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电脑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7:11:50

大学电脑论文

大学电脑论文篇1

由於国内对於大型企业电脑化的发展和影响已有许多详尽的研究,如张委良(民79)、赖柏乔(民84)、吴东霖(民87)等人作过资讯技术对组织结构、竞争优势的研究;许志甫(民84)、林志宏(民87)则针对资讯技术运用对企业作业流程影响作探讨;而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相关著作或报导也甚多,如彭俊华(民77)、王惠真(民86)对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程序作过研究;李馥源(民84)、张力人(民88)、詹怡婷(民89)、王长智(民89)、陈俊良(民89)、甘文政(民89)等人则针对中小企业导入电子商务等资讯科技的程序、因素及效益作过探讨;综观上述,专注在电脑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之探讨较為缺乏。

而就中小企业而言,长久以来最為人所詬病的,即是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特别是在会计制度方面,大多不甚健全,内部的作业程序也未标準化,缺乏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其财务资料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备受质疑,发生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也相对增加,这些都是我国中小企业在传统人工作业环境下的普遍缺失。依据资策会(民86)的调查结果,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脑的比例约為68%,且有逐年提昇的趋势,故本研究的目的即欲探讨我国中小企业是否能藉由电脑化而建立管理制度,并在作业流程中植入关键性的控制点以提昇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而探讨在不同的电脑化应用程度下,其作业流程与内部控制的调整情况。

研究目的

中小企业电脑化的情形

包括电脑化的时间、资讯专职人员多寡、电脑作业系统的复杂程度、电脑化的范围以及资讯系统的开发方式為何。

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

瞭解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受到组织系络或电脑化情形的影响。

电脑化前是否先合理化

瞭解中小企业在会计电脑化前,是否先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以及探讨合理化与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的关系。

会计电脑化对企业作业流程的影响

探讨中小企业的作业流程是否因為会计电脑化而有所改变以及不同的会计电脑化程度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会计电脑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瞭解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对作业的效率、组织结构以及整体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共四项,以下针对各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的结论:

[1]、瞭解我国中小企业电脑化的情形

研究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由於资金人才的欠缺及本身业务性质较為单纯的关系,对於资讯专职人员或电脑专业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大多在2人以下;硬体设备与架构方面,使用中型以上电脑者佔少数,大多使用个人电脑搭配单机作业系统,部分企业可能因业务需要搭配使用工作站,并以架设区域网路居多,显示样本企业的电脑系统复杂程度不高。样本企业对於ERP或电子商务等当前的新兴资讯技术应用的普及率不高,显示中小企业由於资金、技术及专业人才的不足,对於新兴资讯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意愿都不高,大部分企业仍以购买套装软体的方式导入会计资讯系统进行电脑化。

[2]、探讨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和组织系络与企业电脑化的情形有关

本研究以导入会计资讯系统模组个数衡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导入的会计资讯系统模组中,以会计总帐和进销存系统居多数,显示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不高,以帐务处理与作业控制层次居多,王惠真(民86)曾对中小企业引进会计资讯系统的程序作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小企业採用会计资讯系统的动机,主要是基於企业本身的需要,当企业规模扩增、业务量增加时,进销存及帐款的管理能够对企业的商务往来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帮助,而且作业层次的电脑化所需投资的成本最少但收效却最快,恰能符合中小企业投资的经营特质。

在探讨组织系络和电脑化情形是否与会计电脑化程度有关方面,本研究提出组织系络、电脑化时间、资讯部门人数、电脑系统复杂度以及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等因素并形成相关的研究假说,藉由适当的分析方法验证是否与企业会计电脑化程度之间有关联存在。研究结果显示,会计电脑化程度会受组织规模、成立年数、电脑化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企业随著时间经过,业务量及规模的扩增,会计管理的相关作业变得更加复杂,為提昇效率,自然会导入更多的会计资讯系统以因应企业所需。

[3]、探讨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影响

有关作业流程合理化与会计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在导入会计资讯系统前若曾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其资讯系统的整体使用满意度较高,显示先合理化再电脑化成功机率较高,系统的使用满意度也会较高,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支持此一说法。

关於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影响,本研究採用相依样本t检定验证样本企业的作业流程控管在会计电脑化前后是否有显著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作业流程控管五个构面下的各变项在会计电脑化前后均呈现显著的差异,表示会计电脑化对企业的作业流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会随著会计制度的电脑化,在其作业流程中建立原先没有的控制点,并强化原先并未确实执行的程序,进而提昇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会计电脑化程度高低与企业作业流程控管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成正相关,但是,进一步对作业流程各构面进行分析,结果并无显著的情形,亦即会计电脑化程度越高的企业,整体而言其作业流程的控管越健全,但无法观察其对各个作业流程的影响程度是否显著。

[4]、探讨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影响

根据个案结果可知,企业的文件表单并未因為会计电脑化而消失,大部份企业仍要求将重要的凭证和报表印製出来供审核,只有部分作业可由电脑稽核取代之,可能原因是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程度普遍较低,且大多以购买套装软体的方式进行资讯系统的开发,缺乏整体性的规画,各子系统无法有效整合,导致资料的传输和稽核无法透过电脑执行一贯性的作业,只好延用电脑化前人工书面审核的方式。

就资料处理的速度而言,会计电脑化后,资料处理的速度明显增加,為企业节省许多的时间,但并不代表输出的资讯就一定正确,资料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人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遗失、隐瞒、增加、重覆处理或其它不正当的异动,导致最后输出的并非正确完整的资讯。

就资料处理的成本而言,企业的软体若选购不当,资讯系统的品质即受到影响,如系统的维护及维修和使用不易导致错误或无效率等等,而使资料处理的成本增加。除此之外,使用者本身的素质也会影响资料处理成本的高低,企业的员工流动率高或训练不足等都会使资料在处理过程当中发生错误,导致处理资料的成本增加。

同时,企业在电脑化后,许多资料的储存、传输方式均已格式化或标準化,导致弹性调整的空间相对变小;且电脑化省却了一些人工作业下的繁琐动作,员工的工作方式也会变得较為单调且例行化,工作的负担和责任也有所减轻,但也导致职务的分工程度降低,有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

根据个案结果显示,当企业在人工作业的环境之下已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时,电脑化并不会改变原先的作业流程,大部份仍维持原先的程序,电脑化带来的效益只是让处理的动作变得更有效率。反之,当企业在人工作业的环境之下并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时,电脑化会促使企业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并建立或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但前提是企业导入电脑时有妥善的规划,且资讯系统也符合需求的情况。

[二]、研究限制

[1]、样本取得问题

本研究的样本资料取自中华民国中小企业协会所出版之民国八十九年中小企业协会会员名册,事实上我国中小企业家数、行业眾多,加入中小企业协会的会员只佔少数,样本较不具代表性。

[2]、样本数有限

本研究的有效问卷77份,回收率仅12.83%,样本数稍嫌不足,可能原因是本研究问卷的题项过多,寄发时间又正逢企业的忙季所致。

[3]、衡量变数的问题

本研究变数的衡量有部分為主观性的指标,并无相关的文献支持,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问题看法上很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以致於本研究在作变数的分析时,可能流於主观或武断。

[4]、访谈深度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电话访谈方式进行资料的蒐集,由於访谈的时间有限,仅能针对简要的问题作询问,自个案公司所得的资料的品质不高。

[三]、建议

[1]、对企业的建议

1.本研究的调查发现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不高,并以导入交易处理与作业控制层次的会计资讯系统居多,显示企业会计资讯系统的应用层次有待提升,方能确实改善企业的经营体质,提升企业的形象与竞争优势。

2.本研究的调查发现会计电脑化对企业的作业流程及内部控制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有受访企业是藉由会计资讯系统的导入而建立了较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显示企业在导入会计资讯系统之前并无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可藉由会计电脑化的进行,检讨己身的管理制度,进而促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2]、对后续研究者的建议

1.本研究是以问卷调查辅以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在资料的可信度方面较為欠缺,故未来相关研究可以藉由个案访谈的方式,对会计电脑化是否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作更為深入详尽的探讨。

2.本研究探讨的是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情形以及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未来相关研究可以针对大型企业引进资讯技术对其内部控制的影响作探讨,相信可以对大型企业在导入资讯技术时,在其内部管理及控制制度上造成的影响以及因应方式提供有用的资讯。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会员名册(民89),中华民国中小企业协会。

王长智(民89),中小企业导入企业间电子商务之研究,文化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王义云(民85),会计电脑化对会计原则的衝击,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36-45。

王蕙真(民86),中小企业会计资讯系统引进程序之研究,台湾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甘文政(民89),中小企业面临电子商务发展推行企业再造之研究,长荣管理学院经研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朱文源(民85),企业会计电脑化备忘录,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27-29。

江敏志(民83),会计资讯系统内部控制之建立-以电脑化总帐会计系统為例,东海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江瑞凯(民77),台湾中小型製造业电脑化困难之探索性研究,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吴东霖(民87),会计资讯系统对资讯使用者及竞争策略影响之研究,政治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吴棕璠(民88),审计学,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吴棕璠、谢清佳(民87),资讯管理理论与实务,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吕方尧(民85),跨越会计制度电脑化的障碍,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19-27。

李馥源(民84),中小企业策略运用资讯科技的初探,中央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周政贤(民73),中小企业电脑化过程对组织之影响研究,中原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志宏(民87),资讯技术与企业流程再工程关系之探讨,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耀钦(民83),资讯科技对企业程序之影响研究,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侯君溥(民87),中小企业电脑化与组织变革过程--一个服务业之个案探讨,中山管理评论,第46卷第12期,pp.1137-1170。

柯琼凤、陈专涂、谢清杰(民88),会计资讯系统。沧海出版社。

柳中冈(民83),中小企业管理电脑化指南,松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洪许智源(民89),电脑化资讯系统内部控制之研究与评估—以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為例,成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范明玲(民85),企业会计电脑化现况大调查,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12-18。

高孔廉、王约成(民72),台湾中小企业合作经营可行性之研究,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人伟(民75),会计制度内容及设计方法,台北中国预算管理学会。

张力仁(民88),影响中小企业管理者导入电子商务因素之研究,东华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淑光(民75),我国职场合理化、民主化对劳动者人格之影响,中国文化大学劳工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纬良(民79),资讯技术之运用对组织的影响,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许志甫(民84),资讯科技运用对企业作业流程的影响研究,成功大学工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功源(民71),中小企业中长期资金筹措问题之研究,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吴美如(民88),企业内部网路企业内部网路(Intranet)对会计人员之影响,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俊良(民89),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彭俊华(民78),中小企业电脑化之策略性规画分析—企业制度典之构想与应用设计,淡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汤宗泰(民85),中小企业电脑化之难题、失败原因与成功因素,台北银行月刊,第26卷第11期,PP.39-55。

经济部工业局网站(民87),moeaidb.gov.tw/

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网站(民88),moeasmea.gov.tw

詹怡婷(民89),电子商务资讯与环境特性对中小企业衝击之模式,元智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资策会(民76),我国软体发展环境、问题及需求之现况调查。

刘士豪(民83),资讯系统与组织竞争优势关系之研究—资源基础理论之应用,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刘水深(民78),台湾中小企业之内部管理问题,臺湾银行季刊,第34卷第3期,pp.127-137。

楼雍仪(民86),由价值鍊观点探讨EDI在及时存货管理上的运用—以电子业為例,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蔡千姿(民78),中小企业电脑化资讯系统发展之描述性研究,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蔡文贤(民74),台湾地区电脑化资讯系统规划之研究,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邓泗堂(民73),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问题之研究,政治大学财政研究所硕士论文。

萧国庆(民80),资讯安全的门神-通行码,资讯教育丛书(三)。

萧逸之(民85),中小型零商业合理化与电脑化优先顺序之个案研究,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萧开平(民84),中小企业製造业内部控制现况探讨,中兴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赖柏乔(民84),后勤资讯技术运用策略与竞争优势之研究─以电子相关產业為例,台湾科技大学管理技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钱钦嫄(民84),作业电脑化与企业再造工程,今日会计,第58期,pp.71-73。

戴西君、张家铭(民78),台湾中小企业发展之研究,经社法制论丛,第三期,PP.151-170。

闕志铭(民85),企业电脑化与合理化孰先孰后的主张--从组织程序模式来推论解释,中央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苏淑慧(民86),电子资料交换使用状况及其对内部控制影响之探讨,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苏耀新(民88),会计资讯系统,松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Anthnoy,R.N.andJ.Dearden(1980),ManagementControlSystem,Illinois:RichardD.Irwin,Inc.pp.6.

Banerjee,R.I.(1993),DeLong,D.W.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HowMuchCompetitiveAdventage?LongRangePlanning,pp.29-40.

Cushing,B.EandRomney,M.B.(1994),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mpany,6thE.D,pp.59.

Delone,W.H.(1990),DeterminantsofSuccessforComputerUsageinSmallBusiness,MISQuarterly,pp51-61.

