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4:0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保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心一意缔造和谐环保家居空间。让我们共同来营造环保、健康的室内居住环境,是一个很让人关注的话题。我认为节能环保“生态住宅”将成未来家居主流。
二、为搞好好看、好装、健康、环保的室内居住环境
共同来营造环保、健康的室内居住环境,全国各地政府机关和社会组织历来高度重视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生态住宅”的建设设计服务及推广工作。历年来举办了不少绿色家装建材联宜展销会。建设殷实文明和谐幸福美好家园的礼仪之邦、才子之乡家乡抚州,今年也举办家装建材联宜展销会。为营造美好环保人居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家乡各主流好家居装修建材联公司都参与展销会。春满人间,把森林氧吧带回家。家乡主流新闻媒体都尽心尽力对活动进行精心监督策划。将让好家居装修公司认真轻松友善和谐地搞好“生态住宅”装修工作。我们装潢行业是家居的美容室,装潢的魔术师。“生态住宅”将成未来家居主流。企业该如何为营造绿色环保人居环境提供服务。让我们共同来营造环保、健康的绿色室内居住环境,是一个很让人关注的话题。“共同营造我们健康的室内居住环境,这也是我们家装建材公司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引领未来健康新空间
我们装潢行业美容师,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群策群力、群防群控。我们装潢当中要采用各类的装饰建材,包括装饰产品。在整个施工设计采购和最后装潢售后服务当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污染源。(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相关统计数字显示,我们现在每年大概要装修的量是达到2千亿元,但由于设计和施工的失误,造成的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统计的数字是达到了300亿元浪费量)面临这么严峻的形势,作为中国顶级企业家俱乐部成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家他们也是中国公益环保的先锋力量。远离家装建材暴利,规范市场从我做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节水、节电、节材、节资,推广应用绿色健康环保型建材,以有效避免家装引起的两次污染。加强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为更多的人造更多的好房子,建设“节能、节材和生态环保”住宅。祖国各地社会利益高于经济效益的真善美高科家装建材公司您们应承诺可以做到:
第一要学习国标从严要求。因为国家了很多的有关的文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的污染控制规范,以及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限量的有关标准。我们要从严的进行要求。
第二我们要模范的贯标,我必先行。
第三规范市场从我做起。
第四共同来创建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您们应多邀请生态环保科研学者跟您们出最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科研管理尤其是节能环保生态住宅装修设计方案,以有效避免家装引起的两次污染。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为国为民,科技、哲理学术高人他们可轻而易举跟家乡有高社会道德风尚的家居装修公司出最节能环保型住宅经管方案及其它经营管理方针政策。幸福中国梦!志同则道合,道合则事成。同心同德心齐力更和前程最辽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远离家装建材暴利。共同创建健康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避免家装引起的两次污染。您们多邀请生态环保科研学者参与您们公司企业的节能环保生态住宅装修设计、经营管理。将让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企业家您们节能环保生态住宅装修人人喜爱,家乡同仁、亲朋好友有新住宅需装修设计,都将尽请真善美的你们参与。众手浇开幸福花。今后您们的商业活动更具有竞争力与活力,您们将产销两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尊重专家学者、教授所付出的劳动。
篇2
关键词:媒介;生态;技术
2000年,尼尔?波兹曼在《媒介生态学的人文主义》一文中解释为什么采用媒介生态一词来命名这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时说道:“我们把‘媒介’放在‘生态’的前面,就是为了说明我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媒介,还有媒介和人类之问的互动给予文化以特性的方式,也可以帮助说明文化保持象征意义的平衡。”那么,何谓“象征意义的平衡”?笔者认为,所谓“象征意义的平衡”强调的正是媒介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问的一种和谐状态,即媒介技术的变革带来人类互动方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人类文化的平衡机制,从而实现了文明的更替。因此,“一个关于大众传播的历史的观点是必须的”,我们希望由此获知在媒介发展的历史语境中媒介技术究竟如何定义世界,定义文化。
一、媒介生态
所谓生态,通常是指在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存发展的系统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联制约所达到的相对的平衡结构。生态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首先意味着对环境的研究——它们的结构、内容及对周围各种生命的影响。当然,这并非说生态与环境是等同的。环境是自然的存在物。它包括作为影响一个生物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质条件的自然环境,以及作为影响个人和社会本质的社会文化条件的社会环境。而生态不仅指自然的存在方式,还包括人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亲和关系,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相互依存的整体化的系统联系。当然,作为一种环境,必然会产生某种影响。媒介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指每种媒介对于自身信息接收者的影响,还必然包含媒介之问的竞争与影响。同时在广义上,媒介环境的影响还必然涉及到媒介技术和信息传播对自然和文化的影响。当媒介环境发生影响时,就不可避免会形成一种媒介生态。媒介生态指向一种系统的和谐结构,主要关注人与媒介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探讨如何在人的参与下维持媒介环境的健康,平衡,从而使人与媒介、媒介与媒介之间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并以此为前提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那么,媒介生态如何对人类的文化施加影响,从而实现自身系统的不断演进?像绝大多数的自我作用系统一样,媒介生态系统对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作用在历史中发生了相当巨大的变化。首先我们要认识的是,媒介并非单纯作为一种传播的介质而存在,当我们抽取其中的技术因子来考察其对人类和文化的影响时,就会发现:媒介存在于某种传播环境中,当它通过自身所处的传播环境与人和文化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必然产生某种媒介生态。因此,媒介生态必然是一种在媒介与人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的环境。当我们沿着历史的河流溯源,试图发现的正是媒介技术如何一面冲破了人类联通的各种阻断,利用其强烈的渗透力创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社会和谐;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更替又创造了各种各样对于传播声音的阻隔,同时,个人思想与社会制度也逐渐经历着巨大的断裂。
二、语言的实践——口语和文字
在洪堡(Humboldt)和卡西勒(Cassirer)看来,语言的功能就是表达我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并且赋予这种经验以形式。也就是说,语言是我们经验的形式化。语言始终交织在思想、活动、行为之中,语词的意义就来源于此。我们学会使用语言也就是在认识世界,语言的形成及表达都隐含着一种认识世界时树立起来的行为习惯和思想传统。
每一个人类社会都占有一种完全为其使用者而发展的语言。说话是大众传播的最为简单的上具,但也是最重要的上具;它是人类不何于其他生命的关键性标志,它也是人类出现至今唯一贯穿始终的传播工具。尽管如此,在以口头传播为传统的社会里,说话就是为了完成交流从而实现生存。说话作为语言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是语言的唯一实践。
在口语媒介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整个人际传播促进了说话和动作,思考和感情的结合。由于声音所传递的语言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明,这种面对面的特性也便承认了大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同时无法记录这些赦事就使得记忆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对自身转瞬即逝特性的补偿,口语传统在另一方面又是最稳固和保守的媒介传统。正如许多研究者所信奉的:口语和声音是社会民主最为理想的代表性媒介技术。事实上,直到电子媒介横行的今天,最具说服力的思想仍然是通过口头语言形成和表达的,因此,“这种灵活而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任何既定的秩序都是一个威胁”。
尽管说话一直是人类最广泛使用的符号工具,也是社会融合的最基本机制,人类仍就很难想象在一个社会中说话是语言的唯一实践。因此,在大约公元前1500年,巴勒斯垣的闪米特人发明了字母,并由腓基特人逐渐将其表意功能进行完善。如果说话是对生活中的事件、过程和事物进行符号化的话,那么文字书写就是对说话的再符号化,是有关符号的符号。也就是说,人类试图用图解式的文字符号来表现说话的声音符号。这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语言的使用。通过书写,说话所引起的声音流动就可以像照相一样被截取并保持静止。由此,人类语言就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然局限。人类把符号粘、刻、印在几乎所有物体的表面以期能永久保存。但是,这种语言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引起人们的一致赞同。在人类传播史上,一个经常出现的事实就是怀疑,焦虑和悲观总是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改变一起出现。所以,一开始人们总会抱怨新的传播媒介的入侵,总是很迫切地想要保护旧有的媒介以防御新媒介带来的竞争和变化。苏格拉底是最突出的口语文化的捍卫者。苏格拉底反对书写文字,认为它会削弱我们的记忆力,使那些属于私人的事情公开化,而且会改变教育实践。当然,个人的偏见并不会改变历史的进程。书写的发明还是在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影响。例如,书写有助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书写材料的轻便性导致了城邦向帝国的扩张。它促进了人类在科学上的兴趣,有助于罗马法律的发展和基督教的扩展。
另一方面,在整个“非机械化”的书写阶段——从粘士写字板到手抄书,口语文字的发展仍旧很突出,不容忽视。毕竟一个社会的传播习惯属于其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不可能轻易发生改变。因此,口语表达仍然是政治指示、文学表达和思想传播的主要工具。事实上,所有经典的文学作品,不管是诗歌、戏剧,还是哲学、历史都倾向于听而不是看。即使到了中世纪,谓言也还是基本的听说工具,几乎所有有组织的学习,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都是通过听说的渠道来获得。除了老师口头所说的话,没有其他的信息或是思想的来源。在口语传统占据强势的传播环境中,人们一直保持者发出声音的阅读习惯,同时记忆也成为语言和思想保存的重要手段。总之,即使面临着手抄体的竞争,口头语言仍然是传播的主要渠道,直到印刷文字的出现。
三、传递文明与思想的媒介——印刷
不可否认,强势的西方文明往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总体进程。尽管造纸术、印刷术这些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但传播学者还是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即谷登堡在1456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artificialscrtpt)。在技术上,我们可以说,印刷术最初的出现是为了适应书写文字的普及而发生的变化。由于书写文字对于书写上具的要求极高,不能满足普通民众对知识的获得,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书写技术和工具的人便成为社会的文化权贵,而书写工具也成为权力的工具。因此,印刷术的出现是为了打破对书写技术的垄断。于是印刷术的出现与政治和宗教的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新教改革与活字印刷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似乎并不是巧合。马丁?路德在1517年发表了他的文章《九十五条论纲》,捍卫圣经权威,反对教皇绝对权威,从此,印刷术总是被用来发表一些具有争论性的,甚至煽动性的宗教小册子。因此,从历史角度来说,我们现代的思想和哲学植根于印刷媒介。
同时,印刷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性投机,书籍开始以一种廉价而普及的形式获得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书籍可以使个人脱离家庭、老师和神父的强大口语影响。印刷术的出现,尤其是书籍的普及,使得个人思想能够以更快的时间,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这就使得个人思想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也不再仅仅限于少数人的专利,而在公共的领域内获得了培养。由此,印刷术创造了一种自我和自我利益的新观念。同时,印刷术为创造本土语言的民族文学和民族自尊提供了广阔的流通需要。由此,印刷术一方面促进了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主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印刷术改变了文明的所有形式,比书写文字具有更强的革命性。
