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的王老师十篇

时间:2023-04-02 16:58:18

新来的王老师

新来的王老师篇1

第一堂语文课,就闹了笑话.

课文刚讲了一段,提问时,几个学习好的同学齐刷刷地举手,他们都希望能给新老师一个好印象.

王老师看看他们,拿起了座位表:"蔡林同学,请你回答."

全班哄堂大笑.坐在最末一排的一个男孩站了起来,他低着头,一声不响,恼火地盯着笑得前仰后合的同桌.

王老师重复了一遍问题,见蔡林不出声,才挥手让他坐下,请其他同学回答.

课后,王老师把蔡林找到办公室.

"蔡林,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会吗?我猜你是会的."

蔡林不说话.

王老师猜对了,刚才的问题蔡林确实能答.平时他不怎么听课,因为换了一个老师,他觉得挺新鲜的,一直在注意听,提的那问题又不算太难.

"同学笑,你好像不太高兴.不过,他们为什么要笑呢?我做错了什么吗?"

蔡林看了看老师,撇撇嘴:"老师,我是差生,没人提问我的."

"差生?"王老师摇摇头,"谁说你是差生?"

蔡林想了想:"大家都这么认为.我,我自己也承认."

王老师正想说话,上课铃声响了.王老师让蔡林回班上课.

放学时,王老师在教学门口等蔡林,把他叫到一旁,递给他一个大信封,让他回家去看,信封正面是几个大字-----差生档案.

几个同学围上来,蔡林推开他们,拿着信封自顾自走了.

一出校门,他就忍不住拆开信封,里面有两张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当作曲家的料.

<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在自传里透露:"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与聪明不沾边."

爱迪生小时侯反应奇慢,老师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认字.

新来的王老师篇2

王老师是个多面人,给我们上课时王老师是幽默风趣的好老师,我们犯错误时他是一只令同学们闻风丧胆的“大老虎”,课外的王老师是同学们最喜欢的——一个调皮可爱的“老顽童”!

老 师

王老师和其他老师不一样,即便是枯燥的数学课他也会把他的幽默带到课堂里。

有一次,一个同学在上数学课时打瞌睡被王老师看见,王老师用粉笔头扔他也没惊醒他。王老师笑眯眯地说:“这位同学‘钓鱼’去了啊!连我的‘流星粉弹’也打扰不了他的雅兴啊!我看今年过年他们家可以卖咸鱼干啦”王老师的话逗得我们全班捧腹大笑,那个打瞌睡的同学被羞得无地自容。从此以后,我们谁也不敢上课打瞌睡了。 幽默归幽默,王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可认真啦。 有一次,王老师在黑板上抄题目时把“和”写成了“与”,班上一个同学当场就指了出来,同学们在下面议论纷纷,有的说:“就是啊,王老师写错了一个字呢!”有的说:“这怕什么啊,反正‘和’字和‘与’字的意思是一样的嘛!”可谁知王老师推推他的眼镜架严肃地说:“对不起,同学们,我确实是抄错了。这位同学是对的,即使是老师犯错大家也要勇于指出来,而且要知错就改。我们平时一定要严格地要求自己,特别是数学,哪怕是错一个字、一个小数点都是大错误。” 我们的王老师就是这样,不仅对同学们严格要求,对自己的工作也总是一丝不苟的。

老虎

别看王老师平时斯斯文文的,可是当我们犯了错误时,他就象一只“大老虎”。有一次我还就真的领教了王老师这只“大老虎”的厉害!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次“五·一”长假过后,我因为光顾着玩儿忘记做数学家庭作业,可老师一大早就把家庭作业本收了上去。我有一种预感:大事不妙!果然不出所料,不一会儿数学课代表就把我请到了王老师的办公室去,我忐忑不安地走到王老师面前,王老师严厉的目光透过眼镜“虎”视眈眈地盯着我,直看得我脸上发烫,浑身不自在。看我不知所措的样子,王老师苦口婆心地对我说:“谭旭窈啊,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要知错就改!……”王老师的语气虽然不温不火,但我从王老师铁青的脸色看得出来,这次我真的惹老师生气啦!我真为自己的懒惰感到羞愧!

新来的王老师篇3

王兰老师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师,王兰教学流派的形成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王兰教学流派的基础

王老师的学历并不高,她仅仅于初中毕业后接受过一年师范教育。后来考上邢台女子师范,因抗战爆发未能报到就读。王老师自己也说过自己当老师的基本条件并不强,但王兰从走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以对自己近乎苛刻的态度认真教学。每次上课,“课堂上准备要讲的话我几乎是一字一句都写在教案里,反复琢磨:睡觉前背教案,早晨起来再回忆一遍,走在路上还想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对斯霞老师、王兰老师都曾有过专门研究的《江苏教育》杂志资深编辑储继芳说过:“听完王兰老师的课,我的第一印象是,语言很流畅,表情很丰富,很有艺术色彩,不简单。”从王兰老师参加工作一直到“”前,特别是从1960年开始,王兰老师承担了江苏教育厅推行的五年一贯制教学改革试验任务,并参与编写省编五年一贯制新教材。王兰老师教改成功的经验为她成为名师以及名师声誉的鹊起起到了助推剂的作用。在十年浩劫的“”期间,王兰老师虽然没有停止教改试验,但“”还是对正常的教改试验形成了干扰和冲击。