French,J.A.(1990),TheBusinessKnowledgeInvestment-BuildingArchitectured,NewJersey,YourdonPress,pp.15-20.

Murray,R.J.(1991),TheQuestForWorldClassITCapability-ITISKeytoAchievingQualityGoal,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pp.7-15.

Nunally,J.C.(1978),PsychometricTheory.Mcgraw-Hill,NewYork,pp.21-23.

Porter,W.tandPerry,W.E(1987),EDPControlsandAuditing,KentPublishingCompany,5thEd.Boston,pp.176-180.

Rahman,M.andHalladay.M(1988),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Principles,ApplicationsandFuturesDirection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pp.26.

Raymond,L(1985),OrganizationCharacteristicsandMISSuccessandFailureofanInformationSystemforProductQuality,MISQuarterly,pp37-52.

Thong,JamesY.L(1999),Anintegratedmodelofinformationsystemadoptioninsmallbusinesses,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pp.1152-1159.

大学电脑论文篇2

论文关键字:电脑音乐、辅助理论教学探讨

电脑音乐一一c0mputerMusic属于现代科技领域里的多重性及交叉性应用学科(边缘学科)。广义的概念是指在创作、演奏、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使用电脑技术或设备的音乐;狭义的概念是指通过电脑、合成器、音源、采样器等设备进行编程,控制MIDI乐器或数字设备进行创作、演奏和制作的音乐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领域依靠电脑技术的支持都为本领域实现了自己在新时期的腾飞。音乐也概莫能外,依靠电脑音乐技术制作出来的音乐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但是.当今电脑音乐所指向的的重点都在纯艺术或纯商业音乐的研究、制作上,在把电脑音乐技术引入音乐教育课堂,特别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堂这一领域.还鲜有涉猎。

1高师电脑音乐课程和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1电脑音乐专业教育滞后

教育观念滞后于电脑音乐的发展,在以往,电脑音乐被视为商业性的,无学术价值.而且经费投入甚大,使得电脑音乐一直徘徊在专业院校门外;观念落后使得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缓慢.大多数高师院校近几年才开设电脑音乐课程,而现今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专业院校,他们的电脑音乐技术滞后于电脑音乐教学的要求。加上高师音乐系的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教师,电脑音乐的专业性与目标的师范性相背.教学效果不佳.专业建设缓慢。

1.2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滞后

过去我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授.都是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方式。不可否认,这一教学方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音乐工作者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但现在师范生的起点低、师生比例过大、理论课程的抽象性、音响效果的不定性,特别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几门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大大加深了教学难度。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

2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

电脑音乐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师资的循环短缺无法一时解决。但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找到切入点.即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这样既缓解了师资压力.避免了电脑音乐教学的专业艰深性,符合了高师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电脑音乐技术的推广运用和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电脑音乐技术可以起到一系列辅助作用。

2.1音乐软件Encore\Finale等专业绘谱软件;Kcakewalk音序器软件的利用

可以解决和声、复调、曲式等课程中大量的谱例提前准备.节省课堂老师抄写谱例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随时播放课前制作的任何音响范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讲解和实际音响效果.改变以往和声教学中.教师受到钢琴水平和多声部音域的限制.不能演奏的“哑巴和声”局面。T0NIc丕可以为旋律快速配置出四部及四部以上和声,用于课堂示范教学。

2.2CakewalkCubase、SqO1等程序的MIDI编辑制作功能的运用

在曲式分析、音乐欣赏上可以拆分、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地方,音乐的进行可以从任意小节开始.在任意节拍停止;通过音轨M、S、R功能.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任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电脑记录中看到独奏的所有次数设置;在复调课教学上,利用其强大的编辑功能,制作出任何一种复调音响效果.可以是独奏与乐队之间的.可以是乐器组与乐队之间的.也可以是乐器组与乐器组之间的。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活生生的谱例讲解.可以在短时问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谱例.并对谱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从而能较全面地理解复调音乐的魅力。

2.3合成器软音源及硬音源音色库的运用

在配器常识课教学上.限于教学没备的缺乏和课程本身的技术性强的特点,光靠老师一张嘴、一套音响没备很难把一部配器手法新颖、音乐色彩斑斓的作品向学生作一个透彻的讲解。学生难以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作品作出理性的分析。通过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任何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在输入电脑后,通过简单的一些方法就可以剥离出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来专门倾听、分析它所运用的作曲、配器手法;可以让乐曲以任意速度播放;可以在作品任意一个节拍上准确开始、停止,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特殊音乐片段作反复分析、倾听。对一部复杂的配器作品,可以从单旋律开始逐步叠加或相反从全部声部的出现逐步递减的方式.透彻地对音乐进行综合分析。

3电脑音乐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探讨

3.1在作曲理论课上进行实践

在作曲理论课上,借助电脑音乐系统.可以把所有声部、所有的乐器一轨一轨地录入电脑.并且几乎所有乐器都可以用MID1键盘来演奏,既可以作曲叉可以是指挥还兼职演奏员,关键是学生能够马上听到自己作品的效果,进行MIDI编辑制作.效果处理和音频缩混.插入视频文件.输出并刻录CD。

3.2批改作业是一项重要且繁重的任务

对承担音乐理论课教学的老师来说.纯理论性地给学生批改作业.由于没有实际音响的比较向学生作解释.学生除了一些理论上的收获外.难以得到实际音响效果变化的信息。很难明白自己作业的症结所在。把电脑音乐技术运用到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过程中.让学生把作业输入软盘,教师针对实际音响效果优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给学生更科学,更满意的批改。

大学电脑论文篇3

是"天使"抑或"魔鬼"?--有关电脑相对于人类价值的思考由来已久。至迟从英国学者阿希贝发表《大脑的设计》一文(1948)开始,学术界就展开了电脑和以之为中枢的智能化机器是否可能排斥人类的争论。文艺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甚至可以追溯到电脑诞生之前。例如,比利哀·德·利拉丹的小说《未来的夏娃》(1879)就对机器人作了美妙的描绘。利拉丹还没有关于电脑的概念,他的乐观主义精神看来也未为大多数科幻作家所继承,恰培克的悲观主义态度就反映了这一点。电脑问世以后,许多人为其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感到惊诧,不少文艺作品进而表达了人们由此而来的疑虑。这种疑虑大致可以归纳为相互联系的两方面:一方面,日益发达的电脑将在智能上超过人脑、以电脑为中枢的机器人将在技能上超过生物人,从而使人类丧失存在的理由;聪明起来的电脑和机器人将不满足于人类所强加给自己的附庸地位,反转过来控制人,从而由人类的工具或助手变成人类的统治者或敌人;电脑将介入并利用人类的纷争,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称霸企图。另一方面,人类将由于信息科技的进步而趋于退化,其惰性或局限性将日甚一日地表现出来;人机一体化(如将电脑植入人体等)将使传统意义上的人不复存在,信息科技在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将打断人类自然进化过程;人类当中的一部分将利用电脑来反对另一部分人,传统的社会关系势必由于信息科技的作用而加速解体。文艺作品(如埃利森的小说《无声狂啸》、艾云·荣格勒执导的影片《网络惊魂》等)对于信息科技负面效果的生动描写,和来自理论领域的强烈声讨(如卡辛斯基所作的社会批判)彼此呼应, 使当代高科技与人文精神的矛盾尖锐化了。

必须承认:上述疑虑和批判是事出有因的,而且它们对于信息科技的发展方向起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使之在制定自身的目标时不能不计入道德、法律等因素,不能不考虑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不论是普通人也好、文艺家或理论家也好,他们的疑虑与批判客观上并没有能够阻挡信息科技的进步。而且,弥漫于上述疑虑与批判中的感伤主义虽然很容易在安于现状的人们心中唤起共鸣,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却是消极的。如果考虑到科技进步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平衡性的话,那么可以说:因这种感伤而延误时机,便可能被动挨打。蔑视科技而侈谈人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乏其人。我们不能再蹈其覆辙了。

事实上,和理论家一样,文艺家在科技进步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在历史上,文艺家的想象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科技工作者完全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文艺家的价值判断是一种有力的导向,可以影响公众的心理定势,帮助他们对科技进步所可能带来的社会变迁做好准备。我们应当正面引导公众去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激发他们发展信息科技以造福人类的热情。事实上,信息科技并非万恶之源,而是人类实现自由而自觉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种种生存选择,让人类拥有在家上班、分享全球信息资源、按需点播等新的可能性。它为人类提供了反思自身存在的新机遇,使人类得以用计算机模拟等方式深入研究人的思维、记忆、智力发展乃至于情感体验等奥秘。它还为人类提供了远较过去时代为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人类拥有更多闲暇时间从事有利于发挥自身潜能的活动,在新的基础上推动国民经济改造、使信息产业成为发展的龙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评价信息科技的价值时,我们必须将信息科技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应用与信息科技本身加以区分。在关于高科技与人文精神之矛盾的讨论中,二者经常被混淆了,这是将种种丑恶现象都溯源于科技、妨碍人们正确认识其意义的原因。

如果我们认定美和文艺都和人的本质相联系的话,那么,应当看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正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不断发明新的工具、推出新的媒体、按照一定的理想改造客观世界,这体现了人的本质;审时度势、不断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体现了人的本质。没有理由认为人类目前所处的状态就是最完美的,正如没有理由认为现阶段的工具是最发达的工具、现阶段的媒体是最理想的媒体那样。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某些学者一方面享受着高科技所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却对高科技大加挞伐,并以"自然"状态相标榜。事实上,如果要他们像当年的陶渊明那样"归园田居",很多人是不愿意的,因为古代的田园里没有电话、电脑以及其它现代化设备,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影视艺术。

相对于未来的智能电脑或机器人而言,人确实有点象"女娲"。神话当中的女娲究竟会如何看待自己所造出来的人,我们自然不得而知。不过,中国人对于这位女神的敬仰和崇拜,则是至今犹存的。未来的机器人是否会超越人类,若超越的话是否会善待人类(就像我们今日景仰女娲那样),这目前仅仅是科幻作品的题材,而非一个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就人和电脑、机器人的关系而言,在现阶段毕竟是人类占主导地位。信息科技史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一是以电脑增强人的功能,二是以电脑来取代人(人造活人)。迄今为止,是前一种方向占上风。之所以如此,明显是由于以人为本位的社会价值观起作用的缘故。从长远看,人对电脑的态度既左右了电脑和机器人的研制方向,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智能化电脑和机器人对人的态度(如果它们果真形成"态度"的话)。

目前,电脑不仅已经走出了科幻小说的想象,而且已经走出科学家的实验室,在包括文艺在内的各个社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任何一种传统文艺的生产效率都由于采用了电脑这一工具而大大提高,作家和画家欣然换笔、音乐家用上MIDI、数字化特技在影视中的标领、图像处理技术在摄影中取代暗房技术等都说明了这一点。电脑文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繁荣起来的。

电脑文艺的发展,意味着传统文艺的终结,还是新生?

如果从字面来理解的话,所谓"电脑文艺"至少可能有六种含义:其一,以电脑为主体,指计算机自动生成的作品;其二,以电脑为手段,指人以电脑为工具而创作或鉴赏的作品;其三,着眼于文艺方式,指专门为文艺而设计、符合文艺特点的计算机程序(即文艺软件);其四,以电脑为对象,指专门为电脑而创作的各种文艺作品,如用以普及电脑知识的情景喜剧、带有艺术性的电脑广告等;其五,以电脑为内容,指以电脑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其六,以电脑为环境,指上了电脑的一切类型的文艺作品。这六种意义上的电脑文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电脑文艺是相对于广播文艺、电视文艺等而言的,指以电脑媒体为依托的文艺作品,但这不是电脑文艺的唯一含义。

电脑文艺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合理、证明自身发展前景远大,最根本的是要拿出有说服力的创作实绩来。如果将50年代末利用随机程序来写诗、谱曲作为电脑文艺的起点的话,那么,电脑文艺已经有40年左右的历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影视中利用电脑制作的特技镜头、Internet上的文学作品与电脑动画、光盘产品中有色有色的出版物,已经为世人所熟知。目前,热衷于电子文艺的人们仍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开拓,全息诗、交互式艺术、虚拟现实娱乐就是这种开拓所取的成果的若干代表。

