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1 17:19:33

建筑施工周总结

建筑施工周总结篇1

深基坑的组织设计要求不仅仅强调基坑护坡的稳定性,而且要求考虑周边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的不均匀沉降问题。作为施工单位,盲目对基坑进行机械化的施工降水,水位下降导致地基承载力不断发生变化,周边高层建筑物发生倾斜,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以高层建筑楼群附近某高层建筑深基坑降水施工为例,分析降水后高层建筑对周围地基的应力分布情况,通过计算得出周边建筑物倾斜的理论值,并通过现场实地进行测量来对比分析。

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施工基坑深8.5m,长140m、宽150m,为保证基坑安全基坑四周围护坡采用复合土钉墙进行支护,降水采用管井降水,井深13m。基坑东侧为已建成 Y1、Y2、Y3、Y4楼及裙楼临近的是Y1、Y3楼,Y2、Y4楼较远,23 层框架结构,CFG 桩复合地基,基础埋深3.87m,桩长27m。地面覆盖地层0m深度范围内岩性为粉质铝土和粉土相间整合接触,容重平均2.03。

基坑降水情况

该基坑自2012年7月15日开始进行施工降水并进行观测,发现基坑东侧高层建筑物沉降较大,于是紧急叫停,于8月4日停止降水,应该研究决定后在基坑周边增设深层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待措施施工完毕后,2012年10月1日重新开始实施降水,但是通过观测仍发现周边建筑沉降增大,于是于11月4日停止机械降水。

1. 周边建筑物基础沉降实测分析

(1) 监测点布置

为保证更好的分析降水施工中深基坑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在 Y1~ Y4 建筑物位置各布置了 9 个沉降观测点。

(2) 沉降数据分析

从拟建高层的深基坑开完完成进行降水即开始对其周边观测点沉降进行观测,每隔3天进行测量一次,共计测量67次,为后面的实验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周边建筑物基础沉降理论分析

1. 沉降原因的初步分析

建筑物的沉降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建筑物建成后沉降(由于建筑物为进行施工,以及周边建筑物已经建成多年,沉降量较小,因此,这个可以忽略不计),桩间土的沉降S1,降水引起桩端以下土沉降S2和桩的沉降S3。由于CFG桩本身是刚性桩,自身压缩量可忽略不计。

2. 桩间土沉降量S1

基坑东侧已建成建筑物地下水位取基底以下0.5m,CFG桩平均桩长21.5m,土的有效重度取19kN/m3,为方便计算和研究,采用分层总和法,Y1~Y4建筑物桩间土沉降量S1计算结果,Y1沉降量为10.18mm,Y2沉降量为1.27mm,Y3沉降量为17.31mm,Y4沉降量为2.55mm。

3. 已有建筑物桩端以下土体沉降S2

为了达到良好的分析效果,地基处理后的变形计算,在这里套用现行国家标准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公式5.3.5,Y1~Y4建筑物桩端以下土体沉降S2结果,Y1沉降量为15.23mm,Y2沉降量为1.90mm,Y3沉降量为25.89mm,Y4沉降量为3.81mm。

4. CFG桩沉降S3

Y1~Y4建筑物沉降计算结果:基底平均附加应力为93.1kPa。最终沉降S=35.45mm。压缩层厚度为基底以下6.93m。沉降计算经验系数为0.78。

5. 建筑物最终沉降

引起建筑物最终沉降是由于桩端土的沉降和CFG桩的沉降,即S2+S3。Y1、Y2、Y3和Y4楼中心点的沉降值,经过汇总为Y1中心点沉降量为31.54mm,Y2中心点沉降量为16.53mm,Y3中心点沉降量为42.70mm,Y4中心点沉降量为19.61mm。沉降的实际测量值为Y1沉降量为33.23mm,Y2沉降量为19.43mm,Y3沉降量为36.71mm,Y4沉降量为23.07mm。沉降后的修正值为Y1沉降量为35.96mm,Y2沉降量为17.36mm,Y3沉降量为49.96mm,Y4沉降量为21.77mm。

6. 理论和实测值对比分析

通过对Y1、Y2、Y3、Y4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发现,Y1、Y3建筑物沉降值与理论值差距比Y2、Y4建筑物沉降差值大,说明了靠近基坑沉降量大的数值差距也大,总体平均相差18.75%。

通过后期的建设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第 1 次降水开始至第 1 次降水终止期间,该建筑物东侧高层建筑基础沉降持续增加;(2)停止降水期间,该建筑物基础沉降仍增大,但增速锐减;(3)第2 次降水开始至第 2 次停止降水期间,东侧高层建筑物基础沉降持续增加,增速与第 1 次降水期间基本相同。

结论和建议

建筑施工周总结篇2

关键词:水库大坝;进度控制;施工

中图分类号:TV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工程实况

某水库工程等级为二等,主要建筑物为二级,采用100a一遇洪水设计,1000a一遇洪水校核。控制流域面积869km2,总库容1.25亿m3。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斜墙土石坝、溢洪道、泄洪(导流)洞、输水洞及电站。大坝坝顶高程117.8m,坝长4070m,最大坝高34.7m,坝顶净宽8m。水库主要工程量总计835.42万m3,其中土石方明挖365.20万m3,石方洞挖2.66万m3,土石填筑433.25 m3,砌石18.29万m3,钢筋5993t,混凝土16.02万m3,模板10.43万m2,帷幕灌浆18709m,固结灌浆16159m。水库设计施工总工期为57个月。