20世纪80年代王兰教学流派的雏形

真正迎来教改的第二个春天是“”结束后,也就是在那时,王兰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这是对她过去教学工作的最大肯定,同时,王兰深感自己的责任更加重大。改革开放是科学的春天,也是教育的春天,时代赋予了王兰老师更重要的使命,时代也给王兰老师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追求教学艺术,特别是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是王兰老师每天都在用心思考的事情。王兰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人说是完美主义。什么叫完美,其实王老师认为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是像《礼记・乐记》中所说的“其声和以柔”。上课就要像音乐中的“声和”,这就是艺术的完美。

1985年,长江路小学确定“创设最佳环境,探索最优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整体和谐发展”的实验研究,这个实验后来在南京市简称为“和谐教育实验”。王兰老师任课题的负责人,要统领语、数、音、体、美各科搞和谐教育实验,难度不言而喻。而王兰老师却以她特有的敏锐与智慧,认为这是培养年轻教师的最好途径和舞台。在李国材校长的倡导和支持下,当时的年轻语文教师刘军明确成为王兰的徒弟和助手。刘军老师不但直接担任实验班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协助王兰老师做好全校各科的协调工作。

“和谐教育实验”这个课题几乎把所有的学科都打通了。长江路小学的教师今天回忆起那段岁月,仍然会感慨万千,也为此自豪。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在社会呼吁人才需要全面素质的今天,在近日沸沸扬扬的争论文理分不分科的热点话题前,长江路小学和王兰老师的教育前瞻性和预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谐教育实验”其本质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完全相通的,仅从这一点看,王兰“和谐教育”思想不仅有理论上的探索更有教育上的实践意义。而王兰“和谐教育”思想本来就来自于实践,对它有所总结,有所探索,便能更深入地指导实践。毫无疑问,这一切都会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

另外,王兰老师的汉语拼音教学是独创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她和刘军老师一起探索如何把自己在拼音教学方面的特色与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经验结合起来,并获得了成功。

改革开放年代里。王兰老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仅仅教学改革成果迭出,而且在她的带领下,形成了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教改的方阵与团队。王兰老师以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培养一代又一代年轻教师的任务。更可贵的是王老师培养年轻教师总是站在学校管理的整体层面上,既身体力行,又积极向校长建言献策,从而以一个群体的状态对其进行培养,

20世纪90年代 王兰教学流派的完善与走向成熟

王老师是真正意义上的退而不休。1998年,已是古稀之年的王兰老师已退休三年,但她以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刘军老师一起设计了《雨点》电化教学研究课。《雨点》一课以设计新颖、教学灵活、内容充实的特点得到大江南北许多教学专家的好评。在这一成果的基础上,她和刘军老师又作进一步探索,和南京市电教馆合作,设计了《雨点》一课的多媒体课件,使《雨点》的课堂教学宽度加大,课堂效率更高,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香港教育代表团看了刘军老师的这一课,特邀她赴港作示范交流讲学。

长江路小学的“王兰办公室”不是名师名校的“形象工程”。在这个阶段,王老师实际上更加忙碌了。王老师敏锐地捕捉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以及知识爆炸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教育的背景和教育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王兰老师与时俱进,更注重在宏观的层面上审视教学改革,把握教育走向,以自己的行动引领和带动全校的学科教学改革。王兰老师认为学校也要以科学发展的思想把握教学改革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本。在这一基础上。王兰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上更注重统筹、整合、叠加、辩证。王兰老师近60年的教学实践,是经验,也是感悟,正如杨振宁教授60多年的物理学习,这是一个从经验走向文化,从单一学科走向哲学门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恰恰对应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这不是一种巧合,也不是一种附加。

在教育的岗位上,王兰老师用60多年的努力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显现了生命的品格,昭示了生命的价值。这是和谐教育思想的要义和精髓。这个要义至少能够给我们如下启示: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专业的成长和爱岗位爱事业是紧密相联的,从来就没有不敬业的专业成长:对完美教学艺术的追求就是对高尚人生志趣的追求。教学的艺术涵盖着审美的意趣,更涵盖着高远的人生境界;王兰老师的和谐教育思想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对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高远的教育境界不懈追求的统一体,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实现其主体价值的不竭动力。

新来的王老师篇4

天啊,老师这不是折煞学生吗?开始我还以为王老师是开玩笑,但仔细一想不对,因为王老师是从来不开玩笑的。接下来我就左右为难了,写吧,怕力下从心:不写吧,又怕王老师说我不识抬举。经过反复斟酌,最后我还是答应了王老师,决定硬着头皮写。

我之所以答应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是听着王老师的演讲成长起来的。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已经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或者人才,只是想说,作为王老师的学生,我听他演讲的时间比较早,次数比较多,跨度也比较长。我想,这也许正是王老师给我布置这个任务的初衷吧。

一九七九年秋天,我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第二年秋天,我们开始学《文学概论》,给我们上这门课的就是王老师。王老师上课,与其他老师很不一样,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与众不同。换一句话说,王老师上课不像是上课,倒像是在演讲。这么说来,我早在三十几年前就开始听王老师演讲了,那时我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孩子。