全息诗导源于卡西等人的诗歌实验。卡西在创作实践中一方面感到印张在其二维的表面之内监禁词语、因此造成对诗歌表达的特定限制,另一方面感到坚固的三维物体的构造带来了载体永久性和语言动态性的矛盾,因此,试图在二维印张和三维物体之外另辟蹊径,寻找一种像思想过程自身那样灵活、有浮力、可将新的交流力量赋予词语的新的诗歌形式。1983年,他首次看到全息图,深深被这种新媒体所吸引,由此致力于开发全息诗、发展全息诗学。他的作品最初主要依靠光学全息术,其后,转而以计算机为基础,这就是所谓"数字全息诗"或"电脑全息诗"。卡西认为:全息诗是全息地构想、制造和显示的诗歌。这首先意味着这样一种诗歌被组织在一个非物质的三维空间中,具有复杂的非线性时间特色。因此,观众阅读诗歌时不断地修改文本。与传统的视觉诗歌不同,全息诗追求动态地表达思想的不连贯性。换言之,全息诗的理解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通过观察者随意地看到的若干片断形成的,依赖于观察者相对于诗歌的位置。全息诗的表义因素,不仅有颜色、体积、透明程度、形式变化,还有字母和词语的相对位置、动态、在空间的出现与消失等。卡西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全息诗理论主张,其中包括"不连续空间"、"空的空间"、 "非物质性" 、"双目并用阅读"等, 其创作成果已见于国际性展览。

交互式艺术目前已有交互式小说、交互式电影、交互式戏剧等分支。交互式小说以词语为主,依托于超文本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只允许读者在作者事先设定的多重路径中作出选择,另一类的特征在于让读者在与作品的交互过程中动态地创造新文本。交互式戏剧最初是在模拟媒体上实现的。例如,通过表演莎剧来学习、研究莎士比亚,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为时尚。但是,观摩演员的当场表演的机会毕竟有限,于是教师们尝试用录音设备、录像设备来进行教学。但是,这两种媒体只能以线性方式播放,为了找到合适的片断而反复倒带实在麻烦。有鉴于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莎氏交互研究组开发了"莎氏电子文档--莎士比亚研究多媒体网络化集注系统",这种系统通过软件在莎氏剧本(文本)和莎剧视盘(表演)之间建立了链接关系,用户只要轻轻点击,便可以从文本的某一部分跳到相关的电影片断,找到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收入该系统的莎剧视盘有33种,所记录的影片制作时间从1936年到1996年。对应于21部剧本,因为某些剧本有若干种影片,如《哈姆雷特》有3种(1948,1990,1996),《罗密欧与朱丽叶》有4种(1936,1968,1988,1996)。为了方便教学,该系统还收入了评论家的评论、讨论的例证、电影术语词典和表演语汇,后二种材料又分别导向若干作为实例的影片片断。为了摆脱版权的纠葛,该系统不从视盘上复制、转移任何东西,仅仅是建立材料之间的链接。 交互式电影是观者可作出影响影片结果之选择的影片。这块牌子是由Origin System Inc.于1994年11月推出的,具体作品是PC机电脑游戏《银河飞将三代》(Wing Commander III)。它以人类泰兰联邦与外星基拉希帝国之间的战争为题材,豪华版共8张光盘、2500兆容量,单单序幕就是半个小时高分辨率电影。游戏中的角色均由好莱坞的职业演员扮演,过场电影长达5个多小时。就形象性而言,交互式电影自然比以往的游戏略胜一筹。但是,它所谓"交互",仅仅是允许用户在树状情节结构中作有限的选择。有人指出交互式电影存在三大缺陷:其一,无法让玩家与游戏中的其他人物交互。如果说以往的游戏中是玩家指导像个傀儡的人物的话,在交互式电影中,玩家本身成了傀儡。交互不过是作出"yes/no"的回答,玩家不能对游戏结果施加全面的影响。其二,过场电影片断的插入,打断了"游戏流",从而破坏了玩家的情绪和兴趣的连续性。其三,玩家只能看到自己所选的那个分支的情节进展,无法看到游戏的全貌。 还有人指出:视频片断在交互式电影中并非游戏,只是游戏的入口。玩家不是要玩电影,而是要玩游戏。交互式电影作为冒险游戏的一种类型,关键在于故事线索如何设计、玩家如何卷入。要提高交互性,重要的是让玩家的行为在游戏世界中有影响,像揭开谜团、操纵对象、改变人物与故事线索就是如此,这是交互式电影有待解决的问题。 交互式电影将来可能脱离游戏的窠臼,而朝"个人虚拟电影"的方向发展。在个人虚拟电影中,银幕上的人物是可由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定制或设计的。这里所说的"个人",集传统意义上的编剧、导演、制片人和观众于一身,交互因此不再仅仅是对于有限的既定剧情和人物的选择,而是富于灵想独辟的创造。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正为艺术创作的突破提供新的机遇。早在1991年,在戏剧领域有所专长的软件设计者劳雷尔就出版了《作为剧场的计算机》一书,将人机界面的设计方针与亚里士多德的戏剧原则相比。虚拟现实为人们所提供的,正是一种具有高度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的人机界面,其魅力胜过传统舞台。在90年代初期,由英国所开发的虚拟现实系统就被安装在美国纽约的一些剧场。早期虚拟现实系统所能提供的主要是驾驶游戏、飞行模拟、对射游戏等。目前,某些有眼光的电影商、视频游戏开发商正投入资本研制更具魅力的虚拟现实系统。他们认为:这种系统完全可以为用户提供英国作家卡罗尔《爱丽思漫游奇境记》所描写的那种奇遇,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其中情境变化是由用户和计算机系统共同创造的,因此是实时的、动态的。

以上所说的电脑全息诗、交互式艺术与虚拟现实娱乐尽管还不能体现电脑文艺之全貌,但已可使我们对于其发展趋势略见一斑,此即以基于实时交互的动态取代基于文本的静态。这一变化非同小可,原因在于作为传统文艺之核心的艺术惯例、艺术大师、艺术范作主要是在静态中凝聚着自己的魅力的,即使是在舞台上作动态表演的戏剧,仍以写定的脚本为出发点。如果未来的艺术转而将实时动态交互作为自己的旗帜,那么,将不会再有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惯例、艺术大师和艺术范作。就此而言,电脑文艺的确意味着传统文艺的终结。但是,如果注意到基于文本的静态对于艺术来说只不过是特定历史阶段才有的现象、在文本诞生以前人类原始艺术所呈现的正是活泼泼的实时动态交互的话,那么,电脑文艺不过是实现了文艺发展的一种螺旋式上升,因而标志着文艺的新生。

从媒体的角度看,电脑文艺有三种具体形态:一是由电脑进行加工,定位于纸张、石材等传统介质(非电子媒体)。这种形态的电脑文艺通常认同于传统文艺,像北京1997年国际电脑美术展上的作品就是如此。但是,某些作品也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如"美人马"之类利用图象处理技术制成的绘画,以及利用随机程序生成的诗歌等。其二,定位于非数字化的电子媒体(如模拟广播、模拟电视)。通常所说的"影视电脑特技"指的是这种形态。由于《龙卷风》、《真实的谎言》、《侏罗纪公园》、《玩具总动员》、《泰坦尼克号》等影片的公演,人们对这类电脑文艺已经是耳目能详了。其三,定位于数字化媒体(计算机存储设备),包括软盘、光盘、因特网等。以上三种形态的电脑文艺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前两种形态的电脑文艺都可以经过某种加工而由数字化媒体发行;数字化媒体上的作品也可以被非数字化媒体采用。不过,在转化的过程中,电脑文艺的特性将随着媒体的不同而起变化。三维动画的效果无法在书面媒体上得到展现,便是例证之一。相比之下,以网络媒体为依托的作品是电脑文艺的发达形态,我们称之为网络文艺。为了弄清电脑文艺与传统文艺的关系,有必要深入考察网络作为媒体的特点、网络文艺的特色及其对传统文艺的挑战。

作为媒体的电脑(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用户可以匿名登录。在许多情况下,无需公开自己的真实身分。其二,所传输的是数字信号而非模拟信号。其三,强调交互性,用户不仅可以自主浏览网上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信息,彼此之间可以相当方便地进行交往。其四,对用户的计算机技能有一定要求。其五,以超媒体(而非时序性的节目或空间性的文本)形式组织信息资源。其六,从整体上说,网络成员可以独立处理内部事务,没有现实组织中常见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

由上述特点所决定,网络文艺对传统文艺形成了强大的挑战。这种挑战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其一,传统文艺是在体脑分工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其中的精英文艺相对于大众文艺而言占有相当的优势,这种优势先是通过社会的等级制获得保护,后来又转而从版权制得到维护。在网络上匿名登录时,"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等级制无从施加其影响;对文艺作品流动(包括上载和下载)难以进行控制,版权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更重要的是:以网络世界作为主要创作空间的许多人,在创作观念上和传统文艺家有很大不同,通过版权取得经济收入并不是他们所关注的目标,作为内驱力的主要是一种和自我实现相联系的成就感或表现欲。在这一意义上,网络文艺的问世与文艺主体的非职业化、其流行和文艺队伍的扩大化互为因果。

其二,传统文艺将原作视为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轻视复制品的价值;在复制品中,又以复制质量(相对于原作的葆真度)论价,通常复制次数越多,效果便越差,价格也越低。整个文艺市场的运行都是以上述观念为指导而进行的。数字化的文艺作品易于纠错,因此,复制品和原作在质量上没有差别,将原作当成可居之"奇货"来收藏是毫无意义的。单单这一点,就将使传统的文艺市场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不仅如此,随着文件压缩-还原技术的进步、信息资源共享观念的形成,越来越多的用户直接通过网络传播和获得作品,传统的文化工业受到了强大的冲击。近来MP3音乐在网络上的流行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三,传统文艺以"严肃"作为不成文的要求。这种严肃意味着创作者要严肃地对待人生、对待自己的工作,也意味着鉴赏者要严肃地对待作品、对待"寓教于乐"的古训。上述态度同时说明:创作者和鉴赏者之关系是疏远而非亲密的,相互间的交往通常只是间接的,彼此"戏说"只能惹来麻烦;作品承担了沉重的社会使命,生产它的一方面要赋之以哲理,消费它的一方面又必须懂得它的微言大义。不是没有娱乐活动或娱乐性文艺,但它们通常登不了"大雅之堂"。上述观念在电脑游戏兴起之后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网络作为媒体所追求的高交互性与游戏正不谋而合。且不说电脑游戏本身的网络化、专门性游戏网站的大量出现,就连一般的文艺活动也趋于游戏化,网上类似于"接龙"的所谓"交互式文学"的创作和鉴赏便是例证之一。

其四,传统文艺的受众以成年人(尤其是颇谙世故或富于学识者)作为主导,这部分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经验物化为教科书或论著,给年青人以指导。进入电脑时代以后,上述"舆论领袖"风光不再。任何愿意正视现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相对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而言,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具有优势。在生活中,许多专家、教授(包括笔者自己)的电脑技能,都是向远比自己年轻的学生学来的。在网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文艺方面,不少青少年比他们的长辈更有实践经验,也更有发言权。这种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主导受众年龄下移"。

其五,超媒体本身作为相互链接的多媒体数据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要冲破以媒介(对应于人的感觉通道)来分割文艺的传统格局,促进文艺信息的多维化。这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来对文艺加以把握。所谓"多媒体",目前还主要是听媒信息和视媒信息的集成,将来可能将触媒信息、嗅媒信息、味媒信息也尽括其中。而且,原先分别诉诸不同感官的信息将来可能自由地转变形态,这是超媒体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不仅如此,超媒体正在打破人们对文艺加以"静观"或"细察"的传统习惯,而诱使用户将在网上"冲浪"或"漫游"当成乐事。"新批评"那种对于文本的穷究式研讨,很明显和网络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具体形态上,超媒体主要以网页作为自己的呈现。网页本身可以随时更新,这一特点又造成了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区别,而使传统的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几乎无所用其技。

其六,网络本身由局域网到广域网、"三电合一"网以至于"数字地球"的发展,是与全球化的历史进行相一致的。传统媒体的管理基本上以国家为依托而进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这种管理在文艺领域具体化为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强制性的政策或要求。网络世界目前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传统的领导权力对于网上的信息流动经常是鞭长莫及。即使将来信息化法制得到加强、网络管理逐步深入,也不可能再回到"一言堂"的格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体自律、文艺自律的重要性将比以前更加明显,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冲突的意义也将空前显著。

就上述意义而言,网络文艺的兴起无疑是对于传统文艺的否定,或者说是对传统文艺的反拨。但是,传统文艺并不因此而终结。至少,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对于传统文艺的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任何一种传统文艺的传播范围,都由于上网而骤然增大。网上展览、网上营销、网上检索对于横向传播的优越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利用磁记录、光记录、磁光记录等技术实现数字化存储,则为文艺信息的纵向传播创造了新的可能性。其次,任何一种传统文艺的评估和鉴定,都因为网上调查的实行而变得空前方便。过去常见的"引起轰动"、"有口皆碑"之类说法,到网络时代将具有更为确定的内涵。

