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3 03:16:02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建筑计划学;城市设计;环境行为

建筑计划学是建筑科学与计划科学相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它是为科学的进行建筑设计而进行的各种研究和准备。随着研究领域的逐步深入建筑计划学从调查研究为主要工作方法到以关注环境问题和环境行为为主的研究方向。而城市设计正是关注城市的空间环境的学科,城市设计通过组织承载城市生活的物化环境来塑造城市的意义,通过干预城市空间发展进程的过程来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在这个研究领域有许多相关性。

1,研究领域的相关性

建筑计划学关注的环境行为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可以说建筑计划学的这一研究领域可以称之为基于环境一行为的建筑科学。首先,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这个词于本世纪50年代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以人类行为为课题的科学,一般包括社会学、社会和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生物学中的行为问题,还涉及到经济学、地理学、法学、精神病学以及政治学;其目的是为更好的理解人的活动、态度和价值观。与建筑环境有关的行为研究侧重关心人类生活的行为方式以及与物质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研究领域有关的学科还有环境心理学、人与环境关系、环境社会学、人类生态学等。在建筑领域的建筑计划学广泛吸收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具体的空间行为理论,建立以此为基础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但是,环境、行为的建筑计划学的方法和传统建筑学的方法存在根本的差异,知觉与行为的研究需要运用系统分析、逻辑推理等作为理论的学术依据。并且,行为研究中问题的提出是多方面的,建筑师一般不具备这些知识且不具备这种思维方法。这一切导致环境行为学与建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当今西方行为建筑学的研究动向来看,建筑计划学这门学科已经进入具体、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并举的阶段。

城市设计注重的是对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艺术处理和人们对它的感知。作为一个明确的设计领域,城市设计处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之间。和建筑学科不同,城市设计必须强化推理城市前景的能力,研究多种发展可能性,进而在这种可能性中寻找城市的新思路。这种推理和思考会对建筑设计带来多种的可能性。城市设计应当以培育城市性为目标,这意味着城市设计所提出的城市场所的形式、区域和特征必须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环境行为学作为城市设计研究重要的相关学科,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设计学科所涉及的环境行为研究也属于建筑计划学的研究范畴,其应用也都是基于建筑计划学的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学科体系的建立来看建筑学与城市设计属于不同的设计层次,设计的阶段、任务和对象不同。

因此,就有必要将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的具体的行为模式相区别,并加以深化。此前,从城市设计的学科角度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比如:科林・罗与弗莱德・凯特的《拼贴城市》经常使用的“图一底法”是城市形态研究的重要方法;强调公众参与的倡导性城市规划已成为规划创新研究的重要方向;现阶段城市设计师的设计活动也非常关注环境行为学的影响,他们从各种角度探讨环境行为学在城市设计领域的应用。建筑计划学所关心的是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尤其是面广量大、为普通人服务的社区住宅环境、城市公共环境和建筑小环境等微观环境。比如: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主要是建筑的环境行为研究。可见,两个研究领域有着层次的不同也有相交叉的共同研究领域。

2,研究理念的共同性

随着环境行为成为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共同关注的对象。以城市的宏观视点和“人”的微观视点都成为两个学科的发展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考虑设计理念时,主要着眼是现代社会的本质性文化精神。从文化精神内涵上看,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包括人们所熟悉的理性、启蒙、科学、契约、信任、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从文化精神的载体上看,现代性的精神维度体现为作为个体的主体意识、公共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系统化的历史观,等等。因此,关注“以人为本”是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的共同研究理念。

2,1公共空间与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生成和走向自觉,是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性之一,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换而言之,个性化是理性化的必然内涵。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注重的是经验文化模式,空间的生成可以遵循传统、经验、习俗和惯例等。后现代的城市设计尊重场所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环境对历史的反映。而文化哲学认为,只有当个体超越纯粹的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的阈限,同科学、技术、理性的自觉的精神再生产或自觉的类本质的对象发生实质性的关联时,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割裂才实质性的发生,现代意义上的人才真正的产生。因此,可以认为现代性的创造更应关注人的主体性及自我意识,这种个体的状态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特殊状态,而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普遍的生存状态。“人”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支撑性因素,是现代社会的创新能力的源泉,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现代公共空间的成功塑造必须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意识的满足。

2,2契约、理性的城市公共文化精神的塑造

城市公共空间应该是遵循公共的文化精神,而当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成为现代人的本质的生存方式和规定性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普遍心理、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验式、人情式的文化基因让位于自觉的、理性化的人本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文化精神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必须兼顾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现代个体的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文化特质,另一方面是如何保证那些追求自我利益和自我实现最大化的自由个体形成一个合理的合法的共同体。由此而产生的以平等、契约信用等为核心的人本化的、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这种社会文化精神似乎很难以具体的空间形式所体现,因为人本的、理性的并不是具像的事物,但是平等、契约的文化精神都离不开理性、科学的精神。至于普遍的信任和信用精神和机制,更是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信用理性的支撑。我们可以用人本精神和技术理性来表征现代社会普遍的理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的符号化和风格化的追求并不能体现现代社会的理性精神,也就不具备现代社会的意义。正如西方高技派的建筑风格体现的技术美与高情感可以融入现代社会,体现理性的大众审美,而简单的抄袭正是不谙社会文化背景,一段时间之后始终不能融

入城市文化,并面临被改造的命运。

东西方的文化是不同的,而在全球化的时性化与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是相同的。随着我国民主化的进程,平等、契约与信用的等人本化、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代表着公共文化精神的新取向。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创新必将建立在对城市公共文化的深层次追求上。

2,3意识形态化与城市性

理性化的现代性文化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无所不包的统摄性。具体说,现代性的文化精神维度不只是表现为个体的主体意识和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它还会进一步整合为一种系统化、自觉的意识形态,一种自觉的、理性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一种设计和规范人类历史目标的“宏大叙事”,它指的是一个时代和或者一个具体的历史一社会群体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理性化的文化精神从个体的社会的一般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取向上升为普遍的、总体性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化精神,是理性化精神的内在必然性。理性的内在分析和反思本性必然驱使理性不仅规范个体的和群体的行为和活动,而且直接指向社会总体和历史目标。

作为现代性机理与图示的具体化,城市设计与建筑计划学将关注环境行为研究所体现的最高目标,创造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文化。这体现了它们研究理念的必将孕育着更多人类文化的精髓,创造出多彩的建筑与城市空间艺术。

3,研究方向的差异性

尽管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在研究领域和研究理念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可以将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混为一谈。

人的活动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研究城市必须承认城市具有的文化现象,社会生活是城市环境形成的本源。城市的“环境”突出表现在人们聚居于城市,获得乡村所不具备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体现了城市所包含的物质环境所负载的社会结构、组织制度、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意义。从本质上讲,城市环境不仅包含的是物质环境,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正如F・吉伯特在《市镇设计》一书中对城市的阐述:“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设施等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组成。把这些内容和城市美学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城市设计的环境意义。

建筑计划学是基于城市的目的性为学术背景,其真正关注的是微观的人类行为在具体环境中的意义。其直接的结果就是为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提供图示化结果的依据。更确切的说,建筑计划学的落脚点应该为建筑,建筑是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并服务于特定地区的人们。建筑环境强调特定地域环境的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具有地域性文化的性格特征。从“场地性”可以理解其微观层面的环境特征。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篇2

抽查流程应明确

事后质量抽查作为大型普查的“规定动作”,遵循“严格保密、随机抽样、异地抽查”的原则,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来确定抽中普查区。国务院普查办公室在普查登记复查阶段,要对抽中普查区入户登记质量进行抽查,抽查结果用来评价全国普查登记复查质量。其特点是抽查方案严谨,抽查步骤环环相扣,但入户登记时间较为紧张。北京市事后质量抽查工作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采取市普查办公室分阶段验收的方式,在建筑物核查、清查摸底、入户登记等阶段,在每个区县抽取一个普查区,对重点指标进行抽查,将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通报,并将验收结果纳入到对区县的整体考核中。第二,统一时间开展全市范围内的事后质量抽查。由市、区两级普查人员组成市级事后质量抽查组,采取跨区域抽查的方式,对抽中普查区进行再次查访。抽查组人员从样本抽取、方案培训、资料准备、入户登记、样本比对、反馈查询和计算漏报率等方面,综合评价北京市普查数据质量。其表现特点是:实行跨区域抽查,有效地排除了人为因素对普查工作的影响,避免了本地区相关单位对抽查独立性的干扰,但入户登记时间依然很紧张。