当时老师们来上课,大都会拎一个鼓鼓的包,走上讲台后,先要从包里掏出教材和讲稿,再将它们――打开,摊好,然后才开始讲。有的老师还一边讲一边看,生怕讲错了或者讲漏了。王老师则不同,他进教室从来不拎包,也不带教材和讲稿,只是偶尔在手里捏一张小卡片。事实上王老师很少看那张小卡片,它更多的时候只是他手中的一个道具,有点像说书人手里的纸扇。当然,王老师并不是没有备课,只是他把课都备在了心里。因为成竹在胸,烂熟于心,所以王老师讲起课来总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更为不同的是,很多老师上课基本上都是照搬书本,大一二三,小一二三,一切按书上来,连顺序都不变。王老师则不这样,他从来不照本宣科,依据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一会儿《文心雕龙》,一会儿《哥德谈话录》,一会儿坡,一会儿莎士比亚,古今中外,南北东西,有点儿天马行空。但是,王老师并不信马由缰,更不脚踩西瓜皮,他每堂课都要紧扣几个关键词,既放得很开,又收得很拢,形散而神聚。他很像一个放风筝的人,即使风筝飞到了天外,那根线也始终攥在手中。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留在学校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这样一来,我听王老师演讲的机会就更多了。除了在教室里听王老师讲课外,我还能经常在大礼堂或报告厅听到他的学术讲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校园的学术空气非常浓厚,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有名师报告会。王老师当时是我们学校最红的名师之一,只要他的名字在海报上一出现,那天的会场肯定是人满为患,座无虚席。为了听王老师演讲,好多人常常都是提前几个小时就去会场抢位子,有的甚至连晚饭也顾不上吃。我虽然每次都很积极,但有好几回还是去晚了,最后只好站着听,有几次还是趴在窗户外面听的。

听王老师演讲,我几乎没听到过重复的内容,甚至连举例也没有雷同的。这一点让很多人都叹为观止。王老师是个谦虚而低调的人,不喜欢别人恭维他,讨厌别人说奉承话。但在这里我还是要貌似奉承实则诚恳地说,王老师是个大学者。他学富五车,满肚子都是学问,所以每次演讲都有新的话题,新的材料,新的见解,不像那些小家子,内存不足,捉襟见肘,一上台就炒现饭。正因为王老师的演讲常讲常新,所以我们才百听不厌。

王老师的专业是文学理论,重点研究文学心理学和文学批评学,但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差不多涉猎了与文学有关的各个领域。因此,他不但能在文学理论方面发出权威的声音,还能对许多涉及文学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他既能给博士生硕士生深刻地阐释文学与宗教或者文学与科学的关系,也能通俗地告诉大学生和中学生怎样去欣赏中国的四大名著或者外国的现代派诗歌。王老师的脑海就好像一个文学的富矿,里面储满了各种稀奇宝贝,他哪怕随手掏出一块来,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金光闪闪的。

还有,王老师的记忆力非常好,简直是好得惊人。博闻强记这个词用在他身上真是一点儿也不夸张。演讲的时候,他不仅能把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名篇佳句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还能把那么多外国文艺理论家的经典论述信手拈来。那些冗长而绕口的外国人的名字,他居然也能脱口而出。至于中外文学名著中的那些精采细节,王老师更是熟而又熟,手到擒来。有一次,王老师讲《红楼梦》,讲的是小说第二十二回的前半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他不仅把故事情节讲得清清楚楚,就连人物的对话都能背下来,宝钗怎么说,黛玉怎么说,贾宝玉又怎么说……他竟然背得一字不差。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王老师《文学心理学概论》等一系列重要著作的出版与传播,他在学术界已经是闻名遐迩了。由于知名度的日益攀升,邀请王老师演讲的单位便越来越多了,不仅有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还有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坦率地说,王老师是个很清高的人。但他把清高藏在骨子里,表面上还比较好说话。有人请他演讲,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一般都会答应下来。因为他不愿意让人家没面子。那几年,王老师演讲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讲遍了武汉三镇,而且还讲到了其他省市,近至郑州长沙,远及北京上海,几乎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王老师演讲的声音。

王老师在武汉地区的演讲,好多次我都去听了。因故漏听的,事后我也及时做了弥补,或者看笔记,或者听录音,或者找一些到场的人打听。可以说,王老师的每一场演讲都很精采,听过他演讲的人无不交口称赞,钦佩不已。他有许多场大型演讲,至今还被人们铭记著,谈论着,回味着,如在武汉大学讲的《人生的艺术化》,在华中理工大学讲的《禅宗与中国诗学》,在中南民族大学讲的《当前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在湖北省图书馆讲的《诗歌的形式美》等,这些演讲都堪称经典,具有深远的影响。

王老师演讲,从不故弄玄虚,也不装腔作势,更不装神弄鬼,不管讲多么高深的问题,他都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让听众听有所悟,听有所获。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次讲禅宗与诗学。应该说,这是一个深奥而枯燥的题目,如果换了其他人讲,可能是如讲天书,玄而又玄,让听者不知所云,一头雾水。但王老师却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先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科学如果没有宗教就是瘸子,宗教如果没有科学就是瞎子。”这话既有诗意又有哲理,一下子就把听众抓住了。接下来他又讲了两个寓意深邃的禅宗故事,一个是“磨砖作镜”,一个是“拈花微笑”。他一边讲一边延伸,不知不觉就把话题转移到了诗学

上,然后轻而易举便把宗教与艺术的关系讲通了,简直像捅破一层窗户纸那么容易。

虽然王老师是研究文学理论的,但他非常关注文学创作,尤其是当下的创作问题。比如他那次关于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演讲,光涉及到的当代历史小说就多达十几部,并且还具体分析了唐浩明的《曾国藩》、凌力的《少年天子》、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以及熊召政的《张居正》。通过分析后他指出,文艺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比历史著作中的“历史真实”包含了更多的主体建构的成分,从而鼓励作家在从事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时应当更加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作用。因为王老师把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打通了,所以他的很多理论是从创作中总结出来的,这些理论反过来又能有效地指导创作。正因为这样,很多作家都喜欢听王老师演讲。

