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8 09:5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协议库存;管理;实践;创新

一、引言

2016年,陕西省电力公司物资公司根据国网公司物资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在省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网公司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物资集约化管理进程,实施完成了陕西省2016年配(农)网协议库存相关工作。截止2016年12月底,陕西省(配)农网协议库存采购完成了包括十千伏及以下农网、城网工程的一次设备、装置性材料等二十多类物资的需求匹配工作。累计匹配需求计划条目数17000余条,计划资金量达11.3亿元。

二、协议库存管理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做法措施

1.基本内涵。物资计划管理作为物资供应链条中的首要环节,其担负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因此要搞好物资计划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以工程建设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的工作方针,要实现这一方针首先要做到按照具体要求执行全面覆盖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全面物资计划管理、全过程闭环管理、全面计划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资计划管理的特殊性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普遍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物资计划创新管理的最佳效能,确保公司计划管理工作方针的圆满实现。协议库存采购模式是对现有采购模式的强力补充,这种计划管理新模式补充了原有批次招标模式的不足,采购方式更加灵活,供货周期缩短,并且整合了零星物资,节约了各项成本,极大的促进了采购模式的科学发展。2.主要做法措施。2.1协议库存采购业务概述。协议库存是指根据未来一定时间内物资采购需求的预测数量,统一物资技术和商务采购标准,通过招标或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采购方式,确定多个供应商,并以协议形式将单价、数量、总价、有效期等予以确定。有效期内需求单位的实际项目物资需求计划提出后,在系统中匹配前期已确定的供应商,形成供货合同及后续履约。协议库存采购包括以下两个主要流程:(1)协议虚拟计划提报:虚拟物资需求创建->审核、提报虚拟需求;(2)协议实际需求匹配:实际物资需求提报->审核、匹配协议库存。2.2协议库存工作职能划分。该设计模式的优点:2.2.1计划管理的数据来源唯一。(1)虚拟计划提报环节:协议库存采购招标模式采用从ERP系统中批量导出的待审物资需求计划,线下完成计划审核,根据审核结果同步修改线上计划,通过Excle比对功能,最终确保线上数据来源的唯一性。(2)实际需求匹配环节:协议库存采购实际需求从需求创建、一级审批、需求提报、二级审批、需求匹配,全过程以ERP线上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数据流转的形式,有效的确保了需求计划的一致性,数据格式统一、信息来源唯一,保证了计划准确性。2.2.2业务“模块”界面清晰。协议库存采购招标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购方式,业务流转决定了其模块界面必须非常清晰。在该项工作开展初期,虚拟计划预测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消耗、年度投资计划、年度部门预算等信息,有针对性的对需求物资数量等数据进行预测。虚拟库存数据预测的准确性,是决定本项工作高质量实施的重要前提。同时,实际需求的匹配环节是协议库存对前期预测工作的检验,也是执行过程及结果的展示。在协议库存执行过程中,从匹配方式的确定到匹配结果的反馈,全过程层层相扣,紧密相连。不管是前期的预测工作,还是后期的匹配执行,两者在纵向上是自成一体的两个子系统,在横向上又具有内在联系,彼此呼应,融汇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2.3实际需求计划匹配实现“自动化”筛选。在协议库存采购招标实际需求匹配全过程中,通过ERP系统“自动化”筛选甄别功能严把计划入口关、自动对项目单位所提报计划进行匹配。其自动化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于项目单位提报计划估算金额差额较大,在二级审批时系统自动报警提示,可减少后期匹配过程中因价格估算不合理造成的预算偏差,减少系统冗余数据处理,减轻后期数据匹配压力,降低匹配不成功率。(2)实际需求的提报和审查过程,物资供应公司可以执行协议库存匹配功能,协议匹配功能会根据库存协议所在的县局和实际需求所在的县局进行自动校验,如果属于同一县局则匹配成功。否则不予匹配。如果存在一个县局有多个协议库存时,系统会根据分配优先原则进行匹配。(3)采购申请是否有效,利用系统功能进行判断物料是否在协议库存采购范围内;在ME3M事务代码中进行协议有效期判别,将不属于协议有效期内的需求计划自检筛查。

三、管理创新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海事;信息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93-02

按照海事局“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辽宁海事局从2007年开始了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和探索,并进行了建设直属海事局数据中心及综合业务平台的尝试,经过3年的努力,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确定整合技术路线并进行总体方案设计

1.1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确定整合思路

2007年,辽宁海事局将信息资源整合作为当年重要的工作任务。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调研对象包括浙江、上海、广东、福建、天津、江苏、长江等大部分直属海事局;IBM、EBA、微软、甲骨文等大量软硬件供应商;海关总署、长江油运、天津港、福州港、江苏油田等国内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用户;国家信息中心、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清华大学等多所大学的信息化专家教授,整理调研资料1000余兆。在汇总调研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的讨论论证,决定先实施信息资源规划项目,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整体解决方案设计,确立整合技术路线,指导后续的整合工作。

1.2信息资源规划项目实施情况

2007年11月6日,辽宁海事局信息资源规划项目正式启动。项目从2007年11月6日至2008年4月,辽宁局上下100余人程度不同地参加了这次规划工作。经过6个月的工作,项目所提交的主要成果物包括一套模型、一组方案、一套标准体系。这些成果物覆盖我局核心业务。通过这些成果的控制和指导,在后续的建设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安排建设,减少重复投资;可以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实现信息共享。这些成果为后续的信息资源整合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未来几年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任务和建设原则

通过实施信息资源规划,形成了我局信息整合总体设计方案,明确了我局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任务是:重建数据环境,搭建综合业务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原则是: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数据为中心,从重点业务入手,逐步推进整合的不断深入。

2 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建设情况

信息资源整合一期工程是按照前期信息资源规划的设计方案,进行我局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第一步。一期工程的任务是整合两大核心海事业务:船舶管理和VTS管理。工程由系统总集成商负责,数据库工程和应用软件工程由不同的开发团队承担。从2008年10月20日正式启动到2009年7月28日完成上线部署,总工期9个月。通过一期工程的建设,重建了统一规范的主题数据库,在其上搭建了综合业务平台,解决了以往分散建立单一应用系统而导致的数据重复录入、不能互联互通的问题,保证了业务数据的准确、唯一和完整。

2.1按照数据模型建设数据中心,为协同应用开发奠定基础

辽宁局搞信息资源规划,就是要先搞清楚海事业务到底都用到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如何组织、如何传递,把这些信息放到模型中,按照模型建表后再开发软件。经过一期工程的实践,应该说数据模型基本没有大的调整,很稳定。用这些稳定的数据模型建起了稳定的表结构,存放各种软件录入的业务数据,各个业务处室都可以从统一、稳定的表里调用数据查看,从而达到协同办公、数据共享的效果。

2.2建立了综合业务平台,进行模块化开发,适应业务调整和应用扩展

首先搭建了综合业务平台,在平台上开发了VTS管理和船舶现场管理业务,初步形成了从船舶进港申报开始到最后出港的闭环管理流程。在闭环中,申报、计划、审批、签证查验、费收、安检、VTS监管等各环节使用同一个数据库互相关联,规范了海事业务。同时,业务人员现场工作时可以随时调阅船舶基本信息、重点跟踪、协查等信息,提高了海事服务能力。

2.3培养了自己的规划、设计和信息管理力量,为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积累人力资源

在我局的整合过程中,我们从规划开始就在业务和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参与到具体的建设中。通过两年的工作,目前,规划成果已经全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数据中心的相关技术及管理在逐步接管中,软件开发也有所涉及。我们希望:先实现规划、标准、数据自行控制,业务和流程自行设计后,软件开发可以考虑外包的模式,再经过几年的积累,掌握程序的日常管理,逐步摆脱受制于开发商的局面。实现这个希望的关键和重点是自己进行开发设计(包括数据和应用),不管谁开发都要按照我们自己的设计来实施。

3 整合成果

3.1抓住数据源头,规范数据采集,提高数据质量

在本次工程中,我们按照设计要求,牢牢抓住数据源头,按照一次一处录入,多次多处使用的要求来规范数据采集。例如:将初次登记号作为国轮的唯一识别标志,全部信息以部局登记库为准,船舶基本信息在从申报开始,一直到船舶离港的所有业务环节上只能使用,不得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船的申报信息和所有动态信息在所有的业务环节中共享。其他如水域资源、危险货物等基本信息也都是由指定的唯一部门进行维护,把住了数据源头,创造信息共享的、高质量的数据环境,这样的数据对管理决策才有意义。

3.2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协同机制,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独立建设的单一应用系统自成体系,很难考虑到与其他业务间的协同需求,造成不同的系统重复建设同样的业务功能,产生出不同的数据结果。本次工程首先搭建一个基础平台,各部门原有独立系统中的功能统一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同一功能被各部门共用,从而为各部门的协同办公创造了条件。例如:交管中心使用船舶到港功能指定船舶进港后,海事处就能够在综合业务平台上看到该船的到港信息。如果该船没有申报,交管中心无法操作到港,海事处就无法在业务平台上办理签证查验业务。同样,如果该船没有在海事处办理出港手续,或者在海事处安检不合格,交管中心也能通过平台及时发现并禁止该船离港。这些密切的协同操作,在以前各处室独立的应用系统中是无法实现的。通过综合业务平台的协同机制,加强了各部门合作执法,提高了海事监管水平。

3.3提供准确、灵活的查询统计,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篇3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CMIS)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尚处于数据综合处理阶段,即计算机的应用虽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缺乏计划工作和标准化,基本是分散控制。在地方一级,有的已开始强调计划和控制,虽然各地的水平非常不一致,但大部分都已有了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从概念层次上看,CMIS将全面转入数据系统处理阶段,强调CMIS的计划工作,实现信息的集中控制和高度共享,让信息系统全面为管理服务。

目前的CMIS由许多相互独立的应用软件构成,完成事务所审批和备案,注册会计师审批、备案、年检和转所,非执业会员的入会、年检、转会和取消等功能;报备事务所基本情况和单项业务项目执行情况,记录诚信档案信息,并综合管理财务报表、考试阅卷和日常工作。

CMIS目前已收集了一些行业基础性数据,包括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和非执业会员的基本信息数据库、业务报备数据库、诚信档案数据库、财务报表数据库和全科合格数据库等。

