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9 16:18:10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篇1

关键词:淤地坝 试验 研究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经验,是与科学研究分不开的。从西周到晚清,自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坡地修梯田,沟壑筑坝淤地等水土保持措施以来,其试验研究工作也就相运而生。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国家主管部门对淤地坝建设的推动,都是从开展科学研究入手,首先是建立科学研究机构。水利专家李仪址先生于1927年提出在沟道中修筑淤地坝,防治沟壑扩展,减少入黄泥沙的技术方案,作为治黄方略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付诸实施。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农林部和黄委会,先后在天水和西安建立了水土保持实验区,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1945年由国家投资,黄委会关中水土保持试验区在西安市郊荆峪沟流域支沟上修建留淤土坝一座,控制流域面积2.6 km2,土方2万m3,是黄河流域第一座“官办”淤地坝。建国后,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水保科研机构也相应地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时期的工作需要,采取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室内实验与野外试验相结合,与教学单位和业务管理部门联合攻关等不同形式,开展科学研究,在沟道侵蚀机理、淤地坝规划布局、设计技术、施工技术、监测技术、管理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开发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黄土高原科研单位和业务管理部门,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筑坝淤地作为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积极试验、示范、推广,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试办示范阶段(1949—1957)

从1949年开始,在陕西省米脂县试修淤地坝。1952年绥德水保站成立后,以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四县为重点试办区,积极宣传推广修坝淤地,两年内筑坝214座,一般坝高5—10m ,单坝控制面积0.5 km2以下。1953年后,在晋、陕、蒙得到大面积推广,筑坝淤地技术得到普及。西峰水保站也重点开展了塬面治理和沟壑治理的试办与推广,创建了南小河沟十八亩台沟壑土坝。

——大发展阶段(1959—1980 )

由于前阶段试办成功,使群众看到筑坝的好处。建立了以沟坝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在淤地坝施工中,各地大搞技术革新现和工具改革,较多地采用爆破松土、拖拉机碾压、水枪冲土、水中倒土、水坠法筑坝技术,淤地坝有了突破性进展,建坝工效成倍提高,成本大幅度下降。仅1968年到1980年12年,共修淤地坝2.76万座,可淤地3.3万hm2。陕西省榆林、延安地区1973—1975年新增坝地17.6万亩;山西省1970—1980年11年内新增坝地占1949—1987年内新增坝地的50.6%;内蒙古自治区黄甫川流域,70年代所修淤地坝占淤地坝总数的61.7%。但这段时间,有些地方在筑坝淤地中曾出现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偏向,工程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在1977—1978年两次特大暴雨中,这部分工程遭到不同程度的水毁损失。但这段时期淤地坝的发展数量、坝系布设和施工技术都比过去有较大突破,而且在拦泥、淤地、增产上卓的成效。

——以治沟骨干工程为支撑的坝系建设新阶段(1981—1992 )

这一时期,虽然淤地坝建设速度比70年代减缓,但筑坝技术、效益则进一步提高。各地认真总结30年筑坝淤地经验教训,对淤地坝的坝系规划、工程结构、设计洪水标准和防洪保收、建坝顺序和规模、拦洪蓄水淤泥生产相结合、坝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生产管理和维修养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以坝保库、以库保坝”、“小多成群有骨干”等经验为群众所共识。1986年以来,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开始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进行治沟骨干工程专项建设。由于有正规的设计,库容比较大(大于50万m3),不仅有拦泥库容,而且有防洪库容。因此,能够起到“上拦下保”的控制作用,充分发挥拦泥、淤地、防洪、保收等综合效益,在多次暴雨袭击下,未发生垮坝现象。1986—2002年,共修建骨干工程约1500座,淤成坝地32.0万hm2,保护川台地1.87万hm2。晋西、陕北一些开展淤地坝建设较好的小流域沟道已形成坝系,有些已接近相对稳定。

——坝系相对稳定建设研究阶段

进入90年代中期,在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多沙粗沙区沟道流域淤地坝坝系相对稳定研究》、“九五”水保科研基金课题《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指导下,广大科技人员以沟道坝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坝系相对稳定、沟道坝系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淤地坝运行管理机制、淤地坝的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区域和领域进一步扩大。科学试验研究为领导决策,确立 “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建设沟道坝系”的思想起到了科技支撑作用。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初步建成了以陕西省宝塔区碾庄沟、山西省离石县阳坡、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沟、甘肃省定西县花岔、宁夏西吉聂家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小流域坝系,对坝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典型示范作用。

?在试验研究内容上,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在淤地坝的拦泥减蚀机理、坝系规划、坝库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养护、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并为黄土高原的淤地坝建设起到了科技支撑的作用。

—— 淤地坝拦泥减蚀机理研究,基本摸清了沟壑中产水产沙规律,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数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基金、水利部水沙基金、黄委会水保基金等相继开展了河龙区间水沙变化分析研究,其中淤地坝拦泥减蚀作用分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重点开展了小流域水沙变化、淤地坝减水减沙减蚀作用和效益计算方法研究,并对黄河来水来沙区域和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淤地坝的减水减沙作用,从大量的调查的测量,得到每公顷坝地的拦泥量随坝高不同而不同,坝愈高单位面积坝地拦泥量愈大;通过对河龙区间21条支流分析,淤地坝减沙量占水保措施减沙量的42%—80%,坝系的拦泥减沙效益是其它水保措施不能比的;淤地坝具有抬高基准面,防止沟道下切和沟岸坍塌、扩张的作用。据西峰水保站在南小河沟的观测,该流域泥沙主要来自沟床下切,红土泻溜和坍塌,其侵蚀量占全流域产沙量的25.5%和60%左右;熊贵枢等用支流把口站的资料分析了无定河赵石窑以上坝库的减蚀量,得到其减蚀作用约为多年平均输沙量的20.8%。可见坝库的减蚀作用是可观的

——坝系规划布局研究,使淤地坝建设逐步迈入规范化、科学化和区域化的轨道

淤地坝规划是指坝系建设规划。坝系建设的主要含义,就是在一条小流域内,规划修建“小多成群有骨干”的土坝工程体系,做到遇洪水能拦,遇天旱能灌,淤地能种,水多能排,来沙能淤,种植安全。围绕坝系建设,各地科研单位在规划原则、工程结构、合理布局、建坝密度,洪水调节等方面开展了研究。1959年,绥德水保站在韭园沟小流域修筑淤地坝时,将一条沟道中的坝分为主坝与腰坝,拦截上游的洪水,保护坝地安全生产。此时开始出现“坝系”的概念。

此后,随着淤地坝的增多,坝地防洪保收问题愈来愈突出,1961年,绥德水保站在坝地较多的王茂沟流域进行坝地防洪保收试验研究时,有意识地进行坝系规划。并提出坝系规划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大小结合,蓄种相间,轮蓄轮种,计划淤排”;在坝系布局上提出“全面利用,以排为主”和“蓄种相间,蓄排结合”两种形式;在建坝顺序上提出了支毛沟由下到上、干沟由上到下或上下结合的办法。1970年以后,由于水坠坝技术的应用推广,淤地坝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淤地坝不断增多。淤地坝的坝系布设在王茂沟坝系布设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实际,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坝系规划研究工作。

七十年代中后期,黄河中游地区连续发生暴雨洪水毁坝事件,在总结二十年淤地坝建设经验和洪水毁坝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坝系中应增加控制性骨干淤地坝(此即后来所说的骨干坝),1979年将王茂沟坝系规划原则改为“因地制宜、全面规划、骨干控制、滞洪排清、全面利用,一次设计、分期加高、防洪、拦泥生产相结合”,这一规划布设与防洪保收原则,首先反映坝系应中增设骨干坝以提高其防洪能力;其次,它反映出淤地坝的结构以两大件为主,以便于滞洪排清;再次,反映出坝系建设的目标是,长期发挥防洪、拦泥和生产效益,以便相对稳定的实现。

进入八十年代,坝系研究由建实体模型、总结经验为主转入理论研究为主的阶段。1983年,绥德站应用正交试验分析法,对小流域坝系的布坝密度、骨干坝位置、泄水建筑物形式(结构组成)、打坝顺序及建坝时间间隔等进行优化研究;1987年黄委会第一期水保基金,研究提出了晋西、内蒙古、陇东、海东等不同类型区小流域坝系规划的方法的总体布局;全面总结了无定河流域40多年来大型淤地坝的建设经验,首次开发了集数据库、模型库、图形库及专家系统为一体的无定河治沟骨干工程决策系统;九十年代,利用非线性规划技术以建坝高度和建坝时间为决策变量进行优化规划研究,西北农大以淤地坝的拦泥坝高、滞洪坝高为决策变量,对坝系进行过优化研究;此外,山西省水保所也进行过该方面的研究。

与此同时,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和黄河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项目,也曾设专题进行坝系相对稳定试验研究,结合课题研究建立了榆林沟、韭园沟实体模型。

淤地坝防洪保收研究,绥德站于1979—1985年在王茂沟及黄土坬等五个坝系,进行坝系防洪保收观测试验,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在侵蚀模数1.8—2.0万t/km2的地区,坝地面积相对稳定指标为流域面积的1/20,坝地高杆农作物的耐淹深不超过0.8m,耐淹时间为5—7天,耐淤厚度不超过0.3m/次。山西省水保所于90年代初,曾进行过防洪保收人工模拟试验,其研究结果基本接近于前述指标。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淤地坝的规划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设计技术的研究,提高了淤地坝的防洪标准,使工程结构更趋合理

坝库的设计技术主要开展了设计洪水标准、工程结构、最优土坝断面确定的研究。

在设计洪水标准研究方面,建国初期,大部分地区缺少气象水文资料,沟中修坝一般用调查洪水作为设计洪水,或用暴雨推求设计洪水。从50年代后期,各地有关单位经过研究提出适应一定范围的小洪水设计计算方法与经验公式,供部分地区使用;大部分无资料地区则引用邻近地区暴雨资料来推求洪水。7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各省(区)和许多地、市相继编写出当地的水文手册、水文图集等。1986年由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主持编写《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由水利部颁发执行。同时各省(区)也根据工作需要,编写了技术手册,供设计用。陕西省编印了《陕西省水土保持骨干工程手册》、山西省编印了《山西省淤地坝设计、施工实施细则》等。这些规范、规定的制定,使淤地坝建设走上了规范化道路。