根据要求,水库建设须提前完成,为此制定该年底前下闸蓄水,2009年年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次年上半年进行竣工技术预验收。为此设定了年度工期目标。①2008年。汛后完成大坝截流,除大坝主河槽段的土石方开挖基本完成外,溢洪道的底板砼应浇筑完成,大坝填筑高程达107m,局部达110m,基础处理完成30%以上,泄洪洞工程进行单位工程验收。全年完成土石方开挖300万m3,土石填筑67万m3,混凝土2万m3,钢筋制安1000t,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制安300t。②2009年。汛前(2009年5月31日前)大坝、标的坝体填筑全部完成,Ⅲ标(主河槽段)坝体填筑高程达105m,基础处理和溢洪道交通桥以下混凝土全部完成;年底前(2009年12月31日前)大坝、标上下游护坡全部完成,Ⅲ标的坝体填筑和112m以下的上下游护坡全部完成,溢洪道全部完成,具备下闸蓄水条件。③2010年,上半年完成坝顶路面和防浪墙等剩余工程,具备竣工技术预验收条件。为实现施工进度目标,做好项目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2􀀀施工进度的控制

进度安排与控制是施工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控制质量、进度、投资建设管理环节的关键,直接影响工期目标的实现和投资效益的发挥。

2.1总进度计划的调整

水库在主体工程招标文件中对各标段总工期和主要控制性节点工期均有明确要求,因施工准备工作充分,总计划安排科学合理,各标段承包商经努力均能实现或提前实现既定工期目标。对水库,截流是重中之重。根据初步设计总体进度计划安排,水库原定截流节点工期安排于2009年10月20日。2008年初,大坝Ⅰ、Ⅱ标及溢洪道等主要标段发标完毕并开工后,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总工期目标不变,提前实现大坝截流”的设想,为此,水利厅和省水库建设管理局邀请工程院士和有关专家对提前制定截流方案召开了专题研究和咨询会,经充分论证,专家组认为提前实现大坝截流的各项条件基本具备,施工风险较小,有利于提前发挥工程效益,最终做出了提前截流的重大调整。以往的实践证明,实际工程进度严格按调整后的总进度计划执行和实施。

2.2􀀀进度控制的初步结果

①2009年4月19日,水库大坝Ⅲ标河槽段防渗体填筑至105m高程,防渗体提前43d达到当年安全度汛建设目标,整个大坝坝体填筑完成了设计工程量的90%;②2009年5月31日,水库大坝Ⅲ标河槽段填筑至112m高程,达到抵御百年一遇洪水标准;③截至2009年3月20日,大坝Ⅰ标提前41d完成本标段坝体填筑施工任务;④截至2009年4月20日,大坝Ⅱ标提前163d完成本标段坝体填筑施工任务;⑤截至2009年5月31日,水库大坝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开挖378万m3;土石方填筑383.23万m3;完成坝体填筑363.49万m3;最大月开挖强度为39.95万m3 (2008年10月);最大月填筑强度为69.52万m3 (2008年11月),最大月土方填筑强度为39.55万m3(2008年11月);高峰期平均日填筑强度为2.4万m3,高峰期平均日土方填筑强度为1.36万m3。

2.3总进度计划的控制措施

周计划的按期或超前是月计划完成的保证,而月计划的实现又是年度计划和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省水库建设管理局要求各承包商严格按招标文件规定的工期上报各自承建标段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并按批复的计划编报月进度计划及周计划。在审批月进度计划和周计划时,对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人员及设备到位情况、主要施工方法等均仔细核查。为确保计划能按期实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周例会制。每周定期召开有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和承包商参加的例会,比较和分析本周实际进度、施工质量与安全及周计划进度落实情况,找出并分析进度滞后原因,研究解决措施,确保工期目标按期实施。水库工程开工后,周例会从未中断,确保了月计划的落实。

2)建立现场协调会制度。通过现场协调会的形式,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和承包商共同在现场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既加强了相互沟通,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可确保进度计划有效实施。

3)推行目标管理。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将各标段的总工期目标和主要节点工期目标列为合同的主要内容,并规定了具体的逾期完工违约金数额。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实际,按阶段分解总工期目标,与承包商订立责任目标书作为合同的补充。承包商根据目标责任编制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并分解到月、旬、日,使整个工程建设紧紧围绕“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年”的建设目标。通过采用目标责任管理制,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顺利实现了既定建设目标。

4)及时解决施工中的瓶颈问题,确保重点部位施工进度。对工程施工中的关键线路项目,要求承包商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重点突击;对施工过程中的合同变更问题,在坚持合同原则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解决,只要对建设目标的实施有利,决不在细节上纠缠而拖延工期。同时水库建设管理局和监理部统筹安排、综合考虑,从大局出发,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5)大力采用新技术。为确保工程外观施工质量,保持水土流失,减少环境污染,采用绿色植草混凝土高边坡护坡技术和预制混凝土联锁砌块护坡技术,大幅提高了工程外观质量和施工效率,为工程总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6)狠抓质量和安全,以质量和安全促进度。开工后,省水库建设管理局和监理部除在每周例会上对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例行检查和监外,还不定期组织质量和安全大检查,对做得好的单位及时提出表扬,对检查出的不合格项及时下发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及时消除质量和安全隐患,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7) 及时办理工程结算, 以经济手段保进度。加快工程进度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 面对大量的资金需求, 中央和省政府给予了极大支持,确保了建设资金的落实。省水库建设管理局除及时办理各标段工程预付款和工程进度款外,还准备了适当的赶工费用,针对各阶段的责任目标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同时要求各标段的阶段奖金必须全部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者手中,否则不予批准。

建筑施工周总结篇3

1.建筑物结构周期性的折减系数对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和顶盖等结构的设计中,计算周期一般会比实际周期大,因为在施工时,由于填充墙体的存在会导致结构的实际表现刚度大于设计刚度。所以一旦计算出建筑物的结构剪力偏小,会导致建筑物的部分结构安全性能降低,这时候就需要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适当的周期性折减计算。但对于建筑物的框架结构是不适合进行折减计算或把折减系数取小的。

2.优化建筑物耐久性设计在很多混凝土的结构设计中都没有全面、综合地考虑到建筑物的耐久性,从而导致有许多建筑设计都未能达到当初的设计目标。当建筑物的设计者遇到建筑物的其他使用功能要求或是施工技术指标上升为设计建筑物的主要矛盾时,设计师就要放弃建筑物对经济的单纯追求,这时候往往需要根据建筑物设计所需要解决的重要性问题,挑选出适合的目标来进行优化,才能达到满意的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效果和目的。