目前CMIS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缺乏系统性

由于系统的层次性不清晰,对组织主管部门及其业务部门缺乏层次分析,因此在系统设计时,数据处理的方式上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数据在加工处理上也缺乏层次性和方向性。

系统的发展趋势即增强扩展性。系统的封闭性导致系统开放性差,缺乏外部接口。系统可扩展性差、系统封闭性强,意味着系统的淘汰率高。

2. 研制开发起点低

主要表现在: 系统开发工具落后,设计开发的标准缺乏行业统一性,系统开发仅为组织业务管理部门服务,缺少向外部提供服务的意识。

3. 生命周期短

生命周期是指CMIS从系统规划的提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正式投入使用直至被升级替换或淘汰的时间过程。随着组织管理业务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加之原系统的缺陷,其生命周期会逐渐缩短。

4. 系统的重复建设多、标准化水平低

行业协会各自开发功能相同或相近的MIS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系统在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软、硬件选配上,存在实用性差、兼容性差、标准化水平低等问题,系统共享更无从谈起。

CMIS的理想模式及实施步骤

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应以行业日常管理工作为基础、以监督为重点、以发展服务为核心,通过实施系统,提升行业协会服务形象。

理想模式的系统是一种立体的四层结构,即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与浏览器\服务器(B/S)的混合模式。

面向大量用户时采用B/S模式,在用户端计算机上通过浏览器就可对系统进行访问。基础数据集中放在较高性能的数据服务器上,中间建立一个Web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与用户浏览器的连接通道。而对于在系统安全性要求高、交互性强、处理数据量大、数据查询灵活的地点则使用C/S模式,这样能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开发出安全可靠、灵活方便、效率高的软件系统。

四层结构包括: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中注协)管理信息系统、省注协管理信息系统、事务所管理信息系统和个人会员管理信息系统。其他类别的用户(如考生和行业从业人员)直接通过网站平台访问系统。每个层次的用户通过自己惟一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进入不同功能的定制界面完成不同的操作。

地方协会的各个部门、事务所、个人会员、考生或行业从业人员通过客户机或网站平台的不同模块完成日常工作并进行信息采集,存储到行业信息管理全库中,对于已经存在库中的信息不用重复录入。这既可以简化操作,又可以验证信息的有效性。中注协的各个部门通过客户机对原始数据库、新建数据库或几个数据库的综合信息进行调用。

CMIS的建设是一个大型的工程,CMIS目标实现的步骤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科学、有效的信息管理

CMIS的建立,首先必须实现科学的信息管理。建立行业综合指标体系、制定统一的信息交换格式,在已建成的行业全国广域网的基础上,保证中注协内部和与各地方协会之间信息流动的畅通,提供信息管理和信息使用的手段,为各行业管理职能和行业计划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2. 建立各行业管理功能子系统

在对基础信息有效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为各结构化行业管理职能服务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管理控制的效果。

3. 辅助结构化、半结构化决策

利用预测、评价、规划、决策等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定义数据库和方法之间的接口,进行信息处理、辅助决策。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预测模型、规划模型和评价模型,通过定义数据库、方法、模型三者之间的接口,进一步发现信息的联系,进行方案分析和方案拟定,促进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4. 全面辅助计划决策工作

为了全面辅助决策工作,CMIS发展的目标是决策支持系统(DDS)。

背景:CMIS的角色和功能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和《社会团体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设立的社会团体法人,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管理组织,成立于1988年11月。目前,它已拥有团体会员5000多家、个人会员13万多人,其中,执业会员约6.5万人,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篇4

1.1浅析电力负荷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基础内容便是要对筹备建设中的电力工程所在区域进行勘探与电力需求预测,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预测与分析所在区域的电力负荷。若将要进行的电力工程规模较小,那么进行一个中短期(一般在十五年以内)的电力负荷预测便足够了。电力负荷的预测属于经验预测的一种,是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历年来运行与发展的经济数据,以我国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而对承建区域中中短期的电力负荷做出的一种预测。此外,除对承建区域的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外,在其他方面,如该区域是否正在建设大型项目或是否有建大型项目的计划,或在建项目对电力工程建设是否有影响等情况都要考虑在内,以便预先做好防治措施。

1.2有关电源的规划与分析电源规划须参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的电源发展计划,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规划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按照电源与电网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提出与本区域电网规划相适应的电源建设方案。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是电源的规划,对电源的规划主要在于拟建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电源统计。包括对各个区域电源出力的数值进行分析,借此可以有效地得出此区域是否可以建设单项电力工程。由于电力电源由统调电源(即各大型发电厂的电源由电网统一调度)与地方电源(不属统调范围内的各种小型水电站和企业发电机组)两部分组成,电源的不同造成电源出力的多变,且由于规划期间内会有新的电源机组逐年投入使用,故需深入分析不同电源的出力情况,如此,才能得到翔实的数据资料。为接下来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好基础。

1.3电力电量平衡计算为对电力工程系统的设计做出约束与规范,就必须加强对电力电量的平衡设计。电力电量平衡计算的目的与要求:确定电力系统需要的发电设备容量,确定规划设计年度内逐年新增的装机容量和退役机组容量;确定系统需要的备用容量,研究在水、火电厂之间的分配;确定系统需要的调峰容量,使之能满足设计年不同季节的系统调峰需要;合理安排水、火电厂的运行方式,充分利用水电,使燃料消耗最经济,并计算系统需要的燃料消耗量;确定各代表水文年各类型电厂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检验电量平衡;确定水电厂电量的利用程度,以论证水电装机容量的合理性;分析系统与系统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电力电量交换,为论证扩大联网及拟定网络方案提供依据。电力电量的平衡设计的流程为:先确定出各年电力的最大电力负荷的同比值(可借助负荷预测来操作),联系各电源的出力情况,从而计算出该区电力的盈亏情况,进而便可得出该区域所需发电、变电设备容量的大小。需注意的是平衡电力电量,不可忽视电力与电量在各区域间的交换,并以此为根据对电力设备的容量增减做出取舍。对电力和电量的平衡设计,既可以预测出该区域的电力负荷,还可以大体上确定预建的电力工程的布局与规模,可谓一举两得。

1.4有关接入电网系统的方式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拟建区域的原电网分布情况、特点以及电网发展规划,找出在电力系统中拟建设的电力工程的作用与意义。然后根据我国电网规划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对此工程的意见,提出入网比较方案。另外,在方案比较论证时,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电力工程。同时还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电力系统设计中电网新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

1.5有关电气计算问题电力系统设计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便是电气计算,主要有潮流计算、稳定计算、工频过电压计算、短路电流计算和无功补偿计算等方面。计算电网功率和电压分布的是潮流计算,借此可以,对统运行方式进行确定,对各个元件是否达标进行检查,还可提供早期数据,以便系统下一步的稳定计算和继电保护。若要模拟计算和分析电力系统未来运行时可能会出现的故障,那便需要采用稳定计算。其计算方法是根据相关要求,以潮流计算结果为基础,找出系统稳定的基本水平和特征。目前,单项工程设计中,暂态稳定、频率稳定和电压稳定计算等是最常见的稳定计算方式。

电力系统过电压的分类:雷电过电压、操作过电压、暂时过电压。通过相关仿真软件,来模拟实际电网情况,进行相关计算工作。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过电压产生的危害。短路电流计算指的是对电器元件上可能产生的最大故障电流进行计算(通常考虑三相短路而造成的计算),从而可以帮助选出正确的电气元件和设备。为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应从网架设计、采用的电压等级、主结线、变压器的容量和阻抗的选择、运行方式等方面,综合控制短路电流,使各级电压断路器的开断电流以及设备的动热稳定电流得到配合。电网的无功补偿应按分层分区和就地平衡的原则配置,采取用户端分散就地补偿与地区变电站集中补偿相结合方式,以利于降低电网损耗和有效控制电压质量。正常运行时,依靠及时投切无功补偿装置等措施控制枢纽变电站电压维持合理的高水平并保持基本不变,功率因数控制在0.98以上的较高水平,确保预留足够的动态无功储备。

1.6为其它相关专业提资电力规划设计工作中,收集了大量的工程数据资料。并为此建立了相关的数据库,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电力工程设计的其它相关专业提供数据平台,使整个电力工程设计工作能顺利开展并稳定有序进行,且满足实际需要。

2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经验

2.1前期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展开工作之前事先做好调查与资料收集的工作尤为重要。需要收集的资料主要就是拟建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电力系统情况,一般须对该区域有个整体的、系统的、宏观的了解。此外,还要对已有的发电厂、变电站、电网线路和地方电源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以便分析类比。若情况允许,最好对这些资料建立一个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

2.2设计阶段设计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关注行业内的新情况、新变化。学习最新的电力规范要求。重视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如电网规划与电源规划的协调,电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统一,一次规划与二次规划的协调,区域、全省、地市电网规划间的协调,各级电压电网间的协调,有功容量与无功容量间的协调。对数据库资料进行实时更新,通过对各个电厂、变电站和电力线路的分布情况和相关数据的了解掌握,来对各区的电力负荷进行研究分析,为单项电力工程设计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

3结论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操作性,全面落实《纲要》和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划定林地边界范围,进行保护利用区划,将分类、分级管理林地落实到地块,统筹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优化林地利用配置,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工作内容和责任分工

(一)基础准备

1.组织准备。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林业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详见附件),负责组织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协调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审定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成果。

2.技术准备。完成相关资料收集、数据和图表准备与整理等工作,制订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为规划编制做好前期技术准备。此项工作由林业局牵头协调组织,林业局林政股和林业勘察设计队具体承办。

3.制订县级规划编制大纲。确立规划期林地保护利用基本战略、主要目标和相应的调控指标,明确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区域统筹、差别管理的林地保护利用方向及政策措施,完成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大纲制订工作,报市级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和省林业厅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备案。此项工作由林业局牵头协调组织,林业局林政股和林业勘察设计队具体承办。

(二)实施阶段

1.动员部署。召开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全面部署,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由县政府办公室主办,林业局承办。

2.技术培训。对各镇场区业务骨干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解读《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方案》,统一方法、明确标准,指导各镇场区开展基础数据校正等工作,为规划编制基数的确定奠定坚实基础。此项工作由林业局主办,林业局林政股承办,林业局计财股、林业股、设计队协办。