国家和北京市事后质量抽查组人员依据《事后质量抽查方案》,严格执行抽查地点事前保密、到抽查区县当场开启信封、宣布抽中地区、进入抽查小区再次访问等流程。一方面抽查组人员到达抽中小区后,对抽中小区资料进行封存并录入全部普查小区的普查表,复印清查摸底表和小区图,根据普查小区图了解抽查工作范围,开展入户登记;另一方面,对普查员选聘资料、清查底册资料、清查登记资料、普查表等各种原始资料进行检查,通过抽查结果与原始资料的比对,计算综合差错率,检验数据质量是否符合国家验收标准。例如,在经济普查中,需要对被抽查普查小区内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逐一走访,检验单位填报率、普查表和清查表的填报质量和录入质量,并主要核实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漏报或虚报情况,主要指标的填报质量,抽查指标的漏录、错录情况。农业普查则需要对农村住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逐一走访,检验普查对象漏(多)报率、主要普查指标填报数据的多报率与少报率。同时还需要对普查表的抄录、填报、识别等方面的差错进行全面检查,与普查登记结果进行比较核实。人口普查则需要对户记录、人记录等指标进行比对核实,检验漏登率。

对于区县普查办公室来说,接受国家和北京市事后质量抽查,要制定《事后质量抽查工作预案》,从检查行程、普查表整理等方面,充分考虑每个检查环节,并及时联系被抽中乡镇普查办公室,准备抽中普查小区图、清查底册等纸介质材料。

区域划分看变化

大型普查具有不可逆性,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因此,将数据质量控制贯穿于普查全过程尤为重要。普查期间,关注增减变化,加强源头数据审核,做好重点指标评估,实现区域划分和建筑物核查抓完整性,清查摸底抓查找率,填报普查表抓填报率,是控制数据质量的有效措施。笔者将重点介绍区域划分和建筑物核查数据质量控制。

区域划分和建筑物核查是大型普查的前期基础性环节,也是明确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分工和责任的有效保障。北京市在进行普查区划分和普查区地图绘制的同时,开展了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工作,根据最新航拍地图和电子地图,绘制电子化的普查区示意图,并组织普查指导员深入大街小巷,核实和修正乡镇界限图,确定普查区边界,划分普查小区,对建筑物进行核实。

房山区在区域划分和建筑核查工作中,针对情况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拆迁村工作量较大、山区建筑物拆分等现状,在实地踏查确保边界清晰、不交叉、不间断,普查区域划分不重不漏的基础上,区域划分重点核查普查区边界是否准确无误,绘制的普查区小图地域范围和界限是否明确,是否完整绘制普查小区内的房屋、道路,是否让普查员按照地图标注,明确调查范围,计划每天行程路线。例如,人口普查针对区域划分准确度和实效性不易把握的问题,采取大中型单位直接管理,新住宅小区追根管理,村中村现象配合管理的方式,将大中型单位纳入区乡两级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既落实责任又方便管理;对无管理部门的新建住宅小区,按其属地落实责任;对村中村现象,以居住地为主,原住地配合进行巧妙划分。

建筑物核查是确保普查登记不重不漏的关键。建筑物核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平原乡镇和城乡结合部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拆迁村出现的拆迁房屋多、新建房屋多、个别临时性建筑和非居住类建筑多,山区平房需根据普查区图拆分建筑物等现象,要摸清建筑物的增减变化,严禁出现遗漏或忽略。组织指导员实地踏查普查小区,核实每一栋建筑物边界是否发生变化,随时记录变化信息。踏查平房院落侧重核查居住户数,楼房侧重核查住房单元数,确保调查小区图、户主姓名底册、建筑物信息一览表信息的一致性。例如,人口普查区域划分和建筑物核查期间,房山区人普办公室采取“集中审核、集中讲解、集中观摩、集中踏查”的方式,对所有普查区图标绘情况、《建筑物信息一览表》和《普查小区清单》的填写情况进行集中审核,将区域划分完成较早、质量较好的乡镇绘制普查区图和建筑物拆分手绘图等材料进行展示,使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各环节工作首尾衔接,区域划分统一细致规范,为清查摸底奠定了基础。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篇3

一、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为重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市中小学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任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校点分散,校均规模小,办学成本高、效益低。全市小学在校学生低于100人的有142校,在校学生不足80人的村小点有2131个,在校学生不足30人的一师一校点有1201个。农村初中校均办学规模仅有21个教学班,校均在校学生数1497人,办学规模小于18个班的初中还有58所(占农村初中总数的32.58%);二是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大量使用危房现象十分突出。全市有D级危房100万平方米,危房率超过20%。涉及的学校及校点共1971所。近年来,多次发生危房倒塌事故,广大师生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三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差,“普九”欠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标准,教学及其辅助用房、设施、设备不配套,办公设施、学生课桌椅破旧,师资的补充和更新缓慢,严重制约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我市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是确保校舍安全,达到学校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是创造良好的软硬件和现代校园环境,发展高水平教育,建设教育强市的基础工程。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认真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努力实现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综合水平为目标,以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规范发展、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全市中小学危房整体改造为契机,加快我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程,使全市义务教育水平在普及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和提升。

三、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在全市中小学校规划建设中,要做到布局科学合理,生均占地、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达到国家标准,教学、生活、运动区域合理分区。具体目标是:

(一)实现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通过标准化建设,促使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校舍建设达到标准,校园环境规范整洁,设施设备充实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二)实现义务教育的规范发展。通过标准化建设和科学管理,使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努力做到规范规划、规范建设、规范办学、规范管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布局调整、优化师资、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实现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通过规范义务教育管理、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

四、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建设标准

(一)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整体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行全市统一标准,分类配套,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整体推进。具体组织实施以县(市)区为单位,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统筹安排。

2.统筹协调,综合利用。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要与中央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正在实施的“866”工程相结合,盘活用好现有教育资源。

3.合理布局,适度集中。学校布局原则上按照“三个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小学向村委会所在地集中)规划,形成适度的规模办学。

4.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项目安排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规划、设计、建设适度超前。

5.依法依规,规范达标。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必须贯彻执行发展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新建校舍必须做到安全、实用、经济、美观,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二)建设标准

中小学校舍标准化项目建设、学校班级数量,发展目标按照不低于国家《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试行)》(建标〔*〕640号)、《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2号)进行和设置,班级数量若需增加的,应根据教学规律增加。

山区村完小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8平方米,半山区村完小生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2平方米,坝区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完小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县城建设标准化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

山区标准化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6平方米,半山区标准化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4平方米,坝区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标准化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县城建设标准化初中标准化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11平方米。

结合中小学危房整体改造具体实施中优先安排教室、学生宿舍、食堂、厕所、运动场所,其参考标准是:

山区、半山区村完小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93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31平方米,运动场有200米标准环形跑道。寄宿制学校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75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坝区完小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93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5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寄宿制学校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75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

县城小学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2.26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5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

山区、半山区标准化初中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87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5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75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4.5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

坝区标准化初中教室生建筑均面积不低于1.9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5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

县城建设标准化初中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2.23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6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

其它辅助教学用房的规划建设,各地结合实际参考《*市农村普通初中校舍建设规划测算指标(标准)》、《*市农村普通完小校舍建设规划测算指标(标准)》、《*市城市普通初中校舍建设规划测算指标(标准)》、《*市城市普通完小校舍建设规划测算指标(标准)》执行。

2.教学仪器设备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相关科目一类标准设置,图书按照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图馆(室)规程(修订)》标准配置。

五、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两年内基本排除中小学校D级危房,新建学校和校舍应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新建学校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符合规定,实验室、仪器室、器材室、图书室、阅览室等活动场地和基本条件全面达标。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充实完善教学仪器、实验、文体器材、图书音像资料、电化教育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初中学校配备计算机教室与卫星教学收视设备,农村小学配备卫星教学收视设备和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成套教学光盘,中小学教育资源信息总量达到标准,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学科专业化的要求和省定标准核定学校编制,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编制数确定各学科专任教师的数量及其岗位,按岗位进行教师聘任制改革。加强县(市)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县(市)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使校与校之间师资力量基本均衡。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所有学校依法办学,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各项政策,并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入学率、毕业率、辍学率均达到或控制在规定的比例。

六、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我市义务教育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县(市)区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县(市)区必须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加强和发展义务教育的有关工作统一到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上来,统筹规划,周密部署。为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市)区两级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教育、财政、计划、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认真组织落实,确保我市中小学标准化工作顺利进行。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县(市)区为单位,根据各地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教育资源现状,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对本县(市)区原有中小学布局规划进行调整。

(三)严格标准、规范达标。凡新建和改扩建的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教学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用房、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等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四)强化管理、确保质量。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质量检测标准,严把工程质量关,并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保证学校基建项目规范运作。对违反程序、渎职和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深化供热体制改革,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创新污水处置工作机制,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以健全法规制度为基础,以经济激励政策为引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切实落实技术标准,加强考核评价,扎实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城镇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节能目标:“**”末,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18%,实现节煤9万吨/年;2009年起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设计标准;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全市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和采暖供热计量系统改造;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完成“暗补”变“明补”工作,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热计量收费制度;加快实施供热资源整合,集中供热率达到80%;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替代常规能源10%;开展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等试点示范工作;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的比重力争达到35%以上;实现万元GDP取水总量低于全国平均值50%或年降低率≥5%。