当然,印刷术最主要的功绩还在于,它促成了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这样,所有的人都可以加入到读写的线性逻辑中来。在学校里,更多的人掌握了阅读的能力,进而培养了逻辑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利用理性来综合各种感官知识,从而用清晰、有序、严肃的语言来指导人类的行动。文化从口语文字向阅读的转变把教育扩展到整个欧洲,最终建立了现代西方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个人思想和逻辑思维才能成为有文化的人,也正是这种个人思想和逻辑思维才使得文字和书籍成为传统意义上文化的代名词。
四、电子时代的文化中心:电视与网络
可以肯定的是,印刷媒介,特别是印刷书籍对我们的社会施加了强烈的影响。一旦变成了有文化的人,大多数人都会获得一种理性和情感的力量。但是,电视媒介的出现迅速压制了印刷媒介所培养起来的认识论。
电视所带来的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它成了我们文化的指挥中心。电视的出现,冲击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促进了人类感觉器官的平衡,并对人采取包围之势,促使人深深参与其中。我们要在电视那里寻求关于政治、大众文学、宗教、新闻和经济的叙述,于是电视就几乎成了十四、五世纪的教堂。通讯卫星和其它高级媒介消灭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使人类重新回到了部落时代。由此,建立在电磁媒介(如收音机,电视机,互联网)基础上的传播形成一种新的世界秩序的开端。因为电磁信号是以光的速度来传播的,能达到几乎无法想象的速度。这就意味着空间和时间被克服了,真实世界的社会就建立在电视所创造的拟态环境中。因此,人类的感觉被淹没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成了一个电视人。你必须蛰看电视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因为你要和文化中所发生的一切有联系就必须受熟悉电视上的内容。于是,“看电视”几乎成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生活被电视所律化,行为趋于一致,思想趋于扁平。
篇3
虽然我国的经济与社会都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状态,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生态旅游的起步也要比发达国家晚,但是我国极其重视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国家法律法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使得人们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正是因为生态旅游发展迅速,逐渐出现了一些滥竽充数的生态旅游给我国生态旅游的法律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1生态旅游法律的不健全
虽然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很多,但是相应的却缺少一部专门的生态旅游法,一般的关于我国环境保护的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是在其他环境保护的法律中寻求依据,而且不是每一部环境保护法中都会涉及到生态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一些小部分会涉及,缺乏法律的完整性,这给后期相关工作人员处理这类问题时没有有效的依据执行,使整个管理过程更加困难,另外我国一直都是以“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为骄傲,所以在相关环境保护法律中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缺乏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相关环境法的制定中,一般是由各部委的,立法水平也因立法部门的不同而高低不同,这给相关法律的执行带来极大的阻碍。
1.2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
不管法律的如何制定,只有法律的有效执行才算做到起到保护环境的真正目的,这就对执行法律的相关管理机构与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跟高的要求,但是近年来,关于法律的执行工作的机构日益混乱,执行人员专业素质低下、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责任制体制混乱,另外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现在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极差,只是一味的指望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的管理,这些都给生态旅游相关法律的执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3对法律的执行不全面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不管有多门健全的法律法规,没有切实有效的执行法律就等于形同虚设,只有让制定的法律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这样的法律才有意义,但是实际上近年来,在环境保护的问题是法律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我国的司法部门对法律的执行力度不足,导致法律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其主要的制约作用,阻碍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完善生态旅游法律的设立
我国建立法律法规的目的就是通过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手段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与结果,一个国家健全的法律与法规是保护环境的基本保障,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除了要达到促进人们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突出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基础,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但是自然环境的自我保护能力与再生能力都相对较弱,尤其是近年来人类生产生活的快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使得自然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国应该为生态旅游行业的管理制定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体制,使得人们在对生态旅游的管理方面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避免自然环境遭到更大的破坏,促进我国的生态旅游更加快速发展。
2.2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人们的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自然环境的保护方面我国应该做到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多种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自身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开辟出一条既有利于自然生态整体的利益同时有对人类个人精神生活得到满足,真正达到共赢的局面。
2.3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
所谓的管理机制就是说相关的工作人员按照一定的方法来实现人民预期的管理效果,但是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业的管理机制相对混乱,人员管理复杂,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全面的沟通与交流,对于这种现象国家应该重视起来,按照国家标准建立合理、有序的管理机制,按照相关的法律有序的对工作进行管理,建立合理的责任机制,把一级任务具体到具体的工作人员的身上,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执行。
3结语
篇4
追求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司法理念的确立,是我们期待生态文明型社会“存在着或者能够实现一种有秩序、有效率和公平、正义的理想境界,并相信藉助于法的调整和规范,可以达到或接近于这种目标”。这种对法律理想的追求和对法律信念的坚守即是对法律的信仰。这种信仰会在法律制定、执行和司法过程中帮助人们做出与法律精神相符合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并在人们的价值判断或行为选择发生偏差时起到规制、矫正作用。确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司法理念,可以使公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其遵守和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内驱力。对立法者而言,生态文明意识与法律精神的沟通融合,或者说生态文明意识的法律性内化,会使其更加迫切地追求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立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执法者和司法者而言,确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司法理念会促使其在着眼于合法性的同时,自觉关注生态上的合理性,保证生态保护红线相关法律的严格执行。这样在各方的合力下,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积极作用,推动环境正义的实现。
二、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保障制度体系
1生态保护红线法律保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保护优先,兼顾发展原则。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底线”,必须明确强调保护优先。当开发活动会损害红线区域的生态功能时,应以生态保护为重,宁可放弃一定的经济利益,也要保障红线区域生态功能的完整与稳定。但不能越生态保护红线的雷池半步,并不意味着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不允许有人类活动,对红线区域的生态功能和性质没有不利影响的开发活动是可以进行的,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更是应该鼓励和支持。第二,预防与治理并重原则。“预防”是生态保护红线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质,也是生态保护红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治理”则是指如果红线区域划定时已经存在一定的生态破坏或者环境污染,那么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对其进行治理和恢复。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如若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仅仅着眼于预防,忽视红线区域内已经存在的环境问题,就可能造成红线区域环境质量的整体下降,甚至生态功能的丧失,使红线的划定失去意义。第三,科学规划,差异管理原则。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差异显著,因此必须科学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对不同类型的红线区域采取差异化管理。围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思路是科学规划原则的重要体现,既避免了列举式标准面对地区差异时的不适应性,也避免了定义式标准难以操作的问题。同时,科学规划还应注重与已有保护区、地区规划的衔接,重视跨地区协调制度的设计。差异化管理应当以科学规划为基础展开,体现“分类管理和分级控制的差异化管理思路”。第四,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原则。社会整体理性来源于个体理性的交流、融合与相互矫正,由此产生的理性共识是法律权威的根本源泉。公众参与是法律得以良好制定的基础,也是法律得以有效执行和维护的基础。如果排斥公众参与,即使最为巧妙的法律制度设计也必将沦为一纸空文。信息公开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也是公众参与的基础。只有当公众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管理具有充分的了解时,才能真正理性和有效地参与到相关工作之中。第五,权责明确,损害担责原则。权利和义务应当是相对的,有责无权,责任履行将趋于懈怠;有权无责,则容易造成权利滥用。尤其对于行政机关,当政府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不力,甚至故意违反相关制度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权责明确,特别是打破部分政府官员“无为而治”、“刑不上大夫”的侥幸心理,才能从源头上阻断违法行为的积累,避免积重难返进入恶性循环,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得到切实推行。
2生态保护红线法律保障的主要制度
