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前台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2 16:26:24

新来前台工作计划

新来前台工作计划篇1

一、总体要求

以打造“创新型、高产型、生态型、融合型、服务型”等五型平台为抓手,以“两底线两降低四提升”为目标,以“开展一次调查、编制一个规划和实施六大行动”为主要任务,全面提升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综合发展水平。

二、主要目标

(一)两底线。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平台,守住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工业用地规模两个底线。

(二)两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两个指标降低。

(三)四提升。亩产效益(含产值、税收)、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产值占全市比重、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特色产业占比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等四个指标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一次全面摸底调查。

开展一次全市工业经济全面摸底调查,对全市现状工业用地的规模、布局、实际使用功能(按工业功能使用、发展创新型产业、挪作他用及闲置等情况区分)等进行调查,分区、县(市)及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全面摸清工业用地家底。开展全市工业企业实际用地和工业产出情况摸排,对全市工业企业的分布、实际利用土地、生产经营状况等建立名录库,与现状工业用地情况进行比对、梳理,全面系统掌握我市工业企业现状,并对照《杭州市产业结构调整能效目录》,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产品质量等不达标企业,建立“一企一档”,为分年度制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打好基础。(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二)编制一个规划。

结合“两底线”要求以及“亩产效益”提升标准,测算至2020年我市工业用地总保有量、发展创新型产业的用地数量,制定全市工业用地布局规划,统筹确定各区、县(市)及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新增工业用地布局,分区块明确用地功能布局,引导工业用地合理利用,重点向城东智造大走廊、城西科创大走廊倾斜。完善用地布局的动态协调机制,搭建部门间信息联动途径,探索建立工业用地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实现项目—用地—产出信息实时关联。(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三)实施六大行动。

1.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全面整合提升行动。落实省、市有关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文件精神,分类整合各类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

(1)整合托管型。以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整合相邻的工业平台或以“一区多园”模式托管工业平台。

(2)转为创新型。对主城区的工业功能区,逐步淘汰转移区内“低、小、散”工业企业,发展以设计、研发为主的创新型产业或低污染、高产出的都市型工业,将其整体转型为创新型园区。对转型为创新型园区的工业用地容积率可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不设上限。

(3)保留提升型。对用地具有一定规模、产业有特色、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工业功能区予以保留,围绕特色产业,推动其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对此类工业平台,以盘活存量用地为主,发展特别好的可适当新增工业用地。

(4)逐步退出型。除前三类工业平台外,其余不再新增工业用地,工业平台内企业淘汰转型后盘活的用地作为乡镇其他功能性用地。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2.淘汰落后产能行动。编制下达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对照《杭州市产业结构调整能效目录》,制定淘汰改造落后产能及“低、小、散”问题突出企业名单,以造纸、化工、纺织、印染、建材等行业为重点,明确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落实责任主体,制定市、区联动配套政策,加强市级部门督查力度。(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3.亩均效益提升行动。制定针对各类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的年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考核指标。明确增量准入标准,动态调整各类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新增工业用地准入指标。制定实施存量土地盘活方案,确定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利用土地的年度计划。建立分类管理目录,全面建立企业综合评价和分类管理制度,动态调整综合评价A、B、C、D类企业名单,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优势行业、优质企业集中集聚。(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4.特色产业培育行动。

(1)制定各类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准入负面清单,不再引入负面清单内的产业。

(2)做强主导产业。各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势,明确2—3个特色产业,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引入龙头企业和高端要素,整合现有资源,推动特色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3)谋划未来产业。瞄准科技创新前沿,引进培育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增材制造、商用航天等引领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产业,有条件的区域开展未来产业园谋划。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5.创新融合提升行动。

(1)提升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创新能力。在平台内建设一批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

(2)提升特色小镇发展水平。制定特色小镇年度发展计划,谋划一批高技术特色小镇,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3)完善公共配套。针对不同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在产城融合、人才公寓建设、生态化改造等方面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实施项目。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理念推动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打造新型园区,吸引人才集聚。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6.产业平台开放合作行动。

(1)推动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跨区域协作。研究工业企业市域范围内的产业承接及梯度转移机制。溢出型工业平台要制定产能转移、空间拓展企业名单,与县(市)工业平台以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模式,建设若干产业化基地。

(2)推动有条件的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开展国际产业资本合作,建设一批国际产业合作园、境外产业合作园等。

(3)打造专业化、市场化工业平台。支持引进专业园区开发公司在现有工业平台(开发区、园区)中投资运营产业园或整体改造提升特定区域、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

(牵头单位:市投资促进局)

四、重点工作安排

(一)开展工业用地和工业企业情况全面排查(2017年12月中旬完成)。

(二)编制六大行动计划(2017年12月底前完成)。由责任单位牵头开展六大行动计划的编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分三年细化计划内容,明确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确保行动计划出实效。

新来前台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台湾地区 农业 生物技术 科技计划

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上世纪20-30年代,日本占领下的台湾农业就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50-60年代推行的第一次,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达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6.3%。1952年台湾的农业产值达到62.18亿元(新台币,下同),占当年台湾GDP的35.9%,而工业只占18%。经过十多年的发展,1963年农业产值达到235.97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为26.8%,工业产值达到28.1%,工业产值从此超过了农业[1]。在1953-1968年期间,台湾农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5%,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将农业部门的“成长”和“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2]。而1969年则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逐渐进入停滞阶段甚至出现负增长,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台湾农业占GDP的比率不断下降,从1968年的22.1%下降到1970年的17.9%和1972年的14.2%[3]。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2]。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1980年推行的“第二次土地革命”,主要措施包括了进一步加速农地重划,促进共同经营、委托经营和代耕,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区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台湾农业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进入到所谓“精准农业”阶段,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都比较高[4]。台湾的农产品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使农产品符合相关国际标准,推动农产品的出口。另外,台湾也开始大力提倡订单农业,将农业全面推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工业化时代的台湾农业发展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台湾是一个孤立的小岛,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小,还面临着耕地的持续减少;第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影响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三,台湾的城乡贫富差距也使得农村就业人口持续减少。

面对这些问题,台湾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台湾农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化起步阶段,曾经给工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支撑起了台湾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农民增收放慢、劳动力不断缩减的情况下,台湾当局面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认识到只有顺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积极倡导农业的转型升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价值、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精准农业。因此,高度重视农业与生物技术结合的研究与应用,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开发上的巨大潜力,提出要创造新一轮的农业黄金时代。

一、台湾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背景

20世纪末,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稳定增长,1997年的产值达到147 亿元。在产值结构上,食品占51%,医药占24%,特用化学品占11%,其它占14%,其中农业生物技术部分,包括种苗、动物用药品及食品等,约占70%以上[5]。

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上、中、下游的配合以及产学界之间互动关系急待建立,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研发基础薄弱,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学术机构整合程度不高,研究效率需要提升[5]。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应用前景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解决农业生物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台湾当局从政策上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和人力的投入。1982年台湾当局颁布的《科学发展方案》将生物技术列为8大重点科技之一,1987 年实施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计划》。在1995-1997年间,台湾“行政院”通过和修订的《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

为了发挥台湾的竞争优势并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需要,整合研发各阶段的优势,推动官产学研整体的创新机制建设,台湾“国科会”于1996年提出设立“国家型”科技计划并拟定了《“国家型”科技计划推动要点》[6]。1997 年3 月,台湾“国科会”将农业生物技术确定为台湾首批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

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概况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for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的总目标是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上中下游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加强本土性、具产业发展潜力的研究,落实产业应用,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计划提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是精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台湾农业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主要针对地区内产业发展需要,一方面开发本土性、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的科技资源,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在本地区得以牢固扎根,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将本地区发展为亚太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中心。该计划的首要目标是整合台湾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本土性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发展高科技平台,提升产品质量,增进产品的盈利率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方面,该计划整合各资助单位现有计划中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成果,引入产业界的参与,有效建立研发应用的完整体系。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共执行了三期,从1998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2008年以后,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台湾农业的科技优势与地理条件,台湾“农委会”提出《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代替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引导农业从生产转向生活产业发展,期望以台湾高素质的研究人力、多样性的生态和文化及以发达的资源技术环境为基础,推动农村再生计划、海岸新生计划及6万公顷绿色造林计划,共同支持精准农业的发展。

1. 各期计划的总体情况

第一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1998至2001年),总经费为7.9亿元。由台湾“国科会”、“农委会”与中研院共同研拟、推动与执行。第一期计划主要针对台湾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建立发展本土性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技术、科技资源及研发与应用体系,结合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及本土性的产品。发展领域如下:花卉与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动物用疫苗、农产品保鲜利用、环境保护、保健及药用植物。其中2001年加入了基因组研究专案。

第二期计划执行期为三年(2002至2004年),总经费为19.9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与“卫生署”共同参与、推动与执行。研究重点包括花卉及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疫苗、植物有用基因的利用、环境保护及药用保健植物等七大领域。

第三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2005至2008年),总经费为25.72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工业局”、“卫生署”及中央研究院等机构共同推动。“国科会”、“农委会”及中研院主要负责重点领域及产学合作计划的整合、推动与执行;转基因农产品在食品工业应用上所必须进行的安全评估与管制技术由“卫生署”协助管理,有关研发成果的厂商辅导及技术推广则由“经济部”、“工业局”协助办理。