2.减排目标:“**”末,实现减少烟尘排放3600吨/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40吨/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减排COD(化学需氧量)3.6万吨;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2%,力争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力争实现城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工作措施

(一)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

1.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在城乡规划中应编制各阶段节能减排工作任务。明确符合我市实际、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指标,在环境保护篇章中增加节能减排内容,作为强制性要求。规划主管部门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节能减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责任单位:市规划局)

2.严把新建项目审核关。涉及政府投资的项目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增加节能篇,涉及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在编制申请报告时应增加节能篇,对不符合节能减排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工程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和核准。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行业落后生产项目及楼堂馆所等的规划选址和审批管理,按照产业政策、能源审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价审查的规定和要求,对项目进行规划审查,凡达不到节能减排有关规定要求的,一律不予办理规划许可手续,违反规定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

3.严格控制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37号),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比重,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比重应达到住房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不符合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不予发放规划许可证。(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建委、市国土局、市房产局)

4.调整建筑用能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成立**市清洁能源建筑应用管理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和推进清洁能源在我市建筑中的应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开展清洁能源建筑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2008年完成2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泵及电采暖示范工程,通过示范项目,研究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电业局)

(二)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1.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工程的监督与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新建建筑节能的监督与管理,确保新建建筑的工程质量。

(1)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对民用建筑进行规划审查,严把规划审批关,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责任单位:市规划局)

(2)施工图审查机构严把节能设计审查关。新建建筑强制执行现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室内采暖系统应安装热计量设施及温控装置,达到分户计量和温度可调节的要求,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有节能计算书。实行建筑节能工程备案制度,审查合格的,报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备案,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予通过,建设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责任单位:市建委)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严把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监督关。严格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要求,加强对建筑节能工程项目及室内采暖系统、小区二次供热系统的施工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管理,达不到节能标准要求的,不予验收备案。(责任单位:市建委)

(4)加大建筑节能、新型建材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闭合式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作用,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工程各环节的监督与管理,严格市场准入,规范企业行为,严肃查处不按节能标准设计、施工、监理的行为,将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行为纳入建筑市场主体诚信行为考核标准。严格按照《自治区民用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工作制度(试行)》要求,加大建筑节能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加强对国家的节能减排建设产品名录中产品使用的监督与管理。(责任单位:市建委)

(5)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将所售商品住房的节能措施、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指标等基本信息在销售现场显著位置予以公示,并在《住宅使用说明书》中予以载明。(责任单位:市房产局,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

2.全面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坚持与旧城改造、建筑修缮和城市及区域性热源改造相结合,与供热系统改造同步进行,实行“谁所有、谁改造、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按照节能50%设计标准进行,并同时实施供热采暖系统改造,达到热计量和温度可调节的要求。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按照国家财政部《关于印发〈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957号)和《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新财建〔2008〕12号)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奖励资金。同时,研究制定我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我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运行的模式,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程。

2008年,开展既有建筑基本情况调查,制定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强化工程招投标、施工过程监督、竣工验收、工程结算等工作的管理,确保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质量,完成20万平方米政府资金引导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房产局)

3.建立政府机构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按照国家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245号)和自治区建设厅《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通知》(新建科〔2008〕3号)的要求,研究制定我市的贯彻落实方案。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558号),组织开展政府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现状调查和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监测及节能试点工作,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的监督管理。2008年计划完成2项政府机构和2项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试点示范项目,为建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制定电、热、水用能标准、能耗统计、能耗定额和限额定价、超定额加价、节能服务等奠定基础。(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经委、乌昌财政局、市水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三)深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推动供热采暖节能降耗工作。

1.继续深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按照自治区城镇供热采暖费货币化分配等相关政策和办法,制定**市采暖费货币化补贴方案,完成“暗补”变“明补”工作。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采暖救助机制。认真贯彻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95号)精神,于2008年9月前制定公布我市供热采暖两部制计量价格,逐步推行按用热量收费制度。2008年10月15日起,新建建筑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完成市级政府机关办公楼供热计量系统改造示范工程,率先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逐步对2003年4月15日后建成的节能建筑实施热计量改造。(责任单位:市建委、市发改委协办单位:乌昌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2.加快推进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建立供热企业能耗考核管理制度。制定供热行业能耗指标和考核制度,对供热企业进行考核,降低使用煤、水、电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研究制定相关的经济激励政策和办法,引导、鼓励供热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对现有集中供热热源进行节能降耗改造。研究制定**市推进供热采暖系统节能措施和技术指南。完成70%以上燃煤锅炉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并逐步对老旧供热管网进行更新改造,使燃煤锅炉平均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平均耗煤量由33kg标煤/㎡下降到27kg标煤/㎡。(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经委、市环保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国资委)

3.调整城镇供热结构。坚持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多种供热方式为补充的城镇供热结构,鼓励开发、利用地热、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方式供热。加快实施供热资源整合,实行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全市范围内污染大、规模小、能耗高的供热企业进行整合,重点围绕热电厂和大型燃煤锅炉进行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完成区域性联网运行和资源整合。“**”期间,单位联片供热锅炉房的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大分散燃煤锅炉及燃煤小锅炉的拆并力度,减少污染物的低空排放,严格控制燃煤锅炉的新建审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内,严格控制分散燃煤锅炉的审批建设。凡在全市统一规划确定的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热力覆盖范围内的分散采暖锅炉全部拆并或改用清洁能源,在覆盖范围外的分散燃煤锅炉全部改用清洁能源;城乡结合区域立式燃煤小锅炉通过限期治理,分批实施并网或改造。2008年各区拆并燃煤小锅炉目标任务为2000台。(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环保局、各区(县)人民政府,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乌昌财政局)

(四)深入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进度。

1.加快创建节水型城市。“**”末,实现建设节水型**的总体目标。按照《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推动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在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做好新建、改扩建公共与民用建筑节水器具的安装和更新改造工作,到2010年,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面普及节水器具,现有住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2008年建成自治区节水型城市,2009年申报部级节水型城市。(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2.加快城市水价改革步伐。按照国家计委《关于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的指导意见》(计价格〔2000〕1702号)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计价格〔2002〕515号)要求,建立激励节约用水的科学水价体系,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管理,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办法,拓展水价上调空间,增强企业、居民的节水意识。合理确定中水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的比价关系,建立相应的价格体系,鼓励使用中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协办单位:乌昌财政局、市水务局)

3.严格按照国家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规定,把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关,严禁高耗水、高排污项目上马。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做好**市水务项目的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城市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工作力度,降低管网漏失率,使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2%。以水的循环利用为重点,做好再生水利用工作。(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

4.强化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配套管网设施,严格污水处理厂水质监管,逐步建立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绩效评估制度。2008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2万立方米/日,新增再生水处理能力0.65万立方米/日。加强中水回用设施及企业、单位自建的污水处理站的运行,使全市污水处理率逐步提高。严格执行《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保障排水设施安全正常运行。开展村镇污水处理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农村污水处理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

(五)创新机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1.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利废建材生产及应用比例,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利废建材产业化示范,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研发有利于节能、节土、利废、环保的轻质、高强、多功能复合型新型墙体材料。加强对粘土制品的监督管理,巩固我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逐步淘汰粘土多孔砖制品,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适合本地区的新型墙体材料。加强对墙改基金的征收和管理,充分发挥墙改基金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推动建筑节能。加强对散装水泥的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应用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措施,2009年起全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加大在市区内“禁现”的执法检查。(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经委、乌昌财政局、市国土局)

2.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科学编制**市市容环卫设施规划,明确节能减排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的建设。研究制定城市垃圾源头分类的相关政策,逐步实施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理,全面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2008年新建米东区垃圾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400吨。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宣传工作,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责任单位:市市政市容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建委、乌昌财政局、市国土局)

(六)开展城市照明节能降耗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部“**”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制订城市绿色照明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城市绿色照明示范工程,大力推广使用新型高效节能光源,提高城市照明效果,降低城市照明领域的能源消耗,促进城市照明行业绿色、健康、安全、有序发展。(责任单位:市市政市容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

(七)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

1.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进一步改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服务档次和服务质量,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公交企业内部推行争先创优活动,提高服务水平,打造精品公交,为群众出行提供良好的条件。增加公交出行比例,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造或淘汰能耗高、尾气排放超标的落后车型,加快客运车辆节能化改造步伐。公共交通网络在城市行政区域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建成区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核心区达到70%以上,中心区达到37%以上,远郊达到4%以上。(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建委)

2.推进运力结构调整,提升运力结构水平。调整运力结构,发展高效低耗的新型运力,在农村支线客运中发展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经济型客车。鼓励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等混合动力先进节能车型。到2008年底,93%以上高耗能、高污染中巴车退出城市客运市场。力争到2010年,使用清洁环保燃料的公交车、出租车分别达到车辆总数的90%和95%以上。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公交智能信息调度系统,实现无线监控、电子站牌、IC卡结算等一系列现代管理手段,力争到2010年,城市客运车辆全部安装GPS系统,减少车辆空驶率,提高实载率。(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建委)

