接理念,改进教育行为,提高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水平。教研人员要深入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实际确定幼小衔接研究专题,指导幼儿园、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总结推广好的入学准备、入学适应经验和做法。各小学要和幼儿园“一对一”或“一对多”方式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每年6月下旬,各小学要派本校即将担任一年级的教师到各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观摩学习,让小学老师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常规,为零起点教学做好充足准备。

3.完善家校(园)共育机制。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指导幼儿园和小学主动与家长沟通合作,及时了解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及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园(校)做好衔接。

(二)在幼儿园开展入学准备教育。

1.游戏是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基本形式,要切实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结合在我县已经全面推广的安吉游戏、利津游戏,因地制宜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开展科学保教。要将入学准备教育科学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得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不得开设“学前班”、“大大班”。

2.幼儿园要组织教师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树立科学衔接理念。大班第二学期要进行入学准备专项教育,各幼儿园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大班幼儿和家长开展到小学进行参观、访谈小学生等幼小衔接活动,通过听取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讲解,为幼儿和家长提供与小学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渴望,提高家长对小学教育教学方式的认知,让家长与幼儿充分做好入学生活、社会、学习等多方面准备。

3.坚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育教育,通过游戏体验等多种方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会话、交流、倾听等保教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让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前能够听懂、会说普通话。

(三)在小学开展入学适应教育。

1.要把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一年级开学后一个月内要集中开展适应教育,重点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环境,熟悉学校学习、生活设施位置,习惯学校的作息时间,熟悉课堂规范、学校生活规范。

2.科学调整课程安排,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要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在一年级上学期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方式实施国家主要课程,实行教学进度公示制,严格落实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要求,强化儿童探索性、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的习惯。

3.改革评价方式。学校要关注一年级新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加强过程性评价,重在学生对小学学习生活的逐步适应,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增加学生负担。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校(园)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结合本校(园)实际,完善幼小衔接政策举措,制定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家长参与的幼小协同合作机制。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篇2

关于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真正有效的“幼小衔接”是一种关注儿童学习的身心基础,呵护和培育他们的主动性和调控性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长程衔接”。这将对儿童成为积极、主动、灵活的学习者产生重要的影响。XX幼儿园始终致力于“幼小衔接”,为孩子进入小学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大班的孩子们进入“幼小衔接”的关键期,20xx年X月14日,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梅陇幼儿园大班孩子们来到了启新小学,开展参观小学活动。

  活动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拉开序幕。紧接着,孩子们观摩了一年级的教学课。从课前准备到师生互动,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们觉得新奇有趣,不少的孩子们还学起了小学生的模样。课后孩子们走近小学生,带着早已准备好的对小学生活的各种疑问与困惑,逐一采访哥哥姐姐,找寻答案,言语中充满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随后,由教导主任带领大家到各个教室进行参观。孩子们经过电脑房、走过书法室,在各个教室里了解到了小学的课程内容。孩子们感慨美术室美丽而多彩,感叹劳技室哥哥姐姐们的鬼斧神工,孩子们感受启新小学丰富的文化底蕴,脸上充满了对未来入学的期望。宽敞明亮的教室、琅琅的读书声、生动有趣的课堂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我们始终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开展活动中关注身心健康、社会责任、合作与交流、创造性、问题解决、自我管理等指向儿童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核心素养。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感受到了小学校园生活的无限魅力,满足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成为一名小学生的愿望,也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关于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一、开展了具有班级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

  1、本学期,我班结合大班的`年龄特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上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在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中,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我们认为:班级大部分幼儿能够较认真的完成老师每次交给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能够用较灵活的方式较好的与同伴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伴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班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在日常教学中,继续以园本课程为指导开展主题活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春天的秘密和我要上学了两个主题,教师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设计活动,活动中体现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幼儿的实证收集,及时展示幼儿活动情况,帮助家长了解主题进展情况,充分体现主题活动的延续和深入。

  4、班级环境的布置与主题密切配合,发挥班级幼儿的美术特长,每一次的环境布置都邀请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完成,在春天的秘密、我们要上小学了、的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出了班级幼儿集体的智慧。

  5、本学期,班级幼儿参与了班级种植自然角的建立,我们结合主题在种植园地里面种了许多的植物,幼儿学习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过程。

  6、学期初,我们提出将快速阅读运用到教学中,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发现,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7、本学期,组织幼儿积极参与了园里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都获得家长以及园领导、同事们的好评。

  二、引进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机制,鼓励家长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

  本学期,我们采取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中多发挥家长作用,及时让家长们了解班级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在园情况,具体做法为:

  1、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通过每周一次的亲子作业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幼儿发展水平。

  2、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主题的开展提供各种有价值资料,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本学期的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了家园共育。

  3、做好幼儿专访、约访、电访工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努力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4、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园里的各项活动,家长们都能够积极参加,家长与教师间建构起了平等、信任、友谊的桥梁。

  三、卫生保健尽量做到家长满意:

  1、本学期,我们严格按照园里的要求做好了班级各项卫生保健工作,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中。

  2、做好生病幼儿的护理工作,坚决杜绝传染病流行,本学期,班级无一例传染病,班级幼儿的出勤率一直较高。

  3、保育教师和班级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了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

  4、保育教师与班级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重点引导几个挑食、食欲差的幼儿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学期,我们幼儿的身高、体重增长速度较快。

  四、班级成员配合默契,自我成长初现

  本学期,班级教师在工作中遵循一切为了班级班级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针对班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班会,教师间经常沟通、交流,做到了互相学习,及时反思,随时调整。

  总之,在来年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努力,向先进班级学习,争取使我们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关于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我园幼小衔接工作继上阶段进行的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进一步在学习性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开展工作。大班下学期,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了改变,随着学习难点的增加,有意注意时间的延长,以及入小学的各方面要求,使幼儿在学习上产生了诸多问题。关注幼儿的问题,帮助他们达到学习适应的发展水平便是我们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最初阶段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单纯为开展入小学的学习性准备,即重视知识技能的衔接。随着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我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幼小衔接背后的那些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益的重要内涵要素。学习适应指的是关注大班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能力、习惯、兴趣的准备。我们试图从学习幼小衔接新的教育理念入手,逐步通过落实和解决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环境创设及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来提升教师幼小衔接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的教育观念的确立,使我们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策略。