网络文艺目前还不普及(至少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如此),这是与上网电脑用户数量有限相联系的。当信息大亨比尔·盖茨将其信息家电计划取名为"维纳斯"时,是否想像自己将为人类再造一位美神呢?不论他个人或微软公司如何决策,信息家电的研制对于各国来说都是一个富于现实价值的课题。一旦这种新型电器广泛应用、家家户户可以十分方便地利用电冰箱或拷面包机上网,那么,网络文艺无疑将取代传统文艺的现有地位而成为主导形态。当然,传统文艺并不见得将因此而销声匿迹。在历史上,广播文艺、电视文艺的出现并未使传统文艺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将它们纳入了自己的发展轨道。电脑文艺与先于它而出现的各种文艺的关系也是如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文艺门类将并世而存、交相为用。

如上所述,电脑在发达国家已经发挥着相当重要的社会作用,电脑文艺也正在崭露头角。不少理论家深切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并就有关"电子语"、"超文本"、"电子主体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1)电子语

电子语是相对于口语、书面语而言的,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模拟性电子媒体(传统的广播电视)阶段,特点是线性存取、家庭媒体消费、一对多广播、视听模式、用户被动型。二是数字化电子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阶段,特点是交互式非线性存取、家庭媒体生产(DIY,"Do It Yourself")、多对多网络广播与狭播、集成模式、用户活跃型。要想理解数字媒体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可以拿模拟媒体的价值及其历史地位作为参考系。 加拿大的多伦多学派在电子媒体及其与印刷媒体的关系的研究中曾居于引领的地位,其代表人物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我国早就广为人知。麦克卢汉和英尼斯、奥恩等人对印刷术在欧洲社会变迁所起的作用(所谓"谷腾堡革命")的认识不乏深刻之处,但他们关于电子媒体的某些观点在90年代受到了空前的质疑。例如,奥恩认为电子媒体代表了"口语回归",这种回归不是回到先于书面语时代的"初级口语",而是臻于"第二口语"。他观察到:电子媒体可以比任何游吟诗人唤起更多的注意和信仰,现场音乐和表演如今可以传送给千百万人,而不只是一个公园或音乐厅的几百人。 斯切优涅曼等批评者认为:简单地将眼、耳分离开来是不恰当的。"第二口语"的提法仅仅注意到了"耳"的作用,忽略了"眼"的意义。事实上,媒体从来是、并将永远是视听型的。 他们之间的观点分歧牵涉到一个古老的问题,即诗与画(实为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关系,又颇有现实感。在数字化时代,语言艺术的命运如何、文学能否经受得住图像文化的冲击,尚需拭目以待。

如果认为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书面语取代口语成为主导媒介的变化的话,那么,今天人们正目击电子语取代书面语原先所享有的主导媒介的进程。因此,认识电子语所带来的现实变化及其前景的途径之一,是考察当年口语让位给书面语时发生了什么。围绕电子语的争论深入到传播学、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文艺学等领域,涉及某些更为深刻的问题,即媒体与人、与社会的关系。古迪根据多伦多学派的思路,在非洲进行了大量调查,认为口语社会相当明显是前逻辑的,亦即缺乏在书写社会中所常见的正规类型的逻辑操作,特别是演绎形式。他认为书面语引入了在空间中对于语言加以操作的能力,人们可以并置概念与前提,看看它们合适与否;如果它们不合适,可另作安排。在转瞬即逝、无法捕捉的口语世界里,不存在对想法进行这类重组和并置的可能性,人们因此无法掌握和检验他人的前提或基于它们进行建构。这样,西方科学无法在文盲社会中被掌握。 许多人类学家对古迪的主张不以为然,甚至感到愤怒,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很多人不喜欢古迪所提出的普遍主义线性模式,因为它将西方社会的演变过程看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二、生活在20世纪的大多数人还仅能使用非书面语、前书面语或部分书面语。古迪的主张似乎包含了对这些人的某种歧视。其三,他正在使许多人类学家所钟爱的"土著"沦为二等公民、"认知婴孩"或者弱智,原因是他们尚处于口语社会、缺乏理性与逻辑。"口头文学"--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世界上的列维·斯特劳斯们正在勤勉地收集的其它东西--如今听起来像是有缺陷的产品。某些人类学家很快就指出关于书面语正在取代口语的观点是一种误导。他们以马来亚社会为例说明:当书面语转变人们说话的方式的同时,他们的口语实践也迅速嵌入书写实践。 这一争论对于我们认清当前电子媒体与印刷媒体的关系、电子媒体中数字媒体与模拟媒体的关系是大有裨益的。事实上,媒体变革并不是对于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批判的继承。新的媒体之所以能够取代原有媒体的地位,往往是由于它们具有更强大的包容性;在新的媒体出现之后,原有媒体并不是简单地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基于新媒体的包容性来调整自己的运作方式。

(2)超文本

超文本作为一个术语是美国学者纳尔逊在1963年提出来的。 纳尔逊原先是学艺术的,但早在大学时代就对媒体和出版感兴趣。上哈佛大学选修为人文学科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时,他迷上了这潜力巨大的机器。他认定人类的未来在于交互式电脑屏幕,电脑的用处无穷,局限只在于人的想(只怕你想不到,不怕电脑做不到)。对于纳尔逊来说,"超文本"意为非相续作品(non-sequential writing)。他认为:人的思想是非相续的,传统作品则是相续性,因为它是口语的记录,而口语必须是有秩序的。纳尔逊注意到印在纸上的书只有取相续的形式才宜于阅读,这样一来,写作就成了强迫思想由非相续变为相续的过程。如果能够通过机器创造一种可用更灵活的方式加以操纵的文学形式,便有可能产生一种新型的写作,这就是超文本。目前,超文本已有多种形态。一种以传统的印刷媒体为依托,是影响不大的实验,如纳尔逊本人的《文学机器》(1981)等。另一种以单行电子出版物为依托,应用得相当广泛,但受制于磁盘、光盘或磁光盘容量的有限性,尚不能充分体现其特点。超文本真正大显身手是在联网电子出版物上。1989年,欧洲高能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李开发出了超文本标识语言,这种语言使人们得以轻而易举地实现文本间的相互链接,它在Internet中的应用促成了万维网的诞生,也为世界性的艺术资源共享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超文本在实践当中已经获得广泛应用,在理论上则引起了争论。对于超文本的认识存在以下分歧:其一,拥护者主张:超文本给了读者以选择的自由。反对者认为:对超文本来说,每隔几句就得决定追随哪个链接,和文学阅读的沉浸特性是格格不入的。其二,拥护者认为:超文本为作品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读者在阅读弥尔顿的《失乐园》时,可以方便地调用与之有关的《圣经》,以至于荷马、维吉尔、但丁、斯宾塞等人的作品,通过联想把握其意义。反对者认为:超文本将这些作品作为等值物来处理,但这种做法并不是文学阅读之所需。不论是《圣经》,或者是荷马史诗,在我们阅读《失尔园》时都只是背景,而不是等值物。要深刻理解弥尔顿这一名作的含义,读者必须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甚至是整个西方文化)有融会贯通的理解,并懂得弥尔顿本人如何阅读和借用前人的作品。将弥尔顿的《失乐园》改造成超文本,只会使读者满足于肤浅的阅读。其三,拥护者认为超文本将包括艺术作品在内的信息资源整合成一体,从而有助于人们从中发掘知识、进行创新。反对者认为超文本将完整的作品肢解成一个个碎片,不利于人们有效地进行分析和综合。

被称为"超文本之父"的纳尔逊为建造自己心中硕大无朋的"文学机器"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尽管如此,他的梦想正由茁壮成长的万维网变为现实。面对在线超文本出版系统的挑战,有的人伤心地为现代印刷技术的创始人、德国工匠谷腾堡唱起了挽歌。面对同样的系统所提供的机遇,又有人为"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的前景而欢呼。在我们看来,新陈代谢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现象,电脑媒体的兴起、印刷媒体的衰落不过是人类社会的活力在传播领域的表现,没有任何理由为此而悲观。当然,水涨船高,超文本在线出版系统既降低了发表作品的门槛、从而使"竖子"个个都有希望在赛伯空间中成名,但"大浪淘沙"的规律仍将在网络时代起作用,并不是每个将自己的作品上载的人都会获得承认,艺术的活力仍将表现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优胜劣败上。

(3)电子主体性(cybersubjectivity)。

根据笔者的理解,"主体性"至少有三重涵义:表现在对自然界的关系上,是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表现于社会存在中,是与人的身分相联系的意志自由;表现于人自身的心理存在,是主我相对于客我而言的反思与追求。不论在那种涵义上,主体性本身都是历史的、可变的。在《媒体哲学》一书"飘游的主体"这部分的首页,作者Mark Taylor与Esa Saarinen简要地评述了网络时代主体性的变化:"在电子空间中,我能易如反掌地改变我的自我。在我知其无尽的形象嬉戏中,身分变成无限可塑。一致性不再是个优点,而是个缺点。完整性成了局限。万物飘游,与之周旋的每个人也不再是一个人(everyone is no one)。" 面对这种变化,西方理论家分成了对立的两派:一派持欢欣鼓舞的态度,认为网络给人们带来了自由转换身分的可能性;另一派则大张挞伐,认为网络时代只能给人们带来新的不平等。前一派乐观地将赛伯空间看成新型主体所栖身的乌托邦而加以赞美,后一派则悲观地将网络时代看精神被葬送的乱世(dystopia)而大施挞伐。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来源迥然有别的价值标准和社会立场,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氛围。要想真正弄清数字媒体、赛伯空间和电子主体在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的眼光。只有这样,对以数字媒体为依托的赛伯文化的社会批判才不会变成空洞的抗议,对多重主体性的理想化也才不会过于天真而使任何有意义的社会建构都不可能、任何有价值的社会秩序都不存在。

围绕电脑、以电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媒体与文艺的关系的论争,不仅具有实践价值,而且富于理论意义。电脑文艺学正是在上述论争的推动之下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电脑文艺学的发展,是对传统文艺学的颠覆,还是促进了传统文艺学的更新?

笔者认为:从研究对象来说,电脑文艺只是人类文艺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以电脑文艺为研究重点的电脑文艺学只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在一定意义上,信息科技和传统文艺学是孕育了电脑文艺学的双亲。电脑文艺学如果真的有所建树的话,传统文艺学只会因此增辉,它应当将电脑文艺学当成自己的生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为电脑文艺学的每一进展感到高兴。

不过,如果我们注意到辩证的发展总是包含了对于传统的某种否定的话,那么,必须承认:电脑文艺学本身是对传统文艺学的一种挑战。

电脑文艺学具有和传统文艺学不同的理论前提:传统文艺学认为文艺是"人写"、"写人"、"人读"的。电脑文艺学虽然承认上述命题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成立的,却不认为它们天经地义,而主张随着时代的进步将视野逐渐扩大到电脑化的人类、智能动物和机器人的创造性活动。在现阶段,已提上研究日程的课题至少有:电脑被作为创作工具加以运用之后,人类的思维方式、作为特殊社会角色的创作者和鉴赏者的艺术活动受到什么影响?如何评价由随机程序自动产生的或由艺术机器人完成的"作品"?如何评价描写机器人心理的作品(如阿西莫夫的小说《我,机器人》等)?如何从生态伦理学的角色反思人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反观历史上那些以动植物为题材的作品?如何认识人的审美心理、探索灵感与顿悟等奥秘并向人工智能科学输送相关研究成果?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艺术作品的甄别、艺术专家系统的开发?等等。

电脑文艺学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现实和未来。换言之,它更多地关注那些正在社会生活中崭露头角、而且前程远大的新事物。传统文艺学通常给经典作品以青睐,援引它们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电脑文艺学虽然尊重经典的历史地位,但也注意到不少经典如今对于现代读者已经显得相当隔膜的现实。传统文艺学敬重大师,认定他们作为大师的前提说明了其观点具有不可移易的价值。电脑文艺学虽然承认大师对文艺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但却认为是诸多无名小辈试图超越大师的努力推动了文艺的进步。传统文艺学以经典作品的创作经验和文艺大师的金口玉言作为中心,据此树立自己的理论规范;而电脑文艺学则主张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边缘,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天地。理论的使命不仅是解释过去,而且包括预见未来。过去和未来统一于现实(当下的存在)。立足现实的条件,借鉴过去的经验,在思考未来的发展目标的同时,探寻实现上述目标的道路,这就是电脑文艺学给自己设定的任务。

在理论来源方面,传统文艺学十分看重历史上已有的文艺范畴和命题,而电脑文艺学则将文理结合部作为知识的新增长点。曾几何时,为了摆脱文艺理论作为意识形态之工具的阴影,我国不少学者将西方文论作为武库,想从中找到赖以安身立命的法宝。如今,为了摆脱关于"失语症"的神经性焦虑,众多学者又求助于本土的古典文论,企图从中觅得复壮剂。毫无疑问,他们的努力都有其历史价值。尽管如此,理论工作者不能不看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不仅适用于物质生产,而且也适用于精神生产。对文艺学来说,在现在生活中分明有一块可以长出新苗的沃土,这就是科技的现实应用。在80年代,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输入,曾给文艺理论带来了勃勃生机。当然,其时"平移"的方法所带来的缺陷不久便暴露无遗。我们从事电脑文艺学研究,正是要摆脱上述弊端,将理论创新建立在实际的、新鲜的创作经验和鉴赏经验上,一方面要防止食洋不化、食古不化的毛病,另一方面要注意生搬硬套科技术语、忽略文艺自身特点所可能带来的问题。电脑文艺由附庸蔚为大国的历程,同时是电脑文艺学成长壮大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理论工作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由于社会分工的影响,科技与文艺的对话存在某种障碍,多数文艺理论工作者对于科技的进步不太关心、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亟待改变。