第一,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修改与退出制度。划定是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施的基础,主要包括红线布局和范围确定两个方面。对于布局问题,应当首先厘清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在统筹已有规划的基础上加以确定。而范围问题,则应着重考虑生态缓冲区的划定。稳定性是生态保护红线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应当对生态保护红线的修改与退出作严格限制。只有在确需修改或红线区域已彻底丧失生态服务功能时才能进行,且应由统一管理机关审批,并以寻找替代区域、不减损整体生态服务功能为原则。第二,生态保护红线的差异化管理制度。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依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三种分类进行,明确了不同红线区域生态敏感度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差异,为分类管理和分级控制提供了依据。在分类划定的基础上,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性质,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生态保护标准和管理措施。尤其是要制定严格的活动准入规则,对于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功能定位的活动,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建立健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限制审批制度。第三,生态保护红线的监测与监管制度。对红线区域生态状况的监管极其复杂,想要准确了解区域生态状况,必须动态掌握水、空气、土壤、生物等诸多环境要素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以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必须依赖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需要独立性,以保证监测结论的客观准确;环境监管也需要独立性,以保证监管的切实有效;而监测是监管的基础,因此,应当建立监测与监管紧密结合的独立监管平台,形成以技术为支撑、独立性为保障的监测与监管制度。第四,生态保护红线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针对当前地方政府怠于履行信息公开职责、申请信息公开困难重重的状况,生态保护红线的信息公开制度应当建立对政府信息公开不力的追责机制。对依法应当公开、依法申请公开而不公开的,追究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并依法代为公开。在此基础上,加强环保法律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保障公众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管理、监管等过程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的意见建议真正对行政机关的决策产生影响。第五,生态保护红线的越线追责制度。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就不能任意触碰和僭越。越线者,无论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还是行政机关,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要求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相互衔接的法律责任体系。尤其对于另外,为避免“拍脑袋”决策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应当建立终生追责制,使相关责任人承担无限责任,真正起到“不可越雷池一步”的警示作用。发挥环境标准在生态保护红线中的支撑作用生态保护红线需要环境标准的支撑生态保护红线的复杂性。第一,不同于针对单一要素的红线制度,对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估需要动态考虑空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决定了“一刀切”式的环境标准很难适用于所有红线区域;更困难的是调整地区间的利益分配,保障不同红线区生态保护的整体性。总之,生态保护红线兼有要素的复杂性和区域的复杂性,构成了一张横向与纵向、静态与动态相互交织的联系网络,形成了其复杂性的特点。生态保护红线的约束性。法律的强制力是生态保护红线约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到生态保护红线约束性的转化需借助环境标准完成。因为立法资源有限,法律、行政法规往往只对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作出原则性规定,同时授权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制定标准,作为具体明确判别合法与否的技术依据和技术方法。在环境保护领域,这一技术依据和技术方法即为环境标准。生态保护红线的相关法律需要在环境标准的支撑下实现对行为性质的判断与量度;同时,法律的强制性通过环境标准传递到生态保护红线中,使生态保护红线的约束性得以实现。
3环境标准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支撑现状
41年来,我国环境标准“发展丰富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依据、行为规范和技术方法,在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引领环境乃至经济社会管理,‘倒逼’产业技术进步、结构优化,提供环境监测、评价、监督、管理等工作基础性、技术性工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也存在着滞后性、缺乏系统观念、地区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标准的缺失,使环境标准对生态保护红线难以形成有效支撑。滞后性主要体现在滞后于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40多年来,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从点源控制到综合管理,从污染者付费到肇因者负担,从谁开发谁保护到受益者补偿,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再到全过程控制,理论的更新推动着环境保护法学的不断完善。环境标准作为法律与司法实践的关键连接点,却严重滞后于环保理论的发展。这一情况突出体现在污染物控制上,虽然我国在污染的全过程控制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环境标准对全过程控制的支撑却明显不足,大量环境标准仍停留在末端治理阶段。缺乏系统观念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和制定思路两个方面。管理体制上,我国现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复杂,缺乏有效的管理战略和政策系统,导致环境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不同类型环境标准常常无法衔接,甚至相互抵触。制定思路上,现行环境标准的制定过于重视技术标准,而忽视对制定目的的考量,“从技术标准为出发点制定而形成的环境标准体系难免顾此失彼,虽然体系庞大但难以有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和灵魂”,造成了环境标准体系的零散,难以发挥体系的合力。地区针对性不足主要体现为地方环境标准制定的不合理性。有限的立法资源决定了国家环境标准必然有其局限性,需要地方环境标准对其进行补充。地方应以国家环境标准为基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针对性标准,实现对地区生态的有效保护。但在现实的环境标准制定中,“以GDP论英雄”滋生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常常使地方环境标准表现出一种难以克服的“惰性”——不顾地方实际情况和需要,一味照搬国家标准。生态环境标准的缺失。我国现行环境质量标准主要针对单一环境要素,这种模式固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忽视生态环境整体性的问题。某一区域水体、空气、噪声、土壤等环境要素质量的达标,并不必然表示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良好。再者,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现行环境标准不可能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所有环境要素都作出规定,仅通过相互分离的环境要素监测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割裂了要素间的关联性,存在以偏概全的可能。
4强化环境标准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支撑
第一,体现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支撑综合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环境问题的显现、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环保实践的检验推动着环保理论的发展,而这一发展同样需要通过环境标准转化为环保工作的真实效能。最新的环保理论认为,环境保护的实质是综合性的环境管理,既包括对污染物排放、开发活动和环境质量的监管,也包括对生态功能的监测与保护,其中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应当实行全过程控制。因此,应当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对环境综合管理和污染全过程控制进行支撑,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增强系统观念。管理体制上,对现有生态环境管理部门进行整合,针对环境标准的制定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建立专门化的环境标准制定体系,细化部门职能,确立部门间沟通合作机制,最大程度地保证制定体系的高效运转及不同环境标准间的协调一致。制定思路上,在重视技术性的同时,加强对制定目的的考量。以人为本,关注对生命健康权和环境生态功能的保护,以是否会危害人体健康或损害生态功能的完整性作为确立环境标准指标的依据。第三,加强对地方环境标准的规制。要求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与当地GDP相挂钩,GDP越高则地方环境标准应当越严格,克服地方环境标准的“惰性”,使地方官员无法以粗放型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或对环境生态的破坏来换取GDP的上涨。同时,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相配合,更好地发挥地方环境标准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支撑作用。第四,建立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参照我国现行环境标准体系,生态环境标准应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标准、生态环境基础标准和生态监测方法标准,涉及生物量、土壤侵蚀模数、河流泥沙含量、河川径流年内变差等指标,且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差异性,因此需要积极推进相关基础研究的发展。生态环境标准注重对区域环境生态功能的考察,可以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生态状况进行动态化评估,同时避免了限定人类活动类型、数量、范围等静态规制方式与环境承载力具有弹性之间的矛盾,因而可以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三、结语
篇5
(一)水污染触目惊心
目前,我国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的人口达9000多万人。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我们的饮用水50%以上是不安全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最新检测报告(2005年6月份)称,我国七大水系,水质达到I~III类水体的占49.2%,IV-V类(受污染水质,不能用作饮用水源)水体的占28.5%,劣五类(已丧失直接使用功能)水体的占22.3%。湖泊水库中满足Ⅱ~Ⅲ类水质的湖库有7个,占26.9%;Ⅳ~V类水质湖库有9个,占34.6%;劣V类水质湖库有10个,占38.5%。
(二)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的土壤处于警戒状态,污染比较严重的约5%。蔬菜中农药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产品已经缺乏安全保障。由土坡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有关部门进行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中,江苏调查区蔬菜和稻米的铅超标率分别达到60%和46%。广州调查区的蔬菜样品中,七氯和异狄氏剂醛的检出率都在85%以上,而硫代硫酸盐的检出率竟然高达94%。一些地方的稻田土壤因渗入镉废渣而被泻染,致使稻米中的含镉量超标,无法食用。因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0万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约125亿元。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由此带来生活垃圾量的迅猛增长,并且因城市垃圾向城郊和农村转移,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2005年《各地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情况》显示,当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仅为51.7%。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6亿吨,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一些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原因
(一)污染型产业向农村快速转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污染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一些农村,为承接污染型产业和引进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引进这些污染产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给当地村民一些就业机会,有些地方为了回避国家对土地的管制政策,采取“以租代征”的办法非法占用农民的土地。有些地方根本不考虑国家的环保政策,违法违规建设。由此对村民造成的危害是长远的。