为执行本计划,相关经费补助单位设有指导小组,另辅以工作小组、专家群、研究群等以利于业务推动。本计划规划的各项研究重点,由各研究群分别负责执行,而由计划工作小组负责规划、协调、整合审查与管理等的决策,计划办公室负责落实工作小组决策、执行跨部会协调、整体计划的科技行政管理及掌握研发成果并推动产业化。

计划第一、二期在七大领域发展的、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已经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而自2005年进入的第三期,以发展15 项目标产业为主,包括:(一)植物产业领域的兰花产销体系的发展与整合、蔬果花卉保鲜技术的整合与应用、有机化农业的生产规范及关键技术的整合、中草药及保健食品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及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二)动物产业领域的生产优质种苗(石斑、虾)技术的研发、生物技术在台湾鲷国际化推动的研发、生物技术在海鲡箱网养殖与加工技术的改良、良质猪、鸡生产体系的精准化、动物用生物制剂的开发;(三)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转基因技术在观赏、医药及工业等产业上的应用、农业分子检测系统的开发、生物反应器生产特用产品相关技术的开发、基因改造生物(GMO)评估技术及产业认证、功能性基因组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前瞻性研发等。加上“农委会”及“工业局”经费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其促进厂商投资、提升诱发民间投资比例、以及学术界移转至产业界的情况就更为活跃。

已执行的三期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年度经费及研究人力投入详见表1。

2. 计划各阶段的执行情况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第一、二期在材料(含品种)开发、技术创新或改进、环境平台建立等方面有丰硕的成果。为将先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2005年开始的第三期,重点规划了15项目标进行产业化,期望能具体且有效地整合既有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真正达到产业化、商品化;另一方面联合产官学研各界,加强发展本土性及具产业化发展前景与潜力的产品与技术,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协助将台湾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与营运中心。

从计划执行产出来看,第一期共获得专利授权3件,申请13件。其他研究成果例如:在第一期计划中,保健、药用植物属于重点推进的领域,设计有研究项目13个,有参与意向的厂商数达到28家。所取得的成果有:完成12个山药品种系的组织切片图谱及层析,供快速品种鉴定之用;引进12个山药种原并选育70W47、TNG2、70W35、70W34及70W73等具生产与抗氧化潜力的优良品系;证实山药萃取物对人类乳癌细胞生长具抑制能力及抗氧化作用;完成山药粉末、山药四神汤罐头等加工产品的制作。

在计划的第二期,开展的一般重点领域研究项目在2002-2004年共计完成52项。产学研发应用项目有8项获审核通过,另有8项处在审查阶段;发明专利核准数3项、申请待核准61项、已授权专利8项。

计划的第三期产业化效果明显。在第1、2期,7大领域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从2005年开始进入第3期后,台湾“农委会”和“工业局”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尤其是“工业局”的加入明显提升了厂商投资的经济效益,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移。第三期完成推动成果产业化项目共39 件,带动35 家企业的参与,厂商投入研究及技术转让经费超过2亿元,这对业界研发能力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及从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1999-2008年各阶段的研究计划成果如表2、表3所示,产学合作计划成果见图1所示。

三、评述

台湾在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之初就考虑到以后的产业化问题,所以自始至终都有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但计划执行10年来,虽然前期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率并不高。

从各期的投入情况来看,经费投入在第二期有飞速的增长,从7.9亿跃升到近20亿,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在第三期呈现出了极大的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产业化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进行投资、建厂等活动,促进了投入的增长。而前两期投入的人力主要是研究人员和部分试验推广人员。

从产出来看,学术论文在第二期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与第一期的研究积累和第二期的巨大的科研投入有很大关系。专利数量则是呈渐进式的态势,从前到后逐渐的增多,由于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在企业的推动下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果更多地以专利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研究重点可以看出,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计划的第一期和第二期都把重点放在了七个重点研究领域,但在2001年,基因组研究开始兴起,通过改变遗传基因来实现农产品的优良性状成为新兴领域,计划适时地加入了基因组研究。到第三期时,由于一、二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急需将产业引入,于是将前两期的成果通过组合形成15个产业领域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

总体来看,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的执行尚有不足之处,例如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原因。从开发产品的过程看仍有许多缺口,包括取得国内外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试量产及量产技术、商品化技术及创投等。从分析合作厂商核心能力及查访发现,大部份厂商的核心技术不足且规模不大,故承接能力不够。比较策略性研究计划进入产学合作计划的比例可知,许多基因组研发成果没有厂商承接,显示出这方面的成果产业化技术缺口很多,需要加强,急需以整合性好的计划完成技术配套,使成果足以让合作厂商有能力衔接。分析技术转移及产学合作计划的分布,显示出厂商愿意偏向承接短期能开发成产品的项目经理。为此,需要了解及解决产业界关键技术的瓶颈,主动筛选优良成果以与厂商实现对接。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台湾总览[M]. 1992.

[2] 张传国, 庄礼焕. 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研究[J]. 台湾农业探索, 2010(5):16-20.

[3] 郑百龙, 翁伯琦, 周琼. 台湾“三生”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借鉴[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4):67-71.

[4] 高焕喜, 秦庆武. 台湾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 2002(9):6-7.

新来前台工作计划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家天酝”为你整理了这篇供电公司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今年以来,天台供电局在天台县委县政府及台州电业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年初“两会”工作部署,扎实履行国有企业责任,建好网、供好电、服好务,奋力推进“重要窗口”建设落地见效。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电量负荷迭创新高

1-11月份,全县累计全社会用电量为15.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6%,增幅同比增长0.94个百分点,增长率居全市第1位。其中,累计工业用电量8.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9%,增幅同比增长4.86个百分点,增长率居全市第1位;累计居民用电量4.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08%,增幅同比增长6.13个百分点,增长率居全市第1位。今年以来,天台电网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屡创历史新高,最高达到33.17万千瓦。

(二)电力引擎加速燃动

一是电网建设投资力度创新高。投资高达6400万元的天台首座智能变电站110kV桃源输变电工程成功投运。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完成41项工程建设,累计投资8700万元。聚焦聚力民生实事项目,高标准完成133个农村低压台区新增改造工程,完成天台4个高考考点学校双电源改造项目。二是电网建设项目储备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电网规划和天台县域电力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扎实开展电网发展建设项目储备,2021年配电网可研累计完成35千伏及以下项目38项,总投资1.1亿元,配电网储备规模为北三县之最。预计“十四五”期间主配网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其中配电网投资超过4亿元,切实贯彻“宁让电力等发展,不让发展等电力”的电网建设理念。

(三)电力卫士安全可靠

一是编制防御雨雪冰冻工作方案,及时召开专项工作动员会,确保“组织、人员、材料、车辆、数据”五落实,13支抢修分队共220余人时刻备战,在寒潮来袭之际,为广大政企及居民用户传递“电力温度”。二是加快打造“不怕台风的电网”,8月“黑格比”台风期间,天台电网线路跳闸次数同比下降43%,停电影响户数同比下降72%,电网补强成效明显。三是先后圆满完成全省网络生态“暸望哨”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浙东唐诗之路启动大会、台州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等一大批省市重大活动保电工作。四是台州内首次示范使用发电车作为“移动式充电宝”,实现“线路停电,用户不停电”,进一步技术升级为“改造全程,用户无感知”,全年累计使用各类发电车120余次,减少用户平均停电时长2.5个小时。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电费红包够大。今年以来,利用各项电费优惠政策累计为企业发放7690.61万元的电费“红包”,惠及全县22155个用户。2021年,电价优惠力度继续,大工业用户平均销售电价较2019年下降5.2分/千瓦时。二是能源双控严密。引导企业、居民节约用电,针对高耗能变压器等开展专项检查,每日监测60家高能耗行业企业用电负荷和用电量,有效助力能源双控。三是阳光办电见效。全面实行“阳光办电”服务工作十项举措,推行“N对1”的团队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了“多跑次”的问题,开展客户服务“全流程”闭环管理,进一步管控办电时长,年度高压用户办电时长同比压降12.6%,低压用户办电时长同比压降15.3%。四是供服管理给力。深化供服中心客户服务指挥应用,建立“高压业扩三环节回访、高压业扩双维度监控、简单即时办结业务全口径短信推送”三项客户服务指挥流程,优化网格化服务团队,以工单化管控驱动业务提升。

(五)重点工程保驾护航

一是在杭绍台高速35千伏主接入电源政策处理受阻的情况下,及时完成10千伏备用电源接入工作,顺利保障高速天台段及服务区12月22日的正式投运运营。二是紧盯杭绍台高速建设进度,配套做好各路段施工建设用电保障,完成天台高铁站接入电源方案确定,为天台迈入“高铁时代”贡献电力力量。三是提前完成天台垃圾发电厂配套电力设施建设,并积极为发电厂内部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电源保障。四是主动对接银轮物流园,在园区建设的同时,计划同步安装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储能以及充电桩,形成“光伏+储能+平台管理”的能源托管服务新模式,实现海量资源被唤醒,提升各方经济效益,促成多赢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建议