3.开展专题研究。对涉及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大问题,结合实际,开展专题研究并形成专题报告。主要有:林地保护利用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重大基础设施用地需求及节约利用林地措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林地保护利用的关系,林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公益林地问题及分项控制,林地保护分级分等技术标准,主体功能区与林地保护利用关系,规划管理创新与规划实施保障研究等。此项工作由县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有关部门协助,林业局林政股、计财股、林业股、设计队等部门具体承办。

4.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此项工作由林业局牵头组织,林业局林政股和林业勘察设计队具体承办。

(三)规划论证评审

依据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及县级规划编制大纲完成规划编制后,充分征求发改、财政、国土、城建、交通、农经、水利、环保等部门意见,对规划目标、指标、任务等进行重点论证,做到与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在广泛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评审论证,形成规划成果材料。此项工作由县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林业局林政股具体承办,林业局林业勘察设计队协办。

(四)成果报批

规划经县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市林业局审查同意后,按规定程序报县政府批准。此项工作由县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林业局林政股具体承办,林业局林业勘察设计队协办。

三、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为—年,以年为规划基准年,年为规划目标年。

2.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范围内所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

四、规划深度

将林地面积和主要规划任务落实到地块,将分类、分级结果落实到小班,林地保护利用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五、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一)前期工作准备(年3月—4月)

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规划工作计划,安排工作经费,确定部门分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审定规划方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林业局,负责规划编制具体工作,做好规划编制各项技术准备、资料仪器准备和人员组织等工作。

(二)落实规划基数(年3月—4月)

以最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底数,以林相图为基础,利用遥感影像图进行对比分析,并做必要的补充调查,落实基准年(年)的规划基数。

(三)研究重大问题(年5月)

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重大问题研究并形成专题报告,一般包括:林地保护管理政策、建设用地需求及节约集约利用林地措施、林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林地补充来源规划、落实规划实施保障研究等。

(四)确定规划框架(年6月—7月)

明确未来林地保护利用的基本战略,确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主要目标和相应的控制性指标,提出保护利用措施,按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文本格式,形成规划框架,为规划成果编制奠定基础。

(五)编制规划成果(年8月—9月)

规划框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定后,以规划框架为约束和指导,组织林地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开展林地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保护措施、利用方向、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多个方案设计与评价,确定优化方案,编写规划文本、相关说明、规划图表、综合研究报告等成果。

(六)规划论证协调(年10月)

规划编制应充分征求发改、财政、国土、城建、交通、农经、水利、环保、旅游、供电等部门意见,对规划目标及林地规模、结构、布局和相关政策等进行重点论证,并与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七)规划成果报批(年月)

规划成果经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议、专家评审通过后,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基础上,由县政府批准实施。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抓好宣传。充分认识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标语等方式,宣传编制和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结合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基层、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和林地意识,为规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需求预测;物资计划;协同管控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257-02

一、现状分析

物资计划协同管控模式内涵包括组织运转、年度和批次计划制订、储备定额编制、平衡利库开展、计划执行、需求侧管理以及状态全过程管控方面等等;外延则包括基建管控、生产运行、财务资金等,至上而下、从点概面的全方位管理体系。

该模式的管理目标在于做到计划主动,服务主动,物资采购计划能提前谋划,有序开展,准确申报;通过协同管控模式的计划申报,施行有效的协同计划、共同预测;最终协同地制订发展计划,共享信息,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加快供应链的响应速度,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1.项目特性分析。在电网建设过程中,由于配网工程建设周期较短,前期可研、初设深度不够,标准化程度不高,往往在施工阶段才可以准确确定需求,实际需求受政策处理、现场环境等影响。一是项目施工阶段的行政审批、政策处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工程方案和设计需要做出调整;二是配网工程现场环境复杂,且现场管线、建筑、地理等情况变动频繁,造成工程方案的实施难度较大,不得不做出方案调整。以上因素使得配网工程在实施阶段进行方案和设计变更,从而使工程物资的计划申报和最终需要的物资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物资计划的执行造成一定影响。

2.物料现状分析。配网物资通用化程度不高。分析某公司近2年间的配网物资申报情况,并进行梳理、统计,涉及14中类(67小类)配网物资。统计发现,物料编码及申报单位的离散度较高。比如,低压电力电缆一小类,需求涉及658项物料编码,而其中534项为仅四家及以下单位上报的需求。

配网物资标准化程度低,前期应用差。配网可研和初设阶段是整个配网管理的源头,配网管理工作中对物资的通用性管理几乎是空白,前期项目管理单位(设计单位)按自己的经验预估物资需求,而与实际施工使用的物料编码、使用数量等差异较大,进而导致配网物资计划执行率较低,库存结构不合理,不能有效保证物资供应。

配网物资标准化推进力度不够。配网项目设计由于分散在各市、县公司,未形成从上到下统一的通用化、标准化设计。各单位按照各自使用习惯和地区差异分别申请物料,导致配网物资型号和规格等较多,各地区库存调配困难,造成库存居高不下。

3.采购模式分析。由于配网物资招标采购原来采用集中批次招标的管理方式,各单位在考虑计划申报均有不同程度的预留,整个供应链中的各单位成员间常常缺乏很好的信息沟通与协作机制,由于采购的不确定性,物资需求在逐级上报的过程中被逐级放大,产生较为明显的牛鞭效应。直接造成了配网库存资源的大幅增加。

4.计划执行分析。配网物资计划执行率较低。配网物资计划申报和执行编码范围偏差较大。如,柱上断路器类申报的物料数量为22项,领料使用的物料数量为10项,占申报物料的45%;通过分析可知,配网物资的计划申报和执行一致性差,导致计划执行率低。

二、主要做法

1.创新标准化设计实现物料通用互换。(1)通用化初步选型。分析以往物资使用情况。通过统计从近2年中配网物资计划申报和物资领用的频度,按通用性进行排序,形成通用性分析表作为参考。相关部门共同参考通用性分析表和以往的配网标准化成果,以全面落实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为主线,坚持安全性、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原则,注重节能环保,兼顾环境协调,结合当地电网实际,按照优化设备序列、简化设备型号的原则,分专业、按类别编制形成配网通用物资列表。(2)通用设计标准修编。按照配网物资通用化初步成果,结合配网工程通用设计和配网规划和供电典型模式研究,开展配网工程通用设计标准修编工作。最终形成配网工程标准化通用设计(配电分册、线路分册)。制订了导线选型原则、电杆选型原则、电缆选型原则、中压配电设备选型原则、接户线选型原则等配套选型原则,极大地提高了配网物资的通用互换性。

2.固化技术规范书提高计划申报效率。根据配网通用物资列表,对照配网工程通用设计标准,结合电网建设、运行的实际,进一步开展技术规范书固化工作,将固化技术规范覆盖到全部配网物资,形成技术规范的ID对照表。在计划申报过程中,需求单位不需另行编制技术规范,提高了计划申报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技术规范书编制、审查的工作量。

3.借助信息系统强化物资通用化管控。(1)改进计划管理方式。针对配网物资协议库存计划管理特性积极探索管理思路,持续改进物资计划管理工作方式,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支撑配网物资协议库存计划申报,优化调整ERP系统功能,加强信息系统计划审核流程节点管控,严格控制需求单位配网物资计划提报范围。(2)自动实现标准物料比对。在SAP物资集约化系统内,拓展部分功能,能够实现自动比对,在需求单位提出物资需求时,SAP系统能够自动提示物资的标准化(通用化)情况。(3)引入目录外审批流程。针对目录范围外的配网物资,系统引入需求主管部门特批流程,由技术主管部门确定物资技术标准与采购计划有效性,加大了对非通用物资的管控,推动通用化物资的应用。同时保障部分技术特殊要求物资采购与供应。

4.运用需求侧管理严控物资计划执行。(1)提前介入协同管控。按照配网物资每年固定协议批次招标计划的安排,采用了年底集中重点申报、年中适量增补的计划申报方式。根据项目储备、综合计划及批次计划安排,设定配网物资计划管理的重要节点,对各节点关注事项进行明确,并确定由节点事项归口管理部门发起,对关键节点工作结果告知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根据各部门工作内容,落实完成相关工作。(2)创新模块化管理。按照物资需求模块化与物资计划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以设备、材料相组合的方式建立模块。需求部门只要按照已经“打包”好的模块化物资数据,按照计划上报流程录入系统,实现快速的计划上报,同时也避免了结构型缺货及计划上报错误的发生,打破物料品种之间的界线,把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物资,包括设备、材料、配件等,在逻辑上视模块化的物资为一个物料,有利于计划的全过程管控。以台区模块为例,结合配网通用化设计,针对不同的容量,将一个配变台区所用的物资作为一个模块,需求单位只需上报台区容量及台区个数,就可以完成整个台区中所涉及物料需求的申报工作。(3)综合分析需求用量。准确的物资需求预测是有效掌握物资未来需求,保证物资及时供应的前提。浙江公司转变原先批次计划申报中仅依据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的工作思路,以历年系统领用数据为依据,结合综合投资计划和财务预算,采用历史数据分析法,来综合确定协议库存需求计划。物资部门从信息系统中导出近几年的物料凭证,统计出各种型号物资历年领用数量,提供需求部门作为参考。需求部门统一按照省公司配网通用化物料编码根据历年物资领用量和年度配电网投资规模,计算出下一年度的招标需求基准量。再在预测基准量的基础上,考虑一定的增量,以形成协议库存招标批次间的余量滚动、衔接循环。(4)分级开展平衡利库。根据“先利库,后采购”的原则,开展各级需求单位的平衡利库工作。物资部门根据各需求单位提出的物资需求,分级组织开展需求审核和平衡利库工作。各单位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物资需求的核对和确认,物资部门会同项目管理部门和需求部门,召集履约、仓库管理人员采取分级的方式进行平衡利库工作,对照库存可用资源进行充分核减,形成最终经平衡利库后的物资需求。(5)内外部协同配合。内外部协同管控是优化物资供应链的重要保障,强化物资供应链相关各部门、单位的共同参与,从需求预测、计划申报审查直至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通过外部各部门(单位)、内部物资各专业的协同配合,进一步优化物资供应链。