就现实基础而言,电脑文艺学是以信息社会为安身立命之地的。信息社会有别于传统社会,但又是传统社会合乎逻辑的发展。作为信息社会三大主题的全球化、可持续性发展和知识经济,要么在传统社会中已露端倪,要么是基于传统社会所暴露出来的弊端的否定,要么是对于传统社会的狭隘眼界的超越。信息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不见得会和传统社会一样,文艺领域也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艺术家将不再是雇佣劳动者,信息化的艺术将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艺术生产虽仍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设备,但是,由于科技的进步,这些资金和设备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将大为下降,而人的创意、在生产过程中所应用的知识的地位则将大大上升。智能型艺术软件的开发将改变艺术活动的传统方式,使人机交互大为便利。由于信息网络日益发达,艺术产品的按需生产和分配将成为可能(目前所谓"按需点播"、"按需收视"只是其前导)。艺术产品模式化将和物质生产标准化一样成为过去,代之而起的将是柔性化生产。作为生活环境的电子空间将给艺术家带来许多新的体验,从而大大丰富艺术作品的内容。处在这样的时代,电子文艺学顺理成章地应该关注新问题、开拓新思路。它本身将随着社会变迁、科技进步而实现自我更新。

大学电脑论文篇4

关键词 平板电脑;在线学习;学习模式;企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04-03

Probe into E-learning Model based on Tablet PCs//Yang Ming

Abstract Tablet PCs have gained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because of their abundant function and easy portability. Tablet PC-based learning possesses the features of autonomy and universality, so tablet PC is a useful tool for e-learning.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es the features of Tablet PC-based learning and then demonstrates its feasibilities. In addition to a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forms of the tablet PC-based e-learning style, the author also introduces the environment for its application.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recommendation aimed to apply this learning style to enterprise training.

Key words tablet PCs; e-learning; learning style; enterprise training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在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教育信息化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是: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创新,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让教育信息化惠及全民[1]。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如何使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教育教学,未来工作重点之一应放在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对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的更新,并使学习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然而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当前信息化终端学习设备没有突破性变化,以台式计算机为主的学习工具与移动学习工具相比较有一定的局限性[2],这使得在线学习受到限制。在线学习是学习者使用计算机、平板电脑或手机等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学习的方式。由于现在的3G时代的来临以及WLAN无线网覆盖面的扩大,从而使在线学习不仅仅通过笨重的计算机,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或手机,更方便地实现移动式企业培训。与台式计算机相比,平板电脑在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和学习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有其特点。

1.1 学习过程的随意性

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模式理论上讲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在线学习。与传统的网络学习模式不同,平板电脑由学习者随身携带,处于移动状态中,学习过程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可以随时随地中断,学习过程是间断性的。

1.2 学习动机的自主性

学习者无需教师的组织,无需在统一的教学计划下开展学习,甚至课程的选择和专业的选择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动管理和自动评价中进行的,更充分地体现了学习者的自主性。

1.3 学习群体的广泛性

学习行为不再局限在学校围墙内的学生,可以将学习对象扩大到企业职工,扩大到社会学习者,成为企业培训的一种工具,并为现代社会终身学习提供技术条件。

2 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学习模式的可行性

2.1 学习成本低

从个人投资角度看,运用平板电脑的学习投资要比运用台式计算机节省25%左右。平板电脑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就够维护,系统安装过程简单,维护相对容易,维护成本低,安全性和防病毒方面的问题少。另外,平板电脑节能明显,电池续航时间长。

2.2 平板电脑更适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

1)方便携代。平板电脑要比任何其他种类的计算机都轻便,方便各类人员携带。

一是因为是触摸屏,没有键盘和鼠标(如果需要也可以连接无线键盘和无线鼠标),没有硬盘和光驱。

二是因为处理器等芯片耗能低,发热量不大,机器无需占用空间布置散热系统,相对节能,电池容量相对小。

三是系统程序、应用程序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数据文件容量很小,一般不需要结构复杂的硬盘,除了内存以外,大多数平板电脑使用高速存储卡作为外部存储介质。平板电脑质量仅有400克左右,很薄,很轻,启动迅速,比起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携带和使用都更为方便。

2)软件开发容易。以安卓系统为例,安卓系统架构采用了分层的架构。安卓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开放性,与之对应的软件开发的新产品很多,特别是教育培训类软件很容易推广和利用,加上采用后台数据支持,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现在已经开发基于安卓系统的Flash 11,与硬件兼容性和流畅性很好,视频运行流畅,稳定性相对好。

3)符合学习者的使用习惯。平板电脑系统启动快,用后不必“关机”,全天处于“待机”状态,非常适合移动条件下的学习。因为平板电脑使用触摸屏,加上安卓系统界面华丽,控制和设置相当简单和方便。各种软件的文字和图形在平板电脑在显示清晰生动。平板电脑重量轻,存储容易,可以取代书本,减轻书包的重量。平板电脑是触摸屏,加上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于安桌系统的界面,学生使用很方便。平板电脑可以手写输入,不但方便记录,还可以与书法、绘画、制图或美工设计等学习相结合,提高学习者的创作能力。

3 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学习基本形式

3.1 基于及时通讯软件的培训形式

1)手机短消息。企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介绍、课程安排、考试通知等都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来传播,还可以开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等学习活动。其主要优点是时效性强,方便快捷,容易记忆,可靠性强等。

2)微信。微信要比短信具有更方便的信息传递功能,方便于问题求解,可以发送语音,也可以利用微信发送通知、布置工作。

3)腾讯QQ短消息。QQ短消息包括了手机短消息和微信的所有功能。QQ短消息可以利用QQ群的强大功能,实现小组讨论、传递文件(包括图片、音频和视频),利用群邮件和群相册等功能交流和共享学习文件。

4)微博。微博方便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以学习内容为类开通某个培训课程的微博。学生也可以利用微博征求问题的答案,能够引起更多的学习者的讨论,微博的影响力更大。

3.2 基于浏览器的学习形式

平板电脑用户使用无线终端,经过电信的网关后可接入互联网,访问企业培训服务器,并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目前很多手机厂商都采用安卓操作系统,能很好地支持浏览器,加上3G通信协议的推出,在线学习在方便性以及服务质量上都将会发生空前变化。基于浏览器的学习形式,需要有针对性较强的Web资源,学习者能够方便地浏览相关的专业的培训网页,并且具有一定的交互和辅导功能,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资源。有的浏览器还可以记录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果,提出学习计划。

3.3 基于手机软件的“云计算”学习形式

这种学习形式需要开发与培训课程相对应的学习软件和“云”端数据资源。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使用不同的软件,并具有相应的评价功能。将大量培训资源和数据放在“分布式计算机”上,而不是平板电脑的终端上,这样降低了对平板电脑的技术要求,只要平板电脑在线,就可以轻松地开展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学习活动。

4 基于平板电脑在线学习环境

4.1 无线网络

平板电脑在线学习主要基于两种网络环境。

1)GSM网。现在3G网已经普及,中国联通运行的是WCDMA,中国移动运行的是TD-SCDMA,中国电信运行的是CDMA2000。不同的运营商使用的网络制式不同,对应不同的SIM卡,要注意平板电脑是否支持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制式。

2)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又称Wi-Fi。一般平板电脑都有内置无线网卡,只要有Wi-Fi热点就具备上网条件。因此,开展平板电脑的企业培训的关键性工作是建立无线网络。

GSM网都是电信部门提供的。近年来,中国移动也加大了Wi-Fi热点的建设,好多地方已经能够使用中国移动公共Wi-Fi网,有的图书馆、酒店、车站、机场、商场等场所Wi-Fi是免费提供的。随着我国WLAN的推广和免费使用,平板电脑在线学习将会变得越来越方便。

4.2 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

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学习主要有两个软件环境。

一是要有平板电脑终端学习软件,也就是平板电脑版的软件,或者开发基于系统浏览器的学习软件。在线学习的软件开发要根据企业培训规划,分析企业培训需求,设计软件模块,编写软件编码,最后运行测试。企业培训软件要按照职业或岗位培训包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开发。

二是要有后台数据支持,主要是学习资源管理和学习管理。学习资源是一个强大的系统,要对各类学习资源归类管理,不断丰富学习资源。

4.3 学习方法

依据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本质是以解决问题为学习导向。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手持平板电脑并组成学习小组,也可以运用QQ组成在线讨论组。学生担任的是积极的问题解决者,学生要通过触摸屏来明确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到哪里找学习资源?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设计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使学生掌握课本规定的知识,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传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放在重要的位置。

2)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就是依靠学习资源来促进个别化学习的实现。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来完成信息查询,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3]。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则是资源的开发者或组织者。在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各种学习资源应尽可能丰富,否则这种学习模式不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了解,对学习内容的制定,对学习资源的建立,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3)基于协作的学习模式。在协作学习模式中,每个学习者手持平板电脑与小组中其他成员进行对话、讨论和辩论,学习成果要通过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承担责任才能取得。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容易进行空间分组和进行小组讨论,既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协作学习,方便发送各类文件,也可以通过语言进行协作学习,将自己屏幕上的内容展示给其他学生看。

4.4 学习和培训管理

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管理主要针对在线学习者的管理,也包括企业培训的在职人员。管理内容包括考试信息、课程信息、培训信息、学习资源信息等内容;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学习计划、学习评价、课件、问题反馈等内容。在建设学习管理的同时,应统筹考虑学员操作技能与职业能力领域的考评。操作技能与职业能力领域的考评是指按规定的步骤或按自己设计好的程序,使用一定的考试软件去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目标的考核。

5 运用平板电脑开展企业培训的几点建议

5.1 加速基础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建设包括无线网络建设、企业培训资源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要逐步形成适应移动学习的基础环境。制定相关法规,国家、地方、企业、教育机构和相关组织应各负其责,尽早完善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管理制度和学习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建设,建立从企业培训计划到企业培训考评的全过程管理体系,研究企业培训对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作用,将基于平板电脑的企业培训逐步扩大到全社会的终生教育系统中。

5.2 加强基于平板电脑企业培训软件建设

普通网络培训与基于平板电脑的培训课程是有区别的,一是大多数平板电脑采用的屏幕分辨率与台式计算机不同,二是平板电脑需要使用触摸屏作为交互界面。因此,开发平板电脑培训软件主要有两个重要环节:电子培训教材开发和培训学习的服务。电子培训教材需要发挥行业和高校的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下,分工负责,也可以将电子培训教材建设任务安排给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导下开发平板电脑终端教学软件和学习管理软件,发挥专业教学委员会或学科教学研究机构,开发各学科、各类学校的教学软件平台。还要重视推广利用,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企业培训软件应该免费向用户提供。

5.3 加强培训资源建设

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模式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本特点,因此,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要注重教学资源建设,建立适用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各专业各职业各工种需要。教师注意运用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注意构建学生的信息素质和社会生存能力。要研究和开发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课件和网络课件,平板电脑的网络课程要考虑终端的技术特性,做好平板电脑的网络课程开发。学校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教学资源开发纳入常规工作,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为开发新的学习方式奠定基础。

5.4 注意开发基于平板电脑的培训方法

首先要提高管理者自身运用平板电脑的技能,特别是要掌握平板电脑的基本功能。其次要进行基于平板电脑的培训方法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践,研发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法。要重视研发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培训模式,提高在线学习对企业培训的支持。要用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学习模式改变企业培训的管理方式,改变企业管理方式,改变人力资本的增值方式。

6 小结

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学习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适合于移动学习和企业培训。但是,目前的基础还是很薄弱,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面的努力。笔者坚信,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学习对企业培训会发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永远不会停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M].北京:2011-10-17.