问题现状:电力建设工程政策处理难度大,严重影响电网建设推进速度。

建议:希望县委县政府就电网建设政策处理推进情况,对各乡镇(街道)进行绩效考核,形成紧密的政企联动模式,推进电力工程建设。

三、2021年工作计划

天台供电局将开足马力,强化战略引领,用实际行动走在前、作示范、答高分,为我县建设新时代名县美城贡献电力精彩。

(一)以坚强智能电网支撑新时代名县美城建设

一是2021年开工建设220千伏桐兴线、220千伏唐清线、110千伏临天线等线路V型塔改造工程,力争裘凤110千伏输变电工程2021年底前开工。二是建设35千伏及以下项目40项,新增变电容量4.44MVA,新建各电压等级线路222.13公里,2021年计划完成电网发展投入超1.99亿元。三是推进第二批目标网架建设,加快苍山产业集聚区配电网工程建设,打造智慧能源、数字电网建设新高地。四是今后3年力争投产10千伏及以上项目150余项,启动实施主配网“生命线”工程,深化一流现代配电网规划建设,打造“不怕台风、不怕雨雪冰冻的电网”。

(二)以主动作为担当服务政企能效多维需求

一是做好主动沟通,深化政企联动。深入推进政企服务渠道共享,加强与政府发改、招商、经信等部门的常态化联动机制,提前部署重大项目的电力配套工程计划。二是助力节能减排,服务能源双控。发挥上市公司万胜智能本地优势,利用多种电力监测终端,对电力能耗实行精细计量、实时监测、智能处理和动态管控,为政府及企业提供电力能效分析。三是全面感知用电,多能分析互补。搭建客户侧设备智慧物联总体架构,提供多种能源数据的分析展示、公共环境智能监测调节、园区用电安全监控、多能分析、能源调控等服务,实现园区多能互补及能源梯次利用。

(三)以优化营商环境涵养民营经济绿色增长极

新来前台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学年学分制;教学计划;课程组;结构化;动态

0引言

据调查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在8.5%左右。“自扩招以来,中国每年普通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已从1999年的160万人增加到了2004年的447万人,在校生人数从413万人增加到1334万人”,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从1991年的3%上升到2003年的13%,从世界排名第131位,上升到第114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高校每年都在不断地设置新专业,这给我们在教学计划管理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为了实现教学计划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掌握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有必要研究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平台。

1教学计划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网络的普及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改变了管理工作的方式,使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摆脱了繁重的工作。就教学计划而言,实际上就是计划学生应该修哪些课程,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并没有从教学计划申报审批等一系列流程来考虑,教务处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管理部门,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序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想。作为教学计划的管理单位应该拥有一套适合教学计划管理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这样不仅能实现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有力推进教学计划的修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思路

本文提出的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是指从“柔性”的角度出发,所谓教学计划的“柔性”,是指培养对象、培养过程、培养内容,教学节拍的随时调整性[1]。特别在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时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下,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在不同时期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不同时期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调整是关系到整个教学进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好坏。以下给出动态教学计划管理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3教学计划结构化管理模式的概述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每学期都要进行教学调整,每作一次调整,教学计划就要修改一次,这会极大地浪费人力和物力。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着复杂、数据量大、出错率高等特点,我们把教学计划管理分为素质教育平台管理、专业教育平台管理和实践教育平台管理。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修的哪些课程,在以上三个教育平台上以课程组的形式进行管理。课程组具体又分为:公共必修课课程组管理,公共选修课课程组管理,学科共同课课程组管理;专业教育平台管理下分为:专业基础课课程组管理、专业课课程组管理、专业选修课课程组管理;实践教育平台下分为:实践教学课(含入学教育、毕业论文等)课程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一份好的教学计划,要务实,可操作,使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等各方面真正受益,将每个想法落实到实处。我们从学科教学出发制定结构化的符合本专业班级的教学计划,有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高校各专业的学科性质,以班为单位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提出需制定的教学计划平台信息,具体到教学计划有哪些教育平台,教育平台由哪些课程组组成。(2)优化课程组。挑选可以组成教育平台的课程组,按照课程组中课程的内容、课程重要度、课程难度、相关课程组等条目对课程组进行优化。(4)合理编排优化课程组在整个教育平台中出现的顺序。整理这些课程组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单支结构将这些课程组串联起来,组成教育平台必须的课程组。(5)合理组建教学计划中的教育平台。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正实践能力、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通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根据其特点组建教学计划必须的教育平台,最后生成教学执行计划,即执行计划课程组。教学计划管理平台构建如图3所示。由以上步骤构建的教学计划管理平台更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培养,更突出课程组和班级相关联的特性,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专业班级紧密结合,这样制定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按计划、有标准、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也能根据学期教学内容,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有目的地研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明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每月、每周乃至每课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结构化课程组和班级相关联管理模式的出现,特别是在我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能共同满足社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立体需求,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4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平台设计原则

(1)平台整体性和开放性原则。在本系统平台设计时充分考虑教务处和各学院及系之间的关系,注重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既考虑安全性,同时也考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把握好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2)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在该平台设计时把安全性放在首位,既考虑到信息的充分共享,也考虑了信息的保护和隔离。系统在各个层次对访问都进行了控制,设置了严格的权限;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信息作为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数据,充分利用日志、健全的备份和恢复策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3)平台的使用简洁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等原则。客户机可支持图形化界面,以方便用户的使用。同时平台的设计也充分考虑扩展性原则。(4)平台的使用动态性原则。在教学计划管理过程中,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率结合当时社会人才需求来调整新入校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能即时跟踪当前社会人才需要的动态性及近几年人才需求变化前瞻性来动态调整教学计划。以符合当前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的规律,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5系统功能设计

5.1登录模块

校级教务管理人员和院级教务管理人员:系统运行时,只有登录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成功登录本系统,同时该系统对数据操作进行了数据参数化,避免了许多网络攻击,登录系统后,系统会自动判断当前用户类型,决定具有的用户权限和相关的操作权限。

5.2查询模块

校级教务管理员:可实现组合条件查询,可按年级、专业、班级查看教学计划和执行计划情况。其中包括教育平台信息、课程组基本信息,课程组内课程信息、课程组执行指定的专业、班级信息等。院级教务管理员:可查看本院各年级、专业班级的教学计划及执行计划情况,即计划课程组和执行计划课程组信息。

5.3审核模块

院级教务管理员对执行计划课程组内的课程修改后,校级教务管理员需对执行计划课程组进行审核,其中包括执行计划课程组的课程审核、执行课程组的合理性、课程组学分要求等。

5.4统筹管理模块

校级教务管理员在安排新学年教学计划前,按招生计划导入新生班级信息,并通知督促各学院教务管理员及时参考往年计划制定新生教学计划。各学院完成后校级教务管理员关闭教学计划制定系统,选择非工作时间启动执行计划生成教学任务。生成执行计划后,进入执行计划维护阶段,不得再修改教学计划。

5.5教育平台管理模块

可对教学计划中的教育平台信息进行管理,对其可实现添加、修改、删除功能。

5.6计划课程组及执行计划课程组管理模块

可实现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执行计划中的计划课程组、执行计划课程组管理,可编辑课程组的类型、课程组名称、课程组代码、课程组学分要求、门数要求等信息。班级的执行计划变更通过向该班级应修课程组列表增减已经通过审核的课程组来完成。

5.7执行计划及教学任务

生成管理模块可生成执行计划和教学任务,同时还可根据教学任务生成选课数据,最终实现学生网上自主选课。

6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本系统可直接产生教学执行计划课程组并可查看与之相关联的专业班级情况,可对教学执行计划课程中的课程和相关联专业进行编辑,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计划管理的工作效率。

7结论

研究设计的教学计划管理系统,将学校及各学院独立的教学计划管理变为统一的管理模式。采用了结构化的课程组与班级相关联模式来进行动态管理,并利用其流程约束规范了教学计划的制定、申报、变更、审核、反馈、统计、分析等工作环节,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计划管理工作的制定申报管理、审核管理、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同时,该系统针对现代大学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特点开发,功能模块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及开放性,同时对于不同层次高校的特殊要求具有非常方便的可扩展性。

作者:雷超群 李俊杰 张海涛 邱 静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竣辉,罗家国.学分制下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8):81-83.

[2]邵青山,韩永红.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系统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9(3):53-55.

[3]贺展,刘菲.基于C/S和B/S模式的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1):86-88.