在工程结构方面, 1953年起黄委会西北黄河工程局在中游地区建设沟壑工程,其设计标准、施工技术都参照水利工程中土坝建设的有关技术进行的,设计标准为P=10%,校核标准为P=5%—2%,设计拦泥年限为5—10年,坝体结构组成以“三大件”为主,也有少数坝不设溢洪道,施工方式均为夯实法,这些坝建设过程中在有关试验站的配合下,做了大量的试验观测工作,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并由西北工程局总结编写了《沟壑土坝工程设计手册》、《设计工作细侧》及《沟壑土坝施工简则》,这是黄土高原地区第一套指导淤地坝建设的试验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黄委水科所,通过对中游地区四省332个筑坝土样的试验分析,研究确定了不同土料筑坝的经济断面,与水工土坝相比,显著地减小了淤地坝的断面,降低了筑坝成本。绥德站和榆林地区水电局,在总结多次洪水毁坝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减小坝控面积、提高设计标准、采用高坝大洞(两大件)、以库容制胜”的淤地坝建设指导思想,为后来骨干坝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实践依据。在提高淤地坝设计水平和设计效率方面,黄河上中游局和陕西省水保所从9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计算机CAD辅助设计探索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淤地坝的设计效率和精度,目前,淤地坝设计中的洪水计算、调洪演算及制图等,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

——筑坝技术的研究,加快了淤地坝的发展速度,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

淤地坝的施工技术主要是针对土坝施工而言的,传统的施工方式主要有夯实和碾压两种,从五十年代开始,黄委水科所、山西水保所、天水站和绥德站等单位,先后在定向爆破法筑坝和水坠法筑坝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同时对特殊材料的筑坝方法也做了一些探索。

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由山西省水保所于1958年首先在吕梁地区的两座淤地坝的施工中试验,此后天水水保站、西峰水保站与教学单位合作在土坝、水库中进行了试验。在试验过程中,爆破药量从几十公斤到几十吨,爆破土方从几百方到几万方不等,由于没有一个单位进行过系统的试验研究,使得该项技术的研究未能推广,在工程实践中未得到有效应用。90年代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陕西机械学院、清水河水保局三家联合在内蒙古又进行了定向爆破—水坠筑坝试验,这次试验成功,解决了干旱少水、交通不便、缺乏大型机械地区筑坝的困难,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数据。

水坠法筑坝技术,首先由黄委水科所和绥德站合作,于1958年在韭园沟进行试验,采用了水中倒土、土中倒水、引水拉土等许多方法,为水力冲填技术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1973年黄委会与陕、晋两省共同组成陕晋水坠坝试验研究工作组正式开展研究,1979年成立黄河流域水坠坝试验研究协调小组,至此,水坠筑坝技术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普遍推广。主要技术要点是:水坠坝施工期的稳定计算、确定边埂的宽度和质量、掌握好泥浆的浓度、控制好冲填速度、做好排水措施、经常进行观测。该小组在短短几年中取得科研成果80余篇,其中《水坠法筑坝》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水坠坝设计要点》、《水坠坝施工须知》及《水坠坝技术规范》等,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1年获国家科委和国家农委的“水坠坝的研究与推广”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坠筑坝法由于对施工条件要求不高,成本底,技术简单便于群众掌握,而在黄土高原全面推广。此外,特殊材料筑坝也曾进行过试验研究。陕西、内蒙等地在盖沙丘陵区,利用风沙土筑坝获得成功。绥德站于九十年代初曾进行过砒砂岩筑坝材料的研究,包括砒沙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份测试分析和冻融对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未进行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淤地坝管理技术的研究,明晰了产权,提高了坝地的经济效益

淤地坝的管理养护包括平时管理养护、汛期防洪抢险、坝地防洪保收和防治盐碱化等内容。

在平时管理养护方面,主要针对坝库竣工后,如何保证淤地坝的安全和充分利用研究了一些措施。一般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县办县管,乡办乡管,村办村管,建立工程管理委员会。

在汛期防洪抢险方面,主要针对防洪保坝保收,研究布置防洪抢险方案,坝库出现险情时的技术处理措施,制定一些乡规民约等。

在防洪保收方面,针对暴雨中庄稼被淹被冲,严重影响作物产量。总结出一套坝地防洪保收的办法,其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上拦下排,中间淤漫”。在坝地上游修一座拦洪坝,拦住上游来的洪水;在坝地一侧开挖排洪渠,把洪水有计划地排走;同时在坝地上筑起滞洪围堰,将部分洪水有计划地引入坝地滞洪落淤。

在防治盐碱化研究方面,针对有常流水的沟道,因盐碱化的危害,坝地有1/3左右不能利用。从认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总结出治理坝地盐碱化的根本措施是排水。即:开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打井挖泉,修池蓄水,排灌结合,变旱坝地为水坝地,降低地下水位;引洪漫地,垫土压碱,将沟洪、坡洪、渠洪引入漫淤坝地,淋洗坝地土壤,降低含盐量;种植水稻等耐碱作物。

——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研究,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 ??自1986年起,山西省水保所,结合王家沟流域综合治理,开展了“坝地防洪保收技术研究”课题。采用定位观测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全流域防洪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坝地防洪保收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观测、分析与研究;对坝地玉米、高梁进行了耐淹试验。提出了影响坝地防洪保收几个因素的量化指标:即坝地作物的耐淹程度;坝地防洪保收与洪水频率和坝地面积与其所控制区间集流面积之比的关系(首先满足坝地面积与其所控制区间集流面积之比大于1/50,分为三个阶段:比值大于1/50的坝地属初步利用阶段,比值为1/30--1/50 的坝地属基本保收阶段,比值小于1/30的坝地可实现水沙平衡达到保收。),坝地受淹情况下土壤入渗特征(坝地土壤入渗率的大小,与淹水深度呈正相关;相同土壤在同一水质情况下,从初渗到稳定入渗的时间基本相同;清水从初渗到稳定入渗所需时间为48h,洪水则为168h;清水的稳定入渗率为0.17—0.24mm/min,洪水0.17—0.023mm/min,清水时的土壤稳定入渗是洪水时的10倍),坝地防洪保收与涵洞泄量的关系。坝地玉米、高粱所允许的淹水深度和耐淹时间(在同一淹水深度下,淹水时间短的受害轻,淹水深的受害重;在同一淹水历时内,淹水浅的受害轻,淹水深的受害重。在同等条件下,玉米受害程度较重,高粱受害程度较轻,即高粱的耐淹性能优于玉米。清水和模拟洪水对作物危害较轻,天然洪水危害较重。结合七月上、中旬坝地作物高度,可将最大淹水深度80厘米、淹水时间7天作为坝地防洪保收的临界值,以此设计坝地排洪设施的断面尺寸。)。当坝地面积发展到适宜采取防洪保收措施时,在坝地一侧开挖排洪渠是使坝地达到防洪保收目的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坝地防洪保收技术要点》。

自1981年起,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在黄河中游淤地坝中进行了植物护坡土坝过水试验。1981年—1988年,山西省水保所,鉴于坝地建设中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容易引起洪水漫顶导致垮坝问题,根据山区沟道洪水峰高、量小、历时短的特点,为探求有效又易推广的淤地坝护坡措施,在离石县、中阳县、平陆县开展了植物护坡试验。选用野牛草、羊草和柠条、紫穗槐、狗牙根等灌木和草本植物,研究其抗冲性能和防护效果,获得成功。

1986年水利部水科院和伊盟水利处合作,在武家沟坝的宽浅式溢洪道上分别铺设了三合土,水泥土和砖块,进行过洪试验,1989年先后过流五次,累计过流时间6小时40分,堰顶最大水深2.1m,最大单宽流量4.42m3/.s,溢洪道三种护面材料未被冲刷,且经受了四个寒暑的考验;1985年—1989年水利部水科院,山西水保局,黄河中上游局联合在岚县上明水库土质溢洪道上进行石灰土,水泥土护面过水防冲试验,1988年汛期每天过水,最大过水1.2m,溢洪道护面完好无损,在经过最底-20°C低温考验后也无冻胀、裂缝现象。

1956年,甘肃省定西地区水保站,在安家沟小流域内修一座高20.5m,库容35m3,淤地100余亩。坝地含碱量高,不能种粮食作物。1978年在坝地四周修防洪堤、挖排洪渠、排碱渠,并建造“隔离层”,进行隔离试验。在此基础上,坝地全部种红柳,取得成功。从70年代起,绥德水保站开始研究坝地盐碱化的解决办法,并进行了推广。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篇2

关键词:中小河流;现状;治理措施;探讨;宣恩县

中图分类号:P3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中小河流基本情况

宣恩县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地跨东经119°11'—109°55',北纬29°33'—30°12'之间,国土总面积2730平方公里。县内聚居着汉、土家、苗、回、侗等24个民族。全县辖6乡3镇,282个村,总人口33.95万人。

宣恩县水资源丰富,境内山高水多,大河小溪蜿蜒于高山峡谷,暗河飞瀑遍布全县。两大干河分属两大水系,北部忠建河属清江水系,南部酉水河汇沅江属洞庭水系。四条主要河流除东北部的鸡笼洞河经恩施汇入清江和南部的头坪河经龙山汇入澧水外,其它河流均入北部的忠建河与南部的酉水河而分别汇入清江与沅江。全县共有大小河溪121条,流域面积100km2以上河流8条,流域面积10-100km2的河流26条。河流总长度536.65km,河网密度0.2km/km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48mm,多年平均迳流总量29.7亿m3。

全县中小河流分布广、战线长、因地方财政困难、经费等因素制约,河流治理投入有限,治理难度大。尽管县财政困难,但在治理县城防洪工程中,全县从“轻重缓急”考虑,多方面的争取资金,在上级扶持下,人民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全县防洪工程在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已建县城及部分乡镇防洪工程约19km。但中小河流建设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的需求。多年来洪水威胁严重、洪涝灾害较频繁、损失较大、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防洪设施薄弱,缺乏综合规划、标准不足、功能单一、淤积严重等问题突出,解决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保障问题非常迫切。

2发生河流洪灾情况

宣恩县位于鄂西南暴雨中心区,雨量丰沛,暴雨强度大,降雨由偏南太平洋暖湿气团和偏北极地冷气团交汇形成,暴雨主要为锋面雨,其次为热雷雨,山洪主要由最大6h和24h暴雨造成,暴雨强度大,来势猛,破坏性大。宣恩大多数河流均呈现出群山环抱,地形特殊,沿河主要乡镇,主要耕地集中于河道沿岸,而河道现状防洪能力低,行洪不畅,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河道泄洪能力有限,加之工程区地势平坦,洪灾一直影响着该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就1998年洪水灾害损失估算,全县由于河道行洪不畅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近三年因中小河流洪灾年胜一年,漫堤决堤险情频出,房田淹没时有发生。2012年6次强降雨有4次给全县9个乡镇分别带来不同程度的洪涝险灾情。造成共计 17.6万人受灾,0.013万间房屋倒塌,19万亩农作物受灾,损坏堤防31处,冲毁塘坝2座,损坏灌溉设施47处。全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0.9742亿元。2013年6月全县部分中小河流因强降雨,山洪爆发突然,灾害发展迅速。