二、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案的分析

一般人对于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来说有很多误解,例如对设计方案挑毛病、妨碍施工进行等。但实际上对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是有利而无害的。下面作者将会简单列出对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的好处。

1.把原有的建筑结构设计进一步完善通过集体对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沟通,找出更加经济合适的设计方案,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建筑物日益提高的要求。其中主要的优化内容是建筑物的结构、水电和暖通设施以及通风等各种设计,所以要求各专业的设计人员要集中在一起进行讨论和商议。当然,在对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的前提是要充分尊重原有的设计方案,在讨论和沟通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这对于双方的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好处和帮助。作者在上文提到过,对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的主要目标是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施工简单。所以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可以令建筑物的设计变得合理、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降低建筑物的施工成本等等。所以说,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是对原有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令建筑的功能结构更完善,节省施工成本,减少原有设计方案的错误,求取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

2.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包括对建筑物结构总体进行优化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优化建筑物工程的总体结构和建筑物工程的部分结构。因此,对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不仅仅是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结构,还包括建筑物的地基、基础的结构进行优化。要根据现场施工的地质条件来选择最适合的基础类型,才可以在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物的工程造价。

3.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并不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要对原有的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的原因主要有:原设计的施工工艺难度较大、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改变以及在进行工程造价预算后,该工程的造价超出了甲方的投资预算。一般来说,原结构设计方案的设计图纸生成之后才会对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因此,优化设计方案是可以和工程的施工进度同时进行的,而且还可以按照施工阶段的要求分段进行。

4.优化原有的结构设计方案会对工程总造价造成影响由于建筑物层数与总建筑面积成正比,因此对于高层或多层建筑物来说,单位建筑面积和建筑物所占的土地面积的比值也变大,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但另一方面,当建筑物的总高度不断变大,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之间的距离也要随之而变大,这使得土地的使用价值不会随之而提高。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承重结构等部分进行优化,进行优化后将会对建筑物的工程总造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结语

建筑施工周总结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建筑物沉降的原因:高层建筑物的全部重量是靠地基来承担的,由于建筑物上部荷载不断增加、建筑物周围环境变化、地下水位涨落等原因,都会引起建筑物沉降,引起建筑变形有下面几个因素:

自然条件及其变化而引起建筑物变形。建筑物基础的地质构造不均匀、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地下水位季节性和周期性的变化、持力层地基土下卧层分布不均匀造成土体总压缩变形的不均匀、基础持力层未选定在同一土层上、土壤的物理性质不同、大气温度变化、地基的塑性变形等,均会引起建筑物沉降。

建筑物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造成持力层地基土的附加应力不均匀;持力层地基土厚度分布不均匀,造成不同部位土体不均匀压缩变形,产生不均匀沉降。

由于施工差异而造成荷载分布和预计分布不符,从而造成建筑物沉降,或由于周围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形。例如:在高大建筑物周围进行深基坑开挖,就会对其原有建筑物产生影响。

以上引起变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建筑物往往是共同作用的,只是不同时间段,不同因素的作用强弱不同而已。

2 沉降观测的外业工作以某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地上18层地下1层)为例介绍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内容。

2.1作业主要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1997进行。

2.2水准基点应布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坚固、稳定、能长期保存、方便使用的地方,水准基点设置应不受施工现场及其它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在整个观测时间内都保持稳定,水准基点最少要埋设三个,并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而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年复测一次,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本次沉降的工作基准点设置在距被观测建筑物约60米处的已建多年的稳定建筑物上,工作基准点距最近水准基点约80米。

2.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应以建筑物的大小、荷重及基础构造等因素来确定观测点的位置,沉降观测点纵、横向对称,且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及内部。一般建筑物承重柱、转角处、沉降缝的两

图1建筑物沉降点位布置图

侧、纵横墙交接处或每隔10~20m的承重墙上设置观测点。本项目沉降观测点布设在该工程建筑物主要转角及周边14个、中心设备设置2个,共16个观测点,如图1。

2.3观测周期的确定应根据地基、加荷载、工程进度以及建筑结构情况确定,该建筑物沉降观测频率为,建筑施工阶段建筑物均匀升高,可每增加2-3层观测一次,如果施工中途临时停工且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各观测一次,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封顶以后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以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每100天沉降量小于1mm时停止观测。

3 沉降观测:本次观测采用经过检定的徕卡Leica(SPRINTER 250M)电子水准仪和铟钢水准尺,记录采用电子手簿。沉降观测一般应遵循五定原则,即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水准尺、固定观测线路的原则进行。

3.1高程联测基准点高程采用二等水准与城市高程点联测,引入起算数据,然后按一级沉降观测要求测设基准点独立控制网,将基准点及工作基点联测成环状,沉降点控制网采用往返观测形成闭合路线。

3.2沉降点的观测: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在观测点设置稳固后及时进行。按一级建筑物沉降观测的要求,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另外,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各观测点累计沉降量汇总表(mm)

表12011年-2012年

4 数据处理及成果分析

4.1观测数据处理:数据处理采用专业的数据平差软件进行处理,计算出各沉降点的高程值,及沉降量、沉降速度等。主要成果如下。沉降点累计沉降量见表1,沉降点沉降速度汇总见表2。

沉降点沉降速度汇总表(mm/100天)

表22011年-2012年

4.2数据分析通过表1、表2的数据及用饱和指数函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平均沉降过程V-T-S线(图2)。

图2平均沉降过程V-T-S线

从图2可以看出:各沉降点沉降均匀,建筑施工期间荷载增加快、沉降速度大,进入使用阶段后沉降速度逐渐减小,于封顶后212天各沉降点沉降速度均小于每100天1mm,且沉降稳定,停止观测。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函数模型有线性函数、指数函数或双曲线函数等几种,选用其中一种函数模型来进行回归计算,得到的回归方程能大致地描述整个沉降过程,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模型曲线图,可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还可发现影响建筑物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同样也可为勘察设计单位积累经验数据,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的勘察设计提供宝贵资料。