  一、从思维教学切入,为学习能力准备。

  研究中我们结合园特色课程——思维活动,对幼儿进行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我们发现,幼小衔接由于长期的教育观念,致使知识传授偏重,思维能力的准备明显不足。于是,我们选择适切的思维活动内容,对活动中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为幼儿提供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充分利用具体的事物和情景进行学习,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注重思维方法的集体教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常常会急于了解答案,而不关注思维方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也有忽视对幼儿方法的教学,专注于答案的解答。因此,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尝试改变以往的形式,对活动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大班幼儿思维特点,着重从设计问题情景出发,引导幼儿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在方法交流的环节则侧重比较谁的方法更快、更方便,使幼儿深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思维方法,体验运用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成功。

  在“小熊分饼”活动的研讨中,我们在活动方案中设置了为两只小熊公平分饼的问题情景,让幼儿通过操作、讨论来解决问题。并通过不同形状的饼、不同分饼方法的比较,让幼儿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感知和运用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独立思考操作的个别化学习

  独立思考是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积极地探索创设个别化活动环境,帮助幼儿积累主动运用不同思维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根据阶段的思维内容与要求,选择适合幼儿独立操作的思维练习内容,设计多项个别化思维练习活动。设计中,我们强调对幼儿任务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设计任务卡提示,引导幼儿养成学会先看清、看懂任务卡,再进行思考操作的习惯。

  “猜猜它的位置在哪里”的活动中,我们在同一项内容中设计了多个任务卡,即把活动要求分解不同层次。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任务卡,根据任务卡上的提示,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后再自行对照答案图检查。这一过程让幼儿有了独立、认真、细致完成学习任务的练习机会,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我们还注重分享交流环节中的方法比较,使幼儿在与同伴的比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操作方法,提升幼儿思维能力。交流中以“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猜的?谁的方法简单方便?”引导幼儿对思维方法的关注,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

  二、从兴趣阅读切入,为学习习惯准备。

  大班下学期的阅读活动,由于不同幼儿在识字量上的差异,造成在阅读活动中倾听、理解不均衡的问题。认字多的幼儿常常会因独立阅读而忽视倾听别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研讨,以兴趣阅读为切入,在阅读中创设情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倾听习惯。我们分析阅读材料,根据不同内容和侧重点将以认读汉字为主的阅读、以看图讲述为主的阅读以及以观察情景的阅读有机结合。同时运用策略性的引导,帮助幼儿关注倾听的重要,学会在仔细倾听,学会在倾听基础上的补充、评价。

  在《看图说话》阅读本的活动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模式来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活动中,先引导幼儿按图的顺序独立阅读,鼓励不同识字量的幼儿用自己的方式阅读。然后,引发幼儿通过各自对阅读的理解、感受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分享解决,这一过程是利用差异资源进行相互学习,运用细致的倾听展开活动的重要环节。最后的集体完整阅读、整体感受交流,使幼儿在倾听中完善自己对图片的观察、故事的理解。又是一个刺激幼儿倾听的机会。这个模式的运用,已收到实际的效果,对大班下期幼儿尤其适用。

  三、从转变活动方式切入,为学习兴趣准备。

  幼小衔接在学习性适应方面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则应从情感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感。让幼儿习惯在生活中学习,并能学以致用,真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活动方式的转变是以幼儿的发展特点来决定的,如果沿用过去的知识衔接,固定的活动方式则趋向小学化,造成幼儿学习兴趣的低落。我们认为,只有确立幼小衔接的观念,才能明确教育方法,让活动方式顺应幼儿的特点,让幼儿乐意主动参与,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持久性。

  春游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将这个话题作为一个幼小衔接专题活动内容,根据大班幼儿独立、自主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努力地找寻幼小衔接活动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对活动进行设计安排,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自己长大了的积极情感,学习一些合作、策划、统计等的经验。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篇3

对照本学期初制定的结合大班的“幼小衔接”的工作计划,回首所做过的工作,共同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1.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让家长接受了幼儿园、小学的专题指导,在家长会上进行了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4月7日下午小学校长和部门主要领导走进幼儿园,首先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说一些该做的事情,然后结合小学的工作实际作了介绍。让家长全面的了解关于幼小衔接,作为家长应该怎样配合幼儿园,做些什么事情。以家长会形式对幼儿入学前家长和幼儿物质和心理准备,需要家长注意与配合的事项进行辅导讲座,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

2.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本学期我们进行了离园倒计时主题,并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幼小衔接的课程,如集体教学活动“慌慌张张的莎莎”帮助幼儿意识到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上学前做好准备。如区域活动“我上小学了”,让孩子进行角色游戏,学系红领巾,模拟小学课堂,学习整理书包,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正在地像一位小学生一样去做各项活动了

3、在“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中,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认为:班级大部分幼儿能够较认真的完成老师每次交给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能够用较灵活的方式较好的与同伴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伴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班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5.参观小学,通过参观小学的校园环境、参观小学的自然科学室、走廊文化,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小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更增添了他们向往上小学的愿望。

这个学期是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孩子读完这个学期马上就要进入小学了

一、日常活动中进行幼小衔接的一些习惯的培养,让孩子轻松养成好习惯1、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进行小学,更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我们认为现在大部分幼儿能够较认真地完成老师每次交给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能够用较灵活的方式较好的与同伴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伴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班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同时让孩子严格遵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制度,努力做到不迟到。慢慢地班上也很少的孩子迟到了。基本上所有的幼儿都能够更严格地遵守作息时间制度。

二、通过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本学期,我班结合大班的年龄特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上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在日常教学中,本学期我们进行了离园倒计时主题,并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幼小衔接的课程,如集体教学活动“慌慌张张的莎莎”帮助幼儿意识到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上学前做好准备。如区域活动“我上小学了”,让孩子进行角色游戏,学系红领巾,模拟小学课堂,学习整理书包,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正在地像一位小学生一样去做各项活动了。如实践活动“特别的参观“,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去看看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并看看小学的生活学习环境,然后进行谈话,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一一给予相应的解答,让孩子排除心中的疑虑。

从活动效果来看,孩子们都对小学充满了向往,都能以轻松、向往的心情进入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三、重视家园共育

1、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在家长会上进行了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首先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说一些该做的事情,然后请两位小学教师结合她们的工作实际作了介绍。最后一起观看了幼教专家“钱志亮”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很多家长通过家长会上的介绍,具体了解了孩子马上要读小学,自己要做的事情,其中钱志亮教授的一些具体建议做法也很受欢迎,孩子们用下来也非常满意。

2、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主题的开展提供各种有价值资料,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本学期的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了“家园共育”。

3、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努力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教师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家长也能在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所以孩子们的缺点也得到了及时的纠正。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篇4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本学期各项工作即将结束,在孩子们即将完成大班上学期学习任务之际,我们班级全体教师坐在一起,对照本学期初制定的班级工作计划,回首所做过的工作,共同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一、开展了具有班级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