由于地表高差大的地貌特征,在汛期中小河流洪灾害季节性强,频率高,突发性强,汇流时间短,灾害发生快,预报预测预防难度大,发展迅猛,范围广,破坏性强,危害大,很多区域排涝难、抢险难、恢复难。当前中小河流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威胁沿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待整治河道长,投入不足

流经宣恩县或县境内的中小河流共有17条,分别是清江、金银溪、忠建河、马尾沟、冷水河(马鹿河)、酉水河、曾家河、高罗河、岩底河、板栗园河、展马河、花塌河、东乡河、赵家坪河、白水河、龙潭河、南河。需重点治理河流为12条,需要治理的河道长度约为143.9公里,可保护人口25万人,保护耕地13.5万亩, 2013-2015年规划完成实施后全县境内中小河流的治理长度约50公里,流域面积约600km2,保护人口约7万人,保护农田约6万亩。

相对于需要治理的河流,投入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一是缺乏国家投资政策支持,近些年来,中央、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加大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力度,对中小河流也在实施治理,但保护范围不大的,在山区的确能起到防洪保安作用的,缺乏投资机制和投资渠道,实际建设有难度。二是地方财力薄弱,为部级贫困县,财政困难,人员工资等基本支出需要转移资金补贴,投入水利工程资金有限。三是无融、引资基础,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投入大、财务收益小。四是投劳不足,近年来,“两工”政策取消,投劳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投工减少。中小河流项目除了获部分中央、省投资外,其他地方投资甚微,中小河流治理长期缺乏“输血”机制,投入严重不足。

3.2现有工程建设标准低,急需改建

现有河道防洪标准较低,有的不足5年一遇,有些地段甚至没有堤防,根本不具备防洪功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部分主要在20世纪60、70年代通过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部分干砌石河堤,受当时资金和技术的原因,修建标准低,无统筹规划,河道缺乏控制性防洪工程,加之年久失修,现已不能满足河道行洪要求。河流仍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局面,特别是近些年来极端天气增多,中小流域常发生集中暴雨,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大部分中小河流,特别是河流沿岸的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加上水土流失,河道泄洪能力衰减,有的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水又倒灌,排涝设施不足,一遇到洪水就形成洪涝灾害。迫切需要对原有工程按照标准改建,达到防洪保安的目的。

3.3建设标准不一

以前,宣恩县大部分中小河流治理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薄弱,基本情况不明,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确,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河流沿岸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大,社会财富日益聚集,重要粮食产地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都对防洪保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前期工作不能满足河流治理和管理的需要,难以有效指导近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因种种原因,有的河道防洪建设两岸没有统一建设,等到两岸河堤形成后,建设标准不一、档次不同,不仅影响河道行洪,而且给后期规划建设带来难度。

3.4规划标准单一

总的来看全县中小河流规划严重滞后,只有河流科学的规划,才能指导其发挥综合防洪效益,才能结合城镇建设规范用地批地,有效避免造成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损失。而原有规划只进行过河流水电资源开发规划,侧重于电站建设,对整条河流的功能缺乏全面系统论证。在建设工程过程中,保护城镇只是刻意追求河堤工程的建设而忽视其他防洪工程的综合配用,以前没有对河流进行过河流综合规划。因长期以来,河道的治理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河道上阻水建筑物较多,人为减少行洪断面,严重阻碍行洪。沙石、矿渣淤积和建筑垃圾使河床不断变窄、抬高,行洪断面的减少,降低了河流泄洪能力,致使发生山洪涝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

3.5生态环境破坏

一些中小河流水土流失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为侵占河道和行洪滩地的行为也普遍发生,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萎缩严重,河道过水断面逐渐缩小,河道险口险段多,难以抵挡较大洪水,影响河道行洪,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对人民群众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由于产业开发以及污染物排放量的大量增加等,在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还存在着水污染加剧、河流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已造成河流基本功能衰退及其人民健康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4治理思路

针对中小河流突出的洪涝问题和防洪最薄弱环节,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根本,以提高城乡防洪减灾能力为目的,以河道疏浚防护等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为手段,通过加强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的治理,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小河流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既有效防御洪水,又安排好洪水出路;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强化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职能;坚持明确事权、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和对河流自然和生态环境功能的维护;坚持量力而行统筹发展的原则,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开展治理;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目标。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积极探索人与水的和谐,把防洪减灾工作从控制洪水措施的研究转向洪水管理方面的研究,认真贯彻落实《水法》和《防洪法》,在努力防御洪水对人类危害的同时,规范人类的活动,给洪水留有出路,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这一目标奋进。

4.1综合规划、着眼长远、景观结合

中小河流治理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明确的重点地区、重点河流(河段),

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导、河道疏浚和清淤、除涝、堤防护岸等工程措施为主。目前主要已采取的措施主要为河势控制、新建河堤、河堤加高加固、河道疏浚等。

同时,规划设计还要考虑与保护流域内重点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保护河谷景观和风景名胜相结合,选定的工程建设方案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区域内的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否则,规划设计仅仅考虑短期要求,给今后的发展带来遗憾。

4.2工程与生态结合

中小河流工程还要同保护和改善河谷区域自然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完整性。河流保护涉及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河谷地区珍稀濒危陆生动植物,保护珍稀、濒危、特有水生生物、鱼类产卵场。工程施工导致生态的改变应得到恢复和建设,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防治,工程影响范围生态得到改善,向良性方向发展。采取保证生态流量、因势导流、生态护岸重塑河流生态环境。

4.3工程与非工程结合

一要加快水利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建立健全预防监督体系。中小河流治理还要同水利信息系统结合,加强水文气象测报,强化通信联络,便于掌握情况。二要加强宣传,依法治水防洪。目前,虽然加大水政执法查处力度,仍有河道遭到侵占,在河堤上取土,在河滩上修建房屋,种植作物,向河道倒垃圾,排放废水、不仅污染了河道,而且很大程度降低了河道的行洪的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依法防洪,加强防洪设施管理,明确划定水域界限,严格禁止侵占。三要加强工程管理和水库科学调度。工程管理不力,是造成工程失事,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工程建设管理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根据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有效的建管模式,加强现场监管,建立健全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监督体系。同时,要根据中小河流的流域人口和耕地分布情况,汛期加强水库科学调度,认真分析降雨与来水,合理错峰削洪,避免或减轻灾害。四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防洪抢险预案。编制中小河流防洪预案的目的,在于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未雨绸缪,才能争取主动,要根据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等,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别型洪水,制定不同类型的防洪抢险预案。主要内容包括:防洪标准、指挥机构、物资调度、人员转移、抢险队伍、防洪调度等。五要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避洪、涝农业。根据全县大河坝、西坪等近十余个较大易淹区的地形和高程等情况,运用生物措施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避洪、涝农业。改怕水经济作物、改晚熟作物为早熟作物,还可以改种植为养殖等措施,使常淹耕地作物摆脱洪水,免受较大损失。

5治理经验及建议

(1)通过近几年河道中小治理项目的实施,认为今后应从以个方面加强中小河流建设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前期工作。项目责任单位和勘测设计单位要切实提高前期工作现场勘察质量,初设批复后便于实施,减少设计变更。二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从项目法人组建,工程初设报告审批及变更,工程招投标,项目施工管理、项目资金拔付,资料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制度,并认真落实,这也是工程安全、干部安全、资金安全的重要保证。三是严格履行基建程序,工程完工,必须加强验收管理和探索工程建成后的管护,使工程长期受益。竣工验收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程序,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投资效益的关键环节,加快工程建设,加强验收和积极建立建后管护机制管理,切实做好已完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是确保工程投入正常运用、发挥正常效益的保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开工前,必须组建落实项目法人、落实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完成招标投标、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和开工报告审批。加强验收管理,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SL223-2008的要求,切实履行政府验收和法人验收的职责,确保中小河流建成一条、验收一条、发挥效益一条。

(2)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项目多,设计单位任务重,加上前期初设编制时间紧,往往造成设计深度不够,设计成果与现场施工差异较大,很难按图施工,往往在施工过程变更设计,影响工程进度。

(3)根据山区县实际,由于山区耕地比较分散,农田防护工程保护面积规模偏大,建议今后的中小河流放宽山区县的控制面积和人口条件。此外按照目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央补助资金额度,要求地方配套近三分一,地方配套资金困难,要全面完成批复建设内容困难很大,建议对部级贫困(县)市取消地方配套。

(4)岩溶地区盲谷或小盆地洪涝灾害突出,全县有多处属于此类情况,因投资较大暂未实施。解决这些洪涝灾害采取堤防、清淤、河势控制等工程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还需要采取更多的工程措施和方法,如河道上游修建滞洪水库,扩挖河道暗河及入口,采取隧洞向相邻河谷排洪等。

[作者简介]:陈海(1976-),男,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魏恒文.北京市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J].中国水利,2010(4):34-36,33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城市防洪;防洪堤;施工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的规划中,对防洪的要求是高度重视的,是城市总体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对城市防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城市比较古老,防洪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下降,因此城市防洪堤防的加高加固成为了城市迫在眉睫的重点项目。

一、城市防洪的意义

“城市防洪”出现在我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就是在那个时代我国的城市防洪设施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城市作为一个经济,文化,政治高度集中的区域,防洪设施的安全稳定性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防洪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仃到汛期,防洪都是城市的头等大事,为良好的保障城市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防洪建设是必须要达到相应标准的从世界各国已建成的防洪设施上来看,城市的防洪工程不再是单纯的堤坝修筑,而是一项融合于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中的建设,是整个城市建设体系中的一部分。许多城市在最初的建设中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而没有进行很好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防洪抗洪能力不足,这此都将会在今后的汛期或是极端天气中给城市带来毁火性的危害。城市防洪能力的提高不单是为了城市的生存发展,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而防洪堤是城市防洪的第一防线,它的加高加固是极有必要的。