通过同一物料编码不同ID技术规范书的编制,实现前期计划精益管控促进后期履约顺畅。在技术规范书ID固化过程中,通过技术、设计、需求等部门(单位)的协同,在同一物料无法区分具体参数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规范书ID的固化,实现了物料加技术规范对应到实际的需求,减少了后期履约的难度。

通过协议库存招标标包的优化划分、创新统购统配供应模式的开展,实现后期招标履约管控保障前期计划执行。在协议库存招标标包划分中,在招标采购环节,充分考虑各种规格需求预测可能存在的偏差,通过同一标包涵盖同类物资的所有规格,以标包金额作为合同依据的方式,弥补需求预测时物资结构可能存在的不足;在履约环节,创新开展统购统配,实现省公司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弥补了不同地区需求预测时的差异。

三、主要成效

1.减轻设计压力,提高物资计划准确率。通过采用通用化设计成果,设计人员直接选择配网项目所涉及的模块,查找所附物料清单,可便捷准确地选择物料,避免个体理解偏差造成的选择性错误,大大提高了物料申报和执行的准确率。截至目前配网物资计划申报准确率达到了100%。

2.整合和减少物料编码,提高计划申报标准率。通过已开展的配网物资通用化工作,物料品种大大减少,极大地提高了配网物资的通用互换性。

3.固化技术规范书,提高计划申报效率。技术规范书固化后,根据通用物料编码--技术规范的ID对照表,可直接上传技术规范ID,大大提高了计划申报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技术规范书编制、审查的工作量。

4.通过配网物资通用化工作,降低配网物资库存压力。近年来,库存压力主要来源于配网物资。标准化设计后,库存进行全面梳理,加快盘活利库,大大减少了各类物资库存;通过实施协议库存,统购统配等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地制订储备定额,有效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压力。

5.通过需求侧的有效管控,利库成效明显。通过加强需求侧管理,积极开展分级平衡利库工作,有效利用库存呆滞物资。

参考文献:

[1] 桂亮.应对物资全面计划管理变革[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1).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篇7

2006年12月7日,寒意凛然的初冬,古蒲长垣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迎来了河南省计划生育协会企业、流动人口协会现场会的召开,各地代表欢聚一堂,相互探讨、研究,其乐融融,浓浓情谊给寒冬的古浦大地带来了春的希望,送来了春的气息。

2004年是中国计生协确定的组织建设年,中国计生协提出组织建设的重点是在企业和流动人口聚集的地方建立计划生育协会。其目的就是通过协会的工作方式,使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

根据中国计生协的部署,河南省各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现在全省多数具备条件的企业,集贸市场、街道和社区都建立起了计划生育协会。有些协会,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此次会议的召开,目的就在于现场观摩、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共同提高。推动河南全省企业流动人口协会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全省计生协工作有长足的进展。

来自全省各地市的代表在2006年12月7日上午集体对长垣县企业、流动人口协会建设和工作进行了观摩学习,分别参观了新乡市宇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市华西卫材有限公司、重工集团等企业的协会建设情况,感受计生协会组织在长垣的蓬勃发展。

河南省计生协会常务副会长赵长法在会上对几年来全省各地市开展企业流动人口协会工作的经验做了四点总结,并希望各地市坚持并继续创新。

首先,认识明确、加强领导是各地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从新乡、郑州、开封、漯河、焦作等地企业流动人口协会开展工作的经验看,当地党政领导和人口计生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障。

其次,各级地方计生协帮助企业建好协会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由于在企业中有大量处于生育旺盛期的流动人口,近几年来我省各级计生协动员、帮助和指导企业、市场街道和社区建立起计划生育协会,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方式,使这些地方的育龄群众由过去的“要我实行计划生育”改变为“我要实行计划生育”。

另外,做好宣传是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做当地党政领导的思想工作,寻求理解和重视,离不开宣传;做企业老板的思想工作,争取信任和支持也离不开宣传。宣传的作用不仅仅是开道,更是为我们的工作鼓劲和喝彩,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充分照顾企业自身的利益,争取企业和人口计生工作的双赢是根本目的。在企业文化中,把新的婚姻观、爱情观、道德观融入其中,帮助解决其生产、生活和生育中的困难,使企业协会真正成为企业育龄人群的“娘家”,以达到企业老板满意,人口部门满意,企业内部更加和谐,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寒梅映雪别样红

此次会议之所以选在长垣召开,是因为长垣县具有民营企业1000余家,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曾在这里召开过研讨会。长垣县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早在1995年,国家和省计生协部署抓企业、流动人口协会建设工作之前,他们就根据本地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实际情况,在企业中建立了计划生育协会。成功探索了“政府指导、法人负责、协会服务、职工参与”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丰富企业文化,提出了“计企联姻,唱响计生宣教大舞台”方案。

近年来,长垣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民营经济立县、富县、兴县”战略,培育了起重机械、医药卫材、建筑、防腐、烹饪、绿色食品、苗木花卉7大优势产业,县域经济获得极大发展。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务工人员大量增加,也为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长垣县决定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的群众团体优势,在民营企业成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引导企业职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起初,由于民营企业主的不理解,计划生育协会在企业开展工作十分困难。但协会的同志本着“不让企业多花钱、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热心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出谋划策,并不失时机地宣传基本国策和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渐渐的,计生协会的工作得到了民营企业的认可。长垣县先后在有积极性的15家民营企业组建了计生协会。此后,他们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策略,引导151个民营企业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吸纳民营企业会员6000多人。

从2004年开始,长垣县把小康工程与协会服务相结合,全面落实对企业职工的服务,增强企业感召力。新乡市宇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计生协推出了“小康路上手拉手”行动,优先吸纳独生子女进厂上班,并协调公司从福利待遇、工资待遇、员工互助、组织帮助等方面对计生户员工给予帮助,促使公司董事会以内部规章的形式明文规定了公司的奖励优先优惠制度和帮扶保障制度。

2005年以来,长垣县依托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全面维护职工实行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职工获得奖励和优先发展的合法权益。在民营企业专门设立计划生育便民维权联络室,实现了企业职工的“无障碍维权”。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态度,也因此使长垣县计生协企业和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达到了一个超于别人的全新的高度,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多次被省、市计生协评为先进单位,其中卫华起重机厂计生协、河南亿隆农林高效有限公司计生协被中国计生协评为先进协会。

争奇斗艳添春光

除了以长垣民营企业计生协为代表的企业计生协对企业流动人口的管理,各地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又探索出了对流动人口管理的不同方式。其中较有特色的是郑州市二七区计划生育商户自治、焦作市解放区社区协会流动人口管理、平顶山市新华区计生协会对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管理,以及滑县计生协对流出人口的管理。

郑州市二七区位于该市中心繁华区,来自全国各地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达11万人,商户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2005年以来,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建立商业网点计生协会,开展计划生育商户自治”的新路子。他们首先在该区一马路办事处所辖的恒泰服饰广场进行协会示范点创建工作。区计生协会和商场管理部门协商后,首先成立了商场计生协会,共吸收会员767人,形成了“办事处计生协会――社区计生协会――商场计生协会――商场计生协会会员小组――楼层计生会员”五级服务网络。他们强化协会的服务作用,在商场实行“一站式”服务,将计生办事指南、办事流程图、管理服务平面图等版面悬挂在墙上,并印制温馨告知卡片,分发到商户手中,使商户对服务项目一目了然。由于他们的热情服务,商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管理率和康检率达到了100%,商户入住率达到了85%,受到了省、市人口计生委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焦作市解放区社区大力加强街道、社区计生协会组织建设,形成了街道、社区、楼栋、中心户和志愿者服务队的基层协会组织网络。他们着眼于关怀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关怀独生子女、关怀女孩健康成长等内容,积极开展宣传教育、青少年生殖健康、关爱女孩、救助计生困难家庭、开办爱心超市、爱心合作社等,使基层协会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更多地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社区协会会员积极参与进去,参与社务管理,开展自治宣传。

较有特色的是社区“爱心超市”,2004年以来,区计生协会在各街道设立了9家“爱心超市”,发动社会力量帮扶计生困难家庭;发动社区符合条件的居民免费申请,办理爱心卡,每月凭卡到“爱心超市”免费挑选自己中意的物品(每户每月限3件物品)。

平顶山市新华区流动人口达2.5万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计生协指导下,以两个都市村庄为突破口解决流动人口计生问题。那两个村庄均地处市区,两村常住人口5000多人,而暂住人口达1.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1.2万人。一个三层小楼的村民家中,平均住有10~12户外来人口,15~20名外来人员。村民家庭基本靠出租房屋作为主要经济收入。为此他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实行“三说清,三对照”,即本地户主说清楚本院租房户数,租房户说清自家人数,单身说清本人身份;楼院内户数对照、人数对照、身份对照。对调查出来的数据,按照男女性别、年龄段、职业种类等分别登记造册,并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在流动人口中成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通过宣传教育、利益导向等把松散的、杂乱的流动人口尽可能吸收到协会组织中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他们按照“谁出租谁管理、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还严格强调房东的“人来人走报告制、房屋出租合同制、年底分红挂钩制、责任落实奖惩制”四项责任。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篇8

Abstract: For Burmese Irrawaddy River hydro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re all supplied by China. The import of material to Burma needs experience three phase, and covers more than one departments of Burma. Based on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in the goods customs clearance management, the article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in material customs clearance management of Burma hydropower project.