1、本学期,我班结合大班的年龄特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上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每一位幼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在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中,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认为:班级大部分幼儿能够较认真的完成老师每次交给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能够用较灵活的方式较好的与同伴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伴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班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在日常教学中,继续以园本课程为指导开展主题活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花和运动两个主题,教师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设计活动,活动中体现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幼儿的实证收集,及时展示幼儿活动情况,帮助家长了解主题进展情况,充分体现主题活动的延续和深入。

4、本学期我们根据主题进展情况设计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区域活动材料,活动区材料根据主题的进展及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投放,适时地与以调整。本学期应家长的要求在活动区增设的一些棋类游戏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5、班级环境的布置与主题密切配合,发挥班级幼儿的美术特长,每一次的环境布置都邀请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完成,在花花世界、我们一起来运动、新年到了的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出了班级幼儿集体的智慧。

6、本学期,班级幼儿参与了班级种植园地的建立,我们结合主题在种植园地里面种了许多的花卉,幼儿学习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过程。

7、学期初,我们提出将浸入式英语活动运用到体能活动中的设想,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发现,除英语老师独立带班的水平提高很快以外,班级幼儿的英语会话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8、本学期,我们着重幼儿健康体质的培养,组织幼儿坚持开展体育锻炼,在本次的小小运动会上,班级幼儿在团体操表演以及各单项比赛中获得了较好成绩。

9、本学期,组织幼儿积极参与了园里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其中中秋节大带小活动、国庆亲子看花展活动、家长开放日、秋游、迎新年小小运动会等活动都获得家长以及园领导、同事们的好评。

二、引进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机制,鼓励家长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

本学期,我们采取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中多发挥家长委员、家庭联络小组组长的作用,及时让家长们了解班级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在园情况,具体做法为:

1、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通过每周一次的亲子作业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幼儿发展水平。

2、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主题的开展提供各种有价值资料,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本学期的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了家园共育。

3、做好幼儿专访、约访、电访工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努力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4、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园里、班级举行的各项亲子活动,其中亲子制作花的大书、小小运动会上亲子跳绳表演、参观花卉市场、参观迎春花展等活动,家长们都能够积极参加,家长与教师间建构起了平等、信任、友谊的桥梁。

三、卫生保健尽量做到家长满意:

1、本学期,我们严格按照园里的要求做好了班级各项卫生保健工作,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中。

2、做好生病幼儿的护理工作,坚决杜绝传染病流行,本学期,班级无一例传染病,班级幼儿的出勤率一直较高。

3、保育教师和班级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了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

4、保育教师与班级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重点引导几个挑食、食欲差的幼儿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学期,我们幼儿的身高、体重增长速度较快。

四、班级成员配合默契,自我成长初现

本学期,班级教师在工作中遵循一切为了班级班级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针对班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班会,教师间经常沟通、交流,做到了互相学习,及时反思,随时调整。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班级年轻教师的带班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班级工作也得以顺利完成。

五、不足及努力方向:

本学期,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有不少不足:

(1)班级幼儿的观察记录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应该尝试做好幼儿的个案追踪、分析。

(2)班级教师在活动区材料制作、整理方面有待提高。幼32家32儿童 在来年的工作中,这些都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将努力向先进班级学习,争取使我们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本学期各项工作即将结束,在孩子们即将完成大班学习任务之际,我们班级全体教师坐在一起,对照本学期初制定的班级工作计划,回首所做过的工作,共同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一、开展了具有班级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

1、本学期,我班结合大班的年龄特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上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在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中,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我们认为:班级大部分幼儿能够较认真的完成老师每次交给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能够用较灵活的方式较好的与同伴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伴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班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在日常教学中,继续以园本课程为指导开展主题活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春天的秘密和我要上学了两个主题,教师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设计活动,活动中体现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幼儿的实证收集,及时展示幼儿活动情况,帮助家长了解主题进展情况,充分体现主题活动的延续和深入。

4、班级环境的布置与主题密切配合,发挥班级幼儿的美术特长,每一次的环境布置都邀请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完成,在春天的秘密、我们要上小学了、的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出了班级幼儿集体的智慧。

5、本学期,班级幼儿参与了班级种植自然角的建立,我们结合主题在种植园地里面种了许多的植物,幼儿学习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过程。

6、学期初,我们提出将快速阅读运用到教学中,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发现,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7、本学期,组织幼儿积极参与了园里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都获得家长以及园领导、同事们的好评。

二、引进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机制,鼓励家长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

本学期,我们采取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中多发挥家长作用,及时让家长们了解班级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在园情况,具体做法为:

1、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通过每周一次的亲子作业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幼儿发展水平。

2、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主题的开展提供各种有价值资料,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本学期的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了家园共育。

3、做好幼儿专访、约访、电访工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努力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4、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园里的各项活动,家长们都能够积极参加,家长与教师间建构起了平等、信任、友谊的桥梁。

三、卫生保健尽量做到家长满意:

1、本学期,我们严格按照园里的要求做好了班级各项卫生保健工作,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中。

2、做好生病幼儿的护理工作,坚决杜绝传染病流行,本学期,班级无一例传染病,班级幼儿的出勤率一直较高。

3、保育教师和班级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了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

4、保育教师与班级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重点引导几个挑食、食欲差的幼儿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学期,我们幼儿的身高、体重增长速度较快。

四、班级成员配合默契,自我成长初现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要知道,幼儿园与小学是学生价值观树立、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学生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在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方面依然有些地方做的不够到位,不能使幼儿园的学生很好地过渡到小学生教学中来。

一、我国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发展现状

衔接即指两个临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衔接,包含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指的是幼小衔接,即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连接。幼小衔接的过程恰恰是幼儿园结束、正规教学生活开始的阶段,因此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界为了更好的实现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正规教学的完美转型,对幼小衔接教学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幼儿园与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但是客观来讲,我国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方面依然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学习环境脱轨、行为规范不协调、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转变、社会结构的变更、期望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正规教学的顺利转型,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此我国在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道路中还应该坚持不懈的探索。

二、我国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幼小衔接问题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有力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但是我国在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下文将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幼儿转型阶段现状复杂

我国幼小衔接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幼儿转型阶段现状的复杂多变。幼小衔接阶段就是帮助幼儿完成从幼儿园向小学正规教学的转型过程。但是我们发现由于年龄问题,幼儿心理还不够成熟,并且也没有接受过专门课堂培训,因此他们缺乏严重的课堂规则意识。由于年龄较小,幼儿的自制力也比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同时由于幼儿此时没有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世界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因此学习兴趣不浓厚,这都严重的影响了他们转向正规学习的进程,不利于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比较低