二、防洪堤加高加固施工方法

1、土方工程

1.1根据我国水利部颁发的法律法规进行对整个施工区的原地面高程,开挖后的高程以及进行填筑后的将叮能达到的高程,开挖断面的各种尺寸进行规范有效的测量,并在测量的过程中设立相应的控制桩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所设立的控制桩必须用L50×50×5的角钢,埋潜深度一定要大于1米所用的测量仪器为全站仪。

1.2在进行堤身的填筑前应该对施工的控制桩进行校核,再将堤坝的新老土按要求规范挖成阶梯状对大堤中的物料进行含水量的检测,根据含水量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进行填土时,采取进占法运用各种器械进行规范施工,物料的填筑要按照山低处再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分层,分面坡面的高度,段与段之间的高差都要按要求的比例构筑填筑时注意填筑顺序和方法,排水工作要做好

1.3进行填方施工时必须保障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边缘宽填小应该少于0.3米;填方的仃层所铺的土量厚度应当处于250-300毫米这个范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压实工作;对开挖区域进行土料的检测试验,然后根据测验结果选定开采区域,进行各类的工程检测;施工前对施工区域进行含水量的检测,再根据含水量的高低确定碾压的遍数,密实度,填土的干密度要达到合格要求。

2、草皮护坡

在进行大堤的加高加固施工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的极端天气,对大堤的维护保养都会有极大的影响为防比大堤在施工过程中受到雨水的冲洗,浸渍,在大堤的两旁可以采用草皮进行对大堤的保护,护坡的范围应该从坡顶一直到坡脚。在草皮的选用上可以选择马鞭草,护坡形式应该采用人工移植,草皮的移植时间应该选在坡面被整理压实之后在移植之前应该在坡面上先铺设一层不小于巧厘米的表土,草皮的厚度应该均匀一致,并定时的进行养护。

3、水泥混凝土路面

3.1路面底基层施工

在测量放样之前必须保证上程的验收合格,并按算好的松铺厚度进行堤坝的打桩挂线,将自卸车开运至现场,集中进行拌料,人工现场摊铺。在进行路面的碾压时应当从两侧向中心碾压,车轮的碾压配合应当适当。

3.2钢筋混泥土面层施工

在进行施工之前实验人员首先做好石材料,砂的筛分以及安定性、水泥的强度实验等,将实验结果报批后再进行施工在混凝土的搅拌时,采用标准的水泥和强制式搅拌机,配比时要根据实际上程进行确定注意初凝时间和混凝土养护手段。

3.3横向缩缝施工

横向缩缝的传力杆应当在设计之初的位子上置入,当堤坝的混凝土硬化强度足够时,叫一以进行切缝,切缝的厚度要适当合理,并且要切到边上,在切的过程中叫一以先将混凝土切成大块,然后再切成小块。

三、目前城市防洪堤防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多城市防洪建设比较早,都能够基本正常运行,但是依然存在着薄弱的地方,一旦洪水侵袭,必然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危害,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点:第一,防洪堤老化失修,由于建设较早,经过多年水流的冲刷,防洪堤很多被淘空;第二,河道淤泥堆积严重,导致河滩接近地面,标准严重超低;第三,设计不合理,水上建筑没有合理规划,应急分洪通道被临时建筑占据,生活垃圾堆积,严重阻洪;第四,许多城市在防洪堤坝的建设中,对生态的破坏极其严重,缺乏整体的规划,只把注意力放到建设防洪堤坝,不关心周围生态环境问题,致使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第五,缺乏科学的建设,城市防洪的建设与城市实际需求,防洪标准不匹配,与城市的经济实力不适应,我国很多城市的防洪建设超标,建设资金浪费,总想一步做好,严重与城市经济发展脱轨。

四、城市防洪堤防问题解决方案

通过对我国城市防洪堤防的调研,体会到城市防洪堤防工程有着特殊的要求。比如要提高城市的防洪标准,就要对城市防洪堤进行加固加高,如果处理不当,必然对城市的规划有所影响,对城市的发展不利。所以城市防洪堤防问题,还需要加以重视解决,以下是几点解决方案。

1、科学合理制定地方工程

城市防洪堤的建设要符合科学型,堤防的高度取决于洪水水位,根据实际情况,波浪爬高和安全超高都采用《地方工程设计规划》(GB 50286-98)的公式计算,这样的高度留有一些空余。首先,波浪爬高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中,特别是内河城市,洪水流速大,水面宽度都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水位持续时间短,与设计风速的组合机率非常少;其次,由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堤防工程,特别是老城市,大多与道路结合,堤身经砌护后安全性比较高,可以经受短时间的越浪。并且大部分城市洪水涨退速度快,高水位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可以根据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实际情况,来适当的降低城市防洪堤防的安全超高,但是在防洪堤身结构和基础的处理方面要增加可靠的安全度。

2、城市防洪堤防工程要依靠城市经济发展,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

城市防洪建设,必须要顺应自然条件,服从流域防洪规划,为保证排洪的需要布置堤岸线。同时,要对城市的总体规划负责,服务于城市的总体规划。

3、要重视城市防洪堤防工程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要充分考虑到城市旅游,景观,公共设施等与堤防建设的结合。很多城市滨江地带都是重要的旅游风景区,既是城市居民聚集地,也是旅游者观光自然,感受城市的重要区域。所以要充分注意城市防洪堤岸建设时,两岸的生态环境、景观设施、遵循科学自然的原则,使之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

4、合理选用城市防洪堤防结构型式

在城市沿江范围建设堤防,要注重城市的自然环境,节省土地使用等要求。如果条件允许,可考虑堤防与城市交通道路结合建设,并且与城市交通道路连接,发挥防洪工作中非汛期时道路的作用。

5、堤防建设与城市排水,污水处理工程相结合

在以往的成功规划中,城市建筑部门负责城市的排水规划,水里部门负责防洪规划,认为的把城市的防洪与排水截然分开。在排涝的计算方式上,两个部门各不相同,导致城市的与城市洪水计算不能衔接。所以建设中可以把城市排水与防洪工程结合起来,将城市规划中污水处理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考虑。

结束语

城市防洪堤是保护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个免遭洪水侵害的重要上程。防洪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个,因此,一定要把好堤坝质量关,针对堤坝不稳固等问题进行整治、加高、加固,确保防洪堤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重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百春.浅谈堤防工程防洪抢险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3.(07).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篇4

关键词:水利水电规划;频率计算;设计标准;适线法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2-0195-02

目前频率计算的方法多采用适线法,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适线方法:一种是目估经验适线,通过主观判断,决定适线的优劣,此法虽然简单灵活,并反映设计人员的经验,但适线因人而异,任意性大;另一种是计算机适线,把理论频率曲线与经验频率点据的拟合误差作为适线准则,优选统计参数,求得最佳的拟合曲线,但是这种方法不便处理样本资料中的特大或特小水文数据,编制和使用电算程序时要特别注意。

一、适线法

绘制理论频率曲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经验频率曲线的外延问题。我国水文界目前普遍选用的理论频率曲线为P―M型曲线,它是由三个统计参数(X、CV、CS)决定的。三个参数从理论上讲应是总体的统计参数,但水文变量的总体是无法知道的,通常只能由样本资料用矩法公式求出其三个统计参数,而样本统计参数都具有抽样误差,这就使由样本统计参数确定的P―M型曲线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分布规律。生产上通常采用调整样本的统计参数及相应P―M型曲线来拟合样本的经验频率点据,以尽可能减少参数估计的抽样误差和系统误差,进一步探求总体的概率分布,这个过程在水文上称为适点配线法,简称适线法。适线法得到的成果仍具有抽样误差,而这种误差目前还难以精确估算,因此对于工程上最终采用的频率曲线和相应的统计参数,不仅要从水文统计方面分析,而且还要密切结合水文现象的物理成因及地区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二、设计标准

所谓的设计标准,就是指备用水部门的用水和水利水电工程自身、下游防护对象允许破坏的程度。这种允许破坏的程度是建立在频率基础上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广义上的设计标准分为兴利标准和防洪标准两种。

(一)兴利标准

兴利标准是用设计保证率来表示的。兴利的内涵非常广泛,通常包括灌溉、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养殖等。若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各个用水部门的用水要求,就需要工程规模大一些,因而造成投资增大。而多追加的投资和增收的效益相比,是否经济合理,这就要进行分析论证。如果增收的效益远比追加的投资小,就没必要把工程修得很大。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时,一般不要求百分之百地满足各个用水部门的用水需要,而是允许适当断水或减少供水量,这就要求研究各用水部门允许减少供水的可能性和合理范围,定出在多年工作期间,用水部门的正常用水得到保证(或不破坏)的程度,这一保证用水(或不破坏)的程度就是设计正常用水保证率,简称为设计保证率。

设计保证率是指各用水部门在未来长期内,按规定用水量保持正常工作而不受破坏的频率。设计保证率的选定,实质上是一个确定缩减用水合理程度的经济权衡问题。设计保证率若选得过低,则正常用水遭受破坏的机会将增加,从而引起国民经济的损失。相反,设计保证率若选得过高,虽然用水部门用水保证率得到提高,但要增加工程投资和其他费用,使工程效益和投资的比例减小。因此,设计保证率应该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并考虑其他影响来选择。然而这种经济论证,无论在方法上还是技术上都很复杂,是难以做到的。在实际工作中,设计保证率是通过国家规范的形式,根据各部门的用水性质、要求和重要性,以及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来确定。

灌溉和水力发电的兴利标准见表1、表2,其他用水部门的兴利标准参照有关规范选用。

(二)防洪标准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除了兴利外,另一主要作用就是防洪。根据《防洪标难》(GB5020l-94),防洪标准是指防护对象防御洪水能力相应的洪水标准。这里的防护对象不仅指自身没有防洪能力需要采取防洪措施的保护对象,如城市、乡村、工矿企业和机场等,还包括能保护其他防护对象安全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本身,如水库、堤防等。防洪标准原则上应在准确预报未来洪水的基础上,通过投资效益综合经济分析来选定。然而和确定设计保证率一样,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只能采用统一规定的洪水频率(重现期)作为防洪标准。根据工程的重要性以及社会经济等综合因素,仍然以规范的形式给出。

我国现行的防洪标准分为设计一级标准和设计、校核两级标准两种情况。根据防护对象的不同,其防洪标准可采用设计一级或设计、校核两级。这里的设计标准是指当出现小于或等于这种标准的洪水(设计洪水)时,应保证防护对象的安全或防洪设施的正常运行。校核标准是指遇该标准相应的洪水(校核洪水)时,采取非常运用的措施,在保障主要防护对象和主要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允许次要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及次要防护对象受到一定的损失。

水库、水电站、城市、乡村和工矿企业的防洪标难见表3、表4,其他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参见有关规范的规定。

三、结语

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工程所在流域已经发生的水文过程,预估未来工程运用期间的水文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径流调节计算,从而确定工程的规模和尺寸。作为由样本资料估算总体统计参数和探求总体概率分布的一种有效方法,适线法频率计算是可以用来推求未来水文过程的,因为未来水文过程也是水文总体过程的一部分。所以,生产上根据水文样本资料,通过频率计算适线,把最后选定的理论频率曲线近似地作为水文总体的概率分布,在该曲线上可查得该水文总体的另一个样本值(某一频率户的设计水文变量值xp)。频率计算方法是目前推求设计年径流和设计洪水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宝璋.水资源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2]蒋金珠.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2.