5结论

高层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内容应按照其性质与地基变形情况考虑,针对性要强,重点明确,通盘考虑,以便取得建筑物的状态变化指标值,沉降观测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的要求作业,尽量减小人为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地布设基准点和沉降点,采用恰当的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得到可靠的观测数据,合理、科学、准确地反映、分析、预测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状况,从而为验证结构的可靠度以及分析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提供依据,发现异常现象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JGJ/T8-199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建筑施工周总结篇5

关键词:寿命周期;建筑节能;节能措施

引言: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建设高峰期,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促使建筑业、建材业飞速发展,由此造成的能源消耗已占到我国总的商品能耗的20%~30%。而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大部分能源消耗发生在建筑物运行过程中,占其总的能源消耗的80%左右。我国2003年建筑耗能占当年社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27.47%,接近发达国家建筑用能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l/3左右的水平。随着人们对热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类家用电器的普及,这个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而且我国综合一次能源效率低、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转化带来的环境负荷大。综上所述,通过研究,找出正确的方法改善建筑围护结构促进建筑节能的进行势在必行。

一、全寿命周期理论

全生命周期分析(LCA)是一种用于评价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使用直至产品使用后的处置过程,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技术和方法

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看,建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涵盖原材料开采、建材加工、构配件制造、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运行使用、护保养、拆除报废和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就是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能源资源消耗以及废弃物排放的环境负荷影响的综合评估。这种评估不但要考虑建筑建设、使用阶段的建材消耗和能源消耗,还要考虑到建材生产、运输、建成后的运营管理,甚至还要考虑到建筑拆除时的材料可回收性、垃圾管理等全过程

全生命周期内建筑能耗及环境影响分析:

在建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内,始终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可以用建筑生命周期能耗(LCE)来统计这些能耗LCE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M = Em + Et十Ec十Eo+Ed

其中 , LCE 为建筑的生命周期能耗;

Em 为建筑材料耗能及加工耗能;

Et为建筑材料运输能耗;

Ec为建筑施工能耗;

Eo为建筑使用及维护能耗;

Ed为建筑物拆除能耗。

对普通住宅建筑而言,Em和Eo是主要部分,这两项在建筑生命周期能耗中占到80%左右,Et占2%-5%,Ec约占10%。

二、建筑的不同生命时期节能措施

1、建设阶段

围护结构是一栋建筑物构成的主体,由护结构和内围护结构两部分组成。其中,护结构包括了外墙、外门窗、屋面和地面四个部分,其作用是使室内受到遮护,以不受室外气候变化的影响;内围护结构包括了内墙、楼面、内门窗三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为了构件和分配室内空间,以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围护结构材料的选择对建筑节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外墙的节能措施

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可有效减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从而减少各主要设备的容量,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采用新型墙体材料与复合墙体围护结构。在进行经济性、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在墙体内外侧敷设保温隔热的新材料。

隔离太阳辐射热:对垂直墙面可采用外廓、阳台、挑檐阳等遮阳设施和浅色墙面、反射幕墙、植物覆盖绿化等。

1.2门窗的节能技术措施

尽量减少门窗的面积:门窗是建筑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面积约占建筑外维护结构面积的 30%,其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 2/3,其中传热损失为 1/3。所以门窗是外维护结构节能的重点。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条件下,尽量减少外门窗洞口的面积。

设置遮阳设施:设置遮阳设施,考虑空调设备的位置。减少阳光直接辐射屋顶、墙、窗及透过窗户进入室内,可采用外廊、阳台、挑檐、遮阳板、热反射窗帘等遮阳措施。门窗的遮阳设施可选用特种玻璃、双层玻璃、窗帘或遮阳板等。

提高门窗的气密性:有资料表明,房间换气次数由0.8h-1降到 0.5h-1。建筑物的耗冷可降低 8%左右,因此设计中应采用密闭性良好的门窗。通过改进门窗产品结构(如加装密封条),提高门窗气密性。防止空气对流传热。加设密闭条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尽量使用新型保温节能门窗: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塑钢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玻璃的选材。玻璃窗的主要用途是采光,但由于玻璃窗的耗冷量占制冷机最大负荷的20%~30%,冬季单层玻璃窗的耗热量占锅炉负荷的10%~20%,因而控制窗墙比在30%~50%范围内时,窗玻璃尽量选特性玻璃,如吸热玻璃,反射玻璃,隔热遮光薄膜。

合理控制窗墙比:窗墙比是窗洞口与墙的面积比值,增大这两个比值不利于空调建筑节能,应尽量减少空调房间两侧温差大的外墙面积及窗的面积。控制窗墙比、对外墙及屋顶的导热系数等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外窗的耗热量占建筑物总耗热量的 35%~45%。故在进行前期建筑设计时,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墙比是很重要的,一般北向不大于25%;南向不大于35%;东西向不大于30%。

1.3 屋顶的节能技术措施

隔离太阳辐射热:隔热太阳辐射热,减少阳光直射,对屋顶可采用架空屋面,浅色屋面,种植屋面等。对屋面进行绿色覆盖,既可遮阳,又能隔热,而且通过光合作用,可消耗或转化部分能量,也起到美化环境作用。因此植物覆盖法是空调节能的较好的方法。还有设计通风屋面、蓄水屋面等节能措施。

“冷屋顶”节能:国外很多专家对“冷屋顶”(cool roofs)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节能效果很显著。所谓“冷屋顶”(cool roofs)是指日射反射率高的屋顶,它通过对普通屋顶涂上高反射率的涂料,提高屋顶的日射反射率,减少太阳热量的吸收,从而达到减少空调冷负荷和空调节能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冷屋顶”节能可使空调负荷减少约 10%~50%。