新来前台工作计划篇5

经过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为期两天的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了。水利部党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陈雷部长亲自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陈部长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出发,站在水利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分析了新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形势,对做好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文同志代表规划计划司做了工作报告,对20*年规划计划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对20*年和下一阶段的工作做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明确了任务和要求。9个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做了大会发言,交流了工作经验,都很有特点,值得各地借鉴。刚才,4位小组召集人汇报了分组讨论情况,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应该说,这次会议开的很好,达到了总结工作、分析形势、交流经验、部署工作的预期目的。下面,我谈3点意见:

一、近几年规划计划工作的突出特点

*年以来,我国水利事业经历了十年全面、快速发展的历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环境支持。在这一大的环境下,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整体上了一个台阶。*~20*年的五年,规划计划工作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大规模开展了以大江大河堤防加固为主的水利建设,针对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等严重的水问题,努力探索新的治水思路。20*~20*年这五年,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标志,规划计划工作不论从工作理念、发展思路、建设布局、改革管理等各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回顾和总结近五年的规划计划工作,应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突出表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突出了发展思路和理念的转变。过去的五年,规划计划工作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论是在规划编制、项目前期,还是在水利建设、投资安排中,坚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作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并具体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比如,我们始终把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水利问题放在规划计划工作的首位,编制规划,落实投资,优化和调整投资结构,全面加强了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水利血防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建设。我们始终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规划计划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核心理念,贯穿到水利规划、项目前期和工程建设中。在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中,突出给洪水以出路、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等发展思路。在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中,提出要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修编的主线。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更加重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我们始终把水利现代化作为规划计划工作的方向,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强提高行业管理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科技能力建设,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在规划计划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突出了水利投资的落实。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水利发展现状,决定了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水利发展的重点之一。水利以公益性为主的特点,又决定了水利以各级政府性投入为主的特点。因此,建立稳定的投资机制,争取和落实水利建设资金一直是规划计划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几年,规划计划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时机,积极争取增加水利投资的政策措施。20*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水利工作经历了国债淡出后投资规模下滑的困难,经历了由于移民征地、生态环境影响等因素对水利建设快速发展所造成的制约。但是,规划计划工作紧紧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趋势和走向,不断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和前期工作,加强政策研究,争取稳定和增加水利投资规模。在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中央基建的层面,20*年至今,实现了中央水利投入的止跌转增,中央水利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同时,开辟了由财政部直接支持水利基建的新渠道,争取了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许多地方政府为保证水利投资的稳定增长,研究建立水利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出台了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政策措施。比如,重庆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决心用5年时间实现水利的重大突破,拟筹资300亿元,推进骨干水利、防洪体系、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今年四川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拟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措施和手段,建成水利强省。应该说,各级水利规划计划部门的同志们在其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第三,突出了规划和前期工作。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是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基础。近几年,中央和地方都十分重视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规划方面,国务院全面部署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明确了今后3~5年的工作目标;水资源综合规划进入收尾阶段,全国水资源及其调查评价成果已报国务院同意,近期即将正式,水资源配置规划已基本完成,成果正在协调中;国务院已经批复了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太湖的流域防洪规划;水利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石羊河流域规划、渭河流域规划、城乡饮水安全规划、保障珠海澳门供水安全专项规划、珠江河口澳门水域综合治理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准。可以讲这几年是水利规划工作的丰收年。各地也结合实际,开展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水利规划。规划不仅为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基础依据,保证了水利建设的科学有序实施,也发挥了规划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作用。在依据规划进行治理开发和工程布局等的同时,更加强调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依据规划划出的河流开发利用的"红线",合理确定不同河流和河段的治理、开发和保护功能定位。前期工作方面,南水北调、治淮两大工程前期工作克服了各种困难,基本满足了工程建设的需要。一批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为增加水利投资规模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前期基础。比如,20*年下半年,中央新增100亿元预算内建设投资,其中有51亿元用于水利建设,20*年年中又从年度中央建设投资规模中调增水利投资12亿元,就是因为水利规划基础扎实、前期项目储备比较充分,为增加水利投资创造了条件。

第四,突出了规划计划管理。*年以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投资给规划计划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此,我们反复强调一定要加强管理,在资金安全、工程安全和干部安全方面决不能出问题,至少不能出大的问题。但近几年在对水利建设的审计、稽察中,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存在着管理上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加之近几年面上项目投资增多,数量增大,范围更广,给规划计划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面对这些问题,加大了工作力度,狠抓了规划、前期、投资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加强了规划计划制度建设。比如,为适应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及时修订了水利建设投资管理办法、水利前期投资管理办法。为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水利部出台了《水利部规划及建设投资管理决策制度》。为规范水工程建设活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出台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办法》等。针对面上工作投资强度大、建设范围广的特点,为加强面上工程的管理,出台了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各流域机构和各省(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也陆续出台或修订完善了规划计划管理办法,为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投资管理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时,坚持不懈抓队伍建设,规划计划部门克服机构改革后人员减少、工作任务加重等困难,及时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骨干不断充实到规划计划队伍中,加强干部的交流、培养和锻炼,重视重要岗位干部的轮岗,着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凝聚力、战斗力。

新来前台工作计划篇6

“伊拉斯谟计划”是欧洲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流动促进计划,早在1987年欧共体时代即开始实施。这一计划最初旨在通过提供财政和制度支持,鼓励欧共体中各成员国的大学生和教师能够在欧共体范围内进行跨国学习和流动,并加强各成员国教育和科研组织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在其后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伊拉斯谟计划不断得到调整、改进和扩充。2004年,“伊拉斯谟世界计划(ErasmusMun-dusProgramme)”启动。与前一阶段相比,“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将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范围拓展至非欧盟成员国的其他国家,提高了欧洲发展的国际化进程。[1]然而,以“伊拉斯谟计划”为代表的欧盟教育计划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参与这些计划的学生数量远低于预期目标。部分欧洲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后认为,学历的认可和学分的转换、出外学习的预备知识不足、学制差异限制、语言能力欠缺、对目标国了解不足和额外开支等因素都是阻碍学生实际参与这些计划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ManuelSouto-Otero和Jero-enHuisman等人在2013年发表的文章中以“伊拉斯谟计划”为例,对影响学生参与该计划的个人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除前人所研究的外部因素以外,个人的主观期望、家庭因素、对已有的社会关系的顾虑和对新的社会关系的焦虑等内部因素同样也会阻碍学生实际参与这一计划。[2]欧盟所面临的新的经济环境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盟各成员国失业率普遍升高,欧盟整体青年失业人数高达600万,超过整体青年人口比重20%,西班牙和希腊等国的青年失业率甚至超过50%。除环境因素外,部分欧盟青年的教育水平较低,工作技能薄弱,使得超过200万需要一定技能的工作岗位产生缺口,导致结构性失业的状况产生。[3]欧盟国家意识到,如果想快速改善所面临的经济和就业问题,单纯地投入正规的高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快速提高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方面的教育效果,快速提高欧洲青年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并填补就业缺口,成为了相当迫切的问题。基于上述原因,欧盟一方面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以往各项教育计划和项目的执行效果,简化相关的教育计划的参与流程,降低参与门槛;另一方面,欧盟认为教育将在个人、国家、欧盟的未来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希望以“伊拉斯谟计划”已建立的优势体系为基础,结合其他各项教育计划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对其进行改造,使其在诸如改善欧盟就业状况、提高青年文化技术水平以及通过优势资源交流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进一步的作用。因此,2013年末欧盟委员会和欧盟议会通过了关于启动“新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的议题。2014年1月,“新伊拉斯谟计划”正式启动。

二、“新伊拉斯谟”计划的总体规划

“新伊拉斯谟计划”作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教育计划,整合了欧盟既有的各种教育和培训促进计划,其总体目标和覆盖范围都得到了拓展和扩充。欧盟在新的形势下,鼓励不同国家间、不同领域间、不同的学习和教育方式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彼此间的优势互补,而当前信息和通讯领域所取得的发展成就,让这些领域间的协同发展成为可能。欧盟希望通过对已有体系的进一步改造、整合和扩展,全方位地改善欧盟所面临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提高欧盟的人力资源水平,提高欧盟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4]

(一)改善就业状况,培养欧洲公民

低就业率是欧盟政府面临的最紧迫的教育和社会问题。部分青年学习时间过短,过早地离开学校,导致其受教育水平不高,失业风险较大,部分工作技能不足的已工作青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新计划将在这两方面为青年提供支持,以促使其满足就业市场和经济情势的要求。与此同时,欧盟还希望通过培训和教育,特别是各种非常规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促使青年能够在提高自身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同时,加强彼此交流,参与欧洲的民主生活,使其成为积极活跃的“欧洲公民”。

(二)促进教育改革,增加欧洲实力

新计划力求促进各参与国教育事业的系统性改革,加强各国在教育行政体制和相关机制上的共通性和协调性,以便于在欧盟内部和国际间进行经验分享及人员流动,进一步促进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发展,打通包括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与非正规学习等形式在内的各种教育和学习活动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推动终身学习观念的树立。通过这些目标的达成,为个人、组织和国家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对欧洲潜在的人力和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三)发展体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新计划将在2020年前投入约2.65亿欧元的专门资金用于欧盟体育事业建设。主要用于国际间体育事业的发展,支持基层体育项目的进行和运动员培养,以及打击比赛造假和兴奋剂使用。同时,推动各国在体育事业领域的政治合作,增加相关人员的交流机会,并促进相关的体育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有效传播。欧盟将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培训事业加以整合,力图通过减少由于个人体育活动不足而造成的额外的社会和经济支出,并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欧洲的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

三、成人教育领域的计划和措施

通过对新计划总体背景和目标的了解,可以发现,新计划要解决的最为急迫的问题之一就是尽快地提高欧盟劳动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与之相配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和方法也迫切需要得到推进。因此,除一向重视的高等教育领域之外,以欧洲青年为主体的成人教育则成为了新计划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事实上,“新伊拉斯谟”的框架中,也整合了欧盟已有的成人教育计划,如“葛隆维计划”(Grundtvig)、“青年行动计划”(YouthinAc-tion)。新计划将整合已有资源并进一步为参与者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通过促进成人教育领域的人员流动的形式提高欧盟青年整体的素质和竞争力。从正式结构来看,新计划针对成人教育的专业机构、人员与更广泛意义上的欧洲青年分别提供了相应的发展促进计划。

