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校培训结业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9 11:10:43

团校培训结业总结

团校培训结业总结篇1

1,大学生或合同工人数多,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相对集中时,由集团职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训,共同考核.(不定期)

2,人数较少,分散时,由具体用人单位从中心具体班组负责培训,培训结果以单位和员工书面表格确认为证,职校负责抽查.

二,培训目的

1,让新员工了解集团,公司概况,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使其更快适应工作环境

2,让新员工熟悉新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与工作相关的安全,卫生知识以及服务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培训内容

1,中心(公司)岗前培训——中心准备培训材料.主要是要对新来员工表示欢迎;按照各中心(公司)行业特点,中心(公司)的组织结构,工作性质,中心(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和本公司服务行业基本素质准备手册或专人讲解;指定新员工工作部门的经理或组长作为新员工贴身学习的辅导老师;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2,部门岗位培训——新员工实际工作部门负责.

介绍新员工认识本部门员工;参观工作部门;介绍部门环境与工作内容,部门内的特殊规定;讲解新员工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流程,工作待遇,指定一名老职工带教新员工;一周内,部门负责人与新员工进行交换意见,重申工作职责,指出新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回答新员工的提问;对新员工一周的表现进行评估,给新员工下一步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3,集团整体培训:集团职校负责--不定期

分发《员工培训手册》——(简述**大学的历史与现状,描述**大学在南京市地理位置,交通情况;集团历史与发展前景,集团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集团组织结构及主要领导,集团各部门职能介绍,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等;集团有关政策与福利,集团有关规章制度,员工合理化建议采纳的渠道;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四,培训反馈与考核

1,各中心(公司)制作的培训教材须经过集团职工培训学校的审核,并交集团培训学校存档,所进行的中心(公司)部门培训应在集团职工培训学校指导下进行.各中心(公司)每培训一批新员工都必须完成一套"新员工培训"表格,部门中心(公司)集团职校的培训链,应环环相扣,层层确认

2,培训实施过程应认真严格,保证质量,所有培训资料注意保存,并注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3,培训结果经职校抽查后,统一发放培训结业证书;职校对各中心新员工培训情况每学期给各中心总结反馈一次.

五,新员工培训实施

1,召集各中心(公司)负责培训人员,就有关集团新职工培训实施方案,征求与会者意见,完善培训方案.

2,各中心(公司)尽快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落实培训人选,配合集团职校组建从上至下的培训管理网络.

团校培训结业总结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已经颁布,并将于今年9月1日实施。现将劳动部《关于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部门实际,参照以下意见,一并贯彻执行。

一、加强领导,做好《职业教育法》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各级劳动、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法》的学习、宣传工作,要结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精神,制定本部门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的计划,指导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全面理解和正确掌握《职业教育法》的精神实质。要组织本地区、本部门积极参加劳动部举行的《职业教育法》知识竞赛活动(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二、以《职业教育法》为动力,加大职业技能开发力度。

各级劳动、教育部门要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围绕年初全市就业工作会议提出的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任务要求,全面检查、总结上半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一步明确下半年的工作目标。特别要把企业职工培训、社会失业人员和下岗待工人员转岗、转业培训工作列为全年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重点来抓。要切实把职业培训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改善我市技术工人队伍结构。

三、推进职业技能开发集团建设。

组建职业技能开发集团,将培训、鉴定与职业介绍、就业实行一体化运作,是发挥劳动部门优势,进一步规范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推动职业培训与劳动就业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各区、县劳动部门要加紧制定本地区建立职业技能开发集团的方案,年底前完成集团的组建工作。

四、在优化、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技工学校的改革步伐。

今年,为适应首都经济建设的要求,根据各行业、企业发展的规划、目标,结合经济结构调整,我市进行了优化、调整技工学校布局的工作。各局、总公司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已分别提出了技工学校布局调整,专业调整的方案。下半年,要抓紧做好方案实施工作。对所属技工学校的调整工作,要加强领导和组织,并注意总结经验,使调整真正起到推动和促进技工学校发展的作用。年底之前,我市将对调整后的技工学校进行登记注册,各局、总公司要根据全市统一布置,做好技工学校注册登记的组织工作。

职业能力测试招生改革试点校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的职业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各技工学校要进一步探索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特点,依托于行业、企业的特点,加强校际间的联合办学,发展与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办学,使技工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一条密不可分的纽带。

五、做好职业培训机构的重新审核和布局规化工作。

团校培训结业总结篇3

少年团校是团前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少先队向共青团过度的组织管理形式,它集学习、教育、活动、组织、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以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总的指导思想,以学校总的教育方针和人才的全面培养为总的工作要求。

二、团校组织领导

团校直接在校党支部领导下,我们特聘请党支部书记赵敏为团校名誉校长,由团委书记刘亚坤为校长,孟洋老师为主要负责人,负责团校的一切课务活动,由各中队辅导员切实做好推优入团工作。

三、团校课程

1、团校课程结构由知识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本期团校集中授课五次。

时间地点内容安排主讲月日学校多功能厅开班仪式校团委月日学校多功能厅团的章程党支部书记月日学校多功能厅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团员校团委月日

学校多功能厅学唱团歌、学画团旗校团委2、活动课分别是

a、走访学习身边的优秀团员

b、参加一次青少年志愿者活动

c、组织一次团队活动

3、课程结束后,我们将举行严肃的团校结业考核,并接受团组织的进一步综合考核,考试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准予入团。

中学团委

xx年3月

中学少年团校章程

一、团校的办学目的

团校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素质优,发展全,层次高,作风硬,有理想,又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并从低年级的学生抓起,开始进行团的基础知识教育,做好少先队向团组织的过渡。同时,针对各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我国的国情和革命传统教育,以"三个代表"为指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团员意识教育,严格纪律,牢固树立模范带头意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增强团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以及使命和先进意识,成为学校中先进学生的代表,各项工作的主力军,党组织的后备军。

二、团校的宗旨

团校在于继承共青团的优良传统,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具有较为全面素质的共青团员。

三、团校的任务

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品格,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团校的组织形式

团校是对青年团员和先进的少先队员,进行高层次思想教育的阵地,团校的形式也必须有一整套规范化的教育和管理。做到教学有针对,学习有计划,读书有笔记,讨论有记录,结业有考核。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拓展培养学生的渠道,强化团校的育人功能,丰富育人内容,并和学校的教学育人互相丰富,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育人体系。

五、团校的课程设置

团校每学期最少开办一次,由学校团委负责并具体落实,学生在提出入团申请后,经团支部或联合团支部考察同意后,即可申请成为团校学员,在完成设置的课程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结业证书,具备合格结业成绩的学员方可考虑发展入团。

六、团校学员要求

1、拥有中学学籍的在校初中学生。

2、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人民,主动向团组织递交申请书。

3、在班内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积极参加或筹办班级活动,为推动班集体建设做出一定贡献。

4、学习刻苦,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成绩优良,遵守纪律。

七、团校考核制度

每期团课结束之后,进行书面考核,并检查学生一学期以来的书面学习体会,综合学生的日常表现,方可发给结业证书。

八、团校管理制度

1、学员应准时参加团课学习,课前5分钟做好签到。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应提前请假,否则视为旷课处理。

2、认真学习,做好笔记,并积极参加团校组织的活动,及时写出心得体会。

3、无故不参加团课学习和组织活动2次以上者,取消团校学习资格。

4、在学习期间,违反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情节严重者,取消团课考试成绩,并暂缓发展。

5、学生通过团校学习以及考核后,才有资格发展为团员。

中学团校工作实施细则

为了加强学校中学生团校工作,通过系统的团的基础知识教育、定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团的专项培训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切实抓好团前教育,保证团员质量,提高团员、团干部素质,使中学生团校成为实施团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建设的重要阵地,使学校中学生团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中学团校工作实施细则》。

一、中学生团校的基本任务依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以团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教育为内容,以授课和开展丰富的活动为途径,积极对少先队员和积极分子实施团前教育;搞好团队衔接;定期对团员、团干部进行专项培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二、团校工作1、学员:所有少先队员、申请入团的积极分子、团员、团干部必须参加中学生团校的学习,接受培训。初一年级完成团校学习的学生应达到学生总数的80%以上。