2、建筑使用及维护阶段

2.1地热、太阳能等自然能源利用

地源热泵系统包括3 种不同的系统:1) 土壤源热泵;2) 地下水热泵系统;3) 地表水热泵系统。以上3 种系统,实际上是指通过将传统的空调器的冷凝器或蒸发器延伸至地下,使其与浅层岩土或地下水进行热交换,或是通过中间介质作为热载体,并使中间介质在封闭环路中通过在浅层岩土中循环流动,从而实现对建筑物内供暖或制冷的一种节能、环保型的新能源利用技术。虽然在这3 种系统中,采用地下水、地表水的热泵系统的换热性能好,能耗低,性能系数高于土壤源热泵。然而,由于前两种系统受到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的环境限制,并非处处存在,因此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更加广泛。地热资源是可以再生的绿色能源,而地源热泵技术对地热资源的要求不高,可以在各个区域广泛应用,是建筑设计中使建筑物达到“节能、环保”的有效手段之一。

太阳能总能量大,能量密度低,是建筑节能的最大潜力所在,同时建筑又是太阳能利用的最佳载体,不仅能就地采集、就地使用,而且由于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高达1/3,而且随着城市化加速,建筑能耗仍在剧增。因此太阳能建筑节能总量巨大,且技术可操作性强。

2.2 优化物业管理提高能源节约

相对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各阶段而言,运营管理阶段经历的时间最为漫长。物业管理服务活动属于建筑的运营管理阶段范畴,意味着绿色建筑指标体系21 个分项指标中的17 个分项指标涉及物业管理服务活动。另外,就一般住宅来说,运营和维护成本要占到其生命周期成本的60%-80%,在其漫长生命周期中,对于物业项目本身的运营管理,节能降耗服务应该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推进建筑节能降耗的进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另外,物业管理企业实施节能降耗管理服务不仅仅有益于社会,还有利于本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和提升品牌形象。优化物业管理提高能源节约措施主要如下:1、积极参与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制订并实施节能降耗计划和工作方案;2、实施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技术力量;3、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倡导建设节约型社区,推广节能文化。最终能在建筑物的后期使用物业管理的过程中,推进节能降耗向高端化发展。

三、结论

建筑进行经济评价时,不但要考虑一次性投资,更要注重的是全寿命周期的总费用,要对一次性投资和运行费用进行权衡考虑。而且建筑节能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能源利用问题。本文主要对在建筑寿命周期影响较大的建设阶段和使用阶段进行了讨论,事实上建筑的施工阶段管理同样对建筑节能有较大的影响,为能得到更好的节能方案还需要更多的试验检验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郎四维. 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现况与进展[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2,(03)

[2] 张卫.建筑节能与广西节能省地住在初探[J].广西节能.2005,(02)

[3]龚明启,冀兆良.夏热冬暖地区城乡规划中的建筑隔热问题分析研究[J].制冷.2005,(04).

[4] 丘建明.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设计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06,(03).

[5] 赵士怀,黄夏东.福建省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现状和展望[J].福建建设科技.2002,(04)

[6]冯雅.成都地区节能建筑示范工程技术对策IJ].建筑节能,2005,(4):3-5

[7] 赵晓艳,田稳苓,王敏.浅析建筑节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建筑节能,2008,210(36):73-75

[8] 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德国能源署.中国建筑节能手册.德国:德国能源署建筑节能部门,2007,1.60

建筑施工周总结篇6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1.1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进行模糊综合评价首先要建立影响评价的因素集,并对各因素赋予相应的权数。然后由评价者建立评价集对各因素进行评价,从而得出评价矩阵。最后由相应的权数与评价矩阵形成系统评价矩阵,由此求出系统总得分再对照安全等级。模糊评价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如下。

1.2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马当路地铁站深基坑工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最终确定了在深基坑施工中可能影响周边建筑安全状况属性的评价指标体系。(2)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以确定环境,周边建筑物,基坑施工,施工机具,安全管理这五个因素的权重为例。采用德尔菲法,邀请几位专家共同进行。通过对元素间重要性两两比较,构成以下矩阵(取值,见表2)。(3)求综合评价矩阵Bi。先根据专家投票得各因素的评价矩阵。将其归一化处理即为所求,依此类推可求出评价矩阵。再将该矩阵与相应子因素权重分配集合成求出综合评价矩阵,即Bi=AioRi。以上评价及计算结果,见表3。根据表5可以看出,该深基坑施工对周围老式建筑物的总体风险为第三级“良好”等级。(7)评价结果分析。通过评价,最终可以确定该施工对周围老式建筑物的总体风险等级为三级风险。三级风险为良好风险水平,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是通常城市施工对周边老式建筑物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

2防控城市施工对周边老式建筑物的影响

保护应当从施工过程的控制与城市老式建筑物自身保护两方面进行。

2.1施工过程的控制

施工过程的控制,应当对工程的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及支撑结构(钻孔灌注桩)等施工工艺、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从根源上减小深基坑施工对周围老式建筑的影响。信息化的监控系统对施工过程和老建筑物进行实时的监控是防止建筑物受到破坏的一种有效方法。

2.1.1地下连续墙的控制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和施工速度对周围老式建筑物的影响尤为重要。地下连续墙止水性好,能承受垂直荷载,刚度大,能承受土压力、水压力的水平荷载,由于它的这些特性,因此具有防渗(水)、挡土和承重功能。在施工之前,要了解周围环境及地质的情况,将影响护壁质量的泥浆的配比作为重点控制对象。结合上海地区的土质特点,参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对泥浆进行试配,然后按照工程中遇到的实际土质情况进行调整,争取达到最合理的配比。地下连续墙的各道工序的施工时间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1.2钻孔灌注桩的控制由于钻孔灌注桩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造成孔压过高或者是桩身断裂。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对老式建筑物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孔压过高,应当加大钻孔孔径,降低高压水压力;加大浆液水灰比;下注浆管时,用高压水清洗钻孔,使孔径扩大,然后再进行注浆以及采取加大桩间距减少周围变形。对于防止桩身的断裂,应该将混凝土坍落度严格控制在设计规范要求中;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商品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度,防止堵管;边灌注混凝土边拔套管,必须做到连续作业。