王老师在外地的演讲,我听的虽然不多,但我知道每一场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比如他在南京大学讲文学思维活动中的无意识现象,在中南大学讲西方文学理论概念的吸纳问题,在苏州大学讲文学与本土文化传统的关系,这些演讲无不受到当地听众的热烈欢迎。后来外出开会,我在不同场合碰到这些学校的师生,当他们知道我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时,好多人会跟我提到王老师。虽说时过境迁,但他们一说起王老师的演讲来,仍然是激动不已,啧啧称奇。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骄傲地对他们说,我是王老师的学生!听我这么一说,他们马上就对我另眼相看了。说实话,作为王老师的学生,我真是沾了他不少光。

我有时想,王老师的演讲能征服那么多听众,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技巧?但仔细一想,他是不怎么运用技巧的,甚至可以说他的演讲无技巧。他和当下很多人演讲,尤其是那些蹿红的学术明星的演讲不一样。他们演讲,都有全面而精湛的技巧支撑,或者说包装。我把他们惯用的技巧归纳了一下,至少有这样几种。一是炫耀,比如说自己是哪所名牌大学毕业的,师从过某某大师,曾到外国某所大学做过访学,有的还把曾与某位高官同桌吃过饭这种经历拿出来晒;二是卖弄,比如读过多少本书,获过多少次奖,发表过多少篇文章,出版过多少本著作,有的还自曝懂几门外语,甚至隔几分钟还要秀上一个英语单词;三是煽情,比如与听众拉关系,套近乎,耍贫嘴,抛媚眼,有的还俗不可耐地说,在座的都是美女帅哥,我爱你们!四是插科打诨,比如一边讲一边张牙舞爪,搔首弄姿,有的还在中间哼那么一支歌,或者在快结束的时候赋上一首打油诗。

以上种种,王老师从来没用过。他一不炫耀,二不卖弄,三不煽情,四不插科打诨。其实要炫耀要卖弄的话,他也是有货可炫可卖的,并且还是干货,比如他读过何其芳的研究生,比如他很早就在《文学评论》上发过论文。但是,他在演讲中却对这些只字不提。至于煽情,王老师恐怕真不会,别说让他油腔滑调,甜言蜜语,就是一句过于动情的话,他可能也说不出口。插科打诨嘛,按说王老师应该是有这个能力的,打几个手势,唱几句歌,再说几句顺口溜,这些有什么难的?可他不屑于这样,我想他一是怕自己肉麻,更重要的是怕听众起鸡皮疙瘩。

王老师演讲没有技巧,并且拒绝技巧,那他到底靠什么取胜呢?我曾读到一本类似演讲指南的书,上面说成功的演讲要做到三点,一是以声夺人,二是以情动人,三是以理服人。

回忆王老师的演讲,我觉得他在声和情这两个方面都没做到。先说声吧,虽然王老师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也很有磁性,讲起来流畅而精准,但他并不太看重声音的作用,从不像其他演讲者那样,声音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忽疾忽缓,故意制造一种落差。王老师的声音从头到尾几乎没什么变化,一直是不大不小,不快不慢,像一条小河冷静而平和地流淌羞。再说到情,我觉得这恐怕正是王老师的弱项。他在演讲中不仅不会煽情,而且连必要的情感交流都不是太多,一是他的面部表情不够丰富,除了庄重,就是严肃,你很难看见他笑一下;还有一点,他的深邃而锐利的眼睛很少看听众,大部分时间都平视前方,或者久久地仰视天花板。平易近人与和蔼可亲这两个词都与他相距甚远。

如此说来,王老师的演讲就全靠以理服人了。没错,理就是王老师演讲的核心价值,也是他演讲的制胜法宝,还可以说是他演讲的魅力之源。他的演讲,处处有理,结构上有条理,逻辑上有推理,内容上有道理,有哲理,有真理。总而言之,王老师的演讲始终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正是这一道道理性之光,照亮和征服了成千上万的听众。

我永远忘不了王老师在武汉大学的那一次演讲,他给文学院的几百名大学生讲日常生活的诗意。演讲是在晚上举行的,讲到一半时,礼堂突然停电了。电虽然停了,但王老师的演讲并没停下来。他在黑暗中继续讲,居然越讲兴致越高。学生们在黑暗继续听,反而越听越认真,礼堂里鸦雀无声。我想,那天晚上礼堂的灯虽说熄了,但王老师演讲中的理性之光却把听众们的心都点壳了。演讲结束时,漆黑的礼堂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出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因为王老师是刊物的顾问,所以他参加了我们的很多活动,比如语文教学研讨会,文学教育高峰论坛,中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典礼……差不多每次活动都有王老师演讲,他的演讲成了我们杂志的一个传统节目。从一九九八年到二0一0年,十几年来我们举办的活动少说也有三十多次,我算了一下,王老师的演讲至少有二十场。

王老师每次演讲都是我主持的,他讲的好多题目我至今还记得一清二楚,比如在江西庐山讲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广西北海讲作文的虚实问题,在哈尔滨戈果理宾馆讲形式的意义,在遵义的铁路大酒店讲写作与阅读的互动,在大连海边讲文学写作的创新,在青海湖畔讲文学与科学的关系。王老师讲得最远的地方是新疆的克拉马依,我记得他是给语文老师讲文本解读。他时间最近的一场演讲是去年夏天,在四川乐山,讲的是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参加我们杂志活动的大都是语文教师和中学生,还有一些中学生家长。面对这样一群结构复杂的听众,王老师的演讲仍然是以讲理见长。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时候是把要讲的理与生动有趣的故事紧紧地结合起来,要么把理寄寓在故事中,要么从故事中提取出理来。比如,他在第三届文学教育高峰论坛上讲文学的形式,为了阐明形式的审美价值,他先讲了京剧折子戏《苏三起解》里的一个片断。苏三叫一声苦哇!竟博得满堂喝采。王老师问,苦是令人同情的,观众为何要叫好呢?他接着说,其实喝采声不是冲着词意而只是冲着演员的声腔,不是由于内容而只是由于形式。他这么一说,老少听众对他要讲的理马上就心领神会了。