教师在有效衔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所谓的启蒙老师无异。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到位,没有意识到幼小衔接教师的重要性。我国很多学校一年级的教师由于没有真正的接触过幼儿园的教学,或者没有接受正规的培训,面对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直接使用正规的教学方式。这种没有给学生过渡时间的教学模式显然使学生陷入了知识断层、人际短程、行为断层、学习方式断层、社会结构断层的迷茫阶段,严重的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有效衔接过程进展的顺利与否。

(三)教学管理衔接过程不当

总的来讲,我国幼小衔接教学管理过程不当,这与我国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知道,幼小衔接过程不仅要考虑到教学进度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我国在教材编订过程中没有顾忌学生过渡阶段的心理变化,知识难度整体偏大,严重的打击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学管理没有考虑到幼儿园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直接进行正规化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下文将针对上文列举的诸多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我国应该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对教师进行定期的教学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幼小衔接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衔接管理体系

我国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衔接管理体系,准确的把握幼儿的接受能力,通过合理编订教材来引导幼儿进入正规的学习阶段。同时在学校规则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引导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步入正轨,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幼小衔接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积极开展国际之间的教育合作

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通过学习其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等,不断地发展创新,完善我国的教学体系。比如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幼小衔接教学方面的教学成果,丰富我国的教学方式。

四、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在幼儿园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是不能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幼小衔接问题依然是我国教育界存在的难题。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我国独特的教学环境不断地发展创新,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教师 幼儿园 实践策略;

每一个儿童都要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都会经历各种不适应的现象,这是他们漫长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幼儿顺利的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为他们从心理、情感、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做好准备,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1]

一、高度重视并全面认识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幼儿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学习阶段。幼小衔接主要指儿童对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心理情感的衔接,这两方面内容是幼儿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幼小衔接工作的目标是帮助孩子能够从情感、心理、身体和行为习惯上逐渐接纳、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这就要求幼儿园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时更多关注孩子的情感、心理、身体和各种习惯上的培养。

作为幼儿园教师,在认识幼小衔接工作的同时更要提高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时刻提醒自己关注儿童在心理、情感、学习方法方面的准备。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是帮助儿童从幼儿园学习阶段过渡到小学正规教育过程的准备工作,这种衔接不仅仅是两个空间的转换,而是儿童心理、习惯、学习方面的转折过程。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能会涉及到教师、幼儿、社会、家庭教育、小学等多个群体,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2]

二、积极认识幼小差异并加强与小学交流

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全面了解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方式、生活环境、儿童心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概况来讲,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之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育方式的变化,幼儿园学习阶段,儿童是以游戏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互动、学习,而小学则是以文化学习为主要的教育方式,上课时间延长。二是儿童心理上的变化,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后心理上会发生重要的转折,由过去依赖父母和老师,受“保护”的角色,逐渐过渡到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业,解决生活中突发事件的角色。

为增强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幼儿教师还要加强与小学的交流。要加强与小学教师的交流,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交流主要目的是增进双方的了解,通过与小学低年级教师交流,彼此交换角色,从对方的工作环境、教学现状等方面来体验和感受两种教育的不同之处,从而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这是一种角色换位体验的工作方式。

三、要加强对幼儿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之处有教育环境的变化,即幼儿园儿童独立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能力较弱。而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儿童要学会大部分事情都由自己来解决,开始越来越少的寻求教师帮助,儿童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具体来说,幼儿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

一是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良好文明卫生习惯的培养,比如对儿童进餐、盥洗、排泄、睡眠等习惯的培养。要求儿童能够对自己整理个人仪表,学会辨别简单的美与丑。二是培养儿童自我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创造机会让儿童独自完成事情的处理。比如对于儿童间因为玩具、游戏等产生的吵闹行为,要鼓励儿童间找到问题解决的良好办法,教导他们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尽量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三是加强对儿童各种技能的培训,比如培养孩子互助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还要对儿童间相互理解、包容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品质,为以后的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3]

四、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幼小衔接工作能力

全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幼小衔接工作的成效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付出,所以幼儿教师的应该加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奠定基础。通常来说,教育领域对幼、小教师教育衔接的探讨主要定位在职后阶段,如幼、小教师互相沟通交流、观摩学习,但这种衔接的具体效果是有限的。

幼儿教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要充分利用好班级教学这个主阵地,积极践行教学合一的策略。幼儿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幼儿期和小学期在教育课程、指导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学习和现状,幼儿教师更要注重对小学教育、小学教师教学特点的认识和研究。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小学幼小衔接教师应总结儿童入学适应问题,寻找和分析问题原因,调整幼小衔接课程内容。

五、幼儿教师要积极关注家园共育工作

前面提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教师、社会、小学、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在做好儿童幼小衔接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家长在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作用,帮助家长端正并树立好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开展各种家园之间的联系。一是个别预约访谈,针对个别家长的特殊情况我们常常会通过个别预约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家长的特殊需求,帮助家长合理、正确的看待孩子的基础上理性择校。二是召开家长座谈会,聊聊小学的生活和各种要求,帮助家长事先认识到进入小学后必然会发生的各种变化,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参考文献:

[1]赖瑛. 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3,(9).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篇7

一、明确认识,先行做好幼小教师衔接

1.教师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以共同的教育目标,做好幼小教师的先行衔接。首先,幼小教师双方都应回到教育的原点,形成共识,通过双方的合力,把幼小衔接作为孩子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其次,幼小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教师能独自完成的事,也不是到小学才完成的任务,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要有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为合作伙伴关系的思想意识;最后,幼小衔接要和教师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2.幼小衔接教师要走在前列,了解两个阶段不同的教育形式的准确定位,孩子的思想动态和相应的知识结构。因此,要赞同幼儿教师走进小学校园、小学课堂去深入地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要组织低年级教师到幼儿大班学习实践,掌握幼儿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状况,并开展一些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和相关的培训,以促进教师的先行衔接和发展。

二、积极探究,求同存异,做好幼小孩子衔接

1.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孩子做好心理过渡的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系统化的学习。幼儿园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游戏来渗透,而小学的学习却是系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在开课初安排角色游戏。如与孩子玩“老师与学生”的游戏,让孩子在担任“老师”的过程中体验学校气氛,消除紧张情绪并懂得规则的必要,引导他们学习遵守规则。教师在活动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引导孩子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并锻炼其意志品质,鼓励孩子与伙伴交往,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2.培养兴趣,帮助孩子完成学习模式的衔接

幼儿末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渗透,知识的获得相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要容易得多,而学习知识的兴趣能引导儿童学会学习。所以,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就要摆脱只注重知识教学和智能提高的束缚,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不断自我更新知识。教师要提供给儿童丰富、有创造力的环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如在幼儿入小学初期,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用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适当控制作业量,弹性安排课程时间,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等,这样就会使孩子很轻松地完成学习模式的衔接。