(二)农业化学品的过量使用
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已达4700万吨,居世界之首,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成倍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安全上限值。我国湖泊与河流中的污染负荷有50%以上源于非点源污染,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约占1/3。此外,仅从占全国作物总播种面积20%的集约化、专业化的蔬菜、瓜果、花卉种植区域来看,每年因氮肥的不合理使用而损失的氮就达300万吨,占我国氮化肥总用量的12%。大量使用化肥已经引发全方位立体污染,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难以逆转,还导致了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现象。
我国年均化学防治面积45亿亩次,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污染的土地超过2187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16%。过量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三)农村土地布局不合理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期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综上所述。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同时,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对企业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的不合理布局,农田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过量是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镜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我国在起草污染防治政策、立法、标准体系时,有必要借鉴美英先进经验。第一,由于各生态要素相互关联的特点,在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方法体系时,应注意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协调,同时应对现有的这些法规中已有的一些制度进行完善;第二。在立法中应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并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第三,在立法上应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确立公众参与制度,充分发挥公民个人、NGO等环保组织以及社区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加到污染防治工作中来;第四,建立污染整治基金制度、污染整治市场体系和环境污染风险责任保险制度,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整治向市场化发展。
(二)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有着举足轻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政府应采取“发展导向”模式。(1)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环保系统应该实行环境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2)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示。环境保护政策要同部门发展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同时,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合作均衡。(3)进行有效管理,促使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由于市场存在失灵情况,因而通过政府来对环境资源利用进行管理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政府可通过征收“屁古税”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
随着发展,政府应逐渐转向“秩序导向”模式。强化公共资源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起合理的环境经济利益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利益关系。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要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加大农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小水泥等高污染行业违法排污行为。对长期超标排污的私设暗管偷排偷放的、污染直排的,应停产关闭。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应停产停建。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能力,应关闭取缔。严格环境准入,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强自然保护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违法采矿和开展旅游等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充实农村环境保护力量,保证必要的监测、执法装备、经费等工作条件。
(四)增强科技对生态环境管理的贡献
篇6
一、草原沙化的深层原因是人类在利益的趋使下对草原资源实施了过度的利用
早在1983年,世界粮农组织就出版了《山羊》一书,该书针对委内瑞拉部分地区所存在的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草原植被破坏问题,用了整整两章的篇幅为山羊“澄清了事实”,并反复强调指出,山羊作为地球上的最优秀的和最有益的家畜之一,并不是草原生态恶化的元凶。我国宁夏自治区畜牧工作站副站长、高级畜牧师龚伟宏同志也从生物学的角度较全面地透视了山羊和绵羊的生活习性,指出“山羊嘴部不像绵羊那样有较深的二裂唇,不能紧靠地面采食牧草。而且,山羊喜食草尖嫩叶,在草原放牧中的一次采食率仅为14.6%,而绵羊则高达25.19%。此外,山羊喜攀崖、善游走、耐旱耐粗饲,适应性和生活力比绵羊及牛群更强,它可以采食到其他动物不能利用的高山悬崖上的牧草,可以限制危害草原的荆棘蔓延,并且往往能在人为砍伐的林区、挖垦过的草原和其他动物掠食过的退化草地上,继续生存并为人类提供优质产品”。实际上正是山羊具有上述众多可贵的特点,加之人类的趋利行为和不合理的利用,才使人们忽视了山羊背后的砍伐者、开垦者和破坏者,进而产生了“凡是草原退化的地方,都有大群的山羊”、“山羊破坏草原生态”等片面看法。
诚然,山羊确有喜食幼树嫩枝的特点,对幼树林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在人类管理不当或管理失控的条件下,任何家畜的放牧,都会破坏幼树的生长、妨碍草地的恢复。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所存在的人为开荒种地、挖甘草、挖黄鼠、抓发菜和铲草皮以及对绿洲周边天然植被的人为破坏,无不“有效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认为,将山羊视为我国草原沙化的根源,实在是一种“歪理邪说”;而对山羊实施“制裁”或者说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局限在消灭山羊的数量方面,无疑是让没有思维能力、没有环保意识、不懂政策的山羊充当了人类趋利行为的“替罪羊”。
我国西部地区的广大草原虽然从上讲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这些草原实际上已成为该地区每一个牧民都可以自由地免费利用的“公共资源”。在学上,所谓“公共资源”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资源:一是这些资源不为哪一个个人或组织所拥有;二是成员可以自由地利用这些资源。这两个条件决定了共有资源具备了“竞争性”的特点但同时却不具备“排他性”的特征。所谓“竞争性”是指在提供给羊群生长的草原面积为既定时,当一个牧民所放养的羊群数量增加时,那么留给其他牧民使用的草原面积就自然减少。“竞争性”特征“迫使”每个牧民不得不增加自己的养羊只数。所谓不具备“排他性”(或简称为“非排他性”)是指几乎不可能对在草原上放牧的牧民征收费用,或者说很难用收费的办法来阻止人们过度放牧。
早在18世纪初,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家和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便认识到在人们完全从“私人动机”出发而自由地利用公共资源时,公共资源将倾向于被过度利用、低效率使用甚至浪费;并且过度利用还会达到使任何利用它的人都无法得到多少实际好处的程度。公共资源的利用之所以存在“悲剧”,直接原因在于,每个可以利用公共资源的人都面临着一道类似于“囚犯难题”那样的困境:当总体上大家都有增加利用公共资源的可能性时,自己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利用而其他人不加大利用时,则自己的利益将增加;至于在其他人也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利用时,自己若不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利用则自己显然“吃亏”,而自己也不失时机地加大利用公共资源就会“避免损失”。最终后果是每一个能够利用公共资源的人都将会毫不留情地加大利用公共资源,直至草地上不能再养羊时为止,即出现“纳什均衡”。
运用一个简单的数量模型可以证明上述推论。设某牧区有X户牧民(下文令X=3),由于草地面积一定,则该草地上可养羊的最佳数量就为一个确定的数字(这一最佳量将在下文给予推导),如果羊的数量过多,养羊者所养的每只羊的收益将会因为草地的有限而降低。用数学语言来说即单位羊的收益是养羊数量的减函数。若用R代表一只羊的产出(或毛收益),Q表示三户牧民的总养羊量,q1、q2、q3分别代表三户牧民的个别养羊量,则有:R=f(Q)=f(q1+q2+q3)。再设一只羊的具体收益函数形式是:R=100-Q;单位羊的成本函数是:C=4元;三户牧民的养羊利润分别用P1、P2、P3表示,则由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所以,每户牧民的利润函数便分别为:
P1=q1•R-q1•C=q1•[100-(q1+q2+q3]-4•q1
P2=q2•R-q2•C=q2•[100-(q1+q2+q3]-4•q2
P3=q3•R-q3•C=q3•[100-(q1+q2+q3]-4•q3
由上式可以求出三户牧民各自对另两户牧民养羊数量的反应函数,这即:
q1=48-0.5(q2+q3);q2=48-0.5(q1+q3);q3=48-0.5(q1+q2)
三个反应函数的交点(设分别为q1*、q2*、q3*)即纳什均衡。将q1*、q2*、q3*代入上述反应函数中,可得知:q1*=q2*=q3*=24(只),再代入利润函数则可求得三户牧民的均衡利润:P1*=P2*=P3*=576(元)
这表明,当不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每户牧民都从自身利益极大化这一目标出发,那么每户的均衡养羊只数将是24只,均衡利润量是576元。三户牧民的总养羊只数和总利润量则分别为72只和1728元。
然而,若在其它条件(即单位羊的收益函数与成本函数等)不变时,我们放弃该草原为三户牧民所共同拥有的假定,而设其为一户牧民所拥有(或存在一个集体协调机制),且设该草原的养羊总只数为Q,则显然有:总利润函数P=Q•R-Q•C=Q(100-Q)-4Q=96Q-Q2
设:使总利润极大的最佳养羊数为Q*,那么该最佳养羊量必会使总利润函数的导数为0,即:96-2Q*=0,解得Q*=48(只),代入总利润函数得:P*=2304(元)。
比较两种情况不难发现:既定的草原面积下,三户牧民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而独立决定的养羊总量(72只)是大于一户牧民(或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所决策的养羊量(48只)的。而实际上,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或一户牧民所决策的养羊量显然是该草原本来能够承载的最佳养羊总量。众所周知,草原本来能够承载的最佳养羊总量的突破(即草原的过度放牧)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草地资源得不到有效恢复,直至出现地表植被消失和草地沙化等问题,从而最终造成草原的实际可能载畜量下降、牧民养羊收益减少。
我国的有关资料充分证实了上述与数量推导。例如,我国新疆全境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积已达213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37.2%,更为严重的是,新疆全境草地现在仍以每年29万公顷的速度在退化。至于青海省,退化的草场面积也达到117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32.3%;沙化草地193万公顷;草原植被消亡、土地的黑土滩面积已达333万公顷。宁夏则有97%的天然草原在退化、和沙化。草地的退化、沙化使其产草量和载畜量已经严重下降,在新疆,平均需要1.49公顷(22.35亩)的草地才能承载一只牲畜。二、维护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比较
针对我国西部草原地区的过度放牧现象,一些学家提出了如下治理方案:
第一,政府干预或者说政府向牧民征收牛羊税。例如,在2000年上海举行的一次名为“走经济全球化道路:在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学术会议上,华裔加拿大经济学家徐滇庆教授便呼吁,中国政府应征收牛羊消费税。据他认为,把从牛羊肉消费中征集来的税收的一部分用于帮助农牧民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另一部分则可用于解决政府帮助农牧民转向其它产业所需要的财政经费来源。不过在我认为,对牛羊征税虽有或依据(即便国家是向牧民征税,也有依据。因为在我国的法律中,草原资源的产权被界定为属于国家所有,作为产权主体,国家显然有权力向牧民征收牧羊税),但是,在我国真正实施征税政策还是存在很大的。对牛羊课税的经济学含义即移动牛羊产品的供给曲线,税收的增加将促使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这一过程必然带来均衡点的移动以及牛羊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均衡产量的减少。即使是对牛羊征收消费税,最终后果也可能会加重牧区人民的经济负担,严重的是将可能导致牧民失去生活的来源。特别是在牧民没有其它就业渠道的前提下,税负的加重无疑会使牧区人民的脱贫致富速度减慢,甚至还会使牧区人民陷入生存危机的困境之中。