新来的王老师篇5

2012年江苏省初中物理优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活动已落下帷幕,参赛的27位选手,各展所长,亮点纷呈,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扬州高邮三垛初中王新有老师《磁体与磁场》的一堂课,其精巧的实验设计,创造性的教具改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使我收获颇丰。

片段一:视频导入,深入浅出

王老师: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重温一下今年春晚的精彩魔术“年年有鱼”。

学生和老师一起聚精会神的观看视频。

王老师: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其实王老师也能表演这个魔术。

此话一落,学生带着好奇,目光转向王老师。

王老师指着桌面上用支架支撑着的自制纸金鱼说:“我(在远处)也能指挥它转动。”果然,随着他悬在金鱼上方手的移动,金鱼听话的动起来,转起来。

还没等王老师提问,学生就纷纷举起了手。

学生A:我猜老师的手上有吸铁石吧。

……

其他同学也窃窃私语,相互交流着,并有学生示意王老师将手展开。

随着王老师手掌中磁体的出现, 魔术强烈的“磁场”已将学生吸引。“磁体是怎么随心所欲地指挥金鱼的呢?”学生兴趣盎然。

新课引入环节,王老师利用春晚魔术“年年有鱼”,奇妙的“磁场”,不仅让鱼随手动,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魔术为载体来彰显物理实验的奇特魅力,由奇而生趣,由趣而质疑,由疑而导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趣设疑效果得到极大的增强。利用魔术优化实验情景创设,对课题的引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二:魔力细线,知微显著

在探究磁体的性质过程中,王老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这部分实验和其他老师大同小异,所使用的器材也差不多,但只有王老师增加了细线,而部分学生也知道要将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达到了一个自制指南针的效果。这个“不起眼”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磁极的理解,更为后面小磁针和地磁场的介绍做了良好的铺垫。在总结完磁体的性质,王老师更是技高一筹的将其应用于开头的金鱼实验中,让学生剖开金鱼,原来金鱼的肚子里真有一小铁块,既与开头部分呼应,又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每个实验环节的设计,都可以看得出王老师的良苦用心,体现了老师教学设计的整体观念,前后联系,浑然一体。

片段三:化无为有,类比迁移

王老师:树叶、国旗为什么能飘动?

全体学生:因为有风。

王老师: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B:空气的流动。

王老师: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通过树叶等的飘动我们就可以知道风的存在。请你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小布条,除此以外你还能想到什么?

另一位老师躲在讲台前的某一处用电吹风吹动小布条。

学生C:我们还能知道风的方向。

王老师点头:小布条随风飘动,我们可以根据小布条飘动方向知道风的方向。那么如何来判断磁场的方向呢?

学生D:可以根据小磁针转动的方向来知道磁场的方向。

在探究磁场的过程中,王老师用一个类比实验形象的展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风吹布动,证明了空气的流动,而小布条飘动的方向也反映了风的方向。由此学生就自然想到:磁场可以让小磁针转动,那小磁针转动的方向也能反映磁场的方向啊!此时无声胜有声,难点不攻自破!王老师这种巧妙的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有心人,能把生活中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片段四:众志成城,揭示规律

如何表明磁体周围各点磁场的方向呢?平时的课上我们总是随意的取几个点画在白纸上,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王老师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却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他只是将白纸换成了透明胶片,然后将学生画的图重叠起来投影展示,咦!一幅清晰的磁场分布图展现在我们面前!物理学科要求大量实验得出结论,但平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往往不能付诸于行动,而王老师真正的做到了。

新来的王老师篇6

老王,女,大约四十多岁,本名王君,开封县人氏。平时她自称“老王”,老师和同学们也亲切地称她为“老王”。老王性格幽默,对学生随和,没有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却深受同学们爱戴。

老王教我们数学。老王改作业时,结尾总会附上几句话和同学们互动。有一次,我的作业做得非常马虎,结果,发下的作业本上布满了红叉叉,后面还附有老王的感叹:“此番战役溃不成军!”我一看,脸红得发烫。从此,我的数学作业都写得认认真真,连各种符号都用尺子标着画。可是,有一次,我又被一道作业题难住了,因为课代表急着去办公室交作业,我只好抓耳挠腮地在那道题后面写道:“老王,对不起,此题解不出,本先锋再度溃不成军!羞愧!”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翻开了作业本,发现那道题后面有这样一句话:“小卢听令!速来办公室求解!”我赶紧一溜小跑跑进办公室,而老王则笑盈盈地端坐着做好准备给我讲题了。

老王崇尚自由安适,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颇有几分特立独行的味道。我们学校在农村,老师们大都开着汽车或骑着电动车来上班,可长久以来,老王的坐骑都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每天,她都会悠然自得地骑着她的爱车到学校上课。老王常说:“还是原始一点好啊,既锻炼身体又免得麻烦。”

老王虽然骑着落伍的自行车,可几乎每天都要换漂亮的新衣服,发型也经常引领学校潮流。一天,一个新来的实习老师在校门口打趣道:“老王破车新衣裳。”这话正好被我们班同学听见,我们立即为老王打抱不平,可老王却无所谓地哈哈大笑。回到班上,大家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征集下联,想通过“文斗”的方式反击一下那个实习老师。经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大家对出了下联:小李平头旧思想。然后,获得市书法大赛一等奖的同学把这副对联抄在红纸上,再加上横批“休得无礼”,作为“礼物”送给了那个实习老师。实习老师叫苦连连,甘拜下风,感叹道:“真是虎父无犬子,虎师无犬徒啊!”