大学电脑论文篇5

关键词:电脑音乐、辅助理论教学探讨

电脑音乐一一c0mputerMusic属于现代科技领域里的多重性及交叉性应用学科(边缘学科)。广义的概念是指在创作、演奏、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使用电脑技术或设备的音乐;狭义的概念是指通过电脑、合成器、音源、采样器等设备进行编程,控制MIDI乐器或数字设备进行创作、演奏和制作的音乐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领域依靠电脑技术的支持都为本领域实现了自己在新时期的腾飞。音乐也概莫能外,依靠电脑音乐技术制作出来的音乐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但是.当今电脑音乐所指向的的重点都在纯艺术或纯商业音乐的研究、制作上,在把电脑音乐技术引入音乐教育课堂,特别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堂这一领域.还鲜有涉猎。

1高师电脑音乐课程和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1电脑音乐专业教育滞后

教育观念滞后于电脑音乐的发展,在以往,电脑音乐被视为商业性的,无学术价值.而且经费投入甚大,使得电脑音乐一直徘徊在专业院校门外;观念落后使得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缓慢.大多数高师院校近几年才开设电脑音乐课程,而现今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专业院校,他们的电脑音乐技术滞后于电脑音乐教学的要求。加上高师音乐系的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教师,电脑音乐的专业性与目标的师范性相背.教学效果不佳.专业建设缓慢。

1.2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滞后

过去我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授.都是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方式。不可否认,这一教学方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音乐工作者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但现在师范生的起点低、师生比例过大、理论课程的抽象性、音响效果的不定性,特别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几门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大大加深了教学难度。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

2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

电脑音乐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师资的循环短缺无法一时解决。但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找到切入点.即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这样既缓解了师资压力.避免了电脑音乐教学的专业艰深性,符合了高师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电脑音乐技术的推广运用和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电脑音乐技术可以起到一系列辅助作用。

2.1音乐软件Encore\Finale等专业绘谱软件;Kcakewalk音序器软件的利用

可以解决和声、复调、曲式等课程中大量的谱例提前准备.节省课堂老师抄写谱例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随时播放课前制作的任何音响范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讲解和实际音响效果.改变以往和声教学中.教师受到钢琴水平和多声部音域的限制.不能演奏的“哑巴和声”局面。T0NIc丕可以为旋律快速配置出四部及四部以上和声,用于课堂示范教学。

2.2CakewalkCubase、SqO1等程序的MIDI编辑制作功能的运用

在曲式分析、音乐欣赏上可以拆分、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地方,音乐的进行可以从任意小节开始.在任意节拍停止;通过音轨M、S、R功能.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任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电脑记录中看到独奏的所有次数设置;在复调课教学上,利用其强大的编辑功能,制作出任何一种复调音响效果.可以是独奏与乐队之间的.可以是乐器组与乐队之间的.也可以是乐器组与乐器组之间的。

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活生生的谱例讲解.可以在短时问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谱例.并对谱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从而能较全面地理解复调音乐的魅力。

2.3合成器软音源及硬音源音色库的运用

在配器常识课教学上.限于教学没备的缺乏和课程本身的技术性强的特点,光靠老师一张嘴、一套音响没备很难把一部配器手法新颖、音乐色彩斑斓的作品向学生作一个透彻的讲解。学生难以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作品作出理性的分析。通过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任何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在输入电脑后,通过简单的一些方法就可以剥离出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来专门倾听、分析它所运用的作曲、配器手法;可以让乐曲以任意速度播放;可以在作品任意一个节拍上准确开始、停止,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特殊音乐片段作反复分析、倾听。对一部复杂的配器作品,可以从单旋律开始逐步叠加或相反从全部声部的出现逐步递减的方式.透彻地对音乐进行综合分析。

3电脑音乐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探讨

3.1在作曲理论课上进行实践

在作曲理论课上,借助电脑音乐系统.可以把所有声部、所有的乐器一轨一轨地录入电脑.并且几乎所有乐器都可以用MID1键盘来演奏,既可以作曲叉可以是指挥还兼职演奏员,关键是学生能够马上听到自己作品的效果,进行MIDI编辑制作.效果处理和音频缩混.插入视频文件.输出并刻录CD。

3.2批改作业是一项重要且繁重的任务

对承担音乐理论课教学的老师来说.纯理论性地给学生批改作业.由于没有实际音响的比较向学生作解释.学生除了一些理论上的收获外.难以得到实际音响效果变化的信息。很难明白自己作业的症结所在。把电脑音乐技术运用到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过程中.让学生把作业输入软盘,教师针对实际音响效果优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给学生更科学,更满意的批改。

大学电脑论文篇6

关键词:脑电信号;相同步;个体差异

在控制运动脑电分类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运动心理学和脑机接口系统方面研究。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应用,通过利用运动员在大脑中想象所进行的各种运动,通过对脑电信号进行监测,提高训练效果。在脑机接口系统的应用,通过对不同的大脑控制运动意识产生脑电信号进行分析,提取出相应的脑电信号特征,利用一定的外部仪器,还原大脑的想象的运动,以达到对残障人士运动的辅助作用。

当今国内外对控制运动脑电信号分析和研究,基本上是把脑电信号作为一种特殊的信号,利用各种信号分析方法,例如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拉普拉斯变换、主成分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把脑电信号进行不同形式的变换抽取出特征。对控制运动脑电信号分析主要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分类准确率,特别是对于多种运动组合,分类准确率还不能达到实用的需求,二是对于相同的方法,如果被试者不同,分类准确率相差较大。

为了准确的提出想象运动的脑电特征,把脑电信号分析回归大脑的想象生理机制,是现在国内外对脑电信号分析的发展趋势。如今很多场合都需要进行身份认证,身份认证脑电研究和以往应用运动想象脑电信号进行BCI研究不同,以往的BCI脑电信号研究是分析不同受试者的脑电信号中的共同特征,从而提取出来投入运用,而身份认证脑电信号的研究,则是提取出能反映受试者本人和他人不同的脑电信号特征,从而达到利用此特征来找到该受试者的目的。

把相同步理论应用于脑电信号分析,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目前有许多方法去测量在信号xi(t)和xj(t)之间的同步,用于分析同步较普通的方法是经典的相干(一致性)Cohij(f)。相干函数由信号xi(t)和xj(t)(代表两电极i,j)的互谱密度函数得出,定义如下:

Si,j(f)=1N∑Nn=1Xin(f)Xjn(f)

另一种测量两个信号同步的量度是锁相值PLV(phase locking value),此方法仅考虑此信号的相位。

PLV= (3)

这里,Φi(t),Φj(t)是电极i,j的瞬时相位。这相位的计算可以通过希尔伯特(Hilbert)变换或复Gabor小波变换。在文献证明小波变换及希尔伯特变换的计算信号同步方面没什么差别虽然以上它不包含信号的幅度信息,但更适合测量脑电信号的同步现象。

本文所用脑电信号来源于江西科技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脑机接口实验室,受试者在实验室内,根据屏幕的指示,想象向左和向右运动,脑电获取装置会把受试者的脑电信号实时记录下来。通过对十个学生进行脑电获取和分析,计算脑电信号的PLV值,分析左右想象运动物理机制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对十个学生的脑电信号自我认证计算,结果表明利用PLV计算个体差异,能很好的认证出受试者,其准确率平均达到86%。(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信息中心)

本文受江西科技学院院级自然课题“基于相同步的个体脑电差异性研究”(编号XYKJ08YB02)资助

参考文献

[1]A. Pikovsky,M. Rosenblum,and J. Kurths,Synchronization – A Universal Concept in Nonlinear Sciences. Cambridge,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C.Carmeli,M.G.Knyazeva,G.innocenti,and O.De Feo. Assessment of EEG synchronization based on state-space analysis[J] .NeuroImage,2005,25:339-354.

[3]杨帮华 颜国正 严荣国. 脑机接口中基于小波包最优基的特征抽取[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39(11):1879-1882.

[4]吴小培,叶中付. 基于脑电四阶累积量的运动意识分类研究[J]. 生物物理学报,2005,21(5):364-369

[5]庄平. 脑电事件相关去同步化和同步化活动与运动相关性作业[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52-154.

大学电脑论文篇7

关键词:电脑音乐、辅助理论 教学探讨

电脑音乐一一c0mputerMusic属于现代科技领域里的多重性及交叉性应用学科(边缘学科)。广义的概念是指在创作、演奏、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使用电脑技术或设备的音乐;狭义的概念是指通过电脑、合成器、音源、采样器等设备进行编程,控制MIDI乐器或数字设备进行创作、演奏和制作的音乐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领域依靠电脑技术的支持都为本领域实现了自己在新时期的腾飞。音乐也概莫能外,依靠电脑音乐技术制作出来的音乐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但是.当今电脑音乐所指向的的重点都在纯艺术或纯商业音乐的研究、制作上,在把电脑音乐技术引入音乐教育课堂,特别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堂这一领域.还鲜有涉猎。

1高师电脑音乐课程和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1电脑音乐专业教育滞后

教育观念滞后于电脑音乐的发展,在以往,电脑音乐被视为商业性的,无学术价值.而且经费投入甚大,使得电脑音乐一直徘徊在专业院校门外;观念落后使得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缓慢.大多数高师院校近几年才开设电脑音乐课程,而现今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专业院校,他们的电脑音乐技术滞后于电脑音乐教学的要求。加上高师音乐系的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教师,电脑音乐的专业性与目标的师范性相背.教学效果不佳.专业建设缓慢。

1.2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滞后

过去我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授.都是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方式。不可否认,这一教学方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音乐工作者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但现在师范生的起点低、师生比例过大、理论课程的抽象性、音响效果的不定性,特别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几门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大大加深了教学难度。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

2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

电脑音乐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师资的循环短缺无法一时解决。但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找到切入点.即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这样既缓解了师资压力.避免了电脑音乐教学的专业艰深性,符合了高师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电脑音乐技术的推广运用和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电脑音乐技术可以起到一系列辅助作用。

2.1音乐软件Encore\Finale等专业绘谱软件;Kcakewalk音序器软件的利用

可以解决和声、复调、曲式等课程中大量的谱例提前准备.节省课堂老师抄写谱例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随时播放课前制作的任何音响范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讲解和实际音响效果.改变以往和声教学中.教师受到钢琴水平和多声部音域的限制.不能演奏的“哑巴和声”局面。T0NIc丕可以为旋律快速配置出四部及四部以上和声,用于课堂示范教学。

2.2 Cakewalk Cubase、SqO1等程序的MIDI编辑制作功能的运用

在曲式分析、音乐欣赏上可以拆分、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地方,音乐的进行可以从任意小节开始.在任意节拍停止;通过音轨M、S、R功能.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任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电脑记录中看到独奏的所有次数设置;在复调课教学上,利用其强大的编辑功能,制作出任何一种复调音响效果.可以是独奏与乐队之间的.可以是乐器组与乐队之间的.也可以是乐器组与乐器组之间的。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活生生的谱例讲解.可以在短时问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谱例.并对谱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从而能较全面地理解复调音乐的魅力。

2.3合成器软音源及硬音源音色库的运用

在配器常识课教学上.限于教学没备的缺乏和课程本身的技术性强的特点,光靠老师一张嘴、一套音响没备很难把一部配器手法新颖、音乐色彩斑斓的作品向学生作一个透彻的讲解。学生难以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作品作出理性的分析。通过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任何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在输入电脑后,通过简单的一些方法就可以剥离出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来专门倾听、分析它所运用的作曲、配器手法;可以让乐曲以任意速度播放;可以在作品任意一个节拍上准确开始、停止,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特殊音乐片段作反复分析、倾听。对一部复杂的配器作品,可以从单旋律开始逐步叠加或相反从全部声部的出现逐步递减的方式.透彻地对音乐进行综合分析。

大学电脑论文篇8

喜欢你,CFan网站!

诺顿和卡巴斯基的误杀门事件

  杀毒有技巧,反病毒专题 推荐指数:

.cn/zhuanti/shadu

所有病毒,都把你看透,除得粉碎!

最新病毒安全资讯arp病毒auto病毒番茄花园病毒木马病毒QQ病毒冲击波病毒

AV终结者 防杀有招

.cn/zhuanti/avzjz

近日,新病毒“AV终结者”的迅速传播引起了国内外杀毒厂商的高度重视,其“忍者”般的隐蔽手段、强悍的杀毒软件破坏功能让众多电脑用户陷入“网上裸奔”境地……

AV终结者查杀AV终结者症状全面解决方案A强力在线查杀

 卡巴斯基爱好者专题 推荐指数:

.cn/zhuanti/kaba

你是粉丝吗?别着急举手,爱它,就多了解它。

卡巴斯基相关动态激活码使用秘笈

将好东西丢进光盘,光盘刻录教程

.cn/hardware/zhuanti/keluzt

买了刻录机后,很多好东东都可以刻了!大大提工了电脑空间。况且,一台刻录机也不比光驱贵多少,选择一款好产品、如何刻录好光盘是多么重要啊!

精品导购 刻录机测评 光存府导购 超实用CD、DVD刻录教程

论坛万花筒

DIY温度监测机箱风扇调速器

飞天手机彩铃便利店打造求铃第一帖

木棉花开

两只蚊子的爱情

关于最近出现关闭杀毒相关窗口与IE的一种病毒的清理办法

中了1966年病毒

Windows常见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毕业后才明白的15件事(经典)

大学的四年生活感悟

博墅欢乐游

史上最盗版的明星脸!