(一)成人教育专业领域

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与培训”板块的重要内容存在于“新伊拉斯谟计划”中。欧盟希望通过促进成人教育的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交流与学习,提升彼此的合作水平,以应对和解决一些成人教育领域共同面对的问题。如通过非正规学习形式所获得的技能认证问题、新的成人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的开发问题等。新计划意图使成人教育变为一种更加容易获得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希望每一个欧洲公民都能通过其获得知识和技能上的提高。就具体内容来说,成人教育专业领域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1.人员层面的交流

成人教育领域的工作人员将能够参与一段时期内的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机会(通常会持续两天到两个月不等的时间,部分情况下可能长达一年)。参与者可以作为跨国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也可以作为学习者和见习者跨国参与一些结构性的课程和培训项目的学习。欧盟希望参与者通过这些途径,能够在专业能力、语言技能和多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获得提高,最终达到拓宽教学视野、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的目的。

2.专业机构层面的交流

欧盟希望通过为欧洲范围内的成人教育机构和组织提供共事的机会,与其在共同关心的领域能够有效地对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交流。希望通过交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整个欧洲范围内的成人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以达到改善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力图提高参与者的基础技能,并激活其欧洲公民的意识,以期能够改善欧洲的就业状况,同时提高整个欧洲社会的融合程度和包容性。与个人层面的流动不同,专业机构层面的主要交流内容更加侧重区域性和中观层面的内容。新计划将促进专业机构间相对长期的联合教学和培训项目的建设;促进以专业机构为主题的区域性成人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促进机构间合作开发新的成人教育课程,并提供条件对其进行实践检验,以提高其有效性等。

3.专业机构与企业和市场的交流

新计划希望通过成人教育领域与企业和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创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并为其完成相应的学习和课程计划后,提供便利的能接触到合适的企业雇主和工作的机会。作为专业机构,也能够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促使其自身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变革。此外,与企业的合作还能够帮助专业机构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合作开展实习和见习项目;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双向进行培训和研讨会的开展等。除以上较为笼统和典型的促进和支持措施外,欧盟还于2014年底开始了“欧洲成人教育电子平台”(ElectronicPlatformforAdultLearninginEurope,简称EPALE)的运行与使用。这一平台致力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实现,致力于提高成人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公平和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平台并非当前流行的面对成人学习者的远程教育和学习平台,而是为包括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成人教育研究者和专业人士以及政策制定者在内的任何有意愿推动欧洲成人教育发展的主体所建立的信息交流与分享社区。EPALE在建立之初就建立了“实用导向”的基调。超过2000名成人教育的从业者和相关人士参与了EPALE的前期调查,这些关于专业人士的意见和需求,作为调查结果成为了该平台设计过程中的主要依据。[5]当前这一平台主要用来在线上对各种成人教育的学术内容、政策文件和活动内容进行展示,并设有专门的“成人教育日历”,用来和共享各类有关于成人教育的线上、线下活动信息等。

(二)青年领域

欧盟在如何帮助青年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的问题上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和投入,然而在“新伊拉斯谟计划”实施之前,正式和非正式的青年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在帮助欧洲青年获得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方面已经成为了中坚力量。新计划将以往的“青年行动”(YouthinAction)计划纳入其中,意图整合这些青年组织,将其作为提高青年人口素质及提高其工作技能的基本单位,并对其提供相应的政策协助。针对这一领域,“新伊拉斯谟计划”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帮助超过五十万年龄在13~30岁之间的青年和志愿者提供交流学习和实践的机会。[6]为达成这一目标,新计划确定了两个方向的措施:其一是以普通欧洲青年、青年工人和青年组织为主体的交流和流动计划,系统和网络化的学习和培训是其主要的交流内容;其二是以青年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为主体的交流和流动计划,欧洲和更广泛范围内的志愿者服务是其主要内容。这二者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1.青年交流计划

通过新计划中的“能力建设项目”(CapacityBuilding),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组织以及相关的社会和商业团体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7]新计划将促进青年组织之间开发和共享有关于教育、培训和青年领域的创新性活动。欧洲的普通青年和青年工人可以提交申请,参与这些活动和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包括两种形式:较为传统的结构化和网络化的培训,或以实践为主的社会实习。尤其是社会实习的形式特别受到重视。在这类项目中,年轻人被鼓励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青年参与者将在国际组织中共同生活和工作。在此期间,他们将进行特定项目的发起、筹备、实施以及后续工作的开展。新计划意图通过这一形式培养参与者“放眼全球,脚踏实地”(thinkglobal,actlocal)的态度,为改善欧洲现实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做出实际贡献。[8]此外,在实践的过程中,参与者将体验执行者和领导者等不同角色,通过这些经验,使自身在个性、态度、专业技能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这些学习和实践都将作为非正规学习的经历而得到认可,以使得参与者最终在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上都能获得收益。为保障这些项目的顺利进行,欧盟将加速有关青年领域的政策改革,以政策制定者和青年组织为主体的交流会议将成为常态。

2.欧洲志愿服务

“欧洲志愿服务”(TheEuropeanVoluntaryServ-ice,简称EVS)早在2011年就成为了当时“青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伊拉斯谟计划”也将其纳入,并为其能够更加有效运行提供了全面支持。EVS所标榜的精神是让参与者通过这一项目让自身和世界都真切地发生改变。这一项目为17~30岁的欧洲青年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其能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两周到十二个月不等的跨国服务活动。欧盟委员会认为,通过参与跨文化的志愿者活动,可以令参与者获得个人能力的提高,并对自己的责任重新加以认识。从更广的范围来说,希望通过鼓励参与志愿活动,在年轻人中传播一种团结包容与相互理解的精神,并以此为基础,提升欧盟内部的社会凝聚力,使欧洲公民的概念获得更广泛的认可。符合条件的青年,作为志愿者参与相应的国际活动是免费的,在项目期间也可以获得相应的食宿、保险和补贴。如果参与者的项目需要持续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还将获得额外的语言培训,以减少他们可能遇到的语言障碍。

3.“青年认证”(Youthpass)平台

新来前台工作计划篇7

全镇共有人口21000多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4613人,流出人口3449人,其中育龄妇女931人,2015年度至今出生154人,其中女孩70人,男孩84人,计划内生育146人,计划外生育8人,率94.8%,出生性别比1.18,全员人口管理到位率99%,流动人口管理到位率99%,宣传阵地外移和村务公开达到“阳光计生”要求。

二、严格标准,做到信息准确无误

我镇注重加强台帐资料建设,做到内容变更及时,信息准确无误、档案规范整洁。对上级下发的错误通报进行了集中分类清理与纠错,共完成纠错500余条(其中育龄妇女生养信息空填574条、)目前,计生办正在抓紧进行数据录入和纠错工作,和各村进行核对,然后打印新的台账。

三、强化宣传,夯实基础

(一)多措并举抓宣传。

利用村上的多媒体设备、网络,设立咨询台,开办计划生育综合课堂宣讲法律、优生、奖扶、卫生、健康等方面知识,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途径,进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强化宣传氛,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从去年十月份以来,计生办共计制作宣传标语20条,发放彩色宣传折页1800套,内容涵盖新婚生活、科学避孕、优生优育知识、更年期保健、家庭生活等知识。督促各村实现宣传阵地外移,出动宣传车10多个台班,有效的普及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生殖保健知识。

(二)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注重提高计生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今年4月份,组织各村计生专干参加了县计生局组织的为期三天的业务培训班;

三、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

(一)奖励扶助工作

2015年新增独生子女59户,退出82户,全镇共计773户,计划发放独生子女费91740元。新增奖扶人员48人,退出奖扶人员2人,全镇奖扶人数216人,共计资金207360。

(二)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

(1)创新工作方法

社会抚养费征收难一直是我镇计划生育工作的难题,今年计生办创新工作方式,开始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制定计划生育村级考核标准,以村干部和计生办工作人员为主体,联村党政监督,联村干部配合,坚持“小分队、长流水、不断线”,以经常性的上户走访,结合镇党委政府组织的征收大行动,来做征收对象的思想工作。

(2)征收成效

我镇期内违法生育对象共有31户,其中今年6例,立案上报25户,经县局审批25户。应征社会抚养费总额为860496元,分期应征813234元。今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织计生办和部分机关干部、支村两位实施了两次大型征收行动。通过采取大的征收行动结合平时的征收工作,共计征收社会抚养费322560元(三年),考核年度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39.66%。

四、开展优质服务

(1)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2015年流动人口百日行工作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全镇全员人口数人,流动人口中流出人口为344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数为931人,应孕环检446人,已落实孕环检184人次。

(2)计生服务工作

每季度组织查环孕检一次,本地已婚育龄妇女一季度孕检率达60%以上,其中较好的有上华村和报母村。

(3)药具工作

我镇计生服务所定期开展计划生育指导,避孕咨询与知情选择。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分类指导,本年度至今发放近32000多只,并发放了口服避孕药和其他外用药具100多人份。

五、孕前优生检测

我镇从2012年度起,将孕前优生检测列入对村绩效考核项目。今年以来,更是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出动宣传车五个台班,悬挂横幅十一条,发放宣传彩页1800多份;二是加强村级工作督查和对村指导,由计生办打印可孕一和可孕二的对象名单到村,村专干根据名单发放宣传资料或电话联系对象宣传孕检优生检测。目前我镇的孕前优生检测,全年任务为276个,已完成53个,完成率19.2%,工作相对落后,计生办将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孕前优生检测政策升入人心,落实这一惠民政策,致力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今年我镇计生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关怀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问题和差距。