2、时间规定:团校每学期应开办一期,始时间为初一年级第一学期。团校的学习、活动每两周一次,每次不少于1课时。

3、教学内容及相应时间规定:

(1)团的基础知识教育要参考由团教工委编印的《中学生团校教材》。

(2)团员思想教育:结合团员思想实际,分阶段进行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教育。教育形式应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团内活动为主。教育对象为全体团员。

(3)团干部培训:定期对团干部进行岗位职责、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4)团员组织生活训练:通过团课教育树立团员意识,学习团组织各项制度。以建立和完善团的各项制度(团日活动、民主生活会等)为内容,通过培训为团支部工作起到示范作用,推动支部整体建设。

(5)社会实践:团校要结合思想教育内容积极开展参观、访问、社会服务、主体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中心团校集中组织综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方法:

团校教育教学结合学员身心特点,充分体现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充分开展社会实践,建立团校活动阵地,增强团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团干部培训和组织生活训练要突出实践性,利用实例观摩,分析讲评等形式进行。

5、团队衔接:

中学生团校是初中团队工作重要阵地,是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团干部队伍建设,搞好推优入团工作的保证。团校要把少先队员在团校学习过程作为培养和考察的过程,为少先队员加入团组织提供考核依据。

对优秀少先队员可吸收其参加团的有关活动,分配适当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建立支部培养干部。

6、师资:可聘请学校党政领导、教工团员、老干部、相关专业教师、先进人物、骨干学生团干部或专职团干部担任。

7、管理与考核:

(1)团的基础知识考核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闭卷考试、口试、团知识竞赛、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答辩等。以上形式的结业考核应与平时表现相结合作为最终考评成绩。

(2)上述考评合格者颁发"中学学生团校结业证"。

青春闪亮团旗飞扬

--中学xx年少年团校开班仪式

议程

一、介绍出席此次开班仪式的领导和来宾

二、团委书记宣读中学少年团校章程

三、书记讲话

四、少先队员代表发言

五、共青团员代表发言

团校培训结业总结篇4

SHANGGUAN Yi-qin, WANG bin

(P.E College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450002,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etition training system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football team in China, using experimental method, the paper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level” college football league system and the “two-level” “race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and other measures, builds “a foundation, four-level, three goals"”“race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system and two actual combat training model, and cracks down the two bottlenecks of the development in “Grade-two players” and “Team backbone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football team and department football team, which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sports talents, optimization of student football team-building, enrichment of campus sports and cultural lif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 level of the school.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public PE and speci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otball team; system construction

足球是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已经普及,[1]但专项教学竞赛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校代表队”建制和“竞赛教育”培训体制。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校内虽有“选项课”和“校联赛”的设置,但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与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需求上差距较大,“选项课”教学效能与“校联赛”竞技技能之间缺少合理过渡、有效转换,中间缺少一个“年级联赛”环节的过渡;在专项顶层设置上,没有“校代表队”建制的高校比例约占70%,“竞赛教育”培训仅限于少数学生裁判方面、缺乏参赛学生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的指导。现实中,有“选项课”普及而无“校代表队”提高,有“校联赛”组织而无“竞赛教育”培训,这种重视课堂、忽视课外、忽视竞赛教学培训的思想倾向和部分教师对体育专项教育培养目标层次的模糊认识,以及教学与赛制不能系统衔接的现状,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10年,“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提出学生足球专项团队“竞赛教育”培训目标,完善高校足球教学竞赛制度,建立“竞赛教育”培训以及校院团委管理体制,在探索高校体育专项教育整体改革、培养学生体育优秀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在全国中文期刊文献资料中,对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为此,将我们多年专项教学、竞赛教育培?实验的结果总结出来,供参考。

1研究方法

根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任务以及学校体育竞赛工作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专项发展的潜能和需求,我们将构建学生足球团队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1.1访谈法

课题组通过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校院代表队员,正在北京、南京、广州、西安、湖北、四川等农业院校和上海交大、西南财大、重庆工学院、天津商大、河南大学等22所国家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攻读农工、财经等学科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对河南省10所高校的调查,了解该校体育教学和足球竞赛培训情况。

1.2实验法

2000年3月至2010年11月,通过河南农业大学举办“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赛前采用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专题理论讲座、分析比赛和准备比赛、执法比赛、联赛总结等方法,对河南农业大学的99--09级足球项目的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组织者”、“裁判员”和校代表队员进行“裁判员”和“教练员”的培训。

1.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各项数据和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1.4逻辑分析法

根据足球教学竞赛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专项发展的需求,从建立校园“三级联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出发,探讨竞赛培训体制建立和实施培训教育对学生体育人才成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揭示其内在的成长规律和各个层次之间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逻辑发展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学生足球基础不同则发展目标各异。在我校,大学一年级参加足球选项课学习的人数达78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6.6%;大二时学生足球技能提高则参加比赛的需求增加。通过建立“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养学生裁判员833人,其中主裁判323人、助理裁判510人,获得国家二级裁判员53人,自1999年实施“双裁制”以来,学生独立执法比赛600多场,成效显著,开创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校联赛”的新局面。其次,培养学生教练员438人,其中院队教练306人,校代表队员132人,“校联赛”评选最佳射手8人、最佳阵容运动员88人。在上述1270余名体育骨干中,有83人考上本专业硕士研究生、12人考上博士研究生,还有毕业留校、高校任教等10多人。在2000-2006年期间,校代表队在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中,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和连续五届获评“体育道德风尚奖”。

2.1建立高校“三级联赛”竞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训学生裁判员、教练员,拓展参赛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多年竞赛实践,在体院支持和专项教师指导下,逐步完善“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三级联赛”竞赛制度,建立专项教师指导、院团委管理“大二联赛”、“校联赛”以学生工作为主培训“裁判员”制度以及院代表队参加“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专家指导院队组织者、校代表队员培训“教练员”的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如图1所示:

第一、培训学生裁判员:主要采用师生组合、学生以老带新的“双裁制”培训方法[2-3]。

(1)低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由专项任课教师指导、足球教研室管理培养低年级学生裁判员,15个学院可培训校内“助理裁判员”60人。

(2)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校联赛”,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培养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可培训校内“裁判员”60人。

第二、培训学生教练员: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竞赛指导与总结等方法。

(1)院队助理教练员培训,在“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组织院代表队组织者培训学生“教练员”30人。

(2)院队主教练员培训,在“高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校团委管理组织校代表队训练、指导校代表队员(部分院队组织者)培训“院队主教练”25人。

第三、提高学生运动员比赛技能:举办“大二选项班联赛、校联赛”,组织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发展参赛运动员技能,形成“二年级队、院代表队和校代表队”的运动员层次。

2.1.1创办“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建立学生裁判员培训制度,发展大二年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参赛学生实战技能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各个高校足球竞赛体系还不完备,校内仅有一个“校联赛”, 而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赛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上差距较大、中间缺少一个“基础”环节的衔接。

在我校,通过对大二足球选项课的调查,有89%的学生希望参加正式比赛,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专项训练、备战与指挥比赛的知识和技能,其中12%的学生希望学习裁判知识、掌握执法比赛技能。因此,我们在大一足球选项课基础上,创办“大二教学联赛”,将足球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衔接起来;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为“大二教学联赛”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0多年的教学竞赛实践证明,“大二教学联赛”在选项班与校联赛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为选项班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平台,可以弥补足球课中竞赛学时的不足,也为学生裁判知识技能“实践”提供机会,拓展了体育专项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了教学内容和方法[4]。

2.1.2建立“校联赛”以培训学生裁判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发展院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院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和大二教学联赛为“校联赛”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和“骨干”人才储备。“校联赛”为“大二教学联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校级竞争的舞台。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校联赛”安排已成制度,各个院系都非常重视并提前予以准备,学生足球干部已经成为各个院系代表队训练和比赛的“教练”。但是,“学生教练”处在专项选项课教学和校代表队培训之间,学校没有安排专门的培训。因此,我们以“校联赛”的准备期为主,建立院代表队备战“校联赛”培训“学生教练员”制度和“校联赛”由学生裁判员工作、实行“双裁制”方法培训“学生裁判员”制度[5-6],提高院队骨干训练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以弥补高校体育专项竞赛院代表队“教练员”、“裁判员”知识技能培训的不足;建立“校联赛”团体名次奖、学生最佳裁判员、最佳射手和最佳阵容运动员评选奖励制度,逐步形成“校联赛”学生工作、教师指导和院团委协调一致的“绩能效”管理模式,促使校园足球运动健康发展。