(八)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1.积极研发和引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围绕“四节一保”,组织开展节能减排技术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加大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新型节水、供热管网热平衡调控、垃圾处理、废水循环利用、交通行业等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力度,重点研究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煤层气等能源在我市的推广应用。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可再生能源、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等示范项目建设,在供热行业推广应用循环硫化床锅炉、层燃炉分层给煤系统、大功率电机变频装置和静电除尘装置。(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

2.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减排能源服务公司为机关办公楼、大型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服务,形成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利用“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节能机制,从政府机构公共建筑中选定1-2个不同特点、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试点示范项目,研究探索政府公共建筑采用合同能源服务方式进行节能改造的技术方案和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筛选有合作意愿的供热企业,结合今年将要实施的供热企业节能改造项目,以合同能源服务的方式进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的试点工作。(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乌昌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3.加强与国内国际间在节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组织实施好世行中国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中德技术合作**市既有建筑普查等国际合作项目。继续寻求与国内外的合作,积极开展我市中长期综合节能规划、**市大气环境改善项目、干旱区特大城市乌昌地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能源板块建筑节能)等项目的研究,通过实施国际国内合作项目,使我市供热改革和建筑节能水平跟上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建筑节能方面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能力,为推广供热改革和建筑节能找到科学、合理的运作方法,出台便于推广实施的各项技术体系、标准、资金运作模式和政策法规。(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乌昌财政局、市环保局)

(九)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严格节能减排执法检查。

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列入建设领域各单位、各部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抓紧制定具体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对节能减排涉及到的单位进行目标考核。每年组织开展建筑节能、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专项检查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单位: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十)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

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利用报纸、电视、杂志、展览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节能宣传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等宣传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按照“面向基层,贴近群众,形式多样,注重时效”的原则,坚持以“四节一保”为重点,采取灵活多样、深入群众、服务社会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开展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和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各有关技术负责人和专业技术骨干进行政策和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熟练运用标准和技术的能力。(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交通局、市市政市容局)

(十一)总结与表彰。

通过检查考核,对在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先进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同时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亚心之都”杯考核内容。(责任单位: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给予高度重视,切实将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作为年度工作的重点列入议事日程,积极落实人财物,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相应工作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将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篇5

土木建筑计算机课程体系土建特色人才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类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类是对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普及教育。目前,在国内外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成熟。在国际上,ACM/IEEE-CS不断推出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的最新方案,在国内中国计算机学会、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是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的总结。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问题,国外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在国内,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经过多年的对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和经验、条件基础和社会需求的研究和总结,相继提出了课题报告《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China Fundamental Computing Curricula 2004,简称CFC2004),CFC2006,CFC2008[5],成为指导全国各类高校办学的重要文件。CFC2008是在CFC2004和CFC2006的基础之上,经过对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由课题小组提出的最新研究报告,它重新编写了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参考方案,提出了各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学、财经、文史法哲、艺术和师范类等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提供了各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程,列出了每门课程的要求和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实践环节。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的问题上我们国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是我们也看到,虽然CFC2008提出了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但是它在学科划分上还是比较笼统,对于要求彰显本校办学特色的各类高校来说,其课程体系设置还需要研究更详细的方案。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因此,对于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来说,如何有效地设置和动态地调整计算机课程,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是当前各类高校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研究讨论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要求问题,目的是为了彰显土建特色,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土建类人才提出一点建议。

一、当前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技术在土建领域的发展形势,对人才的一般与特殊要求,现有人才状况。

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是飞速发展,其应用也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各个行业,专业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应用技术相结合越来越普遍,技术划分越来越细,水平越来越高。以土建领域为例,计算机的应用由过去的主要参与数据分析,到现在的辅助设计,辅助施工,数据处理,办公自动化等,为土建领域的技术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面参与土建领域的各项工作。土建领域的工作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即设计、施工、销售和维护,以CAD、PKPM、SAP2000等为代表的制图和结构分析软件在项目设计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广联达、求实等为代表的数据处理软件,在项目设计、施工管理、房屋销售和维护的工作中,提供各种数据预算,为项目设计、施工管理、房屋销售和维护提供了依据;以CAD、PHTOSHOP、3DMAX等为代表的图形处理软件为项目的设计、宣传销售等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全面参与项目的各种文档的建立,数据处理等项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总之,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土建的各个领域。

2.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继续深化。虽然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种专业软件不断涌现,但和人们的期望相比,显然还有差距,各类软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些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还很薄弱,这些问题都促使了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继续深化,例如结构分析类软件是土建工作中应用最早,技术相对成熟的软件,但它在可视化、数据交换方面,还需要改进。所以在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涉及计算机的众多技术。由于土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计算机在土建领域应用中涉及到计算机的众多技术,具体有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等。

4.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及土建领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在土建领域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热门课题就有(1)土木与建筑工程中面向对象建模技术;(2)结构分析与计算过程的可视化技术;(3)施工过程中的计算机技术;(4)应用软件集成技术;(5)多媒体技术在土木与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等。

由于计算机在土建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对从事土建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在计算机知识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具体的要求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应该在计算机图形处理、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了解基本的知识和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在某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工作有所专长;特殊的工作人员应该为研究人员,他们应该为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在计算机的某一个分支中成为专业级的人员,所以他们必须要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大学是培养各类专业人员的摇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内容与应用脱节是当前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造成了社会急需人才的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当前对于计算机应用有所专长的土建类人才是土建领域急需的人员。

二、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普通的应用型人才与特殊的研究型人才对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个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都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教育,社会也急需掌握了计算机知识的各类人才。那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都有那些基本要求呢?这大致可以按需求分为两种类型,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和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对于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应该包括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等。基本操作应该包括计算机及其主要设备的基本使用与维护,网络的基本操作等。

2.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会应用这些软件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计算机常用软件主要是指办公自动化、图形处理、多媒体以及杀毒、上网等大众常用软件。工作人员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能应用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3.掌握某一种或几种专业软件的应用。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往往都具有特殊性,一般使用的都是专门开发的软件,这些软件极大的提高了专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要求专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

4.掌握专业信息搜集的能力。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有力工具,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利用网络辅助专业工作的能力。

5.具有促进专业软件开发和表达诉求的能力。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是由用户决定的,用户的需要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中发展的动力,专业人员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当中,应具有根据使用的体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促进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的能力。对于专业领域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应用和发展的骨干,对于这一部分人员,他们的计算机素质要求要更高一些,除了应该具有上述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应该在计算机应用的某一领域具有计算机高级专业人员的水平,对于计算机最新的科学技术有所了解,对于计算机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具有前瞻性。

三、彰显土建特色的各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与教学内容探讨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形成一种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做为土木建筑类大学,土建就是其最重要的特色,各方面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特色来进行,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各专业性质的不同,要求的不同,学时的限制,学习条件的限制,学生基础的限制等客观因素,对教学活动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因此本人对于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综合性大学往往办有很多专业,各专业之间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让学生能根据专业的需要学到有用的计算机知识。

2.每一个模块划分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分为基础层次、专业层次和综合实践层次。基础层次主要学习一些计算机基础性课程;专业层次主要是结合专业需要学习一些计算机知识和专业基础软件;综合实践层次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学习应用计算机知识和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座等教学活动。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往往受到国家教委专业设置规定的限制,灵活性很小,而当今社会对人才计算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规定课程中难以满足学习的要求,因此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作等教学活动,是解决大学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

4.重视实践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实践课是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教学方式,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也不例外,学校应该针对专业需要,多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学生能尽快的掌握实际应用的本领。

在模块划分方面,可以以院系为基础,合并学习内容交集较多的院系,设置计算机学习课程,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但在综合实践层次的课程设置上,则必须以专业的需要设置学习课程,打破模块的限制。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基础层次可以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CAD基础、3DMAX基础、PHTOSHOP等课程;专业层次可以安排C语言程序设计、VF数据库设计、SQLserver、MATLAB、建筑CAD及其它各计算机和专业软件课程;综合实践层次应该以安排实践课程为主,同时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安排专业软件的学习和实践,例如:土建类专业可以安排结构分析类软件、预算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电子类专业可以安排电路图设计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等。

选修课、培训班、讲作等教学活动是大学辅助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它不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的限制,可以紧跟当前应用形势,讲授最新的应用技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特殊的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当前,可以通过选修课、培训班开设一些计算机实用课程,例如建筑三维动画、JAVA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实用PHTOSHOP、实用3DMAX等应用热门课程,通过讲座讲授专业领域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大学办学的宗旨。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土木建筑领域急需要的是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土建类人才,所以做为土木建筑类大学,就要尽快适应当前的这种形势,改革自己的教学体系,加强计算机教育,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土木建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柯长仁,蒋俊玲.计算机教学在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中的改革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487-489.

[2]李永梅,孙国富.构建土木专业自主型计算机教学体系[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85-88.