[3]崔振才.水资源与水文分析计算[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4]崔振才.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5]吴明远,詹道江,叶守泽.工程水文学[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85.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环型溢洪道;旋流;消能;防涡设施;设计与试验研究

1. 工程概况

某河流流域面积为21Km2,为山区雨源型小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具有峰量集中,涨峰历时短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导致地面硬化,水流下渗量减少,加大短时地表径流。由于历史的原因,河道过水断面减小,阻水建筑物多,河道行洪能力差,加上局部河段地势低洼,致使上游地区及市区暴雨强度较大时,极易形成内涝,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解决水环境问题,拟在修建一条排污分洪隧洞。

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分泄河道汛期大部分洪水,提高防洪能力。枢纽工程由环型溢洪道、隧洞等两大部分组成,其最大排洪量为100m3/s。

2. 进口方案比较

为减少洪水对工程的影响,该工程分洪隧洞的进口引渠与河道呈83°的交角;该河道河槽底部高程1062m,设计水位时的流速为V0=4.97m/s,这有别于水库近似V0=0m/s行进流速。在布置设计时研究过三种可能的布置形式:

2.1 竖井式溢洪道。传统的竖井式溢洪道由环型堰、渐变段、竖井、弯管及泄水隧洞进口四部分组成。其消能机理是,当环型堰进口曲线下端的高速水流脱离井壁时,挟带空气射入消力井中,与井底的水相互碰撞和井壁摩擦消能。根据其消能机理在布置设计其需要一段较长的渐变段、竖井、弯管来控制水流,使水流在其中充分消能。

2.2 环型溢洪道。环型溢洪道由环型堰、消力井和消力井三部分组成。与竖井式溢洪道相比其少了渐变段、竖井、弯管,增加了消力井。其消能机理是,经过引渠引入的水流,进入环型堰进口时,在环型堰曲线下端形成高速射流,脱离环型堰壁后,挟带空气射入消力井中,与消力井的水垫相互碰撞消能。

2.3 龙抬头式溢洪道+消力池消能。采用龙抬头式实用堰引流,使水流进入消力池消能。竖井式溢洪道与环型溢洪道相比虽然工程投资相当,但其水垫较浅,消能效果没有环型溢洪道的好;再加上受渐变段、竖井,尤其弯管的曲率半径R不能满足2~5倍控制段直径要求,使得输水隧洞内会出现不稳定的流态,甚至在弯管部位会出现很大的负压。而环型溢洪道正好克服了这些缺点被确定为实施方案。环型溢洪道与龙抬头式溢洪道+消力池消能相比减少占地约40%.综上所述,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上分析,采用较安全可靠的环型溢洪道比采用竖井式溢洪道、龙抬头式溢洪道+消力池消能均节约投资1/4~1/3,并减少占地约40%.而且更为安全可靠,大大降低泄洪的声响及水雾,大大提高防洪能力,工程的建成并不对周边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3. 环型溢洪道的设计

该工程按2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按《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本工程等别为II等,环型溢洪道等永久建筑的级别为2级。环型溢洪道由引渠、环型堰、消力井三部分组成。

3.1 环型溢洪道的理论分析。由于本工程受其用地的限制,进口引渠位于距河道转弯上游凸岸一侧的约25m的河道上,该处河道水流流速约4m/s,使得进口引渠的水流有偏流现象,水面高差0.5~0.8m.由于偏流的存在,环型溢洪道水力学参数的求解必须借助于旋流理论根据质量守恒及动量守恒导出的连续性方程与动量方程(又称N-S方程):

3.2 环型堰设计。

3.2.1 定型水头的确定 现行《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明确规定:当采用低堰时其定型水头取Hd=0.65∽0.85Hmax,结合本工程大多数情况是在低水头运行和洪水有陡涨陡落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引渠内有4m/s左右的的初始流速,为增加泄流量,确定采用定型水头Hd=0.808Hmax的定型水头。

3.2.2 圆形控制段半径的计算 已知该工程的该工程的分洪流量为100m3/s,根据堰流流量公式。

3.2.3 堰面曲线的设计。根据进口处的实际地形条件环型溢流堰布设为低堰,堰高Hp=0.5m.堰面曲线的设计象一般实用堰和竖井式溢洪道一样,环型堰的形状(漏斗段)是根据锐缘薄壁环堰的水舌下缘剖面绘制。R堰顶半径为3.3m及Hp=0.5m,根据Hp/R及定型水头Hd查文献1上的相应表可得的堰面曲线坐标。

3.3 消力井的初步设计。现行《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D134-84规定,混凝土衬砌隧洞要防止高速水流的冲刷,喷锚衬砌的允许流速,一般不宜大于8m/s。根据动势能转换原理可求得本工程跌落进消力井水舌的入水流速V=16m/s。大于喷锚衬砌的允许流速,接近高速水流的范畴。为减少对隧洞的冲刷降低流速,必须采取消能措施进行消能。本工程拟采用的消能措施是消力井。其几何尺寸主要是先根据跌落进池中水流共轭水深和水跃长度初步确定,经计算本工程的共轭水深为4.6m;水跃长度6.4m.考率到本工程的进口流态较复杂,为工程的安全,在布置设计时考虑充分的消能率池深取为5.21m,直径为8.6m.

因此,还需用水力试验来加以研究确定,并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一个比较简单易懂的数据。

3.4 理论消能率的计算。消能率是评价消能工消能效果的一个指标,其等于经过消能的能量损失与泄洪隧洞进口段总能量之比;而经过消能的能量损失等于该泄洪隧洞进口段总能量减去隧洞进口段总的能量之和。经计算隧洞洞内在设计水位时的流速为4.1m/s,则消力井的理论消能率为73%.以就是说跌落进消力井水舌的入水流速V=16m/s的水流,在进洞时其流速接近洞内在设计水位时的流速为4.1m/s,则表明消能较好。在工程布置时还需研究合理可行的消能放涡设施。以用于提高其消能率。

4. 试验研究环型溢洪道是一种新泄洪方式,工程实例较为少见

对于偏流现象目前还不能对之进行较为精确的水力学计算。亦不能计算进口河道偏流对环型堰泄流能力的影响;以及为对防涡设施的进一步研究,为枢纽建筑物的结构布置提供试验依据。这也是进行水工模型试验的目的。

试验主要研究泄洪隧洞单独泄洪和泄洪隧洞与下游河道联合泄洪两种方式。上游河道控制最高水位1067.00m时,泄洪隧洞单独泄洪最大泄流量100.00m3/s,泄洪隧洞与下游河道联合泄洪时,最大泄流量140.00m3/s,下游河道控制流量40.00m3/s,泄洪隧洞泄洪流量100.00m3/s。水工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为正态模型,几何比尺采用1:20,满足糙率相似。经过对五种方案的试验研究,实测了模型中的各种水力参数、流态和消能特性,并为工程设计推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4.1 进流水力特性。本工程引渠方向与河道呈83°的交角,使得行近水流具有较大的初始环量,造成进流流速分布极不均匀,引渠左右流速差达4.00m/s.且存在较大横向水面差,横向水面差值为0.5~0.8m.并且在进口上游无任何调节及稳流设施,水流从河道经宽顶堰直接进入环型溢洪道,致使水流流速较大,高达8m/s,极大影响了进流流态。若不采用防涡设施或采用不当,将会使环型溢洪道的下泄水流产生较强的竖轴吸气旋涡,产生巨大的声响。同样由于环型溢洪道周边进流分布极不均匀,在环型溢洪道面上产生局部负压,对建筑结构极为不利,严重降低了环型溢洪道的泄流量,使上游河道水位大幅度升高。

在泄洪隧洞与下游河道联合泄洪方式时,由于下游河道泄流,环型溢洪道引渠进口水流的主流下移,致使进口的进水角增大,增大了行近水流的初始环量,加剧了环型溢洪道的横向绕流,最大横向绕流流速达10.89m/s,水流流态更加紊乱,同样若不采取工程措施,将会使得竖向环型溢洪道在联合泄流时较单独泄流时的泄流量要低。

4.2 防涡设施的确定。该工程环型溢洪道来流流速较大,偏流现象严重,流速分布极不均匀,在环型溢洪堰前产生较大的横向绕流,水流流态更加紊乱,影响泄流。设计时拟在堰顶上布置了四个防涡墩的工程措施,但对于其防涡效果如何,还需进行试验进行研究。

4.2.1 不设防涡设施。不设防涡设施时,由于受到上游来水极不均匀的影响,在环型溢洪道前产生较大的横向流速,导致水流的旋转,随着流量的增加进口漩涡直径及强度亦逐渐加大,溢流能力较低。在流量Q=61.00m3/s环型溢洪道单独泄流时,进口旋涡直径5.60m,并伴随着巨大的声响,上游河道水位1067.14m,已超过最高防洪水位。

4.2.2 环型溢洪道周边设3个防涡墩在环型溢洪道周边设3个防涡墩,墩与墩之间夹角12°,墩的位置经试验调整确定,1#墩轴线与引渠对称中线的夹角25°。

受水力条件的影响,环型溢洪道周边存在旋转水流,流态紊乱,环型溢洪道周边进水不均匀。在环型溢洪道单独泄流流量Q=100.00m3/s时,上游河道水位1066.24m。在环型溢洪道与下游河道联合泄流流量Q=140.00m3/s时,环型溢洪道后侧的横向流速为10.89m/s,上游河道水位1067.42m,超过校核水位0.42m。

4.2.3 环型溢洪道周边设4个防涡墩在环型溢洪道周边设4个防涡墩,墩与墩之间夹角90°,1#墩轴线与引渠对称中线的夹角45°(该方案为原设计方案)。在环型溢洪道周边存在旋转水流,流态紊乱,环型溢洪道周边进水不均匀,在环型溢洪道上游的右侧1#防涡墩下游溢流面上产生负压,最大负压值为1.25mH2O。在环型溢洪道单独泄流流量Q=100.00m3/s时,上游河道水位1066.30m.在环型溢洪道与下游河道联合泄流流量Q=140.00m3/s时,上游河道水位1067.50m,超过校核水位0.50m。