在Windows下给新硬盘分区图解

寻求高手帮助:新建文本文档就死机

知根知底 远程破解盗窃QQ密码的内幕

下辈子还是做只猪

让管理员晕倒的十个网名

保证最强逗MM开心的短信

用PQ 8.05中文版分区的图解

Google笔记本常见问题解答一:使用入门

喜欢是两个字,爱是一个字

CFan领奖台

论坛优秀版主:

潜龙:学海无涯网作舟!非常高兴又在这里跟大家见面了。我来CFan大家庭一年多了,认识了不少电脑技术超牛的朋友。稀饭学堂是计算机爱好者的大本营,展现才华的好地方,掘取知识的聚宝盆,可以零起点学习与交流各类计算机知识。有点心动了吧?赶快加入我们吧!

honglian72:几年前,电脑对于我来说还是奢华品,除了简单的打字,其他的我都不敢动。后来我发现同事桌上的CFan,便迫不及待地借回家学习。太有用了!于是我开始订阅。几年过去,我电脑水平大有长进,比起大家我还是个极菜的菜鸟,但是,我会一天比一天更精彩!

836:CFan大舞台,汇聚你我他。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百年修得同船渡,前生的一万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希望我们这些有缘人从天涯海角走到一起,相互帮助。

论坛优秀会员:

翠袖不胜寒:在CFan灌水几乎成为我每天上网必做的一件事。三年来我结识了很多好友,畅所欲言,引为知己。以前电脑一出问题,我向来求人不求己,也不爱看电脑杂志。去年开始,我收到杂志社寄来的杂志,文章风趣幽默,寓教于乐,互动性强,太可爱了!感谢CFan,给我的业余生活抹上多姿的色彩!

Wenshichun:2000年得益于CFan的帮助,对电脑一窍不通的我独自选购了生平第一台电脑。今年初我醉心于论坛的各种活动,面对妻子埋怨的眼神和CFan无比的诱惑,选择真的很痛苦……还好妻子最后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她悄悄在论坛上发帖祝我生日快乐,论坛的斑竹和网友们也毫不吝惜地给了我们最美好的祝福。看到帖子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CFan领奖台

论坛优秀版主:

潜龙:学海无涯网作舟!非常高兴又在这里跟大家见面了。我来CFan大家庭一年多了,认识了不少电脑技术超牛的朋友。稀饭学堂是计算机爱好者的大本营,展现才华的好地方,掘取知识的聚宝盆,可以零起点学习与交流各类计算机知识。有点心动了吧?赶快加入我们吧!

honglian72:几年前,电脑对于我来说还是奢华品,除了简单的打字,其他的我都不敢动。后来我发现同事桌上的CFan,便迫不及待地借回家学习。太有用了!于是我开始订阅。几年过去,我电脑水平大有长进,比起大家我还是个极菜的菜鸟,但是,我会一天比一天更精彩!

836:CFan大舞台,汇聚你我他。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百年修得同船渡,前生的一万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希望我们这些有缘人从天涯海角走到一起,相互帮助。

论坛优秀会员:

大学电脑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学风建设,电脑管理,游戏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电脑开始进入高校学生宿舍,这虽给广大同学的科研、学习带来了便利,但在电脑寝室化进程中也引发出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学生买电脑原本都有“只为学习”的目的,但拥有电脑之后并非人人都实现了这一初衷;电脑进宿舍在很大程度上也给宿舍管理工作增添了不少新的困难。高校学生宿舍不仅是大学生生活、休息和活动的场历,也是大学生接受“再教育”的地方,因此宿舍素有“第二课堂”之称。如今,学生宿舍使用电脑问题日益突出,打乱了不少学生原有的生活规律和学习方式。[1]

一、从学生学业成绩看出来的问题

本年级学生2008年12月份参加国家英语四级考试,通过113人;2009年6月份参加国家英语四级考试,仅通过20人。而在此期间年级电脑总量由原先的不足50台升至超过100台。在上学期综合成绩统计中,本年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排名后20名的同学无一例外都拥有自己的电脑,这些同学挂科多游戏,平时也常“翘”课,据观察这部分同学大部分的时间“躲”在宿舍里玩电脑游戏,常常是通宵达旦,甚至是废寝忘食。

二、都是电脑游戏惹的祸

根据研究[2],如果大学生玩电脑游戏的时间越长,大脑就会分泌越多的多巴胺,身体就会越来越适应大剂量的多巴胺,同时又反过来更加需要不断刺激大脑以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于是就表现为更长时间的玩欲,最后导致上瘾。 1.电脑游戏本身具有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使其具有超常的思维活动性、娱乐性和吸引力。许多电脑游戏在设计上非常有技巧,这些技巧使得游戏者流连忘返而容易上瘾。2.游戏者本身存在的心理缺陷。[3]几乎每个人都玩过扫雷这个游戏,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上瘾。大学生性格、心理、人格上的差异,使得某些学生成为易感人群。根据调查,严重的上瘾者往往具有下列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焦虑、警觉、自卑。3.电脑游戏具有娱乐性,这种娱乐工具的震撼力和吸引力使得某些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精神依赖性。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形成了很强的压抑感,不知道如何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更不知道如何判断和选择娱乐。到了大学之后,环境的变化、学习的压力,使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问的沟通不多,学校和社会又没有提供充足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以及学校管理的有限性,部分学生就开始玩电脑游戏。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无论学生的成绩或行为的表现好坏,都需要别人的尊重与承认,需要成功与满足站。当某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这些基本需要时,他们就会在电脑游戏中去寻找。这种追求短期享乐的行为游戏,带来了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疏离、自我认同的降低,导致心理的紧张和焦虑。虽然游戏中设计的情景是虚拟的,但是那种过关斩将的成功感却是真实的。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以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多次的恶性循环导致了自信心的减弱,而电脑游戏中获得的“英雄感和胜利感”等则填补了自身追求的所谓“成就感”,是对自己所谓“理想”的追求,也是对学校家庭的反叛,是对平时不满遭遇的发泄,是自己好奇心虚荣心的满足,并成为唯一可以在同学中炫耀和值得自信的因素,所以玩电脑游戏在不知不觉中上了瘾[4]。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脑进学生宿舍已是大势所趋[5],对此采取“封、堵、禁”等手段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只能在宣传教育、正面引导和加强管理等方面多下功夫[6]。在调查研究及充分听取广大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计算机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健全的管理网络

引导学生个人电脑的正确使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我们可以建立以宿舍营理工作者、专业教师、辅导员、社团、班干部为网点的管理网络。在这一网络中宿舍管理工作者以日常管理为主;辅导员则以思想教育为主;专业教师以技术指导为主;班干部则以信息反馈为主;而微机协会、电子协会等学生社团则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通过这样一个网络,由各方共同协作,多管齐下,及时发现井纠正存在的问题,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信一定能引导学生管好、用好、学好电脑。

2、加强管理与强化教育相结台

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玩电脑游戏和VCD影碟等娱乐活动的时间占了电脑使用时间的80%,学生个人电脑这种“非正常”运行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对电脑的简单操作掌握得很快,但缺乏应用深度,加之影碟和电脑游戏能带给大学生们深刻的感观刺激和情感娱乐,久而久之着迷于此的大学生们就误把“非正常”运行当成了“正常”使用。对此单向地建立一种管理制度其约束力仍然是有限的,因而建立一套完备的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机制游戏,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学生深人学习电脑知识的兴趣,这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尝试的,对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学生宿舍管理部门和有电脑的同学签订管理协议,实行电脑使用许可制度、电脑进出宿舍登记制度,并对电脑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和通报。(2)充分利用各学生宿舍内的宣传栏,定期刊出一些有关电脑应用、管理的栏目,以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之用,引导学生的兴趣向电脑应用纵深方向发展。(3)在每年定期举办的校园文化节中增设寝室间电脑绘画、软件制作等竞赛项目,并开展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电脑知识活动(如在毕业班学生中开展个人上网求职等活动),这些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可把学生的兴趣从玩电脑游戏等非正常使用中转移到对电脑知识的学习上来。

3、从现代化的教育学角度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生命伦理观和信息伦理观是今年针对新形势提出的新理论[7]。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在体验便捷、高速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一些人不得不面临信息过剩和信息荒漠两类现象的困扰。加强大学生生命伦理观和信息伦理观教育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通过生命伦理观的培养和强化,使得当代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生命观。通过信息伦理观培养和强化使其掌握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应对能力、信息输出能力及信息时代中的社会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岳银芳.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浅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4)

[2]林绚辉.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l0(1):74—77.

[3]易银沙,吕媛,邓昶,张漪丽.大学生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状况与网络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魏文风黄祖光秦雄炜崔亮.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调查及网络上瘾程度的调查报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年

[5]姚应水,高尘,周访华,金岳龙,王珥梅,叶冬青.首席医学网.2006年11月09日

[6]诸凤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原刊期号】200102.【原刊页号】45~47

[7]康美娟,李湖生.《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念6月第17卷第3期

大学电脑论文篇10

台湾刑法制定公布于1935年,施行迄今,已逾六十余载。其间社会情势变迁,国民生活形态,各国刑法思潮皆有变动,以六十余年以前之刑法施用于今日,或有未能称心如意之感。但以“法律一经制定完成,即已落于时代之后”,故欲强求完全合乎时宜之立法修正,殆为事所不能。此观德国旧刑法1871年公布未久,即有修正之倡议,其间历经1909年-1969年

诸草案或对案,最后始于1975年1月1日实施新刑法,自其旧刑法至现行新刑法之间,经过时间104年,公布重要草案15次,足见其审慎之一斑。

1974年台湾(司法行政部)宣布进行全面修正刑法,广征各方意见,并收集德、奥、日、法、意、美各国刑法资料,通盘检讨,揭示修正五大原则,即(一)刑法基本理论之抉择;(二)当前政府政策之配合;(三)当前社会需要之因应;(四)固有伦理道德之兼顾;(五)有关特别刑法之兼并,旋即组织刑法研究修正委员会,聘请实务界人士及学者,为研究修正委员,共同集会审议,自1974年至1983年完成修正草案,计修正220个条文,增订54个条文,删除11个条文,修正幅度不可谓不大。然于刑法修正案提出后,立法部门之审议进度极为缓慢。在1980年至1995年间,刑法经“插队”排入议程作局部零星修正者两次,1992年5月修正第100条,1994年元月修正第77条至第79条并增订第79条之一条文。前者关于普通内乱罪之规定,从严规范其构成要件,具有重要意义。后者关于假释制度之修订,立法品质不良,其第77条第3项,立法部门自创所谓“强制诊疗”处分,不仅涵义不明,且不问妨害风化各罪之类型如何,凡属触犯刑法分则(条文尚且漏“第二编”或“分则”字样)第16章之罪者,一律非经强制诊疗不得假释,于法理及执行上均感谬误。综观刑法修正案总共将近四百条文,多年来仍停留于一读中,欲待完成修正程序,诚不知何年何月。

然因台湾地区正推动成为亚太营运中心,台湾地区已由工业化、商业化迈向全面资讯化的社会,普遍使用电脑的结果,电脑犯罪的问题,也随时存在。换句话说,电脑犯罪与电脑应用存在有如影随形的关系。电脑的应用范围越广,电脑犯罪案件也就越多,犯罪手段也越复

杂,造成的损害也随之扩大。电脑犯罪一旦发生,首先面临的就是适用法律的困难。就现行刑法言之,形成法律适用的盲点。电脑犯罪的立法显得特别有急进性,因此在1995年12月26日立法委员提议优先完成刑法修正案有关电脑犯罪部份条文之立法程序,经审查完毕,就刑法第220条、第315条、第318条之1、第318条之2、第322条、第339条之1、第339条之2、第352条加以修正,并于1997年9月25日上午三读通过后公布实施。

二、电脑犯罪与刑法

本次“零星”修正之重点,在于增修所谓电脑犯罪之条文,对于日新月异之科技产品,利用电脑所产生的新型犯罪,赋予明确的法律规范,展现了刑法与时俱进的新精神,对于建构资讯化社会所需的法制环境,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所谓电脑犯罪,在学术研究上,并无一定之定义,目前大都采用广义的解释,即“凡犯罪行为系透过电脑之使用或对电脑本身所造成之损害皆属之”(Computer crime is defined as broad a way as possible,and includes all crime perpetrated through the use o

ff computer and all crime where damage is done to computers)。也有学者认为,电脑犯

罪系指“与电脑有关的犯罪行为”(computer related crime)[1];或指,凡犯罪行为与电子资料处理有关的现象即是“电脑犯罪”,惟因电脑犯罪的过程中,电脑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仅是犯罪工具,受害者或者是证物。因此,亦有学者主张电脑犯罪应是“任何在犯罪、调查或过程中,必须具备特别电脑技术知识的不法行为”。

虽然多数学者均已采用“电脑犯罪”一词,以定其在电脑领域中所发生之犯罪型态,但是迄今仍有不少学者,认为应以“电脑滥用”(computer abuse)一词代之。惟此学者系自保护资讯科学之观点,认为,假如使用“电脑犯罪”一词,无异系对电脑的一种歧视,且易使吾人