[3]代晋,余文芳.对土木工程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消费导刊,2007(5):184-185.

[4]任爱珠.土木工程计算机技术新进展及研究热点[J].土木工程学报,1996,29(6):53-59.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篇6

这次全省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全国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7年全省建设工作,研究部署今年工作任务。省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林木声副省长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07年全省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7年,全省建设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谋划,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和先导作用,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城乡规划制度建设得到加强。省政府成立了以黄华华省长为主任的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不少县级市建立了规划委员会制度,使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一步制度化。大力推行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和公示制度,全面推动“阳光规划”制度的建立。积极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活动,加大对规划实施和规划案件的查处力度,促进了城乡规划的落实。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肇庆等8个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江门、湛江等17个市总体规划的审查。修改、完善了《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并已上报国务院审批;“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进展顺利,粤东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各市全面开展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乡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凸显。

区域规划实施取得突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管理办公室正式运作。经省政府同意,印发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实施意见》,建立了实施《珠三角城镇群规划》的协调会议和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局长联席会议制度,《珠三角城镇群规划》进入了全面实施的新阶段。深圳市首创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对生态资源实行“铁线”保护,为珠江三角洲一级空间管治区的划定工作提供了经验。

城镇化和中心镇建设扎实推进。去年,省财政安排了1300万元试点资金,在30多个中心镇开展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试点;全省268个中心镇已有54个中心镇核定了用地规模。中心镇建设质量明显提高。按常住人口比例计算,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了63%。

新农村建设已见成效。在湛江市召开了全省村庄整治现场会,总结推广了湛江市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省财政拨款1000万元支持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全省完成了近3000个村庄规划编制,湛江、云浮等市和省规划院等规划设计单位积极开展“送规划下乡”活动,提高了村庄规划水平。全省各市都抓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涌现了湛江遂溪县马六良村、肇庆德庆县武垄村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二)加快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和房地产监管平台,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住房解困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召开了全省城市住房工作会议,省政府颁发了《关于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省财政安排了3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住房解困工作。全省去年共落实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分别为70万平方米和123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25%和250%。廉租住房新开工面积9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新开工面积31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0万平方米。各地级以上市基本建立了住房保障制度。

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各地严肃查处房地产项目立项审批、土地取得、规划审批、预售许可、中介服务等环节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全省共有9321家房地产相关企业进行了自查自纠,各级房地产主管部门共查处房地产违法违规行为2098宗,房地产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较好地维护了购房业主的利益。

房地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地级以上市全部完成了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广州、茂名、潮州等7个试点城市完成了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软件开发,广州、深圳开发的物业管理系统进入了试运行阶段,城镇房屋拆迁管理系统也正在佛山试运行。通过加快房地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以治污保洁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继续提升

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稳步推进。全省新增污水处理厂37座,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01万立方米/日,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共127座,污水处理率达50%;新增垃圾无害化处理厂3座,已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34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60%。组织对全省近660个供水厂进行了水质安全检查,着手编制了《广东省城市饮用水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

园林绿化工作得到加强。全省城镇深入开展创建园林城市(县城)活动,广州、东莞、潮州、梅州等城市通过验收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

城市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建立。制订了我省处置地铁和城市供水、供气、桥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以及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时城市地铁、供水、照明系统的应急联动预案。

(四)强化建筑市场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继续提高

加强了工程勘察设计的监管。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大颁布的《广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强化了勘察设计各方主体对工程质量的责任。开展了全省勘察设计市场大检查,加强了对勘察设计市场和施工图审查机构的监管。经省政府同意,了《关于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意见》,加强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

进一步规范了有形建筑市场秩序。召开了全省有形建筑市场监管工作会议,加大了对围标、串标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行为。健全了劳务分包制度,全省共有建筑劳务分包企业343家,深圳市已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全面推行劳务分包制度,部分市、县已在本地区新开工项目全面推行劳务分包制度。

强化了工程质量各环节的监管。组织开展了全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狠抓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落实。加强了对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的管理,提高了检测水平。大力推广新技术,全面实行工程量清单记价。工程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全省在建工程31013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99.93%,同比去年提高0.6%,其中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共5项,被评为省优良样板工程91项,被评为省优秀建筑装饰工程71项,建筑工程投诉大幅下降,全年没有发生严重工程质量事故;共有14项工程被列入省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62项施工工法列入省级工法;共推荐了7项工程参加全国新技术示范工程评选、9项施工工法参加部级施工工法评选。

加强了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广东省建筑业企业诚信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已试运行,强化了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招标、工程质量检测等企业诚信行为的监管,为政府加强管理和社会公平竞争提供了良好平台。

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趋好。省建设厅成立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处,加强了安全管理的力量,全省各级安全监管力量也不断得到充实。狠抓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死亡人数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强化了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管理。继续推行建筑工人“平安卡”管理制度,加强对建筑工人安全教育和管理,全省已有46万农民工持“平安卡”上岗作业,广州市建筑工人实行“平安卡”率达到了80%。以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施工起重机械装拆、安全使用监管为重点,大力实行安全生产动态管理,组织开展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对一批违法企业、项目经理和“三类人员”依法进行了处罚,有效遏制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全年共发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53起,死亡66人,与去年相比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10.2%和1.49%。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与省直有关部门一起组织了五次专项督查活动,制订了《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引》,分别对部分铁路、文化、公路、核电等重点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落实征地拆迁“三条红线”、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有力地促进了省重点建设项目的依法建设、廉政建设和质量安全工作。各地规划、建设等部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省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有力地推动全省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建筑节能工作扎实开展

加强了节能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工作。完成了《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的起草,编印了省《“十一五”节能规划》、《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意见》、《2007年节能减排工作要点》、《建筑节能和产品推广目录》,公布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等7项地方性标准规范,进一步规范了节能减排工作。

启动了既有建筑节能的改造工作。积极探索既有建筑“既节能又节支”的节能改造路子,加快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如珠海市引入市场机制,对凯迪克酒店进行节能综合改造试点,收到节电45%的效果,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起到了示范作用。

推动了新墙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一是新墙材发展迅速。全省新墙材生产企业已发展至400多家,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新墙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主要基地。广州、深圳、汕头、肇庆、东莞、惠州、清远等市应用新墙材比例已超过了80%。二是散装水泥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大力推广。全省已建成混凝土搅拌站329个,去年新增51个,生产混凝土8160万立方米,全省生产供应散装水泥4000万吨,比2006年增长24.2%。三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进展较快。我省太阳能产业已处国内领先水平,约有600万人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今年有5个项目被评为可再生能源国家应用示范项目;深圳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建节能监测的3个示范城市之一。

(六)注重解决建设领域的民生问题,推进和谐建设取得成效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建设领域涉及民生的具体问题,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一是全省2003年底登记在册的18922户特困户住房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二是城镇房屋拆迁行为更加规范。严格履行拆迁程序,控制拆迁规模,落实拆迁补偿安置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减少了矛盾纠纷。潮州市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进行较大规模拆迁的实际,认真制订拆迁计划,严格规范拆迁程序,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加强与被拆迁人的沟通,顺利地推进了拆迁工作,赢得了群众的好评。三是行政复议案件发挥了定纷止争的作用。厅机关全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7宗,比去年减少了59宗,坚持依法办案、协调解决、按时裁决,矛盾化解较好,申请人主动撤回复议申请的比例逐年提高,没有一宗因裁决不公引起上诉或引发新的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

(七)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继续推进立法进程。出台了《广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成为我省勘察设计行业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完成了《广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广东省散装水泥管理规定》的修订报送工作;完成了《广东省禁止建设工程串通招标投标违法行为管理办法》、《广东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管理规定》、《广东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等规章的起草。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等有立法权的市,也相继出台了一批建设类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有力地加强了我省建设法制工作。

普法工作全面推进。全省建设系统认真编制了“五五”普法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了法制机构和普法机构的建设,大力开展了普法培训工作,提高了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制定了《广东省建设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按照“减量、增效”的原则,已提请省政府将厅机关实施的8项行政许可事项依法委托给地级以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厅机关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将20项行政许可项目从6个业务处划出,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全省各地也积极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湛江市建设局实行“一站式”服务,将原来由11个科室承办的8项行政许可事项和39项非行政许可项目统一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建设局窗口办理,严格规范程序,加强监管,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肯定。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网上办公,促进了政务公开,提高了工作效率。

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各地结合实际,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深入开展以纪律教育月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夯实教育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并按照中央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省委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以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市政公用事业和有形建筑市场的监管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惩防体系建设,规范建设市场行为,完善建设市场的法律法规和工作制度;针对建设领域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部位和主要环节,加大了源头治腐力度和查办违法违规行为;全省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的自查自纠工作已通过各级治理领导小组的评估验收;各级建设纪检监察部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加大了对落实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建筑节能和降污减排等方面的监督力度,围绕群众利益问题,加大了对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建筑工程质量、征地和房屋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等热点问题的监督力度,确保了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有效地解决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击问题;全行业的纠风工作得到加强,尤其是各级建设行政机关的服务意识、办事效率等作风明显好转。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注重自觉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在全系统基本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勤政廉政、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