4.2.4 设3个防涡墩和1个外防涡墙 根据在环型溢洪道周边设3个防涡墩方案与设4个防涡墩的方案试验成果比较,选定在设3个周边防涡墩方案的基础上,经不同位置和尺寸的比较试验,在环型溢洪道的横向对称线上的右侧边墙布置一宽为1.90m的外防涡墙。

外防涡墙截挡了右侧的较大偏向水流流速,减小了环型溢洪道周边的横向绕流流速,但环型溢洪道周边还存在旋转水流,流态紊乱,环型溢洪道周边进水不均匀,该方案水流条件较其它方案均有较大的改善。在环型溢洪道单独泄流流量Q=100.00m3/s时,上游河道水位1066.18m.在环型溢洪道与下游河道联合泄流流量Q=140.00m3/s时,环型溢洪道后侧的横向流速为5.34m/s,上游河道水位1066.88m,低于校核水位0.12m。

4.2.5 设3个防涡墩和2个外防涡墙 在环型溢洪道周边设3个防涡墩、1个外防涡墙方案的基础上,在环型溢洪道1#防涡墩的对称沿长线的边墙上布置一宽为1.90m的外防涡墙,成为3个周边防涡墩和2个外防涡墙方案(该方案为终结方案)。

5. 试验研究成果分析

5.1 试验成果。对该分洪隧洞工程的进口枢纽,进行了五种大方案十余种防涡墩布置方案的试验研究,对于环型溢洪道要使来水均匀地进入环型溢洪道,不发生旋转流动,仅仅具有适合的引水渠轮廓尚不能获得成功,还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水力边界条件,必需采用相应的防止漩涡的设施。环型溢洪道仅在周边设置防涡墩方案与环型溢洪道周边设置防涡墩和外防涡墙共同使用方案比较,在环型溢洪道单独泄流情况下,在Q=100.00m3/s时,宽顶堰出口平均流速,左右侧流速差从1.83m/s减至0.11m/s,在环型溢洪道与下游河道联合泄流流量Q=140.00m3/s时,宽顶堰出口平均流速,左右侧流速差从4.04m/s减至1.57m/s,在环型溢洪道单独泄流Q=100.00m3/s时,上游河道水位从1066.24m降至1066.18m,在环型溢洪道与下游河道联合泄流流量Q=140.00m3/s时,上游河道水位从1067.42m降至1066.38m,效果明显。

根据试验结果,将原设计环型堰上布置有4个防涡墩减少为3个,为更好的防止涡流的产生,在引渠边墙增加两道防涡墙。试验表明设计泄洪量Q=100m3/s时,最大动水压力为18.6mH20,最大冲击流速为8.7m/s;较入射水流流速V=16m/s减小了进一半,基本满足了喷锚衬砌的允许流速,一般不宜大于8m/s的要求。此时的消能率为58.2%,为理论消能率的80%,消能效果较为显著;而且这种消能形式结构简单新颖易于布置。

5.2 试验研究成果分析。鉴于水流边界的特殊性和环型溢洪道是一项较为新颖的结构,国内未见有类似的工程实例。对于防涡设施、消力井的布置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其中仅环型堰的孔口尺寸可以由堰流公式进行计算。其于未见有较为明确的理论公式计算,为此本设计与试验研究对此作了如下的分析工作。

在布置设计时只要满足消力井的长是环型堰的0.8倍,深度为0.5倍,同时满足落差的0.25倍;防涡墩和防涡墙是环型堰的0.2倍。即可满足要求。大大地简化了设计,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方便。

6. 结语

利用旋流场理论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大胆、巧妙地采用目前未见使用环型堰与消力井相结合,采用简便可行设置防涡墩和外防涡墙环型溢洪道的泄流消能方式。并经试验加以论证,成功地解决了进口流速较大且流速分布极不均匀,水力条件较为复杂的泄流和消能问题。再经具体工程实例的两个水文年度溢洪实践,表明该工程设计与研究的布置型式在满足泄洪和消能方面均达到设计预期效果。本设计与试验研究成果,比常规的设计可节约工程投资的1/4∽1/3;而且更为安全可靠。大大降低泄洪的声响及水雾,减少因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本设计与试验研究提出了简单易行的设计参数和成果。对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泄流及一洞多用中;山区狭长水库行近流速比较大或切向流速比较大的水库中,均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河流穿越;防洪评价;工作模式;阶段标准

中图分类号:TE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9-0086-04

1 概述

随着水利、环保等政府相关主管单位对建设项目的审批制度日趋完善和严格,对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到最后的竣工验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有利于改善国内工程建设环境、提高工程质量,利于长远发展。

以水利为例,自2006年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水建管【2006】190号)之后,各省区和各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逐渐规范了涉河建设项目的审批制度,并加大了执行力度。目前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大体有以下三个程序:

1.1 规划设计阶段

建设单位进行选址申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两项仅适用于点性工程,对于线性工程,一般仅口头征求意见即可,即便正式提交申报材料,水行政主管部门一般也不会出书面许可意见)―建设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设计和编制防洪评价工作,并将防洪评价报告提交水行政主管部门,进入审批程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防洪评价报告,并出具涉河建设项目许可文件。

1.2 施工准备阶段

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携水行政主管部门前期出具的许可文件、防洪评价报告、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到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手续―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并出具施工许可文件。

1.3 施工及验收阶段

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现场监督下施工(一般只在重要性高的河流处的施工中进行现场监督)―完工后,水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竣工验收。

虽然在工程建设中增加了很多繁琐的程序、在某方面影响了工程进展,但通过近几年灾害性天气和洪水的检验,在严格按照审批制度执行的涉河建设项目中,极少发生水毁事故。

涉河建设项目审批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防洪评价工作。防洪评价工作的作用除了程序需要外,最有意义的是在报告编制和审查中,也是对建设工程选址和方案合理性的审查和验证,从水行政主管部门角度为建设工程把关。

但由于防洪评价是近年来诞生的新兴事物,虽然水行政主管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规定,但还不完善。全国各省区和流域的要求均不相同,执行力也不同。另外不同性质的建设项目,在开展防洪评价工作时,其适宜开展工作的阶段、工作模式以及出现的问题均不相同。所以在具体操作时,容易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本文总结了在开展西气东输二线(以下简称:西二线)河流穿越防洪评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油气管道工程河流穿越防洪评价工作如何开展提出了建议。

2 工程概况

西二线管道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经西安、南昌,南下广州,东至上海,由1条干线及8条支线组成。途经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区,沿途穿越新疆内陆河、长江、黄河、珠江四大流域。包括长江盾构隧道穿越、钱塘江盾构隧道穿越、渭河定向钻穿越等河流大中型穿越工程多达296处。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开展防洪评价工作的河流穿越工程多达732处,详见表1:

西二线河流穿越防洪评价工作从2008年初开始至今,历经四年,成效显著,但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使得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量,影响了工程进展、增加了投资。

3 西二线河流穿越防洪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西二线河流穿越防洪评价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防洪评价工作模式问题;评价单位工作效果问题;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要求不同;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开展防洪评价工作的河流标准不同;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穿越工程位置调整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这几个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如下:

3.1 防洪评价工作模式问题

由于行业和工程的特殊性,业主委托设计单位全权负责河流穿越工程的防洪评价工作,包括委托评价单位编制防洪评价报告、报审以及到水利部门办理相关报批手续等工作。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优点和难以解决的缺点。

3.1.1 优点:

(1)可以解决业主人力资源相对不足问题。为了解决开展防洪评价工作存在的工作量大、程序复杂、周期长,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问题,采用由设计单位委托并配合评价单位编制评价报告,负责办理各项报审和报批工作的模式,经实践证明,效果总体良好。

(2)设计直接与防洪评价单位沟通,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便于进度和质量控制、资料交接。

3.1.2 缺点:

(1)在办理报审和报批等手续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如水利部门提出经济补偿、想承担一定的设计、咨询和施工业务时,设计单位与评价单位无权决定,需要向业主反映情况,影响工作进度。

(2)不符合建设项目程序。防洪评价及其他评价工作均应该由业主单位委托,设计及相关单位配合。

3.2 评价单位工作效果问题

在西二线河流穿越防洪评价工作中,大多单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为前期设计、施工手续办理等工作正常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也有个别单位由于工作能力和单位体制原因,工作效果不尽人意,体现在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进度和质量上、开展报审和报批工作的进度上以及从水行政主管部门反映的口碑上。

西二线河流穿越防洪评价工作中由此原因出现过如下几个问题:冲刷成果不准确导致穿越方案存在风险;编制报告质量差、工作态度差导致不能在防洪评价报告专家审查会一次通过,造成设计及防洪评价工作的反复,增加了工作量和费用,影响了工作进度;编制报告进度慢、外协能力差,影响了工作进度。

为了工程建设的合规性,应由业主负责防洪评价工作的委托、合同签署及各项管理工作。设计及相关单位积极配合。

4.2 评价单位的选择问题

西二线的防洪评价单位均通过招标方式在技术和商务两方面择优选取。期间,由于自身的经验和认识变化问题,按时间顺序经历了开始面向全国招标,后来面向穿越工程所在的地方评价单位招标,最后回到面向全国招标的过程。

4.2.1 面向全国招标阶段。项目开始时,面对全国范围的具备防洪评价资质的单位招标,开展了西二线的控制性河流穿越工程及一些河流大型穿越工程的防洪评价

工作。

由于防洪评价作为新兴事物,设计、评价单位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河流穿越防洪评价工作的开展还处于探索和磨合阶段,在工作初期,进度和效果一般。并且,由于西二线工程对进度要求的特殊性,人为防洪评价工作进展滞后,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初步判断是评价单位能力问题和跨地域开展工作难度大的问题。

4.2.2 面向穿越工程所在的地方评价单位招标。在选择东段干线和部分支干线河流穿越防洪评价单位时,采用了面向穿越工程所在的地方评价单位招标的方式选择了一些地方水利厅直属的评价单位。而工作结果是:进度和效果基本与项目起始阶段选择的单位一致,个别单位的工作效果甚至更差。

经过工作实践检验,认为地方评价单位的工作能力和效果不一定比系统外的单位更好。根据存在的问题初步判断,选择地方评价单位可能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选择穿越工程所在地域内的地方评价单位,选择面窄,并且间接评价费用偏高。