2.1.3对老式建筑物的信息化监控为防止施工对老式建筑物产生影响,运用信息化监测系统来对周围建筑物进行监控,主体结构内容有:墙体测斜、墙顶位移、墙顶沉降、支撑轴力、坑外水位、楼主沉降、坑底隆起;周边环境监测内容有:地表沉降、建(构)筑物沉降、倾斜、地下管线沉降。

2.2对老式建筑物自身保护

2.2.1稳固地基对于受影响的房屋,通常可以采取地基托换的方法。地基托换分为桩式托换法和灌浆托换法。桩式托换法是采用沉桩的方式形成桩—同作用来分担原有建筑物基础的负荷,将基础及其上荷载全部或部分转移到桩上,从而对原有建筑物因不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而进行地基加固处理。适用于黏土、砂质粘土、松散砂土、饱和黄土、湿陷性黄土、淤泥、素填土和杂填土地基。桩式托换是包括所有采用桩的形式进行托换的方法的总称,因而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静压桩托换、打入桩托换、灌注桩托换、树根桩托换等。灌浆托换法是用气压或液压将各种无机化学浆液注入地层中,浆液以填充和渗透等方式排出地层中的水和空气,使地基土固化,起到提高地基土的强度、消除湿陷性或防渗堵漏作用的一种加固方法。

2.2.2修缮房屋对年代悠久的老式建筑,采用保持原有风格的原则进行修缮,加固结构,整新墙面,修旧如旧。

3结束语

建筑施工周总结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造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导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与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城市高层建筑能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中解决尽可能多的城市空间需求,缓和紧张的城市人-地矛盾,降低土地利用成本,缓解城市使用空间不足的压力,拓展了城市的功能。现在在我国的大中小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可是高层建筑结构选型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建筑设计师除了从建筑力学角度外,还要多从其他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例如从外观看,高层建筑结构选型要考虑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与附近建筑群的整体性与独特性;从内部组成看,要考虑建筑功能的体现与实施;从使用效果看,要考虑建筑的稳固性与安全性;从建筑周期与成本控制看,要考虑施工的难易程度与工期长短以及维护成本高低的问题。总之,在建筑设计中分析了解影响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各种因素,有利于建筑设计师理性选择最佳建筑结构方案。

二、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影响因素

(一)自然条件因素

1.地质地貌条件

高层建筑的建设首先要考虑地基的地质地貌情况,主要包括地基的物质组成与所在地主要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泥质地基、砂岩地基、基岩地基的组成不同,稳定性也不同,泥质地基与砂质地基上要修建高层建筑,就倾向于选择更为稳固更为轻型的建筑结构方式——钢结构,这样可以减轻单位面积的载重量。否则高层建筑的自重会造成地基的下沉,影响建筑的使用期限;而在岩质紧密的基岩上就可以选择基底单位负荷较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虽然建造周期较长,但是维护成本较低。同时,高层建筑结构选型时还应该重视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与强度,做好防范设计。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分别经过我国的东部沿海与西南边陲,在地震带内修建高层建筑就必须考虑建筑的抗震性与防震性,尽量选择防震度、防烈度较高筒体结构与剪力墙结构,这样可以保证地震多发地区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2.气候条件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还应该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例如酸雨对钢结构的危害就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大得多,在二氧化硫重污染城市要慎重选择钢结构运用;其次高层建筑还要重点考虑风向与风力的大小的影响。例如在东部沿海城市要考虑台风的强度与频率,在西北内陆城市要考虑风压值大小。风压值越大,高层建筑结构的风荷载取值就应该越高,这样设计出来的高层建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小,整个建筑振动幅度与变形程度不大,就算是在台风与风暴的天气下也不会影响建筑里面工作人员与生活人员的安全感与舒适度。

(二)建筑功能因素

我们知道不同的建筑物拥有不同的功能,现在的高层建筑功能主要有住宅、办公楼、商场、公共建筑、旅馆等。在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不同功能的建筑对层高、间隔、布局、内部结构要求不同。例如,剪力墙结构比框架结构在建筑平面布置上间隔多、空间少,限制性强得多。如果我们是想要设计一个影剧院、大型会议厅等空旷高大的建筑,就不能选择剪力墙结构,而应该选择能够降低建筑内部结构构件的高度、突显音响效果、方便通风防火与冷暖空调室温控制的筒体结构;相反居民住宅对空间要求小、分隔多,选择剪力墙结构就非常合适。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选型时要考虑建筑功能,这样可以既很好满足功能预期,又可以降低建筑交付使用的后的维修成本。

(三)施工条件因素

1.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也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有重要影响,具体数据见下表。从表中我们看出,钢结构最轻,基底单位负荷最小,高层建筑采用钢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地基的工程量与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加快资金的周转。但是到高层建筑交付使用后,钢材料的防锈除锈工程频繁,维护成本最高,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就没有这个问题,维护成本远低于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因此在结构选型的时候要考虑材料价格之外,还要综合考量施工周期时间成本与使用维护成本,选择最佳方案。

2.施工水平

施工水平的高低决定新的结构方式能否顺利运用到高层建筑中,如果选择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不具备施工技术支持,工程施工就不能顺利进行。象很长时间以来施工单位焊接技术工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制约了装配式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另外不同施工工艺也会对高层建筑的建造工期、工程造价、结构受力状态等产生影响。我们看到今天新建筑机械的发明与建筑施工方法的不断涌现,对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现浇技术在框架结构高层建筑广泛的利用,使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一时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小城市矗立起来。工具式移动模板施工法与装配式施工法的出现使薄壳结构高层建筑大大增多,降低了建造周期与施工成本。我们认为施工条件中各种因素既可以推动高层曾建筑结构革新也可能成为高层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在结构选型时,要考虑设计思路能否通过科学施工得到具体落实。