我省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比较突出。我省许多村庄没有编制村庄规划,建设无序,垃圾、污水乱排乱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全省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不完善,住房结构不尽合理,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仍比较突出。三是城市基础设施欠帐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仍然比较低,大中城市居民出行难问题依然存在,城市供水和桥梁安全隐患仍然不少,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四是建筑节能工作总体水平依然落后。与兄弟省份相比,我省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晚,建筑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我省经济发展的状况十分不相应。五是建设立法和依法行政有待加强。建设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物业管理、燃气、工程质量等法规需进一步修订完善,建筑节能、城市公共交通等领域法规明显滞后,建设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尚未建立,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2008年全省建设工作安排

最近省委召开了十届二次全会,总结了2007年全省工作,对2008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委书记发表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重要讲话。全省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贯彻书记的重要讲话,克服自满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改革创新,锐意开拓,促进我省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2008年全省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全国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继续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撑,继续加大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和建筑节能的力度,扎实推进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治污保洁工程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切实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我省建设事业的发展。

各级建设部门要按照总体要求,切实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为契机,进一步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抓好《城乡规划法》的学习、宣传和施行工作。抓紧制订《广东省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出台《广东省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办法》、《广东省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指引》、《广东省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指引》等规范性文件,规范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今年要建立珠江三角洲城镇规划督察员巡察制度,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监督指导,充分发挥城乡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和先导、统筹作用。

抓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抓紧完成《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启动《粤东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的审批和实施工作,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要全面开展区域绿地的划定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抓紧开展区域通廊道的划定工作。加快建立珠三角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促进珠三角城镇群整体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粤东召开第三次全省村庄整治现场会。继续大规模培训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并扩大至省级村庄规划、整治试点村庄的村干部,以更好地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人作用。争取由省人大颁布实施《广东省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法规规范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行为。加大力度推进以“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河塘、清理乱堆放)、“五有”(有村庄规划、有文体活动场地、有成荫绿地、有垃圾收集池、有污水处理简易设施)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工作,扩大省级村庄规划试点至2000个试点村,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力争全省村庄整治覆盖率再提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

(二)以构建住房保障体系为基础,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政府《关于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推进以廉租房制度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确保所有城市和县城,在今年底前,对申请廉租住房和租赁补贴,符合住房困难规定条件的低保家庭要做到应保尽保,并且要将保障范围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落实住房保障资金、用地,通过政府新建、收购、改建以及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廉租住房房源,完善保障性住房配售、配租管理,确保完成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各项工作任务。加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切实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满足群众合理住房需求。

切实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要理顺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推动各市应用信息系统管理公积金业务,逐步实现省级公积金监管系统与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对接,确保住房公积金的安全。

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坚决打击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环节的违法行为,规范市场运行。加快修订《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规范物业管理行为,建立健全城镇房屋拆迁的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处理好城市拆迁和物业管理矛盾纠纷,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以加强治污保洁工程建设和创建园林城市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继续推进治污保洁工程。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规划和技术标准,加大政策扶持,编制完成《珠江三角洲城镇污水治理规划》,以规划为指导,加快污水处理建设。继续开展垃圾处理的评估工作,对全省的垃圾填埋场进行等级评估或等级复核,对治污保洁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绩效评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确保如期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目标。

进一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和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水平。以创建园林城市为抓手,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的绿化、美化。加大对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

加强城市桥梁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建立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城市桥梁的质量检测和安全检查力度,及时处理安全隐患,确保城市桥梁的安全。加快市域集中供水设施和管网的建设和改造,改进落后工艺和管网,提高供水水质,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抓紧修订《广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加强燃气管理,坚决打击违法燃气站点建设和违法销售行为,规范燃气市场,确保燃气的供应和使用安全。扩大数字化城管覆盖面,全面推进“12319”服务热线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四)以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健全招标投标的各项规章制度。抓紧制订《广东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管理规定》、《广东省禁止建设工程串通招标投标违法行为管理办法》等规章,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秩序,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档案,建立社会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严肃查处“围标”、“串标”、低价恶性竞争以及违法发包、分包和转包行为。

继续加强勘察设计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加强对勘察设计活动的监管;强化对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管理,全面贯彻国家和省的各项工程设计规范和标准,落实建筑节能设计的各项要求。认真落实全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村镇建设抗震设防工作的指导,提高村镇建设的质量安全。大力推行勘察设计责任保险制度,促进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抓紧修订《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完善工程质量检测、抽查、考核和验收制度,加强专项检查和施工过程监管,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加强作业人员培训,深入开展质量创优活动,全面提高工程质量。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必须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行为。为此,要推进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施《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动态管理办法》,要继续开展以预防高处坠落和建筑施工坍塌事故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推行建筑机械初始使用登记和安装使用登记制度,建立建筑施工起重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平安卡”管理制度,在工程造价和施工安全措施的定额预算中增加“平安卡”管理费率计取办法。

积极推进重点建设项目的依法建设,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和省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广东省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开工管理的若干规定》,规范重点建设项目和大中型项目的开工行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工作,要严把施工许可关。进一步完善我省重点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强化对重点项目的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优质安全、文明和谐创建活动。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过程的执法检查和指导,做好协调和服务,推动重点项目依法建设、优质安全建设和廉洁建设,促进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以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为支撑,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加强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要加快制订《广东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完善工程建设地方节能标准体系,为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要设立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机构,按国家新的标准征收墙改基金,发挥墙改基金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在全省43个城市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和大力推广使用预拌砂浆,加大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力度。

抓好建筑节能试点。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为试点,抓好大型公建和政府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全省要抓好10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启动5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落实2-3家利用废建材产业示范企业。各地也要相应抓一批建筑节能示范项目,特别是要抓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以点带面,全面促进我省建筑节能工作。

加强建设工作各个环节的节能管理。要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使用等每一步骤都认真贯彻节能的要求,确实做好建筑节能工作,使节能工作取得成效。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一定要统筹好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环环体现节能的思想,要与城市的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结合起来,将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六)以改进机关作风和职能转变为导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完善建设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订和修订《广东省村庄规划管理条例》、《广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以及《广东省禁止建设工程串通招标投标违法行为管理办法》、《广东省建设工程招标机构管理办法》和《广东省散装水泥管理规定》等政府规章,要结合《物权法》、《城乡规划法》的贯彻,制订相应的配套文件。有立法权的城市,也要结合实际,制订修订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他城市要制订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使我省建设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为依法行政奠定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继续推进建设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加大对全省跨区域和重大建设项目的行政执法力度,推广韶关、江门等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省建设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提高执法水平。要依法规范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行为,完善城乡建设和管理中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增强建设部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入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工作,认真组织好普法培训和宣传,依靠检查调研、案例分析、培训讲座、媒体宣贯等活动,提高普法效果,切实提高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

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强化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意识,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主线,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到各项业务工作中,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确保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要高度重视抓好建设系统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认真落实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为建设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U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5-009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处理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信息化在工程建设领域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工程建设监理作为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其具有比建设领域其他单位、部门更好的素质和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更高,也更重要、更迫切。当前,我国在建筑业监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上海、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区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整体水平与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发达国家(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全面实现建设工程监理信息化建设,我国建设监理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工作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模式,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的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推进监理业的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建设行业提供服务,促进建设市场规范、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建筑施工监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能更好地完善建筑施工监理信息化建设,使建筑施工管理迈上新的层次。

1 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信息化的优点

(1)施工监理信息化,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可将招投标信息在网上公开,招标、投标和评标等程序均可在网上完成,可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也可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

(2)施工监理信息化,可很好地提高施工相关数据传递的时效性,使监理工程师能及时了解工程的施下进度、质量等相关信息,从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3)施工监理信息化,可很好地加强施工中各工作的协调性,使项目经理与工程技术人员及时进行反馈、调整和改进施下管理的信息交流,使施了得以全面的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

(4)施工监理信息化,可优化资源配置和施工网络。减少窝工和返工,缩短建设工期。

(5)施工监理信息化,可通过网络招标系统降低采购成本,及通过基建财务管理系统加强投资和成本监控。实现快速工程决算,既减少了工序,缩短了工期,还可大大节约项目成本,从而提高工程效益。

(6)施工监理信息化,建立企业互联网网站,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塑造。

2 推行建设工程监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1 监理信息是监理工程师实施控制的基础

控制作为建设监理的主要手段,其主要任务是编制计划,并把计划执行情况与计划目标进行分析、比较,找巾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来控制项目的投资目标、质量目标及进度目标。而要实行项目目标的控制,监理工程师应先要掌握这三个目标的计划值,这就依赖于监理信息。因此,可以说,离开了信息,监理工程师的控制手段无法实行,三大项目目标更谈不上得以控制了。

2.2 信息是监理决策的依据

监理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是否有可靠充分的监理信息为依据。离开了信息,监理方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