具体说,如果消费牛羊产品的消费者是不受宗教和习俗制约的非少数民族人口,那么,牛羊消费税的征收以及客观存在的替代效应将可能改变其对牛羊肉产品的需求,即需求曲线的斜率会发生改变,需求曲线将可能变得较为平缓一些或更富有价格弹性这一结果将是:因供给减少所导致的价格上升不仅不能增加牛羊产品提供者的收入,反而会导致牛羊产品提供者(西部地区人民)的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如果消费牛羊肉的消费者是那些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那么,受消费习俗或宗教因素,他们对牛羊征税的反应将是不会明显改变其需求曲线斜率,这时,西部少数民族消费者所面临的问题将是不得不分担更多的税收。至于西部地区牛羊产品的生产者则会因均衡产量的减少而使实际总收益下降。尽管政府税收的增加可以用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方面,但是“双退双还”措施在近期所造成的农牧民直接收入的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总之,征税不仅会通过加大牛羊生产者的成本、削弱牧民的市场竞争能力而降低牧民的收入;而且会增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消费者的生活费支出;此外,还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无谓损失。因此,在不能给牧民提供其它有效的生活来源渠道之前,加征牛羊税对原来就贫困的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是不可取的(至于以行政手段禁止牧民养羊更没有道理可言)。
第二,重新界定草原的产权。即明确草原的产权主体,或者允许土地(草原)自由贸易。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在2000年参观江苏改制时,曾建议通过“进一步明确土地的产权”来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张改革土地(或草原)资源产权的经济学家依据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作为一种安排,具有节约费用的作用,它能以低费用的方式解决人们在使用稀缺资源(如草地)中的冲突。换言之,按照产权学派的观点,将草地分给牧民私人所有,将会促使牧民充分关注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过度放牧现象也就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然而我们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无论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私有化”改革还是实行“自由贸易”改革均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重大障碍。
既然“禁止牧民养羊”的行政干预办法、“征收牛羊税”办法以及“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办法,在解决西部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上或不可取,或在近期内不具备可行性,因此,我们提出“人口迁移或减少牧区人口数量”的对策主张。
实际上,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本原因乃在于人口过多。按联合国沙漠会议规定,干旱区每平方公里土地负荷人口的临界指标为7人,半干旱区为20人,然而我国西部地区诸省区的情况如何呢?大多数地区的人口都超过了此临界指标。以宁夏为例,,其山区人口较1950年代初期增长了250万,人口超过临界指标2.3—2.4倍。必须看到的是,在化与现代化没有完成的传统社会或落后地区,过多的人口数量或过快的人口增长必然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草地的过度放牧,因为,在工业化不发达的前提下,草原地区的人民只有依靠增加牛羊放牧数量才能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目前宁夏山区的牛羊数量较1950年代初便增长了274%,牲畜超载2.3倍。(9)可见,草原牲畜放牧的超载,首要原因是草原上人口数量的超载。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考虑的对策就应该是设法减少西部牧区的人口总量,而不能象现在一些地区那样简单地“消灭山羊或不允许牧民养羊”。而且从理论上讲,西部地区牧民的减少或牧区人口的转移其实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现代化进一步推进的必然,人口的转移不仅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而且是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三、牧区人口转移或城市化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推进
人口迁移可以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机制下进行:一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移民”。二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落后地区的农牧民向发达地区或城市流动。
从我国实践来看,政府组织的“移民”具体包括两种移法,(1)政府象转移三峡库区移民那样转移西部牧区的牧民;(2)政府出面(或组织农牧民)建立小城镇来实现农牧业人口向小城镇的转移。很显然,由政府出面组织象三峡移民那样的西部人口大转移是不切实际的或难以进行的;至于政府通过行政规划的方式来“小城镇”进而实现人口的转移,虽然愿望非常美好,但实际执行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由于城镇建设与繁荣的前提是化的发展,没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必然会陷入“有城无市”或城镇“人气不足”窘境之中。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所出现的已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又返回的现象明显表明,进入“人为造就出来的小城镇”的农民若不能享受到工业化所带来的较为稳定的就业、收入、保障、舒适的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实际收益或好处”,那么,他们是不可能安心于小城镇生活的。鉴于此,我们认为,实现我国西部地区农牧民的“空间转移”应主要市场机制来进行,而不能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当然,让市场机制在人口迁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不表示政府在人口迁移上的完全“不作为”,以市场的力量来转移人口要求政府在推进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等上应该贯彻执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具体说来,政府的主要精力是不应该放在动员或组织农牧民“建造小城镇”上,而应该放在改革农牧民进“城”所客观存在的“门槛”限制问题上(如消除户籍管制等)。
不过,消除过高的进城门槛、让农牧民自主选择迁移方向或目标,会使一些人产生不安与顾虑,其中,最大的担忧是农牧民将因此大量涌向城市,从而造成城市的拥挤、就业的紧张、社会治安的混乱、城市环境的恶化等一系列所谓的“城市病”问题。诚然,农牧民进城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上述诸多“城市病”,但是我们认为,不允许农牧民进城所导致的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均衡发展(或城市化滞后)所引起的种种“农村病”问题则更为严重。笔者在“慎对广义小城镇”和“不允许农民进城的负效应不容忽视”等文中,将只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而不允许农民进入“现代城市”所带来的“农村病”问题归纳为五大方面,这五个方面是,(1)在行政手段推动下加速进行的小城镇(尤其是乡村集镇)建设,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粗放式利用;(2)小城镇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甚至生态破坏问题极为严重;(3)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来说,仅依赖小城镇的发展而没有现代城市供给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张,既不可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也不可能使城市的规模效应或聚集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与体现;(4)小城镇建设在扩大国内最终需求、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上没有明显的效果;(5)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对于农民改变其传统的行为方式、实现其个人角色转换乃至个人现代化等是极其不利的。
其实,农民进城后所可能造成的“城市病”问题,从根本上讲只是一个管理上的问题、技术上的问题和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我们的城市政府:第一,切实通过深化自身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来提高政府的运营效率;第二,将工作重心由现在的“管理国有”转移到“管理城市”方面来,那么,所谓的“城市病”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众多人口超百万的现代化大都市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有效管理下,不是都没有出现灾难性后果吗?甚至连规模不经济现象也没有出现;而我国的一些特大城市不是也没有出现规模负效应问题吗?王小鲁、夏小林对城市的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的计量模型表明,城市的经济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明显上升,在150万-200万人之间,城市的净收益规模达到最大。因此,以为降低农牧民进入中小城市的门槛后就必然会造成灾难性的“城市病”和规模不经济等问题是没有依据的。(至于一些发展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城市病问题,我们认为,关键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城市政府管理不力或者说严重与城市管理效率低下等方面,而不在于放松人口进城限制本身上。)
篇7
关键词:木论保护区;生态文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物多样性
1引言
木论保护区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西北部,北与贵州省荔波县茂兰保护区相连,西与南丹县八圩乡毗邻,总面积8969hm2,其中森林面积8499.7hm2,森林覆盖率为947%。1991年经环江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县级保护区,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广西亚热带石灰岩地区仅有的连片分布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a)被鉴定为新种后多年遍找不获,但在该保护区仍有小片的分布,其生长迅速,是庭园绿化的优良树种,已被评为环江县县树。可见,这是一个具有极大保护价值的保护区,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将之建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以发挥其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本文目的在于简要地介绍它的基本特点、保护价值,并探讨了通过开展有效管理,以完成预期的目标。
2基本特点
2.1自然概况
木论保护区地处苗岭及其四周石灰岩地区的东南缘,位于北纬25°7′11″~25°12′22″,东经107°54′1″~108°5′51″,南北长10.8km,东西宽19.8km,主要出露碳酸岩地层,分为石炭系下统和中统5个岩石地层,主要为白云岩、石灰岩、含燧石石灰岩和硝屑岩夹少量煤线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与洞穴沉积物,其中纯石炭系白云岩和石灰岩分布最广,占总面积的97%以上,其上是喀斯特森林保存最好的山体。
林区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和北部的山峰海拔800~1000m以上,东南部海拔500~1000m,东部古滨河以西海拔400~500m,主峰肯芭山海拔1043.8m,其它较高的山峰有班环山、龙桃山和龙头山,海拔500~1000m之间,喀斯特形态多种多样,以锥形山、塔形山及其间的洼地构成的峰丛洼地和峰丛漏斗为主,其次是沿断裂发育的谷地和不太发育的盆地以及洞穴。保护区内锥峰连绵,四周封闭,呈形状各异的洼地和漏斗,边坡陡峻,坡度45°以上,有些地方悬崖陡壁,深度一般为100~300m,洼地中常有地下河、天窗、消水竖井,边缘有洞穴。漏斗底部常有落水洞或泉水出露,山体中发育不少岩洞,不少洞穴廊顶发育龙脊构造,因洞中化学沉积物发育不同,而呈现不少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石幔、石盾和一些鹅管石、壁流石等,形态奇特。
该地区气候属中亚热季风气候区,各地海拔高低差别较大,年平均温度15~187℃,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34~87℃,极端最低温度-5℃,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67℃,极端最高温度36℃,无霜期235~290d,年降雨量1530~1820mm,多集中在5~8月,林内相对湿度80%~90%。