2.1.3 建立参加“高校联赛”以培训校代表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发展校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校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平时能够坚持“校代表队”培训的学校不多,有7所高校能够赛前组建“校代表队”、参加本省市的高校联赛,另外,还有70%的学校存在日常没有“校代表队”、而不参加高校联赛的情况。在我校,自2000年以来,在举办“校联赛”之后,我们注重选拔各院核心队员和表现突出、有发展潜能的运动员,组建学生校足球团队包括最佳射手、最佳阵容运动员和最佳裁判员,安排“校代表队”训练和对外比赛,建立专家指导、校体委与院团委管理、参加“高校联赛”制度[6-7] ,见图一,我校共6次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比赛,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和连续五届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实践证明,“高校联赛”后,校代表队员回到各个院系组织院队参加来年的“校联赛”,带领学生进行的课余训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明显增强,促进了院队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以校队员促院、以院队发展促校队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提高了学校整体竞技水平。

2.1.4建立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制定完整培训计划,确保竞赛教育培训成效

根据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参加高校联赛“三级联赛”制度的安排,我们以教练技能和裁判技能培训为主,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热身赛、联赛实战与自修、联赛总结与指导等方法,建立实战培训模式,确保二级“竞赛教育”培训成效。在培训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学生教练、裁判“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安排如下:

(1)在训练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位置技能与战术训练、体能与技战术训练,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取胜规律与整体攻守方法,自修内容是基本技术训练;

(2)在竞赛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赛前对手技战术分析、布置本队比赛阵型与打法,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观察分析、比赛阵容调整与指挥,自修内容是局部战术训练;

(3)在保健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的自我保护与损伤预防处置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能疲劳、恢复与营养,自修内容是体能、身体机能评价;

(4)在裁判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专项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裁判员哨声、手势、旗示技能和选位跑位原则与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双主裁判与助理裁判的配合,自修内容是裁判执法分析与总结[10]。如表1所示:

在培训的课时安排上,

(1)在培训教练员方面:学生“助理教练”即“校联赛”院队组织者的培训课应达到13次,每次60分钟。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4次应占总数的31%,余下的69%为指导球队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学生“主教练”即“高校联赛”校队队员的培训课应达到41次,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22次占总数的54%,其余46%是在专家指导下准备比赛、执行比赛方案、参与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

(2)在培训裁判员方面:学生大二联赛“助理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中,比赛执法场次和赛后小结37次应占总数的88%,余下的12%为专题理论讲座和裁判基本功训练;学生校联赛“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培训方法和次数与“助理裁判员”培训相同。

经过多年培训和比赛统计,学生裁判员比赛执法场次两届联赛相加在8次以上、助理裁判执法场次在6次以上,均能胜任校联赛的裁判工作[8];学生教练员由于他们自身专项技能发展、主持院代表队工作实践和参加校代表队的培训经历,使他们由低一级层次逐渐向高一级层次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兼有院队特色的教练指导技能。

2.2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破解“二年级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

根据竞赛培训实验的结果,我们提出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即以选项班(爱好者)为基础、“二年级院队(助理裁判员)、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裁判员、助理教练员)和校代表队(院队教练)”为四个层次、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三个目标。如表2所示:

在构建“三级联赛”塔式“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中,我们以“选项班”为基础、以校代表队为最高层次,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为突破口,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两个瓶颈,弥补足球选项课中竞赛学时不足和院队骨干缺乏培训的不足,优化“院代表队”建设、促进“校代表队”发展,形成学生“教练员裁判员二级、参赛运动员三级”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足球发展的特殊需求,将选项课教学效能持续发展成为联赛实战技能,巩固足球选项课教学效果、提高足球竞赛培训成效和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实施健康教育、专项技能培养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服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提出建立普通高校学生足球团队“以足球选项班为基础,以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和校代表队为四个层次,以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目标”的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强化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结合,巩固体育教学效果和提高竞赛培训质量。

3.1.2通过采取创建“大二联赛”、“校联赛”制度和参加“高校联赛”等措施,建立专项教师指导“裁判员”和校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高校联赛执法管理水平和院代表队整体竞技水平。

3.1.3确定“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和二级实战培训模式,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专项选项课教学与竞赛培训的协调发展,提高实战技能,培养高等教育兼有一技之长全面发展的体育骨干人才。

3.1.4专项选项课教学、院队骨干培训和校代表队建设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三驾马车”,采用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的方法,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完善高校体育专项教学竞赛培训体制,培训校院级优秀体育人才和体育骨干。

3.2 建议

3.2.1高校体育应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密切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增加实战教学内容和竞赛培训方法,以实现健康教育、专项技能培养和终身体育为目标。

团校培训结业总结篇5

[关键词]工学实训组织 自主管理 组织建设

[作者简介]胡敏(1971- ),女,浙江永康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浙江 杭州 311231)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高职‘学生主体、任务驱动’工学项目派遣实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b20101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64-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融入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教育的高素质,强调“职业性”,主要是指高质量的职业素质。现在各高职院校都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强调了教与学的职业导向,但对课余持续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关注较少。本文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为例,研究该组织的建设,同时研究高职院校课余有序开展以职业行为养成为目标的职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

一、工学实训组织的定位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从业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可否进入职业以及能否胜任某职业的条件。近年来,研究者尝试对现阶段不同职业体系下的职业素质做出更准确的定义,同时在实际职业岗位中确定能体现职业素质的行为。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职业行为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境下,职业行为的要求不同。事实上,职业素质更应该被理解为是动态的、行为化的概念。职业素质并不是指导行为的概念性文字表述,而是实实在在的职业行为,协助从业者完成日常岗位工作。

高职院校普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突出强调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课堂和实训为核心围绕行业特点展开,形成了良好的职业培养氛围。但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职业素质的关键是职业行为,职业行为依存于日常岗位为主的职业环境。如果能够在学习阶段进一步让学生走上职业岗位进行职业体验和职业实践,由专业老师进行专门指导答疑解惑,将更有利于学生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以专业为基础建立的工学实训组织,正是基于现阶段的职场环境的以学生职业行为养成和职业素质修炼为目的平台。它也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常见“工学结合”模式,教师成为指导者和顾问,以学生自主管理为基础,以各种形式的“任务”为牵手,以作业团队为核心完成职业实践,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职业行为的校正和重塑。工学实训组织成员完成任务,不只是社会兼职获取报酬,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培养职业行为的机会。

二、工学实训组织运行机制的构建

工学实训组织是一个学习平台,它将职业实践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现学生自主的工学交替。不同于学校一般的社团组织,工学实训组织的运行需要进行五个方面设计:工学组织构建、学生自主实训基地建设、任务作业团队组建、职业实践、实践经验总结。

(一)工学组织构建

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面对职业的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构建任务驱动的工学实训组织,同时聘请行业经验丰富或正在企业挂职的教师担任该组织的顾问或指导。实训组织的日常工作突出学生自主管理,其依据是不断充实完善的机构章程和根据章程设置的部门、岗位、作业团队,编制的管理制度,确定的业务流程和考核标准。实训组织总负责人通过公开竞聘招选,任职时间一般为一年,实训组织各岗位的负责人由实训组织总负责人负责招募。

(二)学生自主实训基地建设

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在系部的支持下建立校内自主实训基地。主要做法是将校内仿真实训场所,全部或部分由学生自主实训组织管理,变为开放式实训场所,为组织成员也为其他学生课余提高职业技能服务,学生承接的企业任务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工学结合的对口服务企业,对一些可以开展经常和稳定职业实践的企业,由系部与它们签订协议,再交由学生自主实训组织负责具体时段任务的完成。校内实训基地以职业技能提高为主,校外实训基地则突出职业实践。

(三)任务作业团队组建

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根据职业岗位特点和实际工作任务的具体情况设立作业团队。作业团队承担企业任务的组织实施,也是职业行为培养的主要客体。作业团队设常设团队或临时组建团队两类。常设团队设立的依据是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需求或者行业发展的现状,这类团队工作目标指向明确、职业岗位职能清晰,有固定指导教师负责技能训练和具体任务分派。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则对各作业团队进行支持、协调和管理。