2.3 信息是监理工程师协调项目建设各有关单位的重要媒介

工程项目的建设涉及到众多的单位,如与项目审批有关的政府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输单位、保险单位、税收单位等,这些单位都会对项目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如果建设工程各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不流畅,必将会影响建设工程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建设监理信息渗透到监理工柞的每一个方面,它是监理工作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一切监理工作的基础,是提高监理工作效率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加快我闰建设工程监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从而推动我国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3 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监理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建设工程施工监理信息管理手段仍很落后,大部分监理信息还采用手工填写、人工传递的方法,造成填写不规范、附件不齐全、共享性差、效率低的局面。无法满足建筑监理的需要。

(2)目前,监理信息化应用的范围较狭窄,主要集中应用于项目施工的前期,如招投标、工程造价预算,工程设计等,而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

(3)目前,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水平较低下,大部分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而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4)当前,由于各买方市场在工程中的竞争压方,致使工程各参与单位在不同阶段所形成的工程质量信息,未能及时共享、大量储存、及时处理和传递等,且各单位间缺乏一定的协调和沟通,导致工程质量信息采集、保存、利用等不善。从而进一步导致工程质量决策支持信息不充分。

(5)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监理过程不规范,不能满足需求。

(6)目前,大部分施:厂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很多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又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往往只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进度的管理依赖干横道图管理,对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信息化的管理知识掌握不系统,他们没有足够的监理信息化咨询经验,也尚未具备风险事前预测、规避和事后控制能力等。

4 提高建筑施工监理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对策

4.1 加强行业指导和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

推进建设工程监理信息化建设,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深入调查研究,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推进信息化规划的实施。

4.2 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建设工程监理信息化建设

要推进建设工程监理信息化建设,则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开展信息化标准制定、计算机软硬件的普及、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人员业务培训等活动,逐步打通软件之间数据流通的瓶颈。提高行业基础信息的数字化水平,推动建设工程监理信息化技术在建设领域的普及,为建设工程监理信息化全面建设奠定基础。

4.3 端正对建筑施工监理信息化的认识,实行监理网络化、规范化

首先,施工单位应端正自身对建筑施工监理信息化的认识,既要认识到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的迫切性,又要认识到发展建设领域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要克服“信息化就是买点硬件和软件,开发点软件”等认识上的误区,真正使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利用,改造和提升现有的工作。同时,我国建设领域内的企业不能满是于自身所取得的进步,而要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甚至要勇于超越国外的先进水平。

4.4 研究制定建设工程监理信息化发展的其他对策

(1)加强建设工程监理业信息化法制建设。要推进建设工程监理信息化建设,就要改革过去不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制定有利于建筑工程监理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制度,提高监理信息的交换及共享,有效地保障信息化工程监理的健康发展。

(2)加强工程监理信息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逐步提高执业资格者和相关岗位人员使用本专业的主要软件的比例。

(3)开展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通过示范企业与工程项目的率先垂范。探索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道路,并以其成功的经验和信息化模式,引导其他建设监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篇8

学院重视国际化教育,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目前已与芬兰、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及台湾等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输送符合条件的师生出访学习与交流。

多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专利发明及国内外各类设计竞赛竞标等活动中屡屡获奖。如: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中标;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中标;世博会公众参与馆标志设计奖中标;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东方之星”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铜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铜奖;德国红点和中国红星设计奖;全国“正泰杯”工业设计大奖赛银奖等,在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领域中,多个项目荣获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奖项,许多产品设计被企业采纳并投入批量生产。此外,学院师生还参与设计了许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项目,有百余项产品设计获得国家设计专利。

一、招生专业及计划数(具体计划数以相关省市公布的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目录为准)

招生专业 计划数(人) 学制 (年) 收费标准(元/年) 备注 上海 外省市 视觉传达设计 32 38 四 10000 外省市(浙江、江苏、四川、安徽)计划待定 产品设计 18 环境设计 34 数字媒体艺术 12 二、报考条件

1.符合《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报考条件。

2.具有一定美术基础和设计能力,单色能辨,符合高校招生体检标准。

三、报名和考试

1.专业考试:须参加2018年考生所在省(市)组织的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统一考试。

2.文化考试:须参加2018年考生所在省(市)组织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

四、录取规则

见我校正式公布的2018年招生章程

五、毕业发证

修学期满,达到毕业要求,颁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六、贫困生资助体系

学校认真执行国家和本市相关学生资助规定,被本校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通过“绿色通道”申请入学,入学后可按规定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学校承诺:确保被本校录取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七、学校咨询电话及周边交通等

1.咨询电话:021-50217411、50214975;监督电话:021-50217812

2.招生网址:zsb.sspu.edu.cn

3.周边交通:993、991、630、790、蔡陆线、施崂线、沪祝线、地铁12号线等。

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四年制本科/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采用课堂教学和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接受视觉传达设计思维能力、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基本能力。

核心课程:设计素描、色彩、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构成、数码摄影、编排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

主要实训环节:广告设计、印刷工艺、摄影、综合运用。

就业领域:在集团型、中小型企业中从事市场、广告、包装、媒体的策划与设计工作;传媒、广告、企划、出版印刷等公司中从事策划和设计工作;独立或联合创业,成为自由设计师。

产品设计(四年制本科/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采用课堂教学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产品设计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接受产品设计思维能力、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生活消费品创意设计与落地实现工作的基本能力。

核心课程:设计素描、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设计创意思维与快速表达、产品设计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设计专题实践等。

主要实训环节:产品摄影、产品造型设计与制作、产品三维动态展示等。

就业领域:在集团型和中小型企业新产品研发中心从事新产品开发和设计工作;在工业设计公司从事产品策划、开发和设计工作;独立或联合创业,成为自由设计师。

环境设计(四年制本科/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采用课堂教学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环境设计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接受环境设计思维能力、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工作的基本能力。

核心课程:设计素描、设计构成、设计表现技法、建筑与室内设计史、建筑制图(含CAD)、建筑模型制作、室内设计、陈设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

主要实训环节:设计表现技法、室内设计、摄影、综合运用。

就业领域:各类设计公司从事室内外装饰设计、展示设计及其管理等相关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艺术的策划、设计工作;独立或联合创业,成为自由设计师。

数字媒体艺术(四年制本科/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采用课堂教学和社会生产实践手段,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思维能力、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工作的基本能力。

核心课程:速写、形态构成、图形设计、原动画设计、设计软件、UI界面设计、网页设计制作、多媒体后期特效制作、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等。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篇9

一、美国建筑市场发展近况

金融危机对美国建筑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乃至短期内,大部分行业领域仍将处于低迷状态。

(一)金融危机前美国建筑市场持续发展

2000年以来,美国建筑市场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尽管在2001年第四季度和2003年第二季度出现小幅下跌(环比分别下降0.9%和1.4%),但美国建筑市场总体上仍然保持发展趋势。而且,从2003年第二季度开始,建筑行业的收入几乎呈线性增长。2006年第一季度,美国建筑业的产值为6657亿美元,达到这一周期的波峰,与2003年第二季度的4720亿美元相比,增长了41%,季度复合增长率高达2.9%。

(二)金融危机对美国建筑业影响巨大

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建筑市场已经出现下滑。按照产值计算,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美国建筑业产值就开始下滑。2007年第二季度,美国建筑业产值为5647亿美元,已经比2006年第一季度减少了15.2%。而同期建筑业在美国国内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滑更加明显,从5.7%下降到4.6%。与此同时,2007年美国建筑业的雇员数量也从上年的790万人减少到785.1万人,降幅为0.6%,明显低于同期全美产业雇员总量1%的增幅。

2008年,美国建筑市场继续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建筑业产值为5104亿美元,同比下降5.7%,与2006年第一季度的周期顶点相比,下降了23.3%,已经跌回2004年第二季度的水平。

(三)美国建筑业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

尽管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推出了大型经济刺激计划,接管“两房”,阻止现有房贷等级继续恶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投资,但是2009年美国建筑业市场仍呈现下降趋势。第一季度,建筑业产值为492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6.6%。建筑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降到了4.1%,比2001年第一季度低1个百分点。

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ENR)今年5月的调查结果显示,工程承包商对美国建筑市场的未来发展并不乐观。受访的752家企业中,86%的受访者认为建筑业仍将继续下滑,13%认为将保持平稳,仅有约1%的受访企业认为市场将触底反弹。

(四)传统领域受影响较大。生活必需和新兴产业较为乐观

根据ENR的调查,各个行业的发展有较大不同。目前,企业对商业写字楼的预期最为悲观,92.1%的受访者认为该细分市场将继续下降,而健康医疗、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运输、能源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等市场领域则相应要好得多。仅有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认为这些市场会下降,约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这些行业领域将保持平稳发展。

受访企业对未来一个季度至半年内各行业的发展情况要乐观一些。除商业写字楼、物流仓库、娱乐设施、多单元住宅、零售和旅馆外,其他领域都有复苏。有半数受访者认为美国的运输业、给排水和污水处理、发电、环境保护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将率先复苏。