石灰岩地区地表水不发育,以碳酸盐岩类裂水为主,有少量的碎宵岩类孔隙水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区的孔隙水,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垂直分散渗入补给,随季节交替有规律的变化雨季(4~8月)降水绝大部分补给地下水,干季(12月~翌年1月)不够补足地下水的排泄,以致地下河和泉洞干涸。地下水埋藏深度因地势高低而异。林内树木繁茂,地表可截滞蓄水,根系可沿缝隙延伸吸取水分,形成独特的水文情况。水以重碳酸钙型为主,也有重碳酸钙镁型,均属低矿化度的淡水,多为软水――微硬水,pH值64~80。
石灰岩山地面积80%~90%以上,土壤覆盖面积不及20%,土壤大多积存于岩石裂隙间,只在洼地和谷地才有连片的土壤,为白云岩、石灰岩发育的石灰土,局部出现由含燧石石灰岩发育的硅质土,可划分为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硅质土三类。土层大多浅薄,发育不全,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为50%~75%,植被落叶层厚达3~6cm,截流蓄水量高达557t/hm2,淋溶作用强烈,脱钙作用明显,土体几乎不含碳酸钙,钙只有痕量存在,pH值65~70,少数山顶地区有弱变钙作用的土壤,pH值可达75~80,粘粒下移明显,土壤质地较粘重,一般为重壤土或轻粘土。
2.2生物多样性特点
2.2.1生态系统的分布
大面积原生性、典型性、独特性和多样性都很强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是木论保护区最富价值之处。它的类型众多,各有独特的生境;此外,地下洞穴与地下河有其独特的生态系统,也是石灰岩地区所特有的,现将之分述如下。
沟谷两旁山脚地带较湿润的地方,主要有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伊桐(Itoa orientalis)林和中越棒柄花(Cleidion bracheosum)、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林两大类。混生其中较多的种类,常绿阔叶树有: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石山樟(Cinnamomum saxatile)、贵州琼楠(Beilschmiedia kweichowensis)、小果厚壳桂(Cryptocarya microcarpa)等;落叶阔叶树有:虾公木(Bridelia fordii)、禾串树(Brideli insulana)、拟赤杨(Alniphyllccm fortunei)、菜豆树(Rademachera sinica)、香椿(Toona sinensis)、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等。
山坡地类型较多,常见有青岗栎(Ccyclobalanopsis glauca)、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林、刨花润楠、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林、亮叶槭(Acer laevigatum)、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cens)、广东润楠(Machilus kwangtungensis)、小木(Swida parviflora)林、贵州琼楠、倒吊笔(Wrightia pubescens)林、单性木兰、红皮(Styrax suberifolia)林和铁屎米(Canthium dicoccum)、小栾树(Boniodendron minus)林六种类型,混生其中的树种还很多,常绿阔叶树有革叶铁榄(Sinosideroxylon wightianum)、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华东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小刺樱花(Laurocerasus spinulosa)、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inensis)、广西密花树(Rapanea kwangsiensis)等,落叶阔叶树有园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朴树(Celtis tetrandr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光叶榉(Zelkova serrata)和翅果香槐(Cladrastis platycarpa)和任木(Zenca insignis)等。
山顶和山脊地区由于风大的影响,常常形成独特在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矮林类型,林木生长低矮,树干粗大,分枝低,常见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罗城鹅耳枥(Carpinus luochengensis)林,局部地区有小片翠柏(Calocedrus macrolepis)矮林、广东松(Pinus kwangtungensis)矮林的分布,混生其中的种类不少,较多的有圆果化香、石山鹅耳枥(Carpinus rupestris)、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山豆根叶九里香(Murrayaeuchrestifolia)、石山松(Pinus calcarea)、短叶黄杉(Pseudotsuga brevifolia)、巴东栎(Quercus engleriana)、青冈栎、圆叶乌桕、米念芭(Tirpitzia ovoidea)、绣毛蚊母树(Distylium ferrugineum)、密花树(Rpane neriifolia)等。
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遭受破坏后,在山脚土壤连片的石隙地烧山垦殖荒废后就出现小片白茅(Imperta cylindricl var.major)、草丛、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vagans)草丛和班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草丛的分布。广阔的山坡上出现大片独特的藤本刺灌丛和竹丛。前者常见下列四种类型:1)小果蔷薇(Rosa cymosa)、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2)老虎刺(Pterolobium punctatum)、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3)小金合欢(Acacia sinuata)、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esens);4)聚果羊蹄甲(Bauhinia brachycarpa)、黄荆(Vitex negundo)四种类型。后者有白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竹丛和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竹丛两类。混生其中较多的种类有木(Loropetalum chinense)、粗叶悬钩子(Rubus alceaefolius)、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白饭树(Fluegge virosa)、广西紫麻(Oreocnide kwangsiensis)、毛桐(Mallotus barbatus)、石山苎麻(Boehmeria strigosifolia)、麻疯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和桂楠(Phoebe kwangsiensis)等。随着大量落叶阔叶树的侵入,构成石灰岩落叶阔叶林较高的演替系列阶段,主要建群种有青檀、圆叶乌桕、菜豆树、黄连木、任木、香椿、掌叶木、伊桐、朴树、光叶榉、榔榆(Ulmus parivifolia)、岭南酸枣(Allospondias lakonensis)、山牡荆(Vitex quinata)、苦楝(Melia azedarach)等。
石灰岩洞穴中有许多独特的蝙蝠、蜗牛、蜘蛛,多足纲动物和鞘翅目昆虫;地下河有独特的鱼类,俗称盲鱼和一些虾、贝、蚬等,独特的环境和独特的物种多样性就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从而构成了具有世界价值的精华所在。可惜,研究极其不够,急需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加强研究和管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2物种多样性特点
石灰岩地区植物种类独特,富含喜钙植物,但因岩石,土壤断续分布,土层浅薄,与邻近地区酸性土山地相比,种类并不算多。已记录到高等植物908种,其中蕨类67种,裸子植物11种,被子植物830种。大多属东亚植物区系区中国-日本亚区黔滇桂区系成分,混生有少量华中、西南和华南热带区域的成分,温带成分极少,不及5%。从保护的角度来看,属国家二级保护的种类有5种,三级保护的种类10种。20世纪90年代初期综合调查时曾发现新种12个,广西新记录属2个、新记录种12个。此外,还记录到大型真菌68种,其中不少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发掘出不少地下块菌,其中可能有一些种属为我国新记录或新种。木论保护区内碳酸盐岩石表面殖居有大量的藻类、地衣和苔藓,但一直未能鉴定出来,急需加强研究探索。
已记录到脊椎动物260种,其中兽类48种,鸟类148种,两栖类17种,爬行类47种。东洋界区系成分居多,广布种也占一定比重,古北界成分较少。20世纪90年代综合考查时曾发现一个鸟类新种短尾鹪B环江亚种(Napothera brevicaudata huangjiangensis)和两个广西新记录短嘴金丝燕(Collocalia brevirostris innominata)和白鹇榕江亚种(Lophura nychemera rongjiangensis)。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种类2种,二级保护种类27种。此外,还记录到昆虫408种,其中以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种类较多,已定为新种的有16种,还有中国新记录种和广西新记录种10个。它们的分布大多与不同生境和生态系统类型有密切关系[1]。
2.3社会经济特点
木论保护区范围有2个乡6个村,总人口9000多人,为毛南族居民聚居地区,劳动力3000多人,耕地面积890hm2,水田面积613hm2,年粮食总产量4000t左右,人均产粮不过500kg。保护区建立前主要依靠伐木、煤炭、采收林副产品、捕猎、采矿等为生。保护区建立后,林区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基本的保护,但人民的收益明显减少,生活处境困难,如何遵循生物圈保护区管理模式的要求,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持续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既不影响保护,又能保证当地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防止偷砍偷猎,就成为有效管理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特别是木伦保护区是广西亚热带石灰岩地区独一无二原生性石灰岩常绿、落叶混交林连片分布的区域,必需集中应有的人力物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试验示范,为其它石灰岩区域树立榜样。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3有效管理的展望
3.1保护区管理类型定位
木论保护区是广西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保护较好,面积最大的区域,承担着繁重的保护、研究和资源持续利用的责任。保护区建立以后,已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建设工作,开展了资源本底综合考查,制定了中、长期工作规划,无论在组织领导和实际工作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只要主管部门给予必要的重视和关注,就能完成预期的目标。可按综合管理保护区来规划行事,也就是说,要在保护、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五个方面同时并重地去开展工作,使之建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以发挥其无限的活力[2,3]。
3.2健全保护区管理体制
当前木论保护区主要由自治区林业局负责管理,管理体制应该是通畅的,关键在于给予足够的重视。鉴于它的地位重要,保护对象珍贵,人民又要靠它来维持生计,应发动地方政府和社区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如果主管部门力量不够,可明确实施由自治区主管部门和环江县人民政府共管的机制,具体的办法是,由它们共同主持建立一个管理委员会,邀请自治区、市、县有关机构的领导和组织有关部门、利益攸关者、非政府组织、企业家、专家和社区代表参加共同组成,负责制定规划、领导、协调、监督和组织保护区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有关项目,并将之列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计划中去。与此同时,邀请本少一个适当的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作为顾问单位,并通过它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帮助出谋划策,保护区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4]。
3.3完善保护区内功能区域的划分
木论保护区内原有的功能区域划分基本上还是适当的,只是由于缺乏项目的支持,各个区域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今后核心区和缓冲区应在保护和科研监测上下功夫,试验区要通过试验研究,把保护区有发展潜力的生物资源发掘出来不断向外推广。当前,特别要重视生物圈保护区管理模式提倡和周边社区共同建立过渡区的任务落实好。在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下,帮助他们把过渡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好,使之成为由多种多样具活力的生态系统构建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一方面避免保护区成为孤立的绿洲,另一方面,也使之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单元的组成部分,为人民造福。主要任务在于把次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建多种多样新兴的生物多样性产业和发展生态旅游、建立休闲度假生态养生的农家乐庄园等方面的工作做好[5~7]。
3.4建立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定位试验站