(四)职业实践

这是任务完成的过程也是职业环境真实接触的过程,更是职业行为养成的关键过程。高职学生的行为特点、学习习惯决定了实践任务的完成,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不管,而仍然应该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一些临时性或富有创造性的任务。任务引入的起始阶段、完成任务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帮助,任务完成以后,更需要教师召集作业团队成员进行适时适当的点评,“孵化”正确的职业行为,“校正”不正确的行为、态度和认知。

(五)实践经验总结

为进一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提升,培养学生的学习后劲,要求作业团队的成员在任课老师或作业团队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所完成的企业工作任务进行充分提炼总结并反思,进一步明确应该努力养成的未来职业的职业行为。成效比较好的可以转化为实训讲义。这种讲义的汇编可以是开放式的,根据实训组织职业实践开展情况持续增加和更新。

三、工学实训组织运作实践

根据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的定位和设计思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从2009年9月开始推动这类工学实训组织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发展概况

对于学生自主管理的工学实训组织,学院的建设思路是,给予三年孵化的经费资助,通过三年努力实现组织的自我良性发展。2010年底,根据工学实训组织建设实际,学院将申报建设之初的18个工学实训组织整合成为16个,15个专业的学生受益于工学实训组织牵头的职业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实践。16个工学实训组织根据职业实践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技能+创业”型。比如烹饪系的“美味教室食品有限公司”,以校内和社区为市场开展经营活动;“旅苑”校内实验旅行社是旅行社管理专业在我院“校中店”旅苑旅行社在校内的分支机构,拥有自己的营业执照和门市部,旅行社各岗位均由在校学生担任,开展对外经营。这类工学实训组织内的所有工作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很好地利用了专业技能并对经营管理能力进行了拓展。二是“技能+服务”型。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和空中乘务专业分别根据自己专业的核心服务技能成立了酒店“PARTTIME”社、旅苑导游服务部和旅苑礼仪服务社,这些组织提供学生在未来就业企业的职业实践机会,以服务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为主。三是“技能+实践”型。这类工学实训组织由于专业指向的就业行业等方面的原因,强调学生真实技能实践,突出的是技能实训和职业体验,但不像前两种实训组织一样会给学生带来经济效益或者只能带来很少的经济效益。比如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卓越会展工作室、旅游英语专业的英语沙龙工作室、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的TC智苑旅游策划工作室等。这些组织开展了真实的职业实践,但尚不是真实职业环境中开展的工作,有些学生实践成果尚显稚嫩,无法真正被企业采用。“技能+实践”型工学实训组织必须向“技能+创业”型或“技能+服务”型组织转变,否则将在三年期满后予以淘汰。目前学院还有一批二、三型综合的实训组织,比如外语系的译之园旅苑工学翻译社、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以旅游线路策划为主的旅游创意工作室、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的凡尔赛工设计社等,它们在加强学生职业实训的同时也在努力争取与市场对接。

(二)工学实训组织对学生职业行为培养的作用

1.工学实训组织是学生开展职业实践的重要平台。工学实训组织作为学生自主管理的非营利机构,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依托专业,容易获得专业对应企业的认可;建立完善的组织章程和工作规范,容易获得院系管理部门的认可。基于以上三个原因,以专业为基础的工学实训组织不同于搭建学生兼职平台的学校团委或其他机构,它是学生职业实践和专业实训的重要平台。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16个工作实训组织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运转良好,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章程和工作规范,设计有自己独特的LOGO,财务管理和档案管理也逐渐规范,成为相关专业学生产学结合衔接未来职业的重要平台。“技能+创业”型和“技能+服务”型实训组织为学生提供了总金额超过了150万元人民币职业实践机会,参与学生总人次超过2万人次/天。

2.激发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工学实训组织通过协议与各用人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将这些企业纳入到专业实训基地体系里来。不同于实习基地,工学实训基地由于开展的是短期的职业实践和体验,企业没有托管学生的压力却可以获得短期用工的便利;工学实训组织也由于不存在教学环节要求,又没有创收压力,有更好的主体地位可以维护同学权益。工学实训组织建立的校外工学实训基地一般是经过工学双方良好磨合基本达成职业实践和体验共识、运作模式相对成熟的企业,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这种职业实践。另外,在这种学生参与积极性相对较高的自主实训体系中,学生有更强的愿望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这也促进了校内实训场所的开放,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行进行技能实训,巩固课堂上学习的职业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实践。

3.以团队作业为基础的项目化实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未来职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很多知名企业都将是否具有团队意识放在选人用人首位。人力资源专家认为,经过各种实践锻炼、训练有素、具备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能更迅速地适应工作环境,对企业也更有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项目是工学实训组织开展工学实训的基本作业,作业团队是完成项目实训的基本单位。建立职业目标明确、相对稳定的作业团队,一方面可以开展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团队分工,完成需要团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实训项目,再就是可以很好地在技能训练和职业实践中引入团队意识进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如杭州导游服务团队,课余针对杭州地陪景点到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导游实训,在节假日到合作企业进行职业实践,职业实践后进行小组研讨小结,每个团队的导游讲解技能和带团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三)工学实训组织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实训组织的建设需要向综合和长远方向转变。由于实训组织的非营利性和管理人员的短暂任期,使实训组织更注重了当下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对组织长远发展和综合管理考虑不够。主要出现的问题,一是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在经过短暂的义务劳动之后开始下降,职业指导开始缺失;二是财务管理规范不够,出现提留经费使用不当引起争议和提留经费不够导致新任务开展困难两种情况;三是实训组织建设方向盲目,自我良性运行机制由于职业岗位定位等原因无法形成,组织运行有终止的可能。这要求工学实训组织建设的负责人承担更多的引导和规范责任。

2.开放性实训室使用率问题。按照工学实训组织的建设设想,自主实训组织负责开放式实训室的管理,为作业团队成员也为其他学生开展课余技能实训提供便利,但实践中存在实训室总体使用率不高的情况。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开放式实训室就存在这个问题。模拟导游实训室由于景点讲解技能训练的需要,其利用率比较高;酒店管理专业的客房、餐饮实训室由于服务技能的要求低些,学生使用率就低。另外实训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烹饪实训室,水、电、油和实训材料等运行成本较高,学生无法负担。让工学实训组织发挥更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训的机制有待探索。

3.参加项目化实训的学生有重收益轻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的倾向。建立工作实训组织、组建作业团队、安排专业老师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指导,目的是让学生去所学专业面向的企业或岗位进行职业体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提前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比较关注岗位工作的收入,而对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出现轻视现象,管理难度有加大的趋势,由此也导致不同专业工学实训组织发展的不均衡。

作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工学实训组织的建设依托学生的自主管理,以各种形式的“任务”为牵手,开展多种类型的实训和实践,发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符合高职学生偏好感性思维、强于动手和行动的学习习惯。毫无疑问,以专业真实实践为核心的职业实践,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提高职业素质有积极意义。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实践来看,虽然这一组织的建设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其运行机制尚需持续完善,其长期效果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从设计、运行、实践和现有成果看,它对学院把学生培养成为“知富行高”的受行业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团校培训结业总结篇6

一、基本情况

今年上半年,共完成成人技能类培训次/人,其中电工人/次,叉车人/次,安全主任次/人;在学历类方面,目前集团共有成考、自考、网络(本专科)等学员人。在综合类方面,上半年共人获得了外语职业资格证,会计职业资格证。

二、具体工作

2015年对于培训行业而言是一个不平凡之年,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客观的对当前的市场形势进行了分析,对未来市场趋势进行了科学研判,立足现状,结合市场,不断完善自我内涵建设,注重外延扩张,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学校软实力建设

培训事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要不断提高自我的软实力,软实力包含学校的总体资质,学校教职工的学历、职称等,因此,一方面制定计划,抢抓时间节点,积极加快学校的各类资质申请,目前该项目工作紧张有序进行;另一方面,鼓励职工通过多形式(渠道),不断提升自我的学历水平和职称层次,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不断调动职工上进心,目前,我校园培训力量的总体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2)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职工是我们的形象窗口,更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加大职工素质提升工作的力度,对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为学校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口碑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今年上半年,我校针对实际情况,加大了两方面的培训,一是加大对老员工的培训,从制度温习,礼仪修养,业务能力提升等方面,不断提高老员工的综合素养;二是加大对新进员工的管理力度,上半年管理中心新进一批招生员,为了切实提高该批招生员的整体素质,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重点强化了制度培训,理念培训、业务培训等,并建立了“老带新”,“一对多”,“一对一”的培训帮扶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使新进员工能够很快的进入岗位角色,融入到集体之中。