3.养成良好习惯,教育孩子完成幼小最终衔接

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生。一年级教师除了巩固和强调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之外,还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搞好衔接工作: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教师要从细微处入手,上课之前告诉孩子,要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放好,并摆放整齐,不用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再去上厕所或干其他的事。上课铃响了,教师就要来上课了,要求孩子们不要随处乱跑,要坐着等教师来上课。

(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

一开始上课,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正确的坐、写姿势,并进行训练,在课堂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跷脚架腿。写字的时候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要有良好的坐姿,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让他们明白这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防止三种读书现象。一是“念经书”,就是眼睛看着别处,好像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跟着别人读,结果单个就不会读了,凡是带过一年级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二是“看时书”,就是读书时老是看时间,你让我读半小时,我就读半小时,看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数量书”,就是以读书的遍数为标准,你让我读三遍,我就读三遍,读一遍数一遍。这三种“读书法”都是没有质量的读书。

教育孩子读书时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边读、边看、边思考。低年级课文大多图文并茂,读读课文,看看图,图文对照想一想,读书就有效率、有质量。一年级读书要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锐性。

(4)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一年级学生已在幼儿园获得了基本的生活常识、具有了一定的卫生习惯,低年级教师除了对学生已养成的习惯继续强调外还要把这些工作做得更细、更全面。比如收拾自己的书包时把大书放在下面,小书放在上面。整理自己的铅笔盒时知道铅笔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橡皮和尺子放到盒子的第二层。整理自己的桌兜时知道把书包放在左边,杂物放到右边,鼻涕流下来了知道用纸或手绢擦拭等等。

三、巧借外力,争取家长和幼小的衔接

教师要转变观念,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并且尊重信任家长,与家长形成情感共鸣。作为农村家长,他们大都望子成龙,知识第一,不知道怎样的教育更适合幼儿。因此,幼儿园要切实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教育误区。利用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家长联系窗、家长开放日、教育知识讲座等各种宣传途径,引导家长正确评价孩子,提高家长素质,向家长广泛宣传幼儿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早期幼儿教育的正确内涵,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参与,让幼儿园与家长共同探讨高效率的解决方法,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为幼儿储备家庭学习环境,调整幼儿的生活规律,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幼儿的信心。

小学起始年级教师也应主动邀约学生家长,或采取上门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传递小学生现实的表现情况,了解起始年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方面的信息。同时非常有必要了解学生在幼儿园三年的一些情况,以便做到把好学生教育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日后学生的茁壮成长奠基、给力。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篇8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稿件编号:201501060001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通讯作者:李敏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E-mail:lmycherry@126.com

[摘 要] 在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小衔接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家长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本研究通过方便取样,分别从北京市和邯郸市选取两所公办幼儿园,以大班儿童的家长为研究对象,对两地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在家庭活动上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学校活动;男孩家长的参与度没有女孩家长高;地区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家长的参与有所影响。

[

关键词 ]家长参与; 幼小衔接; 家庭活动; 学校活动

一、问题提出

幼小衔接是牵涉两个学段、事关学制的历久弥新的讨论话题,一直备受各方重视。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重申要“抓好幼小衔接”工作。有研究表明,儿童在小学的学业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幼小衔接是否顺利,良好的衔接过程甚至可以使儿童拥有较高水平的社会能力,并与其今后的学业和社会成就相关。还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入学适应不良与低成就、辍学率相关,而早期学业上的失败会对儿童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作为第一次过渡经历,儿童的幼小衔接经验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起到导航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幼小衔接是儿童学习和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本研究中,幼小衔接指儿童从在幼儿园接受基于游戏的学习环境,过渡到在小学接受结构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儿童的身份、学习地点、心理、认知、日常作息等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儿童要面临来自认知和心理的种种困难。除了课程上的巨大差异,在幼儿园,大班儿童是环境中年龄最大的群体,对周围环境也相对适应;在小学,他们是校园里年龄最小的群体,周围环境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此外,还有班容量的变化、师生比例的变化、作息时间的改变等,也是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家长参与是一个随着研究深入不断拓展的概念,国外学者最初使用的是parental involvement,但现在更倾向于使用parental engagement。两者比较而言,parental involvement强调以幼儿园和教师为中心,由幼儿园和教师主导,家长参与是为了达成幼儿园和教师的教学和活动目的;parental engagement则以家长为中心,幼儿园和教师为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和家长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从这一术语本身的变迁可以发现家长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教育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就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家长参与更多还是parental involvement。已有研究针对家长参与的内涵和维度有不少讨论,比较经典的是爱泼斯坦(Epstein Joyce L.)的建议,她将家长参与划分为六个维度:家庭教养( Parenting),家长为儿童提供的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家庭环境;家校交流( Communicating),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双向交流;志愿工作(Volunteering),主要指一些家园合作活动,例如家长学堂或家长中心;家庭学习( Learning at Home),指家长参与儿童的家庭作业等一些与课程有关的活动;决策决定(Decision Making),家长参与学校有关课程制定和活动决策方面的活动,培养家长的领导力;社区合作(Collaborating with the Community),指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和家庭活动,并为家长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资料。虽然爱泼斯坦的分类很全面,但其模型是建立在西方学校和社会的基础上的,某些维度并不适用于中国。基于中国国情,何瑞珠将家长参与分为四类:家庭讨论、家庭监护、学校交流和学校参与。前两种属于家长参与家庭活动,后两种属于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家长参与家庭活动指发生在家中的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家长参与实践行为,如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与孩子交流学校发生的事情,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等,具体包括家长介入、家长讨论、语言和认知活动、作业参与等。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指需要父母与学校发生互动的参与实践行为,如参加家长会、志愿到学校服务等,具体包括家校会议、学校参与。已有调查发现,中国家长一般都倾向于参与家庭活动,注重在家对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和参与,而不太愿意参加学校活动。香港学者在综合了以上两种划分方式后,通过访谈总结出家长参与的六个维度:家长指导( Parent Instruction),指家长对儿童的直接指导,以促进儿童照顾自己的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发展;家长讨论( Parent Discussion),指家长与儿童谈论一些有关小学的事情,例如教师和课程时间表;语言和认知活动(Language and Cognitive Activities),指家长参与儿童在家的学习活动,例如给儿童读故事书、陪儿童下棋等;家庭作业( Homework Involvement),指家长监督并帮助儿童完成家庭作业;家校会议(Home-school Conferencing),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参与(School Involvement),指家长作为志愿者或管理者参与学校事务。其中,家长指导、家长讨论、语言和认知活动、家庭作业属于家长参与家庭活动,家校会议和学校参与属于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家长参与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家长自我效能感、家长个人经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等。