一是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制约计划外生育;

二是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较大;

三是群众对二胎政策有抵触情绪,尤其是组合家庭和城镇户口第一胎为女性的家庭;

新来前台工作计划篇8

完成各项目各种型号集装箱房屋14台套。警务厅6台,机场配餐厅1台。员工宿舍3台,储物间1台。

完成各项目各种型号卫生间52台套。

拖挂式房车:完成各类拖挂式房车10台套。

农机具:试制完成四种型号驱动耙共8台;4U-110土豆收获机1台。1S-160、1S-250两种型号深松机10台。试制铲式松土机1台。

专用车:新能源物流车78台。洒水车1台。冷藏车6台。

各型号大中型拖拉机21台。

设备设施管理方面:改造一台加工驱动耙箱体的加工设备,提高自制能力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助力公司转型升级方面

1、创新全员化助力新产品的研发试制工作。在驱动耙2.5m、3m、3.5m箱体的线性排列孔的加工中,公司现有的T611A镗床工作台面较窄,无法满足中心孔距1.2m以上的长尺寸零件的一次装夹镗孔。若新购置一台满足生产需要的驱动耙箱体TX6511*2/13镗床(台面4000mm*1400mm)。考虑到成本高、代价大,生产利用公司现有报废设备TX611A镗床一台、C6163车床两台设备,经过多次试验、升级加长改造,经验证设备改造后能满足驱动耙箱体生产要求。通过此次改造,为公司节约成本125万元左右(新置一台镗床价格约140万元-两台车床价格约14万元-人工成本约1万元),为公司后续废旧设备利用提供了经验,也保证公司在驱动耙箱体项目上的顺利开展实施。

2、集装箱生产线。公司与宁波集郡集装箱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一条集装箱生产线,目前完成了水、电、气的配备,供暖、通风等设施基础正在改造过程中。集郡公司负责的专业设备、工装、焊接、涂装、装修等方面的工作也正在顺利推进。

3、挂车生产线。目前挂车生产线设备已经到厂,生产线建设等初期准备正在进行中。

4、助力公司重点项目完成情况。1)生产部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车间人员,积极抽调50多人进行文冠果项目的耕地工作,并成立文冠果项目后勤保障组,后勤保障组在每天下班后,克服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困难加班加点对项目中使用的农机具及拖拉机进行维修保养。2)协助原专用车事业部进行划水项目相关工作,并完成滑水项目集装箱20个、员工宿舍、储物间等集装箱房屋的生产制作工作。3)在公司与知豆公司合作项目中,在满足现有生产涂装工作基础上,以劳务服务方式派涂装车间人员20人,提高了员工收入水平。设备保障部门积极改造、维修、保养涂装前处电泳理线、面漆线等设备,圆满完成了与知豆的合作项目,不但使公司涂装设备投入使用,还为公司创造了效益。

三、强化管理方面

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教育、落实、检查,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伤害”。在每周调度会上对本周安全工作进行安排,落实上周安全整改情况,监督、规范车间早班会制度。

质量提升工作。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完成了各工段各工序的质量可追溯性卡片制作,实现了“一车一卡”质量追控制度,使整机下线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降低了返工率,节约了人工成本。

现场管理。持续推进6S管理,加强6S管理日常教育、落实、检查,并在每周五组织落实6S管理现场检查评比工作。在每周调度会上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通报,落实到人规定整改日期,并对上周检查出的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落实。

生产计划管控得到提升。在公司转型升级阶段,新产品较多,供货期紧张,为保证产品顺利交货,采取了以下措施:1)在与各部门配合协作方面。在制定《月度生产计划》基础上,针对重点产品,根据交货日期倒排计划,制定《重点项目生产进度控制表》,对技术图纸、工艺、物供采购等各个环节进行细分,要求时间节点,生产来督促和落实各部门往前推进各环节工作,严控产品交货期。2)在生产部内部管理方面,在月度生产计划基础上,制定《各车间周工作计划》,细分计划到每周,将每周生产任务落实到各车间,制定时间节点。严格按时间节点进行考核,并作为月度考核的依据。

生产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建立各类产品的《生产作业指导书》,将自制件细分到每一道工序,很好的指导了各车间的生产及转序工作,使整个生产流程更加顺畅。整理外购件及标准件清单,加强与物供部的对件工作,提前发现缺件、采购困难等问题,使整个生产工作超前一步。同时规范各车间生产派工单、施工票、中间完工转序票等票据的使用。

重新修订完善了绩效管理制度及绩效积分卡,并在日常管理中严格按绩效积分管理制度执行。召开每周二生产调度会、月销售计划评审会。参与工时定额的制定工作,并持续补充、完善、优化工时定额,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工时定额,严格执行生产派工流程,严格执行派工单制度。严格执行ERP流程及制度,持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四、设备设施保障方面

1、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确保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加强对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维护保养点检卡、设备使用操作规程,对设备维护保养条款进行细化,对相关表单进行整理和完善。通过对设备设施日常点检、巡检,及时掌握设备设施运行状态、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通过计划检修方式,处理设备设施隐患。今年以来,维修班维修人员对公司设备设施进行了300多次的维修保养,确保设备的完好率在95%以上。

2、盘活废旧设备设施,提高利用率。由于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加工由原来的单一加工到多元加工、从粗加工到精加工,需要合理配置设备设施,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整体效益。根据生产任务量、工期、工种,进行现场设备设施配置,启用龙门刨床、X53T铣床、镗床、磨床等多台闲置或使用频率较低的设备,做到成龙配套,满足工程需要。根据产品加工要求进行配置设备设施,适时组织设备设施的上场和下场,减少设备设施闲置,提高设备利用率。

3、精心做好采暖工作,确保温暖过冬。为了防止采暖管网因连接部位接触不好导致的跑水,在正式供暖之前,组织管网班人员对采暖管网进行冷水试运行,冲洗管道,检测管网系统,做到早注水、早发现、早处理,以保障采暖管网运行及冬季采暖工作。

4、参与公司重点项目,确保生产顺利进行。在卫浴、拖挂式房车制作及6号湖滑水项目中,负责制作配电箱、电气线路布线、安装排风照明等电气方面的工作,确保产品按期完工。

四、强化特种设备管理,预防重大故障发生

公司目前有特种设备28台/套,为了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采取全面检查和重点设备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检查设备的性能、安全装置、润滑情况等,积极配合技术监督部门检验设备。

今年对压力容器1台,厂内车辆2台,办理使用许可证;组织1名压力容器操作工,1名叉车管理员培训,取得相应证件;联系特种设备检验中心对压力容器1台,厂内车辆2台,电梯2台按周期进行年检。由于措施得力有效,没有发生特种设备事故。

五、党建工作

深入学习系列讲话精神。积极参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的系列讲话精神作为重要内容,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不断的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准确掌握和运用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工作圆满完成。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进取的精神,履行好各自所承担的工作,踏踏实实完成工作任务。

党的的胜利召开,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党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在集团及公司的带领下,全面学习党的精神,带动广大党员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增强党性,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常怀律己之心,知足常乐,把廉洁自律作为底线,自觉保持清正廉洁,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推进集团和公司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存在的不足

1、技术力量薄弱,给生产支撑程度不足。特别是工艺滞后,给生产得前期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

2、新产品未定型阶段生产组织、调度困难较大。

3、整个生产人员年龄结构偏向老龄化,造成老员工有技能无精力,年轻员工有精力无技术的现状。特别是加工车间的人员年龄结构偏大,面临近几年将陆续退休的问题,不能满足现有生产能力。

4、在设备管理方面,有待学习和改进。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人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跟不上设备智能化的发展需要,还需加强人员的培训工作。

2018年工作计划

一、坚决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

2018年公司转型升级方向已经非常明确,生产部将紧紧围绕公司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依托销售计划,合理、细致的安排部署生产计划,继续加强与技术、物供、销售和信息化沟通,加强公司新产品试制力度,缩短试制周期,形成以专用车领域、新能源车领域、环卫领域为基础,新能源物流车、农机具、特种车、大中拖、垃圾箱、垃圾车、三轮车等多品种同时作业单元模式,快速反应,抢占市场先机。

1、完善新能源物流车生产流程,以批量化、产量化为目标,整合公司资源,力争2018年具备产量化生产能力。确保公司全年生产产值顺利完成。

2、加强特种车生产能力,总结在尼古拉斯式两轴线连接梁、G型框架梁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取长补短,弥补生产过程中的弱项,提高生产水平,确保特种车辆顺利量产。

3、农机具方面以驱动耙系列产品、液压翻转犁系列产品等高端、可获得政府补贴的农机具为主打。

4、公司重点项目的推进:

1)积极推进与宁波集郡集装箱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确保集装箱项目2018年2月实现生产。实现预制集装箱式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抢占装配式建筑市场,与集郡公司实现生产设备共享,释放闲置产能,促进公司转型升级,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号召,为装配式建筑发展做贡献,快速实现公司的转型升级。

2)专用货车挂车项目计划2018年5月初步建立挂车生产主线,基本具备挂车生产制造能力,取得通用挂车生产线生产许可、产品公告和3C证书,为实现“通用货车挂车产业化项目”目标,实现产值300万元,销售收入300万元,利润30万元,奠定基础。