在老王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的初中生活就是这样笑着度过的。当听到有的同龄人抱怨“学校像监狱,禁锢了我们的青春”时,我们就会暗自庆幸:感谢苍天,让我们在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了老王。我们也祈祷着:希望在我们以后的求学道路上能够幸运地遇到一个又一个的“老王”,然后和“老王”一起在求知的道路上快乐奔跑!

新来的王老师篇7

王老师上课很有特点,声音抑扬顿挫的很像是在唱戏,配上标志性的王氏讲课动作更像是在演戏了。

王老师的板书很规整,好像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上,除非提名叫学生到黑板上板演需要擦几下黑板,王老师的板书则一字也不必擦掉,一堂课下来,黑板刚好满满的。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我是很佩服王老师的。

很没想到的是读到高二时,班主任恰又是王老师。王老师很念旧,即使在课堂上当着全体学生的面也直呼我为“亲学生”,我也就感到王老师更可敬可亲。

王老师同时带我班的代数、几何。几何里面少不得作图,作图的话,圆规和三角板就是必备的教具。这下,王老师全副武装起来就格外的出彩了。上课铃响,王老师手拿圆规,肩挎木制三角板,腋下夹着教材和教案,昂首阔步迈上讲台。师生见过礼,王老师就开始“演戏”,王老师“演戏”,那行头(圆规三角板)是从不离身的。通常情况,王老师是把圆规拿在右手当教鞭使用的,画圆时就是教具,板书时圆规就交到左手,板书后再换回来。三角板则像匣子枪一直挎在王老师的右肩上,需要作直线就取下来,画完线再归原位。

王老师最最招牌的动作是给一个四边形做一条辅助线后。他一边画线一边韵味十足的唱到:“我们就给它做一条辅助线~~交点就叫它~~小E~~吧!”腔调圆润婉转,颤悠悠的,简直是在唱京戏,尤其E后的长音,纯正王氏风味,放在眼下,绝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唱腔设计。王老师唱功了得,做功更是天下独绝,只见他唱到“吧”字之后,就突然的转身标准的180o,由原先的面壁到面向全体观众,伴随着转体动作的完成,三角板熟练地、恰如其分的回到右肩上,王老师的右手则程式化的搭在三角板下边的那条边上。那一刻,王老师的面上是带有微笑的,那微笑很可能让不明所以的人猜测他是否刚刚“得了荆州”。

我们没有一个不熟悉王老师的这个标志性动作的,每次见到王老师要在黑板上给图形作辅助线就会异口同声的给王老师帮腔而且故意喊做“就叫它~~小尾~~巴”。王老师呢,听到我们的和声就会更夸张更有张力的表演着其高难的王氏转身,有时候转体甚至做到近360o,这时候我们师生就会发出轰然的笑声。

王老师对我这个“亲学生”是非常关照的,提问、板演我上的最多。可惜那时我的主业好像不是学习,而是一门心思的要搞创作。我有几个文友,很傲气很傲气的那种,任谁都不被我们放在眼里,包括我们的语文老师。那个时候,语文课我们几个是从来不听的,而每次作文批改出来,语文老师评讲作文却又一个不拉的把我们几个的文章当范文在班里面读。久了,我们居然都成了年级里甚至学校里的小名人。再后来,由不听语文课发展到什么课都不听,又由不听课发展到不上课,更由不上课发展到成天跑到校外甚至几十里外的地方采什么风。这样一来,“成绩”两字就不敢恭维了。王老师看着他的“亲学生”如此痴迷文学,试着给我谈了几次。谈话都是在他的宿舍里秘密进行的,结果可想而知。

快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的几位志同道合者不约而同的都跑到边远省区上学去了,有去新疆的,有去吉林的,有去宁夏的。而我,因没有“海外关系”只好在母校留守。形单影只的我,心慢慢回到课堂上了,也开始意识到当日的“胡作非为”给我的高考大业带来了多么大的损害。我就发狠心的追赶,但毕竟学业荒废日久,高一年级的一点老本也顶不了大用,我灰心了。

但我的创作热情反而又高涨了,成天与几位远在天边的“同仁”书信往来讨论“创作”心得、构思长篇大部头。这些,王老师是丝毫也不知情的。

看看期末临近,上大学的哥哥放假回来了,他到了学校最先找到的就是王老师,询问我的情况。王老师如实反映了我的情况并表达了对我的不满。问题很严重,哥哥很生气。恰巧我的一封信不合时宜的于此时被邮递员叔叔送到了王老师手里,王老师顺手交给哥哥。信是去新疆的哥们寄来的,密密麻麻七八张,全是谈我们的小说创作规划的。哥哥一看之后立马到教室里把我“请”出去,当面质问我还要不要上学,不要上学的话就回家摆弄那二亩半地,省的在学校里不学习白烂干粮。我无言以对,最终表态学是要上的,那些事不提了。

新来的王老师篇8

课间,我刚好碰到了小王老师,就顺便问问她六(1)班的英语情况。小王老师皱起了眉头,叹了口气,说:“我心里也不是个滋味。自从我到学校以来,大家都很关心我,领导也很重视我,工作的第二年就让我担任年级组长。去年,我带的两个班英语教学质量不怎么样,今年的情况也不够好。我也很困惑,按理说,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学生和我都比较认真,可成绩怎么就是没有其他班好呢?”