在众多影响儿童幼小衔接的因素中,父母参与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家长参与通过日常活动、学校活动、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制约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表现。有研究表明,如果家长参与到儿童的认知活动和家庭作业中,那么儿童就倾向于有更好的学业表现和技能发展。儿童的行为和心理也会受到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和家长心理状况的影响。而家长除了可以在家中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幼小衔接外,还可以在幼儿园协助教师开展有效的幼小衔接活动。已有研究发现,教师经常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包括家长会谈、给家长寄信、打电话、组织儿童参观小学等,很大一部分都需要有家长的参与。本研究试图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一线和三线城市的幼儿园家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和河北邯郸市两个城市来做比较。北京市是我国一线城市,邯郸市是我国三线城市,两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同时,北京作为六朝古都,邯郸作为燕赵古都,均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对比两地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很有研究价值。 本研究在北京选择了两所公办幼儿园,共6个大班的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158份,回收率83.16%,其中有效问卷155份;在邯郸市同样选择了两所公办幼儿园,共4个大班的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53份,回收120份,回收率78.43%,其中有效问卷113份。家长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的问卷主要参考了香港学者刘怡虹修订的《中国学前家长参与量表》。根据前测,本研究对原来的问卷进行了修订和信效度分析。问卷的修订包括项目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在项目分析中,首先通过t检验分析法,将P>0.05和决断值小于3.000的题目予以删除;其次,通过积差相关分析,将量表中各题与量表总分的积差相关系数小于0.40或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的题目删除;再次,本研究总量表的а系数为0.866,题项删除后а系数反而增加的题项有3道,均予以删除。最后,根据项目分析的结果,共删除6道题。

在结构效度分析中,总共进行了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共删除l道题。然后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得到四个因素。各因素具体题目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根据最后的结果,我们采用了修订后的家长参与行为量表,共17道题目。

修订后的问卷共包括四个维度:幼小衔接活动、家长讨论、语言和认知活动、家园合作。幼小衔接活动主要指幼儿园和小学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入学准备活动,以及家长与儿童共同进行的帮助儿童做好衔接的活动,例如参加小学的宣讲会;家长讨论主要指家长在家与儿童分享自己的小学经历,帮助儿童提前了解小学环境,例如与儿童讨论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之处;语言和认知活动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些帮助儿童发展语言和认知的活动,例如教孩子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字;家园合作主要指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幼小衔接活动和家园合作较为侧重家长在幼儿园和学校的参与情况,主导者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因此可以归为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语言和认知活动、家长讨论主要是在家或校外展开的活动,以家长为主导,因此可归为家长参与家庭活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参与的总体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家长在家庭活动方面参与度较高( M=3.60,SD=0.78),其中在语言和认知活动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最高( M=3.86,SD=0.78),说明家长十分重视儿童入学认知方面的准备。家长参与度最低的是幼小衔接活动( M=2.72,SD=1.01),这也导致家长在学校活动方面较弱的参与度(M:3.17,SD=0.84)。将家长参与家庭活动和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进行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家长在家庭活动和学校活动的参与上存在显著差异( t=10.436,P=O.OOO<.Ol),家长参与家庭活动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参与学校活动。

(二)家长参与的地区差异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不同地区在家长参与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不同地区的家长在语言和认知活动、幼小衔接活动、家园合作以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整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语言和认知活动的参与上,北京家长的参与度明显高于邯郸家长;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及其各维度上,邯郸家长的参与度要显著高于北京家长。

(三)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参与的差异

本研究综合考虑父母的学历、工作和家庭收入,生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Z分数,并将家长分成高、中、低三组。以SES为自变量,以家长参与情况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整体来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家庭活动和参与学校活动上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从各维度上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语言和认知活动、幼小衔接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就语言和认知活动而言,高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就幼小衔接活动而言,低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

(四)儿童性别与家长参与情况的差异分析

一项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联合研究发现,[23]相比于男孩,通常家长会花更多的时间陪女孩。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儿童性别在家长参与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儿童性别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整体和家长参与家园合作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童的家长比男童的家长在学校活动和家园合作上的参与度高。虽然在家庭活动上家长的参与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无论从整体还是各维度的平均数来看,女童的家长花了更多的时间参与家庭活动。

四、讨论

(一)家长更多参与家庭活动,而不愿参与学校活动

本研究显示,中国家长对家庭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但不愿参与学校活动,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从本研究的各维度来看,家长在语言和认知活动中的得分最高,是家长参与度最高的家庭活动,说明家长十分重视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认知准备,因此会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文字、数学等相关知识内容,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有研究发现,国外的家长较多参与学校活动、参加学校的培训课程等,但家长和教师之间不会有太多的家访和电话通讯,但在本研究中,家长在家园合作上的得分仅次于语言和认知活动,说明中国家长十分重视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幼儿园布置的各项任务。中国家长参与度最低的是幼小衔接实践活动,这一方面可能是中国家长无法及时获取幼小衔接活动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幼儿园或小学没能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相应的幼小衔接活动。

(二)家长参与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属于一线城市,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本研究所选取的两所幼儿园分别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和市级示范园,家长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程度大多数在本科及以上,家庭月平均收入多在15000-20000元之间。邯郸是河北省第三大城市,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该市常住人口917.47万人。本研究选取的该市两所幼儿园,其中一所被评为省级示范园,家长多是行政管理人员;另一所属市级示范园,园所规模不是很大,仅有一个大班,家长多是个体户。从受教育水平来看,其家长多是大专和本科学历,也不乏初高中学历者。从家庭月平均收入来看,2000-8000元/月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但也不乏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这两个地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存在显著差异( t=10.104,P<O.Ol),北京地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高于邯郸地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家长参与家庭活动方面,北京家长的参与度相对较高,在语言和认知活动的参与度上达到了显著水平。语言和认知活动的参与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相关知识技能,间接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北京地区家长的高学历背景很好地解释了这一差异现象。在家长讨论活动上,虽然两地家长的参与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邯郸家长在这一项上的得分高于北京家长,说明邯郸家长在经验分享上做得相对更多一些。

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方面,邯郸家长的参与度较高,无论是整体还是各维度均达到了显著差异。这一方面说明邯郸地区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较为充分;另一方面说明邯郸地区的家长更注重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希望能从教师和幼儿园得到支持和指导。