建立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定位试验站是综合管理保护区的一个标志。中国亚热带石灰岩区域只有木论保护区和贵州荔波茂兰保护区两个区域保存有大片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彼此是连片的,但木伦保护区所在地海拔较低,物种组成上有许多独特之处,极需开展深入的研究。当前,木论保护区已建立了一处研究站,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研究项目;另一方面,要根据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一系列长远的综合性研究项目,例如光能利用、水分动态、氮素与营养元素循环、生物生产力、经济生产力、演替进程等,以期弄清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这项工作最好发挥顾问委会的作用,由他们负责主持,协助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8]。
3.5建立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服务中心
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无论经在群落外貌、内部结构、种类组成及其生物生态学特性和演替变化等都有独特性质,但它遭受破坏严重,残存无几。所以,对木论保护区来说建立一个以展示石灰岩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的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服务中心就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的做法就是把保护区的自然特点和社会发展的本底资料、中长期发展规划、生物多样性产业的创建以及生态旅游的景区、景点的观光内容,利用现代化的光、声、电等技术把这些方面的资料、图片、标本、光盘等通过展览馆、陈列室、影视厅、演习馆等全面展示给广大公众。同时,设置咨询室、自然保护资料和各种土特产品销售室、食宿和休息空间,并在网络上组织生态旅游者前来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养生等活动,把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工作搞好搞活[9,10]。
创办一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内容的职业高中。这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的关键任务,作为广西亚热带石灰岩森林保护最好的区域有必要为此付出辛勤的努力,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这不只是国内保护区必需的第一线工作人员,也是国家资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必需的人才。
3.6创建有发展前景的生物多样性产业
这是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项具体任务,主要在试验区和过渡区内开展,要与社区进行合作大力发展,可从下列各方面着手开展。
3.6.1建立用材林城镇绿化苗木和花卉繁殖基地
石灰岩地区过去未被作为宜林地看待,实际上山脚地区常有小片天然更新的速生用材林出现,说明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它有其独特的知生树种和种植方式,应因地制宜地予以应用。有许多树种可作为城镇绿化用,可选择的种类很多,例如:单性木兰、菜豆树、任木、香椿、朴树、青檀、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刺楸(Kalopanax pictus)、石山樟、青岗栎、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翠柏、石山松、黄枝油杉(Keteleeria calcarea)、短叶黄杉(Pseudtsuga brevifolia)、老虎刺、火棘、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南天竺(Nandina domestica)、棕竹(Rhapis excelsaa)、华南十大功劳(Mahcnia japonica)等,蕨类盆景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3.6.2建立药用植物繁殖基地
石灰岩地区药用植物也相当丰富,不少种类贮量也大,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除了要科学地采收以外,还要选择适当种类大量繁殖,建立生产销售基地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可供选择的种类有绞股蓝(Gynostemama pentaphyllum)、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金果榄(Tinospora sagitta)、木鳖(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水兰青(Drymaria cordata)、趾叶瓜蒌(Trichosanthes padata)、岩黄连(Corydalis saxicola)、剑叶党参(Campanumoea lancifolia)、土党参(Campanumoea japonica)、鱼腥草(Houttynia cordata)、毛蒌(Piper puberulum)、白芨(Bletilla striata)、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和淡黄十大功劳(Mahonia flavida)等。
3.6.3扩大果树、蔬菜种植面积
石灰岩地区大面积建立果蔬园地或许受到一定限制,但是在村旁和交通沿线的山脚地带,小片繁殖还是有条件而且必要的,诸如枇杷、乌梅、桃、李、沙梨、柚、杨梅、板栗、核桃等都可发展,可与观光农业发展同时考虑。蔬菜的发展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选择适当的种类。同时,还要考虑加强系列产品加工,例如果浆、果汁、果酒、果干等,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也为繁荣地方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3.6.4建立野生菌类生产基地
木伦保护区内野生菌类资源丰富,其中可作食用或药用的种灰不少,群众也有利用的习惯,应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正式建立繁殖基地,可选择作食用者有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sticha)、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密环菌(Armillaria melle)、茶耳(Tremella foliacea)、豆芽菌(Clavaria vermicularis)等;可用作药用者有灵芝(Gamoderma lucidum)、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小灰包(Lycoperdon pusillum)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石灰岩林区有许多珍稀地下真菌,例如:块菌属(Tuber)的一些种类,是大型真菌中最为珍稀名贵的一类食用菌,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目前,已知的一些块菌属于广西新记录种、国内新记录种和新种,需要深入研究。
3.6.5建立养蜂业生产基地
这里蜜源植物也很丰富,群众也有利用习惯,有扩大发展为一项产业的潜力,应争取群众积极参与,生产蜂蜜、蜂胶、蜂花粉和蜂王浆等系列产品。这将能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3.6.6建立野生经济动物和本地优良畜禽品种饲养基地
木论保护区内野生经济动物资源丰富,可根据种群消长规律在试验区和过渡内可适当予以利用,例如:鼯鼠(包括红白鼯鼠Petaurista ochraspis、棕鼯鼠P.petaurista、棕足鼯鼠P.clarkei)、猕猴(Macaca mulatta)、豪猪(Hystrix hodgson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 rongjianensis)、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赤胶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ceus)、华南兔(Lepus sinensis)、穿山甲(Manis pentdactyla aurita)、果子狸(Paguma larvata intrudens)、野猪(Sus scrofa chirodont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赤麂(Muntiacus muntjak vaginalis)等,更重要的是,应当选择适宜的种类建立繁殖基地,使之成为一项新兴的生物多样性产业。本地一些优良畜禽品种,例如:瑶鸡、香猪、菜牛和黑山羊等更应大量养殖,并生产系列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
3.6.7建立竹制品系列产品生产基地
保护区内有几种独特的种类,例如黔竹(Dendrocalamus tsiangii)、吊丝竹(Dendrocalamus minor)、贵州悬竹(Ampelocalamus calcareous)、荔波大节竹(Indosasa lipoensis)、箭杆竹(Indocalamus solidus)、箬竹(Indoclamus longinuritus)、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石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等,数量不少,合理经营将能提供充足的原料,生产诸如生活、生产和工艺等各方面产品,为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作用。
3.7完善生态旅游建设体系
木论保护区作为广西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保存最好的地区,是唯一可观赏其独特景色的好去处。登高远望,可见岩石堆上和悬崖绝壁波涛起伏的林海;近看,从峰丛底部至四周峰顶,崖壁森林、洼地森林、漏斗森林、谷地森林、盆地森林等不同生境景观类型历历在目;仔细观察,物种繁多,生长各异,林下根系,沿着岩隙四处延伸,寻找积存土壤和有水源之地,以维持生计,构成一幅独特而令人惊叹的景色。可从下列各地建立景区、景点,展示给广大游人。
红峒景区:沿着崎岖山路,从山脚至山顶,可以见到上述的各种景色。红峒村寨后山,有一个巨大落水洞,直上直下呈桶状,深60~70m,其规模在广西也不多见,四周被森林所围绕,洞内湿润,灌木杂草丛生,非常壮观,引人入胜。
外峒景区:从山脚至山顶也可见到上述的各种景色,可选择适宜的路线建立观光景点。
中伦景区:这是观赏漏斗森林最好的地区,可选择适宜的地方建点。
川山乡景区:社村宝塔又称魁星楼屹立于社村河畔,与河面倒影相辉映,建于1841年,大青石垫基,和用砖砌成,高25m,呈六角形,原为7层,空心,有楼梯可登上塔顶,底层内径为2m,正面上“魁星楼”三个大字,别具一番情趣。由动村附近,有一个瑞良赤脚大仙龙洞,由狮子岩、仙莲洞、灵水洞三个景点组成,洞内景物千姿百态,景色迷人,拟人姿态各异、逼真,洞内清水缓流,可行小舟,冬暖夏凉,是个避暑的好地方。这里还是个长寿之村,吸引人们的关注。
下南乡景区:堂八村附近有一凤腾山墓碑,是毛南族祖先的“陵园”,有大小古墓700多座。立碑刻字,多数建于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这些墓全用大理石砌成,墓碑、拱门、石柱上雕刻着有龙盘鱼跃、凤飞燕舞、彩蝶翩翩的精美图案和笔力雄浑的行书对联。远望似一座楼阁重叠的古城,是毛南山乡的艺术宝库之一。
都川景区:在都川中心小学内有座萌芦石塔,建于雍正三年,用石块垒砌而成实心六角形石塔,高7m,雕成葫芦状而得名,是个难得的文化遗迹。
木论保护区至茂兰保护区通道景区:这是一条古代通道,长约20km,铺设有石板,要步行一天时间,沿途可以看到石灰岩地区雄伟而奇特的各种自然景观和物种多样性,虽属核心区或缓冲区范围,可限制在通道内和适当人数沿线参观。
各个景区、景点和连接路线确定之后,就应在建立和完善展示系统、监测系统、宣传教育系统、通讯联络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和生产发展系统等方面下一番功夫,使实施生态旅游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并进,保护高质量地为游人服务[11,12]。
3.8建立毛南族文化村
环江县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居民聚居的地方,历史悠久,风情独特,村寨大多依山傍水,就地取材,建成的“干栏”建筑,别具一格,它是石料垫基、木栏支柱,墙体用石块或砖砌成,用木板铺地和隔墙,房顶盖瓦,分上下两层,上房住人,下层圈羊牲畜,登石阶入门进堂屋。每户门前一侧用竹子搭一平台,供乘凉和晒物用。毛南族独特的节日是分龙节,每年5月择日举行1~2天庆祝活动,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保证五谷丰登和纪念他们最崇敬的三界公(毛南山乡饲养牛的始祖)。此时,男女对歌跳舞,男青年带着各种面具跳木面舞,女青年头戴竹表皮编成的竹帽跳花竹帽舞,彼此都身着民族服装,表达情意。家家户户都蒸煮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预祝丰收。可选择适宜的地点建立民族文化村,展示他们上述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情,使之成为一处毛南族传统文化研究和旅游基地,发扬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价值观,丰富旅游者阅历。
3.9加强国内外合作和交流
木论保护区和贵州荔波茂兰保护区连续成片,从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彼此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少差别,应建为跨界保护区,共同制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规划,使之成为管护好石灰岩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榜样,为改变两县落后的面貌贡献力量。为了吸收国外的经验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可选择欧洲一个适当的石灰岩地区保护区建立姊妹保护区,彼此虽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不同,但如何保护和利用石灰岩地区独特性,还是可以相互借鉴的[13]。
4结语
木论保护区完成了上述各项任务之后,必然就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从而带动整个环江县的生态保护和经济蓬勃发展,为其它石灰岩区域的建设树立榜样。
参考文献:
[1] 郑颖吾.木论喀斯特林区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CNPPA/IUCN,WCMC.Guidelines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M].IUCN Publications Services Unit,Gland,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2009.