(3)服务为本,客户为重

今年上半年,我们在业务活动工作中不断调整自我的业务经营思路,注重服务理念的不断创新,业务中心针对老企业进行客户服务,针对每家老企业都结合他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努力实现温馨服务,用心服务,优质服务,同时,引进业务员,为开辟新企业客户做好基础;网络中心也结合市场需求,逐步对推广方式进行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体而论,通过上述举措,集团市场路子得到了不断的开拓,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4)不断提高团队整体战斗力

今年,我们总部搬过来后,因调整、思路等方面诸多原因,个别部门与部门之间曾出现了不团结,相互打压的混乱局面,小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等有所抬头,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努力形成战斗合力,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新成立办公室推动内部协调机制,强化内部培训、规范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分清权责等,并在经历一系列考验之后,如:自考事、团队重组、人员换血等考验后,我们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效能化和制度化。

三、存在问题

上半年,集团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团队协调力有待提高。目前,集团各部门之间的团队协调能力和战斗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离集团总体战略要求尚有一段距离,主要表现为部门间的沟通能力仍需加强,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因沟通不畅,造成的各种工作困难,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力尚需强化。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人员培训工作力度。在培训方面,培训的力度仍需加强,目前,新进一批新员工,新员工的培训工作需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对于新老员工业务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培训,需要规范统一。

三是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企业的发展需要开源更需要节流,目前,一些浪费的现象有抬头的发展趋势,如:电费过高等,因此,要不断提高全员的节约意识,倡导勤俭节约,同时建立符合我们实际需求的各节约制度,形成一种工作和生活习惯,如:人走关电,人走关水等。

四是强化业绩责任观念。企业生须有业绩,有了业绩才能生存发展,目前,业务中心、网络中心的业绩还需不断提高,此外,下属分校中,还存在着一些因责任心不强,造成业绩下滑的现象,所以强化业绩责任观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效能十分紧迫。

五是成考工作需强化。近年来面对日趋激烈且残酷的教育市场,我校成考工作每年的任务完成率并不理想,从今年上半年的总体情况来看,离我们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突破成考工作困境,圆满完成今年成考的各项任务指标是我们急需要面对的事情。

六是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的现象。管理工作仍需进一步规范化,目前我校存在着分校岗位不清晰,职能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影响了工作效能,所以,加快分校岗位和制度建设迫在眉睫,这也是我们下半年工作重点之一。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赢得市场,发展壮大。下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围绕着年度目标任务计划,加快各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力争确保年底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是强化绩效考核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工作,不断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激情,促进各项工作科学快速发展。

三是注重开源工作的推广。结合市场项目的实际情况,不断拓宽经营思路,引进新项目,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团校培训结业总结篇7

一、健全组织,完善机构,出台方案,认真落实奥运各项工作

我校积极落实奥运工作各项要求,在工作开展中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方案到位,为全面开展奥运工作奠定了基础。

1、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机构,提供有力保障

为顺利、高效地做好奥运决战之年的各项工作,根据《北京市学校奥林匹克教育行动计划》、《关于加强北京高校奥运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北京市有关加强奥运工作的各项要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首先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各机关部处长为组员的__大学奥运领导小组统筹全校的奥运工作。同时,根据奥运工作需要,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先后成立、完善了若干领导小组,负责相关项目工作的具体推动和落实。奥运教育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主要负责全校奥运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奥运会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校奥运会志愿者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奥运场馆建设领导小组和奥运场馆监督领导小组,对我校承担的奥运场馆建设,周边环境改造等工作进行总体协调.

同时各院系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由院系主要领导牵头,组成由各院系团总支书记,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主管教学,行政工作的负责人参与的领导班子,以专职团学干部为工作实施主体,以班级、团支部为基础,认真落实学校奥运工作任务,立足实际创新性的开展本单位奥运工作。全校奥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团委书记任办公室主任,积极发挥协调作用,与院系、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整体,为稳步推进奥运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制定奥运方案,全校参与,认真落实奥运工作

学校制定了《__大学奥运工作总体方案》,积极推动学校奥运工作的落实。《方案》从组织机构及工作机制;奥运宣传与教育;奥运志愿服务;奥运会场馆运行及保障;开展奥运全民健身活动;健全相关保障等几个方面,对全校奥运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方案》印发后,各部门认真研究,狠抓落实,教务处积极落实奥林匹克教育进课堂;校团委开展文明礼仪学校,指导志愿者招募、培训等工作;学生处负责开展全校性的奥运主题教育;体研部扎实推进阳光体育工程;各院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奥运会宣传,场馆对接等工作稳步推进。

全校师生热烈响应学校“志愿奥运,有我一个”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种主题活动,如知识竞赛、党日、团日、演讲、征文、DV作品大赛、FLASH大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体育比赛等.通过奥运工作,加强了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民族精神,塑造身心健康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注重实效,完善场馆对接体制,配备优秀干部

按照《关于推进赛会志愿者场馆对界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在场馆对接中的要求及工作内容,我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制定了细致的工作方案。作为城市公路自行车赛场馆的主责单位,一方面我们积极与场馆领导通过联席工作会和日常沟通充分交流;另一方面党委高度重视场馆经理选派工作,党委书记牵头,组织部负责,在全校范围内选派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中层干部充实到场馆管理队伍,提供了高素质的场馆志愿者经理及观众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校场馆经理得到场馆各级领导的重视与肯定,特别是工作热情主动,工作适应性强,体现了首都高校干部的精神风貌。

我校还承担着校内排球训练馆的改造工作。奥运场馆建设领导小组和监督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工程进度报告研究工作,指导监督工作的落实和施工进度,保证场馆的使用。

二、整合资源,创新载体,积极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

我校充分发挥机关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业务单位的作用,注重调动校院系各层面的积极性。开辟各种渠道,努力在奥运教育、奥运体育、奥运文化等方面做实功。

1、着力推进奥林匹克教育进课堂

我校充分发挥综合院校的师资优势,发挥学校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以《奥林匹克知识简明手册》、《北京奥运会大学生读本》、以及相关教材为基础,通过体育课课堂:增加体育运动项目、增加体育课课时;开设部分选修课程:针对奥运历史、奥运人物、奥运项目设置等知识,学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讲解奥运知识,激发奥运兴趣;奥运教育进党课:在党课培训以及党员吸纳过程中加入部分对奥运常识的考察,加强对“德智体”的全面考核;学生干部培训班:奥运会场馆建设观摩学习、奥运礼仪讲解、参加志愿者论坛、举行奥运主题辩论赛、交流“志愿先锋奥运干校”学习心得等。以奥运为契机,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以课堂教育的方式,与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服务型团组织相结合,培养了广大同学。同时,努力开展有关奥林匹克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推进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教育活动

建立完善奥运宣传机构,拓展宣传教育方式,宣传“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在奥运宣传教育工作中建立从学校到院系的两极工作体制,为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1)充分发挥多渠道宣传教育作用

学校积极拓展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利用《首都师大报》、《研究生报》、《首师风格》以及各院刊、杂志开辟奥运专题栏目,设立宣传横幅和展板、发放宣传单、张贴校园海报、图片等进行宣传;利用在校园新闻网、校报上开辟奥运专题网页,丰富首师大论坛;利用校园电视、广播,加大与校外新闻媒体的合作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定期邀请奥运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举办奥运专题辩论赛、奥运论坛等方式,大力宣传奥运知识弘扬奥运文化;积极主动的鼓励引导广大同学走出校园,走进街道、社区、广场,做奥运的大使。为传播奥运精神、践行文明行为,发挥了骨干志愿者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自奥运工作开展以来,共发放奥运宣传手册5000余册、设计制作奥运知识展板150余块,宣传横幅80余条,举办各类奥运知识竞赛、讲座150余场,奥运相关专题报纸、杂志150余版(期)次,网络搜索我校奥运相关网页81500余篇。