(2)地方评价单位与水行政主管单位属系统内单位,甚至有上下级关系,虽然具有关系优势,利于开展外协工作。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导致缺乏服务意识,工作不主动,致使工作进度和效果反而不如外系统单位。

(3)由于地方评价单位与水行政主管单位的特殊关系,无法按合同规定约束评价单位。否则,就可能带来评价单位通过水行政主管单位给工程建设设置阻力。

4.2.3 面向全国招标阶段。相对于选择地方评价单位带来的问题,跨地域选择评价单位则具有显著优势:(1)跨地域选择评价单位,选择面宽,可以选择技术能力和外协能力强的单位,并且间接导致评价费用偏高;(2)服务态度好;(3)能够按合同规定约束评价单位。

通过项目中后期的防洪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表明:面向全国招标选择评价单位更有利于工作开展。

因此在油气管道工程选择河流穿越防洪评价单位时,建议面向全国招标选择。有特殊规定和要求的情况除外。

4.3 开展防洪评价工作的阶段

鉴于油气管道工程的特点,建议在初步设计阶段正式启动防洪评价工作。

为了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选择评价单位,能够尽早开展防洪评价前期调研工作,并且在必要时为初步设计阶段的穿越位置选址提出好的建议。

4.4 河流标准问题

根据西二线工作经验,大多东部省区和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均要求管道穿越的所有河流(包括规模很小的河流)都需要开展防洪评价工作。

而且,自2011年起,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小河流规划整治项目,几千条小河流、沟渠的设防标准均有所提高。可以说,针对所有河流开展防洪评价工作是一种

趋势。

因此,建议业主委托评价单位开展管道穿越的所有河流的防洪评价工作,在前期就彻底解决防洪评价问题,为最后的施工扫清障碍。

而对于可能不要求对所有河流进行评价的省区,为了节约费用、加快进度,也可以对工程范围模糊化,请评价单位承担该油气管道工程所经地区需要做评价的所有河流穿越的防洪评价工作。但这样将存在一定的费用风险、进度风险和施工阶段水行政主管单位再次提出补充评价的要求的风险。因此,不建议采用。

4.5 对防洪评价单位的建议

针对油气管道工程的特点,对防洪评价单位开展工作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4.5.1 严格按照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编制报告,保证报告质量,并对设计方案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4.5.2 与业主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汇报、沟通。由于业主对水利行业的一些规定不太了解,需评价单位及时提醒。

4.5.3 与设计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与设计进行资料交接和方案探讨。尤其及时提供河势分析和冲刷计算成果,在收到设计方案后,及时分析设计方案与河道、堤防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设计方案终稿之前,向设计提出防护和补救措施的建议。

4.5.4 加强与水行政主管部门人员及专家的联系与沟通,在将防洪评价报告正式报审前,请相关领导和专家预审,提前根据专家意见修改。防止正式专家评审会中出现提出问题过多,甚至全部的情况发生。

4.5.5 根据西二线小河流穿越防洪评价工作经验,如果受设计阶段制约,不能提交小河流穿越的具体方案,建议协调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业主、设计单位,简化对小河流穿越的防洪评价内容。如:对没有设计方案的小河流穿越进行列表说明,针对不同穿越方式、不同类型的小河流穿越工程提供典型方案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原则性的方案说明,最后统一进行评价。

4.5.6 学习、收集、归纳各种穿越方案的典型图,以及主要的施工方案、主要防洪影响、施工周期、度汛方案等。在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中可以有选择地作为素材

选用。

4.6 对设计单位的建议

根据西二线工作经验,在设计和防洪评价工作配合中,对设计单位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4.6.1 与业主和评价单位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掌握相关工作的进度和存在问题。并及时通过业主向评价单位提交勘察、测量及设计方案等资料,及时与评价单位沟通、探讨防护和补救措施。

4.6.2 配合业主、评价单位做好防洪评价报告审查工作,建议在参加评审会之前做好汇报方案的准备,包括制作PPT汇报材料和做好回答水利专家对方案提出的各种相关问题。防止正式专家评审会中出现质疑设计方案的情况

发生。

4.6.3 根据西二线小河流穿越防洪评价工作经验,如果受设计阶段制约,现阶段没有具体设计方案,应配合业主和评价单位,根据需要提供资料。如对没有设计方案的小河流穿越提供列表,并针对不同穿越方式、不同类型的小河流穿越工程提供方案典型图,有针对性地提出原则性的方案说明。

4.6.4 在设计中不要片面地为了降低投资和工作量,而减少单出图设计的河流穿越工程数量。在设计阶段前期,应结合水行政主管单位的要求和评价单位的建议,适当增加单出图设计的河流穿越数量。以满足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和审批工作的需要。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篇7

Abstract: Based on China's urban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put forward urban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ork problems, combined with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from the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standard, town planning, early warning system, continue to introduce high-quality personnel to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Strengthen pair of existing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aintenance and renovation, make town dweller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waterlogging disaster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for urban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ork,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management practice

关键词:城镇;防洪排涝;应对措施

Key words: urban; flood control; counter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镇防洪排涝安全是城镇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城镇防洪排涝安全依托于科学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组成一般

包括水库、堤防、内河、水闸、排涝站及滞洪区等防洪排洪设施,我国现存的城镇防洪排涝规划设计是以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根据城镇在区域规划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确定城镇规划期内的防洪类型及标准,来制定城镇防洪安全措施.。

一、目前城镇防洪排涝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对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党中央对城镇居民的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视,同过

去相比我国城镇防洪排涝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来看,仍然存在以

下诸方面问题:

1、城镇防洪标准偏低

我国长期以来的防洪排涝政策是立足于城市的,是将城市的防洪排涝安全放在首位来

规划设计,城镇的防洪排涝安全是为处于下游的城市服务的 另外,由于城镇防洪排涝安全设施发展比较缓慢,所以,我国城镇的防洪标准偏低,绝大多数处于中小河流地段的城镇低于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在遭遇大洪水时,大面积的农田被淹,民房被冲毁,农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和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

2、城镇防洪排涝技术落后

城镇的防洪排涝现在主要依靠现有的防洪排涝工程,这些工程多建于20 世纪 60 、70 年代,抗险能力较低。现代意义的防洪排涝除依靠工程建设以外,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如防洪信息管理系统 洪水预报系统等这些新技术在城镇防洪排涝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对现有工程的维护,加固技术也停留在相对落后的水平。

3、城镇建设规划不合理

由于城镇建设规划是总体的全面的规划,规划的内容涉及到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设计

时并未考虑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城区内的雨水灌渠或者是雨水排放系统,在分期分

阶段建设过程中遭遇超过防洪规划重现期设计标准的降雨强度,排洪设施无法及时排除暴雨

产生的雨水,造成雨水蓄积形成内涝区 在城镇规划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时序性问题,局部地区尚未建设到规划设计的排洪或排水的标准,也是造成内涝的原因之一。

4、城镇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

我国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在各级城市当中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管理体系,也都有了相应的防汛组织体系 但在城镇及农村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着当洪水发生时,信息传递不畅,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薄弱,预报预警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在城镇建设和防洪管理上,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镇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缺乏包括洪水保险 城市居民紧急疏散 撤离及救灾措施等内容在内的城市

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以确保城镇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各种城镇生命线网络

系统,并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尽可能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防洪排涝工程的施工技术

城区防洪堤工程设计采用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与土堤相结合,工程规模为Ⅲ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 级,设计洪水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地震烈度设防标准为Ⅳ度。

1、堤基施工

堤基施工的首要任务是按设计要求进行清基。按设计断面放线,确定清基范围,边界应在设计结构边界以外 50cm。迎水面浆砌石基础开挖时如果超挖,则应加大基础厚度,不得回填。堤身填筑前应进行削坡处理,清除区域内全部树根、杂草、垃圾、废渣及其他障碍物。当基础为粉细砂层时,应将粉细砂全部清除,使堤基和堤身全部坐落在砂砾层上。堤基表层的不合格土、杂物、植物等必须清除干净,并不得作为堤身的回填土,清基深度≥20cm。

2、堤脚浆砌石施工

(1)浆砌石材料要求石料表面无泥垢、 油渍等污物,并保持砌筑时表面湿润。砂浆配合比必须经试验。

(2)按照设计尺寸放样,开挖基坑,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砌石施工。

(3)浆砌石体采用铺浆法砌筑,铺浆厚度30mm~50mm。砌筑时,石块分层卧砌,上下错缝,内外搭砌。不采用外面侧立石块、 中间填心的方法,不出现空缝。

(4)砌体的布置和尺寸以及分缝必须满足施工详图要求。

(5)施工中如遇小雨,应适当减少水灰比,同时应做好表面防护;遇大雨时,须保护好已砌工作面。

(6)砌筑过程如因故临时间断,应预留阶梯斜槎。继续砌筑前应将砌体表面的浮渣清除干净。

(7)浆砌石堤脚要留伸缩缝,间距一般为15mm~20mm。伸缩缝为空缝,不作填充物。

3、堤身砌筑施工

(1)堤身砌体材料选用石质坚硬新鲜未风化岩石,冻融损失率小于1%。 堤身浆砌石采用上下两面平行、无尖角、飞口、薄边、有砌面的长方体块石。

(2)砌筑前,应在砌体外将石料上的泥垢冲洗干净,砌筑时保持砌石表面湿润。

(3)浆砌石采用座浆分层砌筑,铺浆厚度宜在 30mm~50mm之间。随铺浆随砌石,砌缝需用砂浆填充饱满,用铁杆捣实,做到不漏填、不空填、不得无浆直接贴靠,严禁先堆砌石再用砂浆灌缝。

(4)浆砌石要上下层错缝砌筑。砌体外观面应平整美观,预留约3cm~4cm砌缝。

(5)浆砌体勾缝前应清缝,用水冲洗干净并保持缝内湿润,砂浆分次向缝内湿润,分次向缝内充填密实。

(6)浆砌体砂浆配合比应按设计标号通过试验确定。施工过程在砌筑现场取样试件。

三、保障城镇防洪排涝安全的对策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规划应在充分分析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城镇生产生活

实际情况和城镇建设规划提出切实的应对解决措施,在保障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社会和谐,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在实现防洪排涝安全目标工作实践中以下几项措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1逐步提高城镇防洪排涝标准