关键词: 信息化;伊江项目;物资通关;应用

Key words: information;Irrawaddy River projects;goods customs clearance;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F251 TR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025-02

0 引言

缅甸与我国接壤,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特别是伊洛瓦底江上游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经过大量的前期工作,中国公司取得了伊江上游流域水电开发的特许权,与缅甸政府签署了投资开发协议。但是,当地物资匮乏,所有物资不得不考虑由国内供给,缅甸通关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即便实物投资物资,也参照一般贸易管理,不仅影响物资供应,严格的层级批文制度也加大了通关计划和统计的管理难度。因此,缅甸通关成为项目推进的一块短板,中国公司将通关作为物资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1 缅甸伊江水电项目简介

缅甸伊江水电项目位于缅甸北部克钦邦境内,规划7级电站及一座施工电源电站,规划装机容量2100万千瓦,计划在15年开发完成。项目与中国边境的直线距离在100km以内。项目建设需求物资约1800万吨,全部由国内供给。根据电站地理位置及交通分布情况,选择与中国接壤的陆地口岸作为常用口岸,并已协调缅甸方面完成缅甸对应口岸的开发,具备物资正常报关条件。目前7级电站中的2级(9400MW)已开工建设,施工电源电站已建成,其它5级电站处于前期勘察阶段,各电站间的道路、施工线路等公用项目有序推进。

2 物资缅甸通关现状

实物投资物资进口缅甸需经大清单、进口许可证、SO三个阶段的报批手续,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物资必须在前一阶段范围内,各阶段一般耗时120天、60天及15天,涉及缅甸内阁、投资委员会、贸易监督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防部等部委。其中大清单是项目建设需求所有物资的大批文,是项目申请核准的必要资料之一;进口许可证是在大清单基础上,根据某一时期(一般3个月)物资进口计划申办的批文;SO是在进口许可证基础上,根据物资某一批次报关计划申办的批文。

根据缅甸要求,项目物资通关必须由项目主要合作方——缅甸电力部统一归口,中国公司负责按要求向电力部报送报批申请材料。

鉴于项目物资批量大、批次多、供应周期长、供应范围广,经协调,缅甸方面允许同一SO分批使用,中国公司在办理大清单及进口许可证后,按月度报关计划申办SO,再根据分批报关计划对SO分批报关,期间需注意进口许可证与SO的有效期。为适应缅甸物资进口管理,中国公司管理机构设置如图1。

3 当前通关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通关批文额度使用不透明、计划填报易出错 目前通关计划由各电站建设管理机构组织参建单位纸质填报,根据通关计划必须在其前一阶段批文范围内的原则,各参建单位只能手工登记每一项物资在前一阶段批文中的位置,实时扣减。而同一电站项目的诸多标段共用一个阶段批文,容易出现多个单位填报同一物资计划而互不了解其批文额度使用的情况,导致某些计划可能超出批文的有效额度,即计划填报出错。

3.2 资源不能共享、造成大量重复工作 电站建设管理机构统一审核参建单位的通关计划,只能手工登记各单位的各项物资在批文中的位置,形成批文使用台账,对于计划累计数量超出批文额度的情况,需平衡各单位当期计划,对无效计划要求重新填报,直至通过审核。本部的物资管理部门作为计划审批部门,为保证对缅报送资料的准确性,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审核台账。上述两个环节的审核实际上属于重复工作,不仅繁琐,还容易出现操作错误。

3.3 计划执行情况欠透明、难以实现物资供应的无缝连接 项目全部施工机械物权属于参建单位并由参建单位组织进场。因此,参建单位非常关注通关计划的报批进展,以便适时安排物资集结口岸、等待进场。目前信息只能依靠人工传递,各参与方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难以实现物资供应的无缝连接。

3.4 统计报表与台账管理容易混乱 公司领导及本部管理部门非常关注报批及通关的统计数据,以便统筹分析工程进度等。但是物资品种成千上万,要完成汇总统计,不但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为确保准确性,参建单位或建设分公司往往找到驻缅协调机构核对明细账,各方统计口径不一样,对账工作量相当大。此外,驻缅协调机构也需与缅甸方面保持核对台账,目前缅甸口岸仅派驻一名海关官员,每月一换,常发生资料遗失、重复对账等问题。因此,通关台账很容易成为一笔糊涂账。

3.5 全部资料手工编制、影响管理质量 根据“谁报送、谁负责”的原则,目前的通关计划由参建单位编制,经电站建设管理机构审核、本部的物资管理部审批后向缅甸方面报送;报关资料由参建单位编制,经电站建设管理机构、驻缅协调机构审核后,向缅甸方面申请报关。各环节均需报出机构签章,纸质资料的保存和查找都非常困难,极大影响了中国公司的管理质量。

4 信息化在通关管理中的优势

①促进通关的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以计划填报为源头,让物资按标准的程序在信息化平台中流转,可以实现对计划填报的标准化管理,对计划执行情况的实时跟踪,以及对统计报表与台账的统一管理,使通关管理更加程序化、透明化。这样一来,计划执行情况与统计报表、台账一目了然,有望实现物资管理的无缝连接;通过分析计划执行情况为计划考核提供有效依据。在促进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提高了通关效率。②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准确性。信息化作为物资通关的统一实施平台,各参与方从该平台直观读取物资在通关各环节的信息以及统计数据,实现口径单一的信息共享,传统模式下的重复劳动、易于出错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③无纸化办公、减轻了管理人员工作量。通过信息化手段,把人从大量繁琐、无序、低端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人们只需登录系统,便可轻松掌握自己关注的信息,有效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此外,无纸化办公也省去了纸质资料的管理和查阅麻烦,提高了效率。④实现对物资通关信息的有效追溯。信息化通过对物资从编制计划到完成报关和核销情况的动态跟踪,实现了闭环管理,只需设定搜索条件,即能追溯各项历史数据,免去了人工查阅纸质资料的繁琐。⑤有效建立健全物资管理数据库。通过在计划填报模块设置一个批文外计划端口,实现对批文外计划的填报。通过汇总批文外计划,可以形成有效的物资数据库,还能根据需求在数据库中保留各项物资的需求部位信息,为工程管理分析及后续电站的大清单编制提供参考依据。

5 存在问题

①缅甸通讯设施落后,项目现场不具备系统上线条件。目前现场通过卫星网络实现与国内通讯连接,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的日常工作联系,还不具备使用信息化的条件。②缅甸通关政策欠透明和稳定,给信息化管理造成影响。上半年以来缅甸海关全面接管口岸,着力规范报关管理,具体表现为先SO再报关,与此前的先报关再补办SO相悖,且对前期勘察项目及运营项目的通关管理政策尚未明确。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将带来系统设置的调整,导致中国企业相对被动。

6 实施方案

6.1 功能定位 目前缅甸方面不具备使用信息化办公的条件,系统功能暂定为对缅端口之前的业务即中国公司的通关管理,包括计划填报,计划执行跟踪,核销资料、统计报表的生成,以及查询统计。目的是规范物资通关各业务流程,统一查询口径,提高工作效率。

6.2 范围界定 与投资管理同步,要求按电站项目建立信息化平台,安排具备条件的项目先行上线,对于批文体系不全的项目,暂不安排上线,其串用其他项目的批文额度由驻缅协调机构在办理报批及报关时手动录入相应系统。

6.3 流程设定及职责分工 为便于管理,流程由参建单位发起,分为以下六步:①参建单位填报通关计划;②电站建设管理机构审核、调配并汇总需求计划;③本部的物资管理部审批需求计划;④驻缅协调机构向缅方提出需求计划报批申请;⑤缅方审批需求计划;⑥驻缅协调机构办理缅甸进口报关手续;⑦驻缅协调机构办理缅甸进口核销手续。各参与方负责本流程范围内的业务处理。中国公司管理层级为:本部的物资管理部为归口部门,电站建设管理机构是管辖项目物资通关管理的责任单位,驻缅协调机构是对缅业务的责任单位。

6.4 权限设置 根据工作需要,为各参与方配备与自身职责对应的操作权限及追溯、查询统计等权限。

6.5 实施模式 因现场还暂不具备上线条件,要求各单位在国内处理系统业务,暂不安排监理单位参与系统业务,要求参建单位严格按系统设定点选需求计划,由主管建设管理机构审核把关。

6.6 对缅报批方式 由于系统暂不具备对缅甸开放的条件,要求驻缅协调机构仍按传统模式办理对缅申报,获批后登陆系统缅方账户模拟处理报批流程,待系统具备对缅开放条件后,协商缅方上线处理。

6.7 历史数据处理 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需完成历史数据补录,补录工作由电站建设管理机构牵头,驻缅协调机构协助,以打包形式完成补录。

6.8 实施计划 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流程的工作标准,固化模块,以宣贯形式组织各参与方学习、演练模块,征求改进意见,不断完善。宣贯完成后上线试运行,试运行期暂定为3个月,期间同时保留传统操作模式。

7 结论

伊江水电项目实施物资通关信息化管理是项目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实施不仅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质量,使得物资管理尤其是通关管理变得更加程序化、规范化、网络化、精细化以及透明化,可以大大提高物资供应效率,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虽然本文所述的信息化实际上是半信息半手工模式,但在现阶段也能实现高效便捷的前端管理,省去大量的人力劳动,基本实现中国公司对其业务的通关标准化管理,对强化物资管理意义重大。

总之,伊江水电项目的物资通关管理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摸索中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为下一步向缅甸开放及与物资管理其他系统有效对接做准备,实现对物资供应的全程管控,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化“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上官朝锋,黄丽,段春梅.投资缅甸伊江上游水电项目国家风险分析,价值工程,2012,12.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篇9

近年来,在由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发起设立的21世纪促进发展的统计伙伴关系(PARIS21)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倡导下,旨在提升统计能力的国家统计发展战略(NSDS)问题备受关注,成为一国加强统计能力建设的核心平台,制定和实施NSDS已成为各国政府加强统计能力建设的核心政策。陈梦根(2008)从设计的角度对NSDS的内涵、基本原则、核心要素和工作步骤等内容作了系统阐述[1]。本文将从实施的角度进一步探讨NSDS的实施模式、实践进展和国际经验,评估中国开展NSDS工作的行动进展,并对中国加快实施NSDS和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NSDS实施模式

NSDS旨在设计与实施一个发展统计的国家战略,以提高统计能力,改进统计体系的绩效。NSDS覆盖整个国家统计,遵循战略管理和公共统计的通用原则,为一国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指明了途径,是一国为发展统计所实施的未来4-5年的一整套战略举措和一系列行动计划[2]。各国在创建和实施NSDS时应对战略过程进行细致周密的计划和管理,如图1所示,完整的NSDS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环节:(1)创建NSDS、制定路线图;(2)国家统计能力评估;(3)提出国家统计体系发展的愿景、使命;(4)制定NSDS实施的行动计划;(5)战略实施、监控和评价。NSDS每一个阶段都包含大量的细致工作,创建和实施NSDS必须高度重视过程管理。好的战略关键在于执行,通过采纳相应的行动计划以实现战略规划目标,并确保这些改进的可持续性,战略实施是NSDS过程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1]。实施NSDS一般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来加以推动,动员更多的资源支持,才能取得最大成效。从实践上看,实施NSDS主要有两种模式:

1.单部门模式

所谓单部门模式(sector-wideapproach),是指特定部门为了提升能力和改善服务供给,在本系统整体或局部领域实施发展战略规划的一种形式。在该模式下,发展战略规划一般由本部门统一领导,包括经费收支和政策部署,教育、医疗卫生和农业等领域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时常常采用单部门模式[3]。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有:(1)战略规划仅限于覆盖本部门,政策框架保持前后一致;(2)本部门最高行政机关领导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3)利益相关者和捐助方纳入本部门战略规划体系;(4)部门内采用统一的战略实施机制和行动计划。

2.全系统模式

所谓全系统模式(system-wideapproach),是按一定程序以跨部门的综合、协调的方式实施某项战略规划的形式。在全系统模式下,NSDS一般从国家(统计委员会)的层面来开展相关工作。全系统模式的关键要素包括:(1)制定了一个清晰的NSDS规划文本,并获得强大的政治支持,由国家层面的机构领导实施;(2)跨部门对话协调机制,增进各部门统计工作的共识和一致行动;(3)与利益相关者的磋商机制,包括用户、捐赠者、独立研究机构等;(4)组织保证,包括人员培训和机构调整方案、组织结构与制度框架(法律、政策、制度文化、管理变化的能力);(5)绩效监测系统,测度、评估与报告统计系统进步(强化可计量性);(6)与战略规划对应的中长期预算方案,对战略资源做出系统安排,包括融资机制、政府预算及会计审计系统。从目标上看,所有关键要素旨在可持续地提升国家统计能力,改善本国统计产品与服务(见图2)。在全系统模式下,NSDS高度重视监测、评估和报告工作,以便及时了解战略实施的动态进展[3]。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战略规划与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统计协调机制的功能发挥状况);(2)(统计局之外的)其他部门统计发展战略实施的效果;(3)投入、行动和产出;(4)财务管理系统;(5)统计能力建设的结果;(6)最终结果或影响(如减贫目标是否实现或国家发展规划实施状况以及社会影响等)。

3.优劣比较

一般地,采用单部门模式实施发展战略的好处在于:(1)规划实施具有强有力的行政控制,战略成功的概率更大;(2)便于资源分配和政策实施,降低协调成本;(3)战略实施报告与反馈路径明确,减少多头报告和部门协调工作,降低交易成本,避免重复劳动;(4)便于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增加改革的动能和政策砝码。若一国统计行政部门涵盖了本国统计体系的主体或绝大部分业务,实施NSDS可以采用单部门模式,或者是针对某个统计项目的改进方案(如房价统计改进项目、CPI统计改革方案等),也可以采用这一模式[3]。

对多数国家而言,统计系统不同于教育、医疗卫生和农业等部门,这些部门业务更多地局限于本部门之内,而统计工作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更紧密,财政、金融、教育、农业、医疗卫生等部门一般都有相对独立的统计业务和机构[3]。NSDS采用单部门实施模式缺点明显:其一,规划方案仅从本部门出发,未能考虑其他部门统计需求,对统计发展(包括愿景、目标、产品、服务等)不易形成更广泛的共识;其二,缺乏与其他部门统计工作的协调,难以建立一致性框架来指导统计工作,易造成重复建设;其三,单部门模式下NSDS可能与国家其他发展规划、其他部门统计发展方案脱节或步调不一致,可持续性较差。全系统模式着眼于一国整个统计体系,不仅包括以国家统计局或统计办公室形式存在的综合统计系统,也包括存在于金融、财政、海关、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或专业领域中的统计工作系统,通过实施协调一致的战略规划,全面提升本国统计能力。在国际实践中,多数国家采用全系统模式实施NSDS[2]。其优点在于:第一,由于统计工作分散于不同部门,各部门独立、分散地采取不同行动方案改进统计产品与服务,彼此缺乏沟通与协调,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全系统模式将国家统计体系纳入统一战略框架,有助于协调各部门行动,以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统计发展,提高统计资源利用效率;第二,全系统模式高度重视战略协调机制,有助于形成更广泛的共识,调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更妥善地确定、安排统计改革的优先次序,寻求最大公约数,实现统计能力建设的最优化发展;第三,全系统模式获得的认可度高于独立方案,有助于扩大(部门间)协同效应,确保NSDS与政府其他政策相一致,增强改革持续动力;第四,全系统模式着眼于从整体上提升一国统计能力,有助于提升统计改进行动的公众关注度,确保统计系统绩效改善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NSDS国际实践

(一)历程回顾

1.早期发展阶段为了帮助各国开展统计能力建设,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盟委员会于1999年11月18-19日在巴黎联合举办了一次会议,发起建立了21世纪促进发展的统计伙伴关系(PARIS21)。此后,PARIS21与世界银行、IMF等国际组织一起倡导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创建和实施NSDS,以改善本国统计体系的绩效。2004年2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发展成果管理圆桌会议通过了《马拉喀什统计行动计划(MAPS)》,呼吁各国制定统计发展战略,为加强国家统计能力建设提供一个平台。#p#分页标题#e#

2.快速推进阶段2004年11月,PARIS21秘书处编制了《国家统计发展战略设计指引》,为各国制定和实施NSDS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由此带动发展中国家进入设计与实施NSDS的高潮。PARIS21曾经提出的一个目标是要帮助所有低收入国家在2006年底之前设计NSDS,从2007年开始实施NSDS,到2010年能够生产千年发展目标(MDG)所涵盖的各种指标[4]。与此同时,世界银行、IMF、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亚太经社理事会、欧盟统计局等机构也从不同角度或层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各国政府改善统计系统的状况[5]。目前,多数欠发达国家都已积极开展NSDS规划工作,部分行动较早的国家已完成首期战略并着手准备下一期规划,如不丹、尼泊尔、汤加、萨尔瓦多、安哥拉、苏丹等,实施NSDS对提升本国统计能力成效显著[6]。在2008年世界银行针对《马拉喀什统计行动计划》开展的一项独立评估中,高度评价了NSDS在改进监测MDG所需数据和提高发展中国家统计能力方面的作用。2009年11月16-18日,在塞内加尔达喀尔举行的PARIS21专题研讨会通过了《达喀尔宣言》,认为2000年以来的NSDS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仍有不少工作有待推进,并呼吁各国在2014年前应注重从制定战略规划转到执行这些计划。

(二)最新进展

PARIS21一直定期或不定期地统计、报告国际NSDS工作的进展状况,观察国主要包括国际开发协会(IDA)借款国(相对贫困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与部分上中等收入国家。统计表明,世界各国对NSDS工作普遍非常重视,非洲、亚太地区总体实施情况较好,涉及国家也较多,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进展较慢,欧洲涉及国家较少[6]。其中,亚太地区多数国家都积极支持NSDS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42个观察国中多数都已开展或计划开展NSDS工作,仅土库曼斯坦、朝鲜两国尚无制定NSDS的计划,占比为4.8%;非洲53个国家大多已开展NSDS工作,进展也较快,仅索马里因战乱和政局不稳尚无开展NSDS工作的计划;拉美与加勒比地区NSDS工作进展相对较慢,16个观察国中有5个国家尚无计划开展NSDS工作,占比为31.3%;欧洲各国普遍经济发达,统计体系发展水平较高,少数相对落后国家也积极开展NSDS工作,在PARIS21的统计中欧洲包括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乌克兰、波黑、科索沃和摩尔多瓦等6个国家,都已实施NSDS。

根据PARIS21的最新统计,截止2010年11月,国际开发协会(IDA)79个借款国中有35个国家正在实施NSDS,占比为44.3%;28个国家正在设计或等待实施,占比为35.4%;战略到期或没有但正计划制定战略的国家有9个,占比为11.4%;尚无计划开展该战略的国家仅7个,占比为8.9%(见表1)。其中,亚太地区27个观察国中有11个正在实施NSDS,占比达40.7%;8个国家正在设计或已设计完成、正等待实施,占比为29.6%;战略到期或没有制定战略但计划制定的国家有6个,占比为22.2%;没有实施NSDS且尚无制定战略计划的国家仅2个,占比不到10%。欧洲3个观察国均已设计或实施NSDS。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9个观察国中,5个已正式开展NSDS相关工作,占比为55.6%;而另外4个国家尚无开展该战略的计划,占比为44.4%。在非洲40个观察国中,仅1个国家没有开展NSDS的计划,占比仅为2.5%;而有36个国家已经实施和正在设计或等待实施NS-DS,占比高达90%。总的来看,IDA借款国NSDS工作自2004年以来进展明显加快,特别是非洲和亚太地区实施情况较好,成效也最为明显,不少国家已完成首期战略并着手下一期规划。

在PARIS21观察的38个中低收入国家中,共有20个国家已实施NSDS,占比为52.6%;9个国家正在设计或等待实施,占比为23.7%;战略已到期或没有但正计划制定的国家有5个,占比为13.2%;而尚无计划开展该战略的国家仅4个,占比为10.5%(见表2)。从分地区情况来看,亚太地区15个观察国中有3个尚无开展NSDS的计划,1个国家战略到期或没有战略但计划开展,11个国家处于开展NSDS的不同工作阶段,已开展或计划开展NSDS工作的国家占比达80%;欧洲3个观察国都正在实施NSDS;拉美和加勒比地区7个观察国中有1个尚无计划开展NSDS,另外6个国家已开展相关工作,占比为85.7%;非洲开展NS-DS工作的总体情况较好,13个观察国中9个已开展相关工作,另外4个战略已到期或正计划制定。根据表1和2来看,IDA借款国(相对贫困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NSDS实施情况大体差不多,前者中无开展NSDS工作计划的国家占比略低于后者。