2)充分发挥各级组织作用

学校搭台,院系唱戏,开展相关奥运宣传教育活动。生科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举办“绿色奥运”知识问答竞赛;教科院针对“科教奥运”组织了专场讲座和影片展放活动;书法院、美术学院举办了以“人文奥运”为主题的系列书法绘画摄影大赛。结合“和谐先锋文明示范”主题系列活动,将“迎讲树”工作落到实处。为向奥运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奥运志愿服务工作:我校志愿者积极参加海淀区的“擦亮”活动。教育技术系本科生党小组来到了东直门长途汽车站义务指路点,进行义务指路活动,把“义务指路”当成了迎奥运展示首都大学生良好素质的窗口。信工学院、化学系、教科院等院系的学生党支部、团总支、研究生会及学生会分别举办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大型奥运主题宣传活动,聘请奥运人文中心教授为学生进行人文奥运教育,奥运礼仪宣讲,倡议校园排队日等文明宣传活动。研工部举办迎奥运英语学习与人生规划讲座。教科院举办大学生文化节奥运涂鸦活动、教科院奥运先锋暨学习型学生干部培训班开班。初教院与

后勤职工举办奥运知识大讲堂活动、外语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开展宣传奥运党日活动、以奥运为契机,结合高校及自身实际,引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了大量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认真地贯彻了“从讲文明做起、参与奥运从身边做起、奉献奥运从现在做起”的奥运要求。全校上下,形成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

3、广泛开展各类奥运体育、文化活动

奥运所展示的不只是竞技,还有健康的生活理念。我校结合奥运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了解奥林匹克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学校制定了《阳光体育工程工作方案》。在全校和院系建立了两级运动体育委员会,要求广大师生员工掌握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每天锻炼一小时。各院系部门积极相应号召,学校共青团系统举行“志愿奥运,我先行”系列体育竞赛活动;生命科学院等院系联合举办“教四一个家奥运你我他”教四杯体育节;校研究生会举办了“活力青春?奥运有我”系列体育活动;校学生会开展了“动感首师,人文奥运”大学生体育节其中包括“五四”杯男子足球赛、篮球八强精英赛、排球精英赛以及一系列趣味体育活动;首师大社区举办迎奥运居民娱乐健身活动等。此外,还将邀请与奥运相关的名人和运动员举办沙龙。

4月27日,我校在北京高校率先打响了“阳光体育活动”第一枪,师生员工近3000人参加了阳光体育活动启动仪式,近1000人参加了团体操、健身操、交谊舞的表演,20__人参加了不同形式的体育运动。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以来,师生员工运动意识增强,奥运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共计7000人次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阳光体育工程,极大地激发了我校教职员工积极投身健身行列,在思想上与奥运共识,在参与中与奥运同行,在体育运动中与奥运同步,掀起我校新一轮全民健身的热潮。

在积极开展奥运运动的同时,我校更加注重提炼奥运文化内涵,提升奥运教育品位和层次。“奥运给我十六天,我给奥运五千年”,人文奥运是本次奥运的重要亮点,我校紧抓人文精神、奥运精神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奥林匹克写作竞赛”是我校与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20__年迎接北京奥运会举办的一次重要活动,在北京各高校学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推动奥运宣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次活动围绕着“北京奥运:社会、政治及文化重要性”的主题,加深了大家对奥运的理解,拓展、延伸了奥运的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奥运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我校基层单位和中外广大学生对奥运的热情。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__大学共同授予十佳征文奖。10篇作文最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__大学结集出版。

三、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提高奥运志愿者工作水平

作为奥运会志愿者培训的试点单位,我校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规定,努力使学校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学校积蓄培训师资,丰富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搭建实践平台,有力推动了奥运志愿工作的开展。

1、积蓄师资,以点带面,奠定奥运志愿者工作基础

我校充分发挥综合院校的师资优势,积极培育由体育教师、业务教师、专职学生干部以及骨干志愿者组成的奥运培训。体育教师不仅报名参加全市组织的奥运培训,同时还积极开展自我学习研讨及体育赛事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讨论奥运教育的形势与内容,积极探索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模式,为普及奥运教育出谋划策;业务教师,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参与奥运教育工作,将奥运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对专职教师的培训,使得奥运工作深入第一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奥运。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充分发挥专兼职学生工作干部的教育作用,成立奥运志愿者培训小组,采取不同方式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志愿精神等方面的培训。现已在16个院系进行了培训,受训人次达到8000余人次,占本科生全校2/3的学生参加了培训。

此外,我们通过干部培训的形式,以培养专职学生干部为主,吸纳具备条件的团干部、党员干部,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培训。我校教育科学学院在建设两型组织(学习型团组织、服务型团组织)推进奥运工作方针指导下,连续四届组织学生干部培训班,结合学习型组织理念深入推进奥运志愿者工作。另外,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我校特别邀请优秀校友回到母校,参与并深化我校的奥运培训工作。我校在推进奥运志愿工作中,以德育课教师为主体,发挥学校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体育课课堂、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和奥运教育进党课、进团课等方式,扎实推进奥运工作志愿者工作

2、统一标准,内容丰富,做好志愿者通用培训

按照《关于北京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通用培训大纲》要求,我校奥运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成立奥运志愿者培训学校,以《奥林匹克知识简明手册》、《北京奥运会大学生读本》、《北京残奥会知识读本》等为基本教材,在广大团学干部以及奥运志愿者中开展志愿者通用培训。在时间上,培训采用集中备课、统一大纲的方式由团委志愿者中心牵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招募培训,以共青团工作干部、德育教师、志愿者骨干为主要师资讲授文明礼仪、沟通技能培训、中外历史文化知识,并就志愿者报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第二阶段专业培训,以专业人员、团干部为主要师资为志愿者讲授岗位常识、医疗知识、外语技能等专业知识;第三阶段赛前培训,以体育教师,共青团工作干部为主要师资,对具体赛事所要求的内容对参与的志愿者进行赛前培训,讲授所参与赛事的相关知识和具体要求。

学校发挥体育教师的专业优势,开设课程,全面提高志愿者体育知识水平。同时,依托__大学专业丰富的优势,依据奥运专业志愿者的要求,分类对口开展培训工作。外国语学院承担了奥组委贵宾陪同及语言服务外语培训任务,学院安排师资,先后培训了三期近600余人;资源与环境学院注重“绿色奥运”的培训等符合专业特色的志愿者通用培训。

各院系奥运宣讲团以“微笑北京志愿奥运”为主题的奥运志愿者培训系列讲座陆续举行。数学科学学院请来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红十字会的成员为同学们讲授“急救知识”,开展奥运志愿者急救知识培训讲座。我校校友在奥运工作各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做培训是我校的优势。首旅集团奥运服务部总经理朴学东结合自己参与奥运工作,深入浅出介绍奥运筹备工作,激励了志愿者参与奥运的热情

。在以上培训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和帮助志愿者领会奥林匹克精神的宗旨与内涵;了解北京奥运会、残奥运的目标、理念、筹办方针和基本知识;熟悉竞赛项目规则、观赛礼仪、北京地理人文知识以及外语、交通、安全等相关知识;培育和弘扬志愿精神,从而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

3、突出培训重点,分类实施,提高各类志愿者服务水平

专业志愿者在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招募和培训工作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奥组委确定的八类专业志愿者中,我校参与了贵宾陪同及语言服务、驾驶员两类专业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工作。学校对于这一特殊群体志愿者的培训工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在奥运通用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外语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并认真组织志愿者参加各类专业技能测试,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为赛会输送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奠定了基础。截止到目前,我校参加驾驶员志愿者测试的教职员工达30余人,有205名语言类志愿者通过奥组委国际联络部的专业测试,志愿者数量在高校中名列前茅。此外,我校外国语学院43名英语硕士研究生也已开始接受奥运会组委会人事部组织的“奥运实习之旅”培训,内容包括:“奥林匹克知识”、“北京奥运会知识”,“竞赛组织及场馆运行”、“中国残疾人事业及北京残奥会”、“奥运会注册讲义”和“奥运会注册英语”等专项培训,在结束历时两个月的培训后,志愿者们将被分派到第29届奥运会注册中心服务。