听了小王老师的一席话,我不由得问道:“那会不会是试卷上出现的题型你们没有练过?”

“不,不,我都讲过。”小王老师直摇头。

“你是讲过了,可学生是否学会了呢?”我接着问。

小王老师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可能是个问题。但我发现学生平时的作业都做得挺好的,可到了考试的时候就出意外了。”

“学生平时的作业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呢,还是大家讨论以后才完成的?会不会有抄袭现象?”我紧追着问。

“抄袭现象倒没发现过,”小王老师犹豫了一下,说:“我们班合作学习的氛围还是比较浓的。”

我笑了笑,说:“如果作业是学生讨论以后完成的,那就值得推敲了,也许学生平时的作业情况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你要研究一下,合作学习是否用得适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那么有的学生就容易形成惰性,凡事自己不动脑筋,先听了别人的答案再说。这样的学生也许平时的作业情况不差,但到了考试的时候就‘露馅’了。你回想一下,你的班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呢?”

“您说的很有道理,我怎么就从来没往这方面想呢?”小王老师眯起眼睛,有些懊恼地说:“新课程一直提倡合作学习,我没想到合作学习也会有‘副作用’啊!”

看着小王老师一脸的迷茫,我马上接过话:“合作学习是没错,但要用得恰当,要关注‘伪合作学习’现象。”听到“伪合作学习”,小王老师的眉头挑动了一下。我解释道:“就是看起来像合作学习,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小组成员人人都积极参与的,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反思、研讨,而不是个别学生讲,其他学生观摩、倾听然后照着记录。如果这样那就糟了,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形成依赖性,不‘合作’就不会学习了。因此,你现在得深入到学生中去,找准问题的症结。记住,世上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学生的方法。”

“看来,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还是不够深入,很多东西只学到了点皮毛,没抓住核心和本质。我还真得好好地学啊!”小王老师深有感悟地说。

“慢慢来。作为新教师,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再加上你有这么强的上进心,相信你会逐渐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有什么困惑,我们经常交流,好吗?”

“好的,谢谢师傅!”

【点评】

新来的王老师篇9

场景布置: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张办公桌子和两把椅子,桌子上放着一个水杯,杯子里有水。

道具:桌子一张、椅子两把、水杯一个、成绩单一张

人物:王聪(学生)、凡燕(王聪的妈妈)、马尾松(王聪的老师)

故事冲突:古董老师誓死要镇压当代学生的个性风范。(旧与新的对抗)

主题体现:21世纪是张扬个性的时代,而学生恰恰是个性的载体,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位学生是如何张扬他的个性的。

时间:接近中午

出场:老师走在最前面,王聪紧跟在老师的后面(边走边甩着胳膊,动作幅度可小点),家长走在王聪的后面(与王聪保持一小段距离)

老师刚要去开门,王聪急步走向门处帮老师开门,一脸堆笑地请老师进门(摆手势),老师瞪他一眼(脸转向观众)小声说:“小样,挺会装的,黄鼠狼给鸡拜年,肯定没安好心。”

王聪也把脸转向观众阴阴地说:“老师呀,老师,你把我妈叫来,就能制的了我?你就是我手心里的,你稍稍翘一翘屁股,我就知道你要干什么。嘿嘿……”(笑声学周星驰)

老师把家长让到座位上(客气点),自己则坐到桌子后面,端起桌子上的冷茶水喝了一小口。

王聪没有坐的地方,站在桌子的右前方(姿势酷点,摆个poss!)眼睛直瞪着老师。

老师对家长说:“今天真是不好意思,让您抽时间到这儿,我想您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在您百忙之中把您喊来吧!”(笑着点)

家长一脸茫然:“不知道,再说我也不忙,一个家庭主妇,在家里做做饭,照顾照顾老公和孩子,完了,就打打牌看看电视。这世界嘛,妇女就是享福的料,你知道吗?最近我从电视上又……”

1.王聪,转身嘿嘿笑:“老师呀!老师!这下你可载了,我好可是个话篓子,这次不把你侃歇菜了,才怪呢。在家我都不敢和妈妈吹牛,一开口我就得准备作了堵老妈的机枪嘴,你偏要撞枪口,哈哈……”

2.老师把手一挥:“家长同志,家长同志请您停一下。” 家长似乎没有听见老师的话继续长篇大论:“我从电视上又听到一则新闻,是维护妇女权益的,那个好呀……”

老师:“停、停!停!”转脸对观众说:“唉哟!我的妈哟!怎么找来个机枪嘴,太厉害了。”

家长嘎然停止,脸上显露出不高只的神情。

老师:“对不起,打断了您的话,我今天喊您来啊,是想和您商讨一下怎样改教改教王聪的事,您知道这次期末考试王聪的成绩吗?都快变成韩寒了。

家长:“不知道,啥变成韩寒,好呀!文学作家,儿子有料喽!哈时候我儿子能变成韩寒啊?”(一脸欣喜)

老师:“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王聪的期末考试成绩挂了好多红灯,回家他没跟您汇报成绩吗?(一边说一边从桌子下面拿出一张成绩单)

家长一脸茫然:“不知道”

王聪一看老师拿成绩单了,立刻冲到办公桌前,笑呵呵地对老师说:“老师,不用再把这场烂纸拿出来挥了吧?给点面子嘛,我主动向我妈坦白从宽还不行吗?”(脸上装出乞求的神情)

老师:“正好,王聪呀!你给你妈念念你成绩,也省了我力气!”