[3] 王献溥,郭柯.中国保护区分类的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14(2):49~53.
[4] 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共管保护区的基本含义和管理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38~41.
[5] 王献溥,于顺利,王宗帅.论生物圈保护区基本含义的发展和深化[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2):1~4.
[6] 王献溥,于顺利,王宗帅.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贯彻“马德里行动计划”的展望[J].野生动物杂志,2009,30(3):161~165.
[7] 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王献溥.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方向[J].环境保护,1978(6):5~8.
[9] 王献溥.保护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建设持续社会中的作用[J].天目山,1997(3):13~15.
[10] 王献溥,于顺利,方伟伟.如何发挥保护区教育培训功能的作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2(4):6~8.
[11]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8.
[12] 张广瑞(主编).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 王献溥,郭柯.跨界保护区与和平公园的基本含义及其应用[J].
广西植物,2004,24(3):220~223.
篇8
关键词:公路交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引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单就新疆而言:目前全疆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6万公里。
新疆公路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公路建设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同时又是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行业之一。科技论文,公路交通。。如此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必将会对给公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及景观环境带来影响,并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是以“公路工程与环境”这对矛盾为对象,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调节与控制其对立统一关系。随着公路交通事业发展,公路等级提高,人们对公路路域环境的要求也必须越来越高,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应是首要考虑问题。因此在公路建设项目各阶段都必须注意环境保护。
l、公路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环境保护设计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在决策阶段,必须严格把关,分析和预测公路建设对景观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1公路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
编制公路工程项目建议书,不但应提出公路建设的规模,主要控制点,公路等级等对项目进行概略的设计和估算。还要简要评价公路建设对该区域社会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环境空气影响和环境噪音影响。
1.2公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
编制公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但要对公路工程进行简要设计和估算,还要对该项目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还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该项目从环境方面作可行性研究,首先从环保角度出发评价公路选线的合理性,对路线方案的可行性,公路建设将可能对沿线环境产生那些不利的影响。其次提出必要的环保措施,使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可接受的程度。第三预测项目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公路沿线发展规划提出环境保护的依据。环境影响报告为建设项目工程设计中的环保工程设计、环境保护设计、’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管理提供依据。按国家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它对公路工程项目具有一票否决作用。
2、公路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环境保护设计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确定后,在公路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应把公路主体设计与环保工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满足路线设计规范的条件下,调查路线线位和高程,注意沿线的地形、植被特征及原有土体的面层结构,尽量减少工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中注意公路线形、立体交叉口形式及收费站、服务区的结构物与周围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相融合,满足公路与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在公路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还必须根据批准的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进行设计。按照以防为主、治为辅、防治结合的设计原则,制定环保工程、绿化工程、景观保护利用方案,确定具体实施计划。公路工程建设设计文件必须包括环境保护篇章,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进行环境污染防治及景观与绿化设计,提出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减缓、弥补和改造措施。科技论文,公路交通。。科技论文,公路交通。。
2.1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应考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房屋拆迁的影响、基础设施的影响、资源利用的影响、景观环境的影响。公路社会环境保护设计应调查、收集公路沿线的土地资源、农田水利设施、建筑物、行政区划、人文景观等社会环境及其远景发展规划,并进行综合分析,公路社会环境保护设计应立足于对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利用,使公路建设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
2.2生态环境影响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包括野生植物与动物及栖息地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影响、农业土壤与农作物中铅含量的影响、水环境的影响。科技论文,公路交通。。公路生态环境保护设计包括公路中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设计。公路在选线时应设法绕避生态环境中所列的保护对象。当公路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中保护对象产生干扰时,必须结合受保护对象的特性提出保护方案,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2.3环境污染防治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污染防治主要包括(1)噪音污染:公路运营交通噪音、施工作业噪音对声环境的影响;(2)烟尘污染:公路营运车辆的尾气、搅拌站的烟尘和施工扬尘对环境空气的污染;(3)水环境污染:公路服务区生活污水、路面径流、施工废水和工业废渣等对水环境的污染;(4)垃圾对环境污染: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对景观的污染。在设计阶段对公路建设项目在施工和运营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进行环境保护方案设计,提出预防措施。
公路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贯穿于项目主体工程设计的各个组成部分。从公路的路线设计、路基设计、桥涵设计、沿线设施设计直至路面设计都与环境保护或水土保持相关系;虽然公路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已各成体系,有相应的设计规范,但公路工程项目设计必须满足《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3、公路工程运营、生产阶段环境保护
公路在营运期,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路基可能发生的崩塌、水毁、危险品运输可能发生的泄露,汽车营运产生的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以及公路附属服务设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因此,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落实项目环境保护计划,进行检查监督环境保护设施运转情况和环境质量监测;完善环保设施及绿化设施,根据环境监测结果调整环境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以往有不少公路建设项目,在项目决策阶段没有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在项目设计和施工中没有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国家重视公路的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措施,特别是“三同时”的制度,在一定程度对环境资源保护起到了作用。
例如为了开发我国最大的高山冷水湖泊赛里木湖旅游资源,2003年交通厅投资4366万元修筑环湖公路。为了将环湖公路建成环保路、生态路,在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同时,交通厅聘请了自治区环保咨询事务所对环湖公路项目进行总体环境评估,编制了环境评价报告;在项目设计阶段根据批准的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程进行设计,制定环保工程、绿化工程设计及景观保护方案,使该项目设计文件不但符合公路设计规范,还符合了环保要求。在工程招标文件和工程施工合同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重视环境保护并在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工程监理的制度和工作范畴,监理人员一手抓工程进度、质量,一手抓环境保护;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每个合同段和班组及个人;在丁程即将结束时,施工单位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对施工现场进行恢复性的整平、清运、掩埋,对在施工中受到的草地播种草籽,恢复自然状态。科技论文,公路交通。。
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就要不断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公路建设必须注意环境保护。科技论文,公路交通。。公路建设者必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按照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有关法律从事开发建设活动,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制度去协调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郭超祥.公路绿化与植物防护[J].山西建筑,2007,33(13):106—107.
[2]任虹.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2):52—53.
[3]陈春责,张国强.环境心理学在高速公路绿地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7,25(6):119—120.
[4]张一奇,应君,蒋建松.人性化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39—4156.
篇9
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职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
1.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在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学分(时)数以及实习要求和考核方式。实习场所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大型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政府环保部门等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形式包括参观考察以及专题调研等。
2.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学生完成《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的综合性实习,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年进行生产实习。实习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环保部门、研究院(所)或在本校进行科研实习等,要求学生上岗实习,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与具有良好环境行为、环境绩效的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科研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通过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科学专业社会实践应当与专业培养计划有机结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专业特色、学生成长阶段和认知规律,实施分类教育。将社会实践纳入本科培养计划,规定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时数,制订相应的规范。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工作、科技学术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等。
三、创新性科研实践
篇10
张伟,男,汉族,1964年11月生,原籍河南省上蔡县,环境经济方向博士,现为济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第2届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第7批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特色为绿色投融资。张伟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在国际期刊Energy Policy(SCI与SSCI双检索刊物)、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SCI检索刊物)等10多篇;在国内权威刊物《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等4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参考》、《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1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多项;先后出版著作3部,主编教材4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10多项。
二、研究领域
张伟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该领域着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污染或预防污染的措施。他的研究专长是绿色投融资,主要研究环境保护的投融资设计、路径优化及相关政策支持。先后被聘为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山东生态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济南绿色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等。曾被授予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理论人才工程成员、济南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研究成果
张伟教授近5年内在高水平期刊发表了13篇论文。目前已在Energy Policy(SCI与SSCI双检索刊物)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SCI(SSCI)论文5篇,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相关CSSCI论文8篇。有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参考》等转载。并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项目7项,分别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低碳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金融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理论、实务与案例研究”;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项目“非环保系统资金投入、项目运作的经验与借鉴”;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山东省产业集群升级优化战略与融资对策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创新发展半岛城市群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生态强省与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研究”;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利用外资增强山东省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全国统计科研规划项目“城市环境设施产业投资绩效的经济统计评价与改进对策研究”。以上项目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均已按时完成,并得到专家好评,所提对策建议有些被国家环境保护部采纳,进入“十二五”规划;有些被山东省领导批示,并被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环保厅等采纳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5年内获得8项科研成果奖励。主持完成的成果或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3项;获得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共计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2项。
四、主要论著
1、经济体制转轨绩效与城市环境设施投资体制个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区域竞争力研究丛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011年。
3、桥隧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探讨,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4、外商投资与绿色经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5、金融业绿色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
6、发展蓝色经济应当继续加强节能降耗,统计研究,2010年第7期。
7、利用FDI增强我国绿色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与思路探讨,管理世界,2011年第12期。
8、外商投资环境规制与东道国绿色创新,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9、外商投资、创新能力与环境效率的结构方程分析:以山东为例,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3期。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