4、大力开展培训实践活动,激励志愿者树立奉献意识

学校始终将奥运会志愿者培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密切围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力求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打造活动平台、思想教育平台。以“青春奥运,志愿北京”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每月紧扣一个主题开展了奥运心语、爱心储蓄计划、“我为奥运添绿色”义务植树、环保口号全校征集、“爱鸟周”、“地球日”等实践活动。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我校组织奥运志愿者在翠微大厦门前展开了北京奥运会城市志愿者“五一服务周”活动。志愿者们提供了奥运信息、语言翻译、应急医疗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突出了人文奥运和科技奥运的宣传。累计服务时间588小时,发放多种奥运会资料多达20__余份。开展一系列与奥运精神相吻合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让志愿者从纸上谈兵过渡到实战演练。学校充分利用工作在奥运筹备一线的校友资源,由学校“英才园丁”计划中的杰出校友,以“青年学生导师”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奥运实践平台。目前,学生在奥组委和首旅集团的实习已经成形,学生反映收获颇丰。

此外,在开展实践志愿工作的同时,学校注重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在促进高校党支部与京郊农村党支部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主题活动红色1 1中,我校同学充分发扬实践精神,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低年级党支部在朝阳乡豆各庄村进行了以“弘扬奥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初等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到顺义区杨镇张家务村开展了以奥运宣传为主题的“红色1 1”活动;文学院20__级本科学生党支部一行17名党员、积极分子来到红色1 1共建单位朝阳区辛庄村开展了为期半天的奥运英语、奥运知识专题讲座活动;政法学院05级本科生党支部与延庆县刘斌堡乡红果寺村结成了一帮一对子,其中捐献活动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红色1 1”的精神逐渐深入,同时展示了我校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同学们用微笑和汗水诠释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奥运志愿精神。

总结我校一段时间以来的奥运工作,突出的特点是职责明确、工作规范,活动丰富,参与面广。

职责明确、工作规范,奥运工作已经被列入我校今年重点工作之一。为了保证我校奥运总体工作落到实处,顺利完成我校的奥运工作,我校组织体系健全,责任落实到位。在“__大学奥运领导小组”统筹下,各专项工作小组职责明确,人员到位。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推动方案,使工作执行有依据,推动有目标。

学校始终将奥运会志愿者培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密切围绕师范院校特点,以实践活动、理论素养和奥运精神相结合开展志愿者培训。

活动多样、全员参与,为了配合我校奥运主体工作,我校以“学校搭台,院系唱戏”为基本思路,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为主题,开展全面的主题教育活动。我校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奥运,大力宣传全民健身理念,举办广大师生乐于参与,形式多样的奥运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学校报纸、专栏、横幅、展板等宣传手段。16个院系开展了近百余项奥运教育活动,将奥运工作落到了实处。主题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知识竞赛、党日、团日、演讲、征文、DV作品大赛、FLASH大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体育比赛等。

团校培训结业总结篇8

1.校企合作项目处处可见。实训室内外停满了企业捐赠的教学车辆,并有明显的标识和编号。南京交通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实训基地建有丰田技术培训中心、东风标致培训中心、汽车整车维修实训中心、汽车钣喷实训中心、汽车营销培训中心和汽车维修工培训鉴定中心等6个实训中心,拥有大众系列、福特系列、丰田系列、东风标致系列等实习用车40多辆,基地建筑面积达12500平方米,设备总值达2700多万元。该学校还与江苏苏舜集团、南京朗驰集团、南京雨田车业、常州外汽集团、苏州华成汽车贸易集团、苏州客运集团、徐州润东集团、南通文峰集团、上海冠松集团、中国人保江苏分公司等50多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既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学生就业基地。

2.多个订单班。在办学过程中,该校汽车工程学院与知名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办多个“订单班”。与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开办了“T-TEP/GR班”、“F-SEP班”和“T-TEP/BP班”,与东风标致公司合作开办了“标致定向班”,与深圳民太安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民太安班”,与优配汽车零件贸易(江苏)有限公司合作了开办“优配班”。“T-TEP/GR班”定向培养汽车机电维修人才“,F-SEP班”定向培养汽车销售人员“,T-TEP/BP班”定向培养钣喷人才;“标致定向班”定向培养汽车机电维修和服务顾问专门人才;“民太安班”定向培养汽车保险公估人才;“优配班”定向培养汽车配件销售和管理人才。2013年该校又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合同》,正式启动“东风日产定向班”项目。根据合同,东风日产将负责发动机变速箱总成、实验用车、培训资料、学校教师的培训等,学校则按照东风日产的要求建设实训中心,双方计划于2014年下半年共建“东风日产班”。订单班生源从汽车工程学院二年级学生中选拔,订单班学生完成学校既定课程和东风日产的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后,即可走上东风日产旗下经销商的销售顾问、服务顾问等服务类专业岗位和机电维修、钣金喷漆等维修类专业岗位。

3.汽车学院与企业多次开展校企研讨会。汽车工程学院与广汽丰田相关负责人多次开展交流研讨,校企双方就人才培养、实习实践、课程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探讨的资料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我们品牌专业的建设很有帮助。

4.校内训考核。一汽丰田一般维修科目内训考核在汽车工程系每年举行一次。系部负责人全程参与,一汽丰田上海培训中心教师亲临现场指导。考核分为理论、基本技能、汽车维护保养实际操作等多个项目,汽车工程系共派出6名丰田班教师参与考核。考生来自江苏、江西等华东地区的8家经销店,共计29人。这种考核方式作为校企的一次成功的互动合作,既缓解了丰田在中国四大培训中心的培训压力,同时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对本次考核给予了资金和技术支持。考核期间,学院与企业的沟通,教师与一线技术工人开展交流,真正体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共赢的办学模式。

二、取得的收获和启示

通过考察调研,我们感到值得学习地方很多,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建设方面。实训室的建设和课程设置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对于提高学生竞争力至关重要。一汽—大众在广州举行“伙伴让我飞翔”2013全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校长张毅与一汽—大众有限责任公司商务副总经理兼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咏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一汽—大众将向合作院校赠送价值120余万元的教学用车和检测设备等教学设施,组建“一汽—大众班”,实施TQP项目(技术人才培养工程TQP———TechnicianQualificationProgram),为项目团队教师开展技术培训,校企共同培养适应一汽—大众品牌经销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实现一汽—大众、合作院校、经销企业及学生的四方共赢。汽车工程学院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充分准备。宽敞整齐的实训场地、日益成熟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成绩斐然的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我校代表队在近两届“一汽—大众杯”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赛中获得6金3银的优异成绩),赢得了一汽大众TQP项目考察组的一致认可。此次合作将有力推进汽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企业人才队伍素质,促进企业发展。

2.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基石。南京交通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在课程安排上进行了课程的调整,把汽车发动机、底盘、电器、营销、配件管理、检测技术与维修等课程进行了整合并模块化,每个课程项目安排了一个教室并配备了相应需要的实训教学设备和资源,同时也配备了相关的教师。实现了教师、教室和教学设备场地的一体化。学生每个月完成一个项目的课程学习,这样依次花10个月的时间完成本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学习。这种课程整合并配合一体化教学,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能实现项目化,具有针对性,一气呵成,训练集中,方法比较有创意。

3.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要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要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扩大开放平台,全面推进多层次实质性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借鉴南京交通职业学院的经验,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创办一些校企结合、教学生产并重的股份制合作公司(企业),并不断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可结合武汉市大力发展汽车行业,拥有东风、神龙、通用等多家汽车或汽车零部件厂的优势,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三、总结

团校培训结业总结篇9

新员工培训方案【一】一、培训目的

1、让新员工了解集团,公司概况,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使其更快适应工作环境

2、让新员工熟悉新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与工作相关的安全,卫生知识以及服务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培训程序

1、大学生或合同工人数多,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相对集中时,由集团职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训,共同考核。(不定期)

2、人数较少,分散时,由具体用人单位从中心具体班组负责培训,培训结果以单位和员工书面表格确认为证,职校负责抽查。

三、培训内容

1、中心(公司)岗前培训 --中心准备培训材料。主要是要对新来员工表示欢迎;按照各中心(公司)行业特点,中心(公司)的组织结构,工作性质,中心(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和本公司服务行业基本素质准备手册或专人讲解;指定新员工工作部门的经理或组长作为新员工贴身学习的辅导老师;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2、部门岗位培训 --新员工实际工作部门负责。