王聪:脸都变色了,一把抢过老师手里的成绩单大声念到:“语文90、数学90、物理90……(脸又变得高兴起来)”

老师:“停、停、停!你是不是看错了,什么时候在又多加了个零啊!你把成绩单拿给你妈,让你妈自己看看。”

“好、好!”王聪走到妈妈面前把成绩单塞给她“妈,您可看清楚了不能让老师冤枉了我!”(走向妈妈时托着步子走)

家长拿着成绩单一会正着看,一会斜着看,一会又朝上看,一会又朝下看,最后对老师说“老师,俺不识字啊!”

老师把头猛地往下一垂,叹口气!“您说您不识字,咋还装一个文学家一样,左看或看的。”

王聪凑近老师点悄悄对他说:“我说老师,你怎么就这么死脑筋呢?我又不是上帝安排在你身边的灾星,你守住你的古董思想,我摆我的poss形象,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咱们互不干涉,和平相处多好,不要闹得两败俱伤口,你也知道我的实力的。”

老师刚想说话,王聪一跳,一屁股坐到桌子上拿起老师的水杯一口把水都给喝了。老师气得瞪大了眼,“王聪,你别得意,我你妈不识字,明天……”

王聪插话:“明天把我老爸喊来对吧!我爸认识字,不过要令你失望的,我老爸到哪里都得带个新华字典,而且他还有健忘症,说不准,嘿嘿……还有,你刚才说什么韩寒,我觉得我挺像朝寒的,尤其性格。”(用手拉一拉脸,拉一拉耳朵)

老师:“你像韩寒?你看你那张脸木桶脸,你怎么不说你像陈世美!”(一边说一边起身向家长走去)

家长:“可不能像陈世美,听说那个人长得特别丑,还有一堆女孩子追呢,是不是那些女孩子也像我一样,不识字也不识货呀,我那老伴,不识字偏要装,整天带个字典跑来跑去。唉,老师,你看这都中午了,我也该回家做饭了,这孩子啊,你怎么着都行。”

王聪:“老师,你看我妈都要走了,我在这儿也影响环境,我看我也走得了!“边说着边去追妈妈,老妈,你可够狠心的啊,把你养了十几年的儿子往虎口里送啊,不行我得逃跑!

家长:“瞧你这孩子怎么说的,这老师就是老师,怎么还长了个老虎嘴,你走不走随你便!”转脸朝老师:“老师,对不起,这孩子从小就被惯坏了,前些日子又学什么周什么伦的,乱蹦乱跳的,结果被他爸一生气,一巴掌拍傻了半天,现在脑袋可能还不正常,不管他说什么您尽管打,我先走了,拜拜!”(说完,转身走出走)门半开着,王聪边念着:风萧萧兮,易水寒,我乃一去兮,打死不复返,边走出门去,(说话要诙谐)。

门外:

家长:拍一下王聪欣喜地说:“孩子,今天妈表演你怎么样,还行吗?

你让好装骗子,老师说东,我说西,我总觉得良心过意不去。

王聪:“好,有啥过意不去的,你表演的贼棒,估计老师昏菜了,他也不想想有哪个城市孩子的家长是文盲。好!你就不用担心了,为了奖赏你,中午饭我帮你做饭,做顿好的。”

家长:“真的?说定了,如果你要反悔,看我不到老师那儿给你揭发了。”

王聪:“老一妈一!你可要明白哦!主谋是我,演员是你哦!我们可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嘿嘿……”

家长:“哎呦!儿子,不愧是妈的儿子竟然想出这么个一食二鸟的主意,够狼,不过……”

王聪:“不过中午饭让我做对吧!一言既出四马难追!我做!王聪和家长边说边下场。”

屋内:老师:“这家长怎么这么能说,还是个文盲呢,不过话又说回来王聪那孩子也挺好,他说的话也不无道理啊!难道我的思想真古董了吗?唱《你到底爱谁》(唱一小段)这歌比京剧好听,怪不得学生们都喜欢呢!(下场)

次日

王聪推开门快步走到老师面前冲老师念“自古多情空余恨,比恨绵绵无绝期,老师呀,不要太伤心,世上美女多又多,何必单恋一支花!”

老师瞪大眼睛:“你怎么知道我的私事?莫非?”

王聪有点傲气地说“老师,我外号小灵通,有啥事我能不知道。你昨天不是唱《你到底爱谁》吗?我看您今天就唱《冲动的惩罚》吧!

新来的王老师篇10

我语文老师姓郑,数学老师姓王,英语老师也姓王。就应为这样,我班人总说“我班有二王,一只大王,一只小王。”

不同的老师教学方法也不同,首先介绍郑老师吧!郑老师上课很深动,只要是问题郑老师一个也不会放过,而且每一个问题都分析的那么透彻,上课时,总是微笑面对大家,而且作业布制的也少,大家都很喜欢郑老师,因此,上郑老师的课,我虽然不知道全班人在干什么,不过我可以保证我这一块的人决决对对的认真人听讲。

说完郑老师,就说数学老师,王老师上主动权与郑老师上课是截然不同的,王老师上课是皱眉的,上课讲的非常详细,最重要的是非功过王老师的眼睛有很敏锐,只要有一丁点儿的小动作都不得会被老师看见,所以我们上他的课也其本不说话。不过郑老师和王老师有一个最大的相同中断过程 ,就是作业少,还有上课上的很生动。