受访企业对未来一年至一年半内美国各行业的发展普遍持乐观态度,大多数细分行业领域都将平稳发展,一些新兴领域和能源产业将步入上升周期。

二、对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建议

面对处于发展低谷的美国建筑市场,中国企业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应该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努力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一)规划企业长期发展路径,制订发展战略

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格局和实力对比,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尽管按照ENR排名,中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全球225强的数量逐年上升,但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跟着自身的感觉走,着力于短期的营销和业务拓展,缺少长期战略指导。在机遇面前,中国承包企业要精心谋划,确定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战略目标,设计发展路径。

(二)积极开拓美国市场,经营形式更为灵活

美国市场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建筑市场之一。尽管由于中国尚未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企业参与美国政府采购的难度较大,但仍然存在不少机会。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上,企业总是努力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成本。金融危机对建筑市场的各种消费者影响巨大。作为全球第经济体,美国加州的现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8期金将于7月24日告罄,其他州也会先后出现流动性危机。而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企业的现金流更为紧张,不少企业濒临破产。

与之相比,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所受影响较小,可以探索进入美国市场的新渠道,形式上也应更为灵活。除直接接包以外,可以更积极地探索分包、转包等形式,也可介入一些由于开发商资金不足而中途暂停的工程项目。

(三)适当考虑资本运作,利用领先企业现有资源

开展工程承包的企业可以探索国际资本运作的新渠道。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往往只是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与领先企业在技术、管理、研发上相去甚远。而这种差距在近几年还有扩大的趋势。尽管中国企业承包的海外工程业务额增长较快,利润率却普遍不高。而且由于技术缺乏、不适应国际规范和标准,企业在不少领域无法与其他企业开展竞争。

金融危机下,美国一些工程承包企业,特别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领域承包商可能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出现破产。中国企业可以在自身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适时通过并购或参股等资本运作模式,获得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充分利用其优质资源。

(四)加大技术创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领域和服务性领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且复苏速度较快。中国的工程承包企业在路桥、涵洞堤坝、高层建筑等领域的施工上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优势。然而,在新科技、新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国企业进入得还不够,技术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

金融危机下,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收购等方式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一些高端的工程技术,快速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同时,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经济社会都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这些保障经济运行、满足人民日益提升的需求的技术,在中国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能够在金融危机中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有机结合,就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未来占领技术制高点,从比拼劳动力价格的低水平竞争中脱颖而出。

(五)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增加品牌影响力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乡村 景观 自然色彩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color as a country, is a field to study the rural planning and rural landscape design process.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Natural colorLandscape design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城镇建设中对个性化的追求显得越来越突出。乡村色彩作为乡村特色之一,是乡村规划过程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领域。特征鲜明的乡村色彩可以提升乡村形象以及强化当地的地域风情。由于没有统一的色彩规范和监督管理,建筑外观的颜色运用混乱以及建筑与环境间和谐状态的失调,使乡村景观给人的整体印象大打折扣。

本文所说的乡村景观色彩指的是包括人工景观色彩和自然景观色彩的综合。景观设计是一个环境改造的过程,用环境、景观的理念去渗透,把原有的乡村风格和材料保留下来,并进行再设计再创造,以此来服务于乡村的人群社交、节日聚会、餐饮等活动,能为乡村营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一、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色彩的概念

(一)现代乡村景观中的色彩解析

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色彩学家让菲利普・郎克洛教授率先提出“景观色彩特质”的概念,即:构成景观形象的,并与地理和色彩相关的一系列要素,包括地貌特征、土壤的色彩、植物、用当地材料制成的建材与建筑风格、体现在民俗上的特殊装饰等。在现代乡村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开始学会捕捉人们的审美心理,运用色彩的表达为景观设计赋予感情,再予以其独特的立体结构,从而成为有生命力的景观元素。

(二)乡村景观色彩的个性

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某一乡村中的积淀会令人向往。而这些能让人驻足回味的历史文化是通过不同乡村景观独有的色彩表达,以非视觉的感触传达给人们的。象征主义色彩学家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另一个“真的”“美的”世界,色彩构成的目的在于暗示“另一个世界”。色彩的象征性有普遍意义,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热烈冲动,“具有一个成年男子的成熟,并激情总是冷静地燃烧着”;黄色不仅能够象征尊贵,而且在传统上还被用来表示羞耻和屈辱等。”

二、乡村景观规划营造中形成的色彩弊端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物质生活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乡村色彩的注目程度与日俱增。在日本、美国、香港等这些国家和地区,高度商业化的建筑风格及色彩形象被视为楷模,普遍受到各地的模仿,使我们的城市进入了色彩误区。而后人们在视觉审美疲劳后又渴望到乡村中去寻找、亲近、感受自然,以缓和工作压力,这就推动了乡村的改革与前进。伴随新思潮的涌入、新材料的出现、新技术的进步等,村落人蠢蠢欲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乡村景观色彩的搭配问题。

(一)景观色彩与基础色彩联系协调性欠佳

在大兴新农村规划中,现代乡村景观规划中景观色彩与基础色彩的不协调显得尤为突出。随着现代建材的不断翻新,建筑物形态和外墙色彩出现了不同的风格。经济处于起步中的乡村一味地模仿城市建设,把不太适合建筑本身风格且泛着大面积色彩艳丽、色度饱满、制作简陋的灯箱、横幅或广告,毫无规则的置放于乡村景观中,严重破坏了乡村原始古建筑所具有的自然色彩韵味,使得原本素雅稳重的乡村不复存在,加重了乡村的不和谐感,并且还导致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故流失。

(二)景观色彩场所设置欠推敲

乡村景观色彩设置的场所十分重要,相同的色彩建筑物置于不同的景观背景下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感官效果。一件现代感十足的设计作品矗立在写满历史沧桑的乡村环境中,一定会给人不协调感。反观现今的设计领域,注重的是作品的个体魅力而缺乏对作品与所设置场所的关系的深入思考,最终导致作品色彩与背景关系并不协调,并且远远偏离预期效果。

如今,中国已有超过60%的村庄编制过乡村总体规划,但总的来看,规划不尽人意。乡村景观规划受到当地居民和政府的重视,但仔细体察,一些规划却没能与乡村的现状紧密联系。他们简单地把村庄建设用地推倒重新来过,把农村建成城市小区,让村民过上类似城中的小康生活。此类乡村景观规划缺乏规范、任务繁重、再加上时间紧迫、经济条件限制,所做出的规划难免显得粗糙,缺乏分析研究,这必然影响对“乡村景观色彩”问题的考虑,从而使得新建村落平庸无奇。

三、乡村景观规划营造中色彩的应用

自然环境是乡村景观色彩规划中最基本的构成方面。大多村落中的乡村景观是由自然环境天然塑造而成的,由于村落所处的地域不同,当地的温度、湿度、降水等气候因素所促成村落自然景观色彩的也固然不同。色彩本身是乡村景观发展脉络中固有的,为乡村整体环境附着上天然的色彩,它们与自然景观的山色水景相映衬,还同变迁的历史环境相谐调,使居住其间的人们感觉更安静祥和。掺杂冷色的建筑色调在气候炎热的夏季使人感觉清晰明快,南方乡村建筑的中性色彩散发出浓厚的历史韵味,如在绿色环境衬托下建筑的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村落自然景观中,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是温和的,与高纯度的城市色彩相比而言缓和许多,在大部分的自然色中夹杂着单色、间色和色彩阴影。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自然景观中的色彩。

(一)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是影响乡村景观色彩规划设计的一个具普遍意义的自然因素,在《园治》“相地”篇中,便已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造园理论,因此可见乡村的地形地貌不仅对景观形式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而且一个地区明确突出的地形和地貌特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该地域的空间认识。如云南哈尼梯田景观,它在地形与地貌相结合下所呈现出的独具特色自然景观色彩,使该地域的景观色彩独具魅力。

(二)植被条件

植被是在乡村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要素。乡村植被种群丰富,自身适应性强,多样化的植被物种更增加了村落空间序列,它们在村落的原始状态下自然生长,减少了景观营造中的人为加工成本,在方案中采用乡村本土自然植物作为植物景观配置,在凸显乡土自然原始色彩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反映该村落植物景观的地方特色,提高了景观辨识度,还原乡村本土气息,使色彩具有生命动感。乡间各种掺杂在一起的绿色,让乡村景观在色彩上显得灵动活泼。

如今,我国景观色彩规划行业刚刚迈上正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都需要继续深入探讨。幸运的是,我们大量的未开发或半开发的乡村中的多样化自然,人文景观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乡村色彩研究素材。乡村景观原生态色彩给了我们种种的惊喜和惊艳,为今后的设计发展奠定了基础。

景观是一个物质品质提升的产物,和谐生活下需要景观来为幸福做注释,色彩景观所营造出的生活美景,正是对乡村社会景观最生动的记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