5、大中型拖拉机产品:通过战略合作,实现产品批量生产及销售。

6、环卫产品:以垃圾车、垃圾箱产品为主,将现有库存原材料快速实现去库存,降低资金占用率。

7、三轮车:以去库存为主,在现有库存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营销部要货计划以补齐缺件装配、整改、改制三轮车为主,满足销售发货需求,盘活资金。

二、持续加强生产计划管控

依托公司转型升级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营销部销售计划、合同订单,合理制定生产计划。利用制定《生产作业指导书》、《各车间周工作计划》、《重点项目生产进度控制计划表》等手段,进一步完善、细分生产计划的制定,加强生产计划的管控。以生产部为主导,加强与市场营销部、技术部、物资供应部的沟通协作,高质、高效的完成生产计划。

三、强化基础管理、确保提质增效

1、强化车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利用早班会以及每月安全质量例会强化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记录。现场管理工作做到常态化。

2、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要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体系为抓手,强化管理的严密性、科学性。加强质量过程控制,严格各车间《中间完工转序单》、《中间完工入库单》等票据的流转,要求每一序都有检验签字盖章,做到不合格零件不转序、不入库、不装配,不合格车辆不入库,不出厂。

3、绩效考核:重新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真正以考核为依据,让多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员工多劳多得。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技能水平、生产水平。考核以工作量、工作内容为主,绩效积分卡为辅的考核方式,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提高员工积极性。

四、持续人员优化

1、提高生产部管理人员素质,进行多岗位培养,人员培养实行A/B角,可迅速进行工作交接跟替换。

2、梳理各车间现有人员,对技术高、责任强的员工进行重点、多岗位培养,推行一岗多能;结合公司转型升级战略,对部分人员进行转岗培训,培养一批会装饰、装修的人员。

3、针对生产人员偏向老龄化问题,向公司综合管理部提出具体的人员需求计划,培养年轻队伍。

4、利用好公司“十大工匠”“技能大师”“技能大师工作室”优质资源,着重技能培养,促进技能成才,提高现有青年员工技能水平,培养复合型、技能型青年员工。改变老员工有技能无精力,年轻员工有精力无技术的现状。

五、设备设施方面

1、随着新能源电动物流车、旅游房车、通用车挂车生产线、集装箱生产线等工作的开展。现有的设备有部分零部件产品无法生产,在公司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挖掘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例如滚齿机、插齿机、无芯磨、辊压生产线等设备设施),一来提高设备设施利用率,二来节约资金成本。加强现有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引进智能化设备方面的人才,做好设备设施维护保养等工作。

新来前台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教学服务;教学资源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73-04

一 现代教育技术服务面临的新需求和挑战

今天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室”,

硬件配置上已早就不止是黑板、粉笔和桌椅。电脑、网络、投影机、幕布、有线或无线麦克风、网络中控讲台、监控等设备已经成为一间基础多媒体教室的标准配置。

在各类专业化教学环境中,为了满足不同教学需求,还配备有专业的电子白板、语音教学设备、远程教学设备、同声传译设备、公共机房电脑以及相关管理软件等丰富的软、硬件设施。现代化的课堂授课已经逐步呈现出教学手段多样化、数字化的新特点,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也从原来单一的演示功能逐步发展演变成为现代教学正常开展所必需的基础性技术支撑平台。

所有这些信息技术和教学设备的使用都极大地丰富了授课的手段,提升了教学效果。然而由此,也带来了高校教学和资源管理中的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

・为师生提供服务的“客户”关系管理问题;

・排课遇到的设备需求匹配等新问题;

・培训和协助任课教师和学生使用设备;

・维护与更新问题;

・教学设备的性能改良与人性化设计;

・教育技术工作人员与服务商之间的沟通、评价问题;

・教学资源的资产管理问题:

・设备故障的紧急响应与处理;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蓬勃发展在为师生们带来更高效、更丰富、更及时互动的教学环境的同时,也对广大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急剧增加的教学资源,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计划和安排?面对数量不断增多、复杂度不断增加的教学服务需求,如何更好、更及时的提供服务响应?对于教学和会议的技术支持工作中经常发生的紧急突发状况,如何更好的安排即时响应和应急处理?

这些问题正是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者在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给出能够提升高校教学保障工作质量和效果又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需要我们在摸索中实践前进,不断探讨现代化教学服务管理的适应性模式。

二 运用各项信息技术构建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

表面上,诸如资产管理、排课管理等各环节,在高校中都已经存在现有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然而从教学资源服务实践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管理系统由于传统上归属不同的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到位的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应对,因此,需要有一套机制来协调和整合这些现有的管理流程,以便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作用。为此,作者引入了构建“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概念。

1 构建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现实意义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引入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意义:

(1)首先,从理论上提供一个全面科学化管理和评价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的设计依据。按照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最新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目前在教育资源管理中普遍使用的工作记录的方式难以对学习资源的利用绩效进行系统性的评价,如果采用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就可以提供这样的一个评价手段和依据。

(2)其次,引入平台能够为教学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参考操作方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飞速发展引发了许多原有的服务管理机制的不适应性问题,搭建教学资源的服务与管理平台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可以将我们的实践工作提升到一个全面“科学自动化”的层面上。

(3)最后,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完成教学资源的服务管理将是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的服务需求不然呈现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专业化的趋势,只有通过提供统一的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对教学资源进行完整的统筹与规划,才能够解决或缓解资源冲突、多头管理等现实的问题,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服务现有的传统离散事件记录型的管理方式转变升级为适应新形势的数字化监控预警型的信息管理模式。

2 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逻辑架构

依托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强大支撑,利用计算机软件并结合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的中央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以及远程管理技术、移动通讯等各种软硬件信息技术,通过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逻辑架构如下图1所示)。

把教学设备服务包括设备使用需求申请、使用计划安排、设备准备和检测管理、课前自动启动运行、故障提示与处理、设备课后关闭、设备维护、紧急事件处理、设备预警措施等在内的各个环节统一协调成为一个整体的自动化流程,同时融合师生服务客户关系管理、设备更新升级管理、教育技术工作人员与服务商之间的沟通、评价问题等方方面面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期提出一套适应当前新形势要求并能够涵盖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各个方面、沟通协调各相关主管部门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规范与流程,努力提升教学设备管理服务的规范化程度,减少跨部门横向沟通的障碍,从而取得专业化的优势,改善教学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效果,为高校教学服务管理支撑体系的构建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由上图不难看出,所构筑的服务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其最内部的是服务团队,然后由平台的各个功能模块来完成多媒体、语音教学、公共机房等各类教学设备的驱动和管理。反观一般传统的结构:“服务人员一设备层~教师学生”,现在通过平台的各个模块有机的将设备和服务团队融合起来,形成“服务设备团队一管理平台一教师学生”协调统一的机制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

3 预期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

前文列出了关于教学资源管理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在现有的实际工作中大家强调和探讨较多的都是解决设备升级改造等“硬实力”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对于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资源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这样的“软实力”问题的探讨,特别是解决教学设备的综合管理及有效利用的问题,是使得硬实力能够事半功倍地发挥出效用的关键。因此,我们希望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将主要用于解决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中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以一个统一的整体面向师生服务,即可以弥补服务中由于不同部门归属带来的“真空地带”,又可以更加方便教师及时掌握教室与设备安排或调整情况,快速获得直接服务人员的聪系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服务等待的发生率和时间、节约联系时间和改善服务响应效果。

(2)通过平台可以更加方便灵活的对每一节课的教室

和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设备、语音设备等所需要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统一合理的配置,一方面避免资源重复安排冲突,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避免设备使用的不均匀现象,优化资源分配,进而保证设备的更新换代时间并减少故障率。

(3)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动化管理的优势,把设备开启、检测等工作利用平台在上课前进行预准备,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操作从而降低培训的难度和强度,同时减轻师生额外学习设备软硬件操作的负担。

(4)利用不同设备的使用频率、故障率统计数据,可以分析各种类型的教学设备实际受欢迎程度、使用频度和质量等,为后续的教学资源的扩充、更新换代以及新建项目的设计规划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5)为后续设备采购招投标和供应商选择提供第一手的历史参考信息和资料,改善目前绝大多数情况下仅凭印象打分的主观模式。

(6)利用平台的数据库既可以为资产管理部门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又可以方便使用部门的管理操作。

(7)利用平台的预警系统可以提高教学服务过程中紧急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三 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下面,我们就针对日常教学设备的使用管理需求,概要地对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设计:

1 主要系统构造

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将具体由教室/设备资源计划模块、教学设备远程中央控制模块、设备常规维护模块、教学资源使用情况综合统计分析模块、服务商沟通评价模块以及人工干预机制六大主要模块构成,形成信息之间通畅、快速地相互流转和通讯,力求达到响应“零延迟”,服务“无障碍”,统计“自动化”的效果。

2 教室/设备资源计划模块

师生通过包括教务排课系统、人员申请等各种方式提出教室/设备的使用申请,由系统自动根据使用申请的特点、设备使用需求匹配相适应的教室和设备,并经过人工调整和确认形成设备使用计划。

3 设备使用管理模块

(1)教学设备远程中央控制模块

当确认设备使用计划后,设备远程中央控制使用模块将根据系统统一设定的或者单项计划独立设定的提前开启时间自动开启设备,进行提前检查操作。如果设备开启出现异常,将由系统返回一个异常信息给设备管理服务器,在控制室的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这个信息进行相应的操作。如因设备故障等原因发生教室或设备使用更改情况,可及时在平台中进行记录和调整,相关部门自动获得通知。