介绍新员工认识本部门员工;参观工作部门;介绍部门环境与工作内容,部门内的特殊规定;讲解新员工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流程,工作待遇,指定一名老职工带教新员工;一周内,部门负责人与新员工进行交换意见,重申工作职责,指出新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回答新员工的提问;对新员工一周的表现进行评估,给新员工下一步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3、集团整体培训:集团职校负责--不定期

分发《员工培训手册》--(简述东南大学的历史与现状,描述东南大学在南京市地理位置,交通情况;集团历史与发展前景,集团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集团组织结构及主要领导,集团各部门职能介绍,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等;集团有关政策与福利,集团有关规章制度,员工合理化建议采纳的渠道;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四、培训反馈与考核

1、各中心(公司)制作的培训教材须经过集团职工培训学校的审核,并交集团培训学校存档,所进行的中心(公司)部门培训应在集团职工培训学校指导下进行。各中心(公司)每培训一批新员工都必须完成一套新员工培训表格,部门中心(公司)集团职校的培训链,应环环相扣,层层确认

2、培训实施过程应认真严格,保证质量,所有培训资料注意保存,并注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3、培训结果经职校抽查后,统一发放培训结业证书;职校对各中心新员工培训情况每学期给各中心总结反馈一次。

五、新员工培训实施

1、召集各中心(公司)负责培训人员,就有关集团新职工培训实施方案,征求与会者意见,完善培训方案。

2、各中心(公司)尽快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落实培训人选,配合集团职校组建从上至下的培训管理网络。

3、集团内部宣传新员工培训方案,通过多种形式让全体职工了解这套新员工培训系统,宣传开展新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4、所有新员工在正式上岗前,都必须在中心(公司)集中培训一次,(培训内容见中心岗前培训);然后再到具体工作部门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见部门岗位培训);各中心(公司)可根据新员工基本情况实施相应的培训教材和时间,一般情况下,培训时间为1-3天;根据新员工人数集团职校不定期实施整体的新员工培训,总体培训时间一周为宜,培训合格发放结业证书,培训合格名单报集团人力资源部。

新员工培训方案【二】一、培训目的

1、让新员工了解公司概况,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使其更快适应工作环境。

2、让新员工熟悉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与工作相关业务知识以及服务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培训对象

公司所有新进员工

三、培训时间

新员工入职培训期1个月,包括2-3天的集中脱岗培训及后期的在岗培训。

四、培训方式

1、脱岗培训: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

2、在岗培训:采用日常工作指导及一对一辅导形式。

五、培训教师

行政人事部负责人、店面经理、助理店长、在某方面具备专长和特殊技能的老员工

六、培训教材

公司简介、公司管理制度、部门管理制度、职位说明书、案例

七、培训内容

1、公司概况(历史、背景、经营理念、愿景、价值观)

2、组织结构图

3、公司福利待遇方面(保险、休假、请假等)

4、薪酬制度(发薪日、发薪方式)

5、绩效管理制度

6、职位说明书和具体工作规范、工作技巧

7、内部员工的熟悉(本部门上级、下级、同事及合作部门的同事等)

8、仪态仪表服务的要求

八、培训考核

1、书面考核。行政人事部统一印制考试受训者。脱岗培训中使用。

2、应用考核。通过观察测试等方法考查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对培训知识或技巧的应用。由部门直接上级、同事、行政人事部共同鉴定。

团校培训结业总结篇10

[论文关键词]机械行业 特色专业 建设思路 实践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

机械行业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具有浓厚的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计划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重点专业建设,作为有深厚基础的机械行业高职院校,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依托机械行业,对接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基地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融合校企合作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文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利用联系学校和社会的专业平台,根据行业标准,对如何建设机械行业特色专业进行研究,为学院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思路。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为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的教育过程;三是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四是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一个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体制机制下,长期发展积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

1.携手政府、企业,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在陕西省教育厅和陕西省机械行业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牵头组建了“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联合陕西省内外多家高等职业院校、职教中心、科研院所、大中型骨干企业、行业学会、咨询服务机构参加,按照自愿平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组成以联合办学为基础、以校企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的职业教育联合体,初步形成了“校厂一体、产教并举、中高衔接、区域联动”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2.强化内部管理,促进学院科学持续发展。及时调整管理机构,优化设置管理岗位,处科级干部竞聘上岗,管理重心实现下移,实行二级学院管理,强化监督与考核,为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提供了机制保障;有效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数字化校园系统等,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加强部门执行力,管理效能日益凸显;按照“发挥优势、强化功能、创新机制”的总体思路,将校办实习工厂纳入学院整体教学组织体系进行管理,使其角色和功能实现了向具有“生产、教学、科研、培训、服务”五位一体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彻底转变。

3.形成“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打开时间壁垒——实现教学过程开放性,打开空间壁垒——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打开课程壁垒——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综合化,打开人员壁垒——促进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打开校企壁垒——促进产学合作等五大壁垒,总结凝练出我院“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工学六融合”是完全渗透式的六融合,其核心是工学结合。

按照“面向产业、服务区域、发挥优势、协调发展”的思路,在“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我院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形成了“学工合一、知技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形成了“实境教学、学训三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形成了“全真载体、实境训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形成了“双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职教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结构、培养过程与环节、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与构建。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蓝图,也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计划,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岗位职业标准、专业课程体系等内容。

各专业通过深入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中的多家企业调研,引入行业标准,进行职业领域分析,确定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各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行动领域归纳,总结出所需的职业能力、知识和职业素质要求;通过对学习领域转换,设定了“理实一体化”课程和单项技能训练,形成专业课程体系;与相关企业紧密联合、多次研讨,制定了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专业岗位职业标准,最终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定位,进行企业调研,以确定企业为本专业毕业生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工作范围、工作职责,以及对其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的要求等。根据调研结果,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确定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进一步确定各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制定专业岗位职业标准。专业岗位职业标准是确定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范围、工作职责的规范性文件,应符合企业实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通用性,其所对应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应满足工作职责需求,对高职院校和企业职教培训机构培养高技能型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制定专业岗位职业标准应与相关行业、企业紧密联合,进行广泛调研,校企合作,反复研讨,经过专家论证后形成。

3.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岗位职业标准和广泛的市场调查,以职业领域分析为基础,从职业岗位标准入手,紧扣学生就业岗位群,生成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凝练产生核心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素质,并设定相应的支撑课程和技能训练内容。此后,解构现行的学科课程体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重新划分各个课程边界,构建课程体系。针对新的课程体系,按照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要求,设定不同的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重新序化课程内容,拟订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三、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依托国内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工种最全的校办实习工厂,根据行业标准,优化重组校内实训资源,建成生产性、开放式、共享型专业综合性实训基地。该基地能有效组织生产和实训,达到了“实训室—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实习—生产、作品—产品”的有效融通。按照工厂实际生产流程,采取“结合生产、针对岗位、按需施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封闭式强化训练,以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参加工厂真实的生产项目,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强化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分期建设生产性实训厂房,打破原有的结构建制,建成了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生产性实训车间及相应的教学生产相兼容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实习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技能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等,建立了适应行业需求的实训基地配套管理制度;设置实训教学组,编写了以典型零件制造为载体、以典型工艺分析和加工操作技巧为主线的多种实训教材及配套多媒体课件,扩大了生产性实训规模。所有重点建设专业和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得到充分保障,较好地搭建起了“校厂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营造起了“产教并举”的能力培养环境,建成了集“生产、教学、科研、培训、服务”五位一体、管理先进、功能完备、辐射面广、资源共享的示范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装备制造业高职院校中,成为校厂异质融通、工学深度融合的典范。

通过以上建设,组成由校内实验室、综合实训基地、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校外实习基地五大实践训练环节,各环节既相对独立,又互补互促,阶梯上升,形成开放式技能训练体系,为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际操作训练奠定基础,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根据行业人才成长规律和行业标准,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以“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重点,我院实施了“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通过校企双向兼职,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形成专业建设“双带头人”制度、课程建设“双骨干教师”制度;通过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等方式,形成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在青年教师中培育教坛新秀,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优秀教师,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形成名师分层培养机制。这些制度、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为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五、融合校企合作文化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是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价值标准、行为准则、职业习惯、道德规范和文化素质的具体体现,是行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通过文化建设,帮助学生跨越企业文化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