对电脑产生错误的观念,或对电脑的使用产生排斥与疑惧,进而影响电脑之正常使用与进展[2]。

按电脑犯罪固属电脑滥用所衍生的犯罪行为,但是因电脑滥用之行为尚可能包含一些非属犯罪之不法行为,如非法刺探或泄漏电脑资料,而侵害个人隐私权或人格权等,然而,在台湾现有刑事法律中,因秉持罪刑法定主义之结果,使大多数的电脑犯罪或电脑滥用行为,很难在现有的刑法体系中予以全部包括规范,即在打击以电脑为犯罪工具之新的犯罪类型出现法律适用的漏洞。

三、电脑犯罪立法内容

本次修正刑法增列电脑犯罪的内容如下:

(一)增列图书、照像、录音、录影或电磁纪录以文书论的规定,并将准文准扩及于刑法各章有关一般文书的规定。同时增列有关“电磁纪录”的意义界定。

修正条文:条220条在纸上或物品之文字、符号、图画、照像,依习惯或特约,足以为表示其用意之证明者,关于本章及本章以外各罪,以文书论。

录音、录影及或电磁纪录,藉机器或电脑之处理所显示之声音、影像或符号,足以为表示其用意之证明者,亦同。

称电磁纪录,指以电子、磁性或其他无法以人之知觉直接认识之方式所制成之纪录,而供电脑处理之用者。

原条文修正为第1项,又,纸上或物品上之图画或照像,虽非文书,但依习惯或特约,足以表示其用意之证明者,亦复不少,其与公共信用关系密切,〖FJF〗爰〖FJJ〗并增订

“图画”、“照像”以文书论之规定,以处罚其伪造、变造之行为。

其次,近代社会对于录音、录影、电脑之使用,日趋普遍,并渐用以取代文书之制作,且与公共关系密切,已为社会征信所需要,现行刑法关于文书之保护采实质主义,录音依其声音,录影依其影像,电脑依其符号,均可表现主体之用意,与文书同样具有保护公共信用之作用,如有伪造、变造行为,有加以处罚之必要,特增列第2项,将“录音”、“录影”、“电磁纪录”亦视为文书之规定,已应实际需要。另参酌日本刑法第7条之2立法例,增列第3项有关“电磁纪录”之界定以杜争议。又本条文所指文字、符号、图画、照像、录音、录影或电磁纪录之使用,在社会上已日趋普遍,其重要性不亚于一般文书。参酌本法第134条之立法例,将本法原规定“关系本章之罪”,修正为“关于本章及本章以外各罪”以期扩及本法第103条第2项、第107条第1项第2款、第115条、第115条之1至第115条之5、第315条及 第332条有关文书之规定,以应需要。

按文书之为刑法保护对象,其目的在维护公共信用及社会交往、交易之安全,倘越此范围自不属刑法规范之内容,准此以解,成为刑法上犯罪客体之文书系指于有体物上记载一定意识或观念,且具有性足为表意之证明,即为文书。又因使用符号,具有一定之法则,有时可代替文字供表明意识之用,故亦视同文字[3]。电脑软件储存资讯方式即将资料译成电脑能阅读与记忆之符号,储存在磁带或磁碟等电磁记录物上,不论其资料之性质为人事、财务或其他需要大量记忆之资讯,均可列为刑法保护对象,无庸置疑;惟磁带记录物的结果,在外观上无法辨识出其储存的内容,从而仅将储存资讯破坏、涂销,就磁带即有体物本身并未遭受任何损伤而言,物之毁损罪当然无法成立,如再不视其具有文书性质,将使法的公平性受到打击,更何况此种情形与将纸张上文字涂销而未毁伤纸张之现象,本质上并无不同,故承认其为毁损文书罪应不失法之妥当性的存在。

又无制作权人对于该磁带上所储存之程式予以纂改或无变造权人进行变造,使与原记录相异之情形发生时,因电磁纪录物可视为文书之一种,故成立伪造、变造文书罪应无疑义[4]。又因电脑之特质,而打进卡带或磁带之情形,或在无授权情形下,更换卡片,在卡片或磁带上加打其他的孔等行为均足以构成伪造、变造文书罪。在输出的阶段同样亦可成立

,如未经授权他人名义为电脑资料之调查,或改编与作成名义人之指示相异之程式,但以作成名义人之名将结果输出或因输出而更改调查结果及无输出权限等等情形均构成伪造、变造文字罪[5]。

(二)增列“图画”为妨害书信秘密罪的客体,并增设“无故以开拆以外之方法窥其内容”的处罚规定,用以规范以科学仪器窥视文书的情形(第315条)。

修正条文:第315条无故开拆或隐匿他人之封缄信函、文书或图画者,处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罚金。无故以开拆以外之方法,窥视其内容者,亦同。

增列图画为保护客体,并简化原规定文字及修正罚金额。

增设“无故以开拆以外之方法窥视其内容”之处罚规定,并紧接以原条文之下,列为原条文后段,以应实际需要,并得规范以电子科学仪器窥视文收情形。

(三)增设无故泄漏因利用电脑或其相关设备知悉或持有他人秘密的处罚规定(第318条之1)。

修正条文:第318条之1无故泄漏因利用电脑或其他相关设备知悉或持有他人之秘密者,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千元以下罚金。

现行刑法妨害秘密罪之处罚对象限于医师、药师、律师、会计师等从事自由业之人,依法令或契约有守因业务知悉或持有工商秘密义务人及公务员、曾任公务员而其有守秘密义务之人,似不足以规范其他无正当理由泄漏因利用电脑及其他相关设备知悉或持有他人秘密之行为,故增列本条规定。

(四)增设利用电脑或其他相关设备犯泄漏职务上或业务上知悉或持有他人秘密罪的处罚规定(第318条之2)。

修正条文:第318条之2 利用电脑或其相关设备犯第316条至318条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就职务上或业务上有守秘密义务之人,如利用电脑或其相关设备为泄漏行为,由泄漏范围因电脑的大量储存功能,所造成之损害亦较传统犯罪为大,有加重其处罚之必要,故增列本条规定。

以上三种犯罪类型统称为资讯犯罪。盖电脑资讯的内容或牵涉个人之隐私,或涉及工商经济之商业秘密(trade secret),故行为人以不法之方法刺探、窃用或〖HTXL〗*:〖HT〗

集储存在电脑中之电脑程式或资讯,其侵害性及违法性均足非难,尤其关系商业秘密部分,更与经济范围息息相关,不可不加以重视。

现行刑法对于电脑资讯犯罪并无直接处罚之规定,有学者认为,现行刑法妨害秘密罪之客体

限于封缄之书信或文书;泄漏业务上他人秘密之主体,限于医师、药师、律师及会计师等从事自由业之人,因此,电脑程式设计者及操作者泄露有关工商业秘密之电脑资讯,现行法不足以因应,而有另外立法加以保护之必要[6]。

电脑资讯犯罪,其犯罪类型应属于“利益窃盗”,传统上并不为刑法规范之内容而仅属民事救济范畴,惟科技的进步,电脑软件所储存之资讯其无形价值更高,因此,刺探、泄露该资讯之危害性亦较传统犯罪来得深远,职此之故,此种利益窃盗方式仍应纳入刑法规范为宜

[7]。

(五)将窃盗罪的客体“电气”修正为“电能”,并增列“热能及其他能量或电磁记录”亦以动产论(第323条)。

修正条文:第323条电能、热能及其他能量或电磁纪录,关于本章之罪,以动产论。

关于“电气”二字,现行立法例,例如电业法第2条、第4条、第9条第3款等,均用“电能”而不用“电气”,爰配合修正如上。

另外,增列“热能及其他能量或电磁纪录”关于本章之罪,以动产论之规定,以应需要。

(六)增设不法利用自动付款或自动收费设备罪的处罚规定(第319条之1、第339条之2)。

修正条文:第339条之1意图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由收费设备取得他人之物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三千元以下罚金。

以前项方法得财产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第339条之2意图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由自动付款设备取得他人之物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万元以下罚金。

以前项方法得财产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按目前社会自动付款或收费设备之应用,日益普遍,如以不正方法由此种设备取得他人之物或得财产上不法利益,不特有损业者权益,而者破坏社会秩序,有加处罚之必要。

惟其犯罪情节,尚属轻微,特增订处罚专条,并就取得财物及得财产上不法利益之情形,分为二项规定,以应社会需要。

(七)增设以不正方法将虚伪资料或不正指令输入电脑或其相关设备,制作财产之得丧变更纪录,而犯诈欺罪的处罚规定(第339条之3)。

修正条文:第339条之3意图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不正方法将虚伪资料或不正指令输入电脑或其相关设备,制作财产权之得丧、变更纪录,而取得他人财产者,处七年以下

有期徒刑。

以前项方法得财产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得之者,亦同。

在电脑犯罪型态中,利用操纵电脑,而诈得财产上不法之所有或利益,系电脑财产犯罪最普遍的现象。如行为人以诈术操纵电脑,使之作出错误的处理结果,致使他人陷于错误,而交付财物是。但此之所谓诈术,与传统诈欺犯罪之诈术,本质上虽无不同,但由于电脑诈欺犯罪,系利用电脑软件体之程序及硬体之操纵,使电脑产生错误的处理结果,而达其诈取物之目的,故其诈欺方法,则与传统之诈欺手段有殊。因此行为人如故意输入不实或不完整之电脑资料,或纂改电脑程式,或擅自使用不当之电脑程式,使电脑产生错误之处理结果,均可谓之诈术。

电脑操纵使用诈术之结果,有单纯使“电脑”陷于错误者,如行为人以诈术操纵电脑作出错误之处理结果,而无使他人陷于错误而处分财物是。此时因非使“人”陷于错误,故与诈欺之构成要件有间,自无适用现行刑法诈欺罪之余地。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爰参酌日本现行刑法第246条之2立法例增列处罚专条规定。

(八)增订干扰他人电磁纪录之处理,足生损害公众或他人的处罚规定,以规范诸如利用电脑病毒或以程式透过电脑连线系统内进行复制,占据记忆体容量,而干扰电脑正常动作动能之

情形(第352条第2项)。

修正条文:第352条毁弃、损坏他人文书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万元以下罚金。干扰他人电磁纪录之处理,足以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者,亦同。原条文修正为第1项,并修正罚金额。

另外,电脑软件是储存资料的记忆体,其重要性及无形之价值无以比拟,如电磁纪录遭到破坏,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对于干扰他人电磁纪录之处理,足以影响电脑正常之运作,例如以“电脑病毒”方式,及利用程式透过电脑连线系统内进行复制,占据记忆体容量,干扰电脑之正常运作功能,如其情形,足以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时,有以刑罚加以规范的必要,爰参酌美国纽约州法第156-20条及西德刑法第303条b之立法例增列第2项规定,以应需

要。

四、结论

电脑的使用已近数十年,然而有关电脑犯罪的法律一直到1978年才开始于美国的亚利桑纳与佛罗里达州实施。次年其他各州才陆续制定有关电脑犯罪的法律。美国国会也讨论拟定“联邦电脑犯罪法”(Federal Computer Crime Law)[8]。足见电脑犯罪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由于资讯时代的到来,使用电脑的必然性加上电脑本身的特质,使得利用电脑达到犯罪目的之犯罪型态与结果和传统刑法上之犯罪大相迳庭。电脑犯罪基本上是属于高智慧型之白领犯罪,但因电脑软件、磁带、磁碟等等电脑磁记录在现行刑法上解释的困难,以及电脑犯罪

者心态之改变,或没有犯罪感,或因自己利用高科技打败电脑的成就感淹没其犯罪感[9]。电脑犯罪立法的完成,必为刑事立法及有效遏止电脑犯罪带来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台湾中山大学 责任编辑/刘守芬)

注:

[1]对于“与电脑有关之犯罪”,美国学者所使用之名词,至为分歧,归纳起来计有:(1)电脑滥用(computer abuse),(2)借电脑协助之犯罪(computer assisted crime),(3)与电脑相关之犯罪(computer reated crime),(4)电脑犯罪(computer crime),以及(5)电脑诈欺(computer fraud)等。

[2]林山田著:《电脑犯罪与刑法》,载法务通讯杂志社(台北),1982年7月电脑犯罪问

题研讨会实录第26页。

[3]韩忠谟著:《刑法原理》,1981年5月自刊本第231至234页参照。

[4][5]反对说者认为伪造私文书应只限于“有关权利、义务或事实证明之文书”,故电脑程式或只记忆程式语言的记录物,如为伪造行为应不构成伪造文书。参阅黎翠莲译:《电脑犯罪与刑事法》,刊法务通讯第1167期,第2版,译自坂仓着:“现代社会と新しい刑法理论”(1980年7)。

[6][7]林永谋著:《电脑犯罪与刑事法上之问题》,载法令月刊(台北)第35卷第7期第10页198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