(2)设备常规维护模块

由系统统一设置每周的设备自检时间,到自检时间后将由控制中心统一发送设备启动自检信号并开启设备进行自检操作。对于有异常的设备,系统提示进行远程处理或人工干预操作。由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操作。维护情况及故障维修由系统进行记录存档实施跟踪。

4 设备采购规划模块

(1)设备更新到期预警提示

根据设备的使用年限、额定使用时长等数据参数自动对比设备已经使用的时间,对于已经达到或超过80%和90%的设备分别提出提示和警告操作,为设备采购工作的规划和准备提出参考依据。

(2)设备采购方案建议

根据需要采购的设备类型,例如投影机、多媒体中控设备等,按照不同指标排列出各个厂家以及产品型号的优先顺序。比如可以分别按某一型号的投影机设备使用故障率由低至高或者按照服务综合评分由高到低进行厂商的排序显示,给出采购的参考方案。

5 风险管理与预警设置模块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软、硬件设计缺陷和可靠性等导致的设备故障或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系统不能正常使用又或者因误操作而造成的故障时有发生;病毒发作和黑客攻击引起的系统瘫痪防不胜防;包括电源波动、温湿度异常、雷击等外部环境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或损坏也不容小视。这种种因素增加了教学资源服务管理的工作难度和紧急突发事件预防与响应的必要性。因此,需要在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中引入预防性维护和应急故障处理模块。

我们可以借鉴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教学设备服务与紧急处理的知识保障支持系统,具体包括故障估计与处置预案、事先检查(定期和不定期)、紧急处理(现场维护与替换)、事后处置与改进等全面系统化的保障措施,力图做到“遇到问题有法可查,处理问题快速及时”。

6 统计分析模块

(1)教室,设备使用情况统计

通过平台日常记录的数据,可以很方便的实时地得到每一间教室/实验室/会议室、每一台教学设备的使用总学时数、学期使用率等各项统计数据,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

(2)设备使用频繁度等应用分析

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类型对教学设备资源进行使用频度的统计,得到各类设备使用频度的第一手客观数据,为教学设备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这样的统计可以对以后的教学资源使用需求进行合理预测和评估。

(3)设备维修率、故障率统计

自动对比每一台设备的使用时间,与设备额定的使用时间进行比较,在达到80%额定时限时进行提示,以减少因为设备老化带来的故障隐患。针对每一台设备自动计算总的或者学期的故障率和维修率等数据,对于高故障率的设备可以考虑提前更换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原因研究和分析。

(4)服务商质量信誉分析

针对单个服务商提供的所有设备综合统计出设备故障率和维修率,然后对各个厂家产品的故障率和维修率进行横向比较,以便在后续的采购决策中参考使用。另外,可以考虑由工作人员对厂家每一次的维修服务进行态度和效果评分,汇总得到一个厂商服务的综合评分,作为招投标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数。

7 人工干预机制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服务的特殊性,有时属于硬件故障需要人员到现场检修或者更换设备,仅仅依靠自动化的网络控制和监控是无法完成全部服务过程的,适当的人工干预机制作为整个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需的。

四 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应用前景展望

在2009年暑期,厦门大学利用网络中控集中改造的一百多间多媒体教室运转近一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上课师生对于这样集中管理的新模式带来的高效率与良好服务体验反响热烈,由此减少了无效劳动,更带来了技术人员服务的更加专业和高效。这是一次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资源管理效率与效果的初步尝试和良好印证。

我们相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优质的服务理念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服务管理体系,必将在教育资源的计划、使用、维护、统计、规划等各方面带来更规范的管理和更优质的服务,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创造一个更加高效、和谐的教学环境,并最终取得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呈领,王继新,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A],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2]洪生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

[3]李东,蔡剑决策支持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新来前台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调度管理;工艺;设备;遵循的原则;效能;目标

随着露天煤矿产能越来越大、采矿设备越来越先进、开采工艺越来越科学、管理水平越来越高,露天生产调度管理就成为露天煤矿生产管理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加强对调度管理的重视和对调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可以保障各生产环节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合理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实现调配和谐,使各部门生产能效发挥至最大。因此,加强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对于煤矿的高效率生产以及提高煤矿产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以黑岱沟露天煤矿为例阐述如何发挥露天调度管理的最大效能。

黑岱沟露天煤矿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项目之一,设计开采范围42.36平方公里,上部黄土层平均厚49米,岩石层平均厚56米。境界内可采煤层为6#煤层,平均厚28.8米,可采储量14.98亿吨,年生产能力3000万吨,煤质属特低硫、低磷、中灰长焰煤,被誉为“绿色煤炭”。

设计开采工艺:轮斗―胶带连续工艺(现已停用);单斗―卡车间断工艺;抛掷爆破吊斗铲无运输倒堆工艺(新工艺)及单斗―卡车―坑边半移动破碎站―胶带输送机半连续工艺。

投入使用设备:

穿孔设备:DM-H型2台、DM-H2型4台、DM-45型钻机3台,CDM-75型2台和1190E型钻机1台;共计12台。

采掘设备:55M3WK55型 4台、35 M3WK35型3台、20 M3WK20型电铲1台,32 M3395B型电铲6台,28 M3PH2800型电铲1台,EX3600型液压反铲1台; 100 M38750-65型吊斗铲1台, 992型装载机2台、L1350型装载机1台,共计20台。

运输设备:630E卡车59台、730E卡车5台、830E卡车10台、930E卡车14台,SF33900卡车13台,共计101台。

工程设备:D475A型、D37A5型、D11T型、D10N型履带推土机32台,844H型、WD600型、834B型轮式推土机,988H、988B型轮式装载机,24M型、16G型平路机,SF31904、TR50型洒水车等工程辅助设备,共计54台。

黑岱沟露天煤矿产量大、开采工艺复杂、设备数量和种类繁多,工程位置要求衔接顺畅,生产组织难度较大。因此,需要科学高效的调度管理系统与庞大复杂的生产系统相适应,才能使所有设备的生产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而调度管理在执行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上级领导传达的指示,有效的将煤矿生产环节中的矛盾、问题及时的反映出来,以此来达到科学管理煤矿的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露天煤矿在管理过程中,不管采用连续工艺,还是间断工艺,或是各个工艺的结合,其特点是:动态因素大,管理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而生产管理主要是由调度管理去实现。调度管理主要是以矿生产计划为依据,以提高设备利用率、生产效率、创造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通过对设备、人员、生产工艺的合理安排,及时全面掌握生产动态,积极预测、预防生产中可能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均衡地、有规律地组织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达到露天煤矿调度系统效能的最大化,调度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计划性原则

划性是调度管理的基础,生产调度是以生产计划为依据,年初要制定年生产计划,月初要制定月计划,根据月计划制定日计划和班计划,甚至设备检修也要有计划,调度的职能就是以各项计划为依据和目标,合理组织协调生产,掌握生产动态,全面了解生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决策,在生产组织工程中,当生产实际与计划发生偏离时,要及时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及时进行二次决策,有预见性的合理组织协调生产,保证各项工作按照新的计划目标有序进行。

2 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也是露天煤矿调度管理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生产调度工作必须具备高度地统一指挥的职权,是现代化露天煤矿发展和管理的需求。随着现代化露天煤矿的发展,具有规模大,设备型号增大,设备数量相对减少,对作业环境要求高,推进速度快等特点,要求建立一套现代化的调度管理系统。通过对露天煤矿建立一套调度管理系统,可使煤矿的生产活动受到统一性的指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煤矿生产的有序进行。例如:露天矿GPS卡车智能调度管理系统通过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无线数字通信技术、矿山系统工程及优化理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的人工调度系统及管理体制进行改造,通过采集生产设备动态信息,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卡车、电铲、辅助设备等设备的运行,从而形成一套统一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现代调度控制系统和全方位的采矿生产管理控制自动化决策平台,是数字矿山的关键技术内容之一,是实现“数字化矿山”的目标。因此,调度管理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到露天矿管理的首要位置上来,使露天矿生产活动按照统一指挥的原则,沿着健康、快速、高效的轨道运行。

3 预见性原则

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不仅应遵循计划性、统一性原则,还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生产调度工作要有总揽全局的管理思想,因此,调度人员应有统一全局的思维与能力,在对露天煤矿进行调度管理的过程中,应对露天煤矿所出现的安全问题、生产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性,瞻前顾后,掌握各生产环节,抓日、旬、月、季、年生产,对生产过程中可能或将要发生的问题,尽早采取措施,对生产过程中薄弱环节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

4 及时性原则

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工作涉及到各个环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及时性的原则。 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解决问题要准确而果断,切忌含糊其词、相互扯皮、拖拖拉拉,回避矛盾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机动灵活地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去解决各种问题,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

5 群众性原则

调度管理工作贯穿于群众中,群众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浓厚的群体意识、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信息沟通灵敏和群体效率高等特点。它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及个人的安全行为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深入群众中,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来解决问题,经常和职工相互沟通,进而才能不断的修改管理方法,使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要提高煤矿生产能力,调度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煤矿调度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生产工艺流程,还要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在工作中溶入科学的管理方法,灵活运用管理原则,深入分析,准确判断,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妥善而果断的决定,最终达到管理的目标,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挥调度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枢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