(四)环境协调因素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除了考虑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功能性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也是考虑的重点,那就是建筑本身美学价值的体现。一个高层建筑就是一道城市风景,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选型时要兼顾该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是否既协调又不失个性、既符合大众审美观又兼顾艺术性与独创性。回到建筑内部,还要注意所选的结构类型是否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建筑各功能能否完美地运转与方便使用,给使用者带来舒适与便利。例如,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代表作品之一——香港中银大厦,在设计选型时,就考虑到新建筑与周边建筑群的整体协调性,与香港城市海湾美景的融合性,还兼顾香港市民的传统审美观念与风水学说,正是如此,中银大厦自落成至今就成为了香港的地标性建筑,因为独具一格享誉世界。

三、结语

我国当前正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林立的高楼是城市景观的一道靓丽风景。高层建筑设计市场非常广阔,高层建筑结构布置是否合理,可以参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里的要求。我们看到在结构选型时,要注意建筑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与限制因素、新的施工方法与技术的支撑还要充分考虑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新的环保材料与先进设计理念的合理运用,只有这样通过综合型评价与考量才能充分发挥建筑的综合功能与展示建筑美学效应。总而言之,高层建筑结构选型首先需要从设计本身开始考虑问题,对其他影响因素通过定性的或者定量的分析,才能选出最佳结构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海卿,康珍珍,张丙军.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影响因素分析 [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

[2] 杨大尧.工民建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因素相关研究 [J].四川建筑(工程结构),2012(4).

[3] 王国安.高层建筑结构整体稳定性研究[J].建筑结构,20012(6).

建筑施工周总结篇8

(一)发包形式多种多样,设计与施工分离的现象大量存在。

由于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的专业性都很强,很多具备建筑工程深基坑设计资质的单位不具备施工资质,或者具备施工资质却不具备设计资质;只有少数较大的企业同时具备设计和施工资质。这样导致了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发包往往是施工和设计分开平行发包,或者全部发包给总承包单位,再由总承包单位对其设计或者施工业务进行分包。这样在合同管理形式上就增加了协调的难度,设计和施工的衔接不够紧密,往往会导致设计不符合施工实际或者施工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等情况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增加了协调和成本控制的难度,也对建筑工程结构安全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危险性较大。

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由于存在坍塌、位移、地下水突涌等危险因素,而导致施工的风险极大地上升。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要求极高,而由于建筑行业的现状,很多作业人员流动性很大,且大多未与施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多是从劳务派遣单位通过派遣协议的形式委派,有些甚至连派遣协议也没有,仅仅是临时性用工。这种现象导致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有所缺失,仅仅依靠岗前的基本培训和安全交底往往难以满足作业需要,从而对其安全施工造成很大的威胁。

(三)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对周围建筑的影响较大。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增大,尤其是在市区施工的深基坑支护工程,往往会对其周边建筑物和构筑物产生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很多措施对周围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维护和保护,以避免深基坑开挖和支护过程中出现周围建筑物的倾斜、不均匀沉降甚至坍塌。

二、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边坡坍塌。

边坡坍塌是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的最常见问题之一,引起边坡坍塌的主要原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设计原因,设计原因主要是设计时对支护形式选择不当、对地下水测算不准确、对地质状况勘察不准、对支护构建的型号和种类选择不当等;二是施工原因,主要体现在未按照图纸施工、偷工减料、在不利施工的天气下仍然赶工期施工、施工防护措施不到位等;三是外力原因,如突发暴雨、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外部杂物堆放距离和高度不满足规范要求等。

(二)边坡水平位移过大。

出现边坡水平位移过大的主要原因是地质结构稳定性不满足施工要求,如果发现边坡的水平位移突然增大、持续增大等现象,要紧急停止施工,建设单位要组织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相关专家对边坡水平位移的原因作出分析,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后方能复工。

(三)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正如前文所述,如果在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周围建筑物进行保护,很容易导致周围建筑物受到影响和损坏。引起周围建筑物损坏的主要原因分三个方面:一是开挖不当或者地下水平衡遭到破坏造成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引发周围建筑物的坍塌、倾斜等事故;二是施工过程产生的土石方堆积对周围建筑物的桩体造成侧向剪力,从而引起对周围建筑物的损坏。三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机械操作不当,对周围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的机械破坏。

三、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优化措施

(一)优化工程发包形式,将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和施工进行重点监控。

建议对于深基坑形式比较复杂的工程,采用勘察设计单位和基坑施工单独招标,这样有利于建设单位对设计质量和施工过程的管控。并且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设计与施工资质同时具备的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以便设计和施工过程的衔接和统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后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出现,有利于强化责任的落实。

(二)严格施工过程管理。

施工过程控制是确保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质量的重要措施,没有严格的过程监管,不论怎么合理、先进的设计,都是空谈。施工过程的管理重点在于落实各方对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责任,施工单位要按照设计要求、质量规范和相关标准,在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和监管下进行规范施工,不得出现偷工减料、违法分包、肢解转包等行为。监理单位要切实履行旁站监理、平行检验和质量验收过程中的责任,强化隐蔽工程验收,做到记录齐全、过程规范、质量可靠。

(三)要强化落实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安全文明施工包含安全和文明两个方面,安全施工是重点,同时要兼顾文明施工。一是要在施工期间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安全措施要遵循冗余性原则和综合治理原则,确保形成多道防线的安全施工防范体系。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的维护和保护,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和经济纠纷,要通知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的管理单位,争取获得其对工程施工的支持和配合,尽量杜绝因为施工导致的市政管网、地下光缆、周围建筑等产生的破坏。三是切实推行文明施工,减少废水、废气、废渣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防止噪音污染对居民休息的影响。只有通过合理的、全面的措施实施安全文明施工,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维护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周围相关方的利益,追求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建筑施工周总结篇9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逐渐的推动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高层建筑工程的数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大,它是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总体趋势。但是高层建筑的体型较为复杂,结构又复杂多变,加上人们对工作生活质量水平要求的越来越高,使得高层建筑工程在施工技术和安全质量水平上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竭尽所能地创新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以确保高层建筑施工质量。