城镇防洪标准既关系到城镇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又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是城镇防洪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洪标准定得愈高,防洪效益也就愈高,所需的工程投资也就愈大、防洪标准定得愈低,城市防洪安全性和防洪效益也愈低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固定资产的数额也在不断增长,发生同样大的洪水,同样的受灾面积造成的损失将成数倍增长。因此我国的现行城镇防洪标准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予以适当提高。

2 城镇防洪排涝规划应与城镇建设规划同步进行

应处理好城镇防洪排涝规划与城镇建设发展规划间的关系,在城镇发展规划中注意防

洪排涝问题,明确城镇防洪建设的方向、总体布局、 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防洪排涝设施与城镇基础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另外,在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问题上必须考虑防洪能力的补偿,配套建设好排水设施,内外排水要统筹考虑在城镇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要预留出水口或配套建设排涝泵站,将重要关键的设备用房规划设置于高暴雨重现期的规划内涝水位之上。

3建立城镇防洪涝灾害预警预报机制

防御城镇洪涝灾害需要气象、水利、城建水务等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需要建立有效机制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城镇防洪涝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各相关部门可根据预警标准的各类信息,立即启动预警系统,并通过通信、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方式向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分层次、分类别地有关防御灾害预警信号,将洪涝灾害对城镇的影响降至最低。

4、加强人才引进和高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进步,防洪排涝工作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技术掌握多与少直接影响到

防洪排涝工作效率和效果,也最终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一些高新技术的使用,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增强防御工程运转的协调性 如信息管理技术的引入,可以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在洪水发生的情况下,为救灾决策和快速反应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为指挥抗洪救灾提供通讯保障,并跟踪 反馈各项命令的执行情况,以达到减少人员 耕地 财产和资源损失的目的

5、做好城镇居民的防涝减灾常识宣传普及工作

我国的防洪排涝工作主要由政府和人民军队来完成。长期以来,由于对城镇所存在的洪

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特别是对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宣传不够,除遭受过洪涝灾害的城市居民

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多数地方居民对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在

发动城镇居民投入防洪减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没有考虑足够的防

洪排涝减灾对策,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既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在洪涝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不但不能成为防灾减

灾的积极因素,反而却成为防洪减灾救助的对象。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防洪排涝问题将逐步成为城镇规划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正确分析城镇防洪排涝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科学的

解决方案及应对措施,这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广大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篇8

几乎每隔几年,每当汛期来临,中国大江大河的洪水,就会聚集全国人民焦虑的目光。

但许多人并不知晓,山洪已经和大江大河的洪水一样,逐渐成为中国自然灾害“全景图”的重要一角。

山洪特指因降雨在山丘地带引发洪水,进而引起的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与大江大河汛期洪水不同,山洪具有突发性、成灾极快、破坏力大、预测预防难度大的显著特征。

据《财经》不完全统计,今年进入汛期以来,重庆、云南、湖南、陕西、四川、广西等地,因山洪灾害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300人,远远超过同期大江大河洪水所造成的死亡人数。

又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统计,到2006年,全国因洪涝灾害而死亡的总人数中,有超过七成是死于山洪灾害。而在1991年,这个比重才只有四分之一。

即使这个比例,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仍然是被低估了。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直言,2001年以来,山洪灾害的死亡人数及其占洪水灾害死亡人数的比例均呈上升态势。在2006年全国因洪水死亡的人数中,实际上“95%以上都是山洪灾害造成的”。

山洪灾害,在中国存在已久。国家防总办公室防汛一处处长尚全民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仅从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山区因洪水累计死亡人数已达18万人,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高达400亿元。

总体而言,由于山区人口相对稀少、经济不够发达,因此山洪造成的损失通常难以与平原地区爆发的大江大河等全流域洪水相比,因此在传统上并未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过近年来,情况却发生了逆转。在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梁志勇看来,一方面,随着中国大江大河治理工程逐步完成,以及抗洪思路的变化,因大江大河洪水而致死的人已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的扩张,不少山区也逐渐开始成为新的经济“活跃地带”,一旦灾难发生,可能造成的人和物的损失都在急剧增加。

在中国,除了重庆,云南、贵州、湖南、甘肃、陕西、广西等山丘区占总面积80%以上的省份,也都属于山洪高发的重点地区。重庆,更被认为是高发地区中的“高发地区”。

作为最直接的结果,就表现为山洪在洪灾死亡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在过去十多年来迅速抬升。

针对这种局面,2002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做出批示:“山洪灾害频发,造成损失巨大,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把防治山洪灾害摆在重要位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山洪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综合防治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之前,中国和欧美许多国家一样,都将山洪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作为地质灾害的一部分,归地质部门管辖。在美国,这个主管机构是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中国,则由国土资源部负责管理。

此后,随着山洪灾害作为一个中国特有的独立名词地位上升,其管理权也移交到了更具协调能力的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02年12月,由水利部牵头,五部委联合组建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并由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担任组长。

2005年6月,黑龙江沙兰镇中心小学遭到特大山洪袭击,117名师生死亡,举国震动。此后,关于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进一步被强调。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ege”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班主任学期总结会简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1月25日下午1点,洪武北路小学开展班主任学期总结会,本次会议由德育副校长华芳主持,校长戴守能、大队辅导员陈思源和全体班主任老师参加本次会议。

首先,华副校长根据各班得分数据总结了本学期的各项德育工作,肯定了班主任老师在这一学期的辛勤劳动,特别是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了显著的变化,以《一日常规歌》为抓手,洪小学生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以荣誉本为载体,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老师的细致入微还体现在学生规范的乒乓操、干净的就餐碗、准确的眼保健操等方面。

随后,两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为大家带来了家校工作的经验分享,徐九兰老师就与家长间的小故事入手,分享了与家长共同引导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戎天婷老师强调了家校合力的重要性,一个班级只有师生家长共同养成好习惯,传播正能量,才能共同进步。她们的分享精彩深入,总结的都是班主任工作的切身感受以及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

临近寒假,防疫工作也是班主任们最挂心的部分,华副校长详细传达了上级部门对学校防疫,假期学生防疫的相关要求,嘱咐老师们防疫工作不容小觑。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篇10

[关键词] 企业;防洪防汛;规划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40

[中图分类号] F273;TE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066- 02

1 企业防汛防洪工作的必要性

洪涝灾害始终是国家的心腹之患,防洪防汛是我国水利事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998年遭遇洪水灾害之后,水利界对此次洪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充分认识到过去防洪防汛策略的不足,认为人类不可能消灭洪涝灾害,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于天然气企业来说,一旦遭受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防洪防汛工作的效益是巨大的,没有防洪防汛工作,企业的生产及发展就失去了保障。为了保障天然气企业的安全、顺利生产,一定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与塌陷对于站场、天然气管道等生产设施的威胁,进行认真的规划,结合企业生产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过去防洪工作的经验教训,遵循上级防汛部门的防洪规划要求,扎扎实实搞好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2 企业防洪防汛工作的设想与规划

笔者认为,防汛工作要在“防”字上下工夫,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忧患意识,需要采取“亡羊”之前先“补牢”的办法,对发现的安全薄弱环节,不要等、不要靠,及时制订详细的维修计划,排除安全生产中的隐患,对安全隐患问题要有超前整治防范意识,做到安防于未然,确保安全生产长治久安。防洪工作要在“洪”字上下功夫,结合以往防洪经验,充分预想、预判当前及未来洪水的危害性及覆盖面,全面监控危险点,将工作提前做充分、做细致,制订周密的防洪防汛应急预案,确定组织机构及相关责任、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和保障措施等,同时,加强人员值班,保证物资充足,尽可能地减少灾害损失。与此同时,防洪工作离不开它的“眼睛”,即准确的气象预报,时刻要与气象部门保证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地获取雨情和水情,并传达到企业下属各单位。

对于天然气企业防洪防汛工程的建设,本文提出以下规划:

第一,做好安全责任制落实,实行主要领导对防洪防汛工作全面负责、逐级负责、岗位负责的安全负责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考核到位、预防到位”。

第二,对于企业负责的防洪设施及时进行加固, 从根本上提高抗洪能力,有效解除汛期洪水对生产建设的威胁。投入经费并安排专职人员,对防洪设施常年进行整修填土与加强。对于天然气长输管道穿越地面低洼易积水区域、河槽等易受雨水冲刷外漏、受损区域,要进行及时的维护。

第三,加强环境的观测和综合治理,要对安全隐患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山洪、塌方以及泥石流的预防,可以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控,可以埋置地下水位传感器,实时监控地下水位,同时,在有塌方可能的地方建立地下水控制系统,当地下水位传感器探测到水位超标的信号时,即启动该水位控制系统,将地下水抽走排放到地表江河水网中。也可以自山体表面数米到数十米的深度(离山顶近的表面处的排水网不必深入山体中太多,但是离山顶越远的排水网深入山体的距离需要增加,因为山脚山体所受的压力大)开始设置排水网,保证山体中的水即使遇到暴雨,也可以迅速排到外面,不至于积压在山体内部。

第四,对于天然气管道穿越河段方面,在设计时应尽量减少破坏主河槽,限制开挖和扰动宽度,同时尽可能恢复原貌,管道穿越河段时主要应注意做好环境保护,避免水体污染,不影响河道防洪、泄洪。

第五,在管道等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对周围植被的破坏,对防护林、绿化美化用的花木草皮等进行培养与补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重点区域内配套建设防洪防汛值班室。

第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多种形式开展《水法》宣传活动,组织防汛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水法》知识培训,将《水法》与地方的防汛要求汇编发给企业各单位,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理。

第七,整顿防汛各项基础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建立防汛质量保障体系,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制定经济责任制、工作标准、岗位职责、月周工作计划和质量职能。落实好防汛物资储备及抢险队伍,做到有备无患。针对防洪防汛薄弱环节,进一步细化应急预案,为防洪抢险提供指挥决策依据,并认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防汛抢险能力。

第八,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实现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防洪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双达标。

3 结束语

防洪工作,事关大局。作为天然气企业,应对防洪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根据洪水特性、灾害成因、防洪要求、生产建设发展、已有的防洪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及管理办法,加上实施规划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规划。总结过去、抓住今天、着眼将来,防患于未然。从长远考虑,结合总体发展趋势,探索新路,开创切实可行的天然气企业防洪战略,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将生产、建设和防洪相结合,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实现利益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洪福.海事、拆船企业携手应对“海上巨无霸”影响防洪防台[J].珠江水运,2012(17):50-51.

[2]冯志国.企业水库《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编制情况及建议[J].电子制作,2013(14):218.

[3]郝福华.漳泽水库下游河道防洪能力分析[J].地下水,2009,31(3):7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