(三)经验分析

纵观NSDS的国际实践,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NSDS已成为统计能力建设的核心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成为各国实现统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SDS作为统计系统发展的长期规划,为一国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指明了途径。多数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NSDS有效提升了本国统计能力,统计系统的实际工作绩效明显改善。以非洲为例,该地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一直是PARIS21、世界银行等机构推广NSDS工作的重点区域,起步较早[5]。2004年5月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一届非洲统计发展论坛呼吁各国加强信息交流,通过技术与财政合作、协调来支持非洲国家制定NSDS。2005年,PAR-IS21与非洲开发银行、非洲经委会、IMF和世界银行联合推出了“促进非洲统计能力建设参考性区域战略框架”,旨在帮助非洲各国开展统计能力建设。目前,98%的非洲国家已开展NSDS工作,对改进非洲国家统计工作效果极其显著。

第二,全系统模式是实施NSDS的基本模式。大多数国家采用全系统模式实施NSDS,覆盖整个国家统计体系。例如,个别国家如塔吉克斯坦和肯尼亚早期在实施统计发展方案过程中某种程度上接近单部门模式,后来在PARIS21、世界银行等的帮助下也转而采用全系统模式实施NSDS。为了支持各国更好地运用全系统模式开展统计能力建设,PARIS21专门制定了《采用全系统模式实施国家统计发展战略指引》,为各国政府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导。PARIS21还指出,实施NSDS应积极与其他统计发展过程或框架结合,如2008年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执行、国际比较项目(ICP)活动、联合国农业与农村统计项目等,统筹安排,共同推动统计体系的整体发展[5]。一个成功的案例是老挝,在PARIS21的支持下,老挝2010年将不同部门所实施的三个独立统计发展计划统一纳入NSDS框架,为了帮助老挝改进农业与农村统计工作,PARIS21还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一起将农业统计发展规划也纳入NSDS过程,重新确定优先需求和安排要素投入,从全系统的角度来促进老挝国家统计能力建设,目前这些行动已初见成效[6]。#p#分页标题#e#

第三,实施NSDS应以机构调整与功能实现并重。统计体系应不断改进统计的生产、编制、传输、、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运转状况,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理论上,统计体系在机构配置上的固有缺陷势必弱化统计体系的协调性,进而影响统计政策的执行力与统计工作的效率,阻碍统计能力的提升。PARIS21在全系统模式实施指南中强调,一国实施NSDS应通过机构调整、完善来促进功能实现,全方位地提高统计体系的总体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服务于社会。从国际范围来看,主要发达国家统计机构一般按统计业务、工作流程、管理服务进行分划,建立与所承担特定功能相对应的机构设置。在功能分工的模式下,统计体系能采用矩阵管理,更好地整合统计工作,各机构分工明确,避免交叉重叠。一些转型经济体传统的统计系统采用按专业划分来设置机构,实施NSDS时纷纷转而采用按功能分划或以专业和职能相结合的机构设置模式,如塔吉克斯坦设立国家统计委员会协调各部门统计工作,对原有机构设置进行了全面改革与重组,确立功能分划的机构设置模式[5]。中国目前的统计机构设置仍接近于专业分工模式,国家统计局对其他政府部门(如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等)统计工作的协调能力较弱,而综合统计系统与部门统计系统之间的协调障碍极易导致统计工作的重复和不一致,并增加基层单位的负担。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实施国家统计发展战略,应采用按功能分划的思路进行机构重组与职能调整,克服现行统计体系所存在的部门分割、职能重复等弊端,加强国家统计体系的协调能力和工作效率。

第四,实施NSDS应积极争取国际支持。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都为创建和实施NSDS提供经费、人员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同时积极争取国际援助,以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技术与智力支持。例如,非洲国家在创建和实施NSDS过程中,多数都得到国际组织或多边/双边合作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并通过非洲统计机构(AFRISTAT)加强地区统计发展合作[7]。目前,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PAR-IS21、联合国等机构提供多种项目支持欠发达国家促进统计发展,诸如:(1)世界银行统计能力建设信托基金(TFSCB),由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法国、加拿大等多个捐助方出资,为受援国(特别是IDA成员国)提供小额赠款,实施期最长为三年,截至2008年该基金已批准为100多个统计项目提供资金,阿富汗、不丹、波利维亚、加纳等数十个国家(包括中国)开展NSDS工作都获得了该项目支持;(2)统计能力建设规划贷款项目(STATCAP),布基纳法索、乌克兰、肯尼亚和塔吉克斯坦是该项目第一批受惠国,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玻利维亚、印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斯里兰卡、乌干达等许多国家都获得过此项目支持;(3)国际开发协会优惠贷款;(4)地区性开发银行、联合国相关机构、欧盟以及多边/双边援助等也是获得国际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

第五,实施NSDS应高度重视可持续性问题。实践当中,少数国家在统计发展规划完成后,短期内实现了某些进步,但在接续的时间里可能由于人员、经费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使得改革成效丧失。以塔吉克斯坦为例,在1997年重获和平之后不久,国家统计委员会即着手制定了为期3年的综合改革方案(2000-2002),但由于缺乏经费支持,不少目标根本没有实现,一些可贵的统计改进后来也复归原状,后来在世界银行等的援助下重新开展NSDS工作。因此,实施NSDS应高度重视可持续性问题,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统计产品与服务的改进具有持续性[6]。一个比较好的做法是非洲地区实施的同行评审,在PARIS21的支持下,加纳、坦桑尼亚、赞比亚、布基纳法索、马拉维、莫桑比克、尼日尔等先后开展了同行评审行动,通过对NSDS不同阶段的主要行动、成效、经验与问题开展外部评估,不仅有助于不同国家交流和学习经验,而且通过同行评审得到更为客观的意见反馈和增加透明度,有助于确保NSDS中统计进步的可持续性发展[7]。

三、中国的行动及评估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也先后多次对统计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为制定和实施NSDS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于是,国家统计局开始加快采纳国际标准,推进统计现代化,筹划国家统计发展战略工作。2004年11月,国家统计局与世界银行达成协议,合作开展中国统计体系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探讨适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科学、可靠、高效的统计体系目标模式。从2004年开始,世界银行通过统计能力建设信托基金(TFSCB)对中国开展国家统计发展战略工作提供资金支持。2005年初,世界银行课题组运用数据质量评估框架(DQAF)、数据通用系统(GDDS)等框架,对中国统计能力进行了全面评估。同年7月,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统计体系改革发展战略研讨会,就中国统计改革的总体发展战略、实现途径、组织体系、调查体系、调查方法、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8]。2005年11月,国家统计局与世界银行课题组《中国统计体系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面评估中国统计体系现状,并就中长期战略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正式启动了国家统计发展战略设计工作。

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与论证,中国目前已经完成国家统计发展战略的编制工作,形成了统计总体规划(SMP)的文本,规划草案已经初步通过审查[6]。但是,从行动上看,相对于国家“十一五规划”而言,统计总体规划的工作进度已然落后。正如世界银行课题组(2005)所指出,中国政府统计部门在将战略目标付诸行动与将战略转为工作计划时迈步较为谨慎,尚未做出系统性的总体部署与安排[8]。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NSDS需要强大的政治支持来推动,统计系统在中国属于相对弱势部门,对NSDS的社会关注与政治支持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统计体系不仅包括统计局主导的综合统计体系,还包括不同职能部门中的专业统计体系,NSDS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由国家统计局主导来设计和制定NSDS比较容易,但国家统计局作为一个副部级单位,对其他部委统计部门的协调能力较弱,若要其他部委与国家统计局共同行动将规划方案付诸实施则较为困难。

中国实施NSDS旨在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功能健全、高效的现代统计体系,统计总体规划对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组成部分的统计制度改革做了详细描述,要点涉及:(1)统计基础设施建设;(2)组织开发;(3)数据建设;(4)物质条件和装备;(5)人力资源开发[6]。但规划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其一,尚未制定具体的战略实施计划,统计总体规划主要涉及统计发展目标、愿景、使命、原则等较为宏观的问题和发展蓝图,在付诸实施时需要一个更为具体、详细的行动计划支持,提出明确的行动方案与日程,确保统计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其二,统计总体规划提出了中国统计发展的科学思路,但未明确战略实施的重点以及有针对性的改进举措;其三,NSDS强调应与其他统计发展过程充分协调,但规划草案相关论述较为笼统,并未针对NSDS实施与SNA(2008)执行、ICP项目等过程的结合与协调做出具体安排,有待在实施行动计划中加以明确。#p#分页标题#e#

为此,中国开展NSDS工作的下一步重点是尽快制定战略实施行动计划[6]。一般而言,战略实施行动计划应覆盖全系统模式的关键要素(除战略规划文本之外),内容包括:一是加强组织保证,设立国家统计委员会,统一领导和部署NSDS实施,协调不同部门的统计发展行动;二是建立良好的跨部门对话机制与利益相关者蹉商机制,以便有效沟通和协调不同部门间、统计生产者与用户、国际机构、捐赠方等之间的关系和行动,确保各方利益共享,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对统计总体方案实施的支持;三是制定实施NSDS的资源动员与财务预算方案,确保NSDS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以跨部门合作的方式建立绩效监测系统,以及外部同行评估机制,加强NSDS实施的过程监测与绩效管理。

战略实施行动计划的关键在于明确战略实施重点,采取适当、有效的改进举措[8]。针对中国统计体系的现状,战略实施的重点主要在于:(1)从机构观的视角出发,对现行统计机构进行重组与整合,如设立国家统计委员会,调整与协调政府综合统计系统与部门统计系统的关系与职责,调整中央统计系统与地方统计机构的关系,完善县乡级统计机构;(2)从功能观的视角出发,对统计系统各部门进行职能调整,按功能分划的思路改造和重组现行的统计体系,提高系统工作效率与政策执行力;(3)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加强对SNA(2008)的研究、开发和执行,作为实施国家统计发展战略的中心内容之一,促进国民账户体系与最新国际标准相一致,提高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4)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与方法,如修订《统计法》与其它统计制度,加强国家统计的治理、管理、协调和筹资的法律框架,为国民统计和指标建立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分类标准、数据、调查方法等[9];(5)实施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从统计生产、传播、和使用等整个过程改进工作效率,提高统计系统的运作能力,包括现场调查、数据加工、数据与数据使用等方面;(6)建立统计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识别用户的优先需求,建立超前、准确、高效的统计咨询服务体系,增加对用户使用统计(数据)的指导,积极培育与支持统计分析、创新和实验的发展,特别是对微观数据的开发与利用[8];(7)加强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发展综合信息技术,包括计算中心、统计信息网络与数据库、企业名录库、样本框、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设与完善;(8)加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人力资源投资,包括职员技能开发、职业培训等。