高层建筑指超过一定高度或层数的多层建筑。在中国,旧规范规定:8层以上的建筑都被称为高层建筑,而目前,接近20层的称为中高层,30层左右接近100m称为高层建筑,而50层左右200m以上称为超高层。在新《高规》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里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称为高层建筑结构。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称为超高层建筑。

一、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1、施工技术高我国的高层建筑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还在发展钢混和钢结构。钢筋混凝土一般以现浇为主,因此,需要重注研究钢筋连接、建筑制品、工业化模板、高性能混凝土等施工技术。同时,我国高层建筑的防水、消防、装饰、设备等要求也很高,在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使用功能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消防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地下室、厨房、屋面、卫生间的防水也比多层建筑要求高。这些都给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2、高空作业多高层建筑的自身高度比较大,导致垂直运输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在高空作业中要处理大量的制品、材料、器具和人员的垂直运输。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高空作业的用水、用电、安全保护、防水、通讯等问题的工作,防止物体坠落发生事故。

3、工程工期长高层建设施工周期比较长,在冬季、雨季施工不可避免,一般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高达2年左右。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通过缩短装饰和结构施工工期来缩短施工周期。因为现浇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主导工序,因此,可通过合理选择模板体系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成本。

二、关于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探究

1、施工方法之一:逆作法

这是在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施工技术。一是在进行逆作法施工时,应该严重相关轴线实施浇注,以建好支撑柱。这种支撑柱主要是用来承担有力地承载施工荷载,当底板完成封底之前,能够有力地承受来自上部结构的压力,进行有力地支撑。二是在完成封底版之前对向下开挖的土方及地下的各层结构进行浇注,一直持续到封底板为止。按照这种方式,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一层的楼面结构,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逐层施工,可以同时进行地面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施工。 2、高层建筑施工方法之二:建筑裂缝防控技术建筑裂缝的防控是我国高层建筑技术中重要的施工技术之一。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加强建筑裂缝的预防和控制。在实际防控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想方设法地做好建筑裂缝的防控工作。从高层建筑所使用的混凝土来看,都是采用高等级的混凝土,需要浇筑大量的混凝土,一般都带有多层的地下室,因此,极易出现建筑裂缝。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一是在在进行填充墙砌筑施工施工时,在其与梁底相接近的地方,必须留出一定的高度。二是尽可能地不要使用高强度的水泥,充分利用掺合料、外加剂等,想方设法减少水泥使用量。三是尽可能地选用大粒径的砂石,确保其具有最佳的级配,在进行混凝土振捣时,必须振捣到位,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同时也要防止过振,以免发生混凝土离析的问题。三、关于高层建筑强度控制的思考第一,选择合适的配合比。配合比对建筑高层建筑的强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工程开工之前,一般都应该根据设计的相关要求,做好各种强度的混凝土的配制,并充分利用检测机构进行级配试验。然后,根据级配报告进行试验室级配合比测试。在实践施工中,试验中的配合比往往与之具有较大的差距,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加以防范。第二,严重按照混凝土质量控制要求做好养护工作。送商品混凝土在高层建筑中得到成功的应用。这种混凝土能够使施工周期大大地缩短,并能够切实使混凝土的性能得到良好的改善。混凝土的养护是直接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多实际施工中,常常出现因为抢抓进度而导致养护时间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质量问题。有关研究表明,混凝土养护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的浇筑质量,特别高层建筑中需要浇筑大体积的混凝土,其养护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养护工作中,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增强养护质量意识。在进行养护时,应该切实设计好养护方案,充分从人员因素、水源条件、昼夜及覆盖问题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严防出现养护上的疏漏。

四、关于高层建筑“三线”控制的相关探讨

1、切实控制好垂直度

垂直度是衡量建筑物质量的主要指标,做好垂直度的控制是确保高层建筑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是搞好高层建筑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垂直度得到有效地控制,能够满足施工质量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按照高层框剪柱的情况,先确定好高层建筑大楼的四个边角柱的具置。二是在安装四个边角柱或墙角的模板时,沿柱外层或墙身外侧上弹出厚度线,立模、加支撑,采用吊线的方法测定立柱的垂直度,在保证垂直度100%后,对准模板外边线加固支撑。

2、轴线的控制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脚手架与施工层同步向上,导致从一些基准点无法引测。因此在±000结构施工复核轴线无误后,以一层楼面为基准在最长纵横向预埋多块200×200×8mm钢板,在钢板上标出控制轴线或主轴线控制点在大楼四角、四周具备条件处设立层高、累计层高复核点,每层向上都附以该位置进行复核,防止累计误差过大。

3、标高线的控制

在每层预控轴线的至少四个洞口,进行标高的定位,同时辅以多层标高总和的复核,然后辅以水准仪抄平,复核此四点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以确保标高的准确性。这其中对四个洞口标高自身的准确性要求提高,因施工过程中模板、浇筑、加载等原因,洞口标高可能失去基准作用。

总之,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其施工技术也将随之发展,大量的新施工技术、新的设备等都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到高层建筑施工中来,给高层建筑带来新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应该切实做好高层建筑时技术的研究,不断创新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以确保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登前.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J].四川建材,2009,(06)

[2]文仕波.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与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2011,(05)

建筑施工周总结篇10

关键词:观测点,观测成果,沉降量

一、沉降观测的要求

1、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2、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在未有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我们在广东省广州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l√n―,表示测站数。(或h=∑a-∑b≤1.0√L―,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2)前后视距:≤30m(3)前后视距差:≤1.0m(4)前后视距累积差≤3.0m(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mm(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3、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4、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二、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3、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十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十500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4、平差计算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c=Hh,I―Hn,I-1

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H1=H0累计沉降量:C=∑c (n),n表示观测点号。

5、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

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

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

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

三、需要思考的问题

(1)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合理适宜,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在±0.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

(2)观测值回升处理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时间与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应该分析原因,进行修正。①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度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②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