(三)女童家长的参与度相对高于男童家长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女孩家长在各项活动上的参与度均高于男孩家长,在家园合作上更是达到了显著差异,说明家长在女孩身上倾注了更多精力。两个地区分开来看的话,北京地区的情况跟整体情况一致,在家长讨论活动上达到显著,说明在家里家长对女孩有更多的对话和分享活动。邯郸地区的情况则略有不同,男孩和女孩的家长没有在任何活动的参与上达到显著差异,说明家长对待男女孩并无太大差异,但从各项得分来看,在家庭活动上,男孩家长的参与度较高;在学校活动上,女孩家长的参与度较高。

(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家长参与有一定影响

一般情况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家长参与度呈正相关,[冽家长学历与其学校活动的参与度呈正相关。在本研究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语言和认知活动、幼小衔接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从事后分析结果看.在语言和认知活动中,高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在幼小衔接活动中,低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除了高SES家庭家长的参与度较高外,一些非优势群体的家长也会腾出有限的时间进行最大化的参与,如一些低SES家庭的家长会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积极鼓励和参与儿童的教育活动,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会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情况。而分地区来看,在北京地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在邯郸地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取样造成的,样本同质性较大,但从各维度事后比较来看,在语言和认知活动上,高SES家庭家长的参与度显著高于低SES家庭的家长。

总之,幼小衔接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他们会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他们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家长的参与和辅导。无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无论儿童性别,家长都应加强参与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由于取样受限,因此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研究结论,后续研究不仅要扩大样本量,而且应在儿童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对家长进行跟踪研究,进一步探索哪些幼小衔接活动是有效的,对家长和儿童的帮助最大,以及家长最需要哪些专业支持,以为促进家长参与提供切实具体而又有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N].新华教育网,2012.

[2]Chan,W.L. Expectations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mongst teachers,parents and children[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2,182(5):639-664.

[3]Vecchia, L.D. Preschool Throung First Grade Transition Interventions: Teachers&acute; Perceptions of theImpact on Students[J].Wilmington University: Delaware,2011.

[4]Vennam,U, et 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rajectores and Transitions:A study of the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Andhra Pradesh, India[D].University of Oxford,2009.

[5]袁千,幼小衔接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秦振飙.幼小衔接课程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Einarsdottir,J.Icelandic Children&acute;s Early Education Transition Experiences [J].Early Education&Development,201 1,22 (5):737 - 756.

[8]EU-Agency and R.G.O. Early Years Transition Programme[R].Cologue/Germany,2010.

[9]Ferlazzo,L. Involvement or Engagement?[J].Schools, Families&Communities,2011,68(8):10-14.

[lOlPushor,D. Parent Engagement: Creating a Shared World[J].Ontario Education Research Symposium,2007,(1):18-20.

[ll]Epstein,J.L.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Schools[M].Oxford: Westview Press,2011.

[12]Ho,S.C. Parent Involvement: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efinitions and Explanations[J].EducationJournal,1995,(23):39-68.

[13]Lau,E.Y.H., H.Li,&N.Rao.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acute;s readiness for school in China[J].Educational Research,2011,53 (1):95 -113.

[14]Huntsinger,C.S.&P.E.Jos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acute;s schooling: Different meanings indifferent culture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9,24(4):398-410.

[15]Lau,Y.H.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hildren&acute;s Readiness for Schoo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nese Parents in Hong Kong and Shenzhen[Dl.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1.

[16]Dockett,S.&B.Perry. Transitions to School: Perceptions, Expectations, Experiences[M].Sydney:UNSW Press,2007.

[17]Booth,A.&A.C.Crouter. Disparities in School Readiness[M].New York&London: Taylor&FrancisGroup,2008.

[18lSheridan,S.M., et al.A randomized trial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arent engagement on early lan-guage and literacy: the Getting Ready intervention[Jl.School Psychology,2011,49(3):361-383.

[19]Iruka,I.U., D.R.Laforett,&E.C.Odom. Examining the validity of the family investment and stressmodels and relationship to children&acute;s school readiness across five cultural groups [J].Journal of FamilyPsychology,2012,26(3):359-370.

[20]La Paro,K.M., R.C.Pianta&M.J. Cox. Teachers&acute; Reported Transition Practices for Children Transi-tioning into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J].Exceptional Children,2000,67(1):7-18.

[21]Rous,B., et al. Practices that support the transition to public preschool programs: Results from aNational Survey[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0,25(1):17-32.

[22]Lau,E.Y.H., H.Li&N.Rao. Exploring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arly years education in Chin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Early Parental Involvement Scal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Years Education,2012,20(4): 405-421.

[23]Baker,M. and K.Milligan. Boy-girl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time investments: Evidence from threecountrieslJl.Canad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rch,2013.

[24]Wildenger,L.K. and L.L.Mclntyre. Family Concerns and Involvement During Kindergarten Transi-tion[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0,20(4):387-396.

[25]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统计信息网,2014.

[26]邯郸市统计局.邯郸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27]Bourdieu,P.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A].In J.Karabel and A.H. Halsey (eds.).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C],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篇9

Abstract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has had a crucia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life, and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by education workers. As the first transition experience for childre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se experiences will be navigable for their future learning, and vice versa.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and help for China's young cohe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experiences of the young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France.

Keywords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experience; revelation

1 “幼小衔接”的概念及重要性

“幼小衔接”指儿童从幼儿园毕业过渡到小学一年级、身心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注意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教育,密切联系、相互衔接。”[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家庭和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小衔接创造良好的条件。”[2]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小衔接过程甚至可以使儿童拥有较高水平的社会能力,与其今后的学业和社会成就相关。[3]相反,则会导致儿童出现睡眠不足、食欲不振、心理负担重、人际交往不良、厌学等现象。[4]

2 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 美国

2.1.1 政府高度重视,师资合流培训

?榱巳糜仔∷?方能够制定切合自身的教育计划,我国政府应对幼小衔接给予高度重视,颁布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立法保障,适当下放教育权。[5]美国的“K-2”教育学制在环境创设、课程设计、教学形式均符合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6]我国现存的师资培训制度呈现幼小分离状态,采取幼小师资合流培训的方式能够避免教师在相关教育理念上的认知脱节。

2.1.2 弹性调整课程,三方密切联系

弹性调整小学入学初的课程安排,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美国充分考察并实施了以国家、学校和幼儿园本位的课程设计模式,其课程组织形式除讲授式之外还有无年级学校、主题统整课程等课堂组织形式。[7]与此同时,建立家长、幼儿园及学校的密切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发展与设计中,共同助力幼儿顺利度过衔接转换期。

2.1.3 转变原有思想,增强参与意识

2000年美国国会的调查中显示:在“父母作为教师”(PAT)项目的学业成就评价中,有家长参与的儿童认知、语言及社会技能等能力均有所增加,这也证明了家长参与对儿童长远发展的重要性。[8]我国幼小衔接中家长的参与度较低,部分家长受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和错误观念的影响,多呈现被动接受甚至排斥状。[9]因此,家长的错误观念必须及时得以纠正,给予他们科学的指导,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家长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体。