四、政策建议

(1)积极推动统计总体规划的采纳和实施,全面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正如TENDULKAR(2009)所指出的,统计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有形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一样,都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10]。NSDS已成为国家统计能力建设的助推器,中国应将创建和实施NSDS作为国家统计能力建设的核心政策,从国家战略的层面、高度全面推动统计能力建设。统计部门在中国社会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统计总体规划迟迟未能实施,某种程度上也是受此影响。统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务必加大宣传和呼吁力度,为统计发展争取更广泛的公众支持、舆论支持和政治支持,决策层尽快正式批准、采纳和实施统计总体方案,动员更多资源支持NSDS实施。

(2)按全系统模式制定NSDS实施行动计划,协调不同部门的统计发展行动。中国统计体系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实施国家统计发展战略[6]。中国已完成NS-DS设计工作,形成了统计总体规划文本,但行动进展缓慢,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尽快推动统计总体规划的采纳和正式实施,按照全系统模式要求制定统一的战略实施行动计划,明确实施工作重点,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和具体的日程表。根据总体行动方案和实施重点任务进行分解,厘清不同部门统计体系的NSDS行动和职责、任务,推动不同部门加强统计协调与合作,加快统计总体规划的整体实施步伐,确保统计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持续推进统计能力建设。

(3)NSDS实施应与SNA(2008)执行结合,统一部署。SNA作为世界主流宏观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在一国统计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SNA(2008)是在SNA(1993)基础上修订形成的最新版本,维持了原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但在许多方面做出了重大修订,以更好地反映经济形势的主要变化以及统计业务和研究的新进展,集中体现在资产、金融部门、全球化及相关问题、一般政府和公共部门、非正规部门等五大领域。中国应将SNA(2008)实施纳入NSDS过程,首先,在NSDS实施行动计划中将SNA(2008)的研究、开发和执行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统筹考虑,加强SNA(2008)的研究开发,作为提升统计能力建设的基础;其次,应尽快设计和制定SNA(2008)实施战略,作为NSDS的一个子战略,加快SNA(2008)的采纳实施,改革和完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推动中国统计体系的现代化,与国际标准接轨。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篇10

经过一学期的苦心经营,本部门从换届后由新领导班子带领下,已经逐渐成熟,并能很好的完成上级或自发组织的活动。在活动与日常事务中,我们都能上下团结一致的去把工作做好,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这一切都有赖于各部门部长的相互配合与各干事无怨无悔为这一大部门的辛勤付出,本部门才能顺利运作至今。

本部门在这一届采用了包干式制度,并加以优化,使工作分工更明确,工作任务分配得更好,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分清哪个部门该干什么,哪个人该干什么,且部门之间采取流水线作业模式工作紧密相连,一环扣一环。并采取逐级上报制度,避免越级上报等不良情况,使内部关系更为融洽,干部与干事之间的隔阂也收窄了,使得工作更容易的开展。

在本学期本部门进行了传统的十人十一足部门对抗赛活动,此次活动是以增进各部门之间的友谊与加深部门内部的合作性为目的所举行的一次活动,在活动之初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可计划不如变化快,许多的情况发生了。使得我们的活动不得不能把很多的细节删除掉,可总的来说,这次活动的目的达到了,也算是完满的完成了这次活动。另外在学院的各项活动之中,本部门也积极配合及参与,使活动能更快更好的完成。

本部门属下部门本学期工作情况如下:

办公室:

1. 安排f13办公室值班

基本每个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都会有干事与干部在值班

2. 整理、存放所有协会资料与所有部门资料

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开不同的文件夹放置文件,资料的查阅更简便

3. 美化办公室

由于与学院艺术团及某乐队共用一间办公室,所以经常都会混乱不堪,且经常都是无人打扫,扬长而去,致使最后还是由本部门负责清理,在这一点上除了我们的监管不力也希望上级能给于我们更多的权利去增加管理的限度。

调研部:

1.各协会的注册/注销

协助各协会注册/注销,由于每年所有协会必须重新注册一次,所以这工作量可以说比较大,而且由于时间的冲突往往干事与协会会长的文件交接就会出现断层,使工作不得不延长时间,拖慢了校级部门的工作效率。也有一种情况是协会会长对于工作的不配合,千催万赶都还是不交,拖了很久才能拿到,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各协会会员的注册

这一项是校级部门在这学期所进行的其中一样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各协会招收人员的情况,使协会的人员数目得以透明化。这项工作基本上也与协会的注册 /注销所遇到的情况相近,甚至比前者更难以管理,因为我们无法对协会的人员进行核实,这对于要查清会员费的收取与最后的去向都有着很大的难度。

3.各协会的财政收支

这也是校级部门在本学期改革中的一项,是为了提高协会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此工作是对协会财政的逐级监管,协会所有收支必须交由所属学院的社联分会管理,以避免协会的乱花销,再定期的对协会的帐目进行审查、校核,再上报至校级部门。但依然有协会对新规定置之不理,在收取了会员会费之余更收取了每个学员400 元人民币的培训费,致使有学生向学校老师投诉,这对于本学院影响极其不好,可到现在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处理的答复。

策划部与外联部:

由于两部门的联系紧密,所以活动与培训一般都一起进行。

1.十人十一足的策划书

本学期的十人十一足的初稿是由策划部的干事负责写的,但是出来的效果不如理想,可能是刚进入部门还不熟悉写策划书的关系。

2.如何写策划书

教干事们策划书需要涉及的各个方面和如何去写,如何做好活动的经费预算。并经常要求他们以小组形式分组写策划书,题目有时是我给他们的,有时是由他们自己发挥,渐渐的,他们写策划书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能开始发挥创新思维。

3.拉赞助

通过介绍,曾联系到民生银行的一个赞助,当时由两个部长各带着两名干事去接洽。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次的赞助最后始终没能谈下。

工作总结写什么?

工作总结一定要表达具体的内容,承载这些内容的载体有很多,常用的有四类:

一是描述性的文字,这是最常见的载体;

二是数据,数据能量化地描述出工作结果,比文字更有说服力;

三是图表,图表能更为直观地表达数据间的关联,指明趋势,形象地描述状况;

四是分析,通过逻辑结构的分解,或使用各类分析工具,分解现状、追溯原因、预测未来,可以说,没有分析的工作总结将是单薄而苍白的。

不同类型的工作总结、或不同类型的管理文化背景,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载体,或综合使用,以达到“有效表达”的目的。

(一)描述性的文字

进行文字性描述时需注意几个要点:

一是要术语得当,使用不恰当的专业术语一方面会使人看不懂你所想表达的意思,更严重的是曲解你的原意,造成工作失误。

二是要尽量使用公司的常用词汇,共同的词汇是交流的基础,也是构筑公司企业文化的基础,对一些词汇的共同理解能提高沟通效率,而使用非常用词汇将提高工作总结的阅读难度,甚至造成理解偏差。

三是要分要点,将报告内容按逻辑要点分开,将使表达更为清晰、流畅,重点更加突出,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四是要简洁,每一句话都应有目的性,有存在的意义。

好的工作总结一定不是言语罗嗦的八股文,对于尚不擅长简洁表达的人来说,若想将重点突出表达,可考虑使用减法,总结报告完成后再审阅一遍,一点点减去那些无意义的信息。

(二)数据

工作总结的数据来源有很多,但写报告时往往又面临缺少数据支持的窘境。一般来说,至少可从四个方面去寻找数据:

一是日常记录,属于累加型数据,比如累计发生的错误次数、累计接到的投诉件数、累计实施的培训时间等,若平时没有记录,总结时往往很难准确取数;

二是信息系统,属于统计型数据,即可以从直接从信息管理系统中提取的数据,比如在职人数(及其他人员相关的统计数据)、产值、平均库存等;

三是项目性工作,属于项目型数据,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统计数据,比如一共投入的资源数量、项目的时间进展数据、发生的损失、产出的结果数据等;

四是预算和支出,除了财务预算、还包括人员或其他物资资源的预算,将预算与实际支出进行比较,也是工作总结中常见的方法之一。

在编制数据时,要注意一些基本要求,才能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1、数据必须是准确、客观的。不能凭空估算,一定要有所来源,而且数据不能被个人的主观情绪所干扰,不能因个人的喜恶而随意对数据进行取舍或修改,致使数据失真。

2、要有数据的背景。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的背景下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有了准确的背景描述,才能真正有效表达该组数据的真实涵义。比如在公司正常运行背景下、和在重大生产工艺流程调整背景下,同样的产品合格率数据所表达的意义就完全不同。

3、数据间应形成合理的结构,及逻辑关联。单一的数据难以准确表达事情的全部,往往需要用一组数据来表达。而且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何为因?何为果?相互之间的交叉影响如何?对于同一事件影响的相关度和权重有什么不同?哪些数据之间又是相互制约的?存在哪些数据的矛盾组合?又如何能在这些矛盾间寻求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是数据背后的有效信息。

4、数据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为何要引用这些数据?你希望用这些数据把阅读者的思路引向何方?工作总结中仅仅罗列一大堆数据,而没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只会令阅读者目眩,反而成为干扰信息。

5、数据要经过分析和解读。诚然,阅读者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视角去解读这些数据,但作为报告人,至少自己要先有个基本分析,对自己提供的数据要有自己的视角,抓住数据中的要点,比如极限值、异态值、数据规律与趋势、比较分析等,提醒阅读者关注,总之,要从单纯的数据中解读出文字性的东西来。

6、数据要有结论。你通过这些数据想说明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地表达出来,并形成自己的结论。没有结论的报告不能称之为报告,哪怕这个“结论”只是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以提请阅读者关注而已。

(三)图表

在制作图表时,常见的图有三类:

一是统计图,即将各类数据进一步分解、统计,并形成柱状、饼状、曲线等各种类型的统计图,以直观地表达出数据结构;

二是流程图,以对业务的设计结果或运行现状的各个动态过程的步骤、各步骤间的关联进行直观表达;

三是模型图,对各项业务的静态关联、业务组成的基本模式等以模型形式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