2.2 日本

2.2.1 提升教师素养,注重科学衔接

幼儿期和小学期在教育指导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阶段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师素养,实时掌握两个阶段的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现状,就差异性分开归纳总结的同时找寻两者的共同点。除了孩子们所需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之外,更应该认识并注重两个阶段有利于儿童学习与生活以及健康发展的科学衔接。各学校、保教机构应协调组织各实践活动,加大国家对幼小衔接实验校(园)的援助力度。

2.2.2 追求共同目标,建立平等合作

日本教育界一致认为“幼小衔接”的首要任务是儿童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促进,两者对相同的教育目的有着共同的追求。[10]日本的“幼小衔接”已然演变成为幼小双方为追求共同的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平等合作。我国应从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形成教育的共同体,树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将幼儿园和小学逐渐发展成为平等合作伙伴关系,互相学习借鉴、相互扶持、取长补短。

2.2.3 家庭社区合作,促进师资交流

加强学校、保教机构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互通有无,及时分享教育信息和传递正能量。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面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需要来自家庭和社区的医疗、福利等相关单位的协助。一方面,我国应增加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间互动与交流的频率。另一方面,学习并借鉴“团队教学”的新方式,定期组织双方教师学习,将两个阶段的教育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熟记于心,提升双方教师在幼小衔接中的能力,切实发挥自身的关键作用。[11]

2.3 法国

2.3.1 抓住智力高峰,尊重儿童发展

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处于智力发展高峰期的学前儿童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必然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协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法国,普遍认为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得益于良好的早期教育,正讨论幼儿两岁入学的可行性,个别化教育在“教学阶段”制度中体现了尊重儿童个性特征的发展原则。我国也应该在因材施教的同时,找到各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时提供幼儿相互学习与交往的机会以及教育帮助。

2.3.2 改变单向衔接,打破对立局面

幼儿园一直以来都在通过开展一些代表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提前准备幼小衔接的相关事宜。事实上,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单向性衔接、教育断层等问题层出不穷。教师应该将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充分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密切关注他们的内部发展与变化,及时提供必要的沟通与引导。此外,我们需要将两个阶段的课程相互关联,使两个阶段的教师充分合力,努力打破幼小双方各自为政的局面。

2.3.3 优化学前教育,加入男性教师

历年来,法国政府都在通过对幼小衔接教育进行正面效应与负面反思,以此来不断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政府切实抓紧抓好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纳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12]此外,我国应在幼儿园中设置男性教师岗位,鼓励广大男性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协调幼儿园中男女教育者的比例,为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共同努力。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篇10

各级文件所包含的幼儿教育精神不仅是长期实践与反思的结果,也是指引人们迈向良好教育的铺路石,让教师明确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从根源上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因此,在幼儿园每周一次的教师工作会议中,我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党的十关于“办好学前教育”的要求、《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通过集体学习、沙龙交流或经验分享等方式让教师统一认识,在严防小学化教育倾向的攻坚战中形成坚实的思想堡垒。

二、严防小学化倾向

1.坚持幼儿化的教学形式

游戏是最基本的活动,为了凸显游戏在幼儿园中的重要地位,我园在课程设置上已经形成了园本化复合型课程模式,避免了单一的集体授课活动,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我园开展的阳光体能运动,目前开设了包括跆拳道、溜冰、篮球、游泳等多个体育活动项目,注重学习性和游戏性活动的开展,如每天为幼儿开放的班级套餐式区角游戏活动,以及幼儿园走廊公共区角活动,开展彝、傣、哈尼族等民族村落和京韵悠悠国粹区角游戏活动等。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阅读习惯,每班建立班级图书馆,园内建立幼儿图书馆及亲子阅览室,供幼儿和家长借阅。

2.坚持幼儿化的教学内容

在教育教学内容安排上,我园采用年级负责制,各年级内容安排不尽相同。一个学期内,班级教师除了完成两个年级固定的主题活动外,可以按需要组织其他主题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幼儿特点和兴趣来安排教育教学内容。

3.坚持幼儿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采用上,我园提倡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如排队时,教师不说“排队、排队”,而是非常有智慧地创编排队儿歌:小宝宝,排排队,你在前,我在后,一个跟着一个排,整整齐齐排好队。幼儿在儿歌的引领中很快学会了排队。在集中教育活动中,为了让幼儿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使用手指游戏。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特点,采用游戏教学方式。此外,在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在遵守幼儿园统一时间安排表的基础上,给各班灵活处理活动时间的权利,充分保证幼儿户外活动和自由游戏的时间,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发展。

三、实现去教材化

我园尝试从教材和配套练习入手,去教材化,减少幼儿的配套练习。教师不再纠结于应付学期末的各学科领域练习册的检查,每天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去检查幼儿的作业,更多精力组织游戏活动。全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围绕实施素质教育,以注重幼儿学习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主,把游戏时间还给幼儿,让幼儿在各种游戏中习得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办好家长学校

家长的需求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形成原因之一,为了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摒弃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幼儿园有责任和义务办好家长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传授育儿知识,做好家园沟通。我园家长学校形式具有层次性,即针对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家长,其教育内容和方式呈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针对新入园的家长,在幼儿未入园前,举办新生家长开学典礼,聘请专家或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为家长讲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学典礼后,分班交流,对家长提出的育儿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交流结束后,发放问卷,继续跟踪了解家长的教育需求,为各班教师指导提供依据。在新生刚入园的第一个星期,我园采用“快乐入园周”教育活动方案,让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与教育活动,感受我园优质的一日活动,让家长深入了解入园幼儿一日活动情况,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活动结束后,发放问卷,认真收集家长的意见。我园通过不定期的家长培训、家长开放日、班级家长会等与家长进行沟通,每班建立家委会、QQ群和微信群,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把每周三下午3点到5点的时间定为家长来访日,在会议室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家长一起交流,为家长答疑解惑。

五、完善专业培训

近几年,我园招收的教师专业涉及面较广,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计算机和体育等,这类专业教师的幼儿教育相关知识还有待进行深层次学习,园所重视对其进行帮扶,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从教师进入幼儿园工作的第一天开始,我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教研活动,对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培训的重点在于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我园采用师徒结队的帮扶形式,让老教师引领新教师,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环境和方式。要求教师每月读一本幼儿教育相关书籍,并撰写读书心得,和同事一同分享。在团队教研活动中,新教师积极参加研讨交流活动,教育教学理论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六、做好“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